最新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那个星期天公开课心得体会(优秀20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一
星期天早晨,我怀着满心的期待,来到了一所知名大学参加公开课。公开课的主题是“未来教育的方向与挑战”,对于我这个对教育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极具吸引力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未来的挑战。
首先,公开课的主讲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未来教育的新观点。他认为,传统教育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学生需求。在未来,教育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等综合能力。这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个新的启发。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因此,这次公开课让我意识到了未来教育的重要性和新的方向。
其次,公开课中的互动环节使我受益匪浅。在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通过听取不同的声音,我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还领悟到了思维的多样性。这使我对未来教育的设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对于自己而言,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教育的热爱和选择教育相关专业的决心。
第三,在公开课中,我了解到了未来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在互联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背景下,传统教育面临着来自在线教育、人工智能等新兴教育模式的冲击。传统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变革,才能保持活力并继续发展。这个挑战是紧迫的,但也充满机遇。通过这次公开课,我认识到了未来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变革,也需要教育体系的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第四,公开课给了我一个平台,与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们进行交流。在课程结束后,我结识了一位来自其他城市的同学。我们一起聊天,交流了各自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通过这种交流,我看到了教育在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和共同的问题。这给了我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同时也激发我想要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热情。
最后,这次公开课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增强了我对教育的热爱,激发了我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未来教育的方向和挑战是复杂而丰富的,但我相信只要不断学习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找到适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法。
在这个星期天的公开课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未来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自己的未来规划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我愿意承担起未来教育的挑战,为培养更多有创造力和责任心的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总结这次公开课的心得,我相信未来的教育必将发展得更加广阔和美好。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二
上个星期天,我和哥哥姐姐去体验了一次大自然的力量。到了南山去春游,真让我有所感悟。
我们刚爬在山上,太阳公公就像在和我们比赛一样也爬上了山,小草树木都挺直了腰杆,山上到处是绿油油的一片,红花点缀着大自然充满了活力真让我赶到喜不自紧.我太激动了,拼命朝着山下大声喊道:
等哥哥姐姐都脱了鞋下水后,我却在那发愣,姐姐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就坐在那看我们玩吧,别下来!""好啊!"于是我就坐在旁边的`岩石上."啊"只听见一声尖叫,那是哥哥发出来的.原来是哥哥想捉螃蟹没捉到,反而被螃蟹夹了,痛的他直甩手,当时可把我和姐姐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但是哥哥不服气,又继续找起来,我被他的行为感染了,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动之中.终于功夫不付有心人呀,到了下午我们一共捉到了七只螃蟹,我们高高兴兴地提着七只战利品回家了!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三
那个星期天,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感到有些特别。因为我们学校的教科书出现了大改动,变成了全新的部编版教材。这让我们备感好奇,也充满了期待。这篇文章将会分享我在这一天中的心得和感悟。
那个星期天,我们班的同学们都早早地来到了学校。因为我们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第一时间体验全新的教科书。我们带着期待,带着好奇,等待着老师的到来。
第二段,介绍部编版教材的特点。
当教师拿出我们的新教科书后,我们都睁大眼睛仔细地看着,好像这些书本都变成了新鲜的面包,咬上了一口就无法自拔。部编版教材重视读者的思考与探究,通过多种形式展示知识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机会进行多线索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既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其他思维能力的锻炼。
第三段,部编版教材对课程的影响。
部编版教材在教学设计上,更贴合时下学生的认知,例如在推出文学方面的内容时,融入了大量现实主义题材,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易晓得。因此,我认为部编版教材是一套结构创新而又具有启迪性的教材,它通过内教外练的教学设计,大力树立了“学以致用”的教态.
第四段,总结。
总之,部编版教材通过多角度的呈现、新颖的设计及分层次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为全面的质量教育。这套教材不仅仅是为了检验我们的知识掌握情况,更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对未来的启蒙学习。我相信,这套教材能够更好地激发我的学习兴趣,让我更好地成为一个有价值,有贡献的人。
第五段,建议与期望。
对于这样一套更新的教科书,我想说,我们学习的道路也是需要这样的更新。而这种更新并不是为了让学生跟上科技发展脚步,而是更好地为我们的未来学习与实践,塑造更好的我们而做的努力。相信这套教材定能够满足我们学生的学习要求,帮助我们更好地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才。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四
小学一二年级时,学业轻松,天天玩似的,每天如此,双休更加轻松,每周五晚上就写完了作业,后面两天日子就只有玩了,这日子和神仙一个样,可就是这无忧无虑的日子里却有了一次期盼。
那个星期天,爸爸本是应该带着我去院子里踢会球的,那是爸爸许久之前就答应的。盼着盼着,星期天就来了,可每个星期天房子里都找不到爸爸的身影。问妈妈,爸爸去哪里了?妈妈的回答总是一样,爸爸去上班了。之前还会嘟囔几句,可每次都会被妈妈说,爸爸不上班,哪会给你买好吃的呀?日子久了,我也不敢再说了。
可是那个星期天,叫醒我的不再是闹钟,而是爸爸和蔼的声音,儿子起床了,爸爸今天陪你玩个够。我立马坐起来,什么?我没听错吧!可以玩,还玩个够。刷牙、洗脸、吃早饭,好像现在一秒如千金。今天是一个不错的天气,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小鸟也在唱着欢乐的歌。
我与爸爸正准备开始,爸爸的手机响了起来,我已经忘了爸爸说了什么,可爸爸说完之后的事我还记得,爸爸说他要去医院一趟,之后爸爸回到家里,换完衣服,就去医院了。
爸爸下午两点多回来了,但我一下子睡到了四点。醒来时就见爸爸在电脑上敲来敲去,我静静地站在一边,心里不断发出疑问:难道爸爸忙昏了吗?太阳马上就要落山了,小鸟也归巢了,窗外只有风吹到树叶的“沙沙”声,等爸爸忙完就是六点了,我就在爸爸身边抱着球站到了六点。
见爸爸拔了u盘,走吧,现在玩还不晚,爸爸看了看我,抚摸了一下我的头,叹了一口气。“咣当!”一声,爸爸又出去了,我呆呆的站在那里,眼里流下了泪,心里五味陈杂,直到妈妈叫我,才回过神来。
那个星期天,那呆呆抱着球的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五
记得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走在从辅导班回家的路上,当时天空正下着小雨。
我刚到家,衣服已经有点湿了,我有点儿生气,因为妈妈没有来接我,可就在这时,妈妈走了过来,对我说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下午带我们姐弟三个去看电影。我高兴极了,把刚才生气的事也瞬间忘了,我走进房间,把这件事告诉了姐姐和弟弟,他们也很高兴。可是姐姐说她作业很多,可能去不了。我心想现在才上午10点多,到下午一定可以做完的。
很快就到了下午,妈妈在外上班,姐姐在写作业,我和弟弟在看电视,看了好久,我和弟弟把电视关了后,就来到了窗户边,看着太阳渐渐偏西,可妈妈一直没有回来,我急了,就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妈妈说她马上就回来了。
可是我们等了很久,妈妈还是没有回来。我生气了,刚要再给妈妈打个电话时,门铃响了。我打开门,妈妈回来了,问:“你们都准备好了吗?”这时姐姐说:“等一下,我还没写好。”妈妈听到后就去晾晒衣服了,晾好衣服,姐姐却说她不去了。
“晚上8点~9:30能去吗?”妈妈再问道。姐姐又说:”到时再看看”。我心想,晚上8点去那,还要多久啊!我心里有点烦了。
一转眼,晚上9点到了,妈妈却对我和弟弟说:“不去了,下个星期再去,好吗?”我和弟弟很不情愿地回答:“好的,好吧!”
其实这时的我欲哭无泪,已经绝望了,弟弟充满期待的笑容也渐渐消失了,这个星期天看来是真的去不成了。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六
闹钟“叮铃铃……”地响了起来,我兴高采烈地起了床,匆匆洗漱完毕,为啥?就因为爱好钓鱼的叔叔邀请我我们去钓鱼呢!
一路上,小鸟像天使似的绕着汽车叽叽喳喳地“唱着”,蔚蓝的天空中飞过一排“人”字形的大雁,马路两旁的树“沙沙……”作响,好像在预祝我们满载而归。
到了湖边,选了一个人较少的地方,坐了下来,把钓鱼线抛入湖中,我们静静的等待着鱼儿们上钩,一丝阳光洒在我脸上,我坚信:我一定能钓到一条大鱼的。
我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接受有那个光的沐浴。突然,叔叔的鱼竿剧烈地抖动了一下,叔叔急忙熟练地起竿、收线,用网兜鱼。“哇,好大一条鱼啊!”我羡慕极了。紧接着,爸爸、妈妈、哥哥都钓到了第一条鱼。“他们都掉到了鱼,我大概马上就能钓到鱼了,沉住气,别着急!”我这样安慰着自己。
临近中午,我还是一条小鱼也没钓着,这可急死我了:可能是我选的地方不好!我得跟哥哥换个位子。哥哥爽快地答应了,我兴奋地走到哥哥的位置上,等待着幸运之神的降临。
可是,连神仙也不帮我,过了好一会儿,我还是没钓到鱼,再看看哥哥,又钓到了好几条鱼了。我生气地抛下鱼竿,“这可恶的鱼也欺负我,哼,我不钓了!”我嘟嘟囔囔地想走开了。这时,妈妈笑着走过来安慰我,说:“小宝,做事要有耐心,可不能像小猫钓鱼那样哦!另外,做事也得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这样才能成功啊!”我将信将疑地点点头,回到位置上,静心地等待。“一秒、两秒、三秒……”我在心里不住地数着。“啊哈,我终于钓到一条鱼了!”
是呀,就像妈妈说的:做任何事情都要耐心,假如你半途而废,偌大的机会就会从你身边溜走。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七
那天,一阵凉风轻扫我的发丝,飘忽一下从我面前过去,雨水过后,万象更新,春醒了。
我双眼朦胧的看向窗外,几声微小的鸣啼让我心旷神怡越发清醒了一番。我整理好自己,慢悠悠走出房门。“春天真美啊!”
我缓缓环视着门口寂静的花池,草丛越发地绿了,流露着生机。绿油油的嫩芽伴着条条细枝抽出来。晶莹的露珠趴在叶片上,有时会把叶片压弯了腰,轻轻滴在了土壤里,仿佛滴在了我的心里。苔藓旁地里的小野花随风弱弱的摇动,触动了我的`心弦。深浅不一的小水洼静静坐落在石砖的坑洞中,有时被风漾起一圈圈涟漪,又悄然平息。
我猛地吸了口清新的空气,懒洋洋的舒展下四肢,抬头望向那湛蓝的天空,那蓝蓝到了我心里去,净化了我的心灵,团团白云游动在天空让天越发蓝了。
我漫步在广场上,心犹如萌芽般膨胀起来。融融春色中,漫天飞舞的小鸟围着小树嬉戏。暖风甩甩手,呼唤我过去,拉着我驰骋在阳光下,沐浴在春光里。我敞开心扉拥抱着春光,心中惬意无比。
绿草如茵、百花争艳、莺歌燕舞是春天的代表,但春天是怎样来得呢?我想到的是冬天埋在深深的泥土里,静静等待破土的一粒微小的种子。
等待的时光是煎熬,是考验。忍受黑暗,看不见方向,没有希望。在看不见光的路上坚持是需要勇气的。好在有大地的鼓励和包容,这一粒种子终于带着湿润土壤的气息冲破困难,迎来春天,为春天播种出勃勃生机。这一株小苗将会是春天最美的期盼。
一颗小种子,无意掩埋在泥土里,转眼之间,已长成一棵健壮的小树苗了。时间飞逝却也见证了成长,小树的,也将是我的。我感激春天,感激来自春天的礼物——幼苗。春天来了,我要顽强的秀出我的美和力量,绽放属于我自己独特的生命光彩。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八
当身体没有了感觉,当泪水不禁的流,当爱灼痛了我的心,当寂寞虚空了我的世界,当我要逃避现实……我需要一个可以听我倾诉,可以聆听我轻轻的泪声,感受我仅剩一丝温暖的心来依靠来温暖我受伤的心。
当死神降临的那一刻,我要对它说:请收起你的镰刀,让我躺在床上,和她进行最后的告别。如果死神的血是冷的,那么,我希望我可以用我最后的温度来温暖它的心,向我钟爱的她saygoodbey!
后记:生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真的好寂寞,但是幸亏上帝送给了我"她"让我可以和她一起疯,虽然每次在闹钟声下醒来,虽然每次她的声影都会消失在我的记忆碎片里,虽然她并不是现实……,可是她永远是我的但是,是我虽然后的但是,虽然我会忘记,但是我们还会再见,虽然她会消失,但是她还会来,虽然她不在我的记忆碎片里,可是她在我的心里,虽然……但是……。她是虽然,我是但是。
文档为doc格式。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九
今天是星期天,爸爸决定和我们回乡下看望爷爷奶奶。
才三十分钟车程就到了,我们来到爷爷家,和他们聊了一会儿,爸爸说:“今天中午就在这儿吃饭吧!”过了一会儿,爸爸又说:“菁菁,现在还不到吃饭时间,我们出去走走,顺便带你见识见识吧!”我笑着说:“ok(好的),let’sgo(走吧)!”
我们走在田间小路上,爸爸指着远处的鱼塘,说:“以前那个鱼塘干水时,我们几个同学就到那儿捉鱼,然后把鱼拿回家做晚餐或午餐,这对于我们以前来说已经是非常丰盛的一顿饭了!”
爸爸在一旁看见了,说:“想不到我女儿也有这么大的说服力,真了不起!”这一天是我家最难忘最有意义的一天啊!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十
《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通过朗读的方式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细腻情感。课文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通过动作、环境等,描写了“我”等候时的情景,表现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用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在的情感体味出发进行朗读。结合关键语段,体会作者从人物的行动细节、环境的烘托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效果,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
1、会写“媚、蚁”等13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体会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是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体会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是教学难点。
针对本课的特点,重点让学生感悟“我”一天中的心理变化,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体会母亲的无奈,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从而感悟主题。
(一)课题导入。
揭题导入,引导质疑,初步探究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我再随堂检查,明确读音。
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说一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提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说明事件和时间。
2、读句子“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作者盼望的时间之长,也从侧面显示作者盼望时的焦急、无奈。
3、想一想,这么漫长的等待,作者的心情会不会发生变化呢?预习后面的课文,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小组接龙读第2-6自然段。指导读出不同语气。(第2自然段开头要带着平静、讲述的语气读,读出回忆的感觉,中间要读出肯定,最后一句要读出一些愉悦;第4自然段要读出在等待中,“我”百感无奈,心里急躁,语调要低沉。)。
2、第2自然段中“这不会错、都不会错”表明了什么?
提示:“我”非常坚定和肯定,表明这件事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3、第3自然段中,“我”为什么要吓唬母亲?又为什么忘了吓唬她?
提示:“我”吓唬母亲其实是想和母亲做游;“我”忘了吓唬她是因为看到母亲提着菜篮子要出去,担心母亲忘了带我出去,所以急着提醒她。
4、“这段时光不好挨”在第4自然段中起什么作用?(全段的中心句,总领后文描写的一系列活动。)。
5、“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这两句话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直白写出“我”的心理状态。)。
6、第4自然中“我”在等待时做了哪些活动,这体现出“我”怎样的心理状态?(苦苦等候、百无聊赖的心理。)。
7、找出第5自然段中语言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焦急不安。
8、第6自然段中“我”“蹲在她身边、看着、一声不吭”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母亲似乎已经忘了要带我出去,“我”为了让母亲知道“我”仍然在等着她,便死守在离她最近的地方,用最无声的动作表达最焦急的心情。)。
9、第6自然段描写了“我”怎样的心理状态,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交流完之后指名学生回答。
10、概括自然段意:第2-6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的推迟下,由满怀期望变得疑惑焦急再变得一声不吭等待。
(五)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提示: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2、“母亲惊惶恐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惊惶”说明了什么?(“惊惶”表明母亲并不是一个不疼爱、不体谅孩子的母亲,她只是因为繁多的劳作暂时忽视了“我”的感受。)。
3、说说你对“我”的母亲有什么看法?(鼓励学生回答)。
5、学习本课写作手法,引导学生体会本课的细节描写。
(六)课文小结。
本文记叙了“我”的一次难忘的星期天,这一天由于母亲的一次次推迟,“我”的心情由高兴到焦急,再到无奈和失望,表现了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也体现了无奈心酸而又至纯的母爱。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课教学有两个重点,一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二是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因此,板书也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提炼故事发展的情节,概括“我”的心情。清晰直观地展示了事情的发展及“我”的心情变化,突出了“盼望”的心情。
文档为doc格式。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十一
我的星期天是一首充满喜、怒、哀、乐的交响乐。你瞧!
喜
因为今天是星期天,我醒来后听妈妈叫我去城隍庙逛街。我听了后欢呼雀跃!连忙起床,吃好早饭与妈妈一起去。来到城隍庙,一眼望去,人山人海。从高楼大厦顶楼看下来,人群犹如一只只蚂蚁在挪动着。妈妈给我买了几串臭豆腐后就走进一家服装店,当时我欢喜得不得了,还吃得津津有味的呢!
怒
逛了一整个上午的街。吃过中饭后,妈妈、爸爸去上班了。弟弟来找我玩。我与弟弟玩捉迷藏的游戏,没想到弟弟躲在冰箱上,我找到后让他下来。他说:“我才不下来,想抓到我你自己上来。”弟弟毕竟是个才三岁小孩,我吓唬他说:“老虎来了。”这话果然很灵验,弟弟马上下来了,可是弟弟下来时竟然把花瓶碰翻落在地上碎了,把我弄得又气又好笑!
哀
傍晚,爸爸回来了,见打碎的花瓶心疼地说:“这可是我朋友从北京出差买来送给我的。”把我狠狠地骂了一顿,骂我这么大了还这样不懂事。我说:“这是我与弟弟玩捉迷藏时被弟弟打碎的。”爸爸不听我的解释说:“我才不信冬冬(弟弟的名字)会那么调皮。”说完转身就走,做自己的事情去了。我回房偷偷地哭泣着。
乐
吃完饭以后,刚才的事早已烟消云散,被我抛到脑后,哥哥带着我去兜风。路边,一幢幢高楼大厦灯火通明,路旁的树被人们打扮得可好看,有绿色、有红色……大桥上,五颜六色的彩灯,真是仙境似的。来到“天一广场”,广场中央喷泉忽高忽低,空地上人山人海犹如大会场似的。回来时,一路上我见行人被我们远远地甩在后面,感到无比的自豪。
这就是我的星期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十二
这节课是《那个星期天》的第二课时。我在环节上采用了“移步换法”的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由刚刚过去的父亲节导入,学生对刚发生过的事情感受和印象深刻,很自然的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接着带领学生进入“名人吧”了解作者,只有知作者,明内容,才能更好的体验角色。
进入“拾贝吧”认识一些美丽的贝壳——词语闯关,复习词语,检查预习,为下文的学习扫清障碍。同时把词语当做“贝壳”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开火车进行词语闯关,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进入“体验吧”进行角色体验,体验在这一天里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的表达内心感受的,此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把文中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交流、分享,而没有将大量的句子在课件上展示,是因为不想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找,自己说,畅所欲言。特意出示文中有一处的观察点发生转换的句子,让学生站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这个地方的设计也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品析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最后让学生明白作者是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排比想像等方法真实自然的表达内心感受的,从而突出了重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进入“谈心吧”,站在孩子的立场,把自己当做文中人,把老师当做“母亲”,就一些实际问题谈自己真实的看法。让学生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一开始谈论这个问题时,是片面的,认为她是为了家庭而忽略了孩子。我于是引导:原来这样做也可以成为一位好母亲,那以后当我的孩子想出去时,我就说行行行,等我忙完了就去,但就是不去(笑)。立即有学生发言: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对母亲进行评价,从母亲忙碌于家务中脱不开身来评价,她是一位好母亲;但从因为孩子小,就不兑现对带他外出的承诺评价,她不是一位好母亲——这样做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理。(全班同学笑着给他鼓掌!)
最后进入“写作吧”,学了本文,体会了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给出四个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采用本课学到的方法进行练习,并口头描述,达到授人以渔、学以致用的目的。
我认为,高年级的学生每学习一篇文章,不仅要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还要知道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的,并且要把学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这节课的设计和引导方式还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我会在以后教学中通过再实践、再反思改进的。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十三
平时星期天的时候,妈妈爸爸总是陪我打乒乓球、羽毛球,还总是给我烧好吃的饭菜,可是,今天不同了,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让我自己照顾好自己。
早上,“叮叮叮”的闹钟声吵醒了我,我在朦胧之中惊醒过来,我手脚麻利的穿好衣服,我来到厨房,想起妈妈以前做饭的样子,不会做饭的我在这种没人的情况下,只能照着妈妈的样子自己做饭,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在锅里打了个鸡蛋,然后从冰箱里拿了杯牛奶,放在微波炉里面加热,干了这些,我就在旁边等着,不一会儿,牛奶就好了,就在这时,我闻到一股烧焦的味道,我大叫一声,“鸡蛋烧焦了”,可是,没有办法了,只能这样吃。唉,谁让我平时不跟妈妈学做饭,到关键时候,就出错了。
马上又到中午了,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自行车被爷爷骑走了,我不能上街买饭去了,也只好自己烧饭了。
我拿着萝卜和青菜,把他们切好洗干净放在锅里翻炒,又放了些许食盐,过了一会儿,萝卜和青菜炒好了,我尝了尝,哇的一声大叫起来,真的好咸,赶紧跑到厨房拿水喝,几口灌下去,终于不咸了,我随手将杯子放到桌上,一不小心,又把热水瓶倒在地上,热水洒满一地,我庆幸自己还没被开水烫到,我赶紧从浴室里拿来了拖把,脱了好半天,终于把这里给拖干净了。可是这害得我连中午饭都没吃,肚子饿得呱呱叫,没办法,谁让我不会烧饭呢,这次就当吸取教训了。
通过这个星期天,我学会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爸爸妈妈真的很不容易,我应该更懂事,让他们高兴,做个好孩子。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十四
辩证思考,理解主旨。“辩证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母亲的形象,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会有争议。有思想交锋、思维碰撞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
1、要根据教材内容思考。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也是漫无目的的,思维碰撞并非信口开河,回答要从文本中找依据。
2、解读文本要结合作家风格、时代背景。《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而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带有个人自传体色彩的小说。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也自然带有作家母亲本人的影子。
3、学生自身有解读文本的能力。在品读文章语句,体验“我”在那个星期天的情感变化后,学生能理解母亲在那个星期天的行为给我的心灵带来深重的伤害。在读到母亲没有带“我”出去的原因是从早忙碌到晚,忙着做家务时,开始有学生表示对母亲的行为理解。
关注到母亲最后发现“我”在无声的哭泣时,她的一系列描写中,学生又读出了母亲发自内心的对“我”的爱。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十五
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欢乐,而我家的欢乐就更有些特殊的味道。
晚上,妈妈把切好的肉放在锅里,又把锅放在炉子上,点着打火灶,然后像往常一样,来到我们的“集体学习室”,各自忙活起来。我们全家四口人都在忙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爸爸是高三英语老师,他捧着《快乐英语练练练》像着了迷似的,有时还在那本蓝色的“秘密本”上记着什么;妈妈捧着《妇产科护理学》这本书一行一行地仔细看了起来;我在攻老师布置的难题,一会演算,一会画画;白天“疯”够了的弟弟,乖乖地坐在小桌旁做他的数学题,遇到难算的就扳着胖乎乎的小手指数数,还像模像样的呢。
“老公,你看这个该怎样理解呢?”突然,妈妈认真地讨教起爸爸来。“咱俩一块讨论这个问题吧。”爸爸合上“秘密本”,坐在妈妈旁边小声地说了起来。“姐姐,我的数学题做完了,你快给我改改呀。”弟弟看来也快忙完了,他伸了伸腰,松了一口气,对我说。“好,我看看你能得几分。”我拿出红笔,翻开弟弟的作业本,像老师一样批批画画,这时一家人早把别的事抛得九霄云外了。
正当我们都在认真学习的时候,一股焦糊难闻的气味在房间里弥漫开来。“怎么有股烧糊的味啊?”我奇怪地问。
“糟了!”爸爸妈妈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喊道。他俩跑进厨房一看,只见那一锅好端端的红烧肉,此刻已变成黑乎乎的锅巴了。爸爸苦笑了一会,做了个鬼脸,诙谐地说:“算了,就算咱给灶王爷的年礼吧,咱这啃书本的滋味也不赖。”一句话把我们都乐了。
这个晚上,我们一家人虽然没能吃上一顿解馋的红烧肉,可我们读书学习收获很大哩,这是精神食粮啊,学习同样给我们家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不过,吸取了这次教训,以后我们家绝不会再发生这样的蠢事了。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十六
今天我们班讲授了《那个星期天》一课,是史铁生写的回忆性散文。课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结合插图,体会人物内心。
插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语文书上的插图非常丰富,这一课书中两幅插图聚焦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无聊的活动、以景衬情。学生明白“我”跳房子、看着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是我焦急、无聊的表现。第二幅插图重点关注“我”的表情,理解心里变化。
(1)抓住关键词,品味句子。
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昏暗下去仅仅是说傍晚来临,天色暗下去吗?”学生通过阅读下文,可以知道是母亲答应带她出去,而爽约,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孩子的心理变化的。
(2)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
授课结束后仍有部分学生对描写方法,叙事性散文了解不够理解。
本课的心理活动描写较多,教授学生朗读技巧,学会体会感情,放慢阅读速度。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十七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
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5.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中国作家、散文家。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查工具书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处及时请教他人。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的靠着,紧挨着。
三、再次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那课文是按怎么的顺序来写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概括。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教师追问: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还有什么?
“我”的心情。
对比句子:
(2)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2)句通过罗列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四、重点研读,体会心情。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的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预设: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表现出“我”的兴奋。
(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
(5)“男孩儿蹲着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总结: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板书: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1.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2.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
1.回忆上节课所学,指名学生说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这节课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学习作者是如何真实表达内心感受的。
二、深入学文,感悟写法。
1.默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我”心情的句子,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我”的心理,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
3.小组汇报。
(1)出示: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兴奋期待的心理。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的耐心等待。
(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的焦急无奈。
(4)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学生自主交流:这段话写出了什么的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写,表现“我”的怅然失落。
(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交流:为什么这里要写母亲的反应?侧面描写表现出“我”当时的失望委屈。
(6)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蹲”“依偎”“闭上眼睛”)和环境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绝望无奈和极度委屈。
(板书:动作描写: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三、总结写法,读写结合。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2.小练笔: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四、比较阅读,方法提炼。
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讨论。
3.全班交流。
(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
(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
4.总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十八
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阳光明媚、拨弄、翻箱倒柜、绽开”等词语。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的辛勤操劳与幼小的“我”在希望与失望间的心理落差。
4.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方法。
5.通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体谅、包容、感恩的情怀。
1.通过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所包含的真情实感。
2.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述,感受其细致入微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是哪篇文章呢?有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盼》。文章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盼”相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中作者是在盼望什么呢?他的期盼最终实现了吗?(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2010年,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电影编剧。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出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一生著作颇多,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等。《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多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
《秋天的怀念》写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怅恨。《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卡片,学习词语。
(1)小组开火车读词语,正音。
(2)借助字典、词典理解“惆怅”“缥缈”等词的意思。
3.提出疑问,引发探究。
(1)读完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2)圈出不懂的句子,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3)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盼望”写得刻骨铭心的?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
4.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第一次盼望”主要写了“我”一天的心情变化。
第一句话直抒“第一次盼望”留给“我”的深刻印象,直奔主题。第二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将一天的几个时间点一一罗列出来,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如果换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就显得平平淡淡,达不到这种表达效果。
小结: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心情的变化的?请同学们课后反复阅读课文,体味幼小的“我”心情变化的同时,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细微而又深沉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五、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词语表中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回顾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
明确: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1)母亲之前一直答应带“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盼望,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
(2)“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那个星期天由于期望的落空,失望的伤痛超过了一切,以至于忘记了具体去哪儿。
(3)作者第一次盼望的重点只是“母亲答应带我出去”,至于去哪里,也许一直都不是作者所在乎的。
2.“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的愉快心情。
3.“这段时光不好挨。”为什么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
明确:“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可见“我”是多么盼望这次和母亲的同游!
明确:“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急切的心情不言而喻。“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侧面表现出母亲一刻不停地忙碌。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归纳:这几个段落写了“我”等待的过程,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二)品读第6—7自然段,体会人物感情,想想作者的心情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
明确: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自责和懊悔。
2.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明确: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把作者期盼的心情推到极致。因为他已经经过了漫长的等待,错过(或放过)了几次机会。这个星期天,剩下的可以出去玩的机会已经所剩无几了,如果再错过,一直以来的所有期盼都将化为泡影。
3.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几个“看着”表明了什么?
明确:表明了作者的无比专注和心存希冀,他希望衣服快点洗完,他希望太阳慢点落山。
(2)这段话中哪几个词最能表现作者的心情?
明确:“凉”“沉郁”“缥缈”。“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似是写景写光线,何尝不是在写他的心情,写他的期盼呢。这里用了通感和拟人的手法,通过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作者希望破灭时的无限伤感。
(3)从上午的“念念叨叨”到现在反复出现的“一声不吭”,表明了作者的心情由满怀期盼的高点逐渐走向希望落空的低谷。
4.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1)“漫长”和“急遽”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这句话意思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作者对周围事物的感知都融入了自己的主观色彩和深切体会,“漫长”写出了他等待的过程的难挨,而“急遽”则写出了黄昏到来的迅速。
(2)“孤独而惆怅的黄昏”这个句子有什么特色?
明确:拟人,融情入景,烘托出了作者希望落空后的忧伤和怅然。
(3)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第一次盼望的落空给作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作者将希望越大,失望越深的心理落差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了。
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母亲”为什么惊惶?从哪里看出她的惊惶?
明确:因为“母亲”看到“我”在无声地流泪,她没有想到她也许是敷衍的.一句话竟然寄托了孩子这样大的盼望,所以她赶紧甩干手上的水,把“我”拉进怀里,边亲吻边道歉。母亲何尝不在乎孩子,疼爱孩子呢?然而生活的压力和重担,往往使她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和对孩子的陪伴。
归纳:如果说上午的心情是期盼——愉快——等待——急切,下午等待的心情则是懊恼——沮丧——失望——难过。作者的第一次盼望由上午的热切激昂到下午的失望悲伤,他如一只受伤的鸟,蜷缩在屋檐下,独自抚摸着自己的伤口。他想不明白,自己的要求明明不过分,母亲明明再三地答应了他,为何最终仍是失约了,但母亲并没有错,他也没有理由怪母亲,因为母亲一刻不停地在忙着。
三、自由探究。
1.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预设1: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慌失措并道歉,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
预设2: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的母亲一样,为了生活而操劳,难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但即使她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2.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文章通过追忆“我”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自己出去玩的经历,表现了人生第一次盼望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缅怀。
四、写作特色。
1.写作特点。
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主要得益于心理描写。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如“焦急又兴奋”之类的直接描写并不多,更多的是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2)借助行动表现心理。“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写的是“我”的急切;“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表现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
(3)通过景物描写映衬心理。“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这不仅仅是为了交代一天的结束,更是表现了希望眼看就要破灭的绝望。
(4)通过人物语言传达心理。文中“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怎么还不走呀?走吧”等等,俨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轨迹图。
(5)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心理。“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这无疑是在表现一种无聊、孤独。
“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惶恐,就是在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让人感同身受。
相同点:两篇文章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写到了时间的流逝,都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方法来表达心里的感受。
不同点:《匆匆》一文围绕着“匆匆”二字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那个星期天》则将所有的等待和期盼浓缩在一天的时间里叙述,通过一个个场景的转换(街门口、院子里、家里、母亲腿底下、家里、洗衣盆边),一个个事情(街门口——等母亲,跳房子——等母亲,拨弄蚁穴——等母亲,看画报——等母亲,看母亲翻箱倒柜——等母亲,看母亲洗衣服——等母亲)的行进,表现时间的流逝、心情的跌宕。
期盼——愉快——等待——急切。
懊恼——沮丧——失望(委屈)——难过。
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如何引导学生们从作者平静内敛的语调中领悟其丰富的情感内蕴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后,通过抓重点语句来一步步感受作者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了解了他的心理轨迹,也就理解了第一次盼望为何让作者记忆犹新,永生难忘;了解了母亲一天的劳碌奔波,也就理解了作者透过文字传达的对母亲的深切缅怀。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自读自悟不够,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应还课堂给学生,切记。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十九
自统编教材编排了“习作”这一特殊单元,老师们在教学中时常感到迷茫。习作单元与普通阅读单元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上有何区别?习作单元的习作和普通单元的习作有何不同?通过两次的习作单元备课,我有了一点感悟。习作单元,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写作文。只不过,整个习作单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写好单元最后的作文,这是习作单元与普通阅读单元设计意图上的区别。那么,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怎么教?以六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那个星期天》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这次“习作单元”的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单元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表达要素是“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单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朱自清的《匆匆》和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都是名家作品,各有特色,《匆匆》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还运用一连串的问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和惆怅。《那个星期天》写的是“我”第一次盼望出门的经历,细致刻画了一天之中“我”心情由焦急又兴奋到焦急又无奈最后到失望又沮丧的心理变化。作者将“我”心情的变化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中,真实、自然地表达了内心感受。
通读过整个单元的教材,再仔细解读本课文本,结合课后题设计,我确定了4个教学目标,分两课时完成:
1.结合具体境、随文辨析等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写“媚、蚁”等13个生字,识记字形,并理解“惆怅、缥缈、惊惶、急遽”等难懂词语的意思,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速读课文,借助表格,梳理这一天里时间的变化和“我”与母亲的行为举动,体会“我”的心情又焦急又兴奋,到焦急又无奈最后失望又沮丧的变化。
3.聚焦3-7自然段, 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通过融情于人、事、景、物,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阅读《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结合交流平台的内容,总结两篇文章的写法,梳理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习作指导课做准备。
习作单元的教学区别于普通阅读单元之一,是对精读课文的教学把握好“度”,字词教学和课文的人文内涵不必挖得过深。学生到最后要完成单元大作文的,精读课文作为例子,是要让学生学会名家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手法。因此每一课课后题的设计非常有价值,我们要集中力量解决好课后题。
本课字词教学不是难点,结合着六年级学生的学情、年龄特点和本课特殊的对话形式,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词语归类、连线、语境填空、比较对话等,重点指导易错的字音、难懂的词语和难读的对话。第二课时最后有听写词语环节,巩固所学。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落脚在三个课后题。第一题是“说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就在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段,理清“我”的心情在一天当中的变化。设计合适的表格,心情变化一目了然。
第二题是“想想作者是这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需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思考,直指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这是一个教学难点,我们可以通过品读、分析题中两个片段,设计恰当的提示问题,如片段一中,“‘我”的心情怎样?‘我’和母亲分别在做什么事?”让学生关注到人物和做的事情这两个角度,然后再点拨学生,作者将人物情感融入到了人们做的事情中,进而提炼出了作者“融情于人和事”的手法。第二个片段也是类似教法,学习作者“融情于景和物”的手法。提炼出写法后,再放手让学,通过自学提示,找出文中其他类似语句,体现了由助学到让学的过程。
第三题是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一部分可以跟“交流平台”的内容相整合,借助表格,学生自主梳理,教师最后总结。
一篇课文,两个课时,字词基础简单带过,集中处理课后习题,人文内涵避免深挖,指向表达服务习作。这就是我在教习作单元精读课文中的一点思考。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篇二十
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如何引导学生们从作者平静内敛的语调中领悟其丰富的情感内蕴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后,通过抓重点语句来一步步感受作者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了解了他的心理轨迹,也就理解了第一次盼望为何让作者记忆犹新,永生难忘;了解了母亲一天的劳碌奔波,也就理解了作者透过文字传达的对母亲的深切缅怀。不足之处在于学生自读自悟不够,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应还课堂给学生,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