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通用8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篇一
一、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二、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加强实验、深化概念。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高中化学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可利用实物、图片、模型,通过观察培养和教给学生从大量感性认识中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加强直观性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以启示,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使抽象要领具体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五、抓住关键,精讲多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搞面面俱到,处处设防,讲得过细过全,也不能盲目让学生泛泛做题,以做代讲,而应抓住关键,应用启发式,讲其当讲,练其当练。讲则是讲清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属性,弄清内在联系。练则是对概念、定律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摩尔浓度一节,一是讲清定义、导出数学表达式;二是做好演示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三是引导启发学生掌握有关摩尔浓度计算的几种基本类型,精选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摩尔浓度概念及有关的理解和掌握。
六、抓住典型,探索规律。
化学学习中自己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如通过一题多解或多题一法总结规律,把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发散开来,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做好初中到高中的顺利过渡,使学生跃过初中到高中这个知识台阶,而且要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进度快、难度大的化学教学,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尽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3————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篇二
进入新课程已快一年,深切感受到新课程开设对我本人的冲击,现谈谈几点体会。
优点是: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生动活泼,有多样性,注重能力和方法,重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问题是:课时紧,知识系统“散乱”,深广度难把握,实验探究难实施,许多原理概念过于简略,不利于学生预习自学。
感受冲击力很强,还不能完全适应。
大统一的课程结构已被打破,教材受到冲击,逼迫我们教师不得不树立新的教材观,稳定不变的教学内容体系被替换,使我们要重新构建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单一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使我们要学习多样化的化学教学方式和策略。但对教材的不适应之处就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之处,值得珍惜和利用。
1. 高中扩招,生源水平跨度特别大,部分学生根不上.
2. 现行各种教辅材料的习题(包括教材课后练习),大多数含有过高要求的内容,学生做起来很困难..
3. 为了使学生能做出一些习题,教师增加了一些额外的知识,也加重了学生负担.
(1)面对现实,注意教学定位
(2)转变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上,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课堂时间多留给学生,训练学生合理有序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规范熟练的化学用语,训练学生简练准确的表述能力。给学生充分思考、活动和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在新课的教授过程中可以使用“学案导学法”和“板块式问题组探究教学法”,学生通过看书、笔记可以自己掌握的,通过学案加以巩固落实,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3)慎用各种教辅材料.
现行各种教辅材料的习题,大多数含有过高要求的内容, 特别是不符合课程理念,不符合“课标”要求的,各课任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大胆取舍,不加重学生负担,不做无用功,甚至负功。
(4)夯实基础、狠抓落实,重视反馈,及时补漏
操作表述、现象分析,让学生写写,教师及时批改;或者实行周检测,时间不需要很长,题量不需要很大,教师全批全改,就是一种重要的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漏。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篇三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新一轮课改正是从适应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化学教材大幅地进行改编,12天的远程培训学习,最深的感触是新教材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提出了一个新挑战,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要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学习,通过实践和研究,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现在就学习情况谈点认识和体会。
新教材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新大纲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化学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化学教育的功能。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更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以化学教学为载体,让学生成为积极进取、热爱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代新人。
课堂形式多样化,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检测方法多样化,除了传统传统方法外还可采取课前五分钟小测验、分组竞赛、小论文、化学实验竞赛、化学通讯等增长知识面,同时又自觉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使之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化学实验功能的多样性,实验可在激起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教学中不但要完成基本化学知识的教学,还要尽量使化学知识存在于生活的背景中,使之成为为人类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为此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时代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化学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如模拟微观世界中分子、原子、电子的运动已成为可能,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像讲述有关环境污染、人工降雨等与生产生活联系的内容,放映一些相应的影视资料,带领学生拍摄一些相关内容,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同时也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化学教师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能的所在。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篇四
第2页。
(例如思)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间的合作研究、实践思考来解决这些问题。备课的质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集体备课能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其作用不容小视。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及时交流,分享资料,相互启发,集思广益。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使每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教材、教法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3.全面了解教科书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教师应全面了解高中必修、选修课程的内容,了解各模块的知识结构以及相互联系,了解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教科书的深广度,提高自己对教科书的驾驭能力。高中必修内容既是会考的重要内容,也是将来化学学科高考的主要内容,必须准确把握,认真落实,打好基础。在必修内容的教学中,不仅要在知识内容上为将来选修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更要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上打好基础。4.以教科书为基础,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教科书是基本的课程资源,除此以外,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丰富化学课程内容。重视教辅资料的选用,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训练活动。
第3页。
第4页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化学枯燥、难学,虽花了大量时间,但收效甚微,对学习缺乏自信心,但与此同时,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多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第5页。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篇五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但由于高中化学具有“繁,难,乱”的特点,所以不少同学对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那么如何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教好高中化学呢?下面是高中化学教学。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传授都必须建立在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我所指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那么对化学课堂心理环境应如何更好的营造与引导呢?在此我认为我们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人格是创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中,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
正如乌申斯基说的: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有关研究也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情感是维持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教师走进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气氛。我认为教师必须首先得“愉快”,一个“愉快教师”的感染力能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
三、趣味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
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造深厚的学习气氛,比如蔗糖作“黑馒头”、“魔棒”点灯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好的教学环境仅仅只是一个前提,一个课堂的主体还是课堂教学。我认为化学教学最基本的便是化学概念的传输。这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于学生后面的应用与创新。我们应把概念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入、形成、深化、运用四个层次,使学生能完全理解与接受。下面就概念教学的四个层次,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不能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这样会使课堂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得到的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肤浅的,表面现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只是过眼烟云,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时我尽可能地做到启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的情境,循序渐进的引入概念,并特别注意教学中多“导”,在“导”字上做文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个别的具体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事物本质,形成概念。中学化学教材中概念很多,引入的方法也很多。比如,我常用以下“导”的方法:
1、言语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以及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例子引入概念,如“天火”引入缓慢氧化,“鬼火”引入自燃。
2、直观法:主要通过直观的实验手段,展示实验事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引入概念,如:碘的升华升华的本质,苯与酸性溶液kmno4引入苯结构不同于不饱和烃,几个物质的导电性实验现象引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概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3、旧知识依靠法:通过复习旧知识或旧概念,结合有关的事例或现象引入概念。如回顾乙烯引入乙炔类似的性质,如na的性质引入碱金属性质。
在教学中引入的方法要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并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概念的学习。在教学中我还常用一幅图画、一首古诗、一条。
谜语。
一则小故事等为引导,再加上生动直观的语言,形象的描述,恰当的比喻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较概括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学,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好处?由此建立一个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概念的形成。
我认为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合乎实际的、能够理解的感性材料,这是形成准确概念的前提。由于教材有些概念的引入与实例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学生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调查力,善于捕捉教材中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感性材料。如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因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链烃。我们需把这一信息及时补充给学生,再如,教材对于溶液所举的实例都是无色溶液,我们应及时补上一些有色溶液,更正学生的认识。
其次,我们还需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概念,避免因口误而引入错误的概念。如弱电解质是在溶液中只有一部分电离的电解质,而不是在溶液里不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三、概念的辨析。
我认为在概念的辨析上要深刻、要讲到位,而且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概念,避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这需要在复课时多琢磨,多下功夫,我主要着手于每一个概念的关键字、词的含义,每一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比如: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关键强调解释。再如同系物的是: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若干ch2原子团。应着力于强调解释结构相似。还有气体摩尔体积四要素等等。
在概念的适用范围上,一般地讲概念是人们从某一角度下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概念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注意好以下两个关系:
1、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如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但共价键不一定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再如能电离的离子的未必是酸。如nahso4。
2、处理好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的辩证关系。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做好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原理应用和普遍性与教材和教学实例的共型性。应理解教材中“一般”、“通常”、“大多数”或“许多”等的含义。如金属氧化物大多数为碱性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都是非电解质等等。
四、加强训练。
学生的能力并不完全随着知识的获得而自行产生,它是教师有意识培养的结果。我们应加强规律性认识通过凝聚和升华,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并形成一定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在训练中注意选题与方法。我们应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例题。这可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我应注意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熟练。
对于概念教学,虽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但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直接的应学会创造性思维。这也对我们化学教师提出高的要求,我们着重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化学中发散思维与辐分思维辩证统一,它不同于一般化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的活动能力,发挥了化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作用。我们应按最优化的化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化学创造的完成。
我在化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一点初步尝试。
1、创设情境,实验设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在讲卤素的氧气这一节时,我们要讲到cu丝在氯气中的燃烧,我们首先做cu丝在氧气的燃烧,使学生回顾初中时对燃烧的学习,那么cu丝在cl2中会燃烧吗?学生产生疑问,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初中时对燃烧的现象产生了定向思维,我们应在此时加以引导,通过实验,扩展燃烧的概念。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原有的局限,并运用已学的知识,重新给燃烧下个定义。再比如说,在学习苯这一节时,它们中的键是一种特殊的键,我们应利用这一节通过实验锻炼学生敢于通过实验进行直觉思维。苯的分子式c6h6,单从分子式看,它应为一不饱和烃,但此时很多学生会在大脑中立即与所学的乙烯、乙炔联系起来,此时,我们如提出疑问,如把苯滴入酸性kmno4溶液中,会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吗?大多数学生会不自学的想到当然可以了。但我们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苯却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学生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与以前所学的不饱和烃乙烯、乙炔不同。从而使他们可以通过直觉判断里面没有双键或叁键。当教师引入苯的取代反应单键的特性,与h2加成反应双键的特征反应,使学生们在直觉中可推断出苯分子中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的键。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也激发学生们培养自己思维的创造性的自觉性。
2、“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心理学和教科学法的诸种专著中,都一致承认“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应该是发散思维在化学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而不是在一个认识水平上转圈子,展开化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题多解”的作业,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例如,在物质鉴别的习题中,一是发动学生各自寻求鉴别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主要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鉴别方案,教师审查,学生实际操作鉴别四个环节来完成;二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方案来,这时学生就必须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为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升华进入更高层次的水平,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设计信息进行反馈,汇集他们的设计方案,去其相同,取其不同,去其不合理,取其可行者,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使全部信息得到充分交流和传递。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去揭示,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同时在讨论解题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发现学生中有创见的同学进行适当表扬,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把思路引向高潮。使学生学到从知识的港湾游向大海的本领。
3、多种形式,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采用比较多的是让学生复述某一章,某一节,某一物质的主要内容与性质,在这过程中,他们不自觉的在大脑中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并敢于大胆提出某些假设,我不断地对他们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大力表扬。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调动他们创造欲望和动机,无疑是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结果。
以上几点,泛泛而谈。因年龄与经验有限,难免有些观点过于肤浅。我觉得做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一定要善于学习与总结,认真分析教材,教法与学生,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实现素质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引导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二、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加强实验、深化概念。
高中化学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可利用实物、图片、模型,通过观察培养和教给学生从大量感性认识中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加强直观性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以启示,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使抽象要领具体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五、抓住关键,精讲多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搞面面俱到,处处设防,讲得过细过全,也不能盲目让学生泛泛做题,以做代讲,而应抓住关键,应用启发式,讲其当讲,练其当练。讲则是讲清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属性,弄清内在联系。练则是对概念、定律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摩尔浓度一节,一是讲清定义、导出数学表达式;二是做好演示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三是引导启发学生掌握有关摩尔浓度计算的几种基本类型,精选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摩尔浓度概念及有关的理解和掌握。
六、抓住典型,探索规律。
要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不再于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重要一环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总结归纳,这能使学生在点多、面广的化学学习中自己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如通过一题多解或多题一法总结规律,把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发散开来,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做好初中到高中的顺利过渡,使学生跃过初中到高中这个知识台阶,而且要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进度快、难度大的化学教学,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尽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
课件。
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
日记。
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案例研究法。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以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和拓展。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
教案。
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篇六
(1)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同时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2)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合作。
第1页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二是指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所谓“过程”是指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课堂中学生各种学习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习、实验等)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
教学方法多样化、最优化。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均应注意渗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把握课型特征进行课堂教学优化,中学化学知识从其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可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由于其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不同,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就要求不同,这种不同就构成了不同课型的特征。教学中把握了课型特征,就能有目的有规律地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后,中学化学教学的课型与课型特征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最基本的课型没变,每种课型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没有变,所以,新课程的实验与我们过去的教学研究,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加强教学研究活动,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第2页间的合作研究、实践思考来解决这些问题。备课的质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集体备课能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其作用不容小视。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及时交流,分享资料,相互启发,集思广益。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使每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教材、教法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全面了解教科书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师应全面了解高中必修、选修课程的内容,了解各模块的知识结构以及相互联系,了解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教科书的深广度,提高自己对教科书的驾驭能力。高中必修内容既是会考的重要内容,也是将来化学学科高考的主要内容,必须准确把握,认真落实,打好基础。在必修内容的教学中,不仅要在知识内容上为将来选修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更要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上打好基础。
4.以教科书为基础,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第3页性质”,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在教学上,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钠与水反应),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时间紧,探究学习难以充分展开。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充分性。
第4页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化学枯燥、难学,虽花了大量时间,但收效甚微,对学习缺乏自信心,但与此同时,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多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第5页。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篇七
高中化学的概念教学在高中化学学科基本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高中化学老师教学。
供您参阅。
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存在这么一个特点:知识点多,规律多,特例也多,而且许多知识点是要学生记忆的。但是考题难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适中的,这在往届高考理综科目的平均分上可以得到体现。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化学学科的特点可以总结成:“一学就会,一多就乱,一久就忘。”不少学生常常在学习过程中抱怨学习化学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得到应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把握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我有以下心得:。
一、研究教材内容,设计好新课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课导入,能够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很快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提高课堂效率。
导入的方式有好几种:从教学内容导入,从学生学习基础入手复习旧知识导入,或者根据学生情绪,结合教师自身特长等等。总之,导入的目的就是快速有效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情绪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案例一:将学生情绪和教学内容相结合。
《氮肥的性质及应用》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为了使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教学中来,老师可以提问一句:“刚才上课问好的声音很响亮,同学们应该是没人饿着肚子来上课的吧。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比过去丰富了很多,我们来看看过去世界上粮食产量的情况。”然后展示在全世界开始使用化肥前后,世界粮食产量的数据对比:。
(ppt展示):18xx年未使用化肥每公顷耕地生产0.73吨粮食。
1978年开始使用化肥每公顷耕地生产4.63吨粮食。
如果不施化肥,中国只能养活2亿多人口,剩下11亿人就没饭吃。
(引导学生):“我们班上有51个同学,如果不使用化肥,可能只有9个同学有饭吃。”学生惊叹。
通过给出数据引导学生感受到化肥的生产和使用虽然好象离他们的生活很远,但是对人类的生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
(ppt展示):市面上常见的几种化肥图片,介绍化肥的种类,引出氮肥,介绍工业合成氨生产工艺,并解释设计该工艺的科学家由于成功解决了合成氨过程中需要的高温高压,催化剂等条件,使化肥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从而解决了粮食产量问题,并且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通过介绍化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导入,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化肥的性质,应用也产生了兴趣。为接下去的新课推进做好了铺垫。
二、多与生活联系,改进探究实验:。
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常有学生抱怨化学实验枯燥,单一,许多学生毕业后谈到对化学实验的印象总离不开实验室,离不开试管,酒精灯,每次做实验之前老师总要先宣读一遍注意事项,清点实验用品,事先给出实验操作步骤,然后学生进行验证,记录实验现象……一堂实验课就此结束。
新课程强调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的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发现,主动探究。这一点在教材编写中就可以看的出来,例如苏教版必修一中编写了许多学生探究实验,并将原来很多教师演示的部分,都改为让学生自主探究。与此同时,教师在探究实验的设计上也可以尝试做点改变,增强探究的趣味性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案例二:在讲解铵盐与碱共热产生氨气这个知识点时,教材中的实验是将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于试管中进行加热,通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检验氨气。
本节课将实验进行改进:取一张旧报纸,将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后,放在报纸中用手摩擦报纸加热,然后检验氨气。把原来在试管中用酒精灯进行加热的实验改变成用生活中随处可接触到的材料并进行摩擦加热,让学生改变对化学实验的固有印象:“化学实验很危险,动不动爆炸,一般都在实验室做,而且离不开试管,酒精灯。”通过一个简单的改进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实际上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化学变化,化学就在生活中,对于书本上的方程式,物质的性质,也就没那么难以记忆了。
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许多学生来自城市,对农村生活缺乏了解,也不感兴趣,实际上在教材中许多知识点在农业,工业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和应用。如何把这些知识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也是设计课堂教学时要考虑的一点。
案例三:在讲解铵盐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的知识点时,按照教材设计,是通过加热氯化铵检验氨气说明这一性质。此处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一位农民在仓库里存放了一袋氮肥--碳酸氢铵(俗称碳铵),有一天他发现这袋化肥包装破损受潮了,就把它拿出去晒,结果发现没有人偷盗却少很多,你能从化学的角度替他找原因吗?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然后提供相关的药品和用具,让学生利用已有条件,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探究,自己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将氯化铵和碱石灰混合摩擦加热,检验得到氨气,得出结论。在得出铵盐的这几个性质后,老师再提问:如果你是一名技术员,要指导农民使用化肥,你能列举出哪些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或者,拟出一张化肥的使用。
说明书。
这样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在课堂上学习的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得到发挥,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对象,解决实际问题。
四、联系校园生活,把抽象概念形象化。
化学是研究物质本质特点,物质之间关系的学科,部分化学概念存在研究对象抽象,微观,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把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的校园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类比的方法启发学生,相信对于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是大有好处的。
案例四:讲解气体摩尔体积这一课时,分析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研究对象是分子原子这些微粒,比较抽象,教师可以从学生校园生活角度入手,提问学生:做操时,一班有50个同学,二班有45个同学,大家人与人间隔相同的距离后,哪个班占的面积较大?学生马上回答:人数较多的班级占地面积较大。因而得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之一为颗粒数目。这时教师再分别请上个头差别较大的八位同学,让八位同学分为两组,个子较小的四人一组,个子较大的四人一组,然后让两组同学背靠背紧靠在一起,提问:“哪组所占的空间较大?”学生回答:“个子较大的那组。”从而得出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第二个因素:物质颗粒本身的大小。这时,教师再让两组学生分站教室四个角落,再问:“哪组占的空间大?”学生回答:“差不多大。”从而得出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第三个因素:物质颗粒间距。此时,教师就可向学生说明,气体的情况类似于刚才第三种站法,及四名学生分站教室四角,这时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大,在计算体积时,就可以将人本身的个头大小忽略。因此,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因素主要为气体分子间距离,而不是气体分子颗粒本身大小,而决定气体分子间距离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压强。从而得出结论: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l/mol。
通过联系学生每天经历的校园生活,发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不仅身体动起来,思想也活跃起来,积极参加到课堂学习中去,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就容易的多。
我认为化学教学最基本的便是化学概念的传输。这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于学生后面的应用与创新。我们应把概念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入、形成、深化、运用四个层次,使学生能完全理解与接受。下面就概念教学的四个层次,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不能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这样会使课堂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得到的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肤浅的,表面现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只是过眼烟云,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时我尽可能地做到启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的情境,循序渐进的引入概念,并特别注意教学中多“导”,在“导”字上做文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个别的具体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事物本质,形成概念。中学化学教材中概念很多,引入的方法也很多。比如,我常用以下“导”的方法:
1、言语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以及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例子引入概念,如“天火”——引入缓慢氧化,“鬼火”——引入自燃。
2、直观法:主要通过直观的实验手段,展示实验事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引入概念,如:碘的升华——升华的本质,苯与酸性溶液kmno4——引入苯结构不同于不饱和烃,几个物质的导电性实验现象——引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概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3、旧知识依靠法:通过复习旧知识或旧概念,结合有关的事例或现象引入概念。如回顾乙烯引入乙炔类似的性质,如na的性质引入碱金属性质。
在教学中引入的方法要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并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概念的学习。在教学中我还常用一幅图画、一首古诗、一条。
谜语。
一则小故事等为引导,再加上生动直观的语言,形象的描述,恰当的比喻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较概括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学,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好处?由此建立一个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概念的形成。
我认为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合乎实际的、能够理解的感性材料,这是形成准确概念的前提。由于教材有些概念的引入与实例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学生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调查力,善于捕捉教材中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感性材料。如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因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链烃。我们需把这一信息及时补充给学生,再如,教材对于溶液所举的实例都是无色溶液,我们应及时补上一些有色溶液,更正学生的认识。
其次,我们还需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概念,避免因口误而引入错误的概念。如弱电解质是在溶液中只有一部分电离的电解质,而不是在溶液里不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三、概念的辨析。
我认为在概念的辨析上要深刻、要讲到位,而且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概念,避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这需要在复课时多琢磨,多下功夫,我主要着手于每一个概念的关键字、词的含义,每一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比如: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关键强调解释。再如同系物的是: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若干ch2原子团。应着力于强调解释——结构相似。还有气体摩尔体积四要素等等。
在概念的适用范围上,一般地讲概念是人们从某一角度下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概念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注意好以下两个关系:
1、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如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但共价键不一定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再如能电离的离子的未必是酸。如nahso4。
2、处理好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的辩证关系。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做好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原理应用和普遍性与教材和教学实例的共型性。应理解教材中“一般”、“通常”、“大多数”或“许多”等的含义。如金属氧化物大多数为碱性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都是非电解质等等。
四、加强训练。
学生的能力并不完全随着知识的获得而自行产生,它是教师有意识培养的结果。我们应加强规律性认识通过凝聚和升华,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并形成一定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在训练中注意选题与方法。我们应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例题。这可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我应注意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熟练。
对于概念教学,虽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但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直接的应学会创造性思维。这也对我们化学教师提出高的要求,我们着重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化学中发散思维与辐分思维辩证统一,它不同于一般化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的活动能力,发挥了化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作用。我们应按最优化的化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化学创造的完成。
我在化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一点初步尝试。
1、创设情境,实验设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在讲卤素的氧气这一节时,我们要讲到cu丝在氯气中的燃烧,我们首先做cu丝在氧气的燃烧,使学生回顾初中时对燃烧的学习,那么cu丝在cl2中会燃烧吗?学生产生疑问,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初中时对燃烧的现象产生了定向思维,我们应在此时加以引导,通过实验,扩展燃烧的概念。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原有的局限,并运用已学的知识,重新给燃烧下个定义。再比如说,在学习苯这一节时,它们中的键是一种特殊的键,我们应利用这一节通过实验锻炼学生敢于通过实验进行直觉思维。苯的分子式c6h6,单从分子式看,它应为一不饱和烃,但此时很多学生会在大脑中立即与所学的乙烯、乙炔联系起来,此时,我们如提出疑问,如把苯滴入酸性kmno4溶液中,会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吗?大多数学生会不自学的想到——当然可以了。但我们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苯却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学生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与以前所学的不饱和烃乙烯、乙炔不同。从而使他们可以通过直觉判断里面没有双键或叁键。当教师引入苯的取代反应——单键的特性,与h2加成反应——双键的特征反应,使学生们在直觉中可推断出苯分子中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的键。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也激发学生们培养自己思维的创造性的自觉性。
2、“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心理学和教科学法的诸种专著中,都一致承认“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应该是发散思维在化学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而不是在一个认识水平上转圈子,展开化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题多解”的作业,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例如,在物质鉴别的习题中,一是发动学生各自寻求鉴别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主要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鉴别方案,教师审查,学生实际操作鉴别四个环节来完成;二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方案来,这时学生就必须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为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升华进入更高层次的水平,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设计信息进行反馈,汇集他们的设计方案,去其相同,取其不同,去其不合理,取其可行者,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使全部信息得到充分交流和传递。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去揭示,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同时在讨论解题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发现学生中有创见的同学进行适当表扬,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把思路引向高潮。使学生学到从知识的港湾游向大海的本领。
3、多种形式,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采用比较多的是让学生复述某一章,某一节,某一物质的主要内容与性质,在这过程中,他们不自觉的在大脑中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并敢于大胆提出某些假设,我不断地对他们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大力表扬。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调动他们创造欲望和动机,无疑是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结果。
以上几点,泛泛而谈。因年龄与经验有限,难免有些观点过于肤浅。我觉得做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一定要善于学习与总结,认真分析教材,教法与学生,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实现素质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引导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二、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加强实验、深化概念。
高中化学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可利用实物、图片、模型,通过观察培养和教给学生从大量感性认识中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加强直观性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以启示,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使抽象要领具体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五、抓住关键,精讲多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搞面面俱到,处处设防,讲得过细过全,也不能盲目让学生泛泛做题,以做代讲,而应抓住关键,应用启发式,讲其当讲,练其当练。讲则是讲清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属性,弄清内在联系。练则是对概念、定律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摩尔浓度一节,一是讲清定义、导出数学表达式;二是做好演示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三是引导启发学生掌握有关摩尔浓度计算的几种基本类型,精选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摩尔浓度概念及有关的理解和掌握。
六、抓住典型,探索规律。
要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不再于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重要一环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总结归纳,这能使学生在点多、面广的化学学习中自己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如通过一题多解或多题一法总结规律,把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发散开来,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做好初中到高中的顺利过渡,使学生跃过初中到高中这个知识台阶,而且要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进度快、难度大的化学教学,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尽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篇八
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做好初中到高中的顺利过渡,使学生跃过初中到高中这个知识台阶,而且要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进度快、难度大的化学教学,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尽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下面是本站带来的高中化学教学。
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引导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二、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加强实验、深化概念。
高中化学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可利用实物、图片、模型,通过观察培养和教给学生从大量感性认识中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加强直观性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以启示,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使抽象要领具体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五、抓住关键,精讲多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搞面面俱到,处处设防,讲得过细过全,也不能盲目让学生泛泛做题,以做代讲,而应抓住关键,应用启发式,讲其当讲,练其当练。讲则是讲清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属性,弄清内在联系。练则是对概念、定律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摩尔浓度一节,一是讲清定义、导出数学表达式;二是做好演示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三是引导启发学生掌握有关摩尔浓度计算的几种基本类型,精选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摩尔浓度概念及有关的理解和掌握。
六、抓住典型,探索规律。
要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不再于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重要一环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总结归纳,这能使学生在点多、面广的化学学习中自己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如通过一题多解或多题一法总结规律,把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发散开来,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做好初中到高中的顺利过渡,使学生跃过初中到高中这个知识台阶,而且要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进度快、难度大的化学教学,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尽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高中新课程的化学是一门实用性的基础学科,是高中生基础扎实不可缺少的。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化学产生兴趣,学好这门课,为高三冲刺打好基础,是我们高中化学组老师经常研讨的话题。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体验等方面进行教育的场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存在一些与新课程不协调的低效或无效的行为,导致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下降。基于此,本人结合课堂教学体会,针对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
1因材而宜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核心,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指导的作用,它规范着课堂教学的实施,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至关重要。教师应当依据教材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以高一化学人教版为例,“必修1”和“必修2”的教材内容难易程度相当,主要强调的是化学基础和知识面,并强化了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相比较旧版教材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对一些化学反应原理和基本概念等降低了要求。如教材对“强弱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内容只作了基本要求;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一内容只要求识记18个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而没有系统性的介绍;又如“有机化学基础”则强调了基础,并在课题设计得合理、新颖。教材在“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中带领我们学习“乙烯”和“苯”的性质,要求我们掌握两种最基本的常用化工原料和不饱和烃及芳香烃的性质,体现了教材突出化学实用性的一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所以新版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非常之合理,给人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感觉。
因此在教师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更新观念,把握好教材的“度”,处理好基础与能力的关系,否则既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为教学所不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因材而宜”去制定准确和明确的有效教学目标。
2因学而宜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应用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在化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正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是能特别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教学的一剂“良方”。因此,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事情,这关系到化学的真正教学效果。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先做好演示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演示实验能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的配合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精确性。
其次,实验课堂可将学生分组,这可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又是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一种途径。例如,在学习“乙醇的性质之——与金属钠反应”的内容时,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完成“钠与乙醇的反应”的实验,一组完成“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通过对比,既复习了钠的性质又加深了对“乙醇和钠反应”的反应机理的认识,并找出了两个实验现象明显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如此的实验教学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化学的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而走向“主动”;由“消极”而走向“积极”;由“低效”而走向“高效”。
3因人而宜进行有效的学案教学。
高中生是易躁动也易塑形的特殊学习阶段,学习上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因此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学习上的不良习惯:表现在看而不听,听而不写,写而不全;有的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作业不认真、抄作业、不交作业、练习册空题过多等。为了能够纠正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应采取因人而异的学案教学法。
所谓“学案”教学法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改变过去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主体,使主导和主体得到充分的和谐统一,发挥最大的效益。这种模式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从而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在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有针对性的对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益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之,有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必将引起作为教者的更多的思考与投入,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的完善与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变化与特点表现为:一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不同志趣和发展潜能学生的需要。二是新课标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同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模块。三是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各章节需要探究的化学实验只给出实验方法,不给出实验的结论。四是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st教育,众多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五是新教材比较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较多的章节都有交流与讨论。六是新教材中有众多的猜想与假设,留给学生质疑,为课后的自主性学习打下了好的基础。
2加强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完成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还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因此,应该十分重视对实验教材的编写。改革实验教材的主要问题是要转变实验教学的价值观念,明确实验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只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或者验证某些知识,而是具有多种功能。应使化学实验贯穿于教材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设疑和研讨,小结和复习,习题和课外活动等,以尽可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实验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目前各学校的实验条件,但也不能为目前的实验条件所限。
要有一个与高中化学课程任务相适宜的实验目标,适当增加实验的数量和提高实验的质量。在目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适当编入一部分边讲边做是实验,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某些单纯注入结论式的编写方法,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也可克服目前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内容雷同的不足。如果单从实验技能训练由易到难的角度考虑,学生分组实验教材自成体系、独立成册可能更好些。但从化学教学总体效果考虑,将学生实验与有关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编写似乎更好一些。可以考虑今后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可分插在有关章、节之后,使教材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与化学实验成为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3.1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3.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
3.3善于运用言行表情,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言行表情,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一番精彩的。
开场白。
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3.4课堂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在课堂中要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要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