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八佰有感(汇总1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观八佰有感篇一
今年八月,电影大作《八佰》上映的消息纷纷刷爆了朋友圈,各位观众也对这部电影非常认可。《八佰》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看完后,我这整个人都热泪盈眶,感动、激动、愤怒不已。
《八佰》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1937年,国民革命军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仓库与租界只有一河之隔。孤军奋战的四个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
电影《八佰》由管虎导演,是全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影片。
想不大家都知道,这部电影,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而这起历史事件,便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的淞沪会战。自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便加快了进军的步伐,并提出了三个月都将攻下哪里。而电影《八佰》讲述了发生在淞沪会战期间的一个小的历史故事。
1838年,淞沪会战进入相持阶段,为掩护我军的行动,团长谢晋元临危受命,率军驻守四行仓库。此时的四行仓库西面和北面已经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与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了一个“孤岛”,进入四行仓库也就成了孤军。部队进驻后,谢晋元与一营团长杨瑞符集合部队做简短动员,说明奉命掩护大军撤退并驻守四行仓库——这个当时上海唯一属于中国军队守卫的一块国土,第一营已是离开大部队的一只孤军。他要求团体官兵,抱必死决心,与仓库共存亡,剩最后一人也要坚守阵地。
后来,谢晋元与全体官兵齐心协力,对次打退日军的进攻,全团410人左右,一个机枪连,三个迫击炮排。为迷惑敌人,在记者采访时,谢晋元假告800人。这才有了“八佰壮士”之说。
《八佰》电影的最后,电影镜头从四行仓库的断壁残垣慢慢过渡到了今天的繁荣的伤害,当东方明珠出现在眼前,苏州河静静地流淌。历史和现实交映,才懂得今日的可贵。
《八佰》对淞沪会战的收尾的这场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并没有可以煽情,而是理性的,导演管虎就用了一个“佰”字,体现了中国人都懂得中国军人的内涵。他们400多名战士都十分勇敢,为了不让四行仓库成为他们的坟墓,他们只能在那里抵抗,最后赢得了胜利。这部电影充分发挥了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
观八佰有感篇二
最近朋友圈都在传电影《八佰》,于是准备一睹风采,一年里看不了几次电影。偶尔的心血来潮还是有的。
女儿不想去看,理由是浪费钱,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在网上看到了。可我不想等,带着儿子去看,儿子高兴极了。
自疫情以来,还是头一次进电影院。人不多,却没有感到兴致减退。我将会有2个小时多的时间在这里度过。
影片讲述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由420人组成的国军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日军奋战四天四夜的故事。为了扩大队伍影响,师长说有800人,史称《八佰》。
难以想象那时候的中国,是怎样的落后,受到了多少耻辱,一个泱泱大国被小小日寇打。可历史是存在的,它要让每一个中国人知道,我们的名族强大,是经过了无数前人的流血牺牲换来的。
影片中,打动我心的是,当有庞然巨物来摧毁城墙时,战士一个个轮番身绑炸药包,与怪物同归于尽。
哪个人不怕死,可在战争面前,我们的战士们,做的是保家卫国,不顾一切后果,拦截敌人,把生死置之度外。
由欧豪出演的一个角色,他一开始不敢开枪,不想打战。他说我只是一个农民,想来看看大上海是什么样子。
后来他的叔叔被日军凌迟处死,他又亲眼目睹,身边一排排战士为守护国旗而倒下,他开始觉醒,他是一个中国人。遇事不是逃避,要拿起枪去战斗,去打日本人。
师长谢晋元说,我们的国家病了,一听日本人要开战,多少人撤退。可我们要不怕牺牲,要让国人看看,用行动唤醒更多的国人。
作为领袖,他是这只队伍的灵魂。一道道军令,尽显男儿本色。
看哭了3次。虽然知道是假的,可影片还原了历史的场景,怎能不叫人动容。
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刹那间因为子弹,突然停止。在战争的年代里,如蝼蚁般,不能主宰自己的生命。
保家卫国,不是一句空话,它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历史远去了,我们还要学习历史?
我想,这是我们生而为人,必须要学习的一堂课。牢记历史,懂得历史,才能更好的生活,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
不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就从为自己的小家做点事。
教育好孩子,修养好身心,其实也就是为国家做了贡献。
观八佰有感篇三
今年八月份,国产军事电影《八佰》正在点映,我有幸在正式上映前一睹为快。“在苏州河的南岸,喝着咖啡就能看见北岸在打仗杀人,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事。”1937年淞沪会战,国军88师524团坚守在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与租界仅一河之隔。谢晋元团长奉命率军在四行仓库阻击敌人,掩护大军撤离。当进入了四行仓库就意味着变成了孤军,他们连接击退敌人多日,做出了顽强抵抗,守护着xx最后唯一属于中国军队的国土。。仓库中仅有420人,但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声称800人。很快,他们受到租界的民众支持,并举行了升旗仪式,虽然招来了日军的空袭,却让战士们的信念更加坚定,让人们抗日的信念更加坚定。最后得到特派员的撤退命令时,谢晋元团长才知道,这不过是蒋介石给英美等国逢场作戏罢了,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冒着日军的强大火力,最终撤退至英法租界。影片中,我看见了国难当头英雄的豪情壮志;看见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看见了那些冷漠的人被打动,自发地捐献物资;也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冷血与无情。这部电影让我体会到祖先们前赴后继以生命,伤痛和鲜血为我们换来的和平是多么的可贵,因为战争夺走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家庭的幸福,一个个国家的繁华。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惨痛教训,是心中无法抹去的`阴影。战争让生命脆弱而渺小,让和平显得更加可贵。我们这一代人接触不到狼烟,战火的纷扰与威胁,但在地球上的某些地方,战争正无时无刻地摧残着一切。我们现在的安逸和平是无数个像八佰壮士一样的革命战士以生命为代价为我们换来的,如今我们心念犹存,坚定的信仰,坚强的意志,不可亦不曾磨灭。5000年的中华民族摔倒了就再站起来,继续向前行,民族的意志永远与我们同在。
观八佰有感篇四
晚上,一家三口相约看了场电影《八佰》,这是半年前爷俩就心心念念想看的,我纯粹是湊热闹的陪同者。素来我对战争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就不感兴趣,特别抵触的就是那些粗制滥造的抗日神剧。儿子说,这部电影是历史重现,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疫情过后,电影院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喧嚣,只是增加了扫健康码、戴口罩的刚性要求。影院里的观众还是挺多的,不知是影院解禁后的报复性消费,还是这部电影独特的吸引力,据说《八佰》的网上评分不错,最可喜的是很多年轻人前来观看。
观影之前,恶补了影片所讲述的时代背景。《八佰》故事梗概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即1937年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国民党八八师五二四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领400多人死守四行仓库,与日军顽强抵抗的故事。
总体看,整部电影拍得挺走心,也挺煽情的。一条河把四行仓库和英美租界就此隔开,四行仓库悲壮的抗战和对岸英美租界灯红酒绿的小资生活的强烈对比,还原了当时国人对抗战的迥异态度,一条河也把不同人的命运刻画得淋漓尽致。
电影还原历史,当然无法尽善尽美,影片也不同程度存在为了烘托主题,生硬摆拍、带节奏的瑕疵。但《八佰》总体是正能量、让人热血沸腾的一部好电影。电影散场,老公问儿子,如果你在战场上,你会成为抱着炸药包跳下去的那一个吗?儿子认真想了想,坚定地说,他会那么做,尽管也很害怕,但那是一个军人的必然选择!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部电影,致敬历史,更鞭策未来。愿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永远记住:实力是最好的名片,对一个人如此,对一个国家更是如此!
观八佰有感篇五
《八佰》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国家历史的折射,故事围绕日本人进攻仓库,号称八佰壮士的军队誓死捍卫荣誉的电影,这部电影真真切切的反映了人性的变化。俯视镜头以四行仓库为中心旋转,苏州河为界北边是日占区的地狱,南边则是英法租界的天堂。鲜明对比、极具讽刺,战士们面对恶魔般的日军,后背繁华且似乎和这场战争毫无关系的租界区,他们没有不满、怨言,只是做了军人该做的.事。苏州河对面平民百姓从刚开始的冷漠到最后的觉醒,这是一个国家从死到生的希望,片中小湖北的哥哥护旗战死,化作赵子龙,骑着一匹白马,独挑大军,应了那句话不解沙场战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那一代人有他们的信仰,他们心中都有个信念,中华民族一定会站起来。
面对强大的外地入侵,单纯依靠装备落后的军人抵抗外敌侵略,将士们可歌可泣、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以更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发动全民族进行对抗,是非常符合客观实际。历史的悲歌不能重演,为现世所警醒!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现在的和平应当值得每一个人去珍惜!
观八佰有感篇六
为了还原1937年的时代质感,剧组不仅搭建起占地200亩的建筑,更不惜人工开凿了一条仿真苏州河,负责场景搭建的华谊兄弟(天津)实景娱乐有限公司在还原历史质感方面也做足了功课。对此,管虎坦言“几乎没有哪个电影剧组会真砖实瓦地对建筑场景进行1:1复制,《八佰》花了几年的时间来再现那个时代,就是希望能带给观众更好的体验。”王中磊则表示,剧组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一个“实”字,“整个实景搭建花了一年的时间,真实的筹备花了两年,剧组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已经三个月了,似乎还有不少没完成的事情。”同时,王中磊还感叹,“希望可以有一部电影作品,除了本身的观赏感、娱乐性之外,更能让观众铭记这段历。”
除场景外,管虎对片中出现的每一位演员要求都非常高,影片拍摄所需的千名型态演员志愿者全国七城面试正在进行当中。同时,片方还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特约演员,他们在严寒与酷暑的考验下已经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军训,艰辛的训练被管虎称为“炼狱式的折磨”,军事教官臧雷更将这批演员称为“八百壮士精神的传人”,“这些演员流过的汗可以以斤来论了,这是我所了解到的电影演员接受军事训练最刻苦、最自觉的一次”。66位特约演员代表也亮相发布会,冒雨向在场媒体展示了他们的训练成果。被问及电影主演的甄选标准时,管虎坦言这次对主演也会同样严格要求,秉承着合适的、真正的好演员两个标准来挑选,除了必要的军事训练之外,还会对演员进行日常训练,“包括口音和形体,最最重要的是大家要坐在一起对剧本不停地围读和研讨。”
观八佰有感篇七
“东北沦陷了,华北沦陷了。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在四行仓库的楼顶上,谢缙元团长慷慨激昂地鼓励着八百壮士们(其实只有400人)。这是电影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正是因为有他们,才会“中华不亡!”
电影主要讲诉了在1937年松沪会战末,八佰壮士在团长谢缙元带领下,坚守最后一道防线——四行仓库的故事。这个电影最吸引我的不是激烈的交战,而是壮士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仍然毫不畏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打动了我。
在战斗的第二天,日军扬言要在三小时内占领仓库,并且派出工兵妄想炸毁仓库。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一个身上绑满手榴弹的士兵在仓库上毫不犹豫的跳进了敌群,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和敌人同归于尽了。他叫陈树生,在牺牲之前他仅仅塞给别人一条汗衫,并留下一句:“给我妈!”就离开了。当别人打开汗衫,发现上面用鲜血写下八个字:舍生取义,儿所能及。当时看到这,我不禁留下了泪水,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
还有一个是小湖北,他才十几岁。因为战争,他和哥哥跟着舅舅来到了这里。在这里,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看到身边一个个战友、亲人死去。我想,如果我是他,我会不会在那个战场上临阵脱逃?在他这个本该上学的年龄,却参军打仗。他原本有着美好的憧憬,想看看上海。可战争却打破了这一切,在夜晚,他常常面对仓库河对面繁华的租界美好的幻想着。在掩护战友们撤离时,他仍然跟在敢死队后面一起阻击敌人,他们的结果可想而知。
还有那些河对岸的中国人,他们无时不刻关心四行仓库里的壮士们,他们积极参与募捐,为壮士们送补给。还有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仓库记录战士们作战的每一刻。这些温暖的细节,却使我为此感到欣慰。
电影虽然在战士们过桥的那一刻结束了,可我的内心却久久无法平静。现在中国虽然非比前惜,可我们要勿忘国耻。毕竟这虽然是一场失败的阻击战,却透露出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句话。尽管如此,我觉得我还是在这里向先辈们致敬,正因为有了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人在努力,才能有今天的中国。
观八佰有感篇八
临近岁末年关,网上又传了一阵《八佰》即将上映的消息哈,结果证明又是空欢喜一场,看到《八佰》是注定无望了。《八佰》上不了,本来要撤到元旦档的《叶问4》也不撤了,《解放·终局营救》、《特警队》也纷纷提档上映,大家看看这些片子拍得有多糟糕,就会理解影迷们对《八佰》的期待为何如此强烈了。
如果你还没拿定主意是否去看《解放·终局营救》,那么毒舌君这篇影评一定会打消你观影的欲望;如果你已经去看过了,那么不妨瞅瞅这篇影评,看看下面的内容有没有说中影片的问题所在。
由于毒舌君要详细分析影片,所以下面的影评内容一定会涉及大量剧透,如果介意的话,请看完影片再来。
毒舌君先不聊本片在情节、细节和角色上的问题,先来说说本片在本质和根源上的问题。毒舌君对主旋律战争片其实并无偏见,从小也是看着《四渡赤水》、《大决战》等主旋律战争片长大的,当时觉得这些影片也蛮吸引人的。
虽然长大后也逐渐明白主旋律战争片的诸多“先天缺陷”,但至少人家有那种艺术创作的认真劲儿,剧情是工整有序的、角色是鲜明扎实的,战争场面也拍得有板有眼。其实不只是这些主旋律战争片了,早年间的国产故事片,扎实的剧情和角色基本上都是标配。
而到了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像《解放·终局营救》这种主旋律战争片,一方面要遵循主旋律电影那些“你懂的”条条框框,一方面又要出于赚取票房的目的迎合观众,向商业大片看齐,两方面结合的最终结果,往往不是兼具主旋律电影扎实剧情和角色,以及商业大片火爆精彩感这些长处,而是恰恰相反,往往长处尽丧,缺点尽显,甚至还带有“抗日神剧”的高能范儿,《解放·终局营救》就是这种典型。
相信只要看过《解放·终局营救》就不难发现,本片完全丧失了传统主旋律战争片那种扎实的剧情和角色,尤其是剧情从头到尾毫无逻辑,彻底崩溃,仿佛剧情完全不需要讲道理,只承担为动作戏串场的功能就够了,而动作戏除了乱打乱炸一通,也严重缺乏商业动作大片应有的精彩与刺激感。
观八佰有感篇九
今天终于有幸在炜华见识到了《八佰》这部影片。我认为这确实是最能扣动我心弦的一部战争片。
然则,要进行分析,最直观的方法是比较(fhj老师说得好)在这里我想和7—8年前看过的一部影片《狂怒》进行比较。
首先的不同是二者的地域文化差别,同是二战,一个是国军抗击日军,一个则是美军抗击纳粹,都体现战争的残酷与血腥,然则两者表达的主题在最主要的铭记历史,守卫和平之下,略有差异。
我认为狂怒他很好的体现了人性,人性最震撼的地方就在于成长性,即从懵懂出发,到坚强乃至异化为残忍,最后终于把生存本身奉为圭臬,可能这对于我们有些人来说算是局限的世界观,属于一种关在果壳中的悲剧,然则仔细思考,这恰恰也是对于反战最好的呼声,我认为影片最后诺曼被一个纳粹军少年放过是点睛之笔,但又显得力道不足,少年意味深长的笑容似乎超越了这个时代,对于一个偏向纪实的战争片确实不合常理,我认为他真正的意图不是为了体现侵略者超越国家立场能够获得人类共同体的同理心,而是一种人类摸爬滚打误打误撞走到的明哲之路(因此少年的表情完全可以有一系列的变化)可这如同一个闪耀的火花,与百年后我们的心灵相呼应,随后又在百年前的洪流中熄灭,说到底,也是悲剧。
八佰则是以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与史实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部血肉分明的战争巨作,编剧显然是有心把中华曾经生过病和仍然有希望的两个维度缠绕在一起,然则我认为生过病这个部分很不巧的被桥那边的激愤呼声所冲淡(可能是我本人的问题,但我是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这不属于对这部影片的苛责,因为这部影片的表现手法注定了达到两者的平衡交融,以致还原历史真实模样的同时还不忘传递精神已经是最难最难的事了。为什么?影片用了一个绝妙的表现手法租界和四行仓库中间的那一座桥,极大极大放大了战争的悲剧性。这里大致有三点:租界和四行仓库仅仅数百米天差地别的景象令人咋舌,令人难过,令人绝望,仿佛刚要游出水面,岸上有人看着你眼睁睁的被一种力量瞬间又抓回水底一样;而桥不仅作为连接的载体,更在于是一个作战的场景,日军从中期的进兵突击到后面的狙击式猎杀其实角色定位是略有不同的,前者有着一种正面公平对抗的感觉,后者日军不见人踪影,只有子弹在一个一个射穿士兵们的胸膛,仿佛是死神而不是侵略者,绝望瞬间拉满一层,所以随着时间的进展,会将绝望拉到更深,因此战士们的觉悟越来越高,才尤为可贵。最后桥也扮演了一种生命通道,距离很近,实则很远,这显然是编剧明示的内容,以及影片头尾诸多意识流手法不多赘述。
写到这里突然有一些尴尬,说是对比,其实只是阐述了两个影片不同而各有魅力的优点,未来若能更加完美的将二者合为一体,我想历史战争对人心的震撼和教育意义,也将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乃至每一个世界公民的心中!
观八佰有感篇十
电影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日本军官和谢晋元团长的会面。身骑黑马的日本军官和身骑白驹的谢团长无疑是影片中一大冲击波,黑暗和光明、绝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转化成日本军官的黑马以及八佰壮士的白驹。而当河对岸租界的民众们看到奔驰的白驹时的兴奋,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则是对希望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会重新站起来的坚定。
影片最后在废墟中踏出的带着血红色的伤口的白驹,则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希望仍大步昂扬地向未来驰骋而去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驹,它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起,重新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
观八佰有感篇十一
掀起历史凌乱、凄惨的瓦砾堆,拉开抗日战争悲壮、沉重的血色大幕,听着歇斯底里的恐惧和声嘶力竭的呐喊,以及声声撕心裂肺的冲锋声,感受着国民军队为国耻家恨殊死抗战的英勇气魄。
名曰“八佰”,是为了震慑敌军、渲染抗日的热情、告诉国人军队还有更多的人在战斗。然而,此刻的四行仓库内,实则只有区区一半。他们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为了争取国际社会援助,为了证明中国军队还在抗战,为了唤醒国家,唤醒已然麻木、落魄的中华民族,生生决然与数以万计的日军抗衡,坚守在上海的最后一块阵地上,用血肉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打退日军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击,用惨烈的牺牲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支持,播下了抗日不息的种子,引燃“星星之火”、造就“燎原之势”。
“丈夫许国,实为幸事”,不假,但他们也有父母妻儿,都是血肉之躯,更何况,他们很多并不是真正的军人,面对死亡的恐惧,谁能不怕?只是此刻,面对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国之不存,民将焉附”,面对国耻家恨、在“死有所值”时,他们毅然选择视死如归。
但在死神又一次来敲门的时刻,听到谢团长说:“东北沦陷了、华北沦陷了,但是现在,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时,战士们眼中闪烁着无比坚毅的目光。那目光,重重地刻在他们的脸上,此刻,即使是魑魅魍魉,也要让他们三分。
面对国际社会对日本侵华的绥靖和麻木态度,国民军队以血的牺牲,告诉世界中华民族没有倒下,中国人民还在战斗,“中华不会亡!”唤醒国人、赢得援助,不只要死守,更需要用鲜血和无所畏惧“演”给他们看。
当对岸的人民向战士们的英勇顽强敬礼时,当对岸伸出接纳的双手、挥动振奋鼓舞的拳头时,民族再次燃起了希望。
虽然终是一死,但他们的牺牲重于泰山。他们用鲜血演绎抗日的悲壮;他们用鲜血诠释英雄的本色;他们用鲜血唤醒落魄的民族;他们用鲜血矗立不朽的丰碑;他们让“怂”变成了“雄”!
观八佰有感篇十二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呈现的画面,影片一经上映票房就破亿。众所周知,《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影片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希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一种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
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xx四行仓库,与租界之间只有一条河的距离,他们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战争,他们只有400人却对外声称800人,这正是《八佰》片名的由来。从片名即能感受到,《八佰》对于为淞沪会战收尾的这场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并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理性和克制,它甚至没有采用史学界惯用的“八百壮士”一词。“五人为伍,百人为卒”,导演管虎用一个“佰”字,克制地体现了中国人都懂的中国军人内涵。
影片一开始从逃兵的视角进入,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开场。几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其实是第一营,为了对外营造仓库内有一个团的守军的假象,在通讯中用“524团”代替第一营)。这些人中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xx的繁华,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也有积极领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这场特殊战役的洗礼,成为热血写就的“八佰”。
影片中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故事,是日本宣称三个小时让xx沦陷,攻破四行仓库。于是,英国人和日本人打下了赌,因为租界是英国人的地盘,所以他们有权接受。所有在租界的中国人,都跑出家门在围栏边观看这一场战争。童子军们正在积极的让人们捐赠食物、钱财、水和药品送到四行仓库内。很多的士兵都留下了东西寄回家乡,这是一场残忍的战争。日本人要用飞机重炮等重型武器来突破四行仓库,但是会避开租界。为什么要避开租界,因为租界里居住有其他国家的居民,日本明目张胆的侵略中国,别的国家只会看热闹,所以只有国家变得强大,人民才不会被欺凌。
片中的人物并不是单单纯纯的非黑即白,而是掺杂许许多多的灰色地带——租界的民众、起先想要逃跑无意抗战的士兵、开赌场的大姐等等。他们不是纯粹的“黑”,也不是纯粹的“白”,他们是等待被“唤醒”的一个个“灰色”的灵魂。他们的“黑”在于放弃抵抗沉迷于眼前的美好幻景,他们的“白”在于愿意为八佰壮士捐物资,在于企盼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战争打响了,士兵们在四行仓库的楼顶,升起了国旗。当主动请缨的壮士们一个一个从楼顶无畏跃下引爆自己时,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真正炸醒了河对岸愚昧无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这一句台词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当国旗被升起国民欢呼叫好时,当一双双国人的手伸出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真正被唤醒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日本军官和谢晋元团长的会面。身骑黑马的日本军官和身骑白驹的谢团长无疑是影片中一大冲击波,黑暗和光明、绝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转化成日本军官的黑马以及八佰壮士的白驹。而当河对岸租界的民众们看到奔驰的白驹时的兴奋,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则是对希望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会重新站起来的坚定。
影片最后在废墟中踏出的带着血红色的伤口的白驹,则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希望仍大步昂扬地向未来驰骋而去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驹,它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起,重新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
观八佰有感篇十三
还记得一个月前,妈妈想带我去看电影,她提议去看八佰。可爸爸却反对,说它:“它有‘鼓吹国民党’的‘嫌疑’”。一部抗战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罪名”?老师一再推荐,我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
事情发生在一九三七年的四行仓库。对于这个名字,我既熟悉又陌生。它的名字出现在历史书中,而我又对它剩下的一切一无所知。
这部影片,让我最感到震撼的是不同人对战争的不同反应。有些人被直接拉去战争,有些人本来就是国民革命军的一员,有些人是自愿奔赴战场,还有的在租界,一河之隔却好像与战争无关。
当八百壮士或者主动、或者被迫舍生赴死、保全国之尊严的时候,河的另一旁,围观看戏的人们也因为他们而改变了态度,纷纷捐款捐物给仓库。他们用生命唤醒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我需要跟爸爸进行一场对话。
文档为doc格式。
观八佰有感篇十四
整部电影给我映象最深的就是隔着苏州河迥然不同的天堂和地狱。
当仓库内死守的战士筑建防御工事的时候,河对面的人们喝酒听曲唱戏,富太太们照样喝茶打麻将嚼着上海话吐槽老公微薄的工资。当日军围攻仓库,扬言三个小时攻下仓库时,河对面的人们抱着看戏的心态,戏虐的下赌注,抢观戏的最佳位置。当仓库内战士现场直播式的以血肉之躯与日军拼死相搏时,河对面的国人心底产生了或是怜悯或是悲愤的情感。当看到仓库内的战士冒死也要守住国旗时,河对岸的民众的爱国之情真正被点燃。在最后战士们争分夺秒的过河时,河对岸的民众更是不顾一切的冲破铁丝网要和战士们同在。
这整部电影不仅仅是在写仓库中每位战士的成长,不仅是端午(欧豪饰)从刚开始的懦弱到最后护旗牺牲;不仅是小湖北(张俊一饰)从一个被保护到主动拿起枪投入战斗,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不仅是老铁(姜武饰)从刚开始胆怯消极应战到最后掩护主部队撤离;不仅是陈树生(郑恺饰)留下“舍身取义儿所愿”就身绑手榴弹英勇跳下与敌人同归于尽,以及一个个和他一样甘愿牺牲的勇士……他们的牺牲当然是我们应该歌颂的,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我辈皆应如此!!!
但是我觉得导演好像并不满足于对这些单个人物的成长和表达,导演想要传达的是一种大视角,大格局。
苏州河一侧满目苍夷,断臂嶙峋,寸草不生,尸横遍野。苏州河另一侧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灯火通明,近在眼前的战争好像与他们毫不相干。只要自己还能生活的好好的,什么国家,民族,大义统统不关“我”的事!不禁让人感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在近距离的直观了仓库内战士的战斗后,租借内的国人整体上也在逐渐转变成长。这也许才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导演不仅想让河对岸租借内的国人成长,更希望给每一个观影的观众以启迪:国家遇到危难时,每一个国人都不应该也不可能是身外人,战火时刻都会因为你的漠不关心和高高挂起而愈烧愈烈,烧到自己身上只是迟早的事,所以我们必须同仇敌忾!
观八佰有感篇十五
有一种精神需要铭记!
最近上映的电影《八佰》引发了热议,看过的同学有的说很血腥;有的同学说故事很深刻,引人深思。
《八佰》讲述的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这就是电影片名的由来。“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四行仓库大战一场,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的故事。
电影中一些场景令人难忘,比如日军在我方仓库墙壁上安装炸药包时,战士们自行背上炸药包往有日军的地方跳,每一位跳下去的战士大喊着自己的家乡和名字,和敌人同归于尽。还有战士们为了护旗,倒下了一批又一批,临死前都紧紧地护住旗子,直到最后一刻战士们仍然坚守着,最后旗子依然在楼顶飘扬,我被战士们那坚持不懈地毅力所震撼了。
观八佰有感篇十六
抓住暑假的尾巴,爸爸带我们去看了《八佰》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真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好作品。
电影刚刚开始放映时,我觉得不甚理解,毕竟那是一个遥远的年代,然而情节越往后推进,我小小的心灵仿佛受到了巨大的触动,多次握拳含泪。是呀,战争已经过去,壮士也早就被写进了历史,然而生活还在继续,爱国的主旋律不会暂停,先烈的精神将始终引领我们前进。
其中最让我深受触动的是《八佰》中的逃兵。这群逃兵大部分都是新兵,他们很多家里都是农民,还有很多人年纪尚小。在他们眼里,此次出行的任务就是打扫战场。他们期待着任务完成后尽快回家与家人团聚。然而当他们面对日本人的残酷打击后,他们才发现这次危险重重,随时可能丢掉性命。这里有许多人想要逃离,一些在逃亡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性命,还有一些成功逃脱。然而在这群逃兵中,更多的是在血与火的磨砺中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凤凰涅槃,挥洒热血,保卫国家的战士。其中,我最喜欢端午。
《八佰》中,每个人物角色都有着不一样的个性,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保卫国家。这个电影不禁让我感叹如今我们的国家这么强大,都是靠那些战士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今的和平是来之不易,分外珍贵。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也许在如今的好时代,我不需要抛头颅和洒热血,但是我想我会好好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长大报效祖国!
文档为doc格式。
观八佰有感篇十七
一河两岸,一边是租界,一边是战场,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天堂的人想去地狱,地狱的人想去天堂。人们在应对战争时产生的恐惧与不安,以及到最终,一只只手伸过铁门迎接枪林弹雨的战士的团结一心。
这部电影不仅仅为我们带来视觉上震撼,更让我们受到心灵的洗礼,是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的心酸无奈,还是“一个个士兵排着队,在身上绑满炸弹,纵身跳下用血肉之躯和敌寇同归于尽的震惊动容,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年代战争的残酷无情。军人的拼死力争。宁死不屈。
和平时代的我们无法体会到战争时代的残酷。在那样的艰难岁月里,我们的前辈选择了战斗到底,小人物大英雄,在那个一无所有的'时代仍为国奋战为国献身的烈士,每一个人都选择用自我的方式为国家出一份力,才有了我们此刻的安居乐业。铭记历史,致敬先烈!
观八佰有感篇十八
对待底层的态度,代表了国家的良心,和民族的底线。《八佰》中的人物就是底层。生难做人杰,死亦非鬼雄,但是,他们活过!小编整理了《八佰》电影观看。
心得体会。
从影片公布的信息来看,电影《八佰》耗资逾5亿,于20xx年底在苏州拍摄,历时230天。其中,剧组为1:1还原真实场景,挖了一条长达200米的“苏州河”。论布景花费,《八佰》在近代华语电影史上可算是名列前茅了。虽然影片中有多位知名影星参与,但鉴于出品方华谊兄弟、影片题材以及戏份的关系,我们认为明星片酬并不是《八佰》预算的大头。另从影片预告来看,战争场面相当震撼,预算确实是花到了实处。
但是考虑到电影《八佰》临时(因技术原因)撤档,对于影片本身重新剪辑(为了过审)带来的剧情缺失、立意表达不明确等风险,我们认为电影《八佰》的票房下限大约在10亿左右,并降低了影片的票房上限预期,调整至20亿元。
显然,《八佰》是华谊兄弟的一步险棋。若是电影原版顺利上映,从题材、制作、卡司班底来看,20多亿票房基本没得跑了。但是考虑到为了上映而进行的妥协,确实是给片方带去了一定风险。
因此,我们预计电影《八佰》的票房大概率在15亿元左右。若影片经过撤档风波后依然没有丢掉本来的立意和精髓,那么有望冲击20亿朝上的票房成绩。只是即使达到这个成绩,对于华谊兄弟来讲,也只有30%左右的利润空间。毕竟5亿成本太高,而且话题又过于沉重,还放在这个贺岁档上映,想要票房超预期真是太难了。
另从电影《八佰》的拍摄历程来分析,我们判断该片的原预算应该在3亿左右,由于布景等因素大幅延长了影片的摄制周期,导致影片成本有所上升。
若是3亿就能拍出《八佰》,按照15-20亿的票房预期计算,华谊兄弟则有望收获67%-122%的收益空间,而不是现如今最多怕是只能赚30%的窘迫境地了。
蝼蚁尚且贪生,在战争的巨大威胁下,老鼠也要求一个生。正如预告片中,闸北的大批难民正在涌向灯火辉煌的租界。
有人求生,有人却在赴死。
上海郊外的田野中,一群军人正在艰难地行军,操着湖北口音问离上海还有多远。这个细节很带感,因为该团其实之前已经打残,一半士兵是从湖北保安团补充的。
而远处的上海城,已经在连番战斗之后遍地烽烟、残垣断壁。
一座仓库,四百多人,四天四夜,淞沪战场的血肉磨盘,已经将整个城市化为废墟。当谢晋元站在楼顶远望南岸,那一片灯红酒绿的繁华气象,越发衬托得北岸宛如地狱。
预告片有一点非常有趣,至今没有出现任何一位主演的正脸,但这或许就是电影的本意:没有个人命运,只有家国;没有个人生死,只有八佰。
电影的历史考据也做得很好。因为怕重武器打到对岸的租界引起国际冲突,当时的日军也只能用轻型坦克和步枪攻击四行仓库,双方大多数时候都是短兵相接,而预告片里短兵相接的镜头,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包括后面,几名战士在楼顶牢牢抓住一杆千疮百孔的战旗,这应该就是四行仓库战斗著名的护旗之战。电影中将如何呈现,非常值得期待。
从预告片来看,管虎导演一贯的手持写实画风和快节奏叙事依然得以延续,电影可看性极强。那种血火之间的残酷与忠诚,得以一览无余地表达。
对应片头的偷生老鼠,预告片结尾也是动物,一匹雄壮的白马从残破的战场中一跃而起,飒沓飞驰,其中的隐喻意味令人无比亢奋。
没说的,《八佰》,必看!
就在《八佰》开机之前,剧组曾走访了19个城市,随机采访街头的年轻人是否了解“淞沪会战”“四行仓库”“谢晋元”等历史名词。结果是令人遗憾的,除了少部分人表示听说过“淞沪会战”的名字,其他人纷纷表示一无所知。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论是管虎导演,还是《八佰》其他台前幕后的创作人员,都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感:哪怕经历了项目三度重启、主创排期问题等诸多困难,依旧不改初心,坚持要将这部电影以最好的品质呈现给观众,让这段历史不被后人所遗忘。
预告片发出的瞬间,在管虎导演的微博之下,一直低调的《八佰》主创们纷纷前来“报到”,评论区亦可窥见影片中熊熊燃烧的男儿热血,也让人更加期待影片上映!
小人物的奋斗,总是激荡人心。
只因我们都是小人物,在他们的人生中,飘荡着我们的影子。
如果回到80年前,我们不是蒋介石、不是顾祝同、不是孙元良,甚至不是团副谢晋元,只是四行仓库中的普通一员。
被时代乱流裹挟,却义无反顾的走入最后战场。
奋斗、拼命、流血、牺牲之后,不求能换来荣华富贵,只希望为危如累卵的国家,尽绵薄之力。
上司们软弱、贪腐、战败,依旧拥有鲜花和掌声,拼尽全力的士兵却要享受区别对待。
这是不正常的。
对待底层的态度,代表了国家的良心,和民族的底线。
《八佰》中的人物就是底层。
生难做人杰,死亦非鬼雄,但是,他们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