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课堂笔记 朱自清春心得体会(优秀1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一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散文作品被誉为“文化遗产”。其中,朱自清的《春》一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春》从多个角度,多个人物,多种景物出发来描绘春天的美好和生机,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探讨我对《春》的体会。
朱自清笔下的春天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借助故乡的清明节、虞山的烟雨、校园里的花草等元素,描绘了春天的美好和充满生机的一面。朱自清通过他对春天的赞美,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呈现出自然的美妙。朱自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感情,让读者不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也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第二部分:春天给我带来的启示。
朱自清笔下的春天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生命力。通过对一些小事物的描写,让我更加关注自己身边的花草树木,感受到它们的生命力;通过对生态环境的讲述,进一步强化了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此外,朱自清所描绘的生活细节,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美好,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应该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把握好每一个生命的瞬间。
第三部分:朱自清的散文与文化遗产。
朱自清的散文被誉为“文化遗产”,这是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他从个人的视角出发,描绘了生活中的种种细节,追心逐梦的过程中,也自然承载着他对文化、生活、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他的作品在表现技巧、内容深度和社会价值上都有很高的水准,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性作品。
第四部分:朱自清的教育思想。
朱自清在其大部分的散文中透露着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充满诱惑性、启发性和感染性的行为。通过一些小事物的描写,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启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增强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他在教育实践中也倡导望眼欲穿的“超前教学”,倡导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力求让学生在接受科学和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现代思想素养。
第五部分:后人对于朱自清的评价。
朱自清的散文留下了很长的历史,他的文化遗产被广泛传颂。许多人对朱自清表示了高度的评价和敬仰。同时,他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许多后人的认同和推崇,成为了当代教育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可以说,朱自清是中国文化瑰宝,他的著作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在其内容和思想上都富有巨大的育人功能。
总之,朱自清笔下的春天不仅仅是一片自然景色,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他在细腻的描绘中,展现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同时也传递了对文化和教育的深刻思考和执着追求。希望我们能够更加重视自己身边的自然美景和文化遗产,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和谐共生的目标。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尤其是读了《匆匆》这篇文章,更使我牢牢记在心中,《匆匆》主要讲的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生的时候,但是,时间去了,为什么不复返呢?是啊!,时间只有三天“今天”、“明天”和“昨天”。无论你在干哪件事情,时间都会慢慢地流过,可见时间多么宝贵,想想自己,平时在学校里嬉戏的时候,在和同学玩闹的时候,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过去,终于我明白了,要做时间的主人,利用好每一分钟,那么生活就变得更有意义了。
朱自清生于18,名字华,号秋实,后改名为自清。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和创业者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学作了许多创新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使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这一篇文章。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风,不再像冬天那样寒冷,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在温暖的春风中,孩子们高兴得放着风筝。在春天,春雨是寻常的,它滋润着世间的万物。在《春》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绿色,寓意着复苏,象征着希望。
我们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精神,不要明日复明日,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就好像《匆匆》说的一样,时间一但去了,就无法复返。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三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线,抒发作者情感为辅助的散文作品。朱自清通过细腻生动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并通过对春天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信念的坚定。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的独特的感受力和审美情趣,也被他对生活的态度所感动。
首先,朱自清以作者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个美丽而温暖的春天。他用细腻的笔触,道出了春天那迷人的特点:“春天是个让人喜欢的姑娘”。在他的笔下,春天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他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比喻手法,把春天描绘得生动又丰富。例如他写道:“漫山遍野的是桃花,森森的是西瓜藤,各色的是瓜蔓”,而“定眼看,姹紫嫣红,灼灼可数”。这些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景象之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其次,朱自清通过对春天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他感叹说:“春天是个让人活过来的季节”,之后又写道:“牛背上,主人扬起长鞭,牲口才会一起前进”。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生活的活力与希望,更表达了作者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追求。在朱自清看来,春天是一个带给人们希望与鼓舞的时节,也是人们为追求更好生活而不断努力的动力。
然后,朱自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信念的坚定。他写道:“在这个春天里,老杨家的女儿将毕业了”,并进一步描述了女儿放牛与父亲谈心的情景。尽管这个女孩从小家境贫寒,但她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进入大学的机会。这个细腻而励志的描写,表明了作者对于人生追求的信仰和坚持。他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想鼓励读者要有信念、要有毅力,并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最后,朱自清以对儿子午校的描述,寓意了教育的重要性。他写道:“孩子们是在父老的长吁短叹声中,快快乐乐地来。”
整本文章贯穿着一股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朱自清以细腻而生动的笔法,把春天的美景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他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色,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传递了对信念的坚定。这篇文章唤醒了我内心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也让我感受到了对信念追求的力量。读完《春》,我的心头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同时也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不停。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四
《春》中的叠字的运用也很有特点。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文章中几乎全是对称的或排比的短语、短句,而且大量地运用叠词,这种句式,结构整齐、匀称,音韵和谐、优美,节奏轻盈、活泼,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用短语、短句表情达意,是汉语的传统,也是汉语的优点。古人作文多用短语短句,很少有用长句子的。用短语、短句,语意显豁,节奏明快,读起来遒劲有力。本文很好地继承了汉语的这一传统,用的多是短语、短句,最长的一句不超过15字,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最短的只有二三字,“坐着”、“躺着”、“园子里”、“田野里”等,大多数是在10个字以内的短句子。
汉语多是双音节词,词语由两个或四个音节结合起来,我们说话写文章,只用单音节词的时候是极少的。但是如果只用双音节词,又会单调、呆板。注意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交替运用,才能使音节匀称,又富于变化。文章中很多四字句,有的是“一二一”句式,如“打两个滚”;有的是“二一一”句式,如“红的像火”。其它句子也多是四字句式的增删和改造。这就形成了流畅、明快的节奏,和谐而错落有致的音节。作者在注意调配词语的同时,还运用了口语的节奏,把长句子化为短句子。有的是把句子中的并列词组提出来,拆为两个句子,如:“园子里,田野里”,“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我们也可以说“园子里和田野里”,“有的是功夫和希望”,但试想,如果我们说:“园子里和田野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小草”,意思虽也不差,但节奏和韵味与原文比,就差多了。
至于词序的变动,更有一种奇妙的艺术力量。试读读这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按常规的词序应该是“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修饰语的后置,改变了观察视点,原先只是一种客观的叙述,现在一切都是读者主观的观察(更确切的说,是“心”的感受与发现):先看见(发现)小草偷偷“钻出来”的神态,再注意(感受)到小草“嫩嫩的”质感(甚至产生了“拧得出水来”的感觉),最后才注目(倾心)于“绿绿的”颜色;无论眼的观察,还心的感受,都是一个过程,形成一种动态。句式的变化也会产生新的语调。“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是重复的句式;本来,“起来了”在意义上就表示一种向上的发展运动,在音韵上又有“抑而扬”的效果,现在一再地叠用,并且与“山”、“水”、“太阳”这样的形象连结在一起,就显出了一种明朗的调子和壮阔的气势。有时候把长句化为短句,长、短句交错起来说,更会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自然节奏,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定语的后置,可以突出形象的特征,增强表现力。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小姑娘的定语“花枝招展”被提出来后置,强调了小姑娘的美丽迷人,再和“笑着、走着”两个动作连在一起,更突出了小姑娘的形象:美丽、活泼、欢乐,仿佛都可以看到在她蹦蹦跳跳走着的时候,拨洒一路的鲜花和欢笑。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一册》人教社)。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五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我斥责那班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细节就是一言一行一之微,一沙一石之细。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的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子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只剩飘飘的清风,只剩悠悠的远钟。眼底是靡人间了,耳根是靡人间了。
夕阳已去,皎月方来。
只有不可知,不可得的,才有人去追求;你若将所有的尽给了别人,你对于别人,对于世界,将没有丝毫意义。
暗淡的水,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真正的美非常脆弱,却不可征服。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之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我只照我喜欢的做就是了,这就是自由了。
道德律的力,本来是民众赋予的;在民众的面前,自然更显出它的威严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踮着脚,伸着颈,只知道“等待”的人!他们事事都等待“明天”去做,“今天”却专作为等待之用;自然的,到了明天,又须等待明天的明天了。
我不曾见过正义的面,只见过它的弯曲的影儿在“自我”的唇边,在“威权”的面前,在“他人”的背后。
气是敢做敢为,节是有所不为。
我觉得我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在这个大时代里。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光辉也罢,倒楣也罢,平凡也罢,让他们各尽各的力去。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六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上学的时候已经读过,现在再读,更有一番体悟;忍不住为作者精妙的文笔而拍案叫绝,更为文中所表达出的父子亲情而潸然泪下。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文章写的是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至徐州,和父亲一道回乡奔丧,丧事办完后,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返回北京上学,父子在浦口车站送别的'情景。
关于《背影》,作者曾经这样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段话将《背影》的成文因由,叙述重点和行文风格和盘道出,是理解该文的关键所在。
《背影》,一千三百余字,篇幅短小,却具有历久弥新,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现在的散文,动辄五千多字,浩浩荡荡,似乎不写长篇,显示不出作者水平;更有部分网站和杂志对散文投稿,有不少于三千字的荒唐要求。笔者初设文坛,也曾深受折磨,无所适从,现在读《背影》,不觉汗颜不已!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七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朱自清以他的新诗踏上了文学道路,后又努力从事散文创作,为建立崭新的白话散文作出过很大贡献,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作家。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中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春》,就是这样满贮诗意的一个名篇。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接着,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春天,该是怎样的美妙啊!
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先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次写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突出花的“争相斗妍”,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第三幅画写春风,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鸣唱”,描绘出春风送暖的胜境。第四幅画面写春雨,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最后,画出了一幅迎春图: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这里笔墨不多,但写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一片欢乐景象。人们像赶趟儿似的都出来了,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绮丽春色中,“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如果说前四幅画是侧重写自然界的“春”(其中也有穿插写人的活动的),那么第五幅画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
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结尾奇崛,颇俏。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归结全文。
《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期间。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至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八
第一段:引言(大约200字)。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之一,通过描绘北京初春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深受感动,仿佛亲身体验了这个美丽的季节,也体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春》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揭示春天的美好(大约300字)。
在《春》这篇文章中,朱自清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他以诗意的语言,将北京初春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读到这些描写,我仿佛看见花圃里的黄青青的小芥蓝,颜色鲜艳,犹如一朵朵盛开的花朵;看见春风拂面,湿润而温暖,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拍打着我的面庞;看见江南小雨的诗意,如细绒般轻柔地飘洒在窗前。这些景色和感受让我感到心旷神怡,也深深地爱上了春天。
第三段:生活的哲理(大约300字)。
朱自清不仅仅只是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更多地是从生活的角度去思考和感悟。他在文章中提到,人的一生应该用心去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像是欣赏春日的美景一样。他把春天比作生活中温暖而美好的一面,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打开心扉,去发现和感受这美妙的一面。读完文章,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并非只有骄阳似火的夏季或者凛冽寒冬才值得我们关注,而是每一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美丽和独特之处。我们要学会用心去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它们都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欣喜和感动。
第四段:情感与人生(大约300字)。
在《春》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将自己的情感与春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形容自己仿佛是回到了童年时期,那个充满了纯真和快乐的时光。他回忆起在春天里的游玩和欢笑,让人感受到了他对逝去的时光的眷恋和思念。我也深有感触,每年的春天都会让我不禁回忆起童年时期的欢乐时光,那是那样无忧无虑,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通过与春天的情感共鸣,我明白了人生中情感的重要性。正如朱自清所说,情感不仅仅是对美好的感激,更是对生活中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欢笑和泪水的人和事的追忆与怀念。
第五段:对未来的期许(大约200字)。
读完《春》,我对未来有了更美好的期许。每年的春天都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的到来。经历了寒冬的严寒,春天的到来让我感到一种蓬勃的生机。文章中作者描述的春天,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无限可能。因此,我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够像春天一样,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抱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我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开创出自己的美好未来。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九
朱自清,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作家、翻译家,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优雅的文笔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朱自清传》是一部详尽记录了朱自清一生的传记,通过阅读该传记,我深深感受到了朱自清的卓越才华、品行高尚以及他对教育事业的付出,对此我产生了许多思考和体会。
首先,朱自清传中展现了朱自清的卓越才华。朱自清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家庭教育对他的成长影响深远。朱自清自幼热爱学习,他不仅精通中文文学,还对西方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朱自清在教育事业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他的学生们都对他深感敬佩和感激。朱自清的才华使我对他深感敬仰和钦佩,也激励着我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其次,朱自清传中体现了朱自清的品行高尚。朱自清一生都秉持着高尚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尽管他在文坛上有许多的获奖和荣誉,但他始终保持谦逊和低调。他淡泊名利,崇尚清廉正直,从不迎合权贵和社会风气。朱自清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珍爱自己的家庭,对待他人和蔼可亲。朱自清的高尚品行让我深感敬爱,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成功绝不仅仅是才华的表现,更取决于一个人的道德水准。
第三,朱自清传中呈现了朱自清对教育事业的无私付出。朱自清在整个教育生涯中都以学生的成长为首要目标。他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知识,他提出了著名的“三有五明”的培养目标。朱自清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诲都非常细致入微,他经常给学生写信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朱自清的教育理念和一生对学生的关爱和付出让我深感敬佩和感动,也启示我作为一名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成长和利益摆在第一位。
最后,朱自清传中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朱自清的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朱自清的父亲是他一生的榜样和引路人,朱自清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质和学问才华。他的妻子也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和精神支柱,他们在困难的岁月里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朱自清的家庭教育激励着我从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吸取力量,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通过阅读《朱自清传》,我对朱自清的卓越才华、高尚品行以及教育事业的无私付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朱自清的言行方式和人生态度给我以很大的触动和启示,使我产生了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的决心。我要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才华和品行;我要志存高远,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我要从朱自清传中汲取家庭教育的力量,坚守正义和正直,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感谢朱自清为我们树立的榜样,让我们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十
《春》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春天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阅读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和智慧,也让我对春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春》的心得体会。
首先,文章的开头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他以一种充满渴望的语气写道:“总算是,一个晴朗的日子。”这句话展现了作者的心境,他对春天的期待溢于言表。他用“总算”这个词,表达了久等待的心情,并且用“晴朗的日子”来形容春天,显示出他对于春天的美好憧憬。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春天的独特情感,也使读者对春天充满了期待。
其次,文章的中间部分展示了作者对春天景色的生动描绘。他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春天的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春色之中。他用大量的形容词和细腻的描写,如“小麦绿得像浅黄色的火焰”、“满山的接骨木白得像雪”。这些描写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如画般的美丽。通过这些描写,作者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春天的独特魅力,也让读者对春天的美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后,文章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人生的思考。作者说:“多年以后,他才明白,人的一生,就像四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规律的思考,他认为人的一生就像自然界的四季变化,都有其相应的美好和困难。在这个观点的支持下,作者以独特的思辨方式让人们看到了人生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通过对四季的比喻,作者启示我们要善于应对人生的变化,不论是繁华如春还是寂寞如冬,都要珍惜和享受其中的美好。
最后,文章的结尾给人以深思。作者写道:“在对美的渴愿中,在对真理和善的渴望中,人们仿佛感到了人生的短暂而贵重。”这句话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提醒。作者通过对美、真理和善的渴望来强调人生的短暂和珍贵。他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如何度过的思考。正如春天的美景转眼即逝,人生也是如此。作者要我们珍惜每个美好的瞬间,用心去感受和体味生活的意义。
总的来说,阅读《春》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作者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也让人重新认识到春天的美丽;同时,作者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让人们看到了人生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并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短短一篇文章中,作者将对春天和对人生的思考融为一体,让人不禁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相信,只有像朱自清先生一样,用心去感受和体味生活的美好,我们才能更好地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十一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散文《春》的作者朱自清,解决了这一课的字词,,并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考点回顾。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大屏幕上的这个练习,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
有人喜欢春的绿草如茵,有人喜欢春的细雨蒙蒙,有人喜欢春的鸟语花香,有人喜欢春的生机盎然。的确,春天不仅给人以心旷神怡的美感,更给人以生机、活力和希望。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写出不朽的诗篇来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春天的图片,边看边和你所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诗句对号入座,看看你能想起多少写春的诗句。(学生说出诗句,教师予以评价)。
四、读春。
诗人笔下的春美,但容量有限,只能选取一两个景物来描写春天,朱自清笔下的春为咱们写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而且写出了迎春的人们,文章处处洋溢着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下面我请几位同学分别为我们颂读3-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朗读要求),我为大家范读第三自然段。(教师或学生对朗读予以简要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好;哪里可以读得更好等)。
五、品春。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出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 句,因为它写出春天的______(景物),用了____修辞,或是从____角度来表达_________的情感。
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朱自清写景的妙处。
1、春草图:写到了哪些景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草:嫩、绿、满、软 (生机勃勃)。
人:坐、躺、滚、踢、跑、捉 (喜悦、高兴)。
2、春花图:作者如何全方位的描写春花?
高低结合 树上繁花 树中昆虫 树下野花。
虚实结合 眼前花儿争春 想象结果实。
色味结合 花的色彩 花的味道。
明暗结合 像星星眨呀眨 暗写风与太阳。
3、春风图:作者从哪些感觉来写春风?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触觉。
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嗅觉。
鸟鸣、流水、短笛 听觉。
4.春雨图:看看图片上的春雨,想象作者笔下的春雨,概括其特点。
一下就是三两天 绵 长。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细密闪亮。
……一层薄烟 轻 盈。
5、迎春图:引导看图片――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看看天上的风筝,再看看地上的老老少少,春天的确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俗语说“一年之际在于春”,我们要珍惜自然界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我们要抓紧美好的时光,努力进取,奋发向上,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再送大家一句话“一生之际在于勤”,一个“勤”字是人生成功的关键,希望大家都能做到勤劳、勤奋、勤勉。
唱春 。
下面让我们跟着音乐同唱一首春天的赞歌《春天在哪里》,再来感受春天的美丽,祖国的美丽。
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我们的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找一找春天究竟是什么样。今天下去要完成三个作业:
1、搜集有关春天的俗语、成语、歌曲、诗词等。
2、到田野里去寻找春天,仿照本文写景之法描绘家乡的春天,要求五百字左右。
3、背诵本文。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十二
在北平整整待了三年半,除去年冬天丢了一个亲人是一件不可弥补的损失外,别的一切,感谢——照例应该说感谢上苍或上帝,但现在都不知应该说谁好了,只好姑且从阙吧——总算平平安安过去了。这三年半是中国多事的时候,但是我始终没离开北平一步,也总算是幸福了,虽然我只想到了个人。
北平第一好在大。从宫殿到住宅的院子,到槐树柳树下的道路。一个北方朋友到南方去了回来,说他的感想:“那样天井我受不了!”其实南方许多地方的逼得人喘不出气儿的街道,也是北平生人受不了的。至于树木,不但大得好,而且也多得好;有人从飞机上看,说北平只是一片绿。一个人到北平来住,不知不觉中眼光会宽起来,心胸就会广起来;我常想小孩子最宜在北平养大,便是为此。北平之所以大,因为它做了几百年的首都;它的怀抱里拥有各地各国的人,各色各样的人,更因为这些人合力创造或输入的文化。上海也是五方杂处的都会,但它仅有工商业,我们便只觉得繁嚣,恶浊了。上海人有的是聪明,狡猾;但宽大是他们不懂得的。
北平第二好在深。我们都知道北平书多。但是书以外,好东西还多着。如书画,铜器,石刻,拓片,乃至瓷器,玉器等,公家收藏固已很丰富,私人搜集,也各有专长;而内阁大库档案,是极珍贵的近代史料,也是尽人皆知的。中国历史,语言,文学,美术的文物荟萃于北平;这几项的人才也大部分集中在这里。北平的深,在最近的将来,是还不可测的。胡适之先生说过,北平的图书馆有这么多,上海却只有一个,还不是公立的`。这也是北平上海重要的不同。
北平第三好在闲。假如上海可说是代表近代的,北平便是代表中古的。北平的一切总有一种悠然不迫的味儿。即如电车吧,在上海是何等地风驰电掣,有许多人上下车都是跳的。北平的车子在宽阔的路上走着,似乎一点也不忙。晚九点以后,确是走得快起来了;但车上已只剩疏朗朗的几个人,像是乘汽车兜风一般,也还是一点不觉忙的——有时从东长安街槐林旁驰过,茂树疏灯相掩映着,还有些飘飘然之感呢。北平真正的闲人其实也很少,但大家骨子里总有些闲味儿。我也喜欢近代的忙,对于中古的闲却似乎更亲近些。但这也许就因为待在北平大久的缘故吧。
写到这里看看,觉得自己似乎将时代忘记了。我所称赞的似乎只是封建的遗存,是“布尔”或小“布尔”的玩意儿;而现在据说非“普罗”起来不可,这可有点儿为难。我实在爱北平,我所爱的北平是如上面说的。我没有或不能“获得”“普罗”的“意识形态”,我也不能“克服”我自己;结果怕只该不说话或不说真话。不说话本来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说话大约在现在也还不能就算罪过吧;至于撒谎,则我可以宛转地说,“我还没有那种艺术”,或干脆地说,“我还没有那种勇气!”好在我这通信是写给一些朋友的,让他们看我的真话,大约是还不要紧的。
我现在是一个人在北平,这回是回到老家去。但我一点不觉着是回家,一切都像出门作客似的。北平已成了我精神上的家,没有走就想着回来;预定去五个礼拜,但想着南方的天井,潮湿,和蚊子,也许一个月就回来了。说到潮湿,我在动身这一天,却有些恨北平。每年夏季,北平照例是要有几回大雨的,往往连下几天不止。前些日子在一个宴会里,有人问我到什么地方避暑去;我回答说要到上海去;他知道上海不是避暑的地方。我却知道他是需要避暑的,就问,是北戴河么?他答应了之后,说:北平太热了,而且照例的雨快要来了,没有意思!我当时大约说了“是”,但实在并不知道北平夏天的雨究竟怎样没有意思!我去年曾坐在一间大屋中看玻璃帘外的夏雨,又走到廊下看院中的流水,觉得也还有些意思的。但这回却苦坏了我。不先不后,今夏的雨期恰在我动身这天早晨起头!那种滂沱不止的雨,对于坐在大屋中的我也许不坏,但对于正要开始已生疏了的旅行生活的我,却未免是一种虐政了。我这样从西郊淋进了北平城,在恨恨中睡了一觉。醒来时雨到住了,我便带着这些阴郁的心情搭早车上天津来了。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十三
朱自清传是中国作家和教育家朱自清先生的传记,通过对他一生的追溯和回顾,让读者了解了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轨迹和思想成长。在阅读完朱自清传之后,我深深地被他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和对教育事业的艰辛付出所感动。在这次阅读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朱自清传给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他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朱自清先生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遭受了战火洗礼和政治风波的磨砺。但是,他从不被挫折和困难击倒,始终保持着对人生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无论是在教育事业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他都坚守自己的信念,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这种“心若止水”的境界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意识到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自己的追求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其次,朱自清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伟大和责任。朱自清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相信教育是改变社会和塑造人才的关键。他以身作则,用心教书育人,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他不仅注重理论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想境界。他深深地理解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精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感悟到了教育的伟大和责任,也意识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再次,朱自清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生活智慧。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磨难和坎坷,但是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用他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面对各种困境和挑战。他倡导“待人以和气,对己以严谨”,他的做人原则和处事方法对我影响深远。在面对人际关系和职场压力时,我会时常回想起朱自清的教诲,用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指导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处理各种问题,不被外界因素左右。
最后,朱自清传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朱自清对于内心世界和人生哲学的深入探索。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更是一位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思想家。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探讨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如人性、生命的意义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通过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开始思考起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总结起来,朱自清传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思考。他的顽强精神、教育理念、生活智慧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都深深地触动了我。通过这次阅读,我不仅对朱自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相信,无论是在教育事业中还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坚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十四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甡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干,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干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踪尽处,或也是秦淮河繁华的尽处了。我的脚曾踏过复成桥的脊,在十三四岁的时候。但是两次游秦淮河,却都不曾见着复成桥的面;明知总在前途的,却常觉得有些虚无缥缈似的。我想,不见倒也好。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借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销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宕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那时河里闹热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这时却遇着了难解的纠纷。秦淮河上原有一种歌妓,是以歌为业的。从前都在茶舫上,唱些大曲之类。每日午后一时起;什么时候止,却忘记了。晚上照样也有一回。也在黄晕的灯光里。我从前过南京时,曾随着朋友去听过两次。因为茶舫里的人脸太多了,觉得不大适意,终于听不出所以然。前年听说歌妓被取缔了,不知怎的,颇涉想了几次--却想不出什么。这次到南京,先到茶舫上去看看,觉得颇是寂寥,令我无端的怅怅了。不料她们却仍在秦淮河里挣扎着,不料她们竟会纠缠到我们,我于是很张皇了。她们也乘着七板子,她们总是坐在舱前的。舱前点着石油汽灯,光亮眩人眼目:坐在下面的,自然是纤毫毕见了--引诱客人们的力量,也便在此了。舱里躲着乐工等人,映着汽灯的余辉蠕动着;他们是永远不被注意的。每船的歌妓大约都是二人;天色一黑。她们的船就在大中桥外往来不息的兜生意。无论行着的船,泊着的船,都要来兜揽的。这都是我后来推想出来的。那晚不知怎样,忽然轮着我们的船了。我们的船好好的停着,一只歌舫划向我们来的;渐渐和我们的船并着了。铄铄的灯光逼得我们皱起了眉头;我们的风尘色全给它托出来了,这使我踧踖不安了。那时一个伙计跨过船来,拿着摊开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说,点几出吧!他跨过来的时候,我们船上似乎有许多眼光跟着。同时相近的别的船上也似乎有许多眼睛炯炯的向我们船上看着。我真窘了!我也装出大方的样子,向歌妓们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我勉强将那歌折翻了一翻,却不曾看清了几个字;便赶紧递还那伙计,一面不好意思地说,不要,我们......不要。他便塞给平伯。平伯掉转头去,摇手说,不要!那人还腻着不走。平伯又回过脸来,摇着头道,不要!于是那人重到我处。我窘着再拒绝了他。他这才有所不屑似的走了。我的心立刻放下,如释了重负一般。我们就开始自白了。
我说我受了道德律的压迫,拒绝了她们;心里似乎很抱歉的。这所谓抱歉,一面对于她们,一面对于我自己。她们于我们虽然没有很奢的希望;但总有些希望的。我们拒绝了她们,无论理由如何充足,却使她们的希望受了伤;这总有几分不做美了。这是我觉得很怅怅的。至于我自己,更有一种不足之感。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我于是憧憬着贴耳的妙音了。在歌舫划来时,我的憧憬,变为盼望;我固执的盼望着,有如饥渴。虽然从浅薄的经验里,也能够推知,那贴耳的歌声,将剥去了一切的美妙;但一个平常的人像我的,谁愿凭了理性之力去丑化未来呢?我宁愿自己骗着了。不过我的社会感性是很敏锐的;我的思力能拆穿道德律的西洋镜,而我的感情却终于被它压服着,我于是有所顾忌了,尤其是在众目昭彰的时候。道德律的力,本来是民众赋予的;在民众的面前,自然更显出它的威严了。我这时一面盼望,一面却感到了两重的禁制:一,在通俗的意义上,接近妓者总算一种不正当的行为;二,妓是一种不健全的职业,我们对于她们,应有哀矜勿喜之心,不应赏玩的去听她们的歌。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两种思想在我心里最为旺盛。她们暂时压倒了我的听歌的盼望,这便成就了我的灰色的拒绝。那时的心实在异常状态中,觉得颇是昏乱。歌舫去了,暂时宁靖之后,我的思绪又如潮涌了。两个相反的意思在我心头往复:卖歌和卖淫不同,听歌和狎妓不同,又干道德甚事?--但是,但是,她们既被逼的以歌为业,她们的歌必无艺术味的;况她们的身世,我们究竟该同情的。所以拒绝倒也是正办。但这些意思终于不曾撇开我的听歌的盼望。它力量异常坚强;它总想将别的思绪踏在脚下。从这重重的争斗里,我感到了浓厚的不足之感。这不足之感使我的心盘旋不安,起坐都不安宁了。唉!我承认我是一个自私的人!平伯呢,却与我不同。他引周启明先生的诗,因为我有妻子,所以我爱一切的女人,因为我有子女,所以我爱一切的孩子。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十五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散文的泰斗,他的散文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为人称道。通过阅读朱自清的作品,我深切感受到了他那深邃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围绕“朱自清的心得体会”这个主题,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展开。
首先,朱自清的心得体会告诉我们,心灵的深处需要独立思考。他在《背影》一文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从小独立生活,经历了父母的离世,承受了生活的压力,但他并没有被困境击垮,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走出了低谷。正是因为他独立思考,才使得他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作家。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有真正的成就。
其次,朱自清的心得体会教会了我们拥抱生活中的苦难和困境。他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写道:“世间又有什么事比这荷塘的落霞映照着我的心灵更有诗意呢?”这是他在经历了一次意外之后的感悟。他的一次意外事故,让他成为了一个残疾人,但他并没有沉沦在自己的痛苦中,而是积极面对生活,将这个苦难转化为自己创作的源泉。通过他的作品,我明白了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中的苦难,从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再次,朱自清的心得体会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在许多作品中,朱自清不断强调心灵的纯净和温暖。他通过对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纯净的美。他用纯净的语言,纯净的思想打动了无数的读者。正是因为他保持了一颗纯净的心灵,才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温暖和力量。在我看来,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一切美好。
此外,朱自清的心得体会还告诉我们要坚守初心和信念。他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写道:“吾心与归去来兮,亦复何言。”这是他对自己的内心的坚守和对信念的追求。他在全文中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类精神的讴歌,从而使我们明白,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信念,无论困难多大,都要勇于面对,不背离自己的内心。
最后,朱自清的心得体会还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和生命。他在《悼亡》一文中描述了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脆弱。他在文字中渗透出对逝去的岁月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这篇作品,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悲伤和无奈,更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时间的可贵。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用起来,用好每一分每一秒,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总之,朱自清的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受到他高尚的品格、深邃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的感染。通过他的经历和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通人如何在艰难险阻中坚守初心,抚平心灵的创伤,找到生活的意义。朱自清的心得体会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值得珍惜的,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去体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十六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泰斗之一,他的作品以优雅的文字和深切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读完《朱自清传》这本传记后,我深受其影响,体会到了朱自清先生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以下是我关于《朱自清传》的心得体会。
首先,朱自清先生的坚持与追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一生中,面对各种困难与挫折,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与教育的追求。尤其是在他被迫离开北大,被贬为省立师范学校的外籍教员时,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积极与学生交流,带领他们进入文学的殿堂。这种坚持与追求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我要永远保持对梦想的追求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其次,朱自清先生所展现的情感与人格魅力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家庭和友情的珍视。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儿子、对妻子的深深的思念和爱意。尤其是在与妻子分离的岁月里,他写下了那些充满温情的情书,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而在与好友郑振铎的交往中,他始终保持着真挚的友谊,互相帮助与鼓励。这种感情的表达和珍视,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在于和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支持。我们应该珍视身边的人,告诉他们我们的感激和爱意。
再次,朱自清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他深信“人生的本质乃是如日影随形,游子海角蛰居是太阳的光辉,农民沃壤孕育便是田野的硕果。”他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在于为他人带来的影响和助力。他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一直以身作则,教导学生要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我从中学到了为他人奉献的重要性,以及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朱自清先生所传达的坚守道德底线的思想观念让我受益匪浅。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与价值观,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做一个正直的人的重要性,同时也警示了我们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放弃道德底线。社会的变迁,不应成为我们丢失人性和道德的借口,我们需要像朱自清先生一样,始终保持良心的声音。
通过阅读《朱自清传》,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朱自清先生的人生历程和其背后所体现出的智慧与品格。他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家庭与友情的珍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道德底线的坚守,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鼓舞。我会一直以这些为指南,努力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并将这种精神与价值观传递给身边的人。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十七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垮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十八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文档为doc格式。
朱自清春课堂笔记篇十九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阐述的思想和体会在中国文坛乃至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阅读他的作品后,我深感他的心得体会真切而深入人心。以下将从他的散文中选取几篇,探讨其心得体会。
首先,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往往以朴实自然的语言展示出他内心深处的感悟。他善于用简洁而清晰的文字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使人一阅而生出共鸣。比如在《背影》中,朱自清通过讲述自己离家求学的经历,表达了对父爱的感恩之情。他毫不矫饰地展示了他与父亲的深情厚意,以及在对事业的追求中的内疚和无尽的思念之情,让人感到他对家人的敬重和对生活的感悟。这样朴实而真挚的文字,令人感受到浓烈的亲情和对家庭的珍视,也引发了读者心中对自己与家人关系的深思。
其次,朱自清的散文,尤其是他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重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在《春》一文中,朱自清以优美而凝练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气息。他把春天比作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把春风比作一种令人神往的动力,鼓励着人们要积极向前,勇往直前。他的文字中透露出对美的追求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让人感到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可能。
此外,朱自清也深刻思考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他在《荷塘月色》中提出了“一生之中,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能够珍藏。只是想,这样的感受已经足够。”这句句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真诚与奉献的思考。朱自清通过这样的句子,告诉人们,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要求回报,做某些事情只是为了心中的那份美好,这样的体验已经足够让人感动和满足。这样的思考引导着人们去关注那些真实而渺小的幸福,激发出内心的温暖和快乐。
朱自清的散文体现出他对人性的洞察与关爱。在他的作品中,他不仅关注到了人的善良与美好,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人的脆弱与苦难。在《荷塘雁影》中,朱自清以雁作为寓意,揭示了人生的无奈与坎坷。他说:“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坎坷与无法避免的离别。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雁归湖泊/寄托于别处”。通过这样的文字,他告诉人们要在坎坷中坚守,“继续向湖泊驶来”。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不易和痛苦的共鸣,他倡导的是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用乐观与勇往直前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最后,朱自清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考也是他心得体会的重要内容。他的《背影》正是写了自己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悟。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使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乐观和坚持。而成功的教育者也需要具备怜悯、关心和关爱的品质,用他们自己的言谈和行为去影响学生,在心灵上给与他们足够的温暖和照顾。
朱自清的心得体会贯穿在他的每一篇作品中,他用朴实的语言将自己对人生、家庭、自然、人性和教育的思考传达给读者。他的文字中洋溢着深情与温暖,给人以感动和启迪。通过细细品味和领悟,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宝贵的人生智慧和启示,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完善和有意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