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毛姆刀锋读后感(优质13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一
《刀锋》这本书,个人看完觉得塑造了三个人物:拉里,伊莎贝尔和苏菲。
苏菲,因车祸丈夫去逝后,开始沦落。拉里试图从沦落中救出苏菲,而平时优雅迷人的伊利贝尔却把她推向死亡。作者并没用太多笔墨叙述这一段,却用对比手法刻画出人心的善恶。
伊莎贝尔,在这个故事里伊莎贝尔代表着大多数身上有着凡俗生活中女人所蕴藏甚至显现的更多特质。她清楚自己的追求,但她并不真正的了解自己所爱的人“拉里”。
拉里:代表着那一些思考自身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的少数人们。有时这些问题的无解会让很多人感到羞耻,甚至被深深的孤独感包围,就像在辽阔的生命荒原里,我们只是模仿别人的样子前行,却从来都不知道为什么前行,于是思索的无果让我们放弃了思索。是的,世俗是如此的强大,强大到让你误以为世俗的就是一切真实的,当你被他人禁锢时,当你被世俗左右时,当你被时代打击时,你变得彷徨,你变得迷茫,你变得沮丧,你甚至搞不清楚是这时代错了还是你错了,可穿越时间的长河,那些先贤的思想给了我们方向,无论动荡还是安稳,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一件事,那就是保持对生命的思索和对自我的真实,拉里从他的角度来说做到了。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二
《刀锋》的作者也写了《月亮与六便士》,游走于现实与理想的人会喜欢这两本书。《刀锋》里有句话“连艾略特这样轻松致富的人都认为人是要勤勉的”,背景是他看不惯拉里的无所事事。
“勤勉”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精神上的思考,拉里显然在列,他没有像格雷一样投于生计,选择了身体闲晃,精神勤勉,按说接近于《无问西东》里说的“精神和内心”,不同的是电影中的人物在现实中是且思考且前行的,而拉里是纯无业地向天地、自己、书本发问。
拉里是一战时期的一名飞行员,他出身名门,曾经无忧无虑,后来他的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后,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想弄清楚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于是他在周游世界中阅读与思考,这是一条无人理解的孤独之路,后来在印度受到启发,回到美国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
我没勇气选择这条路,怕当头脑承担不了思虑时会出现瓶颈,所以要自己保持身体上的勤勉,哪怕是拖拖地,进阶高点工作养家,再境界点就做自己喜欢的事,身心合一投入时会有“心流”,这个过程中忘了时空、周遭和自己。但又不会一直务实,我希望步步向前再仰望天空时,心里依然有悦,有对天空的敬畏。就这样踏实生活,又疏离于现实,挺好。几年前的除夕,我在老家,远方的朋友微信发来一张图片,说“你抬起头,我们都能看到这星座”,我时常想起这一幕,有暖在呀。
拉里敢于选择和放弃,他在追寻的路上解除了婚约,不是不爱,而是爱成为牵绊时就了结了,这是没有对错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向往的幸福之路,你不是他,你不好定义他,致敬这世界上曾经的、现在的、未来的和拉里一样勇敢的人。
不写了,因为柴米油盐在召唤。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三
近来看得最愉快、最中意的一本书。
故事的旁观讲述者也叫“毛姆”,也是作家,这让人时而有特别真实的恍惚感和代入感;听他一路的语气,像聊天,几乎看不到刻意用力的痕迹,所以特舒服。
拉里和伊莎贝尔解除婚约前,那一长篇对话极富有趣味。拉里:“我真希望能让你了解,我给予你的生活有多么充实,也希望能让你体会,精神生活有多么美妙,体验有多么丰富,没人可以设限,这样的生活才幸福。而唯一能跟它媲美的经历,就是独自架着飞机在天空翱翔,越飞越高,四周无边无际,让人沉醉在无垠的空间里,这种感觉无与伦比,远远超越世俗的权力和荣誉。”
真诚又感人的肺腑之言,可惜伊莎贝尔却不为所动。“你的想法太不切实际了。你不知道自己的要求有多无理。我还年轻,想把握人生,从事时下年轻人的活动,我想参加派对、舞会,打高尔夫和骑马。我也想穿好看的衣服。女孩子在朋友面前穿得相形见绌,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买朋友穿腻的旧衣服,或是等别人施舍新衣服,你又能体会那种心情吗?我想找家像样的美容院做头发,都没有办法了。我才不要坐着电车和公交车到处跑,我想要有自己的车。况且,你在图书馆读书的时候,我该找什么事做呢?是要我漫无目的地逛街,还是待在卢森堡花园顾着孩子,以免他们闯祸?这样是交不到朋友的。”
诚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并无对错之分,也不存在谁高谁低。人活一世,每个人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在想要与获得之间求得平衡,开心满足,就好了呀。所谓幸福的要义本没有统一标准,不过就是求仁得仁嘛。
而毛姆的高明之处还在于,这个故事他没有任何观念强加给你我,我猜他本人应该是多少带着怀疑论者的气质的,或者说70岁的他已经足够智慧和狡猾,他恰到好处地退到一边,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和做结论。
那么就我而言,里边的每一个人他们都在自己的价值取向里努力积极地生活,我觉得都有特别可爱之处,我都很喜欢,融入这个故事的时候也都乐于站在他们任何一个人的角度去体会不同的乐趣。而最终也算幸运,似乎他们每个人都得偿所愿了。
快要结尾时,拉里在谈话中所强调的一句话,我很是认同:“我认为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嗯嗯!另外我觉得,自我完善的过程,会比结果有意义、也有意思得多。(噢,好老土的一句话,不过是实话,哈!)。
最后,敬每一段求仁得仁的人生旅程!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四
蔡康永在《奇葩说》上曾说过,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总是在两极之间摇摆。比如理性和感性之间。我曾有段时间特别迷恋灵修,但之后数年又将身心灵那一套全部束之高阁,而坚定地走向科学理性的另一极。
我已经好久没读小说了,毕竟那只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与实实在在的科学不沾边。这次完全受貌美封皮的诱惑拿起毛姆的《刀锋》,却让我意外发现科学之外有更为广阔的世界。
《刀锋》主人公拉里是美国人,因为在战争中亲历伙伴的死亡,战后踏上游历世界、苦寻终极问题答案的旅程。
第一站他去到巴黎。“我看了很多书,一天看八到十小时……你是不知道看《奥德赛》的原著多带劲。那种感觉就好比踮起脚尖,伸出手就能摸到天上的星辰……我一两个月前还读了斯宾诺莎的作品,尽管我看得不是特别明白,但那样的作品真叫人兴奋。就像你从乘坐的飞机上走下后,来到一片被群山峻岭环抱的大高原上。四周万籁俱寂,纯净的空气如同美酒佳酿一样令人心醉神迷,你感觉像是拥有一笔巨大的财富……我想弄明白世上有没有上帝,想弄明白世上为什么会有罪恶。我想知道我的灵魂会不会不朽,是不是我死之后一切也就结束了。”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五
看完希音妹妹转发的关于《刀锋》精彩的解说视频,我决定暂且放下手中刚开的另一本小说,先目睹一下该本小说的风采。
我非常喜欢毛姆先生的作品,这位“杰出的二流作家”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尤其擅长通过他的笔把人性的复杂性表达地淋漓尽致,就像一位医生,手执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把“复杂的人性”经过层层解剖,一层层一刀刀地解剖给你看一样。他笔下的人物个个都个性鲜明,复杂多变,却如此真实。他的语言犀利无比。之前有人调侃说,什么人不能惹?答案:其中之一就是作家,比如说毛姆,他的讽刺人的话语简直就跟“毒蛇”一样,刻薄歹毒,简直比恐怖武器都恐怖。
之前读《月亮与六便士》时带给我内心巨大的震撼,但是读完《刀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过了几天后还是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汇聚在我的内心。具体是什么?我很想说出来,然而我发现很难准确的表达出来。
《刀锋》与《月亮与六便士》两者的文体,人物安排和情节有点像,但是却又略有不同。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毛姆本人作为一名作家为主要人物,周旋于各个角色之间。两个故事的主人公:莱雷和思特里克兰德某些方面是相似的,都是注重追求本真生活和寻求上帝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和满足,追求自己的理想。却又略有不同,莱雷大致是哲学家,最后找寻的出口是宗教和信仰,思特里克兰德是画家,寻求的的出口主要是艺术。
《刀锋》中的主人公莱雷我特别喜欢他,温文尔雅、敦厚老实、正直善良、博学睿智、勇敢坚毅集一身于他,小小年纪却超越了同龄的一大批人,成为当时乃至现代的觉醒者。跟随着毛姆的脚步,一起见证了他精神领域的三次“觉醒”之路。一次比一次激烈,他就像一个朝圣者,向着自己心中的神圣之路不断前进,哪怕前方荆棘丛生,也大胆无畏地一路向前,内心里更加平静踏实,最终找到了自己心中朝圣之地。面对外界的非议和规劝,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哪怕面对自己的未婚妻伊莎贝尔以解除婚姻为代价,胁迫他放弃晃荡的想法,回到芝加哥,接受格雷介绍的工作,他也无动无衷,他说“这对我来说等于自杀,这等于出卖我的灵魂”。他要追寻自己心中的那条朝圣之路。
伊莎贝尔和莱雷相反,他两的三观不同,注定了他们的结局必定会分开。格雷是最适合她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可以理解她,她从小耳濡目染地生活在那样的现实环境中,长大后想要寻求物质上的奢华,现实中的安稳,公主般的情怀,也可以理解。但是她也有人性中的自私和虚伪,比如他当初和莱雷解除婚约,明明是他自己放弃的,后来却美其名曰地称当初是为了给他让道;还有,当听说莱雷要和索菲结婚时她大发雷霆,用自己的手段诱惑索菲,阻止他们的结婚,最终间接导致索菲的自我放弃以及被杀的悲剧。她的内心独白,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她把莱雷仿佛看成了自己的一件私人物品,只能她自己拥有,但是莱雷的内心偏偏她看不透,看不清摸不着,她无法控制,格雷则不同。但是骨子里,她又不甘心,虽然和格雷结婚了。就像张爱玲笔下的白玫瑰与红玫瑰,莱雷就像是“白玫瑰”,“格雷”就像“红玫瑰”,嫁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要是当年嫁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饭黏子,红的确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人们的真实写照:永远认为得不到是最好的。留有小小的遗憾也是一个美。
昨天又看了一遍电影《柳如是》,感人至深的电影最后有这样一段独白:此去柳花入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自从赤条条的被抛入红尘,经历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岔路口,那么多无奈,我才明白,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发生在我们生命当中的所有事,原来,我用尽一生的时间,只为擦净六根所沾染的尘灰,只为心无挂碍,重返宁静。这便是柳如是作为一个风尘女子却巾帼不让须眉,愿做“梁红玉”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上战场杀敌,精忠报国,奈何世道艰险,容不得她按自己的意愿来活,最后她用一生的'时间悟到了她自己的的“道”。她找寻的不过是内心的宁静,仅此而已。
我以前喜欢爬山,站在群山之巅向下环顾周围的景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渺小的我在大自然面前只如一粒微尘随风飘扬。憨憨笨笨的许三多曾说:人生就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我的家人觉得我现在的工作不好,薪资待遇不高,不够稳定,没有保障,可是我自己觉得挺好。我以前有时候偶尔会羡慕别人,偶尔也会自卑一刻,哪怕我最好的闺蜜也曾经劝我,找个稳定的工作。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关心我。但是对于我来说,我现在清心寡欲,对于金钱、权利、地位等等这些虚妄的东西没有欲望。工作对我只是我生存下去的一种方式而已,只是有个事做就可以,我不会把所有的重心都投入其中,我也不期望我像个男人一样挣足够多的钱。我只想陪伴家人,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练练琴,看看书,这些才是我愿倾心所做之事,这才是我生活的主旋律。有些人可能觉得我过早有“出世”的思想,不理解我,可是我觉得没什么,未来的日子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车到山前必有路。在有限的生命内尽最大努力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享受当下的每一刻,生活地接地气就好。这就是我自己选择的路。掌握好我自己的节奏,跟着我自己的脚步走就好。
自古以来,隐士们修行的不管是东方的道教、佛教、书中的印度教,亦或是西方的基督教等,他们寻求的都是不变的东西,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心中的道。这个道是神圣的。有的在大山里修行,有的是红尘中修行。我敬佩莱雷悟道之后继续选择回到美国,大隐隐隐于市,继续修炼。用《空谷幽兰》中的这一段来结束: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的书名叫《刀锋》,作者是英国人,毛姆。razor是剃须刀的意思。
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我要走遍世上每一条路,度过深沉的悲伤,莫名的哀愁,无尽的喜悦,只求放手一博体验人生,追求灵魂中的星辰。”如果你对刀锋这本书名不是太熟悉的话,那么你对《月亮和六个便士》这本书一定了解,对,是同一个作者——毛姆。毛姆是英国著名作家,一生著作颇丰。上网百度了毛姆的生平简介,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童年不幸的经历对他后来的影响很大。
《刀锋》这部作品描写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军队中,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一位飞行员。这个好友非常勇敢,置生死于度外。在一次遭遇战中,因为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复员后,被当作英雄,有漂亮的未婚妻伊沙贝尔,有亲友为他提供的远大前程的工作,美好生活正在敞开怀抱等待他,但拉里并不快乐,他选择逃避这“美好生活”,他的“游手好闲”令周围所有人不解。朋友之死使他受到强烈的震撼,死亡使拉里对生命有了独特体验,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人存在的意义,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最终在印度领悟人生的真谛,因此,这本书带有东方文化的背景。这得益于作者——毛姆一生喜欢游历,足迹踏遍世界各地,深谙东西方文化。他以哲人的睿智洞察到西方社会中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可以在东方文明中找到治愈良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具理性走向极端化,追求高效率使手段成为目的,而人则异化为达到目的手段;西方文明所崇尚的主流价值观成为窒息人生命和个性的枷锁;而东方文化和宗教中通过求诸内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追求自我完善等思想所关注的是人本身存在的价值,强调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艾略特是小说中的另一中心人物。如果说拉里是经东方文化启迪而开化的明白人,艾略特则是终身执迷不悟的可怜虫。毛姆无时无刻不把这两人进行对比,其目的是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短长进行观照,其叙述语调也有本质的区别:对拉里是由衷的褒奖,对艾略特则是辛辣、尖刻的讽刺。艾略特极其聪明,他削尖脑袋钻入上流社会,靠权谋、手腕讨得上流社会体面人士欢心而站稳脚跟,他从不放过任何商业机会,他不动声色地向上流社会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推销形迹可疑的古董名画,并因此而暴发起来。艾略特是当今商业社会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信奉交易原则,而这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艾略特的人生悲喜剧说明靠名利等身外之物来证明人生价值的想法是极其愚蠢的。
这本书还要细细品读,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书中的诸多哲学精神。
文档为doc格式。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七
莱雷,《刀锋》一书的主人公,一个能够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并依此行事的男人。这是一部普通人的传奇,但更多的人可能会觉得他疯了不正常。
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和亲眼目睹了战友的牺牲,当他再回到原有的生活,一切都已不同。生活还是当初的正常生活,他已不能“正常”地投入这正常的生活,他不肯上学,也不肯就业,一心想通过读书与游历探求人生的真义。终于在印度得到大彻大悟之后,他几乎放弃了所有身外之物,回到美国,以一名出租车司机的身份隐身人海。
我不知道,我在混沌中前行。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已活到37岁的年纪仍混沌未开,但我并没有放弃追寻。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莱雷遵从自己的内心,先后离家出走、解除婚约、放弃家庭,他逐渐舍弃了一切有形无形的可以舍弃的东西,直至最后连那份为他提供生活保障的稳定收入都舍弃。
或许咱们和莱雷不是一路人吧,我们到底是抛不下俗物的`俗人。但在莱雷探求人生终极的最初,支撑他的未必不是俗物。没有那笔不用工作就能拿到的每年三千美元的收入,他或许也只是一个被俗物缠身的普通人,也就不会有这本撰写普通人传奇的《刀锋》。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八
毛姆这部作品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拉里。
拉里是位孤儿,从小由他的一位当小镇医生的伯父带大。
他的伯父很宠爱他,几乎满足他所有能够帮他实现的梦想,例如:拉里从小向往飞行。
当他15还是16岁时,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还未成年的拉里梦想着当一名飞行员,他的这位伯父替他隐瞒年龄,让他飞上了蓝天。
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在一次飞行任务中,拉里的一位好友为了救他,牺牲在拉里的怀抱中,这让拉里产生了对人生的意思及上帝的是否存在的思索。
拉里自从有几位青梅竹马的朋友。
伊丽莎白年轻漂亮,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俩人自小订有婚约。
拉里以为伊丽莎白一定会成为自己的妻子的,因为他爱她。
伊丽莎白也深深地爱着拉里,她认为自己也一定会嫁给拉里的。
谁知造化弄人。
战争过后,拉里在思想深处对于人生,对于金钱,对于活着的目的产生了异于常人的一些想法,这些伊丽莎白不能够接受。
而这一切的一切,与拉里的想法正好相背。
俩人友好地分手了。
10年后,当他们再次相见时,那一年拉里已经32岁了,在这10年中,他当过煤炭工人,船工,也曾四处流浪。
拉里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他的伯父去世后,给他留下了一笔不菲的遗产。
然而,拉里想找到他活着的目的,他想以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找到上帝是否存在的答案。
拉里还去了罗马,到了中国,最后拉里在印度生活了5年。
在这5年的时间里,拉里练过瑜伽,习过冥想……。
这时候,伊莉莎白也如愿以偿地嫁给了一位追求她的富二代,生下了两个女儿,过上了她想过的日子。
只是,伊莉莎白忘不了拉里。
她希望拉里永远属于她,身和心只能属于她一个女人。
当她发现拉里竟然想和另一位女人结婚,她设下了一个骗局,让这位可怜,既将成为新娘女子远遁而去,最后被人割掉头颅,扔进大海。
伊莉莎白能够让拉里再属于她吗?
没有,当然没有。
拉里将自己的遗产,捐了出去。
他身无分文了。
拉里说:他只想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他的梦想是当一名出租车司机,这样他可以一边挣钱,一边游览……。
我想我亏得是这个年纪才读这本书。
如果我再年轻几十岁,或者说我是在十多岁,二十多岁时碰到这本书,我相信我有这个耐心翻完这本书,只是翻完也就翻完,不会有今天的反醒。
今天,当我历尽和人间的辛酸和坎坷之际,再反思书中的两位主人公拉里和伊丽莎白,我完全明白了然为什么最后拉里对本人的作者毛姆先生说:他这辈子最想娶的女人,是那位死在大海里的女子,而不是伊丽莎白!
拉里是看清了伊丽莎白骨子里的虚荣,贪婪,做作,以及她的自以为是的聪明,还有她的独占心理。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九
人在生活之前,不得不先解决生存问题。
并不是每一个天生就有俗物支撑的普通人都能成为传奇,太多人陷入享乐和物质的无止境追求,而我身边另一些已经很优秀的女性,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寻求自我成长与价值实现,可贵于此。
更可贵的是,犹如负重在刀锋上行走般的在俗世中修行。毕竟我们不是莱雷,这个世界也不能人人都修成莱雷,人类的发展奠定在后代的繁衍之上,后代的繁衍依托于家庭的建立,传奇之外的普罗大众,还是需要逆着莱雷的来路,像穿盔甲一样的把被莱雷舍弃掉的.东西一一穿上身,在世俗生活中默然修行。
但是莱雷精神,仍然是一种精神力量。他说:“我想,人类能为自己树立的最伟大的理想是自我完善。”如他所言,身为普通人的我也许永远达不到他那一步,但是我尊重这种理想,也深信这种理想将对我的一生产生好的影响,重要的是,我会为了这种理想而努力。这种理想,传奇的莱雷给出了普通人亦可行的完美注解:
“当一个人变得纯洁、完美的时候,他的品格就会扩大影响,寻找真理的人们自然会被吸引到他那里去。也可能,如果我过起我为自己所规划的生活,我的生活会对别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并不比抛进池塘的一块石头所引起的水泡大,但是一个水泡引起另一个水泡,而另一个水泡又会引起第三个水泡。有人会看到我的生活方式能够提供幸福和宁静,他们又将从我这里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别人,这是完全可能的。”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十
毛姆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能把人性写的那么透彻,我太喜欢他的书了。
这里面每位人物都活出了自己的色彩,艾略特成为社交名流;伊莎贝尔凭着巨额财产,活跃于上流文化圈;格雷有了轻松赚钱的稳定工作,每日朝九晚六;苏姗·鲁维耶的生活无虞;苏菲求得一死;拉里获得幸福之道。
多好啊,世界的存在就是有这样的多样性,只要不做伤天害理,违背人伦道德的事情。追求任何事情都是内心的驱动,无论是金钱,财富,权利,爱情,奉献,牺牲……当然恶的事情存在,善良的事情亦能存在。
只要追求到了就是幸福呀,我不是圣人,也不是恶人,我也是这个世界最普通的凡夫俗子。突然想到当年明月说的一句刚好挺符合的:成功,就是按照你自己的方式活完一生。
关于拉里和伊莎贝尔,两个三观不和的人是没法在一起,拉里:“我向你建议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实得多。我真希望能够使你懂得精神的生活多么令人兴奋”,而伊莎贝尔的诉求是如此简单:“你难道看不出你在要求我做一件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吗?我只是一个正常的女孩子,我现在二十几,再过十年我就老了,我要及时行乐。”
什么是苦,相对于什么苦?相对于糖,还是对于苦瓜。哈哈,人生真有意思。
尝了苦瓜,再吃糖,得多甜呀。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十一
这两本小说都是按照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我”同主人公算不上亲密的朋友,但是一定程度上可以聊得来,而且一般会跟主人公的亲人或朋友有着非常亲密的来往,使“我”能够从第三方听到关于主人公的不同阶段的故事。
说实话,无论是斯特里克兰德还是拉里,都是很多年轻人可能会非常崇拜,但永远不会去尝试成为的一种人,我看到有一些人说他们看毛姆的书会有种想要立马辞职去浪迹天涯的冲动,但是没有几个人会真正的这样做。“我”也是这样的一个角色,“我”在拉里的生命中是一个寻常的过客,“我”时常劝说他走常规的路,“我”不能理解他散尽家财的做法,当听到拉里说他要去做一个出租车司机,“我”觉得他真是疯了,和拉里去辩论钱的重要性,然而主人公若是这么容易被左右的人,恐怕就不是毛姆笔下的主人公了。
在《刀锋》这本书中,主人公拉里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男主人公,恐怕所有的少女都会喜欢这样的一位阳光少年,他同青梅竹马伊莎贝尔一开始有着让人艳羡的爱情,那是少年时代纯粹直接的.吸引,而当拉里一心要追寻自我、全然不在意物质生活时,伊莎贝尔也很理智地选择了能够给她体面生活将她奉为女神的格雷。两人在巴黎重逢及分手的场面,拉里对于精神生活的描述:
“但愿我能让你认识到,精神层面的生活是多么令人激动,生活的体验是多么丰富多彩。可谓生机无限。可谓不亦乐乎。只有一种情况可以比拟,就是你自驾飞机翱翔在高空,只有一种无穷大包围着你,使你陶醉于无边的宇宙。你感受到的那种欣喜若狂是你不愿用任何世上的权利和荣耀来交换的。”
但这种精神生活我想一般人是无法体验到的,若非拉里能够一直头也不回的在精神世界闲逛,他也无法体验到这种从容与无穷。而伊莎贝尔想要的是现实世界的从容。他们非常自然的分手,两人之间没有一丝不快,还能体面地参加社交活动。
毛姆写拉里讲述自己去印度走走逛逛的五年,一些奇遇,一些想法,作为读者我们跟着“我”去听他讲故事,“我”问出读者想问的问题,就让这样一个人好像与我们有着似远而近的距离,这是毛姆的聪明之处,他作为一个普通俗人的角色,跟读者一样的眼光去聆听拉里的故事。
但我还是没有理解《刀锋》这个书名该理解为什么意思,可能还只是读小说读了个热闹,只能用扉页的这句话再做个结尾:
“剃刀之刃难以逾越;。
智者云,救赎之道亦是如此。”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十二
“你究竟在寻找什么呢?”
“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是书里出现最多的对白。毛姆先生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月亮与六便士》里不顾世俗的斯特里克兰德,还是《刀锋》中特立独行的拉里,都毅然决然地走在朝圣路上,倾尽一生去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像作家七堇年的诗那样:凡心所向,素履以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毛姆先生以其诙谐幽默而又尖锐的笔调,直书人性,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刀锋》讲述的是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归来的年轻人拉里,在目睹了战争时代民不聊生、人们流离失所的惨状,经历了自己的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之后,开始思索世界与生命的本质问题。为了寻找这些终极问题的答案,他放弃了与伊莎贝尔的婚姻,逃离了上层社会物欲横流的生活开始自己漫长的读书求知生活,沉浸于大学图书馆中,不亦乐乎,像印度哲人求知求道。同时,他尽己所能一次又一次救助了生活中痛苦的人们,帮助其摆脱精神和身体的疾苦。
我时常觉得,一个人来到这世上,终得激起几声回响,才不虚此行。拉里这一生轻的像风中的羽毛,不那么引人注目,可是却又厚重的如山间的磐石,正气长存于天地间。他曾说:“上帝最喜欢的崇拜者是那些按照你的知识尽力而为的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行走在刀锋之上,向着你心里炙热的灵魂,把你追求的事做到极致,做一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奥义书》有言:“一把刀的锋刃是很不容易跨过的,所以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我们常常执念于物质生活的利益得失,对于锋刃的精神生活总是望而却步。而拉里,却是一个如同刀锋般锐利的人,他以锐意精进的姿态追寻着解脱之道,为此不惜斩断一切,越过刀锋,即使越过刀锋之后,在刀的那一面,无人等候。拉里曾经说过,不急燥,对人显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像兰道尔南的诗是那样活着:。
我从不与人争,没有人值得我与之争。
我爱自然,其次爱的是艺术。
我向生命之火伸双手取暖,火快烤残了,我也准备离去。
也许,在尽力追逐心之所向之后,以拉里这样“晃膀子”的姿态,做杨绛笔下的“隐身人”去过此一生,生如逆旅,一苇以航,跳脱时间的束缚,活出生命的质量和高度。这样的人生不也是一种美好的存在吗?!
毛姆刀锋读后感篇十三
我真的无比羡慕拉里的生活,不求钱财的多少,只为追寻内心的幸福之道,而且实际行动能力很强。可是,我们如果要做到这些,该有多难啊!我无数次地幻想过逃离现在的生活,哪怕是去远方一个非常偏僻的庵里也好,只要能够远离这些俗事,我自己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可是,我们不像拉里一样,我们有父母兄弟,有自己特别在乎的亲人,对于他们寄于我们成材的期望,我们如何能够辜负呢?只要有自己放不下的人,我是指家人,我们的人生就会有所顾忌,我们无法放下所有的一切去追寻自己的自由。其次,我们也不像拉里一样有固定的收入,即使有,我们既要满足自己的日常消费,同时有的还上有老下有小的,自己那些收入只会觉得越来越微不足道,所以就会不停地想赚更多的钱。最后,我们并没有亲身经历过生死,或者亲眼目睹亲友的死亡,我想我们目前还没有到达拉里那种超脱的态度。其实本质来说,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想逃脱责任的人,我有些时候特别讨厌所有一切的人际关系,那时我会把手机设置成完全静音,把所有社交软件通通关闭,甚至想把手机藏起来,然后一个人默默地看书,练字,写作业或者睡觉。总之,我不想被任何人打扰,我不想有任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