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桂花雨教学反思(优质1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桂花雨教学反思篇一
1、《桂花雨》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语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这篇文章,我只是被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打动,如同沐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当我再深入地去读,去了解琦君时,我却在那迷人的香气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乡之情。但是这种乡情难忘、童年难忘的情怀,却不是简简单单、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细地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那么在我的课堂中,我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体会呢?反复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结合着本班学生实际,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摇桂花”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圈画出你认为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并在给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旁边做一些适当的批注。接着在学生交流课文中表现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一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交流体会,在交流中启发学生感受到这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对琦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乐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琦君对摇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创设情境进行了“三读”琦君的话。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尝试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描述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学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忙得不亦乐乎的小姑娘形象。
(3)“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撒桂花,让学生感受桂花雨的飘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摇桂花的快乐。而提示语的填写则更加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语言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到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浓淡,比的是感情,与其说母亲谈的是桂花,不如说母亲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而学生创作小诗,则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乡情》的音乐声中学生更进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乡愁。所以诗句的诞生自然而然。今天课堂上马昊天创作出的“风景还是故乡的美”则出人意料地给这首古诗添加了一个总结句一样。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少数学生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发言给课堂增添了很多亮丽的风景,但是我知道这种热闹的背后还有很多默默地静坐着一言不发,甚至连脑筋都没有动一下的学生,他们从这节课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也许正是我长期以往在课堂中一贯的教学风格,导致了这个班级的两极分化。我必须深入思考,怎么样做到抓中间,促两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上我前进的步伐。
2、《桂花雨》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摇桂花”这部分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事情?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有的还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于是我接着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重点词语教学上的不足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样一句话。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比可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我觉得这话说得好,我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
2、将语文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时,不够深入形象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孩子们体会得不够深。我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这时有个女孩子提到了自己缠母亲带自己去市区玩的经历,我顺着那位女孩子的思路来深入引导体会,效果不错。但在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时,让学生想象情境,显得不够深入。我想,如果让学生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接着说“那伴着阵阵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思维,去深入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喊”时的心情,再次加上动作来喊一喊,相信学生们的情感就能彻底激发出来了。
3、学生体验文章情感的过程过于粗糙
课文最后我试图通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是这么多的问题一个个套给孩子,却始终没能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我想或许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的.原因,越学到最后,就越担心课堂时间把握不住。所以这个环节显得过于急促而粗糙,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过少。应该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体会,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可是,学生预读、思考习惯不够好,课堂时间有限,这确实是一个矛盾。
我想,今后在课堂效益上要有提高,必须狠抓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桂花雨教学反思篇二
《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浓烈的情感隐藏于朴实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叙说之中。这节课,我的任务就是带着学生一齐把文章由浅入深地读进去,走进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托在桂花雨中的思乡之情。
在默读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这个环节,我欣喜地发现与昨日的课堂相比,学生对细节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隐藏在平凡文字中语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时桂花带给“我”的种种快乐。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个劲儿地夸他们会读书,有见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因此当体会“那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于是对这个句子含义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请孩子们抓住这句话提问。问题提得很好,如“为什么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妈妈却感到怎样也比不上院子里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气都差不多,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了,高举着小手,两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课堂上回响自我的声音。于是有了这样精彩的交流:
“因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桂花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家乡的桂花对于他是完美的回忆,母亲也一样,所以她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种香甜的回忆。”
“家乡的桂花树是妈妈亲手为它浇水、施肥的,家乡的桂花树有妈妈的辛劳和爱,所以感到更香。”
“妈妈是为了我上中学才不得不离开家乡的,当她客居在杭州时,十分思念家乡,所以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我适时地插进一句“母亲想念的只是桂花树吗?还有别的什么吗?”在我的暗示下,孩子们急切地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搜寻着、阅读着。在我的引导下,阅读的范围扩大了,发现更有深度了。
“在家乡时,妈妈每年都会把摇下的桂花送给邻居做糕饼,她和村子里的人相处多么和睦啊。我想,因为母亲想念那些邻居了,所以便觉得故乡的桂花最香。”
“母亲和人们还一齐用桂花泡茶、做糕饼,这种快乐是在杭州没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树再多,母亲也觉得没有家乡的桂花香。”
“我觉得这样说体现了母亲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
好一个眷念之情!这样的感受居然出自顽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动过的我也禁不住心热起来。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举的小手间穿梭,把话筒递向每一个脸涨得通红的急着表达的学生,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也仿佛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课终,我郑重地说:“多谢你们精彩的发言,我这天的教学后记会因为你们不俗的表现而丰富、精彩!”
桂花雨教学反思篇三
生:我知道了,作者母亲认为杭州的桂花比不上他家乡的桂花香。
生: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母亲对他家乡很怀念。
师:孩子们体会得很好,真的是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吗?现在我们来进行一次课堂评比,请男孩子找出文中写故乡桂花的句子用“——”勾出,女同学找出些杭州桂花的句子用“~~~”勾出,然后进行现场辩论,从文章描写中,看到底是故乡的桂花香,还是杭州的桂花香。
生:(读文,勾画,有学生很快就举手表示完成。)。
师:(巡视,指导,见好多孩子只关注自己该勾画的,而不关注另外的地方。)孩子们,我发现好多孩子都只读了自己改找的那些句子,老师建议你们也读读对方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这样你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生:(继续,阅读、勾画。)。
师:请男孩子读描写故乡桂花香的句子。
男生: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女生: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师:到底是哪儿的桂花香呢?辩论现在开始。
男生:我认为是作者故乡的桂花香,因为十几户邻居都浸在香气里,“浸”就是泡的意思,那肯定是很浓的香味。
师:你抓住了重点词“浸”来理解,很不错说得有理有据。
女生:我认为是杭州的桂花香,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全”字可以看出树很多,花肯定多,自然就香了。
男生:我认为是故乡的桂花香,“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雨是很密的,像下雨一样,桂花肯定多,我们也可以想象那香味。
女生:我认为是杭州的桂花香,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从“才是”两个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家乡的“十里飘香”肯定有点夸张,杭州的才是真的。
男生:不是写家乡的夸张,作者是说“不说香飘十里”,意思是根本不提,而不是不香。
男生:其实,故乡的桂花香在多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师:孩子们,你们读得细,辩论得也很精彩。老师,其实也无法评论你们谁胜,到底何处的桂花香。其实,不管哪儿的桂花香味都是一样的,而故乡的桂花只是多了那浓浓的故园情。古人认为:月是故乡明,难怪作者的母亲会认为:
生:(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教学片断,可能是第一单元的辩论让他们意犹未尽吧,一提到要辩论,孩子们立刻学得认真仔细,积极参与,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含义,能抓住重点句,体会文章情感,这也是五年级阅读教学的难点突破。
在后文的学习中,孩子们还能根据文中所说的“摇花乐”体会到了桂花给“嗅花乐”、“吃花乐”、“赠花乐”,这些都是我不曾想到的,孩子其实很了不起,也可以做我的老师。
美文,也给我美得享受。
桂花雨教学反思篇四
新课标施行已好几年了,但对课标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这句话一直没有很好的理解。以前常在一些市级展示课中听到“你读懂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这些问题,而学生总是能说出一大段精美的语言,因此对这类问题一直持怀疑态度,总觉得是走时髦的虚假,流于形式,脱离语言文字。
可最近一段时间,我在教学中总是有意插入一些这样的环节,我发现以前的看法存在着一些偏颇。虽然说这些公开课存在着作秀现象,但不能不说这些问题的设计是尊重学生的,尊重了学生情感体验,个体认知。只是一堂课以这样的问题为主是不科学的,毕竟语文所承载的还有许多许多。
实践下来我发现,在语文教学中穿插一些这样的环节,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主动地读书,认真地思索。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不同层次的情感体悟能力,从而为以后设计出更好的符合学情的教案而努力。这些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交流共享各自的体会,有助于同伴互学,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有益的。
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有这样一段话: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同学们,请你读读这一句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我急切的心情。
生:我感受到了我急着想摇桂花。
生:我感受到了我不是一次问母亲。
师:从哪看出来?
生:从“缠”这个字看出来。
师:那你来缠一缠好吗?老师做母亲,你就是作者琦君。
(学生拉着老师的衣角一遍遍缠。众生大笑,气氛热烈。)
生:我还感受到了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师:为什么说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生:因为我喜欢桂花。
生:因为我盼着这一天很久了?
生:因为我想摇桂花。
生:因为我喜欢桂花落在身上的感觉,很美,很幸福。
生:因为我想吃桂花糕啊!师:真是个馋鬼。
生:因为我摇桂花、做桂花糕很快乐呀!
生:因为我喜欢一家人晒桂花、藏桂花,做桂花卤,很快乐!
师: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那对母亲对父亲来说是件大事吗?从哪看出来?
……
【反思】
这一教学环节既尊重了学生独特感悟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体悟了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我想,语文教学就是这样的。如果一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做到这种理念的渗透,那就是真正落实新课标,真正在教语文。
桂花雨教学反思篇五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十分优美,几遍下来,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可是,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的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必须要将自我全身心放入课文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一番思乡情,童年乐。下头就是我今日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课文的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时,我就是抓住了“最”字进行做文章,问学生作者最喜欢桂花的什么?学生开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其实作者除了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外,还喜欢桂花的“谦虚”,“不爱张扬”。开始学生回答不出,我就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一遍下来,学生举手了,找到了课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与繁花争艳”等,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课文的第三小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的乡情。虽说这节是重点段落,因为有了上次姚教师上课的经验,所以和学生同摇同乐,觉得很是开心,异常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貌,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齐喊,一齐读。
课文的最终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异常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我学着姚教师的样貌,一开始就拎出来,在精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朗读,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将这两段话提出来,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欢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是我今日这两节课最大的收获。可是还是有遗憾的,就是课文学完后,我也和姚教师一样,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也写写自我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后我在想,学生此刻才四年级,他们能写得出来吗?如果要他们写,我又该如何指导他们写呢?如果也照作者这样用散文的格式写,肯定是不行的,我想还是用一般的记事方式教他们写吧,毕竟他们才刚刚升入四年级。
桂花雨教学反思篇六
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激情打开学生与文本的绿色对话空间,浓情营造师生之间充满灵性的对话磁场。
1.能正确认识2个生字,理解“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浸、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预设流程】。
2.让我们用心去读读课文,把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3.读完了,你想跟老师说点什么?
4.初读课文,交流读书体会。
7.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能找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吗?
8.感悟: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朗读指导:是呀,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轻轻地呷上一口,这香真是沁人心脾,叫人难忘啊。把这种感受送进去读一读;过年时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谁来感受这样的香?读——)。
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里;不开花时,人们用它泡茶做糕点,整个村子全年也都像被浸泡在花香里似的,人们被这浓浓的花香给深深地陶醉了。
让我们一起陶醉一下(齐读)。
9.老师有幸在课余读了《桂花雨》的原文,在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深的吸引我: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读到这里,你明白是什么让作者对桂花魂牵梦萦?
是呀!正是“桂子花开香十里”让作者对桂花魂牵梦萦呀!(板书:桂子花开香十里)。
二、享受“摇花乐”和“花雨美”
但是,在作者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味吗?
你认为更重要的是什么?出示: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摇花乐和桂花雨?出示: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你最喜欢哪一句?(朗读指导)。
2.下面,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享受摇花的快乐,桂花雨的美丽。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师配乐范读: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任由桂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来,摇啊摇,桂花落在我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脚上,落得我满头满身都是,我沐浴在香甜的桂花雨中,整个人陶醉了,我忘情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听着听着,你笑了,告诉老师你为什么笑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呀?
4.此刻,我们也都浸在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摇啊摇啊,桂花落下来了,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副画面?请赶紧写下来吧!
5.写作反馈。(板书:枝摇花落乐心头。)。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是呀!桂花雨中有我多少欢乐的笑声,桂花雨中有我多少童年的回忆呀!难怪琦君会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出示)(板书:魂牵梦萦桂花雨)。
三、体悟母亲思乡的情怀。
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最后第二自然段。
1.我念中学的时候……可是,母亲却说……出示母亲的话: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说什么?
3.其实,除了这一句,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情读出来!
4.反馈。
5.是呀!母亲每年都关注着桂花,收获着桂花,她品尝着桂花的香甜,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的桂花,成了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在母亲心中,家乡的桂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当我把杭州的桂花捧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我把母亲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也轻轻地对自己说……(指导朗读母亲的话)。
6.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我,感染了我,于是……(读最后一句)。
7.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对母亲的依恋,对故乡的留恋,怎能不让作者魂牵梦萦呢?读“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你们读出了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情。这桂花让我……(板书:恍如重返故里游)。
四、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1.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如今的她已有88岁的高龄,可是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师读幻灯出示)喜欢这段话吗?原来琦君写“桂花雨”,其实是在记录美丽的人生呀!
桂花雨。
桂子花开香十里,
枝摇花落乐心头。
魂牵梦萦桂花雨,
恍如重返故里游。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桂花雨》教学设计八第一课时,桂花雨,希望对你有帮助!
桂花雨教学反思篇七
本节课是针对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设计的,根据平时的教学,发现每次让学生准备学具上课,经常遇到没准备或准备不当的情况,这样严重影响上课质量。因此,课前充分准备好教具、学具材料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如果老师能够统一提供适当的学具,将大大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积极性。再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使教具、学具直观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我决定从探索“四度”数学课堂入手。所谓的“四度”数学课堂,即小学数学课堂要具有“宽度”、“高度”、“深度”和“温度”。
一、教学过程有意义创设与设计,让数学课堂有“宽度”。(知识技能)。
本课从包装1盒磁带,复习旧知;到包装2盒、3盒、4盒相同的磁带探究新知,从而逐渐完善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不仅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还要考虑重合最多的面才能减少最多的面积,也可以观察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只有使长、宽、高最接近,这样表面积最小,才最节约包装纸)。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他们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数学思想有意识挖掘与渗透,让数学课堂有“高度”。(数学思想)。
在解决包装两盒磁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放、比较、交流,给予他们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让他们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当学生体验解决策略多样化的同时,再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最优策略,通过探究最后得出:重合面积最大,包装表面积就最小,从而最节约包装纸。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和渗透分类思想。在操作过程中,能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伴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对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创新,能否采用多种方法去动手操作。
三、数学本质有机地建构与提升,让数学课堂有“深度”。(数学思考)。
在“拓展创新”环节,我设计了3个层次的练习。一是:包装3盒磁带,目的是让学生不通过计算,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观察、判断得出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法。
为了不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节约包装纸只需重叠最大的面。我又设计了第二个练习:包装4盒磁带及4盒伊利纯牛奶盒。先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动手摆一摆确定节约方案,在引导学生对这一结论进行质疑:为什么不是重合8个面的重合面积最大呢?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老师只是引导组织与适时点拨,并在最后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包装多个相同长方体,要节约包装纸,除了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也要考虑重合最多的面。再通过对4盒伊利纯牛奶盒的包装,让学生研究发现,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表面积的大小。
最后,再灵活运用总结出的节约包装纸的方法,判断思考题:包装4个特殊的长方体。
四、学习情感有效地激励和唤醒,让数学课堂有“温度”。(情感态度)。
课始,我联系生活,创设“送学生六一礼物,让学生欣赏精美的礼物”的教学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为什么要学习包装的热情和探索最佳方法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并通过包装1盒磁带,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为接下去的探索、创新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与知识基础。
不足之处: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较弱,
桂花雨教学反思篇八
一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提倡,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学”的特点,设计“教”的方式,让“教”为“学”来服务。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句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如生字表中的生字对学生来说并不一定都是生字,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哪些字已经认识了,怎么认识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来调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使教与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其它生字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作业,把记法巧妙的字说一说,把认为难记的字动手写一写,把难读的字重点读一读,把难查的字在字典里亲自找一找……此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将难点抛出,目的是为了让教师的指导能对症下药,教学有的放矢。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教学识字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能独立识字。为了实现学生独立、主动识字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找规律“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在完成识字教学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真正体现了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引导学生“学”,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
“扫除‘拦路虎’”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能让每个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古人陆九渊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学生从小就应该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边读边想,用“发现疑问”的眼光多问几个为什么。对读音不准、长句子不知如何断句的,要问个“怎么样”。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的“疑”或“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学目标集中,方向明确,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师自己占用了课堂全部时间分析讲解,一点也不给学生留下自我活动的时间,学生怎么会享受成功?“理解词语”这一环节,教师把课堂“让”给了学生,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学生自始至终都在兴味盎然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只以“主持人”的身份“设引”一下,让学生直奔重点。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思考、记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
“说自然段的意思和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加入是根据大纲对中年级的要求设计的。这也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学生“学”的引导。教师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能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教真正为学服务,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桂花雨教学反思篇九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课文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在“摇花乐”这一情景中,反映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以及作者淳朴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这个问题贯穿课堂,从三个原因引出桂花香、摇花乐、思乡情三个板块,把“摇花乐”作为重点让学生感悟作者童年时候的欢乐。
一、感受“桂花香”
课文一、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花的香味。对于学生来说,桂花并不陌生,所以我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讲讲他们自己对桂花的认识,学生能说出桂花的香味很浓,桂花小小的,很不起眼……这时,再让学生读这两个自然段,学生能很自然地联系到自己,理解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是因为桂花香。教学过程中,也能看到学生把相关的语句都找出来了。在这一部分,我重点让学生理解了“浸”这个字,让学生联系游泳时候自己浸在水里的感觉以及海绵浸泡在水里的状态,体会人们浸在桂花香味中的感觉。
二、感受“摇花乐”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没有按照课文中的顺序来讲,而是先让学生找出直接写作者摇花的快乐的句子,让学生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特别是一些动词,让学生做一做这些动作,和作者一起感受这份快乐。摇了之后,花自然会落下来,此时再让学生联想花落下来的情景。同时,屏幕上出示一张桂花落下来的图片,帮助学生联想,学生能联想到像下雨、像蝴蝶、像落叶……再让学生把这份快乐喊出来。在充分感受摇花快乐的前提下,再回到第三自然段的开头让学生体会作者期盼摇花的心情,就更容易理解了。在这里,我和学生一问一答,学生也仿佛走进了课文,和作者一起期待,一起急切地盼望摇桂花的那天。摇桂花的快乐,不仅仅是作者的,作者的父母也是快乐的,我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继续沉浸在摇桂花的快乐中。
三、感悟思乡情
这是这篇课文的难点。直接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一定的难度。我从母亲的话入手,“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询问学生是不是外地的桂花真的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学生都知道肯定不是,但是还不能直接联系到思乡情。于是我补充了关于作者的一些资料,又设置了几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说话训练来一步步体会这种乡情。最后,还给学生补充了作者其他写乡愁的散文片段,让学生读一读,进一步感受这种思乡情。
学生在课堂中,感情得到了熏陶,所以朗读方面情感也很丰富很充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忽略了写作手法的指导,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仔细地琢磨教材。
桂花雨教学反思篇十
讲桂花雨这篇文章提前看过优质课,但是引导的还是不够。
那桂花树的花好看吗?学生有些愣,他们自然而然觉得文章是写桂花,那么必然桂花的任何方面都是好的,所以习惯性就说好看,最后导致完全不看文本按照习惯回答,这是我们班学生的一个比较差的习惯,不从文本里找依据。
圈画文章中表现桂花雨香的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浸”字是什么旁?三点水。淹没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摸得着吗?看得见,摸得着。桂花的香气看得见,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用了一个“浸”。香气就变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了。一个“浸”字,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得到了。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用得传神。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反复品读。还有一句话也有“浸”字。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中秋节前后才是桂花盛开的季节,其他季节的香气是从哪里来的呢?读第六自然段。想象,桂花酒里有——桂花糕里有——桂花茶里有——怪不得作者琦君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原本想为思乡情做铺垫,“不说香飘万里”和“才是香飘万里”进行对比,其实在母亲心里不是桂花的香浓比较,而且情的浓与淡,但由于前面学生两次那种习惯性思维,导致拖了一些时间,所以没有完成。
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激情澎湃的鼓励,整个课堂慢悠悠的,效率极低。本来可以十分钟解决的问题,被我活生生拖延到了一节课,其实很多问题学生已经略知一二了,我只需要顺势而为就能引出重点,这是其一;其二,不要为了极个别学生耽误了整个班的学生,不值得。其三,课堂语言一定要准确,这节课我在不同的香气上花了太多太多时间,意义不大,效率不高,其实我只需要说不同香气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学生一下子就能聚焦到重点。
桂花雨教学反思篇十一
10月11日,我参加了包河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课题是四年级上册《桂花雨》。
《桂花雨》一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特别是“母亲”常常说的一句话更让人回味无穷,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桂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上完课后,发现许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问题一:重点词语把握上的不足。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样一句话。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
我通过“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来解释桂花飘香的远,却忽视了更为重点的词语“香飘十里”,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字,可以通过他们的自主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从而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习惯。
问题二、将语文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时,不够深入形象。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的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对与词语的含义,孩子们体会的不够深,我却一语带过。
本来我试图用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有位学生读的很好,而我却没能及时抓住他的语气做及时的引导,虽然后来用全班齐读的方式来引导,但是效果不够明显,而且显得不够自然,学生也没有更深的体会。
问题三、多媒体课件有待改进。
由于时间太紧,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太粗糙,有待加强。以后在多媒体制作方面要多加努力,将多媒体直观、有趣的一面发挥出来。
问题四、时间把握不够准确。
四十分钟的课堂,只用了短短三十分钟就将课上完了,剩下来的时间老师和学生都没事情做,虽然后来也学习了生字词,但很明显的是画蛇添足。没有受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显得多余,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以上问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自身教学基本功差,自身素质不高,才导致本次评比课的失败,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只有认真练好基本功,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多读教育教学理论,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才能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桂花雨教学反思篇十二
《桂花雨》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思乡”。学生在学习了前两篇文章《古诗词三首》和《梅花魂》的基础上,再学习第三篇略读文章《桂花雨》,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主动性明显增强,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将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先独立思考喜欢的原因,再和小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最后进行分享。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用课件帮助学生提升感官感受。由于学生所处环境所致,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桂花,更不要说摇桂花、喝桂花茶和吃桂花糕饼了。那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感官感受,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运用现代多媒体课件的强大功能。在重点讲解摇桂花的乐趣的时候,我设计了动画效果,让桂花的花瓣纷纷飘落,树下面的小姑娘和小蝴蝶随之舞蹈,孩子们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效果感到很新鲜,并且立即就身临其境,觉得自己也站在桂花树下一样;在讲解桂花的用途,可以泡茶做糕饼的时候,我运了希沃5软件里的橡皮擦功能,当教师一边擦拭展示屏,屏幕上一边出现桂花茶和桂花糕的时候,孩子们别提有多兴奋了。这些现代化多媒体功能的运用,实在为我的课程助力了不少。
当然,除以上两点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之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针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桂花的几件事情?”这个答案不应该给学生硬性规定是四件。毕竟文章中除了“摇桂花”这件事情讲的比较具体之前,其他的都是一带而过。
其次:在讲解品桂花茶和吃桂花糕饼这个环节的时候,我运用了希沃5软件的橡皮擦功能。课堂上,这个效果的展示是我来操作的。现在想想,这个操作如果是学生来做的话,应该会更加增强学生的兴奋度。
最后:在课堂练习的环节,我应该给学生做些适当的提醒,提醒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你可以从景色、人物、事件等多方面来写。家乡之所以称之为家乡,那一定是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只要写出来,就是最好的。经过这样的提示,学生的思路应该会变得更加开阔,下笔应该会更加容易一些。
我一直都认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字词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对文字的感受力和表达力。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语文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的魅力。
桂花雨教学反思篇十三
《桂花雨》这是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因此,我认为,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实现自主、合作、高效地阅读。
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说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第一课时,我们品味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谦虚,不骄傲;是因为它的香气迷人,令人沉醉。但更令作者喜爱的还是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所以上课伊始,我就请同学回忆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最喜欢桂花,然后板书关键词“香”和“乐”。接着,请同学们默读2——6自然段,找出描写“桂花香”与“摇花乐”的句子,再品一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读感悟能力,因此我还请他们在适当的地方写写批注。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能使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为后面的“以学定教”作准备。
接着,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先找到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我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在这个环节里,我坚持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再适当点拨。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从抓关键词理解入手,再来感悟整句话,比如第一句“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里的“浸”字,和第二句“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里的“沉浸”,先谈体会,二者又做了一番比较,前者侧重于“香”的程度,后者侧重于村庄人们的心情。学生也能很容易感悟出来。
“摇花乐”这部分内容叙述了“我”的乐、“母亲”的乐、“父亲”的乐,这三种乐是逐渐提升的,对于“我”来说,摇桂花是一种童年的游戏之乐。这也是全文的重点,需要花大力气挖掘,只有把这种欢乐充分理解之后,“思乡情”这个难点才可以水到渠成,不讲自悟。如何“品味”?我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感悟词句,想象意境,使文本的语言有色彩、有声音、有形象,有生命的活力。我先抓住重点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在两个连续的“帮着”和一个动作“使劲地摇”中来体会作者的这种乐,这种急。接着,因势利导,“那么在桂花还未摇落时,作者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很快找到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里,我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的表情达意,如“大事”,与“乐事”进行比较感悟;再如“缠”,通过看字形,想象画面,各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品出了“我”的那种期盼之情;其次,在情境中放飞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他们灵动的思维,如对那一场令人魂牵梦绕的“桂花雨”的学习。每次读到这句时,给我的感觉除了快乐,还有就是非常的浪漫。所以我特意找了一段浪漫的音乐配以整段的学习,在悠悠的音乐衬托下,学生想象了这样一种意境,并逐步融入了其中,特别是后面的深情呼喊,使自己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之上,我又将文本变换为小诗的形式让学生去朗读,目的是希望能将情境创设得更完美些,让在座的学生同作者一起陶醉在那一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雨”之中,但不知是否淡化了这个“乐”字。学完“我”乐的句子后,再读“父母“的乐。这里父亲的诗其实对“香”和“乐”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当学生读出桂花丰收的意思时,我又将一开始的那句“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提了上来,因为我觉得那句话表面是写“香”,细读之下,还包含着全村人丰收的快乐。特别是前面的描写,更能衬托出摇落桂花以后的乐趣。然后再读诗歌,我想学生的体味也应当更深刻些了。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这里母亲说的话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一开始的交流只能说是浅层次的理解,接着,我创设出一些假设的情境让学生逐步走进母亲的心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采访班上的外地学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托物寄情,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想学生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最后的小练笔既是对整篇文章的一个总结,也是为了配合这次的主题“读写结合”,但总觉得可写性不是很强。
桂花雨教学反思篇十四
伴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我们的每周教研活动又如期而至了,今天是单周的周三,第三节课时,年级组的语文老师都来到了我们班,我和孩子们要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桂花雨》。这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通篇内容简洁,情感真挚,作者既回忆了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又抒发了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随着铃声的想起,我们的课堂开启了!
预想的情境导入被一个小小的意外打乱了,自己稍事处理后便直奔了主题——书写课题,分享课前孩子们搜集的桂花资料。从上学期开始已逐渐在培养孩子们的预习习惯,会留一些预习的小任务,渐渐地孩子们越来越主动,搜集的资料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今天大家有的搜集古诗词,有的搜集桂花用途、桂花的药用价值,还有的说到桂花的分类,我也是第一次清楚桂花的这么多知识,看来孩子们对桂花挺感兴趣!为了补充孩子们的信息,也为了让桂花更直观,我给孩子们出示了几张桂花盛开时的图片。嫩黄嫩黄的花瓣,一簇一簇的簇拥着,对于不常见的桂花,孩子们的小眼睛紧紧盯着。当介绍桂花糕时,有个孩子还帮我纠正错词,很有一副小行家的样子。仅仅是课题导入的一开始,孩子们的认真劲儿就出乎了我的意料。
接下来,我们开始走进文本——自由读课文。本学期为了让孩子们朗读的热情更高涨,略读课文都采用了同桌互读形式,希望孩子们既能认真听,也能大声读。在孩子们中间走动时发现,有的同桌关系很亲密,读得有声有色,而有的同桌各读各的,还不适应。其实这也是磨合新同桌关系的一个小计策,希望通过不断地合作,孩子们之间慢慢形成默契,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风气。
读完课文后,给大家了一个思考问题:课文围绕“桂花”都写了哪些内容?开始汇报了,孩子们的课堂生成——五花八门的答案开始涌现了!第一波:大宝同学,有模有样地按照段落顺序开始介绍主要内容,我随即就势,按顺序写了板书。虽然每段内容都已说出,但还不是那么准确具体。所以每段又和大家一一校正,终于理清了脉络。
知道主要内容后,我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作者介绍了这么多关于桂花的内容,哪一个你印象最深刻?在设计教案时,我希望孩子们能通过问题找到课文中最应重点理解的部分,也为课后点拨写作手法做准备。马上第二波反馈来袭:小侯同学第一个回答问题,指出“摇花乐”给他印象最深。虽然我的预设中有,但位置是靠后的,因为这部分内容在课文后半部分,但是孩子既然说出答案,我还是要顺势而就。提前在教室中来了一次“摇花乐”,下了一场“桂花雨”!虽然没有了更多的铺垫,但是设计的模仿动作环节,孩子们还是很喜欢的。我们使劲儿地摇着桂花树,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落下的桂花雨,再读句子时,孩子们明显兴奋了很多,在互动合作中,大家体会到了“摇花”带来的快乐。
好了,紧接着我们还要找“桂花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特点”。这次大家异口同声说到了桂花的“香”,我们终于有了默契!抓住机会,赶紧找描写的句子,指名汇报。这时孩子的火眼金晶又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在预设时,我只找了三个句子,满以为找得很全面了,但是孩子们很细心,找到了五处,而且每处都不只一个人找到。一一汇报后,我们有重点地品读了三个句子,桂花的浓郁香气给孩子们的印象又加深了。
进行到这里,课堂就接近了尾声,还有一个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我们要好好体会,那就是文中的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为了引导大家深入地思考,我问大家:“母亲的意思是哪里的桂花香?”“家乡院子里的!”“‘这里的桂花香’指哪里?”“杭州的!”“那你觉得哪里的桂花香?”出乎意料地答案又一次出现了——“家乡的!”孩子们又是异口同声地回答,但答案不是我想要的。因为课文里明明写着“家乡的桂花”不是香飘十里,只能前后十几家闻到香气,而“杭州的桂花”是满山的桂花树,正是“香飘十里”。大家的反应是没有经过认真思考随意附和,还是已经理解了文中母亲对于“家乡桂花”的那份独特感情,我真的不能确定。怎么办呢?试探一下吧!
我顺势说道:“那好,大家觉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老师要反驳你了!”我随即读了文中的两个句子,证明事实上肯定是杭州的桂花香。然后问题来了——“你怎么解释呢?”“老师,这就像不论饭店的菜有多香,我们还是喜欢自己家里做的饭,是一样的!”大宝的回答正好说出了我要强调的重点。“那这又是问什么?”我再追问,“因为都是自己的家好,我们喜欢它!”“恩,是啊,因为我们对于家,对于家乡是有感情的,不论到哪里都会思念它,会觉得它是最好的!”没想到在课前我认为是一个不好理解,不好表达的问题,在课堂上大家都已领会,而且还能举例说明,看来预设的难点不攻自破。
接下来是最后一波让我惊叹的生成,在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练笔环节。这是为课堂增加写字环节,也是为语文园地的想象作文做铺垫。可能是中间学生的生成比较多,在时间把控上没有安排好。离下课时间比较紧,我把练笔改变成了小提问,自由说出想象的内容。情境是:“当20年后的中秋佳节,作者再次回到家乡,他的桂花树还在,嫩黄的花瓣已再次开满枝头......作者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也许是之前的“摇桂花”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也许是他们也喜欢上了桂花的浓郁香气。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孩子也一下活跃起来,当下课铃响时,大家还意犹未尽地想说说自己的想法,索性让大家没说出的话写下来吧,小练笔紧接着跟上。每想到平时一下课就跑出去的孩子因为有话想说也都坐在了座位上,大家写得很是积极、认真。
当孩子们捧着自己写的内容争先恐后地让我看时,我真的深刻意识到课堂的魅力所在到底在哪儿。它不是我们备课时按部就班能设计出来的,也不是孩子们不假思索随声附和能拥护出来的,课堂应该是随时生成,随时分享的地方,老师和孩子们应该在快乐地学习中不断碰撞出火花,不断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才是有价值地合作和探究。今天孩子们的课堂反馈让我深有感触,也收获颇多。课堂的生成不仅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的资源,更是教学反思的重点。我越来越喜欢和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学习!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活跃,更有魅力,我会加倍努力,期待着每天和孩子们的相遇!
桂花雨教学反思篇十五
(1)《桂花雨》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语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这篇文章,我只是被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打动,如同沐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当我再深入地去读,去了解琦君时,我却在那迷人的香气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乡之情。但是这种乡情难忘、童年难忘的情怀,却不是简简单单、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细地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那么在我的课堂中,我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体会呢?反复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结合着本班学生实际,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摇桂花”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圈画出你认为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并在给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旁边做一些适当的批注。接着在学生交流课文中表现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一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交流体会,在交流中启发学生感受到这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对琦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乐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琦君对摇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创设情境进行了“三读”琦君的话。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尝试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描述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学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忙得不亦乐乎的小姑娘形象。
(3)“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撒桂花,让学生感受桂花雨的飘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摇桂花的快乐。而提示语的填写则更加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语言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到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浓淡,比的是感情,与其说母亲谈的是桂花,不如说母亲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而学生创作小诗,则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乡情》的音乐声中学生更进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乡愁。所以诗句的诞生自然而然。今天课堂上马昊天创作出的“风景还是故乡的美”则出人意料地给这首古诗添加了一个总结句一样。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少数学生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发言给课堂增添了很多亮丽的风景,但是我知道这种热闹的背后还有很多默默地静坐着一言不发,甚至连脑筋都没有动一下的学生,他们从这节课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也许正是我长期以往在课堂中一贯的教学风格,导致了这个班级的两极分化。我必须深入思考,怎么样做到抓中间,促两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上我前进的步伐。
(2)《桂花雨》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摇桂花”这部分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事情?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有的还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于是我接着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重点词语教学上的不足。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样一句话。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比可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我觉得这话说得好,我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
2、将语文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时,不够深入形象。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孩子们体会得不够深。我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这时有个女孩子提到了自己缠母亲带自己去市区玩的经历,我顺着那位女孩子的思路来深入引导体会,效果不错。但在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时,让学生想象情境,显得不够深入。我想,如果让学生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接着说“那伴着阵阵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思维,去深入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喊”时的心情,再次加上动作来喊一喊,相信学生们的情感就能彻底激发出来了。
3、学生体验文章情感的过程过于粗糙。
课文最后我试图通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是这么多的问题一个个套给孩子,却始终没能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我想或许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的原因,越学到最后,就越担心课堂时间把握不住。所以这个环节显得过于急促而粗糙,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过少。应该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体会,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可是,学生预读、思考习惯不够好,课堂时间有限,这确实是一个矛盾。
我想,今后在课堂效益上要有提高,必须狠抓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桂花雨教学反思篇十六
这是五年级上学期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琦君把浓浓的乡情融进桂花香和摇花乐之中,文词兼美,情感细腻真实。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首古诗词,一篇用了三个课时学习的课文《梅花魂》,我还引领孩子们诵读了杨牧的《故乡》和余光中的《乡愁》,所以他们对于本组课文的主题——“月是故乡明”应该非常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思乡类文章的方法。因此准备这节课时,我就在想:还是侧重品读句子,感受语言魅力的指导吧,毕竟“学会读书,自主表达”是高年段语文学习的重点训练内容。理出了上课流程,做了十几张文字为主的幻灯片。没有印象中有老师听课时应该添加的繁杂“花样”,就上一节实实在在的高年级阅读指导课吧,像平时上课那样;也没有领着学生提前预习,只是课前布置了预习课文。
导入语板题后,我便出示了课文开头。只有一句话,先让孩子们读,接着问:“你从中获取了什么信息?”这个环节是我临上课时才加上去的,就是想看看五年级孩子对于文字的捕捉和感悟。其实我的心有些惴惴,怕他们一下子把课文的主题给说出来,没有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那种深刻印象(以前的班级,这个“包袱”一定包不住。)但,我显然高估了这个刚刚接手三周的新班级。举手的孩子很少,也没能重点提到与课文题目相照应的词语。原本我想,孩子一定会以此猜想课文内容:课文是围绕“桂花”写了“故乡”的事吧?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出示自读要求了。像这样的课前预设而没能达到预想的问题有好几处,这也是平时上课会经常遇到的情况,可能预设过高或者平时的能力训练欠缺。
然后的问题出在做批注的环节。刚接这个班,一切还在和孩子的磨合和融合期,课堂上还有很多的孩子不会听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没有把自读自悟当成重点训练。虽然幻灯上打出了品读词句的方法举例,但我发现多数孩子还是很茫然,除了圈圈画画外,似乎不知道还可以把读书的感受或疑虑写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也非一日即成,这应当我下一步课堂阅读教学的方向吧。不过班级交流时,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对“浸”字的理解,对摇花时“乐”字的表达,还是能一步步感受的到,朗读也能渐入佳境。
语文的读和写是不分家的。我安排了两次说话的练习:一次是摇桂花时的感受,注重想象与表达;一次是课文中心句的仿改,感悟思乡情。一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时间很紧张,学生回答有精彩之处,但提问面还是太窄,没有给更多的孩子练习机会。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很多学生课堂上非常活跃,有很多精彩的发言,声情并茂的朗读,这给课堂增添了很多亮丽的风景,但是我知道这种热闹的背后还有很多默默地静坐着一言不发,甚至连脑筋都没有动一下的学生,他们从这节课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