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职业行动计划(汇总9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写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计划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职业行动计划篇一
独之秀机构,审时度势,密切结合本土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并联合各大人才市场、网站、企业共同推进了当地人力资源事业的发展,积极的支持了变革中的当地人才竞争力问题并同时成功为3千多名职业人士提供职业咨询,其中85%在各自的岗位上已取得阶段性职业成功。
1、有效快捷的人才岗位推荐渠道——独之秀联合各大人才市场、网站以及知名企业共同建立起来了独之秀人才就业推荐网络,定期向您推荐岗位。
2、全程追踪式私人职业服务——独之秀的专家会成为您职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定期主动追踪您的工作情况,帮您总结上一阶段的工作情况,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具体建议,时时追踪,保证您职业的顺利发展。
1、如果您处于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自己的发展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希望得到更为及时的帮助,您可以选择这项服务。
2、如果您愿意在一的时间内与独之秀专家进行沟通、交流,拥有像“私人医生”一样的周到服务,你可以选择这项服务。
3、如果您有很好的职业目标,但一直苦于无法实现,您希望专家参与到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您可以选择该项服务。
1、准确、客观地评价您的内在个性,科学地明确您的职业方向。
2、重新整合您的个人能力,全面升级您的职场竞争力,帮您找准职业的定位点。
3、5—10的中短期发展规划让您的职业发展更具目标性,阶段性目标让职业发展更具可操作性。
4、行业以岗位状况分析,让您对职业发展前景了解更透彻。
5、简历、面试的针对性辅导,让您在应聘中脱颖而出。
6、全程追踪式服务,为您解决工作压力、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职业问题,让您轻松应对职业挑战。
客户姓名:孙丽萍小姐
专业背景:金融学(大专)
当初困惑:毕业后从事营销类工作,感觉不适合,急需转型,苦于没有方向,长达二个月时间投放68份,得到四个面试通知,但以失败告终。
职场身价期望:1500元左右
职位期望:初级职位
咨询后成果:一周时间,投放简历11份,得到6个面试机会,获得4个录用通知。
得到职场身价:2000元以上
目前职位:客服主管
客户姓名:肖春伟先生
专业背景:计算机软件(本科),工作资8
当初困惑:龄偏大,技术含金量低,辞职后长达三个月时间投放57份,得到一个面试通知,但以失败告终。
职场身价期望:5000元左右
职位期望:主管级
咨询后成果:二周时间,投放简历9份,得到4个面试机会,获得3个录用通知。
得到职场身价:7000元以上
目前职位:项目经理
职业行动计划篇二
制定计划容易,执行难,因此在计划制订的时候,必须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制订合适自己的计划内容。
1.制订出明确可实现的目标。行动计划的目标可以制订出两类甚至以上。一类是行动的终结性目标,是长期努力后预想能得到的结果。另一类是阶段性的目标,是每个计划阶段中能做到的事情,还有一种目标的过程性目标,在完成计划过程中,能做到哪些事情,就是完成了目标,不论做的结果如何。最后一种可以添加的目标是针对自己行动过程中态度、意志、精神等软性因素所提出的。
2.结合自己行动计划中的三类目标任务,设计行动需要的方法、策略,安排好进度和时间,甚至针对每个安排的时间段,要预期会遭遇到的困难。将上述因素归纳进自己的计划中时,必须是详细的:目标细化、计划分段、细节明晰、预计困难、解决预设。
3.行动计划的制订不是封闭的结果,不是行动计划制订好了,这个计划就完成了。它应该是个半开放性能不断变化的过程,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在执行计划过程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修改并认真按修改后的计划去做。每个人在执行最初的计划总会遇到困难、障碍,因为在制定计划时难免有些因素考虑欠周,或者出现没有预先考虑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因此,就需要在遵从大的计划的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法、执行步骤、寻找解决问题、克服困难、障碍的有效方法与措施。
学习完前面几个模块,对于教育技术能力和研究性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我想对以后的教学也会有很多帮组,在生活中,很多人对丰富多彩的未来有许许多多的规划,但往往我们只停留在想象中,其量也只能算是“托思”、“愿景”吧!所以,古人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们不能只把愿景供奉在心里,应该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因为没有行动计划支持的`愿景往往只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并且根据计划努力付诸行动去实现。尼布勒马也曾经说过:“伟大的目标如不伴随行动,那也一文不值”。下面浅谈一下对制定行动计划的几点感悟,借以抛砖引玉:
职业行动计划篇三
(三)《中国教育报》:以系统创新驱动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四)《中国教育报》:将高职院校建成技术技能积累的资源集聚地。
(六)《中国教育报》:将职业精神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七)《中国教育报》: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八)《中国教育报》:找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路径。
(九)《中国教育报》:以制度建设优化高职教育发展环境。
(十)《中国教育报》: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主体责任须落实。
(十一)《中国教育报》:产业升级需要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十二)《中国教育报》:专业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点。
(十三)《中国教育报》:把创新发展的基点落到学生身上。
(十四)《中国教育报》:产业升级的本质是人的升级。
(十七)《光明日报》:高职创新发展再开新局。
(一)高职教育:如何创新发展?【《光明日报》2015年11月24日第14版】。
作者:高志研(教育部职成司)。
编者按。
终于,教育部正式发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这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界发展的路线图。对于贯彻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有关要求、深入推进改革发展,意义重大。今天,我们编发此稿,就是希望激发高职教育领域的思考、认识和行动,理解和实施《行动计划》,为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发出先声。
日前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紧扣住了目前高职教育的时代使命,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困难挑战,规划设计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和任务项目,从战略高度来理解,可以归纳为三个关键词:挑战、行动、跨越。
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机遇期。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高职发展至少面临八个方面的现实挑战。
顶层设计初具雏形,如何落细落小落实。2014年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已初具雏形。要切实推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决定》规定的各项政策、标准、任务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落地生根、发挥作用,建章立制、制定标准、完善政策必须转入落细落小落实的新阶段。
规模扩张已达极限,如何强化内涵建设。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决定后,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0年以来,高职教育规模基本稳定,年招生数在320万人、在校生数在980万人、校均规模在6000人左右窄幅震荡。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跨过规模扩张的历史阶段,开启了以强化内涵建设为主要任务的新征程。
考试招生不断变革,如何应对生源多样。据统计,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人数达到151万,占高职招生计划总量的45%。《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明确提出,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导致高职院校生源类型呈现多样化、多元化趋势,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应对这一挑战。
自主办学逐步扩大,如何强化科学管理。《决定》明确要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推行管办评分离、强化督导评估。这是一种“政府指路学校走”的新模式。高职院校要用好办学自主权,迎接新型管理模式挑战,必须强调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校际竞争日益激烈,如何突出质量特色。高职院校需要着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自身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特色化发展,在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应用技术协同创新等领域打造“人无我有”办学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必须突出质量和以特色求生存、谋发展的新阶段。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如何应对形势变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提供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技能的同时,也促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职院校要有效应对,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教与学的双重改革。
多元主体参与办学,如何深化多方合作。在推进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深化多方合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建设还不成熟;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等。各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合作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
财税体制深化改革,如何强化省级统筹。省级政府承担统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职责,如何准确定位中央与省级职责分工,切实发挥省级统筹作用,如何引导已拨付的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使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全面发展,已成为我们必须直面并要切实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要落实行动。
5项任务和22个项目,各地可结合实际需要“认领”不同的任务和项目。教育部将本着“有预算支持的优先、实施方案可操作性强的优先、预期成果量化程度高的优先”原则,在总体规模内择优安排各地承担任务与项目,并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项目过程管理、监控与绩效评价。
《行动计划》指出了未来一段时间从教育部、教育厅到院校整个高职战线的重点工作任务。主要包括:
打造优质高职院校和骨干专业。一是以优势学校建设引领高职教育整体发展。优势学校与已经建设的示范(骨干)校相比要求更高,要求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在技术创新、杰出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综合实力。二是以骨干专业(群)建设推动院校内涵发展。国家级的骨干专业建设将优先在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中遴选,引导高职院校整体提升专业水平,服务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提升技术协同创新水平。
做大优质教学资源。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行动计划》主要通过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两个国家级项目带动和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力争经过三年建设,为实现《决定》“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到2018年,规划在建及验收国家级项目达到100个左右,并带动不少于200个省级资源库和数百个校级资源库建设,基本形成三级资源库建设体系。
完善高职教育结构。目前,高职教育结构的国家层面设计基本成形。在这一框架体系下,《行动计划》强调:一是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系统构建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二是持续缩减本科高校举办就业率(不含升学)低的高职教育规模,鼓励各有所专、错位发展,保留专科高职发展空间;三是开展设立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可行性研究。《行动计划》提出了“接续培养制度”概念——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应届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制度,并从标准体系制定、专业设置与目录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对完善接续培养制度提出具体要求。
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一是通过探索高职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二是为各种所有制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提供更多机会,优势互补、汇集资源;三是优化公办职业教育资源、增强公办高职的带动力和影响力。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新鲜事物,“混合所有制”需要整个高职界在现有政策框架内不断探索,以成功经验带动整体发展。
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行动计划》明确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修订《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促进高职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产业发展、职业变化更加吻合。二是建立人才培养工作诊断改进制度。三是完善质量报告制度。在实事求是、客观真实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
提升院校治理能力。《行动计划》以高职院校章程建设为统领,明确要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而着力点有三: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和董事会,发挥咨询、协商、审议与监督作用;发挥学术委员会的重要作用。
提高资源保障水平。鉴于部分地区特别是地市主办的高职院校经费保障水平仍然较低,《行动计划》进一步强调“各地应引导激励行政区域内各地市级政府(单位)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生均拨款制度要覆盖所有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而兼职教师应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并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同时,《行动计划》强调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组织保障合力,落实相关主体共同参与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责任。
推进国际交流合作。《行动计划》要求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要求,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增强中国影响和彰显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广泛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发出职业教育的“中国声音”;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当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诸多薄弱环节和难点,尤其是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高职教育基础能力薄弱,东西部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行动计划》强调以“科学规划”、“立足当地”、“对口支援”、“综合改革”支援困难地区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能力和培养水平。
研和技术服务收入达26亿元,校均210万元,其中超过1000万元的有近60所学校。《行动计划》提出,要将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配合“中国制造2025”,主动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产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实现全新的跨越。
《行动计划》描绘了今后三年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蓝图,需要高职界凝聚共识,积极行动,形成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合力。未来几年,高职教育战线要以贯彻落实《行动计划》要求为工作主线,切实推动高职教育在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办学状态等方面实现重大转变,呈现全新发展面貌,实现全新的跨越。
发展动力:由政府主导转向院校自主。《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要求,明确了诸多保障院校自主权的政策举措。各项任务和项目并不强制承担,而是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自愿提出自主安排。广大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切实体现改革创新的主体作用,实现发展动力由政府主导向院校自主的转变。
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随着《行动计划》实施,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发展模式的变化,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教育教学改革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来,向内挖潜,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夯实基础,练好内功,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
办学状态:从相对封闭转向全面开放。《行动计划》要求高职教育继续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面向社会构建开放的办学体系,面向行业企业建立开放合作的机制,面向多样化生源实行开放性教学,面向终身学习需求建立开放性的学分积累、认定与转换机制,通过开放办学及时应对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评价内容:从硬件指标转向内涵指标。评估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行动计划》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转向关注软实力的内在提升,重在引导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高职院校要健全内部质量评价保证机制,实施对教学基本状态的常态监测,实现自我及时诊断、随时改进。
教师队伍:从学历职称转向双师结构。《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强高职双师队伍建设的系列措施,支持高职院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双师素质,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
社会服务:从教学培训为主转向教学培训与应用研发并重。目前,高职院校获取的技术服务性收入超过26亿元,但主要停留于教学培训层面。《行动计划》强调院校要做到教学培训与技术研发并重,建立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机制,通过技术研发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社会服务的层次。而各行业企业要成为学生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场所、教师双师素质锻造和科研的平台、校企合作和生产服务的基地,成为教师在技术研发方面进行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步入更高起点的发展新阶段,随着《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高职教育必将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激发发展活动,提高发展质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作者:马树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会长、上海高职教。
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教育部日前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等五大行动,强化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开启了我国高职教育整体质量提升的新时代。
行动基础:示范校建设形成创新发展共识。
过去10年,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引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10年,是奠定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重要基础的10年。2005年国务院提出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它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联袂发布,明确要求示范项目建设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注重建设、注重改革、注重行动、注重绩效,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重要经验。2010年启动的第二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更是将示范项目建设中发现的体制机制、环境政策、教师资源和服务能力等制约因素作为新一轮改革的重要方面,丰富了示范建设项目的内涵,增强了引领和辐射功能。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明确了方向,凝聚了共识,强化了政策导向,助推一批优秀高职院校成为“改革的示范、发展的示范和管理的示范”,显示出空前活力和勃勃生机。
示范高职项目建设10年已经过去,面对新时期新要求,《行动计划》将“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作为行动方向,要求以示范引领整体发展,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校对地方和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行动方向: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
《行动计划》提出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开展优质学校建设。
经验,更注重在服务我国企业“走出去”中发挥重要作用;十是优质的社会认可水平,基于职业教育的跨界特征,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更需要得到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和学生家长的认可。
行动举措:高职质量整体提升阶段的新任务。
面对未来,《行动计划》将高职教育“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促使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作为我国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了65个工作任务和22个建设项目,为推动高职教育“十三五”期间的改革发展和提升整体质量明确了工作重点、明确了责任单位、明确了时间节点,既有感召力,又有可操作和可监测性,形成一系列亮点,使高职教育更具特色。
《行动计划》强调整体提升,将提高区域高职教育的均衡度作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行动计划的重要落脚点,强化院校布局优势,提高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利用信息化提升,将“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作为高职教育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重要行动;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将持续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作为高职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任务;重视社会形象提升,将完善质量年报制度作为“完善质量保障制度”行动的重要举措;强化举办方责任,将建立诊断改进机制作为完善质量保障制度的重中之重。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明确部署,《行动计划》则是指导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开启新行程的路线图。“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三年行动仅仅是个开始。我们期待下一步的任务和项目能够得到有序、协调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服务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更加完善,高职教育发展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面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变化等形势,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下,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但是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不久前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直面教育结构和办学类型转变、学校章程和内部治理结构等高等职业教育深层次问题,确立了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为高等职业教育制定了发展指南和工作路径,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政府的政策扶持、统筹协调和保障力度持续加大。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落实生均拨款政策,提高经费保障水平。要求生均拨款制度应当覆盖本地区所有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学费收入必须优先保证基本教学支出,保障基本办学条件、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支撑院校综合改革。提出2017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的刚性要求,确保高职院校能开得起机器、用得起材料、走得出校门,实现可持续发展。
行动计划要求地方政府在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制定支持政策和购买社会服务时,需要将企业举办的公办性质高职院校与其他公办院校同等对待;探索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和要素参与高职院校改革,增强办学活力。行动计划支持地方和行业引导、扶持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行动计划加强了国家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引导和协调作用,建立和定型东中西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东中部地区高职院校通过托管、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对口支援西部职业院校。行动计划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鼓励广泛参与国际合作,加强政策对话,发出职业教育的“中国声音”,同时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扩大“中国影响”和彰显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
二是生源更加多元和合理,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将进一步提高。
职业教育的学历瓶颈影响了青少年学生选择和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制约了中高职毕业生的上升通道和职业选择,无法满足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成长的需求。在推动中国企业和技术产品走出去的过程中,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本土人才培养也遇到了层次瓶颈。因此,招生制度改革无疑是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行动计划强调健全和规范“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学校在招生中采用多元综合评价形式,逐步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接续与贯通,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多种选择。此举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和外在需求。
行动计划力求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健全职业教育接续培养制度。强化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主导作用,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推动产学结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设立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力图解决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出口”和“跨界”等问题。行动计划还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搭建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发展平台,探索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行动计划落实了职业教育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责任担当。对于职业精神培养重要环节的道德教育,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理想与信念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教育等,实现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的同步提升和协调发展。行动计划强化和凸显了高职院校在传承和保护工业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方面的职责和地位,要求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三是高职教育更加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能力将得到更大提升。
构建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制定高职院校建设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教师资格标准、绩效评价标准等。
行动计划中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引领性的工作是要完成高职院校章程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章程的制定要求学校从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出发,在客观全面梳理学校历史的基础上,凝练学院文化;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需求的背景和全球教育视野下,审视学校的现状和实际,规划和制定学校的愿景和目标;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明晰和界定学校内部各组织和成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适合于本校发展的治理结构和体系。
人事制度改革是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一个难点。行动计划要求根据教师岗位性质,推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按岗聘用、竞聘上岗,以此提高双师素质和改善双师结构,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为促进高职院校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行动计划给出的抓手是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和诊断改进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宏观调控、院校自觉保证、社会广泛参与,教育内部保证与教育外部评价协调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治理体系。行动计划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挖掘,了解和预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及趋势,提升高职教育宏观管理能力,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提供决策依据,有效满足政府、学校、社会公众的多样化信息需求。
通过行动计划的实施,相信在全社会将进一步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进而实现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这一核心目标。
(四)将高职院校建成技术技能积累的资源集聚地。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之三【《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26日第9版】作者:朱厚望(湖南省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行动计划对高职院校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首次明确提出将高职院校打造成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积累在服务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推进专业对接产业,夯实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基础。
把高职院校建成技术技能积累的资源集聚地,专业与产业对接是基础。一是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对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发展产业,优化专业结构,明确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调整服务面向以及专业建设方向,实现专业体系的重构。二是要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跟产业发展趋势、行业产业发展要求,及时撤销与区域经济及产业对接不紧密专业,新增产业发展急需专业,确保专业与产业升级同步协调。三是要推进专业集群化发展,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集群,并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专业为引领,辐射带动群内其他专业发展,实现专业的集聚效应和产业链的全覆盖。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之后,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使教学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为企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为行业企业在职员工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终身学习与培训服务。
深化校企合作,丰富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实践形式。
校企合作共建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不仅能够将学校打造成资源集聚地,为技术技能积累提供创新驱动的平台,还将促进校企资源共享和服务企业发展。一是“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针对校企合作缺乏桥梁问题,行动计划强调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联动,支持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建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应采取积极能动的行为去全力促成,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学校还要站在服务产业发展的高度,专注并致力于技术技能的传承和应用,育人与技术服务并重,推动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和制度的构建。二是“鼓励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多方的技术联盟,混合制二级学院则是多方产权混合,校企合作共建,从而使校企以更加紧密的合作实体方式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以混合制二级学院为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切入点,使我国民间师徒传授式技术技能积累模式与高等教育接轨,将技术技能积累模式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如此奠定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发展基础。三是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当前高职院校缺乏技能大师,学校应在政策大力支持下,主动与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行业中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公认的高水平能工巧匠合作,建立股份制大师工作室,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传承、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四是推进集团化办学。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省级以上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高等职业院校等,围绕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牵头组建各类职业教育集团,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员互聘、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创新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行动计划为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指明了方向。一是推动政行企校多方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地方政府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行业开发现代学徒制的各类标准,企业探索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有效途径、运作方式和支持措施,学校探索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二是发挥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中的主体作用。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主体为学校和企业,责任主体也应转变成学校和企业,让企业承担育人的责任、风险和义务。三是高职院校采取单独考试办法从企业中招生。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参与学校招生,赋予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的单独招生自主权,并规定现代学徒制的招生对象可以是企业员工。四是技术兵种与高职院校联合定向培养直招士官。将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纳入现代学徒制培养范畴,军地共同参与士官招生育人的全过程,促进军民融合、协同育人的深度发展。
加强应用科研能力建设,深化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内涵。
指明行动方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传播与实践现有应用技术的同时,加强应用科研能力建设,担负起技术创新的责任。要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科研定位,将自身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主动参与区域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甚至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规划、技术评价,将校企合作的范围从人才共育拓展到技术共研,真正使自身成为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依靠力量。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强化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底蕴。
当前,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不仅需要大批技术过硬的工匠和技术工人,更需要工业精神的弘扬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行动计划把“技艺传承创新”作为深化校企合作发展、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活动的核心内容,把“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与工艺”作为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的重要内容。可以看出,技术技能积累不仅仅是工艺技术的传承,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积累,有文化、有深度的技术才会更有生命力。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文化传承创新这一基本职能的发挥中彰显“专注、执著、向善”的工业精神,注重与产业、行业、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与衔接,在“文化育人”的理念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具备精益求精、专心敬业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把“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和“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提高育人水平,在文化育人实践中切实推动技术技能积累。
(五)创新发展重建设行动方案抓落实——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之四【《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3日第9版】作者:李进(上海杉达学院校长、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
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提升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水平,落实职教战略地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行动计划充分体现了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深入实施综合改革、全面服务国家战略的建设高度。
首先,从行动计划的目标看,有四个重要指向,即体系结构更加合理、服务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机制更加完善、教育发展质量持续提升。通过几年建设,在国内教育舞台上,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引领地位将更加凸显,整体实力显著增强,院校治理能力明显改善,产教融合成效更加明显,国家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初步形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在国际教育舞台上,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制基本形成,对周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持续扩大,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
治教育质量”的任务中提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等。
再其次,从行动计划的保障措施看,既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制度保障和社会责任,又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治理理念和治理举措;既强调制定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并逐级落实责任,又强调将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内化为责任主体的主动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体现出治理现代化的较高境界。
目标和任务明确后,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组织实施。行动计划提出了“四个结合”的基本原则,即政府推动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顶层设计与支持地方先行先试相结合,扶优扶强与提升整体保障水平相结合,教学改革与提升院校治理能力相结合,涵盖了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五个基本要素——教育定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治理水平、政策环境,核心是协同创新和机制突破。
一要明确创新发展的目标。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总目标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合理版图,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与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有机融合并协同发展,主动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二要明确创新发展的内涵。要在行动计划的实践中,形成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改革创新的经验。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与人才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应用技术研发,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创新,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
三要明确创新发展的路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根本路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要列入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规划中,融入区域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整体步骤中,教育与社会各界形成推进创新发展的共同主体。政府依法统筹发展,院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同时,坚持高职示范引领的发展路径,形成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优势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职业院校骨干专业特色发展、中高职和中本贯通试点发展的格局,推进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四要明确创新发展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创新发展。
如何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意图转换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模式,转换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实践,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以及第一线的教育管理者及教师去实践探索,行动计划是指导和推进高职教育下一阶段创新发展的路线图。
首先,要加强战略定力。行动计划是一个完整的阶段工作,蕴含着国家战略、区域战略、集团战略、企业战略、学校战略等,并以共同的战略目标作为统领。在落实过程中,追求战略目标的坚定、实施战略任务的坚决和选择战略路径的坚持必须贯穿始终。
其次,要加强治理能力。行动计划列出了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具体工作任务与实施项目细化一览表,共65项工作任务与22个实施项目,从工作任务、负责单位及协调配合部门、时间进度三个维度进行了分解落实。这一行动方式,以目标引领和精神感召协调各方力量,汇聚多元主体进行顶层设计,明确任务,先行先试,调动各方积极性逐项落实到位,形成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格局,体现出高职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再次,要加强协同合力。行动计划以指导思想的价值目标和行动计划的成效目标,展现出职业教育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高职教育示范引领的拉动作用,必将唤起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热情和对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期盼,进而形成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协同创新,突破部门利益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短缺,形成发展动力,共同完成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建设任务。
作者:董刚(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天津职业大学原校长)。
未来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已不仅是“实践性、操作型”的技能型人才,而更加注重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不久前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中专门强调,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只有通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全面均衡的课程培养模式,将职业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真正落实行动计划的要求。
一要将职业精神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要改变当前高职教育课程的工具性倾向,将职业精神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关注人的价值存在,实现知识技能的工具性和精神性相统一。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课与文化艺术类课程的融合,综合考虑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课程目标,在每个环节融入职业精神元素的培育。要保障“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的要求,拓宽专业课平台,同时搭建类型和形式多样的满足学生发展的公共选修课平台,注重在各类课程平台融入职业精神元素,既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又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在职业精神培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明确职业精神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教学内容,创新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和方式,探讨有效的考试考核方式。通过教学和引导,使学生了解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职业精神核心修炼的内容,明确职业精神的特质,提高对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认识,从而在主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二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强调企业经历的纳入。
职业精神的培育师资是关键。要培养高职人才的职业精神,应建立起一支具有丰富企业经历、能够彰显企业元素的师资队伍,并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职业精神的内涵要素,营造逼真的职场环境,在学训过程中不断地积淀和熏陶。要建立高职教师轮训制度,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制度,并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培训教师。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将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任教情况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要将“教学做一体”理念落实到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中。
首先,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归纳出岗位职业活动中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依据。其次,贯穿专业教学,建立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精神培养体系,将职业精神养成落实到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教学、项目实训中精心设计培养内容,尤其是职业精神的全程渗透、技术要素的有机融合。同时,还要把隐性教育嵌入学习过程,通过“第二课堂”形式的职业活动来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四要将强化生产性实训体现在校内实训中。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深度的实践教学,可帮助学生将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校内实训教学中,学生感受到的是贴近职业岗位的教学环境,使用的是与生产一线相接轨的实训设备,这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会对学生人生观、职业观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并促进职业素养全面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中企业技术的融入以及企业化管理,会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并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促进职业精神要素的养成。
五要将企业制度文化应用到顶岗实习中。
通过校外顶岗实习,使学生在顶岗中了解工作的特点与规律,学会遵守相关的职业规范,懂得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真正实现校企对接,在实践中使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培养。要严格按照顶岗实习企业的相关规范进行管理,严格实行考勤和员工管理制度,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养成遵守劳动纪律的习惯。要对学生的顶岗实习采取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把握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团队精神和创新举措等,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职业精神的养成。通过体验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经历真实的岗位、真实的身份、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领悟出职业精神在职业活动中的真谛。
六要将行业和企业文化融合在学校和专业文化营造中。
营造体现行业和企业元素的学校和专业文化,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将职业文化建设中隐性资源(精神层面的氛围)和显性资源(物质层面的设施)进行有效结合,提升校内职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如通过专题报告、简报板报、创新创业大赛、文化艺术节、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阵地作用,积极创建各种学习型、创新型社团。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与素养。社会实践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和宽阔的渠道,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成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提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自强、自立意识,培养职业精神。
高职教育作为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其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是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这种职业指向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坚持“职业精神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兼顾”的理念,也就是让受教育者既要具有所从事职业的技术应用能力,还要具有所从事职业特有的职业精神,从而为毕业生实现就业和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七)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之六【《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17日第9版】作者:李洪渠(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是高职战线贯彻落实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面向“十三五”改革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必须精准领会其要旨,明确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创新发展是新常态下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时代呼唤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世界各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发布,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职业教育,必须主动认识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创新将办学要素重新组合,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办学活力,不断提高在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的人力资源保障水平。高职教育是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阵地,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必须更加自觉地担当起引领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国家战略的能力。
问题倒逼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在经历了近20年以追求快速和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发展之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尴尬。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生源市场逐年萎缩,部分省市、少数院校出现“生源荒”;不少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相对封闭、滞后,管理水平较低;人才培养模式僵化、单一,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等。改变这一现状,因循守旧没有出路。以创新推动高职教育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才成功的大门,升级职业教育价值创造功能的迫切要求。
创新发展的“引线”是质量,导向是服务能力。
划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高职教育的“病灶”开方,将提高质量放在了突出位置。通观行动计划全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质量持续提高”成为贯穿始终的鲜明的主线,“质量”一词当仁不让,成为出现频度最高的关键词之一。从这个意义上几乎可以说,行动计划不仅是行动路线图,更是质量宣言书。这对于指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瞄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将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无疑将起到及时、强大的导向作用。
高职院校立足区域发展,结合实际抓落实。
行动计划犹如一幅高清“全景图”,清晰地界定了国家、社会、行业组织和高职院校在协同推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中的任务。那么,高职院校如何立足区域发展、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落实呢?这就提出了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着力点问题。
着力点一:创新办学发展理念,提升社会贡献力。行动计划将“服务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明确提出优质专科高职院校要“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将“社会贡献”和政府规划、办学质量一起,作为激励和促进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依据。行动计划对“贡献”的关切,理应引起高职院校足够重视并加以深入解读。
着力点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全面质量观。行动计划对质量的关注无以复加,这一顶层设计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落地”,首先需要的仍然是观念的突破。人才培养质量无疑是衡量办学水平最重要的标准,高职院校必须贯彻全面质量观,使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各方面都有必须的增量,不带着明显的缺项进入社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在突出“职”的特色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高”的追求,凝练形成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落实全面质量观,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帮助每个学生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
着力点三:创新合作发展机制,推进校企一体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基石,离开这一基础平台,职业人才的成长就只能是缘木求鱼。行动计划从优化政策环境、创新实现形式等方面对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促进产教融合发展设计了明确而具体的路径、任务。如研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等。
着力点四:创新师资建设途径,促进教师“双师”化。行动计划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改进教师管理”两个方面明确了今后三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及要求。对高职院校来说,既有可喜的机遇,也面临刚性的指标要求和现实挑战。机遇在于获得了源头参与和自主管理的机会,挑战则在于兼职教师的建设管理。囿于人事管理权限等,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堪称高职院校的隐痛:少不了、难管好,这急切呼唤高职院校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也寄望于校企合作促进政策尽快出台。
着力点五:创新教育教学手段,积极拥抱信息化。信息化的巨浪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迅猛而深刻地改变着世界。高职院校唯有主动张开双臂紧拥信息化,抓紧抓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升教师队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等,获得与时代共舞的资格,赢得后发先至的机会。
(八)找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路径——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笔谈之七【《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24日】作者:崔岩(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近期发展描绘了路线图和时间表,这也是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书、军令状。
高职院校的最终“产品”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就业成长的竞争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竞争力。如何在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进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行动计划指明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路径。
加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保障水平。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需要耗费大量的改革成本,要有完善的经费投入机制。行动计划在“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内容中明确提出,要“提高经费保障水平”“政府应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该制度应“覆盖本地区所有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到2017年,“本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平均水平不低于12000元”。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加大经费统筹力度,依法制定并落实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此外,还应加快高职院校用人机制改革,扩大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教师评聘等方面的自主权;高职院校依法制定大学章程,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和社区等各方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依法管理学校,独立运营学校,减少行政干预;建立企业技术人员与高职院校教师相互兼职制度,优化师资队伍;加快高等职业院校用人机制改革;扩大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教师评聘等方面的自主权。
建立和创新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高职教育定位,把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等技术技能人才作为目标,把服务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技术技能积累作为使命。
大力开展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培养,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构建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各个层次的立交桥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制定和完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积极鼓励企业管理者参与到高职院校技术。
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控制过程,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就业满意度,增强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匹配度。
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高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贯穿于教学、实训、实习和实践全过程。促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导向等教学模式成熟,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通过授权、委托等购买服务的形式,明确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责任,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坚持以育人为目标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弱化学历证书的社会效应。建立企业和高职院校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培养机制,促进校企一体化建设。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衔接体系,深入调研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技术进步等企业和社会需求,联合就业需求单位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强化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衔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衔接,同时贯通中职和高职教育以及本科职业教育等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内容等方面的衔接。“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科学提升人文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将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贯穿于终身教育中。
职业行动计划篇四
夏日炎炎,空气中却仍能感受到春泥充满生气味道。20xx年8月21日,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赴玲珑街道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前往玲珑街道米积村,与在假日活动中心的农民工子女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玲珑街道王书记、陈主任亲自接待了我们小分队。
据王书记介绍,该假日活动中心由咸书记爱心创办,招纳一些父母亲在外的农民工子女,让他们有更好的暑期学习活动环境,并能得到无私的照护和帮助,同样降低了小朋友在暑期的安全事故概率。今天上午,我们小分队一行抵达活动中心,受到小朋友们的热烈欢迎。活动开始前高校长作了一些简单的介绍,并着重强调了暑期安全问题。之后小分队成员与小朋友们相互认识,气氛热烈。接下来,为了宣传大学文化,我们放映浙江农林大学宣传片。之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有趣的`活动,东卫哥哥讲故事、你画我猜、青蛙跳水等,不仅让小朋友们消除了陌生感,也给这暑假添上了一份色彩。在活动结束后,我们得到了老师的指导。结合小朋友的实际情况,我们小分队将在未来的四天组织出更多积极向上,有益于小朋友的活动。让这个暑假不留遗憾。加油!社会实践小分队。
职业行动计划篇五
目前,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实施,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课程开发、主体教育、人文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等都已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为了使改革有效进行,幼儿教师要主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做“研究型”的教师。幼儿教师要敢于打破研究的神秘,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勇于反思、探询,以自己的真实感受去体验、理解、关注,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反思的过程便是一种颇具成效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对于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幼儿园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幼教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研究,有效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有效策略的一般规律,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通过本课题研究,一方面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将问题发展成个人课题,提高自身的反思总结能力。
1、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查阅文献,了解有关行动研究的概念和养成定期书写专业日志的习惯,为研究提供生动的素材,促进研究的进行。
2、根据不同的目的创建不同的档案袋,呈现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体现个人发展的轨迹。
3、在工作岗位上,以自己的行动为研究对象,对自己的具体行动进行认真的反思,探究,记录自己的真实体会和想法,最终改进行动的策略,重新进行实施和评价,从而在理论上得到提升和成长。
职业行动计划篇六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09〕28号)、《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京发〔2009〕11号)、《“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促进自主创新行动》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的批复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中关村示范区的高端聚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逐步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园区,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下坚实基础,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作出新贡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及首都创新型城市提供强大引擎。
(二)主要目标。
到2012年,建设中关村示范区的主要目标是:
1、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框架和文化氛围。人才资源、科技创新、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形成激励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创新创业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比2009年增长15%,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4%,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共同发展,不断产生具有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比2009年增长60%。吸引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
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企业总收入在2009年基础上增长45%。创新型企业群体和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若干世界领先水平的新兴产业逐步形成,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迅速,高技术服务业占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达到60%。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在资源集约利用、节能降耗方面继续处于全市最好水平。
4、中关村成为加快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形成一批创新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中关村的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持续推动北京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二、实施“六大工程”
(一)实施“十百千工程”,支持2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
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能源环保、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按照核心团队优秀、创新能力强、处于行业主导地位、成长速度快、品牌知名度高等标准,选择200家以上企业给予重点支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到2012年,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元规模企业、产业带动力大的百亿元规模企业和高成长的十亿元规模企业,探索形成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做强做大的环境和模式。
制订和实施以下支持措施:
1、实行“一企一策”的支持方式。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支持企业制订做强做大的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目标和工作措施。设立专人联络员制度,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具体问题,定期召开协调会,制订实施个性化的支持措施,为企业做强做大提供特色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支持企业开拓市场。企业符合条件的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纳入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推荐进入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采用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示范项目和推广应用等政府采购方式,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建设政府采购信息网站和自主创新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支持企业承接国家或地方政府立项的重大建设工程,给予担保费用、贷款利息等补贴。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北京对口援建地区的产业园建设。
3、支持企业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占收入比重逐年提高。支持企业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国家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鼓励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联盟,依托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平台,申请建设国家级或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发挥北京科技条件平台及研发基地对企业创新服务的带动作用。
4、支持企业引进和激励人才。支持企业引进海内外高端领军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支持企业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级人才,按照北京市有关人才奖励政策给予奖励。
5、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加快审批进度,统筹政策资源,采取多种方式降低用地成本,支持企业入驻专业化产业基地。
6、支持企业上市和并购。支持企业改制、进入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和境内外上市。支持企业进行产业整合,通过并购获得核心技术、市场渠道和进入新兴业务领域。
7、支持企业塑造知名品牌。制订国际知名品牌发掘与培育计划,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商业信誉,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培育和自律活动。制订实施自主创新品牌宣传推广方案,支持企业通过参加国际知名展会、赞助国际知名赛事等推广品牌。
8、加强知识产权促进工作。支持企业获得核心专利,建立专利池,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引导优质专利代理机构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专利管理服务。鼓励开发应用现代版权保护技术,支持建立重点行业版权产业联盟。加强知识产权的行政和司法保护。
9、开展中关村标准创新试点工作。支持企业牵头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推动技术标准的产业化应用,以标准促进创新产品开发。鼓励企业参与、承担国际和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工作,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化会议和活动。
围绕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转化或引进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产业引领作用和规模化前景的成果。到2012年,加快推动20项以上重大成果产业化,形成高端产业集群。重点推动以下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1、中科院计算所龙芯芯片产业化项目;
2、中科院化学所纳米材料绿色打印制版技术项目;
3、普罗吉公司抗癌新药项目;
4、中国农业科学院转基因抗虫棉推广和产业化项目;
5、安泰科技公司非晶纳米晶带材项目;
6、中科院光电院激光显示技术项目;
7、北大先行公司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材料项目;
8、国能风电公司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项目;
9、清华大学新型镁离子抗衰老药物项目;
10、北京交通大学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项目。
实施以下支持措施:
1、研发和引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队伍,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研发形成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加强国际技术转移,发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中试基地、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产业技术转移平台的支撑作用,鼓励科研团队带项目整体转化,探索“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转化扩散”的成果产业化方式。
2、建立项目发现和筛选机制。重点关注高校院所、大型央企和军工集团、境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的重大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项目,进一步发挥中国技术交易所的平台作用,建立健全项目信息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定期举办由企业、投资机构、高校院所、产业联盟、协会等参加的科技沙龙,研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筛选、发布自主创新成果信息,提出重大项目建议。
3、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充分用好政府支持科技重大专项及产业化项目统筹资金,通过补助、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本市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建立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服务和市区两级联动机制,组建项目联合工作组,实行专人全程跟踪和协调服务,定期报告重大项目进展。采用代建、租赁、先租后售等方式,支持重大项目承担单位建设产业化基地。发挥中关村发展集团公司作为重大项目引进落地、投融资服务平台的作用,与大型国企、战略投资者、高校院所和创投机构共建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促进平台。
4、做好后续服务。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采用担保融资、信用贷款、引入创业投资和战略投资者、到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和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等方式,持续融资和发展。依托北京市服务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综合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分平台,为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科技成果在京产业化做好服务。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经认定为自主创新产品的,可享受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扶持政策。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承担单位享受“十百千工程”企业相关支持政策。
(三)实施关键技术示范工程,重点组织20项以上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的示范应用项目。
围绕城市应急、轨道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医疗卫生等首都城市管理和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产学研用结合为手段,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组织开展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关键技术的应用和示范工作。从2010年到2012年,实施电动汽车、城市应急物联网视频监控、城乡社区远程医疗等20个以上的示范应用项目。重点推动以下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
4、推动国能风电公司的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示范应用项目;
5、推动东方信联、中国普天等企业的广电、电信、互联网三网融合示范工程项目;
9、推动北京市电力公司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在京布局以及“多网融合”技术应用示范项目;
10、推动国智恒公司的电力全网授时系统示范应用项目。
实施以下支持措施:
1、加强政府组织和协调。建立相关部门参与的市级统筹协调机制,制订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工作计划,纳入市政府折子工程和各部门工作重点。市发展改革委按投资体制改革的有关规定对关键技术示范工程优先立项,市财政局和有关部门优先给予资金支持。
2、强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或项目所在区县政府负责制订相应示范应用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3、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实施示范应用项目。对应用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并牵头实施示范应用项目的单位,政府给予一定资金补贴。
围绕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吸引和聚集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到中关村开展重大创新研究。吸引和聚集掌握前沿技术、有成功创业经历的高端人才到中关村创业。吸引和聚集国际知名的天使投资家和创业投资家,到中关村设立创业投资机构和开展投资业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优势资源向高端人才汇集,吸引和聚集更多的高端人才到中关村创新创业。力争通过引进一个高端领军人才团队,带回一批高科技专利,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项目,带动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吸引和认定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为中央“千人计划”和北京市“海聚工程”推荐人选,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撑。
采用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引进的模式,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聚集3至5个由战略科学家领衔的研发团队,分别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型研究机构。发挥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中关村驻海外联络机构等吸引和聚集高端人才机构的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起发现、寻访、推荐、吸引和支持创业发展等高端领军人才聚集机制,建立高端领军人才的“脑库”和“以才引才”的机制,建成1500人规模的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信息数据库,持续引进示范区发展需要的高端领军人才。加强高端领军人才培育,瞄准创业未来之星,为中关村领军型企业储备一批产业领军人才。
制订和实施以下支持措施:
1、支持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支持高端领军人才建设重点产业领域的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及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工程项目。
2、支持转化科技成果和创办企业。高端领军人才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和创办的企业获得担保贷款的,补贴全额担保费用和50%贷款利息。以政府股权投资方式,优先支持由高端领军人才领衔的团队进行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和产业化。政府股权投资资金所得分红可按一定比例奖励给被投资企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政府股权退出时,优先转让给被投资企业的科技人员、经营管理团队及原始股东。
3、开展股权激励。中关村示范区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端领军人才,可以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获得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分红等多种形式的激励。
4、协调解决研发办公用房。为高端领军人才及团队在中关村创办企业优先支持一定面积的研发用房。
5、实施对高端领军人才的奖励。对入选中关村“高聚工程”的高端领军人才,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奖励。
6、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优化人才引进工作流程,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和中关村“高聚工程”的人才可直接办理人才引进。对这些人才创办企业的科研、创业团队核心成员和优秀人才可直接办理人才引进。
7、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发挥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的作用,建立高端领军人才与知名企业家、创业投资家的定期交流机制,协调解决高端领军人才创办企业在发展中的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等关键问题。
8、加强人才服务。为高端领军人才在京居留和出入境、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良好服务。对持有外籍护照的高端领军人才,根据需要,可办理2至5年期多次入境签证;符合《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外国人,根据个人意愿,可申请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持中国护照的海外高端领军人才(含配偶及未成年子女)要求取得北京市常住户口的,可不受出国前户籍所在地的限制,按照有关规定,简化程序,优先办理落户手续。
(五)实施高端产业聚集工程,加快建设南北两个高端产业聚集区。
统筹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系统谋划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生态良好、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布局合理的原则,形成分工明确、相互联动、协同发展的“一区多园”格局。探索产业功能区与行政区协调发展的模式,整合行政资源,凝聚发展合力,增强跨行政区的统筹协调服务能力,重点推进南北两个高端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周边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区域发展方式转变。
以海淀区、昌平区南部平原地区构成的核心区为依托,发挥北京北部地区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整合北清路、七北路沿线空间资源,强化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做大做强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着力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产业,加快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到2012年,产业规模超过6000亿元。以现有专业园为基础,形成4个千亿级规模的产业功能区:在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中关村软件园等区域形成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服务、互联网、云计算等研发产业功能区;在环保园、创新园等区域形成物联网、通信信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功能区;在永丰基地和航天城区域形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在上庄和农林园区域形成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产业功能区。加快未来科技城、生命园、国家工程创新基地建设,形成3个500亿级的产业基地。同时,以稻香湖、回龙观、北七家、小汤山为基础,建设北部地区综合配套服务中心。
发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带动作用,推动丰台科技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通州光机电一体化基地等联动发展,着力发展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装备制造、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等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建设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到2012年,产业规模超过6000亿元。将数字电视、移动硅谷、航空航天和汽车产业打造成4个千亿级产业,将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能源、装备制造、微电子产业打造成4个500亿级产业。形成以亦庄园、通州园为核心的高技术制造业功能区,以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新媒体产业基地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以丰台园为核心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总部经济功能区。
加强联动发展,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企业聚集的高端产业集群,形成若干定位明确、分工合理的专业化产业基地。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引导各产业、价值链细分环节在不同专业园聚集。加快建设以石景山园为核心的文化创意特色功能区、以电子城为核心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研发中心功能区、雍和园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及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德胜园研发设计与出版创意产业园。
制订和实施以下措施:
1、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做好城市建成区存量土地资源挖潜和置换工作。优化产业升级,促进结构调整。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途径;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的集约利用模式,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
2、降低开发建设成本。研究制订中关村示范区土地出让收益专项用于中关村示范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等的支持政策。结合中关村示范区产业特点,提高土地使用强度,合理规划建筑高度,适当提高容积率,布局错落有致,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支持园区开发建设公司建设孵化器和标准厂房等自持物业,提高公司运营能力。、3、提高开发建设的行政审批效率。按照市政府“加快、简化、下放、取消、协调”的精神,进一步梳理土地储备开发审批程序,调整简化土地一、二级开发过程中的重复审批环节,研究完善土地出让价格评审机制,解决土地一级开发资格需要分期授权的问题。将其纳入市政府绿色审批通道,加快手续办理,提高效率。
4、建立符合示范区特点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参照国土资源部和北京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建立符合中关村示范区特点的评价体系,作为园区建设单位考核、入园企业考评和退出的评判基础。
5、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市区两级政府统筹力度,集中力量为南北两个高端聚集区和产业基地提供教育、人才、资本、商务、交通、居住等城市功能配套,提高资源、环境等区域承载能力。将产业园的员工配套住房纳入全市住房保障体系,统筹研究制订相关政策。
6、制定严格的项目准入标准。按照创新能力、地均投资量、地均产值、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对入驻南北两个高端集聚区和产业基地的项目进行审核,入驻集中新建产业基地的企业和项目必须符合中关村示范区产业规划和准入标准,确保中关村示范区产业的先进性和用地效率。
7、创新土地供应方式。中关村示范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发展项目的用地供应,按照国家和本市现行办法办理。鼓励以租赁方式向高新技术企业供给土地,加快推动中关村示范区重大产业项目入驻。
8、加强土地储备。统筹中关村示范区各园土地储备开发计划,加大政府主导土地储备开发力度。
(六)实施科技金融创新工程,进一步完善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的机制。
优化投融资环境,聚集整合金融服务资源,开展先行先试的科技金融创新试点。重点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企业做强做大的战略目标设计金融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十百千工程”企业、高端领军人才创办企业、承接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企业、并购重组企业、重点产业技术联盟、获得创业投资的企业以及创业投资机构的综合融资支持,完善投资、担保、贷款的联动机制,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形成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体系。
到2012年,中关村示范区的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00家以上,在境内创业板形成“中关村板块”;扩大和完善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建设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在中关村示范区聚集一大批天使投资者、股权投资机构和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继续保持中关村创业投资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扩大科技企业信贷规模,大力推动为科技企业服务的银行信贷专营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在中关村示范区设立发展;建立科技保险保障机制,增强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制订和实施以下支持措施:
1、促进金融资源聚集。发挥北京中关村科技创业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等融资服务平台的作用,建立中关村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机制,开展对企业的融资培训,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支持自主创新的创新业务试点。
2、支持企业改制上市和并购。完善“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报审一批、上市一批”的企业改制上市培育工作体系和协同工作机制。整合各类资源,推动中关村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实施中关村企业并购重组计划,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兼并重组、做强做大。
3、建设全国场外交易市场。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增加挂牌企业数量,研究实施支持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
4、支持股权投资发展。研究出台支持天使投资发展的政策,支持境内外个人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天使投资业务,培育天使投资者队伍;开展投资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对接活动,实施对创业投资机构的风险补贴政策,重点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的创业投资机构;支持在中关村示范区设立和发展由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大型企业及其他投资机构出资的股权投资基金,建立从注册登记、办公场所、人才激励到项目对接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引导基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企业。
5、推动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再担保机制,增强科技担保服务能力,支持小额贷款机构发展,实施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创业企业流动资金融资解决方案,对企业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对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贴,鼓励银行和担保机构向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担保融资、信用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认股权贷款、并购贷款的规模。支持企业发行信托计划、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6、推动科技保险试点。建立企业创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让的保险保障机制,支持企业购买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出口信用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等,对企业缴纳的保险费用给予一定的补贴。
三、保障措施。
(一)创新政府管理体制。
1、完善北京市与国家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与北京市联合推进中关村示范区相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国家与地方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联合推进一批产学研用结合的重大项目,共建一批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2、提高政府的创新协调服务能力。进一步深化中关村示范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政府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完善行政监管制度和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高层次、多领域、跨行业的综合智力优势,大力推动企业做强做大、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学研用合作对接、高端领军人才的引进培育和国际交流合作。
3、开展工商管理改革试点。支持和促进符合中关村示范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入园经营。结合创新创业企业的特点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改革企业登记注册制度和监管方式,降低创业门槛,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
4、完善法制环境。制定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为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1、增强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的创新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在促进大学和企业对接、支持技术转移和培育创新企业等方面的桥梁作用,支持其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支持孵化器发展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和运营,提高人才、技术、资本等综合创业服务能力。
2、培育创新型社会组织。推进中关村示范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在中关村示范区设立协会组织,符合条件的可以直接向市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成立。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发展。支持社会组织的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构建企业、社会组织、政府的良性互动和合作机制,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支持社会组织在各自服务领域中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3、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业。支持信用、法律、知识产权、管理和信息咨询、人才服务、资产评估、审计等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发展。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健全专业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和行业准入制度,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机构的成果集成、价值增值能力。
4、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企业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广使用企业信用产品。鼓励企业开展内部信用管理。打造中关村信用品牌,优化中关村示范区信用环境,促进企业信用融资和信用交易。研究建立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信用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发布机制。
(三)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1、加快融入全球研发创新体系。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知名实验室在中关村示范区设立研发机构。大力支持中关村企业和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际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提升整合利用全球研发创新资源的能力。
2、推进企业国际化发展。支持中关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拓展海外市场,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和海外维权。鼓励面向全球市场的软件外包、生物技术研发外包等服务出口。研究制定支持企业技术输出的支持政策。利用我国对外援助、双边或多边合作方式,支持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与服务出口,支持有资质的企业承担国际工程项目。支持和指导企业开展国际认证活动。探索建设一批海外发展服务中心,搭建企业国际化支撑服务平台。
3、提高企业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的能力。以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为目标,积极探索企业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做强做大的路径。围绕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城镇化建设等重大需求,支持中关村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4、发挥国际组织的桥梁作用。支持国际学术组织、产业组织和公益组织等为中关村示范区搭建创新交流合作平台,探索国际合作的新模式。吸引各类国际产业组织落户中关村示范区,深化中关村示范区与国际知名科技园区、创新资源密集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
5、塑造有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品牌。将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关村论坛作为展示中关村自主创新成果、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的重要平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自主创新、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等,打造若干具有影响力的国际论坛品牌。
(四)加强组织实施。
由中关村示范区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本行动计划的实施。中关村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本行动计划实施的日常组织工作。
各区县、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关村示范区建设,确定相应的工作机构,将本行动计划的各项任务细化分解,并逐条落实。
职业行动计划篇七
优势分析:
(一)教学方面。
1、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5年教学的实践,不仅在理论知识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和提高,而且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增强了不少,动手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能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并积极参与。
2、积极参与各类教育教学学术活动,开阔视野。善于思考,注重反思,能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结合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完善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3、积极提升自学能力。空闲时会阅读学校购置和推荐的教育名著、案例和反思等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前提,能在课中尝试运用新型教育方法和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二)其他方面。
1、职业心态平和,严于律己,善于和他人合作,能正确的处理与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关系。
3、爱岗敬业,遵守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乐于了解学生们的身心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不足剖析:
1、有待提高的随机应变能力。对初中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了解度还不够,如何能准确并及时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并将事件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对课堂的整体性把握有待提高。
2、个人教学风格不明显,需培养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拥有较强的、独立的教学能力。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下,在学科教学中还需抛弃模仿和惰性,发扬自身长处,寻找体育教学中的创新。
3、对于教科研方面缺乏探讨、研究的积极性,教科研能力不是很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不断积累,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能力也有待加强。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
1、继续继承优良体育教育教学品质,衣着符合教师规范,以普通话教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不提前下课。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向业务水平高的青年教师看齐。
2、继续体育专业理论结合专业技能的学习。熟知《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等有关著作,更新个人专业知识、深识教材,做到因材施教;能科学合理地设计每一学期的教学目标,并与单元计划相配套;在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展示实践课中,开发教育资源,从而寻求自身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
1、第一年度目标。
1)继续自己的专业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2)继承优良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寻求自身教学特点,发挥所长,利用各种器材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逐步建立个人教学风格。
3)深识教材,因材施教。逐步提升自己的课堂掌控性,完成几节高质量的优质课,并写下教学感想。
4)阅读有助于自身教学提高和教师个人素质提高方面的书籍,教学方法和理论方面等的著作,尝试每学期能自读2——3本;写下教育教学感想,每个月写下教育一篇千字教学感想,到学期末总结出一篇有质量的文章。
5)积极参与各教育教学类学术活动,做好笔记及完成其相应要求和功课。
实施的方式和途径。
1)熟悉中学体育教材,按照要求,配套单元计划来设计教案。从学生角度来展现,学生能喜欢上体育课,愿意上体育课,认为上体育课是一件开心的事。学生能与教师关系融洽。
2)积极参加各类教科研活动。参加观课、评课活动后,注重自身实践、反思和总结;积累经验,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
3)多问,经常请教优秀教师,学习其成熟的教学理念、对待事物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课堂掌控技术,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一个全新的、便于自己控制的教学,使课堂教学有成效。每月写一篇能反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日志。
2.第二年度目标。
1)在体育课教学设计、语言、手段、方法等有一定的教学特色和教学经验,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在教育科研方面有突破,积极参与体育教研组课题研究,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拟定一个学术研究方向。
3)继续专业理论的学习,探索学生体育课创新能力,总结经验,促成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5)关注学生的自身认知,从兴趣、道德、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了解各年龄段学生。不局限于教材,不断从新角度理解和挖掘,做好2年教育教学的反思和总结。
6)随着教学经验不断积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教学风格,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经验集。
7)进一步培养自身专业素养,以高水准的经验型青年教师为目标。
实施的方式和途径。
1)终身学习的目标,尝试阅读整套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对课堂的掌控性有质的提高,熟悉程度加深,力争做到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运用低年级教学语言,教学规范、做到语言精练,课堂教学氛围良好,课堂纪律严谨,学生自信好学,身体素质不断提高,活动能力加强。
3)堂的随机应变能力提高,能及时有效处理好突发状况。对于课堂上的一些隐患有及早的应对准备。
4)过各级层面的观课、评课,汇总其创新,模拟一套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方法集,为确立自身教学风格作指导,发挥优势。
5)循课改精神,注重学生主体,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鼓励学生创新;在教学中注意学法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6)提高课堂有效性,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学习各项教材新增重点及重点转移等等。经常阅读教育教学类书籍及科研著作,通过反思和总结经验成果,加强自身教育科研能力,使制定的学术论文有其可行性。
7)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学校的教育工作或重大活动中有所用途。
通过对两年规划的逐步实施,应达到如下预期效果:
1、学习专业化知识、提高专业化技能的自觉性有明显提高。
2、能够产生比较强烈的自我提高欲望。
3、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开端。
4、成为思想素质高,改革意识强、专业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高的教师。
5、成为能够适应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学习型教师。
1.积极、认真对待每一节体育课。互听课、展示课上能得到同行的赞同。形成自身特有风格的体育课教学,学生反响热烈。
2.根据个人专业发展两年规划的制定,进行每学年、每学期的实施内容细化,制定改进计划和实施措施,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和创新。
3.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参与专业技能提高培训,更新专业知识和水平。
4.学期、学年的考核,接受校委会和同事们的监督审查,以此来督促自己。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认真工作,以抑扬顿挫的言语、以真诚的关心,以及以有富于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吸引学生,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打动家长。规划自己近三年的行程与要求,让工作有序高效;更好地教育教导学生。
职业行动计划篇八
一、总体要求(1(一指导思想(1(二基本原则(1(三主要目标(3。
三、保障措施(31(一加强组织领导(31(二强化管理督查(32(三营造良好环境(32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任务细化一览表(34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强化地方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落实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形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
——坚持服务产业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创新发展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引导高等职业院校主动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有机融合、协同发展。
——坚持顶层设计与支持地方先行先试相结合。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试点,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和制度创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国家机制和国家政策。
——坚持示范引领与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相结合。支持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优势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职业院校骨干专业特色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建立健全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教学改革与提升院校治理能力相结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与人才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应用技术研发;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创新;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依法制定章程,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三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技术技能人才红利持续释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2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达到100万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阶段成果。发展一批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
——服务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布局结构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结合更加紧密;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机制基本形成;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能力显著增强。
——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更加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全面建立;院校治理能力明显改善;职普沟通更加便捷,升学渠道进一步畅通;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更加健全;产教融合发展成效更加明显;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更加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更加成型;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初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对周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持续扩大、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
二、主要任务与举措。
以提高质量为主线,加强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保障水平、促进协调发展,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水平。
1.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高校建设标准,健全专业教学标准,制订核心课程标准,完善实验实训装备技术标准体系,制订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等,推进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
2.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进服务企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面向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提高特色专业技术研发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
3.推进优势学校建设。
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发展产业,支持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水平领先的优势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争创国际先进水平。
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科学规划高等职业院校区域布局与发展。引导学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群。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主要任务;中西部地区以提高服务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为主要任务。探索建立优势互补的东中西部合作机制,支持东中西部学校联合招生,鼓励和支持东中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或职教集团,通过托管、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支援革命老区、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基础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深入推进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5.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落实生均拨款制度,提高经费保障水平。督促激励各地建立完善以促进改革和提高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确保学校正常运转、保障基本教学条件、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支撑中央目标引导。生均拨款制度应当覆盖本地区所有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举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参照院校所在地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建立完善所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探索“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支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办法。2017年,各地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学校学费收入必须优先保证基本教学经费支出。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继续推进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试点省份人民政府。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搭建职业人才成长“立交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系统构建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快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升技术创新、技术服务和应用科研能力,积极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创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形式,积极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合理引导一批独立学院转设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加大力度培养适应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鼓励探索基于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突出职业需求导向,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快建设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
2.推进分类考试招生。
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3.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健全职业教育接续培养制度。完善分段培养方式,协调各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管理,明确中职、专科、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接续关系,统筹设计,分段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实施。规范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办学,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中明确适办专业,系统设计培养方案,强化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主导作用。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收本科职业教育毕业生比例。探索以学分互认和学力补充为基础的职普互通机制。完善“双证书”制度,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教育部。
l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本科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l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教育部、有关高等学校。
(三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功能,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传承创新民族工艺文化。
1.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区域发展规划,聚焦区域产业建设、行业提升、企业发展,优化院校结构和专业布局,着力培养当地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将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提升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校企共建特色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共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团队、技术工艺与产品开发中心、高水平实训基地,探索建立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对于师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发明创造等成果,选择自主创业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给予启动资金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与企业合作转化的,可按照法律规定在企业作价入股。支持学校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能攻关、技艺传承等活动。
2.更好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的人力。
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亟需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支持举办城镇管理、乡村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工作、文化体育、环境卫生、老龄服务等相关专业,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鼓励有条件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积极与军队合作,为现役士兵开展培训,为技术兵种定向培养直招士官。
3.培养面向现代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
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扶持涉农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和专业建设。以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创新招生就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机制,推进农科教统筹、产学研合作;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涉农企业合作共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构建覆盖全国、服务完善的现代职业农民教育网络。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各地应在项目、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向涉农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倾斜,动员相关行业、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参与专业建设,特别加大对水利、林业和粮食等行业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4.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
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基层文化人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加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重点文化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民族地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服务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
任务分解表。
工艺与产品开发中心建设,组建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
l以企业为主建设高水平校外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
l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政策扶持自主创业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省级人民政府。
l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省级人民政府。
优化产教融合政策环境,创新产教融合实现形式,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1.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
国公司合作开发起点高、影响大、方向性的国家级教产合作项目。引导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应用科研能力,提高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持续提高新增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在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布局时,同步规划与之配套的职业人才培养工作。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励职业教育集团与跨国企业、境外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3.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
支持地方和行业政策引导、扶持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根据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需要,逐步取消现代学徒制考生户籍跨省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采用分类考试录取的办法从企业员工中招收学生,使学生同时具有员工身份;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试点学校主要负责理论课程教学、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合作企业主要负责选派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组织实习实训;保障学生权益,保证合理报酬,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学生责任保险、工伤保险。完善技术兵种与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联合招收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的支持政策,鼓励技术兵种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支持建设一批校企一体化创新联盟。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教育部、相关行业部委及行业组织。
推动各级政府落实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同等法律地位,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多种实现形式,提高行业企业办学积极性,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1.促进民办高职教育发展。
创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各地应重新梳理民办学校准入条件和程序,健全退出机制。社会声誉好、教学质量高、就业有保障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可在核定的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落实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支持政策,鼓励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稳步扩大优质民办教育规模。以政府规划、社会贡献和办学质量为依据,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激励和促进民办高职教育发展。
2.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
训基地。规模以上企业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职工教育培训、对接高等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各级政府在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制定支持政策、确定实施范围、购买社会服务时,将企业举办的公办性质高等职业院校与其他公办院校同等对待。对企业因接受学生实习产生的支出,以及高等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支持行业根据发展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切实履行举办方责任。鼓励行业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高等职业院校的规划与指导;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以购买服务方式支持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自主开展工作,在指导专业和课程改革、协调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业形势分析、专业预警定期发布制度。
4.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
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股份合作制工作室。成立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联盟。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l制订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政策教育部。
l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渠道和方式。
l协调解决行业企业办职业院校享受相关政策待遇的问题省级人民政府。
l加强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行为的规范。
与管理。
l推动大中型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以上企业设立职业教育专门机构(或人员。
l将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省级人民政府。
l加强行业指导。
l发布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设置指导报告教育部、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l根据需要制定和发布行业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有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l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省级人民政府、相关高等职业院校。
以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建设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为重点,完善建设机制,创新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1.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考核的重要内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单独评审。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制定和执行反映自身发展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标准(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比照本科高等学校,核定公办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破除企业高技能人才向高等职业院校流动的政策障碍,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鼓励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办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年金制度。
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健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养、培训、继续教育制度。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五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三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探索政府向企业购买教师实践服务的办法,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培训教师。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和政策。
3.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学校可以拿出不低于核定编制内人员经费的20%用于兼职教师聘用;完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将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任教情况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把企业中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技术人员纳入兼职教师管理范围;建立学生实习企业技术指导人员补贴制度;鼓励民族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聘请优秀民族技艺传承人、民间文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申报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核算教师总数时,兼职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教育部。
l实行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单独评审l核定公办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
l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办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年金制度。
省级人民政府。
l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制订校级“双师型”教师标准l提升专业教师素质能力。
l五年一轮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全员培训计划教育部、财政部、省级人民政府。
(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计划。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最新成果,遵循知识积累和技能养成规律,开发适应需求的数字教育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完善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1.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国家级资源主要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职业教育专业领域;省级资源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发展特点,与国家级资源错位规划建设;校级资源根据院校自身条件补充建设,突出校本特色。逐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所有专业。研制资源建设应用指南和评价体系,实现资源多系统兼容、多平台共享,确保资源的无障碍交换。制订资源使用与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探索建立有利于优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的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提高使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
2.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创新信息化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支持虚拟仿真系统开发应用,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相应的仿真教学软件,提高实际教学效果。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建设职业教育远程互动学习的平台,实现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和现场教学情境的远程即时传送,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农村和边远地区更多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3.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生、面向社会的管理服务云模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并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体系。
l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教育部、财政部。
l制订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l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教育部。
推进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章程建设,完善现代学校治理结构,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研究。
1.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现代治理结构。
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和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2.推动院校管理关键领域改革。
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根据教师岗位性质和要求,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竞聘上岗、按岗聘用;落实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聘和引进教师的自主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制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原则上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每学期至少讲授一门课程。
加强国家级、省级、市(地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建设。筹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政策研究,开展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和相关标准建设的理论研究;各地应加大投入,统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加强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支持行业组织和劳动就业研究机构开展相关研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专门教育研究机构,发挥学校人才、信息、资源聚集优势,引导广大教师围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终身学习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章程制定、修订、核准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l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专门教育研究机构。
高等职业院校。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推进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质量保证工作,完善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宏观调控、院校自觉保证、社会广泛参与,教育内部保证与教育外部评价协调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1.健全高职督导评估制度。
革、健全办学标准等作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职业院校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强与人大、政协工作协调,通过代表建议、委员提案、执法检查、调研视察等方式,推动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
2.建立人才培养工作诊断改进制度。
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为基础,开展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抽样诊断和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保证新建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办学质量,促使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动优势高等职业院校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国家牵头制定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抽样诊改方案,针对不同发展阶段院校特点,确定诊改重点、明确任务进度,委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实施。
依托对用人单位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和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工作抽样诊改试点。专业诊改工作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通过结果评价、结论排名、建议反馈的形式,倒逼职业院校相应专业的改革与建设。专业诊改方案由相关行业制订、经教育部认可后实施。职业院校自愿参加。
3.完善质量报告制度。
报告。注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使用,逐步提高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强化报告撰写质量和发布情况监督与管理。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度、公报制度、约谈制度和奖惩制度。
l督导《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落实情况。
l加强分类指导,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抽样诊改工作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l开展职业教育专业诊改工作试点教育部、相关行业。
制定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围绕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和多元发展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国家外交和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1.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
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支持高等职业院校申办聘请外国专家(文教类许可;支持和鼓励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鼓励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2.提升服务企业“走出去”发展能力。
服务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化人才。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学内容,与积极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发挥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优势,配合“走出去”企业开展当地员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
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提高我国教育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推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化。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
l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国(境外高水平院校的办学与教学合作。
l扩大与“一带一水”沿线国家和我周边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
l探索对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援助教育部、外交部、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社区教育服务,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环境,推动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1.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机构学习成果互认。推动专科高。
等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完全学分制,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积累制度;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证,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包含各类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设立学分银行,试行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换;加强学习成果管理网络平台建设,开展学习成果转换服务。
2.积极开展社区教育。
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发挥场地设施、师资、教学实训设备及网络优势,向社区开放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面向社区所有成员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民主法制、文明礼仪、保健养生、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与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等社区教育机构共同开发适合居民学习、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有条件的地方,可将社区教育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等机构、设施建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社区教育机构联席会议制度,为社区居民代表参与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和社区教育服务计划提供平台,协调社区企事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3.加强终身学习服务。
供职业发展辅导,为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就业质量服务。鼓励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承接政府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职业培训,积极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以及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培训。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
l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l制订《关于推进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l向社区开放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l制订《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十二德育工作质量提升计划。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工作,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1.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结合起来。规范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扶持学生优秀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建设,全面推进《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测评体系(试行》。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2.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文化艺术类课程建设,完善人格修养,培育学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提升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发挥学校历史沿革、专业发展历程、杰出人物事迹的文化育人作用。围绕传播职业精神组织第二课堂,弘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传递正能量的实践育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学生。
任务分解表。
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l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
育
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
l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育部、省级人民政府、高等职业院校。
l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
高等职业院校。
三、保障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是贯彻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指导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下一阶段改革发展的路线图,各地必须高度重视,保证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理作用,主动协调配合发展改革、财政、人社、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保证任务落实。各地要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作用,根据本行动计划内容,结合实际制定好落实方案;按照国家财政体制改革要求,统筹各类教育培训经费,保证落实方案的顺利实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体制改革试点先行先试,出台政策、配套条件,有效解决瓶颈问题。
(二强化管理督查。
各地要逐级按照职能分工量化落实方案,逐级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定时间表和任务书,实行项目管理;将落实方案执行情况列入省政府督查室的立项督查范围,将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作为督查对象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业务指导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相关工作的日常指导、检查与跟踪,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修正完善工作要求。行业部门要引导和督促相关行业企业制定和执行实施方案。鼓励社会各界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我部将把各地任务落实情况纳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相关督查工作;督查结果将作为中央财政改革绩效奖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布局和验收的重要依据。
(三营造良好环境。
照国家有关规定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定期开展职业教育周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主流媒体和各种新兴媒体,广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方针政策、高等职业院校先进经验和技术技能人才成果贡献,引导全社会树立重视职业教育的理念,促进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序号工作任务负责、协调及配合部门(单位时间进度。
2017年底前完成制订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2015年底前完成实施骨干专业奖励计划,支持建设6000。
2015年底前出台具体措施继续推进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试点省份人民政。
部门(单位。
人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
体措施到2017年,形成20个连锁型职业教育集团。
家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校学生司、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体措施。
省级人民政府2015年底前完成。
出台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政策。
2015年底前出台具体措施。
2015年底前出台具体措施。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省级人民政府。
2015年底前出台具体措施。
到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均将开展职业。
职业行动计划篇九
对于职业规划,很多刚出校门的学生还是不了解,下面3点就来告诉职业规划对各位的重要性。
1、帮助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职业锚,不仅反映个人的价值观与才干,也能反映个人进入成年期的潜在需求和动机。个人抛“锚”于某一职业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人自我真正认知的过程,认识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才干,并找到自己长期稳定的职业贡献区,从而决定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
2、确定职业目标,发展职业角色形象。
职业锚清楚地反映出个人的职业追求与目标,同时,根据职业锚还可以判断个人达到职业成功的标准。例如技术/职能型职业锚的人,其志向和抱负在于专业技术方面的事业有成;而管理型的人,其职业成功在于升迁至更高的职位,获得更大的管理机会。因此明确自己的职业锚,可以帮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及成功的标准,从而确定职业角色形象。
3、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
职业锚是个人经过长期寻找所形成的职业工作定位,是个人的长期贡献区。职业锚形成后,个人便会相对稳定地从事某种职业,这样必然累积工作经验、知识与技能。随着个人工作经验的丰富、知识的扩张,个人的职业技能将不断增强,个人职业竞争力也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