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模板2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一
教学目标:
1、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用乘法宽口径求商。
2、经历探索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说出口诀。
4×2=6×5=2×9=6×3=。
5×5=3×4=2×4=5×4=。
20÷4=35÷5=12÷3=10÷2=。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中的新知识。
二、互动新授。
1、谈话:同学们,王师傅包子铺今天开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2图)。
(1)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观察并收集信息。)。
师:每屉蒸笼装4个包子,有6屉,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吗?(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24)。
师:我们在计算这道算式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教师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
学生看图,改变题目,教师出示:一共有24个包子,每4个一屉,可以装多少屉?
怎样列式?(24÷4=6)。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3)师:还可以怎样问?(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题目: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装多少个?
怎样列式?(24÷6=4)。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探究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师:观察黑板上的3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
3、出示一道口诀,让学生写出三道算式。
三六十八。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转换成两个除法算式,相应的问题可以变成求其中的一个乘数。这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
三、巩固拓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出商。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想一想:怎样很快求出各题的商,每到题的口诀各是什么。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题。
让学生根据小朋友参加“二人三足”游戏的情境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注意让学生口述图意,提出问题,再写出算式。
交流方法。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根据乘法口诀想商,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同时,还发现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里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到这样的关系,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了。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矩形的判定.
2.难点: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的三个例题都是补充题,例1在的一组判断题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判定矩形的条件,老师们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再增加一些判断的题目;例2是利用矩形知识进行计算;例3是一道矩形的判定题,三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综合应用矩形定义及判定等知识的.
四、课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质?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指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知道三个角是直角,条件就够了.因为由四边形内角和可知,这时第四个角一定是直角.)。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三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熟练掌握所学表内乘、除法的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
练习法。注重多样练习的设计。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
1、谈话: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6题。
谈话:同学们都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了吗?出示情境图,试一试,算一算,你能得几个玩具?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4题。
(1)谈话:6÷6等于几?5÷5等于几?
学生计算,交流结果。
提问:观察第1列,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发现?
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你能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算式吗?
(2)观察第2列。
2÷13÷16÷1。
让学生体会一个数除以1,结果还是这个数。
你能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算式吗?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7题。
提问:计算时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8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明确:两个乘数一样的时候。
你还能找出哪些只能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的口诀吗?
学生汇报:二二得四、三三得九等。
三、巩固迁移。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9题。
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10题。
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11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估算式做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4、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四
1.重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2.难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
3.疑点及分析和解决方法: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又是学生前所未见的,是运用代数计算方法证明几何问题,是解析几何中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后会逐步见到,这一点要让学生有所认识.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五
一、教学目标:(1)熟练地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会把异分母的分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是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必须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法则计算,转化的关键是通分,通分的关键是正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步骤:(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所出现的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的幂的因式取指数的.在求出最简公分母后,还要确定分子、分母应乘的因式,这个因式就是最简公分母除以原分母所得的商.
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一般步骤:(1)通分,将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2)写成“分母不便,分子相加减”的形式;(3)分子去括号,合并同类项;(4)分子、分母约分,将结果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8问题3是一个工程问题,题意比较简单,只是用字母n天来表示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的时间,乙工程队完成这一项工程的时间可表示为n+3天,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这样引出分式的加减法的实际背景,问题4的目的与问题3一样,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2.p19[观察]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让学生自己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没有涉及分母要因式分解的题型.例6的练习的题量明显不足,题型也过于简单,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题,以供学生练习,巩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4)p21例7是一道物理的电路题,学生首先要有并联电路总电阻r与各支路电阻r1,r2,…,rn的关系为.若知道这个公式,就比较容易地用含有r1的式子表示r2,列出,下面的计算就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了,得到,再利用倒数的概念得到r的结果.这道题的数学计算并不难,但是物理的知识若不熟悉,就为数学计算设置了难点.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讲这道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掌握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的情况,可以考虑是否放在例8之后讲.
四、课堂堂引入。
1.出示p18问题3、问题4,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答案.
引语: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2.下面我们先观察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请你说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法则吗?
3.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你能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4.请同学们说出的最简公分母是什么?你能说出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吗?
五、例题讲解。
(p20)例6.计算。
[分析]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是多项式时,第二个多项式要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
(补充)例.计算。
(1)。
[分析]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强调分子为多项式时,应把多项事看作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参加运算,结果也要约分化成最简分式.
解:
=
=
=
=
(2)。
[分析]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先把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再确定最简公分母,进行通分,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解:
=
=
=
=
=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2)。
(3)(4)。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2)。
(3)(4)。
八、答案:
四.(1)(2)(3)(4)1。
五.(1)(2)(3)1(4)。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六
5.在同一平面内,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纸片不能裁剪)可以拼成的四边形是()。
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梯形。
答案:b。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
解析:
解答: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拼成的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长都为a,根据菱形的定义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根据题意得,拼成的四边形四边相等,则是菱形.故选b.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定义.
6.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拼成的四边形是()。
a、等腰梯形b、正方形c、矩形d、菱形。
答案:d。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判定。
解析:
解答:由于两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都相等,则得到的四边形的四条边也相等,即是菱形.由题意可得:得到的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即是菱形.故选d.
分析:本题利用了菱形的概念: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七
学习目标:
1、巩固对整式乘法法则的理解,会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学生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是学生认识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法则是整式乘法的关键,“多乘多”、“单乘多”都转化为单项式相乘。
3、在通过学生练习中,体会运算律是运算的通性,感受转化思想。。
4、进一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整式乘法的法则运用。
学习难点:整式乘法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过程。
1.学习准备。
1.你能写出整式乘法的法则吗?试一试。
2.谈谈在整式乘法的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足?
利用课下时间和同学交流一下,能解决吗?
2.合作探究。
1.练习。
(1)(-5a2b)(2a2bc)(2)(-ax)(-bx3)。
(3)(2x104)(6x105)(4)(x)•2x3•(-3x2)。
2、结合上面练习,谈谈在单项式乘单项式运算中怎样进行计算?要注意些什么?
3、练习。
(1)(-3x)(4x2-x+1)(2)(-xy)(2x-5y-1)。
(3)(2x+3)(4x+1)(4)(x+1)(x2-2x+3)。
4、结合上面练习,体会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运算中,都是以单项式乘单项式为基础、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自我测试。
1、3x2•(-4xy)•(-xy)=。
2、若(mx3)•(2xn)=-8x18,则m=。
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3x-4,2x和x,它的体积是。
4、若m2-2m=1,则2m2-4m+的值是。
5、解方程:1-(2x+1)(x-2)=x2-(3x-1)(x+3)-11。
6、当(x2+mx+8)(x2-3x+n)展开后,如果不含x2和x3的项,求(-m)3n的值.
7、计算:(y+1)(y2-y+1)+y(1+y)(1-y),其中y=-.
8、(北京)已知x2-5x=14,(x-1)(2x-1)-(x+1)2+1的值。
9、某公园要建如图所示的形状的草坪(阴影部分),求铺设草坪多少m2?若每平。
方米草坪260元,则为修建该草坪需投资多少元?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八
1.积累“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概述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及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3.简述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灵活运用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会写说明文。
情感目标。
通过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法选择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延伸拓展法图示法。
课前准备故宫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组织与学生学习任务设计相关预设设计意图反思与改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显示“故宫”全景图像。
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让我们随着作者去参观故宫,去感受故宫的宏大壮丽和精美绝伦吧!
二、检查预习。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2.请游览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也可展示拍摄的照片,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
3(1)辨明字音。
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金銮()殿。
(2)辨析字形卸--御拢--珑湛--斟缀--辍。
谐--楷赐--踢琐--锁蟠--藩。
(2)卸(推卸)--御(抵御)拢(合拢)--珑(玲珑)湛(湛蓝)--斟(斟酌)缀(点缀)--辍(辍学)。
谐(和谐)--楷(楷体)赐(赐予)--踢(踢球)琐(琐碎)--锁(枷锁)蟠(蟠龙)--藩(藩篱)。
3)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布局:全面安排。肃穆:严肃而恭敬。幽雅:幽静而雅致。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给每个自然段加上序号,注意方位词语的运用。
3.教师要求学生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4.选三位同学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其余同学补充。
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明确空间顺序。
(1)师生一同回顾关于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的知识。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看明白。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2)提问: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教师总结: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五、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读5~8段。
2.学生精读5~8段,思考: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3)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同桌之间交流,选六位同学回答。
明确:(1)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额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2)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3)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教师总结:说明文在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分明,这样才能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色。平均使用笔力,只能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六、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教师提示:可以试着以神武门为出发点,沿中轴线前行到午门,介绍沿途的建筑;可以以三大殿为中心分别介绍三大殿前后的建筑;可以以保和殿北面的长方形小广场为中心分别介绍广场以南的建筑--前朝和广场以北乾清门以内的建筑--内廷;可以按不同的功用将故宫里的建筑分成几组逐次介绍。
选四位同学口头介绍,其余同学评价。
七、课堂小结。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个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八、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段话,指出其说明顺序,并画出说明这种顺序的有关词语。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两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片,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十五米,宽二十四米,深八米,蓝玻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提示: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陵墓,由南向北,依次介绍了石牌坊、墓道、卷棚小屋、陵门)。
导学预设1:
让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正确朗读字音,语句的节奏,作家作品介绍。
评价预设1:
学生分组分层量化评价,按1-6号分别1-6分的办法,同时对作答的学生做口头评价。抢答的形式更具竞争性。
导学预设2:
通过朗读,收集课文信息进行勾画,填写故宫布局图。
评价预设2:
评价预设3: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的观察,发现评价点,针对特定对象作出评价。
导学预设4: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问题。
评价预设3: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的观察,发现评价点,针对特定对象作出评价。
导学预设5:
教师要对学生小组回答内容作总结,如本小组在学习中表现的是否积极,每个人是否按要求完成任务了,谁表现的突出,谁表现的不好,得分、失分原因,和其它小组比较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等等。
导学预设6:
分析文章语言,让学生根据理解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做必要的总结,表扬优秀小组。
导学预设7:。
学生提出质疑,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评价预设4: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的观察,发现评价点,针对特定对象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1:
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养成学会预习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2:
训练学生阅读和信息提炼能力能力。
设计意图3:
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设计意图4:
1.让学生速度课文,掌握信息,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5:
利用小组评价解决问题,通过评价引导小组派较低层次的同学回答,从而培养小组关注弱势,形成得分策略。同时也为较差学生建立自信和使他们感受成功快乐。
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以激励学生并引发互相之间的竞争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设计意图6:
虽然大的方向明确了,但细节上学生思路还不是很明确,所以提示思考方向还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打开他们的思路,也可以平衡各组的成果,增强竞争力。
反思与改进1:
让学生到黑板板书补充内容,更能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反思与改进2:
学生做导游,提示要注意顺序,说明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查阅资料。
反思与改进3:
通过对课堂效果观察,口头即时激励性评价优于隐性量化评价,灵活量化评价更具调动性,分层评价应多引导,以内化为小组关注每个成员的主动行为,因此总结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反思与改进4:
学生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充分建立,所以在完成这个任务中,很多同学缺乏自信,更倾向于与同伴交流。所以培养自主意识还需要引起重视,独立思考、完成任务必须做到独立。口头激励的运用,效果明显,对学生树立自信有一定作用,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去做这项工作。
反思与改进5:
有意识的随时发现评价点,并有目的的实施相应的评价,无疑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很好的方式,需要教师重视并加以实施。
板书设计:
故宫博物院。
(空间顺序)。
课后回顾及反馈:
1,突出说明文教学,让学生学会判断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2,突出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作业批改记录:
学生作业上交及时,大部分学生作业工整,出现问题采取集中订正和个别辅导的方法。
侯晓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九
1.使学生理解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能应用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3.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4.使学生初步了解,用代数计算方法证明几何问题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对开阔思路,提高能力有很大意义.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
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
2.我们要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二、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1.摸一摸。
(2)哪只是左脚?哪只是右脚?
(4)还有左耳和右耳。
(5)还有左眼和右眼。
(6)还有左肩和右肩。……。
(7)生每说一种,教师都引导全体学生用手摸一摸。
三、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摆一摆。
游戏做完了,现在我们要开始摆文具了。同桌的同学互相合作,听清楚老师说的话。
请你在桌上放一块橡皮;。
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
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
生摆好后,师用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生检查自己的排列。
2.数一数。
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四个。
为什么橡皮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又排第四?
什么东西反了?能讲得更清楚一些吗?
(数的顺序反了,开始是从左数,后来是从右数。)。
师小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体,从左数和从右数,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3.爬楼梯。上楼梯时我们要靠哪边走?
下楼梯时我们又要靠哪边走?
请你们两位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一个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一个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
(生观察时师提醒:下楼梯的同学是靠哪边走?)。
(生还是有的说左边,有的说右边。)。
师:教学楼中间有一个楼梯,同学们想不想去走一走?
(全体学生进行室外活动:走上楼梯,又走下楼梯。下楼梯时,师又提醒:下楼梯时你靠哪边走?)。
回到教室。
现在同学们明白下楼梯时靠哪边走吗?
为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
(如果不这样走,上、下楼梯的人就会相撞。)。
对!特别是要做课间操时楼梯比较拥挤,如果相撞就会发生危险。
4.练一练。
(出示课本第61页第3题图)他们都是靠右走的吗?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转弯判断。同学们想不想去公园玩?
那我们就坐这辆大客车去吧!(师拿出玩具客车。)。
准备好,要出发了,请同学们判断客车是往左转还是往右转?
(师在“十字路口图”上演示转弯。)。
小组讨论一下,客车到底是往哪边转。
(生组内讨论交流意见。)。
师生共同小结:站的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汽车转弯的方向常常以司机为准。
2.小游戏:我是小司机。
同桌的同学互相配合,左边的同学说命令,右边的同学用玩具小汽车在“十字路口图”上转弯,然后交换角色。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吗?
文档为doc格式。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顺其自然地推导可得:
===,即=。(n为正整数)。
归纳出分式乘方的法则: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7例5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
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在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2、教材p17例5中象第(1)题这样的分式的乘方运算只有一题,对于初学者来说,练习的量显然少了些,故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练习。同样象第(2)题这样的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也应相应的增加几题为好。
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强调运算顺序,不要盲目地跳步计算,提高正确率,突破这个难点。
四、课堂引入。
计算下列各题:
(1)==()(2)==()。
(3)==()。
[提问]由以上计算的结果你能推出(n为正整数)的结果吗?
五、例题讲解。
(p17)例5.计算。
[分析]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再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改正。
(1)=(2)=。
(3)=(4)=。
2、计算。
(1)(2)(3)。
(4)5)。
(6)。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2)。
(3)(4)。
八、答案:
六、1.(1)不成立,=(2)不成立,=。
(3)不成立,=(4)不成立,=。
2、(1)(2)(3)(4)。
(5)(6)。
七、(1)(2)(3)(4)。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十二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1、2.
2.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道补充题,是为了巩固菱形的性质;例2是教材p108中的例2,这是一道用菱形知识与直角三角形知识来求菱形面积的实际应用问题.此题目,除用以巩固菱形性质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菱形的面积,以促进学生熟练、灵活地运用知识.
四、课堂引入。
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十三
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十四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十五
《图形的位似》这节课内容抽象而且学生以前没接触过,对学生来说接受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由手影这种学生较熟悉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这种位置关系,然后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进一步探究位似图形的相关性质。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位似图形的特征,我在设计中特别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猜想、试验等方式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归纳总结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形象与抽象有机结合,形成对位似图形的认识。探索知识是本节的重点,设计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做、议、读、想、试等环节来完成,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放给学生,每一环节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学有所获,探索创新。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位似图形的过程都很顺利,但是很多小组在总结位似图形的性质时出项了语言表达的困难。
2、学生对于“每组对应点”认识还是不够,导致在判断位似图形时出现问题。
3、评价形式过于单调。一直是教师“很好”“太棒了”之类的评价,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小组合作时个别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
5、没有让学生自己感受当位似图形不同时位似中心在位似图形的不同位置这一动态特点。
6、学生证明位似图形时证明过程还是不够严谨。
7、缺少了位似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改进措施: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强调“每组对应点”就是“所有的对应点”,在图上任意取几对对应点,通过连线,也经过位似中心,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3、通过各种途径评价学生,让自己的评价活泼多样。譬如:鼓励性眼神、肢体语言、同学们的掌声、定量评价、奖惩措施等等。
4、做好小组长的培训工作,让他们在小组中起到领导和协调的作用,抓住整个小组的节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多举行小组捆绑评价的活动,让后进的同学为了不拖后腿而不得不参与进来。
5、加强几何画板的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体现了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推动了数学课堂现代化的发展。在这节课中,如果添加几何画板,那么位似中心和位似图形的五种位置关系就很形象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6、加强学生几何题证明的条理性、严谨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7、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寻找我们生活中位似图形的影子,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牢记这些不足之处,不断改进,不断修炼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更进步,更成熟。
今天有关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英语口语的相关内容,以便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十六
1.(跨学科综合题)若把x克食盐溶入b克水中,从其中取出m克食盐溶液,其中含纯盐________.
2.(数学与生活)李丽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s,无风时她以平均a米/秒的速度骑车,便能按时到达,当风速为b米/秒时,她若顶风按时到校,请用代数式表示她必须提前_______出发.
3.(数学与生产)永信瓶盖厂加工一批瓶盖,甲组与乙组合作需要a天完成,若甲组单独完成需要b天,乙组单独完成需_______天.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十七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教学目标解析。
(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十八
一、教学目标: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紧紧抓住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这一点,然后利用上节课分式乘法运算的基础,达到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目的。课堂练习以学生自己讨论为主,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所做的题目作自我评价,关键是点拨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7页例4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
教材p17例4只把运算统一乘法,而没有把25x2-9分解因式,就得出了最后的结果,教师在见解是不要跳步太快,以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不了,造成新的疑点。
2,p17页例4中没有涉及到符号问题,可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突破符号问题。
四、课堂引入。
计算。
(1)(2)。
五、例题讲解。
(p17)例4.计算。
[分析]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计算结果要是最简的。
(补充)例。计算。
(1)。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判断运算的符号)。
=(约分到最简分式)。
(2)。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
=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2)。
(3)(4)。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2)。
(3)(4)。
八、答案:
六。(1)(2)(3)(4)-y。
七。(1)(2)(3)(4)。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十九
加权平均数.
(二)内容解析。
学生在第二学段已学过平均数,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这个课时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学习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作用,并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的统计量,是一组数据的“重心”.
教科书设计了以招聘英文翻译为背景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招聘要求,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平均成绩不同,由此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科书设计了“思考”栏目和例1,从不同方面体现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目标。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
(二)目标解析。
1.理解权表示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2.面对一组数据时,能根据具体情况赋予适当的权,并根据得到的加权平均数对实际问题作出简单的判断.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加权平均数不同于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只与数据的大小有关,而加权平均数则还与该组数据的权相关,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困难,往往造成数据与权混淆不清,只会利用公式,而不知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由于教学重点是对加权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可以用电子表格excell来辅助计算加权平均数,同时加深对权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已有的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我们知道当收集到一些数据后,通常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述这些数据,为了进一步获取信息,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小学时我们学习过平均数,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学习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另外几个统计量,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师生活动:阅读章引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统计调查的一般步骤,了解本节的大致内容,体会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而平均数等统计量在数据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
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应试者听说读写。
甲85788573。
乙73808283。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该录用谁?录用依据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提出评判依据,若学生提出以总分作为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已学过的哪个统计量可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学生计算平均数,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回顾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为引入加权平均数作铺垫.
追问1:用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解决问题2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听、说、读、写的差别?
师生活动:教师适时地追问,学生自主设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计算方法,并统一计算形式,讲解权的意义及加权平均数.
设计意图:追问1让学生理解问题2与问题1的有区别,问题2中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追问2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体会权的意义.
(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八年级数学教案湘教版篇二十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p11例3.约分:
[分析]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补充)例5.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分析]每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都有自己的符号,其中两个符号同时改变,分式的值不变。
解:=,=,=,=,=。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2)=。
(3)=(4)=。
2、约分:
(1)(2)(3)(4)。
3、通分:
(1)和(2)和。
(3)和(4)和。
4、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1)(2)(3)(4)。
七、课后练习。
1、判断下列约分是否正确:
(1)=(2)=。
(3)=0。
2、通分:
(1)和(2)和。
3、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子第一项系数为正,分式本身不带“-”号。
(1)(2)。
八、答案:
六、1.(1)2x(2)4b(3)bn+n(4)x+y。
2、(1)(2)(3)(4)-2(x-y)2。
3、通分:
(1)=,=。
(2)=,=。
(3)==。
(4)==。
4、(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