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读后感(汇总13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一
《哲学与人生》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所著。本书是集傅教授数十年授课之精华所成就的作品,前半段以西方为焦点,探讨“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等知识背景,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后半段则以“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能”为主题,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与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全书的结论放在“文化的视野”,有助于拓展人们的眼界与心胸,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定义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寻一切事物的真相。这种态度成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
关于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不停地追求,追求自我的完善,外部和内部的自我实现。我们都在下意识地追求自我的实现,却忘记了去思考人生是什么,当有一天我们累了,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来去思索。我们困惑了,当我们得到了很多,我们也失去了很多。真正让我们开心的是什么?得到了,却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失去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忐忑不安。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往往实现了外在的自我,却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坦然。因此我们应永远记住:内外兼修是最重要的。这个世界会促使你外部自我实现的发生,而内部的自我实现却必须依靠你自己,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帮得了你。真正地做到了自我实现,你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
哲学是对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哲学与人生有什么关系?苏格拉底曾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犹如航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方向。罗盘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一个罗盘或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所以离开了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了哲学,人生是盲目的,人生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读《哲学与人生》,由此喜欢上了哲学,感悟着人生;喜欢上了哲学,懂得了笑看人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二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为《我的人生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拿到这本书后,我开始细细品读,并进一步了解马云本人。
马云,大家都知道,他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被全球赞誉,被认为最后可能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他身形瘦小,长相奇特,高考两次落榜,考进大学后,却不安于现状,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电脑,了解了互联网,便毅然辞职下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中国网页。他是一个电脑盲,却缔造出了中国电子商务的神话。
50载人生沉浮,20年创业精髓,马云首度直面过往,直抒心路。《我的人生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结合马云的传奇经历,首次毫无保留地深刻剖析人生的各个环节,讲述成就事业之道、为人处世之道。全书文笔诚恳真挚,朴实无华,寥寥数语就让你豁然开朗,直达成功的本质。书中涵盖马云的经营哲学、领导哲学、管理哲学、战略哲学、生活哲学等12个方面,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不经意间,恍如与马云倾心面谈。翻开《我的人生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这本书,体悟马云的成功之道;反复阅读,吸收马云的人生智慧。
那么马云为什么会这么成功呢?我们又能在马云身上学到什么呢?通过自己的粗浅阅读总结了以下几条学习心得。
一、学会先做人,再做事。
马云最大的财富是做人,人格的魅力是马云走到今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不为个人的得失而愤愤不平,也不会对一些人情世故上的小事斤斤计较。当初他决定从北京回杭州创业时,身边的10几个朋友考虑了不到5分钟就达成了一致意见,而且这18个人至今追随着他。马云坦言,自己从来都对的起朋友,而且朋友也从来没有背叛过他,他说这是最让他骄傲的一点!
其次,是马云的远见和胆略。阿里巴巴在成立之日起就有明确的定位,天下没有做不成的生意,让阿里巴巴为全球商人打开财富之门。阿里巴巴的腾飞是因为卓越的追求,不断的创新,机遇与智慧的完美结合。第三是马云做事的态度,"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晚上"自始至终坚守着这种危机意识,激励着阿里人不断打造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迈向一个又一个辉煌,总之,真实马云既平凡又伟大,祝福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他的哲学人生我还在阅读中,一点点小小的体会与大家共勉,学习他的精髓,不断进步。
二、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马云认为做工作,干事业,应当选择自己快乐的事情来做,这样做起来才会热情高涨,有效率。阿里巴巴的宗旨就是"快乐工作,快乐生活".轻松的工作环境,更能让员工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教师,虽然职业已经确定,无法改变。但我们仍然在日常工作之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一些事情。比如,看看书,学习一些电脑技能等。我从加入书社之后,就喜欢上了看书,并且写写读书心得和体会。慢慢地,自己的心境就开朗了,而且,工作压力大时,或者烦恼时,只要看看书,就会平静下来。现在,写通讯报道也成为了我的兴趣。虽然,有时语言水平不好,但只要自己喜欢,愿意去做,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滴水恩情当涌泉相报。
马云之所以成功,不仅靠的是他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还有那些曾经给予马云支持的人。假如没有投资者的信任和帮助,仅凭自己的力量,阿里巴巴不可能一路成长起来。在今日辉煌的背后,曾经也有困难和风浪。当淘宝网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时,众多中小网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恩情,马云没有忘记。为了支持让他"起死回生"的中小网站,诞生了阿里妈妈。阿里妈妈创建的是一种合理的盈利模式,很多中小网站因此获利。"记得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坏。"这是马云一生坚持的座右铭,也是铸成他今日成就的品格之一。
四、坚持是成功的基石。
在理想面前,马云抱着无畏的精神,创办了中国网页。虽然当时无人支持,但他还是四处借债,加上压箱底的积蓄,用2万多块钱,创办起了这个网站。网站创办以后,马云就开始每天出门推销他的网站,说服那些企业心甘情愿付钱把资料放到他的网站上去。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马云所讲的互联网是什么东西,所以,马云张嘴推销自己的网站时,人们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他的一言一行就像天方夜谭,大家觉得这个小个子太不靠谱了,简直是满嘴跑火车。忆起当年的岁月,马云不无感慨地说道:"那时候真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啊,就跟骗子似的。我们当时跟所有人都说,有这么一个东西,然后如何如何做。"马云先从朋友开始劝说起,因为多年的信任基础,一些朋友也就真的将自己的企业资料放在了马云的网页上。当然,这其中历经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不管怎样,马云一步步将业务做起来了。终于,在成功发布了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后,中国网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关注,到了1997年年底的时候,中国网页的营业额做到了700万元,马云的互联网之旅就此越走越畅通了。
五、学会放手,把机会留给别人。
"如果交给别人,你的时间多出来,别人机会也多了,全留在这儿全废在你手上。"马云如是说。马云曾通过内部邮件方式,向外界传递了将于5月10日从阿里巴巴集团ceo卸任一事,并随后宣布任命陆兆禧为新一任阿里集团ceo.对于新老更迭,马云表示,自己没有离别,而是相信其他人可以做的更好,因此给予别人机会去犯错,去尝试。而自己也由此获得另一番天地和人生。
马云是一个高调的英雄,在我眼里。以前我总是很好奇他为什么如此之高调,如此愿意吸引众人的眼球。现在渐渐明白,他的用意。因为马云是一个拥有使命感的人,他的使命是为世界,是为帮助千千万万的人实现就业,是为创造出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司。我觉得马云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他总是带给我们那么多无法想象的东西。
马云,一个能力和外貌相反的人,一个,我心目中的偶像!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三
马云是一个成功的理想主义者。他在构建一个庞大的事业,计划一个长远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蓝图,然而他所说的经验、给年轻人的提示确是最简单不过。
正如《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不论他说“像坚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还是说“痛苦地坚持,快乐地死去”,抑或是“小聪明不如傻坚持”,变换的词语句式再多,也不过坚持两字;同样,他说了“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也说了“请创业者不要低下高贵的头”,虽然很狗血,但他要强调的也不过梦想两字。就马云看来,他成功的根本在于他坚持了他的梦想。这个梦想顺应数据时代、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在一个有潜力的梦想的基础上,马云坚持了,再外加各种超前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等重要因素的加持,他成为今天的马云。
一个独属于你的梦想,或者说理想、信念,尤其是有潜力的、顺应时代潮流、社会发展方向,是你人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它能激发你向上的热情,它能让你在呼吸、饮食等生存行为中享受更有质感的快乐。坚持的`持久度就是我们这条路的长度,一切技能如超前的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都是路上重要的加分项,能帮我们走得更快,却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到达终点。
我们都想过着幸福快乐而不后悔的一生,快乐的形式、途经当然有很多种。当高晓松提出诗和远方时,社会上就有人质疑,日常生活、按部就班的生活不等于苟且。的确,快乐的来源并不唯一,爱情友情、家庭、人生信条、日常生活都可以产生快乐、幸福。然而,在种种人际关系中所塑造的自己是社会中的自己,从中所享受到的快乐更侧重于由外而内的牵绊和安全感,感悟生活享受的是生理的舒适、心灵的平静,而在实现事业或者梦想的路途上所塑造的自己,享受的是另一种挑战自我、成就自我的畅快淋漓之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享受。
马云一向被视为各种成功学、职场学的范本,而我从这本极具实用性的《我的人生哲学》中看到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富有传奇的成功人士,也不是如何拒绝成为一个屌丝,而是做自己,用细节去完善事业,用心用毅力去坚持去实现。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四
中国古代哲学,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题目,涉及面很广,涉及的问题很深。过去一些学者按历史发展的年代顺序来写哲学史;也有的专家把中国哲学史中的重大问题,如“天人感应”“内圣外王”等专题分开来写。而张建安先生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却独辟蹊径,把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分为“入世”“出世”“在入世、出世之间”等几个问题结合来写,书中有历代先贤充满睿智的`哲理名言,也有历史故事,配上100多幅十分罕见的古代图画,还联系现实生活。这样就把中国古代哲学这样一个十分抽象、复杂的问题写成活泼生动的简明易懂的书。浅,中学生都能读懂;深,学者可以进一步研究。对于外国人,则可以从此书所引用的故事和丰富多彩的插图中,更加容易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本书有一章:《融通与张力——为“入世”和“出世”搭一座桥梁》。入世与出世,本来是可以相通的。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里,赋有“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一向被认为是出世隐士的代表。但鲁迅在论及陶渊明时却说:“就是诗,除说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这段话对于我们今天评价其他一些出世的隐士还有普遍意义。
宋代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说,虽然出世了,不参与庙堂(政府)的决策了,但精神上、思想上,仍然密切关心国家,关心人民,“进亦忧”,“退亦忧”,而且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历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哲学理念的主流,是使中国优秀文化世世代代薪火相传的动力。
张先生的书中讲到“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衔石”的故事,并配有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故事表明中华民族为追求既定的伟大目标而长期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意义。但是,这些毕竟只是神话,愚公要移山,最后也只能由神仙来帮助才能完成。我们今天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一个大目标,首先要考虑,这个目标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可行性如何?即使目标确定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根据实践标准来检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发扬并推广成功的经验,及时克服工作中的各种缺点和错误,这样才能使伟大的目标得以实现。
宋代哲学家张横渠提出要“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理想,张建安先生表示愿以一生的光阴去追求这个目标,“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对他的这种抱负,我十分钦敬,并祝愿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五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品德,不灭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文明美德,伴我成长》一书中有许多鲜活的人物,演绎着精彩的人生,我读后深受感动。
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勤学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下面让我们来听听邓亚萍的故事吧!
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学习,那时,她的英语程度并不高,并且也是清华最差的学生,但她立志説:“我会成为清华最优秀的学生!”之后的日子里,邓亚萍努力学习,同时视力也下降得很快,在勤学苦读的日子里,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清华大学英语学士学位,而且获得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但是她并没有骄傲,而是更努力地学,20xx年11月29日,剑桥大学校长理查德亲自授予邓亚萍经济学博士学位。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需要立志。
诚信,也是一种美德,做好任何一件事都涉及到诚信,现在,让我们走进诚信天空,听一听张建顺的诚信故事吧!
20xx年1月16日晚上11时,体彩“七星彩”的号码公布出来了,张建顺拿出帮彩民李先生买的彩票,一看,中了特等奖,500万呀!那天下午4点多,李先生因工作没空,要张建顺代买,自己提供了号码,张建顺通过自己的判断修改,增补了号码,结果中了奖,但彩民自己提供的号码只能中个20元小奖,张建顺却还是把巨额款给了李先生。“义还500万” 的事传开后,张建顺先后获得“湖北诚信典型人物”“体彩史上十大好人”等荣誉。但张建顺说:“我觉得这些荣誉是给诚信的。我们的社会渴望诚信!”
是的,“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这是著名思想家荀子说的,人不能没有诚信,我相信,在今后,诚信可以真正成为另一种财富!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人生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每个人都必然面临挫折和困境,有些人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放弃,而有些人顽强拼搏,用坚强的意志改写着自己苦难的'人生,下面让我们走进代军颂的人生世界吧!
20xx年6月7日,安徽省“无臂学生”代军颂走进了20xx年高考的考场,他失去了双臂,用嘴巴咬着笔杆考试。20xx年的一天,代军颂在回家路上看见一只风筝挂在电塔上,他想取,于是爬了上去,结果被强大的电流击穿双臂,虽大难不死,但永远失去了双臂,20xx年,代军颂参加了中考,由于无法作图,导致他的分数被扣不少,但他考了545分的高分,被蒙城县第八中学破格录取。20xx年8月23日,代军颂收到了来自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他用自己的坚强和自信,在人生的答卷上书写着成功。
在我国,也有许多像代军颂一样的学生,虽然要面临强大的痛苦,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因为他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打造属于自己的彩色天空!
手捧着书,望向天空。立志勤学,明礼诚信,自强进取这些字眼这些人物,在我脑海里定格成为一座丰碑,它们蕴含着人生深刻的哲理,教我们做人。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创我们美好的明天!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六
人生就是一场不停的战斗,就是一轮又一轮的竞技。在这个人生的竞技场上,人们每天都会面临看各种各样的难题和麻烦、许多的取舍和得失。只有你懂得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学会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烦扰的问题理智化,你才能充满快乐,让生命时时绽放出夺目的色彩,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博大的舞台。
在人生的的征程中只有时刻保持飞翔的人才能在挑战和危险来临的时候,从容应对,顺利度过。相反,如果你贪图安逸,不愿意吃苦,那么你终会落个一败涂地的下场。
认真对待你的每一份工作。生活和工作一样,不仅仅是一项任务,还是一种使命,而且这种使命是对自己的、更加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由自己打造的,人们之所以后来会有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差距就在于是否把持住了自己,掌握住了自已,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前进的姿态,不管身处的环境如何的不堪。
善于放低自己的姿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也是一种放低自己处世姿态的睿智和魄力尤其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善于放低自己的姿态,一步一个脚印,更能实现自己稳步地上升和发展。
本书收集了形形色色的哲学小故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思想性。
一言以蔽之,让你在翻阅故事的过程中,给自己多一份安慰,多一份鼓舞,多一份力量,使你在生活困惑的时候点亮一盏心灯,在意志脆弱的时候重振生命的力量,在小故事中领悟大道理,成就大人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七
自从读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我的人生也变得充满了哲学。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000字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人的一生,从出生时懵懂无知的婴孩,到慢慢被灌输各种能力和思想最终长成适应社会的人.在这之间,我们困惑过、探索过、想过解决一些疑问---关于自我,关于人生,关于世界。我们为何出生而死后又是否会去向另一个世界?我们每天接受的快乐和痛苦到底有何深意?人生在世,于自己于世界的意义何在?读过傅佩荣教授的《哲学与人生》之后,我感觉受益匪浅。终于,我对这么多年来藏在内心深处的困惑有些许的领悟,这本好书就像一扇门,推开门另一边就是光明。
在还没有接触到“哲学”这个概念的时候,“哲学”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以为“哲学”之深奥非常人能理解,只有思想之大者才能谈及“哲学”。看过此书以后,终于发现原来哲学存在于大千世界的每个角落,生活中处处是哲学。关于哲学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探索自己眼中的哲学。书中从个二十四种不同的学说理论来帮助读者认识“哲学”。
如同书中提到:“真理能带给我们自由,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会赋予我们智慧。”哲学中所谈论的爱,重点是友爱。
友爱温和而理性,是我们对于智慧比较正确的态度。智慧的两个特点是“完整”和“根本”,一如我们探索知识和真理的目的。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而回归根本的过程,如四季交替,几世轮回,落叶归根。
在对哲学的认知中,不乏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我最赞同的是《中庸》的尚中的人生哲学。
书中写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者,天地之大本也。“我反复的思考,觉得生活中很多时候是需要“中庸“的态度的。从最根本的人体养生学中的”阴阳结合“到生活处世的态度,我们知道只有平衡才能更好的发展。我是一个在生活中不紧不慢的人,没有急功近利的心,有句话叫”欲速则不达“,对我而言慢即是快,有时候过火反而没有预想的效果。
而我们之所以探讨哲学,是为了更好的诠释人生,提高人生境界。因此,书中又给出了许多关于人和人生的理解:诗人会觉得人生像一首诗;革命家会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战斗;消极的人会觉得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而乐观的人会觉得人生更像是赞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真是如此,因为个人阅历和领悟不同,见解就因人而异。
“人是向死而生的。”
这是海德格尔的观点。人的一生从出生一刻就是要通向死亡的,没有人可以逃过死亡这一最终判决。既然已经知道最终的命运,那么这之间的生命,更是像生活。
就像大家在等待世界末日来临时的反应,我们拼命的做自己之前所渴望做的事,看完某本书,找喜欢的人告白,吃所有之前想吃的食物,去一个梦里见过的地方旅行。若不能求仁得仁,那就向死而生。每个人都在精心准备着,在用一生的时间寻找属于自己的死亡之前的梦想,并努力的实现。就算知道最终会死亡,也要好好的留下曾经活过的证据,这样才不枉此行。我认为这才是人生的态度,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无限的价值,抱着每天都更接近死亡的心而活。
书中提到:“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它讲的是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练的人生态度之学。”
我走过那时,十五六岁的迷惘和虚妄,回想那些光阴,就像刚下海的水手身处茫茫的大海中,不知道漫漫旅途飘飘荡荡的意义。
接触到的这本书让我懂得,有时候“哲学“也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你能看到那个灵魂深处的自己。如此更能坚定自己的内心,做到坚强而淡定的面对人生重重考验,懂得人生在世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
经得起痛苦和磨练的人生最终会发出迷人的光芒,而这一定是伴随着伤痛和结痂,最后凝结成对人生的领悟。有时生活带给你的感悟如柳底飞花,细碎而轻巧,只有在某一刻恍然大悟,才懂彼时那不经意间的一瞥有何深意,这就是属于自己的哲学。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暑假拜读了中国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来,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自己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经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学。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学哲学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相对于那些奔波于求职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自己的人,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内心感觉很幸福。
工作能激发活力,养老院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纯粹是休息养老。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这个调查研究结果,让我深深体味“工作”的重要。
我想,母亲在这几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体依然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轻时有多少次争吵,现在,他需要自己,这是支撑母亲的强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个人在受苦受难的时候,难免会怨天尤人,如果一时想不开,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走上自杀的绝路。关键在于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只要活着就会逐渐老去,在遇到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让我想起,上海信息技术学院的邬宪伟校长,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不到30岁破格评为教授,最终成为上海名师、全国名师、校长。“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他是因为自己的学生将自己逼到能力极限的边缘。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机会,主动而积极地改变自我,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让自己提升转化的机会,提升转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灵,生命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不必奢望无灾无难的人生,却要在面临痛苦的挑战时,主动而积极地以改变自我,来展现生命的不同面貌。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八
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开篇这个对话勾起了我对此书的兴趣,这样的回答真是有意思,不是确切的从正面来回答学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是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回答等于没有回答,可正是这个回答,显示出老师的智慧所在。
翻开此书前,一直觉得“哲学”这门学科永远和我沾不上边际,觉得这种书中充满着奥妙和深不可测的智慧。可是翻阅完后,我的思想有了180度大转弯。原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套哲学理念,和哲学家们的区别在于,他们将他们的所思所为系统的呈现给了众人,让大家明白他的做人道理;而我,盲目的在成长中成长着,此刻,借助一张张纸上的字,来认识自己,分析自己,从而做好自己。
哲学源自希腊的“爱智”,不是拥有智慧,而是热爱智慧。通过此书认识了柏拉图、苏格拉底、孔子、老子等哲学家及他们的哲学思想,说真的,傅佩荣老师的文字很吸引人,觉得句句都很有必要读下去,对应着他的分析,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对应比较,让我发现原来自己的人生理念是偏向孔子的儒家风格,原来自己和哲学的关系这么密切。
阅读时感受颇深,还不时告诉自己,这么一本充满着哲学知识和智慧的书,只读一遍是没法消化的,以后有时间就应该翻开看看,慢慢的彻底将里面的内容吸收消化掉。也许远大的人生目标还没有在心中成形,可是具体的生活态度应该很明确,就是让自己每一天都过的很踏实,也让亲人和朋友对自己感到踏实,坚实走好每一步,人生就会迈一大步。
这本书包含的内容太多,以至于翻到最后一页,我就将书中的一切忘得干干净净,可是,它明明影响着我。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九
暑假拜读了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来,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自己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经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学。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学哲学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相对于那些奔波于求职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自己的人,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内心感觉很幸福。
工作能激发活力,养老院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纯粹是休息养老。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这个调查研究结果,让我深深体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迈的母亲,今年77岁,四年前,父亲因为身体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担心,年迈的母亲也会因为照顾父亲而病倒,但是,我发现,每次回家,母亲像以前一样,不断地告诉父亲家里的变化,给他一日三餐,体检显示:母亲的身体很健康。
在父亲过完百日后,我把母亲接到了济南,我不忍心让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再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说,让母亲好好休养。
一日,小哥来电话称,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万别让母亲什么事都不做,母亲身体力行可以做的,都让母亲去做。如果她一旦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会加快母亲的衰老。
果然,母亲第一次独自在院里遛弯回来,开不了门,站在门外怎么也打不开。虽然之前,我们已经演练过很多次,但还是过了很久才打开。
母亲自言自语,说,哎,老了,连门也打不开。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失望。相对于父亲在世时,母亲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犹能自理。
开学后,七点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学,家里几乎全天只有母亲一人,我得想办法让母亲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她有点成就感。
我想,母亲在这几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体依然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轻时有多少次争吵,现在,他需要自己,这是支撑母亲的强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个人在受苦受难的时候,难免会怨天尤人,如果一时想不开,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走上自杀的绝路。关键在于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只要活着就会逐渐老去,在遇到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让我想起,上海信息技术学院的邬宪伟校长,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不到30岁破格评为教授,最终成为上海名师、全国名师、校长。
“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他是因为自己的学生将自己逼到能力极限的边缘。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机会,主动而积极地改变自我,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让自己提升转化的机会,提升转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灵,生命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不必奢望无灾无难的人生,却要在面临痛苦的挑战时,主动而积极地以改变自我,来展现生命的不同面貌。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
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
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
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
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
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
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主要内容是:
教育是风格的培养:教育的三阶段 1、浪漫期——小学阶段;2、精密期——初中高中的6年;3、展望期——上了大学以后。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人生四大领域:群体、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教育与自我生命的发展: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超越
我认为值得回味的语录现在供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常说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个需要靠自己去承担的责任。
小孩子在尚未准备好接受现实世界之前,必须先以这些浪漫题材所提供的故事情节作为他所相信的`世界,然后再慢慢成长,接受真实的挑战。若是忽略此一阶段的需求,幼小的心灵将会受到伤害。
如果在中学阶段没有好好努力,那么这一生在知识的领域中,恐怕必须放弃许多权利了。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一个人在念中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是要考大学;念大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则是要顺利毕业或继续深造。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
这个意义是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无法达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内向寻找,也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达成一种最高的、圆满的境界。”
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如果发现别人的意见和我们不同,不但不要生气,反而要借这个机会反省。
你既然问了,那就一定有意义。很少人能达到圆满的境界,但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么!只有人才会有这样的提问,才会有这样的终极思考,动物不会,这就是动物与人最根本的区别。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从古到今,人们都会用“盛世”和“乱世”来形容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历史状况,其实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是“俗世”。在现实世界里,人们通常用利益来衡量一切,并学习各种求生的本领来适应社会,以致不被社会所淘汰,这样是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的。
然而人们会忽视一些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的那些精神价值,信仰、真诚、尊严、正直、忠诚、率真、爱情……这些东西本来人人都有,可是人们在追逐名利的时候或多或少的把他们丢失了、遗忘了,遗忘和丢失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他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人是什么。
有些人一生都在追逐一样东西却始终追不到,就像狗总喜欢咬自己的尾巴,却总是咬不到,我们只看到那只狗拼命地在转圈,却始终跳不出那个圈子。
记得很多年以前,我就职于一家建筑单位,在这家公司里有很多和我年纪相仿的同事,大家都很谈得来,既是同事又成了朋友。那段日子过得很快乐。
后来由于企业不景气而裁员,我也不得不离开那了。本来每天朝夕相处在身边的同事一下子就没有了,心里非常的失落,总希望他们有空时来看看我,大家聚聚,回忆以前开心的日子,我也非常期待每次的聚会。可是很奇怪,每次聚会结束后,心里失落得感受比没聚会时还要厉害,有点举足无错的样子,后来对于聚会,我既是期待又是担忧,矛盾极了。
后来,我渐渐地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从散文、诗词、到孔孟之道、经典著作等等,虽然看的书不多,却能在阅读中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愉悦,每看完一本书就像经历一次旅程,在旅程中感怀历史、感悟人生、感知生命,感激这些文字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晓风残月,青灯黄卷,丝丝秋雨,手捧香茗,此情此景,岂不快哉!朋友,向外探求;读书,由内而发,两者兼顾,相得益彰。
活在当下,珍惜高峰经验——是一种能够让人在一刹那之间觉得无所缺憾、一切美好圆满的感觉。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十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人们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是人们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以及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下面是一篇《心理健康枕边书》。
读后感。
欢迎阅读。
近来,我阅读了《心理健康枕边书》一书,读后受益很大,让我理解了最深的人生哲理。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生活中,要面对许多的压力:工作上的压力、学习上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环境的压力等。是的,压力永远都不会自己消失,这就要看你怎么样对待压力,怎么样调适压力,将压力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让它既能促进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又不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这本书告诉大家这样一句话:适当的压力才是美好生活的秘诀。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又如何面对压力呢?今天,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长,大学生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学习、生活、工作、精神上等许多的困惑接踵而来,不仅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受到压抑,其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也会直接受到威胁。如何保持一个健康身心、健康的心态,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压力就像呼吸一样,如影随形的伴随着,如果我们置之不理,那么压力会越来越大的。现代医学证明:压力与疾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长期的压力会造成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假如人的生活中去掉困难、挫折的话,人就会取得荣誉,他们会变得不可一世,骄傲自大,甚至不可羁绊到疯狂的地步。就像轮船载重一样,以镇其平衡。
所以,这本书里告诉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压力。加拿大教授塞勒博士说:“压力是人生的香料。”他提醒我们,不要认为压力只有不良影响,我们应该转换认识和情绪,多去开发压力的有利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工作是必须的,伴随而来的工作的压力、烦恼也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压力我们还是应该要承受的,关键是学会调整压力;你可能经历过挫折、不幸、别人的说三道四,但是我们都可以把它当成土渣、垃圾,统统的走开吧!其实,让我们仔细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得到了多少,而是因为他计较的较少。从此书中,我得到了许多的启示:正视自己的不足,正确评价自己,我的优点,也许别人就没有,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允许自己不如别人。放下架子,虚心学习;热爱自己的学习,大胆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迎接挑战。学会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处理问题时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肯定自己和接受挑战的能力。
平时的我们,要学会自我放松,书中说的,“给自己放个假,让身体得到解放;给自己放个假,让精神得到放松;给自己放个假,让活力得到恢复;”正如专家所说的,在适当的情况下想说便说,可以找自己信得过的人,想休息便休息,做到劳逸结合;想娱乐便娱乐可以自我发泄……实在不想做事时可暂时放下,不追求十全十美追求卓越并非追求完美。俗话说得好,记住你该记住的,忘记你该忘记的。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让我们永远具有积极的良好的阳光心态。学会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正确认知压力,灵活调整自己的心态。例如,当你遇到认为不公平的生活事件或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能及时进行换位思考。
最后,让我们始终以阳光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去化解一个个压力,恢复我们内心神圣的自由与平静,将压力变为动力,快乐生活、快乐学习、迎接挑战吧。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十一
我其实是很少看有关哲学家、政治家这些书籍的。这本书是班上一位经常看这类书籍的女生推荐的。读了一遍,不能说感触颇深,但因为这本书将我们平常所了解的大哲学家的另外一面详细地写了出来,因此觉得也挺有意思,也有自己的一点小小的感触。
卢梭、柏拉图、海德格尔、尼采……这些耳熟能详的哲学家无疑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可是在这一本书中,英雄都被他们写成了形形色色的小丑,作者把他们评为“行为糟糕”的人。本书通过解析这些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来表达作者自己的主题,那就是这些哲学家的糟糕行为和他们所鼓吹的公正与真实互相矛盾。作者不能理解那些思想超群,思维如此敏捷的人为什么会过着连普通人都不如的低下,道德败坏的生活。这些生活就是指某些具有个人特征的怪癖,不能抵抗权利,名声,和性的诱惑。尽管该书只选择了自卢梭以来的八位哲学家为具体的例证,但是通过阅读该书的前言毫不透露出除了这八位哲学家其他的书中没有涉及的哲学家大都与他们相同。这就将所有的哲学家一网打尽。
总而言之,他们没有按照自己的理论那样来生活,没有比一般人生活得更加高贵,他们的省会应该是让人无可挑剔的,应该是人们的楷模。哲学家的思想和他的生活应该是一致的。
对于作者的观点,我是不同意的,至少我认为那很偏激。思想和人的生活方式并没有作者所说的联系得如此紧密,思想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人生格言。他能给人以指导,但并不是那样的具体。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必须要符合什么样的标准,准则。
“乱世造英雄”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在我们这个和平的年代是产生不了英雄的。我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英雄了,忘记了英雄的价值和意义。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但他们无疑在所有人心中都是完人。他们有常人不具备的优秀品质,他们是常人的楷模。倘若英雄不是我们心中的完人,我们便会对英雄嗤之以鼻,觉得英雄也不过如此。我们甚至会以我们的长处来与别人的短处相比较,来显示出自己的“高尚”。但是完人从来都不是现实存在的,他只是先人的预设,这种预设保证了人存在的意义,是每个人生存的趋向。可是现在完人和普通人在我们心中变成对立的。人们都认为如果那个人不是完人,那他和普通人还有什么两样,于是我们就大力鞭挞他们的缺点,这不是很可悲,很可笑吗。我们现代人的可悲。
因此,对于这些哲学家,我们还是理性一点,不要用那么狭隘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吧。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十二
在业余时间,我读了一本对我非常有用和重要的书。这就是学会生活;年轻人必须理解的人生哲学。
俗话说:“做事三分,做人七分。”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已经在这本书里表现出来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对兄弟、兄弟、父亲、儿子的礼遇和孝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骄傲。最基本的是要文明、礼貌,不要骂人。
”没有必要忍心伤害别人,也没有必要阻止别人。一个人不应该聪明而直白,在处理事务时应该学会聪明而愚蠢。还有,一个人应该敢于承受损失,不要斤斤计较。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做人的原则,也是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本质。
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只有当我们掌握了与人相处的优秀技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享受和工作。同样,快乐、积极和健康的心态在生活中尤为重要。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起有落。只有当你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它们,你才能在风云突变后绽放成功的花朵,而胜利的彩虹将在晴朗的日子里绽放。
当然,这一切的必要基础当然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永远不要为了工作和生活而努力奋斗。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是革命的资本。好好照顾你的身体,拥有强壮的身体素质。只有这样,你才能乘风破浪,勇敢地攀登人生的顶峰!
我希望每个人都过上舒适的生活。在竞争激烈、专家众多的环境中,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十三
当天空飘过暗暗发光的云,映着蔚蓝而深邃,我想:那是来自天空的思绪。
风吹过绿叶跳动的树梢,闪烁着金黄而美丽,我想:那是阳光的灵感。
我知道这是思考的季节,是漂泊的哲学在静静地寻找生活。
——题记。
我不会大声地宣布,现在是哲学的时代。从古到今,哲学没有惊人的爆发力,他只是像历史的黄钟大吕,没有醉人的旋律,自然吐不出半个盛唐。然而它竟能响彻整个人类史,颤动了古今英雄多少的心。我知道人类的梦想藏在这里,我知道人类的根源埋在这里,她静静地汇集,静静地躺在发黄的哲学书里。
陈旧的思想在长大,读点哲学书。12岁的我认为陈旧的思想是老一辈的忠言。13岁的我认为陈旧的思想是迂腐。15岁的我知道陈旧的思想也是哲学。我竟也有排斥哲学书的日子,我也曾经天真地认为哲学书是幻想和古老的幻想。才开始要读点哲学书,我才发现,我早已读过哲学书了。孔子的论语十则定点了一方哲学,看看他的哲学,想想哲学。我会幻想孔子静坐在高山上的神游,眯着的双眼,随风飘动的白须,确实是我心中的哲学形象。想起“生无所息”的言说,确是深奥极了。想起“以德报怨”的极善,确是不解极了。我会静静倾听花开花落,我知道那里有生命的循环,“宁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我想这样的“息”,确是无所谓死的。和它最像的,我想就是像做这首诗的人吧。在一次听一位学者谈论起孔子的“以德报怨”时,我又了解了它的边际。“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大概就是答案了。想来想去,古人的哲学虽然是深奥难懂,但确实是智慧。我想15岁的我是该读点哲学书了。
思想在衍化,读点哲学书。我知道哲学是一门难懂的功课,在课堂上学不到,但是在天空能找到。读读《西方哲学史》吧,接受位心主义吧,我想一般人是做得到的。现在的哲学书层出不穷,我想,那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变化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的哲学是烩疡人口,读多了,就会发现寂寞也是美丽的。抱着双膝想着些人来人往的道理,托着下巴悄悄想着隐藏在角落的亮点。我会奇怪天空的蓝色是否过于明亮,才叫白云添些姿彩。我会疑问太阳光照是否过于耀人,才叫树叶灿烂了金黄。我知道云是在变幻的,但它的天地之在天地之间。新生的哲学呼唤着“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竟也按藏着量变与自变的关系。的确叫我这些初初接触哲学的人难以理解。
哲学的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贯穿历史长河,它使人类有了探索生活的欲望,也是远古人类在枯燥生活里的寄托,是现代人在漫漫社会中的藉慰。读点哲学书,在朦胧的日子里至少找到了前人的灯火。这大概算读到了哲学书的皮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