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导游词(优质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鼓山导游词篇一
鼓山位于福州市晋安区东部、闽江北岸,距离市中心区约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风景区。山上胜迹众多,林壑幽美,引人入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鼓山的。
导游词。
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榕城”福州,我是xx旅行社导游xx。
福州有句古话“左旗右鼓,全闽二绝”,今天,我们就游览这其中的一绝——鼓山。鼓山位于福州东南部,是我省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也是省级十佳风景区之一。相传峰顶有一巨石形状象鼓,每当风雨交加,雨水拍打在石头上就会发出“咚咚”像敲鼓一样的声音,因此而名鼓山。还记得昨天我们在厦门鼓浪屿看到的鼓浪石吗?也是因为海浪拍打岩石发出“咚咚”的鼓声而得名的。它们还真是“天设一对,地造一双啊!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鼓山留下了“天风海涛”的文坛佳话,林则徐也留下了“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千古绝唱。自宋代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在山上留下的摩崖石刻多达480多处,各种字体全有,琳琅满目,犹如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被誉为“东南碑林”。
朋友们,现在让我们进入这满壁生辉的书法艺术殿堂去一饱眼福吧!看!洞口的“灵源深处”4个字是清代住山僧元贤所题,表面文意指示地名,而内在深意却是告诉后人,这一带的题刻是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抒发,是高雅的文化殿堂的展现。
在灵源洞一带最著名的摩崖题刻莫过于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的手迹,看这“忘归石”,这也是鼓山最早的石刻。蔡襄是福建仙游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在他任福州知府时,十分喜欢游玩鼓山,每每流连忘返。有一次,他流连山中美景忘了时间,待从一再催促,才知道天色已晚,于是写了“忘归石”,这3个字已表达自已依依不舍之情。如果待会儿哪位游客留连忘返,也找块石头留下墨宝,那可不行哦!
好了,现在我们在这块岩壁上看到刻有三个大字,谁来念念?这位小朋友说太简单了,是喝水的地方,还问怎么没有水呢?其实啊,这个字不念喝水的喝,为什么呢?听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相传古时涌泉寺开山祖师神晏法师在此诵经,嫌涧下泉水喧哗,影响诵经,便大喝一声止住流水,从此涧水改道东流,这里的溪涧也就干涸了。所以,这三个字念“喝水岩”。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其实这时的地形按地质学上说是岩层断裂带,由于地壳运动,形成断裂面,地表水沿断裂面渗漏到地下去,当然就没水了,而不是一个人能喝水倒流的。这里到底是有水好还是无水妙呢?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宋代文人徐锡之在他的石刻诗上阐明了观点,看这块石碑上写到:“重峦复岭锁松关,只欠泉声入座间,我若当年待师侧,不教喝水过他山。”他认为此处重峦叠嶂,不可无水,当年要是他在,就会劝法师不要让溪水改道。近代文学家郁达夫到此曾大发感慨,他说“怪他活泼源头来,一去千年竟不回。”我们今日到此,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呢?但是,为了弥补这一大遗憾,不知哪位古贤别出心裁,在此石旁题刻“无水亦佳”,真令游客回眸一笑,意味无穷。
鼓山灵源洞一带,石谷深邃,这是地貌上的谷中谷景观。先贤们充分利用这里的石壁题诗刻字,使整个景观得以完整地保留,为鼓山增色生辉!1982年春,刘海粟大师87岁高龄时游览灵源洞,题了“胜于天竺”4个大字,赞美这里的风景和碑林。
朋友们,由于时间有限,还有很多景点没看到。希望大家有机会再到鼓山来,听那没听完的故事,看那没看完的美景,再度分享快乐的一刻!谢谢大家。
鼓山导游词篇二
这是古时登鼓山之道。从山麓廨院登上2000多级台阶,经过“七亭七里路”就可到达涌泉寺山门。第一亭:“东际亭”。过廨院即是东际桥,桥上过亭就开始登山。上99级石阶至“仰止亭”(已废)。此后途中岩石上有诸多字刻可观。第二亭:“石门亭”,古名“听涛观瀑亭”。距第一亭367级台阶。水淙淙不绝于耳。第三亭:“乘云亭”,与前亭之间有271级,沿道有石刻“乘云”、“仰涛”、“小鼓”、“天风吹梦”、“风怒涛飞”等。第四亭:“半山亭”。由第三亭至此,共有494级台阶。亭在半岭,故名。过此亭百余阶,有石刻“路通仙苑”,转小径可达“十八洞景”。“半山亭”后近300阶有石刻“桃岩洞口”,往东可到桃岩洞,桃花精舍。第五亭:“茶亭”。过半山亭约520台阶即可达此。因亭附近有茶园而得名。道边有石刻“欲罢不能”、“宜勉力”等。据说清乾隆时福州知府李拨登山至此,气喘吁吁。往上走,力有不逮;往回走,心不甘愿。遂题“欲罢不能”于亭旁大石上。第六亭:“松关亭”。距“荷亭”有300多级台阶,附近有石刻一笔“寿”、一笔“龙”、一笔“虎”,还有文天祥所书的“忠、孝、廉、节”等。第七亭:“更衣亭”。过“松关亭”几十步即是。传说闽王当年上山入寺,便在此更衣。有联曰: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地衣。登山至此,汗流浃背,而高处生寒,正需更衣、添衣。附近石刻有“毋息半途”、“眼底浮云”、“心路须平”等。
涌泉寺。
涌泉寺位于鼓山之上,占地约1.7公顷,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殿内释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法相庄严”。在大殿后侧,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历经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大殿内外有许多橡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
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其中,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样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圆通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故事彩绘75幅。此外,还有清台湾知府庆保和福州将军庆霖两兄弟同献的巨匾“宝珞尊严”。殿中还保藏着几十部明版锦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有古钟、鼓,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6372字金刚经,至今有300多年了。
在圆通宝殿西侧有圣箭堂,俗称“方丈”室。院中栽有两雌一雄的铁树,开花时黄色大如绒球。据说铁树分别为闽王王审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手植。
鼓山涌泉寺最盛时,僧人曾达1500多人。香积厨仍保留有4口巨锅,为宋朝时所制,距今有960多年。其中最大一口,一次可装水20担、下米5担,真可谓是“千口之锅”,养千人之众。
涌泉寺分别于明永乐六年(14)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堂为主体、依着山势层层上升、构成完整的古代建筑组群。涌泉寺前两侧的两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制的,左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陶塔”,右边一座称“贤劫千佛陶塔”,双塔是用陶土分层烧制累叠而成,八角九层,高约7米左右。塔身细部为仿宋代木构楼阁建筑风格,两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宝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将各36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枝。塔座上塑莲瓣、舞狮、侏儒,并刻有铭文,记载建塔时间和工匠姓名等。
涌泉寺曾为中国寺院的一所重要经书出版机构,仍保留有明末清初及近代的各种雕板2万多块。寺内的藏经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类佛经9000部,计2.79万多册;手抄经书200多册;用血书写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657册。其中引人注目的是17世纪鼓山住持道霈和尚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有120卷,分装48册,雕版2425块。这是清康熙年间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涌泉寺从宋代起就刻经、印经;清康熙间,成了全国出版经书的重要场所。至今,寺内还保存历代佛经雕版11375块,堪称一座佛经的宝库。
藏经殿正中有一座释迦如来灵牙舍利宝塔,塔中仅存三颗舍利子与佛牙。舍利子是佛门高僧精、气、神的结合物,火化后遗留下的,会发光。在塔的背后安放着一尊缅甸送来的汉白玉卧佛象,佛身匀称,体态安详,作睡卧状,据说这就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形态。
涌泉寺南侧有回龙阁,罗汉台、佛阁等,回龙阁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绍兴年间(1131~1161年)开辟,元明两代重开修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栏。现放生池内放养着上百只乌龟和红鲤鱼,最大的龟有上千年龟龄了。放生池内还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观音菩萨石雕像,观音手中圣水瓶可流出圣水。阁后有“兰花圃”,“兰花圃”3字匾额是1961年朱德所书。
鼓山导游词篇三
这是古时登鼓山之道。从山麓廨院登上20___多级台阶,经过“七亭七里路”就可到达涌泉寺山门。第一亭:“东际亭”。过廨院即是东际桥,桥上过亭就开始登山。上99级石阶至“仰止亭”(已废)。此后途中岩石上有诸多字刻可观。第二亭:“石门亭”,古名“听涛观瀑亭”。距第一亭367级台阶。水淙淙不绝于耳。第三亭:“乘云亭”,与前亭之间有271级,沿道有石刻“乘云”、“仰涛”、“小鼓”、“天风吹梦”、“风怒涛飞”等。第四亭:“半山亭”。由第三亭至此,共有494级台阶。亭在半岭,故名。过此亭百余阶,有石刻“路通仙苑”,转小径可达“十八洞景”。“半山亭”后近300阶有石刻“桃岩洞口”,往东可到桃岩洞,桃花精舍。第五亭:“茶亭”。过半山亭约520台阶即可达此。因亭附近有茶园而得名。道边有石刻“欲罢不能”、“宜勉力”等。据说清乾隆时福州知府李拨登山至此,气喘吁吁。往上走,力有不逮;往回走,心不甘愿。遂题“欲罢不能”于亭旁大石上。第六亭:“松关亭”。距“荷亭”有300多级台阶,附近有石刻一笔“寿”、一笔“龙”、一笔“虎”,还有文天祥所书的“忠、孝、廉、节”等。第七亭:“更衣亭”。过“松关亭”几十步即是。传说闽王当年上山入寺,便在此更衣。有联曰: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地衣。登山至此,汗流浃背,而高处生寒,正需更衣、添衣。附近石刻有“毋息半途”、“眼底浮云”、“心路须平”等。
鼓山导游词篇四
鼓山的主峰,又名屴崱峰、大顶峰、鼓山顶。2008年由国家测绘局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31座著名风景名胜山峰高程新数据”中公布的鼓山绝顶峰海拔高度为870.3米。绝顶峰峰顶状若覆釜,常年多为岚气笼罩。福州有“鼓山戴帽,三日泥道”的民谚,就是讲峰若云雾密布,则日内将下雨。
绝顶峰的人文起始,据南宋《淳熙三山志》记载:”先是榛莽,不通人迹,宋咸平中,丁谓与诸公始披刈而登”。鼓山绝顶峰曾是以前的福州人观海观日出的最佳去处;其峰顶据说是福州主城区唯一的一个可以远眺到大海的地方,晴日立于峰巅,东望大海,一碧万顷,五虎、川石等闽江口诸岛挺立于烟波之间;黎明登峰观日出,更是一大奇景。绝顶峰山顶是福州市鼓山旅游风景区的最佳观景位置,在绝顶峰之颠俯瞰福州大地,《鼓山志》如此描述:“南望双江如带环绕,隔江诸山如象奔虎踞;西望郡城若图书远近,村落若聚米若布棋;北望万山争奇竟峭,若拥而立其后;东望大海一气茫然,螺髺数点隐见烟波中”。少年林则徐爬上鼓山绝顶峰后发出“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历代官员和文人的不少诗赋提及,绝顶峰之名因之而来。绝顶峰的摩崖石刻是鼓山石刻较为集中的一处,峰上有宋元明清民国不同年代石刻多处;著名的石刻有题于北宋熙宁四年(1072年)竦绅烈的“鼓山铭”、宋淳熙丁未(1187年)理学大师朱熹的“天风海涛”、宋绍定壬辰(1232年)徐鹿卿的“请雨记”、明朝福州太守汪文盛的“青天白日”等。绝顶峰峰上曾还有望州亭、天风海涛亭和海天一览亭等景观,但均已废。
绝顶峰的壮美风景留下了历代官员和文人墨客的众多诗赋,元帖木儿的《登屴崱峰》:“绝顶一声长啸罢,海天空阔万山低”,形象地描述了雄踞福州大地的绝顶峰气势。明嘉靖福州才子林世壁游福州鼓山五律诗中的联句:“眼中沧海小;衣上白云多”,生动地描写了游人在白云飘绕、风涛不止的绝顶峰山顶,“东望大海,五虎雄峙;南俯闽江,渔帆点点;西眺榕城,如绘似画;北看群山,翠峰如浮”情景的绝妙写照。
导游词范文介绍。
鼓山导游词篇五
涌泉寺曾为中国寺院的一所重要经书出版机构,仍保留有明末清初及近代的各种雕板2万多块。寺内的藏经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类佛经9000部,计2.79万多册;手抄经书200多册;用血书写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657册。其中引人注目的是17世纪鼓山住持道霈和尚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有120卷,分装48册,雕版2425块。这是清康熙年间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涌泉寺从宋代起就刻经、印经;清康熙间,成了全国出版经书的重要场所。至今,寺内还保存历代佛经雕版11375块,堪称一座佛经的宝库。
藏经殿正中有一座释迦如来灵牙舍利宝塔,塔中仅存三颗舍利子与佛牙。舍利子是佛门高僧精、气、神的结合物,火化后遗留下的,会发光。在塔的背后安放着一尊缅甸送来的汉白玉卧佛象,佛身匀称,体态安详,作睡卧状,据说这就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形态。
涌泉寺南侧有回龙阁,罗汉台、佛阁等,回龙阁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绍兴年间(1131~1161年)开辟,元明两代重开修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栏。现放生池内放养着上百只乌龟和红鲤鱼,最大的龟有上千年龟龄了。放生池内还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观音菩萨石雕像,观音手中圣水瓶可流出圣水。阁后有“兰花圃”,“兰花圃”3字匾额是1961年朱德所书。
十八景。
清朝道光年间诗人魏杰,根据这里的自然景物和民间传说,整理编写成十八景,刻于达摩洞外的一面岩壁上:
观景台。
倚靠着木质栏杆极目远眺,华灯初上的榕城夜景尽收眼底,阵阵凉风吹来,令人仿佛置身仙境。这是游客在鼓山十八景新建的观景台的切身感受。这座由省登山协会修建的观景台,建在鼓山海拔400米处,与姐妹楼毗邻,采用进口铁杉经防腐处理搭建而成,古色古香,结实美观。
游客可以在这里纳凉、休闲、品茗,也可以品尝到真正的农家菜。这座观景台建成以来,每天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和登山者来此休憩纳凉,为鼓山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鼓山导游词篇六
今天,我和妈妈来爬鼓山。
鼓山名字的来由:是因为山顶上有一个巨大的鼓球,所以才叫鼓山。我和妈妈一走进大门,就看到缆车乘坐处排队排到入口外了,人还真多啊,我还隐约听到有些人在窃窃私语说:“福州人也来凑热闹。
开始爬山了,我们这次不走古道,而是往台阶更高,路程更远的松之恋登山道,那里一共有1800级台阶,我也不管了,直接冲上登山道。冲着冲着,没力气了,我打算做下来休息。这时,妈妈说:”累了不能马上休息,不然会头晕。“我没休息,继续走上去。
爬呀爬,我嘴巴有点渴了,拿了一瓶水,喝了几口就继续往上爬。到了500台阶的时候,我已经满头大汗了,刚好这里有个亭子,我就坐在那儿休息了一会,然后继续向前爬。
”啊!台阶怎么越来越陡了,我们在走上坡啊!“妈妈说:”你才知道啊,一开始就是走上坡了。
总算爬完了,我又从松之恋登山道走下来,发现比上去还难,中途我差点翻了个跟斗。
终于到地面上了,这次爬山还真刺激啊!
鼓山导游词篇七
涌泉寺为闽刹之冠,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涌泉寺始建于783年,初名华严寺。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9,闽王王审知修建新寺“国师馆”。9,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宋朝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14改称涌泉寺。明代该寺曾两次毁于火灾,相继修复、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16,康熙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另外,四川三台和辽宁大连也有同名寺院。
目录简介历史建筑景点信息收缩展开简介。
福州市鼓山涌泉寺为“闽刹之冠”,又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相传它的旧址为“华严寺”。唐建中四年(783年),有龙居灵源洞(《鼓山志》载:“其先为潭,毒龙居之。”),从事裴胄认为“神物所蟠,宜寺以镇之”,请高僧灵峤入山诛茅设台念《华严经》,遂成华严寺,从此龙不为害。现在,人们都把建中四年(783年)作为涌泉寺创建之始。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
历史。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
(908年),闽王王审知延请国师神曼主持修建新寺,寺成之后赐名“国师馆”。因天王殿前有罗汉泉,后梁乾化五年(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王审知迎请神晏法师来住持涌泉寺,主持扩建殿奈,聚徒千百,称盛一时。
宋朝时。
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
明永乐五年。
(1407年)改称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寺两次毁于火灾,殿堂残存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天启间相继修复,后几度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
清顺治初。
僧元贤又主持重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
共和国成立后。
1983年,涌泉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寺庙,并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
名僧。
明清以来,住持涌泉寺的名僧辈出,先有永觉、为霖(道霈),后有古月、妙莲,近代有虚云、圆瑛诸名僧大德。清朝末年,妙莲法师为修寺出洋募化,在南洋槟城建极乐寺为鼓山下院。古月禅师住持涌泉寺期间,带领僧人将寺庙修缮一新,盛极一时。1929年,近代名僧虚云在林森等人的邀请下,任涌泉寺住持,率领僧众,重振宗风。首先革除挂名职事,建立禅堂规则,恢复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班首及维那等首领执事。其次,创办鼓山佛学院,请慈舟法师主讲,造就僧伽人才。第三,整理涌泉寺所藏佛经经版,编《鼓山经板目录》。虚云法师还亲临禅堂与僧人一起“坐香”、“讲开示”,并带领僧人植树造林,参加生产劳动。
建筑。
涌泉寺占地约1.7公顷,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
镇寺之宝。
殿内释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法相庄严”。在大殿后侧,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历经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大殿内外有许多橡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
彩绘艳丽夺目。
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其中,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样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圆通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故事彩绘75幅。
珍藏。
此外,还有清台湾知府庆保和福州将军庆霖两兄弟同献的巨匾“宝珞尊严”。殿中还保藏着几十部明版锦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有古钟、鼓,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6372字金刚经,至今有300多年了。在圆通宝殿西侧有圣箭堂,俗称“方丈”室。院中栽有两雌一雄的铁树,开花时黄色大如绒球。据说铁树分别为闽王王审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手植。
寺院布局。
涌泉寺分别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目前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布局,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此外还有钟楼、鼓楼、学戒堂、法界学院、东际楼、明月楼、放生池、回龙阁、岁寒楼等。整座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沿山坡地形层层上升,构成一错落有序的寺院建筑群。这座千年古刹占地25亩,寺貌宏伟,殿宇辉煌,法像庄严,素有“闽刹之冠”的称誉。走近涌泉寺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对“千佛陶塔”耸立在寺门两侧。东边一座是“庄严劫千佛宝塔”(庄严劫指过去佛之意),西边为“贤劫千佛宝塔”(贤劫即现代佛之意)。塔高约7米,八角九层,系用陶土分层烧制,砌叠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塔檐塑有僧人、武将72尊,悬陶铃72枚。塔座上刻有莲瓣、舞狮、侏儒以及制造时间及工匠姓名等。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塔高大精美,为国内稀有。这两座千佛塔建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研究宋代建筑、制陶艺术的实物佐证。从寺门沿着石砌的`台阶,步入天王殿。殿门有一副对联:“面对炉峰,何用隔江招手;背临。请看顽石点头。”殿中供奉着塑金大肚弥勒佛像,佛像两旁是明代文人所撰的一副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过天王殿是大天井,正上方题刻《石鼓名山》四个大字,中间横桥卧波。左右有两厢楼、钟鼓楼对峙。钟楼上有一口铸造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的巨钟,以铜为主,与金、银、锡合铸,重约两吨。钟声洪亮悠扬,余声不绝。钟身刻有《金刚般若经》全文,共6372字。沿长廊拾级而上,两侧是闽王祠、伽蓝殿,正中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初建于五代开平二年(908年),宋朝重修。明朝毁于火灾,现存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的建筑。殿中供奉三世佛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像。供桌前有一鼎铜铸大香炉,两旁各立一尊铜童子像。大殿后侧有清康熙年间铁铸“三圣像”,表面贴金,重约2300斤,金光灿灿。大殿天花板上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绘制的各式图案242块,有禅龙图129块,丹顶鹤86块,大象、麒麟、白马、猴等图案27块,色彩鲜艳,与羊色灯相辉映,使殿内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大雄宝殿后为法堂。东侧下方为藏经楼。
典藏佛经。
藏经楼建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藏有佛经2万多册,其中有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御赐的佛经《明朝南藏》、《明朝北藏》、《清朝梵本》,近代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杂藏》善本,康熙年间彩色绘制的《佛祖道影》贝叶刻经600多册。所藏佛经中以元刊本《延v藏》最为珍贵。《延v藏》是元延v二年(1315年)建阳县后山报恩寺刊印的《大藏经》。涌泉寺所藏762卷,虽非全部;但字体秀丽,刻印精美。《延v藏》在国内已很罕见。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涌泉寺方丈道霈法师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120卷,分装48册,雕板2425块,这是康熙年间具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十分珍贵。1925年,弘一法师曾印了几十部赠送给日本各大寺。这里所藏的佛经、佛像雕板13375块,驰名国内外。过去由福州佛学书局承印,在国内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流通。1929年,日本佛教学者常盘大定博士来考察佛教史迹时,称涌泉寺为“中国的第一法窟”,对这里的藏经、藏版作了一个多月的调查。
文物题刻。
涌泉寺还保存着唐代以后的陶瓷器,明清书画、佛像和法器,宋代陶制观世音佛像、白玉石佛像,泰国的铜钟和缅甸、印度等国的贝叶经等文物。香积厨里还保存着四口钢铁合铸的巨锅,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大的一口直径1.67米,深0.8米,可一次煮米五百斤,供千人食用。鼓山涌泉寺的名人题句甚多,在鼓山摩崖题刻最集中的灵源洞至听水斋沿途,布满宋元明清题咏300多处,有相传朱熹所书的“寿”字,高达4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石刻。这些题刻,荟集篆、隶、草等书法精华,是研究鼓山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赵朴初题诗。
1981年春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视察涌泉寺,题诗云:撑柱南天是此山,梵宫气象罕能班;何当尽遣浮云去,满目清华照世间。甘彻中边泉涌地,音闻上下石喧空。千年涧壁恒沙偈,都在当时一喝中。白云深处见青天,凛凛宗风三百年。昔日为霖今普雨,看教此土尽庄严。斋堂辞岁又迎春,悟得同时换旧新。为劝禅师常住世,千灯盏盏付来人。
景点信息。
地址:福州东郊鼓山涌泉寺门票:40元/次(可带一张照片,办理年票,年票50元)交通:途经公交车:7路,29路,36路,40路,58路,69路,73路,97路,108路,112路,131路,137路,162路,170路,302路,两马航线,两马航线定时班车乘公共汽车到达下院,转乘面的可达涌泉寺。(面的费用单程7元)也可乘坐缆车(来回程70元/人,单程45元/人,)。
鼓山导游词篇八
鼓山的主峰,又名屴崱峰、大顶峰、鼓山顶。由国家测绘局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31座著名风景名胜山峰高程新数据”中公布的鼓山绝顶峰海拔高度为870.3米。绝顶峰峰顶状若覆釜,常年多为岚气笼罩。福州有“鼓山戴帽,三日泥道”的民谚,就是讲峰若云雾密布,则日内将下雨。
绝顶峰的人文起始,据南宋《淳熙三山志》记载:”先是榛莽,不通人迹,宋咸平中,丁谓与诸公始披刈而登”。鼓山绝顶峰曾是以前的福州人观海观日出的最佳去处;其峰顶据说是福州主城区唯一的一个可以远眺到大海的地方,晴日立于峰巅,东望大海,一碧万顷,五虎、川石等闽江口诸岛挺立于烟波之间;黎明登峰观日出,更是一大奇景。绝顶峰山顶是福州市鼓山旅游风景区的最佳观景位置,在绝顶峰之颠俯瞰福州大地,《鼓山志》如此描述:“南望双江如带环绕,隔江诸山如象奔虎踞;西望郡城若图书远近,村落若聚米若布棋;北望万山争奇竟峭,若拥而立其后;东望大海一气茫然,螺髺数点隐见烟波中”。少年林则徐爬上鼓山绝顶峰后发出“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历代官员和文人的不少诗赋提及,绝顶峰之名因之而来。绝顶峰的摩崖石刻是鼓山石刻较为集中的一处,峰上有宋元明清民国不同年代石刻多处;著名的石刻有题于北宋熙宁四年(1072年)竦绅烈的“鼓山铭”、宋淳熙丁未(1187年)理学大师朱熹的“天风海涛”、宋绍定壬辰(1232年)徐鹿卿的“请雨记”、明朝福州太守汪文盛的“青天白日”等。绝顶峰峰上曾还有望州亭、天风海涛亭和海天一览亭等景观,但均已废。
绝顶峰的壮美风景留下了历代官员和文人墨客的众多诗赋,元帖木儿的《登屴崱峰》:“绝顶一声长啸罢,海天空阔万山低”,形象地描述了雄踞福州大地的绝顶峰气势。明嘉靖福州才子林世壁游福州鼓山五律诗中的联句:“眼中沧海小;衣上白云多”,生动地描写了游人在白云飘绕、风涛不止的绝顶峰山顶,“东望大海,五虎雄峙;南俯闽江,渔帆点点;西眺榕城,如绘似画;北看群山,翠峰如浮”情景的绝妙写照。
导游词范文介绍。
鼓山导游词篇九
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大家好(大声)!欢迎各位到武夷山观光旅游!首先来个自我介绍,我姓笑,笑死人的笑,大家叫我笑死人就可以了。为我们开车的师父姓黄,黄鼠狼的黄,对不起黄师父(对着司机说),和大家开个玩笑,请别介意,是黄金的黄,各位叫他黄师父就好了。这几天你们在武夷山的食、住、行、游、购、娱就由我和黄师父来安排。若有什么要求或特殊的要求都可以向我们提出来,我们会尽力而为的。
接下来我为各位简单介绍一下武夷山市和武夷山风景区的概况: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获得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全市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境内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一类航空口岸,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
鼓山导游词篇十
这是古时登鼓山之道。从山麓廨院登上20xx多级台阶,经过“七亭七里路”就可到达涌泉寺山门。第一亭:“东际亭”。过廨院即是东际桥,桥上过亭就开始登山。上99级石阶至“仰止亭”(已废)。此后途中岩石上有诸多字刻可观。第二亭:“石门亭”,古名“听涛观瀑亭”。距第一亭367级台阶。水淙淙不绝于耳。第三亭:“乘云亭”,与前亭之间有271级,沿道有石刻“乘云”、“仰涛”、“小鼓”、“天风吹梦”、“风怒涛飞”等。第四亭:“半山亭”。由第三亭至此,共有494级台阶。亭在半岭,故名。过此亭百余阶,有石刻“路通仙苑”,转小径可达“十八洞景”。“半山亭”后近300阶有石刻“桃岩洞口”,往东可到桃岩洞,桃花精舍。第五亭:“茶亭”。过半山亭约520台阶即可达此。因亭附近有茶园而得名。道边有石刻“欲罢不能”、“宜勉力”等。据说清乾隆时福州知府李拨登山至此,气喘吁吁。往上走,力有不逮;往回走,心不甘愿。遂题“欲罢不能”于亭旁大石上。第六亭:“松关亭”。距“荷亭”有300多级台阶,附近有石刻一笔“寿”、一笔“龙”、一笔“虎”,还有文天祥所书的“忠、孝、廉、节”等。第七亭:“更衣亭”。过“松关亭”几十步即是。传说闽王当年上山入寺,便在此更衣。有联曰: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地衣。登山至此,汗流浃背,而高处生寒,正需更衣、添衣。附近石刻有“毋息半途”、“眼底浮云”、“心路须平”等。
涌泉寺。
涌泉寺位于鼓山之上,占地约1.7公顷,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殿内释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法相庄严”。在大殿后侧,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历经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大殿内外有许多橡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
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其中,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样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圆通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故事彩绘75幅。此外,还有清中国台湾知府庆保和福州将军庆霖两兄弟同献的巨匾“宝珞尊严”。殿中还保藏着几十部明版锦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有古钟、鼓,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6372字金刚经,至今有300多年了。
在圆通宝殿西侧有圣箭堂,俗称“方丈”室。院中栽有两雌一雄的铁树,开花时黄色大如绒球。据说铁树分别为闽王王审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手植。
鼓山涌泉寺最盛时,僧人曾达1500多人。香积厨仍保留有4口巨锅,为宋朝时所制,距今有960多年。其中最大一口,一次可装水20担、下米5担,真可谓是“千口之锅”,养千人之众。
涌泉寺分别于明永乐六年(1420xx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堂为主体、依着山势层层上升、构成完整的古代建筑组群。涌泉寺前两侧的两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制的,左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陶塔”,右边一座称“贤劫千佛陶塔”,双塔是用陶土分层烧制累叠而成,八角九层,高约7米左右。塔身细部为仿宋代木构楼阁建筑风格,两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宝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将各36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枝。塔座上塑莲瓣、舞狮、侏儒,并刻有铭文,记载建塔时间和工匠姓名等。
涌泉寺曾为中国寺院的一所重要经书出版机构,仍保留有明末清初及近代的各种雕板2万多块。寺内的藏经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类佛经9000部,计2.79万多册;手抄经书200多册;用血书写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657册。其中引人注目的是17世纪鼓山住持道霈和尚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有120卷,分装48册,雕版2425块。这是清康熙年间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涌泉寺从宋代起就刻经、印经;清康熙间,成了全国出版经书的重要场所。至今,寺内还保存历代佛经雕版11375块,堪称一座佛经的宝库。
藏经殿正中有一座释迦如来灵牙舍利宝塔,塔中仅存三颗舍利子与佛牙。舍利子是佛门高僧精、气、神的结合物,火化后遗留下的,会发光。在塔的背后安放着一尊缅甸送来的汉白玉卧佛象,佛身匀称,体态安详,作睡卧状,据说这就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形态。
涌泉寺南侧有回龙阁,罗汉台、佛阁等,回龙阁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绍兴年间(1131~1161年)开辟,元明两代重开修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栏。现放生池内放养着上百只乌龟和红鲤鱼,最大的龟有上千年龟龄了。放生池内还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观音菩萨石雕像,观音手中圣水瓶可流出圣水。阁后有"兰花圃","兰花圃"3字匾额是1961年朱德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