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案(汇总12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篇一
1.知道海洋是人类天然的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藏的主要物质。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1.知道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学会用辨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我国的万里海疆,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它蕴藏着种类繁多、储量巨大的资源,被人们誉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煤海”、“盐类的故乡”、“能量的源泉”。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篇二
2. 溶解度的概念。
3. 根据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重点:固体溶解度的变化情况。
难点:运用溶解度解决日常现象。
溶解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意识。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 什么是溶液?
2. 列举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回答。
复习巩固知识。
导入 。
【活动与探究】。
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
分组探究。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总结规律,获得知识。
一、饱和溶液。
【讲解】。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在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分组讨论,共同研究。
结合实验,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分组讨论,
创设讨论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二、溶解度。
分小组讨论,交流对活动与探究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分析归纳能力。
【讲解】。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分组讨论,理解溶解度的含义。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溶解度的认识,树立学以至用的意识。
以“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为例,讲解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小组讨论,交流资料。
引发学生对知识的亲近感,感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溶解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意识。
深入研究。
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生动手练习。
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创设情境。
出示一瓶汽水,提出下列问题:
1. 打开汽水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 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3. 用什么方法可以确定汽水中溶解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归纳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
让学生真正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课堂小结。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 固体的溶解度。
3. 气体的溶解度。
学生总结。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 :1、课本41页5、6、7题 。
2、课题3。
课后记:本节课内容上理论性较强,但有与实践结合紧密。概念的理解和突破要借助于实验观察与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好。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篇三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
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设计方案(二)
重点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计算;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天平、量筒。
药品:硝酸钾、水蔗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演示实验]用a、b两个烧杯各取50克水,烧杯a中加入5克蔗糖,烧杯b中加入10克蔗糖,并用玻璃棒搅拌至蔗糖全部溶解。
2、两种溶液哪一种浓一些?哪一种稀一些?为什么
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溶液组成有几种表示方法,初中先学习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板书]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定义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这两种食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投影]例题1、见课本
[讨论]例题1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为多少克?
[板书]
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讨论]1、在14%中的100与溶解度概念中的100克的含义是否相同?
2、在14%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占多少?
[讨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实验,实验内容如下,用a、b两个烧杯各取9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再向a烧杯中加入10克硝酸钾,向b烧杯中加入10克水,并用玻璃搅拌至全部溶解。
[讨论]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克?
2、在原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4、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小结]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本课知识小结]1、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2、理解向溶液中增加溶质或溶剂的质量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
重点难点 根据溶解度求溶液中溶制裁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相互换算的 计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用品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1、什么叫溶解度?溶解度强调哪些方面?2、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其中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各多少克?3、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设问]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引导学生要件、找出区别和联系?
[投影]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概念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条件一定温度不定温
状态饱和可饱和可不饱和
计算式
单位克无
[引入并板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s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
[投影]例题2(见课本)
[板书]解例题2
[投影]例题3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质量分数计算公式的变形,如何计算溶质、溶液的质量。
[板书]解例题3
[提问]如果我们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和操作呢?
[板书]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1、计算
2、称量、量取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四
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化学式进行计算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
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2c.+3d.+4。
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已知:相对原子质量al-27,o-16)。
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则丙烷的化学式是。
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效率高达33%.已知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篇五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难点:溶液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
本课题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计算类型大致分为三种: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或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最后练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讲解】在实际应用中,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如在施用农药时,过浓会毒害农作物,过稀则不能有效地杀虫灭菌。因此,我们需要准备知道溶液的组成。
1、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m质 。
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m液。
【学生练习】。
按下表所给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
溶质质量(g)。
溶剂质量(g)。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0。
90。
20。
80。
1、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2、仪器:
称:托盘天平,药匙。
称量。
量:量筒,胶头滴管。
溶解:烧杯,玻璃棒。
【学生练习】试验9~7例题(略)。
书43【例题2】略。
【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分析】抓住关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小结】本课题所学知识主要有哪几个方面?其中计算有哪几种类型?
【作业 】p45 6.7.8。
【课后记】本节理解不困难,重点在练习上。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六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对比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对比、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能力。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能力水平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适合,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引入指导:
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突出认识——实验——应用(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
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
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
知识讲解指导:
1、以实验为手段,深入剖析,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其一可燃性,其二还原性),特性(剧毒性)。
2、讲解应条理化,有层次。
3、注意对比氢气性质与一氧化碳性质的异同。
教学建议。
(1)突出实验教学的功能。
实验设计是探究学习中的一种重要验证方式。本节课应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中的功能,在学生提出假设后,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论证方案及实施验证,以形成知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现化学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识、应用知识、验证假设、训练思维。
(2)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原则。
无论在课的设计上,还是在课的组织上,都应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设计课时,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乐在其中。学生在上课时,兴趣较高,积极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3)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
在一氧化碳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学生仅仅认识co有毒的基础上,通过学习co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4)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通过设计高质量的思考题,整合知识和能力。高质量的思考题,不仅能将课堂教学向外延伸,而且能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节课留的思考题(co还原fe2o3),有三个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导复习co的化学性质。其二是应用co的化学性质。其三是整合实验装置。将可燃性实验、还原性实验、尾气的处理实验整合起来,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这不仅是实验的整合,更是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课程结束指导:
1、布置学生小结一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再分别与氢气、木炭等进行对照。
2、以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为内容,进行讨论,着重在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和中毒后的处理措施。
3、辩证认识一氧化碳,了解一氧化碳的重要用途。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篇七
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什么”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都知道氧气的发现在化学史和科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推翻了错误的燃素学说,给整个化学领域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因为研究过程中的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因此“空气”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提供一种化学情境,使学生开始了解化学的历史以及化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的熏陶并逐步学习这些比知识更鲜活的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科学史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元思维,同时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教学流程是:
探究是指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模式,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并能够模仿此过程完成自己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实验、做出报告。
空气的组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研究空气的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定性和定量的概念,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性质,掌握空气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科学家对空气的研究,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想并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控制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的设计方法、验证实验的设计方法以及比较、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组成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2.应用前人的经验,设计实验验证空气的组成。
情境教学法、“探究的探究”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
录象《人与自然》片段。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我们对于空气已经了如指掌了,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个笑话。
一位化学老师在自己的朋友面前大谈氧气的发现。这位老师说:“氧气是在18世纪才被发现的……”老师的朋友说:“既然这样,在此之前,人呼吸什么呢?”
大家为什么觉得这位老师的朋友很可笑呢?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关于空气的这点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但事实上是经过许多科学家经过几百年的研究才获得的。
1.1.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氧气占1/5。
2.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空气原本就存在,只是人们没发现,而不是人们没发现之前,空气就不存在。
使用头脑风暴法调动学生回忆已有的有关空气的知识,扩充学生对于空气组成和性质的知识。
动画《拉瓦锡的实验》(旁白: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闭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他研究了剩余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又不能支持燃烧。
拉瓦锡又把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容器内加强热,得到了汞和可供给呼吸、可助燃的气体。
通过这些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阅读资料,组内讨论,分别汇报本组的想法和结论,并相互补充。分析并推测出表格空白的地方应该填写什么?(见表1)。
通过抓取和多角度分析科学家实验的细节,探究其中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了解化学的生动具体的创造过程认识到任何重要的定理,都是前人通过实践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甚至多次失败,最后才得出的结果。
表1:
科学家功绩实验和现象你的结论伽利略(意大利)利用气泵使一个玻璃球灌足了空气,然后用天平称出它的重量;再把玻璃球下的活塞打开,发现玻璃球变轻了。托里拆利(伽利略的学生)在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中装满了水银,让开口的一端朝下插入装了一半水银的玻璃容器中,水银面的高度恰好是760毫米。梅猷(英国)1674年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块木板上,木板位于水面之上,然后用一个玻璃钟罩扣住蜡烛和水面。发现蜡烛在燃烧时,钟罩内的水面逐渐上升,最后,蜡烛火焰熄灭了,水面之上还存在一个大的空间。将一只白鼠装进另一个同样的装置内。发现随着白鼠呼吸时间的增长,水面在逐渐上升,到了最后水面再上升,而白鼠也就死亡了。把燃着的蜡烛和白鼠同时装进这样的装置内。现象:卢瑟福1772年把老鼠放在密闭器皿里,等到老鼠被闷死以后,再用氢氧化钾溶液除去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接着他又在老鼠已经不能生存的那种空气里放进一支点燃的蜡烛,发现它仍能继续燃烧片刻;等到蜡烛熄灭后,又放进一小粒白磷,白磷仍能在其中自燃。在密闭器皿中用燃烧白磷的方法将空气中助燃成分除去,所得到的剩余气体完全不能维持老鼠和麻雀的生命。舍勒(瑞典)1773年把硝酸钾放在曲颈甑中,曲颈甑的出口与一个膀胱做的气球相连。将曲颈甑放在炉火中加热,气球真的被一种气体充满了。把点燃的蜡烛放到气体中,气体燃烧得更猛烈了,放出耀眼的火光。将硝酸银、硝酸汞、氧氧化x软锰矿(二氧化锰)放在曲颈甑中加热,得到了同样的现象。普里斯特利1774年用聚焦的太阳光来加热红色的氧氧化x气体产生,把点燃的干木条放入这种气体中,木条燃烧放出刺眼的光,老鼠放入这种气体中,老鼠过得非常舒服。他吸过这种气体以后,身心一直觉得非常舒畅。
同学们对科学家的研究都进行了自己的评价,并从科学家的实验中获得了一些启示和结论,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科学家们分别从自己的实验中获得了什么,以及科学史对他们的评价。
如表2。
观看投影,对比自己与科学家的结论。
表2。
科学家科学家的结论功绩给我们的启示伽利略空气是有重量的证明空气的存在,空气是一种物质。物质是有质量和压力的。托里拆利空气是一种物质,空气有压力梅猷玻璃钟罩内的物体x同时被烛火燃烧和白鼠呼吸所消耗。证明空气的作用是助燃和助呼吸。对比实验方法、空白实验方法、控制变量实验方法。卢瑟福空气中助燃的成分很难完全除尽。把剩余的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称为“浊气”发现氮气能将空气中氧气完全除去的物质是白磷。舍勒称助燃的气体为“火空气”制得氧气并研究了其性质。遗憾!他们二人都是燃素学说的忠实信徒,绝不肯对其产生一丝一毫的怀疑。美国科学家韦克斯说“普利斯特利是氧的父亲,但他至死也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普里斯特利他告诉拉瓦锡发现和制得了一种助燃和助呼吸的气体,这种气体的助燃能力比空气强得多。拉瓦锡在大气(指空气)中并不是所有的空气(指气体)都可以呼吸,只有金属焙烧时,与金属化合的那部分空气才是合乎卫生的(指氧气可供呼吸),另一部分空气不能维持生命和助燃。认为他和舍勒、普里斯特利制得的气体是一种新化学元素,在1777年定名为oxygene。确定了空气的组成。
,氮气n。
2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
设计实验。
1、证明空气的存在;2、确定空气的组成。
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烧杯、导气管、止水夹、火柴、气球、塑料瓶、试管、水杯、纸团;木炭、硫磺、红磷、铁丝、蜡烛(若需其他仪器和药品,请提出)。
拉瓦锡的高明在于做了一个逆向实验,证明了氧化x分解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还在于他总结了前人的所有了发现,而且测定了准确组成——氧气占空气大约1/5。(教师:也就是说其他人所进行的测定是定性的,即知道是什么,而拉瓦锡进行的是定量的测定,不但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有多少)。
拉瓦锡最高明的是他不相信空气“只有一种气体”组成,不相信燃素学说,这应该是探索空气中最艰难的。(教师:也就是说空气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研究的关键)。
1、塑料瓶口上套气球,捏塑料瓶,气球鼓。
2、试管连接单孔塞和导气管,导气管另一端放入水槽,手捂试管,水槽中有气泡。
3、团一个纸团塞到水杯里,向下插入水槽里,再迅速拿出,纸不湿。
梅猷的实验,提示学生选择仪器,并组装。
卢瑟福的实验,提示学生选择白磷作为将氧气消耗完全的药品,但教师没有提供白磷,所以不同组有不同的选择。
应用从科学史中所获得的启示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用思维。
2、剩余的气体是否都是氮气?
3、实验中空气表现出了哪些性质,是哪种物质的性质?
作业1:完成空气存在和组成的探究报告。
作业2:设计实验研究氮气和氧气的性质,并推测氮气和氧气的性质,根据氮气和氧气的性质得出用途。
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分析思维。
将学习到的经验应用于未知事物的探索,为学生的创造提供空间。
课题1空气。
一、空气。
1.性质: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2.组成: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纯净物和混合物。
氮气n。
2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八
2、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4、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篇九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十
知识与技能: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2、理解置换反应概念及应用,化学教案-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3、了解原子团的概念,知道so42-、co32-、no3-、oh-。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反应原理和操作。
2、学会氢气检验和验纯。
复习提问:1、电解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氧气和氢气的检验方法。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程序。
我们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顺序,本节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也按着这个顺序进行。
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镁铁锌都跟稀硫酸反应生成是氢气,但反应的速度不同、镁最快、铁最慢、只有锌反就应适中:
化学反应方程式:
mg+h2so4===mgso4+h2↑。
fe+h2so4===feso4+h2↑。
zn+h2so4===znso4+h2↑。
强调反应的速度和制取氢气的药品:
以上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属于哪种化合反应类型。这也是我们今天又要学习的另一种化学反应类型。
原子团:so42-、co32-、no3-、oh-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当作一个整体。
置换反应:定义:
注意: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都有单质存在。
zn+h2so4===znso4+h2↑。
见课本:适用于反应物为固体与液体,且不需要加热(与氧气相比)。
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把导管放入水中,再双手握住容器的外壁)。
2、导气管稍露出橡皮塞。
3、长颈漏斗应插入液面以下。(目的是为了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
4、点燃前应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作业:p。
补充作业:
1、氢气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区别:
氢气。
氧气。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style="color:#125b86">
知识目标
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及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能够判断生活中的有机物;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及其可燃性。
2、了解酒精学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应用;分辨甲醇及乙醇性质的异同,认识甲醇的毒性;常识性介绍醋酸。
3、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既是重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能力目标。
1、学生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发明的过程和方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实施方案—结果分析—得出成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古代对天然气、沼气的利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甲烷燃烧放热,说明甲烷可作重要能源以及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介绍我国在酿酒造醋工艺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树立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甲烷的教材分析:
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甲烷是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化合物以后又一种含碳化合物,所不同的是,甲烷属于有机物。有机物知识的增加,是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甲烷作为一种简单的有机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学生却未必注意到它的存在、它在生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更难与化学联系在一起。因此经过提示,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甲烷的广泛存在,使学生容易收集到相关资料,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本节教材分成“有机化合物”、“甲烷”两部分,甲烷是重点,有机物的应用是选学材料。前一部分着重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教材在列举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含碳化合物后,又列举了蔗糖、淀粉、蛋白质等另一类含碳化合物,使学生对这两类含碳化合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给后一类有机化合物下了定义。在初中化学里简单介绍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有利于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学生参加社会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化学基础。教材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列举了甲烷的自然存在,对于这些内容,只需要学生有个粗略的了解,在教学中不宜引申扩展。教材通过甲烷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甲烷包含哪些元素,进而确定甲烷的化学式,这样有助于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而且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甲烷验纯点燃的实验,并联系氢气、一氧化碳也要验纯的知识,说明甲烷在点燃前也要验纯。联系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热量来说明甲烷可作为重要能源。
本节教学可采用自学、讨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于甲烷的教法建议:
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通过甲烷燃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查找有关有机物和甲烷的资料来使学生对有机物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组织材料、信息加工的能力。
关于煤和石油的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常识性介绍内容。
强调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接着又阐述了煤和石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教材的图片使学生对“煤是工业的粮食”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结合实际介绍我国的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并教育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
可在课上播放vcd视频“煤的综合利用”、“石油化工产品”等增加直观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关于乙醇醋酸的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分为乙醇和醋酸两部分,乙醇属于了解内容,甲醇和醋酸属于常识性介绍内容。
乙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可以制造醋酸、饮料、染料、香精,还可以做绿色能源——燃料。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了解乙醇。对我国的酿酒工艺做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酒文化历史。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甲醇的毒性,并熟练掌握甲醇、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常识性介绍的醋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调料——醋的主要成分,学生对醋酸并不陌生,醋酸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一种有机酸,教材介绍了醋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对醋酸的化学性质只涉及了使指示剂石蕊试液变色,建议增加课外家庭小实验:醋与苏打或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还可用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
对课后选学内容的学习,因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较紧密,建议利用课上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为好。
甲烷的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可燃性及其用途。
难点:常见有机物的判断、甲烷组成的确定。
教学过程:
【引入】。
1、"百慕大"三角洲之谜(教师趣味导学)。
2、时事新闻分布(学生生活所闻)。
【屏幕显示】。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针对学习目标,制订了三个主题:
1、奇妙的有机物世界2、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3、甲烷的元素组成。
一、奇妙的有机物:
通过阅读教材和查询资料,你知道什么是有机物吗?你能举出有机物的例子吗?
【学生汇报】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有趣的有机物的知识和现象。
【分组实验】。
1、面粉是否溶于水;2、食盐水和酒精溶液是否导电;3、点燃一团毛线,观察现象;4、加热蔗糖。
【讨论】。
3、点燃一张纸,观察现象,纸也是有机物,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屏幕显示】有机物的共性:熔点较低、难溶于水、受热容易分解、容易燃烧、不易导电等。
【收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有机物的奇妙功效?讲给大家听好吗?
总结一篇关于有机物的文章,要求包括有机物的概念、有机物的特性、有机物的奇闻轶事。将以上的家庭小实验带进课堂,更能增加说服力。5分钟。要求汇报时脱稿、自然。最后出一道有关有机物的习题,测评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小结】。
激烈的足球比赛中,常常可以看到运动员受伤倒在地上打滚,医生跑过去,用药水对准球员的伤口喷射,不用多久,运动员便马上站起来奔跑了。医生用的是什么妙药,能够这样迅速地治疗伤痛?这是球场?quot;化学大夫"的功劳,它的名称叫氯乙烷,是一种在常温下呈气体的有机物,负伤的皮肤在氯乙烷的作用下像被冷冻了一样,暂时失去感觉,痛感也消失了。
【过渡】。
有机物的种类远超过无机物,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要想更好地利用它,需要了解它,让我们由最简单入手--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二、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思考回忆】。
【屏幕显示】。
甲烷俗称沼气,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主要由植物残体分解而成的。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的重要燃料,我国是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
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2、可燃性:点燃前要先验纯。
以上内容你能以《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为题总结成一个文字、图象结合的报告吗?(有关图片老师的计算机中有一些资料,可做参考)7分钟,给大家汇报的时候要求脱稿,自然。最后设计一道与你的主题有关的习题,对大家的掌握情况做测评。
【过渡】甲烷作为有机物,其中一定含有碳元素,为了探究有机物的元素组成,我们由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的组成入手。
三、甲烷的组成。
【自主学习】你知道甲烷的元素组成吗?通过所学的有关甲烷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实质)你能设计一个证明甲烷组成的实验吗?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完成。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有关实验用品老师给予提供。
【引发探究】甲烷中是否有氧元素的探究: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也不变,由此你是否可以探究出甲烷中是否含氧元素的方法。
【学生展示成果】实验目的、实验依据、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甲烷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小结】比较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的物理性质和燃烧的产物。
乙醇醋酸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式、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及应用。
教学难点:甲醇、乙醇的化学式及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讲解引入】。
一、乙醇(俗称酒精)。
1、化学式:c2h5oh。
2、乙醇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乙醇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气味。
学生总结后板书:乙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3、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正是乙醇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人们把乙醇称之为“绿色能源”。
【讨论】怎样证明乙醇的成分里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4、介绍乙醇的用途。
【阅读教材】总结:燃料、消毒剂、化工原料、饮料。
介绍各种饮用酒中的乙醇含量及我国在酿酒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甲醇ch3oh有毒!饮用少量能使人失明,多量则使人丧命。
可燃性:
二、醋酸。
1、化学式:ch3cooh学名:乙酸。
【讲解】醋酸就是因食醋中约含3—5%的乙酸而得名。
展示一瓶醋酸,让学生观察它的色、态、味。
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与水和酒精。
[实验]5—13。
3、化学性质:醋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具有酸性。
[阅读]总结醋酸的用途。
布置家庭小实验:醋与苏打或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用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
【板书设计】。
第七节乙醇醋酸。
一、乙醇(俗称酒精)。
1、化学式:c2h5oh。
2、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3、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绿色能源”
4、乙醇的用途。
燃料、消毒剂、化工原料、饮料。
5、甲醇ch3oh有毒!
二、醋酸。
1、化学式:ch3cooh学名:乙酸。
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与水和酒精。
3、化学性质:醋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具有酸性。
4、用途。
煤和石油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阅读教材】思考题:
1、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能源是什么?
2、为什么说"煤是工业的粮食"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3、煤是怎样形成的,将煤进行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的产品及用途是什么?
4、石油是怎样形成的,石油炼制的产品及其用途是什么?
【视频】"煤的综合利用"、"石油化工产品"。
【板书设计】。
第八节煤和石油。
一、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由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2、石油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
3、石油产品概述:
二、"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探究活动。
3、点燃一张纸,观察现象,纸也是有机物,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5、实验探究: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