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报告(通用10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基础设施建设报告篇一
镇人大主席团:
我受镇人民政府委托,就我镇20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向主席团做一简要汇报,请予审议。
年,镇政府始终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在税费改革各项镇级收入锐减的情况下,力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通过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引进业主垫资修建,争取项目支持等途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优化办公条件,道路建设,场镇改造,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改变禄市城镇旧貌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今年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优化办公条件,树立良好对外开放形象。
为改变政府办公场窄,办公条件差,影响禄市对外开放形象的现状。通过多次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引资30余万元在禄市大道建设农业服务中心,旨在带动大道建设步伐,引导“工”字型场镇快速建成,拉动经济发展。通过精心筹划,认真实施,于9月底投资70余万元的农业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吸引了附近村民到大道建房、办企业。目前已有住户200余户,多户农业养殖加工企业落户大道两旁,大道区位优势日益明显。
(二)、完善农村道路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禄市地处偏僻,交通闭塞,通过几年的努力,禄市交通现状已有了很大改观,禄市大道除寨梁子段已全面硬化;农村公路实现村村通,甚至社社通。各村各社基本实现了院院通水泥路石板路,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良好推动和促进作用。
今年,镇党委政府又启动大道建设,投50余万元,开挖土石方量30000余方,手摆片石1平方。目前,寨梁子工程基本完工,初步形成泥结石路面,搁置7年之久的遗留问题得以解决;同时,政府加大了乡村道路整治力度,重点对走马岭、棕树坪、凉水井、小驴山、大坡老等10公里村级公路按照农村道路建设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了重点整治维修,9月份顺利通过省市验收;走马岭、山门口、月亮坡等村进一步延伸了院院通工程,至此全镇各村基本实现了院院通;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环山公路建设,为赶工期,工人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战晴天,斗雨天,开山戳壁,奋战3个月,投资150万元,里程长达3.5公里的一期工程顺利完工,二期工程即将启动。
(三)、强化城镇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1、盘活土地,吸引附近农户到城镇建房落户,扩大了城镇规模。禄市大道“工”字形场镇初具雏形。
2、硬化下场口,农贸市场的.街道。投资50余万元对群众反映较为强烈、影响镇容镇貌的农贸市场及下场口进行了硬化。
3、建设农民新村,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在山门口、分水岭、月亮坡一带,引导农户启动户办工程,建设农民新村2个。2004年已完成户办工程283户,新村入住户100余户,实行“五改”户83户。极大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四)大力兴修水利,做好人饮解困工作。
在场镇及分水岭村红光片区建设了自来供水站,解决附近居民5000余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在六水沟、山门口缺水地区启动了“红层找水”工程,补助资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帮助100户贫困缺水户打井取水。基本解决了全镇人畜饮水难问题。
二、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年来,镇政府在人大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和监督下,不遗余力,时刻不忘发展,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头等实事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想尽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确保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如期完成。但也还存在建设资金严重匮乏、进度缓慢,负债经营多等问题,面临基础设施薄弱,建设任务重等诸多困难,群众愿望要求高,而政府投入后劲不足,有心无力,受经济现状所限,很多事情是想办不能办,与群众期望值还有一定距离。
基础设施建设报告篇二
20xx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河南省百城提质建设目标,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5项重点市政工程,城市功能、品位得到了显著提升。实施道路改造工程,20xx年至今共累计投资2亿余元,改造城区主次干道2条,特别是投资5500万元,开工建设了比干大道(建设路-健康路)道路工程以及投资1400万开工建设了xxx工程。目前,城区共有道路44条,道路总长度100419米,使城区道路等级明显提升,极大方便了市民出行。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契机,全面科学进行城区绿化,20xx年开工建设了xx湖a、d区,建成区内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7.74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01%,绿地面积达6.67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5平方米;实施供排水管网改造工程,累计铺设和改造供水、排水管网5千余米,供水面积20余平方公里,承担全市十余万人生产生活用水。
虽然,我市市政基础设施逐年得到完善,但与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城市基础建设总体上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县级财力相对薄弱、资金筹措难等原因,我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主要还是依靠上级,投融资渠道单一。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但仍不能满足我市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二)基础设施配套不够。虽然,近几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较大,但建设起点相对较低,特别是道路、排水、排污等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网络,垃圾收集存放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功能提升。
(三)设施监管维护不到位。目前,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主要表现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完善,部门权责不明,对工程监管、维护落实不够及时到位,影响工程整体质量效益。特别是建筑车辆、机械载重上路、不规范操作,给道路、供水等公共基础设施造成破坏;个别建设项目完工后往往无人管护,很容易受到人为和外力等因素破坏,给建设带来损失。
(四)市民思想观念滞后。受多年积习影响,部分市民仍然保留传统的生产、生活观念,缺乏公共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存在乱倒、乱堆、乱摆、乱放现象,不合理使用,甚至人为破坏城市基础设施。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既是加快推动百城提质建设的需要,也是不断满足广大市民期盼环境改善、提升城市功能品位的需要。针对当前我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特提出以下对策。
(一)创新思维,多渠道筹措基础建设资金。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要用足用活现有的城市建设资金政策,认真研究上级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深入广泛开展调研,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细化城市收费项目,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科学合理的资金收缴、管理和使用办法,扩大基础建设资金来源。加快建立和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体系,推动市政公用事业由服务型向经营型转变,理顺公用事业价格,积极引导、促进供水、供气、公交、供热等企业逐步走向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减少财政补贴。广辟投资渠道,运用市场化机制,积极探索通过ppp、bot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城市基础建设项目,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
(二)提质扩容,加强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突出特色、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加强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水平。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快老城区雨水管网的改造进度,力争早日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改造城市供水设施,改造完成城区供水主管道,完善城市供水设施,提高城区供水质量,保障供水卫生安全;加强城市供热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供热计改和管网改造工作,逐步建立起城市供热新体制;加强城乡公共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设施,着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努力形成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新格局;抓好城市园林绿化,结合开展“四城联创”活动,加强城区道路植树和绿化带建设,提高城市园林档次和品位。
(四)宣传教育,营造市政基础建设管理良好氛围。在宣传和沟通上,有效利用现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政府城市管理的重要举措,反映城市管理的有益成果,加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形成全社会支持城市管理的舆论氛围。通过在学校、小区、商场等公共场所设立宣传板、条幅、标语,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明确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要求和举措,广泛宣传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我县相应管理制度和办法,争取市民对市政建设管理工作的理解支持。组织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培养树立现代、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营造“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实行政务公开、居民投诉、新闻舆论曝光等方式,将执法程序、执法标准、执法要求、执法结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宣传工作,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自觉提高居民环境卫生和社会公德意识。
基础设施建设报告篇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布置,晋城市水务局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沁水、阳城、高平、城区、泽州等5个县(市、区),选择提水泵站、自流灌区、设施农业和农业节水园区等农田水利典型地区,对全市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农业灌溉情况进行了调研,对当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灌溉的现状、存在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中发1号)出台以后,国家大幅度增加农水基础设施投入。2012-2014年,***、省、市三级政府对晋城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0770万元,新建灌溉设施186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9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8.77万亩。建设灌溉末级渠系537公里。截止2014年底,全市拥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2224处,灌溉控制面积67.9万亩,占辖区270万亩耕地总面积的25.1%。
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晋城市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使用在县域之间呈现差别化特征。
晋城城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田作物面积逐渐减少,设施农业、蔬菜大棚和经济林灌溉面积有所增加,节水灌溉成为主要方式。
泽州县耕地面积居全市第一,土地规模化种植条件相对较好,灌溉水源充足,是我市主要产粮大县。大田种植和农业园区规模种植同步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分布均匀。全县拥有水浇地面积15.9万亩,节水面积12.3万亩,是农业灌溉发展较好的地区。
高平市是我市第二产粮大县。辖区内农水设施分布较多,全市7个中型灌区有3个在高平,而且全是自流灌区。制约高平市农业灌溉的最大原因是水源匮乏。釜山、丹河、许河灌区因水源问题已经基本失去灌溉功能。近年来通过小水重点县项目和年产粮大县项目的实施,小水终端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灌溉面积增加5万余亩,但由于张峰水库东延工程尚未完工,水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沁水县水源充足,自流灌溉条件好,主要问题是农水工程老化失修,沿河自流支渠全部损毁,通过2011-2013年小水重点县建设,新增灌溉面积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万亩,但还没有完全达产达效。
阳城县主要以山地为主,地高水低,且条块分割,农业生产主要以大田作物为主,灌溉成本较高,辖区内灌区作用不明显。目前农业灌溉方式逐渐向高效节水园区节水灌溉方向发展。
陵川县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无霜期短,且水源分布极不均匀,区域水资源主要用于农村人畜饮水和城市生活用水,农业种植条件有限,品种单一且大部分为旱作农业,农业灌溉无法形成规模。
(三)农业灌溉模式的转变。
由于大水漫灌耗水量大且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全市农业灌溉方式已逐渐转化为节水灌溉。“十二五”以来,全市新增农水设施基本是管灌、喷灌、微灌、滴灌、渗灌等高效节水工程,当前全市35万亩的实际灌溉面积均为节水灌溉面积,大水漫灌仅在抗旱应急时使用。
根据长期实证调查,节水灌溉与传统灌溉方式比较,节水率在40%以上,按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不同,平均增产效益在30%以上。节水灌溉不仅节约水资源,有效提高抵御干旱能力,而且对土壤没有伤害,具有稳定粮食增产和节约用水的双重效果。
(一)灌区工程老化失修,无法发挥农灌主力军作用。
全市在册7个中型灌区,服役时间均超过35年,老化严重,干渠、支渠、末级渠系损毁达90%以上,加上工业化造成的水资源挤占,灌溉水源逐渐萎缩,灌溉效率和效益大打折扣。全市3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只有5.5万亩来源于灌区灌溉。近年来,通过除险加固工程,全市市管94座水库已经有52座具备蓄水能力,总蓄水库容7000余万方,但受没有配套灌溉设施的制约,蓄水资源无法转化成灌溉能力,基本不产生灌溉效益。
(二)当前条块分割的农业生产模式与灌溉模式不匹配,灌溉效益无法充分发挥。
农业灌溉效益的发挥取决于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当前,以家庭为单元的农业生产模式,耕地条块分散,农民自发式选择种植品种,使规模灌溉实施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小麦、玉米、谷子等大田作物,农民在种植时基本不选高产、水浇地种子,而是习惯选择低产、耐旱种子,单户产出增值不明显,导致群众对大田作物灌溉的意愿降低,无法调动农民浇地的积极性。
除水库、灌区以外,以乡(镇)、村为单元分布的小型农水设施,权属、管理和使用主体不明确,这是造成工程建成后期管理效果差的内在原因。近期泽州、高平实施的粮食产能区项目,高平、沁水、泽州的小水重点县项目,工程设施已基本建设完成,但是资产交付对象和后期管护责任主体却没有确定。产权归属于谁,资产谁来管理,如何保证工程的后期管护和运行,包括供水水价的确定还处于缺位状态。
(四)节水灌溉落后于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入户调查显示,节水灌溉与传统灌溉相比,亩均灌溉成本最少降低50%以上,但农户长期形成的“靠天吃饭”的思维惯性。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并没有那么简单地就可以消除。只有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让节水灌溉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节水灌溉的发展才能产生动力。当前,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加大,以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的设施农业园区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节水灌溉的需求大有市场。
(五)政府投入和水价瓶颈。
虽然国家号召始终要求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在探索管理使用、管护体制机制上也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就晋城市来讲,市本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市本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包括末级渠系建设投入2842万元,2013年降至718万元,2014年再降至68万元。造成投入下降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单从水利职能部门来反思,农田水利建设前期工作深度不够,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中长期规划和整体布局,没有针对本市实际抓住重点和重点环节,造成专项投入分散,典型效益不明显。另一方面,全市水管单位农业灌溉基本是政府行为,没有形成灌溉可持续循环机制,灌溉收入长期为零。隶属乡镇和村集体的小型农水设施也基本是义务灌溉,水价和水费在百姓眼里还没有形成概念。
三、方向和措施。
结合晋城市农业生产基本特点,以发展农业节水灌溉为重点,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成农业灌溉向规模化、效益化的转变是今后农田水利服务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向。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依照各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农田水利建设总体布局和分年度目标和规模,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措施,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责任落实,保证农田水利建设顺利推进。
财政、发改、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职能部门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要统一思想认识,积极整合行政资源和技术资源,形成合力,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稳定提供保障。
从社会层面讲,通过政府指导和带动,在提高土地规模化生产,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全面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前提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在工程布局上,以设施农业园区为“点”,分批、分步骤稳步发展高效节水园区;以灌区灌溉为“面”,抓住当前国家政策倾斜的有利时机,对灌区进行分批升级改造,同步推进干渠、支渠、末级渠系的配套建设,全面恢复灌区规模化灌溉能力;以主要河流为“线”,利用境内主要河流的灌溉资源,集中建设一批沿河小型农水工程,基本摆脱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传统局面。
(三)加强工程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运管体制机制。
通过明晰工程产权、明确管护主体、创新管护模式、落实维护经费、培育市场主体等改革措施,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创新,破解长期存在的权属不明、体制不顺、建管脱节、权责分离等问题。
(四)积极培育农经市场,逐步建立水价形成机制。
通过土地流转和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稳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一体化。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县级政府要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分别公告不同种植作物、不同水源、不同投资构成工程的用水指导价格和用水定额,研究定额内用水的精准补贴办法和超定额累计加价等办法,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基础设施建设报告篇四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在为期半年的村官工作当中,本人对村内四合头、胡家湾、黄家口等社通过实地勘察、走访询问等方式,对xx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调研,了解了xx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状况,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意见和建议。
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具体包括道路和交通设施、水利和用水设施、文教卫生与体育设施等,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
xx村位于xxx,以丘陵为主,无固定的集体经济项目和收入,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村结构,生产生活水平较为落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十分薄弱。
(一)道路和交通设施。
除了黄泥堡社以外,xx村基本实现了每个合作社通公路,拥有关口到桃园公路5公里,四合头公路4公里,关口至胡家湾公路3公里,芭蕉湾堰塘公路1.5公里,砖厂到刘家坪公路1公里,另外有姜白公路通过xx村长五间、四合头、芭蕉湾、刘家坪、黄家口、白鹤塘六个社。但村内公路质量普遍较差,以泥石路面为主,公路等级低,坑凼多,边沟不畅,下雨天基本无法通行,村民出行受到很大限制。
(二)水利和用水设施。
xx村拥有大小山坪塘7口,分布在芭蕉湾、胡家湾、仓垭口、刘家坪等几个合作社,但由于年久失修,不能满足全村灌溉需要。另外,受丘陵地势的限制,各类排水均为自然散流,人畜粪水进入生产再利用,排水设施建设之后,污水未经处理,对环境污染较重。
目前村民用水主要是井水、山泉水或地下水,没有自来水。有的农户甚至直接饮用的是田里的水,极不干净卫生。
(三)文教卫生和体育设施。
在文体方面,目前村内没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没有独立的图书馆,相关的健身设备也十分缺乏,文体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甚至村委会办公室因缺乏资金,难以修建。在卫生方面,现在已经新修建一处村级卫生室,拥有乡村医生一名,基本解决了村民的看病问题。
xx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和现代农业都不发达,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资金上的困难。早年由村民筹资筹劳修建起来的乡村公路,由于缺乏维修资金,维护十分困难,公路状况越来越差。
1、xx村公路路面窄,路况差,排水不畅问题比较普遍,晴通雨阻现象非常突出。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我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我村新农村建设,打破传统的产业结构,促进人流、物流发展等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因素。
2、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全村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低,特别是我村是山区地貌,因蓄水能力弱和排灌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业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另外,我村的稳产农田不多,农业旱涝保收不稳定,例如今年的`暴雨给粮食带来了极大的损失,80%的农田不同程度受灾,农民经济增收困难。
(三)基础设施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种制约因素。一是土地和林地目前都已承包到户,在我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占用土地和林地的协调难度大;二是我村山区面积大,我村基础设施项目点多面广,原材料运输距离远,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四是我村我村人口多且文化素质偏低,对项目的实施认识浅,支持力度弱。由于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加大了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和实施难度,甚至使一些工程不能顺利实施或无法实施。
认真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在现有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大修建整改规模,切实改变我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全面打造我村基础设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我村公路建设力度;二是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争取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三是加大我村饮水工程建设力度,彻底解决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四是加大我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一是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做好我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要结合国家政策,全面规划,从适应未来我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需要出发,在充分研究我村目前的基础条件上,提出我村短期、中长期我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积极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
二是突出重点,结合现实政策和发展需要,抓住公路建设和水利建设两个重点建设项目。
三是因地制宜,不盲目跃进。在制定村建设发展规划时,要结合实际,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不盲目,不冒进。
(二)加大我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争取力度。在建设城乡统筹的机遇下,确保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央和地方出台了许多政策,增加对我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用于更好的进行农村发展。我们要抓住这个良好机遇,踏踏实实搞好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工作,发挥项目在村域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要进一步增加信息渠道,主动与镇机关部门联系,了解相关农村规划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扶持。
(三)健全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快我村我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关键是要加大投入力度。由于我村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而国市、区的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又满足不了建设需要,因此,要健全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一是在努力争取上级财政对我村我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制定相应措施,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健全完善国家、集体、农民和社会各界相结合的多渠道农业投资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我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为适应我村经济的发展,要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很多,由于目前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收入不多,许多我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让农民集资修建难以实施,因此,必须改善服务环境,加大招商力度,通过招商引导民间资本和企业资金积极投入到我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充分发挥村民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因此资金要先规划,再使用,争取不浪费一分钱。
一是要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充分征求和吸纳农民群众的意见,对于农民自主参与、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投资投物搞建设。
二是要进一步引导建设好“一事一议”制度,坚持群众自主原则,尊重农民群众意愿,通过“一事一议”充分调动项目区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到我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工作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报告篇五
根据市政协调研要求,对照《全民健身条例》、《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现将我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及活动情况向各位领导及委员汇报如下:
一、加大投入力度,公共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我局认真贯彻执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形势下,高度重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加快体育场地基础建设步伐,为全民健身工作奠定牢固基础。创新发展思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功创建省全民健身示范县(市),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我市现有各类体育场地xx33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61平方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一是高度重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按照《全民健身条例》、《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市政府把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写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体育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全市中心城区规划体育用地45.72公顷,15个乡镇规划体育用地60公顷。
二是持续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全市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要以省、市体彩公益金投入为主渠道,市政府注入配套资金,三年来共投入资金1378万元,用于体育设施及器材的普及。
三是扎实推进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抓住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和省全面直管这个机遇,加快我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进度。在“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了市体育文化中心,预算投资6亿元,实际投资8亿元,占地面积310亩,包括主体育场、综合办公楼、篮球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会议中心等设施。目前,整个工程进入验收阶段。近三年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的基础上,共完成新型农民体育工程140个,新建多功能运动场7个,健身路径30条,健身步道3万余米。借力百城提质工程,围绕打造“10分钟”健身圈,利用城市公园、游园、绿地广场安装健身器材90余处。持续发力,提升体育健身设施,争取省资金500万,政府配套500万元,在万汇城三期以东、新华书店以北建设市室内全民健身中心,已基本完成选址、规划、论证、征地等前期工作,另外为解决城区健身设施不均衡问题,在煤山公园建设市老年体育公园。建立公共体育设施管理长效机制。对于已建成的全民健身场地,制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管理、维护制度。先后出台了《xx市乡镇体育健身工程场地建设标准》、《xx市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办法》等制度,为全市体育场地正常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二、突出活动载体,全民健身工作扎实开展。
我们紧紧围绕地方传统体育文化,引进高水平体育赛事,以省全民健身评价体系为基础,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等为抓手,推动全民健身工作扎实开展。
一是以传统体育项目为载体,促进民间特色体育蓬勃发展。全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市直各单位、企业、学校利用五月“全民健身月”,八月八日“全民健身日”,元旦、春节、老人节,开展富有当地民俗和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的健身活动。已普及到各村、居委会和社区,年参与群众40万人次,形成了“一乡一特色,一村一亮点”的群众体育格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35%以上。积极支持教育系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切实保障xx多万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生体质健康优秀达标率21.65%,学校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xx中心校大力普及花样跳绳活动,多次参加全国性花样跳绳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二是引进高水平体育赛事,提升我市体育工作知名度。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协会融资,近三年坚持开展“中睿速递杯”全国冬泳邀请赛、“河滨公园杯”全省摩托车越野赛、市文明单位篮球赛、“江山杯”篮球邀请赛、市老年门球值班赛、“xx农商银行杯”乒乓球邀请赛,逐渐形成了在全国、全省和当地叫得响的六大体育活动品牌。先后承办省品牌赛事“环中原”自行车公开赛,全省健身气功站点总决赛,中美男篮对抗赛,“龙府杯”全国大学生男篮邀请赛,“戴尔建生杯”友好城市羽毛球邀请赛,全省“公仆杯”乒乓球赛等重大赛事。
三是举全市之力组织市第六届运动会,引领公共体育新气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历时x年成功举办第六届运动会,实现了“隆重、热烈、精彩、节俭、圆满”的办会目标;省体育局局长、市四大班子领导、市拔尖人才以及来自全市的113个参赛代表团、文体表演参演人员等2万多人参加了盛大的开幕式。项目设置、参加人员均创历史新高,特别是开幕式受到市领导和全市人民的赞扬。
四是组织参加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和省农民体育工作现场会,增强我市体育工作影响力。我市代表团总积分在全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直管县综合排名中,名列第15,被授予“优秀组织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等荣誉称号,是十个直管县(市)中获得“优秀组织奖”的县(市),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10月23日,在夏邑县政府会议中心,我局作为省体育系统的代表,在全省农民体育工作现场会上做典型发言。我市全民健身工作得到了省体育局和省农业厅领导的充分肯定。
五是开展机关干部系列体育活动,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引领作用。20xx年我市举办科级干部篮球、乒乓球、登山、自行车、健步走等体育活动,处级干部100余人次登顶九峰山,科级以上干部1000余人次参加了篮球、自行车、健步走等系列活动。领导干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全民健身的热潮。
近年来,我市体育工作继续保持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武术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20xx年再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连续四年荣获河南省全民健身活动一等奖、全民健身评价体系考评位居十个直管县第一。20xx年9月,我市积极申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第一阶段申报材料已上报省体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待国家体育总局测评标准出台后,我局将严格按照测评标准准备创建条件,力争完成创建任务。
三、加大服务保障,全民健身网络逐步形成。
一是充分发挥体育场地优势,不断激发全民健身活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20xx年修订出台《xx体育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对组织场地建设、开展健身活动、青少年业余训练的相关单位给予补助。通过加大奖补力度,充分调动了全市人民的健身热情。二是着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备体育专干,各行政村、社区设置文体协管员。
基础设施建设报告篇六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议题安排,月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由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组成的视察组,在县政府副县长、政府办公室和县广播电视局负责人陪同下,对全县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视察。为保证此次视察活动顺利进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大会对视察活动进行了研究部署,常委会办公室、教科文卫工委加强与县政府办公室及广播电视部门沟通协商,制定了具体的视察方案,并在第二十次常委会上专门邀请市广播电视局事业发展科科长祁中山对《广播电视条例》进行了专题辅导讲座。视察组先后实地察看了洋坪镇九里岗村广播室、太平顶“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以及洋坪镇三板村“村村通”工程现场,召开了由县广播电视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局、人事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县广播电视局关于全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围绕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进行了研究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几年来,在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广电部门的积极努力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广播电视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管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广播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广播电视服务不断优化,全县广播电视事业步入了良性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有线电视网络发展步伐加快。有线电视网络由城区向乡镇延伸,实行县乡联网,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共建有线电视干线光缆254.8公里,光节点157个,有线电缆187.6公里,网络公司所属的城区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3320户,乡镇用户达到了3786户,未被网络公司收购的乡镇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931户。今年来,县网络公司积极搭建数字平台,通过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开通了74套有线数字电视节目,截止目前,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开局良好,已发展用户4000余户。数字电视的开通,极大地丰富了我县广大有线电视观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服务。
二是“村村通”工程稳步实施。县政府高度重视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把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作为丰富农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先后投入资金120万元,于2005年建设50户以上广播电视盲点自然村“村村通”项目点59个,年建设20户以上广播电视盲点自然村项目点40个,今年我县有270个20户以上的盲点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纳入国家建设计划。通过推进“村村通”项目建设,截止年,全县广播电视有线骨干网基本形成,开通有线电视的区域扩大到59个村,占全县行政村的53.6%,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
三是无线电视覆盖工程扎实推进。抓住“村村通”建设机遇,架通了县城至太平顶广播电视发射台的光纤线路。并投资20万元对县城和太平顶发射台的三台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机进行了更新,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转播台作用,提高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抓住中央台覆盖工程的契机,完成了中央台一套、七套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三套节目的天线和发射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工作,提高信号质量,有效地扩大了广播电视覆盖率。投入资金120多万元对太平顶发射台专用公路6.4公里进行道路硬化,并多方筹集资金对太平顶发射台机房进行装修改造,使我县及周边县市近20万人受益,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四是广播电视宣传硬件建设迈上新台阶。按照科学设计、合理施工的原则,突出安全性、可靠性和前瞻性,分期分批对广播电视台机房进行改造。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播出质量和水平,县政府共投入40多万元,先后对新闻采访设备、编辑制作设备、播出设备进行了升级更新,将广播电视拍摄采访设备全部更换为数字设备,制作全部采用非线型编辑设备,后期播出设备更换为硬盘播出系统,并组建了局内部办公网和制作播出网,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工作效率和自办节目质量。
(二)管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完善经营机制,提高广告经营创收水平。县广播电视局通过加强管治、挖掘潜力,将远安电视台广告文艺节目时段经营权对外出让,由宜昌三人广告传媒有限公司以每年25万元买断经营权,实现经营创收保运转。
二是深化内部改革,实现管治标准高效。县广播电视局根据新形势、新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加强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在机构改革上,率先完成了局网分设;对乡镇所属有线电视网络探索引入民营资源,逐步将经营权出让,乡镇从事文化广播公益服务的人员统一归口到乡镇公益综合服务中心管治,从而实现了人员和机构的精简。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广播电视局事业人员通过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末位淘汰和对工作人员全员竞聘、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精简分流。通过改革,全县广播电视系统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和比学赶超、奋发向上的氛围,激发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活力。
(三)广播电视服务不断优化。以提高宣传质量,多出宣传精品和保障安全播出为目标,严格管治,优化服务。一是严格审核把关,保证导向正确。完善节目审查制度,加强导向把关,发展监听监看,保证节目宣传中心突出。二是狠抓节目创优,提高导向水平。克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人少事多的现实困难,坚持“三贴近”原则,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县委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宣传报道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并及时向省市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推介,不断增强了新闻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从整体上改进和提高宣传质量,为推进远安科学发展,努力走在山区县市前列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是认真履行有线电视安装、维修限时提速承诺。不断加强了广播电视网络设施设备维修报装队伍建设和服务保障制度建设,对用户的安装申请和报修投诉,严格兑现服务承诺的时间和质量。坚持对农村广播室维修零收费服务措施,有效推进了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四是完善健全各项制度,成立了安全播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建设畅通、快速、高效的联系协调机制,在重大节日、敏感时期加强值班工作,启动应急预案,出现紧急情况,立即处理,保证了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和广电网络传输安全运行.
我县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水平及基础设施建设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与走在山区县市前列及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推进数字电视的相关政策和服务有待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自办节目采访、编辑、播出设备周期性更新亟待解决。围绕进一步推进全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视察组提出三点建议:
(一)突出发展重点,为广播电视事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县人民政府要站在加速推进全县科学发展、实现我县广播电视事业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和实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进一步重视和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二是要增强各级各部门责任,科学编制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狠抓贯彻和落实。三是要紧紧抓住各种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优化广播电视技术装备条件,为广播电视事业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打下坚实基础。
(二)体现远安特点,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步伐。一是要突出指导性、实效性和娱乐性,重点办好广播、电视两台自办节目,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二是要优化频道资源和节目设置,在抓精品、创名牌上下功夫,从策划、编排、内容等方面求新、求变,全面提高自办节目的整体水平。三是要突出正常运转、设备更新,重点抓好太平顶转播站建设,提高无线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四是要加强设备维护和使用的技术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农村广播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五是要积极研究数字电视发展问题,提高服务效率,多方听取采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促进有线电视建康发展。
(三)解决发展难点,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夯实基础。一是要切实抓好广播电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治,进一步提高采编人员职业道德水准和业务能力,不断加强广播电视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广电队伍,以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开辟多种途径,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广播电视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建设广播电视采访、编辑、播出设备更新改善资金稳定投入机制,提高自办节目质量;三是要进一步深化广播电视管治体制和内部工作机制改革,有效解决电视广告文艺节目时段出让后存在的诸多困难和矛盾,进一步明确局网分设后网络公司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的责任,加大督促力度,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力度,认真做好服务,切实加强对农村广播室设备的管治和维护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报告篇七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建立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的通知》要求,县委办公室包村扶贫村由**镇**村调整到**乡**村,我和办公室的同志于8月31日下午,按时奔赴**乡**村委会,继续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在县委办公室28名干部职工和**村干部的配合下,通过27天的走访调查,形成初步的调研报告,呈请县委办公室领导和**乡党委、政府领导审改。
一、基本情况。
**村委会隶属南华县**乡,位于**乡政府所在地东北边,距乡政府8公里,连接王红线的进村公路为水泥预制块弹石路,距离县城80公里。东邻**庄村委会,南邻**村委会,西邻**发村委会,北邻**镇**村委会。**、**、**、**、**、**、**、中段、黑泥田、**10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46户,有乡村人口889人,劳动力53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04人。全村国土面积16平方公里,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816毫米,适宜种植烤烟、包谷等农作物。全村经济总收入9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7元。
(一)基层组织。该村党总支下设党支部2个,党小组8个,共产党员66人,其中男党员60人,女党员6人,预备党员1人。共青团员23人。
(二)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735亩(其中:水田70亩,旱地665亩),人均耕地0.88亩,主要种植烤烟、包谷等作物;拥有林地240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500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
(三)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底,全村有142户通自来水,有246户通电,拥有电视机200户,安装固定电话16户,拥有移动电话170户。距离最近的公共汽车站8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8公里。全村有效灌溉面积为100亩,没有高稳产农田地。该村农户居住砖木结构房屋4户,有242户都居住土木结构房屋,人畜混居的农户没有。
(四)农村经济。该村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7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86万元,畜牧业收入274万元(年内出栏肉猪900头,肉牛166条,肉羊136只);林业收入117万元,没有第二、三产业收入,工资性收入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7元,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98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95人,在省内务工91人,到省外务工4人。
(五)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烤烟、蚕豆、核桃、畜牧业,主要销往本县。2014年全村销售总收入486万元,目前正在发展烤烟、核桃、蚕豆、花椒等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能繁母猪等畜牧业。
(六)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246户,乡村人口889人,其中男性454人,女性435人。劳动力530人。到2014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93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831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室,距离乡卫生所8公里,距离县卫生院80公里。
(七)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小学和**中心学校,中学生就读到**中学。距离中心学校8公里,距离初级中学21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中,小学生70人,中学生1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98%。
(八)村务公开。到2014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0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950亩。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一事一议筹劳284个。年末集体总收入1万元,有固定资产18万元,村集体没有收益,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
二、脱贫标准。
(一)行政村实现9有:有硬化的通村公路,有特色增收产业,有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有良好的基本公共服务,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村集体经济,有合格的办公活动场所,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一套民主管村的好制度。
(二)自然村实现8有:有进村入组公路,有安全保障的生产生活用水,有稳定的增收致富项目,有硬化的村内道路,有硬化的活动场地或活动室,有广播电视宽带信号覆盖,有一批会经营懂管理的致富带头人,有优美整洁的村容村貌。
(三)农户实现8有:有1套安全适用住房,有安全卫生的人畜饮水,有1口沼气池或节能灶,有1个卫生厕和新式畜厩,人均有1亩以上保浇保灌的基本农田地,人均有1亩经济林果或经济作物,年人均有1头(只)商品畜出售,年人均有粮食300公斤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报告篇八
(一)农村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县乡两级都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250个乡镇配齐了科技副乡镇长、4508个行政村基本上配备了科技副村主任,并成立以农、林、牧、水科技人员为主要成员的农技服务中心,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农村乡土人才组成的农村科技队伍正逐渐壮大,一个集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和经营为一体的县、乡、村、组四级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正逐步走向成熟。一批批以科技为依托的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基地相继建成。
(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民办、高等、职业、成人等教育蓬勃发展。近年来,特别是“普九”期间,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绝大多数学校校园设施、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行政用房等基本齐全,小学初中厕所、课桌凳、黑板、讲台达标率均为100%,图书达标率在98%以上,实验、体育器材配齐率达到95%,90%以上的中学有了30台以上规模的电脑,除威宁、赫章两县外(注:威宁、赫章两县将于20通过省政府达标验收)皆顺利通过了省“两基”评估验收。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正进一步扩大。全区通过招聘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西部志愿者等行动进一步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民办学校发展迅速,毕节学院正式挂牌招生,地直各中专学校和县市各职业高中规模不断扩大,成人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三)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区有医院31个、乡镇卫生院241个;村卫生室4047个;全区县级以上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2784人,乡镇卫生院2580人;村卫生人员5738人。各县市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分别有业务用房59122m2、118933m2、5724m2;现有设备总额分别价值3112万元、1084.46万元、5.6万元。各县市卫生服务除县(市)中心医院外,另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乡镇一级的各个乡镇均有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都有专(兼)职的防疫、妇保人员。乡镇以下的村有招聘的防保人员与卫生室人员。从而构成由县、乡(镇)、村的三级防保体系。
(四)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我区在“十五”期间已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目标。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广播电视覆盖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文物、文庙的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设施有一定的改善,各县市农村中小学均有了体育运动场地和相应的体育设备,部分社区有了一定数量的体育运动器材,全民健身运动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加强。
(五)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旅游服务体系得以建立。旅游业在全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区依托织金洞、百里杜鹃、草海等著名景点,大力发展乡镇旅游业,如农家乐、民族文化旅游、水上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皆得到不同程度发展。逐步完善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加大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挖掘“红色旅游”潜力。
(六)农村社区建设开始启动,基础设施投入有待加强。我区农村社区建设除了县市政府所在地开始启动外,其余的皆是一片空白,这主要是由我区经济能力决定的。
(七)计划生育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明显成就。近几年来,全区加大计生服务阵地建设力度,全区250个乡镇均有计生服务站,能独立开展计划生育服务,90%以上的乡镇计生服务站达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站标准要求,85%以上的村有了自己的服务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计生事业实现“两低一高”,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毕节地区各项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同层次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因素多,因此,存在着如下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区农村科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体制创新活力不足,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体制,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不够;二是缺少科技项目资金,科技贷款手续繁琐,政府对农村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部分乡镇不能保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开展业务工作,科研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科技人员学非所用;四是人才匮乏,科技人员技术陈旧,知识老化;五是没有建立一批依靠科技成长起来的涉农企业,农产品的加工没有得到科技的有力支持,申报和实施的科研项目少。
(二)我区农村教育事业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村教育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太少,渠道不畅。农村税改后,取消了农村教育税附加,再加上实行标准太低的“一费制”以来,学生收费和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均没有设置教学设施装备专项经费,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能力。
2、农村远程教育进展缓慢,小学英语开课率一片空白。全区农村初中虽然大部分已经装备了电脑,但农村小学装备电脑的极少,且农村学校专业的计算机老师寥寥无几,不能让其发挥本身应有的作用。农村小学英语没有开课的达到95%以上,且严重缺乏英语教师。
3、“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难度加大。一是教育负债多,学校运行困难;二是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后客观上削弱了乡镇一级对教育的积极性,导致与教育有关的实际工作基本上由学校包办代替;三是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不合理,许多农村小孩上学路程远。
5、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住下来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吃不起饭,住不下来;二是燃煤、用水、用电等设施的维护、维修等费用较大,学校支付较为困难。三是由于学校有寄读生,每校需增加炊事员、医务人员等,增加学校编制和财政负担。
6、民办学校受限于办学场所小,设施设备简陋,投资小,资金短缺,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不能有效地分流更多的适学儿童。
7、农村职校办学规模小、专业单一、专业教师缺乏、无实验基地、教学资金短缺,不能有效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由于受我区地广人多,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扶持困难等因素制约,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卫生技术人员补给机制欠灵活,专业技术骨干缺乏,人员素质偏低。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医疗机构主要有血压机、体温表等简单设备,少数卫生院仍靠“老三件”来诊治疾病。三是农村卫生体制及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具体是:a、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举步唯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活,多数经营效益低下。b、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乡镇卫生院有专业技术人员却没有较好的设备和诊疗仪器,而乡镇计生站有先进的仪器,却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计生站还向着医疗领域延伸,与卫生院争夺市场。c、村卫生室处于瘫痪状态,集体经济已经名存实亡,合作医疗名不符实,乡医半医半农,年龄知识老化,无力承担农村社会卫生工作。四是卫生投入不足,卫生事业总费用占地县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0.29%和1%。农村合作医疗力量发展缓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相当突出。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下降。
(四)由于我区许多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农村文化发展。二是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三是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四是农民看电影难、看书(报)难、看戏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等开始蔓延泛滥。
(五)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受限于体育场所不足,体育锻炼方式单一,缺乏生机和活力,政府对其重视不足和资金投入极少,全民健身运动只是宣传而也,没有落到实处。
(六)农村旅游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低,基础差,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府对发展农村旅游业的认识有待提高。发展农村旅游需要县乡(镇)政府提高认识,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地方群众的发展,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引导作用。二是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投入不足。由于我区许多县属贫困县,只能保证运转外,根本没有资金投入在发展旅游事业上,许多乡镇是群众在发展旅游业的大环境下自主发展起来的,因此,设施比较简陋,管理、服务水平较低,景区可进入性条件差,未能与周边相对成熟景区连成一线,形不成感召力。三是地方群众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发展旅游业是政府的事,不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地方旅游,加之受传统的农业经济思想影响,安于现状。四是旅游经营管理体制落后,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阵、条块分割的状况,资源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缺乏统一的战略决策及经营过程中权责明确的制度。
(七)我区农村社区建设虽然已经启动,但离社会整合建设发展要求太远,在目前阶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认识不足。目前出现社区建设发展贫乏,其原因是各部门有关单位、社区居民、社会团体对社区认识不足,认为社区无非是小整合为大,直接管理和指导的单位是乡镇,在目前来说乡镇主要工作是计划生育、财政税收,而无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社区发展问题。
(八)农村计生服务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人口过快增长与计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相当突出。二是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养子防老”等观念难以在短期内根除。三是乡镇计划生育服务人员严重不足。
针对我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制约瓶颈因素,经过认真分析,从中找出关键点和切入点,提出以下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随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区发展和改革全局工作中的重要着力点。面临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和环境条件,我区农村社会事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和要求,按照“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城乡协调发展,统筹考虑地区协调发展,统筹考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统筹考虑发展与改革”的五大原则,以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己任,理清工作思路,搞好规划指导,加大工作力度,突出发展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综合协调,大力提高农村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快农村社会发展步伐。
(二)加大中央、省财政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1、要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乡镇科技活动经费比例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管理,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素质,增强科技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大力推广农村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2、要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抓好我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的实施,作为切实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的切入点,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覆盖面,增加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要继续扩大乡镇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办学规模和增加办学点,大力在乡镇新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让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减少初中生毕业就进入社会就业和减轻农民教育费负担,特别是农村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不再享受“两免一补”将加大农村家庭的支出费用,许多家庭无力承担。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全面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定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增加对民办教育的贷款支持力度,明确民办学校可同等享受农村“两免一补”的'国家经费补贴。
3、要把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作为重点工作领域,重点抓好以基层乡镇卫生院尤其是中心乡镇为主体的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力度,对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要充分利用医疗救助体系和医疗救助基金,大力推进和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使返贫农民尽早脱贫。要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要继续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医疗设备的投入。
4、要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摆在重要工作议程,继续加大基层文化馆(站)、图书馆和“村村通广电工程”等建设力度,大力繁荣农村文化事业,要尽可能早地建立村级文化室、公众娱乐室,要成立农村文化宣传队和村级文工队,加大破除农村不良习俗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文物的保护、维修、抢修力度,增加文物经费的投入。
5、要把改善计划生育基础服务设施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加快乡镇计生办改造步伐,按照“八化”要求,逐步建立医院或中心乡所,更新、配备必要的手术器械和医疗仪器。要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消除农村独女户、二女户的后顾之忧。加大对计生人员的培训力度,继续开展“技术帮扶”工程。
6、要加大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乡镇、村、社区的体育器材的投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7、政府要提高对旅游业的认识,要加快对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速度,积极引导乡村旅游向规范化、特色化、现代化、娱乐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旅游产业,要继续挖掘“红色旅游”的潜力和开发品牌旅游线路,要动员有实力的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
8、要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参与社区建设,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积极支持。
(三)推进体制创新,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增强我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活力。一要继续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人事体制改革,大力推行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并且进一步明确乡级以及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在教育中的具体职责,如规定各级政府财政对教育投入比例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要以“一事一议”等方式为学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要适当放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教师后续教育培训方面做到高质有效。二要积极探索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和农村卫生人员的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每年公开招聘一些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乡镇卫生院工作,为乡镇卫生院注入新生力量。同时还要加强现有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与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另外还要逐步实行医疗市场化建设,在人才使用、分配机制等方面要按市场规律准则来运行,使经营更具自主权。三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来调整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布局,逐步解决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偏低问题,使他们真正成为一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同时还应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兴办农村文化市场。组建农民龙灯队、唢呐协会、农民剧团等各种业余民间文艺组织,开展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四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在现有的基础上,抓好计划生育各项优惠奖励措施的完善和落实工作。解决好农村无孩户、纯女户的养老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计生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县乡村三级计生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与教育,建立健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工作机制。还要进一步加大违反计生条例的查处力度,强化社会抚养费的征管,努力解决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问题,真正实现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报告篇九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摆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已成为各级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共识。近年来,我市交通系统按照省交通厅及市委、市政府要求,以高速公路、国省道、区域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初步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网络,有效推动了我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由于交通发展的适度超前要求,我市交通建设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拟建或在建的重大项目工程有嘉绍高速、绍诸高速、绍兴中心港、杭甬运河绍兴段、诸永高速诸暨段等,需要投入的资金多达上百亿,投融资成为我们交通各项的重中之重。
我市位于杭州湾南岸,是长三角南翼地区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长三角是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加强我市区域内以及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系,走区域合作的道路,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而要达到资源互补、市场互补的目的,实现良好的区域合作,就必须拥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作后盾;同时根据《绍兴大城市发展战略纲要》,绍兴要发展成为拥有百万人口的现代化生态型大城市,要由“山湖时代”转向“杭州湾时代”,实现“城市北进,旅游南延,沿江开发,多向拓展”的战略导向,也必须拥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作后盾。因此,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深化投融资改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为我市交通跨越式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截至年底,我市公路通车里程达4397.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78.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土地拥有公路53.3公里,每万人口拥有公路10.1公里;公路技术等级显著改善,等级公路达到4118.9公里,占总里程的93.7%;县乡公路里程大幅增长,县道达到1885.8公里,乡道达到1679.6公里,各占总里程的42.9%和38.2%,全市已完成3900公里通村公路的建设,同时对1987公里通村公路进行了路面硬化,准四级及以上公路通村率达92.8,路面硬化率达85.2。
航道、港口建设主要以建设杭甬运河绍兴段为重点,同时疏通、疏浚航道,修缮码头,提高航道等级、通航能力,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交通基础设施的加快推进,建设资金缺乏始终是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为改变我市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解放思想,破除体制障碍,开始尝试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我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大体如下:
1、依靠上级部门拨款,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项目主要依靠上级部门拨款。以市区为例,自19起至2005年底止,上级拨款项情况为:省交通厅拨款14902.80万元,用于31省道绍大线绍兴段、104国道东泾线、杭甬高速连接线、南连北建续建工程四条收费公路的建设;市财政局拨款58900万元,其中公益性项目拨款38300万元;收费公路项目拨款20600万元。
2、以交通投资公司为主体,向银行贷款,筹措建设资金。向银行借款是目前为止我市筹措交通建设资金的主要融资渠道。其中包括项目贷款(中长期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短期贷款)以及设立中外合作企业向外资银行贷款。
(1)项目贷款主要以收费公路为质押,向银行贷款,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弥补一些非经营性项目的资金缺口。但目前按国家银监委的规定,基础设施型投资公司,一般情况下不允许银行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这给今后争取流动资金贷款带来一定难度。
(3)设立中外合作企业向外资银行借款。市交通投资公司通过在香港投资设立交通投资(香港)有限公司,与绍兴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中方出资为实物,即建成收费的104国道北复线)组建中外合作企业――绍兴四通公路建设有限公司,该公司具备向外资银行贷款资格,由此向香港宝生银行上海分行借入1500万美元,用于104国道北复线的拓宽改造。
3、招商引资。甬金高速公路绍兴段的建设,是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较为成功的实例。我市交通投资公司通过与上海茂盛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组建了绍兴市甬金高速公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业主。市交通投资公司实际投入资本金9000万元(协议应投入约2.9亿元,后股权转让退出),完成了27亿元多的建设项目。
金全额用于交通建设。新昌通过“以土补路”政策征用开发土地280多亩,共筹集道路建设资金约1.7亿元。诸暨在十二都至店口公路改造中,划拨市值1.2亿元的城市住宅用地116.6亩,挂牌拍卖,所得全部用于该工程建设。二是帮助解决贷款抵押难题。如在104国道嵊州段改建中,嵊州市政府通过将200亩已列入出让计划的住商楼土地转入项目公司名下作为抵押,向银行成功贷款2亿元。三是帮助解决贷款担保难题。绍兴县在柯海快速干线、柯袍快速干线、杭甬运河绍兴县段改建融资过程中,当地政府以抄告单形式明确由县城市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县土地资产储备中心等为担保单位,并由县财政局向贷款银行出具还本付息承诺。新昌在104国道新昌段(南复线)建设中,政府积极动员三花集团、万丰奥特集团等大企业为104国道建设贷款担保8000万元,确保了104国道新昌段顺利建成。四是政策支持。在征迁过程中,从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到土地审批、办证,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采取免缴、减缴或缓缴税费等方式予以支持。
三、我市交通投融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现有投融资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市通过推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四自”政策,通过争取市政府、省交通厅对我市交通建设项目的资金补助,通过设立交通投资公司,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适度负债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压力。但是由于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日趋繁重,需要筹措的资金数额越来越大,受外部融资环境(如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交通投融资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1、贷款压力大。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目前银行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贷款把关较严。按银监会意见,基础设施投资类公司只存在项目贷款,不存在流动资金贷款,这也使得争取流动资金贷款难度加大,并且原有的流动资金也随时可能被收回。同时原有贷款正进入还贷高峰期,利息支付和还贷压力越来越大。
2、土地审批难。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土地供应趋紧,审批难度加大,这既影响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也影响到地方政府“以土补路”等灵活政策的实施。
3、建设成本高。由于土地的稀缺性,随着路网加密,地价越来越高,同时穿行于山路、海涂的公路增多,直接拉高了建设成本,加上需要解决失地百姓的生活保障等实际问题,征迁难度越来越大,征迁成本越来越大,也增加了建设成本,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更高的金融风险。
4、招商引资难。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且由于政策变化大,回报率难以预测,投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影响了投资者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趣。
5、财政投入少。首先是还贷公路建设资本金不能足额到位。以市区为例,现有五条政府还贷公路,资本金应到47645万元,实到41003万元,缺口6642万元,资本金到位率只有86.06。资本金不能足额到位,负债增大,势必影响还贷公路的收益。
6、收费公路负债高。由于收费公路运转费用高,绕道逃费现象普遍,税费优惠政策难以实施,收费公路经营状况不甚理想,我市部分重点工程项目按照“四自”政策筹集建设资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负债,影响了投资者积极性。
7、交通投资企业实力小。绍兴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我市最大的交通投资企业,资产规模并不大,现金流偏小,偿债能力偏弱,加上该公司经常要承担一些本属城市维护范畴的绿化、亮化等方面的维护费用,导致交通投资公司资金缺口大。交通投资公司是资产经营公司,负有资产增值保值的任务,很难完全履行公益性公路投资的角色。
四、我市“十一五”交通规划及资金需求状况。
根据我市“十一五”交通规划的要求,要通过实施公路畅通及水运强省战略,实现公路网络的现代化和干线航道的高等级化,全面适应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公路建设方面。高速公路规划主要以“接轨大上海,公路骨架高速化”为主要目标,调整、充实和完善绍兴市高速公路总体布局,规划建设总里程达318公里,至高速公路网全面建成,实现由“走廊式交通”向“枢纽式交通”的转变,确立省级交通主枢纽的地位;国、省道及重要县道的总建设里程达1028公里;农村公路规划为准四级及以上公路通村率、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均达到100。通过以上三个层次公路网的建设和改造,基本形成“外达内畅”的公路主骨架网络。全市公路总里程达5499.6公里(不包括农村公路网),其中高速公路444.1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达到2248.9公里,占等级公路总里程的40.9,公路网密度达到60.6公里/百平方公里。
(二)航道与港口建设方面。规划充分利用绍兴市的水路优势,结合以杭甬运河为主动脉的绍兴市内河航道网的规划建设,全面建设绍兴内河港;同时结合杭州湾的整治规划,开发杭州湾绍兴市的岸线资源,建设绍兴外海港,将绍兴港建设成为衔接浙东和浙北的交通运输枢纽,具有内河、外海港口,集货物运输和水上旅游客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
(三)“十一五”期交通建设投资估算。“十一五”期间我市公路水路交通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预计固定资产总投资将达416.2亿元,与“十五”期相比,增加246.8亿元,增长145.7。其中高速公路和航道、港口建设为重中之重,投资额分别为177.0亿元、50.5亿元。
交通基础设施从本质上讲,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同时由于市场运行机制的引入,级差效益的存在,又决定其并非纯公共产品,既要考虑社会效益,又要考虑经济效益。因此对于公益型较强的交通基础设施,国家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而对于级差效益较强的基础设施,应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具体对策及建议如下: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作用。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交通基础设施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我市的现实情况看,政府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扶持:一是直接投资,主要针对社会效益显著的非经营性项目;二是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建设与经营交通基础设施。对于适于市场化经营的项目,政府可进行有偿投资或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同时对投资效益相对较差、建设周期相对较长的项目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等措施;三是提供优质服务,税务、国土、规划部门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出台相应的倾斜性政策,支持交通部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只有确保投资人的合法权益,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进入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因此政府要制定好相关法律法规,实行投资管理法治化,形成良好的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二)推行代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投融资管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是指政府投资项目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社会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简称代建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组织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项目建成后交付给使用单位的制度。由政府选择有资质的项目管理单位,作为项目建设期法人,全权负责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促使政府投资工程“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的职能分离,通过专业化项目管理最终达到控制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的目的。项目代建制是一种建设管理制度,实践证明,“代建制”是控制建设规模、建设工期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同时也是控制建设投资,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投融资管理的有效方法。
(三)提高交通规费实征率,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交通规费是纳入省财政预算的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和管理的重要资金来源,要加大稽征力度,确保应征不漏,同时争取更多的养路费超收分成资金、公建金以及车购税补助投入到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来。
(四)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关心支持地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养护,提高养路费超收分成返还地方的比例,同时为确保国省道干线公路的畅通,要进一步加大省级资金对收费公路大中修的奖励补助额度。在目前车辆猛增,公路规费大幅增加的较好形势下,建议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收费公路回购政策,对通行费收入少、效益差,难以还本付息的收费公路,逐步进行回购。
(五)充分发挥我市交通投资公司的融资功能,发挥其投融资的主导作用。交通投资公司通过企业化运作,向银行贷款,进行项目融资,成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主体。现阶段我市交通投资公司实力偏小,负债较高,要尽量改善经营方式,完善投资结构,尽最大的努力筹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所需要的资本金,完成其对国有交通资产的经营、管理、保值、增值任务,发挥其在我市交通建设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的融资功能和投资主导作用。
因此,一方面交通投资企业要创新思路,提高资本运作水平,盘活现有资产,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同时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减免税费、返还税费、直接注入土地资产、适时增加资本金等方式,增强交通投资公司实力,打造良好的融资平台,及时化解交通建设资金筹集、融通的难题。
交通投资公司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捆绑式”开发的运作机制:政府将公路用地和公路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土地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交通投资公司,沿线两侧的开发收益用于充实公司资本,沿线两侧规定范围内的征地拆迁补偿费用或由所属区域政府出资作为资本金投入,或作为被征地拆迁人的股权投入,以此缓解资金压力,提高投资公司融资能力。
(六)拓宽融资渠道,全面吸纳民间资金。由于负债较多,交通投资部门的还款压力不断增加,同时限于银行部门对资产负债比例的限制、对贷款风险的关注程度的提高,融资规模已趋饱和,急需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民间资金。我省、我市民营经济均较为发达,民间资金实力雄厚,交通建设积极吸纳社会投资,有利于减轻政府对交通投资的财政负担,形成交通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的新格局。
1、引进民间资本,以联合、联营、集资、入股方式等进入。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是关系国计民生重大领域的项目,现阶段我省宜允许民间资金以参股的方式进入。这是民间资本进入交通设施领域的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在今后港口、站场建设中,应以港运分离、站运分离的原则建设,在国家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考虑吸引民间资本,解决资金难题。随着“水运强省”工程的全面实施,资金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内河航道建设资金短缺,应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可尝试在航道建设中引进“四自工程”的模式。绍兴经济发展对港口的需求日趋迫切,特别是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要求有相配套的港口设施和吞吐能力,要加大宣传,吸引投资者投资港口建设。
2、引入市场机制,通过bot、tot等方式吸纳民间资本进入。bot(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经营-移交模式,是指政府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中标的非政府部门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由项目公司筹资建设,建成后由项目公司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内,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回收投资并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政府部门拥有项目的监督权和调控权,特许期限满后项目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该模式不仅可以解决政府资金短缺、降低政府债务的问题,而且有利于转移项目风险,有利于在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为项目的顺利建成和建成后的可持续运营提供保障。tot(英文“transfer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移交-经营-移交。政府将已经建成投产运营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移交给投资方进行经营,政府凭借所移交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未来若干年内的收益(现金流量),一次性地从投资方融通到一笔资金,再将这笔资金用于新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当经营期届满时,投资方再将项目移交回政府手中。利用tot融资方式,其一是盘活了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存量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其二是为拟建新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融到了资金,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我市今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可以考虑此方式,避开建设中存在矛盾,缓解资金短缺压力。
(七)发展高等级公路,集约用地,节约投资。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特点,同时也有利于节约投资、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我市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发展高速公路可以集约利用土地,修建一条4车道高速公路占地约80-100亩/公里(含服务区),而车辆通行能力是一条普通二级公路通行能力的5倍。若同样的车辆行驶量由普通二级公路来承担,需修5条平行二级公路,普通二级公路所需土地按30-35亩/公里计算,每公里共需150-170亩土地。因此按承担同样的行驶量比较,高速公路要比建设普通二级公路节约40-50的土地。同时建设高速公路也有利于节约投资,与普通公路相比,每公里4-8车道高速公路的造价为同类地形二级公路的3-5倍,但通过能力是其5-10倍。因此,单位资金投入形成的通过能力,高速公路是二级公路的2倍以上。
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进一步拓展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因路制宜地探索投融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为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通过对现有投融资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市通过推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四自”政策,通过争取市政府、省交通厅对我市交通建设项目的资金补助,通过设立交通投资公司,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适度负债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压力。但是由于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日趋繁重,需要筹措的资金数额越来越大,受外部融资环境(如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交通投融资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1、贷款压力大。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目前银行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贷款把关较严。按银监会意见,基础设施投资类公司只存在项目贷款,不存在流动资金贷款,这也使得争取流动资金贷款难度加大,并且原有的流动资金也随时可能被收回。同时原有贷款正进入还贷高峰期,利息支付和还贷压力越来越大。
2、土地审批难。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土地供应趋紧,审批难度加大,这既影响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也影响到地方政府“以土补路”等灵活政策的实施。
3、建设成本高。由于土地的稀缺性,随着路网加密,地价越来越高,同时穿行于山路、海涂的公路增多,直接拉高了建设成本,加上需要解决失地百姓的生活保障等实际问题,征迁难度越来越大,征迁成本越来越大,也增加了建设成本,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更高的金融风险。
4、招商引资难。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且由于政策变化大,回报率难以预测,投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影响了投资者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趣。
5、财政投入少。首先是还贷公路建设资本金不能足额到位。以市区为例,现有五条政府还贷公路,资本金应到47645万元,实到41003万元,缺口6642万元,资本金到位率只有86.06。资本金不能足额到位,负债增大,势必影响还贷公路的收益。
6、收费公路负债高。由于收费公路运转费用高,绕道逃费现象普遍,税费优惠政策难以实施,收费公路经营状况不甚理想,我市部分重点工程项目按照“四自”政策筹集建设资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负债,影响了投资者积极性。
7、交通投资企业实力小。绍兴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我市最大的交通投资企业,资产规模并不大,现金流偏小,偿债能力偏弱,加上该公司经常要承担一些本属城市维护范畴的绿化、亮化等方面的维护费用,导致交通投资公司资金缺口大。交通投资公司是资产经营公司,负有资产增值保值的任务,很难完全履行公益性公路投资的角色。
四、我市“十一五”交通规划及资金需求状况。
根据我市“十一五”交通规划的要求,要通过实施公路畅通及水运强省战略,实现公路网络的现代化和干线航道的高等级化,全面适应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公路建设方面。高速公路规划主要以“接轨大上海,公路骨架高速化”为主要目标,调整、充实和完善绍兴市高速公路总体布局,规划建设总里程达318公里,至20高速公路网全面建成,实现由“走廊式交通”向“枢纽式交通”的转变,确立省级交通主枢纽的地位;国、省道及重要县道的总建设里程达1028公里;农村公路规划为准四级及以上公路通村率、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均达到100。通过以上三个层次公路网的建设和改造,基本形成“外达内畅”的公路主骨架网络。全市公路总里程达5499.6公里(不包括农村公路网),其中高速公路444.1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达到2248.9公里,占等级公路总里程的40.9,公路网密度达到60.6公里/百平方公里。
(二)航道与港口建设方面。规划充分利用绍兴市的水路优势,结合以杭甬运河为主动脉的绍兴市内河航道网的规划建设,全面建设绍兴内河港;同时结合杭州湾的整治规划,开发杭州湾绍兴市的岸线资源,建设绍兴外海港,将绍兴港建设成为衔接浙东和浙北的交通运输枢纽,具有内河、外海港口,集货物运输和水上旅游客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
(三)“十一五”期交通建设投资估算。“十一五”期间我市公路水路交通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预计固定资产总投资将达416.2亿元,与“十五”期相比,增加246.8亿元,增长145.7。其中高速公路和航道、港口建设为重中之重,投资额分别为177.0亿元、50.5亿元。
交通基础设施从本质上讲,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同时由于市场运行机制的引入,级差效益的存在,又决定其并非纯公共产品,既要考虑社会效益,又要考虑经济效益。因此对于公益型较强的交通基础设施,国家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而对于级差效益较强的基础设施,应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具体对策及建议如下: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作用。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交通基础设施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我市的现实情况看,政府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扶持:一是直接投资,主要针对社会效益显著的非经营性项目;二是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建设与经营交通基础设施。对于适于市场化经营的项目,政府可进行有偿投资或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同时对投资效益相对较差、建设周期相对较长的项目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等措施;三是提供优质服务,税务、国土、规划部门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出台相应的倾斜性政策,支持交通部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只有确保投资人的合法权益,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进入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因此政府要制定好相关法律法规,实行投资管理法治化,形成良好的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二)推行代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投融资管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是指政府投资项目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社会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简称代建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组织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项目建成后交付给使用单位的制度。由政府选择有资质的项目管理单位,作为项目建设期法人,全权负责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促使政府投资工程“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的职能分离,通过专业化项目管理最终达到控制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的目的。项目代建制是一种建设管理制度,实践证明,“代建制”是控制建设规模、建设工期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同时也是控制建设投资,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投融资管理的有效方法。
(三)提高交通规费实征率,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交通规费是纳入省财政预算的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和管理的重要资金来源,要加大稽征力度,确保应征不漏,同时争取更多的养路费超收分成资金、公建金以及车购税补助投入到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来。
(四)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关心支持地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养护,提高养路费超收分成返还地方的比例,同时为确保国省道干线公路的畅通,要进一步加大省级资金对收费公路大中修的奖励补助额度。在目前车辆猛增,公路规费大幅增加的较好形势下,建议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收费公路回购政策,对通行费收入少、效益差,难以还本付息的收费公路,逐步进行回购。
(五)充分发挥我市交通投资公司的融资功能,发挥其投融资的主导作用。交通投资公司通过企业化运作,向银行贷款,进行项目融资,成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主体。现阶段我市交通投资公司实力偏小,负债较高,要尽量改善经营方式,完善投资结构,尽最大的努力筹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所需要的资本金,完成其对国有交通资产的经营、管理、保值、增值任务,发挥其在我市交通建设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的融资功能和投资主导作用。
因此,一方面交通投资企业要创新思路,提高资本运作水平,盘活现有资产,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同时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减免税费、返还税费、直接注入土地资产、适时增加资本金等方式,增强交通投资公司实力,打造良好的融资平台,及时化解交通建设资金筹集、融通的难题。
交通投资公司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捆绑式”开发的运作机制:政府将公路用地和公路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土地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交通投资公司,沿线两侧的开发收益用于充实公司资本,沿线两侧规定范围内的征地拆迁补偿费用或由所属区域政府出资作为资本金投入,或作为被征地拆迁人的股权投入,以此缓解资金压力,提高投资公司融资能力。
(六)拓宽融资渠道,全面吸纳民间资金。由于负债较多,交通投资部门的还款压力不断增加,同时限于银行部门对资产负债比例的限制、对贷款风险的关注程度的提高,融资规模已趋饱和,急需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民间资金。我省、我市民营经济均较为发达,民间资金实力雄厚,交通建设积极吸纳社会投资,有利于减轻政府对交通投资的财政负担,形成交通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的新格局。
1、引进民间资本,以联合、联营、集资、入股方式等进入。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是关系国计民生重大领域的项目,现阶段我省宜允许民间资金以参股的方式进入。这是民间资本进入交通设施领域的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在今后港口、站场建设中,应以港运分离、站运分离的原则建设,在国家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考虑吸引民间资本,解决资金难题。随着“水运强省”工程的全面实施,资金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内河航道建设资金短缺,应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可尝试在航道建设中引进“四自工程”的模式。绍兴经济发展对港口的需求日趋迫切,特别是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要求有相配套的港口设施和吞吐能力,要加大宣传,吸引投资者投资港口建设。
2、引入市场机制,通过bot、tot等方式吸纳民间资本进入。bot(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经营-移交模式,是指政府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中标的非政府部门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由项目公司筹资建设,建成后由项目公司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内,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回收投资并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政府部门拥有项目的监督权和调控权,特许期限满后项目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该模式不仅可以解决政府资金短缺、降低政府债务的问题,而且有利于转移项目风险,有利于在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为项目的顺利建成和建成后的可持续运营提供保障。tot(英文“transfer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移交-经营-移交。政府将已经建成投产运营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移交给投资方进行经营,政府凭借所移交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未来若干年内的收益(现金流量),一次性地从投资方融通到一笔资金,再将这笔资金用于新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当经营期届满时,投资方再将项目移交回政府手中。利用tot融资方式,其一是盘活了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存量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其二是为拟建新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融到了资金,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我市今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可以考虑此方式,避开建设中存在矛盾,缓解资金短缺压力。
(七)发展高等级公路,集约用地,节约投资。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特点,同时也有利于节约投资、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我市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发展高速公路可以集约利用土地,修建一条4车道高速公路占地约80-100亩/公里(含服务区),而车辆通行能力是一条普通二级公路通行能力的5倍。若同样的车辆行驶量由普通二级公路来承担,需修5条平行二级公路,普通二级公路所需土地按30-35亩/公里计算,每公里共需150-170亩土地。因此按承担同样的行驶量比较,高速公路要比建设普通二级公路节约40-50的土地。同时建设高速公路也有利于节约投资,与普通公路相比,每公里4-8车道高速公路的造价为同类地形二级公路的3-5倍,但通过能力是其5-10倍。因此,单位资金投入形成的通过能力,高速公路是二级公路的2倍以上。
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进一步拓展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因路制宜地探索投融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为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基础设施建设报告篇十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环保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治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物质基础。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环资城建委于11月中旬对全县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了叮当河河底拓宽疏浚工程、县经济开发区污水管网铺设、凯发水厂水质自动化监测站、县城污水处理厂等现场,并听取县环保局的情况汇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环保部门不断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围绕“立足当前抓监管,着眼长远打基础,加强协调多争取,服务项目上水平”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危险废弃物处理、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环境的改善、为全县经济的跨越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去年县环保局荣获全市环保系统固废管理先进单位。
1、协调配合,严格落实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在实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我县明确各责任单位的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为建设工作开绿灯,全力支持和配合环保部门推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县发改部门积极协助做好项目的立项工作,国土部门积极配合解决项目用地问题,建设部门积极配合做好项目选址、工程质量监理、污水管网铺设,环保部门主动做好上级专项补助资金申请、环评、技术审查,财政部门协助做好申报专项补助资金、及时拨付资金、加强资金监管等工作,确保建设工程顺利推进。
2、多方筹资,稳步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县政府及环保部门在财政紧张情况下,多渠道筹集资金,安排环保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确保环保设施建设资金及时到位。一是县环保局积极申报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支持。近年来累计争取中央淮河流域水污防治资金和省级环保引导资金近5000万元。二是各乡镇、园区加大建设力度,大力支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龙苴南李、小伊董集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同兴、杨集、下车年底前都将开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临港产业区相继建成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工程,县经济开发区累计建成近10公里污水管网。
3、加强监管,逐步提升环保基础设施基本功能。县环保部门切实加强对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铃木组废弃物处理公司、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站、垃圾收运体系等环保基础设施运行状态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有作用。搬迁并升级改造了叮当河饮用水水源水质自动化监测站;对现有污水厂进行扩容、整合、优化,增加应急设施,全面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临港产业区重点推进集中供热和固废填埋场建设,建成了保鑫临时供热中心和明盛化工硫磺制酸余热供热系统,危险废物填埋场项目已正式签约,并即将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