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汇总8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一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我看完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时,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不断的提升我的思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重建教学关系和先学后教这两节。因为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目前我们学校就是这种模式,重点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学。说实话,这种模式真的很考验教师的能力,要提前做好很多准备:制定导学案、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程度的题目、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等等。我作为一名语文和音乐教师,这种教法对目前的学生群体、课堂教学手段、学生的整体素质等各方面来说喜忧参半,因为这样的教学手法对老师、学生要求太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一点点进行积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这也是我们目前一直进行教研的方向,我们正在摸索中前进。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二
字字入心研课标,沈思笃行提素养。20xx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于今年4月份新鲜出炉,学校在第一时间为全体教师购买了新课标,暑假通过认真研读《20xx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了解和钻研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全面、准确掌握新课程理念,才能在教学有的放矢、游刃有余。下面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浅谈自己学习收获。
一、注重识字与写字教学。课标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课标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对写字也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其实,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保证自己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汉字,在板书给学生时,做到一笔一画,特别是低年级写字时,每一个字要分析字形、结构、占格,在每次教学时,要尽量留10分钟进行识字写字,只有保证充足的识字写字时间,抓好课上有效的时间,认好字、练好字、学好字。
二、阅读教学重在平时。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各个学段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侨情做作的腔调。在教学一二年级时,学生们爱唱读,把音拖得长长的,我想,根据课标的教学目标,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多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而不是学生拖腔怪调的吼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语文教学并不是只把课本的课文会读会背,还要培养学生爱读课外书的好习惯。所以,低年级语文老师就该与家长相互配合,在校内、家中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习作教学强调儿童生活实际的连接。《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乐于写作和自信,注重发展个性,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低年级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总之,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对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用心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让我的课堂有浓厚的语文味和快乐的笑声,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新课堂。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三
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即精华所子啊,我们都知道,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很明确地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表现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阅读能力在课堂中,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阅读能看懂的内容,老师就坚决不要讲了,自己需要讲的就是学生看不懂你的内容,养成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3、表达能力。如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看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真正想透彻,我的课堂一定要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其实,教是最好的学,让学生也来当老师,要想让其他同学明白这个问题,自己就得格外明白了。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四
8月23日上午,在39小报告厅,我随白河龙王庙学区的所有老师认真聆听了南阳市十五小的教育名师张红老师的报告《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通过本次专题学习,我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标准、与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结构,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特别关注了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改革,内容实在,可读性强,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我们要学习他们教育思想的先进性,教育理论的严密性,教育措施的细致性,教育成果的全面性,真正做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建真正的高效课堂。我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转变教学理念。
想要真正使核心素养落地,教师必须转变并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要切实为学生能“学”服务,正确对待教师的“少教”,给学生以更多的“多学”主动权。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变学生“听懂了”为“学懂了”“学会了”。
我也结合了自己课堂的实际,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观,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为现在的自主式与开放式的主动学习状态,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活跃、自信了,也更乐于大胆的进行交流和表演。
二、领悟有效教学。
学习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提倡“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需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会阅读课堂,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思想,学会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会帮助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进行思考。我认真学习并思考着每一个观点,同时也思考着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也深刻地领悟到: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对理论、经验的检验,寻找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点、相同点与衔接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
三、学会终身学习。
提高教育素养首先要立足学科素养的提升,同时突破学科教学的界限,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懂得教育规律,做反思型教师,养成反思习惯,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总结经验,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
核心素养为教师指明未来的方向,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科业务精通熟,同时也要时刻关注教育发展的动向,争做一名真正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五
2017年11月3日,我有幸和云电玉师参加了在西安市举办的小学数学“聚焦核心素养关注课堂转型”专题研讨名师之路第十五届课程教学论坛活动。观摩了不同流派名家的优质课,专家的精彩报告和点评,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充分领略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深感自己的专业素质,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现结合这次学习,反思如下:
一、学习收获。
1.专业理论学习要跟得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如果一天不看书、两天不看报,三天不上网,几天不学习,就会感觉“out”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和名师的最大不同是,人家在培育人才,我只是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我觉得人家站得理论高地比我要高!人家是从专业的素养出发,着眼全局,而我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你别小看这一点,这对孩子的兴趣培养影响很大,名师的孩子是“我要学”,我的孩子是被我逼着学。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这就要求我要钻研所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研读新课程标准,上五年级长方体的知识,就要知道一至四年级学生对长方形及长方体的了解程度,每节课侧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等等。说到这儿,这次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聚焦核心素养关注课堂转型”,数学的核心素养有六个: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统计。三节课都是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知识,第一节侧重于逻辑推理,第二节侧重于数学抽象,第三节侧重于数学建模。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新提法,所以出去观摩学习比在学校闭门造车受益要快要多,要来得直接。那这些专业理论及理念从哪儿学?向专家学、从一些教育网站上学、同伴互助--向专业教师学。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以往的公开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自己雕琢,耍花架子,刻意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欣赏了三位教师的课后,我觉得在教学中他们做到了真实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例如柳小梅老师的《24小时计时法》,在她的教学中有一个孩子说,是不是13-1,14-1,15-1……老师没有说是错的,而是适时地引导孩子正确的思考,并及时的给与肯定。应该是12+1,13+1,14+1……这样的思考。即时生成的答案各式各样,让人找不到雕琢的痕迹,很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黄爱华老师整个课堂氛围很轻松、愉悦,不像是听课,好像是在享受中学习,一起聊数学,一起玩数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很有趣。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我记得某个数学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让数学变得简约而不简单。徐长青老师就是这一理念的执行者与倡导者,他的《重叠》是我第二次听,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简单的呈现,深度的思考,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轻松的氛围中,一起聊有深度的问题。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这些课,老师都以生为本,教师引领学生猜想、动手、发问、比较、讨论、归纳、总结、谈收获。好像这节课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自己在探索体验中获取了知识。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主见,真正地在思考、提问、讨论、交流,而不是等待、沉默、闲聊、玩耍,学生思路清晰、表述准确、清楚,是我们期望中的学生应有的样子。其实,相对地说,差距最大的就是学生。这其中有城乡差别的因素,但另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再次拿黄爱华老师的课为例,大问题下的教学,我一直没能领会,这次听了之后,有了那么一点点的顿悟。黄老师的《认识三角形》一课,出示目标,1、什么是三角形。
2、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围绕着三个为题展开讨论。第一个问题怎么聊?是思考的问题,引导聊。(1)我是怎么画三角形的;(2)你友们有发现我们画的三角形都有什么,有什么。(3)我画的三角形和你画的三角形有不一样的地方。就这样慢慢的引导学生彼此间聊,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样说的形式。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没有动脑子思考,而是我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法,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做、坚持做、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算式和答案。
二、个人反思。
1、作为青年教师,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要让学生勇于提问,让学生善于提问,让学生乐于提问。
2、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定要注重方法。
三、
努力方向。
今后,我要虚心学习,潜心研究,静心思考,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用“骨干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立足于校本培训与岗位研修,学用结合、学思结合,力争做一名“学习型、科研型、创新型”的骨干教师。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有些可能还不够成熟,请各位前辈批评和指正,谢谢大家!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六
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此,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核心素养为核心,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新课改后,小学教育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改变了原有教学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促进单一化教学向素质教学转变,实现能力与品格并重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水平,教师纷纷开展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探索,力求结合教学实际,突出核心素养的特征与价值,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对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纵观小学数学教育改革过程,“双基”—“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的中凸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聚焦性。当前,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热点,教育工作者将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将核心素养和数学课程有效的连接在一起,而数学素养和核心也具备共性与特性之间的包含关系。从这一层面上看,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组成,必备品格中涉及到联系、语言、量化、综合、反思,而关键能力主要指学生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1、具体化。明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一向多发展,提高教学结构的合理性和层次性,进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综合质量水平的提升。
2、整体性。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体系要具备完整性,丰富课堂教学环节,从课前引入到课后反思巩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浅显易懂到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整个课堂教学体系的数量和质量。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丰富学生数学知识,还可以提高数学素养,进而实现能力与品格并重。
3、操作性。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积极探索利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1、更新教学理念,感受数学人文。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升级和优化,为了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要从数学素养开始着手,这就要求小学数学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而教学理念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引入人本化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以学生为核心开展教学内容设计,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进而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落实核心素质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互动与交流,为学生创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出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教学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课堂管理方面,融合民主元素,在课堂教学评价和反思等环节中,以民主理念为主导,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了解学和收集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反馈,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结构调整,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综合质量水平,实现核心素质教育。
2、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意识。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核心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将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等方式结合在一起,了解各个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缺点,并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服务于教学目标,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进而提高学生核心素质,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教师要将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引入小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目前而言,最常见为信息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软件开发网络课程等形式。
3、完善教学内容,贯彻数学思想。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得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中,而是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注意观察,善于用辩证性思维看待数学问题,丰富解题技巧,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网络体系,掌握基础知识,在遇到实际问题中可以自动检索网络体系中的相关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养,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一、课程分析。
在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两对父子去吃饭,每人用一个碗,可只要了三个碗,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一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相互依存关系,为倍数因数的理解打下基础。在探究环节中,教师要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微课视频播放,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并出示实例,先安排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观察与比较,为因数探究指明方向。学生寻找因数的方法有很多,既有根据乘法算式想,也有根据除法算式想,但沟通方法之间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是“一对一对”找的,教师启发式的提问“这有什么好处呢?”。经过这样从不同到相同,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学生的思路也因此变得清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某些特征。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较为抽象而难以理解,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先通过实际问题或者是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基础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探究,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同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检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进而落实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研究,在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含义与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教学案例论证提高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七
2012年10月25日,暖阳高照,微风习习。我有幸能到石麟小学参加教学下乡--《专家名师课堂教学引领活动》。通过这次的《专家名师课堂教学引领活动》我收获颇多。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以前进的方向。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两位位老师的精品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
袁齐泽老师在教学《画家与牧童》时,她先以文中的两个主人公著名的画家和不知名的小牧童引出下文。又以一组同学的生动形象的接读课文展开,别有韵味,受到了大家的赞赏。并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为学生的读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无限乐趣。整节课在袁齐泽老师优美生动的语言中层层展开,使听者回味无穷。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两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袁齐泽老师教授《画家与牧童》时,通过课件的设计,精彩的品读,引发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了精彩的画家与牧童的小故事。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袁齐泽老师和万清老师的课堂设计。配乐读,让学生深情并茂的体会课文。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第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例如袁齐泽老师就在教学中穿插了几个学习字词的好方法,让以后孩子们遇到相似的词语时能快速的理解其意思。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拖长腔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还有的老师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前准备好笔,做好批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第五、亲切的评价语言。两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老师运用“你真聪明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通过此次活动,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反省和领悟情感。这些能力的习得需要语文老师去教,去想方设法的教,多种形式,但要求实效。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应该阅读更多的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充实自己,更努力地钻研教学这门学问。
而且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八
记得本世纪初第一轮新课程改革的时候,各种培训和讲座向一线的老师们纷至沓来,如一个表面听话的孩子,老师们学了多少、思了多少就很难说了。而走进课堂,教师怎样面对手捧的“新教材”,才是反映每个人是否真的走进“新课程”。在第一轮十年课改中,笔者觉得更多的一线教师是被课改的潮流推着往前走,效仿的多,创新的少,实践的多,思考的少,以至于很多的课堂或“穿新鞋走老路”,或一味求新、偏离了课堂和课程的轨道。当然,在这种摇摆和彷徨中大多数老师们也渐渐寻到了新课程的根本,找到了自己课堂的定位。
捧起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并觉自己必定能走出“概念不清、理论不明”的混沌。“核心素养”一词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充斥在各种教育文本和各种培训讲堂中,但多为“擦边球”,何为“核心素养”,为什么要讲“核心素养”,怎样培养“核心素养”等等,听者仍是一锅粥、脉络不清。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余教授可能已感到需要给“核心素养”“正声”、“正名”、“正位”,为新世纪第三次的课程改革“正本”。如文中所说“既然本次课程改革是从研制、提炼核心素养开始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从素养到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阅读中,我也理清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当然,文本的阅读主要还是告诉我们核心素养“是什么”、新课程改革为什么聚焦“核心素养”,而具体的策略只是原则而非模本,面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具有各自特质的教师恐怕还应遵循原则而“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如前文所述,第一轮的课改中,老师们为什么被动跟随,为什么没有准备好。可能是太久的思维定式让大家习惯于熟套。“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养素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怎样的素养,聚焦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教师的核心素养准备好了吗?因为在乎素养,在乎自己教师的核心素养,所以很希望问道于这类“素养”类专著。也许过分相信教师的素养或在乎学生素养的培养,余教授在本书中也只轻轻带过“教师的核心素养”。“深刻”、“独到”、“广博”是余教授到来的新课程改革的承担者的学科素养的期望,三个精炼的词语觉得也是笔者期望自己课堂中学生所应有的素养。从学生到教师,可以说是每个从教者的成长经历,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或应怎样做才能具有这样的素养,文中并未告诉我们。对于教师的教育素养,笔者同样觉得是自己对教学效果期待和最佳期望。
归结以上,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师与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互为因果。在师、生、教材碰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因素更为能动,或者说教师促使学生更为能动,才是素养形成的课堂,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才是改革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