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通用10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篇一
一是学习他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决做到对党绝对忠诚。要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学生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二是学习他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定“不干事、不作为就是最大的失职”的意识,以忠诚干净担当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寝食不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一权一事,以夙夜在公的精神抓好分内的一职一责,始终把学生当孩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切实做到学生所盼必有谋、学生所求必有应、学生所需必有为、学生所怨必有改。
三是学习他真抓实干的奋斗精神。要像黄诗燕同志一样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务虚功、干在实处,坚决贯彻落实职教改革新理念,切实落实好上级党委交给我的每一项任务;要一往无前。
四是学习他严于律己的崇高风范,始终清白做人干净干事。要像黄诗燕同志一样带头弘扬清风正气,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用模范行动展示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要时刻对照党章党纪党规和国家法律,做到心中有戒、行有所止,将个人干净作为最起码的为师底线。要坚持从平凡小事做起,在点点滴滴中体现,做一个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的党员干部;做一个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党员;做一个努力进取、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党员。要始终做到“讲纪律”“守规矩”,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决做到不放弃原则、不违背良知。
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篇二
2017年2月28日,一支平均年龄77岁的“圆梦旅行团”,从杭州坐上高铁一路向北。
3月1日,凌晨6点,“圆梦旅行团”走进了“梦圆”的目的地——无数次梦见的天安门广场。寒风之中,天边的云彩渐渐亮起,老人们都屏住了呼吸,静静等待着升旗仪式的开始。
“我能在有生之年到北京看到升旗,能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给牺牲的战友敬个礼、鞠个躬,我‘死而无憾’了!”
国旗下,傅万久和其他圆梦的老人们一起久久伫立。而时时刻刻站在他们身边,与他们一同高唱着国歌、眼泪一直在眼眶打转的,还有一个戴着眼镜、个头不高的中年男子。他就是钱海军,这次“圆梦之旅”的组织者,一位毫不起眼,却有着巨大能量的普通电工。
他亲手制作了500张名片,名片上只有三行字。
1998年,在浙江省慈溪市供电公司工作的28岁小伙子钱海军搬到了浒山镇泰兴新城小区,随后,他响应社区号召,成为一名随叫随到的电力义工。1999年年底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来到小区一位老人家准备修理灯管,可老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影响了他的一生。
那天,钱海军准备给不亮的灯管换一个新的启辉器,老人突然说了一句话:启辉器里面有一个电容你给它剪掉!
那一刻,钱海军顿时“傻掉了”,眼前的老人肯定是一位老师傅。果然,老人骄傲地对他说,退休前,自己是八级电工,可现在,血压高了、眼睛花了,连个灯泡都换不了。顿了顿,他又重复了一句,“老了,没有用了。”老人落寞的神情像针一样扎进了钱海军的心里,一股说不出的难过涌上心头。“一个人不管他以前多么能干,终究有衰老的一天,很多事都需要别人的帮忙。”
钱海军顿时想到自己老了可能也是这个样子。“当时,我自己有了个小小的私心,等我也70多岁了,我一打电话就有人上门来帮助我,那该多好!”回到家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的钱海军亲手制作了500张名片,名片上只有大大的三行字:电力义工钱海军和他的手机号码!
从那以后,但凡是孤寡老人,谁家保险丝断了、插座没电了、灯泡不亮了,不论刮风下雨,只要一个电话,钱海军都会第一时间赶去解决。
“爱是一盏灯照亮别人也温暖了自己”
2012年10月的一天,陈文品老伯肺气肿突然发作,危急之下拨通了钱海军的电话。没有丝毫犹豫,挂了电话,他就往老人家里赶,挂号、排队、就诊,可谁知,正准备办理住院时,却得知医院没有床位。又急又无助的陈老伯拉着忙前忙后的钱海军说:“要不,咱们还是回去吧!”钱海军一听,顿时着急地哭了出来。情急之下,他对着陈老伯喊了一声父亲,“您就当我是儿子,您放心,我一定把事情办妥。”
从门诊处到护士站又到住院病房,钱海军跑遍了医院,终于帮陈老伯加了一张床位。安顿好老人他又跑去买饭票和洗漱用品,还为老人请来了护工。
不是儿子胜似儿子,这是陈文品对钱海军的评价,更是100多位空巢、孤寡老人说给钱海军的心里话。每次遭遇暴风雨天气,钱海军回回都是蹚着水挨个给老人家里维修电路;每年入冬气温骤降,他总是上门到老人家看看才放心;老人们以为电工什么都会修理,为了不让他们失望,他又自学了家用电器维修。
钱海军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维修完电路,一位退伍老兵坚持要送他下楼,钱海军本不答应,但老人说:“送你下楼对我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你不能拒绝。”到了楼下,老人站得笔直笔直,给他敬了一个军礼!钱海军说:那一刻我很感动,也非常非常幸福。这种强烈的幸福感值得我用一生来坚守。
他是一道微光却汇聚了灯塔的能量。
钱海军回想第一次递出自己的名片,人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人收好名片,向他竖起大拇指,但也有很多人质疑他是在作秀、怀疑他是骗子,甚至把他当成发小广告的,把名片直接扔进了垃圾桶。
钱海军坚信自己的爱与付出一定可以为自己正名。但他没有想到是,自己做的这些看起来并不太起眼,更谈不上是丰功伟绩的一桩桩小事,像一盏盏微光在不断汇聚能量。慢慢地,他从一盏灯变成了一座灯塔,那张小小名片上的“电力义工钱海军”已经不再是他一个人,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队友。
钱海军所在的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有限公司支持他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服务班,以他为队长的红船共产党员服务队,到今天已经变成了一个汇聚1200人的队伍。这支队伍在防汛抗台、疫情防控中冲锋在前,架起了党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2015年,他爆发出了更大的能量——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联合地方民政局、残联和社会各界力量发起了免费为慈溪的低保户进行室内照明线路改造的公益项目“千户万灯”活动。
2017年,钱海军第一次走进了青藏高原。然而,眼前的一幕幕,让他这个老电工心急如焚。藏民家里的电线很多都暴露在外,在屋顶上随意缠绕着,像一枚枚定时炸弹,随时有短路的危险。
这次西藏之行,把钱海军“点灯”的愿望带到了更远的地方。2017年7月19日,钱海军和他的红船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一起踏上了跨越4000公里的高原“千户万灯”之旅。钱海军了解到,很多藏民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他们出去放牧三四个月,因为没有电,手机每三四天才开一次,报平安后马上关机。
“没有电,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都是一个孤岛。”想到这些,钱海军为牧民们带来了太阳能发电设备,放牧的草原上第一次发出了亮光。
在钱海军眼里,“千户万灯”不仅是电路改造服务,也不仅是点亮一盏灯,而是要实实在在为他们解决问题,要将温暖真正传递到每家每户,真正消除寒冷与孤独。不仅如此,他们还开办了“星星点灯”大课堂、乡村电工培训班,从用电科普到日常维护,为老百姓生活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身有残疾的吉子友伍就是“千户万灯”的受益者。听说友伍很想学电工,钱海军便手把手地教他。如今,大凉山里的友伍也有了自己的梦想:学好电工,成为钱海军的“同行者”,为村子里的困难家庭服务,帮助更多的人!
从2017年开始,钱海军和红船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带着点亮“千户万灯”的心愿,为西藏仁布县165户贫困家庭老百姓改造电路。截至2022年4月,“千户万灯”项目走过五省(区),累计完成改造6047户,入户服务6万余人。就像钱海军最常说的: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要尽全力把光和温暖持久而绵密地送到那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送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
每个人都能成为别人暗夜里的点灯人!
20多年寒来暑往,钱海军帮助过的人数以万计,长期服务的老人也早过百数。岁月如歌,如今的钱海军,也已经从那个浑身使不完力气的小钱师傅,变成了头发花白、拧螺丝的时候也要拿到眼前抿一抿,眼镜推开才能看清的老钱师傅。然而,老钱虽然不再年轻了,但是他做志愿服务的底气却更足了!
这些年,家人对他越来越理解,单位和政府对他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被服务到的人,更是越来越多地向他靠拢。他和他身边的人也都愈发深刻地认识到:永远不要低估“小事情”的力量!做好事真的没有什么难的,这些小事情积累得越来越多之后,大家从中收获了幸福与快乐,自然会形成一个充满爱的磁场!
陈文品老伯说:海军,这么多年来你一直照顾我们老年人,我非常感谢你。
拜钱海军为师的吉子友伍说:我感觉自己也能帮大家解决困难了,我也能体会到钱师傅他们帮助别人的快乐了。
钱海军和他的团队,不仅仅是点亮了一盏盏心灯,他们更是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融会贯通,画出了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同心圆,打造出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今天,站在奔向共同富裕的新起点上,钱海军和越来越多的“钱海军”们把目光投向了更加深远的未来,那就是将更多爱的火种播撒在我们脚下的大地上,点亮万家灯火,温暖千家万户!
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篇三
“县里事多,来来回回路上耽误时间,挺一挺再说。”来回往返、检查身体,至少一天,黄诗燕不舍得“浪费”。从上任起,黄诗燕一直这样拼。为了争取重大项目,黄诗燕清晨5点从炎陵出发,汽车在高速冰冻的大桥上滑行100多米;为了赶上长沙、深圳两地招商引资活动,他一天工作16个小时;为了推广炎陵黄桃,他带病为“黄桃大会”站台,跑遍每一个城市推广点、每一个乡村展台……“不拼怎么行啊?”黄诗燕生前经常说。206月,组织选派47岁的黄诗燕到炎陵县任县委书记。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难啃的骨头:处井冈山西麓的炎陵县,既是革命老区,又是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比例高,到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761人,贫困发生率达16.57%;距离市区路途遥远,无区位优势。分析县情后,黄诗燕提炼出炎陵县“四老四地”特点:老祖宗安寝福地、老人家革命圣地、老天爷生态宝地、老百姓宜居乐地;他鲜明提出守望“两座山”,守“绿水青山”、望“金山银山”;在农业发展上,黄诗燕带着一班人经过分析,重点抓好生态特色产业,比如特色水果、无公害蔬菜、茶叶、药材、花卉苗木等;用好生态山水自然资源,发展全域旅游;以特色种养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精准扶贫。“回过头来看,诗燕书记主抓黄桃产业,抓对了。”分管农业的炎陵县副县长盘晓文说,年,炎陵黄桃只有5000亩。但学农出身的黄诗燕认为,炎陵县黄桃优势种植区与贫困村高度重合。为何?县里的高寒山区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湿,多沙质土壤,种植农作物“十种九不收”
老百姓越种越穷。但这样的环境却恰好适合黄桃生长可以连续结果二三十年果实香甜可口。黄诗燕力排众议在炎陵县发展黄桃产业始终如一为炎陵黄桃站台。每年黄桃成熟季节炎陵都会举办黄桃大会。有人提醒他:现在要减少办节办会你要注意点不要总是去!“我为农民站台怕什么?”黄诗燕答。就连“炎陵黄桃桃醉天下”的广告语都是他想出的。终于黄桃从炎陵的深山沟走向全世界。目前炎陵县黄桃种植面积8万多亩产值11亿元黄桃有关收入占农民农林牧渔业收入的四成;4784户14152名、近六成贫困人口种植黄桃人均年增收8800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黄桃糖分高容易坏所以要抓紧卖。黄桃销售季节黄书记每天都过问情况两天看一次简报。”盘晓文说。
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篇四
深秋季节,罗霄山深处,层林尽染。
湖南省炎陵县中村瑶族乡平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朱圣洪的最后一批黄桃,销售一空。靠着400多棵黄桃,他家连续4年收入10万元,顺利脱贫。
2011年,在炎陵县这片红色热土上,朱圣洪这样的贫困人口占全县农民的19.5%。担任县委书记8年多,黄诗燕带领县委一班人,以燕子衔泥的韧劲儿,在革命老区炎陵谱写了一曲全面脱贫的壮丽诗篇。截至目前,5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炎陵县建档立卡户全部清零。
脱贫攻坚后的庆功会,黄诗燕却永远也看不到了。
2019年11月29日,开完扶贫调度会,黄诗燕突发心脏病,不幸殉职,生命定格在56岁。
做大黄桃产业。
当地种植8万多亩,2019年产值11亿元。
2011年6月25日,炎陵县迎来第三十任县委书记黄诗燕。
从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派下来,别人说他是“镀金”,黄诗燕却不理会。骄阳似火,他戴上一顶草帽就下乡了。
山路泥泞,60多公里山路,车走了3个多小时,到了离县城最远的策源乡梨树洲村,这里地处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是当时全株洲唯一的“无电村”。村干部诉苦:全村25户8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余元。
山多地少,出路在哪?黄诗燕提出,农业发展重点抓好生态特色产业;用好生态山水自然资源,发展全域旅游;以特色种养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精准扶贫。
在村里调研,黄诗燕看到不少老乡家里种了黄桃,但经济效益却不好。学农出身的黄诗燕发现,这里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湿、多沙土,种农作物十种九不收,长出来的黄桃却很甜。
在黄诗燕倡议下,炎陵县成立了黄桃产业办、黄桃协会。从2011年开始,县里组织的有关黄桃大大小小的活动,黄诗燕不知参加了多少场。黄桃大会,主动站台;江浙推销,主动带队。他提议将当地黄桃统一定名为“炎陵黄桃”,并申请国家地理标识产品,打响了品牌。
有人善意提醒,县委书记公开为产品代言,会不会引来非议?他坦然说:“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
终于,黄桃从炎陵的深山沟,走向全国各地。目前,当地种植8万多亩,2019年产值11亿元,黄桃有关收入占全县农民农林牧渔业收入的40%;近六成贫困人口靠种植黄桃实现稳定脱贫。
把群众当亲人。
“砸锅卖铁,也要让百姓住上新房”
“3年时间,黄书记一共来了我家19次。”鹿原镇上村村村民张连军说。
张连军是九龙工业园县级集中安置区的第一批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黄诗燕建议下,他成为安置区的物业工作人员,妻子和女儿也实现了就业。
经摸底发现,炎陵县20有1.49万户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隐患,全部解决需投入6亿元,而炎陵当年财政收入仅7亿元。连主管的住建局负责人都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黄诗燕态度坚决:“砸锅卖铁,也要让百姓住上新房!”
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县委大院,陈旧、朴素。为了筹资,老旧的县委大院一直没装修。整合县里各项涉农资金,握指成拳。“大家统一认识,不建新大院,把钱花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县长文专文回忆。
难关终于闯过。全县1250户贫困户易地搬迁住进新房,2543户贫困户实现安居,6122户土坯房得到改造。
副县长盘晓文记得,设计易地扶贫搬迁住房时,农民出身的黄诗燕提出,要给群众留一块菜地,一个小杂屋。“为了让我们住得安心,给每家配了60平方米的菜地。”张连军说,“什么事都给老百姓考虑到,这样的县委书记,就是群众的亲人!”
如今,在炎陵,最旧的建筑是县委大院,最漂亮的是学校、医院。
对人宽对己严。
他住的宿舍很逼仄,9年没有添置一件新家具。
9年来,黄诗燕翻山越岭,脚步遍布全县120个村庄、3900余户贫困群众家里。
果农张福明说:“书记在我家住,临走要给餐费,他说这是红军的传统。”
张福明手机里存着不少与黄诗燕联系的短信。得知他家的橘子口感不好,黄诗燕请专家引进新品种。得知老张要来县委坐一坐,黄诗燕站在楼梯口迎接。
“你不像个当官的。”张福明说。
“我本来就是农民!”黄诗燕回答。
春节,张福明去给黄诗燕拜年,带了五六斤花生和一条烟。没想到遭到黄诗燕的“一顿骂”,“老张,你买烟干什么,拿回去退了。”
温和的黄诗燕,偶尔也发火。,炎帝陵景区里,一位叫卖土特产的大娘被保安拦下推搡。
黄诗燕撞见,急忙叫人上前制止。“发展旅游要平衡好景区管理与周边贫困群众的关系,要优先吸收他们在景区工作。”黄诗燕批评负责人。
于是,30多位贫困农民经过培训后在景区上岗。
对人宽,对己严。炎陵县委办副主任刘明华至今谈起黄诗燕书记,还有些哽咽:他住的宿舍很逼仄,9年没有添置一件新家具,宿舍里的东西,连热水器、床、暖壶等,都是之前留下来的。
如今,炎陵县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今年10月,黄诗燕被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模范”。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时任湖南省炎陵县委书记的黄诗燕,却倒在了冲刺的道路上。
2019年11月29日上午,开完全县扶贫工作会,回到县委住所,黄诗燕突发心脏病,不幸殉职,年仅56岁。
在株洲市,在炎陵县,相识的、陌生的,在朋友圈发诗文,在网上建纪念馆,人们纷纷悼念这位炎陵县的领头雁。不少人感叹:产业强了,炎陵美了,百姓富了,诗燕书记却走了。
蹚出一条产业路。
他力主发展黄桃,2019年全县近六成贫困人口因此稳定脱贫。
去年11月23日晚,黄诗燕乘车3小时,从株洲家中赶到县里,感觉异常胸闷。24日上午,他在县医院检查身体,发现心电图异常。同事和妻子都劝黄诗燕回株洲做检查。
“县里事多,来来回回耽误时间,先挺一挺再说吧。”黄诗燕说。
2011年6月,组织选派47岁的黄诗燕到炎陵县任县委书记。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难啃的骨头:炎陵地处井冈山西麓,既是革命老区,又是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比例高,到2014年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761人,贫困发生率达16.57%。
分析县情后,黄诗燕鲜明提出守望“两座山”:守“绿水青山”,望“金山银山”;农业发展重点抓好生态特色产业,比如特色水果、茶叶、药材、花卉苗木等;用好生态山水自然资源,发展全域旅游;以特色种养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精准扶贫。
“后来看,黄书记主抓黄桃产业,抓对了。”分管农业的炎陵县副县长盘晓文说。2011年炎陵黄桃只有5000亩,学农出身的黄诗燕认为,炎陵县黄桃优势种植区与贫困村高度重合,县里高寒山区,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湿,多沙质土壤,种植农作物“十种九不收”,却适合黄桃生长。
从2011年开始,黄诗燕始终如一为炎陵黄桃站台,大大小小的活动不知道参加了多少场。
终于,黄桃从炎陵的深山沟,走向各地。当地目前种植8万多亩,2019年产值11亿元,黄桃有关收入占到全县农民农林牧渔业收入的40%;4784户14152名、近六成贫困人口靠种植黄桃人均年增收8800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时任湖南省炎陵县委书记的黄诗燕,却倒在了冲刺的道路上。在株洲市,在炎陵县,相识的、陌生的,在朋友圈发诗文,在网上建纪念馆,人们纷纷悼念这位炎陵县的领头雁。
脱贫攻坚的路异常艰险,有很多坡要爬、很多坎要过,还有很多看不透、摸不清的“盲区”,在黄诗燕的带领下,干群一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炎陵县脱贫攻坚取得了积极成效。黄诗燕就好比“一束光”,不断地释放能力、定力、耐力,点亮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之路。
施展能力,蹚出脱贫“致富路”。“送钱送物不如送个好干部”,好干部的能力决定了脱贫致富的出路。从摸清乡村海拔、温度、湿度、土质以及群众基本情况,到确立适合本地发展的扶贫产业,从改变传统粗放化发展方式到守好“青山绿水”发展生态特色产业;从精耕细作扶贫产业促发展到跑遍城市推广点、乡村站台推销扶贫产品……黄诗燕用脚步丈量民意,用双腿蹚出了贫困群众的致富路。
保持定力,稳住脱贫“基本盘”。脱贫攻坚不能一蹴而就,而要久久为功,在实践中坚持好做法,在实践中补齐短板,在实践中强化弱项。为了更好地总结与优化举措,大到扶贫产业选择、重大文件制订、重要举措出台,小到贫困户建档立卡手册,黄诗燕都坚持逐一梳理与审定。并将这份定力发挥到解决群众反映的道路硬化、电网改造、路灯安装、自来水、图书室等生产生活困难问题上,以实干稳民心,稳住脱贫“基本盘”。
蓄能耐力,诠释脱贫“公仆情”。“功名利禄全放下,一心只为千万家”是黄诗燕“公仆情”的生动诠释。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战役的胜利考验着干部的耐力,在这场攻坚战中可能会遇到群众的误解、家人的不解以及自身的迷惑,而黄诗燕始终坚持朴质生活、踏实苦干、用情工作,以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坚决兑现脱贫承诺的过硬作风蓄能耐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坚守在扶贫一线,用行动践行者初心和使命。
在炎陵县2030平方公里土地上,黄诗燕的事迹还在传颂着。他用8年多始终如一的奋斗,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以“凡人微光”点亮了脱贫致富之路。
夏至时节,骄阳似火。位于六盘山西麓的西吉县,“四查四补”调度会已开到第9次。
作为宁夏最后一个未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这里生态脆弱、水资源匮乏、气象灾害频发,它所在的西海固,曾被国际组织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距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时刻,还有不到200天。西吉县295个村的1845名扶贫干部和网格员,带着脱贫清单走村串户,一遍一遍地“过筛子”,誓要“啃下这块最硬的骨头”。
历史的巧合,总是意味深长。
西吉县将台堡,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巍然屹立。穿越80余载风雨沧桑,红军将士的胜利呐喊,仿佛仍在回响。
20,来到这座彪炳史册的“胜利之山”,重温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让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
“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就在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宁夏,发出伟大决战的冲锋号令。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这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百年拼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让8亿多人脱贫;20末至2019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感慨:“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
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截至3月,中国尚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
这场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更深刻影响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接续传承。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心谋划中国精准脱贫工作,躬身践行这项人类减贫事业的伟大壮举。
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2.8万个贫困村,就是跨越中国中西部广阔版图的主战场;。
“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立下军令状,进入每年脱贫约1000万人的倒计时……。
风雨兼程,使命必达。
从“陇中苦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到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苗族聚居贫困村十八洞村,从云南滇西边陲山区的苦聪人寨子到四川大凉山昭觉县的“悬崖村”,千年未解甚至被认为无解的贫穷渐行渐远。
湖南炎陵,成片的黄桃林丰收在望。不远处的土坯墙上,红军留下的标语苍劲有力。
“遇到困难不绕,碰到麻烦不溜,红军作风不能丢。”这是时任县委书记黄诗燕针对脱贫攻坚,自编的顺口溜。
绿色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招商引资……208月,炎陵县脱贫摘帽。
然而,当胜利的曙光洒向这片红土地,黄诗燕却因连续多日超负荷工作,突发心脏病不幸离世。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诗言志,燕衔泥,黄诗燕壮志未酬,老百姓泪别英雄。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千山万水,浸润着革命先辈的满腔热血,也见证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牺牲。
截至2019年6月底,已有770多位扶贫干部牺牲在扶贫一线。
新长征路上,还有很多“娄山关”“腊子口”;“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依旧艰苦而卓绝。
当前,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14亿人口大国所面临的战略机遇期与风险高发期,叠加考验着执政者的勇气与智慧。
世界银行6月8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说,受新冠疫情冲击,预计20全球经济将下滑5.2%,这将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沧海横流显本色,乱云飞渡仍从容。
“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敢应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以非常时期的关键之举,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首次提出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密集精准推出一系列减税降费、援企纾困政策措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通过,法治的威力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强保障。
——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对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系统设计。
——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吹响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号角。
——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坚持反对逆全球化、单边主义逆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沉稳有力。
千秋伟业,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
御风远航,“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湖南炎陵原县委书记黄诗燕,8年多时间扎根脱贫一线,带领干部群众脱贫的事迹,在湖南引起热烈反响。当地干部群众表示,要学习黄诗燕以生命赴使命、以初心换民心的情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连日来,由黄诗燕生前同事、亲属组成的报告团,在株洲和全省各地宣讲。江华县扶贫办主任李华林说:“深刻感受到黄诗燕同志一心为民的情怀、永不懈怠的状态,我们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我印象最深的,是黄诗燕深沉的为民情怀、坚韧的定力操守,和敢担当、善作为的高贵品格。”益阳市安化县扶贫办主任杨正华说。
炎陵县委书记尹朝晖说:“黄诗燕虽然走了,但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会以黄诗燕同志为榜样,带领20余万炎陵人民继续奋斗,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黄诗燕的为民情怀让我深受激励。”永州市扶贫办主任段贵建表示,我们一定要保持定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最大力量。
“黄诗燕同志值得我们所有‘扶贫人’学习。”辰溪县扶贫办主任张继才表示,我们要学习黄诗燕同志的精神,努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文章。
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说:“我们要学习他始终心中有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始终心中有民、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始终心中有责、担当进取的敬业精神;学习他始终心中有戒、清廉自守的优秀品质。”
本报重庆11月17日电(记者刘新吾)11月17日,本报报道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数十年来扎根基层一线,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展现了党员干部强烈的责任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近日,中宣部授予毛相林“时代楷模”称号,他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
“20多年前,毛相林带领着下庄人一锤一凿,凿通出山路,现在又带领村民迈向致富路。这种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愚公移山的坚韧精神,值得我们年轻干部学习。我们要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驻村干部周勇说。
“学习了毛相林同志的事迹,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地被打动。”重庆市南川区庙坝村第一书记宋建峰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从毛相林身上学到很多。在关键时刻,一定咬紧牙关,冲锋在前,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重庆市巴南区圣灯山村扶贫干部谢志耕说,下庄人脱贫摘帽,毛相林这个带头人起了重要作用。他要以毛相林为榜样,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重庆市綦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谢邦金说:“毛相林是当代党员的优秀代表,我们要认真学习他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退役军人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重庆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方旭表示,激发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毛相林等下庄人不等不靠、艰苦奋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崔冬赟表示,青年大学生要学习毛相林的奋斗精神,立志到基层去,将青春的“小我”融入到社会的“大我”中去,让青春之花在广阔天地绽放。
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篇五
2020的春节不是一个普通的春节,疫情注定了它是充满血与泪的。疫情虽然在武汉市,但它牵动的却是整个中国的心。因此,他们出现了。
在人们惊慌失措时,他们挺身而出;当人们痛苦万分时,他们奋勇拼搏!他们,就是那千千万万的白衣战士。他们为大家战斗,为人民奉献。他们奋战在一线之上。他们不曾,也不能离开战场,因为他们知道,一但稍稍松懈,疫情便会蔓延!他们在生死之间工作,与死神斗争。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自己却拥抱了死的恐惧。单霞正是茫茫人群中的渺渺一位。
1月26日,湖北武汉,90后护士,两个孩子的妈妈——护士单霞,投入抗击疫情时,毅然剪掉了齐头长发“光头明志”。
剃光长发,单霞却笑着对同事说:“没有关系,头发没有了可以再长嘛,现在的首要问题是,保护自己的同时,尽力去救更多的人。”
郭琳,只是一位护士,但她却将护士的职位演绎的丰满、尽职。在人海中逆行的她充满自信,她发出了坚定的声音:“请相信,我们一定凯旋而归!”这是她的选择。什么重要,也没有生命重要。但她的选择却是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挽救更多的人。
医生,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家人是别人的孩子或父母。面对疫情,他们也怕,但是责任让他们选择了逆行,勇敢面对。
同样,这几天火爆朋友圈的还有一位名叫钟南山的院士,或许在此之前我们对于这个名字是很陌生的。但是对于那些经历过2003年非典的医务人员,他的名字是值得每一个人敬畏。
2003年“非典”肆虐,作为疫情重灾区,广东省召开会议对这一结果进行讨论。轮到钟南山发言时,他沉默良久,摇摇头——他不同意典型衣原体是引起这次疫情的元凶。最终,他用有理有据的论述说服了疫情防控政策制定者。后来的事实证明,钟南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的意见在“非典”狙击战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今,84岁的钟老再次挂帅亲征。劝诫国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进入武汉,而他自己却冲在抗战的前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奔赴武汉,火车上疲惫的身影使人泪目。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的狙击战中,这些可爱又可敬的医护人员和科学家们,为了守护人民健康,义无反顾,为我们留下最美的逆行身影。我们在此真诚地向此次防控疫情的逆行者致敬!
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篇六
3月29日晚上,央视一套首播《时代楷模发布厅》,我们为六老汉冶沙治林的坚韧所感动,那种毅力是他们前行的力量,更是我们学习的方向。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3.29观看《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沙造林事迹。
心得体会。
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月29日晚21:00,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此次节目创新电视表达,用话剧《六老汉立誓》,情景再现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立誓要治理7.5万亩八步沙,“别忘了,咱们可是村干部,是共产党员,咱们不带头,谁带头?你们看!这是我拟的治沙。
合同。
我带头先按上”“我也来,我跟着你干”“齐声:好,我们一起干”台词和造型都给人以震撼和悲壮的戏剧冲击力。同时,在表述故事中,还原情感,如在演播室采访第二代第三代愿意不愿意治沙真实的想法,不回避第二代第三代不愿意治沙的复杂心情。正因为还原了情感,反映了他们真实的心路历程,所以才有后来主动治沙“死也要死在八步沙”的感人肺腑的心声。节目中还引入了秦腔等节目形式,赋予了节目艺术感染力。此外还用颁奖的仪式感,庄严郑重向时代楷模致敬,表达了全体人民对时代楷模的爱戴、怀念和学习的情感。节目巧用大屏图片六老汉工作合照和历史影像资料,使故事更真实更可信更生动。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今天,《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事迹,突出了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荒漠变绿洲的接续奋斗者,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东岗小学教师樊越在看完节目后表示,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做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学习时代楷模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落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自觉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当中去。
通过观看,全部干部职工被航天英雄群体、用生命在雪域高原收集植物种子的钟扬、终生献给祖国自主药物研制的王逸平、31年奋战在电力抢修一线的张拂晓、大山深处教育播火人张玉滚、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村书记王传喜、用生命守护百姓平安的民警杨雪峰、用生命解民忧保民安的民警吕建江、空军王牌飞行员郝井文、中船重工第760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30多年坚守祖国海岛的王继才、王仕花、坚守祖国边境西藏玉麦乡的卓嘎央宗姐妹的先进业绩所感动,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榜样无穷的气力和忘我的奉献,诠释共产党员的本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我们要向楷模学习,要将先进业绩化为争先进做先锋的豪情和动力,严格要求自己,争做合格党员。
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篇七
《李保国》这部电影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就是他那种楷模精神,那种社会正能量的传递,那种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xx李保国时代楷模电影观后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把这些身份叠加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太行山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
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他的职业就是他志向和理想的所在。李保国教授的一生没有追求个人财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让太行山变绿,让生活在那里的农民脱贫。一个人能够具备工匠精神的基础是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工作给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1981年起搞起山区开发研究,34年间李老师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汽车成了他移动的家,稀疏了头发,黝黑了皮肤,双手长满茧子,长期奔波留下了严重糖尿病和心脏病,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改变最初的梦想。
工匠精神追求的是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的是传承和钻研,凭的是专注和坚守,是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34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李教授走遍了太行山区,他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植保新方法,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34年间,他一头扎进太行山,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数字的背后是他多年的坚持与积累,是他对于技术的不断探索与突破。多年来,在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将精益求精的科研和学术风格教授给了学生。
李教授的身影虽已走远,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却异常强大,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改革前进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李教授用他的亲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谋事创业道路上,守着最初的梦想,带上爱国为民的初心,依靠科技进步,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依靠工匠精神,积极发展科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用实践指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从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的道路上,以“愚公移山”般坚韧不拔的毅力,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的事业必定可以取得成功。我们要接过李教授的接力棒,在自己的领域中踏下心来,认真工作,甘做“愚公”不因贪快求成而走捷径,实实在在做事,为燕赵大地脱贫攻坚奋发作为。
初心不忘是忠诚。
———看电影《李保国》有感。
郎舒云。
8月5日上午10点,在崇文街影院观看了电影《李保国》。我不懂制片艺术,当然也不敢妄加评论。这部电影吸引我的是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这两天,眼前,一直浮现着李保国教授那奋战的身影;耳畔,一直回旋着李保国教授那朴实又铿锵有力的话语;心灵,一直被李保国教授的事迹和人格震撼着;脑海,一直苦苦求索着李保国教授这样倾情奉献的根源……斟来酌去,脑海中出现了一句话:初心不忘是忠诚。
初心,纯洁、热烈、美好,她是人生的希冀和梦想,她是事业开端的承诺与信仰,她是迷途困顿中的责任与担当……她在向真、向善、向美的追寻中,她在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中。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每个人只有不断强化"不忘初心"的忠诚品质,才能守住心神,站稳脚跟,挺直脊梁,百毒不侵,万事不扰,攀岩直上。
李保国教授就是这样的人!让我佩服,让我震撼,让我仰视,让我反思,让我学习!
他忠诚于党和人民。正因如此,好不容易脱离农村生活的他才会积极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寻求破解山地土地成活率低的方法;才会不在意"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啃干粮"的艰难生活;才会有自掏腰包对前来听课村民进行奖励的举动;才会有面对村民质疑不配合时"赔了是我的,赚了是你的"的铿锵话语;才会在生病住院村里果树急需他指导时,拔掉输液针头,口中说着"活着干,死了算"匆忙奔向田间的坚定身影;才会在30多年里,直接帮扶村庄40多个,间接带动百余村的发展,让10万多贫困农民脱贫……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所激发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
他忠诚于知识。原本农家子弟出身的他苦读之后,没有留恋城市的生活,而是又回到农村,还说"我学的东西,只有农村才用得着啊。"他相信知识的力量,他忠于"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他说"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正是这样的信念,才有了他羊场险境上的探索;才有了山沟中的高校课堂,才有了果园里的实验室,才有了太行山上的论文,才有了富岗的苹果,才有了绿岭的核桃,才有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等28项研究成果……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激发出的务实精神,执着精神!
他忠诚于家庭。往往,一心扑向事业的人,家庭生活不幸福。可李保国教授,在繁忙的工作中,自知对家庭的亏欠,于是,他努力的去弥补,努力的去给家人以温暖和幸福。于是有了贤惠的妻子为缓解他的压力邀请他跳舞时,他却因走神而掉下戏台,夫妻相视大笑的浪漫画面;于是有了他想为妻子过个惊喜的生日,不料却记错日子的温馨画面;于是就有了吃方便面回忆初恋时光的默契场景;于是就有了和小孙子在滑冰场滑冰的天伦之乐……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激发出的小家情怀,所有的繁忙,所有的付出因为一个忠字而实现了妻贤子孝,家庭幸福。
作为教师的我们,登上讲台的第一天,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时隔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依旧站在讲台上的我们,是不是依旧记得我们的初心?我想,当我们回答出了这个问题,()我们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忠于了教育事业,忠于了学生,忠于了自己的初心。
忠于我们的职业,忠于我们的单位,忠于我们的家庭,忠于我们的初心吧!只有忠于初心,面对生活,才会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精思;只有忠于初心,面对困境,才会锲而不舍,咬定青山,力量无穷;只有忠于初心,面对未来,才会深植根基,厚增功力,所向披靡!
20xx年8月6日。
作者:李树伟承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在翻滚: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他的职业,就是他志向和理想的所在。
电影《李保国》就告诉了我:他的一生没有追求个人财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让太行山变绿,让生活在那里的农民脱贫。
这个人为什么能够具备工匠精神?就是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工作给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你看,自1981年起他去山区搞起开发研究,34年间李老师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汽车成了他移动的家,稀疏了头发,黝黑了皮肤,双手长满茧子,长期奔波留下了严重糖尿病和心脏病,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改变最初的梦想。
什么才叫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职业技能的极致化,它靠的是传承和钻研,凭的是专注和坚守,是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
李保国在34年的教研中,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他走遍太行山区,他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植保新方法,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李保国》的电影随已散场,但他留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却异常强大,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改革前进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李保国用他的亲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谋事创业道路上,守着最初的梦想,带上爱国为民的初心,依靠科技进步,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依靠工匠精神,积极发展科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用实践指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这部优秀电影《李保国》再次告诉了我们:想从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就要以“愚公移山”般坚韧不拔的毅力,就要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就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的事业才可以取得成功。我们要接过李保国的接力棒,在自己的领域中踏下心来,认真工作,甘做“愚公”不因贪快求成而走捷径,实实在在做事,为燕赵大地脱贫攻坚奋发作为。
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务实的作风和质朴的品质,扎根基层不怕吃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奉献精神。
李保国这是在用最真挚的行动,在用最热烈的爱心,感动着太行山区的人们啊!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奋发作为,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20xx年以来,李保国教授指导平山县葫芦峪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并探索出“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国太行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典范。他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把荒山秃岭变成了青山绿水,他用责任和担当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让山区人民走上了创业富裕的道路,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人脱贫致富。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大爱情怀。李保国教授之所以受到果农和各地干部群众的爱戴和信任,是因为他心系果农,热爱事业,用实际行动为果农的成长、事业的发展点滴付出。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楷模,对党衷心,无私奉献,三十多年扎根基层,完成太行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卓越贡献,谱写了一曲质朴无华又感人肺腑的壮丽诗歌,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担当、实干的政治品格。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就像一粒种子,在全国党员干部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该向李保国同志看齐,深入学习李保国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为民意识,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摆在心底,大胆探索、用科技唤醒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真挚的热情投入到自己追求一生的文学创作之中,用自己的笔,讴歌美丽河北,赞美时代楷模,奉献自己的力量,让李保国精神永续远航!
这部电影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人物,那就是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这是一位平凡的女人,她既是李保国的人生伴侣,也是他的工作搭档。“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他是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扶贫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电影中的郭素萍几度哽咽,泣不成声,“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和你再吃一顿团圆饭。保国,我想你!”
观看了真情的电影《李保国》,让我感受到他的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我看到台下观众热泪盈眶,这些泪水的背后,是大家对李保国的思念和敬仰,是凝聚在心中的信念和力量。
我一路在思考:把这些身份叠加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太行山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时期的时代内涵。
按照区委组织部、宣传部要求,8月9日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电影《李保国》,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把观看该电影作为“。
两学一做。
”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电影分别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
对待工作,30多年来,足迹遍布太行山所有山区县。在他的激励和带动下,河北农大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山区脱贫致富攻坚战,形成了坚实的“太行山道路”。李保国同志淡泊名利,只要是事业需要的事,只要是对山区扶贫开发有利的事,他都义无反顾地去做,从不考虑有什么回报,有时甚至还贴上自己的科研经费。
对待国家,他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群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的崇高境界和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李保国同志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的卓越贡献,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带动作用。
影片中传递着一种社会正能量,传递着“太行精神”。观影后,大家一致认为:我们要学习他爱党敬业,为人民服务,牺牲个人利益,不求回报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强大自身为他人做贡献。
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篇八
《李保国》电影中,主人公以“愚公移山”般坚韧不拔的毅力而让人印象深刻,以“太行山精神”而让人感动,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xx观看李保国时代楷模。
心得体会。
影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把这些身份叠加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太行山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
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他的职业就是他志向和理想的所在。李保国教授的一生没有追求个人财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让太行山变绿,让生活在那里的农民脱贫。一个人能够具备工匠精神的基础是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工作给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1981年起搞起山区开发研究,34年间李老师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汽车成了他移动的家,稀疏了头发,黝黑了皮肤,双手长满茧子,长期奔波留下了严重糖尿病和心脏病,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改变最初的梦想。
工匠精神追求的是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的是传承和钻研,凭的是专注和坚守,是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34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李教授走遍了太行山区,他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植保新方法,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34年间,他一头扎进太行山,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数字的背后是他多年的坚持与积累,是他对于技术的不断探索与突破。多年来,在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将精益求精的科研和学术风格教授给了学生。
李教授的身影虽已走远,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却异常强大,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改革前进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李教授用他的亲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谋事创业道路上,守着最初的梦想,带上爱国为民的初心,依靠科技进步,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依靠工匠精神,积极发展科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用实践指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从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的道路上,以“愚公移山”般坚韧不拔的毅力,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的事业必定可以取得成功。我们要接过李教授的接力棒,在自己的领域中踏下心来,认真工作,甘做“愚公”不因贪快求成而走捷径,实实在在做事,为燕赵大地脱贫攻坚奋发作为。
———看电影《李保国》有感。
郎舒云。
8月5日上午10点,在崇文街影院观看了电影《李保国》。我不懂制片艺术,当然也不敢妄加评论。这部电影吸引我的是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这两天,眼前,一直浮现着李保国教授那奋战的身影;耳畔,一直回旋着李保国教授那朴实又铿锵有力的话语;心灵,一直被李保国教授的事迹和人格震撼着;脑海,一直苦苦求索着李保国教授这样倾情奉献的根源……斟来酌去,脑海中出现了一句话:初心不忘是忠诚。
初心,纯洁、热烈、美好,她是人生的希冀和梦想,她是事业开端的承诺与信仰,她是迷途困顿中的责任与担当……她在向真、向善、向美的追寻中,她在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中。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每个人只有不断强化"不忘初心"的忠诚品质,才能守住心神,站稳脚跟,挺直脊梁,百毒不侵,万事不扰,攀岩直上。
李保国教授就是这样的人!让我佩服,让我震撼,让我仰视,让我反思,让我学习!
他忠诚于党和人民。正因如此,好不容易脱离农村生活的他才会积极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寻求破解山地土地成活率低的方法;才会不在意"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啃干粮"的艰难生活;才会有自掏腰包对前来听课村民进行奖励的举动;才会有面对村民质疑不配合时"赔了是我的,赚了是你的"的铿锵话语;才会在生病住院村里果树急需他指导时,拔掉输液针头,口中说着"活着干,死了算"匆忙奔向田间的坚定身影;才会在30多年里,直接帮扶村庄40多个,间接带动百余村的发展,让10万多贫困农民脱贫……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所激发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
他忠诚于知识。原本农家子弟出身的他苦读之后,没有留恋城市的生活,而是又回到农村,还说"我学的东西,只有农村才用得着啊。"他相信知识的力量,他忠于"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他说"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正是这样的信念,才有了他羊场险境上的探索;才有了山沟中的高校课堂,才有了果园里的实验室,才有了太行山上的论文,才有了富岗的苹果,才有了绿岭的核桃,才有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等28项研究成果……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激发出的务实精神,执着精神!
他忠诚于家庭。往往,一心扑向事业的人,家庭生活不幸福。可李保国教授,在繁忙的工作中,自知对家庭的亏欠,于是,他努力的去弥补,努力的去给家人以温暖和幸福。于是有了贤惠的妻子为缓解他的压力邀请他跳舞时,他却因走神而掉下戏台,夫妻相视大笑的浪漫画面;于是有了他想为妻子过个惊喜的生日,不料却记错日子的温馨画面;于是就有了吃方便面回忆初恋时光的默契场景;于是就有了和小孙子在滑冰场滑冰的天伦之乐……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激发出的小家情怀,所有的繁忙,所有的付出因为一个忠字而实现了妻贤子孝,家庭幸福。
作为教师的我们,登上讲台的第一天,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时隔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依旧站在讲台上的我们,是不是依旧记得我们的初心?我想,当我们回答出了这个问题,()我们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忠于了教育事业,忠于了学生,忠于了自己的初心。
忠于我们的职业,忠于我们的单位,忠于我们的家庭,忠于我们的初心吧!只有忠于初心,面对生活,才会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精思;只有忠于初心,面对困境,才会锲而不舍,咬定青山,力量无穷;只有忠于初心,面对未来,才会深植根基,厚增功力,所向披靡!
20xx年8月6日。
作者:李树伟承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在翻滚: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他的职业,就是他志向和理想的所在。
电影《李保国》就告诉了我:他的一生没有追求个人财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让太行山变绿,让生活在那里的农民脱贫。
这个人为什么能够具备工匠精神?就是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工作给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你看,自1981年起他去山区搞起开发研究,34年间李老师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汽车成了他移动的家,稀疏了头发,黝黑了皮肤,双手长满茧子,长期奔波留下了严重糖尿病和心脏病,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改变最初的梦想。
什么才叫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职业技能的极致化,它靠的是传承和钻研,凭的是专注和坚守,是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
李保国在34年的教研中,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他走遍太行山区,他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植保新方法,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李保国》的电影随已散场,但他留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却异常强大,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改革前进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李保国用他的亲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谋事创业道路上,守着最初的梦想,带上爱国为民的初心,依靠科技进步,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依靠工匠精神,积极发展科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用实践指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这部优秀电影《李保国》再次告诉了我们:想从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就要以“愚公移山”般坚韧不拔的毅力,就要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就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的事业才可以取得成功。我们要接过李保国的接力棒,在自己的领域中踏下心来,认真工作,甘做“愚公”不因贪快求成而走捷径,实实在在做事,为燕赵大地脱贫攻坚奋发作为。
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务实的作风和质朴的品质,扎根基层不怕吃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奉献精神。
李保国这是在用最真挚的行动,在用最热烈的爱心,感动着太行山区的人们啊!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奋发作为,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20xx年以来,李保国教授指导平山县葫芦峪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并探索出“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国太行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典范。他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把荒山秃岭变成了青山绿水,他用责任和担当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让山区人民走上了创业富裕的道路,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人脱贫致富。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大爱情怀。李保国教授之所以受到果农和各地干部群众的爱戴和信任,是因为他心系果农,热爱事业,用实际行动为果农的成长、事业的发展点滴付出。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楷模,对党衷心,无私奉献,三十多年扎根基层,完成太行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卓越贡献,谱写了一曲质朴无华又感人肺腑的壮丽诗歌,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担当、实干的政治品格。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就像一粒种子,在全国党员干部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该向李保国同志看齐,深入学习李保国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为民意识,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摆在心底,大胆探索、用科技唤醒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真挚的热情投入到自己追求一生的文学创作之中,用自己的笔,讴歌美丽河北,赞美时代楷模,奉献自己的力量,让李保国精神永续远航!
这部电影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人物,那就是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这是一位平凡的女人,她既是李保国的人生伴侣,也是他的工作搭档。“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他是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扶贫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电影中的郭素萍几度哽咽,泣不成声,“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和你再吃一顿团圆饭。保国,我想你!”
观看了真情的电影《李保国》,让我感受到他的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我看到台下观众热泪盈眶,这些泪水的背后,是大家对李保国的思念和敬仰,是凝聚在心中的信念和力量。
我一路在思考:把这些身份叠加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太行山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时期的时代内涵。
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篇九
5月22日,中宣部授予杜富国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说到他的故事,每个人都被这个排雷英雄的气概所震撼,为他的勇气点赞。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观看杜富国先进事迹。
心得体会。
精选,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杜富国——又一个英雄的故事在云岭大地、军营内外被人们争相传颂。
面对险象环生、突如其来的险情,是把危险留给自己,还是考虑自身安全。杜富国,这名90后战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为了保护战友,不幸英勇负伤,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的选择,令人感概,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人生总是面临诸多选择。选择需要志向。习近平总书记讲,“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
入伍以来,杜富国始终把忠诚和信仰镌刻在灵魂深处,把使命和责任矗立在南陲边疆,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扫雷战场,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务面前、关键时刻、危急关头,用一次次“让我来”的铁血担当,诠释了当代革命战士坚决听党指挥、勇于献身使命的铮铮誓言,彰显了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哺育下新时代青年官兵投身强军、建功时代的自信自觉,展示了新一代革命军人为祖国为人民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时代风采。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杜富国面对这牺牲的危险,挺身而出、英勇无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誓言,杜富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是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用奋斗书写时代篇章的光辉榜样。
最近一段时间,看到了杜富国的光荣事迹,让我想到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曾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扫雷英雄杜富国”就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诠释什么叫“舍生取义”,他在关键时刻对战友轻轻说了一句:“你退后,让我来,离我远点”!随后,爆炸冲击波和大部分弹片冲向了他,他失却了仰望星空的双眼,失去了匍匐前行的双手。他用自己的身体扫除了黑暗,给我们留下了光明。
面对危险的时候,我不信他的心里是不害怕的。他是尽管害怕,仍能迎难而上。就如他现在,正坚强面对失去双手的现实。他躺在病床上,蒙着双眼,试图保持良好心态,偶尔还会开一两句玩笑。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杜富国的意志是钢的、是坚强的,他把热血洒在了那一片平静的土地,他把青春奉献给那一生执著的信仰!杜富国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军人的初心和立志当高远的先进做法,他也身体力行努力实践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作风。
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科技工作者的初心是为创新事业找突破,为中国经济添动力;青年学子的初心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成就自己而努力。每个人均有自己的初心,应该坚守自己的初心并身体力行。
杜富国,你是好样儿的,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你虽然失去了双眼和双手,但请让我们来做你的眼睛和拐杖,让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守纪,恪己奉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新年伊始,在病床上,杜富国拿起麻栗坡人民送来的收音机,聆听着习主席新年开训令。他说:“部队闻令而动,掀起了实战化训练热潮。我也要刻苦训练,争取早日康复,做更多对党对人民有益的事,不辜负部队的培养、人民的关爱。”
“工作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少累一点”
“富国话少、腼腆,却有一副热心肠。”遵义的乡亲们都这么说。
提起受伤的大侄子,姑姑杜静忍不住泪往下流:“富国在几兄妹中是老大,在家的时候什么活都带头干。”
童年时代,杜富国的父母在外务工,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苦熬不是办法,苦干才有希望。他从小担起家庭重任,背着弟弟妹妹放牛、砍柴、干农活。四邻八舍人见人夸。
雷场上,他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饭量大的战友,分给山里的困难群众;。
战友有困难,他时常拿出300、500元乃至上万元支援;。
在驻地,他常常帮助乡亲铺路坑、搬物资、修水电。
战友问他:“天天忙个不停,你就不知道累吗?”他说:“工作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少累一点。”
二班战士詹程说,富国总是闲不住、忙不完,也从不嫌麻烦。
有一天,从雷场回来,大家很疲惫,大多在休息娱乐,杜富国的“休闲方式”则是到处转,看看水龙头是否漏水、澡堂的灯泡亮不亮、椅子腿是不是松了。
在雷场,杜富国干的活也总是最多,背的装备总是最沉。他总是歇不下来,大家把他誉为“小马达”。
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来回有6公里山路,扫雷兵要背负爆破筒一步一步往山上挪。
一个弹药箱重27.5公斤,每次杜富国都要争着扛两箱,有时候还后面背两箱,前面再抱一箱。
他的肩膀被背带勒出一道道血印,脚底也磨出了血泡。
战友心疼他:“少扛点,时间长了,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杜富国笑道:“没得事,我身体好。”
20xx年9月2日,驻地猛硐乡发生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扫雷队凌晨出动救灾。看到十几名学生被困在二楼,杜富国第一个攀上一辆冲翻的皮卡车,借势爬上二楼阳台,将学生逐个抱下。
在敬老院,暴涨的河流将19名老人困在对岸。杜富国又是第一个拉着绳子,跳进河中蹚路。而后,他和战友站在河中组成人墙,将老人逐个背回。
从河里出来,杜富国的腿被洪水中的杂物撞得淤青。面对战友的关心,他说:“这是咱当兵的本分。”
“我会为自己加油,给大家带来更多阳光和正能量”
“飞飞,坚强点。”杜富国清醒后,这是父亲杜俊对他说的第一句话。“爸,我没事,放心。”杜富国的声音很虚弱,却平静。
杜俊没想到,伤情如此重的儿子还会安慰他宽心。在杜俊印象中,儿子负伤后,无论是手术还是换药清创,从来没叫过一声疼。他宁愿把泪水流在心里。
20xx年10月21日凌晨,病床上的杜富国疼得难以入眠,他抬起双臂想要触摸伤口,可是少了一截的断臂总是碰不到一起。
“我的手是不是没了?”杜富国问陪护他的分队长张波。张波支支吾吾地说:“可能是绷带绑得太紧,所以没知觉。”黑暗中,杜富国没再问,一夜辗转。
张波赶紧给大队领导和医生发了信息:“富国情绪激动,应该是察觉到自己双手没了”。
翌日一早,大队长陈安游、政委周文春和医院领导商量,决定先告知杜富国失去双手的消息。
“富国,加重手榴弹近距离爆炸,为了保命,手没保住。”“希望你坚强,你是我们扫雷大队的英雄,也是人民的英雄。”
听了陈安游和周文春的话,杜富国语气平静:“首长,请放心,我一定会坚强。”
“隐瞒真实伤情越久,越不利于治疗。”按照主治医生陈雪松的意见,大队随后决定告知杜富国全部伤情。20xx年11月17日,病房再次站满了人。领导、战友、家人、护士都来了,还特意请来了心理干预专家。
“富国,爆炸太剧烈,手没保住,两个眼睛也没保住。”病房里静得让人窒息。
几秒钟的沉默后,杜富国微微颤抖地说:“我知道了,您放心,请大家给我点时间。”
心理医生蹲在旁边观察杜富国的表情,酝酿着几套心理干预方案,最终一套也没用上。
他的乐观让人感动。杜富国的脸部、四肢、胸腹等处严重炸伤,身上瘢痕累累。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医生嘱咐他:“只要忍得住,别脱压力衣。”杜富国穿上压力衣,浑身绷得像弹簧,除上药、洗澡、换衣外,每天23小时不脱,不喊一声苦,还打趣称自己成了“蜘蛛侠”。
他的坚强令人动容。当被问到未来如何面对新的人生时,他说:“我想学播音,讲一口很好的普通话,以后把扫雷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我会为自己加油,给大家带来更多阳光和正能量。”
眼睛失去光明,心里升起太阳。在病房的每一天,他都会练习播音技能。除了医院制定的康复训练,杜富国每天也会坚持收听广播、练习写字、学唱歌曲,并让妻子和战友为自己读报。
“富国啊富国,你可知道在康复的路上,还有好长好长的路要走。”护士余翔默默地在心中为他祈祷。
西南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刘宏亮说:“对杜富国的康复治疗,请了国内外的顶尖专家,用了医院的最好设备,组成了最强的医护团队。我们要向英雄表达崇高的敬意。”
现在,杜富国的伤情日渐好转。生日那天,他给医护人员唱了一首歌——《壮志豪情在我胸》,以感谢大家对他的帮助。豪迈的歌声在病房久久回荡。
病房的阳台上摆满了鲜花,其中一束鲜花上插着一张卡片,上面写道:“向日葵说,只要你朝着阳光努力向上,生活便会因此而美好!”
郑安琪。
他的名字烙在人民心里,他的功勋祖国永远铭记。他是祖国土地的守护者,他是保卫人们安全的英雄。他就是扫雷英雄——杜富国。
20xx年10月,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在最后一个雷场进行扫雷作业。组长杜富国及战友艾良发现一颗当量大,危险性极高的弹体,这时,杜富国命令艾良:“你退后让我来。”当杜富国小心翼翼地趴在地上拨开泥土时,“轰”的一声,弹体爆了,而杜富国下意识的倒向两三米外的艾良,正是由于杜富国的舍生忘死,战友艾良仅受了皮外伤。可杜富国自己呢,防弹衣被撕成碎片,全身血肉模糊。经过了三天三夜的抢救才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可却永远失去了双眼和双臂。醒来的第一句话,是关心战友如何。杜富国用特殊的方式向老百姓说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安全的。
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写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杜富国正是这样的英雄,从小家到大家,从自我到超我,他无私地坚守着岗位,完成了肩上背负的使命。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毫不畏惧,完成最后一个扫雷作业后,战友们手拉手趟过雷场,完成土地的交接仪式。可以杜富国再也无法与战友们一起执行任务,无法看见祖国的大好河山,但他的精神永远都在,它勉励着战友们。“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当杜富国站上《感动中国》的颁奖台,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感动的,掌声传遍舞台。扫过雷的雷场变成了农田,撒上种子,结出果实。这样的男儿,顶起中国的一片天,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安全,越来越安心。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都应该向英雄奉献自己的敬意。英雄们用血泪换来的安全、繁盛,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
无论世界怎样变化,总有人把信仰放在利益上面,把大家放在小家之前,实现超我的精神。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类英雄,也不必让每个人都去做人类英雄,但我们应该尊敬人类英雄。
致敬扫雷英雄——杜富国!
共
3
页,当前第。
1
页
1
2
3
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篇十
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遭遇山洪灾害,不幸遇难。
黄文秀的事迹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刷屏朋友圈。照片上,她那灿烂绽放的笑脸与青春飞扬的身姿,与农民家斑驳的屋墙、悬挂的玉米在一起,毫无违和感,迎难而上的自信扑面而来。她用活力四射的生命,书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这首青春之歌里,有一颗为民服务的赤子初心。黄文秀是村里的首位女第一书记。同事说她工作很“卖命”,当地村民都认可她,这佐证了这位女第一书记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
中央部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唤起初心、激起斗志,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干事创业。从黄文秀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担当,怎样去干事,如何才是群众立场、群众路线。学有榜样,我们要以她为榜样检视自己、反观自己,找出差距。爱岗、敬业,不偷奸、不耍滑,肯实干、出实绩,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从黄文秀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位第一书记脱贫攻坚的责任担当。任职一年多来,黄文秀从一名农村工作新手,到熟练开展扶贫工作的能手,其间的艰苦与困难可想而知,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吓”走这名女第一书记,而是让她迅速成长起来。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扶贫任务重、压力大,脱贫攻坚时间紧,需要每一位第一书记、每一名扶贫队员,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需要八桂儿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这场硬仗中。只有众人齐心“划大船”,广西才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小康。
从黄文秀身上,我们对每一名时代青年干事创业有着深刻的思考。建设壮美广西,是一篇时代宏篇巨著。其中,既有壮美雄阔的宏大叙事,也有涓涓细流汇聚向海的清音丽歌。全区各地各部门的党员干部,要向黄文秀学习,积极践行“担当为要、实干为本、发展为重、奋斗为荣”的为政理念,谱写自己的生命之歌,成为这宏篇巨著里的铿锵乐音。
在奔流向前的时代巨潮中,有许许多多的黄文秀、有你、有我,大家携手齐心,一定能唱响一曲壮美的八桂大歌。(子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