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通用11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一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信息技术教师,很荣幸与大家共同交流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作“我的小档案”》。
是我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五册第5课中的内容,是powerpoint知识铺垫的延伸,是在学习了插入图片和艺术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学习这一课,对于帮助学生能够制作表格形式的幻灯片,掌握修改表格的方法有着重要的帮助。本课时知识点不多,难度也不大,并受到学生的喜爱。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在课前我制作了一个学件,发送到每台学生机的桌面上,并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1、今天想告诉你们一些老师私密的东西,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的,想不想知道?
出示老师的个人档案,以聊天的语气,请学生算下老师的年龄,是否标准体重,询问同学们的爱好,最喜欢的明星,最爱吃的东西。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
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2、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插入图片和艺术字,现在请同学打开“学件-我的小档案”选择第二张幻灯片切换到学件第2张幻灯片,根据所学知识结合word插入表格的方法找一找,尝试着插入一张2行7列的表格。
出示第四张幻灯片。
这里我即复习了以往学过的知识,又引导了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
3、当部分同学已经完成插入表格时,请一个已经完成好的同学演示,并指出word和powerpoint中插入表格的小区别出示第五张幻灯片,再让没有完成插入表格的同学继续完成,由小组长汇报完成情况。
这个步骤比较简单,让学生教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差异较大的同学,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出示第六张幻灯片表格设计好之后,请同学们完成学件第三张幻灯片的任务,切换到学件第3张幻灯片在空白的单元格中单击鼠标,可以参照老师的档案在单元格中输入自己相应的文字,并对文字进行对齐、颜色等美化操作。这里也不需要太多的讲解。
5、接下来是本课的难点了,调整表格边框。
出示第七张幻灯片。
6、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找到表格和边框工具栏,完成学件中第四张幻灯片的任务。
切换到学件第4张幻灯片。
在对外侧框线进行调整这个难点出示第8张幻灯片,我采用了教师演示---选个别同学尝试操作并演示---所有同学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长检查帮助完成并汇报本组完成情况。再配合学件的任务提示,来实现本课难点的突破,引导学生完成第五张幻灯片的任务。
切换到学件第5张幻灯片。
7、除了改变外部边框,还有能改变其他边框,还可以设置好粗细颜色后,直接点击线条,就能改变单条边框的颜色了。
出示第9张幻灯片。
8、这个内容也相对较难,我也采用解决难点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完成第六张幻灯片的任务。
切换到学件第6张幻灯片。
9、所有同学都完成了各自的小档案。
出示第10张幻灯片。
再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在powerpoint中设计一张课程表,展示评价,比一比看谁设计的课程表最漂亮。
出示第11张幻灯片。
最后回顾本节课教学要求,归纳总结,并提出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应用表格功能完成更多的实际应用。
出示第1张幻灯片。
这节课不论是新知识的呈现,还是课题的引入,都能紧紧地抓住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学习中应用,配合课前我准备的学件,分步任务驱动学习,提高了课堂实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充分让学生主体参与、体验感悟,是一定能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圆满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
谢谢各位,我的说课完毕。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二
我说课的题目是《感受千变万化》,《感受千变万化》是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电子作文”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改变字体、字号、字型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今后的学习时间,为自由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能)学会用格式工具栏为文本设置字体、字号和字型。
2、(能力)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同学的互助下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格式工具进行字体、字号、字型的设置。
教学难点:怎样通过文字的设置体现出文章编排的美。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获取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育,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能通过自我建构重组的方式获得知识。因此,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的设计时准备以学生“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进行对字体、字号、字型的各种设置(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1、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以“你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事吗?学生知道,有七十二变。那么今天我们也就来在计算机上让它变一变。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情绪。
2、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基础知识背景,否则就只能盲目尝试。对文字进行字体、字号、字型的设置并不是新的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汉字输入时,可以把这3种设置组合起来,抓住设置时的共同点展开教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选中方法,体会不同选字方法的优缺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完成任务提供基础。
3、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可以通过对范例激趣——个案示范——小组合作——教师指点——展示作品等,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
4、千变万化,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掌握一定技法,就有一种创作x望。这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创作,充分利用本节课学习内容,设置自己喜欢的字体、字号、字体,然后教师引导同学从技法的运用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画让全班评。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上面的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教师是自已、同学、教师、评价2、结果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
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说出好在哪里,,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结果多样化。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在我们信息技术所致力求的目标。
1、被动接受变为愉快的学习。体现在自主学习,教师没有把教学任务一一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2、合作作学习,交流的方式只是教师,学生之间互学,
3、创造学习,即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贴近生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三
《打字速度靠指法》这节课主要是练习学生的打字能力和速度。本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坐姿和加强指法的练习。主要的教学内容是通过金山打字通打字游戏的练习,提高击键的正确率和击键的速度。
二、说学情。
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正确的指法是电脑操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练好指法能大大提高操作电脑的速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正确的坐姿和正确的指法,但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专项的不断训练来强化,形成习惯。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键盘指法和左右手的键位方法;学会手指的分工。能够找到基准键,并能正确使用。掌握正确的打字姿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一比的形式,初步感受打字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对比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小组间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培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基本键的位置和使用,学会正确使用指法。
【难点】使用键盘指法输入字符。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1.任务驱动法2.协作学习法3.分层教学法4.赏识教育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才能快速输入字符吗?像打字员那样快速输入字符”,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提高打字速度的关键是正确的指法和姿势。
(二)发现与探索。
1.十个手指的分工:每个手指都有分工,既减轻了疲劳,也提高了速度。
教师出示一段字符,学生尝试输入。
教师指导,出示十指分工图,学生牢记分工图,并再次练习。
2.基本键的使用。
你们知道什么是基本键么,基本键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手在基本键位,无论按上面的键还是按下面的键,手指移动的距离短,速度也快。练习基本键位的使用。
3.同桌互相检查一下,是否都完成了任务。
4.正确的打字姿势。
出示不正确的姿势图片。
教师:时间长了,不仅影响速度,而且还会让你的脊椎变形呢。
出示正确的打字姿势图片,并指导:
面向正前方,两臂自然下垂,手脚平放,眼平视,脊椎挺直,手指稍微弯曲,用指尖敲击键盘。老师编了一首关于打字姿势的儿歌。(投影出示)。
(三)加油站,学生练习。
启动金山打字通,并练习初级课程。
教师巡视指导。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四
各位考官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作表格》。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语】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word是我们处理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而插入表格又是word中排版必不可少的部分。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word基本操作基础上进行的,并且学会本节内容会为后面更高层次的排版奠定基础。
我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他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的表格,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我在授课过程中将着重把握学生对操作和知识之间的结合。
【过渡语】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在word中创建表格的方法,以及合并单元格的具体操作步骤。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过程和观察老师示范演示,学生能熟练掌握建立表格和合并单元格的具体步骤,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表格的创建与编辑,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过渡语】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
【重点】在word中建立表格。
【难点】合并单元格。
【过渡语】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
【设计意图】在本次导入,我设置了一个任务,引领本课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在任务的选取上我注意情境性、意义性、可操作性、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通过循序渐进有梯度的任务链,便于学生他这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环节二、新课教学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
承接导入的情景,利用制作植物生长记录表为任务进行教学,在学习插入表格的操作步骤之前,我会先让学生对表格的一些基本概念做一个简单的了解,讲解横为行,竖成列,然后让学生观察我给定的表格,并且提问表格有几行几列。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的回答出“七行五列”。然后提问,如何插入一个七行五列的表格呢?引出插入表格内容。
【设计意图】观察是操作的基础,只有了解了表格才能够制作表格,通过观察为制作表格做铺垫。插入表格的操作,我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我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书上的操作步骤,然后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进行操作,我进行个别指导,让学生能够全部掌握插入表格的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从问题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材之间,产生有序又有效的互动,插入表格的学习。
表格插入之后,还需要制作标题,就涉及到了合并单元和的操作,在这个部分我会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我们制作的表格和植物园实际应用的表格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在第一行,植物园是标题,是已经把单元格进行了合并的操作。以此开始进入我们合并单元格的学习。
在这个部分我将采用演示法进行教学。首先,我先选中第一行的所有单元格,并且提问,大家看,选中的单元格和未选中的单元格有什么样的变化,学生会发现,选中的单元格的背景变成了蓝色。此时我再点击右键,让学生观察对话框并且找到合并单元格,点击,完成操作。
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表格,因此我边演示边讲解,对一些细节内容进行细致讲解,在老师演示,讲解,学生观察操作中,让每一位学生都牢固掌握合并单元格的操作,突破难点。
表格调整完成之后,我继续带领同学进行输入文字和调整行高和列宽的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营造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在引导学生完成《植物生长小档案》的基础上,夯实知识体系,内化操作技巧。学会操作并且能够理解word中表格制作的一般规律。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将设计制作一个课程表,这样及复习了本课的操作,对于学生又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环节四、小结作业
我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后,会给同学们留一个作业,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找出word制作表格在生活中有哪些实际的应用,并请同学们进行制作,下节上课前进行简单交流和分享。
制作表格
一、建立表格的步骤
二、单元格的合并,拆分
三、输入文字
四、调整行高和列宽
板书是一堂课的体系和内容的重要体现方式。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清晰明了的展示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的全部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五
说教材:
《图形修改》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一课。本课属于图形处理中的重要内容,既复习了工具的使用,图形的着色,又为图形的制作学习作了铺垫。本课介绍了使用“橡皮”、“裁剪”、“选定”和“放大镜”等绘图工具来修改图形的方法。我个人认为本课教材内容相对比较陈旧,很难适应学生学习实际的需要。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再度开发。
我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
掌握使用“橡皮”、“裁剪”、“选定”和“放大镜”等绘图工具来修改图形的方法。
能力目标:
以具体的任务为外驱力,通过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和相互间的协作学习来提高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精益求精的好习惯;渗透环保意识。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使用修改工具时要注意设置的背景色与画图区内的背景颜色是否相一致。
2使用放大镜工具修改图形的细微之处。
教学难点:
1懂得对不同的图形选择适当的修改方法。
说学生:
四年级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在这之前,他们已经学会“画图”软件里的一些基本绘图工具,并能自己画出一些简单的图案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可操作性,以便充分培养、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学生的自学、互助为主。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感受到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要方法恰当,才会有效。基于以上思考,我主要拟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等,以解决生活模拟情境为线索,融入到本课知识点教学中,利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创建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这堂课我主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协作交流的习惯。提供多层面的自主学习方式,方式有:1知识迁移,2借助教材,3借助学习课件,4请教他人。同时协作交流时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期待。
说媒体:
苏亚星教学网、flash课件和需要修改的图片。
说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示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美容师,把这些小污点去掉,帮教学楼找回原来的亮丽色彩!好不好!
提示课题:图形的修改。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二、提出任务,激发兴趣。
1打开有大污点的大楼图。寻问学生,你打算怎么把污点去掉呢?由于以前学过初步的橡皮擦除知识,学生自然会知道使用橡皮工具。
2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思考,污点这么大,擦起来了肯定要很多时间,有没有简单一点的方法呢?猜一猜可以用工具栏中的哪个工具,自主探究两分钟。
下面的教学,我预先设计了两套教学方案:
方案一:如果有部分学生能探究出方法,我将让学生概括出操作的步骤,最后,我用课件呈现出对学生方法的归纳。(显示步骤)。
如果没有学生能探究出,我将进行下一个方案,总之,我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探究视野,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而非执行者,基于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我将着重于第二个方案的介绍。
方案二:
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合作之前提出要求:
1个人依靠老师提供的学习步骤探究三分钟。
2两分钟后,需要帮助的同学举手。
3会了的同学当小老师,去帮助举手的同学。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分工,并对学习小组中出现的偏差随时予以纠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学习者、协作者的身份加入到各学习小组中。
设计意图:小组协作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方法,但我觉得还有一个怎么用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与自主学习存在着矛盾。比如:有的同学他虽然不会,但是他不希望马上有人来教他,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技能或知识。所以我先让学生探究两分钟,需要帮助再请教别人。
(课件)第一种方法:
1选中“选定”工具。
2在污点外拖动出需要去除图形多余部分的一个长方形区域。
3单击“编辑(e)”菜单中的“清除选定区域(l)”命令。
4用“喷涂”工具涂色。
第二种方法:
1选中“裁剪”工具。
2在污点外拖动出需要去除图形多余部分的一个不规则的区域。
3单击“编辑(e)”菜单中的“清除选定区域(l)”命令。
4用“喷涂”工具涂色。
探究完学生汇报交流,说一说你选择了哪一种方法,为什么选择它。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知道根据不同的图形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设置悬念,学习重点。
1老师看了同学们这么爱干净,帮助楼房去除污点,我也忍不住要试一试了。屏幕广播,擦除污点,擦除之前,先使背景色和画图区的背景颜色一致,然后擦除。学生会惊讶于我不需要涂色就可以修改图形。本环节通过设置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我在擦除之前使背景色和画图区的背景颜色一致,于是他们通过观察就解决了问题。如果没有同学找出办法,我将再演示一遍,同时提醒他们仔细观察,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的习惯。
2让学生来说一说先使背景色和画图区的背景颜色一致的好处。让他们从心理需要,把这一重点知识融入到他们的知识体系和行动中。
四、练习巩固、体验乐趣。
提供给学生多个需要擦除污点的图片,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橡皮、选定、裁剪)进行修改。
告诉学生,现在就让我们当一回美容师吧!
五、创设情境,引导学习放大镜工具。
2小组合作探究,要求如第二环节。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景,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同时,将新旧知识经验形成整体一贯的知识体系。
3汇报方法。学生总结得出步骤。
六、设计环保标志并评价,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小明,你想用什么环保标志来提醒大家呢?小组交流,个人独立完成。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技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运用技术进行创作,感受信息文化。
2完成后评价交流。
a在小组中对作品进行自评,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然后进行互评,讲一讲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接着根据你认为合理的意见进行修改。完成好后组长组织推荐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
b教师对作品充分肯定,告诉学生,同学们设计的环保标志都很优秀。我将把这些作品上传到网络上,争取更多的人的意见,让更多的人来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基于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评价的方式多元化,从狭隘走向广阔,传统的评价局限于课堂,我这里的评价既多样化,又结合了计算机的特点提出网络评价,拓展了评价的时空,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网络意识。
七、小结。
1拿着你设计的环保标志,你会对在墙边玩耍的同学说些什么呢?在这里整合语文学科。让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训练,并渗透环保意识。
2这一课,你都学会了什么本领,在今后的生活中,你将如何用这些本领呢?
让学生把学会的知识通用到生活中去,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说小结:
在设计本堂课中,我用了以下几个思想:
1课程整合,本课整合了语文、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环保教育)三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情境,而所有的情境都围绕着环保这一主题,从污点到环保标志的设计,既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又学到了知识与技能。
3拓宽评价方法,我引入了网络评价,体现了网络的优势。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六
让学生通过两张效果不同的课程表的对比,强烈感觉到编辑修改表格的意义、效果,从而引出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你的课程表。
通过分析对比作品,学生会发现第二张表格比第一张表格增加了边框、底纹和斜线表头,直观地发现编辑修改了的表格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为了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愉快的学习,我大胆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主完成任务。这样,教师也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分层辅导。
学生打开学习资料,学习设置“边框、底纹和斜线表头”。
分组尝试新知学习:
第一组尝试边框的设置。
第二组尝试底纹的设置。
第三组绘制斜线表头。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我让每组选一学生演示如何操作:
(1)边框设置。
单击工具栏上的“表格和边框”按钮,出现“表格和边框”工具栏。选择“边框线型、边框粗细、边框颜色、外侧框线”进行设置。
(2)底纹色彩。
单击工具栏上的“表格和边框”按钮,出现“表格和边框”工具栏。选择相应的单元格,利用“底纹颜色“按钮,为这些单元格设置底纹。
(3)斜线表头的制作。
选择“绘制表格“工具,鼠标指针变为铅笔形状,在表格左上角画出相应的斜线。
学生打开学习资料中的挑战任务,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自由地设计自己的课程表。
教师给予学生提示,除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以外,还可添加图片,艺术字表名及页面边框等。
为节省时间,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图片素材。
选几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欣赏并根据评比标准(底纹色彩搭配、表格边框的样式、独特的创意、漂亮的页面边框)进行点评。
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功能展示学生有特色的作品,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发挥了聪明才智,设计出了很有个性的课程表,你们发现得真不错!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加上图片等,设计出更时尚、更酷的课程表,用打印机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
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谁有‘无机教学’法,我就会发现‘无水游泳’法!”,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硬件的支撑。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具有潜在的优势:教学内容直观、操作使用快捷、方便,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并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七
x月15日上午在学校听了林元崖老师和邢增强老师的两节课,现就这两节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各位同仁共商榷。
首先谈一下林元崖老师的课,这节课很好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林元崖老师的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亦是全体学生的课堂。在教学中他关注每一位学生,无论是思考、交流、合作、演示等活动,他都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尝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形成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是学生思维的启迪者、点燃者,这一点在林元崖老师的课上尤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讲到设置图片叠放次序时,学生在操作中出现了难题,这时林元崖老师并没有着急的去纠正,演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对比,为什么和别的同学不同,自己动手去探索实践。众所周知,要想知道李子的味道,最好的办学是亲口尝一尝,在教学中,林元崖老师让学生亲手去实践,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学习实践中,亲身经历由生到熟,由不能到能,由不会到会的全过程,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知,形成能力与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林元崖老师的课我认为,如果在学生操作时候遇到普遍的难题,可以统一讲解以引导,小组展示完成的情况,教师评议,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重要性,那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而邢增强老师的课,在教学中充分把握学科特点,重视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又能在教材内容上,做到活化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如他在设计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时,让学生自己从素材中寻找图片,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针对不同学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教学思路清晰而不混乱;训练的主线明确,课后题有机渗透而不是生搬硬套。邢增强老师的课把插入图片和图片位置、大小的调整这两个内容放在一起,而不把插入自选图形也放在一起上的话,我感觉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更容易完成,目标也会更明确。两位老师上的课都非常的精彩,整个教学思路非常的清晰,教学目标情况完成的也非常的好。利用任务驱动和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很好的完成了这两节课的教学任务。最后,一节课上的好不好,我们经常会把目光放在开课的老师身上,可是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把一些目光放在学生的身上,看看他们最后的作品,就可以发现一节课下来,学生是不是掌握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不是通过这节课学有所得了。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八
本课是本册书的第十四册,是在学生掌握了word软件的文章排版后而设立的高层的学习任务,是关于word知识的又一延伸,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本课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要求,准确地选择表格的行、列,并对表格进行一些基本的设置。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在我们的身边。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word的一些操作,如艺术字、文本框、字体、字号、颜色等。这些知识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知识让学生运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在学习过程中,要求老师注意观察学生,及时地鼓励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依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word文档中表格的操作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使其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知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重点:熟练的插入表格及简单的'修改表格。
难点:调整单元格大小。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是:“立足基本操作”,从一些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获取,处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本课以“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为主,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有自己的通讯录啊,你们的通讯录是哪里来的?老师手里也有一份自制的通讯录,同学们看一下漂亮吗?这时学生一定会说漂亮。你们也想制作一份与众不同的通讯录吗?学生看到通讯录与商店买来的有很大的不同处,产生了学习欲望和创作的热情。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让学生通过我课前准备的通讯录知道,做通讯录首先应先创建一个表格,从而介绍如何插入表格。通过协作学习,找寻改变表格中单元格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
(三)实践应用。
出示任务:制作一份具有你自己特点的通讯录,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
(四)学生作品展示。
在作品展示过程中,我要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作品哪部分最令自己满意。展示过程不仅与审美能力相结合,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其他同学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
1、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2、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成功再现,并加深印象。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九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四册。现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教学理念,谈一下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
一、课标与教材内容
1、课标对本册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手段。
2、本册教材的主题: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可以学到因特网的基本知识,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利用因特网互相传送知识和经验,发表意见和见解,进行信息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设计制作网页,并且发布网页,了解网络安全常识,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增强信息技术安全意识。
3、编者意图与编写体例:为了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技术性、操作性的特点,达到提高信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目标,编者本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紧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以例题的形式,系统的讲授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采用小课题、小步子、任务驱动的编写方法,力求实现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每节课结合课程内容用“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适时地练习;用“小知识”、“小窍门”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4、本册教材知识结构与逻辑关系
(1)本册教材知识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四个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网络基础知识与技能(包括一、二、三单元)
第一单元快乐网上行
这一单元的知识,是让学生了解因特网的基本知识,掌握利用浏览器浏览、搜索、收藏及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
第二单元真情传递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会收发电子邮件的同时,能充分认识到电子邮件是因特网上的一项重要服务。
第三单元朋友面对面
第二方面网页制作与发布(四单元)
第四单元我爱我“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网页制作的一般流程及基本方法,学会制作图文并茂的网页,并学会用表格规划网页,利用iis发布网页,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到互联网不仅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我们发布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了解计算机及网络安全常识,认识到网络的危险性。
(2)本册教材的逻辑关系
本册教材的学习可以顺着两条线索进行:
第一条是知识和技能线索,以网络基础为起点,由理论到实践,展开网络几方面应用的学习;由单向获取信息,到多元获取与传递信息,交流范围逐渐扩大;由个人交流到面向公众互动与分享,扩展了分享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知识与技能的衔接。
另一条是情感与网络道德线索,在每一节课,网络的每一方面的应用,都在渗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道德习惯教育,在第十六课,进一步从知识和道德方面系统地提高认识。只有在本册教材前面的教学中适时地渗透,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安全意识和道德规范。
二、教学策略及评价
1、教学策略
第一部分网络基本知识与技能
第一单元快乐网上行
本单元以“快乐”为主线设置课题,学习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搜索信息、保存网页、文本及图片等内容。同时这些内容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技能之一,所以,本单元是本册书的重点。
现在四年级的学生对网络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这部分知识可以设置简单任务,合作学习加自主学习的模式,掌握基本搜索方式,探索高级搜索技巧。重点是如何准确快速找到所需的信息,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关键词快速查找到所需的信息。在浏览信息时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不健康的和反感的信息,教师要在信息的甄别和多种信息的选取问题上,给学生一些提示和帮助,培养学生甄别不良信息的能力。保存信息的部分,应提示学生联系上学期word 20xx中的保存方法,选择“默认保存位置”和“修改保存位置”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第二单元真情传递
教学中教师电子邮箱收发邮件,引导学生比较电子邮件与传统邮件的异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电子邮箱的方便快捷以及电子邮箱强大的附带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邮箱的申请与收发掌握快的学生,应采用分组互动的方式引导他们自觉主动的投入到电子邮箱的附带功能的发掘和探索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邮箱自动回复功能与学生进行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对于学生个人信息的保存而言,电子邮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从信息的下载和保存角度,指出电子邮件和附件作为网络存储的重要性。
第三单元朋友面对面
本单元以“面对面交流沟通”为主线,让学生掌握论坛及qq账号的申请,发布回复帖子和用qq即时聊天软件进行交流,传递文件的方法。
注册论坛及qq账号并不复杂,在学习上一单元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网上注册账号的基本方法,并且一部分学生已经有了qq账号,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论坛的界面与电子邮件大同小异在发新帖的学习中应注意与上一单元的联系,对已经有qq号且聊天掌握快的同学,注意引导他们对qq的其它功能去发现和应用。比如说发送接收文件、聊天记录、qq邮箱等常见功能。本单元的重点是信息的发布与回复。解决策略是:教师引导,学生分组练习并给学生提出交流主题的方式进行。难点是用qq发送接收文件时路径的选择,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突破这一难点。
建议学生多运用论坛及qq进行有意义的讨论或学习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师生间也可以围绕可能在网络交流的中发生的问题和情况开展讨论,多发掘网络的沟通联系的优势,淡化娱乐的一面。
第二部分网页制作与发布及网络安全
第四单元我爱我“家”
本单元以“家”为主线,让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的一般流程与基本方法,用
iis发布站点及简单的网络安全知识。
第四单元我爱我“家”13课确定为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同时第13课也是本册教材的难点。解决策略:在13课网页制作用表格来规划整个网页的布局,是我们设计制作网页常用的方法。学会在网页中插入表格是网页制作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为更好地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我设想可采用引导学生多浏览一些大型网站应用表格制作网页的实例,理解并学会使用表格规划网页布局的工作方式。就学习技能而言,通过前一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word 20xx软件的操作。所以,在frontpage 20xx中插入表格的教学,建议从word 20xx表格入手,进行知识的迁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在突破这一难点时,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1)怎样在单元格中插入文字和图片.
(2)怎样进入表格属性及单元格属性对话框?
(3)表格及单元格属性对话框中相应选项的改变会给网页的效果带来哪些变化,起到什么修饰作用,以此突破第13课利用单元格属性来美化表格这一教学难点。
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拓展教材,注重于其他学科整合。过前学习,学生体验到了因特网各种应用,然而网络的两面性是不容忽视的,第16课让学生了解网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计算机安全入手介绍计算机与网络安全相关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杀毒软件、计算机网络和安全的防范措施、上网安全建议、遵守网络道德和规范等内容。
2、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教学比较注重任务,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评价要立足于过程性评价,可就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与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对新技术的兴趣、网络技能及活动结果的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等方面进行相关的学习过程评价。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教师最后点评相结合的方式,作品评价要有评价依据,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评价标准,采用“作品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以上是我对本册教材的一些粗浅理解,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十
在第5-7课中,重点学习了“画图”软件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而本课则转向菜单命令,由“一绘”到“变”,就要求学生更多地进行抽象思维。对接触电脑不久的学生来说,理解“复制”“粘贴”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复制,按照学生的思维,“复制”后就立刻出现一模一样的内容,而实际操作中还必须执行“粘贴”这一步。
根据教材分析及学生已有的信息素养。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学习“选定”工具的使用方法。
(2)掌握“复制”和“粘贴”命令。
(3)学会前景色与背景色的正确选择。
2、技能性目标。
(1)学会对图形的叠加处理。
(2)学会调整、移动、修饰图形。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画画要有次序、有层次这种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性目标。
(1)保持学生用电脑绘画的兴趣和创作欲。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渗透给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1、教学重点。
(1)合理有效地使用“画图”软件中的“复制”、“粘贴”命令。
(2)对图形进行叠加处理时的透明样式的选择。
(3)图形的移动,背景色的选定。
2、教学难点。
(1)感性理解“复制”、“粘贴”命令。
(2)对图形进行叠加处理时的透明样式的选择。
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是三年级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学生已经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画图软件也有了些基础,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通过“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等方法。
在一开始展示一张做好的葡萄画面,然后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就是画葡萄。
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实际认知能力,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今天老师可以满足你们的要求,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猜一猜。(课件出谜语)。
树弯弯藤弯弯,
结的果实一串串,
一个一个圆又圆,
吃到嘴里酸又甜。
师:谁来说说谜底是什么?(葡萄)。
师:真棒,这么轻松就猜出谜底了,你们平时都见过什么样的葡萄呢?(出示图片)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串葡萄,而且还把它放好放在盘子里,那么我们本节课的题目就叫“有趣的水果盘”。
(设计意图:谜语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本课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给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以“我能,我会,我要”等方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渗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师:老师今天带了一些葡萄图片,你们想看一看吗?注意观察每种葡萄的外形特征。(浏览葡萄实物图)。
师:你们已了解了葡萄的一些外形特征,下面请你们评一评,这两幅画哪一幅更好?(一幅葡萄排列的有些乱且没有修饰,这样画面没有层次感,另一幅是完整的画。)为什么?(排列的很自然,看上去就像葡萄串;让人感到丰富、饱满;有立体感的好点,看上去更新鲜水嫩)。
葡萄串是有一个个葡萄组成的,在画葡萄串时要注意叠加排列要有次序,要按在一定的次序去排列,最后还要对整个作品进行修饰,这样绘制出的葡萄串看上去才像葡萄串。
师:看到这里,你们想画吗?一盘葡萄为例,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画好这样一幅画?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对比分析,直观感受两幅画的不同之处,体会按次序排列的重要性。)。
(四)展示汇报,互补互纠。
(五)教师引领任务驱动。
1、任务一:画一串葡萄。
(1)画一个葡萄。
(2)图形的选定。
(3)图形的复制、粘贴。
(4)图形的移动。
2、生自主操作绘制葡萄串。
3、任务2:绘制果盘。
4、任务3:修饰美化作品(学生自主探究完成)。
(1)调整葡萄串大小。
(2)移动葡萄串至果盘。
(3)绘制绿色果柄。
(4)修饰葡萄串。
(四)欣赏点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互评,自评等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即对前面任务的分析,使学生明确画葡萄的步骤,进一步巩固了新知,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保存作品关闭电脑。
(六)质疑、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师:这节课,通过大家自己的努力,同学们掌握了“选定”工具、“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明白了画画要有次序,还利用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当了一回电脑小画家。其实电脑王国里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们去探索,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你们一定会成为电脑小高手的.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山西省统编教材小学版《信息技术》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身临其境话信息》。具体从以下六个方面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五、教学程序;
六、教学评价。
其境话信息”是这套教材的第一节课时,是学生首次接触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否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它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门课的窗口,同时为这门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意义重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学难点:是“信息”的概念。
1、本教材所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等抽象概念,还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
2、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远远高于抽象思维能力,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3、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根据这种情况,我设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熟悉简单的观察、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3、选用简单的信息处理的方法,解决适合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亲历活动过程,增强体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2、感受信息处理与信息技术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紧密联系;
3、初步形成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游戏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游戏等活动,从形象的事物中总结出抽象的概念;
3、实践教学法:先让学生模仿练习,然后放手让学生亲身实践。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基本的信息处理的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五大模块:导入、基本活动、拓展活动、小结和作业。
(一)导入
设计本模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课,并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本模块的第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这学期你书包里的课本有什么变化?(对了,多了一本“信息技术”课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在信息技术的海洋里一起遨游,去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这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发现自己书包里课本的变化,多了一本书!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后将多一门“信息技术”课程。但什么是信息技术课呢?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接下来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我出示了一张“三年二班学生在电脑教室的座位顺序表”,然后问到:你们相信不相信只要你指一个座位号老师就能马上告诉你这个座位上的同学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信息?学生会觉得好奇,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引出本节课题“身临其境话信息”,并板书课题,同时提出“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这几个名词,告诉学生:学习了本课以后,你也能象老师一样。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基本活动
设计本模块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游戏,突破“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三个概念的教学难点,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养成注意观察、积累信息的好习惯。活动是师生共同乘坐“信息快车”进行旅行,途中要停靠三站。第一站:你做我猜;第二站:小小传令兵;第三站:逛超市。通过这三个活动最终达到完成“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概念的学习任务。
1、你做我猜
这个游戏是:把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四个小组,让学生熟悉游戏规则以后,出示
我为他们准备的“动物”、“电器”、“球类运动”、“办公用品”四大类题目以供选择。游戏开始前先选择猜哪一类。下面,我以球类运动为例做简单说明:比如说:猜“篮球”这个内容时,可以表演投篮的动作,也可说这项运动每队由五人参加,或以人物说明,比如说姚明是什么运动员等等。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猜到是“篮球”这个内容。最后要评出猜得最多的组,以示鼓励;游戏做完之后,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刚才你们的动作、语言要表达什么?目的是什么?答案是很显然,就是围绕屏幕上所写的内容。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信息的存在以及它的存在方式,同时也感受到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的过程,为后面信息、信息处理这两个概念的介绍做了很好的铺垫。
接下来再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二页。(投影展示)
从这几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是:
(1)我看到的第一幅图是一张照片,是两个小孩拿着水枪和一个大人在河里游戏;
(2)我看到了两个小孩:一个是女孩,一个是男孩,男孩穿着蓝短裤。
(3)我看到了第二幅图是一部电话,我知道用电话可以和朋友交流。
(4)我看到了第三幅画是报纸,从报纸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新闻。
(5)我看到了第四幅图是一台电视机,电视屏幕上显示的是一幅风景画。
……
再请看下面这些标志,你在哪里见过?猜猜它们的含义?
学生的回答是:
(1)第一个是“禁止吸烟”的标志;
(2)第二个标志是“人行横道”的意思;
(3)第三个是“工商银行”的标志;
(4)第四个是“红十字会”的标志。
比如:上课的铃声、120救护车的警报、教学楼里的“别把楼梯当滑梯”“别把楼道当跑道”……等等。
那信息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接着进入第二站:小小传令兵
我是这样设计的:按学生的座位每行分成一组。请一位同学读“游戏规则”让大家了解。在游戏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难易不同,传递的效果也有差别。比如,第一组内容,每个组都能传得准确快速;可是第三组内容,大家都出现了漏字或改变句意的现象。这时我立即把握时机进行总结:大家刚才都实践了一次“信息处理”的过程:第一位同学看纸条和后一位同学听前一位同学传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采集”的过程;要把自己得到的信息传递给他人,必须先经过自己大脑的存储和加工,这就是信息的“加工”和“存储”。那什么是传递呢?同学们之间相互转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什么是输出呢?前一位同学告诉后一位同学的过程及最后一位同学把信息写在纸上呈现出来就是信息的“输出”。
这时总结并板书:“采集”、“存储”、“加工”、“传递”、“输出”,最后得出“信息处理”的概念。
信息处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随处可见,接下来进入我们的第三站:逛超市
先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页问:谁知道这几幅图的意思是什么呢?同学们很快地回答出,是逛超市。于是,大家联系实际生活,说出了逛超市的一系列活动。从而引出“信息技术”的概念--------“在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递、输出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都叫信息技术”。
为了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我播放了一段有关生活、学习中“信息技术”应用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身影。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把“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这三个概念掌握以后,我设计了第三个模块:拓展练习。
(三)拓展活动
本模块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呼应导课内容解决学生的困惑
在引课时,学生选一个座位号,我马上就能说出这个座位号上学生的相关信息。现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概念之后,就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老师在课前采集了三年二班同学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这些信息,然后根据座位号,对应做成这张表格,同学们的信息就一目了然了。
2、拓展练习
我是这样组织的:(出示公交车站牌)
下个星期天,班里要组织一项社会活动,大家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去动物园、汾河公园、迎泽公园。现在我给大家提供离我们学校最近的三条公交车的运行线路,请同学们根据站牌提示,设计一下你们需乘坐哪路公交车,乘车路线,算出要乘坐几站,分别经过哪些站点?设计完成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同一个组的可以进行补充、完善。
通过这个练习,学生亲身实践了信息处理的过程,加深了对“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今后信息素养的培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信息”、“信息处理”、“信息技术”三个概念。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到处都有“信息”与“信息技术”的身影,在接触“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处理信息。大家不仅要学好我们的“信息技术”课,而且要养成认真收集信息、正确处理、应用信息的良好习惯。
(五)课后作业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一个有关奥运会的、你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在下节课上,我们请大家做三分钟的介绍。
到此结束本节课。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评价方法是:
1、观察评价法:就是观察学生的学习,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对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情感)
2、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理解的问题、汇报的结果要进行及时的点评。并且认真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与人交流的态度、合作的意识、表达的方式。(能力)
3、实践活动(作品)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活动的效率、成果做及时的评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