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心得体会(汇总16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一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哲学著作,它始终被视为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从传世的版本来看,这本书共有六十四篇,每篇的篇幅都很短,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学智慧。近期,我花了一段时间研读这部经典,深受其影响。在研读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一些关于人生、道德和处世哲学方面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以五段式的连贯结构为大家详细阐述我的心得。
第一段: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
道德经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无为而治”。这种思想主张的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要过分干预和操控事物和他人,而是应该敬畏自然,顺应事物的本然发展规律。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我们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与现代社会追逐权力和主动控制的思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劳心劳力,挣扎于各种困难和焦虑之中,而忽略了让自然事物按照本身的规律发展的可能。只有放下控制的欲望,融入自然的大环境,我们才能发现更广阔的可能和更轻松的相处方式。
道德经中还有一种思想是“返璞归真”,指的是回归到人类最本真的状态,遵循内在的直觉和智慧去行动。这种思想告诉我们,当我们迷失在物质的繁杂和纷扰之中时,应该放下外在的追求,听从内心的声音。在现代社会,我们被各种外界的声音和价值观左右,往往迷失了自我,忽略了内在的需要和声音。通过返璞归真,我们能够找回自我,发现自己内在真实的欲望和激情,并以此为指引去生活。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人生更加丰富有趣,并拥有更真实的幸福感。
第三段:道德经中的“谦逊与柔和”
在道德经中,还有关于谦逊与柔和的思想。这些思想告诉我们要尊重其他人的权利和存在,不要傲慢和自以为是。通过谦逊与柔和,我们能够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增进与他人的和谐。在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人们往往为争夺资源,追求个人利益而互相压制。这样的行为造成了很多矛盾和冲突。如果我们能以谦逊和柔和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多一些理解和包容,那么我们将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第四段:道德经中的“无知篇”
道德经中的无知篇告诉我们要放下自我,不要过于追求名利和权力,应该保持谦逊和冷静的态度去探索世界和宇宙的奥秘。这种无知并不是指无知无识,而是指无束缚于已有知识的思维方式。通过无知的思维方式,我们能够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和进步。在现代社会,知识爆炸性增长,人们往往只追求表面的信息和知识,缺乏思考和掌握本质的能力。只有保持一种谦逊的心态,不妄自菲薄,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智慧的人。
道德经中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道德经都能带给我们启示和指引。无论是在组织团队中,还是在个人与他人相处中,道德经中的思想都可以使我们更加明智地去决策和行动。同时,这些思想也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中的负面情绪和困境,提升我们的人生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道德经这部古代经典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研读和理解,我领悟到了一些有关人生、道德和处世哲学方面的重要思想。通过无为而治、返璞归真、谦逊与柔和以及无知的特点,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幸福感。这些思想不仅有着理论上的价值,更有着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研读和理解道德经,从中汲取智慧,引导着我们的思考和行为。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二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第三章是关于“不尚财”的篇章,表达了老子对人际关系与财富观的独特见解。通过深入研读与思考,我对于《道德经》第三章有了一些新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养生之道,唯尊道自然。”这是我从《道德经》第三章中提炼出的一句至理名言。我们生活在一个繁忙而浮躁的社会中,忙碌的工作和追求物质财富往往让我们忽视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摒弃背离道德的欲望,回归本真的自然。只有在平静的内心和健康的身体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才能拥抱自己真正的幸福。
其次,“着长衣,带利器,厌饮食,财货有馀,率尔成仁。”这是《道德经》第三章中的一句警示之言。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追求财富和权力的积累。然而,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富有和权势的人,而是缺少真正有担当和责任感的人。正如《道德经》所说,我们应该避免沉迷于物质的追求,而要关注道义和良知,将自己的财富与才能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再者,“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与善良、正直的人相伴,而不是与世俗虚伪的人交往。因为我们周围的人能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贤者为伍,我们会接纳他们的有益的观点,提升我们自己;与失聪者为伍,我们会受到他们的消极情绪感染,走入误区。故而,我们要清除身边的不良环境,走向正直的伙伴,和他们一起探讨生活中的问题,互相激励努力,不断追求更高的品质与智慧。
最后,“善之与恶也相倫。”这是《道德经》中最令人深思的一句话。善恶是相对而言的,在不同的人眼中,不同的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诠释。因此,我们不宜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评判一件事情到底是善还是恶。我们应该学会思考,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衡量,不被表象所迷惑,而是要寻找真正的道义与善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远离物质执着,追求真善美”。
综上所述,通过对《道德经》第三章的深入学习与思考,我祛除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开始注重身心健康的培养;我放下了对物质财富的执念,关注了自己的道义与责任;我选择与良善的人为伍,不再沉迷于世俗的虚荣;我学会了客观思考,拥抱不同的观点与解释。这些体会都在我的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让我更加平和、自信、积极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我将继续深入研读《道德经》,不断汲取其中的智慧,引导我更好地生活。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三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证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我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能够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所要到达的目标或梦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可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当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我。,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贴合自我本事的梦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我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我之短,充分发挥自我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完美的明天将被自我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所以,我们在实现自我的梦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此刻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梦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可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我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我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应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应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我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够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坚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欢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我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明白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欢乐与幸福。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四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有幸参加了一门有关道德经的课程,并从中受益匪浅。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道德经课上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修身篇。
道德经强调悟道修身,追求内在的道德修养。我在这门课上学到了许多关于修身的方法和原则。我明白了人应该追求天道,顺应宇宙的规律,并始终保持谦逊和诚实。通过修身,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且对他人和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如何对他人产生影响,而并非只是关注个人利益。修身使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并且帮助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段:治国篇。
道德经关注治国理政,讨论了一个良好的政治体制应该如何运作。这一部分的学习使我明白了诚信、公正和廉洁在政治中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公民,我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政治事务中,并且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我应该坚守正义,反对腐败和不公平的现象。我意识到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而每个人都有责任为此做出贡献。
第四段:平衡篇。
道德经强调平衡,提倡人们追求身心的平衡。这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中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忙碌和功利所驱使,很容易陷入焦虑和失衡的状态。道德经教导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并追求身心的平衡。通过修炼自己的身心,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并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我开始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并且积极寻求心灵的满足。
第五段:人际关系篇。
道德经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课程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关于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方法。我认识到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并与他人和睦相处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强调。我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中学到了很多,不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如何与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在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尾:总结。
通过参加这门道德经课,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悟道修身、治国理政、追求平衡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门课程不仅给我提供了道德修养的指导,也让我思考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追求。我将继续在实践中运用道德经的教诲,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不断进步,并且希望能够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长地久”、很久以前就熟悉《道德经》中的这些句子,但一直对这些话“不求太解”,困惑不已。对《道德经》总是望而却步,只在不同的场合读过一点片段,只能算是一瞥,一瞥豹子,很难说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在《政治学》中,楚老师列出的13本必读书中,有三本中国经典书籍:《论语》、《孟子》《道德经》,这些文章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治国教材,不得不认真阅读。“明德人生导航计划”启动后,我们与人生导师张学长达成共识,集体阅读《道德经》,并将其思想与公共管理实践相结合。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道德经》内容艰难晦涩,语言简洁,思想深刻,文言文水平不高,在阅读过程中经常感到困惑和困惑。《道德经》流传了几千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情况。到目前为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对《道德经》的研究正在全面展开。文章版本可谓千奇百怪,多种多样。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京大学周末书市买的,还有《论语》、《孟子》三本十元,买了之后,仔细看了两遍《论语》,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经》。目前看到第19章,还不到四分之一,似乎还没有真正理解。下面简单说一下看似懂非懂的感受。第九章,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能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退,天之道也。“拿多了装不下,差不多够了;太多的东西是凸起的,不可能长久,大家都会发现。满堂的金银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贵却傲奢淫逸,就是自己惹上麻烦,怪自己。大功告成,全身而退,这就是天道。启示我们在处理物质享受时要适可而止,坚持“中庸之道”,懂得自由进退。这让我想起了中国政界的“59岁现象”。一些有追求的好干部,经不起物质诱惑,抵挡不住内心不良思想的诱惑,过着廉洁的生活,一时糊涂。诚然,这与中国官员考核的激励制度有关。在中国的'官员制度中,与职级职位相匹配的福利待遇很多,不能随着官员退休而带走。在法治建设不完善、人民思想价值体系混乱的时代,会浑水摸鱼、游走于制度缺陷的人如火如荼,严格遵守规则的人很难有所作为。在这种奖惩制度中,大多数官员很难保护自己。我们需要机会和动机。前者是制度环境。每个人都面临着同样的制度约束。不同权力的机会是不同的。如果你干净利落,没有动机,就不会侵蚀你。这就是为什么在封建王朝末期,总有一些道德高尚、为人民请命的清官和青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祖先已经为我们指明了道路,物质追求适可而止,进退自由才是王道。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六
在道德经课上,我学到了许多关于人生道德的重要原则和智慧。这门课程教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品德,以及如何拥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认识到了道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分享在道德经课上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经课教我如何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品德。道德经中有很多谈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些理念告诉我们要从自己内心开始,通过修身来达到外在的平和和谐。比如,道德经中提到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告诉我要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而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人。通过了解自己,并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我们能够建立更加和谐与平等的人际关系。
其次,道德经课让我明白了道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更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往往忽视了道德的培养和修炼。然而,道德经课让我意识到,一个人的品德是他的根本,决定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尤其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和坚定不移的道义准则将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第三,通过道德经课,我学会了如何拥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道德经中有很多关于“无为而治”和“返璞归真”的思想,这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而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将使我们更加开心,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并帮助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正如道德经所说:“知足者富”。
第四,学习道德经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我们常常忽视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却迷恋了西方的风俗和习惯。然而,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道德经中的思想和价值观源远流长,它们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了解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它将有助于培养我们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最后,学习道德经让我更加尊重并热爱生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些道德原则和哲学思想,更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道德经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困难,如何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变故和挑战。这样的心态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坦然与从容,不再为琐事纠结而浪费生命中宝贵的时间与精力。
总的来说,道德经课程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道德经,我不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品德,也懂得了如何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此外,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尊重和热爱生活。道德经课程不仅是一门学习,更是一次心灵之旅,让我受益匪浅。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七
国学课是我们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而道德经是国学课中的一部分。通过学习道德经,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首先,道德经教导我们要尊重父母和长辈。其次,它强调了诚信和宽容的重要性。然后,道德经告诉我们要懂得知足常乐,珍惜现在的生活。最后,它教导了我们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这对于我将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习道德经让我深刻理解了尊敬父母和长辈的重要性。道德经中提到“敬父母则子孝,敬长者则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人,及时帮助他人。我记得有一次,班主任对我说了一句批评的话,当时我感到委屈并不服气。但在学习道德经后,我意识到班主任是为了我好,我应该尊重她的意见。我主动向班主任道歉,我发现,当你明白尊重和感恩的重要性时,你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诚信和宽容也是道德经中强调的重要品质。道德经告诉我们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建立真正的信任和友谊。宽容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习道德经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学会宽容他人的缺点,而不是去指责他们。我曾经在学习小组中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在小组合作中,有时我会对队友的不负责任感到不满。然而,道德经教导我要宽容和耐心,我开始尊重他人的想法,并与他们合作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道德经让我明白了知足常乐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更高的地位。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要满足于现在的生活,要懂得享受现有的幸福。我曾经一直希望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但在学习道德经之后,我明白了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快乐。我开始更加珍惜和感激我所拥有的家庭、友情和师生关系。
最后,道德经告诉我们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是只有坚持下去,我们才能够取得成功。道德经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让我明白了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才能够保持进步。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我遇到过许多困难,但我坚持不懈地努力,我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意识到做人的道理,这对我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明白了尊重父母和长辈、诚信和宽容、知足常乐以及坚持不懈的重要性。这些品质将成为我未来成功的基石。我相信,在日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挑战并取得成功。国学课中的道德经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德,也给我指明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八
前些日子,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活动,不仅仅每个人发了本《道德经》,还请了教授前来举行讲座。忙里偷闲,我把《道德经》读了一遍,感受一下老子的风采,也领悟了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着作。《道德经》是中国道学思想的经典。以自然无为之说,解释了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自然规律。并相应的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然,对待自然。之后成为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石。
《道德经》第一章就讲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中的大概含义是:”道“是能够说清楚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说的那样;道的名是能够叫出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用的那类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坚持从”无“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来认识它的与众不一样;坚持从”有“的角度考察”道“,想要以此来认识它的作用之广大。”无“和”有“是从不一样角度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不一样刻画,将”无“和”有“统称为”玄“,一个”玄“再加上一个”玄“,就是一切奥妙的总来源。这一章说明大道玄妙的特性,告诉人们怎样去认识大道。在老子看来,”道“是不能够用语言确切表述的,但它又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源,它深远而又深远,是万物所从出的地方。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源流之一,但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成为宗教。其中的意味也不言而喻。
之谈的联想的解释中产生了理论宇宙无极与太极玄学秘籍的大门。也就是说揭开宇宙的奥秘。谁也无法否认我们只有一个宇宙的道理。这就是”道生一“的一个理念,”存“和”亡“是”一生二“的一个理念,存是万物的基本好处,亡却是万物的最终结局。因而迫生出”二生三“的理念,万物为生存而奋斗,在奋斗产生矛盾,在矛盾中产生新物质,这就是”三生万物“的理念。这就是潜藏于古代宗教中的哲学思想。
而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上与形下问题,以西洋哲学的治学习惯来说,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假定宇宙万物确是从本无中而生出万有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问题。以宗教神学的立论,从无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发生。但在佛学中,既不承认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认有一情绪化的权威主宰所能左右;但是又不否认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的因果互变,万有的构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因此,与老子的有、无互为因果论,恰恰相近。所以之后佛学输入中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这个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从周末而到现代,几千年来,一向成为中国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代的文学诗词或学术史上,到处可见,尤其明、清以后有名的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等。《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与有名的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难怪后人有强调《红楼梦》是一部道书。甚至赶上现代的时髦,又说是一部禅学了!而第一章的”有、无“与”有名、无名“问题告一段落。跟着而来的,便是”常无、常有“的附带问题。我们既已认可首章的”无“与”有“两个字各自标成一句,构成一个观念。当然文从字顺,下方句读,也使承认是”常无“与”常有“,而不照一般传习,读成”常无欲“与”常有欲“了。但是,以一般从事学习修道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认定”常无欲“与”常有欲“的句读才是对的。那也不错,反正增增减减,都在寻章摘句之间玩弄文字的把戏,如以老子看来,应当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了!
前面已经说到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万物万有的来源。因此,他跟着就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故“字,当然便是文章句法的介词,也就是现代语文惯用的”所以“的意思。老子这句话用白话文来说,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务必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务必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老子《道德经》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释者逾七百余种,然释意离题万里者自不必说,想找到能用现代人思维来诠释,而抛却”道“、”规律“、”奥妙“之类语言者,却是难事。
正如卢川芳郎所说:《道德经》这本书洋洋五千言,是完全没有固有名词的,是用警句和格言来修改的,但它采取了对偶和韵文的文体,而其资料表现同采取了巧妙表意的逆说法。《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知识的海洋中,在老子的带领下,我将继续前行。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九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高额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当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杰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终其一生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靡不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当下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越来越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盛气凌人、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消极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点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合意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生活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
早时,寻找一种书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句子能带给我这种味道。
一种机缘巧合,我接触了瑜伽,于是又为其寻找理论指导,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句话: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瑰宝《道德经》。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冲动,于是终于从网上初步接触《道德经》,至今看过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基本介绍: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经》就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道德经》像一个包罗万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宝藏,不同的人读道德经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仅对不同的人,同样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获。
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释疏题明道德义》云:“《道德真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随有君宗。”也就是说,《老子》一书,思想内容极其广博玄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在《老子》注释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老子”,每一个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们各自所理解的“老子”,这是老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启发我们,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老学,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一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就应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贴合自己潜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完美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此刻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应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应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够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持续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明白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二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道德问题愈发突出,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国学课中,道德经是一本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在道德观念、情感修养、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得到了新的体会和启迪。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并探讨如何将道德经融入现代生活。
第一段:道德观念的树立。
道德经强调“仁爱为本”,这一观念深深地打动了我。在道德经中,孔子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句简洁而深刻的话,也是此经的核心思想。我深刻理解到,要学会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困难和痛苦,用心去理解别人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丰富的同理心和宽容之心。
第二段:情感修养的培养。
在国学课上,我通过学习道德经,也学到了一些关于情感修养的方法。道德经中提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其愚,可及也。”这句话引发了我对自身情感修养的思考。作为一个现代人,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时常沉迷于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而忽视了情感的重要性。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意识到了自身情感修养的不足,并学会了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表达感激之情,弘扬友爱之道。
第三段:行为规范的建立。
道德经告诉我们,“为在人之道,孰能无过?”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会犯错误也很正常。但是,在犯错之后,我们应该能够及时反思,勇于承认错误,并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在我的生活中,我尝试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我会主动向他人道歉,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用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
第四段: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并不仅仅是一本古老的经典,它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我通过学习道德经,了解到其中有许多智慧和价值观可以在现代生活中应用。例如,“不以一善而舍众恶”提醒我们要勇于为正义而奋斗,不随波逐流;“忍而不言”教给我们要学会忍耐和平和谐地解决问题。这些道德经的智慧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第五段:将道德经融入现代生活。
如何将道德经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从改进教育体制、加强道德教育、倡导传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学校应该引入更多的道德经课程,将其与现代化的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其智慧的真谛。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以身作则,宣传传统文化,引领潮流,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通过国学课学习道德经,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道德观念的树立、情感修养的培养、行为规范的建立以及道德经的现实意义,都使我受益匪浅。现代社会对于道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将道德经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三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至宝”。作为一本古代经典,道德经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阅读并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人生、道德、处世之道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以下是我对学习道德经章心得的体会。
首先,道德经告诉我们要追求“道”。《道德经》的第一章中曾有声名独特的“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教会了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道是无法准确定义的,我们不能尝试用言语来界定它,而是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态度去感悟。道是生命的本源,是宇宙运行的法则,我们应当通过修身养性,致力于追求道,才能达到心灵的平衡与和谐。
其次,道德经教会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道德经》中的“以德报怨”的思想,给了我们正确看待他人的指导。在现代社会,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冲突、性格不合等原因,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然而,留有怨恨是伤害自己的行为,而“以德报怨”则是一种宽容、包容的态度。只有我们用善意对待别人,让自己的心灵达到宁静和宽恕,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快乐。
此外,道德经还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行事。在《道德经》中,有着“无为而治”的思想,这也是一种告诉我们紧抓自己本职、不妄加干涉他人的指导原则。事实上,我们常常为一些琐碎的事情感到烦恼,而忽略了自己本身应该做的事情。当我们专注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时,才能真正做到心无旁骛,才能提高自己的效率和学习力。因此,无为而治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处事原则。
再者,道德经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生活态度。《道德经》中常常强调“以柔克刚”,强调了以柔弱处世的重要性。事实上,强势地对待他人往往不会产生良好的结果,而温柔、宽容的态度则更容易打动人心,改善人际关系。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许放下斗志、暂时保持柔和的心态,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以柔克刚的生活态度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
最后,道德经还教诲我们如何做一个明智的领导者。《道德经》中有着“用兵之道,存乎其未败,治之以无事应之以无事”的思想,让我们知道处理权力时应当保持谨慎和克制。作为一个领导者,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权力,不以权谋私,重要的是能够平衡自己的权力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公正、正直,也才能够获得下属的尊重和信任。
总之,学习道德经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道德经告诉我们要追求道、培养正确的行为态度、处理好人际关系、保持正确的生活态度以及成为明智的领导者。这些思想不只是对古人的启迪,更是对我们当下生活的指导与触动。通过学习道德经,我们将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矛盾,发现真正让我们心灵平静的道路,并在现代社会中活出更加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四
在杨勇老师的建议下,我认真地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美好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可以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五
第一段:引言(150字)。
《道德经》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古代经典,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的言辞,引导人们在思考人生意义和发展道德品质方面获得启迪。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读《道德经》,希望从中寻找人生指引。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经典对于启迪我们的生活和塑造我们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段:关于凡夫与圣人(250字)。
在《道德经》中,作者对于凡夫与圣人的人生之路进行了深入思考。我深感到,凡夫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普通人,追求权力和利益,追逐物质享受;而圣人则是追求身心合一、追随大道的人。凡夫之路往往因为贪婪、争斗和自私而充满痛苦和困惑。而圣人之路则是在平和宽厚中求得真善美,追求无为而治,将自己的生命与宇宙大道相融合。学习《道德经》让我明白,只有通过修炼自己的品德,我们才能走上圣人之路,获得内心的宁静和人生的真正满足。
第三段:追求无为而治(300字)。
《道德经》中频繁提及的概念之一就是“无为而治”。这一概念强调了在追求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要舍弃功利主义和自私自利的冲动,通过平和宽厚的心态去解决问题。这种态度体现了一种内外兼修的哲学观念,使我们能够放下执着和欲望,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通过学习《道德经》,我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适时的选择、宽容的态度以及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困难和冲突,并使自己更加独立和满足。
第四段:强调道德观念(300字)。
在《道德经》中,作者对于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道德是人的本性,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基础。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深感到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培养道德品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关注社会公平和公正,同时也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因此,学习《道德经》不仅使我对道德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深化了我对于道德行为的重要性的认识。
第五段:个人悟性与道德智慧的结合(200字)。
通过学习《道德经》的章节,我深感到其中的道德智慧与个人悟性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思考和书堆积,而是需要我们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只有将《道德经》中的道德智慧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地领会其中的深意。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并在处理事物时更加理性和公正。在生活中,我不仅更加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还开始注重自我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通过《道德经》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道德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行为上,而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100字):
学习《道德经》不仅给予我关于人生和道德的思考,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视角。通过体悟《道德经》中的智慧,我深感到修身养性、平和宽容的价值和意义。《道德经》中的道德智慧不仅指引了我的个人成长,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将继续学习和钻研《道德经》,并将其智慧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为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十六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我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可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可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这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必须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能够理解理解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梦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可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觅求自我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所以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我内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可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一样,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一样人不一样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