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类简史读后感(通用17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一
20xx年冬,我企图啃完一本大部头著作,这本著作的名字叫《宇宙历史哲学》,很宏大的一个名字,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奇怪的是知道这本书的人并不多,而且似乎没什么人重视这本书。那时候,我很是怀疑作者的观点是不是太扯淡了。因为如果他说得很有道理,他应该很出名才对。那时候,我判断一样东西好不好,依然会受到身边的人的影响。那本书是真的太厚了。比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还厚。《存在与虚无》已经够难啃了,这本书更难啃。读这本书,你得了解很多科学常识。我最后还是没能把这本书读完。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建立了自己的上帝观。我说我相信上帝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我读了《圣经》,而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这本书用推理的方法论证了上帝的存在。但这种方法不像《百年孤独》里的用照相机照出上帝的验证方法,这种方法非常理性,而且是毫不含糊的。
我在那一年冬天写了一篇散文,名字我记不清了。中心思想就是人类属于宇宙,而宇宙就是上帝。我说皈依不是主观的事情,是客观的事情。不是你想不想皈依上帝的问题,而是你本来就属于上帝。去年,我和武总、谢总吃饭,我们一起探讨信仰的问题。我把我的这种奇怪的信仰说出来,然后他们就联合起来攻击我。他们觉得我的信仰不算信仰。因为但凡是信仰,你就得能说出个子午卯酉来,不仅如此,你还得有一定的戒律仪式、修行方法。而我呢?我什么都没有。
我们辩论得非常激烈。谢总有事先走,临走前丢下一句话:小李,在这件事情上,我坚决站在你的对立面。
我估计我到今天也依然无法说服他们。我也不想说服他们。
他们可能以为我经常读佛经和圣经,所以我指的上帝就是宗教意义上的上帝。但其实我们说的完全是两码事。
写这篇文章,我不想就我自己认为的上帝是什么样子作过多阐述。我是想说,人这种动物,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思路跳得有点远。
前几天,听罗胖子说,认知越进步,人的地位就越低。哥白尼出来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于是人的地位就降格了。达尔文说人其实就是众多动物中的一种,是由其他动物进化来的。于是人降格成了动物。到了凯文。凯利那里,他觉得生命只是按照宇宙的方式去进化,机器也算是生命。人呢,和机器也差不多。我赞同凯文。凯利的观点。不然我也不会啃完他的《失控》。
《失控》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对生命的描写。和庄子的齐物论非常非常像。
宇宙诞生,生命诞生,人类诞生。这三者,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以上的胡言乱语,算是我读《人类简史》的一点点联想。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二
我很努力的记住了作者名字,然后开始认真地读这本书。
智人从亚非大陆到席卷全球,一路上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作者把物种毁灭定罪给智人。
我承认在人类征服各种生物到达食物链顶端的过程中,很多生物因此灭亡。但是试想一个场景:一群智人迁徙到了美洲大陆,这里有很多巨型动物,有脖子很长的,有尾巴很大的,有腿很粗的。智人和这些动物一样还不会创造资源,只能利用现有资源,资源有限,混吃等死的智人估计都不够这些巨型动物塞牙缝。动物都有渴望生存的本能,巨型动物有,智人也有。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环境中智人胜利了。巨型动物死亡了。然而人类被作者形容为毁天灭地的洪水。我觉得对人类来说不公平。
有时候,我们为达到我们的'目的,损害了别人的利益,然而这是我们未曾预料到的。认知革命下,智人有了意识,有了情感,有了生存的能力。智人尝试驯化狗,养鸡,杀大型动物,让自己的孩子顺利长大,让自己的部落明天依然可以看到日出日落。随之狗被驯化成宠物,鸡进化的肥肥的,大型动物灭绝。显然人类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是为了杀戮而杀戮,而是为了生存而做选择。
后来人类不再需要和其他生物竞争资源了,那就转为内斗了。
首先,人有互信才产生金钱,有了金钱置换资源,人们就开始追逐财富。
其次,人类通过想象构建出阶级,宗教构建出神,上层阶级构建出国家,人们就开始追逐权力。
然后男性战胜了女性,白人战胜了黑人,富人战胜了穷人。
人类在追逐财富与权力的过程中,欧洲人通过革新技术创造武器征服一个又一个新的大陆,并且顺便改变了人类对地球的认知,还提高了航海技术等等。当然,上层阶级的地位是不稳固的,被压迫的人们不断反抗,成功的下层阶级会成为上层阶级,帝国本质未变只是至高权力的椅子上换了一个人而已。在这样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人类为了巩固和平现状学会了设计制度、设计规范约束、设计法律。为了达到平衡制约,人类学会了博弈,让利益双方共同遵守约定。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发明了可怕的毁灭性武器。随着战争成本提高,战争利润下降,现在的地球出现了空前的和平状态。
似乎当人类在做恶事的时候,也会伴随着人类的进步,技术的提高,世界的发展。
作者认为人类的历史从无正义,在这场你死我活的人类演进过程中,感觉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斗争,然而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敬畏。
我们敬畏生命的短暂所以珍惜,智人为了子女和自己的生存敢于对抗强大的对手。
我们敬畏群体的力量所以依附于群体,建立秩序发明规范有了文明。
我们敬畏自然的神奇所以创新,我们利用资源,我们用热能转化动能,我们用人工智能替代自己,我们在改造自然。
或许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并不重要,从宇宙大爆炸产生原子到构成分子再到结合成有机体演化成智人发展成人,我们经历了太多,无法追溯过去,无法想象未来。站在每一个岔路口,我们的每一次选择没有神力预测,我们也并不知道会带来什么,但我们走过,都留下痕迹,又都找不到边际,但是这都是人类走过的路啊,都有意义。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三
思考的代价。题目很有意思,思考事情需要什么代价呢?编者(夏老师)认为,这是在说在250万年前,人类处于食物链的中游,获取食物比较困难。那就只有通过减少自身消耗来减少食物需求。而人的大脑需要大量营养来维持,导致食物需求上升,而人类相对于猛兽,抵抗能力不足,因此狩猎采集工作难度加大。这就是思考的代价。
作者举例说明人和其它动物大脑的区别。60公斤重的哺乳动物大脑的平均容量为200立方厘米。而25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大脑容量约600立方毫米。而现代人类的脑容量在1,200到1,400立方毫米。这就是说,人的大脑进化了。但这种进化并非不费力的(no—brainer)。
作者认为,为了维持大脑能量消耗,人类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找食物,同时肌肉萎缩。
大脑为什么能量消耗大?现代人的大脑只占身体总重量的2%到3%,但身体在休息的时候却要消耗整个身体所需能量的25%,而其他类人猿则只需要8%。
那为何肌肉会萎缩?编者认为逻辑是这样的:人类相对于其它凶猛动物来说是没有战斗能力的,因此人类只有减少活动才能避免被猛兽袭击,虽然生存了下来,但人类肌肉因此而退化萎缩。作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无尾猿可以轻松地将一个人撕成碎片,就如同撕一个布娃娃一样。(编者注:人类不仅面临猫科大型动物的猎杀,还有同属于人属下的其它人类!)。
作者没有继续讨论一下,而是话锋一转,讨论起人类的另一个优势,直立行走。直立行走解放了人的双手,也让人的双手得到巨大的发展。最终,人可以用双手完成非常复杂的任务。比如制造出精密工具等。
但直立行走也有其缺点。人最初是四肢爬行动物,要实现直立行走,患上了背疼,脖子也变得僵硬。
而女性付出的代价更大。直立行走需要盆骨更窄,因此繁衍后代受到了影响。死亡率变高。孩子生得越早,由于其头部比较小和柔软,因此母亲更容易活下来。这就导致孩子早产。作者说到,人类幼崽需要依靠大人多年的照料,才能独立。而小马驹刚生下来就能跑能跳,小猫仅仅在生下来几周后就能离开妈妈觅食。
因此,人类培养出非凡的社交能力,也产生了社会问题。(编者注:因为人类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生存下来,所以产生了部落,也就是社会。)作者强调,人和其它动物不同,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作者接着说道,虽然人具有较大的脑容量,会使用工具,高出其它动物一等的学习能力以及复杂的社会结构,但在200万年中一直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100万年前的人类生活在被肉食者追杀的恐惧中,也捕捉不到什么大型动物,主要靠种植植物,采挖昆虫,偷捕小动物,吃腐肉为生。直到40万年前人类才开始捕猎大型动物,10万年前人类才位于食物链的顶端。
不过作者指出,人类之前其它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其进化是漫长的,持续数百万年,而人类进化太快,整个生态系统无法逐渐调整,人类自身也不能很好地自我调整。人类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对于保持在食物链顶端的地位充满恐惧和焦虑,这让人类变得凶残和危险。而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灾难,从伤亡惨重的战争(编者注:英法百年战争,一战二战等)到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的浩劫(编著注: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海啸,物种灭绝等),都是由此而来。
编者对最后一段的真得觉得很赞,不愧是历史学家,从历史进化的角度剖析人性,观点独到!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四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全书不仅是站在某个民族(国家)或者人类的角度,而是也站在动物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从数百万年前讲起,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的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进化是人类前进的永恒旋律。人类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人类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进化真是始于人类在大脑、身体、以及心理等不同层面的不完善,也恰恰是因为现代人身上仍然存在这种不完善,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卡尼曼的书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来人类还将不断进化,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认知上的偏差,只有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历史的发展交织着很多偶然性因素。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数百万年前基因的偶然突变导致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基督教的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罗马皇帝偶然发现了这个当时籍籍无名的小教派,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也因此在罗马帝国的强力支持下,基督教一举成为世界上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人类有了新的发现。
时代的进步夹杂着局限与包容。远古时代,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信仰各种神灵,通过神灵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农业革命之后,由于粮食供给的大大增加,开始有人可以从事一些更高级的工作,因此在这期间,哲学,政治,艺术以及其它各种思想文化都大大发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仍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比如儒家强调君权,父权等,再比如古代一直到中世纪,男女的地位始终是不平等的,直到近代才有了男女平等,更有女权主义的出现。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类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发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
如果你平时很少读社会发展史类通俗读物,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这本书可以说让你脑洞大开,倍感惊艳。其中充满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例如公司,国家,民族人权等都是想象的现实。
农业革命是历史上的最大骗局。让我们快速看看这本书说了什么,这本书以三个重要的革命脉络分篇章展开,人类历史从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正式启动、一万两千年前的农业革命让历史加速发展。到了大约不过500年前,公元1500年让历史另起新局。
人从哪儿来,是科学哲学社会学不可避免思考追寻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与我们最最相近的亲戚黑猩猩,在600万年前,有一头母猿产下两个女儿,一头成了所有黑猩猩的祖先,另一头成了所有人类的祖奶奶。)。
目前科学家多半同意,大约15年年前,东非有了跟我们几乎一模一样的智人。大约7万年前,从东非扩张到阿拉伯半岛,然后6万年前到了亚洲,4.5万年前到了澳大利亚,1.5万年前左右到了美洲,也许冰河世纪大陆之间有连接,台湾两三万年前也有智人同期的化石,智人征服了全球。
人类,这种没有什么特别的动物,从大约200万年前到大约1万年前,整个世界上存在着至少6种不同的人,200万年前,不同的物种,魁梧肌肉发达适应欧亚大刘冰河世纪寒冷气候的尼安德特人,适合热带丛林的梭罗人,为了适应环境侏儒化弗洛里斯小矮人,东方亚洲直立人,直立人也成北京猿人,和1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是不同物种,例如马和驴是不同物种,交配的骡子会不能生育。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种类。
智人迁移有两种不同理论,第一种是混种繁衍理论,第二种是替代理论,其他物种人类被智人赶尽杀绝,智人怎么将其他人类物种赶出世界舞台?这些是未解谜团。
智人10万年前,第一次与中东霸主尼安德特人冲突,赢家是尼安德特人,大约7万年前到3万年前,智人仿佛脱胎换骨,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这是正是认知革命,发生认知革命的原因为何?目前也没有办法知道,普遍认可的理论是,某次偶然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内部链接方式,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
不论人类还是许多动物,都能喊出“小心!有狮子”,甚至还可以说谎,用“小心!有狮子”吓走同类,获取食物。但是认知革命之后,智人能够说出“狮子是我们部落的守护神!”,讨论虚构的事物是正是智人语言的最独特的功能。
除了这些俯拾皆是的“洞见”之外,整本书也给人很宏大叙事的感觉。视野固然足够宏观足够全球,视角也足够“俯视”,几乎是从上帝的角度来看待芸芸众生和凡碌尘世的变迁,也因此一部人类简史并不仅仅是关于人类自身的历史,同时还是一部自然史、生态史和地质史等等。
在经过近三十年在新史学指导下对小人物、边缘人物的日常命运和局部的、区域的小历史的“关爱”后,人们渐渐对过多通过森森细细的细节去填补大历史画卷的努力感到不满足,就像素食主义了大半天突然想吃肉一样,迫切希望再次跳出来看人类自身的“大历史”,这也是近年来各种全球史、新全球史、世界史和简史又呈现爆炸性增长的根源所在。
当然,“发现”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一回事,找到一个合适的结构来展现是另一回事。挂一漏万是可以的,但必须让人感到“框得住”整个大历史。这时你对历史片段的截取和历史机枢的聚焦,就真正见功力了:哪些时刻和事件是历史的“奇点”,哪些趋势真正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哪些工具承载着历史的驱动力等等。
这其中最重要是找到串联历史的“关键词”,比如伊恩·莫里斯以“战争”枢纽来串起人类历史,道格拉斯·诺斯则用“暴力”及其控制来展示社会秩序的演化,而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a.罗宾逊两兄弟则以“制度”及其变迁为平台来展现国家兴衰的悲喜剧。
就《人类简史》而言,历史主线的拿捏并没有太出人意表,对于熟稔全球化叙事的我们来说,肯定觉得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大合流”的故事的说法,往好了说是题中应有之义和“正确的废话”,往坏了说还有从现状倒推历史之嫌。尤瓦尔·赫拉利的出彩之处在于用“三次革命”即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框架来拢住人类发展进程,并用金钱、宗教和帝国这三个承载驱动力和凝聚力的工具,来阐释四海为家的人类是如何走到“天下一家”的。
手握这些颇为新颖的组织性符号之后,尤瓦尔·赫拉利就可以从容不迫地讲述人类的故事了。而给他的故事添彩的是,他把学术通俗化,也即把《三国志》白话为《三国演义》的能力。比如讲到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作为入侵者的雅利安人为“说服”被征服者认命而“发明”出的一种秩序,让人想到马克斯·韦伯在《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中的相关论述。再比如汽车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虽然挣的比从前一个鞋匠多上许多,但从来享受不到从头到尾完成一个产品的快感,无疑是马克思关于人类“异化”的通俗版表达。
尽管尤瓦尔·赫拉利对人类大历史的把握给人以得心应手之感,《人类简史》的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惶惑不安之情:人类历史并没有所谓的规律,而是充满了随机的选择,人们更多时候不是在“创造”历史,而是将错就错。人类的来时路固然崎岖泥泞,充满因恐惧而生的暴力和自以为是的偏见,未来的发展也并非全局在握,种种快速演进的科技进步或将给人类带来种种始料未及的风险。
《人类简史》,类似于《枪炮、病菌与钢铁》,是从宏观尺度描述整个人类的历史与发展。作者把人类的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
认知革命描述了智人如何在这个星球上占据了统治的地位,不仅征服了原本居住在生物链顶层的凶猛动物,而且消灭了其他智慧生物,比如尼安德特人。其他在金字塔顶端的动物花费了几百万年登顶,而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达到新的平衡。人类转眼就登上顶端,不仅生态系统猝不及防,就连人类自己也不知所措。人类历史上众多的灾难,不论是生灵涂炭还是生态遭逢的浩劫,其实都源自这场过于仓促的地位跳跃。
农业革命,则是“史上最大的骗局”。农民的生活比采集者更加辛苦而且饮食更差。人类以为驯化了植物,其实是植物驯化了人类。但也正式农业革命,使得人类有了多余的食粮,从而养活了政治、战争、艺术与哲学,为科学革命打下了基础。
科学革命的不同,在于人类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取得新能力。欧洲之所以在科学革命中统治全球,在于现代科学与资本主义的结合。建立在钢铁基础上被商业无尽野心驱动的西方文明压垮了在竹木基础上受限于精英政治自我封闭的东方文明。
虽然是一本严肃的专著,不过作者在书中的一些小幽默也提升了本书的可读性。节选一段:“如果大卫王穿越时空来到今天最正统的犹太教堂,却看到信众穿的是东欧的衣服,讲的是德国的方言(意第绪语),不断争论由巴比伦文字写的教条(犹太法典),相比也是十分傻眼。”
宏观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希望在中学学习历史之前的学生都先看看《人类简史》与《枪炮、病菌与钢铁》两本书。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五
《人类简史》,这本书并不简单,在全世界是非常出名的一本书,被翻译成了很多很多版本,从石器时代讲述智人的演化到了现在,从全方面分析了人类。我觉得身为人类,我们都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我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个了解,也是人类的一个自我反思,推荐大家阅读。
人类,一种没有什么特别的动物。我们演变了那么久,很多人还认为这整个世界就是我们人最为特别,我们是最聪明的,独一无二的,但从演化学来看,并不是这样的。目前在现代的世界里我们唯一存活下来的人种是智人,但是除了智人,之前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人种,就像其他的动物一样,比如猪,猪有美国的猪,有中国的土猪,也有野猪等等。我们人也是一样的,据统计,在历史上存活的人种数不胜数,我们人并不是一条直线型的进化,比如先从直立人到尼安德特人,然后再到智人,而是同一时代有很多的人种是同时存在的。
宽容并不是智人的特性,我们的祖先和我们有同样的自私基因,认为我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物,所以将其他的人种赶尽杀绝,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加入了智人的`群体,智人在过去的三万年里已经太过于适应自己就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跟其他的动物不一样,我们一直认为我们就是造物主的极致。这就是为什么达尔文在提出我们智人其实也是另一种动物的时候,有人会大发雷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只有一种人种。这就是我们自私的基因,我们自恋的原因。
但是成为那么聪明的生物是要付出代价的,人类的脑容量是全物种最大的,现代智人可以达到1200~1400立方厘米,但消耗了身体25%的能量,而相对于其他的猿类,只有8%。那就更不用提其他动物了,更少。如此聪明的大脑和脑容量换到的只是肌肉的畏缩,和更多的精力消耗,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比如说大猩猩,可能跟你比赛sat它考不过你,但是可以在几秒把你撕成碎片。那么这样的选择和策略是好是坏呢?没人知道。
举一些例子,澳大利亚,是智人第一个受害者,当时的澳大利亚有着与其他很多大陆不同的生态链,也有很多不同的巨型物种,比如双门齿兽、袋狮、巨型蜥蜴等等,都陆陆续续的灭绝了,而它们灭绝的时间正好是人类登上澳大利亚的时间。虽然有人会为智人脱罪,说这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但周围海洋生物的繁衍和恰巧的时间推翻了这个理论和说法,巨型动物的灭绝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是它们放松了对人类的警惕,一个小小的猿类无尖齿和利牙,自然不会对他们构成威胁,还有一个就是智人掌握了火的使用,将灌木和树都烧了,留下草来吸引这些巨兽,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巨兽的繁殖速度非常的慢,怀孕时间长,怀胎不多,间隔长,就算几个月人类就只杀一只双门齿兽,几千年也会慢慢的灭绝。所以如果智人并没有登上澳洲,那么我们可以确信那里的巨型生物也不会灭绝。
同样的情况发生于美洲的猛犸象、驯鹿、犀牛、巨型地懒和剑齿虎,都惨遭毒手,并且灭绝的时间也是人类第一次登上那些大陆的时间,这些情况不仅仅发生在美洲和澳洲,同样发生在很多其他的地区,马达加斯加北极都没能幸免。
我们人类现在还在一步步的毁灭地球,如果我们并没有入侵到其他的大陆,那些巨型生物也不会灭绝。现在的严重工业化和过度开发都是在一步一步的毁灭地球,很多的物种也在灭绝的边缘。
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本书更像是一本人类的自省,我们因为自己的自私和生存对整个生态和地球造成了那么大的损伤,我们应该感到愧疚,也同时感恩这整个地球为我们提供的资源。读到这一部分,让我收获最大的一点就是大智若愚,人类过于聪明,导致这个聪明进化成了灾难,反而那些脑容量并不是很大的动物们,对地球的影响就没有那么大,在我们过度滥用我们的优势时,同时也伤害了很多,夺走了很多。
看完了人类简史,我觉得人类应该更加爱护我们的地球和生态,请为我们的生态和地球多多考虑,珍惜它爱护它。把自己自私的想法放下,我们其实和其他动物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也是地球的一份子。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六
在原始社会时期盛行的母系社会,逐渐没落变成了父权社会,可是如果仅仅是因为男性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有良好的体力保护群体吗?这或许是一部分原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往往女性能做的并不比男性差。就如同书中所说的女人往往在田里、在工厂里、在家庭中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而不是从事一些不需要体力的工作。这明显不因为历史遗留的原因造成女性被不平等对待的,而是一种观念女性被弱化的概念,这种概念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人们脑海里,尽管女性可以和男性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也被人们所否认。
不可否认,男性在力量,雄心,好强这些方面比女性更占有优势。那难道女性就应该被区别对待吗?我觉得女性也有她们独特的优势:她们更懂的发展社交技巧,学习如何合作,给予彼此抚慰,最主要的是她们对后代的关爱是无可替代的,所以女性不应该被区别对待。
最近热播的印度电影《神秘巨星》讲述的`是一个印度少女尹希娅突破歧视与阻挠,坚持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然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主角尹希娅,而是她母亲。整个电影都在男尊女卑的背景下进行,女性生活在印度,似乎就注定了悲剧的一生,就像电影中,尹希娅父亲的姑妈对其所说的那样“你妈妈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你生下来。我妈妈最大的错误,也是把我生下来。”因为在印度每个女人的www。bkzsw。net人生,都像是一场重复。没有尊严、没有地位、没有梦想,只是男人的生育机械、家里的保姆,乃至可以随意打骂的对象。尹希娅的父亲一有不顺心的事情就对尹希娅的母亲拳打脚踢,把工作上的不满发泄到尹希娅母亲身上。尽管尹希娅母亲被这样不公平对待,可是她对女儿的爱是不变的,当全家人知道尹希娅还没出生是女生时,是她坚持生下尹希娅,在尹希娅希望成为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时,她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的人。最后因为对尹希娅的爱使她生平第一次反抗了丈夫,带着尹希娅走向颁奖典礼。如果不是因为母爱,尹希娅不会走到今天的这一步,所以女性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们不应该提倡男尊女卑,而是呼吁男女平等。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七
春节假期读完这本书,看到作者最后提到人类有了神的能力,却不负责任,甚至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确实是莫大的危险,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忍不住重读一遍序,高老师序写的非常好,基本上写出了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说这本书是历史著作确实算是非主流的奇书,能成为畅销书无疑是抓住了现代智人心中一直有的困惑,应该说,这样一个篇幅描述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图景,看问题角度,表述人类社会发展关键要素的深度实在让人佩服,特别关于资本主义教条,写的`真是精彩,很短的文字让人对金融的本质,资本的力量有了深刻的认识,虽然按照作者提及的,没有太大的生物学差异,但是,人和人的差距咋那么大呢!
电视上在播着最近大行其道的美食节目,大约也同样反应出人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成佛太难,还是顺从自己的内心比较容易,就像拜年时说的恭喜发财,好运啥的,说白了就是期待不劳而获,都是顺从自己内心的人,到一起就会有冲突,所以才需要规则。
基因技术是神一样的技术,外化的人工智能也可能制造一个神,这种趋势依旧不可逆转,但是这方面的规则远没有技术发展的快。看起来我们能在人类革自己命之前活着实在是幸运!起码社会种种不公平还没撕破人人平等的温情面纱,也还没有像我们看动物一样看人类的超级新物种让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看到太阳。
继续努力,也好好享受生活吧!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八
本书简述了人类从动物通过不断的进化演变,变成至今食物链最顶端的高级动物(上帝)的过程。通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演绎出人类一步步的变化。其中,书中有几个观点,比较触动人的思考:
1、关于人类体格的进化。作者把采集狩猎阶段人类的体格与农业社会阶段相比较。由于农业耕作的需要,人类的体型与采集狩猎时期相比相对没有那么健壮及灵敏。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现代的科幻片中的画面,试想随着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体力等粗重活都由机器人所代劳,繁琐的事情都由计算机来处理。人类只需开发和创造更多的程序及机器人即可。由此推导,将来人类的大脑将越来越发达,身体四肢将越来越羸弱。或许到了后期,人类的存在形式只需要有一个大脑即可了。
2、关于信仰的力量。人类从单个的个体到群体再到部落到现在变成了国家、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秩序,产生了宗教、制度、法律等,也形成了道德和文化,当然还有信仰。若信仰缺失,人们就会失去精神上的约束,失去对事物的敬畏之心,而如果思想无限膨胀,就会做出许多伤害自然、伤害他人的事情。如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有酒驾、儿童拐卖以及当街砍杀等现象。当然,若信仰过分被强调或被利用,也会出现危机,如早前法国遭受的伊斯兰极端分子的恐怖袭击等。信仰是一把双刃剑,必须使用得度才能国定家安。
3、关于虚构与想象。书中有很多的观点都会提到,制度是人虚构出来的、金钱是人虚构出来的、宗教信仰是人虚构出来的其实,除了我们的实体以外,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人虚构出来的,换句话说人类就是生活自己创造出来的想象之中。而如果这些“虚构”出来的东西都成为了我们共同认可的东西,或者说成为一个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那这些虚构与想象就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巨大的约束和影响。但有时人类却为了虚无缥缈的名利追逐,去伤害自然、伤害身边的人,甚至是迷失了自己。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在在改造客观环境的同时,为世界带来了人类文明,也成为了全球的霸主。未来人类的脚步将如何在地球上继续走下去,回头想想,功绩、名利、金钱真的这么重要吗?这些重要,或者只是我们觉得重要而已。
综上所述,,智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世界,。如今,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是等待自然的筛选而灭亡还是进入一个新的进化阶段?这都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共同维护这美丽的地球以及发挥祖先留下来的智慧。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九
好久没有这样一口气把书看完了。尤瓦尔赫拉利,从上帝的角度,没有国别民族的区分,没有宗教意识形态的桎梏,从十万年前谈到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地呼应了当下人们的某些普遍需求和焦虑。向大家推荐!主要有几点感想:
1.人类的存在是无数竞争的结果。十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智人由东非大裂谷出发,在地球发展数万分之一的时代里,占领了生命的高峰,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北京人、蓝田人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智人消灭。
2.动物行为的'动力都是由其基因驱动,人和生物只要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生物的神经系统就会悄悄地用愉悦的感觉来回应,种族竞争的本质是物种数量的竞争,计划生育不应该只是减量的计划,也需要增量的计划。
3.三种力量推动全球一体化,金钱、帝国和宗教。而金钱可能是目前最广泛、最深入的社会关系的纽带,市场经济配置资源追求金钱最大化的方式成为大多数政府的选择。单纯意识形态的宗教正在最后的挣扎,如伊斯兰的isis们。
4.人类社会关系正在变革,家庭和地方社群崩溃,改由国家和市场替代,我们成了相互疏远的个体,个人的生存不再依赖家庭,微信、facebook等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对公司而言信息革命势不可挡。
5.社会主义在未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科学使人获得了神的能力,当基因改造使得长生不老、智力增长成为现实时,人类社会阶层的永久固化将会来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减少这个差异,保证人类万民生物学特征的永续。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十
全书大部分内容都让人看起来欲罢不能,惊叹于作者广阔的视野、丰富的学科背景、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深入浅出的叙事能力。提出的一些观点,如“想象的现实”,对金钱、资本主义与帝国的关系的讨论,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讨论及与前现代文化的对比等,以及用认知革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等将人类的历史进行串联,讨论了几大革命的重要意义和对其的不同看法(比如农业革命实际上是一场“骗局”),并以此将人类历史划分成不同阶段进行分析,使人能够以“置身事外”的“他者”视角来审视人类发展的历史,反观自身。书的末尾谈到了对于“快乐”或者“幸福”(作者好像并没对二者进行区分)的认识以及可能的历史发展,这是以往的历史学从不会讨论的内容,而这也与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密切相关,即引起“智人”对自身发展和行为的反思,希望“智人”能够认真思考和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不过,可能正如作者所说,大部分的历史学家更擅长做“事后诸葛”,所以,总体来讲,作者对于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发展的'分析确实更趣味十足,更耐人寻味,而对未来人类发展方向的思考可能让我稍感无趣(大概是因为没有提出比较新颖的观点,或者说并没有提炼出完整的理论问题?)或者说不能认同。
总之,这本书虽然内容庞杂,涵盖各个学科,还间插不少故事,但并不会感到凌乱。在作者精心的设计安排和严密的逻辑框架下,反而显得全书深入浅出,丰富有趣,可读性极强。对于翻译者也不得不特别提出来点个赞,一句话就是,这本书完全不像翻译过来的,感觉就是一个中国人用中国话写成的,可以想见翻译的水平之高!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十一
这本书使我脑洞大开,在之前还有一本书令我脑洞大开那就是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用金融的角度分析了从古到今的战争,令我看的如痴如醉。
相同的在这本书中第一个脑洞就是:书中写到我们的社会都是在努力让人相信编织的一个巨大的无形的网,我想这个很可怕,想想也是我们为什么是这种语言,怎么会进化到现在的这种状态,实际上智人(书中将人类进行了细化,最后延伸进化到最后的就是我们智人)在地球上也没有生存很多年,我们却在不断的完善让人们不断的相信我们身边都是真实可信的。
第二个就是对先前宗教理论的颠覆,现今社会发展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在先前人们不断的用宗教思想来奴役和感化人们(我说这句话是因为我是一位无神论者),宗教可以说占据了人们很大的思想空间和社会活动,在现在网络的迅猛发展twrite、facebook、微博、微信等等都使我们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和时间有了很大的缩短,宗教不在向以往那样容易使人们变得很温顺很听话,人们被各种思潮所充斥教化,使自己的内心不在那样纯净而变得复杂多样化。在书中写到先是农业制约了人类的发展,我感觉不尽然,我感觉是农业给了智人稳定,给了智人的发展空间。在现在我越来越感觉到就是人类的伟大,第一次工业革命—农业革命我还没有什么太大感触,因为农业主要还是靠地球上的土地,靠天,人类只是改变了一些作物的高产高效,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但第二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的工业革命,智人进入了机械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了智人的伟大,简单的机构另当别论主要是复杂的机器设备。第三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更令人震惊,智人已经将虚拟的电和各种能量转化为使用,不得不说人类的伟大。有时候我就在不断的反思,谁是第一个改变历史进程和推进社会进步发展的人,实在令人费解。
第三个就是短短半个世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速度实在太快,有些让人迈不开步子。想一下在一百年之前我们还是民国,我们还处在旧社会,温饱文明都不曾存在,在八十年前我们全世界都在经历全球范围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现今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了自我的渺小,相信很难再有全球性的战争,主要是人们都有了人权之后不知道在位什么为谁而战。在四十年前我们刚刚进行了改革开放,可以说在四十年中我们的发展进步有目共睹,在之前给我感触深的就是电视他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多元化,是智人的生活变得很精彩。
第四个就是在最后一个章节中写到,人类正在努力通过自己改变全世界改变智人,身边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冰箱,没有冰箱的时候我们食物没有办法长时间保存,在有了冰箱之后我们食物的保质期有了保证,还有空调,我们在让环境适合我们,而不再是我们在不断的适应亘古不变的环境。
第五就是现在人们有点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感觉了,人们在不断的打破和改变原来人们不敢想象甚至不可能改变的一些规律。
总之,通过人类发展史使我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十二
这本书好评如潮,肯定是有它的道理。不过书本开头部门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特别是对于很多不同远古智人的命名和分布,涉及到太多的孤僻的英文名称和地理分布,让我一度读不下去。
好在后面的内容逐渐易读了很多。一些比较有趣的观点:比如说智人原来是这个星球上造成最多动植物绝种的元凶;从采集部落到农业社会,智人的生活状态非但没有变好,反而变得更糟,只有少数特权集体获利;历史的选择绝不是为了人类的利益,随着历史的演进,毫无证据显示人类的福祉必然提升。
关于西班牙人发现美洲的历史,让我看到的早期殖民者的伪善和残暴。从科尔特斯踏足美洲大陆开始,美国原住民人口锐减了九成。说到种族灭绝,这才是鼻祖。相较于同时期的亚洲各大帝国,包括中国,虽然也听说了欧洲似乎有了重大的发现,然而,他们对于对外扩张这件事儿却似乎没什么兴趣,没有打算与欧洲人争夺美洲、大洋洲和太平洋的新航线。
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还属关于幸福的论述: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财富、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就比如,如果你想要一辆牛车,而你也得到了一辆牛车,你就会感觉幸福。如果你想要的是一台法拉利跑车,而得到的只是一台沃尔沃,你就会感觉不幸福一样。这让我想起了范伟演过的一个电影桥段。他被问到幸福是什么的时候,他说: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到别人手里头拿着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袄,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幸福的程度与血液中的血清素浓度有关。如果一个农夫获得一间遮风避雨的土屋,一个企业家获得了一座面朝大海的海景别墅,直观上我们会觉得企业家更幸福,而事实上却不竟然。大脑能够体会到的幸福感是由分泌的血清素浓度决定的,很可能此刻农夫会比企业家感到更幸福。查理芒格曾近说过,获得幸福生活的最主要方法是管理好自己的预期(manageyourexpectations),当预期与现实相匹配,你就感到幸福。而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大多数,只有管理好预期才能更幸福。这个观点和本书作者不谋而合。
最终的结果肯定不容乐观,自从智人出现以来,我们对周遭的动植物和生态系统掀起一场灾难。我们拥有神的能力,但是却不负责、贪得无厌。“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可见作者的观点也是相对悲观。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十三
从动物到上帝,其实这个书名很有讽刺的意味。
本书一步步的推倒,从几千年的时间来看,每个时间段我们都觉得自己是上帝,支配者,却支配的.还是自己。并用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维护着,作者并没有说这个想象共同体(依靠文明货币民族法律等等)是好是坏。但也推导出了,在这个共同体中逻辑的矛盾(美国独立宣言对比汉莫拉比法典)以前看罗辑思维中说人类社会是个想象共同体,使大家拥有一个可以想象的社会轮廓,并使人类进步,貌似很有道理。今天看了这本书,作者真实想表达的就是人类就是个动物,还不如蜜蜂社会。因为人类为了营造一个有阶级的社会,杜撰了自由民主博爱这宽泛概念。
但支配人的是人自己创造出来钱这个概念,这个想象最大推动世界一体化(非领土),但作者从文明的角度再反过来看,世界一体化又摧毁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文明(包括中华文化,不可逆)并朝向单一稳定的价值观。但这个价值观本身又是矛盾,缺乏逻辑支持。从作者证明了证明人类进步的一些表现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观点来看,我认为作者认为无论技术和科技的进步,都无法改变这个阶级的社会,因为总有人把自己打扮成上帝,把别人当成动物,而人根本没有办法彻底解决。
对此我认为作者是悲观,从牛被关进笼子象征人类被自己束缚(虽然牛数量达10亿只)再写到小麦发展出农业社会,农业社会也没使人过得更好更自由,反而......所以我判断作者最为羡慕的是采集社会(绳文文化)哈哈...最后说句,逻辑思维没逻辑。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十四
简单来说,这本书应该还是作者世界观的一个总和,个人感觉对于大学生会有比较大的开悟,还是值得阅读的书籍,但是其实观点上过于泛且散,这也是科普类读物的必然吧。
再来说说读这本书最大的感悟,是关于人性。
以前,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丧失了人性。比如罗翔老师说某些人,读法律读到没有人性了,这是绝对不应该的.。在我看来,也是如此,很多人,读书读到没有人性的,包括很多精英或者所谓绝对理性,在考量中,向来是不把人性考虑在内,只作为一个工具,一个数字计入考量,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政治,还有宗教,其实都是人性的部分集合,特别是政治。政治其实就是能够满足大多数人人性的抉择,只有这样,才能将绝大多数人聚合在一起,才有所谓的凝聚力。而保持人性,也是我们与动物,或者书中写到的下一个超级物种,之间最大的差别。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十五
作者通过4部分分析了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说了人类的起源,以此告诉人们,人类只是很普通的一种生物。于大自然的基因突变和筛选。
第二部分农业革命,讲述了农业的产生导致智人数量大增,并且导致其他物种减少,人类成为大自然主宰。并且因为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导致出现阶级。
第三部分人类的融合统一讲述了金钱的产生,帝国的影响和宗教的本质。尤其讲了宗教很多种,而且相互之间都是差不多的,但是部分宗教发扬光大是因为这些宗教属性带有扩张气息而已。
第四部分科学革命讲述了科学的重要性,而且科学大大加速了人类前进的速度,未来成为不可预测的,变化极快的。
本书重点讲述了历史的上的几个帝国,讲述了人类犯下的罪,侧面证实好坏真假都是相对的,所有意识形态都是想象出来的,并且受到后来者的极力维护。本书客户的`阐述了,世界没有神,物种是进化的后果,一切都是有章可循的,科技的厉害之处在于极快的改变了人类世界,未来难以预测。过分的贪婪和不节制将导致人类的毁灭,必须从意识和科技上改变这种后果。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十六
本书主线是“三大革命”,即“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人类简史》从这个角度切入,来反思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历程。通过结合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心理学、宗教学等领域的知识告诉我们,那些历史事实为什么会发生。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全书不仅是站在某个民族、国家或者人类的角度,而且也站在动物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从数百万年前讲起,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了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认知革命是指距今7万到3万年,人类出现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能够通过语言传递事实和信息。认知革命以前,人类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认知革命以后,传说、神话、神及宗教出现,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些虚拟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纽带,协作和活动范围大幅扩张。认知革命以前,人类只有生物学上的特征,认知革命后,便产生了历史学,有了文化意义上人类历史。
农业革命指大约1万年前,人类通过种植、驯养等方式,由狩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通过发展农业,人类获取食物来源更有保障,为养活更多的人创造条件。人口大量增加,人类开始定居,农业社会形成,出现了商品交换,出现了统治阶层,进而出现了村镇、城市、王国。关于农业社会有两个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第一,到底是小麦利用了人类还是人类利用了小麦?从生物角度看,一个物种繁衍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则意味着这种物种在物竞天择中取得了成功;反之,濒临灭绝的物种则意味着物种失败。因此,人类大规模的小麦种植活动对人类繁衍和发展的确有很大作用,但同时,小麦自身也因此获得物种的大发展。这样看来,人类利用小麦加快繁衍生息,但从小麦角度来看,却是小麦利用人类扩张到全球,是共生的结果。第二,人类大规模耕种到底是增加了幸福还是减少了幸福?一方面,大规模农业耕种使得人类拥有更多粮食免于饥饿和痛苦,也使人类得以定居并发展出商业和文化,无疑是好事。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农业耕种使得人类牢牢地被土地和作物束缚,不得不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进行农业生产,比游牧采集为生的辛劳程度有过之无不及。这样,原本为了增加幸福而进行的农业活动,反而使得农民劳累不堪,难言幸福。
科技革命是近代以来,尤其是17、18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引擎,科技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使得人类逐渐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并征服世界。如今,科技不仅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极大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人类简史》不是简单地把人类历史此般概述一遍。书中阐述“想象的世界”这一独特视角,是构成本书独特魅力的绝妙之处。《人类简史》阐述了人类文化、方方面面都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构建民族、社会和国家;想象构建了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经济规则;想象构建了公司、货币和金融;想象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想象构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想象让人类从动物变成了主宰世界的上帝。
当今社会仍处于科技革命的大浪潮之中,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脚步日益加快。科技的进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要一味的追求科技带来的“财富”,我们的科技应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而不是牟取私利的工具。历史从来都是由无数的偶然造就的,正如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真正的指向是何方。只有现在,且行且珍惜。
人类简史读后感篇十七
管理学院。
曹露濛。
pb14204031。
18856020370。
一
津大学耶稣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曾专攻中世纪史和军事史,
经历了微观和中观历史学的专门训练,后转投极宏观的世界历。
史研究,而且特别热衷于从物理、化学、生物、人类学、生态。
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做作为一个物种的。
智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和预测。
历史总是充满骗局,人类的农业革命就是最大的骗局;
人类的庞大社会组织和精神力量来自虚拟的共同想象;
科学这一光辉名词身后站着贪婪的君主与资本家。最后,作者又出人意料地讨论了“人类究竟想要什么?”“什么是快乐?”这样的“非历史”问题。
不得不说,《人类简史》非常发人深省。受《失控》以及《技术的本质》中进化思想的启发,我试图从一种广义上进化的观点谈谈我的理解。
二
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三次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
首先,从生物分类的角度,先是有了人属,或者人科,才有人种。如果说南方古猿是我们的祖宗,那么黑猩猩则是我们的表亲,尼安德特人、梭罗人是我们智人的兄弟,完全符合生物进化的逻辑。人类就是一个没什么特殊的物种。在时间的尺度上行走的,在200-250万年前,是南方古猿,在7—10万年前,则变成了智人、尼安德特人等直立行走、会制作工具的不同人种。而智人发生了认知革命,形成了“文化”,于是有了“历史”,于是2019年有了老师批改这篇作业的行为。
认知革命。
大约7万到3万年前,智人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这就是认知革命。之所以会产生认知革命,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来说,基因一直在突变和重组,环境不断改变,像一把筛子,只将适应环境的变异保留下来并遗传给下一代。变异不断积累,最终产生生殖隔离,也就是物种进化,人类的认知革命很可能也是从某些个体的特定的基因突变开始,最终这些基因占领了整个种族。
认知革命带给我们的重大影响是什么?作者的回答看上去很荒唐——八卦的能力以及虚拟的共同想象。
八卦能力能让周围的人们彼此更加亲密,共同做事。但八卦只能对身边人进行,
按现在的。
理论,八卦的作用在以一个人为圆心,150人为半径的圈里有效。要让更多人一起做事,则需要共同想象的魔法师,挥动魔杖变出就像宗教、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等等想象的社群。
正如同核心家庭,只要社群的情感功能未被完全取代,就不会从社会消失。过去社群的物质功能,现在大部分由市场和国家接手,但在部落情感、同舟共济这些情感上还有待努力。国家和市场要增强这些情感面,靠的就是塑造“想像的社群”(imaginedcommunities),纳入的人数上百万之多,而且转为国家或商业需求量身打造。数千年来,王国、帝国、教会早就担任了这种想像社群的角色。在古代中国,数千万人都认为全国是一家人。中世纪,穆斯林也想像着伊斯兰世界是一家。但这种想象的社群力量有限,比不上每个人身边若干熟人组成的密切社群,比如同班同学。
现代兴起的两大想像社群,就是“民族”和“消费大众”。所谓民族,是国家想象社群。所谓消费大众,是市场的想像社群。
消费主义和民族主义一直试图说服我们,说服上百万上千万的人,让我们相信,我们和上百万千万的人是一伙的。认为我们有共同的过去,共同的利益以及共同的未来。不论民族还是消费大众,其实都和钱、有限公司和人权相同,是一种“主体间”的现实。虽然只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想象中,但却拥有无比巨大的力量。
总的来说,认知革命,是人类加速进步的开始。
为什么农业革命是历史上最大的骗局?
作者的观点很犀利,农业革命是骗局。进化对于个体来说并不是最有利的选择,对于种群来说也是如此,种群的数量总是比个体的质量重要,对于人类的一段历史时期来说也是如此。进化或许是一个骗局,就如同农业革命带给采集者的是额外的负担与更加不好的食物。食物的总量确实增加了,但每个人吃的却变差了,人的数量增加,带来了更大的对食物的需求,人们不得不扩大耕地,增加食物,与之而来的是更加繁重的农业活动。人类学会了挑选谷物如小麦水稻,但并不是人类征服驯化了谷物,而是谷物征服驯化了人类。相比于采集者的生活,农民的生活确实变得更加辛苦和不易。
农业革命,反而让人类成为了谷物疯狂扩张的苦力,人类也因此不断繁衍壮大,或许有些人意识到了种植庄稼带来的收益比不上采集野果、狩猎动物,但当所有人都已经适应了农业革命带来的转变时,历史已经无法回头。
农业革命可谓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科学革命。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农业革命无疑是人类一次重大的历史进步。农业革命的奠基的物质基础使人类有机会形成复杂的社会系统,国家开始形成,物质文明变得丰富起来。大多数科学史家所指的“科学革命”大约于1543年开始,那一年尼古拉斯·哥白尼出版了著作《天体运行论》(derevolutionibusorbiumcoelestium),安德烈·维赛留斯出版了《人体构造》(dehumanicorporisfabrica)。
科学革命开始之后,人类的开始逐渐系统地客观地认识世界,人类开始理性地摆脱了《圣经》所虚构的故事。到了十七世纪,有了科学革命的铺垫,工业革命开始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越演越烈。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现在又进入了互联网时代。1945年,人类甚至第一次掌握了能真正改变历史进程的发明——核武器。
科学革命是人类进步的催化剂。如果说,从人类农业革命开始,人类的“进化”是直线型的,那么科学革命后,人类的“进化”则是指数型的。从科学革命伊始全球gdp的缓慢的欺诈性增长,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gdp的超预期增长,人类的生产力不知提高了多少倍。
科学的背后,站着的是国王与资本家,这点毋庸置疑。
“科学并无力决定自己的优先级,也无法决定如何使用其发现。”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得到经费,多半是有人认为这些研究有助于达到某些政治、经济或宗教目的。例如16世纪,国王和银行家毫不吝惜地资助科学家和探险家到世界各地考察勘探,而对于研究儿童心理学就一毛不拔。原因很简单,资助前者能带来殖民地、新的作物、金矿,后者则让他们看不到任何利益。20世纪苏联和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研究核物理,而不是水下考古或者研究遗传学,按照当时两国政府的考虑,研究核物理有助于发展核武器,对赢得二战至关重要,但研究水下考古或遗传学,则对战争没什么帮助。
确实有许多科学家只是纯粹为了求知而研究,然而真正能够获得纯粹的研究经费支持的科学家却少之又少。就算一个科学家目的是纯粹研究,但他的研究计划书上最好还得提一下,该项研究,直接或间接能产生多少经济效益,未来的市场前景如何。这样他获得经费的机会可能会更大一点。举一个有趣的例子。法国著名数学家alexandergrothendieck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少年时期的战争经历让他痛恨战争,他在法国高等研究中心做研究时发现研究院的经费中相当大的比例竟然来自法国军方。由于他坚持数学的纯粹研究观点,一怒之下辞去职务,回家务农去了。后来有段时间他生活窘迫,不得不写信到法国科学院,希望得到一份教职,不过由于他过激的反战主义,受法国军方资助的科学院拒绝了他的请求。要知道,他不仅是fields奖的得主,更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关于快乐与幸福的理解。
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目的,归根结缔都是希望从中获得快乐。快乐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快乐?
如果金钱、权力、地位、荣誉、友谊、爱情不能带给人快乐,它们就毫无价值可言。而快乐对人而言是相对的,金钱、权力、地位,所带来的感受对于国王和银行家而言远远不及普通人快乐。而快乐也不等于快感,不然瘾君子就成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
快乐只是人的主观感受,按现在的自由主义文化的解释来说,“快乐来自内心”佛教在这方面的论述更加深刻,佛教认为,快乐也不是来自内心的主观感受,而在于放下对主观感受的追求。
三
地球自身的进化。
人类自身的进化。
这里指的“进化”是指人类从猿类进化到智人,以及智人认知革命以来人类的革命性变化(或姑且称之为“进步”,不过谁知道是不是又像农业革命一样的骗局)。伴随着认知革命,从地上人类站起来走向了文明,走向了虚拟的共同想象。随后不久,人类又走向了农田,扛起了锄头,之后人类走向了“噗噗”发出巨响的蒸汽机,现在人类则坐在了电脑面前,敲击着键盘。我们的毛发在减少,肌肉在退化,或许以后的人类,真的会长成影片中头大体瘦,体型极不均衡的外星人模样。
人类之上的进化。
按照共同想象的观点来说,人类的共同想象也在进化,农耕时代是各种神话,封建时期则是君主和上帝,文艺复兴之后出现了“自由、民主、平等”等普世的价值。人类的共同想象原来假定的硬通货从实在的小麦,进化成了贝壳,进化成了金属块,后来又进化成了彩色纸张,而现在几乎可以说是进化成了完全虚拟的数字。
人类的社会体系也在不断进化之中,从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现在到了民主与共和的社会。人类的家庭组织也从氏族到了家族,再到小家庭。小村落进化成了城镇,城镇进化成了大都市,或许大都市现在正在不断地向一个个的相互隔离的地球村进化,也可能正在向一个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全球化的世界进化。
人类的科学技术在进化,我们从亚里士多德进化到牛顿,又从牛顿进化到了爱因斯坦。手中的硅矿也从石头进化成了高精密的芯片和光纤。
我们从一个普通物种开始彻底占领了地球。
那么一个问题自然来了——我们将走向何方?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因此向前一直延伸到数百万年前,然后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的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我们读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弄清楚那些历史事件,看历史的热闹,而是要看历史究竟给予了我们哪些启发和思考,历史无法改变,但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思考价值却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并让我们有机会创造更好的世界。那么本书究竟带来了那些有价值的启发和思考呢,以下几点是我读完之后的一些启发:
1,人类也是从低级动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虽然现在我们是整个生物链条的最高级物种,但并不意味着进化已经结束了,相反,人类也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化,而进化的速度很可能是非线性的(越来越快),想象下在长达数百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大部分时间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而在大约10万年前才真正有了智人这个物种,而大约7万年前,随着智人的认知水平的大爆发,人类才第一次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1.2万年人类有了农业革命,而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可以看出人类的进化正在加速前进,而7万年前可能出现的是一个奇点,从此人类的认知水平飞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仍然在进化的过程中,大脑,身体,以及心理层面很多都还跟原始的动物类似,正因为如此,在现代社会,人类很多认知偏差和谬误导致了很多现代问题,丹尼尔?卡尼曼的书籍当中对此做了很多很好的描述。未来人类还在不断进化,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我们认知上的偏差,也许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2,历史的发展有很多偶然性因素,人类和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数百万年前基因的偶然突变导致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基督教的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罗马皇帝偶然发现了这个当时籍籍无名的小教派,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也因此在罗马帝国的强力支持下,基督教一举成为世界上大教派。而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人类有了新的发现。
被想动物一样对待(就像我们现在对待家畜一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如今美国也有了第一届黑人总统(奥巴马)(同样我们对待动物的方式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会被认为是残忍的,要知道也许在数亿年前我们可能是同一个祖先。)。现代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的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渐渐认识到,人类这个物种还有其他生物物种都存在同性恋现象,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也由此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同性恋这种现象,美国更是在前段日子,正是宣布确认同性婚姻的合法性。未来人们也一样会以更加开发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所谓不对或者不合法的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
4,搞清楚了资本主义和信贷到底是咋回事。资本主义的精神要义在于用赚来的钱投入到更多的生产研发当中,使得这些钱成为资本,从而赚取更多的钱。而资本主义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信贷。信贷就是人们在没有任何资本的情况下,仅凭信誉来贷款,放贷的人是投资于未来,是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这些贷出去的钱可以为其赚回更多的钱。可以说当今经济就是靠着资本主义和信贷来支撑的。
5,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人类的进化可能就会有赖于机器(这里包含人工智能,神经控制机器,各种其他仿生设备等),也可能通过基因改造,让人类的进化发展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当然也有可能人工智能发展到最后能够控制人类,黑客帝国成为未来人类真实场景(人类意识可能会被机器控制,这一点是非常有可能的,到那个时候,人类的进化也许就结束了,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斯蒂芬霍金,比尔盖茨和elonmusk等一众大佬强烈地表达了他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但无论如何,我们无法阻止科技进步的步伐,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充分利用科技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同时要严加防范其可能为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的科技力量。
更颠覆的一点是,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其实所谓的快感、情绪都只不过是血清素、多巴胺、催产素的作用罢了!改变体内浓度就可以轻易改变一个人的情绪(例如抗抑郁药的原理)。
看看哲学怎么说的。
佛教说:苦真正的来源不在于感受本身,而是对感受的不断追求。他劝我们放下,放下执念,放下贪嗔痴慢疑。但放下了还是人吗?既然已经身为人,真有可能放得下吗?基因和生理结构在那摆着呢,花和尚也是人啊。
边瑟则认为“快乐大于痛苦的时刻就是幸福”,这其实还是在主观追求的框架中打转,没有跳出这个盒子——当人能够通过改变激素水平来控制心情了之后,恐怕遇到任何在理智上看来应当痛苦的事情都还是会开心到没心没肺——虽然感觉好像有点奇怪,不过习惯了就好——这在临床心理学中却又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诊断依据了。
作为个人或者整体,每个人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自己的幸福,我是个实际的人,懒得扯什么“人生的意义”、“幸福的真谛”一类边际宽泛的大命题,但让我们扪心自问一下:
3.你愿意将自己通过生化等方式改造成一个不同的人吗?拥有更强的体魄、非凡的记忆力等等,代价就是从外观或者价值观等都不再是人类的样子。成为一个新新人类,或者异类。
说白了,人类是一个偶然,就像恐龙灭绝那样;
也是一个奇迹,当然这是对我们自己来讲。
然而到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利用智慧和科技暂时为自己创造出了和平、宜居的环境,虽然代价是生态的破坏和其他物种的遭殃。但这就是生命的特点,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衍,以及欲望的满足,可以不惜一切。
恰恰是我们认为的常识,而人生的意义又恰恰建立在我们的认知之上(亦即常识)。在这个章节中,作者提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观点:现代的人往往以现在的观点去看待去解读古人的所作所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感觉古人的行为举止难以理解,但在古人说出的环境和思潮下,这些其实都是异常合理的,这些就是他们认为的意义。所以意义其实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只是大家都认为应该如此而已,当因为某个政党/某个思潮强力来临的时候,原先的意义可能就变成了谬论,其实这个说起来大家都不陌生,在49年建国之后就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尤其是在文革的时候,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我就比较难以理解文革当中的种种行径,怎么可能崇拜一个人到如此地步,怎么可能整个社会会疯狂到如此地步,这个就是意义的改变而已,在那个时代,在那个思维束缚下,可能那些行为才是合理的,才是公认有意义的。
第二个过程就是农业革命,从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可以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其实是没有什么选择的。从大的角度来看,农业社会自然比原始社会要先进,正因为农业的大力发展,才使全球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才有了城镇的最终出现,才有了后来的封建皇朝和中央集权王朝。但农业革命对于个体的人而言可能恰恰是一种不幸,大部分的人一生就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从身体构造来说,这就是一次灾难,从个人应该追求的生活来说,一辈子被土地所羁绊,为了养活越来越多的人群(农民要生产大量粮食养活家人和统治阶级)而一辈子辛勤劳作。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对于单独的个体来说或许真的比不上原始社会的人来的快乐,幸福。但一旦步入了这个阶段,在想要回到原来的生活就基本只是奢想而已,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单独的人的力量的渺小,写到这里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本不错的小说《万历十五年》,对这本书最深的印象就是人在历史滚滚洪流中的无助与渺小。我国应该是农业革命完成的最彻底也是最持久的国家了吧,一直持续到了新中国的成立,甚至可以说持续到了78年的改革开放。而农业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家/邻里/宗族为联系纽带,因为在纯粹的农业社会里,一个小小的社群就足以自给自足,但单独的个体却又不足以养活自己,因而中国自古就有皇权不下县的惯例,在县以下都是有宗族自己进行管理。农业社会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不断的兴衰循环,由于生产力的恒定,因而想要养活更多人就必然要开耕更多的土地,但到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土地增长的速度,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次新朝开国之后都会有一段黄金时期(开国君主能力比较强是一方面),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在上一次的战争中无辜亡命了,剩下那么多土地,而只有这些人口,想要不繁荣都难。
各就是我国早早的进入了中央集权社会,尤其是明清时代,中央集权已经到了骇人的地步,整个社会当中的精英都将精力学识用在了科举应试上面。所谓的科学革命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但又认识到可以通过科学的进步去不断的增进对自然的认识。火药/造纸术/指南针等等都是我国发明的,但其背后的原理却始终无人去钻研,从而很多的先进技术由于传承的缺失而遗落,导致我们始终有技术无科学。有时候想想不也是这样,大家都本着拿来主义,先模仿再说,但在基础科学理论方面少有人愿意花心思去钻研。
认知的解放必然带来行动的改变,在科学革命后不到200年的时间,西方就进入了工业革命阶段。而工业革命在西方的政治体制(资本主义)和文化(宗教)的刺激下又获得了超长的发展。资本主义对于利润的追求展开了近现代史上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和血腥的殖民时代,但也不可否认的为其它封闭的社会带去了科学和前进的曙光(比如我们)。同时科学研究一定得和某些宗教或意识形态联手,才有蓬勃发展的可能。意识形态能够让研究所耗的成本合理化。而代价就是意识形态能够影响科学的进程表,并且决定如何使用研究成果。因此,如果想知道人类究竟是怎样做出核弹,怎样登上月球,光是研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成就还不够。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当时的思想、政治和经济力量,看看这些力量如何形塑了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将它们推往某些特定的方向。
正如尼采所言,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几乎什么都能够忍受.
李日白。
2012年冬,我企图啃完一本大部头著作,这本著作的名字叫《宇宙历史哲学》,很宏大的一个名字,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奇怪的是知道这本书的人并不多,而且似乎没什么人重视这本书。那时候,我很是怀疑作者的观点是不是太扯淡了。因为如果他说得很有道理,他应该很出名才对。那时候,我判断一样东西好不好,依然会受到身边的人的影响。那本书是真的太厚了。比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还厚。《存在与虚无》已经够难啃了,这本书更难啃。读这本书,你得了解很多科学常识。我最后还是没能把这本书读完。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建立了自己的上帝观。我说我相信上帝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我读了《圣经》,而是因为读了这本书。这本书用推理的方法论证了上帝的存在。但这种方法不像《百年孤独》里的用照相机照出上帝的验证方法,这种方法非常理性,而且是毫不含糊的。
我在那一年冬天写了一篇散文,名字我记不清了。中心思想就是人类属于宇宙,而宇宙就是上帝。我说皈依不是主观的事情,是客观的事情。不是你想不想皈依上帝的问题,而是你本来就属于上帝。去年,我和武总、谢总吃饭,我们一起探讨信仰的问题。我把我的这种奇怪的信仰说出来,然后他们就联合起来攻击我。他们觉得我的信仰不算信仰。因为但凡是信仰,你就得能说出个子午卯酉来,不仅如此,你还得有一定的戒律仪式、修行方法。而我呢?我什么都没有。
我们辩论得非常激烈。谢总有事先走,临走前丢下一句话:小李,在这件事情上,我坚决站在你的对立面。
我估计我到今天也依然无法说服他们。我也不想说服他们。
他们可能以为我经常读佛经和圣经,所以我指的上帝就是宗教意义上的上帝。但其实我们说的完全是两码事。
写这篇文章,我不想就我自己认为的上帝是什么样子作过多阐述。我是想说,人这种动物,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思路跳得有点远。
前几天,听罗胖子说,认知越进步,人的地位就越低。哥白尼出来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于是人的地位就降格了。达尔文说人其实就是众多动物中的一种,是由其他动物进化来的。于是人降格成了动物。到了凯文。凯利那里,他觉得生命只是按照宇宙的方式去进化,机器也算是生命。人呢,和机器也差不多。我赞同凯文。凯利的观点。不然我也不会啃完他的《失控》。
《失控》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对生命的描写。和庄子的齐物论非常非常像。宇宙诞生,生命诞生,人类诞生。这三者,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以上的胡言乱语,算是我读《人类简史》的一点点联想。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和网友约稿,如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