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学校课程计划(3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校课程计划篇一
一、学校背景分析
(一)教师资源
优势:
1、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协作,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多年的办学实践与人文积淀,使教师在新课改的教育实践中,积极转变观念,潜心钻研,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全校教师充分意识到,只有立足课堂,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才能真正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2、骨干教师队伍日趋成熟。学校开展多层次的结对拜师活动,为教师搭建不同层次的发展平台,从不同层面提升了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加速了教师的成长步伐,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3、校际合作交流常态化。借助托管资源,建立了与海南中学两校互动的校本研修机制。学科对学科,年级对年级,互帮互学,获得双赢。两校教师共同参加课改实验基地和兄弟学校的重大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研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举措,交流针对性教学材料。推进了校本研修互动机制运作的常规化和“主动有效”课堂的实施。
不足:
1、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差异。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但部分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不重视自身学科素养的提升。受主客观因素限制,学校缺少县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
2、教师发展不够均衡。自觉性高的教师与主动性有待提高的教师并存,成熟型教师与缺乏经验与方法的教师并存,创新意识与愿望强烈的教师与重短期效应靠经验处于较保守状态的教师并存。
3、个别学科的团队教研能力不强,研讨氛围不浓。组长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有待培养和提高,研修管理机制需要健全和完善。
4、国家基础型课程已能按照上海市课程计划的要求执行,但对照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标准和要求,学校三类课程体系门类和科目不够丰富,教师缺乏对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考和尝试,有待培育教师教学研究文化自觉的态度和能力。
(二)学生资源
优势:学生来自农村,比较朴实,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不足: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整体下降。由于地处城区边缘,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相当数量的家长外出务工,优质生源流失严重。我们的生源中,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长文化水平很低(家长的学历都在初中及一下),农民进城务工后家庭教育出现缺位现象,特殊家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参加各类活动的态度和水平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学习习惯不佳,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较弱;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业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创新能力不足。
(三)地方资源
优势:学校毗邻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前卫村和开发中的崇明新城,为教师与学生进行课程开发及课题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凸显了学校和地方特色。
不足:地方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整合力度有待提高。应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交流,为拓展型课、探究型课程的开发、开设提供有力的指导、帮助。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发展目标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一方面学习实践,优化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内容方式,另一方面结合学校地域文化、教师专业特点,学生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努力建设以学生健康发展和现代社会需求的符合学校校情和生情的课程。积极夯实基础型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因地制宜开发学校的拓展型课程,在分析学校情况和开发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设探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建设学校的课程文化。
(二)教师发展目标
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学识优良,业务精湛,爱岗敬业,会教学,能教研的师资队伍。教师基本功扎实,学科知识丰富和完备,能有效地解读和整合教材,面对不同的群体能因材施教,教师的基础型课程校本化的能力,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力,探究型课程的指导与管理能力有较大提升。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有在区域层面有影响的教师。
(三)学生发展目标
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有所长(zhǎng)。
“学会做人”即培养学生具有民族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懂礼仪、懂感恩、讲诚信、能抗挫,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向着自己的追求奋勇前进。
“学会学习”即培养学生具有勤奋、刻苦的品质。不断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尤其是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使学生愿学习、会学习、乐学习。
“学有所长”即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获,都能得到生动活泼地成长。
三、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多样性原则:坚持以上海市课程标准为课程设置准则,兼顾以学校办学目标、特色要求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科目设置力求丰富多彩,可供学生充分选择。
2、主体性原则: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和开发的主体,在课程的建设、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校本课程。
3、开放性原则: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具有自主权。校本课程在实施中,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实践课程并不断反思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课程随时予以补充、调整。
4、可行性原则: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充分考虑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根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努力使校本课程实用、可行。
(二)课程实施结构
按照《上海市中小学20xx学年度课程计划》结合本校实际,在充分研究课程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拓展型课程弹性化,即“统一+菜单(选择)”的模式,既有共同必须学的拓展型课程,也有自主选择的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学校特色化,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1.学校课程课时计划总表
表一:学校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表(略)
学校课程计划篇二
新港中学始建于20xx年。学校地处航空港、深水港中间的书院镇,毗邻开发中的临港新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学校占地面积17271平方米,建筑面积3564平方米,配有专用教室9个。学校现有学生人数343名,12个教学班,在职教职工40人,其中专任教师37名,占教职工总人数的92.5%;中学高级教师2人占5%,中学一级教师14人占35%,中学二级教师20人占50%;区级骨干3名。
一、学校背景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学校本地生源急剧减少,特别是尖子生源的流失现象极为严重,一方面受毗邻的上中东校的招生影响新港小学一批尖子生进入上中东校,另一方面其它一些尖子生家长都想方设法地将学生送往镇上学校。与此同时,随着书院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以及政府对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进行免费义务教育,学校的外地生源呈逐渐增长的趋势,20xx年8月31日学校统计的全校生源中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占21.3%。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显著特点是不稳定性,一些成绩较好的会在七八年级时转回老家,而一些小学高年级才来到上海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其英语水平成绩明显低于同龄人。城镇化进程的发展给我校带来的不仅是生源的流失,师资的招聘存有困难,教师的流失也客观存在,近2年,学校有3位成熟优秀教师辞职后进入其它学校。
我校农村学生家长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大专及以上毕业寥寥无几,很多甚至初中都没毕业,这些家长普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及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将学生留给祖辈看护,造成对学生监管的无力甚至监管缺失。特殊家庭学生也呈现高比例,离异、单亲、再婚家庭的学生在我校比较多,这样的学生往往带有心理问题,行为偏差。我校的学生很多存在学习动机习惯不佳,自主管理能力弱;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学习方式传统,创新能力不足等局限。
学校师资年龄呈年轻化,教师敬业精神强,课改适应性好,中青年教师的发展潜力大,但学校缺乏在学科方面有影响力的引军教师。学校规模较小,客观造成研讨活动开展的成效。专用室的管理缺乏专业人员,很多都是教师兼职,呈现不稳定性。
二、学校课程目标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路径”。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这一核心课程理念,坚持“以优质、多元的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奠基”的指导思想。体现“阳光育人、多元发展”的办学思想,新港中学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把课程设计的知识体系、社会要求、个性发展三个维度有机融合,形成一种科学的、多维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加强数学和科学技术教育,注重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把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能力,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有效性为重要抓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一)德育课程
1、德育课程目标:
提高德育修养,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完善品质。
2、德育课程结构:
德育核心课程+德育体验课程+德育特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
德育核心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课程、理想信念教育课程,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课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课程,公民意识与法制教育课程,民族优良传统与革命传统教育课程。根据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文件精神,深入贯彻实施《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把“两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大力开展“温馨教室”建设,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学生中开设廉洁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民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和环境教育等专题教育。
(二)智育课程
1、智育课程目标:
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学科核心内容,掌握学科思维方法。
2、智育课程结构:
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研究课程专题化。
(三)体育课程
1、体育课程目标:增强身心素质,掌握体育技能,发展体育特长。
2、体育课程结构:身心素质发展课程+运动技能课程+体育特色项目
认真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不得挤占体育课时。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完善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
(四)美育课程
1、美育课程目标:具备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趣。
2、美育课程结构:审美知识理论课程+审美实践技能课程+美育个性发展课程。
加强艺术教育,积极开展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各种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课程结构
(一)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
1、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全面执行市教委规定的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与课时。为使新教材适应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努力探索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要求各备课组根据学科特点,班级学生学习实际,利用二周一次备课组活动的时间,分工合作,有一人主讲,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讨论、研究,进而确定每一单元(章节)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整合每一单元(章节)的教学内容,编制每一节课的作业,组织好每一单元的测试反馈,本学期开始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试行“校本作业”的开发,促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另外,继续在全体升考5学科进行“导学稿”的学案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效率。
2、拓展型课程丰富多样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在优化基础型课程的前提下,学校要加强拓展型课程建设。在限定拓展型课程方面,以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学科拓展为主要内容,其中专题教育主要安排心理健康、防灾减灾、民族教育、生命教育等;学科拓展以语文阅读、英语听读拓展为主;自主拓展型课程以“挖掘资源、发挥特长、培养兴趣”为宗旨,致力于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努力做到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师根据自身特长申报课程,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参与,这些课程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3、探究型课程深入开展
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一定的研究意识、合作意识为出发点,我们要开展学科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探讨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如何指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让学生体验、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或是以单独设置的探究型课程呈现,以课题(问题)或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其课时安排采用弹性课时制,强调课内外的结合。
(二)三类课程的实施形态
基础型课程具有统一的共性基础要求,为必修课程。
拓展型课程分为学科和社会实践两个部分。学科部分包括限定性拓展和自主拓展两部分,修习方式为选修;社会实践部分为必修。
探究型课程为必修。单独设置的探究型课程i一般以课题(问题)或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其课时安排采用弹性课时制,强调课内外的结合,探究型课程ii渗透在其他两类课程的教学中。
四、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略)
学校课程计划篇三
一、制定课程计划的依据
1、学校愿景:将学校办成一所具有复旦特质的精品初中。
2、办学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指导思想: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长宁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制定本校课程计划。
二、课程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传承 “服务、团结、牺牲”的复旦精神,培养具有爱国、明礼、自律的学生;遵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校训,培养具有乐学、勤学、善学的学生;践行“努力前程”的伟人期望,培养具有健康、乐观、向上的学生。
2、教师发展目标: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定“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探索初中阶段学生的教育规律,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良好发展。进一步完成“传承和创新复旦文化,培养具有复旦初中文化特质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目标。成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得到提升。
3、建设目标: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德育为核心,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以双语、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为特色,以学校人才高地为突破口,通过博雅课程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经典诗文的丰赡内涵,涵养复旦师生的性情品德,提升人文素养与创新素养,形成复旦特质的校园文化,全面推进学校发展。
说 明
1、六、七、八、九年级学科类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具体说明(详见复旦初级中学拓展型、研究型课程计划)
2、语文课开设经典诵读课,每周1节。(详见复旦初级中学“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博雅课程建设方案)
四、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意义
(1)有利于教师潜能的挖掘和特长的发挥,从而更好地体现和巩固学校的特色。(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和研究得到充分保证,为学生 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2、课程实施的组织
学校成立以校长、书记为组长,教务处、德育室、总务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领导小组。在课程领导小组下面成立以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为成员的课程小组。
3、课程实施的措施
(1)建立课程实施的培训制度: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更新培训理念,从切实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掌握理念与具体实施相结合。
(2)建立校本研究制度:学校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和研讨,建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学校采取案例研究、同上一节课、优秀教师教学展示课、典型课例教法比较、教学设计评点、教学技能竞赛、教学反思交流等形式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3)构建学校评价体系: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注重探索建立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校本评价要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