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分析论文意思 毕业论文实证分析心得体会(汇总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证分析论文意思篇一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涯中的重要节点和个人实力的集中展示,而实证分析则是毕业论文最关键的一环。实证分析是基于具体的数据和事实进行的研究,通过采集和处理一定数量的数据,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实证证据。在自己完成毕业论文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科研的方法和技巧,还获得了深刻的体会和收获。
第二段:数据采集与处理的重要性。
实证分析的基础就是数据采集和处理。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我需要从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中获取所需的数据。数据的选择要符合论文的研究目的和问题,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旦数据采集完成,我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归类和数据分析等。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对我的耐心和细致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让我体会到科研工作的辛苦与重要性。
第三段:科研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在实证分析中,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我在论文中选择了合适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图表和统计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科研方法的灵活应用和结合实际的重要性。不同的研究问题和数据类型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我在实践中学到了如何合理选择和运用科研方法,为论文的实证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撑。
第四段:挑战与解决方案。
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数据的不完整和不准确,不同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和关联性,科研工具的使用等都是我面临的问题。但是,我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不断沟通和请教老师和同学,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我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扎实的理论知识解决了各种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在论文中,我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并得出了客观且有意义的结论。
通过完成毕业论文的实证分析,我不仅了解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还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心得体会。首先,实证分析需要有耐心和细致的态度,对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要有严格的要求。其次,在实证分析中,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是重要的,合理运用各种方法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十分关键。最后,面对困难和挑战,我要学会勇于思考,主动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展望未来,我希望能进一步深入了解实证分析的方法和应用,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总结:
通过毕业论文的实证分析,我深刻理解到了实证分析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实证分析需要全面、准确的数据,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以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社会科学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实证分析论文意思篇二
摘要:中国证券业经过的发展历程后,截至6月底,我国证券公司已达131家,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元,净资本为724亿元。1997―,证券业对gdp的总贡献度分别为0.96%、0.86%、1.02%和2.17%;在gdp年增长额中,证券业所占比重和20分别达到了7.17%和14.95%。但是,无论与国外投资银行相比,还是与国内商业银行相比,我国证券公司规模实力都还存在较大差距。除此之外,目前证券公司在收入结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发展仍然不很完善,也不平衡。
从国外证券业的主要投资力量来说,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国外证券业的主要投资力量。,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国内非金融机构共持有上市公司70%的股权,而公共部门只持有6.7%的股权。事实是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全球民营化的浪潮影响了各国和地区市场的股权结构,在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及新兴市场)公共部门的股权比例均已大幅降低。除了意大利、芬兰及挪威以外,其它发达国家19公共部门所占股权比例均低于10%。在欧洲,即使像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有着根深蒂固的公共部门文化的国家,公共部门持有的平均股权比例,也由1997年的8.2%降至1999年的5%。在美国的十大投资银行中,几乎没有公共部门持股,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股权比例分别为46.5%和53.5%。
结合国外证券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国内证券业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提高民营资本在证券业的市场份额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国内证券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国内证券业的市场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过低;由于证券公司发挥资本营运效率的努力受制于外部的因素方面较多,使我国部分证券公司的净资产规模效益不明显;证券业务差别化方面表现为业务品种单一,业务结构雷同,竞争手段缺乏特色与创新;证券业的市场壁垒过高导致行业垄断;在垄断条件下的非市场化定价这种垄断超额利润的取得,必然以投资人和上市公司的损害为代价,从而也损害了社会总福利。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证券业市场集中度过低,且对券商绩效的影响不明显。低集中度与高利润率并存是我国证券业的一大特点,这主要是我国对证券业严重的管制和保护造成的。过高的行业壁垒造成了证券业持续的垄断利润和“优不胜,劣不汰”的无效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放松对证券业过于严厉的行业管制,引入新的竞争者来促进证券业的优胜劣汰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向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和外资开放国内证券业已是大势所趋。
从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途径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新设组建证券公司;二是参股(控股)进入已有的证券公司。其中,通过新设又有民营资本出资设立证券公司和民营资本与证券控股集团公司联合设立某种证券业务子公司两种方式;参股又有通过增资扩股和受让国有股权两种方式。
从实践中来看,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主要表现为:旧体制的阻力与传统认识、规避金融风险的金融压制、金融结构的内在缺陷和行业环境的制约、法律的欠缺与配套服务设施的不足、民营资本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与信誉问题以及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限制。
针对目前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现状、问题、障碍等,提出我国证券业在多元化的进程中,推进民营资本的发展应做出相应的政策,完善相应的法规。如明确民营资本参股或控股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比例及条件;提高审批的透明度,完善审批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强化监督机制,明确监管内容及范围;推动民营证券向现代组织结构和科学管理转变等。
本报告分六大部分,分上、中、下三次刊登。上部刊登“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发展状况”和“国外证券业中私人资本的控制状况及启示”;中篇刊登“中国证券业的市场结构分析”和“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途径分析”;下篇刊登“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存在的一些障碍和问题”和“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政策建议”。
5、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存在的一些障碍和问题。
通过对我国证券业的现状分析,市场结构研究,以及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途径分析,我们认为证券业的发展需要有民营资本的进入,以增强证券公司的竞争力及活力。但是,从实践中来看,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
5.1、旧体制的阻力与传统认识。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变革都会遭受原有体制的抵制,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同样会遇到这方面的阻力。前面我们提到,证券公司最初多为银行或财政部门设立的,后来虽然“脱钩”,但国有垄断性质仍较为突出。在这种垄断市场环境下,即便是监管部门没有任何的限定性条款,企业或资本也不可能实现自由进出。因为对于原有垄断资本而言,民营资本的进入无疑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要打破这种垄断,资本的特性决定了这自然会遇到原有体制从上到下的排斥,会遇到包括垄断资本所有者、代理人、企业内部管理者等等各方面的阻力。更何况改革、变迁本身就有路径依赖问题,为了减少改革与原有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利益结构之间的摩擦,我国金融制度供给的着眼点自然更多地放在了外延扩展上,如增设新的机构,引进新的工具,开辟新的市场,等等;而对那些涉及面广、可能对现有制度框架和金融秩序造成冲击的深层次问题,比如民营资本的进入问题,尽可能采取回避和拖延的态度,把改革的矛盾和困难后移(,李辛白)。
不仅如此,在这种传统体制下所形成的传统认识也是不利于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比如,“传统投资理论”认为,金融领域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可能会引起“不正当”竞争,扰乱金融等市场秩序,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且,在许多人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对民营证券业的恐惧和不信任。比如,很多人认为,证券业是个高风险行业,其经营失败所产生的负外部性较大,目前民营证券公司不管是在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上,还是在经营管理水平上,都还难以达到证券业经营素质较高的内在要求。
5.2、规避金融风险的金融压制。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金融风险给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带来的巨大损失受到我国理论界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以此为契机,我国规避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的呼声日高。于是,在我国金融深化的进程中,也经常会推出一些金融压制的方案(这些方案当然是不利于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有关部门在金融深化与金融压制之间有意无意地寻找平衡,选择的实际上是一条金融约束的发展道路。
事实上,当市场化改革遇到挫折时,金融压制是一种便利的回避问题的方式。最近两年,我国民营资本入股证券公司或设立证券公司的步伐虽然有所加快,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民营证券公司先后出了一些问题。于是为防范风险,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监管部门实质上已经禁止(尽管没有公开宣布)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了,这也是一种暂时回避问题的金融压制。这些金融压制对于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显然会形成一些障碍。
5.3、金融结构的内在缺陷和行业环境的制约。
经济学家李扬曾指出,我国的金融结构存在着五大缺陷:
(1)缺少私人投资市场;
(2)缺少多样化的金融机构;
(3)缺少融资工具;
(4)缺少健全的内控体系;
(5)缺少制度保障体系。
这些缺陷对于民营证券公司的发展来说都是障碍和问题。因为缺乏私人投资市场,实际上意味着缺乏合格的私人资本金和合格的民营企业,意味着民营证券公司无法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同时,缺少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融资工具,又意味着市场缺乏必要的创新环境,民营资本要想另辟蹊径进行组织制度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的话,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这样民营证券公司的优势和特色很难发挥出来,即便有一些小打小闹,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虽然目前民生证券、爱建证券、大通证券、德恒证券等已经逐渐成为市场耳熟能详的名字,但在券商业绩排行榜中,它们显然还无法和第一梯队相提并论。此外,缺少健全的内控体系以及制度保障体系,则使得民营资本的风险加大,且无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
与此同时,我国当前的证券行业环境不佳,也制约了民营证券公司的发展。很多人认为,民营证券公司的问题实际上暴露的是整个证券行业面临的问题。首先从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看,数量众多的证券公司业务模式缺乏创意、大体雷同,人员素质不高。其次从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看,多为靠天吃饭,即便有一些创新,也仅限于网上交易等,赢利模式雷同,赚钱不易。第三从证券公司投资业务看,国内目前缺的不是资金,而是能挣钱的项目。再加上近两年股市持续低迷,券商增资扩股放开之后证券行业的高盈利神话已经破灭,就是国有的证券公司都面临生存危机,更不用说刚刚进入证券业脚跟尚未站稳的民营证券公司所面临的压力了。
5.4、法律法律的欠缺与配套服务设施的不足。
对于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问题,我国的法律法规倒是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是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专门规范,即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基本上是空白或欠缺的,配套服务设施是不足的。其实,若民营资本在证券业中已经享受到国民待遇,就无须再出台这些多余的法律法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目前民营资本进入国内证券业(尤其是银行业)仍有一定难度,存在不少有形与无形的限制,需要本来就带有一定“倾向性”的行政机关审批“把关”。而且,这种过于原则、随机和不完整的准入管制或政策在短期内还不会完全取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缺乏针对民营证券机构的准入法规、监管法规和破产法规,也没有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不仅会使有关部门产生较大的权钱交易的寻租空间,而且不利于形成真正清晰、公平的竞争规则,使得民营资本进入我国证券业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触礁”。
5.5、民营资本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与信誉问题。
阻碍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最大障碍还在于其自身的道德风险和公司治理结构风险,这也是监管当局限制民间资本进入我国证券业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即便是民营资本经营状况不错,但是由于其没有国家的信用背景,所以也往往会因个别民营证券机构的信誉出现问题,而导致危机或风险的产生。
206、7月份,富友证券因挪用客户国债回购总金额36亿元左右(其中上海市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是“重灾区”,占近半份额)而被中信证券托管,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振动,给民营证券公司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今年以来发生的“民生证券事件”也颇引人注目。注册于北京的民生证券是我国首家由民营资本占主体地位的证券公司,第一大股东是触角遍及民生金融家族的中国泛海控股。但是,年春季以来,这样一种股权结构却导致了民生证券愈演愈烈的一场控制权之争。在这场控制权之争中,出现了两个董事会,双方互相指责。按民生证券现任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说法,第一大股东中国泛海进入民生证券后,变相抽逃资本金、大量占用证券公司资金和控股比例超过证监会有关规定;而大股东支持的“新一届董事会”则质疑现任董事会滥用股东资金、不合理分配法定公积金和风险准备金等。
这场控股权之争不知什么时候最终结束。目前,依据证监会的要求,民生证券实行的仍是“双人签字”的“特殊时期印鉴管理办法”,公司本来势头不错的业务已经停滞不前,风险进一步加大。上述事件给民营资本介入证券业带来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它使人们觉得,民营证券公司乃至民营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也不能让人放心。相比而言,民营金融企业更容易被狭隘的团体或个人所操纵,导致运作透明度低、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而没有了政府信用的支持,与国有证券公司比较,商业信用和市场形象对民营证券公司发展的意义几乎是致命的。这种风险和信誉问题至少会导致民营资本面临更加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更高的行业进入壁垒。
5.6、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限制。
可以说,证券业对民营资本开放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对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挑战。我国证券市场属于新兴市场,专业监管部门组建及行使职能的历史比较短,监管经验不足,监管技术、手段和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不仅不能十分有效地进行监管,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就采取金融压制的手段,从而使得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受到或多或少地制约。
比如,上面提到的“富友证券”事件和“民生证券事件”发生后,有关监管部门的第一反应就是:暂停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审批和试点。这些与其说是金融监管当局对民营金融的“不放心”,还不如说是监管当局监管能力不足并且对自身监管能力不自信的表现。
正是由于上述困难和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民营资本对中国证券业的介入,使得民营资本在中国证券业中的比例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称。
6、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政策建议。
从最新的纲领性思想来看,我们认为十六大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证券行业来说,《决定》为证券公司进一步增资扩股提出了理论依据。《决定》提出:“要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要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决定还提出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在加强监督和保持资本金充足的前提下,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处理好监管和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鼓励金融企业探索金融经营的有效方式”。可以说,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隐性政策已经消失。在有利于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整体经济环境下,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对民营资本的监管、增加对民营资本相关政策的透明度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因为,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已经是大势所趋。
从实践发展来看,目前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股本比例约为13%左右,显然,这与发展证券业多元化的战略相比,明显偏低。我们认为,政策上尽快给予一个明确的规定是当前推进证券业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的途径之一。为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证券业的重组和扩大对证券业的资金投入,在加强监管和保持资本金充足的前提条件下,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明确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方式、渠道,避免由于法律、法规不明朗,造成的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交易成本太高、重组效率太低等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也应该对民营资本让渡证券公司股权或资产的退出政策予以明确。在此,我们认为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相关政策的出台更为紧迫。
在此,我们针对目前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现状、问题、障碍等,提出我国证券业在多元化的进程中,推进民营资本的发展应做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6.1、明确民营资本参股或控股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比例及条件。
目前,政策上并没有明确民营资本参股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的比例和条件,民营资本对于参股证券业和基金业都进行尝试性的涉足。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我国多数证券公司的前几名大股东仍为国有企业,而许多地方证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仍为当地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因此,在民营资本进入证券公司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政策不够明朗,地方政府担心在国有资产转让的过程中,承担“监管失职”的风险,以政策依据不足为借口,设置种种障碍拖延民营资本的进入,导致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流产。从监管部门来说,应该对于民营资本进入的条件给予明确(如民营企业近三年的基本财务状况),对进入证券公司的民营资本的资本比例或持股比例做出要求。资金比例的明确规定,既能使证券公司国有财产不流失,又能保证民营资本按照相关条件做准备。
6.2、提高审批的透明度,完善审批制度,提高审批效率。
股权转让或是资产重组对参与各方的影响较大。如对于证券公司来说,一旦有民营资本进入证券公司的消息传出,证券公司内部的业务稳定性势必受到影响,尤其证券业的产品是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智力产品为主,公司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员的工作操作稳定性及其操作效果;而对于想要进入证券业的民营资本来说,因其对审批程序和审批制度缺乏准确的把握,对进入证券业的畏难情绪也比较高。因此,目前从监管部门来说,需要明确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审核批准程序,增强审批制度的透明度,以提高审批效率,降低证券公司在股权转让或资产重组过程中的怠工成本。
6.3、强化监督机制,明确监管内容及范围。
证券业是一个特许权经营的行业,证券特许权价值不仅对市场进入者设置了一定的行业壁垒,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证券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特许权价值越高,证券资产经营的谨慎性越强,对道德风险的约束性也越强。此外,特许权价值还为存款人提供了隐性的存款保险功能。因此在证券业市场对内开放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市场先进的监管理念和监管制度以民营资本的进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管。
在对民营资本提供合规性、合法性以及合理性审查之时,对民营资本进行有效的监督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监督的手段至少应该保证两个环节内有效:一是对于所要进入的民营资本基本状况的监督;二是对于交易双方交易内容的监督。
民营证券在市场准入的申请与核准程序方面监管应包括:
(1)制定申请人所需具备的各项基本条件;
(2)列明申请所需提交的各种文件和资料;
(3)审核与批复的时效;
(4)核准的修改与撤销;
(5)申请的拒绝程序;
(6)许可证费率制度;
(7)收购程序;
(8)注册地对证券服务的需求状况;
(9)注册地证券市场结构与同业竞争状况等内容。
除此之外,监管机构在市场准入方面应当有所创新。监管应包括对证券组织的所有权结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经营计划和预计财务状况的审查。
对于交易双方交易内容的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交易过程中,交易价格、交易的标以及债权、债务问题的处理等,是交易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交易价格的监管重点应该是交易标的定价依据,以及这种定价的合理性。在交易价格的监管过程中,还要监督其定价是否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否考虑了证券公司的无形资产价值,以及是否考虑了证券业的垄断性带来的部分增值收益等。除交易价格外,交易标的、债权债务问题也是监管的重点。双方以什么做交易,交易中股权、资产的比例,流动性资产的状况,债权、债务问题的设计方案等都是监管的重点。
在完善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监管过程中,建立信息上报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是非常必要的。除部分商业秘密不宜公开外。交易程序和交易内容的透明化是监督有效性的必要补充。公开化能够保证社会监督和媒体、舆论对监管的进一步完善。
6.4、推动民营证券向现代组织结构和科学管理转变。
实证分析论文意思篇三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自住房货币化改革以来,人们对房地产的消费需求获得了巨大的释放,房地产市场得到了极大地繁荣。根据国家统计年鉴,自1995年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大约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而房地产市场上的商品房交易额则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可见房地产市场的空前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北京房地产业的现状。
1、房地产业迅猛发展。
自以来,在中央全面推动住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北京的房地产业发展加快,出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虽然近两年国家加大了房地产业的调控力度,但在,北京房地产业继续稳步发展,全年房地产业投资总额为152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3.9%;商品房施工面积为10748.5万m2,比增长8.23%;竣工面积3770.9万m2,比上年增长22.95%;全市房屋新开工面积为2965.9万m2,占总施工面积的27.6%。
商品房市场需求旺盛。全年销售商品房2803.2万m2,增长13.4%,商品房销售额1758.8亿元,增长40.8%,商品房空置面积1374.2万m2,增长31.6%。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6274元/m2,增长为24.2%,住宅平均销售价格5853元/m2,增长23.3%。
2、投资结构调整,住宅投资比重降低。
20被舆论称为中国房地产的政策年。同一年前中国楼市的“疯狂”上涨曲线相比,今年的房价走势逐渐趋于平稳,这是今年楼市不同于去年的显著特征。房价涨幅的回落,得益于房产新政不断出台。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密集的出台,如中央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等政策,不仅使房价的涨幅趋于平稳,而且使房地产行业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仅为2965.9万平方米,明显低于前两年的平均水平3244万平方米;并且全年房地产投资中住宅投资为779.53亿元,虽比去年有了一定的增加,但住宅投资占房地产总投资的比重却由去年的52.7%下降为51.1%;商业营业用房的比重却在逐步加大,其投资额由去年的94.8亿元增加为112.9亿元,增长率为19%;今年的购置土地面积为773.9万平方米,仅为去年的一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住宅的投资比重在降低。
二、北京市房地产的实证分析。
1、住宅空置变化分析。
近年来,由于对首都经济的重新定位,北京市的gdp出现了高速的增长,人们的收入及积蓄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买房变成了一个最好的选择;同时,随着北京逐渐发展为国际大都市,及大量外资的涌入,都极大地促进了北京市房地产的发展。然而,由于目前北京市收入中等及偏下的市民仍不在少数,并且他们多数是房屋守望者,而过少经济适用房开发的'市场使他们处于观望的状态。2005年北京市商品住房平均销售价格为6274元/m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53元,这样一个三口之家的家庭欲购买一套80m2的普通住房约需要50.19万元,商品房价格是家庭收入的9.48倍,远高于发达国家的3.2~3.8倍和发展中国家的1.9~2.5倍的水平。这说明目前商品房的价格远远高于普通居民的即时支付能力,他们要用九年多的全部收入才能买到房子,因此把货币存放在手中就成为他们的选择,这部分人群的不热情从而导致了整个市场的平淡;而广大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更低,这样就造成了大量商品房住宅的空置。
(1)商品房的销售量和城市化水平以及城市人均住宅面积的关系。由于城市化水平提高和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可以导致商品房屋销售额也随之增长,因此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设定为一个模型,即sale=acity+bsqu+c(销售量、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用sale、city和squ表示;a、b和c为常数),利用表1中的有关数据,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回归从而可以得到如下模型:
sale=-14270.14+171.68city+87.45squ。
(1843.56)(28.72)(30.42)。
(-7.74)(5.98)(2.87)。
f=118.77r-squared=0.971。
调整后的r-squared为0.971,统计量f=118.77;相关概率值p0.001,说明这两个自变量城市化水平、人均居住面积与因变量房屋销售额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可以增加销售额171.68亿元;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每增加1m2,可以带来销售额增长87.45亿元。
(2)商品房屋销售额增量与城市化水平、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在此,把商品房销售额增量和gdp增长率分别用ln[sale]和ln[gdp]来表示,从而把模型设定为:
ln[sale]=p+mln[gdp]+ncity。
利用表1中的有关数据,通过spss软件回归分析得到以下模型:
ln[sale]=-9.458+2.127ln[gdp]-0.022city。
(2.199)(0.046)(0.217)。
(-4.300)(-0.486)(9.812)。
f=204.55r-squared=0.983。
调整后的r-squared为0.983,说明模型拟合度较高,即房屋销售额增量与城市化水平、gdp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gdp每增长1%,就可以带来销售额增长2.127%,可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对房屋销售额的增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虽然政府从去年开始一直在对房地产市场在进行宏观调控,但在北京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的前八个月的商品房销售额依然高达1195亿元,占2005年商品房销售额的77.7%。
三、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建立两个多元线性模型,分析得到gdp增长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都会导致商品房销售额的不断增长;然而居住消费价格指数变化会导致住宅空置增加,因此在此可以假设开发商投资建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投资用来建销售房,另一部分用来建空置房。但是如果空置房所占投资的比例扩大,那么就会影响资金回笼,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益受损,将影响整个房产行业,进而就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增长。此外住宅空置面积增大还将影响城市就业问题。众所周知,相对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投资相同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实现更多的就业。而房地产作为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吸收的就业人数很多;除此之外,房地产的健康发展也会极大地带动其他行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如建材、冶金、石化等行业。因此,通过加快国民经济的增长、提高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和减少住宅空置率,可以促进销售从而使北京的房地产向更高的方向迈进,也可以极大地解决北京城市的就业问题,从而为北京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实证分析论文意思篇四
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即在经济活动中,投入的固定资产数量,与该资产产出数量之间的比率。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的时候,资产的投入主要包括建造以及购买材料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工费、材料费以及购买产品、设备的开销。固定资产的产出指的是利用该部分固定资产进行投资,由此产生的新资产,以及产生的新的生产力,同时还包括利用该部分资产投资所取得的新利润、税收等等。能够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效益指标分为微观、宏观两种。微观主要包括了工程所花费的工期、投资的回收率、资产的产值率等等。微观的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出投资产生的直接信息效益,同时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在该投资当中,所消耗的资源数量,以及在投资结束之后,所产生的供给能力。宏观指标包括了整个投资的周期、投资率、投资的效果系数等,集中反映了不同建设项目之间的关联,同时相互之间产生的连锁效益。
1.2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特征。
固定资产的投资于其他经济活动相比,其效益具有长期性、不稳定性、间接性的特点。从宏观层面来分析该投资效益,其包括了从固定资产最初的投入,到该资产最终的产出全过程;从微观层面来分析,通过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使得原本的资产实现增值,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当中各种需求。比如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文化生活丰富等。上述的`不同改变,可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同时也会在不同地区的gdp中有所反应。
2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提高的制约因素。
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固定资产投资占据了很大比例。如果投资没有取得较好的收益,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统计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能够带来的宏观经济效益,通过指标来正确反映这一数值,成为了对经济发展监测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实践当中,对该效益进行衡量的各项指标,与当下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仍然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改进。
2.1效益指标反映不全面。
在实践当中,投资效益的衡量指标重点放在我国的建设领域当中。这一衡量方式,仅仅能够反映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进度如何,但是对于该固定资产的投资究竟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很难反应出来。从实践上来说,固定资产的投资呈现出长期性、多样性、阶段性的特点,因此仅凭某个单一的项目来判断该投资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不够全面的。因此,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进行评价,应当从多个方面展开,能够反映出投资的复杂性,同时也能够准确反映该投资行为对经济产出带来的影响。
2.2效益评价指标过于静态化。
正如上文所述,投资效益是个动态化的发展过程。在实践当中,我国采取的是每年度编制下年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指标,这显然是一种静态型的指标,无法对投资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不能准确反映效益情况。
2.3效益指标缺乏应变性。
投资效益评价指标的制定缺乏应变能力,指的是我国制定的效益评价指标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投资与经济增长方面,重点讨论的是资产的投资是否能够帮助经济增长。但是却忽略了固定资产的投资,是否能够引起经济变量发生变化。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也为投资提供了更多机会。改善周边环境质量等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估,都能够反映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所取得的效益。
2.4评价结果片面化。
目前,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评价仅仅从单方面讨论,投资是否取得良好的效益,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稳步提升。换句话来说,如果想更加全面地监督目前的投资情况,全面分析投资的效益,对投资进行严格的管理,就需要采用定量的方式来分析投资中的各个要素,找到与投资效益密切相关的因素,展开重点研究。
3完善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途径。
3.1规模效益合理规划。
固定资产投资取得的规模效益,可以从该投资的规模,以及该投资行为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帮助两个方面展开。换句话说,在某一段时期当中,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与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能够促进经济平稳有序发展。
3.2投资结构效益的正确界定。
我们可以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具体界定投资的结构效益。详细地说,我们应当从动态、静态两个方面去探讨结构效益。一方面,从静态角度去分析投资的结构效益,可以了解该投资的结构是否科学合理,资源是否得到有效配置,是否存在部分资源浪费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指标是“投资边际产出效益均方差”;另一方面,从动态角度去分析投资的结构效益,是具体研究该投资结构发生的变化,会对其它领域、其它部门的投资产生的影响。
3.3把握投资效益的整体性。
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投资的效益,具体从质量、关联性、直接效益三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通过直接效益的评价指标建立,通过“房地产销售率”这一指标的制定,能够反映出在房地产领域中,开发与最终经营效果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关联效益的指标,寻找与固定资产相关联的其它要素,比如就业率、环境指数等,来评价投资的效益。
4结束语。
综上,在对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进行分析的时候,要从多个方面开展,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通过合理的评价来确保各项资源都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毓,陈小娟,裴丽娜.石家庄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基于-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15).
[2]李博.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及滞后效应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
实证分析论文意思篇五
协整检验表明:重庆市的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旅游总收人增加0.54个百分点,入境收入增加0.198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增加1个百分点。
修正误差模型检验表明:在短期内当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0.532946的调整速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即是说,重庆市的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国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滞后长度为1和2的情况下,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与旅游总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之间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因而,重庆市可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但是在滞后长度为3和4的情况下,入境旅游收入对重庆经济增长以及旅游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不大。
自重庆市直辖以来,重庆市的旅游业发展有了明显提速,但与某些省份相比还存在差距,需要通过加大旅游业的宣传力度,创造更多吸引旅游者的条件来缩小差距。重庆旅游业的发展要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同时经济增长也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就目前来看,重庆入境旅游收入占国民经济收入的份额以及重庆旅游总收入的份额相对较小,重庆的旅游业还局限于国内旅游。加强旅游景区相关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与旅游接待水平、吸引外国游客入境旅游,成为重庆市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实证分析论文意思篇六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将能够“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作为“反思与发展”专业能力之重要标准。然而据调查,仅仅有11%的幼儿教师系统学习过教育科研方法方面的课程,22.7%的幼儿教师了解科研课题设计的常用方法,32.4%的了解论文撰写的一般规范。更令人忧虑的是,相对于城市幼儿园而言,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科研素养不容乐观。以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省厅级课题申报情况为例,农村幼儿园近三年申报课题立项成功率仅为25%左右,这一指标远远落后于城市幼儿园,更落后于相关高校教师团队申报情况。
当然,在当前科研培训领域我们也曾作出某些改进:批判那些不顾幼儿教师的需求表达,填鸭式、霸王餐培训模式,把菜单式培养推崇备至的方式。但是农村幼师科研培训还是继续遭遇“三动”尴尬局面:之前“心动”,当时“激动”,事后“不动”。
此外,笔者曾在一次农村幼儿教师国家培训班做了前、后调查。其结果是:参训教师培训前与培训后表达出的“培训需求内容”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其中农村幼儿教师对“儿童教育哲学理念”“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培训需求有明显的提高(在完成上述课程之后);“教育现代化技术”“幼儿教师艺术素养”有明显降低。这充分说明,单纯采用问卷的方式收集农村幼儿教师教育素养信息、评估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需求(包括科研培训)的方式,值得反思。
所以,我们拟用“作品分析”的方法分析农村幼师的科研素质,并就相应的需求评估机制提出建议。
二、本研究设计。
首先,笔者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申报书》《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文献,自主研发了《幼儿教师科研技能评价指标体系》(下称《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基础素质(含1~2二级指标)、科研素质(含3~6二级指标)、管理素质(含7~9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及其标准见表1。据测试,本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
其次,邀请“四川省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精品课程两位专家,分别就近三年由农村幼儿园提交于“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农村幼师研究中心”的省厅级项目申请书37份予以评审,并与随机抽取的城市幼儿园申报书予以对比分析。
最后,以《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标准,挖掘37份农村园课题申报书中反映出的典型问题,并以此作为相关培训评估机制构建的信息基础。
三、研究信息与结果。
(一)基本数据。
从表2的数据可见,农村幼师的8项科研评价指标均落后于城市幼儿园,其中绝对水平最低的三项分别是成效管理、语言与写作、领导与管理;城乡差距最大的是文献综述、科研选题、语言与写作。
由此可见,农村幼师的科研素质处于全面不利地位,原本游离于我们视线之外的要素(比如写作、管理、规范、教育基本素质)却是导致农村幼师科研素质不高的核心要素。
备注:每个单项最高分(满分)为10分。
(二)典型问题。
1.农村幼师(与科研密切相关的)“基础素质”的典型问题。
在“语言与写作”范畴:农村幼师对专业性名次词义把握不准确;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言较多;写作的谋篇布局、段落内部等科学逻輯性都不太强,出现不周严的`论证。在“教育理念”范畴,农村幼师不能很好地跟上最新学前教育理念;在对核心概念做“操作性定义”时缺陷更大。
在“项目选题”范畴,科研题目过大且明显超出其团队能力、条件;所申报的项目题目表述不科学、标点符号滥用乱用,部分采用了口号式题目;在“研究方法”范畴,基础性科研方法执行设计缺位或者设计不科学,由此导致可执行度不高;对“行动研究”“质性研究”的理解不深、且常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在“文献综述”范畴,农村幼师所运用的检索工具是非专业的;文献检索范围存在明显漏洞、不周全,从现有文献析出相关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文献综合评述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伦理与规范”范畴,部分农村幼师引用、注释不规范,甚至有从网络下载粘贴(抄袭)的情况;个别研究团队在科研设计中未能保护儿童的隐私权。
在“领导与管理”范畴,农村幼师对具体主题的研究内容不能全面把握;不能很好地突出自身特色与亮点;大部分农村幼师团队对教育科研课题中的关键事件缺乏合理规划;部分预期研究成果明显超出其能力范围。
在“成效管理”范畴,农村幼师普遍对教育科研成效缺乏意识和设计;他们过分倚重个案作为科研成效展示的途径。
四、分析与建议。
第一,我国农村幼师科研素质的缺陷是全方位的、基础性的。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我们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我应该积极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用立法形式保障职后幼儿教师科研培训的时间、经费、质量。
第二,农村幼师科研培训的目标定位需要重构。当前农村幼师教育科研培训目标过于“高大上”,没有落实到农村幼师的“最近发展区”,造成培训资源很大程度的浪费。所以我们建议,农村幼师科研培训应该向“普适性、基础性、系统性”回归。
第三,造成农村幼师科研竞争力处于不利位置的因素不仅仅是科研素质本身;“管理素养”和“教育理念”亦应该是农村教师科研培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教育科研成效管理”更是需要从基础抓起。
(二)关于幼师科研培训需求评估的建议。
目前,幼儿教师科研培训需求评估存在两方面冲突:一方面,我们确实需要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幼儿教师科研培训评估中的“民粹主义”也值得警惕,即完全由农村幼师独立判断自己的科研培训需求。这是因为教育科研能力劣势的“马太效应”、把握信息的不充分,农村幼师自身还不能在科研培训需求领域做出科学的判断。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培训者与他们进行“训前对话、训中对话、游学对话和训后反思”等,提高农村幼师科研培训评估的精确度。另外,培训者应该加强农村幼师科研作品(科研论文、课题申报书等)的深入分析,以此夯实相应科研培训评估的信息基础。
参考文献:
[1]沙莉,庞丽娟.立法保障学前教育科研:美国学前教育法的重要内容[j].学前教育研究,(2).
[2]张志坚,蔡伟.以对话为核心的教师培训模式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3).
实证分析论文意思篇七
一方面,选材是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前提基础。选材对于赫哲族传统民歌的创作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赫哲族传统民歌的题材不仅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同时还有小事物的表达。具体可以反映在几个方面:一是综合反映日常劳作方面的题材,二是突出表现社会斗争方面的题材;三是重点表达爱情婚姻方面的题材;四是有关传统故事方面的题材;五是革命斗争方面的题材。另一方面,题材的细分。赫哲族传统民歌的题材可以按照歌词或是曲调的不同进行细分。赫哲族传统民歌题材的广泛性突出表现在许多方面。以嫁令阔为例,主要是赫哲族男人在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一种情感表达,涉及山歌和号子等多种题材。在歌词内容的表达上,可分为古歌、神歌等多类型题材。
2.民歌主题的全面性。
主题可以看作是文艺作品中主题思想的简称。在文艺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中,主题不是一个相对赤裸的抽象思想表达,更是与具体的题材或所设定的艺术形象有较大的关系。主题作品应具体描绘出其所应有的相关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各要素间的组合。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表演者、创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深度不同,对主题的深度与广度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有关爱情主题的表达上,赫哲族民歌所表达出的内容不仅有男女之间的情感表达,同时强调爱情的忠贞性,如《河边情歌》等;还有一些是歌颂新生活的赫哲族传统民歌,其中有感谢毛主席的赫哲族传统民歌,如《共产党救了咱赫哲人》;更有表达出对家乡赞美的赫哲族民歌,如《唱响家乡乌苏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赫哲族人民受长期以来的渔猎生活的影响,将民族图腾作为崇拜的对象。在民歌创作中,有关民族精神主题的民歌较多,代表了一种民族性格。一些赫哲族传统民歌中更加突出的是对赫哲族民族英雄性格的表达,所宣扬的主题思想更加宏观和令人震撼。
3.民歌形象的多元性。
音乐形象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来看,不具有直观与空间性,但是赫哲族传统民歌作为歌词与音乐相结合的重要结合体,具有一定的塑造性。其整体上可以调动听众的丰富想象力,使听众真正感受到民歌表演所带来的强大震撼力,实现头脑中的审美再创造。可见,赫哲族传统民歌的音乐民歌形象创造更加凭借歌词和曲子相互结合,进而形成多元化的形象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人物、景物等形象充分引入到赫哲族传统民歌中,开始成为现代艺术特征发展的重要标志,成为赫哲族人民所演绎与传唱的主对象。首先,赫哲族传统民歌形象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如常见的《囚妇泣》,就表达出了赫哲族女性所具有的鲜活形象。还有一些民歌是对人物英雄形象的表现,如常见的《额直汗别姬》等。众多赫哲族人物形象的表达构成了赫哲族人民发展的历史画卷,进一步闪烁着赫哲族人民所具有的人性光辉。其次是赫哲族传统民歌中有关动植物形象的表达。如《蛇儿》,就是通过运用一定的动物形象,通过拟人化的形象,进一步表达出赫哲族民歌的情感。通过生动的动植物形象,更好地丰富了赫哲族民歌的表达内涵。再次,赫哲族传统民歌中有关景物形象的表达。这点在《三月的乌苏里》中有所体现,将江、河等形象进行具体描述,使其更加具有独一无二的发展特性。最后,赫哲族传统民歌中有关器物形象的表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小小桦皮船》中的桦皮船的形象表达,更加代表着赫哲族民族特点的器物形象。综上可见,赫哲族传统民歌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更加趋向于选择能够展示出其日常生活各方面的音乐素材。整体赫哲族传统民歌的音乐形象塑造和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联系。
4.民歌事件的独特性。
从赫哲族传统民歌的事件表达可以看出,这与赫哲族所经历的渔猎生活密切相关。这点在赫哲族传统民歌《打猎歌》中有鲜明的体现。其直接描绘出了赫哲族人民打猎的实际生活场景。与此相反,《择婿》等赫哲族传统民歌则是更多地反映出了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与信仰;《渔歌》,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其表达的是捕鱼事件的整个过程,虽朴实无华,但更具有代表性。
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赫哲族传统民歌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现代发展的艺术特征。赫哲族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发展“渔猎文化”的少数民族。“赫哲”两个字为满语,意思是“居住在东方的人们”。根据地域分布的不同,赫哲族有不同的叫法,主要有那贝、那乃等。赫哲族民歌是赫哲族人民在劳作中产生的。由于赫哲族人民的劳作方式,其鲜明地体现出了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更加具有本民族发展的时代代表性。对于赫哲族民歌的艺术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赫哲族民歌的发展,促进不同民族间的音乐交流,还可以对民歌所表现出的精华加以充分利用,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夏颖杰.试析赫哲族民歌[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04).
祁海燕.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态势[j].北方音乐,2013(12).
任昆.赫哲族音乐文化特征[j].剧作家,2015(01).
李昱明.试论赫哲族民间音乐及其文化内涵[d].中央民族大学,2016.
徐熳.“伊玛堪”说唱音乐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4.
邢容,邢铁红,邢铁志.赫哲族民歌情感蕴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实证分析论文意思篇八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高校领域,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合理地应用“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本文主要讨论了高校隐性知识的内涵,分析了高校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并对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管理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专业服务组织―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在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资源,而隐性知识又是知识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在教育实践中,师生员工会产生大量隐性知识,包括经验和经验化形态的技术,以及隐含于教师所认同的理念中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柱,对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隐性知识管理,转化高校的隐性知识,使知识势能低的主体共享其知识,将有利于高校自身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更重要是有利于知识的增值、裂变、聚合,从而使高校真正完成其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将知识服务于生产,推动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使命。
一、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
1958年,波兰尼在其代表作《个体知识》中认为知识分为两类:explicitknowledge和tacitknowledge即今天所言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可以编码化的,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显性知识容易学习传递沟通,也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隐性知识是难以模仿的,不易被窃取或复制,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全面、更能创造价值,是组织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高校隐性知识则是指存在于高校的知识势能极高的教师员工的头脑或组织结构和文化之中的,很难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以及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达的,难以明确的被他人观察、了解、让他人获知的知识。诸如教学、科研、管理专长、学术研究经验、创作灵感以及对行业的洞察力、判断力等等。这种知识是通过个人经历来获取的,它深藏于个人的头脑之中,没有与知识的所有者分离开来。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于编码,是尚未文献化的'零散的非结构化的不系统的知识,高度的个人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隐性知识都是隐含而难于获得的,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加深,一部分隐性知识将不断实现转化,而新的隐性知识也会不断产生。因此,如何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促使其在高校内部流传与共享,从而创新高校知识,增加高校知识存量,则是高校知识管理的重点,也是生存发展的关键。
所谓隐性知识显性化是指将隐性知识编码化,使其转化为显性知识,易于人类的学习和借鉴。隐性知识管理就是对这个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涉及的诸多问题的管理。由此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可以表述为:高校隐性知识管理是高校设计优质良好的知识转化环境,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进行管理,使隐性知识顺利实现显性化,以达到高校的目标和功能的过程。
二、高校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障碍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化,以实现个人和高校知识价值最大化,培育高校核心竞争力。然而知识管理是一项巨型的复杂系统工程,目前在知识储备、知识传递、知识创新的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管理步伐缓慢,笔者认为,其中主要的障碍有:。
1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
我国高校知识管理刚刚起步,大多数尚未建立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的知识管理系统,缺少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开放交互式技术平台。“知识地图”、“电子讨论系统”、“最佳实践”数据库、视频工具等先进技术手段很少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范围和效率。
2.高校传统组织体制的制约。
我国高校目前实施的是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一方面科层制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僵化,等级森严,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这种组织体制的弊端是中间层次过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组织内部的沟通有着难跨越的层级鸿沟,阻断了教职员工面对面的互动式交流,科层制的管理体制的价值追求是成员遵循原则处理、解决问题,它压抑了组织和成员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会导致不良的组织文化。科层制是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管理体制。行政权力是它的中心,这样一种管理体制会形成一种围绕行政权力展开的组织文化。“教而优则仕”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的写照。由此造成的必然是对组织的行政权力的关注和追逐,以及对组织内的知识或者说学术权力的忽视和淡漠,严重制约了组织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
3.缺乏合理的激励制度。
合理的激励措施是知识转化的动力,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知识转化领域普遍存在着激励措施不当、不合理甚至缺乏的情况。一方面,由于以“性善论”为前提,再加上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书育人,使社会对教师拥有过高的期望,一般对知识的转化不实施激励。另一方面,高校的知识主体并不是单纯的“经济人”,高校的知识转化往往是难以量化的,因此按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对知识转化主体进行激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4.对隐性知识显性化重视的程度不够。
隐性知识转化问题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不论是在高校还是在社会其它领域。人类实践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显性知识的获取、传播、应用,而忽略了隐性知识的存在及作用。我国高校的知识管理尚处在诞生阶段,对隐性知识显性化重视的程度不够。我国高校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关注比较少而且大多处在自发阶段。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书本显性知识的转化;科研过程虽然由于频繁的师生接触可以传递大量的隐性知识,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例失调,科研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可望不可及的;而师生直接服务社会的活动也处在自发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格局。因而对大量高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多的接受的是显性知识而不是隐性知识。
三、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针对高校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的障碍,现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1.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知识流动、转化知识势能高的个体在创新知识、开发知识时需要在智力、体力、财力等面给予大量的投人,如果在转化、共享其成果时不能有所收益,甚至连回收其成本都困难时,势必影响知识生产者的积极性,限制知识的转移,也将造成知识的浪费;同时,知识接受者接受知识的积极性越高、知识存量越大,则知识转移率越高,知识转化也越充分。二者都需要激励,只有激励两者才会积极参与其知识的转移,隐性知识才可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转化。激励机制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机制,两者都是高校组织为促进隐性知识转化而必备的制度。物质激励主要是以薪酬激励作为重要手段,组织要建立“学历提升奖励”、“知识开发补偿”、“按知识贡献分配”等制度,从物质上激发教师员工提高自身的知识存量,积极开发知识,转化个人隐性知识。精神激励则包括环境激励、目标激励和情感激励等。
环境激励主要是创造优良的环境,激发教师员工的热情,为其提供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所需的资源;情感激励和目标激励则通过建立平等互敬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制定与高校发展目标一致且与教师员工实际需要相符合的奋斗目标,激发其使命感,进而形成其内在的动力。这样,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激励高校教师员工隐性知识转移的积极性,使隐性知识最大程度地实现转化。
2.重视学校组织的文化建设。
与传统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不同,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知识管理强调组织文化建设,每一个成功的学校必须有自己的学校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教职员工,独特的组织文化全面地影响着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以及集体效力的发挥。所以在高校要尽快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主导型组织文化,建立学习型学校,形成一种能促进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的良好氛围,建立自觉合作、自觉交流、自觉共享的价值观体系,在学校内创造一种信任、合作和深度会谈的精神,鼓励教职员工积极贡献出自己的隐性知识和丰富经验,加快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3.重构高校管理机构和体制。
传统的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是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的,教职工与领导之间、教职员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差别,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要通过这一组织结构逐渐汇报,不能超越,从而给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设了障碍,严重制约了组织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知识管理要求打破这种设计,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型学校组织结构,撤销一切形式化的组织和冗员,实现管理层的纵向缩减和管理人员的全面精简,从而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上下级沟通顺畅,信息充分流动,教师们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自主的权力,易于把个人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连接起来,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和较高的创造激情,因而有利于知识交流、转化、共享与创新,从而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在进行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利用互联网、内部网、群件技术、知识库、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在互联网上应用专家系统加快专家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速度;借助软件等开发工具,总结教职员工技术、经验和诀窍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隐性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的进程,对大多数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有效办法是建立“寻人数据库”、“知识地图”、专家网络系统等,让教职员工迅速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的人员,还可通过视频工具使分处两地的人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消除距离所造成的障碍。
四、结束语。
虽然高校隐性知识管理在我国尚处在萌芽阶段,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其发展也面临着种种困境,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深人,知识管理理论的不断不展,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实证分析论文意思篇九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独立的创新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1]。对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需要知识的积累,但知识并不能替代学生的创新能力[2]。实践性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吉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构建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阶梯式的科研实践训练体系,并制定了相关实施办法和质量保障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构建基本原则: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以科研引领和支撑,构建阶梯式的多级科研素质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环节包括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课内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课外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调研、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项目、专业竞赛、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等。
2.主要科研素质训练实践环节的内容。
2.1主要课内实验。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强化主干课程课内实践的内容和训练项目数,增强基础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水文地质学基础、环境水文地球化学、水处理实验技术、固废废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环境生物技术等实验。
2.2主要实习环节。
主要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1)一年级认识实习及实习基地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与任务在于:通过参观给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卫生垃圾填埋场、污染场地、环境监测站和典型地形地貌等,了解和熟悉给水、污水处理工艺和大气污染控制工艺、构筑物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以及水土污染状况,为后续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了解城市环境污染调查、监测、评价的基本工作方法;明确当前环境污染控制和综合治理基本策略和原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分析判断环境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2)二年级教学实习及实习基地教学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在于:掌握城市水、土、气、固体废物、污染场地等环境污染的调查、监测、评价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术要领;掌握污染场地的基本调查方法,污染现状的评价,污染风险的`预测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分析判断环境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城市环境污染现状、污染场地的调查、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3)三年级生产实习及实习基地生产实习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在于: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基础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独立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掌握给水、排水、卫生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控制、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等处理工艺及构筑物设计方法,并绘制构筑物设计图纸;了解国家相关的方针和政策,正确使用专业的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培养设计计算、编写设计文件或设计论文、使用规范手册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学会广泛地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的水平和状况;培养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从经济、技术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4)毕业论文(设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归纳、运用和提高的关键环节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工程专业通过过程档案对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全过程管理,主要环节包括动员与师生对接、选题与方案论证、实施、评审、答辩、成绩评定及归档总结等阶段。本专业对教师立题方面严格审查,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实行指导教师、论文评阅教师双重把关,确定答辩资格。成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集中开展评审、评优等工作,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
2.3课外实践环节。
环境工程专业2013版的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修满教学计划要求的学分外,必须取得8学分课外实践学分。课外实践学分可通过专业调研报告、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cs-td大赛及其他相关学科竞赛等获得。3.科研训练保障措施对于课外实践训练,主要质量保障措施包括:(1)科研素质训练项目学分计入培养计划课外科研素质训练项目经考核合格后,相应的学分列入培养计划,规定达到毕业基本要求学分,最低需要获得8学分,上不设限。(2)所有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在正常工作日,教学、科研实验室全天候向本科生开放,学生在实验员老师的指导下实验,或者与相关研究生组成课题组共同在进行科研项目训练,同时也锻炼他们自己管理实验室的能力。(3)发挥指导教师与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取得学分情况和成绩,协助学生小组项目选题,指导督促项目申报和结题等相关工作。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相关学科竞赛、专业实验技能大赛、各类专业调研大赛。学生社团成员通过科技学术实践项目训练和自我管理,有利于他们成长。
参考文献:
[1]阳浙江.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初探.人才资源开发.2008.0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