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扶贫调研报告(优秀18篇)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扶贫调研报告篇一
乡地处高海拔山区,境内最高海拔3340米,最低海拔2550米,平均海拔2950米。地处县东北部。东与省盐源县、县相连,南与蝉战河乡相邻,西与新营盘乡相依,北与镇接壤。乡政府驻行政村,驻地海拔2880米,电话区号0888,邮政编码674304,距县城28公里。下辖、牦牛坪、马金子、二拉坝、水草坝、大二地、万桃7个村委会,下设79个自然村。辖区总人口1.2万人,均属彝族,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13人,城镇化率5%,另有流动人口602人。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39千米,总面积438.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7.9人。因受地理自然环境等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常年受低温、冰雹、霜冻、干旱等灾害。其中每平均四年会遇到一次大旱。最严重的一次灾害发生在1998年11月19日发生的6.2级地震,地震使半数以上的民房坍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约9000万元。经济产业主要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以马铃薯、荞麦、燕麦为主。畜牧业以养羊、养猪、养牛为主。乡无工业。末共有商业网点28家,均属个体商户。
(二)贫困现状。
全乡现有绝对贫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477人。因全乡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全乡居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贫困成因。
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乡大部分村位于高寒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2、受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尤其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人口普查,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64.17%。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纯收入924元/年·人),乡18—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5.26%,小学及以下占34.5%,在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88.74%。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乡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
4、受主劳多病的影响。山区的农业,是一种沉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造成返贫现象突出。一个家庭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守望的是五谷丰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高、寒、僻远地带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灾,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贫;受经济条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贫。这些主劳大都是家庭的脊梁,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灾”将会使原本不殷实的家庭“没落”为贫困户人。
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等因素,农民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赖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
(一)山区农民返贫因素控制难。
由于自然灾害抵御难,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再次纳入搬迁扶贫范围;主劳多病致富难。据统计监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农村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造成返贫的有125户、657人。
(二)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
乡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上,全乡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木面积狭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民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发展尚需围绕基地,加速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
由于我镇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民生产生活异常艰苦。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乡还有29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要修通这68公里路需投资200万元以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需投资120万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产出率低。二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返贫因素难以控制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质的影响,对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科学定位,生产经营适得其反,血本无归形成的贫困。二是灾害重建、规模发展至收益过渡期间形成的贫困。对于这两种致贫因素,难以认定扶持范围和标准,既使配套了相应政策也难以到位。
(五)阶段性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导致农村劳动力暂时缺乏。
在非农忙季节,各村主要劳动力(18—50周岁劳动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内,这种劳务输出的确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却使得一些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难以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长期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经过扶贫攻坚,全乡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生了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扶贫主体已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扶贫发展;扶贫方式已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发展;扶贫开发的范围已由就地开发向异地开发发展;扶贫开发战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发展。在重点贫困村,我们主张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
(一)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
一是要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
三是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切实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二)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第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
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产品,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第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
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三)科学分析,宏观决策,做好扶贫工作。
第一,要构筑抗灾救灾、扼制返贫,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二是扶贫、民政、卫生、财政、水电、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现场距测调查,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准确及时的汇总相关资料,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力争做到贴近于现实,贴心于人民。
第二,宏观调控,微观政策。在抗灾扼贫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
二是配套政策宜实、宜细、宜操作、宜落实。对于受产业调整影响,过渡期贫困现象要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新政策;对于因灾(自然灾害、疫灾)影响而返贫的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后患;对因主劳多病而导致返贫的要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气,着力发展产业。
第三,落实责任,逐个击破。要竭力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贫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
在实际工作中,
三是特殊情况要特殊照顾。各主管部门要放宽受灾贫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适当免收费用;优先配备生产生活用地和经济林园,满足生产资料的供应;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放宽招工条件,予以照顾。共同营造全社会抗争贫困,消除贫困的良好的氛围。
(四)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子。
第一,拓宽思维,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充分发挥农村的先进力量,突破性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
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第三,依托资源,大力扶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酷起来.
第四,在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包揽转向由主管部门指导监管、乡镇负责、各村实施的方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村、乡(镇)、部门三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最大合力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五,在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在保证对重点贫困村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不属于重点村,但确实需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且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要适当安排资金投入。
第六,扶贫开发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对具备一般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来提高生活质量;对擅长种养殖技术的,应适当协助其投入一定得启动资金,拓宽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要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其生活困难。
扶贫调研报告篇二
__镇位于信丰县东部,国道信安线穿境而过,东临大桥镇、新田镇,南临安远县、安西镇,西接大塘埠镇、嘉定镇,北靠赣县。__属赣南四大名镇之一,有“头唐江二__”之说。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其中金盆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素有“赣南小庐山”之称,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坐落太平、天光两村,镇内现有温氏、诸信、正邦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幅员面积3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355亩(其中水田面积25194亩、旱地面积3161亩),林地面积227677.5亩,公益林面积25814.5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19628.9亩,省级地方公益林面积6185.6亩),果业面积6023.51亩,烟叶面积1050亩。
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其中新屋村为省级贫困村,另有石背、中坑、余村、天光、枫树、圳玄和李田七个市县级贫困村,截止目前全镇还有贫困人口966户、3017人。其中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低保、五保的贫困人口1330,实施精准扶贫的扶贫对象450户1687人。
二、精准扶贫工作阶段性开展情况。
一是“三项保障”体现领导高度重视和组织有力。__年和__年是全面启动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__]25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__]19号)的重要年,也是优化整合扶贫资金、大力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的关键年,__镇作为贫困人口较多的农业重镇,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积极主动,不甘人后,做了不少工作。镇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扶贫、民政等部门的“老中青”干部,组建全新的扶贫办公室,专门负责精准扶贫工作,村里以太平畲族村、新屋村为试点,组建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扶贫工作站,做到有机构、有专人、有资料。
二是“三个精确”确保贫困户识别有理有效有别。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每家每户情况怎么样,哪些家是贫困户,原来的贫困户是否已脱贫,是否有返贫现象存在?这些都是精准扶贫基础工作亟须弄清楚的问题,对此,__年下半年,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__镇组织人员力量下村入组,按照“三个精确”的要求对全镇的贫困户认真识别。即流程精准。设立村级贫困对象民主评议小组,对递交申请的农户进行年人均纯收入调查,按照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后,初步确定扶贫对象名单;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对初选名单进行表决确定;然后由镇党委政府审核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和移民办复审,审定后在各村进行公告。严格按照“申请、调查、初选、表决、审核、公示、复核、公告”程序,把真正的贫困户对象公开、公正、公平的识别出来。对象精准。通过全面摸排、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等程序,最后确定出全镇贫困人口为966户共3017人,全部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行列。定位精确。对造成农户贫困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分门别类,将识别出的贫困户划分为“一般贫困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四种类型,对全镇一般贫困户438户1641人、扶贫低保户12户46人、低保户442户1244人、五保户74户86人一一登记造册,并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
三是“三合一”建档立卡完善贫困户信息管理。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资料信息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__镇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贫困户的信息管理,初步行成“三合一”贫困户信息档案。即纸质户情卡。按照国家统一的贫困户建档立卡要求,为每一户建立了户情卡(见附件一),使贫困户家底一目了然。电子档案。对照纸质户情卡,将贫困户的信息录入到市、县、镇、村四级与“三送”工作平台互联互通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单位)与贫困户信息直通,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影像资料图。__镇正着手采集收集贫困户的影像资料,一张照片或是一段视频承载着两个主题:农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愿望,为后期的结对帮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全面铺开的元年,__镇在这方面虽然在不断完善基础工作,并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但仍有不成熟之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走访调研中,就发现了一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少数村组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渠道过窄、甚至内容不对的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是国家近期的一项大的惠民利民政策,本应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且要正确的解读,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一些偏远地区的村组的一些群众却并不知情,或是只是知道个大概,不知其所以然,甚而有些农户把这项工作当成了“评先评优”的面子工程,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时,不配合反而藏穷掩贫,生怕别人笑话他的贫困。
(二)农民思想上的贫困成为贫困户脱贫的致命障碍。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农民收入难以估算增加了精准能识别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一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一些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三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四、下一步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推进认知共识。拓宽宣传渠道,精准扶贫工作宣传教育的重点是,干部达成精准扶贫共识,群众增强脱贫致富信,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中心工作,镇村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来展开,宣传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大会小会不忘提,主要街道路口树立专门宣传栏,深入村组开展与精准扶贫相关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成精准扶贫大合唱的浓厚氛围。
(二)统筹把握好外部帮扶和自我奋斗的关系。__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俗话也常说,人穷最怕志短,扶贫必先扶志。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要让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组织实施方面,__镇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方式,阶段式推进工作,先通过抓实有代表性的两个村,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借鉴的工作模式,再在其他村进行全面推广。
(三)探索“自助餐式”帮扶思路引导贫困户主动脱贫。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__镇秉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工作思路,对贫困户实行分类定向精准帮扶。按照分类,对因病、因灾、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下、目前尚无致富门路等具有发展能力的扶贫开发户与扶贫低保户归类为一类贫困户,对残疾、智障、孤寡、缺劳少力等没有发展能力无法帮扶的低保户与五保户归类为二类贫困户。__镇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自助餐式”帮扶思路,“政府主厨,农户点单”,__镇党委政府制定了农户“菜单”即《__镇精准扶贫帮扶措施情况表》(附件二)。表中将二类贫困户统一归为政策保障类,这些贫困户需要政府坚决落实“保障兜底”输血政策,通过民政社会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逐年脱贫;而一类贫困户则进一步划分成产业项目扶持类、教育扶持类和就业扶持类,这类人员成为精准扶贫的主体,对此,__镇结合本镇实际,形成了自己的帮扶思路。
一是产业项目扶持。__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在这些以形成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鼓励贫困户积极创业,或养殖业,或种植业,或小食品加工业,政府在相关领域给与支持和帮扶。
二是就业扶持。一是依托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温氏、诸信、正邦等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伯乐蔬菜基地,解决贫困户中有就业意向和劳动能力的人的就业,帮助增长其家庭收入,今早脱贫;二是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
三是教育扶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生活和精神上脱贫的根本之策。__镇贫困人口在校教育人数为682,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人员有93人,加大对这些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保障他们的稳定升学及毕业就业是培养贫困户脱贫力量的重要举措。
此外,还要进一步摸索建立易操作的刚性识别标准。国家、省因制定出台科学、合理、易操作的贫困户识别评判标准和办法,目前的识别评判办法不科学,操作性不强,识别出来的对象难于让群众信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而各级应尽量使识别过程和程序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扶贫调研报告篇三
年初,县委县政府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制定了《关于密切联系村民以良好作风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意见》,《意见》中对全县108个扶贫村安排了挂点县领导和挂点单位,县司法局被确定为挂点乡村。接到挂点任务安排后,司法局立即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实地进行调研,走村入户,对该村当前的贫困现状进行了全面了解和掌握。
乡村位于县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共有305户,人口1310人,10个村小组,耕地2400多亩,贫困户有39户,贫困人口84人,20xx年度农民纯收入2500余元,农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抓紧抓牢,把扶贫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一是成立了以副主任科员同志为组长的扶贫工作组,具体负责扶贫村的扶贫事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二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该村当前的贫困状况进行了细致摸底;三是积极落实后盾扶贫工作责任,该局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相关人员到扶贫村了解情况、开展调研、听取村委会工作汇报,并与当地党委、政府开展交流座谈,针对该村的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扶贫工作组成员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就加强村级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环境、农业产业发展等建设,立足村情,详细询问,摸清根源,献言献策。
村由10个自然村组成,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缓慢。为切实做好帮扶,改变该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工作组进驻该村后,立即投入工作,广泛深入村民,认真倾听民声,全面开展扶贫工作。今年来,共召开了座谈会议5次、走村入户访问村民100多户、与村党员干部和村民深入谈心,摸清了村的村情、民情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掌握了村民的所想、所急、所盼、所需。
结合该村实际,驻村工作组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村民办好事实事。
一是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放技术资料200余份,赠送科技书籍300册,帮助村民解决在生猪养殖、玫瑰香柑种植等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积极开展走访慰问。筹集资金20xx元,大米10袋,食用油10桶,对特困户、贫困户进行了走访慰问。
通过近半年的帮扶,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人居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逐步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结合当前村扶贫工作特点,该村自身存在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观念陈旧、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生活条件差、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司法局扶贫工作组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通过实地调研,倾听贫困户的呼声,让我们看到了村扶贫工作的希望和潜在的动力。
深入村中每户,宣传扶贫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事,和村民一起携起手来,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印制扶贫工作手册发放到每户村民手中,做到扶贫工作入脑、入心。
结合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争取资金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特别是农田水利、道路修整、村民娱乐场所建设等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因为村一直以来都是发展传统粮食种植等产业,少部分散户养殖牲畜,没有形成规模。再加上全村本来共有劳动力870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就达425人,造成不少耕地荒芜。因此,结合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提升当前传统种植产业的规模,鼓励村民种植井冈蜜柚、葡萄等高产产业,提高特色养殖的补助标准,统一形成规模,做强做大,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
由于全村大部分的青壮年都是外出打工,大部分村民没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务工的工作都是靠用苦力,没有职业技能。因此,邀请县职教中心或专业技能专家到村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职业技能,并鼓励村民就近就业,协助村民到井开区、县园区或镇里的企业工作,也有利于减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数量,进一步促进村里的和谐稳定。
通过向省市县相关部门走访,寻求项目向村倾斜,为该村的扶贫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结合新农合、医保、低保相关政策,鼓励村民参与新农合、医保、低保,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保障。
扶贫调研报告篇四
按照《xx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xx市20xx年扶贫日系列活动的通知》(x脱领办发〔20xx〕x号)文件精神,对照《xx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xx县20xx年扶贫日系列活动的通知》(x脱贫办〔20xx〕x号)要求,我镇高度重视,庚急组织落实,现将“扶贫日”系列活动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按照市、县关于20xx年扶贫日系列活动方案安排,我镇召开“20xx年扶贫日系列活动专题会议”,对扶贫日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强调,要求全镇干部职工要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扶贫日系列活动,深入宣传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基本方略、政策举措和典型经验,大力弘扬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坚定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信心决心,确保全镇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
以“汇聚全民扶贫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为主题,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济困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宣传动员、自愿捐赠、特色扶贫等系列活动,精准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对全镇已脱贫的x户x人、已退出的3个贫困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确保全镇各项脱贫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坚持引导,广泛动员。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四个意识”,牢牢把握主旋律;加强政策引领和舆论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着力推进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脱贫攻坚。
(二)上下联动,形成合力。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组织,各村支两委密切配合,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进一步统一认识;不断加强公益宣传,营造社会共同帮扶氛围,采取多渠道开展捐赠活动等方式,结合本乡镇特点,开展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互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工作合力和舆论声势。“扶贫日”期间,全镇共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6次,共计150余人参加;走访贫困户、困难群众、困难党员、高龄老人x人次,发放慰问金x元。
(三)抓好宣传,捐款捐物。把10月10日—17日作为扶贫集中宣传周,各行业相关部门、联系帮扶单位及镇村结合自身实际,围绕脱贫攻坚大政方针、精准扶贫政策、“五个一”驻村帮扶、中国社会扶贫网宣传推广等多个主题,通过悬挂标语横幅、制作墙报、设宣传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集中宣传活动。
扶贫调研报告篇五
一是思想认识要进一步统一。要把做好帮扶工作始终作为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摆在及相关部门重要的工作位置上,抓紧抓好;二是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每年都应组织相关县级部门,加强多方衔接,规划和落实帮扶项目,推动帮扶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帮扶渠道要进一步拓宽。要坚持“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方针,坚持帮扶与协作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使帮扶的思路更宽,渠道更多。四是要切实加强扶贫项目实施的后续管理,充分发挥扶贫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是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工作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扶贫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推进。
帮扶的主要对象是贫困村的贫困农民,因此贫困农民既是参与主体又是受益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实施帮扶项目,改变落后面貌的积极性。要针对贫困人口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建立运作激励机制。在扶贫工作中做到政策、步骤、批次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对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疾病致贫的,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中去。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奋努力、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的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积极性,使贫困户变压力为动力,让贫困户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和巩固。
要把扶贫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资源,形成帮扶合力,建立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发挥帮扶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县及相关部门要强化统筹措施,将定点帮扶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国家投入的涉农资金和其它社会资金聚集起来,最大限度实现整合使用,充分发挥扶贫资源的引导作用和综合效益。
扶贫调研报告篇六
为推动扶贫政策落实落地,着力发现和破除政策落实中的“中梗阻”问题,根据主题教育有关要求,近期,济南市钢城区纪委监委调研组一行3人深入艾山街道、里辛街道、钢城区高新区部分村居,围绕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调研组采取实地走访、现场察看、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部分贫困群众及村民家中,听意见,摸实情,掌握了一手情况,共走访低保户7户,危房改造户8户,精准扶贫户4户,访谈党员群众30余人次。
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各街镇、功能区和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落实上级扶贫政策,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规范申报、审批、抽查、验收等各个环节,困难群众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群众对政策落实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明显提升。访谈中,很多困难群众反映:“多亏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帮助解决了很多生活上的困难。现在生病住院能报销,慢性病有免费药,每年还能领到补助金,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感到,对当前取得的成绩不能高估,离基层困难群众的期盼还有距离,在政策落实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还具有一定普遍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
按照政策要求,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户按月享有免费送药的政策,腿脚不方便、无法领取的贫困户,可由乡医上门送药,生病住院除用新农合报销外,符合救助条件的可申请大病救助。但是从访谈情况看,有些贫困户不知道免费送药的政策,导致没有按时领取;有的不了解大病救助申请的条件和程序,致使应享受的政策没有享受,增加了就医负担。此外,有村民反映其家庭很困难,却没有评上低保户,对村干部心生不满。但经了解,其妻在外务工,年收入明显超出低保标准,说明在低保、危房改造、贫困对象评定中,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有些村民产生误解从而心生怨言,影响了扶贫效果。
(二)信息公开不到位。
近年来,随着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力度的不断加大,在扶贫政策落实中,优亲厚友的现象明显减少,群众的认可度也逐步提升。但访谈中,有的群众反映,低保、危房改造、贫困户的选定只对结果进行公示,而不公开过程,群众因不了解评定对象的家庭状况和收入情况,对评定结果产生质疑。
(三)民主决策效果不佳。
按照要求,低保、危房改造、贫困户的.评选都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研究,从监督执纪实践看,大多数村能够做到按程序研究上报。但经了解,有些村的村民代表选定程序不够规范,有的甚至直接由村“两委”成员指定,导致民主决策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一)强化政策宣传。
各街镇、功能区、村(社区)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强农惠农政策尤其是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重点宣传相关政策的内容要求、标准条件、申报程序等,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注重宣传效果,既要通过发放宣传册、村内广播、入户走访等传统方式,深入讲解有关政策要求,也要注重运用微信公众号、单位网站等新媒体,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努力实现政策可查看、信息可查询。
(二)加强信息公开。
各村(社区)在开展低保、危房改造、精准扶贫工作中,除公开评定结果外,也要对评定过程进行公开,充分吸收群众参与,让扶贫工作在阳光下开展,打消群众疑虑。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核查力度,增加核查抽查的范围和频次,及时公开核查结果。
(三)推进民主决策。
各街镇、功能区要督促指导各村(社区)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选出群众代表,坚决防范和纠正选举中的腐败和不正之风。选举既要体现广泛性,又要突出代表性,注重将群众威信高、敢于仗义执言、公道正派的党员群众选为群众代表,真正让民主贯穿决策全过程。
(四)加强监督检查。
纪检监察机关要结合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优亲厚友、虚报冒领、侵占挪用、截留私分等违规违纪问题,严厉问责失职失责行为,为推动国家扶贫政策落到实处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扶贫调研报告篇七
中国的贫困线主要以是否达到温饱为标准来确定。扶贫相关的调研有哪些呢?下面是爱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扶贫调研报告,供大家阅读!
一、xx镇镇情
xx镇位于信丰县东部,国道信安线穿境而过,东临大桥镇、新田镇,南临安远县、安西镇,西接大塘埠镇、嘉定镇,北靠赣县。xx属赣南四大名镇之一,有“头唐江二xx”之说。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其中金盆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素有“赣南小庐山”之称,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坐落太平、天光两村,镇内现有温氏、诸信、正邦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幅员面积3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355亩(其中水田面积25194亩、旱地面积3161亩),林地面积227677.5亩,公益林面积25814.5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19628.9亩,省级地方公益林面积6185.6亩),果业面积6023.51亩,烟叶面积1050亩。
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其中新屋村为省级贫困村,另有石背、中坑、余村、天光、枫树、圳玄和李田七个市县级贫困村,截止目前全镇还有贫困人口966户、3017人。其中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低保、五保的贫困人口1330,实施精准扶贫的扶贫对象450户1687人。
二、精准扶贫工作阶段性开展情况
一是“三项保障”体现领导高度重视和组织有力。xx年和xx年是全面启动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xx]25号)和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xx]19号)的重要年,也是优化整合扶贫资金、大力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的关键年,xx镇作为贫困人口较多的农业重镇,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积极主动,不甘人后,做了不少工作。镇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扶贫、民政等部门的“老中青”干部,组建全新的扶贫办公室,专门负责精准扶贫工作,村里以太平畲族村、新屋村为试点,组建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扶贫工作站,做到有机构、有专人、有资料。
二是“三个精确”确保贫困户识别有理有效有别。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每家每户情况怎么样,哪些家是贫困户,原来的贫困户是否已脱贫,是否有返贫现象存在?这些都是精准扶贫基础工作亟须弄清楚的问题,对此,xx年下半年,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xx镇组织人员力量下村入组,按照“三个精确”的要求对全镇的贫困户认真识别。即流程精准。设立村级贫困对象民主评议小组,对递交申请的农户进行年人均纯收入调查,按照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后,初步确定扶贫对象名单;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对初选名单进行表决确定;然后由镇党委政府审核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和移民办复审,审定后在各村进行公告。严格按照“申请、调查、初选、表决、审核、公示、复核、公告”程序,把真正的贫困户对象公开、公正、公平的识别出来。对象精准。通过全面摸排、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等程序,最后确定出全镇贫困人口为966户共3017人,全部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行列。定位精确。对造成农户贫困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分门别类,将识别出的贫困户划分为“一般贫困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四种类型,对全镇一般贫困户438户1641人、扶贫低保户12户46人、低保户442户1244人、五保户74户86人一一登记造册,并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
三是“三合一”建档立卡完善贫困户信息管理。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资料信息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xx镇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贫困户的信息管理,初步行成“三合一”贫困户信息档案。即纸质户情卡。按照国家统一的贫困户建档立卡要求,为每一户建立了户情卡(见附件一),使贫困户家底一目了然。电子档案。对照纸质户情卡,将贫困户的信息录入到市、县、镇、村四级与“三送”工作平台互联互通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单位)与贫困户信息直通,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影像资料图。xx镇正着手采集收集贫困户的影像资料,一张照片或是一段视频承载着两个主题:农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愿望,为后期的结对帮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全面铺开的元年,xx镇在这方面虽然在不断完善基础工作,并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但仍有不成熟之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走访调研中,就发现了一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少数村组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渠道过窄、甚至内容不对的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是国家近期的一项大的惠民利民政策,本应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且要正确的解读,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一些偏远地区的村组的一些群众却并不知情,或是只是知道个大概,不知其所以然,甚而有些农户把这项工作当成了“评先评优”的面子工程,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时,不配合反而藏穷掩贫,生怕别人笑话他的贫困。
(二)农民思想上的贫困成为贫困户脱贫的致命障碍。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农民收入难以估算增加了精准能识别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一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一些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三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四、下一步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推进认知共识。拓宽宣传渠道,精准扶贫工作宣传教育的重点是,干部达成精准扶贫共识,群众增强脱贫致富信,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中心工作,镇村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来展开,宣传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大会小会不忘提,主要街道路口树立专门宣传栏,深入村组开展与精准扶贫相关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成精准扶贫大合唱的浓厚氛围。
(二)统筹把握好外部帮扶和自我奋斗的关系。xx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俗话也常说,人穷最怕志短,扶贫必先扶志。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要让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组织实施方面,xx镇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方式,阶段式推进工作,先通过抓实有代表性的两个村,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借鉴的工作模式,再在其他村进行全面推广。
(三)探索“自助餐式”帮扶思路引导贫困户主动脱贫。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xx镇秉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工作思路,对贫困户实行分类定向精准帮扶。按照分类,对因病、因灾、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下、目前尚无致富门路等具有发展能力的扶贫开发户与扶贫低保户归类为一类贫困户,对残疾、智障、孤寡、缺劳少力等没有发展能力无法帮扶的低保户与五保户归类为二类贫困户。xx镇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自助餐式”帮扶思路,“政府主厨,农户点单”,xx镇党委政府制定了农户“菜单”即《xx镇精准扶贫帮扶措施情况表》(附件二)。表二类贫困户统一归为政策保障类,这些贫困户需要政府坚决落实“保障兜底”输血政策,通过民政社会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逐年脱贫;而一类贫困户则进一步划分成产业项目扶持类、教育扶持类和就业扶持类,这类人员成为精准扶贫的主体,对此,xx镇结合本镇实际,形成了自己的帮扶思路。
一是产业项目扶持。xx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在这些以形成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鼓励贫困户积极创业,或养殖业,或种植业,或小食品加工业,政府在相关领域给与支持和帮扶。
二是就业扶持。一是依托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温氏、诸信、正邦等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伯乐蔬菜基地,解决贫困户中有就业意向和劳动能力的人的就业,帮助增长其家庭收入,今早脱贫;二是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
三是教育扶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生活和精神上脱贫的根本之策。xx镇贫困人口在校教育人数为682,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人员有93人,加大对这些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保障他们的稳定升学及毕业就业是培养贫困户脱贫力量的重要举措。
此外,还要进一步摸索建立易操作的刚性识别标准。国家、省因制定出台科学、合理、易操作的'贫困户识别评判标准和办法,目前的识别评判办法不科学,操作性不强,识别出来的对象难于让群众信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而各级应尽量使识别过程和程序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扶贫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干部作风、汇聚群众智慧力量的现实需要。按照的部署和要求,我作为班子一把手,带头学习,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查找问题和整改问题,带头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自我局3月18日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以来,我带领局相关干部多次深入**乡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基本情况
**乡地处**西南,距县城乔庄镇86公里,幅员面积63.6平方公里,辖4村24个村民小组,445户,1203人。20xx年未有建卡贫困人口460人,贫困发生率38.8%,目前有建卡贫困人口110户,286人,其中农村低保人口122人,五保户25人。xx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770元,是全县最偏远的贫困乡之一。
**、县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坚持瞄准贫困区域,以连片扶贫开发和特困村建设为重点,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精准扶贫,20xx年把**乡的朝阳村、先锋村,锅坛村、三台村4村纳入**县第一轮“10+4”特困村扶贫攻坚,制定了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规划,着力打造山区综合治贫示范乡,落实了1名任帮乡工作组长,2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级8个部门帮扶到村,县级85名干部及乡村干部帮扶到户,村村有帮扶部门,户户有联系干部、有发展规划、有帮扶措施、有增收减贫目标,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人口减少170名,贫困发生率降低15个百分点。
二、工作成效
乡党委政府结合乡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六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程。
1、种植业:新建银杏示范片1000亩,栽植银杏20万株,全乡人均150株。20xx年规范化种植柴胡1000亩,xx种植柴胡达到20xx亩,银杏树下套种中药材20xx年达到(林药模式)3000亩。
2、养殖业:建标准化鸡舍3000平方米,养殖土鸡年出栏6万只。生猪午养殖达到1000头,户平出栏2头。养羊20xx年达到3000只。
3、劳务产业:加强务工技能培训,加速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到每户有一名 “明白人”,有组织的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人/年。
4、培育专合经济组织:新成立柴胡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420户,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带动农户180户。
通过实施产业富民工程成功探索出了“银杏、核桃+药材、魔芋、土鸡”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乡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大力实施基础强农工程
1、路网体系基本形成。新建改建通社道路25公里(覆盖4个村),硬化社道15公里。
2、安全饮水基本解决。新建蓄水池15处,架设管道19000米,新建河堤2处300米(三台村、朝阳村各一处)。
3、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全面改造了村内高压、低压线路,切实保障了农户生产生活用电。
4、清洁能源有效推广。大力推广沼气池、太阳能、节能灶等新型能源,农户推广面75%。
(三)以改善农户生活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农居改善工程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政府补助、农户主体”的原则,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户庭院“三建五改”建设,对现有贫困户的房屋、院坝、圈道进行改造,完成房屋立面改造8000平方米,改圈厕4000平方米,旧房屋拆除3000平方米,院坝硬化5000平方米,入户路硬化15000平方米,建设沼气池350口,庭院绿化15000平方米,新建公共卫生厕所4个。全乡四个村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庭院整洁的新农村雏形。
(四)以改善公共服务体系为抓手,大力实施民生保障工程
1、完善了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农民参合率达到98%以上;提升村级文化活动室,规范管理好村级活动阵地,方便群众办事,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2、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宣传和认真落实“十大救助制度”,推行好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做到应保尽保。
3、建成了平安乡村。建立“十二户”联洁联防制度,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98%以上。
(五)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培养文明型农民,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培养技能型农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率达85%以上;培养守法型农民,增强农民依法办事意识;培养创业型农民,落实农民创业扶持政策,引进、开发适合农民创业增收的项目。
(六)以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为着力点,大力实施组织创新工程
1、强化村级班子建设。坚持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尤其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群众对“两委”班子满意率98%以上。提升党员致富带动能力,组织农村党员开展“一帮一”活动,全乡78名党员帮扶特困户78户。
2、坚持民主管理。进一步坚持并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群众对村务公开满意率达98%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一是建强领导机构,县上成立了、总工会主席强海英为组长,相关县级部门为成员的**乡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指导工作,**乡及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公选了1名专职扶贫副乡长,具体负责扶贫攻坚工作。广元、书记向此德每年到**乡调研指导达4次,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落实部门责任,要求县级帮扶部门每年到村、到户开展工作2-3次落实一个帮扶项目;三是建立考核体系,县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对**乡和县级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要求帮扶的县级部门“全乡不脱贫,工作不脱钓”。
(二)统一贫困标准,准确识别对象。**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传统农业方式根深蒂固,特别是20xx年“5.12”地震中**是极重灾乡,全乡农户整乡外迁,半年后回原址重建,加之连年频发的地质灾害、洪灾、泥石流影响,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环境恶劣,农民增收缓慢,如何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实现脱贫致富目标,乡党委政府按照“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生为本、党建保证”的思路,依据乡情准确识别贫困对象,科学制定了发展目标,20xx年3月对全乡贫困户进行了重新精准识别。按照“五步两公示”的方法找准贫困对象及困难原因。第一步:民主推荐。由村支部主持召开村社干部、党员大会,初步提名推荐贫困对象;第二步:群众评议。以村民小组召开社员大会,按推荐名单逐户评定;第三步:社会监督。评定后的名单以村汇总公示7天,征求村民意见,接受社会监督;第四步:集体审核。各村公示后的名单报乡党委政府集体审核后全乡公示7天;第五步:县级审定。以村公示无异议后乡镇集体审核报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局审定。乡纪委、村廉勤委全程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最终确定全乡有贫困对象110户,286人。
在准确识别对象的基础上,乡党委、政府针对每一个贫困户制定了“五个一”建设目标,即每户建一个生态庭院,发展一个增收项目,转移输出一个劳动力,培训一个致富“明白人”,户均年增收一万元以上。
(三)创新工作机制,精准扶贫到户。
为实现贫困户“五个一”脱贫目标,户户落实“五到户”措施,把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1、项目规划到户。一是乡成立规划组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调查了解各户经济收入现状和发展意愿;二是按照各户的家庭成员年龄结构、劳动力结构、地理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三是将发展规划“明白卡”到户上墙。
2、干部联系到户。一是县级帮扶单位、乡驻村领导、驻村干部、村社干部、大学生村官实行驻村包户到人头、到项目;二是帮扶干部要掌握帮扶对象的经济状况、贫困原因、发展项目;三是把各项扶贫政策宣传到户,措施落实到户;四是县级帮扶部门每年上门帮扶不少于三次,乡村社干部每星期上门帮扶不少于一次。
3、资金补助到户。一是项目建设资金补助标准经乡党委会议研究制定后全乡统一以村全面公开。二是建设项目经验收合格后及时直补到户;三是乡纪委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监督,聘请义务监督员各5名,加强社会监督。
4、技术培训到户。一是培训方式采取上门培训、现场培训、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围绕银杏、核桃、柴胡、魔芋等种养殖业专题培训;三是对贫困户全覆盖培训,每户至少有1—2名产业致富“明白人”。
5、检查验收到户。一是成立验收组对帮扶农户发展的产业和建设的项目完成一项验收一项,每月验收督查;二是验收组人员中要有村廉勤委成员参加,确保验收准确、公正、真实;三是乡上成立督导组负责督促检查,对村工作组每季度述职通报;四是县上半年进行一次检查评估,年度验收考核,确保贫困户当年增收脱贫目标实现。
全乡共填制上墙“明白卡”445户,占总户100%,其中,建卡贫困户112户。县级8个部门85名干部共帮扶贫困户85户,帮扶一般户212户,乡村干部共帮扶贫困户27户,帮扶一般户121户。
(四)整合项目资金,保障投入到位。一是县级财政投入。县财政每村每年投入45万元,4村计180万元,连续投入3年共计540万元;二是加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力度。xx年先锋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投入100万元/年,对农户产业发展给予小额贷款贴息,对建卡贫困户整合资金全覆盖培训;三是部门帮扶投入。县级帮扶部门每年每个部门帮扶一个项目,重点解决通村社道路、饮水、贫困户房屋改造、产业发展和农户能力提升,罗云3次到该乡现场办公落实县级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实施硬化通村社道路和解决贫困农户安全饮水问题;四是整合政策投入。坚持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特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应保尽保;认真落实县政府制定的“十大救助制度”,及时救助特困群众,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就医和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五是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根据乡内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际,引进2家省级农业扶贫龙头企业帮村帮户,扶持专合社2家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增收;六是对建卡贫困户差异化扶持。干部重点帮扶,项目资金重点投入,配套政策重点扶持。规划20xx年整合各类资金及业主、农户自筹总投入20xx万元。
(五)坚持群众路线,突出农户主体。以村制定完善了“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工作程度,项目建设以村为单位实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管”(即村支部提议,村支部、村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事项公开;结果公开;村廉委领导监督),规划到户的项目建设以农户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生态新村,幸福家园的热情。
四、几点启示
**县**乡整乡推进全域扶贫攻坚的做法和经验有五点启示:一是坚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坚强保障;二是坚持瞄准贫困区域,真扶贫,扶真贫的认识到位,思路清晰是强力推进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的前提;三是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务实创新,转变干部作风是精准扶贫到户的关键;四是坚持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整合资源,投入到位是扶贫攻坚工作落地见效的重要手段;五是坚持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推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基本情况
xx村海拔1200至xx米,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2560亩,林地23000亩,其中退耕还林业1600亩;全村共有535户,共计1729人,其中五保户5户、低保户43户;人均年收入3000余元;现村里常住人口主要为老年人和儿童,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医疗、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低下;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果蔬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主要有苹果、核桃、花椒等。
二、存在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经济发展及安全生产三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
1.当前需求最迫切的是公路建设,五六组通村公路建设立项18公里,实际只完成了14公里,因为两个组的群众都想把余下的4公里安排到自己的那一段,缺4公里的项目和资金。存在较大的稳定隐患。林区公路和连户路共需要建设20公里。
2.四组约500人的人畜饮水水源已协调好,差4000米管道工程项目。
3.一、四、五、六组约1000人用电质量不能保证。
4.山坪塘需求量较大,约需100口,堰道初步计划有10公里需求。
(二)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方面
1.缺乏支柱产业,始终被动跟风,效益不好。
2.农业耕种技术和营销能力欠缺。
(三)安全生产方面
1.煤、铁、高岭土盗采盗挖一度比较突出,近期明显好转,但仍时有发生。
2.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因道路条件差,安全监管难度大。
三、原因分析
造成xx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通村公路的建设不完善、无支柱产业,导致村民生产发展的不便捷、经济效益不高,青壮年多数选择外出打工。
四、扶贫对策
(一)积极协调衔接项目
在积极动员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同时,根据联系村xx村的实际和需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发展资金,争取帮扶项目,并动员和引导群众参与规划制订、项目实施和工程监管,积极增加农户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二)实现长久发展
根据xx村土地资源的优势,建议选择适合的果木进行栽种,请专家亲自示范教授村民生产技术,带动村民积极性,帮助xx村真正长久地脱贫致富,并协助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xx村的农副产品走出山区。
(三)加强安全宣传
广泛开展送安全知识、安全警示教育等下基层活动。积极推进安全法治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努力把安全法治和安全文化产品送到河西乡,不断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增强全社会支持参与依法治安的意识,提高安全防护技能。
(四)加强感恩教育宣讲
进一步深化“三为汉源·爱家树风”、“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动员局机关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宣讲,保证党组书记全年宣讲2次以上、班子成员宣讲1次以上、其余乡干部结合自身工作开展宣讲,培养群众感恩之心。
五、建议
(一)加强对xx村民的农业技术培训,让村民学习到生产发展技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问题。
(二)适当开发旅游业、宣传推广。
(三)为老年人构建健身、娱乐场所,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四)教育方面,为学生争取一定优惠政策。
(五)注重发挥妇联、妇女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增加安排针对贫困妇女的扶贫项目,提高妇女在扶贫开发中的参与度。
扶贫调研报告篇八
××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牧业旗。全旗共辖8个苏木镇;161个嘎查(村),其中以牧为主的嘎查90个、以农为主的村71个;568个村民组(独贵龙);总人口17。85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2。76万人。6月末,全旗牲畜总头数198万头(只),但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
××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经过多年的扶持与发展,全旗的贫困程度虽有所减轻,但受自然灾害、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农牧业基础设施状况等影响,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到底仍有42个贫困嘎查村,占全旗嘎查村总数的26%,未解决温饱人口1。68万人,低收入人口2。11万人,分别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3。2%和16。5%,无灌溉饲料地或人均不足1亩水浇地2。7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21%,特别是牧区无畜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人口2。2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7。2%。
目前,在牧区贫困户中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种情况:一是因病致贫,比如因家中一人或几人患了一种需长期医治的疾病,每年需花费不少医药费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0%;二是因灾致贫返贫,主要是长期的自然灾害使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得不到改善,收入低,加上底子薄,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产性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25%;三是因学返贫,主要是学杂费逐年增高,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完大学就得需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不仅大学的学费居高不下,就中小学的杂费也让一些农牧户难以承受,特别是近年学校大量合并,多数自然村都没有小学,许多小学生和学前班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开支都很大,一个小学生一年也需要几千元的费用。约占贫困户的10%;四是因残致贫,有些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致残或是残疾人,因不能从事正常的劳动,更不能去谋取发家致富的非常复杂的事情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5%;五是懒惰致贫,一家人不好好种地养畜,更不会去勤劳致富,一年到头等救济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六是其他原因致贫返贫,如孤寡、借贷等原因致贫返贫,约占贫困户的5%。
右旗自古以来就有“旱巴林”之称,十年九旱,低山丘陵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十分频繁。1995年秋,全旗遭受百年不遇旱霜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1。9万亩,返贫人口达1。02万人;1998年7月全旗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61亿元,返贫人口达3。07万人;8月16日遭受6。3级地震,持续时间30多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50万元,返贫1。87万人;春旱十分严重,6月20日以前降水量不足10毫米;更是多灾之年,不仅遇到了30年不遇的夏秋连旱,而且在9月5日至9月8日,北部的4个苏木镇又遭受严重的雪灾和霜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48。5万元,11月3日又发生了4。2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1。4万元,预计总返贫人口2万人左右。同时,全旗有近5万多人生活在布病、地甲病、结核病、高氟水等地区,致病患者多达1。3万人,因病致贫现象较多。
右旗目前有耕地面积62。2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为15。55万亩,人均1。21亩,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西拉沐沦河北岸的冲击平原,这一地区履盖1个苏木、2个镇1万多人。近年来,全旗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但应对连年频发的旱灾、洪灾、雹灾、早霜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这些不仅制约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并易因此而致贫、返贫。截止底,全旗仍有三分之一的贫困独贵龙仍是以养牧为主,其他收入基本没有,生产生活都靠卖畜,至今尚有无畜户或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5400多户。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增大,对于一家一户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而文化素质偏低的农牧民来讲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同一品种的农畜产品在某一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而国内需求增辐不大,产品不能大量出口时,农牧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牧民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绝大部分农牧民则无所适从,很难把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
另外,一些贫困地区农牧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牲畜是牧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多数地区牲畜分配不均,多的多少的少,据统计,全旗18。5%的养畜大户饲养着全旗70%的牲畜,如岗根苏木张勇一家4口人,饲养700多只羊,人均175个羊单位。而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还有一部分无畜户。
劳务经济发展缓慢,随着农牧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原来大量的手工劳作被机械代替,就使一大部分农牧民从以往的生产劳动中摆脱出来,形成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目前,全旗有闲置劳动力达3。5万人之多,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务输出量不大,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加上近年禁牧舍饲又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重新返回牧业生产中,劳务输出难度大。每年组织输出人数在1万人左右。
一是牲畜这种生产资料的生命性决定了牧区具有人畜双重消费的特点,特别是一遇灾年,需要购买大量饲草料,出现成本大于销售的现象。同时,禁牧舍饲也加大了牲畜饲养的成本。二是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牧民在教育、医疗、交通、水电、食品等方面消费较高,年人均达1264元,占纯收入的52%。三是与农区建设相比,国家对草原建设投入较少,畜牧业基础建设欠帐较多,需要建设投入较大,牧民自己无力承担。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是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四是扶持牧户所需投入较大,如每户建一处草库伦(6000元),扶持10个羊单位母畜(3000元),每户需投入9000元。据统计,全旗1128元以下收入的牧户有17285户,约需投入1。5亿元。五是右旗属高寒低温区,且持续时间长,取暖时间长达6个月,牧民维持基本生存状态所需开支较大。
全旗每百平方公里有乡镇0。078个,每百平方公里有等级公路4。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医疗机构(含医疗点)0。25个,每百平方公里有中小学1。04个。一半以上的嘎查村不通电话。尽管各嘎查村已经通电、通路,但村路质量还有待于提高,电网质量和电价仍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同时,又是地甲病、氟病等地方病区,全旗病区人口达4万多人,占农牧民人口总数的34。6%。
每个“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的嘎查村3年投入资金20万元,项目只能覆盖1—2个独贵龙组,发展灌溉饲料200—400多亩地。如财政扶贫资金项目中直接到村到户资金额为213万元。项目覆盖人口3万人。人均只有71元,远远不能达到解决温饱问题的要求。这样只能解决极少一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另外,由于牧区农牧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路途较远,项目建设成本相对其它农区就高一些,费用大一些。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主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到村、到户原则,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实现低收人口稳定增收为目标,主要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世行贷款扶贫,产业化扶贫,移民扩镇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为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创造了基本条件。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值得在今后工作中借鉴和继续应用。
从起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本着“渠道不变、投向不乱、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项扶贫资金,集中投入,配套使用,加大了对重点嘎查村项目实施的投入力度。
一是通过扶持培育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农牧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合作共赢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贫困农牧民进入市场的风险。二是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对种养殖基地的建设,重点扶持培育出一些扶贫专业村、专业小区,通过产业化建设,使小区(专业村)的贫困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定单培训”方式通过各培训机构对那些收入低、生活困难、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从而达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
无论是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离不开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离不开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是一项社会性工作,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或一个项目能完成的任务,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来。在这项工作中,市直、旗直各扶贫联系单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扶贫开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摆在了各级扶贫部门工作者面前,进一步研究探讨贫困地区的解困办法和扶贫的新途径是一项新的课题,根据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鉴于以上牧区贫困户存在的不同致贫返贫的因素及存在问题,采取不同类型扶贫方式十分必要。贫困原因不同,贫困程度不同,其脱贫的难度也各不相同。对某种原因暂时致贫返贫的,如因小孩上学,或盖房娶媳妇而致贫的家庭,当儿女走上工作岗位或儿媳妇娶进门后,此类家庭通过自己艰苦创业,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脱贫。如果在扶贫工作中再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持,这类家庭脱贫速度会更快。但是,对天灾、人祸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就不同了。特别是一些家里有长年卧病在床需医治的病人,因自身无力也无法从事或找到一个什么职业,那么,脱贫的难度就会相当大。
所以,如果不从这些具体方面来研究问题,只是简单沿袭过去的结对挂扶、给钱给物、扶持致富项目等扶贫工作的思路、办法,只能是治标而不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根据当前贫困户结构对症下药,重新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应当全方位、全覆盖的建立、健全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以下几种方式仅供探讨。
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与宝贵经验,仍然可以在这类贫困户扶贫中继续运用。
一是医保,二是养老保险。由政府出钱,为这些贫困户建立专门的医疗养老保险,确保他们以后过上基本无忧的生活。
尽管当前已在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在并未全部覆盖到位、标准较低的情况下,并没有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因此,要根据这个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至少按满足正常生活需要测算适当的比例给予生活保障。至少帮助他们修建好住房,不再漏风漏雨。另外,再辅之实行社会救助、结对帮困等办法,从而真正让这少部分人摆脱贫困。
对这种贫困户,不能像平常那样再去用救助的方法,不能一味地去扶,否则,越扶越懒。要采取“逼”的办法,根据不同对象,由乡、村两级负责,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并帮助教育他们自食其力,自己找饭吃。对经过帮助仍懒惰不干的贫困户,不再列入帮扶范围。
同时,应当发动企业、单位以及富裕起来的农民,像“希望工程”那样,自愿参加,自找对象,结对帮扶。从而形成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参与的新型运作机制。
以上几种方式方法只是对今后扶贫工作方面提出的一种思考,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关键是效果,关键在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性制度的前提下,形成以旗、乡(苏木)两级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扶贫工作制度、政策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
扶贫调研报告篇九
按照整体安排,20xx年xx月19日至xx月21日,我们赴旬xx底庙镇、太村镇、马栏镇、职田镇、湫坡头镇、城关街道办事处等镇办,在店子河村、乔村、太村、郭崖沟村、散集村、前益阳村、上墙村、青村等村进行调研,逐村走访深入了解“三讲话一通报”学习贯彻情况及脱贫攻坚落实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通过了解,我们将贫困户致贫原因归结为“自然条件+精神状态”的小循环,即因自然条件差生产技术不到位,加之思想上缺乏脱贫意识,导致贫困户难以脱贫、贫困村整体贫困。具体表现如下:
(一)自然条件较差。其中走访的8个村大多位于河谷沟壑地带,海拔较高,土地瘠薄,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村庄位置偏僻,居住条件较差,多数群众仍居住在土窑洞中,且年久失修。比如湫坡头镇散集村村民赵润河,其子离异留子且外出打工,现住窑洞三孔,年久失修,冬天不挡风、夏天不挡雨,危漏严重。店子河村大多剩下年老体弱的群众,住房均是多年前的旧房,没有能力进行修缮,多数群众等待移民搬迁脱贫,不愿修屋建房,村容村貌变化不大。
(二)行路吃水用电困难依然存在。这些村普遍居住分散,交通、通讯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通村道路和村内街道坑洼不平,部分村主要街道路面简单硬化且已破烂不堪,群众出行不便。太村镇、马栏镇等通村路坑洼严重,群众来往经商,发展产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同时,普遍存在用水困难,部分群众要在露天泉眼取水,遇到阴雨雪天,生活用水很难保障。部分低压电网改造还没有实施,缺电导致群众家中电器有时无法正常使用。
(三)上学和就医困难较多。由于村庄规模较小,学龄儿童不断减少,加之前几年合校政策,很多学生要到附近完小上学,这些完小没有寄宿条件,年龄稍大的孩子每天走读,来回往返5公里以上,小一点的孩子学生家长必须天天接送,个别村教学点还存在一两个老师教两三个学生的情况,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村级卫生室仅在形式上存在,缺少必要和常规药品,多数群众就近看病不方便,医疗条件极为有限。
(四)群众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村民主要以小学和初中学历居多,还有一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甚至有部分村干部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村民思想观念陈旧,大多数村没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村民农闲娱乐主要是打麻将、谝闲传。基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一些群众好吃懒做、不求上进、惰性十足,缺乏脱贫致富、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心和决心。
(五)产业发展水平低。多数村以种植果树为主,群众果树作务依靠自身经验,技术水平很低,村中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年龄多在60岁以上,同时,由于对果业投入的技术不足,加之靠天吃饭的自然条件,致使果树病害严重,降质减产严重,去年因整个果品滞销,多数果农亩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六)残障人员多,因病因灾致贫相对较多。调研的村因病、独居的人数较多。比如,店子河村刘润民一家四口,其因脑梗住院,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妻子要常年照顾老伴,支付高额医药费;儿子中专毕业后在外打工,收入仅够自己使用,至今未婚;女儿出嫁长安区,平时无法回家,家庭收入无法得到保障。店子河村民刘积仓,常年独居共育三子,大儿子另家在村务农、二儿子另家在新民务工、三儿子在西安务工且离异,均无法顾及老人日常生活。
(七)村级班子带富能力不强。多数村干部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且年龄大,相当一部分干部由于长期生活在偏远山村,与外界接触较少,思想因循守旧,满足现状,习惯于等靠要,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市场经济意识淡漠,经营管理经验缺乏,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方面,作用发挥十分有限。
通过解剖麻雀,对村情村容进行了客观了解,我们认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分类施策,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把“三讲话一通报”和省市有关领导讲话、会议精神纳入“两学做”学习教育内容,以农村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学习辅导和心得体会撰写工作,真正把上级的要求讲清楚,把有关政策讲到位。加大项目资金捆绑力度,着力解决好节点村的通村路、街道硬化、活动广场、人畜饮水、灌溉设施和环境整治问题,为周边村群众集中居住打好基础。加快异地脱贫搬迁步伐,县镇两级要协调解决好搬迁资金和庄基用地问题,对于居住在危窑破房的群众,按照国家移民搬迁政策进行补助,将其搬迁到节点村居住;对于特别困难的群众,捆绑住建、民政、扶贫等几项政策,对于短期内无条件搬迁的村子,要从最亟待解决的生产生活难题入手,改善群众生存现状和生活条件。
(二)落实要求,加大投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落实“大走访、大排查、大清洗”工作要求,确保本轮贫困户认定工作真正做到识别精准、实事求是、群众满意。加大教育脱贫工作力度,整合师资力量,对不能胜任教学岗位的,可以作为生活老师,解决家长陪读和学生上学难问题。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分级诊疗、联村帮扶等工作力度,合理配置医技资源,使每个节点村有一名好医生,每个行政村卫生室能开展最基本的医疗服务,解决贫困村群众看病难问题。
(三)因地制宜,技术帮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将农技、果业等专业技术人员下沉到镇村一线,使技术干部能够经常性、近距离、面对面为农民进行苹果种植和畜牧养殖等实用技术服务。每个村选定5到10户产业示范户,大力开展技能培训,由他们率先建设标准化果园,通过这些能人来指导带动群众科学施肥、用药、修剪,提升群众科学作务能力。在有水源条件的村推广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解决靠天吃饭的瓶颈制约。积极鼓励支持能人或村干部带头成立果农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农业的传统组织形式,为群众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增强群众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发挥农家书屋作用,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建强班子,提升堡垒作用,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的要求和研判。当前,针对部分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替换增派的实际,要做好工作衔接和日常管理,特别是要围绕如何搞好帮扶工作加强培训和指导,引导他们借助派出单位的力量,长远谋划、精准帮扶。要选好村支部书记,真正把能带富、会致富的优秀人才选出来当家,发挥好“领头雁”的作用。提倡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对于短时间难以选优配强的村班子,通过集中轮训和集中整风,使他们能够适应服务群众的新要求。
(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多年来发展并保存的传统苹果产业,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大老化果园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对于不适宜继续栽植苹果的区域,因地制宜指导群众发展榛子、核桃等特色杂果。利用山区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养羊业,推广果畜沼生态循环农业。对于无力耕作或缺乏作务技术的群众,可以鼓励其进行土地流转,将应用土地流转至职业农民、种养大户流转,每年收取一定土地租金,自己外出打工,多方式增加收入,为外出务工人员排忧解难,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把“三留守”人员纳入干部包联重点对象,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五)以人为本,倾斜政策,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对于贫困村要给予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倾斜,充分用足用活各项惠民政策,对符合低保政策的贫困户应保尽保,用好大病医疗补助政策,防止因病致贫。对残疾、智障、孤寡老人等,在居家养老难以落实的情况下,由民政部门统一规划建设幸福院,集中供养,使他们贫有所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感受到党和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先解决生活困难,再帮助他们发展产业,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六)创新机制,分步实施,确保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扶贫贵在扶志,构建“贫困户+村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真帮”的工作模式,让贫困户在全程参与中体悟脱贫的不易,总结“不贫”的经验;让村支书、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用心帮扶中掌握工作规律,探索“脱贫”长效机制。要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制定计划,分步实施,使贫困群众抛弃懒惰恶习和等靠要思想,增强信心,振作精神,学习实用技术,掌握致富本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完成脱贫目标。
扶贫调研报告篇十
北流市荔乡缘荔枝扶贫产业示范区位于北流镇六行村,该示范区种植荔枝、龙眼3700亩,采用”示范区+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进行荔枝低改品改、发展生猪养殖、免费提供沼气、提供就业岗位等措施,带领北流镇六行村66户贫困户236人脱贫致富,辐射带动周边180户贫困户764人脱贫。
(一)发展荔枝品改助脱贫。六行村有着种植荔枝的悠久历史,几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有荔枝树,荔枝销售收入曾经是该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但是,村民种植的荔枝大部分是黑叶荔等普通品种。近几年来由于品种老化、果小核大、肉薄味酸等原因,荔枝收购价格低,村民种植荔枝的积极性并不高,很多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谋生,地里的荔枝树也属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甚至出现了果农砍伐荔枝树种植速生桉的.情况。在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下,如何让村子脱贫、村民致富,成为摆在六行村”两委“面前的大难题。通过市场调研,六行村”两委“狠下决心,抓住荔枝这一突破口,通过改良荔枝品种,打造荔枝新品牌。六行村以”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在北流市荔宝禽畜养殖场的带领与帮助下,48户贫困户低改品改荔枝467亩,成功地把原来的黑叶荔改良为鸡嘴荔。改良后的荔枝品种核小肉大、口感好,很受市场青睐。北流市荔宝禽畜养殖场还免费为贫困户开展技术培训、打通荔枝销路,让贫困户对发展荔枝产业吃了定心丸。
(二)发展生猪#殖助脱贫。六行村围绕示范区创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模式。北流市荔宝禽畜养殖场与贫困户签订协议,免费向贫困户赠送猪崽,提供养殖技术支持,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带领20户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同时免费向周边130多户(其中贫困户24户)农户提供沼气,解决了农户生活用气问题,节省了开支。
(三)提供就收岗位助脱贫。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农产品的高效附加值,增加农产品初加工,减少原料消耗,加减结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提质增收。以北流市荔宝禽畜养殖场、北流市大同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以荔宝养殖场”荔宝牌“荔枝、大同果业”无公害牌“荔枝干、”有机牌“荔枝干为品牌,大力发展荔枝种植、荔枝烤干等产业,实现半年脱贫。目前,示范区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吸收贫困户剩余劳动力25人,贫困户年人均增收4500元。
在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的推进下,示范区创建成果喜人:一是实现产业化”五统一“,即带动示范区农户开展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品牌销售;二是实现示范区贫困户”三提高“,即荔枝品改促进贫困户种植技术提高,荔枝销售、就近就业使贫困户收入及幸福感提尚。
扶贫调研报告篇十一
根据市政协安排,就我市农村扶贫开开发资金投入使用监管等情况进行专题协商。为配合市政协做好此项工作,县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对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使用监管的情况进行一次调研活动。我做为一名乡镇政协联络组组长、县政协委员也参加了此次调研。在此次调研活动中,深入到扶贫开发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了农户,分别召开了村民座谈会和村干部座谈会和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浮山县地处山西南部,临汾盆地东缘,既是全省57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还是全省59个“两区”开发重点县之一。全县辖2镇7乡,185个行政村,总人口为1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国土面积为9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8.5万亩,人均耕地2.6亩;20xx年全县财政收入为4.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20元;全县共有69个贫困村,贫困户5886个,贫困人口为23561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2%,20xx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20xx年、20xx年两次百人以下自然村调查摸底结果,全县9个乡镇拟移民搬迁人数为17000余人。
近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人大、县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下,全县的扶贫开发及“两区”开发工作取得了好的成绩。
(一)两区开发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近年以来,全县12个两区项目除年产20万吨还原铁建设项目退出两区产业规划,铁炉容积换及120万吨特种钢项目进入两区产业项目储备库外,剩余的10个两区项目手续全部办结的有8个项目,9个项目完成立项手续,9个项目环评已办结,7个项目土地手续已办结。目前,除煤电化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手续正在办理外,其余9个项目均已开工,其中三通一平项目4个,基建项目1个,安装设备项目1个,竣工投产项目3个。
万元。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的9户45口人,完成二期工的42户,157口人。全部完工的116户598口人,其中入住的7户32口人。20xx年扶贫移民项目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0%以上,完成总投资的70%以上。
(三)群众参与、整村推进项目运行平稳。20xx年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规划了张庄乡葛村1个村,共扶持702人,投资9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千头猪场1个,猪舍面积20xx,吸收100余户450余人入股开发,预计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另有70户250余人利用互助资金采取自建自养的办法分户开发,预计年人均增收250元以上。截止目前,该村已到位资金60余万元,建圈舍20xx,购买仔猪及种猪800余头,种草100余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三类户的确定,项目内容的确定,资金分配办法的确定,项目实施方案的确定都分别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并进行了张榜公示。县、乡、村三级都分别成立了项目实施监督小组,切实做到了严格政策,规划操作,跟踪监督,民主管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进展也比较顺利,到目前试点村已成立了机构,确定了人员,完善了制度,摸清了底子,进行了公示,待支持金融机构市里统一确定后进入正常实施程序。
培训2个专业572人,完成任务的100%。从省争取劳动力培训转移专项资金20万元。08年省下达我县科技培训任务1328人,截止目前,已实际完成1500余人,完成任务的113%。
(一)移民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我县的移民式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一是移民式扶贫开发这一新模式的持续性问题。我县自20xx年开始启动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到目前为止能够迁移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分别占总数的9%、10%,距达到贫困地区资源合理承载能力需要迁移贫困人口的4050%,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二是贫困户迁移资金的承担能力问题。需要搬迁的贫困户绝大多数经济困难,尽管政府已经补贴了房价,但是仍有部分贫困户还是难以支付入迁购房资金,给移民项目的持续实施以及各级政府对移民搬迁的投入增加了压力。三是实现搬迁贫困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要使已实现移民搬迁的贫困户真正稳下来,富起来,真正融入城镇社会环境,实现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效解决他们面临的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社会保险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政府做出大量的努力。
20xx年为922.9元,20xx年为824.9元,三年来人均纯收入呈绝对负增长,分别下降了4.15%、10.61%,北韩乡目前返贫人口增加了854人,占当年脱贫人口的54%。造成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缓慢,甚至出现返贫现象,既有各级政府扶贫工作自身的问题,也有这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原因,同时也有这些地区的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原因。
扶贫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此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建议在今后的扶贫开工作当中,应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于已实现移民搬迁的贫困户,政府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努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使他们能有稳定的收入保障,真正能够稳下来,富起来。
(二)对于愿意移民搬迁,但由于经济条件差不能实现搬迁的贫困户,政府能根据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条件,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和帮助力度。
(三)移民扶贫开发工作要和其他模式的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继续搞好非移民扶贫地区农民的扶贫开发工作,要解决这些地区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和农民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和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相结合,真正做到封山育林,再造秀美山川,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快速增加收入。发挥扶贫开发的政策优势,围绕农民增收,加快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实现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转换。把劳务输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贫困户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和组织农牧民外出务工,落实以工代赈项目关于“劳务报酬”管理的规定,拓宽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
(五)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实用技术和家庭手工业技能培训,推行培训合格享受扶贫项目制度,保证贫困户户均有l名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劳动力。
(六)整合社会扶贫资源,确保社会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坚持“联系到县,定点到乡,帮扶到村,受益到户”的原则,一要加强社会扶贫力量的整合配,使各种社会扶贫力量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形成共同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合力。
扶贫调研报告篇十二
产业化扶贫是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增强“造血功能”,促进贫困地区长效脱贫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市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推动全市产业化扶贫工作持续健康发展,8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田立,带领农村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就全市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先后到大悟、孝昌和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先后到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业扶贫项目基地等视察了解情况,听取县及有关乡镇两级政府和发改、财政、农办、农业、扶贫、农商行、农信社等部门工作汇报及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特色产业和基地初步形成,规模不断扩大。把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注重发挥老区、贫困地区山场、林地、人力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特色资源,重点培育市场前景好、比较优势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茶叶、油茶、中药材、苗木花卉、优质稻、养殖和旅游等主导产业,而且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截止20xc年底,茶叶基地面积35.4万亩,油茶8万亩,中药材9万亩,苗木花卉苗圃基地5万亩,畜禽养殖大户6000多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300多个,水产养殖可养水面10万亩,先后开发白果树湾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旧址、宣化店中原突围旧址两个全国百个经典红色旅游景点,建成观音湖、双峰山2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仅大悟的五大产业产值就达41.7亿元,安置解决20多万人就业。同时,我市以实施全省重点老区乡镇、插花贫困乡镇连片开发试点项目为契机,新建青(油)茶、药材、苗木花卉、肉鸭等农林特基地10万多亩,如汉川杨林沟镇5000亩红辣椒基地、应城陈河镇2万亩和云梦吴铺镇1.2万亩优质糯稻基地等,形成了稳定的致富产业,群众增收效果明显。
2、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力持续增强。坚持把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扶贫的关键环节,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提高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近两年来,利用贷款贴息政策,扶持了以大悟悟道茶、华龙生物制药和孝昌鸿翔鸭业、管氏茶等为代表的40多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目前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悟县14家,孝昌县29家。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和企业与村组、农户利益联动机制,实行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实施“公司联村”工程,引导企业参与村级扶贫,推行“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大悟县依托悟道茶、新花花生、华龙生物药业等企业,大力发展茶叶、花生、板栗、药材和畜禽养殖小区,覆盖17个乡镇、178个行政村,网络基地农户13000多户。孝昌县组织鸿翔鸭业、管氏茶业、太子米业等重点民营企业帮扶产业建设,覆盖14乡镇148个贫困村,网络基地农户17600多户。
3、农产品品牌效应逐渐凸显,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大力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商标,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创造企业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xc年,仅大悟、孝昌两县就有金鼓露毫茶叶、齐天花生等6个产品获得“湖北省著名商标”认证,有管氏茶叶、凤凰茶等140多个“三品一标”产品,太子米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大悟县悟道茶业、三里天然绿色公司等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大别山绿色农产品展销活动,全部获展会金奖。
4、农民增产增收基本稳定,脱贫致富步伐加快。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产业化扶贫工作力度,有效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产增收,使贫困地区农民逐步摆脱贫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截至20xc年,全市老区、贫困地区产业基地总面积达260多万亩,覆盖80%以上的贫困村和农民,农民从特色产业基地获得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50%以上,通过产业开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两年来,全市有近6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化扶贫摆脱贫困,5万多农民被转移安置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1、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市、县两级政府没有达到《湖北省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中关于扶贫配套资金按不低于中、省拨资10%的比例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地方配套资金比例的要求。二是专项扶贫奖励资金少,难以满足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类型产业扶贫的要求。如孝昌县,由于贫困人口多、产业基础差、财政实力不强,20xc年产业扶贫资金的投入仅可满足部分重点贫困村和重点老区村整村推进的需要,而生活在非重点贫困村和老区村约40%的贫困户则因资金不足,限制了发展产业和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
2、产业链条不长。我市老区、贫困地区的产业在产业链条上只有第一个链条的多,像鸿翔鸭业长链条的少。如板栗、花生都只是初级产品,没有深加工之类的后续链条,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产出效益低,仍然没有摆脱原料供应型产业的困境。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整体数量少,规模小,实力较弱,储藏、加工、包装、宣传和营销的.水平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3、基础设施不配套。大悟、孝昌两个重点贫困县的特色产业基地绝大多数都是开发山场和岗地建成的,通往基地的路况差,影响了产品的运输。而且大多数基地的水、电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导致产业效益低,有相当一部分处于“靠天收”的状态,一旦遇上像今年的持续高温天气,产业基地将损失惨重。
4、利益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规范和紧密,大多为松散型,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影响了产业扶贫的健康发展。
5、人才和技术支撑不够。我市老区、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丰富,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但是缺乏符合有关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和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程度不深入,导致优质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低,农民增产增收困难。
1、强化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化扶贫。一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的发展不断调整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坚持把致富产业与本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鼓励引导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和项目建设。二是要充分利用贷款贴息等政策,培育壮大示范带动作用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进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2、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化扶贫。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以农村远程教育基地、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和农业科普示范基地为依托,加大对农户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提高创业就业的能力。要强化科技支撑,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打造精品名牌,力争形成一个支柱产业有一个名牌产品当龙头,一个系列产业有一批拳头产品作支撑,一个市县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创新格局。
3、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保证产业化扶贫成果共享。政府要引导和扶持农村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并促其正常有序运转,更好地保护农户利益。要逐步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化扶贫基础。要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通村、通组、通基地、通企业公路水平。加大新建和整修水库、渠道、塘堰、泵站、电力等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产业化扶贫。一是要认真落实《湖北农村扶贫条例》、《扶持老区建设条例》、《湖北省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逐年增加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用于支持老区、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的发展。二是要进一步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建设等涉农资金,有重点地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要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融资平台,用足用好产业化扶贫贷款贴息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产业化扶贫领域。四是积极争取上级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用于扶贫开发和促进产业化扶贫的发展。
6、打好革命老区牌,助推产业化扶贫。充分发挥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政治、资源优势,打好革命老区牌。要大力宣传大别山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和产业化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探索出的成功模式,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建设和扶贫攻坚工作,不断提高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知名度。
扶贫调研报告篇十三
根据《塘洲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方案》要求,我就所分管的脱贫攻坚“两业扶贫”工作,采取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扶贫方面。
结合我县“一村一社一基地”实施方案,我镇对今年8个村(曾家、栗芫、上洲、新坪、东湖、洲头、樟溪、南塘)的12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进行了统筹安排。投入到嘉泰稻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用于合作社土地流转、购买农资、收购稻谷等。约定年收益率为8%,每年终由合作社将收益的款项转入村集体账上,各村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解决了集体收益薄弱村的问题。
(二)、就业扶贫方面。
我镇有两个就业扶贫车间:恒峰饰品厂、鸿泰饰品厂,共吸纳贫困户29人参与就业。其中恒峰7人,鸿泰22人。两厂均为制作饰品半成品,工艺简单,只需简单培训就能上岗就业;工作方式多样,可在厂区里做工,也可把货拿回家加工。工作时间灵活,原则上上午8点到下午6点为上班时间,但又没有严格的考勤,迟到早退都不会影响到工作。在现场调研时,陆陆续续有人来上班,中途有事可以随时离开,办完事又可以接着回来工作,特别适合带小孩读书的妇女。工资待遇按计件结算,在岗人员工资1500-3000元/月,在家代工人员600-1500元/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有很大的吸引。
据扶贫车间负责人反映,目前工厂货源充足,还需大量用工,如有意向者,可随时应聘务工,针对贫困残疾人,只要不影响正常工作,也可聘用或拿货回家做。所以,各村可以大力宣传,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
1、目前,我镇产业扶贫方面与上级要求还有所差距,重点在于各村没有实实在在的扶贫产业,我镇已注册3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绝大多数是空壳社,规模小效益低,无带动贫困户的实力。贫困户也未参与到合作社中去劳动。
2、扶贫车间存在散乱现象,产业扶贫车间招工难问题一直存在。
1、合作社的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2、政府引导作用还没全部发挥到位。
3、扶贫车间由于实力的问题,且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效益至上,未形成规模。
1、加强合作社与农户的协作。合作社与农户(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签订种养协议,由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农户利用现有的土地种植优质稻,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为促进农户种植好水稻,双方约定设定个合理的限值,超过限值部分可以加价收购,未达到限值则根据差额数减价收购。这样可以有力推动农户的积极性,也可以保证合作社的利益。合作社根据种植需要,聘请有完全劳动能力且有经验的贫困劳动力到合作社务工,直接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这种方式对村集体、合作社和贫困户都有吸引力。村集体增加了村级收入,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合作社有了发展的资金,可以扩大生产,做大做强。贫困户有了实实在在的产业,通过种植水稻和务工增加了收入。非贫困户也参与进来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实惠。政府的产业扶贫工作也有成效,达到了“产业扶贫”“智志双扶”的目标。对我县的相关产业也是个极大的推动。
2、对合作社和农户进行适当奖励。对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就业的,县里将给予合作社进行奖励,对扶贫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还可以进行嘉奖。对贫困户则按出售给合作社的产品数由各村安排收益资金给予鼓励性奖励。
3、对就业扶贫车间进行帮扶,扶贫车间用工量大,场地占用多,可引导他们进园区,协助他们招工,让更多贫困群众进入扶贫车间就业。
扶贫调研报告篇十四
为推动xx县健康扶贫工作,助力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8月,县人大代表教科文卫民族专业小组深入县卫计局、民政局、人社局和定安镇、潞城瑶族乡、者苗乡、六隆镇等乡(镇),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档案、现场交流、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健康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健康扶贫基础。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健康扶贫工作推进情况。出台《xx县健康扶贫工程“五个一行动”实施方案》《xx县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xx县健康扶贫医疗保障联动工作方案》《xx县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先诊疗后付费工作实施方案》《xx县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厘清了专业部门职责,明确了各专业部门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并将健康扶工作纳入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内容。二是精准识别到位。以核实核准的患有大病和长期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为重点,组织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集中对扶贫对象前期患慢性病、大病情况进行进村入户调查筛查,摸排识别,精准统计,确保不漏一个“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为实施医疗健康救助和动态监管奠定了基础。经动态管理核实后全县建档立卡因病致(返)贫贫困户x户x人,因病致(返)贫下降幅度x%,达到了健康扶贫考核指标“每年因病致(返)贫数应逐年下降,下降率需达到1%以上”的规定。
(二)强化政策落地,全力推进健康扶贫。一是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20xx年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数x户共x人,每个贫困人口享受城乡医保缴费补助每人108元,x人缴费补助总金额x万元,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100%。二是住院报销比例逐步提高。统筹区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定点医疗机构级别及医疗费报销比例分别为:一级及以下,报销95%;二级,报销80%;三级,报销x%;自治区三级,报销x%。三是民政救助全面落实。城乡特困人员按应计入的住院医疗救助费用的x%给予救助,年累计救助最高限额为x元;城乡低保对象中的重度残疾人按应计入的住院医疗救助费用的95%给予救助,年累计救助最高限额为x元;城乡低保对象按应计入的住院医疗救助费用的90%给予救助,年累计救助最高限额为x元。20xx年1—8月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累计支出x万元。
(三)强化三大保障,提升健康扶贫服务能力。
1.落实“三个一批”,集中精力抓统筹保兜底。一是加强医疗救治,推进大病集中救治一批。目前全县患有9种大病的贫困患者x人,已集中住院救治x人,救治比例x%。二是实施公卫提升行动,推进慢病签约服务一批。20xx年上半年,管理高血压患者x人,签约服务x人,签约率x%;管理糖尿病患者x人,签约服务x人,签约率x%;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x人,签约服务x人,签约率x%;管理结核病患者x人,签约服务x人,签约率x%。三是健全医保提升机制,推进大病重病兜底保障一批。进一步整合政策、统筹资金,对贫困人口重大疾病救治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健康扶贫保险+医疗救助+财政兜底”五位一体的健康扶贫兜底保障机制,确保健康扶贫不落一人。
2.实施“五个一行动”,全力推进医疗扶贫。通过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提供一份健康教育处方、落实一名家庭签约医生、建立一项医疗保障制度衔接、购买一份健康扶贫保险等“五个一行动”健康扶贫措施,实现五个100%,即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100%,大病保险覆盖率100%,预防保健覆盖率100%,家庭医生签约率100%,健康扶贫保险参保率100%。
3.优化诊疗程序,实现结算便捷化。实行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先诊疗,后付费”新模式,农村贫困患者住院无需缴纳押金,与医疗单位签订“先诊疗,后付费”协议即可住院治疗。20xx年1至8月,农村贫困患者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住院x人/次,住院总费用x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x万元,大病保险赔付x万元,民政医疗救助x万元,民政临时救助x万元,政府兜底x万元,报销比例x%。县级三家公立医院和所有乡镇卫生院统一建立贫困人口“一站式”结算服务窗口,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县域内住院“一站式”结算服务,方便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医。
(一)健康扶贫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一是配合意识不强。少数乡、村、组干部认为健康扶贫是卫计部门、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的职能,与本职工作“关系不大”,主动参与度、配合度均较差,基层干部作用发挥效果不好,导致健康扶贫政策宣传效果不理想。二是理解政策有偏差。群众对健康扶贫政策的限制性条件缺乏理解和支持,从以前的“小病不看,大病小看”到片面理解政策,主动要求“小病大治”,甚至为了解决个人自付费用问题,出现盲目要求住院、要求长期住院等与医疗行业规范相悖的现象。三是对政策研究不透彻。大多数基层干部对健康扶贫政策也只是概面了解,面对群众具体的政策咨询也说不清道不明,政策宣传效果不尽人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积极性。
(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村卫生室硬件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村卫生室墙体损坏、天面漏水未得到及时维修,不能正常使用;基本设备简陋,信息化办公设备缺乏,不适应当前业务要求。二是村医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我县165个行政村共有157个村卫生室,实际配备村医132人,25个村卫生室无村医。其中,68个贫困村卫生室虽均配有村医,但具有助理执业医师资格的只有2人,其他均为乡村医生资格;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仅4人,其他均为中专或相当于中专学历;年龄45岁以上25人,60岁以上2人。村医的整体素质偏低,业务水平不高,特别是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欠缺。
(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不高。当前,我县x户x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进行了家庭医生签约,签约率达100%。基层医疗单位以健康扶贫门诊慢病筛查为抓手,同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病签约率虽达到60%以上。但真正投入的专业医师较少,提供的服务内容缩水,服务质量偏低;交通工具严重缺乏,给随访服务带来很大不便,出现重签约轻服务现象,签约服务流于形式。
(四)非贫困人口与贫困人口之间的医疗保障政策差距较大。部分贫困户利用“先诊疗,后付费”的便利及住院报销更加优惠的政策,本来门诊就诊就可以解决的却选择住院治疗,小病大养;有的贫困患者一个月因小病就来住院3次,把医院当作疗养院。这既占用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又增加医保基金支出,将造成医保基金缺口更大。健康扶贫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出台优惠政策多,报销标准高,减免幅度大,“五位一体”的健康扶贫兜底保障机制基本解决了绝大部分困难群众的就医问题。相比之下,农村非贫困人口享受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各项报销优惠减免均与贫困户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大病保障方面更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一旦患大病即面临极大的致贫风险。由于医疗保障政策有差别,导致非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险参合率不达标,只能由当地乡(镇)政府来填补,给乡(镇)政府增加不少压力。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健康扶贫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并不是卫计部门、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的独立责任,是被涵盖在全县扶贫政策内容之一。要多形式多途径加大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政策培训,强化宣传针对性,形成健康扶贫政策全社会大宣传、大普及格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发挥政府在政策宣传资源和力度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宣传动员,采取网络平台、微信、qq等信息手段,扩大宣传。组建由乡镇干部、帮扶干部、村组干部和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及乡村医生共同组成的宣传队,深入村屯、农户进行宣传,让广大的贫困人口知晓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治疗必须兜底保障,总费用报销达90%以上,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健康扶贫政策的知晓率,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对健康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二)切实解决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问题。一是加大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大投入,各乡镇要做好村卫生室建设用地、房屋提供等基础性工作。县卫计局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尽最大努力解决基层在专业技术设施设备配备等标准化建设要求方面经费不足等问题。通过加大投入,每个村卫生室要达到面积80㎡且分有治疗室、诊疗室、观察室、药房四室的标准要求。二是夯实队伍,着力提升乡村医生能力。按照20xx人口以下的村须有1名村医、20xx人口以上的村设有2名村医并持有村医证的要求,高度重视和推进乡村医生的招录和培养,切实解决乡村医生缺乏问题。解决好乡村医生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差、医疗规范落实差、诊疗能力及水平低等关键性问题,提升村医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建立健全村卫生室各项制度并上墙,明确职责任务;严格村医上岗准入制度,确保村医在岗,持证上岗;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过期药品及时下架,严禁违规开展输液业务。
(三)切实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是健康扶贫工作重中之重,是脱贫摘帽必须核验的内容之一。因此,抓紧抓实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尤为重要。一是定期开展随访活动。按照健康扶贫工程“五个一”的要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每个季度至少随访一次,每年至少随访四次。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在随访活动中,要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处方,做到“一人一策”,对症下药,解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而不约,约而未感”等问题,提升签约服务质量和成效。同时,要在随访时填写好家庭医生签约手册,完善签约手册的每一项内容,并做好每一次随访的记录,包括随访活动的影像及文字记录,以备查阅。三是创新工作方式。建议建立健康扶贫app,方便家庭医生随时了解签约对象情况,患者也可以随时向家庭医生咨询病情,以达到信息推送“零距离”、对接帮扶“零障碍”。四是做好基本公卫、基本医疗和转诊服务,提供用药和就医方便,满足签约居民健康需求,提高签约居民的获得感和感受度。五是整合交通工具资源,缓解随访服务用车不足问题。
(四)加强对医疗机构落实健康扶贫政策的监管。严格按规定落实医疗机构控费管理,切实减轻贫困对象就医负担;积极做好贫困对象引导工作,针对贫困人口对多品种、高品质药物期望与基本医保结算政策限制的矛盾,加强政策宣讲和引导,杜绝“小病大养”,真正发挥健康扶贫政策基本保障作用。积极推进人、财、物等医疗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投入,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研究出台非贫困对象医疗救助政策,建立专项资金,对非扶贫对象年度住院费用巨大因病致贫的给与政策支持和专项救治。
(五)进一步完善规范和宣传推介“一站式”结算服务模式。一是完善规范“一站式”结算服务平台。县级三家公立医院和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都已推行贫困人口“一站式”结算服务模式,给贫困人口就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各乡(镇)卫生院启动“一站式”窗口较晚,相关业务人员对系统操作不熟练,县卫计部门要加强对各卫生院相关业务人员的指导,不断完善和规范“一站式”结算服务平台,做到县域内“一站式”平台无缝对接,实现贫困户县域内报销不跑腿、县域外住院报销只跑一次、出院时自付10%以内的费用后即可出院的目标。二是加大“一站式”结算服务模式的宣传推介力度。“一站式”结算服务模式,是我县健康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如何将成功经验向区内外宣传,是我县健康扶贫工作创新的重要任务。建议组建宣传团队,策划宣传方案;组织专人总结我县“一站式”模式成功经验,向区内外各媒体发表;邀请市、区,甚至是国家媒体到我县体验、采风、采访,作为专题在市、区及国家媒体上播放、刊载,做到电视有画面、报纸有文字、广播有声音、网络有阵地,不断扩大我县健康扶贫工作影响力,展示我县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服务模式风采,进一步推介我县脱贫攻坚工作亮点。
扶贫调研报告篇十五
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因地制宜制定特补乃吾村扶贫计划,按时完成脱贫任务,第一书记带队对特补乃吾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情况如下:
一、xx村基本概况。
特补乃吾村系全县重点贫困村,平均海拔2200米,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辖6个小组、227户、1021人。耕地面积825亩,人均耕地面积0.8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荞麦、烤烟等,养殖猪、牛、养、鸡等牲畜,以农业为主的典型彝族聚居村。20xx年全村地区生产总值416万元,人均纯收入4638元。20xx年,在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精准识别出54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78人。xx村生产、生活存在的特殊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落后。一是交通难。辖区6个村民小组至今还有1个组没有通路,有2个组还是泥土路,没有实施道路硬化,道路狭长陡峭,雨天路滑,只允许摩托车通过,给村民运输农副产品和出行带来不便。二是饮水难。全村还是100户,450人饮水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水质差,没能够用得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三是人居环境条件差。村里大部分贫困户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抗震能力差,家中缺乏基本的生活物品,村中卫生条件差,垃圾乱丢,居住环境不容乐观。
(二)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机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马铃薯,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部分村民发展养殖业,但形成不了规模。引入了核桃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种养科技含量低,产出效益低,缺乏技术指导,没有致富带头人。
(三)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困人口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产生、生活方式落后,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文化生活贫乏,生活只限于填饱肚子,生活质量不高。
(四)卫生设施及设备配置欠缺,疾病防控能力差,看病就医难。村上没有村卫生室,村医生集中在乡卫生院看病,乡卫生院设备简陋,药品不足,人手不够,缺乏技术,只能看一些小病,难以满足村民的需求。
二、导致贫困村贫困的原因。
(一)自然环境原因。xx村属于高二半山,海拔高,人均耕地不足,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通讯缺乏,信息闭塞,生产和生活条件差。
(二)自身原因。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素质还偏低,思想保守,对新思想、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慢,生活要求低,局限在吃饱阶段,存在“等、靠、要”思想。
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
三、解决贫困村现状的对策。
(一)产业扶贫。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壮大烤烟产业、培育核桃产业、开发劳务产业、巩固畜牧产业,通过五大产业支撑,实现产村相融,壮大村民实体经济。
(二)基础设施扶贫。突破交通制约瓶颈,大力发展交通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村民住房,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信息网络工程。
(三)教育扶贫。落实“三免一补”政策、控辍保学“六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四)卫生扶贫。提升乡中心卫生院的医疗服务功能,加大重点疾病预防和艾滋病防治工作,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五)生态扶贫。抓住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积极实施林果、核桃产业,打造生态新村。
扶贫调研报告篇十六
异地搬迁这一模式要实现精准扶贫的成效,不仅要维持移民的生存条件,还要改善社会服务,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转型,使他们融入当地社会,这需要各级政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社会治理经验。
异地搬迁在中国反贫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在“十二五”期间,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下,就有1171万人通过异地搬迁改善了生活条件。在“十三五”期间,计划有近1000万的农村贫困人口通过异地搬迁实现脱贫。异地搬迁对于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反贫困中的制度优势。
异地搬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十三五”期间,每个迁移人口计划投入6万元以上,这需要政府具有广泛动员扶贫资源的能力;异地搬迁涉及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统一行动,特别是许多迁入地都是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扶贫任务不重,但是为了搬迁后的贫困户可以脱贫,迁入地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承担了许多搬迁成本;异地搬迁不仅要维持移民的生存条件,而且要改善他们的社会服务,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转型,融入当地社会,这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级政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社会治理经验。
在30多年的扶贫实践中,中国异地搬迁的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与国家的发展和移民的需求相适应,异地搬迁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十三五”期间是中国实现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关键时期,异地搬迁扶贫承担了近20%的扶贫攻坚任务,因此要认识当前异地搬迁扶贫所面临的新形势,不断完善异地搬迁的安置方式,从而更好地完成精准扶贫的任务。
迁出地的变化。迁出地包括两种,一种是完全不能进行任何生产生活的地区,如水库淹没区、地质灾害严重地区等,需要将人口完全搬迁出去,这些地方需要采取整体搬迁的措施。另一种是经过多年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地区,这类地区并非是完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只是或者因为人口压力过大,导致资源紧张,生态环境退化,因此需要迁移部分人口以减轻人口压力;或者因为政策原因,比如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或者因为交通不便,提供公共服务成本过高。在这类地区,并不一定需要将全部人口搬迁出去,更不需要在同一时间将所有人搬迁出去,如果采取整体搬迁方式,不仅会造成搬迁资金的浪费,还可能导致部分搬迁居民在新环境中因缺少就业机会而再次陷入贫困。
移入地的变化。在西部许多省份,移民村的建设仍然是搬迁的主要方式,在早期这种方式比较可行,因为有一些过去没有被利用的荒地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被用于安置搬迁人口。但发展到现在,可供安置移民搬迁的未开垦土地越来越少,大量安置异地搬迁居民也越来越困难,土地面积、房基地的面积都比较小,农业比较效益低,再加上移民的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通过有土安置,也就是提供住房和耕地的方式在新地方复制一个农业村庄来帮助移民脱贫,其难度越来越大。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安置移民的地区也是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大量人口定居从事农业生产以后,有可能会导致移民区的生态退化。
吸引移民搬迁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国经历了迅速的城市化过程,大量农民以外出打工的形式离开了农村,外出打工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主要手段。随着劳动力外流,有些劳动力仍然在城乡之间流动,另外一些则成为城市居民。与此相伴随的是,一些村庄已经逐步空心化。非农就业对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的贫困人群有更强的吸引力。许多农民将异地搬迁与外出打工结合起来,他们希望搬迁到距离城市更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更加便捷且便于非农就业的地方。
移民的流动性越来越高。在调研中,移民的流动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很多移民并不是被安置以后就会稳定地定居下来,一些人会选择新的地方再次搬迁,也有一些人可能回到原籍。被统一安置的移民离开以后,他们的房屋和土地或者出售给没有规划的自发移民,或者空置。我们在许多移民村发现,移民村中有的房屋是空置的,有些空置是因为一些规划的移民搬走了,也有一些根本就没有来。移民村还有一些住户是没有户籍的,因为他们并不是规划的移民,而是购买了移民的房屋来这里居住的'自发移民。
异地搬迁的规划需要适应移民的流动性,在城乡统筹的基础上,建立流动的异地搬迁扶贫机制。
增加移民的生态资产补偿。在异地搬迁的政策框架下,移民得到了政府在土地、房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等多方面的财政支持,这些支持的提供是基于扶贫,而非生态补偿。而移民原有的土地、宅基地和山林,这些资源大部分被转为生态用途,提供生态服务,但是其价值并没有被计算。对移民发展的支持应从扶贫转向生态补偿,在计算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提供生态补偿。生态补偿可以增加移民的经济资产,从而帮助他们在移民后更好地融入城镇的生产和生活。生态补偿可以覆盖所有移民,而扶贫只应针对移民中的贫困户。通过生态补偿盘活移民原有的资产,这对于他们移民以后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减少移民新村的建设。大量移民新村建设不仅遇到土地的瓶颈,而且耗资巨大,增收作用有限,且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容易造成生态的退化。应尽可能发挥现有村庄和城镇的作用,特别是鼓励移民进入城镇。在移民的城市化过程中,需要以社会政策为引领,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在对于移民的扶贫和社会保障是以移民村为基础的,那些离开移民村或在移民村没有户籍的移民很难得到扶贫和社会保障。要解决现有移民政策不适应移民流动性的问题就要统筹考虑移民的社会保障和产业发展支持,建立城乡统筹和异地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考虑移民的就业稳定性差、更换工作比较频繁的特点,更需要相应的覆盖流动性较强的移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采取更加灵活的搬迁政策。对于那些难以通过外出就业增加收入的贫困人群,要通过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项目实施,或者通过土地流转增加农业就业机会,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比如,很多50岁以上的贫困人群在搬迁以后很难在非农领域就业,但是他们在家乡可以参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或者从事农业生产。灵活的搬迁政策可以给不同的农户提供多种选择,总的来说,采取异地搬迁的扶贫措施不能仅仅精准到村,更需要精准到户,基于不同的家庭状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在“十三五”期间,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异地扶贫搬迁模式,从而使异地搬迁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扶贫工作大局。
扶贫调研报告篇十七
xx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为适应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了解致贫原因,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按照上级要求,深入到挂点乡镇西江镇以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开展精准扶贫专题调研,并形成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西江镇位于会昌县北部,东临瑞金市云石山乡,南连本县庄口镇,西接本县小密乡,北邻瑞金市万田乡,下辖23村(居)委会、383个村小组。面积196.4平方公里,总户数16396户,人口63998人。经筛选识别,目前全镇人均纯收入在273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3840户12963人。按贫困属性分,低保人口占17.1%,五保人口占2.6%,其他贫困人口占80.3%;按贫困成因分,因灾、因病、因残致贫占45.3%,因学致贫占4.2%,因自然环境差致贫占4.1%,因缺产业、技术、资金致贫占46.4%。
(二)工作措施。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该镇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实践,从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发展产业帮扶等方面入手,以"六个到村到户"为总体要求,精准发力,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组建帮扶工作队伍。在县派该镇22个县直帮扶单位的基础上,结合镇村实际,从镇属各单位、各村(社区)选派镇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等共220名帮扶人员,建立由驻村组长任队长,县帮扶单位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致富能人为成员的22个扶贫工作队,与全镇贫困人口3840户12963人结对帮扶。严格帮扶工作制度。制定出台了《西江镇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每个帮扶责任人每周必须到村到户一次以上,掌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找准帮扶办法,制定帮扶计划,做到"不脱贫不收队"。
二是产业扶贫到村到户。针对缺产业、技术、资金致贫的贫困人口,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支持鼓励发展各类生产加工业,并在资金、技术、用地上给予大力扶持,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镇种植葡萄超过1000亩、脐橙超过10000亩、大棚西瓜及蔬菜各1000亩、烤烟900亩、莲子500亩,新植油茶20xx亩;年出栏生猪逾3万头,实现产值3200余万元;电子、服装、鞋帽等加工企业达到60余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家。
三是教育扶贫到村到户。针对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实施好"扶智工程"。加大保学控辍力度,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水平,让每个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支持中职招生重点向贫困家庭倾斜,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充分利用"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平台,加强对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专业技术,增强致富本领。
四是基础设施扶贫到村到户。针对基础设施薄弱的特点,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投入400余万元,实施了9个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及小农水项目;投入500余万元,实施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牛睡村高陂、南星狮仙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实施了红星村豪猪大桥、红星大桥危桥改造等道路交通项目。
五是保障扶贫到村到户。对贫困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补助救助。对符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帮扶对象,优先安排土坯房改造,做好"一对一、全覆盖"的帮建工作,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仍然住在危旧土坯房且无经济能力改建的特困户,想方设法筹集改建资金,努力实现应改尽改,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
六是移民搬迁扶贫到村到户。针对因自然条件差导致的贫困人口,采取移民搬迁的方式扶贫。由于山区群众居住点多、面广、分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昂,就医、就学、就业等基本需求难以保障,要实现脱贫只能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项目。制定了科学的移民搬迁规划,分步骤稳妥有序推进。同时,引导贫困户在迁入地就业创业,促使移民搬迁群众住得下来、发展得起来,逐步脱贫致富。
(三)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有三个问题较为突出:
一是识别难度不小。除绝对贫困人口低保户和五保户易识别外,相对贫困人口因村民的收入难以准确测定,且贫困人口数量较多,扶持对象难以精准识别,存在鉴定难的问题。
二是投入明显不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虽然有了比较大的改观,但仍不能满足当前及今后的发展需要,例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旱排涝条件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弱。扶贫资金筹集渠道狭窄,仅依靠扶贫办的项目资金和县直帮扶单位的有限扶持资金,与扶贫的投入需求相比只是杯水车薪。
三是脱贫难度加大。自我发展的能力弱,贫困人口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观念陈旧,学习意识不强,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在走访农户中发现,贫困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病残户或无劳动力户,脱贫难度较大。返贫现象突出,每年都会出现一部分已经脱贫的人群,由于脱贫基础不牢,因突然的疾病、灾害、入学等又重新返贫,而且返贫人群容易成为扶贫工作的盲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精准扶贫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从长远考虑、从现实出发,上下联动、统筹推进,按照"133"的工作思路,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一)树立"一种理念"。扶贫工作艰巨繁重,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不同寻常的耐心和毅力。以往,少数干部对扶贫工作往往是"只喊喊、不到村","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这些说到底都是思想上缺乏"真扶贫"的意识;有些贫困户不思进取、好吃懒做,以"吃低保、靠救济"为荣,缺少"真致富"的志气。实行精准扶贫、有效减贫脱贫,必须牢固树立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一方面从思想教育、考核导向等方面入手,让各级干部做到真正用心扶贫、潜心扶贫;另一方面加大对贫困户的正面宣传教育力度,实施"扶志工程",引导贫困户树立"崇尚致富、脱贫光荣"的理念,让贫困户真心想脱贫、真心想致富,充分激发自身"原动力"。同时,大力引导社会力量真心参与扶贫、真正帮扶脱贫,在全社会形成"扶贫向善"、"济困光荣"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三个精准"。一是精准识别,解决"要扶谁"的问题。按照统一规范的识别标准和操作流程,严格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精准识别出真正的贫困人口。同时,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根据贫困户动态化管理的要求,对稳定脱贫的及时退出,对返贫需扶持的及时纳入,引入第三方识别机制,通过入户正面抽查及侧面辅助分析贫困户银行存款、子女就学、医院就诊、用电量等情况的方式进行逐一核实,确保贫困人口识别的精准度。二是精准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做到"三个一",即为贫困户建立一本扶贫台账、制订一个脱贫计划、定做一套帮扶措施。坚持开发扶贫与救济扶贫"两项驱动",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对低保户、五保户等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织牢社会保障"网",实行政府"兜底"、救济扶贫;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贫困人口,根据不同的贫困成因,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集中政府、市场及社会资源,主要采取就业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移民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模式给予个性化、精准化帮扶。三是精准帮扶,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建立县领导结对乡镇、县直部门结对村、党员结对贫困户的到户到人的帮扶责任制,做到帮扶全覆盖,要求不脱贫不脱钩。同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以"传帮带"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全社会形成"扶贫向善、济困光荣"的正能量。
(三)建立"三项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建议结合各县(市、区)的贫困程度制定更具操作力、个性化、具体化的考核措施,特别是对国定贫困县的考核要降低对gdp指标、财政收入增长等指标的考核权重,着重增加扶贫减贫的考核权重,真正形成以扶贫减贫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同时,针对当前贫困县不愿、不敢"摘帽"的现象,建议建立脱贫"摘帽"激励机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提前脱贫"摘帽"的,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适当奖励,让贫困县敢"摘帽"、愿"摘帽"。二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当前,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敲碎打、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各地在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受限于体制机制性障碍,成效非常有限,急需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加以解决。因此,建议市里对全市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建立金融扶贫引导机制。当前,受行业性质所限,金融机构"嫌贫爱富"已成为一种不成文的做法,即使能够给贫困户贷款也是杯水车薪,很多贫困户因为缺少资金长期无法脱贫致富。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激励措施,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
扶贫调研报告篇十八
xx村是省县xx镇最西南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行政村),南与,西与xx乡连接,北与xx村近邻;共有8个自然村,9个村小组,有农户226户,总人口1130人;劳动力388人,全村有耕地面积920亩,山地面积26000多亩,毛竹林面积6000余亩。
全村共有党员22名(其中女党员2名)。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为2350元。
二、致贫原因及表现。
1.贫困户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缺劳力的导致贫困人口重要原因,加上贫困户经济基础差、收入低、因病、因残、因学致贫,需要政府扶持和社会人士对他们进行救助才能摆脱贫困。
2.贫困户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增长缓慢,受资源条件、资金、技术、观念等因素制约,贫困户以种植为主,因管理不当,投资较小,加上有时受自然灾害影响,造成经营能力低下,科技意识不强。贫困户当中有些养殖业,没有规模和特色,缺少资金或缺乏技术,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发展产业不少人“半途而废”,有时生活难以维持,更谈不上致富。
3.贫困人口居住环境条件差,生活难、用电难、用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得“六难”问题很突出。因为这些贫困户居住分散,靠山建房多,家境贫寒,生活环境差,开门见山,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力不足等造成贫困的原因。
4.贫困户多数居住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地方,生活环境恶劣,信息闭塞,思想落后,缺乏创新和竞争意识。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才能从根本上长远解决贫困。目前,我村共有10户40人需要移民搬迁。
5.项目申报上级部门在审批下达计划时,个别项目下达的总投资比上报的总投资小好多,致使工程缺口资金过大,导致工程不能顺利完工,发挥不了扶贫的作用。
三、扶贫的效益和成果。
1.近年来,我村硬化了7.5公里的村组道,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农副产品运输畅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2.推动扶贫攻坚行动,落实一户一策。根据县扶移办的要求,在乡政府和扶贫办的指导下,我村认真履行扶贫攻坚行动,20xx年全村共有种植业46户,养殖业46户,享受了上级扶持,让这些贫困户得到实惠,基本摆脱贫困。
3.大力发展养殖业。利用我村山地资源,村委会鼓励村民发展养蜂业。
四、今后的打算。
1、持续做好“10864”结对帮扶工作,根据县《关于村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帮扶贫困户进行“10864:结对帮扶的通知》要求,切实抓好精准扶贫的工作,切实帮扶好贫困户种,种植业和养殖业,尽量做到一户一策,帮助贫困农户早日脱贫,再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走上小康致富之路。
2、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养蜂,以养殖农场为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大力发展以带动贫困农民养牛、养羊为主的特色产业,为贫困农民找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计划在20xx年全年发展100头以上养殖户2户。
3、加快移民搬迁扶贫力度,把移民搬迁扶贫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结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避灾移民,鼓励居住在生活环境差的贫困户搬迁安居乐业。
4、争取小额贷款和把握扶贫资金的使用。按照中央、省、市、县的要求,为了帮助农村贫困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落实一部份惠农帮扶资金,发放一定数额的小额贷款。坚持以上项目扶贫的载体,提供信息资源,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是扶贫资金和小额贷款落到实处,为村民解决燃眉之急,做到好事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