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大全18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一
张定是一位普通的中国人,他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才华,也没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但正是因为他的善良和奉献精神,他在身边的人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感动中国的人物。这篇文章将介绍张定的故事,并探讨他的体会和心得。
第一段:张定的故事。
张定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年轻人,从小家境一般,但他一直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在读完初中后,他没有选择走上城市的大路,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帮助父母种田。尽管种田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他从不抱怨,总是积极乐观地面对。他不仅努力工作,还尽力照顾乡亲们的生活,时常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第二段:张定的奉献精神。
在张定心中,帮助他人是一种天职,一种责任。他热心参与当地的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当村里碰到困难时,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组织和带领大家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即使面对经济拮据的困境,他从不吝啬自己付出的努力和资源。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情操和人格魅力,深受村民们的尊敬和喜爱。
第三段:张定的感悟。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张定也收获了很多。他认为,帮助他人不仅能改变别人的生活,也能启迪自己的心灵。他坚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和帮助别人,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正是因为这份信念,他在生活中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始终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
在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我明白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别人的奉献和帮助。张定的故事告诉我,只有在尽己所能去帮助别人时,我们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美好。其次,我认识到了帮助他人不仅能改变别人的生活,也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更多的意义和成就感。最后,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个杰出品质——坚持不懈。张定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和成就。
第五段:结束语。
张定的故事是中国社会中无数感人事迹中的一个缩影。他的善良和奉献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誉。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关心和帮助别人,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能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物。正是这种无私的付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社会的温暖。张定的故事将激励我们每个人去付出爱心,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二
今天晚上,我在宿舍自行观看了《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每一个人物都熠熠生辉,每个事迹都感人心扉,每一位人物身上都有着自己的珍贵品质,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珍贵品质,但他们都有着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热爱祖国的优良精神!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一位和她的名字一样美丽的姐姐——江梦南。她小时候由于肺炎误用药品导致失去听力,但她的父母没有放弃她,她自己也没有放弃自己,反而比我们这些健全的人更加努力地学习,克服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她甚至在自己的`努力下,达到了我们这些健全、健康的人都没有达到的高度,她考上了所有中国人都梦寐以求的大学——清华大学。这令我感到到自愧不如。
另一位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幸存的抗美援朝战士——朱彦夫,他在战争中身受重伤,却不以自己是幸存的英雄而感到沾沾自喜,反倒拿出国家发放的奖励金为自己的乡亲们做出奉献,用自己残缺的两个断臂夹住易断的粉笔,在为家乡扫盲的道路上书写下壮丽的诗篇,并在花甲之年将自己的抗美援朝经历书写成自己的人生篇章——《极限人生》。不忘历史,为国奉献,残而不废的精神令人为之震撼并尊崇。
我应将以这些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为我的榜样,在我学习、生活的道路上,将他们作为我的目标和方向,不断努力,继续向前。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三
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一套如约而至。湖南省郴州市瑶族女孩江梦南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车水马龙、人声嘈杂,对于普通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但对于江梦南来说,所有的声音都是陌生的,她什么也听不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从小几乎完全丧失听力的女孩,在父母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不仅没有失学,而且一路考出了偏远的瑶族乡镇,直到考上清华的博士。
江梦南说:“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听不见,就把自己看成了一个弱者。我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我也相信事情可以做得很好。”
央视对她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时间回到29年前,在江梦南半岁时,因为肺炎误用药物,被诊断为极重度神经性耳聋。于是,父母抱着她坐在镜子前,让她观察别人和自己说话的口型,进行发音模仿,并一遍遍地纠错。常人难以想象,在无声的世界里,小梦南是如何通过海量的重复与练习,学会读唇语的。
江梦南说:“父母安慰我,告诉我,听不见是既定的事实,与其怨天尤人,还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
于是,在学校里,梦南坐在教室前排,看老师的口型“听课”,并凭借着惊人的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就这样,江梦南一路考上吉林大学的本科、硕士,并于2018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博士。
江梦南用她的亲身经历给我们上了一课:面对缺陷,要学会接受现实、乐观面对、努力克服、扬长避短。对比一下,我们平时遇到的困难简直是微不足道,根本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同学们,让我们汲取这种奋斗不息的力量,在生活和学习中向阳而生,逆风前行,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一起奔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四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安徽省的“麦王”。
徐淙祥:我1972年开始(种粮),到2022年,(种了)50年。
徐淙祥为什么能够成为安徽“麦王”?他种地的经历要从半个世纪前说起。1972年,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的高材生,他没有留在城里,而是决定回家乡当一个农民。他很少跟人提及,这个决定与他的大伯有关。因为那一年,徐淙祥的大伯突然全身浮肿、皮肤蜡黄,在病床上面对前来探视他的侄子,许久说不出话来。没几天,不到50岁的大伯就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去世了,这件事给了18岁的徐淙祥很深的刺激。
徐淙祥:那时候农村全部是肩挑手提、人工操作,想提高产量是非常困难的。
那时候的生产技术,农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小麦亩产至多三四百斤,大豆亩产不足百斤,吃饱都难,更不用提什么营养了。站在大伯的墓前,徐淙祥默默地做出了一个决定。
徐淙祥:外国先进国家小麦(亩产)能超千斤,玉米也超千斤,我想咱都是一个地球,咱们国家只要干起来,也能超千斤。我说我们将来也有这一天,所以我选择了搞农业。
他常说:“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在进行小麦高产试验时,从麦苗出土起,不管刮风下雨,天热天寒,他都从早到晚蹲在田里。他用放大镜观察农作物的长势、授粉和虫情,连叶面上的小黑点都不放过,而用笔记本记录刮风下雨的时间、风速、雨量,农作物的生长状态,经年累月,从不间断。就这样,他的农田平均亩产1000斤,超出安徽省单产400斤。很快,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2010年起,他牵头成立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他注重科技育种,累计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235项,帮助本村和周边2000多个贫困户、上万名农民成功脱贫致富。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五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并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很多网友看到汤洪波坐在靠窗位置,评论说“感觉像极了第一次乘坐飞机时的自己”。
负责什么工作会靠窗坐?穿舱的过程中,他们如何分工?
首次飞行航天员为何靠窗坐?
从发射传回的画面中可以看到,聂海胜坐在中间位置,刘伯明和汤洪波分别坐在其右侧和左侧。
据航天员中心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刘伟波介绍,他们的座位与各自所负责的工作有关,以在飞船的狭小空间内有效进行协同工作。作为指令长的聂海胜坐中间座椅,方便下达指令;刘伯明的任务是协助飞船的驾驶,因需要操作的便携式指令板安装在了右侧,所以,刘伯明坐在聂海胜的右侧;汤洪波的座位安排在了左侧靠窗。
穿舱的过程中,航天员如何分工?
三位航天员进入核心舱后,需要跨过两个航天器之间的4道舱门。
据介绍,在穿舱过程中,航天员需要不断与地面进行沟通,判断飞船的增压情况。负责这一通信工作的就是汤洪波,因此他在返回舱内留到了最后。
聂海胜负责打开舱门,并设置状态。刘伟波表示,这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尤其是对接锁紧之后,打开返回舱的舱门进入轨道舱的过程。
此外,聂海胜和刘伯明要先从穿着压力服换成日常工作服,接着把设置在前舱门的轨道舱摄像机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
同时,因为需要记录首次建立对接通道的具体状态,留下数据,供未来参考,所以,刘伯明在协助聂海胜的同时,还要进行摄像工作。
舱门为何需手动?不能自动吗?
对于这个疑问,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表示,从大气环境方面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以及一些有害气体的压力都不能超过允许值,同时,湿度也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神舟飞船中,两个舱段处在密闭不互通的状态时,打开舱门的前提就是压力一致,否则,要么舱门无法打开,要么舱门打开速度会极快,可能伤害到航天员,因此,航天员需要先手动打开舱门上的平衡阀,建立一个小通道,将两个舱体联通,待压力趋于一致后再打开进行穿舱。
而从需求上来说,杨宇光指出,自动开门也没有什么必要,因为穿舱的动作只有航天员在现场的时候才会发生,完全可以手动开门,自动开门反而没必要。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六
在2023年3月4日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中,有这样一群爷爷奶奶感动着我们。不管是科学院的院士泰斗,还是普通退休教师,他们坚持用欢脱幽默的方式在网课直播间里传授硬核知识,将毕生所学通过网络授以青年,用日复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识的种子。对此,不少网友们称赞:“做硬核知识主播的爷爷奶奶真酷”。
记忆中,大众对老年人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他们向年轻人请教如何使用微信、微博等基本社交软件。记忆力的下降、触觉灵敏度的退化、智能手机操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种种困难似乎将老年人群体与互联网阻隔了起来。但夏虫语冰,不可同日而语,“银发知播”如此硬核,不禁让众多网友大吃一惊。不知不觉中,“银发”群体已然成为互联网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他们正在凭借自己独特的方式玩转网络。
在杨维云老师的“喜洋洋直播课堂”上,成年人可以零基础学拼音识字;在时尚奶奶团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独属于我国中老年女性的时尚姿态与魅力;在阿木爷爷的短视频里,流传千年的榫卯手艺让中外网友赞叹不已……“银发网红”正在通过互联网平台向新生一代展现他们独有的睿智和光芒。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群体所拥有的人生阅历、智慧经验、匠心工艺是我们中华民族所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与新一代青年人不同,老年人既经历了动荡时代,也见证了高速前行的发展时代,他们有着对时代风云的理解,也有着饱经世故的生活智慧。
家中大人常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也许他们身上仍存有来自时代洪流的陈旧观念,但他们在漫漫岁月中所磨炼出的智慧、所积累的经验,是我们可能要历经一生才能体悟出来的。我们曾担忧老年人的智慧和精神财富会堙灭于时代潮流中,但现如今,老年人群体充分运用自身能力,利用闲暇时间在互联网平台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凭借来自岁月的智慧和魅力玩转网络。他们不仅让社会看到了来自老年人的智慧魅力,更通过一个个科普作品在网络平台,乃至整个社会,形成了浓厚的科普氛围、学习氛围。
目前,银发一族已悄然在互联网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短视频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但身体状况不佳、电子产品使用困难、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不少老人。因此,我们应当更加关注中老年群体,帮助其摆脱电子困境,正确使用智能手机,让更多人“银发族”真正玩转网络,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并学习到老年人独有的魅力和智慧。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七
2019年6月17日凌晨,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下甲镇各漏至伶站乡路段受持续暴雨影响,出现多处的水漫、塌方,两辆车被掩埋,多人失联。其中,就包括乐业县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当人们都祈祷着能够有好消息时,一个噩耗传来:经过指纹对比,确认黄文秀的遗体已经找到。
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2016年广西优秀定向选调生,生前任乐业县新化镇白坭村的第一书记,2019年3月份刚任职满一年。这一年里,她走遍了全村所有的贫困户,也开启了她的“长征”之路。
黄文秀的“长征”,是进村入户的艰难路途。“在我驻村满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两个月,1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再远的山头她一座座翻过,再崎岖的山路她也一步步走过。由于村民分散在不同的山头,这对初来乍到的黄文秀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刚驻村的第二周,黄文秀就开始走村入户了解贫困户的情况。百色市委宣传部覃隆华忆起黄文秀时说:“一个姑娘家毅然申请到偏远山区贫困村当第一书记,为了尽快上手,她经常一连几个星期都驻村里,周末都很少回来,白天群众出去干农活,她就用晚上时间进村入户,走访群众,兢兢业业。”在可见的影像资料中,黄文秀穿着朴素、笑容灿烂,身影常常定格在田间地头、定格在群众之中。进村入户固然不易,但黄文秀在这条“长征”道路上从未退缩,也不曾想过放弃。
黄文秀的“长征”,是冷漠人心的座座冰山。“之前那么多第一书记都没让我们村富起来,你一个女娃娃真的能做到吗?”初来乍到,村民对于黄文秀都表示怀疑。对于村民的质疑,黄文秀虽然觉得憋屈,但却不曾放弃。和贫困户们唠家常,帮贫困户们干农活,日复一日地“缠”着村民们,村民们也慢慢接受了她。从一开始的质疑和冷漠,到如今的热情与信赖,这都与黄文秀的努力分不开的。如果说路途的“长征”是一次身体上的挑战,那么人心的“长征”则是一场心灵上的对话。“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黄文秀深谙这样的道理,只有知道百姓的冷暖,知道村民关心什么、关注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工作才能做到点子上。短短一年的时间,她和村民们打成了一片,了解他们的需求,得到他们的信任,帮助全村88户417人实现了脱贫,也真真正正地走入了村民的心里。
黄文秀的“长征”,是扶贫之路的重重困难。扶贫征程,道阻且艰。身为一名名校研究生,黄文秀本可以选择条件更加优越的工作,可她却毅然选择了回到家乡、回到一片并不富裕的土地上做一名基层公务员。她一心扑在了扶贫工作中,父亲病了,她只能尽量挤出时间去医院探望,每次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一接电话马上就赶回村里。家人心疼她,劝她多注意休息,她却说:“脱贫攻坚到了关键节点,怎么也不能拖了脱贫事业的后腿。”黄文秀任百坭村扶贫第一书记期间,帮助百坭村发展电商,拓宽村子脱贫之路;为百坭村申请到通屯的路灯项目,照亮了村民的“脱贫之路”。“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她如同一名战士,矢志不渝走在扶贫这条长征路上,她无悔于选择,是扶贫路上的永恒芳华。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黄文秀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国家的扶贫事业,在扶贫这条长征之路上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山洪带走了一个年轻可爱可敬的生命,但是我相信在这条漫漫长征路上,有无数像黄文秀一样怀着赤诚之心的基层工作者们,他们用自己的“星星之火”,为扶贫工作贡献自己的坚实力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锐气奋斗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党中央决定,追授黄文秀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百色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自己的家乡,面对如此情况,怎么还有理由不回来呢?”作为本地人,黄文秀当年得到了教育扶贫资助,就读于百色祈福高中。十年寒窗她走出了大山;名校毕业,她又回到大山,担任村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成了群众奔好日子的主心骨和贴心人。正是在感恩初心的指引下,她走向了广袤秀美的八桂农村泥泞田间,跋涉在最艰苦、最偏远的乡村山野,把自己深深融入到养育她的土地里。她在扶贫日记中写道:“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黄文秀的初心,温暖、坚定。
感恩情怀是涌动内心的温暖,也是干事创业的能量源。《咱老百姓》中有句歌词:“是好人都忘不了百姓的养育恩。”作为报答,党员干部要弄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像黄文秀那样,把爱党之情、强国之志、为民之心与奋斗之行结合起来。将组织的培养转化为奋进的力量,将感恩之情转化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中做出一番“仰不愧天、俯不愧民”的业绩,“鞠躬尽瘁报答这未了情。”
“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这是黄文秀同志在日记中写的一句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炙热初心。驻村满一年的那天,黄文秀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继续前行。”仅用一年时间,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百坭村的贫困发生率降到2.71%,获得了年度“乡风文明”红旗村荣誉称号。她心中装着责任,脚下沾满泥土,全身心地在城乡、村屯间穿梭,用实打实的行动兑现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诺言,充分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难题的实招、硬招,真抓实干、动真碰硬,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我们就一定能不负党、不愧民,人生就一定能永放其光、永灼其焰。
从广西到海南,从北京到山西,走过黄文秀奋斗过的地方,回到她度过青葱岁月的母校,自9月17日始,历时3个月,辗转数千里,12场报告会,楷模的青春之歌在黄文秀同事、家人、同学、媒体记者等5位报告团成员的倾诉中缓缓流淌……思念和景仰、掌声和泪水背后,是人们对黄文秀那颗感恩父老乡亲的初心的最崇高的致敬。
山洪吞噬了一个年轻、可爱、可敬的生命,但它却动摇不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强大信念。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新时代青年应该怎样作为?用生命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作出了精彩的回答: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为人民辛勤奉献,青春才能亮丽。对楷模最好的告慰是什么?是继续前行,以立足本职岗位,以更坚毅的信心、更执着的干劲,在奋进新时代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八
看感动中国,不仅仅是为了积累素材,我想,更多的时候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激励自己要相信美好,相信好人终有好报,相信社会依旧充满温暖。
“伟大!”“感动!”“榜样!”这段时间,巡边老人魏德友的故事引爆网络,引发网民的关注,同时魏德友夫妇也入选了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裕民县各族群众纷纷为老人点赞。
今年76岁的魏德友老人,在中哈边境5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他和老伴守了52年,走了近20万公里,被誉为边境线上“活地图”。他用自己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一个普通老兵的爱国情怀,也因为他的事迹激励了新一代的年轻人。
今年39岁的马彩云是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一名普通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已经22年了,她告诉记者平时工作忙,有时候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时间照顾,所以有时候也会忍不住抱怨,但在电视上看到魏德友的事迹后,让马彩云有了新的认识。
“今天我在家看电视,看到魏德友老人守候边境52年,非常了不起,我为老人感到骄傲,以后我也要像他学习,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马彩云说。
察汗托海牧场克什玛布拉克村村民张华从电视上观看了海比尔·艾合麦提的事迹后敬佩地说:“作为新疆人,我的心里面特别的骄傲和自豪,以后我也要向老魏叔学习,因为坚持了就会有收获。”
魏德友老人坚守边境的事迹在裕民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有网民在微博上赞扬老人是“新疆人的光荣和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九
生活在和平的地区,永久想象不到原来还有这样1片土地,夹杂着战时留下的痕迹,年轻的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在从事着这片土地的扫雷工作。这是中国的土地,不能让它成心思危险,这也是人民生存的土地,1定要干干净净!
年轻的战士杜富国就是我国云南扫雷大队中的1名勇敢的战士!在他扫雷的生涯中,已不记得扫过了多少的雷,排除多少的危害。但是不幸还是降临了。在2018年的10月11日这天,同志们扫出了1颗雷,身为扫雷作业组组长的杜富国同志,让其他的同志退后,自己来进行着进1步的扫雷工作。但是在作业的进程中,这颗雷突然爆炸,杜富国同志也因此被炸毁了双腿和双脚。
当他被鲜血淋漓的抬出的时候,战士们都哭了,但是这位战士很坚强!在后期恢复进程的采访中得知,虽然家里人和医院和部队直到11月17日才告知他再也看不见光明的这个凶讯,但是这位战士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他很坚强,也从未后悔!更是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自豪!
从事扫雷工作,是杜富国同志的选择!在2015年的时候,本来可以安心度过的服役期杜富国同志,在看到云南扫雷大队抽调人员参与扫雷工作时决然的决定报名了。在经过了1系列的培训和考核,他成了1名光荣的扫雷兵!能够参与扫雷工作,是他特别自豪的1件事情!乃至他还将自己的微信名字改成了“雷神”,这是对自己工作的1种崇敬之情!
是甚么让这样的1位年轻的战士选择了扫雷这条路?固然是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国家的1种使命感!这片土地是中国的土地,中国的土地就要是和平的、安全的!战争为这片土地留下了生存的隐患,会要挟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他义无返顾,带着崇高的理想和使命,进行着扫雷!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酷爱生活的中国人。犹如杜富国同志1样的中国扫雷兵们,为了他们能够安居乐业,为了让这片中国的土地再次充满生机,凭仗着过硬的本领和英勇的精神,将这片雷区变成了人人都能到来的乐土!
生活在那里的1位老乡谈起来这些扫雷的战士们,不但感叹,过去由于这片雷区,虽然他已很谨慎翼翼了,但是还是前后两次炸伤了双腿,现在这些战士们将这片雷区清算干净了,他以后就能够安心的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生产和生活了!这位老乡每天都会来和战士们1起看看扫雷的情况,就在杜富国同志失事的那天,他也在现场,看到这1幕也是泣不成声!
有人或许会问,为何要扫雷?这是中国的领土!由于这片雷区的存在,我国的通商遭到影响、土地的耕种也难以播种、矿场资源也难以开采,对这片地区的巡查也遭到影响,这里是中国的边疆,由于这片雷区的存在,也可能成为安全的隐患,所以必须要扫!
以杜富国同志为代表的中国扫雷兵们,就是怀着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天都谨慎翼翼的进行着扫雷工作!这些战士们每天都游走在生死的边沿,即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他们,仍然接受着战时的考验!在这些战士的努力下,已扫清了300多平方米的雷场,中国仍有雷场需要进行清除,这些战士们仍然会继续讲扫雷工作进行下去,让中国边疆变得安全,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致敬这些扫雷兵们,我们会极致杜富国同志,会记住像杜富国同志1样奋战在扫雷1线的中国军人们!感谢你们为了祖国做出的如此大的奉献!
党人精神,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十
咬住产业不放松。杨宁尝试种植葛根,搞养殖,一番折腾下来,有赚有亏。2017年一次下村入户走访时,她发现一位阿嫂家里有一种紫色的糯米,询问得知这是苗家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一种叫紫黑香糯的独特品种。后来经过了解,种紫黑香糯的收益是普通糯米的两倍。
为发展特色水稻紫黑香糯,杨宁把婚房卖了。全村60多户贫困户跟进,大力发展“稻+鸭+鱼”共作模式。一年下来,每亩增收1500多元,极大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身处大苗山,目光却投向山外。2016年7月,杨宁看到村里的西瓜品质好,但没有销售渠道。她灵机一动,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泉水灌溉的高山西瓜”,很快就帮群众卖掉了西瓜。
跟着市场走,杨宁创办了“苗阿嫂”品牌,通过品牌销售农产品,实现户均增收3200多元;带领农村创业青年成立了“苗村倌”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三年来销售贫困户特色农产品900多万元。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十一
我觉得我今天晚上看完《感动中国》后,对我的人生又有了新的启发。我发现伟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平凡的生活中才能找到伟大的所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聚集起来,那就是伟大,渲染了环境,也感动着他人。
201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还有特别颁奖人物:抗战老兵爱国侨胞。他们都有一些相同点,那就是勤奋、低调、不喜欢空谈。
“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你们给予了濒临绝望的家庭一丝的希望。正因为一次意外,他们体会到丢失孩子的痛,所以致力于帮丢失孩子的家庭寻找孩子,其后并建立了“宝贝回来寻子网”。到了2015年11月,已经帮超过1200名被拐及走失的孩子找到了亲人。他们并非一帆风顺的,期间受过不少的威胁,要断他胳膊什么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畏惧,反而更加坚定不移的,因为他们知道那些被拐及走失孩子的亲人,现在是多么的绝望、多么地渴望见到自己的孩子,那些孩子可能受着什么样的伤害。张宝艳说,他们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能与时间赛跑,尽快帮助他们找到家和家人,尽早实现天下无拐的梦想。
并不是只有英雄才有创造感动的力量,不用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了。你做的是幕后的工作,但却是那么的重要。徐立平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一有差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他用生命换来国家的繁荣。别人问他为什么一直干这活,他总笑着说,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他的愿望却是那么简单,就是多陪父母,和父母去转转。他的平凡可能不足以让所有的人都认识他,但他却能感染他周围的人。让人感动的不是“伟大”,而是行动。
《感动中国》不仅是一个节目,还是一颗定心丸。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是中国人在世界各国都留下了不良的形象。感动中国的得奖人,他们用行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国人依然用行动感动着世界,不应以一部分的不文明掩盖了闪闪发光的美德。
只有用心去体味,美的时刻、感动人心的时刻,才会在你眼中、心中绽放!即使那是那么小的一个动作或者一件事情,你也会发现它的闪光之处,还会不自觉间自己也受到感染,去感动别人,带动别人。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十二
昨晚,“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南昌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获评“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对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的颁奖辞是:“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万佐成和熊庚香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经营一间露天厨房。最初,老两口在肿瘤医院旁的小巷里经营油条摊位。每当收摊时,总有患者家属前来借锅灶炒菜,夫妇俩从不拒绝。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求助,万佐成和妻子就买了十多套厨具和煤球炉,多的时候,一天有近三百人来炒菜。因为设备大家共用,所以这个厨房被亲切地称为“抗癌厨房”。
为了让“抗癌厨房”能维持下去,万佐成夫妇开始收一点成本钱,炒菜收0.5元,后来,煤球涨价、电费涨价,两人难以支撑,炒1个菜就收1元,维持收支平衡。
即便是春节期间,这里也不打烊。今年大年三十,这条小巷和平时一样挤满了癌症患者和家属,这个已经开了18年的爱心厨房,今年还为患者和家属准备了免费的年夜饭。
万佐成夫妇的初心十分简单:“能让病人吃得好一些,家属的遗憾也能少一些”。他们还经常开导、帮助病人,让大伙感受到家的温暖。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十三
2月18日晚,“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钟扬、杜富国、吕保民、马旭、刘传健、其美多吉、王继才、王仕花、张渠伟、张玉滚、程开甲等11位候选人成功当选“感动中国度人物”。
这些名字,着实普通,却又不平凡。
钟扬,“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援藏,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
杜富国,“勇斗歹徒的退伍”,去年10月中旬,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他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
马旭,“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20,她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赠1000万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笔巨款是马旭与丈夫一分一毫几十年积累而来。他们至今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
程开甲,“两弹一星功勋”,他从1963年至1985年,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还有“危急时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机长”――刘传建、“雪域油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等等。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工匠精神”热爱着自己的工作。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十四
时代需要英雄。方城县广阳镇青年王锋,用他的侠肝义胆和至善壮举再次诠释了“大美南阳好人多”的美誉。
7月的南阳,骄阳似火。然而,被英雄王锋所感动的媒体人的热情,比盛夏的温度更为炙热。王锋与雷锋,名字仅仅相差一个字,二人的精神境界也是不分一二。雷锋精神倡导的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也用毕生践行着这5个字。而王锋在救火时,用自己的大爱和鲜血同样为人们活灵活现地彰显出这5个字的伟大。他用真实的自己告诉人们,雷锋就在我们身边。热情、乐观、忘我的王锋让人潸然泪下。事发当日,王锋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轻而易举地逃生,但他都放弃了,直到自己被送往救护车的途中,他嘴里念叨的仍是两个字‘救人!’他用鲜血诠释着见义勇为、奉献他人的人间大爱和大义!”
虽然距离事发已有两月有余,可王锋那些救人后踏出的血脚印,却依然依稀可见。面对采访,附近居民难以抑制心中的感动与伤悲:“多好的一个人啊!”在他们的动情描述中,那些震撼人心、涤荡心灵的大爱义举生动重现。当日凌晨1时20分左右,王锋租住的居民楼发生了火灾险情,浓烟迅速蔓延到整栋楼房的各个角落。从睡梦中惊醒的王锋接连三次闯入熊熊燃烧的大火中,使妻子儿女,两名小学生,一名老师,10多名居民全部脱险。自己却特重度烧伤,烧伤总面积达到98%。“直到把人都救出后,已经全身烧成黑色,像炭人一样的王锋还在居民区不停地奔跑着,边跑边喊‘着火了!快救人啊!’”说起这些,邻居们眼中泪光闪烁,人们们亦无不为之动容。
王锋一入火海,体现的是家庭的责任;二入火海,体现的是心中的大爱;三入火海,则体现出人性的光芒。在王锋位于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的家中,王锋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子女一语未出泪先流,许久后,才哽咽道:“我们为他感到自豪,为了救别人,他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虽然我们心疼得很,但是我们觉得他应该这么做。”
“英雄!”这个词,是新闻媒体、医护人员、社会各界所有人对王锋不约而同的称呼。大家把心中的感动与敬佩深深融入这短短的两个字中。可至今躺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icu病房中的王锋,开口对医生说的第一句话却是:“我不是英雄,不管是谁,遇到这样的事,都会这么做的。”听到这些,医护人员心中,对英雄的敬意更为深刻。
王锋对生命的执着感动着每一个人,解放军总医院不会让英雄流血再流泪,将全力以赴、不惜代价救治王锋。王锋是河南人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王锋的这种精神特别可贵,特别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看了他救人时跑的路线,听了邻居和被救人员的介绍,我觉得他尽到了一个教师的职责,不光用自己的知识来教育学生,而且用行动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教师的榜样,也是一个普通公民的榜样,我觉得他这种精神在当前特别值得弘扬。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十五
我采访过不少先进事迹报告会,这次,第一次从台下采访改成了台前宣讲,向大家介绍我认识多时的采访对象毛卓云。
老毛的战场没有刀光剑影,却也凶险无比,他的课堂没有讲台话筒,却也教化心魂。高墙铁门,是要锁住邪恶与流毒,却并不遮挡他将正心正行的光亮照进人性的黑暗。即使这样的过程,如行走于坚冰,他也要破冰而行。
自从宁波市看守所设立专门的艾滋病犯监区以来,我就想去采访,想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直到20__年,才得到许可,走进禁区,也认识了老毛。老毛质朴、健谈,平实的语言里透着邻家大哥的亲和力,给人很强的信任感。在这坚壁高墙中,他像一股暖流,他那并不伟岸的身躯,总是散发着强大的磁场,有一种无形力量。
我们媒体的报道采写一开始定位在设立艾滋病犯监管的角度。但几次接触,我发现这个被大家亲切地唤作“老毛”的质朴警官,才更应成为焦点。
老毛是一位警营里的学者。在12年的工作中,他几乎每天都要和艾滋病在押人员谈心,每次谈话和心理疏导后,他都会将对方的心理反应、情绪变化等记录在册,因此也积累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和研究素材,摸索总结出一套独特而可操作的“五心法”。他五大本十几万字的工作笔记,无论从所耗费心血来看,还是作为可资研究的一手资料而言,都弥足珍贵。
老毛也像一位医者。他用学到的知识首先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做通了身边相关人士的思想工作。他更在工作中,为每一名监管对象寻找和研制独门“药方”。
老毛还是一位师者,对在押人员,既授业又解惑。比如有一批艾滋病犯是文盲和半文盲,老毛就给他们准备了纸笔和课本,还手把手教他们写字认字,给他们讲道理说文化,监室成了文化补习班。
老毛更是一位善者。病犯对老毛如父如兄如师如友的信赖,称老毛为“毛校长”“毛老师”“毛爸爸”,无疑是因为老毛的善心和善行。无论是拥抱狂躁,安抚哭泣的病犯,还是陪着病犯尽孝,善心和善行总是相辅相成。而每一次接近病犯,都如同接近黑色的魔障啊。
当然,老毛用时间和实践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忍者。12年来,监区里的在押人员一茬茬地换,不换的,是老毛。他很喜欢一句话,“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这几乎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践行初志的最佳总结。
老毛无私无畏、坦诚质朴、真心善行,他也正是千千万万普通警察砥砺前行的代表。记录这样的人民警察是一个记者的责任与使命。我很庆幸,能认识他,用我的笔记录讲述他的故事。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十六
2月14日晚,亿万观众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分享“国人年度精神盛宴”。由我省推荐的2019“感动中原”年度人物——王宽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这是x人第14次站上这个舞台。
2019年茶楼“卖唱”养育6名孤儿。
“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做了榜样。”这是“感动中国”给予王宽的颁奖词。
王宽,国家一级演员,x豫剧名家。1998年,王宽从x市豫剧团业务团长的位置上退休,和妻子王淑荣凭借着并不丰厚的退休工资,收养了6个孤儿。为了抚养这6个孩子,功成名就的王宽10余年风雨无阻,撑着多次病危的身体,去茶楼“卖唱”,将这几个孤儿养育成才。十多年来,他们还为社会各界需要帮助的人士捐款超百万。
温暖需要传递、爱心需要弘扬。王宽、王淑荣夫妇以退休之龄、2019年含辛茹苦养育6名孤儿长大成人的大爱故事打动了社会各界。他的事迹经x以及全国多家媒体报道后,众多网友纷纷为这个爱心家庭点赞、祝福。去年11月,王宽被中宣部、民政部等六部委和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奖”,成为全国百名慈善家之一,也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去年12月底,王宽被提名为2019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
从忆苦思甜到同苦共甘“王宽家”感动亿万观众。
颁奖典礼上,王宽和老伴王淑荣相扶相携走上领奖台,并接受主持人白岩松的专访。
“苦尽甘来”和“忆苦思甜”,白岩松说,看到老两口他想起了这两个词。
说起这些,王淑荣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台下不少观众的眼里也噙满了泪花。“军功章里你占60%,我占40%。”王宽由衷地说。
王宽坦言,他当时已经60多岁,再到茶楼去“卖唱”,遭受了不少白眼,有时一晚上连登台的机会都没有,他心里憋屈呀。可为了孩子们,他一直咬牙坚持着,“我的这些孩子都是孤儿,他们上学、吃饭、穿衣都很难,家里一点着落都没有,怎么办?我和我爱人说接回x,咱们同吃同住,把孩子养大成才。孩子们抱着我放声大哭,我说孩子们放心,只要我在,不会让你们上不起学,一定叫你们幸福地活下去。”王宽的话引起全场热烈的掌声。
白岩松又问:“刚开始是苦尽甘来、后来是忆苦思甜、然后就是同甘共苦、现在就变成同苦共甘了,幸福了吧?”王宽老两口幸福地笑了,他们说,两个女孩都大学毕业,现在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几个男孩也都工作了。
但这些孩子们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交不起赞助费,孩子们上学成了老大难,x市x路一小当时的张校长听说他们的事迹后,免费接收了孩子们;后来去茶座唱戏,大家都知道王宽挣钱养孤儿的事情,纷纷伸出援手,都来点他的戏。“我的家庭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孩子们也都长大成才了,我能不高兴吗?我现在是心花怒放呀。”王宽高兴地说。
最后,这幸福的一家人走上舞台,拉板胡、吹笙、弹古筝……在孩子们的演奏下,王宽唱起了豫剧。“好!”“太棒了”“真好听啊!”观众们连连鼓掌叫好。
颁奖典礼录制刚结束,观众们纷纷与王宽夫妇合影留念。“我的眼泪一直在流,王宽的事迹非常感人,他身上体现出的这种大爱弘扬了x人的传统美德。我是x人,我很自豪。‘王宽家’已经成为一个爱的符号,他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帮助弱势群体。”在x工作了20多年的朱军梅感动地说。
“养育6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孤儿,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我又羡慕又敬佩,如果将来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也要伸出援助之手。”来自xx的观众李震英说。
捧着沉甸甸的奖杯,王宽激动地说:“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要感谢x父老乡亲对我的支持。我也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今后我不仅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更要带领孩子们把爱心传承下去,去帮助更多的人。
2019年间几多x人“感动中国”
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品牌栏目,《感动中国》自2019年推出以来,向全国观众推荐了100多位“感动中国”人物。在这份名单中,x人的身影,从来都是浓墨重彩的存在:张荣锁、任长霞、洪战辉、魏青刚、王百姓、李剑英、谢延信、武文斌、李隆、李灵、胡佩兰、刘洋、陇海大院、王宽……2019年来,一个个x人先后登上“感动中国”的舞台。
在录制现场,专访完王宽老两口,白岩松感慨地说:“我大概查了一下,从x走出来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应该在全国的省份里不是排第一就是第二。我一直有个想法,大家应该有共识,甭再说x人、x人、x人、x人等等,咱们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国人!”他的话音未落便引起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据悉,同时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十大人物的还有x“磨刀老人”吴锦泉,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张宝艳、秦艳友,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莫振高,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村干部买买提江·吾买尔,琴弦上的放歌者阎肃,最帅潜水员官东,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率领中国女排重夺世界杯冠军的郎平。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十七
看完《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我认为时代的进步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知识,一个国家的底气,除了他们拥有的高素质高文化的国民之外,还需要一群不畏艰苦在国家科技技术第一线熬夜奋战,努力创新的技术工人们。每一位在不同岗位上的技术工人,用他们的刻苦专研,辛勤付出,不懈努力创造着一个个不可能而却又可而为之的奇迹,也在诠释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至理名言。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技术强国”这四个字。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十八
谈到女排,我们就会自然加上两个字“精神”,“女排精神”这个词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更是一种寄托,比如郎平,比如队中这些女排姑娘们的父母——皆如是。
当张常宁的发球过网后发生急坠破坏了对手的一传,惠若琪的探头给塞尔维亚人送上致命一击之后,如你,如我都会发出歇斯底里的咆哮,这是一种宣泄,更是一种属于全体中国人的荣耀,要知道在三十年前,这就是支撑一代年轻人的“女排精神”。
我们以为还要等待下一个20年,幸好我们有郎平,然后她给中国女排带来了全新一代的“朱袁张”组合,你能想象一支在伦敦仅仅进入八强的球队,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站上世界之巅吗?2015年世界杯夺冠——这竟然和郎平此前给出的时间表完全重合,在她连续发掘了朱婷、袁心玥和张常宁之后,给出了这支女排出成绩的时间表就是2015年!
现在,肯定不会再有人去提出征前关于奥运大名单的质疑了,现在肯定不会再有关于魏秋月和沈静思的争论,也不会再有“惠若琪还行吗”的质疑,也不会再有“怎么没有曾春蕾”的疑问——是的,这一切都不会再有了,因为胜利和夺冠可以堵住所有人的嘴!
这是一支年轻的朝气蓬勃的女排,可谁又知道,郎平在和巴西的四分之一决赛前曾经有过“最后一班岗”的告别词呢?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向死而生,在雅典这支叫中国女排的球队经历过,在里约,这支叫中国女排的球队又经历了一次。
真的,除了这个团队,没有别的任何一支球队能够配得上“精神”二字——请记住,她们的名字叫中国女排,她们30多年来激励国人的叫“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