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庄子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8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字学者和思想家。他在他的著作《庄子》中讨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包括自由、人性、生活的意义等。庄子读书的态度与常人有所不同,他认为读书并不是为了与人争高低,而是为了个人修养和独立思考。他认为,读书应该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而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因此,庄子强调读书的自由和开放性,注重阅读的乐趣和灵感的获得。
段落二:庄子对于阅读的境界和境界的追求。
庄子在《庄子》一书中提到了“辨惑”这一概念,他认为读书应该能够让人摆脱迷惑和疑惑,从而达到真正的境界。他认为,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修炼,通过读书可以解决人们内心的烦恼和疑问,使人们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因此,庄子强调对于书籍的深度思考和独立思考,以及对自己心灵的探索和解放。只有通过不断地追求境界,才能真正领悟书籍中的智慧和哲理。
庄子认为,读书不仅是一种精神享受,更是一种提高自己能力和扩展自己视野的手段。他认为,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取社会经验和历史智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庄子认为,读书是一种双向的活动,读者应该虚心地吸收书籍中的智慧,同时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读书籍,形成独特的见解和价值观。读书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
段落四:庄子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庄子提出了一系列读书方法和技巧,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书籍中的含义。首先,他提出了“养心式”,即读书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以便更好地理解书籍的精神内涵。其次,他强调了“审读式”,即要对书籍进行仔细审查和分析,理清书中的主题和论点。最后,他提出了“启蒙式”,即读书时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思考,批判性地思考书籍中的观点和论据。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书籍中的哲理和智慧。
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庄子给予了我们许多读书的心得和实践建议。首先,他强调要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不盲从于他人的观点和结论。其次,他鼓励我们要不断地追求境界,并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负责任。最后,他要求我们挖掘书籍中的智慧和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与他人分享和交流。通过实践这些建议,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提高自己的素质。
庄子的读书心得体会可以概括为:对于读书要有自由和开放的态度,追求真正的境界和心灵的平静;读书不仅是一种精神享受,更是一种提高自己能力和扩展自己视野的手段;读书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读书要有技巧和方法,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思考;最重要的是要将读书的智慧和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庄子的读书心得体会对我们指导和启发都至关重要,它提醒我们读书是一种丰富人生和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个自满的人,是不会知礼,知义的。懂的自谦,才会明白礼义廉耻。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庄子》以及《庄子读书心得体会》是我多年来一直喜欢阅读的作品。通过读庄子的书籍,我获得了许多关于人生、自由、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心得体会。下面将以五段式的连贯结构,分享我在读庄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收获。
第一段:顺其自然,活出真我。
庄子的著作中,强调了自然状态的重要性,他认为世界的运行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而人们应当顺应这种自然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从琐碎的自我限制中解放出来,追求真我。在阅读庄子的书籍过程中,我深深领悟到活在当下的重要性。过去、未来都无法左右,我们唯一能够掌握的就是现在这一刻。只有在接纳现实的同时,我们才能够真正领悟到自己内在的价值所在。
第二段:去障除障,寻求内心平静。
庄子的理论主张“在有为的世界里,寻求无为的状态”,他认为人们应当去掉一切的顾虑和束缚,才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通过阅读庄子的著作,我明白了内心的平静并非来自于物质的追求,而是来自于对自我的理解和调整。只有当我们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主动去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心灵的安宁与舒适。
第三段:保持心灵的自由,不受世俗的束缚。
庄子的主张深深地触动了我对于自由与束缚的理解。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许多规则与习俗只是浮云,被束缚于这些东西之中无疑是一种枷锁。通过庄子的书籍,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于成功、金钱、社会评价等方面的观念。我意识到,这些都是世俗的东西,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心的认同和对于内在世界的探索。
第四段:虚无若虚实,自在若自在。
庄子的写作风格十分富有哲学思考,他以夸张、讽刺的手法表达了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他的书籍,我明白了虚无可能又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只有当我们将心境放空,去接纳一切,才能够真正的自在自在。庄子的文字启发了我的思维模式,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帮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
第五段:追求科学与哲学的平衡。
通过庄子的书籍,我对科学和哲学两个领域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庄子主张要追求科学的认识,但同时也强调了哲学的方向。他认为,科学只是解释现象的一种方法,而哲学则试图探究更深层次的真理。这让我明白了科学与哲学在人类思考中的相互促进关系,只有在科学和哲学两方面的追求中寻找平衡,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意义。
总结:
通过阅读庄子的著作,我对于人生、自由、自我认知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庄子的思想启发了我重新审视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帮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通过他的文字,我学会了顺其自然、去除内心的束缚、保持心灵的自由和追求科学和哲学的平衡。这些心得体会在我日常生活中指引着我,让我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庄子的著作在我人生的旅途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我会继续努力深入研读庄子的哲学思想,丰富自己的生命阅历。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经典书籍需要慢慢地读,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读《庄子》时,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结果一无所获,还让心态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泽。我决定沉下心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一天只读那么两三页,三十三个章节,共四百多页,分付几个月时间。这期间里,多写读书笔记,加深认识和记忆。
这两天我读的只是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了解到庄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遥地逃开名利的束缚,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荡在宇宙天地间。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较之老子,更加热衷于无所羁绊的自由。他可以做到无视世俗的一切偏见或者只是意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无论世人如何赞誉还是诽谤自己,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个性的坚持。这一点真的很难得。一个人生活于世,就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不能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或者不过是傀儡。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比如功业、名利等,要活得洒脱、坦荡与无比自由。
庄子的逍遥的人生价值观,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极避世,不值得赞同。但我们要承认的是,人各有志,庄子和老子一样,不是积极追求建功立业扬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个人的力量是极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脱苦难的人生。庄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庄子思想诞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庄子睿智、豁达、富有远见卓识的个性,亦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庄子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年如新,正因为它能够引起广大人们的共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热爱自由、无所顾忌的品性,只不过是有的由于种种外在环境的影响,而被社会规范、人生准则、忠于名利等东西所掩盖。老庄思想代表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最无华的价值观念,可以企及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触动软肋。
我们不妨在行走于人生困顿的时候,或是感觉到人生劳累的时候,汲取庄子逍遥自在的思想观念,让心灵保有一份难得的安静与沁凉,以便能够迎接更大的挑战。当然更可以依从于庄子,实践体会他的逍遥思想,在其中自由驰骋,获得轻松愉悦和无所担忧的人生体验。
在我的眼里,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并没有什么缺陷,被所谓的正统思想观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议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谁是谁非,本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就应该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层的,后人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而不单一的思想养料。人生、国家和社会,需要博采众长,才能实现优质,否则就会朝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一边孔子,一边庄子,我认为是必须的。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接下来本站小编给你整理了庄子读书。
欢迎大家的阅读。
借助于《百家讲坛》的神力,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庄子也终于开始风光起来,他的人生哲学也变得流行起来。什么“逍遥游于物外,”什么“无为,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精神。等等。可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庄子也是犬儒主义的创造人,庄子的“自由精神”混合而显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国倡导庄子精神实在不是时候。
《庄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为大家公认,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我要补充的是:《庄子》中还有大量言论,体现了一种非常糟糕的驼鸟智慧和乌龟哲学。庄子一方面大骂世俗,一方面又反复说要“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外”,也就是说,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无条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处,一方面大谈“不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诫人们要“与物周游”,“与物为春”,庄子一方面是大胆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又奉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现实主义策略。庄子的想像更多地体现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实际行为上却认同价值颠倒的现实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触及实际的“神游”而已。其实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是完整的庄子,它们共同组成了人生态度。
所谓“犬儒主义”,指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畸形关系。犬儒主义诞生于公元5世纪的希腊,它指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对抗精神,一种深刻的怀疑,它认为世界是不值得严肃对待的,不妨游戏。到了现代,犬儒主义的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绝的态度没有变,犬儒主义虽然对现实不满,但是又拒绝参与社会世界,或遁入孤独和内闭,或转向任诞的审美主义,而其骨子里则是虚无主义。他们对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离意识,但是却不敢或不愿与之正面对抗,而以一种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处理态度来曲折的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妥协混合的矛盾立场。
犬儒主义不仅仅表现了现实的黑暗,或者现实世界中道德的颠倒和价值的真空状态,更是人们对于这种颠倒和真空状态的麻木,接受乃至积极认同,犬儒主义者即使在心里也不再坚持起码的是非美丑观念,不但对现实不抱希望,而且对未来也不抱希望。犬儒主义的核心是怀疑一切,不但怀疑现实,而且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犬儒主义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有可能现为死气沉沉,一潭死水,也可能表现为装疯卖傻,装神弄鬼。犬儒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黑暗,绝望感弥漫的历史时期,这个时候的突出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像世界的高蹈,两者相互强化。
无意中在书摊买了于丹庄子心得一书,读来感到相当有趣,觉得很舒服。那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只一种难以理解的豁达。他包容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会受到不求上进的影响,但在我认为恰恰相反,其实庄子里面的精神,在今天这个社会,很多人都需要。这是需要你辨证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嘛。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但是我认为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主语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觉悟是一个佛家语。用现在的话就是“看见我的心”。我曾经觉得“觉”很重要,但是看过书之后反而觉得“悟”更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经历。当我80岁时,回想这一生的点点滴滴,时光流逝,脑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还是一个过程。但是他是我的经历,我的积累。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觉”是瞬间,好像一点过程都没有。有些不劳而获的意思。
同样在我的工作中也应该多“悟”而不是“觉”。只有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才能有机会或是有资本“觉”的。古人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同样,我认为“觉”是在“悟”的基础上的。不论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才可以成功的。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之前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暑假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最初知道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虽不知道什么意思,只觉得诗句挺特别。后来知道庄子写了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庄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虽是一个幽默而有涵养的人,但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他贫穷到极点,处处求人,等米下锅德地步。
在于丹《庄子心得》里,我很喜欢“境界有大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而世代漂洗为生;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国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候身价倍增。
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
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失自己。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庄子,名周,是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著有《逍遥游》《养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庄子》一书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而庄子最令我佩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认为人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又安静地回归了自然。庄子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在庄子书中,以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但其中却蕴含着天大的奥义与智慧。庄子是一个非常善于讲寓言故事的人,他的寓言故事,陆离光怪、神神叨叨,他的生活贫困潦倒、等米下锅。他没有富裕的生活,温饱不定,这样一个人,他凭什么去逍遥游呢?就凭他的精神!庄子的心胸非常的宽广,他曾经对他的.弟子说过,“我死之后,将我扔到山沟里。让苍天穹庐做我的棺盖,让广袤大地做我的棺底,让日月星辰、世界万物给我陪葬。这是一种多么豁达的境界呀,庄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如此的看得开。
人,本来是无羁无绊的,本来是放纵自由的。但由于太多的选择,太多的物质利益,束缚了我们的身心,迷失了我们本来的面貌。如果说儒家给了我们坚实厚重的一片大地,则道家给了我们一片未来自由的天空;如果说儒家让我们学会了挑起担子,负起重量,则道家让我们学会了举重若轻。庄子的精神就是,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摇,不为名誉权力所挂念,让心胸豁达一点,开朗一点。《庄子》中记叙了那么多的寓言,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都是为了一句真理:“大道合乎自然”。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九
庄子那本书买回来搁在那里半年了,也没有看过,因为我和同事们在地摊上转的的时候,一位同事买了本史记,因为这个代表了文化人的象征。但是,我买了本庄子,可能是附庸风雅吧。
庄子这本书放在那里半年没看过,他在哪里静静的躺着,可能是在睡觉,弥散在一种逍遥的氛围中。也可能在等待着,等待懂他的人出现。
翻看庄子这本书看的时候,第一个感觉特别难懂,本来我对古文就不懂,再加上每一行里面冒出些生僻字,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没文化真可怕的写照浮现在脸上。再就是他的意义特别难理解,对于我,通过解释加译文依然领略不了其要旨。但是,有时候也能读上几句可以说只能认识字的几句话,感觉又是朗朗上口,字字珠玑,就是说一句话,一个字,都闪现着智慧的光芒,有时候看到的,似乎还有自己生活的影子,立即有种羞愧的感觉。
庄子的精神很博大,说实话严格领会庄子的意义更是难上加难,庄子的思想似乎在天边飘荡,而自己就好像是井底之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每个人也许在这社会上拼搏,成功也罢,失败也罢,但是,缺忘掉了一件事情,我来到这个社会上是干什么的,漫无目的,似乎也在飘荡,但是,不知道怎么飘荡,不知道飘到那里去,这件事情应该谁都解决不了,只能是扣住心扉问自己。自己连自己想做啥都不知道,还能问出什么。
庄子的思想飘逸峻异,并没有说明我们该怎么做,不像孔子。但是,感觉到是要让人站到一个特别高的高度看问题,我们在物理学的坐标常常是地球,但是,庄子的坐标可能定在了太空。让人感觉坐在太空中看一切事物的流动。
庄子的思想可以说很难解读,只能慢慢的从中一遍一遍体会,有些小说看一遍就算完了,但是,庄子的小说感觉到看几十遍都闲少,庄子指明了大道,让人呆滞的思想有似乎变得有了点火光,我们中国人在20__多年前就有了这种思想,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庄子的思想很博大,历史学家可以通过庄子的思想来看待历史,政治学家可以通过庄子的思想来审视政治,商人还可以通过庄子的思想来经商。对于老百姓的我来说,还能从庄子的思想里面得到什么东西,估计可能就是不断的审视自己,把自己的所有不良的东西剔除。
没有一个精神基础,感觉到有时候就漫无目的,茫然失措,就像是随风而摇摆的树叶,不淡定。我觉得是最最失败的地方,也不是说做出什么大事,就是没有一个思想基础,可能那个目标是虚无的,指导我们的只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没有一个切合自己实用的方向和目标,有可能就是真的空虚一场,梦一场。
不断的重新认识自己,不断的改变自己,让自己能赶上这个社会前进的步伐,社会就这个样子,他是一种存在,不能因为我们的喜好而改变,他在不断的变化,如果有错,也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就是社会的一份子。不行崖异之事。
读了庄子,感觉到连庄子的门都没有进去,只能是不断的在生活中体会,如果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如果不从生活中体悟,庄子这本书,真的很难领略其真。当然了,还要不断的学习,凝练,不能荒废人生。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十
那孩子是我,那小书,我今天才知,是庄子的《南华经》。
思绪回到现实,看着那些不断退去的蝴蝶,我忽然间泪流满面。庄周,是你么?这些年,原来你一直都在,看着我从一开始向往纯净的自由一直到挣扎于名利难以自拔。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你看来,我和他们没什么不同。只是这一次的对话,又代表了什么?重新告诉我自由的定义,是回答多年前的问题,还是新的希望?男子不回答,只是笑,蓦地,萦绕心头的疑惑消失殆尽。
自由,是一尾雀跃于心间的游鱼。
蝴蝶重又出现,男子逍遥跳跃,一如往昔。这一次,没了年少的执着,没了名利的追寻,我只冲他笑笑,便反身出了山洞。与他的第一次对话,是启蒙,第二次对话,是救赎。对所谓名利的纠缠,不过拘泥于外物罢了;自由,是精神上的超脱。对所谓自由的追寻,关键是看自己。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一
初读《庄子》,欣赏老庄的睿智;又读《庄子》,感慨老庄的逍遥淡定;再读《庄子》,更被老庄的笑对生死而折服。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
”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
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
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
庄子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不要觉得: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
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笑谈生死呢?《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看来是相当严重的,但庄子说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
对于自己的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妻子之死,他就“箕踞鼓盆而歌了”。
庄子视死生变迁,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只有顺从依随,才是人间至道。
我们借此而说庄子是达生主义者。
他是无生无死与天地为一体的,他是上与天地主宰同游,下与看破生死不分始终的人为友的,他是视死生为一化的。
所以妻子死而歌,已死不哀。
我们除了顺其自然,不要把生死看得太重,节哀自便之外,还能做什么呢?可茫茫红尘中,有几人能做到和庄子那样呢?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
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
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当代社会,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已经远远胜于远古。
但是,在心理上,对于死亡的畏惧,对于生命的留恋也远远超乎从前。
应该说,在今人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隐私,有太多太多的牵绊,有太多太多让人闭不上眼睛的事情在心头纠缠。
但是,庄子讲了很多关于自己的、亲人的、朋友的生死故事,他对生死的看法与今人全然不同。
在他已经穿越的这个生命中,他看重的是火光,而不是柴火的长度。
人生的事迹是可以写下来的,但每一个人的判读又是各不相同的。
庄子在《养生主》篇里有这样一句话,说:“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油脂。
在柴火上燃烧,油脂烧完了,柴火燃尽了,但是火却可以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
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
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
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
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
庄子是隐士,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
他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极"、"厌世"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
只要我们深入到道家那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之中去看一看,就不会草率地使用"消极"、"厌世"等词汇了只要开始接触庄子,你便会不自主地神往于他所开辟的思想园地。
在那里,没有“撄人之心”的陈规,没有疲惫的奔波,也没有恐怖的空虚,更没有压迫的痛苦。
凡是纠缠于现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都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
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
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年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其实在你的内心中都会不经意的流露,你的心态会决定你以后的生活,是幸福还是奔波,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的,当你有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就不会为生活的一些小事去烦恼。
看见我们可以活下去的那个希望,其实我们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乐生,做到顺应,做到当下的'快乐,活好每分每秒。
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二
在办公室谈到庄子的智慧,有同事说:时代不同了,现在的时代根本就行不通庄老先生的那一套。她说的是十分正确的,现在的社会,我们都太浮躁了,纷扰喧嚣的时代里,人们很容易丧失自己的本性中的纯真和质朴,我们被这个社会感染得太成熟了,太复杂性了,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追求些什么,也不知道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每个工作日忙忙碌碌,疲惫不堪,从而心生抱怨,渴望自己突然有一天能够不用工作也能过上自己喜欢过的生活。
而我们喜欢过的生活是与金钱分不开的,如今没有钱,你的任何愿望好像都很难达到。许多人,甚至大部分人不是为了快乐而进行工作的,只是为了生活的需要,没有钱没法生存,所以,只好工作了。没有了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只是把工作当成了赚钱的工具,既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了,自然也难以从工作中获得更多的乐趣,这样工作起来肯定是很枯燥的,生活的精彩也会因此而逊色不少。
现在我只看了《于丹庄子心得》的一部分,现在把第一章节,关于庄子对待名与利以及生与死的看法谈一下。在我国古代人物里面,庄子算是一个大智者,他能够看透这世间的许许多多事情。他的智慧不是别人教的,而多是自己思考的,用一个词形容:思精才富。思想精妙,才学丰富。淡泊名利,随性而活,顺应自然。
我觉得这不是消极的无为作派,而是追求人之本性的超越境界,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一个穷人悠闲的在沙滩上晒太阳,一个富人走来问他,你难道没有什么烦心事吗?穷人说:“难道你有很多烦心事吗?”富人说:“是啊,我得努力赚钱”。穷人问:“赚了钱之后呢,我要买个大别墅。”“之后呢?”穷人又问…大家可能都知道,最后,富人的的回答是,像你一样悠闲的躺在沙滩上晒太阳。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实际上,人的许多追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很难达到的,我们不用努力赚很多钱,也可以悠闲的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没有人规定必须有钱人才能这样做。
就像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一样,我们也可以生活得很快乐,不一定得有宝马奔驰,不一定要有华丽别墅,穿着廉价的衣服,吃着家常的饭菜,只要我们身体健康,心态平和,生活依然会充满阳光。
社会越来越发达,诱惑也越来越多,看穿了名和利,透彻了生和死,那么许多诱惑自然不复存在。这些可能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尽量的去淡化名利在我们心中的地位,这并不是说人可以不追求,而是说追求的方向不同。比如,原来你努力工作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获得优异的成绩,以求得到领导的好评,但是现在,我们为了获得自己心灵上的平静,良心上的无悔一样要努力工作。实际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是一样的,都是一个人在努力工作,最大的区别是,做着同样事情的人,他们的内心追求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工作只是为了赚钱,有的人工作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生活的充实、快乐。
可能这两个人都很贫穷,可是由于他们对待工作的看法不一样,就会造成心态的不同,从而内心的幸福感也会不一样。既然都是要工作的,我们还是比较快乐的工作吧。这用庄子的话叫做:顺乎自然。调整心态,接受事物的发展方向。
人生在世,区区几十载,如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智慧,则无悔于此生了。而智慧的获得,一是读书,二是思考。孔老夫子曰:学而不思,则惘已。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还是一个愚钝之人。为了自己的人生更加有趣味,为了自己的生命充满智慧,希望每个人都多读书、多思考,努力做一个思精才富的智者。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三
犹记得我是在高中的时候才对庄子有了初步的了解,是因为我们课本上节选了庄子的《逍遥游》作为我们那时的课堂学习任务。直到那时我才初次接触到了《庄子》,后来又渐渐地许多关于庄子的文章,也逐步体会到了庄子的“无为”即无所作为的思想,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然物外的洒脱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幸福生活吧。《庄子·齐物论》中有一篇庄子梦蝶的文章也颇为人知。《齐物论》是庄子人生观和生存方式的哲学基础,所谓“齐”就是“同”,就是“一”,就是“无差别”。庄子把世界万物看成浑整的同一,此篇“庄周梦蝶”寓意即“齐”,庄周与蝴蝶有什么区别?到底使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谁能分得清呢?世界奇幻多变,万物不断运化,形生神聚则为人,形之神散则回归大自然。此外,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至乐》了,在此篇中庄子的观点是“至乐无乐”,真正的至乐是超脱世俗情欲,求得内心恬和之乐,从世俗的小我中超脱出来,与天地精神往来,达到与宇宙相合的大我,达到与天同乐的境界。当庄子的妻子逝世时,庄子不悲反歌,正是因为他看破了生死,生不由己,生有何喜?死由天定,死又何悲?不以生喜,不以死恶,一切随顺自然,这就是最大的快乐吧。
其实,我们真的有必要去研习一下庄子的文章,以前之所以喜欢读他的文章,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文章语言优美,通常用一些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以他人或他物来自喻,内涵丰富,韵味无穷,引人深思。另一方面,则是我深深地被他文章中透出的超然物外,无为而治的境界所深深的震撼了,以至于深深地被它所吸引,所着迷。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十四
如今一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关于怎样面对挫折、如何为人处事之类的书籍比比皆是。这些称之为的心灵鸡汤的书籍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人们的口味,给予了人们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我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却总觉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阅了于丹的《庄子心得》。
这本书实际上是于丹对《庄子》一书的读后感,她用心地研究《庄子》,通过解读庄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循序渐进的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遥得自在。这是一种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于丹的《庄子心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在享受读书这个过程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思考,着实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于丹在书中将庄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现给我们,教我们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应该用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才能超脱与释然。但是现在的人们,也包括我自己,谁能具备这样的心态呢?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牵绊,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内心世界却依然空虚,觉不到半点快乐。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被小事所困,与周遭的人也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质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别人的行为,不盲目的追随流行,试着用庄子的大境界来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于丹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动态平衡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在前进,而我们原地不动时,我们会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尤其是在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那么这种平衡便很容易达到。我们可以多读书,多接受新的信息,让自己与时代的前进保持同一个步调,发展和提高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好的认识自己、涵养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也更容易获得庄子的大境界吧。
读完于丹的《庄子心得》,心灵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觉收获颇丰。只要我们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不随波逐流,并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获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以上,就是可圈可点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庄子》读书心得体会全部内容,可圈可点一直关注学习资料,为大家提供优质文章,更多内容请各位同学持续关注可圈可点。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五
style="color:#125b86">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博学多才的中古文学老师最喜欢讲的也是庄子的作品,在学校组织了我们集体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
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
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我们的快乐,就是可以从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里,看见他们对你的喜爱,夫复何求!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十六
庄子名周,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著有《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为道家的经典。
在阅读《庄子》这本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它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想象力丰富,文风汪洋恣肆。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层出不穷的奇妙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文《逍遥游》表现尤为突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句中体现了作者那种超然的`想象力。也许作者也想成为鲲鹏可以遨游于天际,无拘无束超然物外,拥有绝对自由,不受现实的羁绊。
《庄子》一文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学作品,文学价值非常高。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如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都受其影响,可见影响之大。
探其思想观点多以老子为依附但有所发展,主张“无为”“无用”“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又从其相对主义出发,否定客观事物差别。对儒学多有诋毁,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出激烈的抨击,却又采取逃避现实,逍遥自得的态度。看其根源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国阶级矛盾尖锐,互相兼并也更加激烈,思想家都在尽力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庄子无力改变这种现象虽然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但也只能逃避现实。
《庄子》一书从文学角度来看不失为一部经典,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微薄感受,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庄子》生死小感。
初读《庄子》,欣赏老庄的睿智;又读《庄子》,感慨老庄的逍遥淡定;再读《庄子》,更被老庄的笑对生死而折服。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
”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
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
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
庄子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不要觉得: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
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笑谈生死呢?《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看来是相当严重的,但庄子说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
对于自己的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妻子之死,他就“箕踞鼓盆而歌了”。
庄子视死生变迁,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只有顺从依随,才是人间至道。
我们借此而说庄子是达生主义者。
他是无生无死与天地为一体的,他是上与天地主宰同游,下与看破生死不分始终的人为友的,他是视死生为一化的。
所以妻子死而歌,已死不哀。
我们除了顺其自然,不要把生死看得太重,节哀自便之外,还能做什么呢?可茫茫红尘中,有几人能做到和庄子那样呢?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
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
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当代社会,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已经远远胜于远古。
但是,在心理上,对于死亡的畏惧,对于生命的留恋也远远超乎从前。
应该说,在今人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隐私,有太多太多的牵绊,有太多太多让人闭不上眼睛的事情在心头纠缠。
但是,庄子讲了很多关于自己的、亲人的、朋友的生死故事,他对生死的看法与今人全然不同。
在他已经穿越的这个生命中,他看重的是火光,而不是柴火的长度。
人生的事迹是可以写下来的,但每一个人的判读又是各不相同的。
庄子在《养生主》篇里有这样一句话,说:“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油脂。
在柴火上燃烧,油脂烧完了,柴火燃尽了,但是火却可以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
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
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
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
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
庄子是隐士,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
他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极"、"厌世"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
只要我们深入到道家那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之中去看一看,就不会草率地使用"消极"、"厌世"等词汇了只要开始接触庄子,你便会不自主地神往于他所开辟的思想园地。
在那里,没有“撄人之心”的陈规,没有疲惫的奔波,也没有恐怖的空虚,更没有压迫的痛苦。
凡是纠缠于现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都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
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
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年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其实在你的内心中都会不经意的流露,你的心态会决定你以后的生活,是幸福还是奔波,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的,当你有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就不会为生活的一些小事去烦恼。
看见我们可以活下去的那个希望,其实我们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乐生,做到顺应,做到当下的'快乐,活好每分每秒。
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
《老子》读后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
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
王子朝杀悼王自立。
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
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
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
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
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
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
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
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
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
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
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
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
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
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
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第一章》)这就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
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十七
徜徉于大自然,他总能静心地听到__自在的旋律。他的妻子死了,他虽然悲伤但是不久便鼓盆而歌。他把生死视作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还原过程。病重时,弟子要厚葬他,庄子却拒绝了,他说大地就是他的棺材,万物就是陪葬。还有什么比这更盛大的呢?心挂无碍,潇洒自在!
书中庄子曾说:“真正追求内心的人,只在意他们的生活是否与自然和一,他们更珍惜生命,照顾心灵。而你却只是顾惜肉体生命,任由外在因素干扰情绪,伤了天__,把时间浪费在友情无情的地方争辩之中。”这段话告诉我们事情或感情,只用在对的地方,要善用时间、珍惜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不许白白浪费。
看完这本书让我的生活体验变多了,例如:无情的故事里我学会如何善用时间或如何珍惜时间,因为时间是最宝贵又会流逝掉的金钱,用现在的纸__或用现在的硬__是买不到已经流逝的时间,所以一定要趁现在好好善用时间、珍惜时间。我也在回报的故事里学会了懂得回报别人,假如别人帮助我时,我心想,当别人需要帮忙的时候,我也可以帮助别人。记得我有一次坐着公车,我那时候会利用短暂的时间复习老师所教过的生字或课文,我也看到很多人在公车上看著书、听着耳机喃喃自语。我放学时,都会在椅子上复习生字。
此外,庄子很孝顺也很乖巧,因为假如别人想不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时,庄子会适时的帮助他。我也要向庄子一样,善加利用时间之外,也要乖巧懂事,孝顺父母。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篇十八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庄子》又名《南华经》。庄子一生及其作品《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而《庄子》全书精髓是《逍遥游》,其《逍遥游》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且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虽然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困难难解,如之奈何?学学庄子吧!顺其自然对解决事情有时会有一定的作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