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实用1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的美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教学中渗透文章的写作方法,安排小练笔,发挥学生的想象。
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的美。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课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众多的名山大川,你们在假期里和自己的父母去过哪些名山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黑龙江的伊春市去看看,那里有一座风景如画的山,这就是:五花山(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课文最后一段)。
五颜六色是什么意思还有其他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呢(五彩缤纷)。
五彩缤纷是形容哪个季节的五花山呢(秋天的五花山)。
这五彩兵分的色彩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五花山的秋天吧!
三、品读课文重点段落第四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秋天的五花山有哪些颜色你喜欢什么颜色,划出来自己读一读,读出你的喜欢。
(金黄,杏黄,火红,紫红,翠绿)。
2、你喜欢什么颜色,能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吗(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及与句子有关的图片)。
3、指导朗读学生喜欢的句子。
如:金黄色(觉得耀眼,阳光明亮。)。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多人读)。
杏黄色(指名喜欢这个颜色的学生读)。
让学生说说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那就读出你的感受吧!
指名读。
火红色:用了比喻写的.非常生动,写树林跳舞非常活泼、轻快。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指名读,男生齐读。
紫红紫红:注意重复紫红这个词还有幕布,可提醒学生。颜色浓烈。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
翠绿:写出松柏不畏严寒。能读出坚定的语气吗。
齐读。
4、五花山美不美作家写的美,摄影家拍的美,相信我们能读的更美。
全体起立齐读第四段。
四、学习第二、三段。
1、五花山的秋天的确美,那么五花山的春天和夏天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读描写五花山的春天和夏天的段落,找一找春天和夏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绿)。
2、那这两种绿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春天(出示课件)。
(1)、春天的五花山是一种什么样的绿呀(淡淡的绿,嫩嫩的黄)。
自己读一读,划出让你有感触的字词,说说你的体会。并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
(2)、夏天的五花山也是绿色的,但是绿得不一样,那是一片怎样的绿呢(浓浓的绿)。
自己读一读告诉我夏天的五花山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重点指导学生感受“像被绿油彩涂过”这句。
指名读。
五、拓展延伸,安排小练笔。
1、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五花山的春天、夏天、秋天的美丽景色,那么,五花山的冬天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播放五花山的冬天的课件,让学生观看。
2、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写五花山的冬天。
3、汇报交流。
板书:
春天:淡淡的绿嫩嫩的黄。
五花山夏天:浓浓的绿。
秋天:五颜六色(金黄,杏黄,火红,紫红,翠绿)。
冬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二
“认识周长”这一课题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1、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2、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
3、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表象。
1、从“一圈”抽象到“一周”。
情境:在元旦活动中,我们班的相片需要将合影贴上花边,我们来看看怎么贴。
课件演示贴法一(花边贴在相片中间),学生发表意见,贴对了没有?应该怎么贴?根据学生的意见演示贴法二(花边贴边缘但不封闭),学生再踊跃发表意见,学生边在图上指认位置边口述:花边应该贴到起点,才是贴了一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一圈演示完全,并指出围着相片一圈也可以说成围相片一周。(板书:一周)
同时出现上述两种贴法,组织学生辨认:相片的一周是不是这样的呢?学生指出不是一周的原因,并提出修改方法。
2、累加长度,明晰相片的周长。
提出问题:把这张相片贴一周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呢?为此老师量了一下这相片的四边的长度,课件依次呈现数据:长20cm,宽10cm。要求学生计算花边的长度,分享计算方法。教师再问:60cm是表示相片哪里的长度?(相片一周的长度),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二、整体理解周长的本质。
1、辨析一周,物化为形。
课件呈现实物:树叶、三角板、数学书、时钟。提问:这些物体表面有没有一周?要求学生在练习纸上把四种事物的一周用水彩笔描出来。个别展示,课件重演描绘过程。
2、操作演示,体会“周长”的本质。
提问:要想知道这个三角板的一周有多长,怎么办?(用尺子量)课件出示三角板三边的长度:10cm、14cm、10cm。三角板一周的长度到底是10cm还是14cm?学生辨析后计算三角板一周的长度。师生互动,辨析34cm的意义。
以钟面为例,问学生怎么测量钟面一周的长度,对学生提出的合理方法一一肯定,引导学生使用软绳和直尺进行测量,并问学生如何测量树叶一周的长度。
3、辨析并概括概念。
师:刚才我们选研究了什么是一周,这是相片、树叶表面、三角板、数学书封面和钟面的一周。接着我们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到了相片一周的长度是60cm,三角板一周长度是34cm,钟面一周的长度是xxcm,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测量树叶一周的.长度,每一个图形的一周都有自己固定的长度,我们把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板书)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五角星、角、饼形,组织学生辨析。提问:这些图形都有周长吗?如果没有?说明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补充板书。学生齐读。
三、内化巩固,解释应用概念。
1、生活中举例说出哪些物体表面也有周长?(黑板、桌面等)
2、教材p84第3题;下面每组图形的周长一样吗?通过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的方法,发现第1组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第2组中右图的周长比左图的周长要长。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方法加以肯定。
3、教材p88第9题;下图的长方形被分成两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通过辨析总结出周长的大小与图形的大小没有关系,不是图形大周长就大。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三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课后反思:
本课我把众数放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学习。在认识众数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新课的引入中,我利用平均数和中位数制造了认知冲突;在新课的学习中,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意义和统计意义的比较;在新课的练习中,强化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四
自读:例5教学面积公式的应用。求出学生最熟悉的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小,并用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去测量课桌的面积。
做一做,用学生身上的尺子来测量长度,进而求出教室的面积。(反思:知道了这样做,要再深入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细读:例5的编排意图与前面“做一做”的编排意图基本相同。在计算数学书封面面积后,又安排利用计算结果估计桌面面积的活动,一方面体现了上面计算的价值;另一方面提示,可用自己熟悉的物品面积作为“非标准”的面积单位,估计其他面积,从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与能力。
“做一做”利用学生自己的“步长”作为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估测教室面积。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标尺”,随时随地地认识更多的事物,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公式的含义;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公式的计算;
【教学流程】。
一、面积公式的复习。
1.出示:练习十五的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
如果满铺是这样的如果半铺又是怎样的你会选择铺吗?
2.完成练习第2题。
出示:两个信息,学生提出问题?
二、教学例5。
1.出示题目。
读题计算。
468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熟悉的数学书封面是500平方厘米,估计一下我们的课桌面积大约有多少?
师:你是怎么估测的呢?
小结:我们可以用尺子量出长和宽计算出桌面面积的大小;但当没有尺子时,可以用已知的数学书封面面积来测量桌面面积。
2.做一做。
如果没有尺子,如何测量我们教室的面积呢?
生预:用课本面积;
生预:用课桌面积;
生预:用身上的尺子。(脚步的“尺子”)。
小结: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标尺”,随时随地地认识更多的事物。
3.目测实物面积和测量计算面积。
黑板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地面方格的面积。
猜测依据测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第7题,面积和周长(练习本上)。
2.第9题,知道周长,如何求面积?
3.第8题,选择。1.全部的面积;2.正方形的面积;3.剩下的面积。
四、拓展题。
练习第10题:面积减去后,面积相等,周长变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五
1、使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精神。
1、使学生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让学生理解两次比较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正确理解和解决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课件。
课前谈话:同学们真精神,在这堂课上咱比一比看谁棒!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指出下面每组中的哪个量是单位“1”的量: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同学们喜欢吃青菜吗?那咱到农民伯伯的大棚里看一看,(课件出示情景图。)。
(1)仔细默读这段情景。
(2)谁能大声读一遍。
2、你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谁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4、导入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探究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5、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表示题里的数学信息与问题?
6、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开始动手做。
7、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8、做完之后,想一想然后在组内交流:
(1)你是选择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2)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分别以谁为单位“1”的量?
9、全班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自主探究,思辨交流。
讲解分享:大家讲的真好!小精灵也有自己的想法,你们愿意分享吗?我们来仔细的分享一下:
分析与解答分享: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16页的3、4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六
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人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维能力。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四维目标,只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不是每节课设计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分解、细化,生成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当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不同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探索场,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经常创设不同的探索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合作交流。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常组建研究小组,按一定的方案,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主要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而且要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任何新知的教学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程序应体现所教知识的特点,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显然,教学程序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教学程序,可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课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在大环节的策划上,让过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过去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格局,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质疑,让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舞台。
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单调、生硬的一面。组织开放性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探索中成长。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要优化课堂导入,重视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注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快乐的身心交流中学习、成长。设计的评价过程,要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润滑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七
1、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单位的含义。
2、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分数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了比较完整的建立起分数的概念,利用学生已有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供平台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的含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找到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强调了单位“1”的概念,揭示了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课件、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卡纸。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3、引出1/4这个分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位“1”。
(1)动手操作。
师:如果用图表示1/4,可能你们每人会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现在请你动手利用手中的小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来表示1/4。学生先分小组合作,后汇报展示成果。
(2)师投影出示图片。(p61页下方的香蕉图和面包图)。
师:投影片上的这些图,你能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1/4吗?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反馈。
a:把4根香蕉看作一个整体,一根香蕉是这个整体的1/4。
b:把8个面包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两个面包是这个整体的1/4。
(3)概括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1/4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乙:我发现有的是把1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一把香蕉、8个面包平均分。
师:一个图形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那么4根香蕉8个面包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些物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4)举例。
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个苹果、一盒粉笔、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全校学生数、全中国人口、全世界人口等。
2、概括分数意义。
(1)概括意义。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学生试说,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2)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3……分子。
—……分数线。
5……分母。
学生: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3.学习分数单位。
(1)投影出示。
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3份,2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4份,3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6份,5份这堆糖的()/()。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学生用小塑料方块表示糖块,动手分一分,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3)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出1/2,2/3,3/4,5/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单位的意义。
师:1/2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谁是单位“1”。(这堆糖是单位“1”。)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谁是单位“1”?(还是这堆糖是单位“l”。)。
师引导学生发现:1/2,2/3,3/4,5/6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2,3,4,6……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
师讲解边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如,2/3的分数单位是1/3。
老师指明说出黑板上其它分数的分数单位。
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已写出的另外三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5)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
师:你们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几分之一。)为什么?(因为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说一说黑板上这些分数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2、3题。
2、自主练习第5、8题。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设计。
和同学们说说在生活中见过的分数,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八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整千数”。
1、在数整千数的过程中,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直观地感受“10个一千是一万”的含义。
2、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会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3、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
4、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学生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
体验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数器、课件、光盘、练习纸、图片。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位小朋友吗?那你能估计出我们荣炳中心校一共有多少位学生吗?(出示我校早操图)我们学校大约有一千位小学生呢。
3、大约能坐一万人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一万到底有多大,一万怎么写吗?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学习“整千数的认识”。(板书:认识整千数)。
(一)感受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
1、(出示挂图)小朋友,你知道上面每幅图中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数数操作过程:先出示一个,然后出示十个、一百个、一千个,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多少。
2、出示填空题:
一个一个地数,()个一是十;
十个十个地数,()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个一百是一千。
继续出示课件:一千一千地数,下面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那么几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多少个一千?(板书:十个一千是一万)指名读、齐读。
(二)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3、如果在千位上拨5个珠子,表示几个千?是多少?谁来写一写,写完后再读一读。
4、指名上来拨9000,并写一写、读一读。提问:如果在九千上再加一千是多少?一万这个数怎么在计数器上拨呢?(老师在万位上拨出一个珠子)提问:这万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几个几?是多少?你能把他写出来吗?(板书:一个万是一万)指名读、齐读。
出示口算题:
(三)认识数位顺序表。
(1)复习。我们以前学过了哪些数位?
(2)出示数位顺序表,你能把这个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吗?(生填,教师巡视)。
(3)思考:你知道表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九
1.通过平均分小棒的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除法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与众不同的道理。
1.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教师(出示题目):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么样?
教师:请你们读一读,并在小组内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审读题目后交流审题结果。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1:列式计算。
13÷4=3(组)……1(根)。
教师:13、4、3、1分别表示什么?13÷4=3……1表示什么?
预设2:摆(圈)小棒。
教师:仔细观察,这位同学先做了什么?(先拿出13根小棒。)。
教师:接下来他又做了什么?(有4根就圈一个圈,有4根就圈一个圈。)。
教师:圈了多少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圈了3个圈,一共圈了12根小棒,还剩1根小棒。)。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同学分小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3组,还剩1根。
教师:摆(圈)的过程和算式的书写过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它们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符号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含义是相同的。)。
1.整体感知写法。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用摆或者画的方式,有的同学列出了除法算式,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平均分13根小棒。这个除法算式,我们叫它横式。除法算式还可以写成竖式的形式。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3叫商,4叫除数,13叫被除数,1叫余数”。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提问,理解12是4和3的乘积,即除数和商的积。
2.沟通平均分操作与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1)建立联系。
教师:知道了每个数的名称,那你们明白竖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看来这对大家有些难度。下面我们就对照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一边分小棒,一边写一写除法竖式。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边分、边写、边说。
(2)沟系。
教师(板书):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边写边说):再写被除数13(要分的13根小棒)和除数4(每4根一组),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
教师:请你按要求把13根小棒,按照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教师: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这个“3"写在哪里?
教师: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一组,可以分3组。)。
教师:谁能边分边说说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师: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有4根,有这样的3组,3个4是12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3×4的积是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板书:12。)。
教师:我们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板书:。)。
教师: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要分13根小棒,已经分掉了1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你是怎样知道的?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还剩1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要分的13根减去已经分掉的12根,还剩1根。
教师: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它是怎样算出来的?(补充板书:1)。
3.回顾对比,理清写法。
教师:我们一边分小棒一边写出了这个除法竖式。请同学们认真地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又是怎样写竖式的?竖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想完后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分小棒的过程与写除法竖式的过程之间的联系。通过边分小棒边写竖式这种对应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为其今后进一步自主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奠定基础。在回顾对比的过程中,对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进行比较,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表征形式的理解。)。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教师(出示第62页“做一做”第1题):请你边分边写除法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汇报。
5.通过迁移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如果我们有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呢?请你自己分一分,写一写。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这个除法竖式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2)竖式中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3)你发现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怎样表示?
6.巩固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出示第63页“做一做”第2题):请同学们先自己读题,然后圈一圈,写一写。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选取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
教师:这个竖式表示什么意思?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十
为了倡导和谐数学,给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拓展学生的思维,营造良好的数学文化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创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数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使用数学的能力。同时把枯燥的数学以“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为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的奥秘。
1.活动主题:感受数学智慧成长。
2.活动标语:与数学共同成长同智慧一起飞翔。
3.活动对象:全校学生。
数学思维冲浪、口算、玩转魔尺、数学电影。
宣传发动(5月6日——7日)。
组织实施(5日8日——20日)。
评价总结(5月21日——21日)。
展示表彰(5月22日——26日)。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地点。
5.6数学节开幕式大操场。
5.12数学思维冲浪多功能厅。
5.13口算比赛多功能厅。
5.6--5.18玩转魔尺各自教室。
5.19-5.21数学电影各自教室。
5.23数学节闭幕式大操场。
1、数学思维冲浪。
活动要求:一年级每班推选10名优秀学生孩子参加,最终评出10名同学为“数学之星”。
2、口算比赛。
活动要求::一年级全班学生参加,每人100道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的口算成绩作为口算过关的一次成绩,不合格者要再次申请过关。
3、玩转魔尺。
活动要求:在两周内练习指定的几个形状。在规定的时间内,拼搭出6种魔尺造型,用时短者胜出。每班选出5名同学参加级段评比,最后选出10名优胜者评为“玩转魔尺之星”,并在闭幕式上表演。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十一
t:孩子们,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平时你们喜欢看课外书吗?(喜欢)。
t:谁能说说你在课余时间都喜欢看什么类型的课外书呀?
s:故事书、科技书等。
s:童话类、体育类……。
t:你们说了这么多,我都记不住了,这可怎么办呀?
s:您可以记下来呀!
t:这个办法不错,下面我们把刚才那些同学说的一起记录下来。
二、全班交流,感受新知。
1、让学生感受收集数据的过程。
t: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准备的小卷子,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同学们的答案。(全班动手记录20名左右学生的情况)。
t:讲明记录方法。
t:刚才我们记录了一些同学想要的书籍,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记录的结果如何,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记录的结果。(或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方法)。
s:到展台上汇报自己的记录过程。(5人左右)。
(如果没有画“正”字的方法,就向学生展示老师的方法)。
t:刚才我们展示了几位同学和老师的记录过程,下面我们看看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s:都是每个人记录一次,不同的地方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图形记录。
t:大家说的真好,那么这些方法哪个更方便呢?
s:画“正”的方法,因为那种方法比较好数结果。
2、学习制作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t:我们已经收集了同学们的数据,下面我们把这个结果制成统计图来方便我们观察。请大家把小卷子翻过来,看着大屏幕的统计结果来制作统计图。(每一个小格代表一个人,提要求)。
t:刚才我们经历了收集数据和根据结果制作统计图的过程,看着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s:我发现有?人喜欢?书,我发现……。
t: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谁能看着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呀!
s:提问,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刚才我们经历了统计的整个过程,并且体会到了统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来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p111,读题,明确要求。
2、看来统计还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最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统计组员最爱吃的一种蔬菜。提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十二
1.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的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2.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是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突破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的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在学生交流中根据题意来理解和明确运算的顺序。
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的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的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1米=100厘米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十四
生:前面。
师:你知道你们面朝的方向是前还是后呢?
生:前。
师:那我们背对的方向呢?是前还是后
生:后。
(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前后”。(教师边说边点题)
师:同学们,一般情况下,面朝的就是前,背对的则是后。你记住了么?
师:教师在上课之前,听到一个好消息,森林运动会就要开始了,
我们一起去为运动员加油,好吗?
生:(齐说)好。
师:你知道他们在进行什么比赛吗?
生:跑步比赛。
师:有哪些运动员呢?(点名回答)
生:小鹿、小兔子、乌龟、蜗牛、小兔。
师:你真棒,认识这么多的动物。(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它们朝哪个方向跑?你是怎么知道的?(点名回答,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哪里是前,从而方便下面的判断。)
生:朝那个方向跑,因为动物的面朝那个方向。(学生用手指出方向)
师:你们说对吗?快看,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
认真观察,比赛的情况如何呢?注意:当比赛开始后,我们一齐
拍手喊加油,好吗?(目的是让学生进入角色,增强学习兴趣。)
生:(齐答)好。
师:现在,老师来当裁判,(手势)运动员,各就各位,预备跑!
师生:(一起拍手喊)加油,加油……
师:停!
师: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点名让学生自由的说,教师不作限
制)例如:
生1:鹿跑在最前面,是第一名。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1:松鼠在鹿的后面是第二名,小兔是第三名,乌龟是第四名,蜗牛是第五名。
师:你说得真好,谁还看到了什么?
生2:松鼠在白兔的前面,白兔在松鼠的后面。
生3:鹿在松鼠的前面,松鼠在鹿的后面;小兔在乌龟的前面,乌龟在小兔的后面;乌龟在蜗牛的前面,蜗牛在乌龟的后面。
生4:鹿跑在最前面,蜗牛跑在最后面。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你们能完整地把小朋友们看到的都说出来吗?试试看。(一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二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自由练习说,教师巡视并辅导)
师: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生:鹿跑第一,松鼠跑第二,兔子跑第三,乌龟跑第四,蜗牛跑第五。鹿在最前面,松鼠在它的后面,鹿在松鼠的前面;松鼠在兔子的前面,兔子在松鼠的后面;兔子在乌龟的前面,乌龟在兔子的后面;乌龟在蜗牛的前面,蜗牛在乌龟的后面。
师:你真棒!对他的精彩表现,同学们一起来鼓励他。
(或者学生不能说得那么完整,教师将做以下处理)
师:你有补充吗?你觉得刚才那位同学讲得怎样?(让其他学生补充。)
师: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听,另一边的赛车场多热闹,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
(屏幕转换赛车画面)
师:现在,跑在最前面的是几号车?(点名回答)
生:2号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十五
为推进常州市教科院新版“中小学教学建议”(小学数学)的学习与实施细化,积极探索“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教育”的学科追求,不断提高乡村学校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及课程实施水平,促进乡村数学学业综合质量提升。近日,常州市小学数学乡村骨干教师教学研修暨“解决问题的策略”专题在线教研活动如期举行。
线上教学研修现场。
据介绍,本次云教研受到了广大一线数学教师的关注,百余所学校教研组集中线上观摩,近20_人围绕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从“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本质”“策略如何内化”等,展开在线研讨,以实践智慧碰撞,探寻提升学生问题解决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科关键能力发展。活动由市教科院小数教研员蒋敏杰老师主持,市级学科中心组及学科教研员全程参与本次线上教研。活动共分课堂展示、互动评课、总结提升三个环节。
活动首先进行在线课堂观摩,三位来自乡村的一线教师同题异构,以不同的思路展开不同时段的策略教学。新北区孟河实验小学的陈雨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陈老师注重学生体验,让学生主动建构解决问题策略的一般步骤;常州经开区横山桥中心小学蒋文老师执教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蒋老师充分预设,精编习题,重视对学生困难的指导,引发由问题架构条件的思路;溧阳市燕湖小学的彭琪老师执教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灵活选择)》,彭老师注重学生不同思维路径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和接受策略。
线上教学研修现场。
研讨环节,三位乡村教师结合课堂观察,进行主题评课。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的张思月老师以“厘清解题思路,促进思维提升”为主题,天宁区郑陆实验学校恽洁老师以“理解解题思路,促进思维提升”为主题,溧阳市河心小学的王佳玲老师以“经历体验,感悟提升”为题进行了互动评课,三位老师围绕“策略”学习中儿童的学习心理及思维过程,以课堂教学组织的视角,阐述了对学与教,思维迁移内化的理解。
其后,在线研讨开启互动环节,老师们针对每一节课的具体环节,展开了具体而准确的评析思考,不时还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供专家解答。从视频中可见了,有的学校年级备课组围拢,有的则以学科组为单位,边听边想、边听边研、边听边议,研讨氛围异常热烈,研究效果非常好。
江苏省特级教师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苏瑜老师上线交流。她指导大家思考以下问题,并给出了实施建议:如何理解这三节课在策略教学中的价值,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策略,如何依据教材特点建构解决问题的教学框架。她强调教师应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是“具体的问题解决”。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潘小福副院长围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什么,怎样教”展开论述,他强调教师应重视策略教学的一般结构:“产生策略需求——明晰策略步骤——灵活运用策略——内化掌握策略”。同时,潘院长还对我们这次线上专题研讨的模式提出表扬,他鼓励常州市各小学创新教研模式,多加展开专题研讨,形成自己的教研成果,为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数学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十六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6页例3、例4。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多媒体课件
1、揭示课题课件出现:摩天轮、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师:刚才,同学们反复地提到“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旋转的。还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些物体的旋转。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
2、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篇十七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
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十5。
师:8十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2、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师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问: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学生汇报。(教师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5、师: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l0,然后用lo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做一做”。
1、第1题。“圈一圈”,完成凑十的过程,再算出得数。
2、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凑十过程,再填在书上。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先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类方法确定两个加数,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9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