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与创新教学反思(优秀11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富强与创新教学反思篇一
在阅读课堂上,孩子常常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很难达到孩子的个性化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孩子个性化的突显,引导孩子有独立的感知和见解。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孩子独自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批注,对文章中感到有意义的字、词、句子可以进行圈点,并写下自己的见解。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促使孩子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同时,孩子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记,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展示了孩子的思维深度,有利于孩子个性化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圈点批注是一种很好的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方式。
1.培养孩子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
在圈点批注中,孩子要有自己的符号系统,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可以明白圈点的意思。其次,圈点的内容应该是阅读内容的重点、难点,或有疑问的地方。再次,要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进行圈点。
2.批注应该主观思考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教师要引导孩子在文章旁边进行批注,写下文章层次大意、观点见解和作者思路。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孩子要及时翻查字典,然后做好标记,不要主观猜测。孩子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分析之后再进行批注。在批注时要注意用简洁的文字,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作出评价。对圈点出来的重点,能够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联系上下文,加深理解。批注要和圈点相结合,批注内容的位置要和圈点处的位置相对应,一般都写在书页左侧或右侧的空白处,如果批注的内容较长,也可以在书页中加一张批注的纸条。
二、注重孩子体验,引导孩子学会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要锻炼孩子在阅读中反思,要重视孩子的感受和体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字优美、情感饱满的优秀作品,既有民族文化的韵味,又有智慧和哲理的结晶。阅读是孩子认识社会、理解人生、探究哲理的向导。孩子理解文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孩子认真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细细地品味文章中的情感,感受文字的魅力。孩子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会有不同的见解,因人而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把文章分析得很明白,要留给孩子足够的分析文章的时间和空间,去理解文章的想法。教师要多多听取孩子的讲解和看法,并且鼓励孩子继续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也要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拓展孩子的思维,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互相讨论中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开发孩子的探究性思维,培养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
三、加强阅读拓展与延伸,结合生活与其他学科。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孩子对文字的理解和感觉,还要锻炼孩子的语文迁移能力以及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培养孩子的语文迁移能力是为了拓展和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孩子阅读时带有目的性,要积极地思考文章,然后将自己阅读到的知识联系到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去,并且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加深孩子对社会的了解,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给孩子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孩子掌握阅读的方法,然后把学到的知识能够综合运用起来,促进孩子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要鼓励孩子写观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想法,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拓展和延伸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孩子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方法,让孩子自己进行创作,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技巧。除了在语文本学科延伸和拓展外,也把阅读教学延伸到各门学科和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有很多与语文有关的地方,语文与生活本就紧密相连着,引发孩子的思考,通过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生活现象,来激发孩子去思考和发现,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缩短课本与生活的距离,把课文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乐趣,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帮助孩子提高思考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要引导孩子独自进行阅读,培养孩子的独立感知,突显个性,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孩子体验,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引导孩子进行反思;加强阅读拓展与延伸。让孩子把阅读当做是一种乐趣,快乐地进行阅读,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见解,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孩子也学到了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描述方式,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龚风迎。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模式[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2)。
[2]王国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4(04)。
富强与创新教学反思篇二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一节课开始的短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导言是十分重要的。教材内容不同,导言所选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可以从日常比较常见、但又不太引起注意的现象谈起,引出课题。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设计如下导言:许多同学都以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动物进行呼吸作用。事实上,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我们新买回的苹果香甜可口,放久了则味道大不如新买的,原因就是苹果的组织细胞内部进行呼吸,把一部分糖分解了,萝卜等蔬菜也有如此现象。这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不仅存在,并且是不可缺少的。
2?可以从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谈起,引出新课。如在学习爬行纲的“蜥蜴”时,首先讲述一则趣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斗激烈的时候,一架美国作战飞机被迫降落在印度尼西亚管辖的科摩多岛上的丛林地带,当飞行员惊魂初定以后,环顾四周惊讶地发现一种体长3至4米的巨大蜥蜴,在丛林间迅猛地抓住鹿和野猪把它们吞掉。当时,飞行员不知道这就是一种巨大的蜥蜴,还以为是“活龙”出现,故而称其为“科摩多龙”,从此“科摩多龙”之称不胫而走扬名于世界科学界。
3?还可以由成语典故开始。如学习“河蚌”时,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谈起;学习“食物链”时,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谈起。
二、内容教学要选用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语言和方式。
在一节课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怎样传授知识,选择的方式不同,则效果大不一样。在传授新知识时,可以选择适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还可以采用对比、归纳、列表图示,也可以开展谈话和讨论。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语言的设计都尤其重要。如在学习软体动物“乌贼”的生活习性的形态结构时,如果只是一般化地讲述,不会引起学生浓厚兴趣。可以设计成下面的一段语言来描述: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生活着许多软体动物,其中有一种叫“乌贼”,由于需要在水中游泳,沉重的贝壳成了累赘。因此,在进化过程中,原有的贝壳逐渐退化,最后被完全包在外套膜里成为柔软身体的支柱。乌贼为什么会有如此不雅的称号呢?你看它,瞪着一对大大的、光溜溜的贼眼,用腕足捕捉食物送入口中。当它不太饿时,它还可以利用腕足爬行运动,悠闲得像个绅士在海底散步。不仅如此,乌贼还是玩弄迷彩的能手,变色之快,配景之巧,就像魔术师一样,实在令人惊叹不已。它的表皮中有各种色素细胞,可闪耀不同颜色,使体色变得与海底周围环境色彩相仿,使敌害不易发现。如若变色不能迷惑敌害,便施放墨汁,形似乌贼悬浮在水中,使敌害在一团黑幕中什么也看不见,自己便用漏斗喷水推动身体,以每秒15米的速度逃之夭夭,速度之快,令鲸鲨也自叹不如。听完这段绘声绘色的描述,学生对乌贼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印象将会十分深刻。
三、巩固练习要有新意。
[1][2]。
富强与创新教学反思篇三
英国是较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现代在政治制度中的内阁制、政党制度等常见的制度形式都是在英国最先产生并发展。而且英国的政治体制是相当资本主义国体下的.典型君主立宪制政体。对本课的教学是否深入关系着以后对其他现代政治制度的教学的理解是否深刻。所以对本课的教学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下面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反思。
富强与创新教学反思篇四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览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讲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舆教育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怎么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效果?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求地舆教师冷静、活跃地不断反思,才干适应新课程下的地舆教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人物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常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意图,把主要精力放在查看学生对常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起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讲堂教育中很留意创设民主、相等、自在、调和的教育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思状态,来活跃思维与幻想。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我觉得过去经常讲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章……,总还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上课期间,恰当答应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维的火花;讲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以为呢?”“你的观念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舞学生自在地表达自己的观念。
对学生答复问题的点评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口气来及时赞扬鼓舞。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记得有天在初一(16)班上课时,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教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其他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气候一章现已上完,这个学生却在几天后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仔细听、仔细学,也仔细想了,可总是解不开。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这件事提醒了我,书本没有讲到的常识,或许有的学生会去想,也或许有的学生心存疑问,苦苦思索又觉与书本无关,就算了。我很快在其他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舞同学们质疑问难。
每逢闲暇之时我还在反思:一些学生在上堂课的表现,思绪是否还游离在讲堂之外?为什么单个学生上课时表情冷酷,目光空洞,乃至上课经常不带书?曾试着和他课后攀谈以示关爱,所以曾经,他听课仔细,不再干扰讲堂,而一段时间后又康复原样……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欣赏他的各种变化?仍是因为没有满意他的根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都值得在以后的教育中去思索、去探索。
富强与创新教学反思篇五
一、课堂教学前的探索:
在上一节课前,很多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用什么形式、用哪些幻灯片来上这节课,这常常让我忽略了研读教材。我曾以探究形式试教:让学生从衣食住行四方面做社会调查,搜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就现象讨论分析维权的方法、途径。试教效果不佳,课堂显杂乱,重难点不突出,放弃。此时,周技敏老师提醒:好好研读课本,抓脉络,扣关键字词句。再重新备教材、备学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清晰呈现出来:消费前——消费中——发生侵权后,怎样维护消费者权益。重点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难点在增强学生维权意识。维权途径课本只有一段话,内容很空很虚。怎样让学生从这段话中,学到真正维权的方法呢?组内老师提醒:可以结合桂林本土资源,拓展在桂林维权的具体途径,桂林消协电话,桂林仲裁委员会在哪里?这样的思路只有在认真研读教材、深挖教材后,方能抓住课本脉络与关键。
从这节课的备课与试教的失误中,我深刻体会到,自己备课环节的薄弱,想要上好一节课,研读教材是关键!
二、课堂教学中的得失: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联系生活紧密,教材的深挖和拓展到位,教学内容较丰富。
但美中不足,这节课教学最大的缺失是学生知识能力未达成。本课重点是消费维权途径的掌握。法律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还是欠缺的;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况且,现八年级学生并未真正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开始跟同学说:学习93页《维护消费者权益》,之后并没要求学生看课本,在课本上做笔记。一节课下来,除了极个别学习习惯好的学生自觉做笔记以外,其他学生书本一片空白。课末,对一节课知识的板书整理,让学生对知识的一一梳理,记忆清晰,这也很重要。课下,问及学生本课学到什么知识?大多数学生,只知一二。这也警示自己:法律知识教学是实实在在的学习,适时的提示和要求学生做笔记是必要的。
其次,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前半节课,老师本人缺乏激情,谈到消费本应兴致勃勃,老师却语调平淡,且不说抑扬顿挫,声调起伏是理所应当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够,前半节课堂气氛略显沉默,教师没有十分的融入课堂。这需要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要想让学生回归到课堂,老师自己先融入课堂;要想感染学生,老师先感动自己!
再次,教师课堂调控能力有待加强。课中,学生对其中一问题倍感兴趣,且笑声四起,课堂气氛极好,老师可针对当时课堂现象灵活调整或提问:我们为什么笑呢?我们可以怎么做呢?但老师仍一本正经的进入到下一环节,错失及时调节课堂气氛的良机。另在维权途径的探讨环节,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多次打断学生的话语,太急,语速太快。在师生分析问题过程中,学生回答不一定到位,需要老师一步步引导,而不是生拉硬扯到正确答案上,学会耐心引导,追问,也是年轻教师以后好好探索。总之,老师的教学机智、调控能力不够灵活,鞭策自己在以后教学中,多留心观察,多学习,多改进!
三、电子白板的运用。
电子白板,将传统教学的黑板与电脑功能有效结合的新型媒体。电子白板很多功能可用于数理化绘图实验中,也可用于各科的教学中,比如外部资源可播放音乐、视频,图库展示地图,新建页面,页面漫游,屏幕批注、书写,放大\缩小镜,硬笔、软笔、智能笔,橡皮擦,笔填充颜色、粗细,工具栏有遮屏、聚焦、计时器、三角板,等等。功能繁多,我在教学中,使用屏幕批注、书写,软笔、智能笔,聚焦,新建屏幕页等。白板功能的使用,需结合自身学科情况,和教学设计,适当使用即可。当然也存在使用不当或不熟的情况,在分析维权环节,书写维权途径,本应将学生写错部分,用橡皮擦区域清除即可,但我忙中出错,点击了页面清除,学生书写内容全部清除,达不到书写分析修改的效果。这也提醒自己,使用白板需要加强练习,从容应对!
能有机会展示这节课,非常感谢卢老师给予这个机会和信任!同时这节课的备课、教学,得到周技敏老师的专家点拨,阳永红师傅的耐心指导,组内各位老师的热心指正,每一节试教,每一次评课,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大家的帮助,衷心感谢他们给予的无私帮助!让青年教师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长!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备课环节到上课流程细微处的查缺补漏,我深刻感受到自己的缺失与不足,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更激励我:用心专研教材,留心教学环节,耐心引导学生,早日成为合格、优秀的教师!
富强与创新教学反思篇六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l’的‘l’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l”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师:“(若有所思)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口答?”老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
四、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如一下控制:
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富强与创新教学反思篇七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也要从“工匠型”教师转变为“专家型”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还要使数学充满童真童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发展的差异也要求我们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有“弹性”,应在过去的已有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中重点突出的一部分。所以,教学方式的选择应该在确定学生能学到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引导启发式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他们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和整理等方式,让学生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培养其探索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一旦成为学校教学的主导方式,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将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要启发他们多动手,让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思维,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和锻炼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从讲授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法则到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都要从启发开始。运用启发引导,启发要自然亲切,引导要及时准确。如果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例如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对象的某些特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这时实施引导启发式教学,能使过程目标中的探索目标得以强化。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索与思考的余地,提供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
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通过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检查教学效果为学生获取知识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启发、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应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启发引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为教师判定教学目标、验证教学过程、鉴定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运用启发引导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便于教师较好地处理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的灵活性的关系,使教学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在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中,还必须考虑下面几个数学教学的原则: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具体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巩固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等。在具体的启发引导过程中,又必须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以及教学环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这种情绪的冲动程度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的过程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着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必须摒弃“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充满自我创造的激情。
赞可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主要策略。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其创新品质。
质疑问题只是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开始,而最终的目的是排疑解难。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自学知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他们产生了强烈解疑动机之时,因势利导,启发释疑思路,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因为每个人都有潜在能力,而这种潜在能力的充分体现在于有展示的舞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能不能不这样做”,这些疑问的提出能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他们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看到自己创新的成果,体会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新课程理念还提出“从情境出发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出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具体、客观地接受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思维放松,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挥。
开放式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纵观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单一的、被动的,往往缺少自主的研究、探索;学生学习的合作、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公式、法则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而应该更具有发现性、探索性和思考性。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大力提倡开放式教学。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是积极寻求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鼓励标新立异,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有意的、坚持不懈地利用各种机会去引发、爱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加强。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这种成功的体验在评价中最容易得到。评价的目的从某种程度讲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潜力。
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就要从研究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现在的孩子个个喜欢表扬渴望成功。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应由“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向“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转化。结合目前教育状况,我们创设了把学生分类型评价的办法,即把每一个学生按综合表现及学科学习情况划型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对学生一种全面性评价。从纵的方面看,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在课堂中进行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未来社会培养出一代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富强与创新教学反思篇八
这篇课文是杨澜作为北京奥运会申办代表团的成员在申办20__年奥运会时的陈述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篇已经过时的课文。
这篇陈述词中一共提到了三个内容:介绍中国的体育传统;介绍精彩纷呈的北京城和热情友善的北京人;介绍我们为奥运会准备的文化计划。对于这三个内容,我也是分小组来读。在预习中,就提出了“你对哪个部分感兴趣,就细读哪个部分,并收集与这个部分相关的知识,以便在全班进行交流时给大家补充相关内容。”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把三个部分的学习步骤列了出来,学生分别根据这些步骤对本小组承担的内容进行学习和交流。如,在学习介绍北京这个部分时,我提供的学习步骤是:
1、默读这个部分,想想介绍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个部分的两个内容,试着找找这两个内容的关键词。
2、对于这两个内容,除了第二部分,你还了解到了哪些呢?试着补充一下,说给学友听。
3、通过读课文,补充资料,这个部分的内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
第一次在导学案中尝试给每个部分列学习步骤,课后发现这样的方式学生学得比较有目的,在交流时,感觉学习效果还可以,交流环节也不再显得杂乱无章,看来,这个方法在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中比较适用。
富强与创新教学反思篇九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起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以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正确释疑。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40分钟的时空限制,因疑引疑,设新疑释质疑,会收到比完成几道巩固作业更美妙的教学效果。
[1][2]。
富强与创新教学反思篇十
《识字4》是一篇非常生动有趣的识字韵文,介绍的昆虫大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考虑到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常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的特点,我在课上巧妙地创设了“认识昆虫”、“介绍昆虫”、“找昆虫”三个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事物、认读词语、学习汉字。
1.认识昆虫。
我首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走进图画,跟着小朋友一起去采集昆虫。“让我们也跟着这些小朋友一起到树林里转一转,到花丛中钻一钻,到田野里跑一跑,好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瞪大了眼睛,仔细看着。一会儿,有的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激动不已:“我看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停在花朵上。”“那片树叶上躲着一只螳螂。”“两只蟋蟀在落叶上做游戏。”“一只知了正在树上唱着动听的歌。”我顺势抓住契机,表扬学生:“小朋友眼睛真尖,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昆虫,让我们一起来读准这些词语。”随即把“螳螂、天牛、蝴蝶”等词语贴到了相应的昆虫图旁,图文对照,让学生练读词语。这样的认读汉字活动多么富有情趣!
2.介绍昆虫。
读准了词语之后,我让学生来介绍昆虫。这些昆虫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我就把这个学习环节交给学生,让他们来当小老师给大家介绍。课前我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学生,所以我们班的学生都提前做了准备,他们收集图片、文字,跃跃欲试。课堂上,学生们详细地介绍着各种昆虫,有的纷纷补充,学习氛围非常好。
3.找昆虫。
读准了字音、了解了昆虫,我再设计一个复习环节——找昆虫。我展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找一找各种昆虫都躲到哪里去了。通过找昆虫的活动,他们巩固了读音,又回忆了昆虫的特点,加深了印象。
这课时,主要教会学生6个昆虫的词语,我先让学生复习一下上课教学的6个词语,学生学得挺扎实的。接着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找到了哪些昆虫?它们在干什么?这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学生找到的同时,相机出示昆虫的大图和词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小组读,男女生读,个别读,齐读,等等。学生不仅将词与图对应起来了,而且也将词语记住了。似乎,原有的重点已经完成了,但是我还进行了拓展,让学生回忆一下,你还知道哪些昆虫?喜欢哪些昆虫,用“有……有……还有……”训练说话,学生很感兴趣,也说的很好。我想:每一堂课,如果都能这样挤点时间进行一下拓展,那我们学生的综合能力一定会大有提高。
识字4是一篇用“词串”形式识字的课文,围绕儿童在野外采集昆虫标本的内容,将一组词语组成韵文。教学时,我首先启发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图画,图上画有哪些景物,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他们又是怎样做的?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各种昆虫,理解所学词语。本课的词语中,一半是昆虫名,学生都比较熟悉,所以我没有在理解字义上花多少功夫,而是结合插图和调集学生的生活经验,吧词语跟它所表示的昆虫形象联系起来,重点放在正确、流利地诵读词语上,在反复诵读中体会韵文的特点,产生审美体验。
一年级的孩子对小昆虫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在上《识字4》之前我就让孩子去了解一些关于小昆虫的知识,可以去问家长,也可以自己到课外书上去找,或者上网查询,都可以。孩子们听到这个作业后,都很兴奋,纷纷说要多找一些小昆虫的资料。
课堂上,我在教学后两行词语时,让孩子为大家介绍介绍这些小昆虫时,他们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眉飞色舞。说着说着,他们竟介绍起书本以外的一些小昆虫了,什么蝈蝈、瓢虫、萤火虫屎壳郎等等,听的孩子也是津津有味。
看来低年级的教学,一定要找到某个落脚点,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一开始,我利用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既美丽又好玩的地方去,想去吗?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欲望。接着我将课文插图展示在黑板上,并播放配乐录音,学生眼睛亮起来了。广阔的田野,绿幽幽的树林,五彩缤纷的花丛,学生一下子走进了美丽的大自然,走进了多彩的昆虫世界。这一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欲望更高了。
在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中,我尽量用儿童话的语言进行教学,如把生字、词语说成“生字宝宝、词语宝宝”以及跟“生字宝宝、词语宝宝”交朋友,把“词语宝宝送回家”等。学生听起来就感觉很亲切,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生字和词。在生字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和渠道。如我出示“田”字,问:你认识它吗?你是怎么认识的?从而唤起了学生识字的经验。
词串教学中,通过创设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这一情境,出示了情境图,让学生从图画中体会到大自然的乐趣,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出示相应的词语,教师通过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然后连词成串,我根据词串特点灵活的进行各种形式的指导朗读,并交给学生方法。如:在读第一、二行词串时,在指名读效果不是很好的时候就加以范读,看学生听得那么认真,我趁热打铁把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比之前读得好多了。
这篇韵文写的是观察昆虫,这对农村孩子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他们也常常会到田野里捉个金龟子,逮个蚱蜢,吊个麦狗……所以在教学中我没有按部就班,而是让学生来介绍他们曾经捉到过的昆虫,他们一个个小眼放光,展示着他们的战利品。
生1:夏天的夜晚,我在屋前的田野里捉萤火虫,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飞来飞去,我追着它们跑,捉到了就放到瓶子里,睡觉的时候在放到蚊帐里,萤火虫停在蚊帐上,就像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的。
生2:夏天的中午,哥哥带我去捉知了,知了在树上不停的叫,好像在说:“好热啊!好热啊!”可我一点儿也不怕热,我举起网兜,瞄准知了,一下子就扣住了它。然后我把它取出来,我看见他的肚子那里会叫的,不是嘴巴叫的。
生3:夏天,马上要下雨了,蜻蜓飞得很低。有一次,一只蜻蜓都撞到了我的身上,他的眼睛大大的,翅膀薄薄的,透明的,很漂亮!
生4:妈妈到田里去干活,我跟着到了田里,我在草丛里捉蚱蜢,它穿着绿衣服,躲在草丛里,很难看见它,我发现了,去捉它,它跳得可快了,我捉都捉不到。
生5:我在院子里的花丛中看到过螳螂,它三角形的脑袋,前面两个大脚长长的,像两把锯子,它的嘴巴吃起叶子来可快了!
…………。
我想: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才会有话可说。
富强与创新教学反思篇十一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顺心的事。那么面对挫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是退缩?还是迎难直上?挫折的经验是生命中的一笔宝贵财富,重要的是面对挫折、失败时要有一颗爱心鼓励他人,有一颗信心激励自己。《学会鼓励》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本节课我将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如入其境”的亲历感、现场感,尽可能地回归常态、还原生活。引导学生学会鼓励别人,掌握鼓励别人的技巧,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
本节课我多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景,学会鼓励。
设计理念在互动交际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在情景中讨论、交流。因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来“自觉地”去关心鼓励他人。课件播放飞人刘翔因脚伤退赛的痛苦视频,唤醒学生鼓励这一体育明星的欲望。先展示社会各界对这位明星的鼓励,如刘德华画漫画鼓励,姚明发短信鼓励。在这样的引导下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鼓励,才会让别人更容易接受?从而初步了解鼓励的技巧,师生共同总结礼貌真诚、树立信心、讲讲故事、找找优点、引用名言、给予帮助。
二、情境对话,掌握方法。
课前我让两位学生排好小品,在课堂中展示,让学生评价鼓励者的优点与不足。在直观的展示中,学生的评价更好地了解方法。接着用教材中的'的两个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他们可以更放松更好地运用所掌握的方法,有条理地说,从容地讲。我巡走于各小组中,他们谈笑风生,自信、快乐地分享着自己的看法,享受学习。
三、链接生活,真情体验。
课前我让学生将自己的烦恼写在纸条上,投入“烦恼投递箱”。课上我安排一个名为“快乐驿站”的环节,让同学们在小组中将自己的烦恼说出来,大家打开心窗,互励互勉。我穿巡在他们中间,倾听着、感动着,细细品味着来自于学生个人世界的美好情感和他们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
当然在这堂课上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可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浑水摸鱼者,有“离题太远者”,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同学“随波逐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非常重要。这也学要我们教者走近小组,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好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