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反思 小学数学老师反思心得体会(优质1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反思篇一
第一段:引言和背景介绍(200字)。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深知数学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也一直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这次反思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深刻理解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段:教学方法调整(300字)。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练习。尽管这种方法在某些方面是有效的,但我意识到它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因此,我开始尝试引入一些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课堂讨论和问题解决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共同探索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的调整使我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三段:评价和反思学生学习状况(300字)。
在反思之后,我逐渐认识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作为教师,我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此,我开始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在每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第四段:课堂管理和学习环境的改善(200字)。
除了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思,我也开始关注课堂管理和学习环境的改善。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意识到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和积极参与学习。因此,我注重课堂纪律的管理和学习环境的创设。我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这些改善,我发现学生的表现更加出色,他们不仅更专注于课堂内容,而且更乐于分享和讨论自己的观点。
第五段:总结体会和未来规划(200字)。
通过这次的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我也希望与其他数学老师进行交流和分享,共同成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学教育。我坚信,通过不断反思和提升,我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总结:通过这篇文章,我分享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的反思心得和体会。这次反思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了新的认识,我开始注重教学方法的调整、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和反思、课堂管理和学习环境的改善等方面。通过这些改变,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升。未来,我将继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学教育。
小学数学反思篇二
自从上学期开始接触课程纲要,我一直就比较困惑,究竟何为课程纲要?就这样在思考困惑中编写了上学期的课程纲要,与其说是编写,还不如说是照着学校提供的表格框架“比葫芦画瓢”。懵懵懂懂写了两个单元,后续大家也没有在一起沟通交流,以致在寒假中编写下学期课程纲时还不知其为何物,仍然是照着框架“比葫芦画瓢”,困惑的问题还有不少,特别是关于“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的困惑,打电话和外校的同学沟通,她和我一样困惑。
对于“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这两个方面,我自己的理解。比如“实施策略”,我个人认为是建立在运用细化课程标准的方法细化出每一节课的目标之后再总结出来的每一节课的具体“实施策略”;而“评价策略”则是延续去年郑州市举行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比赛中要求的每一节课的具体“评价设计”。如果按照我理解的方法,编写全册的课程纲要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因为据以往的经验可知细化一节课的标准便会很繁琐,更何况有部分老师迄今为止还没有独立地对一节课进行过细化课标分析及评价设计。于是在实际具体编写课程纲要的过程中,老师们往往是从网上或教参上摘录部分语言即可,完全没有达到最初编制的目的和效果。
开学第一课,按要求和学生分享课程纲要,白艳自始至终备课我都陪在身边参与其中,从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
1、没有教过本册教材的年轻老师对全册内容不够了解;
3、觉得青年教师一定要多读书,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白老师在周五上了课,课中我发现课件中某些呈现给学生的语言还是不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待继续推敲。
接着我自己在两个班也上了分享课程纲要的课,第一节由于升国旗耽误十几分钟时间而没有进行完。主要反思第二节在五班的上课情况:
1、内容对学生来说稍显枯燥,课堂兴致不太高;
3、部分学生在总结每个单元要学会的内容时会将一些具体的计算方法等说出来。我的思考:由于开学已经好几天,很多学生已将预习过课本,所以下一次的课程纲要分享一定要放在真正的开学第一课,以免学生已经预习而失去兴趣。
4、让学生看着整理出来的纲要内容是否有些单调,某些课是否应该结合课本。在其中一个班我有两个领域的内容是让学生看着课本分析的,感觉学生看着课本比看着大屏幕的情绪要好一些。
5、在分析每一节课(或某个单元)的时候是否需要引领学生回忆并猜测学习本节课(或本单元)需要用到以前的哪些知识,渗透知识的迁移,也利于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网络。
另外我和外校老师沟通此事,他们学校上课的方式和我校略有不同,他们是把课程纲要的表格及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这样学生的兴趣可能更低,但我校用ppt呈现却有两部分没有出现。两者各有利弊,怎样协调利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且行且思,不断完善。
小学数学反思篇三
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要求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分别在红、黄两个学具盒内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几个花片,再将自己抓的花片告诉同桌,比比,谁抓的多。提问:你有办法知道谁的多,多多少吗?这时候学生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的实践探究活动,可使学生明理动情。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提问: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围一围、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初步感受到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不同。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像这样,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层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就变得生动有趣。我们教师运用起这样好玩的教材教学,自己都能感到特别兴趣。
在分类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应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试着分一分,和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结果许多孩子们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们除了按年龄,按性别,有的还按衣着分、按发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说明了这样的教材设计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亲切的数学问题,使他们乐于接收。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生活。学知识是为了长本领。在《位置》中,教学完前后、上下、左右时,我出现了"去火车站"一题,请学生们试着用方位名词告诉叔叔去火车站的路,当一当小小导行员。许多孩子跃跃欲试,不仅说得很详细,还给了建议走哪条路比较近?可见孩子们是非常乐意展现自我的。
数学课其实是思维训练的场所。老一辈人常常认为数学学得好的人往往比较聪明,这并不无道理。因为数学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任,一套好的数学教材不在于它的封面设计得多么美丽,也不在于设计得多么新颖,关键是是否能给学生们广阔的思维训练空间。在加减法(一)5的加减法一课中,小鸡吃米的数学故事是这样设计的:5只小鸡吃米,有两个盘子都装有米,同学们猜猜看,小鸡吃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几和几"相比,无疑前者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与教材的新思想靠拢,在上《前后》一课时,我让学生们装扮成不同的小动物,依次是小熊、乌龟、公鸡、兔子、大象、小狗。请他们说说大象现在排在第几?如果我想让大象排在第二,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呢?当然学生们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实现了数学课的价值,进行了思维的锻炼。
小学数学反思篇四
《最小公倍数》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让学生领会,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我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念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数学。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设计了例举法找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猜想、分解质因数比较,一系列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来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体念到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挖掘不足有待改进。
1、课初的情境创设虽考虑到与例题之间的联系,但过渡得不够好。
2、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小学数学反思篇五
前几年我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推理清晰,学生听得轻松、明了,但稍做变化就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多练,课堂上教师出示不同类型的习题,但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的只注重部分优等生,大部分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这些课不加以改进,势必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王梅老师在教5的乘法口诀时,先让程度一般的学生,说出4个5相加的结果,再指名其它同学得出5的乘法口诀,并渗透了乘法交换律得出4乘5或5乘4,结果相同,而后以拍手掌、开火车的形式,轮流说出1—5的乘法口诀。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想纵身发展。孔立新老师教学有余数除法一课,出示问题情境后,先让学生将23个小棒分成4组摆开,结果余3根,学生参与活动,通过活动得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孔老师在教学有余数除法,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时,引领学生尝试16到25各除以5得出各自的结果,并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得出余数小于除数的结论。孔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做到了凡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口答的,教师绝不带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尝试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的应用,注意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运用数学知识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张芳老师在教学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时,引导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如磨面机上的主动轮、从动轮的皮带,打字机上的色带等,都是根据这一原理制造使用的。张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以验证。
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既要认真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更要关注学生,注意学法指导。在教学中,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提高同学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反思篇六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一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理解知识。周长这个概念是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如果教师直截了当地让学生解释这个概念,他们会感到无从谈起也很难表述清楚。但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物体,他们对物体的周长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结合这些特点,我设计了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通过学生指一指,说一说理解周长概念的过程,。事实证明:教学中有效运用直观性原则,寻找直观操作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连接点并通过迁移原则,有效疏导学生思维障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现代教育学也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因此在教学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我就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教学中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找到不同的计算方法。此时,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手里,每个学生,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推荐,展开辩论等多种形式,找到最好的计算方法,从而归纳出长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的思路是活跃的,有时可以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放手让他们去研究去探索,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研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练习设计的开放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兴趣,让练习内容开放,具有选择性;让练习时空开放,具有广阔性。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激发起学生探索兴趣。在练习时,我只设计了几道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的选择研究的课题,既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分层教学。
小学数学反思篇七
师:你认真看了知识窗的内容,其他同学有什么补充?
生:老师,维达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呢?
听到这位学生的这个问题,我真是从内心中觉得非常失败,因为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把“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当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
所谓简洁性,就是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洁、概括的特性。我们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因为用字母表示数具有其他方式不具有的优越性———简洁。在不同的教材版本中,都揭示了这个用字母表示数的用用。如人教版教材《用字母表示数》中摆小棒的例题:摆1个三角形要用1×3=3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要用2×3=6根小棒,摆3个三角形要用3×3=9根小棒……这样无限地摆下去,用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永远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一个办法,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上述摆小棒的根数呢?用字母表示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难题,即表示为a×3。
京版教材《用字母表示数》中的例题:数青蛙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无论怎么表达都无法穷尽世界上所有青蛙、嘴、眼睛及腿的数量,但通过一个简单的字母就可以用一句话解决上面的难题:a只青蛙就有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这就是用字母表示的优势,能简单明了概括所有与此相关的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魅力,相信他一定会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可惜,在课程实践中我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仅仅把它当作一项教学任务来完成,教师自己体会不到其中的奥妙,更谈不上引领学生体验其中学习的快乐。
看来通过我这节课《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概括性和简洁性,也就是说我在制定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这个环节中出现了问题。
(黑板上出现了左右两列数,通过猜数游戏翻出左右相对应的每组数,在通过左边的数和与它相对应的右边的数的关系,让学生举例子说一说还有哪组数也具有这样的关系,生举了很多例子)。
师:你能想个办法表示出任意左边的数和与其相对应的右边的数吗?
(生独立思考)。
生:左边的数是a,右边的数是a+10。
师:你能说一说a可以表示哪些数吗?a+10又表示哪些数?
生:a可以表示23a+10表示33。
生:4555.......
师:我们刚才举得例子都是整数的,还有其他的数吗?
生:23.633.6。
生:105.7106.7....
师:这些都是小数的例子。还有不同的例子吗?
生:1/41/4+10。
师:这些都是分数,那你们能说一说用字母都可以表示哪些数吗?
生:整数、分数、小数,任意一个数。
师:为什么要用字母来表示左右两边的数而不用刚才我们举例子说的哪些数来表示呢?
生:因为用字母来表示可以表示很多的数。
师:没错,用字母来表示数既简洁又具有概括性。
最近也听了几位老师将的《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我特意认真倾听和分析到别的老师在讲这个环节时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其中有一位老师的教学环节特别让我佩服。
师:(出示a+b=b+a)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呢?
生:加法交换律、
师: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吗?
生:加法交换律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出示定义:加法交换律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谁能举例子说说?
生:3+4=4+3(学生举了很多例子)。
师:这个加法交换律为什么不写成3+4=4+3,而非要用字母表示呢?
生:3+4=4+3只能表示其中的一种情况,而用字母表示可以有很多情况。
师:你能再举例子说一说a+b=b+a能表示哪些情况吗?
生:5+7=7+51000+20=20+1000.......
生:3.4+7.2=7.2+3.5.....
师:那你们能说一说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比用具体的数来表示有什么好处?
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可以表示很多种情况,而用具体的数来表示只能表示其中的一种情况。
师:你说的意思老师用一次词语来表示就是“概括”,用字母来表示可以概括很多种情况。
出示:加法交换律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师:请你比较这两种表示加法交换律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二种用字母表示的方法,如果用文字写很长的话就不好写了,而用字母来表示就好写了,很简洁,很容易记住。
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上面两个教学片断中,学生的感悟与体验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让课堂成为学生“做数学”的天地。很明显,片段2的教学是真正在让学生探究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就是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
1.深入研究教材体系和学生认知规律,准确把握教学活动的目标,这是展开教学活动过程的前提。我们知道,教材内容的编排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础,从最初的意义上说,“表示数”就是“代表数”的意思。本段教学内容中,教材通过对已经学过的运算定律的不同表示方式(用语言和用字母表示)的比较,使学生感悟到用字母表示比用语言表示更具有概括性,也便于记忆,便于应用。而上述课例中的教学活动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虽然也有字母表示的形式,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用字母表示数所蕴含的“简明易记”。
2.课程设计应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应将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看成是学生的“再创造”的过程。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必须克服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的现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以数学的视角去观察、以数学的思维去探索、以数学的方式去应用。要像片断二中的教师那样,踏踏实实地耕耘数学课堂,给学生一双明亮的数学眼睛,让学生会举一反三,学会思考。
通过对这两节课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搞好课堂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a)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以及应用过程。
b)教师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活动。
c)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
小学数学反思篇八
组合图形面积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些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你是怎样分的?(分割成两个长方形);
第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长乘宽);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运用分割或添补法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但在展示学生分法时,忘记了将在巡堂时发现的个别学生的分法是由于找不到相关条件无法计算图形面积也进行展示和集体讨论为什么,这是不足的地方(如果当时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展示汇报不同的分法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总结优化出哪种分法更利于我们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或者哪种分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更简单,然后就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图形的面积,可能后面的环节就不会不够时间)。
学生汇报了不同的分法后,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图形的面积计算,然后让学生汇报展示,从中小结优化出那种分割法或添补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更简单。这个环节花的时间比较多,跟前面的环节有类似,结果后面的时间很紧。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要多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容设计,尽量紧凑,及时发现问题和作出反馈。
小学数学反思篇九
在这繁忙而充实的一学期中,我感触较多,现将本学期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得失作一个反思。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级,许多使用过这套教材的教师都普遍认为:教材较难,不好把握。但这对于我来说,刚好是一个不错的挑战。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也非常繁重,其中知识点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旋转与平移、方向与位置、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年、月、日的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以及统计初步与不确定现象。其中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是本册的重点,年、月、日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又是本期的又一难点。
教学之前,我充分的备好课,同时我深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而备好课重要的一点是要备学生,由于接手本班了解到学生的整体成绩较差,而且不平衡,因此,我把基础知识的传授作为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为优秀的学生作好“能量”的储备。
教学之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喜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折,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对待优生,我充分让他们吸饱、吃够;对待中等生,我让他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特别是对待差生学习积极性不较高,我更加的重视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
教学之后,我基本做到每课后立即反思,每单元反思,及时总结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得失,以便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优点,克服不足,同时,积极学习其他有经验的教师的优秀经验,听他们的课,有什么教学中的困惑去请教他们。经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有所加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基本会积极主动的学习。
由于经验的缺乏,在教学工作中仍会有许多不足,感觉时间“少”、任务重,对待差生的辅导仍有待加深,课堂40分钟的效率不够高,小组合作仍有待加强,没有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别差生缺乏与他人的合作的意识等。
在下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克服我的不足,关心每一位学生,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集体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数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小学数学反思篇十
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新课导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是一节课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合适的导入,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适的导入,有承上启下,降低认识坡度、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等手段,营造适宜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提高自己。
(2)创设氛围,主动探究。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的发展视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而以往认为一节好的课,就是教学目的明确,课堂教学结构严谨,突破重点难点,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对知识掌握牢固。而现在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是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的奥秘。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在思考、争论中发现新知,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该成为参与数学活动的一分子。
(3)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讨论与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以上几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较好,获得了成功。
不足之处:本节课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观察的材料较少,针对循环小数的重点“依次不断重复”这几个关键词语可以再出几道练习题,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循环小数的特点。在授课的过程中虽有学生主体性的学习但是还有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练习的设计中对于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可以增加混循环小数的形式,同时也可以增加循环小数与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区分使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循环小数。其次由于循环小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循环小数的读法。
小学数学反思篇十一
忙忙碌碌一年时光已逝,反思自己的工作,找到自己去年一年工作的优点跟长处,以便更好的发扬;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以便以后工作中更好的改进,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以下反思:
1、在课堂教学方面:
(1)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对教师能力的一个考验,一堂好课离不开一个好的教师,教师在课堂中可利用些幽默诙谐的语言,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用自己的教育机智,用渊博的知识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和谐的课堂才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愉悦、情感的升华和智慧的生长。
(2)关爱学生,及时鼓励。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喜欢数学。
(3)抓住课堂四十分钟,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几乎每一节课我都给自己设定目标,每堂课都要做到堂堂清,不给学生留死角,当堂知识点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生在快乐中学。
(4)加强了口算教学。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口算”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有一定的提高和帮助。
(5)加强了三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特别是除法,甚至个别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会。因此,在教学之外,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并且做到学生只要做老师必须批,这样学生们都比较认真的对待每天的计算练习。学生们的计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6)加强了应用题的教学。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并且青岛版的教材上并没有把应用题单独列出来,练习题也不是很多,让老师们感觉无从下手的感觉,于是我便找来原来的老教材,对比,思考,然后自己整合资源,搜集了大部分的应用题木,以便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做一道应用题。在讲解应用题的时候,我尝试让学生自己讲题,并且交给学生从条件入手,和从问题入手的方法讲解应用题,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了,应用题的解答能力也就提高了。
2、在自身方面:
(1)给自己定下规矩――不备课不上讲台。每堂课必须在课前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我都会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每堂课上完后,我都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有时形成文字,有时可能只是自己进行一下思考,但是,因为我们数学教师都是两个班的教学,所以,同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哪里到位,哪里不到位,该用什么方法能让学生兴趣十足的学会我都会进行反思。然后去第二个班教学的时候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3)克服教学中的惰性,对待每一道练习题都会深入研究设计意图,并找出与之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要交给学生基本的方法,比如迁移、类推等方法,这样学生学起数学来才会举一反三。
1、辅差工作做得不够。总感觉自己心态有些老了,工作倦怠了,总是认为,只要抓住了课堂四十分钟,就不必要课下给学生太多的压力。所以,对待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只是在课堂上稍微给予多一些的提问和关注,课下从没有进行过多的辅导,以至于本次考试中,三班有一大批学困生没有考出理想成绩,影响了全班的优秀率。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不够。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
3、忽略了学习习惯的培养,习惯培养是贯穿整个学习阶段的,比如预习与复习的习惯;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习惯;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等等,下学期要在这些习惯培养上多下功夫,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以后的学习。
1、加大力度开展合作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效果才是有效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2、加大力度开展实践活动。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形成,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因此,我打算下学期开始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
3、在班内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优等生帮学困生,学困生促优等生,在班内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小学数学反思篇十二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基于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国内数学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提出了涉及数学课程价值、数学学习目标、数学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许多新理念。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3、重组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4、分学段规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标准;
5、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
6、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
7、改革了评价的方式和应达到的目的;
8、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作用。
1、教师要在上每次实践活动课前,就要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的要求。
《标准》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指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由于每个年级的活动课的内容和要求不同:低年级(1—2年级)选择的是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事物;中年级(3—4年级)选择的是与小学生周围的事物;高年级(5—6年级)选择的是小学生所接触的社会情况。选择的内容不同,必然决定了其目的也不尽相同。1—3年级的侧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4—6年级的侧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中年级(3—4年级)侧重点的转移与衡接的问题。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把握各年级组织活动目的的侧重点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明确每节活动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才能结合教材去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方面,使这两方面均能平衡、交替地、互补地得到提高。所以,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每次具体活动的目标的选择,而且确定的目标不能要求过高,只要切合实际,达到目标就行。
2、在学生活动前,教师要向学生交代活动的目的要求。
例如,四年级数学第8页的实践活动,是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些有关大数的信息。我们首先要向学生交代这次活动的目的,然后才是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最后是教师把他们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全班,要求学生再从中找出那些大数,读出来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1、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要做好。
这是上好实践活动课的前提条件,要想在活动课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教师课前就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运筹帷幄,做到心中有数。
(1)课前的的思想准备。每次的实践活动都是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设计的。要想活动能正常的开展,教师就必须要理清教材的要求与知识的前后联系,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知识水平如何?操作能力如何?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的还需要教师先实践,了解整个过程才行。只有这样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学生活动时才可以有条理。
(2)教师课前的学识准备。我们知道:作为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就必须让自己有一桶水。在上课前,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了解相关的知识体系,做好实践课的知识的积累和操作技巧的掌握。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课前对于有关知识必须要十分熟悉,在实践活动前、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做好学生学识上的储备工作,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例如上四年级教材的《国家体育场》的小组活动课,教师必须对国家体育场的相关资料要了解,还必须让学生知道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测量方法。又例如四年级上册中的《种蒜苗》,教师必须在上这个课前,先自己种,并且做好蒜苗的生长记录。还有六年级的利率调查、计算利息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对储蓄、国债、利息、利率等相关知识以及计算利息的方法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有效地达到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理念。
小学数学反思篇十三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接连不断的举起来了。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师:“谁有更好的方法?
师:“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那么能不能利用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用其他算式来表示。有些同学反映很快。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提问:谁知道一条长加一条宽的和就是什么?
逆向思维较好的同学或看看观察说出是周长的一半。
老师在对照图来解释。同时告诉孩子长加宽就是一组邻边。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比较以上几个算式,你认为哪个最简单。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四条边相加的和,但最后一种比较简单。
反思:以往的教学,都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要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牢固掌握,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正方形周长公式就顺其自然了。
小学数学反思篇十四
一学期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学期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及其运算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数学概念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学生在运算中发生错误,解题能力差,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求知情境,导人新课。
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二、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梭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先将梭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把一个梭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三、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反思篇十五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下面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教学反思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及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当学生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及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理发生的意外,使学生及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学生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学生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类似这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我们要及时地反思,启发引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
三、课后总结的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每一节课螳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及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产生的灵感,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理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反思学生的反馈。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学生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己成长与进步,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
小学数学反思篇十六
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全体数学教师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开学初组织攻关教师和教研组长参加处组织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学习,并参加处研究性学习培训。在各年级组织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全体数学教师集中由黄丽娜陈艳红两位教师二次分学段培训,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各年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组织了第六届同组共研一课活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五年级教研组《循环小数》一课成功的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领导和老师的肯定。实践表明,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近三年的改革收获?多,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十一月中旬我们举办了为期一周第六届教学节,七位教师分别代表各组讲了课,三节评为优质课,这次公开教学,呈现开放性,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六年纪《圆的周长》的设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学生通过量、饶、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数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由“是——也是——还是——总是”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周长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四年纪《乘法的简算》一组连乘计算题计算,学生发现了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然后观察数字特征,变序、加括号达到简算。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五年纪《相遇应用题》以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老师导演,学生表演,设计了从“相距——缩短——交叉——相背”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感受相向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程逐渐缩短的规律。得出两物体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一段小小的表演,犹如吃了一盆八宝菜,各种营养成分都有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综合起来看这次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提高文化水平与做人境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非常有价值的努力过程。研讨反思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李巧莲老师以《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获市教学能手;在11月30日进行的处第5批“推门好课”教师的复查验收中,梁爱英黄丽娜王桂荣三位教师的《乘法的简》课被评为特优课;阳泉市陶行知研讨会作课《乘法的简》受到与会的教师好评。12月22日山西省示范小学验收时王桂荣的《认识一位小数》受到验收老师和领导的好评。12月中旬,4位教师参加了山西省《教与爱》名师授徒研修部的学习培训,聆听名师杨少波的专题讲座,观摩其示范教学,领悟名师的高尚师德,探究名师精湛的课堂教艺,并在全校公开教学,受到名师认可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一月十二日王桂荣赴盂县作课,作为一个契机,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这我们的许多问题,有个在认识。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
小学数学反思篇十七
10月18号,我有幸参加了保山市教育局组织的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一天的时间先后聆听了2位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和精彩的讲座,让我颇多感悟,受益匪浅,每节课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尤其是下午罗明亮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罗老师让我看到了这是一节非常有深度的课;还有早上的潘小明老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沉着,机智,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我想给听课的每位教师留下的不仅是佩服,我想更多得还是反思,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课前交流。两位教师都非常重视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通过课前交流拉近师生关系,在课前的谈话中就让学生被老师吸引,对老师非常感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打破课堂常规。两位教师都勇于创新,将学生完全放开,去允许学生出错误,不怕学生出错误,并能在学生出错误时及时引导,重视了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我想这点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反思,如潘小明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一个(x,x),这足以说明课堂中重视了生成的资源。
三、教师巧用教育机智。在每节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每位教师都能够及时的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耐心的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发言,最后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课教学必须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对新知识的引入或巩固都要注意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上课教师们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
五、探究活动充分。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潘小明老师在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时,让每个学生尽情用自己的方法描述所在位置,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每个人描述的方法和顺序不一样,所以不能使人明确同一事物的准确位置,在此基础上明确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再从具体的列和行中确定描述位置。
六、合作学习扎实有效。合作学习为探求新知提供了一条捷径,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造过程,从而获得了成功感,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每一节课都非常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教师们把合作学习都放在知识的难点和疑点上,在学生解决有困难时采取,老师在有难度的问题处理中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通过合作互相交流意见,避免了因匆忙而只能表达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其次是合作中分工要明确,以个人优势的发挥来促成整体的完美。另外在合作学习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也是老师的突出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观点;老师有充足的耐心,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对于课堂教学有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今后应对比优质课,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抓住机会,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满足于墨守成规,提高自身的素质,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反思篇十八
本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在“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转变教研理念,改进教研方法,优化教研模式,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新体系”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踏踏实实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我校数学教师普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缺乏一定理论作指导,而实践经验只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用一定理论来指导,那么这个经验才能称之为经验。课改已进入第二学期,教师的观念有了一些变化,但教学理念的切实转变,基本理念的基本确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所以,本学期我们仍然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使广大数学教师进一步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一些理论的基础上,组织了教师围绕课题上研讨课。在教学中,教师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驾驭教材,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学中,老师们也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中领会知识、感悟知识。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制定一份以年级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计划,通过集体备课这一形式,加强了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同时也使“导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面上得以开花,在点上得以深入。
本学期教研组在学生一头,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每日口算进课堂、每月口算等级赛、学期连环题比赛;有每两周一期的数奥起跑线;有数学小论文比赛;有数学手抄报比赛;有的数学竞赛。在这些活动中涌现出许多活跃份子和能手,为学校特色建设出了一份力。
通过本次网上数学研修的学习,作为教师的我深深感到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实践新课改。网上研修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个人感觉在这次学习中收获很多,盘点收获有一些感受。
加强教学反思,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听课教师的评课建议,及时修改、补充、调整、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教学反思,几年以后很可能成为名师。我们要坚持写课后反思、阶段性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小学数学反思篇十九
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以课堂教学生活化为基础的。新课标喜爱倡导小学数学的生活化,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提出来的,但并不是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实践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数学将教学的生活化,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数学教学源自于实际的生活,生活生产的进步又为数学教学的发展提供需。数学与实际的生活紧密的相连、不可分割。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的知识,人们的日常消费、银行的利息结算、物业费的交付与管理等等都需要人们应用数学知识。因此,新课标下数学的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要有效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学习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数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1、学生学习状况的要求。数学学习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学生对数学学习却没有丝毫的兴趣,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做不到学以致用。这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弊端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课堂中主要是听,机械的进行记忆,学习空间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缺乏探索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必须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2、新的教学教材的要求。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小学数学的生活化已经得到了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教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但是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还有许多的问题,生活化的现实内容联系的不够紧密,生活化的题目缺乏创新性,生活化与时代的要求相脱节。因此,需要不断地对教材进行创新,充分的充实的教学内容。
3、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性。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逻辑推理,忽略知识外延与背景的介绍。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是“一张黑板一支笔,一张嘴巴讲到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根植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两大法宝就是填鸭式教学与题海战术。学生没有时间与空间进行自己的思考,失去对数学教学的兴趣,对数学教学越来越方案,甚至逐渐的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若想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1、注意不要过分追求生活的原型。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的结合,是当前教育比较重视的问题。因此,有的教师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全部的教学内容都要与实际的生活联系,否则就不是成功的教学。有的教师实施教学的生活化,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且实施新的教学方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生活化需要与学习内容相联系,而不是强硬的、没有限制的生活化,将本来没有必要的生活化给披上生活化的外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设计创新的教学情境而费尽心思,有的可能会有科学依据,有的就是生编硬造,会很容易误导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有数学知识都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原型的错误思想。有的教师认为,生活是服务于数学的,但是实际上,数学的发展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生活化,教师没有必要没借口么节课都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际能力,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2、数学与生活联系比较形式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的教师看似进行了生活化,但是实际上只是将知识与生活简单的加在一起,对于数学教学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如教师咋讲解“一定能摸到红球”,教师常做的做法就是让学生摸球,感受摸到不同颜色的球的可能性。这种就是较浅层次的生活化。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交接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实践中来,运用自己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实际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再例如,学习“哪种方式更合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一个超市为了更好地吸引客户,设立了一个转盘,可以自由的转动。顾客消费满200元,可以有一次转动的机会,当停在红色、蓝色、黄色不同的区域,可以获得不同的购物券,其他区域没有购物券。如果顾客没有兴趣进行转动,可以直接获得20元的购物券。教师要让学生死来,如何进行设计,对顾客来说比较合算。这种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积极认真的思考,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思考与探索,提高数学教育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