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草船借箭的教案设计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草船借箭的教案设计篇一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 操
刘 备 联 合 孙 权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曹 操
刘 备 联 合 孙 权
(诸葛亮) (周 瑜)
才 干 妒 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时 第一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投影
教 学 过 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2、你还想知道什么?(师生一起梳理问题)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4、反馈。 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 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三)课后小结
教时 第二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 录音 投影
教 学 过 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2、默读课文第3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3、分析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而发 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
(一)导读第2段,突破重点段。
(三)指导朗读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2、指名读,同学评议。3、分角色朗读对话。 朗读欣赏评价促进 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四)课后小结
教时 第三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教 学 过 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
(一)巩固字词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2、小黑板(或投影)出示挺有才干――神机妙算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 对比法 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
课后小结
草船借箭的教案设计篇二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时 第一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投影
环节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生一起梳理问题)
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4、反馈。 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 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二)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
(1)
(2)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
(3) 出示小黑板
出示投影
落实基础知识
理清文章思路
(三)课后小结
教时 第二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 录音 投影
环节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一)导读第2段,突破重点段
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
2、默读课文第3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
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
(二)导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划出对话进行研读:理解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就要交战”(与造箭期限有关)
“用什么兵器最好”(引入圈套)
“这是公事”(要挟对方)
“军营里......”(借军令进逼,暗示要立军令状) 主动探究
体会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指导朗读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
2、指名读,同学评议。
3、分角色朗读对话。 朗读
欣赏
评价
促进
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四)课后小结
教时 第三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
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环节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一)巩固字词
1、听写词语:
奉命 撤退 崎岖 山涧 居高临下 斩钉截铁
昂首挺胸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2、反馈:
小黑板出示词语,同桌互批,全班小结。 报词语、词语意思、同(近)义词、反义词……
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
2、小黑板(或投影)出示
挺有才干——神机妙算
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 对比法
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
(三)品评
总结
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
3、你还可以用别的顺序安排课文的内容吗?与课文的安排比,哪一种更合适。
自由读、分组读、领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如何更好地安排材料
课堂
板书 草船借箭
邀请鲁肃 同去取箭
船近曹营 擂鼓呐喊
曹操惊疑 万箭齐发
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课后
小结
草船借箭的教案设计篇三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当前还处在一个探讨、摸索的过程之中。就内容而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小学,探究性学习已不再是能否开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突出语文的特点。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研究什么课题,其主要目的还是学习语文。要突出语文特点,强化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切不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二、强调研究性特点。要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不能成为变相的“接受性学习”。注意探究性学习与课堂上有效的接受性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孕育学生的课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
三、关注学生特点。既要相信学生思维的敏捷、探索问题的热忱、想象的丰富,又要考虑到小学生社会活动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缺乏经验、思想单纯的实际情况,因而活动范围宜集中,活动的组织亦应得到有效控制,教师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切入口也宜小不宜大。
四、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只是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只是掌握知识的数量。
五、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不受一般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充分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段意给课文分段,能理解“神机妙算”。
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重点研究诸葛亮如何看穿周瑜的险恶用心,了解鲁肃的忠诚厚道、言而有信,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巧妙安排,成功借箭。
三、研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军事学的兴趣,初步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过程。
组织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1.收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书籍。
2.准备《三国演义》原著、少儿读物等。
3.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4.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5.编制评价表。 1.收看《三国演义》影视片
2.阅读《三国演义》《三十六计》等书籍。
3.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 1.大概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知道《草船借箭》的前后经过。
2.初步了解课文,初步掌握生字词。 通过阅读、预习等引起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质疑:《三国演义》中,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为什么这样说?
2.审题:研究“借”。
3.播放课文录像。 1.回答问题。
2.观看录像,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1.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
2.引起学习兴趣。 由疑激趣,通过录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组织学生汇报: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2.了解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 1.交流预习情况。
2.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能根据大意划分段落。 体会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组织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值得研究的课题。 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基础、水平,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 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 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
第二课时
重点研究“神机妙算”
1.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相机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引导学生初步讨论。
3.根据学生要求,选择学习伙伴,分在个研究小组,重点研究“识人心”,并以此对全文展开研究。
4.讨论研究计划,制订研究内容、方法、形式,提供交流及评价方法。(附表一)
5.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 究
6.组织全班交流。
1.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分为三个学习小组: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也可独立研究)
3.根据研究提纲分组研究:1)诸葛亮算到了什么?
2)诸葛亮采用了什么计策?为什么要这样做?
3)说明了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以课文为依托,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5.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意见。 1.学生能知道诸葛亮知天文、识地理、懂人心,所以能神机妙算。
2.能进一步研究出诸葛亮能看透周瑜笑里藏刀、借刀杀人、心胸狭窄,而他则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将计就计;了解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知人善用;最后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利用天时、地利而一举成功。 通过探究性阅读,初步体验探究性的全过程,感受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评价机制,做好调控。
第三课时 研究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表演好课本剧。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言行。
3.让学生给课文录像配音。
4.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5.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附表二) 1.分组讨论如何表演好课本剧。
2.深入理解文中“希望”“谢谢”“果然”轻易出动“等词语的意思。
3.按组分好角色,先进行配音练习,再按角色表演。 1.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2.能较好地表演人物。按照表演的要求研究课文。 唤起学生的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
1.相机提出课题:《草船借箭》与《三十六计》。组织学生研究、交流、评价。
2.提供评价表。
3.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总结。
4.师生评价。(附表三) 1.在个人研究基础上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2.按照评价表研究,撰写小论文。
3.小组推荐交流。 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归纳出本课所运用的计策:如诸葛亮的瞒天过海、无中生有等。 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研究 引导学生探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 课后深入研究《三国演义》原著,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对照研读。 能运用课内所学,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附表一:专题研究交流评价表
评价角度 项 目 评价等级 改进意见
a b c
内容组织 1.结构严谨;
2.内容丰富,有独创性;
3.内容与主题联系紧密;
4.以课文为基础,有理有据。其 他
1.吐字清楚,声音响亮;
2.抑扬顿挫,富有情感;
3.仪表大方,有表现力。
附表二:课本剧表演评价表
评价等级 语 言 动作 神态 表演技巧 总体印象 改进意见
a
b
c
附表三:小论文评价表
评价角度 项 目 评价等级 改进意见
a b c
项目
1.大小合适;
2.能反映研究内容。
论据
1.原文解释通俗易懂;
2.与课文联系紧密;
3.举例充分、确切;
4.扩展运用合理,有独创性。
其 他
1.书面整洁;
2.内容叙述有条理;
3.基本符合论文撰写要求。
草船借箭的教案设计篇四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第二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它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为名陷害他,诸葛亮识破诡计,运用计谋,从敌人那里"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作者通过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习中,养成了较好的预习习惯,第一课时中已对文章热熔和人物特点有了具体的了解,已完成课后练习题,因此熟读课文后,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习作训练将作为本课重点。
[设计理念]
注重教授抓住人物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的读后感写作方法,尊重学生感受和个性选择,培养学生的短时习作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合理见解。
[教学目标]
1.能抓住细节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提高学生的课堂习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体会人物。
1.三分天下,烽火硝烟,多少豪杰令后人赞叹;一部演义,嬉笑怒骂,无数英雄随你我评说。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画,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段故事吗?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默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印象深刻,那就让我们回到文中,回顾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为名除掉他,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利用自己的神机妙算从敌人曹操那儿借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3.文章中斗智斗勇的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和周瑜)
诸葛亮何等人也?(神机妙算有胆有识)
周瑜何等人也?(嫉贤妒能)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这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据)
(二)习作。
1.三国人物风貌大家已经了解,接下来让我们记录下你对他们的印象和认识,好吗?(出示写作要求)
2.指读要求,其他人跟读。
3.对于习作的要求,你能否为大家的写作做以解读?(第一部分要简写;第二部分要抓住一个人的一个特点,点到即止;第三部分要细写,抓住具体字、词、句来分析;第四部分应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谈。详略要安排合理,一、二、四部分略写,三部分详写。时间15分钟,字数在二百字以上。)
4.结合本课,你能将习作题目补充完整吗?
读《草船借箭》有感
或《草船借箭》读后感
5.说说你打算分析本课哪位主人公的哪个特点呢?
6.动笔习作。(放音乐,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互评习作。
评价中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既可按习作要求评价,也可说说自己的见解。
(四)拓展。
1.提出不同评价,完善学生思维。(出示陈寿的两句评语"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性度恢廓")
引发学生思考,得出原因:历史是生动的,历史人物是鲜活的,我们不能用一两个词来完整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阅读原著,阅读历史本身,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认识三国人物。
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英雄豪杰,老师这就请出几位来,看看你认识他吗?(出示鲁肃、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的头像和人物特点,请学生辨认。)
(五)总结。
说到这里,我们仿佛已经展开了历史的画卷,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们好像已经跨越历史的长河,正缓缓向我们走来。有道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示课件,结束)
[课后反馈]
重视读写结合的教学,对于语文这样重视形象思维和应用性的学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会学生如何习作,如何正确地看待问题,评价问题,是本课的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和完成的。课堂中学生在体味到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自己的收获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当然也有评价不够得当,个别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文章的不足存在。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总结实践。
草船借箭的教案设计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诸葛亮)(周瑜)
才干妒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草船借箭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小黑板录音投影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师生一起梳理问题)
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4、反馈。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
(1)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
(2)出示小黑板出示投影落实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第二教时
2、草船借箭
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录音投影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
2、默读课文第3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
3、分析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感而发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
1、自由朗读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
2、指名读,同学评议。
3、分角色朗读对话。朗读欣赏评价促进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第三教时
2、草船借箭
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
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
学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小黑板,录音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
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
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
草船借箭邀请鲁肃同去取箭船近曹营擂鼓呐喊曹操惊疑万箭齐发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的教案设计篇六
其一,导读即教师引导指路,学生阅读为主。教师的谈话、讲授、板书等均应着眼于更好地“导”着学生去“读”,使其尽可能地“自求得之”。
其二,导读必须定向。导向何方?导致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听说读写学习能力?这至关重要。因此,导读须在教学目标(目的、要求)相当明确具体的情况下进行。
其三,教者“导”的思路应与学生“学”的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导读教学过程既体现学生学为主体,又不失教师主导作用。
其四,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是跨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两个范畴的内容,在导读过程中应遵循阅读理解和识字教学的规律灵活处理。
1.学生能按大纲和教材要求掌握本课一、二类生字、新字;能结合课文,说明关键性词语的意思;能运用“妒忌”、“必然”、“虚实”、“私自”造句。
2.学生能简要复述这个故事;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正确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生能口头回答课后习题1中三个问题;能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培养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生能理解“妒忌”的危害,知道对比自己强的人,只应虚心学习,努力赶超,而不应妒忌;能联系实际,为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胸怀所感动,并产生崇敬、向往的感情。
课题导读;复述导读;问题导读;谈话法。
课前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说出课文大意。2.能熟练读出一、二类生字及其在课文中的组词。3.联系课文结合解释词语:妒忌、甘受惩罚、推却、呐喊。
本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故事背景和课文大意。能简要复述故事的起因和开始部分(借船)。理解“妒忌”、“推却”、“军令状”、“甘受惩罚”、“自有妙用”等关键性词语。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1.抽查字词预习情况。着重该课时目标中所列词语和少数重要的二类生字词的认读。
2.导入:引导回忆第九册中《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及其中周瑜这个人物;联系讲授本课背景(见小黑板板书设计);引出并板书新课课题。
3.引导就课题质疑:见此课题,可能或应该想到些什么问题?(见板书设计)
4.带着上述问题听读(或自读)课文。着重考虑“为什么借箭”这个问题;经过和结果如答不理想,作存疑处理。
5.反馈课文大意后,着重以问题导读,弄清“为什么借箭”的问题。
教师引导看课后习题1(1)(2),联系课文开头一段,默读、思考、圈划,然后展开讨论。在反馈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由表及里地认识借箭的真正原因,注意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这一教学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和讨论。
6.引导运用板书提示,默读课文,每人自练复述故事起因,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反馈。
7.请学生找出“诸葛亮为借箭所做准备工作”这一内容所涉及的课文段落,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主要意思(借船)。再引导学生读书,弄清借船方式(秘密)、数量、其它要求。
8.复述“借船”这一部分内容。练习方式:个别学生示范与群体操练相结合。
9.小结:以承上启下式终结该课时。课外作业:练习复述故事;给课文试分段。
东汉末年三国状况:
本课时目标:学生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中“借箭”和“结果”的主要内容。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能正确地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更清楚地把握全文。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1.引导学生说一说一类生字字形记忆及书写时须注意之点,如“忌”(上声下形),“督”(字形上宽下窄)等。当堂练习难写易错的几个字3~4遍,组词写一遍。
2.以上课时“就课题质疑”中已解决的.问题“起因”与“借船”导入新课。
3.以复述为手段,重点引导读懂“借箭”这部分课文。
(1)找出这部分课文的起讫处(6~9自然段)。提出读的要求:看谁能以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式,复述这部分内容。引导督促每个学生认真看懂课文后再练习复述。组织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3)根据板书,再次自读课文,练习复述,(巩固性练习)中、优两位学生反馈复述,组织评议。
4.默读课文最后一节,讨论“草船借箭的结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结尾与开头有无联系?怎样联系起来的?)
5.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启发性问题:(1)课文写了几件事?我们该按怎样的思路(顺序)给课文分段?(2)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段技中,比较适合这课分段的是什么?(先找出事情的经过部分,再看事情经过可分几段)。学生分段,写段意,交流。反馈。
6.结合分段及段意概括,练习简要复述整个故事。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上讲台复述。
7.引导学生小结,简要复述课文故事的方法,预告下节课内容:评论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请学生给这两个人分别写一段评语,就如老师给学生下评语(课外作业)。
本课时目标:做口头笔头练习,着重完成书面造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正确评价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以完成总目标4的内容。
1.出示书面造句词语,先进一步引导准确理解词义、运用范围,后完成书面造句。教师巡回,搜集“妒忌”一词的好造句备用。
2.以这些问题引出对诸葛亮的评价:
(1)诸葛亮约鲁肃上船取箭,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杰出才干:准确预计天气和曹军反应)(2)诸葛亮会不会不知道周瑜是故意刁难或陷害他?既然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气愤、不与周瑜论争?(胸怀宽广,以大局为重)请学生修改给诸葛亮下的评语。
3.请学生说说对周瑜的评价。教师相机引起讨论:妒忌的害处?
(1)从东汉末年的三国形势来看,瑜妒忌亮的才干有何危害?(削弱蜀、吴联合抗曹的力量,与己有害)。(2)推论一般:如我们对学习等方面比自己强的人采取妒忌的态度会怎样?因此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对?最后拿学生有关“妒忌”的造句,联系实际进行教育。
4.布置本周内完成的小作文练习,略加指导:(1)我曾经妒忌他(她)……(记叙文);(2)妒忌——无能的表现(读《草船借箭》的感想)。任选一题。
5.启发、教育、鼓励性结尾,终结该课。
草船借箭的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一起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出示投影1:
课文先写了________接着写了_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浏览课文回忆。看来初读课文读得不错,我还想考考你们
3.初读课文以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们说得挺好的,不过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说的内容。哪个词?找找——(板书:神机妙算)
4.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的思考作业吗?
1.大多数同学认为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那提出了问题到哪里找答案啊?
2.投影——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3.汇报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吧
(1)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2)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
(3)大雾漫天——这是场什么样的雾?这么大的雾怎么读出来呀?
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之后必有这场大雾漫天,你说神不神?妙不妙?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出示投影2: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看到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周瑜是自叹不如啊!
(4)再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更能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书思考。
诸葛亮几次说话,会是()说?能想象出来吗?真好,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找三人分角色读。
去掉提示语,2人组练读,小组展示。
早有安排,早有谋划,所以才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这就是超人的智慧,惊人的才干,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5)前后联系的方法继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7、8自然段。
曹操,笑他什么?——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
还在笑谁?——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
再读:
诸葛亮早就算定曹操不敢派兵;早就算定曹兵会放箭如雨;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发现自己的智慧才能远远不如诸葛亮,
(6)继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顺风顺水——图示说明
看图示,你能发现什么?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了解风向和水流方向,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神机妙算。
2.随着研究的才步步深入,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智多谋,智慧过人,他的本事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上长出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想知道吗?真想知道吗?——〈诸葛亮全传〉、三国演义46回。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大雾漫天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
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的教案设计篇八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当前还处在一个探讨、摸索的过程之中。就内容而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小学,探究性学习已不再是能否开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突出语文的特点。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研究什么课题,其主要目的还是学习语文。要突出语文特点,强化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切不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二、强调研究性特点。要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不能成为变相的“接受性学习”。注意探究性学习与课堂上有效的接受性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孕育学生的课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
三、关注学生特点。既要相信学生思维的敏捷、探索问题的'热忱、想象的丰富,又要考虑到小学生社会活动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缺乏经验、思想单纯的实际情况,因而活动范围宜集中,活动的组织亦应得到有效控制,教师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切入口也宜小不宜大。
四、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只是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只是掌握知识的数量。
五、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不受一般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充分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段意给课文分段,能理解“神机妙算”。
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重点研究诸葛亮如何看穿周瑜的险恶用心,了解鲁肃的忠诚厚道、言而有信,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巧妙安排,成功借箭。
三、研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军事学的兴趣,初步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过程。
组织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目标设计意图
1.收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书籍。
2.准备《三国演义》原著、少儿读物等。
3.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4.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5.编制评价表。1.收看《三国演义》影视片
2.阅读《三国演义》《三十六计》等书籍。
3.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1.大概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知道《草船借箭》的前后经过。
2.初步了解课文,初步掌握生字词。通过阅读、预习等引起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
第一课时导入
新课
1.质疑:《三国演义》中,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为什么这样说?
2.审题:研究“借”。
3.播放课文录像。1.回答问题。
2.观看录像,简要复述故事情节。1.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
2.引起学习兴趣。由疑激趣,通过录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组织学生汇报: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2.了解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1.交流预习情况。
2.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1.掌握课文生字词。
2.能根据大意划分段落。体会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组织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基础、水平,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
第二课时
重点研究“神机妙算”
1.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相机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引导学生初步讨论。
3.根据学生要求,选择学习伙伴,分在个研究小组,重点研究“识人心”,并以此对全文展开研究。
4.讨论研究计划,制订研究内容、方法、形式,提供交流及评价方法。(附表一)
5.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究
6.组织全班交流。
1.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分为三个学习小组: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也可独立研究)
3.根据研究提纲分组研究:1)诸葛亮算到了什么?
2)诸葛亮采用了什么计策?为什么要这样做?
3)说明了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以课文为依托,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5.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意见。1.学生能知道诸葛亮知天文、识地理、懂人心,所以能神机妙算。
2.能进一步研究出诸葛亮能看透周瑜笑里藏刀、借刀杀人、心胸狭窄,而他则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将计就计;了解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知人善用;最后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利用天时、地利而一举成功。通过探究性阅读,初步体验探究性的全过程,感受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评价机制,做好调控。
第三课时研究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表演好课本剧。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言行。
3.让学生给课文录像配音。
4.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5.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附表二)1.分组讨论如何表演好课本剧。
2.深入理解文中“希望”“谢谢”“果然”轻易出动“等词语的意思。
3.按组分好角色,先进行配音练习,再按角色表演。1.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2.能较好地表演人物。按照表演的要求研究课文。唤起学生的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
1.相机提出课题:《草船借箭》与《三十六计》。组织学生研究、交流、评价。
2.提供评价表。
3.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总结。
4.师生评价。(附表三)1.在个人研究基础上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2.按照评价表研究,撰写小论文。
3.小组推荐交流。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归纳出本课所运用的计策:如诸葛亮的瞒天过海、无中生有等。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研究引导学生探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课后深入研究《三国演义》原著,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对照研读。能运用课内所学,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附表一:专题研究交流评价表
评价角度项目评价等级改进意见
abc
内容组织1.结构严谨;
2.内容丰富,有独创性;
3.内容与主题联系紧密;
4.以课文为基础,有理有据。其他
1.吐字清楚,声音响亮;
2.抑扬顿挫,富有情感;
3.仪表大方,有表现力。
附表二:课本剧表演评价表
评价等级语言动作神态表演技巧总体印象改进意见
a
b
c
附表三:小论文评价表
评价角度项目评价等级改进意见
abc
项目
1.大小合适;
2.能反映研究内容。
论据
1.原文解释通俗易懂;
2.与课文联系紧密;
3.举例充分、确切;
4.扩展运用合理,有独创性。
其他
1.书面整洁;
2.内容叙述有条理;
3.基本符合论文撰写要求。
草船借箭的教案设计篇九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诸葛亮)(周瑜)
才干妒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的教案设计篇十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感悟人物形象,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知天文
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2、晓地理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3、识人心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2、设想一下当诸葛亮归来时与周瑜相见,周瑜会怎么说?诸葛亮又会怎么说呢?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识人心,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
草船借箭
诸葛亮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晓地理我真比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