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好人好事事迹材料(实用11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一
雷庆瑶,女,汉族,89年1月生,中共预备党员,四川博爱感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雷庆瑶,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用感恩祖国的赤子之心传递人间真爱,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展示了新世纪中国青年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
1993年,刚满3岁的雷庆瑶不慎触电,失去双臂。在痛过哭过之后,她坚强地面对人生,克服苦难,一次又一次地向生命极限发起挑战,学会了游泳、骑车、绣花、打字、书法、绘画等技能,在四川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夺得4银2铜,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蝶泳50米第6名,出演电影《隐形的翅膀》感动亿万观众等。上海世博会期间,庆瑶用双脚表演了毛笔书法、绘画、绣花,博得了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赞叹。
这个原本最需要别人帮助的女孩,一直以一颗感恩之心回报社会、帮助他人。2014年,也就是考入乐山师范学院的第二年,雷庆瑶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下,成立了“庆瑶阳光工作室”,先后吸纳45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开展阳光青年评选活动,开通“庆瑶阳光热线”,建立专门网站,设置工作室qq群,开通“知心话”电话交谈栏目等形式,帮助大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培养大学生阳光的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
2014年底,在一位经商人士的资助下,雷庆瑶创办了“四川博爱感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任总经理,以传递“感恩社会、助人为乐、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精神为宗旨,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也为回报社会搭建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平台。期间,她到乐山监狱给一千多名服刑犯作报告,与部分服刑犯交流;到映秀湾水电总厂作主题为“阳光心态健康生活”专题报告;到北川中学、八一帐篷学校、都江堰中兴学校等灾区6所学校为学生作报告;到乐山特殊学校等乐山周边7所学校与学生开展活动,还几次到台湾、香港参加公益活动。先后应邀到中国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作报告,与同龄人交流自己的成长经历。
2014年4月14日,正在接受新华网访谈的雷庆瑶,得知青海玉树发生大地震,立刻打电话指挥公司员工立刻投入抗震救灾。第二天,她带着募集到的13万元捐款和500床厚棉被、1000件棉服,紧急赶往灾区。5月11日,正在玉树带领员工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雷庆瑶,得知云南发生严重干旱灾害后,不辞劳苦,马上赶往云南旱情最严重的云南省沾益县炎方乡母官村,在简陋的乡村学校教室里向村民和小朋友们做励志演讲,并且把她拍卖自己国画作品所得的12.5万元,全部捐献给了村里用于修建水利工程。
雷庆瑶自强不息和热心公益的先进事迹获得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2014年,被评为四川省十佳青年;2014年,荣获绽放文学艺术激励奖、全国自强模范、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优秀大学生等荣誉称号;2014年,当选成都好人;2014年,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二
每一次想起雷锋,就想起这一段话。有多少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为自我碌碌无为而悔恨,为以前虚度年华而悲哀。有多少人能像雷锋一样,永远的那么富有爱心,永远的那么真诚善良,永远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今日的世界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表现出更为开阔的空间,然而,咱们以前火热的心灵却开始变得冷漠,有些本不该变的东西也在变:亲情冷了,同居一楼,邻里相见不相识;友谊馊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成了互相利用的通行证。以前,咱们几十年来所景仰、崇拜和学习的榜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傻子。
然而,无论时空如何变化,那些决定人类向前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变,那些人类任何时候都在追求的完美事物没有变。尽管在咱们的身边,雷锋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淡忘,然而,在世界的更多地方,雷锋被不一样肤色的人们所景仰,所学习。雷锋精神以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美国商人如此说道:雷锋精神是人类就应有的,应把雷锋精神弘扬到全世界。要学习雷锋对待事业的态度,学习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关心人、爱护人、支持人、明白人的品质。
一个日本企业家这样感叹:“雷锋仅20多岁就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成为伟大的英雄,对人类是有贡献的。学雷锋无国界之分,把雷锋精神引进咱们公司,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会改变员工的精神面貌,产生巨大的效果。”
西方人和咱们一样,给予雷锋最高的表彰:“雷锋精神与上帝共存。”
四十多年了,雷锋的名字以前是激励咱们几代人成长的路标,四十多年了,古老而年轻的中国正在蓬勃的发展,然而,雷锋的名字却随着咱们生活的完美而渐渐远离了咱们。有人置疑,有人嘲笑,有人批判,然而,无论咱们经历多少变化和困惑,他的名字就应永远刻在咱们的心头,他的精神就应是咱们工作和生活中永远的指南。正因,一个人要获得成功与幸福,不能缺少雷锋精神,一个公司要想成功,不能缺少雷锋式的好员工。
无论咱们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再平凡的岗位都能够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只要你的人生观是正确的,你的工作就会有不尽的原动力。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不是咱们的潜质大小,而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任何时候,雷锋身上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积极乐观、勤俭节约的品质都是咱们不断学习的要素。雷锋精神是不受时空限定的,无论现代科技怎样发达,无论人们的生存方式怎样改变,雷锋对世界和他人真诚的爱心永远是人间渴求的那种温暖,像阳光一样成为人类永恒的需要。
在工作上,咱们需要雷锋精神,咱们就应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勤俭节约,把工作当成自我的职责,做一个有利于公司,有利于团队的人。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得到发展,咱们自我的潜质才能得以更大的发挥。
在生活中,咱们需要雷锋精神,只有咱们自我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与人为善,咱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忙和尊敬,才能在互动的真诚中感到真正的愉悦。一个时刻只看到自我利益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生活中的愉悦的,真正的愉悦只有一种,那就是为他人而付出,这样做你将获得性命最高的荣誉。
一个公司要发展,也不能缺少雷锋精神。这天,一切的成功都务必透过合作来实现,如果咱们没有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没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只看到自我的利益,是难以获得成功的。一个企业,如果所有的员工都只做自我分内的事情,不团结互助,这样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所有的企业都在发奋寻找雷锋式的员工,正因这样的员工不仅仅会把自我分内的事情做的最好,还会额外做许多。他们应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寻找借口,而会自动自发、尽职尽责的完成任务。通常,企业的领导会给这样的人委以重任。如果你想在公司里获得成功,就务必成为这样的人。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只有发扬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政府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几乎整个人类礼貌的发展都依靠于这种人的发奋,他们时刻想的不是自我的利益,而是所有民众的利益。每一个国家都在寻找自我的“雷锋”,每一支军队都在寻找自我的“雷锋”。雷锋精神所能影响的远不止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今日,雷锋精神已经成为全人类发奋学习和实践的精神,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在寻找和培养更多的雷锋,正因咱们整个人类礼貌的发展都将正因有更多这样的人而变的更加完美。
今日的中国是一个大谈变化和西方商业精神的时代,从“奶酪”到“致加西亚的信”的流行,西方的商业文化对咱们经济的影响似乎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在很多人谈到一个叫“罗文”的士兵如何敬业、服从、发奋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时候,在人们费劲心计号召员工发奋学习“罗文”精神的时候,大多数的人似乎忘记了咱们身边一个更好的榜样,这是“雷锋”的悲哀,更是咱们的悲哀。就应来说,“雷锋”要比“罗文”伟大的多,也要实在的多。正因,咱们需要的不是一种奴隶式的付出,更就应是一种对世界和他人的爱,为社会服务,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这些年来,对很多人来说,感兴趣的不是咱们自我是否在学雷锋,而是外国人在学雷锋,感兴趣的是西点军校是否有雷锋塑像,而不是咱们的身边有多少雷锋。但是,不管怎样,英雄是不就应被遗忘的,雷锋精神是不就应被遗忘的。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雷锋是咱们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的一位平民英雄。雷锋从来不会离开咱们,而咱们却以前几度远离了雷锋。
是的,几十年来,咱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再也不好穿带补丁的衣服了,再也不好忍受饥饿了,再也不好像雷锋那样经历那么多苦难了。但是,咱们不就应忘记他。任何时候,他还就应是咱们的榜样,何时候咱们都需要雷锋精神。咱们就应明白他、尊敬他。无论咱们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咱们永远也不能缺乏雷锋身上那种对他人和世界的关怀与爱。
雷锋就应永远属于中国,雷锋精神就应是咱们每个中国人就应有的精神,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哪种工作。正因只有这样咱们才有潜质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咱们的国家才能进步,咱们的生活才能更完美!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三
邓志军,中共党员,1962年6月出生,河南诚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新乡市诚城社区党委书记。
白手起家的.邓志军,一手创建了“河南诚城集团”,凭着诚信经营做到企业年销售近十亿元。他严把质量关,把产品当人品,宁可自己吃亏,也绝不丢掉诚信。他所经营的企业被银行业评为最高信誉单位,被税务部门评为诚信纳税a级企业。他积德行善,关爱员工,25年诚信经营的邓志军铸就了百姓赞誉的“诚城模式”。
1991年,邓志军响应政府号召放弃“铁饭碗”,下海办企业成立了防腐保温公司。他凭着“宁可亏了自己,也不会失了诚信”的理念,挣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从此走上了创业之路。在发展过程中,他始终秉承诚信第一、品质至上的经营思路,与工人同吃同住,对客户、对工友承诺的事从不食言,他这种扎实肯干、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感染了身边的同事们甚至是工地附近的居民,他先后开发完成的项目赢得监管部门、群众和同行业的一致好评!他说:“企业要扩大经营长期发展,只要诚实守信,敢于担当,不管做什么生意,就没有干不成、做不好的!”。
1999年,他成立了“河南省鑫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20xx年5月,成立新乡市正隆置业有限公司。当时的金融危机已现端倪,面对经济严峻的经济形势,公司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可他依然在企业全体员工大会上承诺不裁员、不降薪。20xx年金融大海啸来袭,全球经济萎靡,很多企业相继倒闭,而他却信守承诺没有主动裁减一位员工,没有拖欠员工的一分钱,正是凭借这样的诚信理念,让他和全体员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安然度过危机。当年开发的项目,也没有因为市场行情不好降低工程质量,他说:“老百姓一辈子省吃俭用买房不容易,我们所建的房子要让居民群众买的放心、住的舒心。”负责安装空调的工作人员,一听说是诚城集团开发的房子,总要因为墙体坚实多收100元的墙体打孔费。他说:“先德尚诚、自强不息,以诚筑城、幸福一生!”。
20xx年5月18日,河南诚城集团新乡市正隆置业有限公司经过市、区、镇、村4级的考察,取得了乔谢新村改造项目。针对当时城中村拆迁改造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他坚持“现场量房宽让于民,回迁补偿让利于民,宁可企业吃亏,绝不让老百姓受屈”的原则,要求公司上下“给乔谢村民盖房子,要象给自己家盖房子一样,规格要高、质量要好,拆迁房当作商品房来建设,宁愿多花钱也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在拆迁改建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至上、诚信立身,处处维护村民利益,实现了文明拆迁、和谐改建,做到了让政府放心,让乔谢村民满意。交房当日,乔谢村民将写有“和谐拆迁守诚信、品质优良村民乐”的锦旗赠送给他。《新乡日报》赞誉乔谢现象、为城中村改建的典范;《河南日报》整版专题报道,将乔谢现象作为河南省城中村、改造的民生实践样本。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农业频道争相报道,引起了中央、省、市的高度关注,其他友邻省、市政府部门、知名企业相继前来参观学习。
在他的心中,服务同样能够创造价值。20xx年8月,诚城社区正式成立,邓志军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并将价值3000万的办公楼整体移交社区使用,每年用于社区的投资达100万元以上。从入住到服务,从服务到回访,从投诉到回复,每个细节他尽可能地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推出贴近民心民意的服务内容,他协调诚城物业公司及有关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体经营者在小区开设公益性、微利性商业服务,对与居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点实行零租金或减免租金等优惠政策,涉及面积约7000平方米,免收年租金200多万元。
他把家安在自己建的小区里,常和居民拉拉家常、说说知心话,每逢重大节日,他就带领社区开展党员“连民心、听民声、解民忧”结对帮扶活动,为社区的老党员、老军人、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送去慰问物资。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为希望小学、失学儿童、贫困大学生、困难职工、抗震救灾捐助资金3000余万元。
他深信,以诚为本、以信立业是立身之本,心系群众才能枝繁叶茂。诚实守信、规范经营,承担责任,回报社会,这就是他的“诚城模式”。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四
从20xx年开始,当每年春秋换季之时,驻平65571部队某连队的官兵们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家住铁西区北沟街西二里委七组的***老人每在这个时候都会把自己亲手缝制的拥军鞋垫拿到连队,亲手分发到部队的战士手中。
今年76岁的***,从原市二轻局秘书科退休,是一名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老人有三儿一女,各自成家,他和老伴张玉平独自生活。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组织部门把他的关系转到了北沟街社区,***便在西二里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发挥着余热。20xx年的夏天,西二里社区与驻平65571部队某连官兵一起联欢,***得知战士们离家都很远,平时训练很艰苦,鞋垫磨损得也非常快,外面买的鞋垫不结实,用不了几天就穿破了。联欢会结束时,老人为部队战士缝鞋垫的念头油然而生,他的想法得到了老伴张玉平的大力支持。他们每年都会根据共建连队的官兵需求,为大家制作拥军鞋垫,后来,又开始为连队的战士们制作帽子和手套,从20xx年至今,他已经做了超过700双鞋垫,不仅温暖了官兵们的双脚,更温暖了他们的心。
***老人会缝鞋垫缘于他年轻时学过缝纫手艺。17岁那年,他在四平市工艺绣品厂当工人时,向厂里的师傅学会了缝纫和刺绣,后来,家里买了缝纫机和码边机,一些缝缝补补的活计就在家里解决了。***说,“缝制鞋垫也要讲究技巧,布料必须铺平,针线还要匀称,否则硌脚。”闲不住的***老人用退休金买来线团和大绒面料。为了保证鞋垫合脚,他特意要来了每个战士的鞋号。
说起制作拥军鞋垫等物品的时候,王老露出了快乐幸福的笑容:“我对子弟兵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说句心里话,缝制鞋垫的工序很复杂,要经过黏合、裁剪、缝制等步骤。老伴张玉平先将垫布一层一层地挂浆、粘贴,烘干后,他再照鞋样裁剪,最后一针一线缝制,一双鞋垫要缝上几百针。65571部队某连战士李青海对记者说,王大爷很辛苦,经常来帮助我们,他缝制的鞋垫吸水性好,牢固,冬天穿起来很舒服、很暖和。今年,又给我们炊事班做起了帽子、套袖。一次,王大爷在给部队送鞋垫的时候,一位山东籍小战士紧紧握着老人的手说“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一定站好岗,放好哨,做优秀的士兵。”共建连队的穿过***鞋垫的战士高双印把老人的生活挂在了心上。今年夏天,高双印等三名小战士打着雨伞,抬着一箱新鲜蔬菜找到老人的家,战士们把亲手栽植的茄子、柿子和黄瓜等蔬菜送给王大爷。***老人被这种军民鱼水之情深深地感染着。
西二里社区主任陈世艳对记者说,王大爷为社区做的事从来不和别人提起,但也有人讽刺过他,“哎呀,老王头,你没事就帮社区、帮部队做活,你得到什么好处了,”王大爷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挺坦然的就过去了。他就是凭心去做,去感染身边的人。几乎西二里社区的每个居民都认识***老人,社区老年活动室方凳上的'坐垫是他亲手缝制的;社区里40多平方米的老年秧歌场地是他一锹一锹平整的;居民邻里纠纷是他赶去进行调解和好的。与***老人家住一个楼栋的西二里社区居民吕连霞说,***是我们社区的优秀共产党员,经常为我们服务,缝制暖气片套,还给我们做鞋垫,因为王大爷也很大年纪了,他还帮我们做这些,我们很感动。这不,社区那套新棉裤、新棉袄是他刚刚送来准备捐给四川地震灾区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让大家感到钦佩。
***居住的北沟街西二里委曾是我市的棚户区改造1号地,去年夏天,***和其他1000多户居民高高兴兴地回迁到被命名为“滨河家园”小区,今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暖气楼。“这楼房建的多好啊,现在屋里热乎乎的,阳光一进来,满屋子通亮,棚户区居民生活很幸福,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安度晚年,能够为战士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感到欣慰,我对子弟兵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要为战士们继续缝制下去,”***老人自豪地说。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五
她,82岁,省吃俭用,将自己仅有的房子卖掉,只为帮忙那些需要帮忙的人。
她,没有钱请保姆照顾自己的晚年生活,却将积攒下来的一万元在国家首个“扶贫日”捐助给了20名残疾康复者。
她,就是拉巴卓玛,一位平凡普通却又让人心生敬爱和尊重的老人。
初见老人,是今年10月17日在区残联办公室。当问及为何要为一位老人、一万元举办一场专门的捐赠仪式时,区残联理事长黄建国感慨地说:“因为我们全体职工、康复中心的全体残疾康复人员,都被拉巴卓玛老人这种无私的大爱深深地感动。82岁的老人家不图名不图利,靠着一分一分积攒下来的积蓄来帮忙别人,这种善心值得尊重,更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学习……”
捐赠仪式上,受捐的残疾人康复者们纷纷自发地给老人家献上哈达。可在理解了一条哈达后,老人婉拒了后面的哈达,理由很简单,一条就能够了,多了浪费。老人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让人顿时觉得鼻子一酸。“此刻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不愁吃不愁穿,节俭下来的钱能够帮忙更多的人,这让我很开心,很满足。他们都还是孩子,我这一点点的帮忙期望能让他们开心一点儿、幸福一点儿。”当在场的人向老人鞠躬以示感激的时候,老人笑着说。
其实,说起老人的爱心故事,要追溯到2008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起了全世界爱心人士的关注。作为西藏第一建筑公司的退休职工,拉巴卓玛老人当时并没有太多积蓄,就捐了100元钱。这件事情以后,老人一向感觉很歉疚。“那么多人没吃没喝没地方住,我却只能捐出100元,我每一天都很自责。为此,我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把单位分给自己唯一的住房卖了,卖房的10多万元钱委托给自治区红十字会,经过红十字会同志的帮忙,一笔一笔捐给有需要的人,直到用完为止。”说起卖房的这一举动,老人没有半点悔意。
走进老人租住的屋子,映入眼帘的一张小床、一张小桌子和一台老电视机。“房租是我目前最大的一笔开销。根据我的情景,本来能够到养老院生活,可是我身体还很硬朗,不想给政府添麻烦,所以就一向自己一个人住着。我每个月的退休金有2000元,我还要继续攒钱,到1万元就捐出去给有需要的人。”老人一边忙着给我们倒水,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听到老人的话语,随行的同事最终难控情绪哭出了声:“一个都需要别人照顾的人,却时时惦记着别人。”听到同事的哽咽声,老人走过来,抱着她笑着说:“我身体好着呢,多做好事,心境好,身体就好。这可是我健康的秘诀!”
眼前的一幕,让记者想起一个朋友以往说过的一个典故:相传,云南丽江玉龙雪山仅有每年秋分时节会有一米长的阳光照下来,传说被这一米阳光照到的人就能拥有美丽的感情。此刻在记者心里,老人就如那一米阳光,而被她帮忙的人恰如被阳光照耀的人,相信他们必将有幸福的生活和完美的未来。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儿饱食桑叶,吐尽银丝;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它们都在奉献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爬山虎爬上屋顶,历尽艰辛,虽没有看到它想像的美丽风景,却为能给他人带来一片绿荫,一丝清凉而倍感欣慰。给人幸福,你的人生就会快乐,别忘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老师是平凡的,三尺讲台,注定了他们的一生不可能轰轰烈烈。岁月有痕,日复一日的耕耘苍老了他们的容颜,粉笔无情,细细的粉末染白了他们的双鬓,他们的学生却永远年轻,在他们的教诲下,学生们一个又一个迈向了美好的人生旅程。而老师呢,依然立足于方才之间,默默的,看着一个又一个希望在手中放飞,学生们的幸福,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清洁工是平凡的,一辆拖车,一把扫帚,一把铁锹,拉开了自己每天工作的航程。他们用“刷刷声”唤醒黎明,用汗水给街道撒下甘霖。他们看到的是脏,闻到的是臭,留给我们的却是清洁和干净。人们脸上绽放的笑脸,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李春燕是平凡的,一个苗寨里普通的“赤脚医生”,她走村串户,下田间到地头,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去解除别人的病苦。每月医药费的倒贴验证了她从没有靠行医致富的心思,她只是想做一轮月亮,一轮给苗寨播撒清辉的月亮,乡亲们的健康,就是她最大的快乐。
王顺友是平凡的,一个人,一匹马,便开始了自己传送信息的旅程。爬山涉水不怕,孤独寂寞不怕,吃干粮喝山泉不怕,只有大山和小溪见证了他歌声的豪迈。寂寞是他生命里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给大山深处的人们捎去亲人的问候和外边的讯息,就是他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老师老了,但他们看到了自己放飞的希望成了一道又一道最美丽的风景,他们心里是甜甜的;清洁工扫得满身脏臭,但他们看到了自己扫帚底下扫出来的一片片整洁和干净,他们心里也是甜甜的;李春燕越来越穷困,但她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生命身康体健,她的心里还是甜甜的;王顺友寂寞了,但他看到老乡们接到邮件那种欣喜和兴奋,他的心里更是甜甜的。给他人带来幸福,成了他们内心最大的快乐。
我们的生命就像那株爬山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能给他人带去一片绿荫,只要在燃烧自己的同时,能够照亮他人,我们的生命就是有价值的,就是快乐的。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七
她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丰功伟业,有的只是一如既往,不计得失,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朴实无华的她在教育这块沃土里坚持信守承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默默地奉献着。
她于1980年参加教育工作,30多年来,她始终坚持奋斗在教学的第一线,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她以往两次离职进修,于1987年6月取得中师学历;1990年6月取得大专学历。在教育教学中她的教学成绩一向名列前茅,曾多次受到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在学校,她是大家公认的好教师,在家里,她是一位好妻子,好儿媳、好嫂子、好弟妹。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照顾兄弟姊妹,与邻里之间和睦处,几十年如一日,受到领导、同事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她就是我们大榆树中学的刘宝琴教师。
下头就选择几个典型的事例说一说这位身边的好人。
那是1981年9月的一天午时,刘教师带领10来个小学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从远处迎面飞奔来一匹拖着缰绳的骡子,她急呼:“赶紧躲开!”同学们急忙躲到路的两边,可是有一名小女生惊呆在了路中间,在这危急时刻,她飞奔过去,把小女孩推向路边,奋力拉住受惊的骡子,由于身单力薄,受惊的骡子脱缰而去,她却倒在了血泊中。至今嘴巴上还留有一道长约九厘米的伤疤,那年她才18岁。
百善孝为先。刘教师对孝的理解是:“老人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当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价”。她的婆婆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公公患有精神分裂症和肺心病。二老均丧失了劳动本事,应对家庭的困难,她不抛弃,不放弃,为了更好的照顾二老,婚后就同二老住在一个间房里,这一住就是六年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刘教师却用实际行动改写了这句话,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
如果说孝敬老人天经地义,长期照顾和资助叔嫂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公公、婆婆去世后,小叔子又到了已婚年龄,为了给其成家,她东奔西跑能够说是操碎了心,最终在1998年用多年的积蓄给小叔子安了一个家。她总算能够为自己打算了,但正值为自己筹建新房时,小叔子又离婚了,没办法刘教师又借贷款为其多盖出两间新房供小叔子居住。从2000年至今,刘教师家不但为其无偿供给食宿,还为小叔子又买了房子,2014年春节小叔子最终有了对象,此刻刘教师又为其结婚而筹备着,期盼着他有一个好归宿。
2000年的十一长假,学校放假10天,这10天,对于刘教师来说,就是10年。放假的第一天,婆家大嫂突然脑梗塞,住进了医院,由于两个侄女年幼(大的8岁,小的4岁),大哥又忙于秋收,照顾大嫂的重任自然又落在了她的肩上,150多斤重的大嫂卧床不起长达10天,每一天喂饭、喂药、洗漱更衣、倒屎倒尿,她还要经常给她翻身、擦洗按摩,每次翻身都要费好大的劲,特别是每次的大小便都令她筋疲力尽。为了不耽误照顾大嫂,不耽误秋收,不耽误正常上班,她坚韧的支撑着。照顾大嫂、照顾两家的3个孩子及家务长达一个多月,大嫂最终站起来了,而她却因疲劳过度晕倒了2次(就连自己的丈夫都不知情)。2001年的春天,为了解决大嫂家的经济困难,竟然劝说丈夫把自己家唯一的5亩农田无偿的转让给了大伯哥耕种至今。在她的鼎力资助下,大伯哥家在2012年也盖上了新房。她不仅仅对兄弟姊妹照顾倍加,对亲戚朋友也是关心备至,从1996年至2008年亲戚家的5个孩子相继无偿居住在她家完成了初中的学业。2013年,同村姨婆婆家的孙子患上了脑结核,表弟夫妇陪孩子住院长达半年,家里的二位老人体弱多病,其他子女又不在身边,她为了解除表弟夫妇的后顾之忧,又主动承担起照顾二位老人职责,病了送医院、节假日把二老接到家中,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30多年来,在刘宝琴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美德:挺身救危、孝敬老人、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积极乐观、勇担职责。但她那种不计得失的博大胸怀和仁厚的挚爱是常人所难做到的。正如她所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亲情才是永恒的。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八
宋年忠家住新闸路568弄,自幼患小儿麻痹症,不能行走,父母相继去世后,一日三餐成了她生活中最大的困难。1993年,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师生得知社区里有这样一名残疾人需要照顾后,决定每一天免费为宋年忠带给一顿午餐。自此,学校高年级学生组成了一支送饭队伍,每一天为宋阿姨送饭成为他们学习之外的一项重要任务,无论刮风下雨,送饭从没有间断过。每到中午时分,同学们下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食堂去拿饭,他们端着饭盒、拎着汤,赶往宋阿姨家,让宋阿姨吃上热乎乎的饭菜,自我再回到学校用餐,天冷时自我的饭菜都凉了,可同学们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学校校长换了一任又一任,学生送走一届又一届。领导层变了,送饭的人也变了。唯有送饭的路没有变,送饭的职责更没有变。爱心接力棒在学生手中届届相传,爱心的种子在校园里年年播撒。为了坚守承诺,静安区第三中心小的学生们18年如一日,成千上万人次的`学生,担起爱心小使者的重任,风雨无阻地走过那条送饭的小路。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九
20xx年8月,万军老师参加了小学教师这份工作。也许就是因为多少年来地向往和与生俱来的对孩子们的喜爱吧,出为人师,心中竟有些惴惴不安,是紧张还是兴奋,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满心喜悦地去迎接这充满挑战的工作,投身于小学这片多姿多彩的新世界。
记得有一次,我清晰地记得,这是星期日,邓佳同学与好朋友玩闹一番后急着回家,因为今天是她的生日,正赶回家等待着父母为她准备的庆祝呢,由于自行车骑得比较快,前脚不小心拌到了后脚,摔了一跤,头撞到了停在路旁的车门上,没过几秒,血就顺着头哗哗地流着,陪同邓佳的同学一看到这种状况,高分贝的'尖叫出声,惊动了正有急事的万老师(万老师的儿子奶粉吃光了,正要去南昌买,不然小孩子就要饿肚子了,公交车这时也来了,车站离事发地只有100米),只见万老师冲进事发地,一看到这场面,老师镇静地一边打电话叫车子送伤者去医院一边吩咐同学回家通知家长,并从附近村内借来纱布包扎伤口,大约5分钟,家长没等来,叫得车子来了(此时的公交车在车站按了近一分钟喇叭,似乎是告诉万老师,你走不走),老师一咬牙,嘟囔了一句:”伤者重要”。就上了叫来的车子,带着邓佳同学去医院治疗去了,挂得是急疹,此时的万军老师一直耐心地陪着邓佳同学接受着医生的治疗,没过一会儿,家长也匆匆地到来,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对老师说:“这边交给家长了”!但此时的老师还没有走,直到医生说伤者无事后才离开。
后来,听说,万老师那天由于太晚了,没买上奶粉,儿子饿了一晚上。我很感动:“万军老师对待学生居然比对待儿子还好”。
万军老师的这种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十
有句古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条件。在我们禅林寺村就有这样一个爱老、敬老的好榜样,她名叫杨秀红,多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孝敬长辈,无微不至照管患有半身不遂的母亲,尽心尽力供养年长的父亲,她用真情无私的付出在村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杨秀红今年39岁,土生土长在村里,打小就孝敬父母,结婚后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现在一家人和父母住一起,前几年奶奶还没有去世的时候,每当轮班到杨秀红父亲家,杨秀红总是把奶奶照管的特别好,从来没有让父亲在供养老奶奶的事情上操过心。奶奶由于年事已高,又患上了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杨秀红每次在操劳农活之后还要照管一家人的'饮食起居,每次她都是把好吃的让给老人和孩子,有时候即便自己身体不适也不舍得给自己改进,总把好菜好饭给老人留着。后来,奶奶又患上了小脑萎缩,常年瘫痪在床,杨秀红坚持给奶奶端屎端尿、擦拭身体、嘘寒问暖,把老人照管的无微不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本来照管一个瘫痪的奶奶,再照管年老的父母和两个上学的孩子就已经够她受的了,可杨秀红母亲又患上脑血栓,虽然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但还是落得半身不遂,瘫痪在床,连话都说不清楚了。母亲在住院期间,杨秀红每天都陪在母亲身边,吃喝拉撒睡全都包在她身上,她照管母亲丝绝不敢懈怠。等回到家里,她坚持每天都给母亲擦拭、推拿身体,忙完农活回来陪母亲聊谈天解解闷,一有时间就搀扶母亲锤炼复原,老人想吃啥,她总是尽量满足,从来不嫌麻烦,把老人照管得舒舒服服、干干净净、开开心心。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这句话用在杨秀红身上并不合适,到现在母亲已经能独立行走了,本来满是皱纹和苦恼的脸上总是挂满笑容。
有人说,孝顺老人最大的挑战是色难。千难万难难不过给老人个好脸色,若在照管老人时显露出半点不耐烦,就会让老人很不安心,这样的情形在杨秀红家是看不到的,尽管有时候杨秀红也会遇到难心事,但她从不在奶奶和母亲眼前表现出来;有时候患有小脑萎缩的奶奶会无缘无故地耍脾气,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有时候性情急躁,对杨秀红谩骂,而她总是面带笑容,想尽一切办法把老人们哄开心。就这样,来来常常,她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管奶奶,孝敬母亲,直到奶奶在她家中去世,那年奶奶92岁,患小脑萎缩第四年。照管瘫痪的奶奶好几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属人间常情,但确切是难能宝贵。杨秀红在孝敬长辈方面得到了父老乡亲的绝口称赞,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
杨秀红父亲由于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太好,耳朵基本上听不见,平时老爷子每顿饭都要喝点小酒,杨秀红总是尽量满足,家里总是给父亲备着酒,父亲高兴的时候,她也总是陪父亲喝上两口,为的是让父亲开开心心。
杨秀红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岁数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女,我也有需要别人照管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没有豪言壮语,也没用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浑厚简单的话语却却包蕴着大道理。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儿女的美德,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言传身教,老人抚养好子女,子女供养好老人,尊老爱幼的风气就可以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才能发扬光大。
杨秀红,用她的仁慈和孝心为长辈和父母的晚年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也为禅林寺村街坊四邻建立了学习的榜样。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篇十一
在xx街道xx社区有这样两个家庭,一个是纯朴善良的特困户赵家,一个是双目视力差、年老行动不便的谭老人的家。他们虽然只是简单的邻里关系,但自从谭文晃老人行动不便后,赵便主动担负起照顾老人的职责。多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的义举在xx社区传为佳话。
女姨退休后与儿子居住在xx社区兆戈里16号,儿子患有精神病,一家就靠社区救济金和合作社每月200元的退休金维持生活。谭伯是居住在河边的独居老人,早年与子女的关系不融洽,子女都很少回家探望老人,只是提供生活费。前些年,老人还能自己料理起居饮食,但随着年事增高,行动不便,外出有一定的困难。20xx年初开始,女姨每天早上都会帮老人买好菜并整理好,老人只需按一下电饭煲的按钮就能煮饭;闲时经常到老人家帮忙做家务,陪老人聊家常;由于老人居住在河边,每逢下大雨,家里就有水浸的危险,一到雨期,女姨便会到老人的家里帮忙排水,确保老人安全;当老人有病的时候,女姨及时通知社区或老人的子女,让老人得到适当的料理;每逢节日,女姨都会为老人送上应节食品,让老人感受到浓浓的邻里情。
许多人都会问女姨:“你自己也是特困户,为什么能够这样为老人付出呢?”女姨回答:“千金难买邻里情啊,生活的困难反而让我更加坚定了帮助老人的决心,因为困难人家更能体会老人生活上的困难。每个人都盼望有个好邻居,首先自己应先成为一个好邻居,一幢楼房也好,一个社区也罢,人们住在一起其实就是一种缘分,平时就应该互相关爱,急时彼此照应。”多么朴实的回答,折射出一个普通妇女的感人形象。
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有很多像女姨这样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平凡的家庭、平凡的事迹、平凡的感情,却在默默付出的点点滴滴中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这些无数的小点滴汇聚成一个个文明、和谐、温馨的大音符,演奏出江门文明和谐的音乐章。而正是这一个个的文明人、一件件的文明事,让江门这座城市变得更文明、更和谐、更温馨、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