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模板12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一
1、知识目标:
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3、情感目标:
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为每组学生准备:
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
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讨论。
1、说说你的发现?
面包发霉了!(揭示课题)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
3、有条件的话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指导——一提(提镜筒)二转(转换器)三调光四载(标本置载物台) 五降(降镜筒)六反向(升镜筒)
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
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汇报交流:投影仪展示各组记录单,学生代表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小组探讨,作出推测
2、这组的两块面包中,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写下我们的推测: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检验我们的推测。
选择实验条件
拿出材料袋的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这是一组对比实验,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点儿霉菌,目的是为了创设在四块面包上都有霉菌这样一个相同的条件。)
第一组: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水分多少的关系)
第二组:在第三块和第四块面包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并扎紧袋口。然后,把第三块面包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第四块面包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创设不同的温度条件,以观察霉菌的生长速度。)
也可以自主选择,例如空气、光照……条件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
分组准备对比实验
提醒学生每天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型的太阳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内容
实验太阳灶
活动准备
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
活动设计
找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直径以正好能紧紧塞进反光碗的圆孔为宜。在圆柱一端横向钻一个细孔,穿入一根直径相当于孔径的铁丝,然后将露在圆柱外的铁丝两头扳折90°,各留5厘米,减去多余部分。
把圆柱塞入反光碗的圆孔内,再将铁丝两端插在一块泡沫塑料或木质底板上。拿一根细竹签,削尖两头,一头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圆柱上,另一头插上一小块土豆。把装置放在太阳下,调节反光碗朝着太阳方向,竹签长度要耐心调节,让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于发光焦点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会被太阳光烤熟,发出香味。
后记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了解太阳灶的初步原来,学生的探究热情十分高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三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发展起来一些思想,形成一些观念。让他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处理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之关系等活动中能有一种科学的、正确的思想和方法。
1.第一步:把“科学主题”作为认识工具;
什么是科学主题?自然界本身是统一体,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形成了科学,科学常常被看作是对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事实与数据的无尽的描述,或者对实验事实和探索活动的展示,而一些科学的核心概念可以将这些分立的信息片断融入广阔的、有逻辑内聚力的结构中,在这样的结构中,信息片段的关系可以被显现出来,这种核心概念就是科学主题。
自然科学具有6个主题:能量、演化、变化的形式、尺度与结构、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
第二步:把科学主题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中的表现分解为最基础的重要概念(我们称之为核心概念)
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草案》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科学教育主要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四大领域、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特征、过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人具有一个高级功能的脑。
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及运动的规律,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改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步:从自己所教的教材中寻找哪些科学事实和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上述核心概念。
建构核心概念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是简单把核心概念的讲解告知,而应在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上都进行细致的设计,并能巧妙的深入学生心中。小学生学科学需要学习的是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但是,科学家运用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探索的是人类未知领域的问题;而学生学习的内容则是人类已知领域的知识。换言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类社会已知的一些经验。在学习这些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经历科学家当初探索这些经验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技能和方法,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更多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而有所创造。
课标指出科学的教学活动主要都是以探究活动为主,所以如何在探究过程建构科学核心概念就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探究任务的设置应有非常好的连贯性,并能符合儿童生理和心智的发展规律;探究目标的表述也是直接影响学生认知的主要部份,更有概括的概念目标比事实性的知识性掌握目标对学生更有意义;教师在一个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众多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引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进而向大概念,核心概念发展;同还得处理好探究过程与核心概念建构的关系,谁主谁次、是不是每一个探究过程都有必须引导学生去建构核心概念;另外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应注重考察学生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并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太阳钟》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一、铺垫孕伏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太阳钟
1、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2、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二)探究日晷原理
1、介绍日晷:
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2、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探究原理
(2)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讨论
(9)学生汇报
(三)认识手掌日晷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三、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四、归纳知识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标识)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古时常用的太阳钟至今似乎越来越少见,利用太阳钟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这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一些计时工具,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计时器。
课前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特质疑: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接着通过“牛顿钟”的故事初步建立学生对太阳钟认知,学生对于他的举动自然比较感兴趣。正好切入主题,介绍太阳钟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利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实践体验后,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学生认识更为深刻。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介绍手掌日晷,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迅速提高。学生实践验证后谈谈启发,帮助学生正确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最后出示古代一些计时器,让学生找出原理,并说说其它的计时器又是运用了什么原理计时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从中促使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把这节课的知识加以延伸。
这节课不受天气的影响下,带学生到室外体验教学效果更佳。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五
:
1、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
2、知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电脑制作有关幻灯片等。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喜欢鲜花和小动物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花园、到动物园里看一看(放录像)。
[让学生一开始就在轻松氛围中学习,这样,可以让他们对本次活动产生兴趣。]
3、学生讨论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牵牛花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你周围有哪些植物也像郁金香一样会随着昼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多媒体演示昙花、丝瓜等植物夜晚开花的动画。)
5、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6、学生讨论并交流。
7、小结:每种植物和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生物钟。
(多媒体介绍昼夜对植物影响的相关内容)
8、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瑞典生物学家卡罗拉斯·林奈根据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介绍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9、调查你周围植物的开花时间,看看是否能根据调查的结果编制一个花钟。
10、我们能不能得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昙花在白天能开花。
1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12、小结。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让学生讨论交流。
3、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让我们想办法了解一下,它们在夜间都干些什么?把调查到的活动记录下来。
5、让学生各抒已见。
[让学生在交流中主动的探究活动。]
6、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7、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8、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
9、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6、总结。
(五)作业:
选择一种夜间开花的植物,把它的变化写下来;又选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六
1、经历一个观察和探究植物根的主要作用的过程;
2、设计出验证根的吸收作用、茎的输送作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3、体验到植物的根和茎作用的多样性,形态的多样性,初步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的植株;
新鲜完好的小植株、试管;
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带花小植物、大号烧杯、红墨水、蓝墨水;
食用油、小刀。
一、引入
1、植物制造食物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呢?
2、学生讨论、推测,汇报。
二、根的形态的观察
1.观察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植株根的不同形态。
2.归纳:植物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它们都长有根,根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1、你需要哪些器材?(小型的带根植株、装有水的试管两支、食用油、滴管)
2、为了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到空气中,我们需要怎样做?
3、什么现象能够说明试管里的水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
5、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延伸到课外观察验证。
6、植物的根在植物生长中还起什么作用?
四、茎的形态的观察
1、土壤中的水和养料被根吸收后,又是怎样被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去的.呢?
2、观察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3、归纳:植物都长有茎,虽然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茎的作用都是一样的——输送水和养料。
五、设计实验,验证茎的输送作用
1、能想出一个方法让我们可以观察到茎把水输送到叶和植物的其他部分吗?
2、学生设计观察方法:
学生设计方法一
学生设计方法二
学生设计方法三
3、学生设计验证性的对比实验。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实验装置。
(1)为什么接触到红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染成了红色?
(2)为什么没有接触到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蔫了?
5、通过对植物茎的观察,我们知道茎对于植物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六、小结,延伸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七
1.知识目标: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心。
3.情感目标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演示:椰果,水槽
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初探一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设计,就本质而言,它是一个在分析“课标”要求、教材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用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现象,它还有更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对生物、物理、化学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是关于小学科......
认识磁铁大八里小学杨志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根据形状取的的名称。2.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3.磁性和磁极。过程与方法:1.能......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八
《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本课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控制发声罐的声音,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玩“发声罐”的游戏发出的声音,感知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办法改变物体,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不同的材料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第二部分是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通过这项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某些场合,我们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声音,以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为减少噪声而努力,要让学生知道:噪音可以使人烦躁不安,甚至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并掌握一些避免或者消除噪音的方法。
2、经历对物体所发出的声音进行控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愿意科学地进行思考和实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3、能说出噪音的危害,体验噪声带来的烦恼,愿意养成成控制噪声的意识。
学生对声音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易拉罐、塑料瓶其他瓶子或罐子、玻璃珠、铃铛、毛巾、黄豆、硬币、废报纸、各种减少噪声的标志和图片、学生实验用品一套。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出示发声罐摇几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大家猜猜里面是什么?像这样由一个罐和一个发声物组成的装置,在今天的研究中我们把它叫做发声罐。
2、你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制作一个发声罐呢?要求:在发声罐内只准放一样物品。
3、听了刚才同学们用不同材料所展示的发声,你发现什么?
4、小结:不同的材料发出声音不同。
猜测
学生以小组为单自选材料、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的制作情况。
把做的发声罐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从让学生尝试小实验出发,引出疑点,激发探究欲
1、现在老师不限定材料,要设计一个比刚才更响的发声罐,你打算怎么做?
2、心动不如手动,让我们来试试吧!
3、哪一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发声罐给大家介绍一下?
4、通过制作这个发声罐,你知道影响发声罐声音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7、你知道这些噪音对我们有什么危害吗?
8、读完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想吗?你想到了什么?
阅读资料“噪音污染的'危害”。
体会制作发声罐、分析发生罐的声音、体会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循序渐进,前一活动为后一活动打基础。
2、你是怎么使发声罐的声音降下来的呢?(控制了哪个因素?)
3、小结:你们做得都很成功,而且用了填塞、包裹等多种办法,通过你们的努力,现在我们的教室已经安静了下来。
5、除此之外,我们还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要小声说话?我们做哪些事情要小点声呢?
7、介绍:汽车消音器、隔间墙、禁止鸣笛标志等。
倾听老师讲解,观看图片资料
课后活动。
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附:资料:噪声污染的危害
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它被认为是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噪声像毒雾一样,弥漫在人们周围,尤其在城市和工业区里,它是一种致人死命的慢性毒素。早在公元前七世纪,人就懂得了噪声使人感到不舒服,逐渐地人们还知道了强烈的噪声会损害人的身体,甚至引起死亡。
1、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据测定,超过115分贝的噪声还会造成耳聋。据临床医学统计,若在80分贝以上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
2、使工作效率降低。研究发现,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3、损害心血管。噪声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医学专家经人体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接触噪声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在平均70分贝的噪声中长期生活的人,可使其心肌梗塞发病率增加30%左右,特别是夜间噪音会使发病率更高。
4、噪声还可以引起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甚至事故率升高。高噪声的工作环境,可使人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以及恐惧、易怒、自卑甚至精神错乱。在日本,曾有过因为受不了火车噪声的刺激而精神错乱,最后自杀的例子。
5、干扰休息和睡眠。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噪声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和入睡。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便会心态紧张,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剧,大脑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
6、噪声对视力的损害。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模糊;而噪声达到11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所以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噪声对红、蓝、白三色视野缩小80%。所以驾驶员应避免立体场音响的噪声干扰,不然易造成行车事故。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九
能主动与同学交流各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用途。
能设法查阅各国人造卫星的资料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能游根据的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原理。
查阅资料获得卫星用途方面的知识
用模拟实验研究卫星的运动规律
1、课前查阅有关资料
2、相关课件
1课时
老师、今天我们来聊聊人造卫星的.话题。我相信大家已经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现在我们分小组整理自己的资料,并按照你们自己的标准给他们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各自的资料以及分类结果
老师、适时用课件进行说明
学生、猜测
老师、我们用一个实验模拟一下。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以上问题
老师、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与乒乓球作圆周运动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这时的拉力不是绳子而是地球引力。
学生、活动、交流
设计一个实验来解释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原理
板书: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
人造卫星的飞行原理:地球引力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十
学生们认识了电、电流、电路之后,渐渐地他们就不满足于只点亮一个小灯泡,于是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中,由于用几根电线连接好几个灯泡和灯座,一个地方的连接或一个器材出了问题,灯泡就不会亮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1.什么地方出故障: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些电路出故障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查明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2.做个电路检测器:指导学生对电路进行检测,学生将学习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2.能力目标
〔1〕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情感目标
〔1〕愿意自主、合作研究。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分析、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信封1:小灯泡2-3个、电线若干、灯座一个、电池一节、电池盒一个;坏的灯泡3组、没有剥皮的电线2组、废电池3组、形成断路的电池盒2组,共12组。
〔2〕信封2: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教师事先测试会亮。小灯泡、电池、电池盒、灯座各一,电线三根)
2.教师准备:课件;科学文件夹;电路故障分析表和检测电路故障方案设计表;一组会亮的电路。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引入,了解电路
1.展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
2.课件展示电流在电路的流动情况。
1.说出电流在这个电路是怎样流动的。
要求学生能简单地口述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电线、电灯,又回到电池的负极。
二、探究活动: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为每组的提供了一个有故障的电路。
2.引导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
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
〔2〕展示台出示灯泡不会亮的电路,: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1.学生自己找出来故障。
2.分析故障原因。
3.分析猜想:电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4.整理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记录分析和猜想。
问题的出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讨论。
三、探究活动: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有什么办法知道电路中哪里出了故障?
板书:检测法替换法
2.引导:如何检测电路连接是否有问题呢?
3.提示:检测器必须保证有用,即小灯泡会亮。
4.深入各组指导
5.课件提示: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1.思考讨论
2.根据信封中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电路检测器。
3.全班交流制作方法
4.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5.小组讨论检测的方法及步骤。
6.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
7.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方法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形成。
安全用电教育。
总结
1.电路可能会出现哪些故障?
2.怎样检测电路中的故障?
思考讨论。
巩固运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一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是找物体的相同点。
【学案】
《2分类》学案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自主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我认真阅读了电子书,熟悉了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我与父母探讨了、思考了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看书55页,试给植物的果实分类:
2.什么是分类?
3.给事物分类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二分法分类?
5.看书58页,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6.看书,了解“双名法”分类方法:
7.看书,想一想,是怎样用“双名法”来给东北虎分类的?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到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运动装在商场的几楼卖?怎么知道的?(标志牌————广告牌————分类牌)
2.商场为什么要有这些标志?
3.看标志牌,商场的标志牌是按什么给商品分类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二、尝试分类,认识分类分法和分类的意义
1.试着给植物果实分类,思考:怎么分类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2.汇报交流
(1)怎么分类的?
(2)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3.阅读(书55页):关于分类、分类意义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和排序一样,它也是整理各种信息的常用方法。分类的方法有多种。
三、用不同的方法给物体分类
(一)按相同点分类
1.看书56页,给手指纹按相同点分类。
2.汇报交流:
(1)分哪几类?
(2)为什么这样分?
3.看图,找一找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4.汇报交流:
第一题:这类奇怪的海洋生物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题:这些海洋生物不是它们家族成员,为什么?
第三题: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
第四题:描述这类海洋生物与众不同的特征:
(1)形体:多边形。
(2)色彩:都是绿色。
(3)腿:六条腿。
(4)六条腿的方向一样。
5.总结:
按相同的一个特征或相同的几个特征来分类,这是一种分类方法。
(二)按二分法分类
1.阅读书57页,说说什么是二分法?
2.关于多极二分法,你有什么不懂的?
3.分组讨论:看图,找出二分法的依据。
4.汇报交流:
(1)卵生————胎生
(2)飞行————游动
(3)四腿————两腿
(4)两栖————水生
(5)家养————野生
5.小结:
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一直分到不能再分为止,这种方法叫多极二分法。分别找出两类的特征,有相同或相同特征的为一类。
6.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7.汇报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1)有生命————无生命
(2)有时间————无时间
(3)单票————套票
(4)齿孔度数
(5)外形规格
(6)发行日期等等
(三)“双名法”
1.阅读书58页资料,思考:什么叫“双名法”?
2.说说你对“双名法”的理解。
(1)属名,该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相当于你的姓。
(2)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相当于你的名字。
3.看图,说说是怎样用“双名法”给东北虎分类的?
4.小结:
四、总结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一)按相同点分类
(二)按二分法分类
(三)“双名法”
2.为什么要给事物分类?
五、作业
1.考一考爸爸或妈妈,请他们来给事物分类,你做老师,给他们评分。可用书上的题目,也可自编题目。
2.完成实验记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二
在课程标准中,本课内容属于“生命世界”领域的“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生物的繁殖”范畴。具体要求如下:知道繁殖是生命的特征;知道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知道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在教材中,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的第六课《动物的卵》的一个课时——鸡卵的研究。一至五课重点探究植物的繁殖,而本课是探究动物繁殖的第一课,与第七课一起帮助学生建立起“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概念。
四年一期的学生,经历过凤仙花的种植及观察,对植物的繁殖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植物的根向下生长并长有根毛,能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顺序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探究并得到新知识,并能对一些结构的功能做出合理的推测。
关于本节课的研究对象——鸡卵,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如:鸡蛋含有营养物质,鸡蛋可以孵出小鸡,鸡蛋里有蛋白和蛋黄等。但没有将鸡卵作为繁殖结构进行系统的观察,也不知道鸡卵的结构与新生命之间的联系。
宏观上来看,本课内容属于形态学范畴,是一节典型的观察课。通过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历以观察为主、解剖为辅的学习过程,对鸡卵结构的知识进行内化,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及推测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核心概念。
科学概念:
1.鸡卵的结构由外到内主要包括卵壳、气室、卵壳膜,卵白、系带、卵黄膜、卵黄以及胚盘,它们在鸡卵发育成小鸡的过程中都有各自的作用。
2.小鸡由鸡卵发育而来;
过程与方法:
1.用解剖和观察实物的方法了解鸡卵的结构特点;
2.根据鸡卵各部分的结构特点推断其在发育新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能运用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的能力。
4.培养学生根据物体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相关功能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
3.初步形成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解剖和观察实物的方法了解鸡卵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以鸡卵各部分的结构特点为依据推断其在发育新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1.多媒体材料:教学课件、视频《鸡卵内的21天》、实物投影仪。
2.演示材料:培养皿一套,煮熟的鸡卵一枚,生鸡卵一枚,镊子一把,放大镜一把。
3.分组材料:每组培养皿一套,生鸡卵一枚,镊子一把,放大镜三把、实验记录单一份。
(一)创设情境引出观察任务
1.由母鸡孵卵的图片引出小鸡由鸡卵孵化而来这一事实,进而提出问题:鸡卵在孵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学生对鸡卵结构与功能的初步思考。
2.播放视频《鸡卵内的21天》。通过鸡卵内胚胎变化的视频,让学生熟悉的食物鸡蛋变成陌生的研究对象鸡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形成感性认识,即鸡卵逐步变成小鸡的过程中鸡卵的内部结构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引出鸡卵结构与繁殖功能之间有所联系,为本节课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指导观察方法分组观察鸡卵
1.讨论交流观察的顺序、内容和方法
以“可以观察鸡卵的哪些特征?”“怎样来观察?”以及“观察时要注意什么?”三个提问为主线,通过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不同感官对鸡卵进行有序的、有目的的观察,养成保持材料完整的观察习惯。教师在投影仪下示范解剖鸡卵的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由于讨论与交流的内容较多,学生操作前,再次梳理注意事项,并提出新的要求:思考这些结构可能有什么作用。
2.分组观察。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教师查看每一组的观察情况,适时进行指导,提高观察效率。
(三)汇报鸡卵结构推测功能作用
1.投影仪展示小组的观察结果,学生边汇报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结构,加以简单的板书。要求学生由外到内进行汇报,不得重复。当学生的观察与事实不符时,带领学生进行进一步观察。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找到之前没有观察到的结构,如卵黄膜、胚盘等,教师解释部分鸡卵胚盘不明显的原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准确描述观察结构的能力。
示展示真实的鸡卵胚胎变化过程图片。其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鸡卵变化的初始位置推断胚盘的作用,根据卵黄卵白含量的变化推断其作用。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打部分猜测是符合事实的,肯定之余再次渗透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核心概念。
(四)总结延伸
总结今天的学习方法,并以“其它动物的卵与鸡卵的结构和功能都相同吗?”“所有的动物都是用卵来繁殖的吗?”“它们的繁殖又有什么奇妙之处呢?”三个问题提出新的思考:个例能否代表普遍情况?动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注动物的繁殖,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潜移默化的运用核心概念进行思考。
导入环节利用鸡卵孵化的视频,让平时作为食物的鸡蛋变成较为陌生的繁殖结构,较好的激发学生对鸡卵结构的探究欲望,试教时更有孩子在视频结束后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同时,也达到了直入主题的目的.。
观察鸡卵的环节,首先通过对三个核心问题的讨论与交流,梳理出较为完善的观察方法、明确观察目的,为接下来的观察活动打好基础。试教发现,学生能够较为完善的梳理出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能提出合理利用看、摸、闻的方法进行观察,会提出需要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同时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还会提出如何验证气孔存在的实验方法等,我首先对孩子们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一些无法在本堂课内完成的想法,鼓励他们课后进行探究。
在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与中,要求边观察边思考鸡卵的这些结构特点在发育成小鸡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同时教师到各组查看了解观察情况并适时指导,提高效率。
汇报交流环节,记录单在投影仪的帮助下一目了然,要求学生按观察的顺序进行汇报,补充时不重复汇报,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提高效率。试教发现,所有小组都能观察到卵壳、卵壳膜、卵黄、卵白几个结构,准确描述它们的特点并对其功能进行合理且一致的推测;部分小组能够观察到系带、卵黄膜、胚盘、气室等结构,对这几个结构的描述偶尔出现困难或是不精准,对功能的推测也不尽相同,如不能确定气室位于鸡卵的哪一端,胚盘将来会发育成小鸡的眼睛等。对于结构上的疑问,由于实验材料已回收,我利用投影仪再此带领学生进行观察与确认,利用熟鸡蛋的固定行辨别气室的实际位置;对于功能上的推测,暂不予肯定或否定,只要能给出合理解释就行。然后通过一组真实的鸡卵孵化图片,观察卵黄、胚盘的动态变化,分析两者的功能。通过此环节,重点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总结延伸部分,进一步提出三个与动物繁殖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再带着疑问离开课堂走进更广阔的生物世界。在后续的学习中,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学生将继续运用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研究,由渗透到内化再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