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学案例分析(优秀14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案例分析篇一
1、学唱歌曲《桔梗谣》
:1、欣赏歌曲《丰收之歌》
1、学唱歌曲《圆圆和弯弯》
2、表演歌曲《圆圆和弯弯》
3、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圆圆和弯弯》,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作品。音乐曲调优美淳朴,生动地描绘了金秋一派丰收的景象,抒发了农家儿童甜美生活的愉快心情。
二、引导学生学习创编情景与动作进行表演,学习在情景中用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
三、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圆圆和弯弯》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钟声叮叮当》分声部唱一唱——二声部合唱
3:器乐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进行练习)
2、揭题、范唱,听录音、学生讨论
3复听录音,说说歌曲情绪(听后学生谈感受)
4、引导用动作表演歌曲:放音乐,学生自由表演。
5、学唱歌谱
1)听记曲调比赛,看谁听得最快,最准确(教师弹奏一句,学生唱后试着记。教师弹奏指名学生试唱)
2)视唱歌谱
3)用竖笛吹一吹)
6、学唱歌曲:放录音轻唱——重点练唱:切分音和一字两音、连线、休止处——唱——处理:唱出丰收的喜悦。
7、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渲染丰收的气氛
学生分小组试敲——合着音乐敲一敲——边唱边用打击乐伴奏
8、分组用打击乐和竖笛伴奏、即兴表演——分组展示——师生评价
9、编创与活动(如时间够的话进行)
分组编创歌词——挑选好的编成几段歌词表演。
教学案例分析篇二
1.教育案例的定义
关于教育案例的含义,许多专家学者有过不同的表述。虽然说法不同,却也有一定的共识,如果概括为一个定义,即: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什么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3.促进交流研讨
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与撰写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教改实际情况,确定一定阶段内的讨论主题,围绕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撰写案例、交流研讨,同时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形成教学研究成果撰写教学论文、课题研究资料,固然是教学研究;撰写教学案例,也是进行教学研究。写成的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课题研究资料,都是教学研究成果。相对而言,教学案例是较小的、单一的教学研究成果,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是较大的教学研究成果。关于某个专题研究的教学案例,不仅本身是教学研究成果,而且还是撰写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这类素材经过加工,具有典型性,采用这样的素材写成的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紧密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6.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1)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教师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时,既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的描述和分析,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又可以通过教学理论的指导,使教学行为科学合理。要写好教学案例,需要把教学案例涉及的问题披露出来,深入分析研究,取得清晰的认识,较好地解决某个问题。教学案例尽管是个别现象,但具有典型性,代表了某种倾向。经常撰写教学案例,就能够敏锐地发现带倾向性的问题,找出解决同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学案例还能体现教学规律。典型教学案例深层次的认识积累多了,就能够通过个别看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真切地感悟教学的规律,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高效的工作方法,良好的工作习惯,使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从而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2)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教学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三个方面,密不可分。撰写教学案例是撰写教学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材料的基础,撰写教学论文是撰写教学案例的提高,撰写课题研究材料则是撰写教学案例的升华。三个方面结合,能够促使教师做到教学行动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经验与教学科学紧密结合。这三个方面,撰写教学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基础打得牢,教学研究才有可能达到较高水平,因此,撰写教学案例在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充分重视。有了撰写教学案例的基础,就为撰写教学论文,开展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就能使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7.提高教师一般能力
(1)提高观察能力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就要找出很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教学事例天天都有,层出不穷,但要从日常纷繁的教学事例中发现典型,并不容易,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撰写教学案例,讲述的教学故事要体现典型、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就必须将有关教学事实形成逼真的表象,也需要进行认真的观察。因此,撰写教学案例,能够促使教师注意观察教学现象,发现教学问题,持之以恒,就会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的能力。
(2)提高思维能力运用教学理论的观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能力。每个案例都有核心部分和枝节部分,教师要排除枝节部分的干扰,重点把握案例的核心部分,找出核心部分与教学理论的密切联系,就需要运用教学理论的观点,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提炼出教学案例的主题,解决好教学案例反映的具体问题,探索出解决一般问题的途径,养成凡事用脑筋好好想一想的良好习惯,掌握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工作的规律,提高教师的思维能力。
(3)提高创新能力教师写出的教学案例,可能是某项教学研究中的细化了的材料。从教学案例的线索引申开去,思考教学案例反映的教学现象,就有可能产生一些深刻的认识,独到的见解,再来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使之带上条理性和科学性,就有可能发现某些教学规律,特别是解决某些教学问题的规律,从而产生某些创新。创新多了,就会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1.案例素材比较丰富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贴近教师工作,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善解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教师有事实可说,有道理可讲。教学实践涉及的领域宽,发生的事例多,是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案例写作比较简单一般情况下,撰写教学案例要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写案例事实,二写案例分析。撰写教学案例,是“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教师对事实比较熟悉。叙述的事实比较具体,比较单一。通常情况下,教师写这样的记叙文不会感到困难。撰写案例分析当然需要进行论述。但是,这里的论述是就事论理,是针对具体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意见,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难度不大。
3.案例写作基础较好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基础理论,一定的写作基础知识,一定的教学教研经验,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总之,教师具备写作教学案例的基础。只要教师认真研究,都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只要认真地运用教学理论深入分析教学案例,都有可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撰写教学案例与撰写教学论文相比,写成的可能性,写好的可能性,获奖的可能性,发表的可能性,都要大得多。
1.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启发。
2.写好案例的关键
写文章要考虑方法,但有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并不等于有了好的案例。写好个教育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1)选择复杂的情境。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
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你认为复杂,他认为不复杂;以前觉得复杂,现在觉得不复杂。因此教育情境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那么你的选择在自我学习、内省和深层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2)对事件背景进行描述。
在描述事件的背景时要考虑:这种情况以前出现过吗?第一次引起你注意是什么时候?这以后发生了什么?接连发生的事件是怎样开始的?事件发生的上下文(即情境)是什么?开始的场景中你的反应是什么?你的反应怎样使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顺利或怎样使之恶化?影响那个事件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是什么?物质环境因素是什么?教学因素是什么?历史因素是什么?在写案例时,你要为即将发生的事件设置场景,做好铺垫。要注意把重要事件放在它所发生的上下文中,必须考虑事件是在上下文中才得以理解的。
学生:已经开始好久了.........................。
学生:(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注意这个词,我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词,为什么不如作者的好?
学生:(又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段话如果和那段话位置换一换,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我又不是你,我怎么会注意到啊?(又n人开始睡觉....)
老师:怎么这么多人睡觉啊?你们要知道,不好好上课就不能考好成绩,不能考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就不能......你们要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国内的教育方式和美国的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差异。
教学案例(四)生活闯入课堂:写作课遇麻雀大营救
一分钟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看麻雀去,今天的作文就写这个。”孩子们乐得拼命鼓掌,动作快的早已跑出教室。
校园的一角有几棵树,树下杂草丛生,一只小麻雀掉在草丛里,飞不走了,另一只麻雀(大概是它的妈妈)一会跳到电线上,一会又小心地蹦到树枝,叽叽叫个不停,小麻雀也叫个不停。我们的教师试图接近小麻雀,想把它抱起来,没想到激起老麻雀的强烈反抗,它凄厉的叫声另一只麻雀,可能是麻雀爸爸吧,我这样想。两只老麻雀忽上忽下,叫声凄厉。不一会儿工夫,引来了几十只麻雀,他们上下翻飞,叫声震天,把所有的教师都吸引了过来。有几只胆大的麻雀好像在试探我们,飞到离地面近一些的树枝上,又飞走,不一会儿又飞下来,又靠近一些。如此反复,看到我们并没有伤害它们的意思,麻雀妈妈和爸爸飞到小麻雀身边,叽叽喳喳了一会,带着它飞走了,麻雀们也一哄而散,学生们这才回过神来。
回到教室,我鼓励学生们把刚才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开始孩子们还不好意思,我极力鼓励他们,好东西应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走上讲台,讲述着麻雀大营救的壮观场面和自己内心的震撼。我把作文题目换成了“麻雀大营救》,又一阵欢呼雀跃,学生文思泉涌,有的学生还主动的在日记上记下了这生动的一课。这堂“节外生枝”的作文课,不仅让学生们知道所谓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写真实的事,说真实的话,更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对生命的爱。
这是我刚毕业不久上的一节特殊的作文课,那个时候强调“双基目标”,并不知道“三维目标”。现在反观这节课,我仍为自己不自觉地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而兴奋不已。
教学案例分析篇三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并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字卡 三个小朋友的头像,绘画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巧设悬念
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
2.录音机播放风的声音。
3.板书课题(“风”能听得见,感受得到,那它能画出来吗?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画风》)。
二、自主探究
导语:今天我们班请来了三个新朋友,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认识一下他们吗?(出示课件宋涛、陈丹、赵小艺,并出示相应还拼音的三组姓名)和他们打个招呼吧!(注意相机引导孩子打招呼的语气和礼貌)
1、出示生字。
2、通过去掉拼音,开火车让学生巩固生字。
3、把生字词送回到句了中去看看我们的小朋友们是否能读好。
4、把生字词送回到课文中去相信同学们会把课文读的更好、更顺。
5、让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三、再读感悟,指导朗读
1.默读课文(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1)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画一画,读一读。(指导读: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
(2)闭上眼睛想一想,三个小朋友画的风都是什么样的?
(3)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分角色朗读
(1)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读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朗读
(3)评议。
(4)范读(指导:“谁能画风?”要读出疑问的语所来。“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要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读。“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等句子要带着兴奋的心情,用自信、肯定的语气读。)
(5)积累词句(读你喜欢的语句)
四、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1.你们喜欢课文中的三个孩子吗?为什么?
2.你们想画风吗?说一说怎么画?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多,既读了课文,又学会了画风希望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一听。
教学案例分析篇四
东流逝水,叶落纷纷,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逝了,经过这段时间努力,我们也有了一定的收获,将过去的时间汇集成一份优秀教学总结吧。那么如何做出一份高质量的教学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案例分析总结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快乐中收获是我上四边形这节课的一大特色。让学生在想一想,找一找,涂一涂,折一折,分一分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认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从而获得新知。
因为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四边形的图形,物体,能有效的引起学生对图形的思考。所以当我用自己学校校园场景图引入新课时,学生很快就能从熟悉的主题图中找到许多关于图形的信息,丰富了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同时也马上激起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接着让学生按照边的数量不同把四边形与其他的图形区分开来,为下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创设熟悉的'情境,学生很快就能接受新知识。
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后,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四边形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学生通过操作能探索究竟怎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同时又能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上课时出示图形,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一涂,初步感知了四边形的特征,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看一看,指一指,说一说,然后折一折。总结归纳出四边形的特征。
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四边形分类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安排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对折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自主探索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方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方式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教学案例分析篇五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会正确书写“艺、涛”。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同时提高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猜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个谜语-----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
2、是啊,风看不见摸不着,有三个小朋友却能画风,是谁呢?(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赶快把他们的名字拼一拼吧。
请同学们来跟他们打个招呼吧,教师先示范。
拼音去掉,你们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也出现了。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显”字呢?(加一加、减一减等)
二、读文
1、他们这三位小朋友是怎么来风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你们身边的小老师。
2、学生自由读文。
3、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来吧。
4、交流。
5、课件出示三幅画,现在同学们看这三幅画,你们知道这都是谁的画呢?请你找出课文里的句子把它配在每一幅画上吧。
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7、你们喜欢这三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四、拓展
1、现在你们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呢?
《我们知道》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在枝头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木微微点头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正走过。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泛起波纹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风的诗句呢?说了这么多风的诗句,不如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吧。
3、风不但能在诗里,还能在歌声里,谁能唱一唱风的歌。
五、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给布置什么作业呢?
2、老师这儿也有很多建议呢,同学们可以选自己刚才布置,也可从老师这儿选一题来做。
个性作业自主选择
给大家设计了这样几项作业,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喜爱画画的你: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喜爱朗读的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喜爱表演的你: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喜爱阅读的你:找一些写风的文章,读一读。
喜爱游戏的你: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草地上放飞你的快乐。
喜爱散步的你:到操场上、山上,沐浴在春风里,感受大自然的抚爱。
喜爱观察的你:观察周围的事物,看看春风给大地带来什么变化。
喜爱日记的你:把你想到画风的办法写下来。
教学案例分析篇六
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语言领域
案例1:大班诗歌《风藏在哪里》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问答式的结构特点;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3)初步尝试按照诗歌结构进行仿编,用生动、形象的词去描述事物。
分析:对于该目标很好的体现了语言领域的学科特点,语言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听、感受、理解、表达。大班的孩子,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该目标却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有感情的朗诵、按结构仿编这些大容量的学习任务对于处在大班的幼儿来说还是十分困难的。
建议改为:(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韵律感;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3)初步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按照诗歌结构进行仿编,描述事物。
案例4:中班阅读活动“我喜欢的书”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 2.体验在阅读中发现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分析:该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其中“有关经验”也表述不明,而且目标也不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过于浅显和简单。活动的主题为“我喜欢的书”,但是在目标中并没有任何体现。该目标缺乏针对性,适用范围过于广泛。
建议改为:(1)在图书角的区域阅读活动中,选择一本最喜欢的图书;
(2)在集体阅读的氛围中,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感受;
(3)在阅读中发现新鲜、有趣的事物,提高阅读兴趣。
科学领域
案例5:小班科学活动《水果里的种子》教学活动目标: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地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分析:首先小班的此次教学目标很好的体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同时该教学活动目标运用了“品尝”、“观察”、“表达”等词具体清晰,针对性、操作性强,唯一不足在于目标一过于笼统。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地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案例10:小班音乐活动《北风爷爷别神气》的目标与分析:
(1)学唱歌曲,能有力、自豪地演唱歌曲??,(这是发展目标)
(2)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这是教育目标)
(2)教幼儿有感情的学唱歌曲;
(3)引导幼儿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歌曲创编
附歌词:北风爷爷别神气,别神气,我敢和你比一比,比一比,跑跑跑,跳跳跳,北风爷爷吓跑了,吓跑了。
社会领域
案例11:小班活动“我的名字”活动目标:
1.喜欢自己的名字,鼓励幼儿大胆地应答教师的呼唤; 2.创设情景,引导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说话。
分析:该目标没有从统一的角度进行表述,第一条目标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主语不一致,前半句从幼儿学的角度提出,后半句和第二条目标又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使目标显得混乱;同时目标表述不清晰、不准确,“大胆地应答”与“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说话”两点间又互相交叉,缺乏整体考虑。
建议改为:(1)喜欢自己的名字,听到名字能大声地应答;
(2)愿意在问题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篇二: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教案前: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高邮市城北实验小学幼儿园王丽
设计意图:
京剧并非是我们南方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和熟悉的事物,但从教育角度来说,是有意义的,通过这方面内容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初步接触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另外,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同时还需兼顾领域与学科性的知识、技能,于是设计京剧脸谱成了我们的一个教学点,从中不仅让孩子对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也能对“对称”、“夸张”等的美术表现方式有所了解与尝试。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2.初步了解京剧文化,知道京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
二、活动准备:
油画棒、垫板、空白脸谱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欣赏京剧片段:
(1)请幼儿欣赏京剧唱段,引起活动的兴趣。
(2)请幼儿说一说在片段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这是一段京剧唱段,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不同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
2.讨论京剧脸谱的装饰方法:
(2)归纳大家的发现:京剧脸谱由许多鲜艳的颜色组成,它的图案是对称的,并以鼻子为中心进行装饰。
3.介绍各种工具和材料: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油画棒、空白脸谱
(2)提醒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涂色均匀、对称。4.创作京剧脸谱:
幼儿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5.展示幼儿作品:
请幼儿谈谈自己最喜欢哪幅图,说说原因。
活动后的反思:
整个活动上下来,大部分孩子们对图案的对称是掌握了,并能均匀地涂色,但是单凭一节课,就让孩子们了解京剧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从目标来看,目标一中的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在活动中只体现了用对称的方法来设计脸谱,色彩鲜艳和夸张在活动中基本没有体现。目标二制定的比较宽泛,如果既要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又要掌握夸张、色彩鲜艳、对称地画脸谱,可以把活动分为2个活动时间,第一个活动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孩子们欣赏京剧和脸谱,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文化和欣赏脸谱的艺术美(为幼儿创作脸谱做铺垫)。第二个活动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创作脸谱上了。从过程上来看,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学习体现的不够,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带动孩子大胆想象,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整个活动开展下来,发现操作材料过于简单,难度不大,孩子们只是选择颜色图画,如果给一张空白脸谱让幼儿自己创作更符合现阶段的孩子的能力。
通过这一活动,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孩子是实施教育行为的依据。我们不仅要了解孩子们的认知背景,还需要了解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特性。2.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怎样的语言能给孩子起到一个提升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操作 是我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3.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吸引幼儿乐于与他人交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必备的。
改进后的教案: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一、活动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根据这3点目标,我将活动目标改为:
1.学习用线条纹样、色彩对称的方法夸张的表现京剧脸谱特征。2.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创作,发展想象力和创作力。
二、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实物京剧脸谱、黑白局部脸谱贴磁(一套)、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完整脸谱一个。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两张、京剧片段ppt。
幼儿材料:幼儿操作卡,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人手一份),第二层次是已经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每组一份),第三层次是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每组一份),勾线笔、油画棒、垫板人手一份。
在活动材料上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本节活动增加了难度,为幼儿提供了只有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二不是简单的涂色活动。教师材料将脸谱分解开,让幼儿在学习掌握创作脸谱的时,更清晰明了。其次,每组一份的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和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目的是给那些在创作时遇到困难或者不会画的幼儿提供一个参考对象。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1.幼儿欣赏京剧选段。(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京剧,我们一起仔细听听这段京歌中唱了什么。
(2)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
(由京剧片段导入活动,能够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出本节活动的主题:脸谱。)
(二)观察、了解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感受京剧脸谱的独特魅力:
(1)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颜色。”
教师提问“它用了哪些颜色?它们搭配在一起怎么样?我们再看看其它脸谱,它们又用了哪些颜色?(教师让幼儿关注黑白色的脸谱和其他色调的脸谱)
小结:脸谱上的颜色看上去都比较夸张,有的很鲜艳,有的色彩的对比很强烈。
(2)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花纹。”
教师提问:“这个纹样装饰在了脸谱的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看其它的脸谱用了哪些纹样?”
教师小结:这些脸谱的纹样很好看,有的装饰在了下巴上,有的装饰在了额头上,还有的让脸谱上的眼睛、鼻子、嘴巴都变得很夸张了。
(3)教师提问:这么多的脸谱,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若幼儿说不出对称,教师可把一张脸谱沿中间线剪开然后慢慢的合起来,让幼儿感知脸谱的图案颜色都是对称的。)2.小结:脸谱的色彩夸张,五官的纹样夸张、特别,很好看。而且脸谱还是左右对称的。
说,体现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中,请小朋友说,老师帮忙
总结
,代替了原本的教师说,幼儿听的模式,给了更多的孩子发言机会和表达想法的机会。)(三)幼儿明确要求,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设计京剧脸谱: 1.幼儿观察教师演示操作方法。
教师提问:这些脸谱是本来就长在演员的脸上的吗?怎么上去的?
(教师出示人脸底板,然后将黑白局部脸谱贴磁逐个已对称的方法贴在人脸底板上形成完整的已勾勒好地黑白脸谱,最后将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脸谱盖上,让幼儿完整了解脸谱制作的方法。)
2.明确操作要求:先设计纹样装饰对称脸谱,再为脸谱涂色。如果想不出纹样的话,可以选择老师准备的纹样,也可以就画上面的脸谱一样的纹样,都可以。(教师出示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画脸谱,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设计。
(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若有的幼儿实在不会画,就给他提供第二层次或者第三层次的操作纸。)
(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教师提供空白脸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创作脸谱,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整个活动将了解京剧文化省去,重点放在京剧脸谱的设计和创作上,主题更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能相对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在示范时,教师运用一步一步递进的方式让幼儿掌握了画脸谱的步骤,简单又有趣。原本的了解京剧文化可放在区域游戏中开展,教师可设置让幼儿观看京剧片段、模仿京剧演员、欣赏京剧图片等,让幼儿对中国京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1.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感受其中的美。2.幼儿结合经验进行点评。
师:请你介绍一下自己设计的脸谱。
(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图案和对称性等方面进行讲评。)篇三: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教案前: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设计意图:
京剧并非是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和熟悉的事物,但从教育角度来说,是有意义的,通过这方面内容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初步接触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另外,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同时还需兼顾领域与学科性的知识、技能,于是设计京剧脸谱成了我们的一个教学点,从中不仅让孩子对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也能对“对称”、“夸张”等的美术表现方式有所了解与尝试。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2.初步了解京剧文化,知道京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
二、活动准备:
油画棒、垫板、空白脸谱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欣赏京剧片段:
(1)请幼儿欣赏京剧唱段,引起活动的兴趣。
(2)请幼儿说一说在片段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这是一段京剧唱段,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不同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
2.讨论京剧脸谱的装饰方法:
(2)归纳大家的发现:京剧脸谱由许多鲜艳的颜色组成,它的图案是对称的,并以鼻子为中心进行装饰。
3.介绍各种工具和材料: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油画棒、空白脸谱
(2)提醒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涂色均匀、对称。4.创作京剧脸谱:
幼儿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5.展示幼儿作品:
请幼儿谈谈自己最喜欢哪幅图,说说原因。
活动后的反思: 整个活动上下来,大部分孩子们对图案的对称是掌握了,并能均匀地涂色,但是单凭一节课,就让孩子们了解京剧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从目标来看,目标一中的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在活动中只体现了用对称的方法来设计脸谱,色彩鲜艳和夸张在活动中基本没有体现。目标二制定的比较宽泛,如果既要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又要掌握夸张、色彩鲜艳、对称地画脸谱,可以把活动分为2个活动时间,第一个活动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孩子们欣赏京剧和脸谱,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文化和欣赏脸谱的艺术美(为幼儿创作脸谱做铺垫)。第二个活动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创作脸谱上了。从过程上来看,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学习体现的不够,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带动孩子大胆想象,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整个活动开展下来,发现操作材料过于简单,难度不大,孩子们只是选择颜色图画,如果给一张空白脸谱让幼儿自己创作更符合现阶段的孩子的能力。
通过这一活动,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孩子是实施教育行为的依据。我们不仅要了解孩子们的认知背景,还需要了解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特性。2.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怎样的语言能给孩子起到一个提升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操作 是我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3.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吸引幼儿乐于与他人交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必备的。
改进后的教案: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一、活动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根据这3点目标,我将活动目标改为:
1.学习用线条纹样、色彩对称的方法夸张的表现京剧脸谱特征。2.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创作,发展想象力和创作力。
二、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实物京剧脸谱、黑白局部脸谱贴磁(一套)、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完整脸谱一个。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两张、京剧片段ppt。
幼儿材料:幼儿操作卡,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人手一份),第二层次是已经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每组一份),第三层次是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每组一份),勾线笔、油画棒、垫板人手一份。
在活动材料上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本节活动增加了难度,为幼儿提供了只有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二不是简单的涂色活动。教师材料将脸谱分解开,让幼儿在学习掌握创作脸谱的时,更清晰明了。其次,每组一份的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和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目的是给那些在创作时遇到困难或者不会画的幼儿提供一个参考对象。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1.幼儿欣赏京剧选段。(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京剧,我们一起仔细听听这段京歌中唱了什么。
(2)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
(由京剧片段导入活动,能够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出本节活动的主题:脸谱。)
(二)观察、了解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感受京剧脸谱的独特魅力:
1.幼儿观察脸谱,感受脸谱中色彩、纹样的夸张性和对称性。师:我这儿有许多脸谱,你喜欢哪一个?喜欢它的哪里?(1)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颜色。”
教师提问“它用了哪些颜色?它们搭配在一起怎么样?我们再看看其它脸谱,它们又用了哪些颜色?(教师让幼儿关注黑白色的脸谱和其他色调的脸谱)
小结:脸谱上的颜色看上去都比较夸张,有的很鲜艳,有的色彩的对比很强烈。
(2)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花纹。”
教师提问:“这个纹样装饰在了脸谱的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看其它的脸谱用了哪些纹样?”
教师小结:这些脸谱的纹样很好看,有的装饰在了下巴上,有的装饰在了额头上,还有的让脸谱上的眼睛、鼻子、嘴巴都变得很夸张了。
(3)教师提问:这么多的脸谱,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若幼儿说不出对称,教师可把一张脸谱沿中间线剪开然后慢慢的合起来,让幼儿感知脸谱的图案颜色都是对称的。)2.小结:脸谱的色彩夸张,五官的纹样夸张、特别,很好看。而且脸谱还是左右对称的。
说,体现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中,请小朋友说,老师帮忙总结,代替了原本的教师说,幼儿听的模式,给了更多的孩子发言机会和表达想法的机会。)
(三)幼儿明确要求,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设计京剧脸谱: 1.幼儿观察教师演示操作方法。
教师提问:这些脸谱是本来就长在演员的脸上的吗?怎么上去的?
(教师出示人脸底板,然后将黑白局部脸谱贴磁逐个已对称的方法贴在人脸底板上形成完整的已勾勒好地黑白脸谱,最后将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脸谱盖上,让幼儿完整了解脸谱制作的方法。)
2.明确操作要求:先设计纹样装饰对称脸谱,再为脸谱涂色。如果想不出纹样的话,可以选择老师准备的纹样,也可以就画上面的脸谱一样的纹样,都可以。(教师出示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画脸谱,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设计。
(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若有的幼儿实在不会画,就给他提供第二层次或者第三层次的操作纸。)
(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教师提供空白脸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创作脸谱,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整个活动将了解京剧文化省去,重点放在京剧脸谱的设计和创作上,主题更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能相对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在示范时,教师运用一步一步递进的方式让幼儿掌握了画脸谱的步骤,简单又有趣。原本的了解京剧文化可放在区域游戏中开展,教师可设置让幼儿观看京剧片段、模仿京剧演员、欣赏京剧图片等,让幼儿对中国京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1.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感受其中的美。2.幼儿结合经验进行点评。
师:请你介绍一下自己设计的脸谱。
(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图案和对称性等方面进行讲评。
教学案例分析篇七
今天是孩子们来园的第一天,高诗雨的妈妈7:20就把宝宝送来幼儿园了,宝宝刚来到幼儿园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情绪,妈妈陪了一会儿后要离开了,高诗雨马上拉着妈妈哭了不让妈妈离开,而她的妈妈也就说:“妈妈不走,陪在你身边!”于是妈妈又陪着高诗雨玩了一会儿。这样的情景反复出现了好几次。
今天高诗雨妈妈送高诗雨来园之后,给了高诗雨一包餐巾纸,高诗雨拿着餐巾纸来到老师面前说:“看,我有餐巾纸!”于是我和高诗雨聊了起来,等高诗雨想到要去找妈妈的时候,妈妈已经走了,高诗雨又哭了起来,还跑出教室要去找妈妈。
今天早晨来园的时候,高诗雨的妈妈把孩子送到教室门口,看见老师在门口迎接孩子后马上转身走了。高诗雨一下子就哭了出来,只是一边哭一边说:“妈妈早点来接我!”于是我拉着她的手来到了教室里,引导她来到了娃娃家里烧饭,高诗雨一来到娃娃家里马上就开始不哭了,眼泪还挂在脸上就开始玩了起来。
今天早上,高诗雨的妈妈大约8点左右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高诗雨看到教室里有了同伴,回头和妈妈说:“妈妈再见!”说完就跟着老师进教室游戏了,一边走一边还说:“老师我不哭了”。
幼儿刚来幼儿园有分离焦虑是正常现象,他们哭是最主要的`表现。这个时候老师和父母的安慰与表现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老师要让孩子体验到在幼儿园里老师很喜欢宝宝、和同伴一起游戏很快乐的情感。因此在一日活动中,我们经常与孩子亲近,如:抱抱孩子、亲亲孩子等,同时也安排孩子与同伴一起游戏,使他们感受同龄人一起游戏的快乐。
但是在早晨来园的这段时间内,送孩子来园的成人的行为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成人送孩子来园的态度坚决的话,孩子会知道成人是希望自己来幼儿园,知道一定要上幼儿园的,这样孩子的情绪会比较快的愿意适应幼儿园的环境;相反,如果成人的态度不坚决的话,孩子会认为我去不去幼儿园是由自己决定的,此时孩子的哭闹情绪会更加厉害,他的来园情绪会更加趋于不稳定,更加不愿意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
所以,孩子刚开始来园的情绪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的。
教学案例分析篇八
----教学案例分析
古诗的教学不像别的文章那样好掌握。我尝试着把字、词、句的意思嚼碎了喂给学生,不符合现代的教学观念,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想睡觉;我又尝试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我不讲或少讲,可一旦做起练习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又都是一知半解。经过不断地尝试,我发现了学校提出的学科整合,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教课观念。我也尝到了一种全新的上课感觉,我把美术与语言文字结合在了一起,让学生在画中学,在画中感悟。
我用这种方法上了《江南春》一课。
例: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和书中的注释理解文字,再理解词语意思,最后连接句意,理解诗意。
2.从诗意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领悟诗中的意境。
二、学习《江南春》,理解字、词、句意
板书课题。教师一边背诵,一边在黑板的'左侧板书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正音
2.利用工具书自学古诗(分四人组),理解诗的字、词、句意。
3.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对字、词、句理解的情况。
(2)分句解释诗意(同学们相互补充)。
(3)教师小结后解题,介绍作用。
三、诗文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学生画简笔画(指名两位学生分别在黑板上画,对“多少楼台烟雨中”加以强化)
2.师生评画。
(l)评黑板上的画。同学们认为画得很美,对“多少楼台烟雨中”表现得还不够。
(2)评黑板上的画。同学们感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表现得很到位,但是烟雾弥漫的样子没有画出来。
3)修改自己的画。
四、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讨论: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你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抒发浓浓的春意的呢?
小结:你的这种情感就是当时作者的情感。
五、练习
1在自己的作品右侧附上这首诗(要求默写)。
2.在自己的作品下方用一段话解释诗的意思。
3.将你的作品加工,添上颜色送给家长或朋友。
我根据学生对诗的理解来作画,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这样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能力、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为学生架设了从直观思维通向抽象思维的桥梁,课堂上充分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原则,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教学效果好。
教学案例分析篇九
——幼儿园
教学
案例分析案例背景:回归初心,探寻教育的目的从国家近几年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中可以看到,增加公办资源,扩大普惠性民办资源,是必然趋势。结合此次“双减”政策,可以窥得学前教育今后的发展路径:杜绝提前教育和课外超前教育,以普惠园、公办园为主要抓手,将重点放在“在幼儿园园内不断提高学龄前教育质量”的方向。作为幼教人,我们深深的感觉到,只有回归教育的初心,才能寻求更长久的发展。寻回初心,必先懂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教育回归本真,形成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基石、社会教育为补充的一个良性循环和互动的大教育环境,更好的为国家培养高质人才。
案例描述:“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新理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我们不能只把集体活动看作是幼儿的学习活动,而应该把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赋予教育意义,要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双减“政策下,要求幼儿园要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对于幼儿园来说,“一日生活皆课程”又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意义。
冬天,一只小白鹤飞入区幼,在翠绿的树上、葱茏的小山、浅浅的水中觅食、戏水、停驻、翱翔,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小白鹤是我们幼儿园的吉祥物,它的到来为带领孩子们走进园本文化创造了一个契机。于是,我和孩子们围绕小白鹤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探索活动。
秋天,当“166珠海舰”顺着长江逆流而上,孩子们看到了军舰行驶的整个过程,他们欢呼着,追逐着,很是激动和兴奋。从那天起,我跟着孩子们开启了《166珠海舰》版本课程。孩子们在认识军舰、搭建军舰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军事的强大,增强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基于这两次课程的成功开展,我明白了虞永平教授的那句话——“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作为老师要能观察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但不是盲目的追随儿童的兴趣,而是要有价值判断,并采用有效的策略,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
幼儿园孩子的生活是随时随地在发生的,如何在生活中发现课程、建设课程,并对课程进行持续研究和优化,这是新时代、尤其是“双减”政策下我们幼教人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还需要认真思考:在一日生活或活动中,我们应该如何及时觉察并抓住教育契机,给孩子以适合他自己的教育;同时,结合“双减”政策,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幼儿常规习惯、尤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幼儿园课程建设和课程研究的重要任务。
案例反思:课程必须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做调整。
不是的。课程必须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做调整。
在建构军舰过程中,孩子们会询问制造军舰的人是谁呢?基于这样的话题,我们又生成了新的课程——《了不起的中国人》。孩子们认识了更多的英雄人物,了解了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做出的杰出贡献。
所以,幼儿园的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孩子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既要着手于当下真实的儿童生活,更要着眼于儿童未来的发展。所以,儿童在哪里,课程就在哪里。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幼儿园集中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集萃
幼儿园教学案例参考
教学案例分析篇十
将一个方框的上边粘在电视频幕的上面,当作电视机。教师将手躲在“电视”后面操作指偶表演故事,一边讲故事“丁零零,丁零零,早上七点钟,该起床了。啊!早晨多美啊!谁起床了?哦,是我妈妈。(伸出食指)妈妈起床要干什么呢?要准备面色,煮牛奶。看!谁起来了?是哥哥。(伸出中指)哥哥要去踢球!接着谁也起来了?是姐姐。(伸出无名指)
这是一个语言活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语言活动的过程中总不如大班孩子那么观点多,有自己的看法,因为小班年龄的孩子,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语言节奏缓慢,倾听能力较弱。基于这样的特点,所以语言活动的形式往往和大班有很大不同。
比如在这个活动中,语言的内容取自幼儿的'日常活动,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还有我,这样的角色。还有一些具体的熟悉的事件,如做饭、梳头、拍球、上班等等。这些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总能很容易地激发幼儿的联想。
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以看电视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并用动态的情境展现故事的内容,以弥补幼儿在倾听方面的不足,帮助孩子理解内容。而且电视画面的调皮可爱,能激发幼儿的共鸣,吸引他们参与一起说。
杜威声称:“当我们说教育就是发展时……我们的最后结构是,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所有幼儿教育只有扎根于幼儿生活与经验,幼儿教育才能发挥自己的效能,教育才真正有意义。如果幼儿教育脱离了幼儿的生活与经验,那么幼儿教育便是不可能的。
有研究称:幼儿6~7岁后,语言获得能力快速减退,如果青春期以前没有接触正常语言环境,那就再也不能获得正常的语言发展水平。并且第二语言的学习也与年龄呈负相关,年龄越大,大脑的可塑性越小,第二语言获得的效果越差。
小班幼儿正是处在这一关键期,所以我们应该抓好这一时期,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好语言教育。多和全体孩子说话,多和个别孩子交流。
教学案例分析篇十一
江阴实验小学 周娟英
《九寨沟》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如数家珍的描写了九寨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和灵幻的异兽珍禽。文章层次清楚,语句清新,辞藻华美,重墨浓情,易于朗读和积累语言。
我常在问自己:究竟我要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快乐的?自由的?有趣的?这都是我想给他们的。因此,这节课我想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得到知识,受到启迪。我知道课堂本是师生共生共长的过程,是充满挑战的过程,它总可能会出现很多遗憾,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
一、选择全文中心,落实训练点。
语文课要像语文课。语文课不能惟知识、技能,但是,也不能弃之不管。语文课扎实为本,就是要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自主实践紧密、巧妙地结合起来。
《九寨沟》描写了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珍禽异兽,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这些是比较陌生的。于是,在这堂语文课中就是要让学生读书,变着花样让学生读书,兴趣盎然地读,卓有成效地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读好。
整篇课文两大板块中,描写自然风光的第3小节,通过边读边展开想象,看着画面读,在朗读中体验九寨沟如诗如画的风光,并通过自由读,男女生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朗读不仅成为教学的手段,而且成为教学的目标。
另外,描写珍禽异兽的第4小节,则另辟蹊径,请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读读描写这些动物的语句,把这些生动的语句积累下来,并且,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拓展,以说代读,将积累下来的语句进行运用,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总之,以说代读,丰富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学扎实。
二、启迪智慧,授以渔。
a、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珍稀动物?用笔划出来。
b、每人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动物读一读,边看图片边说出自己的感受
c、说说怎样读就能读出喜欢的感觉。学生兴致盎然地品读课文,积极参与动口、动脑、动手,在不知不觉中去获得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了学法指导,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课堂提升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前提,又以给师生准确的定位为根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辅导者。
在整堂课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读题的过程中质疑问难,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内容读读背背,诸如此类,此时此刻的教师是引导者;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教师是一个辅导者;在朗读教学中,激发学生读出九寨沟的诗情画意,教师又处于指导者的位置了;在教学的总结阶段,教师声情并茂地介绍画面,将第四小节的内容铺垫在画面和语言中,第四小节的脱颖而出是教师用心诱导的结果。
整堂课的教学中渗透着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的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朗读水平的提高,说话能力的训练等等,总而言之,以学生为本,不断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朗读中感悟课文,感悟九寨沟的美丽。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从朗读中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安排了“快速读课文—细读课文—精读课文—美读课文”层层递进的方式,通过默读、自由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自然段的感悟中,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观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然后读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感受,在音乐声中自读自悟享受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记忆。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方法与第三自然段类似。只是教师退居幕后,让学生读、说,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美丽,被九寨沟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给陶醉。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语言文字,领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产生对朗读的兴趣。学生感在其中、悟在其中,对课文的感受深了,对九寨沟的赞美之情就情不自禁了。
本课设计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网络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节与学习工具,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的发挥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比较良好的效果,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节课中,大部分多媒体的电教效果使用恰到好处,就是播放九寨风情的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充分的的时间来欣赏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我抛下一个问题之后,学生的反应是那样的强烈而富有个性,他们争相说着自己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可爱而又真实。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学案例分析篇十二
句子由词语组成,词语由字组成(渗透)
《看菊花》“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1)“它们”指什么?你怎么知道?
(2)菊花什么时候开放呢?(理解深秋)
(3)你感到秋天的风怎样?(冷)哪个词语表示冷?(寒风)
(4)怎样开放的?---正开放,对着这个风开放的?哪个词?(顺便做动作)-----迎着(它们正迎着 深秋的寒风 开放呢。)
(5)这个菊花在深秋的寒风中开放你觉得它怎么样?-----不怕冷,这就是种“美”内在的美,师范美读。(从而降低难度,深化内在美)
教学案例分析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会读并理解:侮辱、鼓瑟、上大夫、击缶、理屈、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理直气壮、同心协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等词。
2、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前因后果。
3、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3、能对课文中的人物说出自己的喜欢、厌恶……等感受。
教学设计:
一、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 还记得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吗?
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秦王和赵王,你们有什么看法?
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请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在写这两个人物时,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他们分别找出来,用心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物的简单品评,初步感受人物的形象,为体会以强欺弱、以弱胜强做准备。然后快速进入对语言的揣摩感受。)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
(一)研究“完璧归赵”
预设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句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也来读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来自于具体的描写,而且在第一课时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因此,这里要做的就是直接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语言。)
预设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秦王愿意别人说他没诚意、不讲信用吗?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说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刻画内心)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设计意图:此两处的略处理,在于都是第一个故事,且语言描写上都有惊人的相似,即采用了假设关系的句式。)
(二)研究“渑池之会”
预设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设计意图:再抓假设句,体会蔺相如的勇敢、爱国、智慧,然后重点突出“拼”字的教学,感受作者在用词上的准确生动。)
(三)研究“负荆请罪” 分
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之会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课文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
(设计意图:解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预设五: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一样,都是为了——赵国。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的说——引读蔺相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话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
2)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
廉颇:对比
3)有比较才有鉴别呀!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板书:体现个性)
4)说来说去,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设计意图:此处的对比,目的是想在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体验后,再从语言的角度感受任务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
写话:此时的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蔺相如热情相迎,又会怎样对廉颇说呢?拿起笔,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物,想象他们见面的情景,把他们可能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如果能够用上课文中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好。
(设计意图:此处写话,一是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同时意在使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用假设复句、因果复句等表达方式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
1. 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是呀,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 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设计意图:回扣课题,既是对故事意义之提升,同时也在于引导学生由读一篇课文到读整本的名著。)
板书设计:
18 将相和
为了赵国 人物语言:
蔺相如 廉 颇 刻画内心
撞 拼 避 负荆请罪 体现个性
一堂“和谐育人”的好课——评渝中区人和街小学刘小波执教的《将相和》一课
重庆教科院 杨世碧
在春暖花开的人间四月,我们相聚在书香满园的人和街小学,参加“人和街小学首届教师特色课堂展示活动”,共同研讨深入语文课程改革的措施策略,研讨“人和课堂”特色。我感到非常高兴,愿与在座的老师们一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研讨。
老师们:当前全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正处于由课改初期的亢奋期转向“语文本体回归”的调整期,正朝着正确、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一、突出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二、突出语文学科本质特征,摈弃非语文、泛语文现象。三、突出钻研教材,注重挖掘语言训练点。四、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把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对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以此为指导来谈谈我听刘小波老师执教的《将相和》一课的感受。我认为刘小波老师的课较好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
一、教学目标和谐落实。
《将相和》是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学目标是:1、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2、体会运用语言刻画人物所采的表达方法及表达效果。3、能对课文中的人物说出自己的喜欢、厌恶……等感受。鲜明准确体现了《语文课标》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且教学目标贯穿与教学的始终。始终抓语言刻画人物的词句、表达方法、表达效果等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训练,始终抓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感受,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呈现出“教学目标落实清清楚楚一条线”的态势。克服了当前阅读教学出现的“教学目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现象”。(如阅读教学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字词教学中高年级与低年级区别不大。)较好的体现了“三纬目标”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内容和谐取舍。
《将相和》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课文,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篇幅较长。怎样做到“长文短教”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刘老师的课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长文短教”首先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和谐地取舍。因为“教学内容不等于课文内容。”我们进行阅读教学不是以教课文内容为目的。“取”—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重点词句段;“舍”—学生自学能读懂的课文内容、情节部分。刘老师根据学情,根据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特点,每个故事都准确选择重点句段进行语言训练,再用教师的小结语言进行串联提升,点明三故事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学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走出了内容分析的套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结构和谐鲜明
课堂教学呈现板块结构。以三个小故事为三个板块,三个板块用两条线索(一条语言文字训练线,一条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线)串联起来,块线相缀相连,相互映衬。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了“主次分明,静动相宜,读写结合”的特色。表现为:
主次分明。以语言描写人物形象、以表达方法及效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课文内容分析为次要教学内容,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二八定律”,即20%的课文内容分析,80%的语言训练,在其中寻求语言训练点、能力增长点、方法习得点。突出了主次分明的特色。
静动相宜。开课的环节,就设计了学生自读课文,勾画课文怎样运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句段,让学生潜下心来静静地默读课文,走进文本,去对人物进行情感的感受。如:你喜欢文中那个人物?你从文中哪些语句获得这样的感受的?获得了静读,潜心读书的效果。而在读文本,体会人物形象和性格时,学生则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在理解写蔺相如的语言“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时提问:“这一拼,拼来了什么?”学生理解回答非常精彩—— 拼来了赵国的尊严、胜利、荣誉……;在进行廉颇、蔺相如人物形象对比理解时,学生则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学生思维得到迸发、碰撞,较好的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性。教师在课结束时设计了写的练习,又让学生精心思考,想象,表达,有效的进行语言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有静有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动相宜,和谐有效。
读写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读书,以读带讲,读中理解,读中感受,这是值得提倡的。在课结束时还设计了写的练习,从读学写,在学《负荆请罪》后,设计了“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人见面时会说什么?请运用课文语言的表达方式。”的习作练习,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实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
四、教学方法和谐灵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开课时设计的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 “大家都喜欢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主要人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并以此贯穿教学全过程,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师生的和谐,师生的平等性。较好地克服了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过于强势,教学霸权”的现象。在引到学生探究语言刻画人物形象时,教师引导学生“读中间的句子,看还能发现什么关联词?”“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具体是从哪些语言描写体会到的?”让学生去发现,帮助学生愉快地获取知识,得到发展与提升。较好地践行了“人和课堂”的特色教学理念。
教师还设计了“前后呼应”的教学环节,对课题中的“和”作了巧妙地处理。教师在《负荆请罪》前以小结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不和”,然后在通过人物语言形象的对比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和”。通过师生共读课文的方式,通过教师的谈话,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又一次提升,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当然,也还有值得研究的问题:1、通过语言理解人物形象还应全面一些,使人物形象更丰满;2、理解语言表达方法应更深入一些,使之融会贯通;3、语言表达效果的理解应加强。
总的来说,刘小波老师的课较好地体现了全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本体的回归,体现了“和谐育人”的“人和课堂”特色,是一堂难得的朴实、扎实、有效的好课,为我们深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各位老师,各位同行,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人和街小学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迈出的可喜步伐,取得的可喜成绩,打造出的特色好课,培养出的特色新秀。我希望“人和课堂”特色这一枝独秀,为我们课堂教学改革引来万紫千红,春色满园的美好景象!
教学案例分析篇十四
教学案例分析怎么写:
通常情况下,在教学案例的后面,要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可以请他人写,也可以作者自己写。可以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理论实际紧密结合.撰写案例分析时,要就事论理。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力求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终要紧扣案例,不能脱离案例本身去讲教育理论。
(二)体现先进教育思想.案例分析的立意要新,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导,要跟得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比如在当前,案例分析就要贯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精神。要引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分析务必实事求是.案例分析要有求实精神,不夸大,不缩小。分析要实在,要有针对性,要讲关于这个案例的具体的小道理,不要讲永远正确的空洞的大道理。不要热衷于抄录教育理论的条条,要将教育理论的观点自然地融会于分析之中。
(四)论述需要突出重点.对于已写成的教学案例,要反复阅读,找出案例的基本目的和主要问题,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论述时要画龙点睛,把问题点明,把道理说清,把主题揭示出来。(五)观点要有充分依据.分析者要找出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分析案例时首先要认真思考:采用已选中的分析方法分析某个特定问题,需要哪些事实?然后回过头来寻找所需事实。选材要严,挖掘要深。
什么是教学设计
1.一般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
例1 教学设计就是了解教学问题,建立解决方案,为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的过程。
例2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发现教育问题,结合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解决问题(提出计划,试行计划),作出评价,并不断的进行完善的过程。
例3 教学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独立的,实践性强的学科。是一种科学性技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加涅曾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中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帕顿(patten,j.v.)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performance problems)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赖格卢特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means),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梅里尔(merrill)等人在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所作的新界定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他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 3.教学设计特征概括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