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写景抒情散文评语(通用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写景抒情散文评语篇一
2、简单交待时间,地点和结果…
3、语言简练,规范,开篇吸引人、
4、…以…开头,较有新意、前因后果娓娓道来、
5、开篇简明扼要,精炼有序;重点描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6、以景喻情,开头颇有新意;倒叙开头,渲染意境、
7、开头直奔主题,也是一种写法、
8、开头很活泼、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使开头显得活泼,
9、反问句开头,吸引读者、
10、开头直奔主题,让人一目了然、
11、开头点题,用词很吸引人、
12、场面和气氛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
13、…对精彩地方进行简单描述;点面结合
14、简单介绍情况,自然过渡到下一段;
15、情境描写调动起悬念;
16、充分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使事情具体,生动、
17、简要叙述前因,进行铺垫、
18、这一部分可以加入对话或者一些心理描写、
19、将…改成…更合适些,
20、自然承上启下,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品质,令人感动、
21、叙事中夹写景,以已度人,将心比心、
22、拟人化语言使文章更显得生动活泼、
23、外形描写十分有趣,突出了…的可爱、介绍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有感染力、
24、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很形象、
25、过渡自然,每一段交待得很清楚、
26、这部分参照课文中的例子,语言过于平板,可适当修改,使语言更生动、
28、比喻句用得精当、加入了古诗进行联想,富有韵味、
29、…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
30、小学生能有这样的体会,令人刮目相看、
31、对…的比喻用得妙、
32、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十分仔细、
33、孩子的气的语言很有意思、
34、加入人物行为,使画面生动、
35、这段多余,不如删去,使文章更简洁、
36、发挥奇妙想象,运用精妙比喻、
37、充满童趣的拟人与比喻,使文章顿生光彩、
38、心理描写细腻,比喻句用得好,
39、排比名的使用为文章增色不少、
40、…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写景抒情散文评语篇二
一阵微风拂过平静的湖,吹起层层涟漪,荡起的波浪一圈圈的散去,越散越远,夕阳的余辉在湖面上洒下斑斑点点的亮光。我是湖边的一棵小小芦苇,在微风中摇曳着弱小的身段。我没有高大的杨柳挥洒飞絮似的离愁与缠绵,没有雪白的云彩飘荡似的清逸与洒脱,也没有五彩缤纷的鲜花所散发的醉人香味。
我是一棵小小的芦苇,看润红的太阳羞涩的将脸庞悄悄的藏入地平线,听快乐的黄莺休息时的喃喃私语,感受春暖花开的美好时光。不因寂寞而选择逃避,因为我拥有美丽的静湖,因为我活着,所以我快乐。
一场细雨潜进安静的树林,洗去沉积已久的尘土,留下一个崭新的世界,雨珠在树叶上,花瓣上轻轻的滑落。我是树下一棵小小的野菊,在细雨中吸吮大地的甘露。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千姿百态;没有玫瑰的娇艳欲滴,沁人心脾。
我是一棵小小的野菊,看调皮的星星围着月亮眨着眼睛,听涓涓溪流奏起的美妙新曲,享受大自然给予我的一切。
【点评】这篇小散文,语言灵动清新,活泼明快,读小文如涓涓细流荡涤人的灵魂。文章用对比烘托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自己身份的渺小,心灵的伟大,这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实写照,立意深刻。
写景抒情散文评语篇三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失去了挫折的磨练,就会失去意义。
一代诗仙李白报国无门,踌躇满志却不被认可。但他淡然一笑,微笑间,一首首豪放不羁的诗已在笔下谱成。自此,他豪爽了,他不畏生活施加的压力,不管社会恩怨是非,正因为微笑着,他才能吟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歌谣;正因为微笑着,他才不被世俗所困扰;正因为微笑着,他才没有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而是自信地唱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
人生是一个光明与黑暗不断交替的过程,是一个晴朗与风雨不断轮回的过程。作家张晓风在写《雨荷》时说:“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我多想微笑,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带上微笑,跟我走吧!现在就出发,梦已经醒来,心不再害怕……
简评:这篇散文开头以比喻排比句生动形象的破题: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文中列举诗仙李白、才子苏轼、陶渊明、刘禹锡、陆游面对仕途的坎坷,自信乐观微笑着书写人生价值的史实,激情满怀的表达了昂扬豪迈的乐观情怀。语言清新流畅、典雅飘逸,感情在结尾处得到了升华。
写景抒情散文评语篇四
追求需要思索,思索需要孤独。
孤独,绝不是指自命清高者的芬芳自赏和独处时的顾影自怜;也不是指百无聊懒者的无病呻吟、自我封闭、作茧自缚。
孤独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个性张扬,独树一帜;是漫天风雪中怒放的一剪寒梅。
孤独者不媚俗,如空谷幽兰一般。真正的孤独者是禁得起岁月检验的,如哥白尼便是如此。
孤独是优美的空灵。“落花人独立,微风燕双飞”,谁能说这空灵的境界不美呢?
思想者常与孤独相伴而行。孤独是深沉的思考,问人,问己,问天,问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任何人的成长都需要经历孤独的磨练,一个人只有经历孤独之旅,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灵感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迸发;智慧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起源;创新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成形;诗情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溢出。
孤独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坚强者能用它劈出永恒的思想之光,斟酌出千古的佳句;而懦弱者则将会被它寒冷的剑光所淹没。
品味孤独,享受孤独,战胜孤独;从孤独中升华,放飞金色的蝴蝶。
评语:本篇《孤独之美》从一个少有人注意的角度切入,论述了孤独的重要意义以及深刻的美感,给人以丰富的思考和启迪。让我们正如作者所说,品味孤独,享受孤独,战胜孤独,从孤独中升华吧!
写景抒情散文评语篇五
散文
是对文笔要求最高的文体,中学生散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必然对学生写作的语言产生重要影响。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散文范文带评语
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我喜欢向日葵,或许是因为她的执着。她以45的微笑+45的昂首=90的执着追求,折服了我的内心。
以前,马路旁边种了几株向日葵。无风的午后,向日葵的一道道轮头和太阳下的一道道光圈比美。虽然只有几株,显得孤零零的,但她们始终以一个不变的姿势——昂首,来面对风吹雨打。她舒展着她的叶片,紧密而不失条理的纹路清晰可见,淡美朴素的年华,永远向阳,它的果实,毫无保留的献给人类。
倚窗静思:无垠的草地上,一片金黄色的向日葵挺立在其中,她们每天面朝太阳,不会累吗?她们每天以一个同样的姿势,不会厌吗?斑驳的绿和耀眼的黄融合在一起,仿佛是毕加索的《向日葵》。她们仿佛在翘企,仿佛在凝思。那她在翘企什么?又在凝思什么?或许我们的追求与她所追求的不一样罢,她所追求的是生命最本质的追求,不掺任何杂质。她每天向着太阳,吮着阳光,不是故作姿态,而是源于心底骄傲的自信。
我心了然,不论怎样,也阻挡不了她向阳的步伐。无论酷暑还是严寒,无论斗转还是星移,她都依旧执着,昂首的追求梦想,她的梦想或许是同太阳一样,带给人们温暖。不管在面朝太阳、实现梦想的途中有多少黑暗,她都会用自己单纯的内心驱逐黑暗。无论前方的路有多黑,都阻挡不了她拥抱阳光。
那时,我感受到了执着,人生不也一样,只要坚定了一个目标,都要至死不渝的走下去,也许会经历寒打霜逼,但只要我们最梦想有一颗执着,炽热的心,就一定能迎向成功。
一阵风,送来了一缕清爽,摇落了一片金黄色的花瓣,那不正是她璀璨的笑吗?
向日葵教会了我:永远面朝阳光,永远执着,就不会让黑暗环绕身边。那时,我学会了执着。
【评语】本文开篇直抒胸臆,点明喜欢向日葵的原因,迅速照应文题核心词“执着”。以下文字托物言志,向日葵象征着一种面朝阳光、执着追求的精神。文笔流畅,充满哲思。
在遥远的风中隐隐传来了古城的童谣,千年的城市,却有着年轻闪烁的心。即将沉落的暮光中,灰墙后是孩子的唱笑与沧桑的老人唱出的童谣,不急不徐的碎念,却唯有尾音拉得悠长。脚步的细碎与书包的跳动声为这一切符和,伴着声音穿街过巷,又分散开来融进某座小楼或小街。如同扯断了线的珠子四处散落进各个缝隙,似是再寻不回。然而第二日又如见了磁石的铁屑,纷纷聚拢,随着那磁石的牵引,穿街过巷。
风中的歌谣聚了又散了,天上的云朵分了又合了。
清晨不知哪个院落中的学校,哪间爬满青藤的教室里飘出来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清脆欢愉的念声。古老的童谣在孩子的唇齿之间如圆润的珠玉般跳跃而出。那老师的声音,却是舒缓平静,如同初夏的微风,伴着童稚的音符渐飘渐远。
午后不知哪座小楼里的住家,哪个遍植花木的阳台上传出来祖母缓慢和声的清唱。古老的童谣似乎更添了几分古气,在午后微暖的阳光中愈发醺人。间或有幼童轻微的呼吸,蒲扇舒缓的摆动,手掌温和的拍抚,在午后的阳光中酝酿。
暮色里不知哪条映得金黄的小街里,哪面落满阳光的灰墙后又传来了一如既往的童谣。古老的童谣,在风中一日又一日地荡漾了千年。传唱的声音由稚嫩转为沧桑,又由沧桑转为稚嫩;由清脆转为和缓,又由和缓转为清脆。刹那的回忆,却可以永生永世地流转,随风弥散,越飘越远。
【评语】本文优美精致,通过描写童谣,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古老的童谣,在风中一日又一日地荡漾了千年。传唱的声音由稚嫩转为沧桑,又由沧桑转为稚嫩;由清脆转为和缓,又由和缓转为清脆。刹那的回忆,却可以永生永世地流转,随风弥散,越飘越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展示出一幅清幽宁和的画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你道出了南唐后主无限的忧愁之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你又流露出了边疆战士缠绵的思乡之情……一轮明月,一杯美酒,一声声琴韵,一句句吟哦,“诗仙”李白诵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同一轮明月,清幽的月光,不同的心情,一杯美酒又展现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悲伤之情。
岁月悠悠,时光易逝,弹指一挥间,时间的路程以走了许多,追溯自己的成就却屈指可数,此时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使我的心灵震撼,在灵魂最柔软之处,我读懂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深意。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东坡居士的一句豪情壮志,吐出了他深切的爱国之情。他心中的豪放,手中的长弓,为冲锋以整装待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诵出了范仲淹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千古传诵,为世人的处政之道敲响了警钟。
……
是你让我沉醉于你的故事,沉迷于你的诉说,你,我最好的朋友——书。是你让我从懵懂走向成熟,让我挣脱一丝稚气,换来一份优雅,在声声琴韵下于你相伴。
谢谢你,我的朋友!
写景抒情散文评语篇六
一
“凝望着这白瓷杯中的咖啡,我又想起了这个终生在爱与恨中作茧自缚的天才,维吉尼亚·伍尔夫,她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错乱与孤独。我仿佛看到阳光明媚的英格兰乡下,矢车菊香气的阳光铺满整个房屋,鹅毛笔与厚质纸张的摩擦,桌上的咖啡轻袅地散发着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
这原是七堇年的文字,的时候福建高考有个考生把这段文字增删减补得更加厚重崇高,也更富有诗意。他所描绘的图景是我爱想象的,仿佛真的能触碰到那种美好。后来看了很多更为成熟的诗意描写,但最喜欢的还是这段文字,厚重崇高的意境和诺言一般的伤感质地,真的好得不得了,美得不得了。而我是如此真实地瞥见了热爱。
二
我一直很喜欢英格兰,我对它了解得不多,甚至不知道它的任何一条街道的名称。只知道常年氤氲于厚重文化和明媚阳光气息的它很符合文人墨客的口味。我喜欢它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血液里有对任何一种残留过英伦气息的事物的偏执,更为准确的说是对英伦古典气息的迷恋。我很喜欢在星期日下午看有关于英国骑士,或者魔师,少年的电视剧或是电影,每当镜头扫过它那古典的城堡时我总会有所悸动,闭上眼睛的时候就会有一股暖流流过身体,就是这样的美好。我也很喜欢美国的乡村音乐,有那种自然的意境,不是绿油油田野葱茏蓊郁高山的感觉,有的是凄然草原的感觉,更觉得的是一种广阔。“乡村之路”是我很钟爱的一首,我读出的是怀念。还有英伦式或者古典贵族、青春的那种电影,每一个好的不好的都充满魅力,没有爱或者恨,只是不自觉的被吸引,有时候伴着电影悲伤感怀的曲子,一个下午就过去了,暮色四合,想起了他们平缓的抒情语调和那种浪漫,真的常常感动得对生活充满12分的热爱。这样的美好存在于电影,总之,就是一盏路灯,路灯下沉沉的背影都萦绕在脑海。可能很大的原因是演员,因对他们的极度爱念才会有对这种英伦文化的偏执,但其实我说不清,就像我们亘古抒发人生,但没有一人能说清。可能唯一有印象的是苏格兰风笛,在泰坦尼克和勇敢的心中都有它的音符,或悲婉,或热情。
三
维吉尼亚就像这种景致一样极富吸引力,妮可·基德曼对她进行过诠释,在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朱丽安摩尔的压抑情感的笼罩下,妮可的出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文艺、诗意,看得很舒服。后来妮可的很多角色与之都不能与之想媲美。维吉尼亚的那封遗书我曾用很漂亮的圆体字摘录,印象很深那句noweverythingisgonefrommebutyoukindness,还有那句很感怀的,后来被反反复复地引用的alwaystheyearsbetweenus,alwaysthelove,alwaysthehours。时时刻刻,不同时代的我们有着或多或少维吉尼亚的影子,很多作品中的人物也赋有维吉尼亚的思想。比如说,08年凯特温斯莱特在《革命之路》中塑造的那个家庭主妇,更早的,我发现凯特在《小孩子》中扮演的那个单身母亲,电影说是包法利夫人,行为与追求精神状态上,像极了包法利,但其思想却是维吉尼亚,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点那么像维吉尼亚,不仔细真的不能发现。可能那是对自由,生命,代价,意识的绝对化和理想化。只是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渐渐失血。不能说维吉尼亚不热爱生活,这是一个对生活极度狂爱的人,她的思想中有太多的苦楚。她以这种方式离开让我唏嘘不已。她真的太善良了,她说她不想再耽误别人的生命,想让他们快乐,但她不知道,没有了她才是真正的不快乐。
我不愿想象她走后她的丈夫怎样,真的是要感伤入骨的。我欣赏这样的一往情深,欣赏这种方式的爱恋。可怎么我们的生命中这样的人就这样地少了。一定是有的,只不过我们总是向往着别人的人生,而把自己的生活拖延。
四
thehours,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生命中有些人事如此让人厚重眷念,简桢有一句话特别应景:
认识你愈久,愈觉你是我人生行路上一处清喜的水泽,几次想忘于世,总在山重水复时又悄然相见,算来即是一种不舍。
岁月,爱,时光,崇高地重叠着。生命穿梭期间,竟会是一种无法被印证的感恩。电影中有记录维吉尼亚这样的一个瞬间,是关于生命的,爱的,同情的。我不知道这是否是真实的,但这样的镜头却使我感动到热泪盈眶。故事是这样的:
小侄女在成荫的院子里玩耍,突然,小侄女发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已经死去的小鸟,感慨之余,我仿佛瞥见维吉尼亚苦楚的思绪。我忘记了她跟小侄女说了什么,但知道那一定是关于生命,关于命运辗转的,只记得,当时听得湿了眼眶,只觉得心中像藏了一个重洋,而留下来的却只有两滴清泪。印象最深永远是电影中过于渲情的镜头,维吉尼亚纤细的手指滑过死去的鸟儿的一寸一寸羽毛,她很自然地把头枕在片片落叶上,就这样,看着那只鸟儿,仿佛瞥见了自己命运一般地伤感,秋天阵阵的落叶打着旋儿慢慢飘落,大地上的一切生的、死的、喜的、悲的像被这片片泛黄的覆盖一样,终究逃不过被命运平静地覆盖,无论是怎样华丽流转或卑微渺小的生命。突然想起来了简爱,她是这样对罗伯斯切尔说的:
“既然如此,我选择不爱,我要遵循上帝灵魂平等的原则,葬在坟墓的时候,我们都平等地站在上帝的脚下。”
其实他们本身没有多大的联系,不过异曲同工的是:无论是怎样华丽流转或卑微渺小的生命,终究逃不过命运平静地覆盖。不知听谁说过:死亡是世上最公平的事。也许是吧,但纪伯伦说:“当睡在鹅绒温软床上的皇帝做的梦没有比夜宿街头受寒冷饥饿倾袭的乞丐的梦来得甜蜜的时候,我们又怎能对生活失去信心呢?”其实,要说公平这种东西没什么绝对的,反映的不过都是我们内心的浮躁和愤青。
五
她应该亲吻那片大地,落叶,鸟儿的。她这一辈子仿佛就是关于信仰与救赎的故事。有这样记录维吉尼亚的文字:
“这个终生在爱与死之间作茧自缚的天才,最后是在精神病、性取向、幻听幻想的折磨之中死去的。她在寻找生命的内核。但是只找到一间空屋,盛满了孤独的疾病。”
命运对维吉尼亚如它自己一样矛盾,眷顾与不眷顾,就这样交替着。后来我也渐渐理解了她的意识流。她应该认为命运就像意识流这样捉摸不定,而事实就是如此。
我亦想起了德里克·加曼,都说他是“电影诗人”,我非常赞同。那时候去搜索《战地挽歌》的时候注意到了他。我才知道原来他活得是如此诚实无欺与勇敢,他没有对不起心灵,因为他一辈子所做之事都遵循内心。这符合海蒂拉玛所说的:“看淡形体,关照内心”。应该说,加曼不仅看淡形体,还看淡世间荣辱。他一生追求的自由与认同,很像维吉尼亚,而他们都非常孤独,不为人所理解的孤独,百年孤独。我记得当时的维吉尼亚吻了伦敦来的姐姐,当时的她是非常镇静的,看电影时我其实很怕她被人误解了,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永远希望自己所爱的人事在别人看来都是近乎完美的,可能还是不成熟,不懂得看淡世间荣辱。电影没有表现她的这一方面,但很多人看到了这一方面,可事实确实如此吧,我直觉得维吉尼亚很矛盾,其实她自己都不是很了解自己,只觉得她是没病的,别人却认为她有病,束缚着她,她前所未有地期盼自由。而加曼永远是直面任何事物的,并不觉羞耻,我说没有什么是可耻的,我们所谓的可耻都是以别人的眼光来评判的,从来就没想过自己的热爱,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就像他们所说的,还没开始就已撕碎了?因为懂得,所以他为这种被束缚着的情感进行激烈的斗争,他的墓志铭说:我活在爱中。1994年,伴着唾骂和崇拜,他死于艾滋病,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想到加曼,他似乎成了一种精神支柱,而年少伤情的我们似乎更能理解加曼,这本是一种殊途同归。我不明白,为什么以前的,现在的,以后也会有的,都泯灭了个性,我们随社会随波逐流,还有多少的人会被所谓的“传统”桎梏牵绊住,愚蠢地聒噪,我们容不下异类的存在,要把世界分得清清白白。他们不知道这个宇宙叫做“混沌”。加曼说,“我的精神永远与你们同在。”他预知到他的思想虽然亘古就有,但也亘古不为人所解,所以他这样说了。他希望我们的所有人都能遵循内心去生活,livewithoutshame。
七堇年说:“毕竟深情的代价昭然若揭,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生。”这句话或许可以为加曼的人生做个注脚。想想,他所争取的,于那个时代,或者现在,或者更远的将来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他的脚步却如此笃定,仿佛踏上了一条漫漫征途,不写下归期。秋瑾亦是如此的,我们是在百年后才看见她当初努力的结果。加曼的道路来得更加漫长与崎岖,秋瑾能为人所解,但所解加曼的人少之又少,少之又少的人拥有的勇敢、信念少之又少。加曼敢为人先,追随他的人很多,但传承他的人却不得知。但我知道,加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他的理想终有一天会实现的,只是那一天遥遥无期。
我想捎一株燕尾草给他,海很高,天很美,我们活在爱中。
六
命运是捉摸不定的,维吉尼亚总是这样想:“一个人的死去是为了大多数的人更好地活着。”她为她的理论实践,但似乎事实并非如此。长久以来看维吉尼亚看得很悲,很伤情,总是有一人要死去,但我或者大多数的我们并不接受。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死去不过是解脱了自己,印证了自己枉年华的生,是大多数的我们的哀痛。她的丈夫不同意,她与他争辩,毫不退让,她永远是那么地固执己见。但他确实对她太耐心了,有时,情感的产生就是要对自己有足够耐心。我们不需一张世上难找的脸,只要懂得,只要慈悲。
“桌上的咖啡轻袅地散发这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
七
维吉尼亚可能还不知道,真正的自由是来自内心的,把自由看作是对欲望的没有束缚和限制,反抗则是因为没有自由或被强制,这是一种消极的自由。我现在才意识到,我们对维吉尼亚的看法可能有失偏颇,我们说她追求“自由,生命,代价、意识的绝对化和理想化。”对于自由的理解,我们仅仅是从一个旁观者去考量她的行为,很多人看到的是一样的,所以,便给维吉尼亚定了我们认为是正确的姿势。
说是自由,维吉尼亚不想别人认为她有病而牵绊她的行为,把她当作是一个随时会做出傻事的疯子,她一度想逃离苏塞克斯郡,她在车站跟她的丈夫起了争执,她说:“我没病,你们一直认为我有病,你们这样束缚着我,迟早有一天我会被关出病来。”像一个满腹委屈的孩子一样,维吉尼亚显得如此形单影只的孤苦,她愤怒地强烈指责着他们,指责着那些没给她的身体,灵魂意识以尊重的他们。如果说维吉尼亚要的是自由,那么所说的自由一定是原始的,个人的自由,狭小的自由。从西方,《独立宣言》开始,保障了自由的权利,自由是一种权利,更适合从人类广义的角度加以阐释。任何一个人都有国家给他保障的自由权利,维吉尼亚不例外,自由的概念以人为单位使用,显然太含糊了。所以,我一直不赞成用自由来说明一个人的翘首以盼。确切地说,维吉尼亚需要的是对她身体、人格的尊重,不要对她束缚是一种渴望尊重的表现,绝不是用自由代替的。
那生命对她而言呢?对她而言生命太绝对化,她时而把生命看得太重,时而又太轻。她对自然生命都很敏感,很热爱。但她对人类的生命却没有这种意识的表现,她对于人类灵魂的偏执总是要比生命来得强烈。她一直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从幼年时刻骨的精神创伤起,即使后来被盛情关怀过,于是这两种极端情感,使她一生都在爱与恨中作茧自缚。因为对丑恶人性的入骨憎恨是她对人类生命轻薄的最大原因,一些创痛并不那么容易被弥补,尤其是童年时代的阴影更会成为一生的梦魇,所以会自然而然地偏执于灵魂,这似乎并不很难理解,她的很多作品的意识流,生命在意识的作用下很微弱。生命只成为意识作用的一个代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命运在她眼里和意识一样捉摸不定,生命只是一个最大代价而已,最大的博弈筹码。想到维吉尼亚如此哀痛,还会有很多的人的,不禁眼泪灼热地流淌下来。以生命为代价,报复或者感恩,心头萦绕这悲壮。因把生命错当代价,所以苦苦找寻生命的内核,却发现生命的内核空荡荡,像阁楼上的一座屋子,盛满了孤独的疾病。
八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我困于生命的价值的时候。维吉尼亚成为了我一生的伤情,伤心泪滴,哀怨叹息。正在听的是纯音乐的《琵琶曲》,低眉续弹,续续弹,弹尽心中伤心事。很少人会记起维吉尼亚的故事,甚至不曾为此悲伤一瞬,而我亦不是时时刻刻都会想起她,但在一切心中美好的,洞然有所悟的刹那会想起,想起了她在厚质纸张写下:alwaystheyearsbetweenus,alwaysthelove,alwaysthehours.伍尔夫不曾微笑着说,但时至今日,伤痛没有流转在我们生命中,我却一直看到维吉尼亚的微笑。我常常因生命穿梭在这岁月,爱和时光中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成长中的我理解了加曼,也更理解了维吉尼亚,青春本身便是一种伤感的美丽。总会在某一个下午,看了关于维吉尼亚的文字或者加曼的电影结束后,向窗外的风景望过去的时候,就在不经意中看到了生命的美丽,但不是时时刻刻。
我常常告诫自己要活在现实中,多把时间放在身边的人事中,我很想踏实过完一生,有点与世无争,也有点嬷嬷口中的庸俗。但事实上他们却一直活在我的生命中,使我的流俗成为不可能。我也一直活在他们的光环和阴影之下,诚如七堇年所说的,我一直还认为这是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所在,但我并没有切肤地感受到其实这是一种愚蠢的聒噪。我们写的文字只能代替一个人当时的意识,却不能代替思想,思想需要沉淀。我们总是在一个人死后才会提及他的思想与价值,但这好吗?我一直困惑着。大众的认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在成长,思想还在继续。
九
维吉尼亚成了一个有故事的女子泅渡而去,我错过了她的一生。这就是无法回转与挽留的宿命吧?现在的我们一直在梦着他们的人生,恋着他们的轩窗,而是否有一天也会有人在想象着我们曾经是怎样的哀痛与幸福,他们是否也会梦到我蓝蓝的一片云窗?她不知道多年后有个我默默地为她感动,她不用知道爱她的我是谁,而她却在我的生命中深深倒影着,不曾离去,占据着我的一生。有时候当伤感得不知何去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她的存在。我笑笑,我一直活在爱中。
我想带一株忘忧草给她,阳光带着矢车菊香气,时光静静地存在。
时时,刻刻,我所难忘着的……
评语:这篇文章最让人赞叹的,是作者在选材和构思上的匠心独具。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其意识流的作品与其生活经历的传奇一直为人称道与评论,因其在中学课本中提及较少,对学生而言,又显得多少有些陌生。本文作者选择了这样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适当地拉开与读者的心理距离,立意选材,先拔头筹。选择分节式结构,虽不特别,却可以分层表达维吉尼亚·伍尔夫的理解过程,又联想了“电影诗人”德里克·加曼,使内容更丰富。即“成长中的我理解了加曼,也更理解了维吉尼亚”。作者理解维吉尼亚·伍尔夫追求“对自由,生命,代价,意识的绝对化和理想化”,也对自由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识人辨理,可谓不断给人惊喜。在文中,随处可见的名言引用,针对人物行为的深入分析与饱含真情的告白,都是文章动人的地方。
写景抒情散文评语篇七
散文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样式 ,以其表达灵活、形式多样的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初一散文带评语
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总是伴着绵绵雨丝漫步而来。虽然少了春的妩媚、夏的喧哗和冬的沉寂,但却是一首诗,一支歌,给辛勤的人诵读、高歌。
——题记
秋是诗的季节,秋就是诗!它不用文字来表达,便可成为一首动人诗篇。
当然,秋季也是一支歌,一支收获的歌,每当秋季出游时,你是否注意到路旁金灿灿的稻田?你是否注意到农民那眯着的眼睛和笑着合不拢的嘴?在秋天,农民总是可以捧着一把把沉甸甸的稻谷,眼角笑出了泪,将这一粒粒米送到千家万户。
评语:本篇散文中小作者将秋天比作了一首诗,一首韵致优雅,情调自然的充满魅力的诗。而文章给人的感觉也同样是非常富有韵味的,让人很有画面感。小作者的语言很平实,但也就是在这种平实中,读者读到了秋之美,文章之美。
追求需要思索,思索需要孤独。
孤独,绝不是指自命清高者的芬芳自赏和独处时的顾影自怜;也不是指百无聊懒者的无病呻吟、自我封闭、作茧自缚。
孤独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个性张扬,独树一帜;是漫天风雪中怒放的一剪寒梅。
孤独者不媚俗,如空谷幽兰一般。真正的孤独者是禁得起岁月检验的,如哥白尼便是如此。
孤独是优美的空灵。“落花人独立,微风燕双飞”,谁能说这空灵的境界不美呢?
思想者常与孤独相伴而行。孤独是深沉的思考,问人,问己,问天,问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任何人的成长都需要经历孤独的磨练,一个人只有经历孤独之旅,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灵感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迸发;智慧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起源;创新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成形;诗情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溢出。
孤独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坚强者能用它劈出永恒的思想之光,斟酌出千古的佳句;而懦弱者则将会被它寒冷的剑光所淹没。
品味孤独,享受孤独,战胜孤独;从孤独中升华,放飞金色的蝴蝶。
评语:本篇《孤独之美》从一个少有人注意的角度切入,论述了孤独的重要意义以及深刻的美感,给人以丰富的思考和启迪。让我们正如作者所说,品味孤独,享受孤独,战胜孤独,从孤独中升华吧!
时时,刻刻,我所惦念着的……
一
“凝望着这白瓷杯中的咖啡,我又想起了这个终生在爱与恨中作茧自缚的天才,维吉尼亚·伍尔夫,她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错乱与孤独。我仿佛看到阳光明媚的英格兰乡下,矢车菊香气的阳光铺满整个房屋,鹅毛笔与厚质纸张的摩擦,桌上的咖啡轻袅地散发着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
这原是七堇年的文字,20xx年的时候福建高考有个考生把这段文字增删减补得更加厚重崇高,也更富有诗意。他所描绘的图景是我爱想象的,仿佛真的能触碰到那种美好。后来看了很多更为成熟的诗意描写,但最喜欢的还是这段文字,厚重崇高的意境和诺言一般的伤感质地,真的好得不得了,美得不得了。而我是如此真实地瞥见了热爱。
二
我一直很喜欢英格兰,我对它了解得不多,甚至不知道它的任何一条街道的名称。只知道常年氤氲于厚重文化和明媚阳光气息的它很符合文人墨客的口味。我喜欢它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血液里有对任何一种残留过英伦气息的事物的偏执,更为准确的说是对英伦古典气息的迷恋。我很喜欢在星期日下午看有关于英国骑士,或者魔师,少年的电视剧或是电影,每当镜头扫过它那古典的城堡时我总会有所悸动,闭上眼睛的时候就会有一股暖流流过身体,就是这样的美好。我也很喜欢美国的乡村音乐,有那种自然的意境,不是绿油油田野葱茏蓊郁高山的感觉,有的是凄然草原的感觉,更觉得的是一种广阔。“乡村之路”是我很钟爱的一首,我读出的是怀念。还有英伦式或者古典贵族、青春的那种电影,每一个好的不好的都充满魅力,没有爱或者恨,只是不自觉的被吸引,有时候伴着电影悲伤感怀的曲子,一个下午就过去了,暮色四合,想起了他们平缓的抒情语调和那种浪漫,真的常常感动得对生活充满12分的热爱。这样的美好存在于电影,总之,就是一盏路灯,路灯下沉沉的背影都萦绕在脑海。可能很大的原因是演员,因对他们的极度爱念才会有对这种英伦文化的偏执,但其实我说不清,就像我们亘古抒发人生,但没有一人能说清。可能唯一有印象的是苏格兰风笛,在泰坦尼克和勇敢的心中都有它的音符,或悲婉,或热情。
三
维吉尼亚就像这种景致一样极富吸引力,20xx年妮可·基德曼对她进行过诠释,在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朱丽安摩尔的压抑情感的笼罩下,妮可的出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文艺、诗意,看得很舒服。后来妮可的很多角色与之都不能与之想媲美。维吉尼亚的那封遗书我曾用很漂亮的圆体字摘录,印象很深那句now everything is gone from me but you kindness,还有那句很感怀的,后来被反反复复地引用的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时时刻刻,不同时代的我们有着或多或少维吉尼亚的影子,很多作品中的人物也赋有维吉尼亚的思想。比如说,20xx年凯特温斯莱特在《革命之路》中塑造的那个家庭主妇,更早的,我发现凯特在《小孩子》中扮演的那个单身母亲,电影说是包法利夫人,行为与追求精神状态上,像极了包法利,但其思想却是维吉尼亚,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点那么像维吉尼亚,不仔细真的不能发现。可能那是对自由,生命,代价,意识的绝对化和理想化。只是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渐渐失血。不能说维吉尼亚不热爱生活,这是一个对生活极度狂爱的人,她的思想中有太多的苦楚。她以这种方式离开让我唏嘘不已。她真的太善良了,她说她不想再耽误别人的生命,想让他们快乐,但她不知道,没有了她才是真正的不快乐。
我不愿想象她走后她的丈夫怎样,真的是要感伤入骨的。我欣赏这样的一往情深,欣赏这种方式的爱恋。可怎么我们的生命中这样的人就这样地少了。一定是有的,只不过我们总是向往着别人的人生,而把自己的生活拖延。
四
the hours,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生命中有些人事如此让人厚重眷念,简桢有一句话特别应景:
认识你愈久,愈觉你是我人生行路上一处清喜的水泽,几次想忘于世,总在山重水复时又悄然相见,算来即是一种不舍。
岁月,爱,时光,崇高地重叠着。生命穿梭期间,竟会是一种无法被印证的感恩。电影中有记录维吉尼亚这样的一个瞬间,是关于生命的,爱的,同情的。我不知道这是否是真实的,但这样的镜头却使我感动到热泪盈眶。故事是这样的:
小侄女在成荫的院子里玩耍,突然,小侄女发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已经死去的小鸟,感慨之余,我仿佛瞥见维吉尼亚苦楚的思绪。我忘记了她跟小侄女说了什么,但知道那一定是关于生命,关于命运辗转的,只记得,当时听得湿了眼眶,只觉得心中像藏了一个重洋,而留下来的却只有两滴清泪。印象最深永远是电影中过于渲情的镜头,维吉尼亚纤细的手指滑过死去的鸟儿的一寸一寸羽毛,她很自然地把头枕在片片落叶上,就这样,看着那只鸟儿,仿佛瞥见了自己命运一般地伤感,秋天阵阵的落叶打着旋儿慢慢飘落,大地上的一切生的、死的、喜的、悲的像被这片片泛黄的覆盖一样,终究逃不过被命运平静地覆盖,无论是怎样华丽流转或卑微渺小的生命。突然想起来了简爱,她是这样对罗伯斯切尔说的:
“既然如此,我选择不爱,我要遵循上帝灵魂平等的原则,葬在坟墓的时候,我们都平等地站在上帝的脚下。”
其实他们本身没有多大的联系,不过异曲同工的是:无论是怎样华丽流转或卑微渺小的生命,终究逃不过命运平静地覆盖。不知听谁说过:死亡是世上最公平的事。也许是吧,但纪伯伦说:“当睡在鹅绒温软床上的皇帝做的梦没有比夜宿街头受寒冷饥饿倾袭的乞丐的梦来得甜蜜的时候,我们又怎能对生活失去信心呢?”其实,要说公平这种东西没什么绝对的,反映的不过都是我们内心的浮躁和愤青。
五
她应该亲吻那片大地,落叶,鸟儿的。她这一辈子仿佛就是关于信仰与救赎的故事。有这样记录维吉尼亚的文字:
“这个终生在爱与死之间作茧自缚的天才,最后是在精神病、性取向、幻听幻想的折磨之中死去的。她在寻找生命的内核。但是只找到一间空屋,盛满了孤独的疾病。”
命运对维吉尼亚如它自己一样矛盾,眷顾与不眷顾,就这样交替着。后来我也渐渐理解了她的意识流。她应该认为命运就像意识流这样捉摸不定,而事实就是如此。
我亦想起了德里克·加曼,都说他是“电影诗人”,我非常赞同。那时候去搜索《战地挽歌》的时候注意到了他。我才知道原来他活得是如此诚实无欺与勇敢,他没有对不起心灵,因为他一辈子所做之事都遵循内心。这符合海蒂拉玛所说的:“看淡形体,关照内心”。应该说,加曼不仅看淡形体,还看淡世间荣辱。他一生追求的自由与认同,很像维吉尼亚,而他们都非常孤独,不为人所理解的孤独,百年孤独。我记得当时的维吉尼亚吻了伦敦来的姐姐,当时的她是非常镇静的,看电影时我其实很怕她被人误解了,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永远希望自己所爱的人事在别人看来都是近乎完美的,可能还是不成熟,不懂得看淡世间荣辱。电影没有表现她的这一方面,但很多人看到了这一方面,可事实确实如此吧,我直觉得维吉尼亚很矛盾,其实她自己都不是很了解自己,只觉得她是没病的,别人却认为她有病,束缚着她,她前所未有地期盼自由。而加曼永远是直面任何事物的,并不觉羞耻,我说没有什么是可耻的,我们所谓的可耻都是以别人的眼光来评判的,从来就没想过自己的热爱,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就像他们所说的,还没开始就已撕碎了?因为懂得,所以他为这种被束缚着的情感进行激烈的斗争,他的墓志铭说:我活在爱中。1994年,伴着唾骂和崇拜,他死于艾滋病,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想到加曼,他似乎成了一种精神支柱,而年少伤情的我们似乎更能理解加曼,这本是一种殊途同归。我不明白,为什么以前的,现在的,以后也会有的,都泯灭了个性,我们随社会随波逐流,还有多少的人会被所谓的“传统”桎梏牵绊住,愚蠢地聒噪,我们容不下异类的存在,要把世界分得清清白白。他们不知道这个宇宙叫做“混沌”。加曼说,“我的精神永远与你们同在。”他预知到他的思想虽然亘古就有,但也亘古不为人所解,所以他这样说了。他希望我们的所有人都能遵循内心去生活,live without shame。
七堇年说:“毕竟深情的代价昭然若揭,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生。”这句话或许可以为加曼的人生做个注脚。想想,他所争取的,于那个时代,或者现在,或者更远的将来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他的脚步却如此笃定,仿佛踏上了一条漫漫征途,不写下归期。秋瑾亦是如此的,我们是在百年后才看见她当初努力的结果。加曼的道路来得更加漫长与崎岖,秋瑾能为人所解,但所解加曼的人少之又少,少之又少的人拥有的勇敢、信念少之又少。加曼敢为人先,追随他的人很多,但传承他的人却不得知。但我知道,加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他的理想终有一天会实现的,只是那一天遥遥无期。
我想捎一株燕尾草给他,海很高,天很美,我们活在爱中。
六
命运是捉摸不定的,维吉尼亚总是这样想:“一个人的死去是为了大多数的人更好地活着。”她为她的理论实践,但似乎事实并非如此。长久以来看维吉尼亚看得很悲,很伤情,总是有一人要死去,但我或者大多数的我们并不接受。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死去不过是解脱了自己,印证了自己枉年华的生,是大多数的我们的哀痛。她的丈夫不同意,她与他争辩,毫不退让,她永远是那么地固执己见。但他确实对她太耐心了,有时,情感的产生就是要对自己有足够耐心。我们不需一张世上难找的脸,只要懂得,只要慈悲。
“桌上的咖啡轻袅地散发这热气,她正写着《奥兰多》。”
七
维吉尼亚可能还不知道,真正的自由是来自内心的,把自由看作是对欲望的没有束缚和限制,反抗则是因为没有自由或被强制,这是一种消极的自由。我现在才意识到,我们对维吉尼亚的看法可能有失偏颇,我们说她追求“自由,生命,代价、意识的绝对化和理想化。”对于自由的理解,我们仅仅是从一个旁观者去考量她的行为,很多人看到的是一样的,所以,便给维吉尼亚定了我们认为是正确的姿势。
说是自由,维吉尼亚不想别人认为她有病而牵绊她的行为,把她当作是一个随时会做出傻事的疯子,她一度想逃离苏塞克斯郡,她在车站跟她的丈夫起了争执,她说:“我没病,你们一直认为我有病,你们这样束缚着我,迟早有一天我会被关出病来。”像一个满腹委屈的孩子一样,维吉尼亚显得如此形单影只的孤苦,她愤怒地强烈指责着他们,指责着那些没给她的身体,灵魂意识以尊重的他们。如果说维吉尼亚要的是自由,那么所说的自由一定是原始的,个人的自由,狭小的自由。从西方,《独立宣言》开始,保障了自由的权利,自由是一种权利,更适合从人类广义的角度加以阐释。任何一个人都有国家给他保障的自由权利,维吉尼亚不例外,自由的概念以人为单位使用,显然太含糊了。所以,我一直不赞成用自由来说明一个人的翘首以盼。确切地说,维吉尼亚需要的是对她身体、人格的尊重,不要对她束缚是一种渴望尊重的表现,绝不是用自由代替的。
那生命对她而言呢?对她而言生命太绝对化,她时而把生命看得太重,时而又太轻。她对自然生命都很敏感,很热爱。但她对人类的生命却没有这种意识的表现,她对于人类灵魂的偏执总是要比生命来得强烈。她一直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从幼年时刻骨的精神创伤起,即使后来被盛情关怀过,于是这两种极端情感,使她一生都在爱与恨中作茧自缚。因为对丑恶人性的入骨憎恨是她对人类生命轻薄的最大原因,一些创痛并不那么容易被弥补,尤其是童年时代的阴影更会成为一生的梦魇,所以会自然而然地偏执于灵魂,这似乎并不很难理解,她的很多作品的意识流,生命在意识的作用下很微弱。生命只成为意识作用的一个代价。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命运在她眼里和意识一样捉摸不定,生命只是一个最大代价而已,最大的博弈筹码。想到维吉尼亚如此哀痛,还会有很多的人的,不禁眼泪灼热地流淌下来。以生命为代价,报复或者感恩,心头萦绕这悲壮。因把生命错当代价,所以苦苦找寻生命的内核,却发现生命的内核空荡荡,像阁楼上的一座屋子,盛满了孤独的疾病。
八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我困于生命的价值的时候。维吉尼亚成为了我一生的伤情,伤心泪滴,哀怨叹息。正在听的是纯音乐的《琵琶曲》,低眉续弹,续续弹,弹尽心中伤心事。很少人会记起维吉尼亚的故事,甚至不曾为此悲伤一瞬,而我亦不是时时刻刻都会想起她,但在一切心中美好的,洞然有所悟的刹那会想起,想起了她在厚质纸张写下: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伍尔夫不曾微笑着说,但时至今日,伤痛没有流转在我们生命中,我却一直看到维吉尼亚的微笑。我常常因生命穿梭在这岁月,爱和时光中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成长中的我理解了加曼,也更理解了维吉尼亚,青春本身便是一种伤感的美丽。总会在某一个下午,看了关于维吉尼亚的文字或者加曼的电影结束后,向窗外的风景望过去的时候,就在不经意中看到了生命的美丽,但不是时时刻刻。
我常常告诫自己要活在现实中,多把时间放在身边的人事中,我很想踏实过完一生,有点与世无争,也有点嬷嬷口中的庸俗。但事实上他们却一直活在我的生命中,使我的流俗成为不可能。我也一直活在他们的光环和阴影之下,诚如七堇年所说的,我一直还认为这是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所在,但我并没有切肤地感受到其实这是一种愚蠢的聒噪。我们写的文字只能代替一个人当时的意识,却不能代替思想,思想需要沉淀。我们总是在一个人死后才会提及他的思想与价值,但这好吗?我一直困惑着。大众的认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在成长,思想还在继续。
九
维吉尼亚成了一个有故事的女子泅渡而去,我错过了她的一生。这就是无法回转与挽留的宿命吧?现在的我们一直在梦着他们的人生,恋着他们的轩窗,而是否有一天也会有人在想象着我们曾经是怎样的哀痛与幸福,他们是否也会梦到我蓝蓝的一片云窗?她不知道多年后有个我默默地为她感动,她不用知道爱她的我是谁,而她却在我的生命中深深倒影着,不曾离去,占据着我的一生。有时候当伤感得不知何去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她的存在。我笑笑,我一直活在爱中。
我想带一株忘忧草给她,阳光带着矢车菊香气,时光静静地存在。
时时,刻刻,我所难忘着的……
评语:这篇文章最让人赞叹的,是作者在选材和构思上的匠心独具。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其意识流的作品与其生活经历的传奇一直为人称道与评论,因其在中学课本中提及较少,对学生而言,又显得多少有些陌生。本文作者选择了这样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适当地拉开与读者的心理距离,立意选材,先拔头筹。选择分节式结构,虽不特别,却可以分层表达维吉尼亚·伍尔夫的理解过程,又联想了“电影诗人”德里克·加曼,使内容更丰富。即“成长中的我理解了加曼,也更理解了维吉尼亚”。作者理解维吉尼亚·伍尔夫追求“对自由,生命,代价,意识的绝对化和理想化”,也对自由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识人辨理,可谓不断给人惊喜。在文中,随处可见的
名言
引用,针对人物行为的深入分析与饱含真情的告白,都是文章动人的地方。写景抒情散文评语篇八
散文
是抒情艺术。散文写作除抒情外,虽然还有叙事、议论等写作分类,但毕竟都从抒情中言志。抒情成了散文写作的主要特征。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散文作文
带评语
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楼下花坛里有两株月季,一株艳红的,一株鹅黄的。
那株红得似乎总开得那么艳,那么盛,好像一团团火红的绣球,被它高高举过头顶。那鹅黄的倒是矜持了些,只是它只偶尔开一两朵花。
“我喜欢那株红的,多漂亮啊。”
“我也是,你看那黄的,一年才开几朵花呀。”
那株红月季,在夏日的微风中,摆了摆身子,更显得婀娜。
孩子们跑开了。说真的,我也蛮喜欢那株红月季的。
然而——
一场大雨倾盆而至,一下便许久,直到傍晚才渐渐停下来。
我从外面回来,一眼便望见花坛里的两株月季,不由吃了一惊——
那红的已被砸倒在地,俯身于泥土之上,一条枝子痛苦地向前伸,平日里它引以为荣的火红花儿皆凋零,花瓣落满地。而那株鹅黄月季竟让人难以置信的依然挺立着,向风雨展示它的不屈。
我心中不由涌起了对鹅黄月季的无限喜爱。
孩子们又来了,依旧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交谈着——
“这株黄月季居然还活着。”
“你看,现在这黄的比那红的更漂亮呢。”
我笑了,其实真正的美丽并不在于外表有多华美,而在于经历风雨时的不屈。
人亦如此。
【点评】这篇散文入题轻浅,似信手拈来,实则颇显匠心:写花坛中红色月季曾因美丽备受青睐,风雨过后,却伏地零落,反而是曾不被看好的黄月季挺立依然,重新被认识。文章越深读越有味:用语精妙老到,描写功力不凡;孩子的评判、“我”的看法插入对月季的描绘中,不着痕迹而颇有意蕴。卒章显志,点到即止,轻巧收尾。
感恩是美丽的,美丽如花。馥郁馨香,花儿在感恩春风的爱抚;晶莹露珠,是花儿在感恩细雨的滋润;姹紫嫣红,是花儿在感恩阳光的长养。
感恩是快乐的,快乐似鸟。寒来暑往,是鸟儿在感恩生命的多娇;悦耳吟唱,是鸟儿在感恩伴侣的痴情;奋力翱翔,是鸟儿在感谢蓝天的垂青。
感恩是崇高的,崇高若山。清音妙响,是高山在感恩流水的陪伴;苍翠挺拔,是高山在感恩松柏的装点;飘逸绚烂,是高山在感恩云霞的奉献。
感恩母亲
是谁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谁洗衣做饭,嘘寒问暖;是谁默默操持,殷殷期盼;是谁白了青丝,凋了红颜。春晖寸草,不管我们人生的果实如何丰盈饱满,压弯的,总是母亲的枝条,母亲的腰杆。
感恩老师
是谁三尺讲台,一生守候;是谁兢兢业业,不辞劳忧;是谁播撒知识,传承文明;是谁灌溉桃李,放飞希望;蜡炬春蚕,不管我们人生的峰峦如何巍峨壮观,奠基的,总是恩师的教诲恩师的箴言。
感恩朋友
是谁慷慨解囊,雪中送炭;是谁两肋插刀,共苦同甘;是谁心心相惜,不离不弃;是谁促膝而谈,真诚相伴,高山流水,不管我们人生的舞台如何绚丽多彩,谢幕的,总是朋友的掌声,朋友的呐喊。
学会感恩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学习的课程。感恩之心长伴你我,感恩之歌长萦耳畔,感恩之念常驻心田。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的精彩。
【点评】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极具感染力。作者分别以“春晖寸草”“蜡炬春蚕”“高山流水”这赋有特定内涵的意象来感恩母亲、老师、朋友,非常雅致。再加上句式结构相似,语言节奏感强,富于音乐美,值得学习。
一阵微风拂过平静的湖,吹起层层涟漪,荡起的波浪一圈圈的散去,越散越远,夕阳的余辉在湖面上洒下斑斑点点的亮光。我是湖边的一棵小小芦苇,在微风中摇曳着弱小的身段。我没有高大的杨柳挥洒飞絮似的离愁与缠绵,没有雪白的云彩飘荡似的清逸与洒脱,也没有五彩缤纷的鲜花所散发的醉人香味。
我是一棵小小的芦苇,看润红的太阳羞涩的将脸庞悄悄的藏入地平线,听快乐的黄莺休息时的喃喃私语,感受春暖花开的美好时光。不因寂寞而选择逃避,因为我拥有美丽的静湖,因为我活着,所以我快乐。
一场细雨潜进安静的树林,洗去沉积已久的尘土,留下一个崭新的世界,雨珠在树叶上,花瓣上轻轻的滑落。我是树下一棵小小的野菊,在细雨中吸吮大地的甘露。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千姿百态;没有玫瑰的娇艳欲滴,沁人心脾。
我是一棵小小的野菊,看调皮的星星围着月亮眨着眼睛,听涓涓溪流奏起的美妙新曲,享受大自然给予我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