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语文高三知识点总结(优质13篇)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一
译:即使没有四边入侵的外患,但是有谋略的大臣和勇猛的武将,也不能不加以培养教育来供挑选录用。
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译: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计谋,有什么迟呢?
3、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译:不去做百姓所厌恶的事情,补做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
4、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译:嫡子死了的,免除他三年的赋税;庶子死了的,免除他三个月的赋税。
5、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译:那些明智达理的'士人,使他的居所整洁,使他穿着漂亮,使他吃饱饭,和他们研究事物的义理。(在道义上和他切磋。)
6、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译:以前夫差让我们国君在诸侯面前出丑。
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译:有哪个君主像这样恩惠,可以不为他效劳吗?
8、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译:做臣子的想着要报国君的仇,难道有敢不尽力的吗?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二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1、之
(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代词,它。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词,这些。之二虫又何知
(6)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连词,表修饰。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连词,表转折。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3、则
(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以
(1)介词,把。以五百岁为春
(2)介词,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词,凭。奚以知其然也
6、且
(1)连词,而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副词,还。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且适南冥也
7、于
(1)介词,对于。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介词,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8、其
(2)代词,它的。其名为鹏
(3)代词,它。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再说水的聚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在庭堂的低洼处倒杯水,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借着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三
1、复习的知识点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材复习阶段,包括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字词、文学常识、默写)和文言文复习;第二阶段是专项复习阶段,复习的知识点包括字音、字形、近义词辨析、成语辨析、病句、标点、修辞、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压缩语段和扩展语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作文训练(审题、立意、选材、构思、文体)
2、重点难点:
基础知识部分——成语辨析、病句
现代文阅读
3、易错点、易混点:
(1)字音字形部分采用每天课前小卷小考的形式督促学生识记;
(3)在明确概念隶属的基础上,规范答题的要点层次和术语的使用,如句义理解题的答题三个思考角度等。
4、收效:
(1)小卷测试既起到督促学生识记的作用,又能够化整为零,提高零散掌握知识点的`长效性,部分学生还通过主动申请批改小卷的方式强化记忆。
(2)学生答题的规范意识有所提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培养起答题模式化的意识。
(3)对各考点的考查方向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并且建立起一定的知识结构框架。
(4)写作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尝试着从立意、文体、选材的角度提高自己的水平。
5、存在问题:
(1)自觉滚动式巩固复习的意识仍然薄弱,除了客观时间有限的因素外,计划性、持续性的自主复习做到不到位,导致一段时间后复习过内容的淡忘。
(2)虽然对规范答题作了系统的知识梳理和强调,但是讲过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不强,或自觉意识不强,导致仅仅是“笔记”而非“脑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未挣脱原有解题恶习的束缚,未能将科学的解题步骤落到实处,所以查漏补缺的实效并不乐观。
(3)理科生对语文投入从认识上到行动上都很不够。
(4)新课改条件下对开放题的考查设置较多,而且对学生灵活作答,高度提炼概括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学生往往在这部分既存在畏难情绪严重的问题,同时存在较大的惰性。
6、解决办法:
(1)师生加强对语文学科的重视,拓宽语文的夹缝空间。
(2)平时训练高标准、严要求,“唯规范是从”,不规范不给分,不按步骤进行返工。
(3)在现有条件下,结合班级实际,为学生有步骤地滚动复习复习过的知识点提出计划建议。
(4)在习题训练过程中,尤其是讲评过程中,强调对照答案找差距,透视答案析要点。
7、打算和建议:
(1)针对一轮复习中学生仍然薄弱的知识点再次精选习题进行强化巩固;
(4)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个性化知识掌握上的问题,尽量做到面批面改式的跟踪指导;
(5)及时针对习题训练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学生知识漏洞,提醒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四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五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而背离了修辞的根本目的。
二.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三.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时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四.对偶的作用
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五.对偶的注意事项
对偶时应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对仗而背离了修辞的根本目的。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六
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庄姜的美貌。《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二、句式和章法
《诗经》的形式在句式上以四言二节拍为主,间有杂言;在章法上以重章迭唱居多。
三、雅、颂与国风不同的语言风格
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迭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七
高三是高考备战的重要时刻,为了方便各位考生复习下面由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xx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一)
知识整合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事物
形象、景物形象。
考点1 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
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考点2 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咏物诗中描写的形象。
考点3 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二、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三、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
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
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
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
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
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
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
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
诗词
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
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
的牵挂)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
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
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
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
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
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
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
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
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
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
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
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
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
悲凉气氛)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八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九
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在还有的80天中一定不能只顾做题,要把基础知识夯实,例如8分的默写题,这就是高考中送分的题,但好同学因为马虎经常丢分,所以基础知识必须巩固,保证得分。其次,不要陷入题海中,最后阶段的复习固然还要做题,但这时绝不能陷入题海,提高成绩的关键是精练善思。精心选择训练内容,认真做好每一份试卷,对本次训练中自己的提高与失误认真分析,及时总结。最后,素材的收集,搜集意义深刻的文章,新奇的事件,并对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吸取其精华,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下面简单介绍下病句和诗歌鉴赏注意的事项。
病句题,在考试中属于较费心力的题,尤其是基础比较弱的同学,感觉那个句子都是对的,总是没有头绪,其实病句题只要掌握了一些小的技巧,是比较容易完成的。首先要知道病句主要分为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两大类,主要错误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其次、从语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寻找语病时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时要注意辨认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残缺,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等毛病。再次、从词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如果没有发现语法错误就从逻辑角度入手,分析句子的推论是否正确,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恰当等问题。
诗歌鉴赏类题型属于考察学生能力的题型,这需要学生丰富的诗歌阅读量,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理解诗歌的基本涵义。在做题时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入手,首先,读题目,题目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试卷中出现的题材都有其特定的情感范围,这就为我们做题降低了难度。例如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十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十一
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使……来)
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来;使……安定下来)
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使……来)
二、特殊句式
1.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2.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疑问句式,恐怕……吧?)
三、重点实词解释
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是,这个;过,责备。)
2.是社稷之臣也(这个)
3.何以伐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不稳定;颠,跌倒;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6.且尔言过矣(过,错)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辞,托辞。)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贫困;寡,少;倾,倾覆之患)
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暗指鲁国内部)
四、一词多义
1、是a、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这)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
c、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
2、疾a、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c、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速)
3、止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
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
4、见、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
b、曹刿请见(拜见)
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接见)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
5、过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走过)
b、过犹不及(超过,过分)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太,过分)
d、是谁之过与(过错)
e、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f、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十二
句子翻译
1. 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该责备你吧!
2.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这是国家的臣属,凭什么攻打它呢?
3.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4.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
5.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6.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作而编个诳言来搪塞的态度。
7.既来之,则安之。
译:已经使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8. 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译: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十三
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文言文)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
2.夫十有一月之中(“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3.敛
赀
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赀
”同“资”,资财,钱财 )4.蹈死不顾,亦
曷
故哉? (“曷
”通“何” )5. 独五人之皦皦 (“皦皦”同“皎皎”,名声显赫 )
古今异义词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为”古:两个词——品行+成为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私人”古:自己人,此处可译为“党羽、爪牙” 今:个人)
3.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颜色”古:脸色 今:颜料或染料 )
4.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非常”古:异乎寻常 今:十分,很 )
5.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 “首领”古:头颅 今:头儿 )
6.吴之民方痛心焉 (“痛心”古:痛恨 今:难过心伤 )
7.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发愤” 古:发泄愤怒 今:决心努力 )
词类活用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 墓,名词活用为动词,修墓 )
2.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病)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先,形容词用为名词,先导、表率 )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 声,名词用如动词,伸张 )
5.缇骑按剑而前 (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
6.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仆,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名词动用,出任……巡抚)
8.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名词动用,用盒子装 )
9.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激昂,形容词用如动词,激动振奋)
10.不敢复有株治 ( 株,动词用如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1.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形容词用如名词,远近的百姓)
12.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
13.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尽,副词用如动词,享尽 )
14.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 隶,名词作状语,象奴隶一样的 )
15.安能屈豪杰之流 (动词的使动用法,屈,使……屈身 )
16.亦以明死生之大 ( 明,形容词用如动词,表明 )
变式句
(一)宾语前置
1.谁为哀者? 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二)定语后置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2. 四海之大
(三)介词结构后置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5.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6.忠义暴于朝廷
7.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8.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9.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10.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四)判断句
1.公之逮所由使也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5.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被动句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3.不能容于远近 4.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通假字
缙绅(缙,通“搢”。插)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欺侮)
层见错出(见,通“现”。出现) 臣死有余僇(僇,通“戮”。罪)
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本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道中手自抄录(手:亲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都督诸路军马(都督:统率)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制府檄下(下:发下)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序,为……作序) 名曰《指南录》(名:命名)
d形容词作动词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
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无聊 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至于 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连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慷慨 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物色 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彷徨 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国事遂不可收拾(收拾 古:挽回 今:整理)
以为前驱(以为 古:作为今:认为)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
纾
祸(行为 古:行动。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可以 古:可以用。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变式句
骑数千过其门 (定语后置)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宾语前置)
构恶于前,献谄于后∕出没于长淮间/请罪于母,请罪于先人之墓∕委骨于草莽(状语后置)
被动句
予羁縻不得还∕为巡船所物色∕为巡徼所陵迫死
判断句
死生,昼夜事也
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通假字
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