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模板14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一
内容概要:三毛以率真、乐观的笔风记叙了她和丈夫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那一段难忘岁月。有她和丈夫之间的生活琐事,有当地的民俗民风等等,属于散文形式。她并没有这段波折的故事里过多的挥洒笔墨,但就是那几句轻描淡写的字句仍可以使我们深刻的感到她那段生活里的苦不堪言却爱莫能助。
好词好句:当时我多么痛恨自己的贫乏,如果早先我虚心的学些摄影的技术,能够把这一切我看见的异象,透过我内心的感动,融合它们,再将它创造记录下来,也可能成为我生活历程中一件可贵的纪念啊!
感悟: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流浪——流浪远方,也许做人,就应该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洒脱。
其实故事很短,但我看了很久,20xx年一直看到20xx年的现在。其实这样已经说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读了,也不是想写什么读后感,也写不出读后感,只是想借这个理由更博罢了。
既然是以这个理由,又要忍不住叽叽喳喳几声。看完这本书,我就产生了很强烈的要去旅游的欲望。当然,也想去沙漠,撒哈拉是不太可能了,我想去西—藏,因为它神秘;我想去内蒙,因为有大草原,因为有高超在;我想去北京,因为去内蒙要路过的嘛,因为表弟在那里读书,有导游了额;我想去厦门,因为都说鼓浪岛很美;我想去云南,因为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看来我真的很想去很多地方,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是现在能去得成的。
三毛和丈夫荷西就这样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条件艰苦,萨哈拉威邻居们也不尽如人意,但她却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一个艺术馆,她也能和邻居们相处融洽,她能开着他们的“白马”横穿撒哈拉,她能从沙漠中,从萨哈拉威身上发现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不禁让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真的能决定很多事情。要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我们就能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希望。我向往的不仅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沙漠,我向往的还是三毛对生活的那种态度,还有她生活的状态,我觉得她很幸福。
这样更加让我觉得有必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学这剩下来的两年,我不能到两年后的今天发现自己一事无成,不想自己错过看看这个大千世界最好的机会。我是真的想去旅游了,和朋友一起,可以是伟春,可以是晓群,可以是妞,可以是宁姐,可以是还有很多人,我希望我们能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记得我们曾经走过一样的路,分享过最美丽的风景。我想象着我们背着旅行包站在广袤的大地,镜头拉得很高很远,这样的我们就显得很渺小,我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我想象着我们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中间,感受着真实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我想象着我们登长城那种痛苦却也畅快淋漓的样子,我继续想象,想象异域风情,想象海阔天高。
记起来要把自己拉回现实。为了这些梦啊想的,我还是奋斗去吧!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二
驾一叶之扁舟于书海中,游览那奇山异水,心领神会。在这浪漫而含蓄愉悦的寒假期间,我在书海里扑捉到了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这一本书,让我发掘了书中的沙漠精神,在这短暂的阅读时间里,品起色,闻其香。
三毛、三毛这一个名字也许在我的脑海里出现过多次了,到底三毛是一个怎样的作家呢?她的写作背景和写作习惯又是怎样呢?也许在我未读她的著作前,只不过是盲目的听别人说。如今我第一次捧起她的书,第一次从她的故事中感受到这样一个独立而敢于探索的女子。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描述了三毛与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见所闻,记载了他们多姿多彩的经历,从中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三毛的乐观、热情、快乐的心境。
三毛的文字从感觉上让人觉得很舒服,就像一阵微风吹过,有一种清爽的感觉,却不留痕迹。我一直都很排斥那种用华丽的辞藻堆积起来的文章,因为那样读起来相当的枯燥无味,如同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罢了,,华丽但没有实际的意义,印象中,真正的好文章即使只是用最平淡的文字也能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波澜壮阔。
这一本书开篇就引用了三毛母亲的一封信,这一封信也许许多人都会有所了解,因为天下的父母没有那几个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三毛的母亲起初对三毛的外出是不赞同的,但是考虑到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多出去走走,就放松了对三毛的照看。由此,我可以推断出大多父母的心都是着重于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都很在乎孩子的未来。正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俗语的一句代名词。恰恰三毛的父母也是因为这样,促使了三毛的旅途。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三毛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乐趣横生。我想,这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吧。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其实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讲述了她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刚踏进这个不能再简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儿物资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贵得惊人,特别是水,而她们也并不富裕,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对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单独一个人去市场拖回别人扔在路边的木料,每隔几个小时便去守着它们,殊不知这些木材原是装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后,她俩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欢自家特别的新桌子。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三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本散文体小说。由二十篇散文及部分书信组成。
三毛以她在撒哈拉沙漠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讲述了她和荷西的爱情及在撒哈拉沙漠工作生活以及如何与撒哈拉威人相处的故事。
故事是平淡的,但读起来却颇有深意,妙趣横生。
三毛是如何做到的?我很好奇。
细读此书,豁然明白。
一颗有趣的灵魂,无论面对多么平庸、多么无聊、多少苦涩,所展现出的都是浪漫、幽默与欢愉。
人说:美丽的容颜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看到了三毛就是那个万里挑一。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离现在不近也不算远。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和荷西结婚的情节。三毛的清纯是如此的美丽,她不需要任何人或用任何形式证明自己,她自身就是一块闪光的宝石。
她和邻居的关系,以及哑奴的故事,让人看到三毛的善良。
还有军曹、沙仑的故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哭泣的骆驼描述了撤哈拉威人的粗俗、内斗,相互残杀。让人思考,引人深醒。
一个个普通而又深动的故事让人难以忘怀。
感谢三毛,用她的简单、纯洁、闪亮的思想带给我们阅读快感的同时还带给我们思想。
三毛的价值观,她的善良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至今并不过时,非常值得学习。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四
最后,谈谈三毛在涓涓细流般的文字中所流露出来的其待人接物的态度: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的平等。对自然的敬畏应该说是人类的天性,在自然的广阔与雄壮面前,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则是人类最常忽略甚至摒弃的。从古至今,阶级对立,种族仇恨,不知有多少人死于人与人的不平等,而我们至今还心存隔阂。
然而,在三毛的眼中,人与人是不分高低贵贱的。于是,她给文化落后的撒哈拉威邻居们上课看病,请哑奴来家中做客,为驾照考场旁关押的犯人们送去礼物(三毛写道:我不看低他们,我自己不比犯人的操守高多少),开车送妓.女回家,与被穆.斯林仇视的天主教女子做朋友。
三毛用行动告诉我们,人都应该心怀平等之心,种族,信仰,肤色,性别,贫富贵贱等等,都不应该成为人与人对立的缘由。
作为一个同志,我所在的群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性取向造成的歧视、仇恨甚至杀戮在当今世界依然时有发生,应该说,我们对于平等的诉求是强烈和急迫的。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对于社会上种种不平等的态度却往往是沉默不语的,逆来顺受的,忍气吞声的。
我想,所谓平等之心,不应该只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也是要为自己的平等权益而勇敢发声。通向平等的道路绝不是一两个先行者的披荆斩棘,它需的是每一份微小力量的熊熊汇聚。愿更多的同志能够走出内心的恐惧,为本应属于我们的自由与平等而勇敢前行。
第一次读《撒哈拉的故事》后,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异乡大漠的孤寂和贫瘠,却孕育出五味俱全的精神盛宴。读三毛的故事,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撒哈拉沙漠中,与三毛和荷西一起,装饰新居,帮助邻里,飞驰大漠,体味孤寂。眼前一片精彩,而内心却无比平静,这就是三毛如涓涓流水的文字中所蕴藏的巨大的平凡的力量。”现在读来,依然觉得自己当时总结得挺好,也以此作为这第二篇读书笔记的结尾吧,愿今后能在书与生活中,体味更多这样的平凡。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五
谁能想到,一望无际、尘土漫卷的撒哈拉沙漠竟是一个女人的梦想所在地。并且在民心难测、战乱四起的情况下她依然不离不弃,觉得撒哈拉沙漠是那样美丽。
以前,从不会对如此偏远的地方产生丝毫兴趣,但自从读了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之后,我开始相信,任何一片土地,只要你愿意去探索,就会挖掘出无限的乐趣,任何一个人,只是心存善意,无论到哪里都会被上帝眷顾。
三毛的故事是极吸引人的,哪怕你不爱看书,哪怕你心情烦躁,只要眼睛触碰到她的文字,她的生活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你的眼前。感受她的感受,她的喜乐悲苦,才知道原来世间真的曾有这般真性情的女子。她是温柔的女人,会打扮的精致,关心老人和小孩,去买菜做饭,与文化习俗不相通的邻居打成一片,又是刚毅的男子,开车在大沙漠探索,去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勇敢地闯入异域人的视野。
她的故事里,有平淡的日常、有刺激的探险、有异域婚俗文化、有凄美的爱情……每一个都是现实社会中不可能看到的,每一个都让人不由的审视自己。日复一日平淡的日子里,她捡来对面垃圾场的旧轮胎,做成鸟巢一样的懒人沙发,她将书架刷上深木色的油漆,将汽水瓶涂上印第安人的图案和色彩,将快腐烂的羊皮,制成坐垫……她让父母、朋友寄来各种书籍,并订阅世界各地的有名杂志。她甚至创办起了免费女子学校,教邻近妇女们识字,哪怕她们不讲卫生、思想守旧,随意躺在她的床上,哪怕她们总是趁机悄悄偷走她的东西。她依然热情如初,觉得把先进思想带给别人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
就这样,她将垃圾厂对面的露天空心砖房子,变成了自己真正的家,每一个登门拜访的朋友都惊叹不已。这样的情调,不真正热爱生活、向往精神文明的人哪里能做得到?哪怕环境艰苦,哪怕物资缺乏,哪怕吃尽从未吃过的苦头,她依然会去用心营造一个精神世界。
我每次翻起这样的篇章,总有一种想立马冲回家去拖地板、刷冰箱、整理书房的冲动。在三毛身上迸发出的对生活的热情,总是很容易就燃烧到读者的身上,我想,这不仅是因为三毛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更是因为她有着不一般的文字驾驭能力,才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进入她世界的人。
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多很多启发,不仅让我看到了不一般的精彩人生,更让我在别人的影像中照见自己,另一方面,也学习了很多写文的方法、表达的技巧。今天的文字,只是暂时能想到的三毛平淡的日常,想哪写哪,实际上,最有趣的是发生在她身边的故事,从故事中得到的感悟和启发,希望能真正的运用在今后的生活中。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六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书,之所以会喜欢这本书,或许是书中的那些故事是我所期待的生活吧。
《撒哈拉的故事》描述的是三毛与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见所闻,记载了他们多姿多彩的经历,从中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三毛的乐观、热情、快乐的心境。其包含有《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以及《白手成家》这些篇章。
《结婚记》显示了公证结婚的隆重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新娘为只有一个“骆驼头骨”作结婚礼物和“走路去结婚”的幸福和自豪。“骆驼头骨”作结婚礼物,常人会觉得不这却恰恰显可思议,其实,示出了三毛独特的性格!独特的三毛!!
《悬壶济世》主要是说三毛做医生,给邻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异独特的方法,或是用中国药书上的老法子,给当地人治好了病。甚至有一次,三毛“改行”做牙医,用指甲油来补人牙齿,而且确实补得那几个不肯去医院的病人牙齿都不痛了,足可以咬东西。这件事荷西知道后,“吓得全部头发刷一下完全竖起来,像漫画里的人物一样”,又足以体现出了三毛聪慧调皮的性格。调皮的三毛!
《娃娃新娘》则是整本书中,给我震撼最强烈的一篇文章。它讲述了撒哈拉沙漠的一个风俗,就是新娘坐迎亲的车时要被车上的男人一直殴打到男人家,而且说:“结婚不挣扎,事后要被人笑的。这样拼命打才是好女子”。不仅如此,结婚初夜,竟然还公然用暴力夺取一个十岁小女孩的贞操!真的是很令人气愤,真是不公平啊!凭什么男人就有权可以霸占女人,把她们作为自己的玩物?女人又凭什么要屈服于男人,失去自己的尊严?这一切听起来真是荒唐!撒哈拉人以胖为美也就算了,这只是观念上的不同,可是男尊女卑这难道也可以算作是单纯的观念的差别吗?时代是进步的,大概撒哈拉的简单生活并没有被影响到,可是终有一天,女人不会再受到压迫!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三毛是非常痛恨这个风俗的,体现了三毛是一个个性非常独立的女性!独立的三毛!!
在《沙漠中的饭店》中,三毛与荷西间的妙语让人忍俊不禁,尤其是荷西无意发现三毛藏的所谓的“喉片”——猪肉干很好吃后,竟像小孩子一样偷了一大瓶送给他的同事,弄得那些口馋的同事一见三毛就不停的故意咳嗽,想再骗猪肉干吃,还包括回教徒在内!最后,当三毛用小黄瓜代替笋做的“笋片炒冬菇”令荷西的老板称赞时,我也跟着乐了起来。“狡诈”的三毛!!
《荒山之夜》中,荷西差点死掉了。看这一个故事的时候,我真是感到身临其境,被当时的紧张、恐惧的气氛所打动,也感染了三毛当时的那种恐惧心理,与她同急、同忧、同喜。。。。。。呵呵,三毛的文字渲染力真是非凡啊!
真希望我也能过上撒哈拉的故事那样的生活啊,不过,这还是比较遥远的。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七
1,给我生命,养我长大,不变的爱护着我的双亲,在这个避风港里,我完全的释放自己,尽情的享受我在外得不着的温暖和情爱。
2,我则背着背包和相机,跑了许多游牧民族的帐篷,看了许多不同而多彩的奇异风俗,写下了笔记,整理了幻灯片,也交了许多撒哈拉威的朋友,甚至开始学阿拉伯文,日子过得有收获而愉快。这该是一种多么有趣的生活啊!不是物质上的收获才算令人欣喜的收获。
3,你也许是第一个走路结婚的新娘。这是结婚时,荷西同三毛说的,恍然觉得很浪漫,里面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别样的温柔。
4,你拒绝我,伤害了我的骄傲。撒哈拉威人挺不招人待见的,亏的三毛能忍他们。他们会随便拿人的东西,不懂的人之间基本的礼貌,忽然很庆幸自己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礼仪之邦,这个时候才觉得文明是很重要的。这句话就是在他们明明做出一些很烦人的举动而被拒绝是还要说的强词夺理,不过看完了《芳邻》这一篇,主要还是觉得很好笑。
5,五十度气温下的正午,只有烈日将一排排建筑短短的影子照射在空寂的街道上,整个儿的小镇好像死去一般,时间在这里也凝固起来。这个用来形容重庆也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6,不记得在哪一年之前,我无意翻到了一本《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份乡愁,而我自己是非常有同感的。之于我,最向往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一想起草原下辽阔的天空,天似穹庐,笼盖四涯,就有一中心潮澎湃的激动。那里的夜晚可以看到很多明亮的星星吧!总有一天,不能像三毛一样定居在自己梦想的远方,也是要去看一看的。
7,撒哈拉沙漠,在我内心深处,多年来是我梦中的情人啊!
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伟而安静的。
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日的心情下,大地转化为一片诗意的苍凉。在作者眼中,诗意的沙漠,是那么美丽。
大概与谁相遇都是命定的缘分,知道三毛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她的一些作品也零零散散的看过。但是近日看了关于她作品的介绍,忽然很想一口气把她的作品全部看完。越看越是喜欢,算是又遇到一个特别喜欢的作家。真是不容易呢!
真正动人的作品,往往并不是拥有最华丽的辞藻,最出奇制胜的情节,最负盛名的作家光环,但却无出其外的拥有着最真挚的感情,关于生活,关于生命。他们往往就像拥有一种无声的力量,悄悄伸进你的心里,开出一朵最绚烂的花朵,灿烂无比,沁透心脾,让你爱不释手。这就是沉迷书中,沦为书虫而不能自拔的原因吧!
三毛必是有着最自由的灵魂,所以我又是向往又是嫉妒。如果让我在衣食无忧的优越环境和畅游人人间的灵魂自由中选择的话,我必定毫不犹疑的选择后者。可惜世事却比这还要艰难,我没得选。所以无事可做的时候,读读三毛的书也是一种快乐。
我总觉得三毛隐隐有着一种忧郁的气质,甚至是在荷西永远的离开他之前就有。虽然现在的自己想彻底的跟苦情戏版的人生和人彻底的划清关系,这里面当然就包含了所有的有忧郁气质的人。但是三毛却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除了那股几乎所有中国的文化人都要沾染一些的忧郁,她还有着一种对生活的热情,这是一种原始的热情,无关励志,来于纯真。
这就是那个我喜欢的三毛啊!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八
翻开这本书,细细品味三毛在异国他乡里的生活,总是觉得原本我并不是很喜欢的撒哈拉沙漠,但是读了这本书后发现,也有一种别样的风情,恰似走进了一幅充满异国风光的画卷。这本书让我最佩服的是三毛的勇气,她能够抛开繁华的城市来到贫困的沙漠,这里没有太多的水,只有那茫茫的一片土黄,远处偶尔能看见仙人掌挺立在风沙之中。那里甚至没有家具没有床,但是三毛与她的丈夫荷西就这样十分乐观地迎接沙漠给他们带来的挑战。即使条件十分恶劣,气温反差再大,并且有时撒哈拉威邻居们也不尽如人意,但她却在沙漠上“画上”了她的家,她也能与邻居们相处融洽,她可以开着她们的“白马”横穿撒哈拉,能发现无边无际的沙漠中别样的风景,能从沙漠中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神奇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使我了解了沙漠中另样风土人情,也了解了先前的撒哈拉威人的善良淳朴。三毛与荷西虽然在物质上面是缺乏的,但他们精神上的一口清泉是永不干涸的,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不禁让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真的能决定许多事情。人要是有一双慧眼,虽然在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可能是不能尽如人意,但是心态可以使我们决定,要永远保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乐观面对世界抛掉偏见与固执。有一句话使我记忆犹新,“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大沙漠!”,而对于我们而言,每天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世界,就会发现身边的一点美,从此你的世界将因你而五彩斑斓!
三毛就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往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缓缓流淌在沙漠里。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九
这是我第二次看三毛的书,谢谢三毛让我了解到撒哈拉那里的风土人情,尽管对于现在20xx年来说参考可能已经不太可靠了,但真的是让我对撒哈拉的了解不再是仅仅是它的地理位置了。
三毛在书里总说自己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但我却觉得她有的是能耐得住寂寞的性子,因为爱旅行的人大多寂寞,他们不断在旅途中发现自己,虽然也会遇见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更多的是与自己相处。
在《撒哈拉的故事》里认识了一个更年轻的三毛(因为我看的第一本是万水千山走遍),我所理解的三毛是个不太在乎别人想法的人,别人怎么想怎么看她都满不在乎,她相信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感觉,是个极有主见的人;她还是个急性子的`人,脾气不算太好,一冲动起来什么都敢尝试,一激动起来连潜在的危险什么的都能忘的一干二净;她情商很高,能处理好与周围所有人的关系,让别人不说喜欢她认同她至少不会刻意为难她。我认为这是归因于她的热情,爱交朋友,不怕吃亏,善良有同情心,不因周围的环境而同化且个人素质始终在线。这实在是个很优秀的人嘛。
我还很羡慕三毛的成长环境,小时数学不好偏科厌学不太省心,她父母虽是担心但也十分包容,若是现在,大概就是各种补习班走起还夹杂着父母的殷切期望。在这种充满爱的环境下三毛的成长经历在我们常人看来有些肆意任性爱折腾了些,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三十岁时还能花父母的钱在外游学旅行,但也正是这样才有了我们熟知的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十
著名作家桂文亚曾这样写道:“欣赏一篇文章,不只为喜爱其中充满生趣的情节,而是因为产生‘人世’的共鸣。”而作家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无疑亦具备了让人产生“人世”的共鸣的魅力。
这部作品收录了作家三毛的《沙漠中的饭店》、《悬壶济世》、《娃娃新娘》、《天梯》等十四篇作品,生动地为我们描述了她在漫漫黄沙的撒哈拉沙漠里极富色彩与浪漫的沙漠生活,以及其对生命意义、灵魂归依的探索与思考,给读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心灵之旅。
作者在《极乐鸟》一文中曾写道:“我羡慕你说你已生根在那块陌生的土地上。我是永远不会有根的。”又写道:“一切的感觉就是那样无助,好似哪儿都不是我该定下的地方……我已没有自己的地方了。”从这些语句中,我们不难读出作者那份难以言明的孤独。
于别人言,这份孤独缘于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无法打破的隔膜。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独立的思想。然而外部世界又具有另一套普适的思想、舆论体系。于是,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不可调和与冲突,使之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进而产生隔离感,也即孤独感。而这,在当今这个旧有价值理念被摧毁,新的价值体系却未建立的迷茫时代里,又愈加明显了。物质文明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精神文明却无法与其同步向前。外在世界越来越喧嚣,个人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侵袭而愈显空洞与苍白,人们愈加感到焦躁与不安,而这份无法言明的孤独感也愈加的强烈。《撒哈拉的故事》道出了人们心中的迷惑,表达了人们内心的痛苦,也因此而与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而于作者三毛而言,这份孤独感或许更深入骨髓。
在别人眼中,这个“令人费解的、拔俗的、谈吐超现实的”奇怪的女孩(这是文学院教授胡文清对三毛的印象),常常因为她特立独行的思想与外部世界的格格不入,而成为众人眼中的“怪女孩”,被“另眼相看”,成为众矢之的,因其而产生的孤独感也愈为强烈。在阅读《撒哈拉的故事》时,这种空虚的孤独感常常萦绕心头,也让我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个体的思想与传统的普适的思想之间的平衡问题。
作者对生命似乎有种超乎生死的淡然。
生命在她看来,就是起点与终点的一个循环,一个轮回。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她曾写道:“我们不耐的期待再来一个春天,再来一个夏天,总以为盼望的幸运迟迟不至,其实我们不明白,我们渴求的只不过是回归到第一个存在去,只不过是渴望自身的死亡和消融而已。”在她看来,生与死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正如她所说的:“人生是一场大梦。”
或许也正因为这样,世俗的名利在她眼中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活着已花力气,再要付出努力的代价去赢得成功的滋味我是不会的。我不要当那个连苦味都没有的空杯。”所以,她辞去工作,离开家人与朋友,踏上前往撒哈拉沙漠的旅行,来到那片辽阔的沙漠,开始自己另一段的人生。
否定了外界对人生意义的定义,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我来说,旅行的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它的过程。遇见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种种的困难,听听不同的语言,在我都是很大的快乐。虽说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更何况世界不止是一沙一花,世界是多少奇妙的现象累积起来的。我看,我听,我的阅历就丰富了。”于她,生命的意义在于行走,在于其过程。或许如她常常说的:“我喜欢流浪。”。
三毛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种命运抑或称为不可知力量的神秘色彩。无论是《悬壶济世》中沙漠居民对巫术的崇拜,还是《死果》中对咒术的神秘力量的描述,都营造了一种异国的神秘氛围。
如《沙漠军团》中所说的:“不记得哪一年,我无意翻到一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刊里,正好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天地。”她将自己与撒哈拉沙漠之间的不可解的情节归于一种前世回忆似的乡愁,是命运的安排。而这种难以言明的心情,大概就是她所写道的“我只常常感到那种冥冥中无所依归的心情,却说不出到底是什么。”命运于她,是一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
可是,不同于他人将失败,挫折,个人的不得志归结于命运的无情,三毛更多的是将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向前归结于命运在冥冥的所做的决定,引导她走向她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因为对文字的特殊情感,她始终未放下手中的笔,将自己的所知所感都诉诸于书;因为对撒哈拉沙漠的莫名的眷恋,她来到了那片异国的乡土,与丈夫荷西相爱结婚。每一次的向前,是宿命,也是选择。
“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时候,决不妥协。”
“……你要赢得你的人生,你就不能患得患失,是不是能够赢,你尽可去赌,只要不把生命赌掉,可以一赌再赌。”
在我看来,《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一本讲述生命历程的书——途中会感到孤独,却绝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对生命的热诚。一路旅行,捡拾洒落在沿途的生活光点,找寻自己的存在意义与生命本源。
这便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它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生命,新的态度面对每一个人的人生——健康,豁达,洒脱不羁。
我始终坚持,一本优秀的书籍,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史的沉淀。甚至,在经由岁月的锤炼后,它会更显光彩。《撒哈拉的故事》一九七六年的出版横扫了整个华文世界,并因此兴起了一股流浪文学的热潮。而今,《撒哈拉的故事》再次出版,不但并未因时代的变更而被淘汰,反而愈加历久弥新,芬芳香醇。生活在拥挤,喧嚣的都市的人们,从《撒哈拉的故事》中感受到自由的快乐,生命的热度,找到了共鸣,填补了空白,为其单调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动力。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十一
今天我看了一本很棒的书,叫《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叫三毛,你一定会很奇怪,三毛不是画里一个头上只有三根毛的人物吗?其实,这本书的.作者叫陈懋平,因为很喜欢三毛,才把笔名取成这样的。
对于书中的内容,对我感触最深的是当地的习俗:我们讲究的是越瘦越漂亮,而撒哈拉威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胖才是一种美。
所以当地人出门前非要在身上裹一圈又一圈的蓝布或黑布,裹得密不透风的。这样不会热得中暑吗?我真为他们捏一把汗。不过说真的,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习俗,因为这样就没人说我胖了,哈哈哈。
最终,我来总结一下,这本书不错哦!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十二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没有善感的情怀,没有多情的眼睛。一半在雨里洒脱,一半在春光里旅行;寂寞了,孤自去远行,把淡淡的思念统带走,从不思念、从不爱恋;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最初知晓三毛是通过这样一首诗歌,这样的文字令我着迷,我便读起了第一本她的书《撒哈拉的故事》。
那片沙漠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黄沙漫地,天高云阔,那里充斥着贫瘠、落后、残酷、寂寞。居住在这里的是撒哈拉威人,他们身上用布包裹着散发着浓浓的体臭;没有知识,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几岁;没有正义,善良而美丽的沙伊达被人唾骂,对神灵的迷信让人害怕,一切人们所需要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滋养那里都及其匮乏。在那个荒山之夜,荷西深陷泥潭,没有人帮助,反而惹来强盗。愚钝、迂腐、迷信、荒漠将撒哈拉的荒凉推向极点,你在那无边的荒凉面前,如同一粒沙般脆弱而渺小。
露天的屋子,用棺材木头打造家居,用姆妈邮寄的书籍来给撒哈拉女子讲课,提着药箱悬壶济世,用指甲油帮人补牙,用卡车载着行在途中的路人,请邻里来家做客吃饭;把爱献给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军官,是工人,是地主,还是奴隶,不管他们懂不懂的感恩,你总是一如既往的悲天悯人。或许每个人都向往过流浪,可是那不过是年少轻狂时不食人间烟火的想法,因为要面对生存的困境,总会发现流浪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美好,撒哈拉并不是你想象的撒哈拉,可是你从来没有改变过对它的爱,将你的青春献给它,无怨无悔。从没有从你的文字中看到一点埋怨的痕迹,你镇静地、勇敢地、怀着一颗美好的心,忘记了恶劣的环境,而被那广袤的自然,美好的沙漠风光深深的吸引。
三毛和荷西的爱情在这片沙漠里演绎了什么是浪漫,什么是陪伴。他们的生活没有因贫瘠的沙漠,落后的撒哈拉威人而被打乱,他们的爱情使得炎热的沙漠飘落雪花。三毛曾说:“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荷西曾说:“每想拥抱你一次,天空飘落一片雪,至此雪花拥抱撒哈拉”。“让我去爱,即使爱把我毁了,我宁可拥抱一个血肉模糊的人生,也不要白开水一样的空杯”。是了,在这贫瘠的撒哈拉,用一颗爱心,融化了沙漠,融化了伤害,融化了一切荒芜和寂寞。
“我要在撒哈拉自由地飞翔。”说到做到,没有畏惧,没有担忧,没有后悔,只有将你的爱,毫不吝惜地洒在那片火热的土地上,用你的一颗爱心,包容伤害,包容怨恨,包容误解。在你身上我看到了那么多美好的品性,乐观、热情、勇敢、正值、单纯、善良、大爱,因为有你洒下的汗水,这样的撒哈拉充满了生机。
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故事燃起了我的热血,我的梦想,我的爱。一不小心闯进了你的撒哈拉,于是,一发不可收拾的感动,一发不可收拾地羡慕,一发不可收拾的敬佩。拥有这样不俗的经历,此生足矣。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流浪——流浪远方——也许做人,就应该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洒脱。
那是一片迷人的撒哈拉,在贫瘠的沙漠中,有一朵美丽的花。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十三
不知为什么,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脑海中常会浮现出这样一种幅景象:在没有丝毫绿意的沙漠小镇,热浪之后隐现着一位松散着头发、牵着骆驼的美丽女子,她缓缓地向我走来,眼里蕴含着东方的柔情。
她,便是三毛。
不得不说,三毛曾掀起过一阵流浪文学的热潮。在那个相对于今天已经太落伍、太保守的年代,三毛的作品就像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流,滋润了无数干枯的心灵,也很少有人敢像三毛那样任性,潇洒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时至今日,这本书仍不会过时,甚至现在还会有人觉得三毛的做法过于大胆和前卫,然而这也是它一直畅销的原因。
当年三毛在西班牙求学,认识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西班牙男孩荷西。面对荷西的追求,她的理性打败了感性,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荷西并回到中国。多年之后,当她结束了一段失败的感情再次回到西班牙的时候,荷西又一次找到了她。当年青涩懵懂的少年变成了眼前坚强勇敢的男子汉。这一次,三毛不会再犹豫了,既然有一颗不羁的心,那就去找一个疯狂的人吧。
后来,三毛想去西属撒哈拉沙漠居住,荷西便义无反顾的陪她去了,而这本书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书中记录他们在撒哈拉的点点滴滴。
在设施简陋、条件艰苦的撒哈拉沙漠,三毛有着一颗平淡快乐的心。尽管他租住的是毛胚房,但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将这一切改造成了安乐窝。轮胎、木板、雕刻精美的石头、骆驼的头骨……这些都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与邻里之间的纠葛、与丈夫荷西的冒险经历和那些看似艰辛的生活,也统统成为她的灵感,流淌在她的笔下。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三毛的生活态度十分钦佩,她好像永远不懂得绝望,是个天生的乐天派。她能忍受生活的艰苦,还能把它当作一种精神享受,从中寻找出乐趣来。随行、率真,这些词用来形容三毛一点都不为过。她敢爱敢恨,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在她身上有着不竭的激情。她曾和丈夫在沙漠傍晚时分,带着一壶烈酒,驱车到两百公里外的戈壁滩捡动物骨骼和造型奇异的石头,尽管那次差点要了他们俩的命,但却不失为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也是三毛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听自己的心声,让自己变的快乐,好好享受生命的美好,也不枉在人间走一回。永不言弃,相信明天,这便是三毛想要告诉我们大家的。
我也要像书中的三毛那样,去相信未来,随遇而安,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精彩的明天。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篇十四
娶三毛是荷西从小的梦想,那时他可能还未成年呢,他人也有过这种想法,只是其他人都变了,只有荷西没变。六年未见,荷西对三毛的初心不改,算得上痴心一片了,没想到有一天他的梦想真的实现了。三毛会和荷西结婚,我想是有感动的成分在的,因为他的一片痴心和真情。感动也算动心了。从物质条件上来说,荷西比不上三毛之前的男朋友,论颜值论家产都不及他们,但三毛会选择荷西是看中了他的为人,正直善良有担当,三毛是有眼光的人。他们在个性上是契合的,荷西可以让三毛自由地做自己。但是从思想观念上他们不是十分契合,可能是因为文化差异的原因。三毛说自己并不能说十分爱荷西,但是嫁给他是不后悔的,荷西不懂体贴,但是会行动肯负责,她的所有男朋友没有一个比得上荷西的。三毛说想去撒哈拉,荷西就早早地收拾了行李先到了撒哈拉替她铺路,即便知道沙漠生活会很枯燥也没有一句怨言,你喜欢的事我就陪你去做。有一个支持自己喜好、兴趣,陪你浪迹天涯的丈夫是多幸运的事。
三毛在信中说,荷西去潜水,给他去潜,如果出事了,人生也不过如此,早晚都得去的,也用不着太伤心。只是没想到一语成谶,没想到荷西有一天真的去了。虽说三毛在信里很看得开,但我想她的内心一定还是承受了很大的痛楚吧。她也曾在信中说要守身如孝亲,可没想她还是自杀了,令人唏嘘。她食言了啊。
看了她的书,其实多少能感受到她的内心是有些悲观的,在“死果”这一章节里我想是个伏笔,但是大部分来说她的书里呈现给人的是一种活泼生动、乐观开朗、浪漫不羁的形象。她的青春是叛逆的,小时候任性辍学,骑机车疯玩。她的内心也是敏感的,老师在她的眼睛周围画圈,遭受同学的嘲笑,伤害了她的自尊心。这些经历多少影响了她。她的性格注定了她这一生不会愿意安安稳稳、循规蹈矩的过,而上天也似乎故意要为难她,不过她也说了,她的一生已活得值了。
三毛曾说:“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荷西曾说:“每想拥抱你一次,天空飘落一片雪,至此雪花拥抱撒哈拉”。
我想,撒哈拉已然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结合或许是命运最好的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