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汇总1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一
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之一课程标准: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
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
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
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
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
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
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公元前2,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
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
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
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
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
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
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
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学生活动:(略)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附:课本剧
情节一:
人物:曹操谋士甲谋士乙
(曹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谋士甲、乙从两边上。)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
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
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而唾弃袁绍。民心所向,丞相胜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骑万匹,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曹操:如此说来,我方尚有胜算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尽。
情节二:
人物:袁绍谋士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
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教研员教案点评:
从整个教案设计来看,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题目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使大家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过滤筛选,自己组织课本剧,并表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在学习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二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讲三国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情况。教师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以曹操诗《龟虽寿》来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从而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5.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次战争出现的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三)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四)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五)拓展思考
1.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教学后记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问题最佳
解决方案
情境引入 方案一:温故知新:
问题:前面学习了我们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是哪个时期?特点?
方案三:引用课前小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旧知,回答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并总结::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资料。然后总结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
同步学习与探究p84〈探究过程〉
教师:因为本课内容多,头绪乱,可督导生完成基本的《学探》知识,以整体把握教材。
1、阅读材料
材料一: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
材料二: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2、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那他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曹操要完成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3、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为什么曹操在这次战役中能取胜?
5、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3)讨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6、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教师:对两则材料教师可以采用口述或者出示的办法。
教师总结:军阀混战,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民不聊生。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学生:结合课前资料思考、积极发言: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准确评价曹操
学生:看课前示意图资料作答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个问题
学生:结合画卷里的提示和课本插图以及小字部分和课外阅读资料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奖励农耕。
用人方面:招贤纳士
学生:同桌讨论回答
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许攸献计献策,袁绍不善于用人
教师:强调—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统一。
学生:结合语文知识或课本、课外知识就能回答……
老师:进行雄心壮志的理想教育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的讨论进入高潮。分组(孙组、刘组、曹组)
积极活跃,展示自我,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师总: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满情绪;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学生:曹操的骄傲,使他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计----骄兵必败
例如……
学生:积极讨论,认识: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 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突破难点
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以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这就为以后全国范围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师总:过渡
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三国中每一国都追求一统天下,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目的是为日后的统一积蓄力量。
生:阅读教科书第一目的内容,
抓住重点知识记忆理解
师总结并为下课做铺垫:
2、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3、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鼓励学生:谈收获和认识:
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认识:以史为鉴
反思完善
达标测评
(一)完成《学习探究》的精选训练题。
(二)轻松闯关-------评价历史人物(课前资料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教后反思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四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曹操的诗《龟虽寿》,学生齐诵诗歌。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师:你印象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戏剧中的曹操又是怎样一个人?
师:曹操是不是大白脸,一脸奸相?诸葛亮是不是会呼风唤雨,能借东风,火烧战船?三国时期究竟发生过哪些大事?三国纷争的局面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共同走进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揭开谜底找出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二)、魏、蜀、吴的建立
学生看书完成下面表格: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
魏220年曹丕洛阳
蜀221年刘备城都
吴229年孙权建业(南京)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五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讲三国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情况。教师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以曹操诗《龟虽寿》来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从而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5.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次战争出现的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三)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四)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五)拓展思考
1.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教学后记】略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六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 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1、导入 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2、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常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学生:安定统一)那么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生:曹操)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
3、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简短的思考和发言后,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梳理整合。
4、读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提问: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由此过渡,引出赤壁之战。)
5、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6、依图讲述赤壁之战的进程。
7、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8、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 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国的建立。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
11、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
1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目的内容,要求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投影图表(见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归纳概括上述内容。
魏
广屯田
解决军粮,安顿流民
(1) 加强民族融合
(2) 促进经济发展
蜀
重经济
蜀国经济雄厚
和西南
民族融合,西南开发
吴
同开发
民族融合,经济进步
通夷洲
与中国台湾的联系加强
重农 民以食为天 农业是基础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并强调重点:(1)诸葛亮精神
(2)卫温到夷洲
13、巩固练习: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14、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15、布置作业 :
鲁迅说: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雄,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看法。
16、附:板书设计 :(见下页)
魏
统一北方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蜀
吴
袁 绍
曹 操
赤壁之战
课后小结: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学生活动:(略)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附:课本剧
情节一:
人物:曹操谋士甲谋士乙
(曹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谋士甲、乙从两边上。)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
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
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而唾弃袁绍。民心所向,丞相胜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骑万匹,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曹操:如此说来,我方尚有胜算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尽。
情节二:
人物:袁绍谋士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
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教研员教案点评:
从整个教案设计来看,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题目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使大家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过滤筛选,自己组织课本剧,并表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在学习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八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1课时
新授课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九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2、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常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学生:安定统一)那么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生:曹操)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
3、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简短的思考和发言后,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梳理整合。
4、读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提问: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由此过渡,引出赤壁之战。)
5、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6、依图讲述赤壁之战的进程。
7、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
(3)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8、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国的建立。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
11、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
1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目的内容,要求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投影图表(见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归纳概括上述内容。
措施
作用
魏
广屯田
解决军粮,安顿流民
(1)加强民族融合
(2)促进经济发展
蜀
重经济
蜀国经济雄厚
和西南
民族融合,西南开发
吴
同开发
民族融合,经济进步
通夷洲
与中国台湾的联系加强
原因
重农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基础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并强调重点:(1)诸葛亮精神
(2)卫温到夷洲
13、巩固练习: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14、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15、布置作业:
鲁迅说: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雄,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看法。
16、附:板书设计:(见下页)
魏
统一北方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蜀
吴
袁绍
曹操
赤壁之战
课后小结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十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讲三国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情况。教师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以曹操诗《龟虽寿》来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从而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5.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次战争出现的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三)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四)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五)拓展思考
1.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教学后记略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十一
(1)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张衡,张仲景等淡泊名利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多媒体工具
一、导入
揭示课题:昌盛的秦汉文化
自主学习(或预习)
1.请说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纸最早发明于何时?谁改进了造纸术?
3.秦汉时期的数学专著是什么
4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是什么谁发明的?有什么地位?
5..张仲景和华佗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
师:督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问题。
生:(1)依据问题快速阅读并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2)学生小组内相互质疑释疑。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讨论探究交流,难点突破。
问题1:纸在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
思考得出:龟甲﹑青铜器﹑丝帛﹑竹木简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不易推广等特点
三、三国鼎立形成
国名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国2曹丕洛阳
蜀国2刘备成都
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三个实力相当的政权,但现在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为了战胜对方,都在自己的领土里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
国名经济发展
魏国
蜀国
吴国
拓展提升成语典故与人物
1、人物连线
曹操诸葛亮
刘备许攸
孙权周瑜
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曹操不愧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以我们学习了历史后要注意区别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不同,对待历史要求真,求实。感谢大家的合作!下课!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十二
1、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外阅读方法进行读《三国演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课外阅读课内指导。
2、通过学生读三国的读书成果展示,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1、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赤壁之战、三顾茅庐)
2、课件。(课题、展示会)
3、学生读三国的读书成果。
4、三国人物的卡片。
5、读书星制作。
一、观看片断,导入课题。
(播放《赤壁之战》的片断。)
2、学生回答。
自从学了课文《赤壁之战》后,咱们班掀起了读三国,说三国,看三国的热潮。男孩子不在话下,连女孩子也不甘示落,看来这“三国热”还真流行呀!今天,借着这股“东风”,这节课外阅读课,就是这(出示课件“我和三国”)
3、齐读课题。
二、《三国演义》读书成果展示。
1、像《赤壁之战》类似这样精彩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吧。你们还知道哪些故事呢?喜欢的人物是谁呢?(哇!连这你也知道,真了不起!你懂得真不少呀!太棒了!)
3、学生自由组合进行交流、介绍。
4、同学们,是时候了,大家展示风采的时候到了,请看:课件展示“三国读书之星”,来读读看。(学生齐读主题)本次活动的总裁判长是由我——吴老师担任,在座的所有同学都是评委,你们有权对上台展示的读书成果进行裁决与评价,上台的同学将告诉你们他查找到的资料是出自什么地方,并要对自己的读书成果作一番具体的介绍,光荣的读书之星将在你们中产生,咱们班的小记者将给你们拍照留念。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呀!快快抓住你眼前的机会,行动吧!
5、学生上台展示各自的读书成果。
形式:书海拾贝、小手抄报、评价人物事件、画画、课本剧、讲故事、地图等。
小手抄报:瞧!评委们给你多高的评价,你可得再接再厉呀!
画画:果然,你一出手就是不同凡响,这掌声就说明了一切。你真棒!
讲故事: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让我们都想看看当时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的?大家想看吗?老师就给你们放,你们可得仔细了。
课本剧:瞧!这么大声的喝彩,就是对你们读书成果最好的评价,大家说是吗?
评价人物事件:哦!还有不同的看法,请说说。(学生进行各自体会评价的畅谈)你们各有各的理,看来你们在读书时,不仅看了,还动脑筋认真思考,这么好的读书习惯,你们可得把它继续发扬光大呀!
地图:真得谢谢你,是你让我们包括吴老师在内都长了见识。
6、娱乐时刻:来让我们轻松一下,这儿有个智力游戏,大家一块来乐一乐。
7、评选读书星、勇敢星。
1、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但是精彩的时刻总是短暂,就让我们留着这美丽的遗憾,期待下回的精彩吧!为了下次的课外阅读课,老师上得好,同学们学得更带劲,你们对这节课有什么建议呢?(提得太好了;说到点上,你的建议老师一定采纳)
2、真得谢谢同学们的建议,老师一定会努力。接下一段时间老师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让大家越来越爱读书,勤思考,多积累,你们呢?接下一段时间打算干什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十三
1、掌握官渡之战之战的过程及作用
2、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3、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4、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
放映《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歌唱得真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英雄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怎样一幕历史悲喜剧。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2页,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
板书:第18课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袁绍、曹操、许攸、士兵,演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历史剧本见附页)
曹操听从了许攸的意见,带领几千兵马,穿袁军服装、打袁军的旗号,混过了袁军的道道关卡,来到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袁绍只带800骑兵逃过黄河。袁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打败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归途中,曹操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当时已经53岁了,那么53岁的曹操有什么壮志呢?对,大家说得的很对,就是要统一全国。208年,为了统一全国,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与当时的刘备和孙权发生了冲突。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刘备:
军以上胜多,为什么在时隔仅仅八年之后,曹操就尝到了他曾经让袁绍等人尝到的苦果。大家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能够以下胜多?(分组,每组一名同学执笔,把大家的意见记录下来,大家交流)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举行一场历史小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魏、蜀、吴三个小组)
2、合作: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当然也可以是三个同学合作。(具体怎样分工请学生自己来定)
3、每个小组写一篇发言稿
1)题目:《夸夸我的祖国——( )国》
2)内容:必须有以下内容:建国时间、都城、建立者、本国地图、本国经济特点)。其他如气候,人物风俗可以自由发挥。
1)要求展示小组必须介绍自己小组的分工情况。
2)要求展示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课堂小结:(本节内容可以用以下顺口溜来作小结、学生齐读)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
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奠基础。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
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
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
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
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
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
吴国沿海造大船,联系内地与台湾
1、 课下搜集历史小故事,在适当的时机开个三国故事会
2、 仿照小结中的历史顺口溜,编写下一节课的历史顺口溜
板书设计:
曹 操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吴
授后感:
1、 本节课,我最初设计的历史小品是《三顾茅庐》,但后来考虑到三顾茅庐的故事学生绝大部分都听说过,而且这又不是本文重点,如果要这样做的话,会削弱本文的重点,而且将影响到本文的整体设计。所以弃之不用。
一首老歌
2004年12月14日
附页:
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
许攸:(向袁绍施礼)“将军,我有一计可以打败曹操。”
袁绍:(傲慢地)“说来听听”
许攸:“现在,曹军大部队都在官渡,他的后方许昌必然空虚,如果我们乘机派五万人马去偷袭许昌,那么曹军必败。”
袁绍:“不必那么麻烦了,现在我有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三四万人马,与我对抗……哼……,简直是以卵击石,(对许攸)你可以下去了……”
许攸:(下,生气地说)“气死我了,不听我的妙计,袁军必败,……,我投曹操去(袁绍、许攸下,曹操上,躺在床上休息,,〈可以用几个凳子代替〉,外面一士兵在站岗)
许攸向士兵:“快向你们丞相禀报,就说我许攸来拜访。”
士兵报曹操:“报,丞相,门外有个叫许攸的求见。”
曹操(慌忙,来不及穿鞋)“快……快……,快请进来,(紧握许攸的手)哈哈……许攸,你来了,太好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许攸:“丞相,我有一计可灭袁绍,袁绍全部粮草都存放在乌巢,丞相可派一队人马假扮袁军去偷袭乌巢,把他的粮草烧了,那时候,袁绍一不定会打败杖的”
曹操:“好……,就按你说的来办”(曹操、许攸下)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
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学生活动:(略)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