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走进教师教学设计(十三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一
1、从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3、培养学生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推理能力。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究与活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发展
[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人类的衣、食、住、行,生物体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化工生产约50%以上的化学反应等等都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我们的生活、生命、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例如,研究燃烧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与本节知识有密切关系。下面我们就讨论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问题。
师:初中学习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现在我们来进一步研究。请同学们举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
[板书]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新课推进
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学生填写此表)。
引导学生讨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分类标准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同时发生
cuo+h2====cu+h2o
h2跟o2结合生成h2o的过程称为h2的氧化反应
cuo跟h2反应失去o的过程,称为cuo的还原反应
得氧、失氧的角度
是
fe2o3+3co====2fe+3co2
生:得出以下结论
[板书]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分类标准:得失氧的情况。
氧化反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反应。
师:在复习化合价概念的基础上,请分析填写下列表格: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反应前后化合价升高的元素
反应前后化合价降低的元素
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是否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cuo+h2====cu+h2o
2mg+o2====2mgo
fe2o3+3co2====fe+3co2
2al2o3====4al+3o2↑
2h2o2====2h2o+o2↑
mg+2hcl====mgcl2+h2↑
mg+2h+====mg2++h2↑
fe+cuso4====cu+feso4
fe+cu2+====cu+fe2+
师:cuo+h2====cu+h2o
1、在以上反应中,氧化铜发生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依据是什么?
2、标出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从中分析三种元素化合价各有什么变化。
小结初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后,引导学生把氧化还原反应跟化合价变化联系起来。
[合作探究]
2na+cl2====2nacl
h2+cl2====2hcl
这两个反应虽没有氧的得失,但是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哪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哪种物质发生还原反应?为什么?
[课堂小结]
上述[合作探究]讨论后,得出:
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一类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板书设计]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2、两类标准:
(1)得失氧的情况
氧化反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反应。
(2)化合价升降情况
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与探究]
下列反应中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各是什么物质?
2nabr+cl2====2nacl+br2
2naoh+h2so4====na2so4+2h2o
mno2+4hcl====mncl2+2h2o+cl2↑
ca(clo)2+co2+h2o====caco3↓+2hclo
[随堂练习]
1、下列各类反应中,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2、下列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单质,此元素可能被还原,也可能被氧化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d、化合物分解的产物有单质,则该分解反应必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反应类型不属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a、fe2o3+3h2so4====fe2(so4)3+3h2ob、cuo+h2====cu+h2o
c、fe2o3+3co2====fe+3co2d、h2+s====h2s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二
【知识与技能】
了解武术的基本知识、动作特点,学会观察、欣赏成套武术,能流畅展示出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练习、合作探究、纠正错误法,增强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节奏感,提高自主学习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激发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武术的兴趣。
【重点】
动作协调有力。
【难点】
动作连贯,精、气、神一气呵成。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集合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强调纪律安全,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二)准备部分(8分钟)
1.慢跑热身
2.徒手操:头部运动、扩胸运动、振臂运动、提转运动、腹背运动、踝腕运动。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节拍准确,动作到位,节奏感强。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示范导入:教师进行配乐进行成套的动作示范,让学生欣赏,了解形神拳成套动作,引起学生兴趣和学习欲望。
2.讲解
(1)进行基本动作的示范讲解和前三动动作的示范讲解。
预备势:提肘抱拳和转头要快速、协调。做到头正、颈直、颏收、挺胸、立腰、收腹。精神饱满、眼视左前方。
左右并步冲拳:侧上步并步与冲拳动作要同时完成,左右冲拳时拳从腰间冲出,另一拳收抱腰间。做到挺胸、立腰、步稳、眼随手动。
开步前推双掌,翻掌抱拳:向前推掌时要头正、颈直、挺胸、立腰、敛臀,眼看两掌。翻掌收抱动作快速有力,收左脚并步抱拳与转头要同时完成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
3.练习
(1)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并进行集体和个别纠错。
(2)基本动作的强化巩固:老师喊出相应基本动作的名称,学生依据口令进行基本动作的展示。
(3)教师示范讲解并领做,学生模仿练习。
震脚砸拳,马步左右冲拳:提膝与向上拧臂、震脚于砸拳要协调一致。砸拳时不可低头弓腰。马步左右冲拳要步稳、身正、冲拳快速有力。
(4)学生自己喊口令并作出相应的动作。
(5)教师示范讲解并领做,学生模仿练习。
插步摆掌:插步与双摆掌要同时完成。眼法由随视而定视。
勾手推掌:强调右后转体时要两掌收于腰间,然后再做勾手推掌动作。转身要圆滑,勾手推掌与弓步要协调一致,快速有力。
弹踢推掌:弹腿与推掌要同时完成。
弓步冲拳:落步成弓步与冲拳同时完成。
(6)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以及集体联系。
4.展示
各个小组依次进行展示。
(四)结束部分(4分钟)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总结,表扬优生,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田径场、录音机
练习密度:35%~40%;平均心率:130~135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第一课时(课本73-74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工作的机器,兴奋地交谈。拟借此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车的工作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角,知道平角、周角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
2、在观察、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角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3、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自觉运用角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教育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
教学难点:认识平角、周角并会画平角、周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角、直尺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师:(课件)仔细观察信息窗,你发现了什么?
(将发现集中到: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生1:画面上有4台挖掘机和一辆大卡车在工作。
生2:工人叔叔工作非常辛苦。
生3:我发现挖掘机上有角。
生4: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
生5: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
2、师:谁能用手指指一指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哪位同学愿意到台上来指出角来,大家看仔细,看看有哪些发现?
生到黑板上指角。
师:要指一个角,正确的方法是从顶点开始,分别指出两条边。(动作说明)
生再次指角。
(动作与语言相结合:从顶点出发,先指出一条边,再指出另一条边)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角,你们真了不起!
3、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的各种角分别是什么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下面我们运用我们制作的活动角研究一下。
师提要求:
(1)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2)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
(3)小组同学说一说,你得到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生:学生自主研究,根据要求进行操作。
(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操作,并随时指导。)
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转动的角?
生1:我通过转动得到了一个锐角
生2:我得到了一个钝角
生3:我得到了一个平平的角
……
2、,并且教师选择学生画的有代表性类型的角实物投影展示,再把角贴在黑板上
3、汇报交流、分类
看黑板上的角,认识它们的名称。(老师指,学生进行辨认)
生1:直角
生2:钝角
生3:锐角
生4:平角
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学生动手操作)
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
生1我把直角分为一类
生2:我把锐角分为一类,
生3:我把钝角分为一类。
……
4、认识平角。
(1)质疑:
方案一:学生画出平角
师:刚才有位同学画出了这样一个图形(指着学生画的平角)这个角是谁画的?
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这个图形?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转动,转到两条边成一条直线。
师:“这是角吗?为什么?”(质疑辩论)
生1:是,因为他仍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我认为不是角,因这里是平平的,不尖了。
生3: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是一条直线。
师: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请问同学们角是怎样形成的?
生1: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生2: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
方案二(预设):学生作品中没有出现,教师演示,面向提出疑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释这个图形也是角
(2)画平角
师:那么平角怎么画呢?自己试着画一下
生动手试着画角。
(规范画法,示范平角的画法,学生跟着一块画)
师:先画顶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画另外一条边,这样就可以了吗?
生1:感觉像一条直线。
……
师:想一个办法,能使它看起来更像平角?(学生疑惑的表情告诉老师“他们没能相出办法”)
还记得刚才我们是用什么办法得到的平角吗?
生1:转动的办法
师:看来只有在图中把旋转表示出来,看起来才更像是平角。那么,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旋转呢?
生1:箭头
……
师:一般情况下,在角的两条边之间画一条“弧线”来表示旋转所成的角。你们修改一下吧!
生:动手修改。
5、认识周角。
师: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1)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2)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问: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质疑辩论)
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
生2:我认为不是,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射线,所以不是角。
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射线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射线的。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一起用活动角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
画周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并提醒学生,用弧线表示旋转。)你能自己再画一个吗?
生自己画
6、小结(用课件):今天我们见到了以前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又认识了两种新的角——平角和周角。你都认识他们了吗?他们都有哪些特点?
生汇报:生1: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生2: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练习:课件出示课本77页自主练习1
(二)角的表示方法(把定义放前面小结,画法与前面重复)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
生思考,创造符号(两生上台板演)
师: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师: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活动角研究一下。(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生1:我们发现:平角是直角的2倍
生2:周角是直角的4倍
生3:周角还是平角的2倍
师:同意吗?(学生都点头同意,师板书)
三、回归生活
1. 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课件播放,学生回答: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2、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比如在钟表中就有角的学问(出示课件,看钟表中分针和时针所成的夹角)
生汇报交流
3. 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见到过角?
生1:三角板上有锐角和直角
生2:我的直尺展开就是一个平角,中间是顶点
……
师:你们说的都非常好,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存在着角。
请看大屏幕(播放:生活中的角画面:国旗、钟表、剪刀、房屋等等)
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生1:角有很多用处
生2:生活离不开角
生3:角的作用很大
……
四、回顾整理
师: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生1:我认识了平角和周角
生2:我会画平角和周角了
……
师:同学说的真好!是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角,书包里、教室里、家里、校园里、上学的路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丰富多彩,角的知识奥妙无穷,今后我们将会了解更多关于角的知识,今天的课上到这儿,下课!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四
1、激发学生读童话、编童话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2、通过创编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能有创意地表达想象中的事。
3、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作文、用作文的意识
激发编写愿望,围绕习作要求编写故事。
课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吗?为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编一编童话故事,当一回童话作家。
二、写法点拨,具体指导。
(点击课件,出示画面)
1、大家看,这么多的童话故事的主人公聚在一起,他们都有谁?快认认他们吧。
2、默读出示习作要求。
思考:从习作要求中,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组讨论:
1)你选的是哪三位呢?
2)他们会发生什么事呢?
3)你打算通过这个故事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说明什么道理呢?。
4、指名交流,师生评议。板书童话四要数(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1)为了把童话编得更精彩,你还有什么秘诀要告诉大家呢?
5、师小结:
编故事时,为了把故事编得条理清楚,我们除了要想好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地方,有几个小动物,在干什么事情之外,注意,还要按照事情发生的一定顺序把事情说清楚,最好能说明一个道理哦(板:道理);最后,我们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下面我们就沿着这条思路去具体编,看谁编的故事别人最喜欢听。
三、创编故事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议习作。
1、佳作展示,师生共评。
2、修改童话。
五、作业:
1、继续编写童话故事。
2、把童话故事说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编写童话故事
时间
神奇地点有趣人物
想想事件
道理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五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课件。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六
1、学习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实验探究的快乐。
2、了解so2的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技能。
3、培养实验设计、观察、分析能力,训练知识应用能力。
重点:so2的化学性质、可逆反应
难点:so2的化学性质、可逆反应
实验仪器、多媒体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当天的空气质量日报)
师:请看当天空气质量日报的污染指数及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
生:首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
师:今天我们共同讨论关于二氧化硫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实物展示]粉末状硫及块状硫。
师:我们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的硫有何物理、化学性质呢?
生:(学生讨论,用多媒体小结)
物理性质:x固体,难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易升华等。
与铁生成硫化亚铁、与铜生成硫化亚铜,也可以和活泼的金属反应;硫在空气中或氧气中可以燃烧生成so2,可以与非金属反应。
1、so2的物理性质
2、演示1课前收集好的一试管二氧化硫,观察颜色,闻气味,与空气密度比较。
3、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师: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so2的溶解性呢?(学生思考探索,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可行性,然后由一名同学上台演示实验)
[演示]2将一集满so2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晃动、观察。
师: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讨论实验,交流讨论结果)
[多媒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状态:气体颜色:无色气味:有刺激性
沸点:—10℃毒性:有毒密度:比空气大
溶解度: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40体积的so2。[演示3]把刚才实验的试管用橡皮塞塞上后,取出水面,再用ph试纸测酸碱性(或者直接加入紫色的石蕊试液)。
生:观察溶液的颜色改变,思考讨论可能的原因。
师:经测量ph<7,说明溶液呈酸性,这是由于so2溶于水和h2o反应生成h2so3。这同co2溶于水极为相似,亚硫酸也只能存在于溶液中,很不稳定,易分解成so2和h2o。这个反应说明so2是怎样的物质呢?
生:so2是酸性氧化物。
师:怎样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呢?
板书2、so2的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
(2)【学生练习】so2+h2oh2so3co2+h2oh2co3
师:这两个反应有什么特点呢?
生:能同时向两个反应方向进行,属于可逆反应。(学生阅读教材p90,明确可逆反应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师: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应。
师:①co2和水反应是可逆反应吗?
②h2燃烧生成水,水电解生成h2和o2,是可逆反应吗?为什么?
师:我们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呢?
师:既然so2是酸性氧化物,它应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请大家写出so2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so2+2naoh====na2so3+h2oso2+naoh====nahso3
或写成:so2+2naoh====na2so3+h2ona2so3+so2+h2o====2nahso3
师:如果把s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反应吗?有何现象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so2+ca(oh)2====caso3↓+h2ocaso3+so2+h2o====ca(hso3)2
师:向石灰水中通入少量so2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继续通入过量so2气体,溶液又变澄清。这一性质与co2相似。能否用通入澄清石灰水的方法来证明so2的存在呢?
[演示4]在so2水溶液中,滴入几滴品红溶液,振荡,观察颜色变化,加热试管,再观察。
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可能的原因。
师:滴入品红溶液,红色立刻褪去,与往其中通入cl2的现象相同,说明so2具有什么性质?加热后,红色恢复,说明了什么?
生:so2具有漂白性,但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使颜色恢复。
师:so2和氯水的漂白有何不同?
师:氯水漂白是因cl2溶于水后产生的hclo有强氧化性,可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而漂白,实质为氧化还原反应,这种漂白效果是永久性的。so2漂白是因为它与有色物质反应生成一种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种无色物质见光遇热易分解,从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色。实质为非氧化还原反应,这种漂白结果是暂时的。[多媒体]氯水与二氧化硫漂白性的比较:
工业上常用so2来漂白纸浆,以致报纸放久会变黄)
[板书](2)二氧化硫漂白性:so2溶于水产生的h2so3与有色物质直接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师:so2可以漂白某些有色物质,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褪色呢?
[演示5]把so2通过紫色石蕊试液(石蕊变红不褪色)。
师:由so2中硫元素的价态,能否推测它可能具有的性质?
小结]硫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生:so2中硫元素为+4价,既可得电子显氧化性,又可失电子显有还原性。
师:(引导学生分析)举例说明它的氧化性:
[小结](3)氧化性:so2+2h2s====3s↓+2h2o
师:so2的氧化性较弱,只在少数反应中体现。
[演示6]把so2气体分别通过溴水和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中。
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思考可能的原因。
师:so2的还原性应表现在它与氧化剂的反应上,可通过与o2、kmno4(h+)、卤素单质等氧化剂的反应来证明。
[板书](4)so2具较强的还原性,可被x2、o2、kmno4、hno3等许多氧化剂氧化:
so2+br2+2h2o====h2so4+2hbr
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h2so4
师:so2能使溴水、kmno4溶液褪色,这与so2使品红褪色,实质相同吗?
生:不同。前者缘于so2的还原性,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后者缘于其漂白性,发生的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小结]so2的化学性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so2的主要化学性质,结合生活实际,您能否说出so2有何重要用途呢
生:(阅读教材p90,积极讨论交流)
[板书]3、二氧化硫的主要用途
(1)制硫酸:s→so2→so3→h2so4
(2)漂白纸浆、毛、丝、草帽等
(3)杀菌消毒
4、三氧化硫
师:s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so3,so3也是一种典型的酸性氧化物,那么so3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生:与水反应、与碱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师:很好,请举例写出反应方程式
so3+h2o====h2so4
so3+2naoh====na2so4+h2o
so3+na2o====na2so4
师:请同学们注意,so3的熔点16、8℃,沸点44、8℃,常温常压下,so3不是气体
例题剖析
(例1)检验so2气体中是否混有co2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通过品红溶液
b、通过澄清石灰水
c、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d、先通过kmno4酸性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师:要正确解答本题必须先做到以下两点:
(1)理解题意,本题要检验的是co2,且co2又是混在so2气体中。
(2)要掌握so2与co2性质上的相似点与不同点,so2与co2性质上有哪些相似点与不同点呢?
生:通过澄清石灰水都能生成白色沉淀(caso3和caco3),遇naoh溶液都能发生反应,这便是它们性质上的相似点。它们性质上的不同点表现在:so2具漂白性从而能使品红褪色,而co2不具备漂白性;又如在通过nahco3溶液时,由于h2so3酸性>h2co3酸性,所以so2与nahco3溶液反应能放出co2,而co2却无法与nahso3反应;再如由于so2的还原性,在通过kmno4酸性溶液时会发生反应: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h2so4,而co2却不具备这种还原性。
师:总结得很好。若对本题选项稍加分析,a项验的是so2而不是co2;b项中不管是否混有co2,均有白色沉淀生成;c项中不管是否混有co2,均无白色沉淀生成;唯有d项在通过kmno4酸性溶液时混合气体中仅so2被吸收,再通过澄清石灰水若有白色沉淀,说明混有co2,若无白色沉淀,说明不混有co2。综上述分析,正确选项是d。
点评:气体的检验是中学化学气体制备实验中的重要内容。检验时一定要排除相关气体的干扰,排除时不能引进被检气体,否则结论不正确。
本节课要求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三氧化硫的性质;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重点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要注意前后的知识联系和通过实验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通过国内外环境污染的惨痛教训,树立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观念,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课后小结
本节课要求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三氧化硫的性质;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重点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要注意前后的知识联系和通过实验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通过国内外环境污染的惨痛教训,树立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观念,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板书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
(2)二氧化硫漂白性:
(3)氧化性:so2+2h2s====3s↓+2h2o
(4)so2具较强的还原性
3、三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七
英文书写技能指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匀笔斜体行书字母的大小写笔顺、规格和书写方法,以及按照格式熟练地进行硬笔书写的技能。能否写规范、流畅和比较美观的英文匀笔斜体行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书写习惯,因此,此技能是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必备的职业基本功。
英语语音语调的训练及朗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音高、音长、重音、节奏、速度、连读、失去爆破等知识和技能。学唱英文歌曲不但能自然而然地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陶冶情操、活跃课堂教学和课余生活、寓教于乐,是英语教学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英语教学游戏是指以辅助英语教学为目的、用英语进行交流、在英语课堂或课外活动中广泛运用的游戏。它能紧扣青少年好玩、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潜意识,将英语教学交际化、游戏化,寓教于乐,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学习英语教学游戏不仅能使自己的英语学习的方法多样化,还为下一课的英语教学游戏的组织技能训练打下基础。
简笔画简单、快捷、易学、易画、形象直观、而且风趣、幽默,寥寥几笔就能表达很多的信息,引发丰富的联想。将简笔画应用于教学可以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直接理解所学英语,视听结合、印象深刻,是英语教师直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多媒体辅助英语课堂教学技能是指在传统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运用、修改或编制多媒体演示课件,用计算机加电视机(或投影仪和银幕)将课堂中教师需要演示的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影片等有机结合到英语教学中,以取代录音机、放像机等传统电教仪器和大部分板书。由于多媒体的音像功能特性,教师易于用影片或录像剪辑创造情景、反复播放某一词、句、段的录音,还可选择伴有文字的演示。在此基础上加上字体、字型、字号和各种演示特技,可使教学生动有趣,重点突出,艺术性强,信息量大,同时课堂节奏加快,学生多感官学习,记忆深刻,学习效果好。因此,计算机辅导课堂教学技能是合格的英语教师的必备技能。
1、呈现演示技能等等。
呈现演示是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如讲解、简笔画、挂图、手势、实物对话表演、录音机、录像机等创造情景与环境,介绍新的目的语言材料(综合语音、语调、意义、书面形式及功能),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行为方式。呈现演示过程中,教师既是讲解员,也是示范表演者。清楚生动地呈现演示,有利于学生准确、快速地获取新的语言材料和知识。tpr”最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如,教big,small,short,long,tall等单词时,教师借助肢体语言进行教学演示,“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等,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些单词的汉语意思,并且,学生也在一起跟老师做肢体语言表演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在他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听说的技能。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八
xxxx年7月14日到16日,有幸在运城中学参加了地理新课程的培训,聆听了北京市大兴区刘彦君老师,宋晶晶老师和王小冬老师分别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与评价,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背景下谈地理教学的实效性的精彩报告,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王小冬老师的《地理课堂设计》这份报告以及一点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因为这是与我们每位年轻教师密切相关,对提升我们的自身业务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和内涵,教学设计的功能,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以及编写教学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谈一谈。
综述: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的规划。
地理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是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应用和转化,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设计是一种应用科学,就是把教育、教学、学习理论、教育技术论、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讲,地理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设计科学。地理教学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地理教学设计要应用大量的`科学理论和已知的教育、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新的教学问题。
1、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
教学设计: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去完成目标,并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学本身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即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教学设计是为了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
(1)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系等)。
(2)教师的‘教’(质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
只要我们坚持“为学生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就很容易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我们就会对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和探究有更多的首肯和鼓励。
2、地理教学设计的功能
(1)有利于地理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2)有利于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3)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科学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
(4)有利于电化教育的开展,提高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效率。
首先,地理教学设计是以包括地理教学论在内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而不仅仅依赖教师的教学经验。
其次,传统的备课主要强调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教学目标具有单维度,平面型的特点。地理教学设计是以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标,能全面落实新课程的培养标准。
第三,地理教学设计要求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目标合理,符合“学情”。传统备课时提出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往往重视不够,甚至忽视。
第四,地理教学设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体现教与学的双主体。传统的备课往往注重“教法”设计,对“学法”关注不够。
第五,地理教学设计注意充分利用地理教学信息和地理教学媒体,重视反馈功能,体现教学信息的双向性,因材施教。传统的备课在地理教学信息的传播设计上,往往是单向性的,封闭性的。
总之,地理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地理备课相比,更新了教学观念,能体现大教育观、学生观、教与学的辨证观、知识与能力统一观、评价观。
(一)应重视研究地图教学。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地图,如教学挂图、中学生地图册、插在课本中的地图和填充地图等。地理教师在编写教学设计时,应该认真研究学生认识地图的思维特点。
(二)要注意小结、承转与总结。
在设计新教材部分时,要注意对各部分进行小结,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注意承转,新课内容结束后要注意归纳总结 。此次运城之行,我才终于明白什么是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好地理课堂教学以及如何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王小冬老师尤其强调了在教学设计中的最后一步教学反思,她认为教学反思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给我们例举了很多她自己在作为教师时写过的教学反思,让我感触很深,应该说很多时候都是真情的流露。所以,在最后,王老师千叮咛万嘱咐我们年轻教师一定要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学反思。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九
【知识与技能】
改进50米×8往返跑技术动作并进行教学比赛;进一步学习篮球双手胸前投篮的技术动作,提高投篮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耐久跑的能力,以及增强上肢力量和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敏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
【重点】
脚蹬地方法正确,跑动动作和呼吸有节奏;一瞄篮,二蹬伸,三翻拨。
【难点】
上下肢的协调配合以及完成动作时全身协调用力。
(一)开始部分(2分钟)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导入:教师简单介绍中国长跑名将王军霞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拓展学生体育常识。
2.队列队形练习:原地踏步走、立定。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队列整齐,步伐一致。
(二)准备部分(6分钟)
1.热身游戏:不要让他拍到你
【游戏方法】在一块较平整的场地内,学生自由散开,自己努力去拍击他人,同时还要避免被其他人拍到。
2.复习棍棒操5~8节
3.肩、腰、膝、腕、踝关节绕环。
4.正、侧压腿。
(三)基本部分(28分钟)
1.50米×8往返跑(16分钟)
【动作方法】起跑后,加速跑20~30米(并不是最快速度的跑),然后进行有节奏、深呼吸的途中跑(速度平稳),离终点约30~50米时,加大摆臂速度、上体前倾角度稍大、迈开大步,奋力冲过终点线。
【教学步骤】
(1)组织学生进行匀速跑200米~300米,体会脚着地动作(1~2次)。
(2)原地慢跑150~200米,体会呼吸节奏。两(三)步一呼,两(三)步一吸。
(3)小组讨论,根据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分组练习(2人一组)。
(4)学生两人一组进行50米×8往返跑比赛(1次)。
(5)教师出示评价标准,小组进行评价。
2.原地双手胸前投篮(12分钟)
【动作方法】双手持球于胸前,两脚前后开立,两膝微屈,有脚跟提起,重心稍前移;投篮时,两眼瞄准篮圈,两臂随着腿的蹬伸用力向前上方伸出,大拇指稍用力,手掌稍向外翻,使球出手后产生后旋先前飞行,两手用力要均匀,全身动作协调一致。
【教学步骤】
(1)带领学生集体复习原地双手胸前投篮的动作要领。
(2)学生分散进行练习。
(3)召集学生、指名学生展示,进行评价(1~2次)。
(4)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攻破炮塔”比赛,教师巡视并用语言提示学生动作要领。
(5)请学生参与裁判工作。
(6)召集、统计成绩,评价比赛情况。
(四)结束部分(4分钟)
1.游戏:大风把小树刮得东摇西晃。
【组织方法】教师用语言形容大风把小树刮得东摇西晃,学生边“呜呜”的学风声边做动作,东摇西晃或用手拍打身体(4~6)。
2.课堂小结: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秒表、田径场。
练习密度:30%~35%;平均心率:120~14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偏上。
(略)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十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子的用处,之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例1,是用尺子录图钉的长度。使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的大致长度。例2.安排了让学生录一条线段和录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动手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综合应用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量物体的长度。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渗透学法。
本课认识i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厘米量三个知识点的教学。我都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造”的模式进行。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水到渠成地掌握新知。
2.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细致、到位。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形成技能。
3.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本节课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录。学生对物体的长度己有初步的认识。但这节课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必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概念。
学会录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并能够在实际中运用。教学难点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使学生筛得测最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并学会用厘米录比较短(整厘米长)的物体的长度。
2.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初步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学生尺子。学生指、比、找所用的卡片。
学生准备:学生尺子、剪刀、图钉、线、宽i.厘米的白纸条、小棒、彩条卡片(黄彩条长8厘米。红彩条长5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小方块、数字卡片、反馈牌等。
一、问题引入
电脑显示:两条线段。一根长10厘米。竖放;另一根长11厘米。横放。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条线段。哪根长?哪根短?
学生可能猜竖放的长。也可能猜两根一样长。
设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它们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开课。通过比较线段的长短。使学生回忆己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得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尺子最。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刻度尺教师提出问题,折导学生分组讨论。
电脑显示讨论题:
1.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关于这些共同点。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评价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天天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找一找。指导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从变化多样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提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契机。便于学生进入积极探求新知的状态中。
(二)认识厘米1.1厘米有多长?请大家尝试着在尺子上指出来。
2.电脑显示从0到1,从1到2.从2到3……每段的长都是i厘米。通过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出:每相邻两条较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从0到2.这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厘米?从0到3呢?从0到5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十一
1.通过写景,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通过接触、描写、赞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通过习作让学生掌握一定写景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4.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好习惯。
: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描写细致,感受真实。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物重点观察。
2.准确地把握景物特点。
3.把自己最感兴趣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教者有意识地的在课前让学生走进秋天,感受秋天的美丽,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减轻了课堂习作的难度。】
(教师出示自己假期时游玩拍摄的照片)讲述自己假期愉快的旅游经历。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利用课件让学生感悟秋天的美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苗,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
1.师:我想我们都喜欢出去游玩儿,去拥抱大自然,想必你们也定有难忘的经历?能告诉我们吗?
生自由交流。
2.师:是呀,通过刚才的交流,让我们回忆起了难忘的快乐时光,与其回忆,还不如动笔记录下这一串串足迹,那样看起来更清楚,对吧?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利用自己的经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苗,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写作内容,做到写作时言之有物。】
1、师:我们到风景区游览,欣赏自然风光,增长见识,留影拍照,真是一件乐事。那怎样给自己最喜爱的照片配上一篇精彩的文章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一会我们来献计献策。
生讨论。
2、师:谁有好的建议,快给大家说说!
(学生初步谈到:(1)按一定顺序,也就是旅行的顺序来记,这样更清晰;(2)要围绕照片的内容来写,把那里的美丽景色生动的描绘出来;(3)可以把其中一个地点和内容作为一个重要部分,精彩片断;(4)要围绕快乐来写,写出旅途的难忘。)
对于以上的建议教师要给与及时地引导、归纳和鼓励。
3、师: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观察景物的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
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臵,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如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去公园所看到的景物。
4.范文引路。(出示范文)
秋天是迷人的,也是五颜六色的。
记得上次去公园玩,我看到了一片火红的枫林,一片片枫叶看上去那么可爱,那么充满生机,像天边的晚霞,像梦中的油画。我不由得想起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哦,秋天是红色的!
我继续往前走,路旁开满了雪白的百合,闻一下,还带着露珠的芬芳。百合虽然没有菊花的灿烂,也没有牡丹的华贵,但他们清新脱俗,形态高雅,令人百看不厌。哦,秋天是白色的!
我停下来,坐在路边的木椅上想,现在是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田里的稻谷已经熟了吧。恍惚间,一幅画浮现在我的眼前:沉甸甸、黄澄澄的稻穗压得稻秆抬不起头,秋风吹过,掀起阵阵稻浪,我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哦,秋天是金黄色的!
啊,秋天,我是多么迷恋你!我已经醉倒在你色彩缤纷的怀抱之中了!
(1)同学们看了这篇文章,觉得秋天美吗?要怎样写才能把秋天描绘得更美呢?
(2)学生发表看法,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有了素材,只能解决言之有物,而怎样使文章写得更好,需要教师的指导。课堂上采用范文引路的方式,对写法加以暗示,使学生明白了该怎样表达。】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并适时给予引导。
1、请同学们品读自己的文章,将最满意的句段朗读出来,让他人分享,方便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推荐、评析同学的作品。 教师侧重选择两类文章: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3、刚才,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下面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文章。我建议大家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这样可以让人视野清新,把笔墨多花在自然景观的特点上。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1)学生自己修改。
(2)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帮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拔。
4、小组内相互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5、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互评,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6、将最佳作品推荐给老师,并在班级展板上展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互动,将作文臵于一种交际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广泛地交流,抒发了真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用 心 观 察 真 情 表 达
. .. .
张开想象的翅膀 品味人间的真情 梁爱梅。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十二
科学知识
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学习改变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尊重科学实验的客观性。
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明白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具体、细致地指导学生做一个磁铁能吸多少个回形针的实验。
为每小组准备:4个大小相等、磁力大小一样的环形磁铁,四个杯子、厚纸片、若干个回形针、回形针制作的小钩、透明胶带,一个小铁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为每组准备的杯子、小铁球和一块磁铁,铁球放到杯子里。请同学们想办法在不用手拿的情况下,也不能把杯子倒过来,把小铁球取出来。(一块磁铁根本不能把小铁球吸上来,借助别的小组的磁铁才能吸上来。)
2、小组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予以表扬。
4、提出质疑,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这样设计既能让学生主动探究,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理念。)
二、学习新知。
1、出示课件(一块磁铁的磁力大小不能改变,那么两块或者几块磁铁吸在一起磁力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猜测交流,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在科学教学中猜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猜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还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激发学生对这一问题探究的兴趣。)
2、总结猜测,实验验证。
(设计意图: 使学生懂得任何猜测都得需要实验验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3、示实验材料,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虽然书上有方法介绍,但我还是选择让学生自己尝
试设计实验方案,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当然三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的时间不长,他们设计实验的能力较弱,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也会注意把握,帮助学生选择较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使学生经历一个设计实验的过程,同时教师也起到了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4、完善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教师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的技能是以模仿为主,教师如果操作不规范,学生很难学会准确的操作方法。教师的演示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又为下面的实验做好铺垫。因为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使学生在后面的实验中有章可循,大大节省实验时间。)
5、师生总结注意事项,课件示温馨提示, 播放优美的轻音乐,学生明确分工开始实验。教师不断巡视,帮助指导。
(设计意图:示温馨提示,使学生能随时注意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播放优美的音乐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探究问题。三年级的孩子们接触科学的时间不长,他们的动手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教师不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帮助指导。)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实验完毕,整理员整理材料。各组分析数据,试着填写结论。 (设计意图:材料整理员及时整理材料,以免学生随手玩材料,影响纪律。现在三年级的孩子对数据没有那么敏感,他们往往热衷于操作,而懒于思考枯燥数据背后的学问,因而我在记录单中增加了我的发现,要求学生收集好数据后小组内分析数据并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2、讨论交流实验结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各自得出的实验结论,教师投影展示。
(设计意图:请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发现,其它小组有不同意见及时补充,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和尊重别人的好习惯。通过数据得出结论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数据的重要性,离开实验数据或现象得出的结论是没有说服力的。)
3、回顾探究过程,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做实验—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然后再回过头去讨论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意识到任何的猜想都需要用实验来证明,同时许多的结论的生成都是建立在猜想的基础上)
四、回顾总结,课外延伸。
1、谈收获,做自我评价。(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就是最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探究之后帮助学生梳理整个探究过程,让学生审视整个探究活动,对自己的课堂表现做一下自我评价,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调整,逐步提高探究水平。) 2、如果把相互排斥的两个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大小又会怎
样变化呢?请课后进行探究,并与大家及时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能完全依赖课堂教学,课外探究题的设置,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探究引向40分钟外更广阔的空间,不仅能巩固科学知识,还能加快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总评: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测、设计活动方案、测量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探究过程,并且指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合作和细心。最后激励学生把互相排斥的两个磁铁结合在一起,探究它们磁力大小又会怎样变化,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节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再让学生独立实验,对学生做到有扶到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始终坚信,小学科学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带着这一理念,上了一年的科学课。我带着几分憧憬、带着几分童心,与孩子们一起经历探究过程,一起分享着科学研究的快乐。也许我的语言还不够简炼,也许我的教学机智还需要提高、也许我的思路还有欠缺,但是我愿意不断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升华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快乐的成长着。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设计是一种课堂艺术,是一种可视语言,是教师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手段,是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几乎每一堂课都不能缺少教学设计。
很高兴能与各位共同交流叙事性文本教学设计案例评析的话题,我是宋庄中心小学的一位扎根乡村教育,喜欢乡村孩子的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一位语文教师。因工作以来的大多数时间在村小呆着,所以我一直地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平静安逸的乡村生活,极少外出学习,自觉主动地研究教学也是非常盲目和随意的,从没想过会认识这么多语文教育方面的专家,更没想过会加入朱老师骨干教师培育站,有机会发展和成长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所以,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表示感恩,感恩与大家相识,感恩共同的成长。
通过本学期多次与导师、学员的交流与学习,我觉得在你们面前,自己是那么无知和渺小。所以,能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对我是一件令人幸福和幸运的事情。
今晚,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在本学期三月份参加的以“识字写字”为主题的市课堂教学大赛中我所参赛的内容:二年级下册《猴子种果树》一课的教学设计。
从接到通知决定上这一课到比赛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不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都觉得非常的仓促,虽然在磨课的过程中得到区领导、专家耐心、细致的指点,但由于个人领悟能力有限,教学过程的很多环节我考虑得不是很周到,加上磨课的次数也有欠缺,对孩子的预设不够充分,导致比赛时在时间的把握上出现了疏忽,留下了遗憾。下面我就在本课备课时的一点思考与大家交流两个小话题。
一、面对一则童话,我们需要教给孩子什么
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写字为重点,而文本就是识字写字的载体,所以面对低年级十几篇童话故事,我们首先要把识字写字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
童话首先是写给儿童看的,它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贴近儿童生活,以儿童的口吻虚构成的故事。它往往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而又高于儿童思想和认识水平。学生在教师阅读童话后,可以很容易地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非”,从而获得正确的道德规范,逐步培养起美好纯正的情感。但对于童话故事中的生字和生词的理解和书写上,学生是有困难的,在对童话语言特点的感受上,孩子也是有困难的,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孩子随文识字、写字,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材编写的意图所在。另外,基于《猴子种果树》一课对话多,相似段落多的特点,引导孩子分角色朗读,感知文章大意,理解和积累文中的重要词句也应该是教学的重点。
有了以上认识,我在本次修改教学设计时,将教学目标的每一条内容都更加细化和具体了: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人物角色语言的不同,并积累重要词句。
2.随文识字,学会独立认字,运用多种方法记住生字,并正确、规范的书写左窄右宽的汉字“浇”、“施”、“肥”“拔”等。
3.了解童话故事的大意,懂得做事要有主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目标明确了,教学就有了主心骨,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就变得容易和可具操作了。所以,教什么比怎么教是更重要的事情,作为一线教师,在上每一节课前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好,训练重点思考好,我想:这是提高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
二、面对低年级孩子,教学过程应如何开展
在常态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不大考虑孩子的心理和认知水平,也很少思考文本本身的特点,不是一味地灌输和让孩子死记硬背,就是进行一些完全是理性的和抽象的分析,让那些活生生的文本固化、僵化,而学生因要学新课文激起来的浓厚兴趣,往往会随着老师的一次次“灌输”和一步步“分析”而淡化、消逝。下面我从《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中择选三个小环节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各位学员多批评,多指正。
首先,谈谈导入新课环节
我抓住孩子喜爱小猴子的心理特点和今年是猴年的教学资源,这样设计了导入:
小朋友,今年是猴年,你瞧,它来了。(出示图片),它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猴子种果树
继而教师一边板书课题,一边提醒孩子“猴”字是反犬旁, “种”是个多音字,并复习旧知“种子”,最后教师板书并口述“种”书写要点:左右两边都有竖,左短右长才好看。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导入明快,灵动,从孩子喜欢的童话形象入手,以简洁生动的方式,直奔主题,同时也重视体现教师板书示范的作用,提醒孩子“猴”和“种”两个字书写的难点和重点,这样真正把识字写字渗入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
其次,说说师生共读环节。
低年级童话题材的文章很多,童话中的角色都是非常可爱的,它们既是作家生活的积累,也是作家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并且童话角色往往都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它们的神情、动作、心理及语言都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语言训练材料。
所以,抓住本课中小动物生动的语言对白,组织孩子进行分角色朗读是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孩子根据读书小提示自由,走进朗读课文,走进故事,接着,我便安排了师生分角色朗读的环节:
分自然段,老师模仿小动物的语气,读三个小动物说的话。其他同学有的朗读,有的认真倾听,还有的当小老师,认真倾听,当小老师,适时纠正小朋友读错的音,
这样,师生共同进入角色,进行朗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往往更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学生在快乐的读书体验中认识生字,理解新词,以全面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教学目标。我觉得这个过程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非常有必要呈现的。
当然,在师生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不能脱离形象,平平板板地朗读,另一方面也不能只顾再现形象,而忽略读准字音、读通读好的要求。事实上,只有引导孩子发现,并能突出童话语言中那些传神之笔,让学生细细咀嚼,孩子才能真正进入童话的世界。比如这一课中2、4、6自然段语言叙述相似,3、5、7自然段语言基本一样,对于其中的关键词语也是多次反复出现,朗读时不能随意忽略,要牢牢抓住教材语言,而教师有趣的范读,,无形中创设了情境,让孩子身不由己地进入到童话的世界。
最后,聊聊识字写字教学
大家都知道,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字不离词,字只有在一个词中才具有意义。在识字的同时,只有理解了词义,掌握了词汇,才能识好字,也才能在阅读、写作中加以运用,并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课标也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将识字写字渗透到初读课文和感悟课文的过程之中。一边创设情境,再现童话形象,让孩子对童话形象既看得见,也摸的着,一边把本课带生字的词语,相机出示,如:猴子一想 农谚 喜鹊 喳喳 着急 樱桃好吃树难栽我用出示词语卡片的方式重点指导孩子读准,而对于文中同类的词,我则出示在大屏幕上,如
梨树 乌鸦 哇哇 梨五杏四
杏树 喜鹊 喳喳 杏四桃三
桃树 杜鹃 咕咕 桃三樱二
樱桃树 樱桃好吃树难栽
(农谚)
对于这些词语,引导孩子分小组横着读,竖着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概括文章的大意,同时相机理解“果树”、“农谚”的意思。
字只有依附于词才有意义。教学中,尽量避免孤立地识一个字,写一个字,一般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读写的。比如:把生字组成短小的句子,以便于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理解,又有利于集中精力教好课文。在指导孩子书写方面,我引导孩子从句到词,再到字。比如教学左右结构字的写法时,我先引导孩子谈话,读句子“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天天浇水、施肥的含义,等着将来吃梨子。”接着创设情境,引导孩子通过表演理解 “浇水”、“施肥”,进而让孩子说说这三个字写起来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哪一个最难写?先指名说,教师相机总结:左右结构的字,要看准宽窄、高矮和长短等。
同时,教学时便教学边巩固,以“熟”带“生”,以一带多,由已知到未知,关注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孩子发现左右结构汉字的书写要点和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学起来轻松,,而且不至于混淆形近字。
对于《猴子种果树》一课的教学设计,还存在许多漏洞,有许多的细节还需要在课堂中继续检验。我就择取着说这么多。我个人觉得设计中对教材的任务把握和巧妙处理阅读故事与识字写字的内在联系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另外,由于个人水平的有限,如何用理论透视课堂,归纳教学的门道,还有很大的困难,对于如何让教学设计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思维发展更有利,也很欠缺,还敬请和期待各位导师的指导和各位学员的真诚地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