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走进苏轼手抄报内容(通用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走进苏轼手抄报内容篇一
我读着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正念至“相与步于中庭”,突然心生渴望,想与东坡先生一叙。正想得入神,刹那间,仿佛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恍惚中,眼前出现了几间草庐和一块荒地,只见一位长者劳作其间。
我不禁一愣:这是穿越了?我上前询问:“先生,打扰了,请问现在是何年月?此处又是何地呀?”那人答道:“如今是元丰六年十月,此地乃是黄州。”这时间,这地点,不正是苏轼的所在?要是能遇见他该多好!于是赶忙打听道:“先生可认识苏轼苏先生?不知哪里能找到他?”闻言,这人哈哈一笑,摸着胡须说:“正是在下,敝人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我心中雀跃,太好了,今日终于得偿所愿!于是,我提议道:“久仰先生大名,今日可否请您带着我一游黄州?”答曰:“有何不可?”就这样,我与先生边走边聊,相谈甚欢。
不久,我们到了一处水边。先生说道:“此处便是赤壁山下,想当年,周瑜意气风发,于此处大败曹操。”我突然想到了《赤壁怀古》,慨叹道:“是啊,难怪先生会有‘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词句。”不想先生说道:“其为周公瑾,年轻有为,而吾年近半百,仍一事无成。”说这话时,先生的眼中分明流露出些许黯然和沮丧。想及先生坎坷的一生,我不禁有些心酸,于是安慰道:“可先生所到一处,就造福一方百姓,这也是流芳百世的功绩啊!”先生笑了笑:“谬赞,谬赞。走吧,领汝再去一地。”我答应着跟了上去。
没走多久,天便下雨了。我着急地说:“先生快走,找个地方躲雨。”谁知先生却大笑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惊住了,这才是苏东坡,即使面对人生中的各种艰辛和磨难,始终从容淡定,豁达乐观,这种豪迈,这种潇洒,这种自信,怎不叫人心生敬佩!
我揉揉眼睛,发现我只是趴在书桌上睡着了,桌上的台灯还亮着白光,原来这是一场梦啊!但东坡先生的潇洒、乐观仍环绕在我的心头。今夜,我懂了苏先生,更懂了他的那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走进苏轼手抄报内容篇二
我一个人走进晚风的夕阳中,柔和的风吹得我受伤的`心隐隐作痛。自己苦心经营的,决不能失败,但败得似一幕滑稽剧快降下帷幕,只留下一串串奇怪、探询的目光闪耀在脑海中。
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无力的阳光伴着漫无目的的脚步,“林断山门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相同的无奈让我又一次轻轻走近了苏东坡。
夕阳下的小河边,碧草茵茵,清澈的河水,点点涟漪,我仿佛望见了东坡先生驾一叶扁舟,缓缓而来。晚风吹起他乱如旌的白发,“唯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他似一只孤独的大雁,无人能知他的志向是天空。“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人们多认为这是悲观中的消极,无力中的感慨,而我却一厢情愿地认定这无声之境便是苏东坡的极致。苍凉中有着无边的宁静与深邃,最痛苦的时刻,正孕育着无限的希望。枝上柳绵被风吹少,而他却道:“天涯何处无芳草”,任岁月染白头发,他却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被风雨截住了去路,他会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无情相思袭上心头,他又说:“休将故国思故园,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东坡是深刻的,就在于他有一双在黑暗中发现阳光的眼睛,先生踌躇满志,随时代的际遇跋涉到了颠峰,厚重,明朗溶为共同的血液,流动在一个人的人格血脉里面,于是,我们看见先生在滚滚大江前,唱“大江东去浪淘尽”悠悠古江,因为一种不同凡响的胸襟而千古激荡。
你是否看到一位老者信马由缰,奔驰于天地之间,“左牵黄,右擎苍”的矫健英姿伴着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你是否看到大雪纷飞天地间,对着绽放的寒梅,那位老者心旷神怡,“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东坡先生,面对人世间的沧桑,只留下一句最深最切的感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失意中的安然,快意中的怡然,失败中的泰然,成功中的淡然,构成了他一生中最闪亮的人格魅力。
我从东坡思想那里归来,心中舒畅了许多。是他又一次唤起了我兴奋的勇气,我相信,我会用成功来回谢他。
走进苏轼手抄报内容篇三
走近苏东坡,喜欢苏东坡,敬慕苏东坡。
读过赤壁二赋,不能不心折于他的超然,想起黄州,想起乌台诗案。
走近苏东坡。年少时,“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时何难!”汴京高中,名扬于四海,仁宗亲许为宰辅之器。此时是何等意气昂扬。无奈,天意弄人。
他因论新法不力,自请外放东南诸州,览民生疾苦,发为歌诗,冀达天听。宵小不容,诬以讪谤,仁宗不察,以致他被系乌台,百日之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他就那样疲惫无奈痛苦地来到黄州。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太大,从宰辅之器到八品散员,从一代人望到杂诸渔樵的平民。一切重新开始。
政治活动的中止,亲友故旧的畏祸远避,政敌的虎视眈眈,全家的'生计问题……而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与朋友的诗酒酬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毫无心机,他才四十多岁,事业,才刚刚开始。
很难想象,这个挫折,对他的打击有多大。
喜欢苏东坡。“清诗读吟还自和,白洒已尽谁能借。不辞青青忽忽地,但恐欢意年年谢。”夜阑时,一切静得可怕,痛苦清晰地噬咬他的心灵。泪凝成的《寒食雨》,几乎让人在文字间触到心的挣扎与呼喊,缥缈孤鸿,寒校拣尽影犹寒,“月明多被云妨”,凄凉北望几人知!
痛苦一天天堆积,发酵,他却醒了。
和旺盛的创作活力,从来没有因为处于逆境而被泯灭。这就是才子苏轼。
走进苏轼手抄报内容篇四
苏轼的才华一直令人钦佩不已。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粗旷却不失细腻的文笔,早已深深地埋在读者心中。
唱着“大江东去”的苏轼,把一片豪情赠予世人。何其潇洒,何其旷达,吟颂之际,倍感舒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脍炙人口呀!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把那威风凛凛的将军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顿时浮现在眼前。想象着,那简直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将军出猎图啊!品味苏轼,不由自主地涌出一种舒适之感。
苏轼的“狂”,更狂在面对逆境时的那份无惧。
江面倏忽变化,波涛汹涌,风云开阖,但无论是多么的惊心骇目,苏轼都不随之动容。真真切切,那是无所畏惧的脸,那是时刻保持浩然正气的躯干。那份无惧,早已化作征服逆境的自信。然而,正是这坦荡的人生态度,给了我们无穷的动力,给了我们步入成功的力量。恍惚间,那分舒适之感似乎更深了。
苏轼是豪放的诗人,但更是多情的男子。
还记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吗?苏轼的多情让人着迷。越读苏轼的诗,越爱苏轼,那一份沁人心脾的舒适,好比一颗甜甜的巧克力,带出一丝丝醉人的情怀。苏轼的诗重细节,重感情,更重在让人领悟那广阔的情怀。苏轼,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让无数人着迷的诗人。这位达观而放荡不羁的诗人,用他的诗词传达心理感受。萧萧暮雨中,大家都在抱怨这恼人的细雨,而苏轼却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是哪一份情怀,又是哪一份乐观呀。心中的舒适之感随着脉搏在不停跳动。
面对苏轼,值得享受的很多,值得学习的更多。那一篇篇诗词,流淌着苏轼的血液,正在慢慢地渗入读者的心扉。鲜红的血液得到了重生,永远永远地活在大家心中。
猛然间,那份舒适之感跃出身躯,向着蔚蓝的天空不断飘洒,化作一缕缕阳光,温暖着大地。
走进苏轼手抄报内容篇五
走进苏轼作文(一)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苏轼的才华一直令人钦佩不已。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粗旷却不失细腻的文笔,早已深深地埋在读者心中。
唱着“大江东去”的苏轼,把一片豪情赠予世人。何其潇洒,何其旷达,吟颂之际,倍感舒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脍炙人口呀!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把那威风凛凛的将军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顿时浮现在眼前。想象着,那简直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将军出猎图啊!品味苏轼,不由自主地涌出一种舒适之感。
苏轼的“狂”,更狂在面对逆境时的那份无惧。
江面倏忽变化,波涛汹涌,风云开阖,但无论是多么的'惊心骇目,苏轼都不随之动容。真真切切,那是无所畏惧的脸,那是时刻保持浩然正气的躯干。那份无惧,早已化作征服逆境的自信。然而,正是这坦荡的人生态度,给了我们无穷的动力,给了我们步入成功的力量。恍惚间,那分舒适之感似乎更深了。
苏轼是豪放的诗人,但更是多情的男子。
还记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吗?苏轼的多情让人着迷。越读苏轼的诗,越爱苏轼,那一份沁人心脾的舒适,好比一颗甜甜的巧克力,带出一丝丝醉人的情怀。苏轼的诗重细节,重感情,更重在让人领悟那广阔的情怀。苏轼,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让无数人着迷的诗人。这位达观而放荡不羁的诗人,用他的诗词传达心理感受。萧萧暮雨中,大家都在抱怨这恼人的细雨,而苏轼却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是哪一份情怀,又是哪一份乐观呀。心中的舒适之感随着脉搏在不停跳动。
面对苏轼,值得享受的很多,值得学习的更多。那一篇篇诗词,流淌着苏轼的血液,正在慢慢地渗入读者的心扉。鲜红的血液得到了重生,永远永远地活在大家心中。
猛然间,那份舒适之感跃出身躯,向着蔚蓝的天空不断飘洒,化作一缕缕阳光,温暖着大地。
走进苏轼作文(二)
走近苏东坡,喜欢苏东坡,敬慕苏东坡。
读过赤壁二赋,不能不心折于他的超然,想起黄州,想起乌台诗案。
走近苏东坡。年少时,“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时何难!”汴京高中,名扬于四海,仁宗亲许为宰辅之器。此时是何等意气昂扬。无奈,天意弄人。
他因论新法不力,自请外放东南诸州,览民生疾苦,发为歌诗,冀达天听。宵小不容,诬以讪谤,仁宗不察,以致他被系乌台,百日之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他就那样疲惫无奈痛苦地来到黄州。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太大,从宰辅之器到八品散员,从一代人望到杂诸渔樵的平民。一切重新开始。
政治活动的中止,亲友故旧的畏祸远避,政敌的虎视眈眈,全家的生计问题……而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与朋友的诗酒酬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毫无心机,他才四十多岁,事业,才刚刚开始。
很难想象,这个挫折,对他的打击有多大。
喜欢苏东坡。“清诗读吟还自和,白洒已尽谁能借。不辞青青忽忽地,但恐欢意年年谢。”夜阑时,一切静得可怕,痛苦清晰地噬咬他的心灵。泪凝成的《寒食雨》,几乎让人在文字间触到心的挣扎与呼喊,缥缈孤鸿,寒校拣尽影犹寒,“月明多被云妨”,凄凉北望几人知!
痛苦一天天堆积,发酵,他却醒了。
走进苏轼手抄报内容篇六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李易安,“年年雪里,赢得满衣清泪!”林妹妹,“红消香断有谁怜?”吾更爱千古风流人物――曹操是也。
——题记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没有谁能像曹操那样,引发我无限的思绪和敬意。虽然曹操不具有刘备的仁德、吕布的武艺、诸葛亮的聪明,但是他的智慧和谋略是这些人都不具有的。三国时期,可谓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而我却偏爱曹操。
人有才不难,有德也不难,难得的是德才兼备,而曹操曾东征袁绍,路经一片麦地,他下令不得践踏麦子否则将要问罪。自己却因马受惊而踏坏了不少麦子,他便要自行问罪,却因手下众将力劝,最终,他还是割发代首,以减轻其罪行。千古流传,吾动之!
曹操还曾为迎接一位谋士的投靠,而赤脚相迎。这样的行为所体现出的仁德,也并不亚于刘备那样泪水似的仁德。仁义之至,吾动之!
曹操非常看重人才,这一点刘备与孙权远不及他。庞统曾先后投靠孙权与刘备,但因庞统貌丑,孙权竟不任用,而仁德美名远扬的刘备也只是封庞统一个芝麻大的官。可庞统在赤壁之战前夕,诈降曹操之时,曹操却重宴相待,封其大官,不以其貌丑而嫌之。极具领导风范――爱才!吾动之!
曹操不但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更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就在我读了他的《蒿里行》后,对他更加敬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句诗,深深体现了曹操对遭受到战乱的百姓的同情。爱民之心,吾动之!
记得我读《三国演义》时,总希望曹操能赢,这样一位德才兼备、任人唯才的人不赢,真是天理不容。但是他每次在战场上遇见诸葛亮,总是大败而归。他虽然输了,在他有生之年没有完成统一中国的宏愿,但是他的千古风流却让我感动!
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在追溯旧事,来看曹操之“奸”。曹操之“奸”并不令人憎恶,那是因为他的“奸”是豪杰之“奸”,并非小人之“奸”。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死而后已。曹操就是后者,他的确实现了超时空的存在,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走进苏轼手抄报内容篇七
文/孟邻
12月,由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甘其勋先生主持的“中学语文素质教育”总课题结题会在河南省实验中学召开,我执教的“苏轼研究”公开课引起很大反响,获得好评。与会代表都很赞赏学生语文素质之高,特别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辩论的睿智和精彩。他们纷纷索要学生的论文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我从高一就开展了专题阅读。根据教材编排,开设了散文专题、小说专题、诗歌专题、戏剧专题,每个专题进行系统的阅读指导和写作训练。例如,现代诗歌专题,我利用课前五分钟“每日一诗”配乐朗诵和教室后面的“语文园地”,发动学生找好诗,读好诗,写好诗。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著名诗人的作品大多涉猎,还读了拜伦、雪莱、普希金、惠特曼、泰戈尔、波德莱尔等外国诗人的作品。形成了评诗写诗的高潮,录制了几十首高水平的配乐朗诵,编辑了两本诗集,在《同学月刊》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诗作,可谓硕果累累。所以,在高三学完第五册文学评论单元和第六册唐诗宋词单元之后,做苏轼研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也是对高中三年语文学习水平的一个检测。
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1.确定选题确定选题首先要考虑选题的内容和价值。在中国灿若群星的文化名人中,像苏轼这样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各体中都取得巅峰成就与宗师地位的文化巨人,确实少见。用林语堂的话说,是“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他的博大精深,他的丰富多彩,他的艰难坷坎,足以引发各种各样的论题。
其次要考虑教师的准备情况。教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才能指导学生研究。在此之前,我在北师大攻读教育硕士期间,曾选修中文系硕士生导师赵仁〖ht5”,7〗王〖kg-*4〗圭先生的《宋词研究》,阅读了大量关于苏轼的研究论文和论著。可以说,对苏轼比较熟悉。所以,在指导学生写论文的过程中,比较游刃有余。
第三,要考虑学生实际。要了解学生平时对这个专题接触的程度如何,学过什么内容,听过什么评论。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苏轼诗词并不多,但生活中苏轼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如电视节目中有星期日的《荧屏诗坛》“走进苏东坡”专题,澳门回归大型文艺晚会苏东坡的词被朗诵和演唱,报纸上有著名女作家方方的话:“如果我生活在苏轼的时代,我一定想方设法嫁给他。”可见,苏东坡是个影响极大、魅力四射的人物。现实创造了研究苏东坡的很好的'氛围。
2.占有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搞研究,必须占有大量的材料。我用了8节课的时间分别介绍了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苏轼的诗、词、文、赋、书、画,有关苏轼的轶事、传说、评论,尽可能使学生对苏轼有个全面的了解。但教师的讲解毕竟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阅读和感悟。张志公先生曾说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是要提供机会,二是要保证时间,三是要给予指导(《阅读教学论集》);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要给予学生“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问题指导”(《阅读教学论集》)。我除了指导学生看一些有特色的书籍和文章,如《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浪迹东坡路》(史良昭著)、《放逐与回归》(洪亮著)、《苏东坡突围》(余秋雨)、《诗人的执着与超脱》(周国平)之外,主要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如:苏辛词有什么不同,苏柳词有什么不同,苏轼为什么屡屡遭贬……另外,指导学生到网上查资料,互相交流经验,学会怎样找到有用的网址。学生欣喜地发现,网上有用不完的资料。
3.筛选材料经过一个阶段的专题阅读后,学生脑子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是不是把所知道的材料都用在文章中呢?如有个同学想写苏词豪放中的婉约,论文准备从苏轼的身世写起,写到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然后论述他的豪放,再论述豪放中的婉约。经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把写作重点放在“豪放中的婉约”上,可从《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词中找到论据。
小组讨论提纲是写论文前的必要步骤,也是很有效的方法。通过讨论,同学们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思想逐渐明确和清晰,有的同学说像给论文洗了个清水澡,有的说像割去了赘肉,总之,使论文清爽健美多了。
4.形成论文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主要强调了三点:一是行文的规范,所有引用的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二是符合逻辑,即论文的观点要有强有力的论据的支撑,是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的,不能空发议论;三是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更不能抄袭。例如,同是写黄州时期的苏东坡,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的苏东坡是个快乐智者,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苏轼则是一个被文化群小诬陷、被小人牵着的大师。对于这些带着个人感情色彩的材料,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很多同学在完成论文后,感叹地说是呕心沥血之作,可见,他们付出了比以前更多的努力。那么,是否影响高三的复习呢?甘老师曾当场采访了两位同学,那位因写给苏轼的长诗《归去》而赢得一片喝彩的冯睿同学回答得很好:“也许我们在读苏轼时,少做了几道练习题,但所读的古书对文言文阅读有利,所汲取的文学文化知识对写作文有益,所学会的研究方法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有更深远的意义。”
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有极大的兴趣的,而且是有能力的。通过研究性学习,他们品尝到了科学研究的苦涩和甘甜。所以,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挥主体创造性,而且能磨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增强与人合作的信心和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整体综合素质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的。
走进苏轼手抄报内容篇八
大唐,千年前盛世,那里有夜夜笙歌的华清池,美轮美奂的大明宫,万国拜含元的含元殿。
武则天,她是两代皇帝的妃子,两代皇帝的母亲,更是一名皇帝。她所站的地方是世间最高点,她的悲伤喜怒,让每个人感到恐惧,她是如何走向御座,制服对手,这似乎是个难解的迷。
武则天年幼时,国师袁天罡曾给武氏一家看相,见到男装武则天便说:“此郎君子神色爽彻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武氏这时已是高龄,但膝下无子(在古代算是断后),更把希望寄托于武则天身上,对武则天极为溺爱,这样养成了武则天强势,骄横跋扈,喜爱权利的性格,武则天14岁时被召进宫封为才人,武则天的母亲深知皇宫人心险恶,想着女儿要在那里受罪,临走时哀痛欲绝,相反武则天当很镇定自若说了句;:“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才人在宫中地位并不高,属于中下,后来太宗死了,多数都去感业寺出家。当时武则天也在其内,但她岂愿当个小尼姑,便于高宗李治(当时皇帝)暗渡陈仓,这也是为什么李治常来感业寺,武则天为何能回宫的重要原因。
武则天再次进宫,被封为昭仪,赐号宸妃,与萧淑妃,王皇后争宠,武昭仪用自己的机智,在这场战斗中脱颖而出,王皇后被废,自己被封为皇后。内宫大权落入武则天手中。
武皇后利用高宗对自己喜爱,和自己的“通文史,多权谋”积极参加政务当中。之后五年,她逼得长孙无忌上吊自缢,在朝中扫除长孙无忌的支持者,使自己的权利进一步扩大。
显庆五年,高宗失明。朝中大权尽数落入武则天手中,也使武则天由幕后走向幕前。这时的高宗什么权利,虚同摆设。
武则皇后也为皇帝宝位做了牺牲和准备。当时,高宗想让李弘当太子,武后不顾母子之情,杀了李弘。后来武后扶植李显、李旦,这两人全都昏庸无能,仅是傀儡。
再后来李贞,李冲反武中,武后无留情面,皆杀之,恐怖连杀,酷刑滥用,展现武后残忍一面,也为后来称帝奠定坚实基础。
走进苏轼手抄报内容篇九
“三光日月笔,四诗风雅颂。”当浩瀚的史卷以磅礴的威势向我展开,那些闪动的文字描绘了他最真实的内心。
他将至情洋溢成笔下的色彩,将真我编织成奔腾的旋律,将诚挚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一生演绎着不朽与传奇。
痛彻心扉的'苦难,刻骨铭心的思念,在如水般流淌,流向心灵的深处。一位至情的文人,没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言,没有“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壮语。在那飞扬的笔中,他将淡淡的哀愁,浅浅的相思诉说着。
他用飘逸潇洒的语言去书写最真实、最智慧的文章。苏轼用他的一句句诗词、一篇篇文章向你证明:人生的苦涩、失落可以用冲天的豪气去稀释,苦难会在辽阔的山河、博大的胸怀前黯然失色,“酒酣胸胆尚张开,鬓微霜,又何妨?”他把豪迈铺洒,让豁达成为生命的血脉,似酒般干凛爽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他把快乐宣扬,把被贬的痛苦蒸发为理想的思索,不让自己迷失在名利场中。“浮游于天地中,放浪于形骸外,”他将自己对生命的卑微与崇高的思考一点点诉说,他把自己大彻大悟后的思想,向千年古风传达。
苏轼,不需要华丽的语言,不需要绚烂的装饰,他的名字本身就闪着熠熠光彩。这个在中华大地上响彻了几百年的名字,那份足以让每一个文人汗颜的性情。
转中永远都是炫目多彩、熠熠闪光!
走进苏轼的心灵深处,体会苏轼最真实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