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古诗教案(汇总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初中古诗教案篇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 王湾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7过故人庄 孟浩然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4 如梦令 李清照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7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8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0 逢入京使
岑参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24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 25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如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6 望岳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长歌行
汉乐府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初中古诗教案篇二
1.欣赏古诗《游子吟》,并能随音乐诵读表演。
2.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懂得感恩父母。
幼儿用书《游子吟》、录音磁带配乐古诗《游子吟》,视频韵律操《游子吟》。
一、听古诗《游子吟》
2. 教师播发录音磁带配乐古诗《游子吟》,连续播发两遍。
幼儿一边听教师播放古诗《游子吟》,一边翻阅幼儿用书《游子吟》。
3. 讨论。
教师:这首诗好听吗?书上的这幅画已表达出了这首诗的意思,请你们想一想,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幼儿讲自己看到的图画)
二、欣赏古诗《游子吟》
1. 教师给幼儿解释欣赏古诗《游子吟》的意思。
2. 让幼儿再听一遍古诗《游子吟》的录音。
3. 请个别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古诗《游子吟》。
4. 请幼儿说一说父母做的一些关爱自己的事情。
5.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爱父母,引导幼儿懂得感恩。
三、演一演
1. 教师播发事前准备好的视频韵律操《游子吟》,和幼儿一起学唱表演,教师指导。
2. 请部分学得好的幼儿尝试上台表演。
初中古诗教案篇三
一、【设计理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尝试背诵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中想象的能力
利用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借助想象,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阅读古诗的兴趣
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怀乡思亲、孤独寂寥、壮志难酬、与友人依依惜别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并描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难点:通过反复朗诵,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上课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你知道作者哪些诗或事?从题目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2、以前学习诗歌,你有什么好方法呢?板书“读”
过渡:你看,这些都离不开读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们仍然用这个方法来学习(打开课本)
三、“三读”知诗意
1、趣读,体会音韵美
(1)要你来读,你怎么读? 生:读出223的节奏停顿
(2)能不能读得更有趣一些? 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节奏呢!想听吗?你能给它配上动作打出节拍吗?比如,轻叩桌子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比如拍手读,你会吗?(自己拍、同桌互拍、轻拍桌子)
(3)练习趣读: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的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读呢!只要想办法,读古诗是多么有趣的事啊!下面你可以选择刚才你喜欢的方法练一练,也可以自己想出新的办法读这首诗,尽量要读得有趣一些!下面四人一小组,练习一下待会老师看看哪组读得最有趣!
a自由练习趣读,师巡视指导 b展示汇报:
谁愿意展示一下?(预设:读得怎么样?他们都喜欢你这种方式!大家也来试一试)
你觉得谁读得有趣,推荐一下(预设:你读得真动听!大家都情不自禁的跟着你一起读了!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我来推荐他一起来!
过渡:这首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画呢!来,请闭上眼睛(1)听读想象画面:
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你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配乐)(2)学生描述句子:
方法引导:为了让同学也能感受到你的画面美,可以使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法把句子说生动些听起来才这么美(4)再听读,强化画面:
请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遍(配乐范读)想象画面(5)组内交流:
请睁开眼睛接下来像老师那样,选择一句,和同桌一起说一说,比比看,谁描述的更美,也许古诗旁边的注释对你的理解和想象有帮助哦!师相机指导(6)汇报展示:
a.指名描述:谁来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还有谁也想描述这句诗?
b.齐读: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
3、背读,感悟情感美 a.引导领悟情感
七、【作业】
1、课后积累作者诗句
2、用你的画笔画一画这首诗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咏柳 春日 乞巧 嫦娥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 泊船瓜洲 秋思 长相思 七律长征 牧童
舟过仁安 清平乐村居
初中古诗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自己所在的生活、学习环境,确定主题,设计一幅公益招贴画。
2、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招贴画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认识公益招贴画的特点和设计要求,感觉公益招贴画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宣传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益招贴画设计的表现形式。
难点:公益招贴画设计的创意,以及将创意用图文(平面设计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搭配适当的色彩,设计的主题紧密围绕“综合,探索”活动。
三、准备工具:纸、马克笔、彩色笔等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20xx年重庆特大干旱录像。
镜头一:地壤龟裂,农作物枯萎。
镜头二:人畜缺水,老井干沽,辛苦担臭水。
问:你有何感受?
(保护自然,节约用水,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更应保护环境)
引出表达方式――公益招贴画。
(二)通过展示二组图片比较
a组为公益招贴画
b组为商业广告画
1、让学生学会讨论区别
2、教师总结公益招贴画的.概念,特点。
a、般矗立或张贴在公共场合。
b、图像色彩鲜明、强烈。
c、文字简练。
d、不以盈利为目的。
e、迅速传达信息。
(三)设计要求与方法
1、教师现场创作“环保主题”招贴画;
2、让学生分析讨论此画的组成要素,构图,图文处理等。
3、ppt欣赏不同绘制方法制作的招贴,辨析不同的视觉效果。(水粉、粘贴、电脑制作)
4、同一主题招贴画欣赏,用不同创意表达,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
(四)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要求:设计一幅“环保”为主题的公益招贴画。
(五)展示交流、评价定位
请各小组选派代表,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自评、互评,师点评总结。
(六)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案《九年级美术上册《公益招贴画设计》教案》,来自网!
初中古诗教案篇五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讲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
二、读好诗题,拉开诵读方法指导序幕
1、师生共同板书诗题,读题。
2、指名读题,要求读准诗题每一个字音。
3、指名读题,要求读出诗题的节奏。
4、谈谈读题后的初步感受。
三、诵读第一环节: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
1、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读,交流评议。
四、诵读第二环节:原汁原味地读
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要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1、教师范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遍,让学生体会两遍的不同,并感受哪一遍更有味道。
2、指导学生按平仄的读音规律(平长仄短)来读诗。
3、指名试读,鼓励摇头晃脑地读、个性张扬地读。
4、交流诵读后的初步感受。
各位同学,诗到这里,在我们的脑海里、心里有什么印象或感觉?请大家说一说。
五、诵读第三环节:入情入境地读
1、学生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第一个问题: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何以见得?
第二个问题: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何以见得?
3、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诗意。
问题:舍弟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身在他乡
杜甫 舍弟
心忆对方
4、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的心。(音乐起,学生齐读。)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诗境。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了……
依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总结:你们看到了杜甫或彷徨在戍鼓楼下,或追寻在边秋的古道上;听到了鼓声、雁声;甚至有同学看到了杜甫深夜思念弟弟辗转于床上,看到了杜甫寒夜批衣望月……此刻,在杜甫的心中有的只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课件出示,学生引读。)
6、还原故乡明月情景,进一步把握诗人思弟之心。
(引导学生想象在杜甫记忆中的故乡,那轮明月之下会出现什么画面,音乐起,学生书写片断。)
学生汇报交流
7、打破月满人圆的画面,再次走进诗人月夜思弟的情境。
学生再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中,走进诗人那颗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忧愁、思念之心。
六.《月夜忆舍弟》诵读比赛
初中古诗教案篇六
学习目标
1、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2、初步掌握鉴赏现代诗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让学生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
余光中
评价
代表作
三、研读《乡愁》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思考: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二、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三、课文图解
乡愁学案
四、主题归纳
1.《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2.《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五、写作借鉴
托物寄情的手法;形式上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六、课外积累
思念故乡的诗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2、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两汉乐府.《悲歌》)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6、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初中古诗教案篇七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初中古诗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一、整体感知:
《行路难》是一首交织着忧郁和乐观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观刈麦》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二、教学过程:
1、 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 ,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3、 赏析五、六句。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深切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这让诗人有多么的失意和无奈。
4、 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5、 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感情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6、 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 巧用历史故事
2) 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 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总之,全诗基调是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