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实用20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一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此次教育评价改革,通过五“破”五“立” 教育评价“指挥棒”全面转向。
1、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
破: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立: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
2、改革学校评价
破: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3、改革教师评价
破: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
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
4、改革学生评价
破: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
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5、改革用人评价
破: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
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此次国家的教育评价改革是切合实际、贴近民生、解决顽瘴痼疾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天与学生们朝夕相处,切身地体会到目前教育评价机制存在弊端。例如唯成绩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好差就看学生的成绩。为提高成绩,学生夙兴夜寐,还要利用假期补课,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涌现出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同时也淘汰掉了一批学生,而这些学生实际上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甚至很多出现心理问题。上述正是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的真实写照,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总体方案》第四点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可以看出,此次学生评价改革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二
课余时间我们英语办公室一起学习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改革有了新的体会。
《总体方案》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必将有利于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是践行者,要跟从国家大方向,从小事着手,从每一节课着手。
我也赞同《方案》中的这一点。学习的成果,是一个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其中,有情商、智商、志商、语商等多因素的融入并决定,分数只是多因素融合后的一种结果。浮出水面的是可以直观到的智商的结果——分数,然而潜存在水下的是不容易发现的共同培育着智商的情商、志商、语商等一系列素养。
说实话,长期的循环工作已经让我退去了刚上班的热情。然而增值评价这一项正好激活教师生机。增值评价强调的是学生进步的增幅,而不是单调、机械的数字;强调的是学生较之原有学业的增值分,而不是孤立静态、固化凝止的数量符号。
增值评分法的引入,给我们洞开了考察教师教学力的一扇新视窗。毕竟,我们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太执着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最高分、最低分等传统数据链的一成不变的固化分析上。而引入增值评价的积极作用在于拓展教学评价的多渠道,消解了评价的种种遮蔽,敞亮了评价之眼的洞察深度。
其一,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更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之方法,激发教育教学活力和积极性。其二,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完满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其三,真正有助于教育公平的落实,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活力的迸发和科学化发展。从发展的意义看,增值评价确实拥有可以期待的远景,有待教育评价界的切实努力。
作为一名上班10多年的教师,我们要趁着增值评价的改革,再次充满激情,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教师有了爱,才能点亮学生的心灵,也才能有不断创新、进取的原动力。身为教师,更要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关键是要勤于学、精于教。同时,教师要有仁爱之心,读懂学生和用爱尽责是两大重点,自觉的把教书育人作为一个“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的过程。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三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
11月2日,围绕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李俊杰常务副校长带领发规处科级及以上人员开展专题学习,并部署安排学习贯彻《总体方案》的任务。
李俊杰常务副校长指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攻坚任务,学校职能部门要主动承担起《总体方案》落地落实的责任,结合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全面统筹思考,破立并举,深入研究“破什么”“立什么”的具体举措任务。
11月6日,发规处组织全处人员精读《总体方案》全文,就教育评价改革的5个方面22项重点任务展开研讨。精读全文后,发规处全体人员结合学校发展和自身岗位要求畅谈了学习心得体会。
大家一致认为,《总体方案》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鼓舞人心,令人振奋。《总体方案》内容围绕立德树人要求,紧扣“破五唯”,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提出了系统科学的改革任务。在编制学校总体规划和深入推进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应对照《总体方案》有关要求,全面梳理相关政策、措施及方案等,系统谋划改革任务举措。
大家一致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改革的精神和奋进的姿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作出新贡献。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四
假期宅家,闲暇时光静心研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一文,感触颇深。方案中提出: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行为,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改变用分数给好学生贴标签的做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观点,重新给好学生下定义,它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回顾以往,教师眼中的好学生首先是学习好,甚至是一好遮百丑,于是入团、评优、选干按分数名次进行,甚至排座位也按成绩,这就使一些分数高的学生有了优越感,成就感,飘飘然,沉浸在片面追求分数中,忽略了其他方面的修行,也使一些学习成绩一般,思想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同学得不到认可,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那么,究竟什么是好学生的标准呢?只有学习好才算是好学生吗?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做人是第一位的,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热爱劳动,热心公益活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关心长辈……他们阳光,他们乐观,他们向上,操场上,他们身姿矫健;教室里,他们书声朗朗;扫除时,他们挥汗如雨……他们脸上绽放的是青春的笑容,他们身上充满的是青春的活力。这群浑身充满着正能量的学生,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要求的好学生吗?随着我校生涯规划课程的展开,身边这样的阳光学子层出不穷,他们的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和抱负,他们的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诗意和磨砺。他们从生涯梦、职涯梦、学涯梦等方面为自己的人生描绘着宏伟的蓝图。徐铭远同学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在十九中度过的六年时光中,徐铭远同学在健美操队刻苦训练,追求梦想,不断超越自我。2019年全国健美操冠军赛荣获一级运动员称号,2020年被山西大学录取。他的成长是我校“养正立德,多元树人”这一理念下结出的硕果。在学校开展的棋类、健美操、乐器、篮球、书法、绘画、摔柔等各种有特色的活动中,许许多多的“徐铭远”正在崛起。
校内如此,校外亦然。福利院、养老院、图书馆、社区、街道、车站,到处活跃着身披十九中志愿者绶带的同学,他们整理图书,打扫卫生,擦洗公交车,陪老人聊天……在一次次的社会实践中,感受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感受着“百善孝为先”的责任;感受着劳动的艰辛,彰显了太原十九中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十九中走过的六十二个春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学子,他们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了著名的主持人,有的活跃在赛场上,有的站在了三尺讲台……无论他们身在何方,每当回首往事时,无一不感谢母校,是母校“养正立德,多元树人”这方沃土培育了最优的你,我们今天才能在各行各业展现最美的我。
看今朝,旖旎风光秀。已走过六十二年历程的十九中,风华正茂,让我们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用慧眼去发现,用爱心去培养,用热情去浇灌,我们的校园定会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每一个孩子定会绽放出奇花异采!让我们静待花开!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五
本人通过视频深入学习了刘自成老师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解读,体会如下。
总体方案第四点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可以看出,此次学生评价改革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也希望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早日落地,生根发芽,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
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六
20xx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进行了集中论述,明确提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强调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对学校、教师、学生、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要改,坚决改变简单以考分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率先破除唯名校、唯学历是举的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给全社会带个好头,担起育人的社会责任。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
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就是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始终,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以破“五唯”为导向,就是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立足基本国情,坚持积极、稳慎、务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既大力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和导向,又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就是立足全局,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针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不同主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领域和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特点,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确实施路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破”的是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立”的是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相应提出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
改革学校评价。“破”的是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立”的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相应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
改革教师评价。“破”的是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立”的是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相应提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
改革学生评价。“破”的是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立”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相应提出树立科学成才观念。
改革用人评价。“破”的是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立”的是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改进中小学校评价,提出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读起来深受教益。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着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为深入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我校于近日组织召开了行政会与教职工大会,分别在行政会与教职工大会上传达并学习了文件精神。
xx月xx日,xxx校长在行政会上传达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并就方案中的背景、目标、重点任务作了详细的传达。陈校长要求全体行政认真学习方案,结合实际工作,坚持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营造新背景新时期下的校园良好教育环境。
xx月xx日,xxx校长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传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全体教职工讲解了方案的出台背景,目标与重点任务,特别强调了”师德师风“、”突出教育教学业绩“与”一线学生工作“,希望全体教职工进一步树立教书育人的信心,认真践行师德师风要求,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做好本职工作,争做一名好教师。
《总体方案》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学校评价的根本标准,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主线和学校办学的根本遵循。
一要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持续推进“校党委-中层党组织-党支部”三级联动,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弘扬科学精神观、创新质量观、服务贡献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
二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增强学生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为统领,以共产主义远*_**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建好课堂教学、网络思政、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社会实践、文化传承等六大功能平台和十大育人实施体系,构建系统科学、协同高效、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形成具有强大合力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三要加强校内治理结构建设。坚持章程在学校规章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推动形成以章程为核心,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内部治理体系,让治理各方“有序”,让学术治理“回归”,让民主管理“落地”,让管理重心“下移”,让办事流程“再造”。将“放管服”改革作为推动学校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口,通过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激发***办学活力,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增加动能。
《总体方案》指出,要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学校要坚持问题导向,把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作为重要任务。
一要在教师评价方面突出师德导向。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坚持以师德为先,以教学为要,以育人为本。加强师德师风宣传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严把师德师风考核,完善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核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划定师德底线红线,强化师德监督和失德失范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扭转“唯文凭”“唯帽子”的不科学评价导向,破除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建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
二要在学生评价方面突出全面导向。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体育工作,让学生在体育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加强人文和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依靠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理念。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评价导向,破除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和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等错误做法,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三要在科研评价方面突出质量导向。破“五唯”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扭转“唯论文”的不科学评价导向,广受师生关注的帽子、文凭、职称、奖励等均与论文休戚相关。破“五唯”并非去“五唯”,不“唯论文”不是说不关注重视论文,而是不以论文数量、不以论文指标数据作为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科研评价要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要清理在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科研奖励、评奖评优、学位授予等方面与《总体方案》精神不相符的文件,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分类制定不同的科研评价模式,不断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和同行专家评议机制,从而有效扭转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不良导向。
《总体方案》指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为了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将提升办学水平作为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的落脚点。
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师评价时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基本要求,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推进“自省、自律、自查、自纠”质量文化建设,将质量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加强教育教学评估机构建设,建立专业化评估队伍,实施教育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推动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持续提高质量为目标,不断改革教学过程、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要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完善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和促进成果转化的科研评价体制,对于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发现、新观点、新原某某、新机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扭转在科研领域的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推动产出更多高质量的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
三要提高支撑服务质量。学生培养和科研产出都要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和实际贡献,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以及科技创新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支撑力度。紧紧围绕服务xx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海洋强省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需求,以及行业创新发展的需要,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
目前,山东科技大学正处于全面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学校锚定发展方向、释放发展活力、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抓手,只要抓牢、抓实、抓好这个“龙头工程”,科大高铁动车组就必然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和方向行稳致远!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指出了教育评价之真义,对今后教育评价深化改革具有鲜明深刻、意蕴丰富的引领作用。
一、突破结果唯一,注重过程本位传统评价观以结果为唯一依据,过度强化了结果在整个评价中终端的关键地位,带着结果至上的浓郁色彩——这进一步导致了偏重分数、轻视过程的严重后果,甚至表象的分数似乎可以“铆定”教育乾坤。其实,分数只是冰冷、机械的数字符号,它后面还有更丰富的意蕴,需要评价主体多视角、多向度地辩证看待。学习的成果,是一个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其中,有情商、智商、志商、语商等多因素的融入并决定,分数只是多因素融合后的一种结果。浮出水面的是可以直观到的智商的结果——分数,然而潜存在水下的是不容易发现的共同培育着智商的情商、志商、语商等一系列素养。
例如,学生的成长不但源自智力活动,而且,更深层次的是取决于情感凝聚的热切度和专注度,取决于意志力量的自控度和持久度,取决于语商表达的确切度和精彩度。没有一个学生仅仅凭借着智商之高度,就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赢得贯穿过程始终的最后成就。
因此,优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教育评价不能止步于某某,还要科学评价学习主体是否享受活动过程中的情意态度、生命活力乃至质疑批判。否则,难以可持续地升华到更高级的新一轮课程学习中。过程评价较之于结果本位要困难得多。但我们要在不偏废分数的评价结果的同时,更要对生命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精神力量的生长给予特别的关注。“结果本位”与“结果过程兼顾”是区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辨别伪教育与真教育的试金石。
二、探索增值评价,激活教师生机增值评价属于新鲜的前卫概念,《改革方案》也是首次提出。它以享有“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拉尔夫xxxxx泰勒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步幅度来评价教师的绩效,而不是仅仅以单纯的考试分数。
增值评价强调的是学生进步的增幅,而不是单调、机械的数字;强调的是学生较之原有学业的增值分,而不是孤立静态、固化凝止的数量符号。这正如另一位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本杰明xxxxx布鲁姆所说: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幅度。正因为这样,增值评价决然不同于终端式鉴定评价。
在具体操作上,涉及教学创造力的增值。即将学生原有基础纳入增值评分范围,以其比较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后成绩的增长幅度。增值评价分,有点复杂:首先根据原有基础得到一个输入值,然后根据学生受教育后的成绩得出一个输出值,输出值与输入值之间的差就是增值,用公式表示就是:增值=输出值-输入值。增值评价开展得并不普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最初的“原某某”和接受教育后的“原某某”,如何转化为“标准分”比较困难。因此,《改革方案》指出,“探索增值评价”,以待逐渐推进、改进完善、方便操作。然而,增值评分法的引入,给我们洞开了考察教师教学力的一扇新视窗。毕竟,我们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太执着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最高分、最低分等传统数据链的一成不变的固化分析上。而引入增值评价的积极作用在于拓展教学评价的多渠道,消解了评价的种种遮蔽,敞亮了评价之眼的洞察深度。
其一,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更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之方法,激发教育教学活力和积极性。
其二,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完满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
其三,真正有助于教育公平的落实,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活力的迸发和科学化发展。从发展的意义看,增值评价确实拥有可以期待的远景,有待教育评价界的切实努力。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定的方案。
通过这次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及时了解党中央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观战略布局,紧跟党的教育发展步伐,把为党培养人为党育人工作落实到自己的教育工作中。
《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要原则是,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方案》确定的改革目标为: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方案》列出的五项重点任务:
二是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完善幼儿园评价,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改进高等学校评价。
五是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
《方案》组织实施,一是要落实改革责任,二是要加强专业化建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履职尽责,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涉及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涉及到不同主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以攻坚克难的勇气、久久为功的韧劲,进行系统设计、辨证施治、重点突破。
《总体方案》的基本定位和考虑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
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就是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始终,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以破“五唯”为导向,就是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立足基本国情,坚持积极、稳慎、务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既大力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和导向,又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就是立足全局,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针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不同主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领域和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特点,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确实施路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为推动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的工作机制,《总体方案》提出:“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主要设计了三项改革任务。
第一,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在健全领导体制方面,提出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在完善工作机制方面,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
第二,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提出对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在评价方式上,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结合实际进行细化,作为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依据。
第三,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三不得一严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动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总体方案》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为更好地引导广大教师履行职责,《总体方案》设计了一系列改革任务。
第一,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第二,突出教育教学实绩。第三,强化一线学生工作。
《总体方案》在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和高等学校评价中分别进行了政策设计。
第一,突出质量导向。教师科研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
第二,实施分类评价。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探索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教师科研专门评价办法。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第三,改进高校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方案的发布为深化新时代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吹响了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评价改革的号角。当然,教育评价问题不仅仅是教育发展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应用型本科教育评价更是新生事物,涉及不同领域、不同主体、不同对象,实践操作难度很大,必须破立并举,方可久久为功。
为应用型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评价宜采取学校自评和专家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按学校类别依次展开,评价对象首先应该是列入教育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普通本科高校,其次是通过合格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最后才是独立学院和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
其次,要坚决破除教育评价功利化倾向,坚持地方性、行业性、应用性的评价导向。要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突出问题和需求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针对学校评价,要坚决破除重规模轻内涵、重学术轻应用等倾向,树立坚持扎根地方、服务行业、崇尚应用的办学导向,突出企业工程师为本科生上课、“双师型”教师占比、应用型课程、应用型专业、来自企业的学位论文(毕业设计)、产教融合项目(平台)、应用性研究和成果、毕业生地方就业占比等;针对教师评价,要坚决破除重学历轻能力、重科研轻教学、重校内轻校外等现象,树立潜心教学、服务地方、全心育人的评价导向,突出师德师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学生指导等;针对学生评价,要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突出学术诚信、学习过程、知识应用、综合素养、社会实践等。
然后,要坚决破除评价模式和评价工具的简单化、模式化和僵硬化,坚持定性和定量、局部和整体、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评价原则。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取得了较大发展,建立了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等一大批高质量的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在推动高等教育公平公正、促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信息化平台泛滥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另一方面,信息化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评价模式的简单化、模式化和僵硬化等现象,违背了科学评价的基本原则。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通过某个阶段或某个时点的少量数据、少量个体和几个方面等进行评价肯定是不客观和不公正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必须坚持定性和定量、局部和整体、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等多方参与,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就必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不断完善数据平台,不断创新评价工具。
“唯名校”“唯学历”“唯称号”的用人导向,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完善评价结果运用,可以将评价结果与财政经费投入、绩效分配、合格评估、招生指标、专业认证、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学位点申请等挂钩,综合发挥评价结果的调控和导向作用。同时,也要坚决摒弃一些错误做法,不要把人才称号和数量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不要将学科科研平台数量、sci论文数量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要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用人选人的限制性条件;不要通过任何形式以合格率、毕业率、升学率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不要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等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事业需要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障碍,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更是一项必须完成好的艰巨任务。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是一部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引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重大意义。《总体方案》既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其核心要义也为学校现阶段改革发展指明了根本遵循、重要任务和指引目标。
一、贯彻“立德树人”根本遵循要加强的“三个建设”
《总体方案》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学校评价的根本标准,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主线和学校办学的根本遵循。
一要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持续推进“校党委-中层党组织-党支部”三级联动,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弘扬科学精神观、创新质量观、服务贡献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
二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增强学生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为统领,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建好课堂教学、网络思政、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社会实践、文化传承等六大功能平台和十大育人实施体系,构建系统科学、协同高效、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形成具有强大合力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三要加强校内治理结构建设。坚持章程在学校规章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推动形成以章程为核心,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内部治理体系,让治理各方“有序”,让学术治理“回归”,让民主管理“落地”,让管理重心“下移”,让办事流程“再造”。将“放管服”改革作为推动学校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口,通过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增加动能。
二、落实“破除五唯”重要任务要突出的“三个导向”
《总体方案》指出,要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学校要坚持问题导向,把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作为重要任务。
一要在教师评价方面突出师德导向。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坚持以师德为先,以教学为要,以育人为本。加强师德师风宣传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严把师德师风考核,完善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核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划定师德底线红线,强化师德监督和失德失范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扭转“唯文凭”“唯帽子”的不科学评价导向,破除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建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
二要在学生评价方面突出全面导向。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体育工作,让学生在体育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加强人文和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依靠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理念。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评价导向,破除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和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等错误做法,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三要在科研评价方面突出质量导向。破“五唯”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扭转“唯论文”的不科学评价导向,广受师生关注的帽子、文凭、职称、奖励等均与论文休戚相关。破“五唯”并非去“五唯”,不“唯论文”不是说不关注重视论文,而是不以论文数量、不以论文指标数据作为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科研评价要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要清理在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科研奖励、评奖评优、学位授予等方面与《总体方案》精神不相符的文件,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分类制定不同的科研评价模式,不断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和同行专家评议机制,从而有效扭转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不良导向。
三、实现“提升水平”指引目标要提高的“三个质量”
《总体方案》指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为了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将提升办学水平作为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的落脚点。
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师评价时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基本要求,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推进“自省、自律、自查、自纠”质量文化建设,将质量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加强教育教学评估机构建设,建立专业化评估队伍,实施教育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推动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持续提高质量为目标,不断改革教学过程、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要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完善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和促进成果转化的科研评价体制,对于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发现、新观点、新原理、新机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扭转在科研领域的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推动产出更多高质量的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
三要提高支撑服务质量。学生培养和科研产出都要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和实际贡献,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以及科技创新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支撑力度。紧紧围绕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海洋强省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需求,以及行业创新发展的需要,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
目前,山东科技大学正处于全面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学校锚定发展方向、释放发展活力、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抓手,只要抓牢、抓实、抓好这个“龙头工程”,科大高铁动车组就必然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和方向行稳致远!
近段时间,我利用工作之余,积极投身到教研教改知识的学习当中。我认真学习了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名家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杂志上面有关教研教学的文章,以及介绍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的哥白尼革命》一书。通过学习,我充实了自己的教学理论,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迸发了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现将学习中个人的片面认识,简要汇报如下:
魏书生老师通过自己潜心研究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他全新的教育理念,走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作为语文课老师,他长时间不进教室,不讲课,学生照样自觉主动的积极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仍能从繁琐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解脱,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助手,从容应对班级管理。这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而读后认真思考,魏老师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取胜于科学严谨的管理措施,还取胜于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首先他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感染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行赏识教育,学生做错事没有斤斤计较,抓住不放。不仅不体罚学生,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在学生心中伟大地位,学生受到感染,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老师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学生才会承认自己所作所为,心悦诚服地接受惩戒。其次,他能身体力行,以他自身的行为做表率,毫不懈怠地带领学生无论是在严寒或是酷暑,从不间断地锻炼身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具有坚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形成坚忍不拔的坚强的意志。作为每一位教育学生的老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长知识学本领有思想的学生,这决定我们的工作具有特殊性,我们要想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学生,我自己必须是一名德才兼备,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老师,要想锻造出好钢材,自己先要有扎实过硬的技能。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实时更新,不学习不仅不能与呼唤学习型社会这一大需要相协调,还有愧于代表着进步与知识的“教师”这一称号,更不能很好地胜任我们的工作。纵观当今教坛,教育前辈和教育同仁就教学改革做出了不懈努力,有很多宝贵的成功经验无偿的供我们学习,我们只需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就能轻松获得成功。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有新课改理念的融入,但自己的教育技术手段还很落后,大多数情况下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靠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偶尔用上录音机就能使学生欣喜若狂,学习积极性大增,课堂教学效果极佳。试想,如果在先进教学模式下,我们把预设的课堂问题,以及参考答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影像画面创设课堂情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知识将会是怎样的享受,课堂效率和课堂效果将会有怎样的飞跃,而本人在教育技术的运用方面,知识几乎是空白,因此,我要从头再来,积极学习。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感受,老师的作用就是在课堂上采用恰当的引导方法,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生活体会,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也不应是单调枯燥的串讲分析,汗流浃背的滔滔不绝,而应是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简言之,即“变讲堂为学堂”、变“一言堂”为“众生堂”。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欢快热烈的氛围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在其“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中,通过预习、展示、反馈等环节,分层次、分步骤强化了各种训练,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使他们熟练的掌握了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对比我的课堂,还有差距。学生已具备了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但采用诗歌、小品、快板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七
20xx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根本上对中国教育评价进行彻底改革。
昨天上午,湖南省召开教育视频大会,学习与解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以视频方式进行。会议由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主持,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组织部基层党办主任、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副厅长、省人社保障厅于兴发等同志分别作了讲话。我们在花垣县教体局参加视频会议,通过学习,相信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
一、评价指挥棒决定了教育的导向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说: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指挥导向。教育的主要顽瘴痼疾,根源在评价上,是不科学的教育评价造成了目前的突出问题。要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人人都看到、人人都想改、却很难解决的教育难题,只有从教育评价上进行大刀阔斧、革命性的改革,才能达到消除教育顽瘴痼疾的目的。
教育需要评价,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难以量化性。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以量化的思维对所有事物进行评价,教育便是其中之一。要对难以量化、在某些重要方面不可能量化的教育进行量化评价,不可能不出问题。分数,是用以量化评价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的主要依据。分数来源于学生的考试结果,也就是说,学生考试的结果不仅仅决定了学生的“成绩”,更决定了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成绩。为了获取“成绩”,各种怪招层出不穷:“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活着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提高1分,坏掉千人”,等等,在不正确的评价机制下,本应该是教育目的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工具”。
学生的考试分数高,就是教育质量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低,就是教育的质量低。择校、掐尖、生源大战、师源大战、教育发展不均衡就成了必然,教育乱象接踵而来。
评价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应该用不同的内容与标准。但现实并非这样,蒋昌忠厅长说:用中小学生考试分数评价老师的现象还很严重,要改过来,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条件;要破除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瑰曙副厅长说:教育的周期长,举办“少年班”是不成功的。我们没有看到教育的这个特性,以成年人的臆想替代孩子的成长规律与教育的基本常识。
从评价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真正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王瑰曙副厅长说:湖南省今年高考题目难,原因在于命题上更加突出考核学生的能力,而不是记忆力(虽然记忆力也很重要)。正如华南师大教授陈友芳说的:新高考命题要让学生由“做题”转向“做事”。
二、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是教育评价改革成功的最重要前提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加强党对教育全面领导,切实做到令行禁止,对落实不严、不到位的单位及个人进行严厉追责。这是确保教育评价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用人上,不唯学历、不唯院校、不唯是否是“海归”,“学历不代表能力,也说明不了人品。”
王瑰曙副厅长说:前不久,深圳中学招“高才师”,其录取的教师中,北大清华研究生、博士生占了很大比例,并不看好这种现象。很多人看上的是深圳中学的待遇,而不是喜欢教育,喜欢教育职业才是做好教育的最重要基础与力量。
各级各类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基本上固定,参考人数多,录取率就低,参考人数少,录取率就高。如清华、北大这样的“好大学”资源稀缺,能录取到985、211高校就读的考生是少数。王瑰曙副厅长说:绝大部分的孩子要建设祖国、服务家乡,所以我们的教育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蒋昌忠厅长还说:要传承红色基因,让孩子们从小相信共产党、拥护共产党、热爱共产党。自2013年来,我们学校每年秋季的艺术体育节都要演唱《长征组歌》,目的也在此。
三、教育评价改革要从系统出发
教育是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教育评价改革,需要从系统出发,强化整体性,大家齐行动、同方向、共发力。
教育评价改革没有“局外人”,上级组织、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都要参与其中,形成共识,回归教育本质。不急不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让每个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才能实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宏伟目标。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八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指出了教育评价之真义,对今后教育评价深化改革具有鲜明深刻、意蕴丰富的引领作用。
一、突破结果唯一,注重过程本位 传统评价观以结果为唯一依据,过度强化了结果在整个评价中终端的关键地位,带着结果至上的浓郁色彩——这进一步导致了偏重分数、轻视过程的严重后果,甚至表象的分数似乎可以“铆定”教育乾坤。其实,分数只是冰冷、机械的数字符号,它后面还有更丰富的意蕴,需要评价主体多视角、多向度地辩证看待。 学习的成果,是一个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其中,有情商、智商、志商、语商等多因素的融入并决定,分数只是多因素融合后的一种结果。浮出水面的是可以直观到的智商的结果——分数,然而潜存在水下的是不容易发现的共同培育着智商的情商、志商、语商等一系列素养。
例如,学生的成长不但源自智力活动,而且,更深层次的是取决于情感凝聚的热切度和专注度,取决于意志力量的自控度和持久度,取决于语商表达的确切度和精彩度。没有一个学生仅仅凭借着智商之高度,就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赢得贯穿过程始终的最后成就。
因此,优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教育评价不能止步于某某,还要科学评价学习主体是否享受活动过程中的情意态度、生命活力乃至质疑批判。否则,难以可持续地升华到更高级的新一轮课程学习中。过程评价较之于结果本位要困难得多。但我们要在不偏废分数的评价结果的同时,更要对生命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精神力量的生长给予特别的关注。“结果本位”与“结果过程兼顾”是区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辨别伪教育与真教育的试金石。
二、探索增值评价,激活教师生机 增值评价属于新鲜的前卫概念,《改革方案》也是首次提出。它以享有“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拉尔夫xxxxx泰勒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步幅度来评价教师的绩效,而不是仅仅以单纯的考试分数。
增值评价强调的是学生进步的增幅,而不是单调、机械的数字;强调的是学生较之原有学业的增值分,而不是孤立静态、固化凝止的数量符号。这正如另一位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本杰明xxxxx布鲁姆所说: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幅度。正因为这样,增值评价决然不同于终端式鉴定评价。
在具体操作上,涉及教学创造力的增值。即将学生原有基础纳入增值评分范围,以其比较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后成绩的增长幅度。增值评价分,有点复杂:首先根据原有基础得到一个输入值,然后根据学生受教育后的成绩得出一个输出值,输出值与输入值之间的差就是增值,用公式表示就是:增值=输出值-输入值。增值评价开展得并不普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最初的“原某某”和接受教育后的“原某某”,如何转化为“标准分”比较困难。因此,《改革方案》指出,“探索增值评价”,以待逐渐推进、改进完善、方便操作。 然而,增值评分法的引入,给我们洞开了考察教师教学力的一扇新视窗。毕竟,我们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太执着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最高分、最低分等传统数据链的一成不变的固化分析上。而引入增值评价的积极作用在于拓展教学评价的多渠道,消解了评价的种种遮蔽,敞亮了评价之眼的洞察深度。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九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
11月2日,围绕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李俊杰常务副校长带领发规处科级及以上人员开展专题学习,并部署安排学习贯彻《总体方案》的任务。
李俊杰常务副校长指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攻坚任务,学校职能部门要主动承担起《总体方案》落地落实的责任,结合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全面统筹思考,破立并举,深入研究“破什么”“立什么”的具体举措任务。
11月6日,发规处组织全处人员精读《总体方案》全文,就教育评价改革的5个方面22项重点任务展开研讨。精读全文后,发规处全体人员结合学校发展和自身岗位要求畅谈了学习心得体会。
大家一致认为,《总体方案》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鼓舞人心,令人振奋。《总体方案》内容围绕立德树人要求,紧扣“破五唯”,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提出了系统科学的改革任务。在编制学校总体规划和深入推进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应对照《总体方案》有关要求,全面梳理相关政策、措施及方案等,系统谋划改革任务举措。
大家一致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改革的精神和奋进的姿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作出新贡献。
2020年12月15日,遂川县扬芬中学叶付勇校长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并要求大家结合工作实际写出心得体会文章。通过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方向”。
《总体方案》第四点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持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性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可以看出,此次学生评价改革,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前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唯分数论”很盛行。学生考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职称考核,评优评先,选调进城。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一次的期末考试,都会将各校考试成绩打印出来,教师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本班考试成绩与全县兄弟学校做比较。有的学校也会用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绩效工资的发放。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好一点,就拼命的布置作业,大搞“题海战术”。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半夜三更都还没有休息。有的学校,老师规定学生课间活动的时间为两分钟,每餐吃饭的时间为十分钟。有的学校要求教师作业全批全改,老师改不完,就叫学生改,有的还叫家长改。
减轻学生负担,减轻教师压力,喊了多年,但成效甚微。君不见,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资料越来越多。有的学校,一门学科就有四五套资料,学生即使不休息,也做不完这些资料。有的资料,学生动都没动,就拿去卖废纸了。
值得欣慰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发现了这些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教育部规定,对于教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的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遂川县教体局大力开展大课间活动,明确规定每天要有一至二节的时间用于开展各种艺术社团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充分释放了学生压力,陶冶了学生情操,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精心谋划,有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一定会早日落地,生根发芽,国家一定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此次教育评价改革,通过五“破”五“立”教育评价“指挥棒”全面转向。
1、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
破: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立: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
2、改革学校评价
破: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3、改革教师评价
破: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
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
4、改革学生评价
破: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
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5、改革用人评价
破: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
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此次国家的教育评价改革是切合实际、贴近民生、解决顽瘴痼疾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天与学生们朝夕相处,切身地体会到目前教育评价机制存在弊端。例如唯成绩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好差就看学生的成绩。为提高成绩,学生夙兴夜寐,还要利用假期补课,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涌现出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同时也淘汰掉了一批学生,而这些学生实际上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甚至很多出现心理问题。上述正是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的真实写照,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总体方案》第四点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可以看出,此次学生评价改革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此也希望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早日落地,生根发芽,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着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社会性。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影响着教育评价结果的社会效应和效益,影响着教育评价发展性导向的实现和整个教育的价值追求。《总体方案》提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目的是确保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健康生态;
提出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选用机制,目的是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改变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的选人用人现状,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定的方案。
通过这次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及时了解党中央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观战略布局,紧跟党的教育发展步伐,把为党培养人为党育人工作落实到自己的教育工作中。
《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要原则是,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方案》确定的改革目标为: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方案》列出的五项重点任务:
二是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完善幼儿园评价,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改进高等学校评价。
五是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
《方案》组织实施,一是要落实改革责任,二是要加强专业化建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履职尽责,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涉及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涉及到不同主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以攻坚克难的勇气、久久为功的韧劲,进行系统设计、辨证施治、重点突破。
《总体方案》的基本定位和考虑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
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就是着眼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始终,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以破“五唯”为导向,就是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立足基本国情,坚持积极、稳慎、务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既大力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做法和导向,又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就是立足全局,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针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不同主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领域和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特点,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确实施路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为推动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的工作机制,《总体方案》提出:“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主要设计了三项改革任务。
第一,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在健全领导体制方面,提出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在完善工作机制方面,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
第二,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提出对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在评价方式上,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结合实际进行细化,作为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依据。
第三,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三不得一严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动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总体方案》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为更好地引导广大教师履行职责,《总体方案》设计了一系列改革任务。
第一,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第二,突出教育教学实绩。第三,强化一线学生工作。
《总体方案》在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和高等学校评价中分别进行了政策设计。
第一,突出质量导向。教师科研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
第二,实施分类评价。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探索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教师科研专门评价办法。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第三,改进高校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现就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1.战略意义。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有的地方对教育和教师工作重视不够,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亟须加大;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对师范院校支持不够;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地位待遇有待提高;教师城乡结构、学科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准入、招聘、交流、退出等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3.基本原则
——确保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执教,坚持严格管理监督与激励关怀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和把关作用,确保党牢牢掌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
——强化保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
——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深化改革。抓住关键环节,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实践探索,破解发展瓶颈,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真招实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分类施策。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定向发力,重视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教师;加大资源供给,补充一批教师;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一批教师;优化队伍结构,调配一批教师。
4.目标任务。经过5年左右努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5.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注重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定期开展教师党支部书记轮训。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健全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加强党员教师日常管理监督。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教师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争做“四有”好教师的示范标杆。重视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配齐建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兼职教师的工作量,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增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认识中国教育辉煌成就,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教育。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强化教师社会实践参与,推动教师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着眼青年教师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使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
7.弘扬高尚师德。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开展教师宣传国家重大题材作品立项,推出一批让人喜闻乐见、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展现教师时代风貌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引领,注重感召,弘扬楷模,形成强大正能量。注重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的监察监督,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
8.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研究制定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鼓励各地结合实际,适时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升师范教育保障水平。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对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采取到岗退费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改革招生制度,鼓励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院校的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或采取入校后二次选拔方式,选拔有志于从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向师范院校倾斜。强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发展、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师范院校评估要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确保师范院校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严控师范院校更名为非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确保教师培养质量。
9.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创造条件,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整合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凝聚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开设厚基础、宽口径、多样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创新教师培养形态,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造就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
10.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义务教育学校侧重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侧重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加强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推行培训自主选学,实行培训学分管理,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建立健全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和专业培训者队伍,依托现有资源,结合各地实际,逐步推进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继续实施教师国培计划。鼓励教师海外研修访学。
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打造高品质学校。实施校长国培计划,重点开展乡村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和名校长研修。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11.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办好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支持师范院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幼儿为本、才艺兼备、擅长保教的高水平幼儿园教师。创新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前移培养起点,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优化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突出保教融合,科学开设儿童发展、保育活动、教育活动类课程,强化实践性课程,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综合能力。
建立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切实提升幼儿园教师科学保教能力。加大幼儿园园长、乡村幼儿园教师、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力度。创新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依托高等学校和优质幼儿园,重点采取集中培训与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幼儿园教师。鼓励师范院校与幼儿园协同建立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12.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切实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职业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
13.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培育生力军。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文交流机制,有序推动国内外教师双向交流。支持孔子学院教师、援外教师成长发展。
服务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着力打造创新团队,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加强高端智库建设,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汇聚培养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名师。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遴选和培育中要突出教书育人,让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
14.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适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紧迫需求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改革的新形势,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全面二孩政策及高考改革等带来的新情况,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向教师队伍倾斜,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公办幼儿园人员配备规范、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创新编制管理,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配。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截留编制和有编不补。实行教师编制配备和购买工勤服务相结合,满足教育快速发展需求。
15.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行教师聘期制、校长任期制管理,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实行学区(乡镇)内走教制度,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给予相应补贴。
逐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适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鼓励优秀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鼓励地方政府和相关院校因地制宜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期服务等方式,为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培养“一专多能”教师,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地区教师补充需要。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鼓励支持乐于奉献、身体健康的退休优秀教师到乡村和基层学校支教讲学。
16.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逐步将修习教师教育课程、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新入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根据教育行业特点,分区域规划,分类别指导,结合实际,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建立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办法,遴选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按照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任职条件和资格,规范选拔任用工作,激发办学治校活力。
17.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实现职称与教师聘用衔接。将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和特级教师的必要条件。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德才兼备、全面考核,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加强聘后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完善相关政策,防止形式主义的考核检查干扰正常教学。不简单用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教师。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活力。加强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督促提高素质能力,完善优胜劣汰机制。
18.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有条件的地方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人员配备规范。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完善教师招聘办法。推动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职业院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支持职业院校专设流动岗位,适应产业发展和参与全球产业竞争需求,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职任教。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
19.深化高等学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实行高等学校人员总量管理。严把高等学校教师选聘入口关,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严格教师职业准入,将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实习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适应人才培养结构调整需要,优化高等学校教师结构,鼓励高等学校加大聘用具有其他学校学习工作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力度。配合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健全外籍教师资格认证、服务管理等制度。帮助高等学校青年教师解决住房等困难。
推动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等学校,由高等学校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任。条件不具备、尚不能独立组织评审的高等学校,可采取联合评审的方式。推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加强聘期考核,准聘与长聘相结合,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强职称评聘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和师德考核,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坚持正确导向,规范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20.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保障和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中小学教师保障责任,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公办中小学教师要切实履行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强化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
21.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地区,根据实际实施相应的校长收入分配办法。
22.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乡村教师生活。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努力惠及更多乡村教师。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拿出务实举措,帮助乡村青年教师解决困难,关心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巩固乡村青年教师队伍。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为乡村教师配备相应设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23.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民办学校应与教师依法签订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保障其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并为教师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
24.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体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高等学校收入分配自主权,高等学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收入分配办法。高等学校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本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完善适应高等学校教学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对专职从事教学的人员,适当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学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
25.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大力宣传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和“最美教师”。开展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重点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学一线教师。做好特级教师评选,发挥引领作用。做好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奖励活动,并落实相关优待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开展尊师活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突出教师主体地位,落实教师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推行中国特色大学章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教师在高等学校办学治校中的作用。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克服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
26.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要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紧扣广大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机制、整体抓质量、安全抓责任、保证抓党建,把教师工作记在心里、扛在肩上、抓在手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细化分工,确定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和责任人。主要负责同志和相关责任人要切实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建立教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的具体措施。研究修订教师法。统筹现有资源,壮大全国教师工作力量,培育一批专业机构,专门研究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为重大决策提供支撑。
27.强化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机制,确保党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优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紧迫的领域,重点用于按规定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加大师范教育投入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制定严格的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列入督查督导工作重点内容,并将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到位,真正取得实效。
【篇7】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进行了系统的指导,包括评价主体、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评价,应该说立体系统的调整了教育评价,通过结果核定和运用引领过程,直接针对当前教育的急需、针对教育教学诸多因素和环节的不足,不仅点出了目前教育如何纠偏也明确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思路,需要全体教育从业者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这也是教育从业者能力提升和个人成长的必修课必经之路。
《方案》体现了党管一切的价值引领。方案中在管理体系中对党管一切进行了贯彻落实,明确了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这不仅是管理体系的明确,也是对教育价值的明确,就是要讲党的思想、党的理念在教育中落地生根、在教育中绽放结果,让教育真正的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服务,不仅培养能力更要加强思政,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学生的本能,学生的终身核心素养。
《方案》体现了学校办学观的价值引领。方案中明确了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倾向,让学校不再追求功利的、短视的办学价值观。将“人”的成长放回学校的主要任务,学校要从目中只有分没有人变成有人、有内涵、有文化氛围,真正的将文化、将书香、将生活作为评价衡量一所学校的指标,让功利的学校回归生活、回归快乐、回归真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也有利于破解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
《方案》体现了教师职业追求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引领。方案中将师德师风放在了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将教学、将育人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回归教研、论文等作为提升教学、育人的自然总结,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论文而论文。让教师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作为自我提升的方向与目标,让教师真正的成为教师、真正的成为师者应该具有的样子,潜心教书育人,向主业发展、向培养人的价值体现发展。
《方案》体现了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引领。方案中对学生的评价进行了细化和明确,不再是单纯以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将德育作为第一要求,说明了我们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信念坚定、价值正确的人。方案中还单独设置了段落分别对学生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评价进行了说明,非常明确的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不仅仅关注分数,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终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都进行评价,体现了对学生发展方向的价值引领。
《方案》充分展现了评价导向性价值。评价的定性认定仅仅是评价的最直接、最显性的作用,但评价的影响力则主要在于过程的引领与导向。方案中开篇明确,本次评价改革的出发点就在于纠偏、在于对学校、教师、学生过程的引领,真正体现评价的导向性和引领性。以“输入”引领“输出”手段的应用,从设计上不仅是为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评”,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做”。针对过往通常将应试教育归咎于高考“指挥棒”,从根本上将“指挥棒”调整,通过将单一考试评价转变为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校从应试教育真正的转变为素质教育、转变为针对“核心素养”的立德树人。
方案对于评价的运用,不仅解决了教育整体的评价问题,也对教育系统内部科学评价进行了示范。学校教育本身就是阶段性教育,不具备为人的发展定性的功能,尤其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个人成长的基本要求,因此学校更应该是学生成长阶段的引领,学生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学校无权为学生打任何标签,因为学生迈出校门还存在着诸多可能,一定会有进一步的大幅发展。学校的评价不应是简单的“评”,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通过动态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发展阶段。所以如何更加科学的进行评价、立足发展进行评价、立足基础工作进行评价,才是评价的作用所在,才是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方案的提出,为基层如何应用评价做出了示范,做出了引领。所以无论是评价学校、还是学校评价教师、学生都应该立足于引导教师、学生如何更好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一评了之。督导关键不在于督,而在于导,导才更能体现工作的意义,才对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也才能够让评价环节也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因素,而不是独立于教育教学的“第三方”。
方案的执行计划,充满智慧和坚定。方案明确了执行计划,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完成,形成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发展态势,让评价改革结合实际逐步完成,但总体目标是明确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包括家庭、社会都有充分的理解时间、都有充足的消化吸收时间,给予理解和消化的时间和过程,就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够从认识上逐渐的进步,并能够通过不断感受新的评价标准而体会到新标准的优势,进而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新评价的思路、新评价的发展方向,让新评价方案首先入心入脑,进而更加积极的贯彻落实新评价方案,让新评价方案更彻底的落地生根,也让新评价方案更加有效的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形成新方案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
《方案》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具体落实思路之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精准施策,引领教育回归“人”的教育,关注人的发展。需要全体教育从业者乃至家庭、社会认真学习仔细领会。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此次教育评价改革,通过五“破”五“立”教育评价“指挥棒”全面转向。
1、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
破: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
立: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
2、改革学校评价
破: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3、改革教师评价
破: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
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
4、改革学生评价
破: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
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5、改革用人评价
破: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
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此次国家的教育评价改革是切合实际、贴近民生、解决顽瘴痼疾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天与学生们朝夕相处,切身地体会到目前教育评价机制存在弊端。例如唯成绩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好差就看学生的成绩。为提高成绩,学生夙兴夜寐,还要利用假期补课,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涌现出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同时也淘汰掉了一批学生,而这些学生实际上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甚至很多出现心理问题。上述正是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的真实写照,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总体方案》第四点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可以看出,此次学生评价改革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也希望新时代教学评价改革早日落地,生根发芽,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方案的发布为深化新时代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吹响了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评价改革的号角。当然,教育评价问题不仅仅是教育发展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应用型本科教育评价更是新生事物,涉及不同领域、不同主体、不同对象,实践操作难度很大,必须破立并举,方可久久为功。
为应用型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评价宜采取学校自评和专家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按学校类别依次展开,评价对象首先应该是列入教育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普通本科高校,其次是通过合格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最后才是独立学院和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
其次,要坚决破除教育评价功利化倾向,坚持地方性、行业性、应用性的评价导向。要坚决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突出问题和需求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针对学校评价,要坚决破除重规模轻内涵、重学术轻应用等倾向,树立坚持扎根地方、服务行业、崇尚应用的办学导向,突出企业工程师为本科生上课、“双师型”教师占比、应用型课程、应用型专业、来自企业的学位论文(毕业设计)、产教融合项目(平台)、应用性研究和成果、毕业生地方就业占比等;针对教师评价,要坚决破除重学历轻能力、重科研轻教学、重校内轻校外等现象,树立潜心教学、服务地方、全心育人的评价导向,突出师德师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学生指导等;针对学生评价,要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突出学术诚信、学习过程、知识应用、综合素养、社会实践等。
然后,要坚决破除评价模式和评价工具的简单化、模式化和僵硬化,坚持定性和定量、局部和整体、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评价原则。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取得了较大发展,建立了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等一大批高质量的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在推动高等教育公平公正、促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信息化平台泛滥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另一方面,信息化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评价模式的简单化、模式化和僵硬化等现象,违背了科学评价的基本原则。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通过某个阶段或某个时点的少量数据、少量个体和几个方面等进行评价肯定是不客观和不公正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必须坚持定性和定量、局部和整体、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等多方参与,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就必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不断完善数据平台,不断创新评价工具。
“唯名校”“唯学历”“唯称号”的用人导向,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完善评价结果运用,可以将评价结果与财政经费投入、绩效分配、合格评估、招生指标、专业认证、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学位点申请等挂钩,综合发挥评价结果的调控和导向作用。同时,也要坚决摒弃一些错误做法,不要把人才称号和数量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不要将学科科研平台数量、sci论文数量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要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用人选人的限制性条件;不要通过任何形式以合格率、毕业率、升学率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不要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等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育评价进行了系统的指导,包括评价主体、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评价,应该说立体系统的调整了教育评价,通过结果核定和运用引领过程,直接针对当前教育的急需、针对教育教学诸多因素和环节的不足,不仅点出了目前教育如何纠偏也明确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思路,需要全体教育从业者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这也是教育从业者能力提升和个人成长的必修课必经之路。
《方案》体现了党管一切的价值引领。方案中在管理体系中对党管一切进行了贯彻落实,明确了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这不仅是管理体系的明确,也是对教育价值的明确,就是要讲党的思想、党的理念在教育中落地生根、在教育中绽放结果,让教育真正的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服务,不仅培养能力更要加强思政,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学生的本能,学生的终身核心素养。
真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也有利于破解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
《方案》体现了教师职业追求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引领。方案中将师德师风放在了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将教学、将育人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回归教研、论文等作为提升教学、育人的自然总结,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论文而论文。让教师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作为自我提升的方向与目标,让教师真正的成为教师、真正的成为师者应该具有的样子,潜心教书育人,向主业发展、向培养人的价值体现发展。
《方案》体现了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引领。方案中对学生的评价进行了细化和明确,不再是单纯以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将德育作为第一要求,说明了我们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信念坚定、价值正确的人。方案中还单独设置了段落分别对学生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评价进行了说明,非常明确的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不仅仅关注分数,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终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都进行评价,体现了对学生发展方向的价值引领。
“做”。针对过往通常将应试教育归咎于高考“指挥棒”,从根本上将“指挥棒”调整,通过将单一考试评价转变为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校从应试教育真正的转变为素质教育、转变为针对“核心素养”的立德树人。
方案对于评价的运用,不仅解决了教育整体的评价问题,也对教育系统内部科学评价进行了示范。学校教育本身就是阶段性教育,不具备为人的发展定性的功能,尤其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个人成长的基本要求,因此学校更应该是学生成长阶段的引领,学生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学校无权为学生打任何标签,因为学生迈出校门还存在着诸多可能,一定会有进一步的大幅发展。学校的评价不应是简单的“评”,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通过动态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发展阶段。所以如何更加科学的进行评价、立足发展进行评价、立足基础工作进行评价,才是评价的作用所在,才是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方案的提出,为基层如何应用评价做出了示范,做出了引领。所以无论是评价学校、还是学校评价教师、学生都应该立足于引导教师、学生如何更好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一评了之。督导关键不在于督,而在于导,导才更能体现工作的意义,才对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也才能够让评价环节也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因素,而不是独立于教育教学的“第三方”。
家庭、社会都有充分的理解时间、都有充足的消化吸收时间,给予理解和消化的时间和过程,就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够从认识上逐渐的进步,并能够通过不断感受新的评价标准而体会到新标准的优势,进而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新评价的思路、新评价的发展方向,让新评价方案首先入心入脑,进而更加积极的贯彻落实新评价方案,让新评价方案更彻底的落地生根,也让新评价方案更加有效的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形成新方案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
《方案》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具体落实思路之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精准施策,引领教育回归“人”的教育,关注人的发展。需要全体教育从业者乃至家庭、社会认真学习仔细领会。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教育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
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着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十一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
11月2日,围绕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李俊杰常务副校长带领发规处科级及以上人员开展专题学习,并部署安排学习贯彻《总体方案》的任务。
李俊杰常务副校长指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攻坚任务,学校职能部门要主动承担起《总体方案》落地落实的责任,结合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全面统筹思考,破立并举,深入研究“破什么”“立什么”的具体举措任务。
11月6日,发规处组织全处人员精读《总体方案》全文,就教育评价改革的5个方面22项重点任务展开研讨。精读全文后,发规处全体人员结合学校发展和自身岗位要求畅谈了学习心得体会。
大家一致认为,《总体方案》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鼓舞人心,令人振奋。《总体方案》内容围绕立德树人要求,紧扣“破五唯”,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提出了系统科学的改革任务。在编制学校总体规划和深入推进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应对照《总体方案》有关要求,全面梳理相关政策、措施及方案等,系统谋划改革任务举措。
大家一致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改革的精神和奋进的姿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作出新贡献。
深化新时代教育心得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十二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全面启动教育评价改革,吹响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攻坚号角,既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山东科技大学“十四五”时期改革发展确立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学习宣传,凝聚改革共识
教育评价改革是20xx年山东省教育工作的“龙头工程”,也是我校全面开启建设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新征程的“龙头之战”,为打好这“最硬的一仗”,首当其冲是做好对《总体方案》的学习宣传,营造全校师生员工关心、关注、支持教育评价改革的浓厚氛围,为改革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加强学习宣传,发展规划处编制了《山东科技大学教育评价改革学习参考材料》,会同宣传部等部门制定了《进一步加大教育评价改革宣传方案》,利用宣传栏对《总体方案》精神要义进行了解读,在校园网、校报积极宣传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对《总体方案》进行了学习研讨,校党委书记罗公利、校长姚庆国带头撰写学习体会,为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开篇布局,被省教育厅率先在山东教育新闻网刊登,为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奠定了基础。学习才知不足,宣传方显重要,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应提高政治站位,将学习宣传《总体方案》作为近期重要工作加以推进,组织干部师生在全面学、深入学、反复学上下功夫,全面领会思想精髓,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冲破陈旧观念束缚,打破传统思维桎梏,广泛凝聚改革共识,形成强大改革合力。
二、强化问题导向,精准靶向施策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用“顽瘴痼疾”这四个字来形容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足见这些问题积淀之久、弊害之深、解决之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必须强化问题导向,深入思考、潜心研究。罗公利在开学初20xx年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一定要学会反思”,其实就是强化问题导向;强调“在认识上找差距、工作上找短板、措施上找弱项、落实上找问题、安全上找盲点”,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在改革过程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准问题发生的源头和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改革是山东科技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破什么、立什么,怎么破、怎么立,要“从建校70周年的历史方位反思,从2020全省绩效考核结果反思,从树立和践行先进的办学理念反思”,强化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教育评价改革“五破五立”核心要义,从党中央关心、师生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对标对表《总体方案》提出的5个方面22项重点改革任务,聚焦影响学校发展的堵点难点,进一步清理办学治校各环节的规章制度和文件,在面上推进,在点上突破。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根本利益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精准靶向施策,破立并举,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精准性、实效性。
三、完善评价体系,彰显质量贡献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中,在学校诸多的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评价改革至关重要。改革完善教师评价体系,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强化师德师风考核结果在专业技术岗位聘任、考核和绩效分配中的运用,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要突出教学实绩导向,完善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加大绩效考核向教学的倾斜力度,把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情况计入工作量,强化教学业绩和教书育人实效在绩效分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要突出成果质量导向,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改变“侧重用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量化指标评价科研能力”的状况,积极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是否能够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的状况转变,引导教师潜心研究,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要突出人岗相适导向,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分类评价人才,合理设置考核评价周期,不以“帽子”论英雄,不以“过往”论英雄,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推动形成不拘一格选人用人的良好局面。
四、立足区域优势,突出特色发展
《总体方案》要求“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山东科技大学作为地方本科高校,本科教育应“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办出专业特色;学科建设应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国家“十四五”规划已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列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明确要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青岛作为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在这一区域重大战略中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山东科技大学主校区地处青岛,如何能够利用区域优势,在主动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山东省“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和青岛“十五大攻势”中,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攻坚“深水区”、啃下“硬骨头”,发挥重要作用,形成新的办学特色,是“十四五”时期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十四五”时期,煤炭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压舱石作用不会改变,但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将加快向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产业分工专业化、煤炭利用洁净化转变,煤矿智能化和煤炭智慧物流将成为行业发展亮点,煤炭工业发展还需要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山东不仅是煤炭资源大省,也是第一用煤大省。山东科技大学因煤而生、因煤而兴,行业特色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十四五”时期,山东科技大学应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强化行业特色,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思想升级、行动升级、效果升级”,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强大力量,为建设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十三
xxx正高级教师(教授)、山西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科研教师、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人才、山西省师德标兵、山西省教学能手、山西省骨干教师,太原市优秀教师、太原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太原市优秀人才(龙城之星)、太原市第十一届党代会代表。被山西省教育厅聘任为山西省义务教育学科建设指导组成员、山西省中学教师培训中心特聘专家、山西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审核类行政审批专家等学术兼职。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教育系统,组织了深入的学习宣讲活动,我校也在学期末组织召开专题培训会,深入领会方案精神,指导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方案的制定,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领域的一线教师,从事三十年教育教学工作,深感评价制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蕴含的意味。如果说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那么评价就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布、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统编新教材的实施、教研活动的指导等方面相继推出新政,极大地更新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但是,教师作为国家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面对各种升学考试的压力,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重文化轻德育、体育、美育,重分数轻能力和素养,“刷题”、“机械记忆”、“不注重实践”等等现状,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明确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出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要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要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要更加科学。改革学校评价,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从而引导我们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
因此,通过深入学习领悟,使我们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对学校办学评价的标准和要求,坚定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敢于真正放开手脚,践行素质教育,落实好方案的要求。
方案中指出改革教师评价,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
这些有关教师评价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使我们教师再次认识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性,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身高为师、行为世范,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为学生做出表率,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潜心教书育人,做好学生知识和精神的引领者和塑造者。
方案指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提出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贯彻落实方案改革学生评价的具体要求,作为思政教师,就是要在学校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入课堂。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因素,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心、强国志,努力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路上,有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将不懈奋斗,执着前行,为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贡献。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十四
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底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突出教育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注重教育价值融合,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突显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四个服务”,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基调。其中,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取向,人民中心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标尺。毋庸赘言,我国教育事业
改革
发展的成就是显着的,但也不必讳言,我国当下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五唯”为代表的功利化倾向。“五唯”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学生过于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分数至上”“分分计较”,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刷题”、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有的学校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本率”“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硬指标。选用人才重学历轻能力,“学历高消费”“名校效应”“学历歧视”还在一定范围存在。高等学校中还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人才“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现象。“五唯”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价值观,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评价与价值不可分割。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价值是评价的目标和结果。教育价值观为教育评价提供尺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通过价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创新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十五
不用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不用说,中国目前的教育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中之一是以五只为代表的功利倾向。五只在教育实践中有多种表现。一些学校、家长和学生过于强调智力教育和分数,分数第一和分数关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刷问题、提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一些学校和地方政府单方面追求入学率,一个率和北清率甚至成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和教师的硬指标。选择人才强调教育而不是能力,高教育消费、著名学校效应和学术歧视仍在一定范围内。高等学校也有教师强调科研而不是教学,单方面追求人才的帽子、论文发表的数量和水平,以及论文剽窃、数据欺诈等现象。五只问题严重偏离了新时代教育的价值观,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值引导,调整和匡正人们错误的教育需求与价值观念,保障和实现教育价值观对人们教育行为的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篇渗透着教育价值观的立场、尺度,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为弘扬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了机制、行为、思想和环境保障。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教育评价是反映教育实践成效的完整系统。只有进行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顽瘴痼疾,从总体上匡正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行为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总体方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深度谋划、系统设计、全面布局,涉及教育实践的全环节、全主体、全要素、全类别以及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制度,为各级各类教育和主体落实新时代教育价值观提供机制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教育评价一定反映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层分类
创新
和改革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祛除教育中的浮躁之弊,保障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人才选拔与使用符合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的要求。《总体方案》体现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性。任何教育评价都包含着某种价值立场和尺度,促使全党全社会端正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确立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统一思想,规范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旨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主体的实践特点,分别建立了“科学履行职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五种教育评价尺度,促使主体行为回归教育本质,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优化评价结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实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良性循环,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必将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凝聚新的合力、打开新的局面,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读起来深受教益。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十六
通过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改革对学生的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使学生能更适应现代社会,改革评价体系,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全面评价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情况的评价也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
第二,我们对学生制定的评价机制必须站在“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做出新的思考,让孩子在更完善的一种激励性评价机制下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其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遵循发展性原则。表达了一种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将来和发展”的新理念。贯彻发展性原则,一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发展性评价观,破除为评价而评价的思想以及只有难倒学生才能体现评价人的水平的落后观念,反对站在学生对立面的评价和仅仅为升学而进行的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有效途径。二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角度地收集评价信息,对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作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激励他们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三要多用肯定性评价,设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表现出自己最佳的水平。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十七
教改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将新理论、新思维、新与实践活动紧密相结合,从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老师要学生学的作风,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学习新知识,通过灵活有趣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上知识是丰富多彩的,高尖科学技术,在网上随处可见,相比之下,我觉得我的知识太缺乏,我们要努力去学习,将被动变为主动。在信息时代中,网上资源共享。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是开放的;知识通过网络跨越时空,在网络上学习是没有时间、空间、权力等等条件所限制,它将世界每个角落的距离拉近,为学习知识提供良好的条件,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内容进行学习。
在学习中将原理中的重点、难点、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在实践中自己结合理论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设计,从中提高自己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使自己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取得较大收获。
学习不单学习了书本上基本知识,还体现了团队精神,自己已从事工作,从工作中我也有所认识,一个企业发展是否良好,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和生存发展,与整个公司人员的团队精神是相关的,个人的力量是单薄,所以通过学习,使自己更加体现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我们的班级进行分组开展活动。通过网络,进行师生间进教与学交流、同学之间的互习,使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的改变,在最初时,感到不太适应,总是觉得有缺陷,但当通过自己学习掌握一定知识时,感到非常高兴,渐渐地适应过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原本是自己讲解的内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寻找答案,将答案做成电子,在老师起引导下,学生替老师讲解。老师为学生搭一个学习舞台,为学生提供学习创新机会。同时老师的教案在网页上可以下载,适合成人教育,避免因工作忙而缺课。同学在学习时遇到难题时,可以将难题发到老师的网站上,通过网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班级、小组、个人在网上均建立网页,通过网页将多个单元连成一体,将他们的作业和信息放在网页,老师和学生通过网页进行教与学,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网上教学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形式,在将来的国民教育中将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也体现了教育水平的提高,标准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教学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未来的教学模式中是最受被教育者欢迎的教育模式。网上教学改变过去老师要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向开方性教学模式发展,教学重心由老师教学转向学生自主学习,在信息时代中,学习资源在网络上共享,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是开放的;知识跨越时空限制。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中,老师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互交流;学生自主选择地选择具有个性化的知识学生。
在学习网页设计的课程中,我学不但学到了网络操作的知识,如email的创建、网页空间的申请等等,而且在实践中学到许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以及提高了一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上网过程中,了解不少的高尖科技和信息技术。学习资源和理论知识不单局限于课本,在网上的资源无比丰富。
通过网络教学,学生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适合成人教育模式,学生都已参加工作,有时候工作与学习发生冲突时,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解决缺课的问题;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加强团体合作精神;在几个月的学习中,在网上学习很多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并在课堂设计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使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在这次教学中收获不少。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十八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指出了教育评价之真义,对今后教育评价深化改革具有鲜明深刻、意蕴丰富的引领作用。
一、突破结果唯一,注重过程本位 传统评价观以结果为唯一依据,过度强化了结果在整个评价中终端的关键地位,带着结果至上的浓郁色彩——这进一步导致了偏重分数、轻视过程的严重后果,甚至表象的分数似乎可以“铆定”教育乾坤。其实,分数只是冰冷、机械的数字符号,它后面还有更丰富的意蕴,需要评价主体多视角、多向度地辩证看待。学习的成果,是一个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其中,有情商、智商、志商、语商等多因素的融入并决定,分数只是多因素融合后的一种结果。浮出水面的是可以直观到的智商的结果——分数,然而潜存在水下的是不容易发现的共同培育着智商的情商、志商、语商等一系列素养。
例如,学生的成长不但源自智力活动,而且,更深层次的是取决于情感凝聚的热切度和专注度,取决于意志力量的自控度和持久度,取决于语商表达的确切度和精彩度。没有一个学生仅仅凭借着智商之高度,就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赢得贯穿过程始终的最后成就。
因此,优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教育评价不能止步于某某,还要科学评价学习主体是否享受活动过程中的情意态度、生命活力乃至质疑批判。否则,难以可持续地升华到更高级的新一轮课程学习中。 过程评价较之于结果本位要困难得多。但我们要在不偏废分数的评价结果的同时,更要对生命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精神力量的生长给予特别的关注。“结果本位”与“结果过程兼顾”是区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辨别伪教育与真教育的试金石。
二、探索增值评价,激活教师生机 增值评价属于新鲜的前卫概念,《改革方案》也是首次提出。它以享有“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拉尔夫xxxxx泰勒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步幅度来评价教师的绩效,而不是仅仅以单纯的考试分数。
增值评价强调的是学生进步的增幅,而不是单调、机械的数字;强调的是学生较之原有学业的增值分,而不是孤立静态、固化凝止的数量符号。这正如另一位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本杰明xxxxx布鲁姆所说: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幅度。正因为这样,增值评价决然不同于终端式鉴定评价。
在具体操作上,涉及教学创造力的增值。即将学生原有基础纳入增值评分范围,以其比较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后成绩的增长幅度。增值评价分,有点复杂:首先根据原有基础得到一个输入值,然后根据学生受教育后的成绩得出一个输出值,输出值与输入值之间的差就是增值,用公式表示就是:增值=输出值-输入值。增值评价开展得并不普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最初的“原某某”和接受教育后的“原某某”,如何转化为“标准分”比较困难。因此,《改革方案》指出,“探索增值评价”,以待逐渐推进、改进完善、方便操作。然而,增值评分法的引入,给我们洞开了考察教师教学力的一扇新视窗。毕竟,我们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太执着于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最高分、最低分等传统数据链的一成不变的固化分析上。而引入增值评价的积极作用在于拓展教学评价的多渠道,消解了评价的种种遮蔽,敞亮了评价之眼的洞察深度。
其一,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更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之方法,激发教育教学活力和积极性。
其二,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完满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
其三,真正有助于教育公平的落实,促进各级各类学校
创新
活力的迸发和科学化发展。从发展的意义看,增值评价确实拥有可以期待的远景,有待教育评价界的切实努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十九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加强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指出教育评价的真义,对今后教育评价深化改革具有鲜明、丰富的领导作用。
一、突破结果唯一,重视过程本位传统评价观以结果为唯一依据,过度强化结果在整个评价中终端的重要地位,具有结果至上的浓郁色彩——这进一步引起了偏重分数、轻视过程的严重结果,甚至表象分数似乎可以铆接教育干坤。其实分数只是冷、机械的数字符号,其后面有更丰富的意义,需要评价主体的多视点、多向度的辩证。学习的成果是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其中,情商、智商、志商、语言商等多要素的融合决定,分数只是多要素融合后的结果。浮出水面的是直观的智商结果-分数,但潜在水中难以发现的共同培养智商情商、志商、语商等一系列素养。
例如,学生的成长不仅取决于智力活动,还取决于情感凝聚的热切度和集中度,取决于意志力的自我控制度和持久度,取决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精彩度。没有学生只凭智商的高度就能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取得贯穿过程的最后成果。
因此,优秀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符号,教育评价也不能停留在某某,科学评价学习主体是否享受活动中的感情态度、生命活力、批判。否则,难以持续升华为更先进的新课程学习。过程评价比结果本位难得多。但是,在不偏不倚分数的评价结果的同时,也要特别关注生命发育和成长过程中精神力量的成长。结果本位和结果过程并存是区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区分假教育和真教育的试金石。
二、探索增值评估,激活教师生机增值评估属于新鲜前卫概念,《改革方案》也是首次提出。以享有现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拉尔夫xxxxx泰勒思想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学习进步幅度评价教师的业绩,不仅仅是考试分数。
增值评价强调的是学生进步的增长幅度,而不是单调、机械的数字,强调的是学生与原来的学业相比的增值点,不是孤立的静态、固化凝固的数量符号。正如另一位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本杰明xxxx布鲁姆所说,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幅度。正因为如此,增值评估肯定不同于终端鉴定评估。
具体操作涉及到教育创造力的附加价值。将学生本来的基础纳入增值评价范围,比较学生接受教师教育后成绩的增长幅度。增值评价点有点复杂:首先根据原有的基础获得输入值,然后根据学生接受教育后的成绩获得输出值,输出值和输入值之间的差异是增值,用公式表示增值=输出值-输入值。增值评价不普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接受最初的原某和教育后的原某,难以转变为标准点。因此,《改革方案》指出,探索增值评价需要逐步推进、改善、操作方便。但是,增值评价法的引进,给我们打开了考察教师教育力的新窗口。毕竟,我们对考试成绩的分析太执着于平均分、通过率、优秀率、低分、最高分、最低分等传统数据链的固化分析。引进增值评价的积极作用是扩大教育评价的多渠道,消除评价的各种遮蔽,明确了评价眼的洞察深度。
其一,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识别和选拔,还是改善教师教育的方法,激发教育的活力和积极性。
其次,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完全享受学习的高峰体验。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篇二十
跨世纪教师不但能教书,而且能写书;不但是教书匠,而且是研究者。在教学中发现题目,在研究中解决题目,教学推动科研,科研增进教学,科研能力是衡量跨世纪教师的重要指标。一方面,以教育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教师不但要解释、组织和管理知识,而且要改编和具体说明课程;不但要针对每种环境选择最适当的教法和内容,而且要确定其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围绕这些需要组织教学;不但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追踪大众媒体信息并培养学生批评性地选择和使用公共信息。教师假如不把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不对此进行深入的反思,其本身也会失去思考和发展的活力;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形,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题目,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新的题目会更敏感,更有创见。另外一方面,以专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呼吸新鲜空气,吸收丰富养料,检验发展理论,走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成为某一专业理论的专家,用最新成果指导学生,启发学生。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以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他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取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的,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师生同等对话,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养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意志、信念、动机,需要等非智力因素,实现师生间知识同步,思惟共振,感情共鸣,学生才会在轻松的状态下唤起创造的热情,开释巨大的学习潜能,取得最好的学业表现。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可以说就是引领时代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一位教师而言,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更应紧追时代步伐,把握现代化教学技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而不能墨守陈规,假如这样只会误人子弟,违反作为一位教师适应有的职业道德,是会被社会淘汰。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把握时代信息,紧随时代潮流并能正确掌控时代主流,积极有益的引导学生。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工具及传播方式遍及我们的平常生活。作为学生很轻易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冲击和左右,所以更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一些错误的、有害的、不良的信息伤害。这就要请教师应用熟练的计算机及其他途径能够迅速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并能正确引导他们。
2、学习、把握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技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作为一位教师应把握并熟练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能,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力求在授课进程中形象、生动、出色。
3、在信息化的时代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教学的进程中游刃有余。
4、重视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师应重视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书刊、电视等渠道来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题目和解决题目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必须建立教育新理念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进程中的利用,再不断的应用进程中进步教师的信息素养。西南京大学学教授陈时见在《教育变革与教师专业化》的讲座中说:“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作为‘教书者的’教师不同。”“教师从一种从业职员转变成教育者,实质上是教育从简单化向复杂化转变。”记得《与众不同的教师》一书中有那末一段话:“教室里有甚么样的教师,就有甚么样的教育,就有甚么样的国民。”因此,对当代教师素质进步,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使命。教师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严师,而且是拓展心灵聪明的人师。这就对现代教师的知识素质、职业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的客观要求。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从事实践的教师与从事理论研究者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者。
那末,在这样的一种理论支持之下,我们的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环境呢?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善课堂教学行为,重建课堂中民主的、***的、人性的、同等的、互助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从课堂环境和课堂人际氛围的改变中体验到同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和关爱,进而构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是新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也是新课程改革中融会心育的核心题目。首先,从天天做起,从每堂课做起,逐渐减少知识的灌输,增加教学活动的安排,一点点地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传统教师把学生管得太紧、太严,转型路上,教师要勇于对学生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但放手不同等“放养”,要善于安排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掌控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学生有需要时提供适当的帮助。也就是说教师从台前退居到幕后以后,要在严抓与放手之间寻觅一个平衡点。
其次,技术要先行。有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再把它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很好地整合,可以设计出很好的教学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终究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乃至可以说新技术是教师转型的引爆点。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可以说就是引领时代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更应紧追时代步伐,掌握现代化教学技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而不能墨守陈规,如果这样只会误人子弟,违背作为一名教师适应有的职业道德,是会被社会淘汰。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掌握时代信息,紧随时代潮流并能正确把握时代主流,积极有益的引导学生。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工具及传播方式遍布我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学生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冲击和左右,所以更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一些错误的、有害的、不良的信息伤害。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熟练的计算机及其他途径能够迅速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并能正确引导他们。
2、学习、掌握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技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作为一名教师应掌握并熟练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能,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力求在授课过程中形象、生动、精彩。
3、在信息化的时代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4、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和指点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书刊、电视等渠道来开展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必须树立教育新理念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再不断的运用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西南大学教授陈时见在《教育变革与教师专业化》的讲座中说:“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作为‘教书者的’教师不同。”“教师从一种从业人员转变为教育者,实质上是教育从简单化向复杂化转变。”记得《与众不同的教师》一书中有那么一段话:“教室里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民。”因此,对当代教师素质提高,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使命。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严师,而且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这就对现代教师的知识素质、职业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的客观要求。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从事实践的教师与从事理论研究者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者。
跨世纪教师不仅能教书,而且能写书;不仅是教书匠,而且是研究者。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教学推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科研能力是衡量跨世纪教师的重要指标。一方面,以教育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教师不仅要解释、组织和管理知识,而且要改编和详细说明课程;不仅要针对每一种环境选择最适当的教法和内容,而且要确定其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围绕这些需要组织教学;不仅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追踪大众媒体信息并培养学生批判性地选择和使用公共信息。教师如果不把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不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其本身也会失去思考和发展的活力;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新的问题会更敏感,更有创见。另一方面,以专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呼吸新鲜空气,吸收丰富养料,检验发展理论,走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成为某一专业理论的专家,用最新成果指导学生,启发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他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的,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养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意志、信念、动机,需要等非智力因素,实现师生间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学生才会在轻松的状态下唤起创造的热情,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获得最佳的学业表现。
那么,在这样的一种理论支持之下,我们的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环境呢?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善课堂教学行为,重建课堂中民主的、和谐的、人道的、平等的、互助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从课堂环境和课堂人际氛围的改变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和关爱,进而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是新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也是新课程改革中融合心育的核心问题。
首先,从每天做起,从每堂课做起,逐渐减少知识的灌输,增加教学活动的安排,一点点地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传统教师把学生管得太紧、太严,转型路上,教师要敢于对学生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但放手不等同“放养”,要善于安排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学生有需要时提供适当的帮助。也就是说教师从台前退居到幕后之后,要在严抓与放手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其次,技术要先行。有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再把它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很好地整合,可以设计出很好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甚至可以说新技术是教师转型的引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