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学设计(模板1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高一教学设计篇一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本框题是政治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概念、原理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一、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大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上。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的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略)。
20xx年中国的人权事业的新进展。20xx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人下降到20xx年的2900万人。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71.4岁。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的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保护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
(1)民主及其阶级性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民主的含义,思考:应该怎样理解民主的含义及其阶级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专制独裁制度相对立的。其次,民主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民主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民主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突出经济建设服务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内外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课余作业
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分析我国政权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异同。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国家的有关知识,要紧紧抓住国家的本质和鲜明的阶级性质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政治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高一教学设计篇二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二、作者介绍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代表作《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祖父
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3.杜甫诗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绝句四首》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高一教学设计篇三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教学重点: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三、解决办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一、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二、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同学们,这首词气势雄浑,磅礴浩荡,有气吞天下之势。正如有人评价苏轼的风格说:“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个评价很恰当。苏轼的诗词是这样,他的散文又怎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一篇着名的散文《赤壁赋》,仔细体会他散文的风格。
二、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
苏轼的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2背景性资料。
苏轼被贬黄州。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_,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_的把柄。那些_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可采取个别诵读、整体指导,再集体诵读的方法。
四、品读课文第1、2段。
问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明确: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第1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问2:第1段中所说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指《诗经》中《月出》。第2段中,又写出了扣舷而歌的歌词。试比较这两首诗歌,想想它们在内容、情感上有何不同。
明确:《月出》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思慕的焦点只在爱人身上,写出男子的焦灼心情。《赤壁赋》中之歌虽从《月出》化出,但胸怀、境界却更加邈远空阔。歌的前句叙事、写景,与赋中月夜泛舟的情境相合。“渺渺兮予怀”与“劳心悄兮”一样是直接抒情,但歌中的“美人”未必是哪位美人,倒令人想起屈原诗中喻指的圣主贤君与美好理想。因而歌中表现的是一种政治的感慨,在知音难觅、天各一方的叹息中,已然包含了淡淡的哀愁。
问3: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明确:第2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悲:客的萧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五、总结、扩展。
“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文如此,诗亦如此。《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亦由写景起笔,由如画之江山,引出千古风流人物。本文也大致是这样一个思路。先写秋夜荡舟、饮酒放歌之乐,再写萧声之悲,都是为下文作铺垫,意在引出作为主体的主客问答。后一部分的课文,我们下一课时再作品读。
六、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背诵1、2段,熟读3—5段。
第二课时
一、品读3—5段。
问1:第3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_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既是英雄又是诗人的人物最终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问2:第4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问3:结尾段感情如何?
明确:“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
问4: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问5: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是什么?
明确: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问6:为什么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明确:
(1)引出赋的特点。赋,始于两汉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为主”。形式上:句式对称整齐,声律和谐押韵(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二、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三、扩展:比较阅读。
1阅读《后赤壁赋》,体会两篇《赤壁赋》的思想意义、写法方面的异同。
讨论题:
(1)第1段“找鱼找酒”的叙述在构成情感线索上有什么作用?
(2)梦中遇见道士的描写有什么寓意?
(3)写了梦游的经过后,作者又添了梦醒寻道士的一笔,寓意是什么?
4)《赤壁赋》有直接表达情感的特点,与之相比,《后赤壁赋》有什么不同?
2《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与《赤壁赋》有何异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古代英雄的向往,这是强烈的家国情怀。同时发出功业难成、光阴虚掷的感慨。词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可以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情。
《赤壁赋》:作者超脱了被贬谪的苦闷,也超越了人生短暂的苦恼,进入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深一层的思考。赋抒发了丰富的情感,更阐发了人生哲理,可以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理。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则读书笔记
高一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希姆博尔斯卡的生平、创作风格和她的作品。
2.理解《底片》的内涵。
3.鉴赏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教学中难点: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希姆博尔斯卡,即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25年7月2日生于波兰波兹南省库尔尼克的布宁村。1931年举家迁居克拉科夫,从此希姆博尔斯卡就一直生活居住在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姆博尔斯卡在地下秘密学校完成中学学业,随后在铁路部门工作。1945年波兰解放后,希姆博尔斯卡进入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攻读波兰语言文学和社会学。同时开始写作,在《波兰日报》的青年副刊《斗争》上发表了她的第一首诗《寻找词句》(1945年)。195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我们为什么活着》,并于同年被吸收为波兰作家协会会员。
1953年成为《文学生活》周刊的编委,并主持该刊的诗歌部达20多年之久。
1954年出版了她的第二部诗集《询问自己》,并获当年的克拉科夫城市奖。
1956年以后,希姆博尔斯卡相继出版了诗集《呼唤雪人》(1957年)、《盐》(1962年)、《一百种乐趣)(1967年)、《任何情况》(1972年)、《巨大的数字》(1976年)、《桥上的人》(1986年)和《结束和开始》(1993年)。由于希姆博尔斯卡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她先后获得了波兰文化部颁发的国家文学二等奖(1963年),德国的歌德奖(1991年)、赫尔德奖(1995年)。1995年波兹南的密茨凯维支大学还授予她“名誉博士”称号。1996年,希姆博尔斯卡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说她的诗歌“以精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中若干方面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诗人表示,她将把这笔奖金的一半以上用于发展波兰的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这对波兰非常重要。
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我们为什么活着》和《询问自己》为代表。在这个时期里,她的诗歌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和罪行,热情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1956年以后,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形式和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想象力更为丰富,也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诗歌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自然和动物、科技和发明、爱情与婚姻、贫穷和富裕、欢乐与痛苦……都在她的诗歌中得到了反映。然而作者在描写这些客体时,并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又不完全采取超然的态度,她对所描写的主题既深切关注,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而且往往被自嘲、幽默、讥讽等冲淡和掩盖。在表现手段上,希姆博尔斯卡喜欢采用提问和对话的方式去提出一些极富哲理性的问题,她的诗歌语言也极富个性,往往明白如话而又含义深奥,带有警句和格言的意味,令人回味无穷,从而使她成为波兰当今最杰出的一位女诗人。
希姆博尔斯卡是一位谦逊的诗人,她认为了解诗人的生平对理解她的作品无所助益,研究诗歌必须从哲学和语言角度入手。所以她从不写自传,不喜欢接受采访,更不愿意向他人吐露私生活。有关她的个人资料公开的非常稀少,给我们的搜寻带来很大困难。
二、这首诗比较难理解,可以让小组讨论,通过学生的争论,从不同角度尝试理解诗的内涵,这是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学生很少见到底片的样子,可以用幻灯展示几幅底片,帮助学生理解底片中的形象与真实形象的不同。学生阅读,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底片》中写了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实的事物在哪几个方面的对比?
2.《底片》通过这些对比表达了什么思想?
三、小组交流。老师组织学生按小组发言,小组之间可以争论。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老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
1.作者对底片的影像做了准确的描述,指出了底片中的景物和人,她写到了天空、乌云、太阳、樱桃树、花和底片上的人。她特别注意到了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实的事物在几个方面的对比:
第一,黑白色的对比。真实世界是五颜六色的,反映到底片中只有黑白两色,这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效果,既真实又不真实。
第二,左右位置的互换。底片从正面看和反面看,它所反映的影像是一样的,但是左右刚好相反,而看底片的人很难知道哪一面是正确的。
第三,鬼魂与活人的对比。真实世界生动的人物到了底片中,感觉就像鬼魂一样。
2.诗的内涵的理解:
理解一:因为上述这些对比构成的奇妙的感觉,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界线,将内心的感觉与真实的世界融为一体,所以就有了问候和提问,这也可以看作自己向自己问候和提问。心灵的自我沉思借底片这一独特的客体找到了一种表达的方式。
理解二:是对生活真实性的怀疑。
理解三:现实生活是无法用一种形式准确反映的。
四、师生探讨:《底片》有哪些独特的艺术特点?
本诗的语言明白如话却含义深奥,令人回味无穷。
在表现方法上,本诗采用了白描、独白的方式。
在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单一和多样等等方面形成了一种张力,因此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
高一教学设计篇五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了几丈远。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嗳!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噔噔噔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
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后,自己便在做田界的石头上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的缘故。女同志下连队,就有这些困难。我着恼的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这时,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在家时你干什么?”
“帮人拖毛竹。”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我又问:
“你多大了?”
“十九。”
“参加革命几年了?”
“一年。”
“你怎么参加革命的?”我问到这里自己觉得这不像是谈话,倒有些像审讯。不过我还是禁不住地要问。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我还想问他有没有对象,但看到他这样子,只得把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两人闷坐了一会,他开始抬头看看天,又掉过来扫了我一眼,意思是在催我动身。
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这是我的不是,人家走路都没出一滴汗,为了我跟他说话,却害他出了这—头大汗,这都怪我了。
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这里离前沿有三里路,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显然,小学已有多时不开课了。我们到时屋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眼睛熬得通红,用一片硬拍纸插在额前的破毡帽下,低低地遮在眼睛前面挡光。他一肩背枪,一肩挂了一杆秤;左手挎了一篮鸡蛋,右手提了一口大锅,呼哧呼哧地走来。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抱歉又诉苦,一边还喘息地喝着水,同时还从怀里掏出一包饭团嚼着。我只见他迅速地做着这一切。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我问清卫生员,原来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哪怕有一二十条棉絮也好。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了,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的,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个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惟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
“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
“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
“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
“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撒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_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做些零碎活。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
“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个接—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___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号”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击第一道鹿砦,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在打”,或是“在街上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些,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的“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几副担架挤在—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_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经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来,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一九五八年三月
高一教学设计篇六
职高高三英语教学反思:
英语教学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艺术,而英语课堂更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特别是职高英语课堂,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认真构思,变学生的“煎熬”为“享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英语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从事多年职高英语教学工作,以及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罗列几点反思,以帮助正在忍受“对牛弹琴之苦”的职高英语教师摆脱困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学会英语,不但多了一对耳朵、一双眼睛和一条舌头,甚至是多了一个头脑!对于我们职校的学生来说,学会简单的英语,掌握简单的英语对话,实际上无形之中也是为自己开创了一条就业之路!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在此,我总结以下几点教学反思。
反思一、职高英语教师应该带着情感进教室
众所周知,职高生英语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可以说是谈“外”色变。尤其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近几十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和态度等,对英语学习的效果乃至成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如何将素质教育理论引入外语教学是当前外语教学战线的一大课题。因此,英语学习成功的因素中,除了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所以职高英语教师要在英语课堂上注重寓教于乐,多组织英语课堂活动,由浅入深,首先从心理上让学生接受英语,理解英语不仅是知识,更是我们日常交际的一个工具,明白我们既然能掌握世界上最复杂的汉语,那么掌握英语也并非难事。
反思二、职高英语教师应有与时俱进、与生活接轨的发展意识
学习英语不仅要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服务学生未来的生活,方便学生未来的工作。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职高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认为职高英语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越来越简捷。说话简单快捷,是现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征。现代英语在这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一字多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英语词汇急剧增加,我们发现,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如,“input”(输入电子计算机的数据),“store”(电子计算机的储存),“drive”(计算机驱动器)等。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也许是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强大的原因,美国英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以使用美语和发美国音为时髦;口语不断侵入书面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有正式、非正式、书面语、口语、方言、俚语之分,然而当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当然,我们的英语教师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现代英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那么,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会发现所学的英语是多么bookish(书呆子气)。而教师自己则可能甚至连小学生所津津乐道的一些常用语也可能会出现理解性的错误。
反思三、职高英语教师应有文化意识和注重培养学生日积月累的意识
在职高英语教学中,课文简单易懂,所含的信息量少。很多英语教师忽视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不注重旁征博引,而导致了一些语言情景的不真实和虚假语言的产生,特别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首先任何词汇都是文化信息的主要浓缩,而不是孤立存在着。对英语词汇的准确理解,和对语言环境的认识、创设和把握,需要对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对该族文化历史的研究和学习,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了解,而读原版英语经典著作的学习,是达到这三条的捷径。
其次很多职高英语教师不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相反为减轻学生负担,自作主张,为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量“瘦身”,并且,忽视对词汇应用能力的巩固和补充,不学习语言规则、不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其本质无非是要学生死记硬背、鹦鹉学舌,导致英语应用能力成了空中楼阁,从而成了中学生学英语的瓶颈。
反思四、注重英语教学的连续性,不能把英语教学变成简单的闹剧
诚然,职高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的,和其他学科一样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好老师,但是单靠唱歌、游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所以,英语教学还应该循序渐进,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让学生逐步提高,而不是得过且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地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能培养学习能力,也难减轻学习负担。
概括地来讲,职高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不仅要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还要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上,注重学以致用,服务专业。这不仅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同时还是教师“因材施教”“实事求是”等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活用教学方法,让英语课堂成为学生心中真正“百草园”的高度体现。
拓展阅读:英语单词怎么记忆?
一、以发音规则为基础增强学生语感
英语最早来源于拉丁语,是一种以音标为基础的语言文字。因此,要学好英语,提高英语单词的记忆质量,必须要做好发音练习,培养英语语感。而语感的培养,又有多种记忆方法。如以发音规则与发音特点为基础记忆单词的方式。具体来看,在“sunrise”一词中,可将“sun”和“rise”分离成两个读音,结合“sun”联想“太阳”,“rise”联想“上升”,进而掌握“sunrise”的'“日升”之意。此外,英语老师可让学生多通读课文,朗诵英语小短语,从而有效提高英语单词的记忆效率。从某种程度上看,联系英语的发音规则,掌握英语语感,是记忆英语单词非常重要的方法。
二、结合实物和图片做直观教学
英语单词是抽象化的字母组合。若单纯地从字母组合记忆出发,极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到英语单词的内涵。所以,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初中英语老师可适当地结合实物和图片,将抽象化的字母转化成具象化的图像,让学生自动联想单词背后的生动画面,进而理解单词的内在含义。如在说明“car”这个单词时,英语老师可事先向学生出示小轿车的图片或实物模型,并提问“thisisacar?”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记忆兴趣,让学生自觉动脑记忆单词及意思。事实证明,用图片或实物模型等具象化事物转化英语字母,可大力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展现英语单词意义,建议初中英语老师在课前可多收集风景照、简笔画等图片,以方便在单词教学过程中展示、说明和提问。
三、利用形象记忆法调动学生想象力
学习英语,最忌讳的是死记硬背,最佳的方法是结合感官体验英语单词的内涵与英语的魅力。因而,初中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时,要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体验,让学生尽可能调动自己的表情与动作学习英语。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如在教授“父母、兄弟、姐妹”等单词时,老师可让学生按照书本对话开展情景对话与角色扮演,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每一个单词含义,并记住单词的意义。除此之外,英语老师还可适当地给初中生提供富有乐趣的活动,如猜谜语、做游戏等,使学生得以全身心投入,努力记忆单词拼写过程及其内在含义。如果课堂时间允许,建议老师每天让学生进行三到五分钟的语言练习,如用英语打招呼、用英语提问、用英语编撰自演专题会话等,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总的来看,只有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转换成主动学习状态,才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英语单词记忆效率和质量,增强学生的单词记忆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信息的接受能力。
高一教学设计篇七
主题思想
《百合花》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选择了前沿包扎所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的人物作精心的描绘,从一个侧面,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在选材的角度和刻画的侧重上,都是独具特色的。
词语解释
【包扎】包裹捆扎。
【珠烁晶莹】像珍珠那样闪光,像水晶那样明净。
【张皇】恐慌、慌张。
【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
【讷讷】说话迟钝。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憨憨】傻气,难为情。
【踌躇】犹豫。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尴尬】形容很窘迫的样子。
【讪讪】难为情的样子。
【嘟哝】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鹿砦】形似鹿角的障碍物,用树木的大枝杈钉成,用以阻挡步兵或军用车辆。
【耽搁】停留。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劈手】形容手的动作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
【气汹汹】非常生气的样子。
高一教学设计篇八
游戏教学法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文/刘晓蕾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最大效果地掌握英语知识至关重要,而游戏教学法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用游戏形式学习单词、句型,练习新语言点,使学生寓学于乐,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获得英语知识与技能。
关键词:英语教学;游戏教学法;寓教于乐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学艺术性相结合的主要形式。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他的教学技巧就表现得越娴熟新颖,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也就越显著。教无定法,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更多地运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里高效地掌握知识,发挥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成就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游戏教学法是一种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最多、效果也比较好的教学方法。由于游戏教学法贯彻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所以大部分教师都使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不仅是一种先进的`和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是教师致力的一个方向。教,必须是各科教材中的内容,不能脱离原有的教育材料,尤其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乐,必须有比较成熟的游戏法则,有很强的竞赛性和极大的趣味性,在一定的前提下,给学生较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因此,游戏要求简短易行,()有趣味,而且要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充分考虑教学目的和要求,注重教学效果,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考虑游戏的内容和形式。
游戏教学法使学生把要掌握的知识采用各种游戏形式进行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例如,我们在学习现在进行时态时,把学生分成小组,从其中一组中选出一个学生表演一个动作,另一组的某个学生根据这个动作说出一个句子。如果表演的是游泳的动作,可以说heisswimmingintheswimmingpool.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课堂充满活力,还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语法要点,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时态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英语学习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避免了课堂的枯燥无聊,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英]patadler.做游戏教英语[m].刘静和,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徐小贞。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单位河北省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高一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 整理掌握文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知识。
2. 能根据表达目的选择恰当的措辞和语气。
3. 认识青春,把握青春,尊重父母,自我反省,平等对话。
教学重点:
创设适宜气氛,促进学生探讨,自主体悟青春及与父母沟通的意义和技巧。
教学难点:
入乎课文之内,出乎课文之外,自主体悟课文主旨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
1. 通过设计的活动,形成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多重对话关系,体验青春美好和父母艰辛,重视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
2.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储备,在对话交流中,逐渐体悟到青春易逝,体悟到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们烦恼。今天我们学习台湾作家杨子的散文十八岁和其他,也许能解除我们的不快。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十八岁和其他》
推进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对父母有很多话,有很多牢骚想说,能不能说出来,让我们倾听,集思广益,想想解决办法。(讨论)
生1:我觉得父母就知道关心我的考试成绩,烦死了。
生2:我爱看nba,可人家就是不让看,星期天也不让看。
师:可怜天下“孩子们”的心啊!大家刚才谈的,似乎在揭示一个矛盾,矛盾双方就是父母与孩子。究竟应怎样看待这种状态呢?请大家认真阅读第二部分“两代人的矛盾”等会儿我们再结合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读第二部分
师:好,读完后大家再畅所欲言。哪位同学如鲠在喉,想一吐为快?————好,有请。
生:略。
师:用原文回答
生:“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噪。”
生:“这话说得真是一针见血,好像就是说我。不过,有时我也很清楚,但不知为什么,就是改不了这些臭毛病,就像是‘青春疙瘩痘’一样。”
师:大家说得多好啊。我用一个词来概括各位的做法:自我反省。也许我们习惯于关注他人,而常忽视了自己的错误。自我反省,是种冰释矛盾的巨大力量。
板书:自我反省
师:那么,原文中提到如何“化干戈为玉帛”的呢?
“父母与子女间”要“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大家尽可能地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
师:简洁点。
“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
播放周华健歌曲《亲亲我的宝贝》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长大了,然而,谁会忘记是父母的爱把自己养大的啊。可是,不少同学平时一听到父母的话就烦了,就急了,甚至发火了,赌气,摔东西,甚至出走。“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更令人满意开怀的啊!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孩子为最。”我想换种说法:“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父母既为人生导师兼为挚友更令人满意开怀的啊!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父母为最。”
板书:父母知己
众生读第三部分
师:哪为同学先拔头筹说说你的看法?
生:读书既苦,但同时又是乐的。
生:读书苦与乐并不矛盾,苦未尽甘从何而来?
生:读书的苦与乐是两种高低不同的境界。
(生略)
师:简评略 大家有多少认为读书是很快乐或是基本快乐的呢?
举手不会很多
师:什么原因呢?
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生:对父母依赖心理太强了。等等!
(生略)
板书:读书最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青春,把握青春,尊重父母,自我反省,平等对话。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对话沟通体悟。
众生独自写作,五分钟后同桌交流
生:青春像朵花,清新可人,总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青春像只鸟,确切的说是只鹰,有着远大的志向,有着顽强的毅力。
青春像幅画,没有油画那繁多的并且浓重的色调,有的只是清新的并且明亮的色彩。
青春像串风铃,在阵阵清风中,演奏出美丽的乐章。
青春不是无休无眠,是需要安慰的;青春不是珍贵,是昂贵的消费不起;青春不是寂寞,是找不到同类。
师:我们欢欣,我们自豪,因为我们正拥有如此美好的青春。青春万岁!
板书:青春万岁!
活动体验
学生讨论发言。
师:你们和父母间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讨论发言。
师:课文中那些话讲到同学们的心坎上了?
学生讨论发言。
课堂小结
师:大家看黑板,哪位同学能根据板书来总结一下?
讨论
青春是美好的,在美好的青春时光里,不要忘了我们身边的知己———那就是我们的父母,不要忘了要与父母主动沟通和自我反省,同时,更不能忘了,珍惜时光,刻苦读书,因为读书最乐。
布置作业:
请阅读《傅雷家书》摘选和李春波演唱的《一封家书》的歌词,结合个人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父母知己
青春万岁
主动沟通
高一教学设计篇十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应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识,做事,共同生活,生存的导师,让学生不断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这是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解放了教师的思想,鼓励教师的课堂改革。
新课改也给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尊重师生对教材的能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给教师更广泛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职业英语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就是要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讲解,使学生打好基础,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继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水平,只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技术能力硬的职业中学生将不再是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
高一教学设计篇十一
课题故都的秋主备课人闫建光上课人
时间2008、11、年级高一班级
课
时
教
学
目
标(三维)第一课时
一、了解郁达夫及其生活时代。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文章首尾呼应,回环往复的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明确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秋景图。
难点:从作者所描写的秋景中感受“十足”的“十分”的秋意。
教学方法与手段
用多媒体展示郁达夫及其生活时代
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归纳文章结构,并讨论秋景中的秋意。教师主要进行引导。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文章的整体构思和景色特征,为第二课时分析作者情感铺垫。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集体备课
第1课时(总共2课时)
个性化操作
一、导入: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写出了自己对秋的感受,也写
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一八九六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十五岁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一九一三年留学日本,一九二一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了创造社。七月,发表第一部小说集《沉沦》,一九二三年七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反复朗读全文,明确文章内容结构:
1、前后联系
问:文章如何引出故都的秋的?又是如何结尾的?
--通过比较。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比较。
2、中间内容
问:中间内容分几部分?
--绘秋(3----11)、论秋(12)。
(二)品析故都之秋
问题探究;
1、作者如何表现“故都的十足的十分的秋味”的?
-----借景、比较。
2、何景?用恰当的语言归纳。
庭院赏秋槐蕊诉秋寒蝉鸣秋奇雨念秋枣子闹秋(参考)
3、如何理解这图景中“十足的”“十分的”秋味?(教师可就其中之一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学生可对其他的图景进行讨论分析并作课堂交流。)
例如:庭院赏秋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的秋草(这里的秋意:天高、日朗、花冷草衰,和南方之秋比较,“清”“静”之特点一览无余。)
四、小结
齐声朗读课文第一段。
秋是清的、是静的,感受欣赏这清的、静的秋天确实是十分的惬意的,可是饱尝秋之悲凉也成为作者的渴望,这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探究这有点奇怪的趣味。
五、作业:
你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文?把你最喜欢的的一篇(首)介绍给同学,并作简要的分析,明天上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让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诗文作交流,不知准备好了没有?(此环节是为下文作铺垫)
(选两个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诗文)
二、探究作者的主观情感
(一)回顾故都秋景,并认真阅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和前面的描写有什么关系?
-------深化秋景的意义。
解读:秋能是“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因此看来,作者之所以“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不仅是想饱览故都秋景,更是从这故都的秋意中感受中国那浓浓的秋的文化。)。
展示投影:
1、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个性化操作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归纳:由此看来,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不仅是季节,更是一种文化,他所说的饱尝秋秋之清静悲凉,更多的是指由秋的气候景象引起的文化中的“清”“静”“悲凉”。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课题故都的秋主备课人闫建光上课人
时间年级高一班级
课
时
教
学
目
标(三维)
一、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体会作者浓厚的文化情怀,
二、品味文章的语言,掌握运用语言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
学习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
难点:理解“饱尝”秋之悲凉的文化情节。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语言的品味主要通过对特色词句的反复朗读咀嚼并讨论来完成。
主观情感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来完成。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同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集体备课
个性化操作
三、语言艺术探究
1、语言平实朴素中见美。
2、音乐之美
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四小结秋象一首诗,深沉而含蓄;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像一首歌,忧伤而又苍凉。郁达夫先生正是用他自己的心去感受故都的秋,真是一物一景总观情啊!
故都的秋教案(高一必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高一教学设计篇十二
本学期,我任教07计算机、07电子信息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学。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热心支持和帮助下,我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下面我把-第学期的工作做简要的汇报。
我热爱教师工作,把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是教师的最高美德。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圆满完成学校领导教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查找不足,及时纠正,对别人的缺点,则尽量宽容。我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意教师形象,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和谐的氛围,使自己不愧为人民教师的称号。我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处理问题及时,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一方面,我尊重和信任学生,另一方面,我又严格要求学生。我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既统一严格要求,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我本着对职业负责、对专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勤勤恳恳地工作着。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德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教师,首先需要拥有高尚的师德。我热爱教师工作,把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是教师的最高美德。我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圆满完成学校领导教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查找不足,及时纠正,对别人的缺点,则尽量宽容。我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意教师形象,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和谐的氛围,使自己不愧为人民教师的称号。我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处理问题及时,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一方面,我尊重和信任学生,另一方面,我又严格要求学生。我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既统一严格要求,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二、能
本学期,学校安排我做张舒老师的师傅,我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在英语教学方面取得的一点成绩,认真帮助张舒老师分析教材特点,使之在教学能力和教材的把握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我有空便听张舒老师上课,指出她课堂上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帮助她尽快成长。
与此同时,我也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苦下功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接收一个班级,发现学生听说的基础比较薄弱,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采取上课加强单词的读音训练和强化巩固,同时让学生尽可能从说单词到词汇,再到句子,一步步循序渐进,课后要求学生个个到我身边背课文,训练学生的语感。同时,系统教授学生音标以及拼读方法,使学生读单词时不再死记硬背,并为以后的自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现在多数学生看着单词音标,都能自行说出正确的读音,能听懂老师用英语提问的句子,并较快做出反映。
三、勤
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我每天坚持在学校认真工作,不迟到早退。当要外出听课时,认真履行学校的调课制度,将我的课调整好,做到不因任何公事私事耽误教学工作。我还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教研活动、升旗礼,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不落下每天的本职工作。
虽然我很早以前就是是市级骨干教师,但我深知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和不解,所以我坚持做到手勤,脚勤。我认真做好上级交给我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即时补救不足。我还认真组织好英语教研组每周的研讨活动,负责安排好听课评课和理论学习等各项工作,同时带头上好示范课。
四、绩
作为教师,首要的是组织好自己的教学。刚接手五年级新班级时,我按照以往自己的教学惯例,基本上采取全英文组织课堂教学,可是发现学生的口语相当薄弱,基本上听不懂老师的问话也无从回答。于是,我马上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是在五年级的教学中,见缝插针似的加入四年级的词汇及句子,不时的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加强基础训练,在积累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在不断训练口语的听说习惯,渐渐地学生习惯了我的教法,到现在,新授课基本上都能用全英文来组织课堂教学。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学生基本上也都能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积极撰写教学心得,分别有文章获得发表和获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师德师风总结
本学期的工作以近尾声,在师德师风方面,我有许多值得总结的地方,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
在思想方面:本学期我坚持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教师公德。为人师表。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用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对待学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师育人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赞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区举办的骨干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在学习中,我更加深了师德对学生的影响和对自身的提高所起的作用,让我明白要用一颗爱心来对待孩子,要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当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诚信、守礼。受教育者要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品德。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本学期我自觉得运用新时代的师德师风来进行班级的管理的。平时做到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勤奋好学。严厉并不是苛刻,不把学生当作发泄的对象,事实处处讲原则。在班级建设中,虚心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讲求民主化和制度化。真正使师生关系发生重大的变化。以前的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但现在则要求教师对学生也应尊重,这是个进步。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在关爱和严格要求学生上要提出新的标准。
本学期我还加强了自身的品德修养。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早就说过,人者,德为先。未学文而先学文德,未学武而先重武德,学好文武,不光是光宗耀祖,最主要的是报效国民。。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往往能决定他行事结果的正与负,一个邪恶的天才所造成的灾难,总要好几代人才能扭转过来。如今倡导和谐和文明,我在师德培养方面不能再满不在乎于品德素质的培养。自由发展不等于要忽视个性素质。合理地进取,合理地忍让,适当时敢于竞争,关键时能顾全大局。和睦相处,本人还存在的问题:
今后的改进方向:要更进一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理论精神,及时掌握党的工作重点方针,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提高自己的品德,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刻苦钻研业务知识,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高一教学设计篇十三
小编我是对所有的理科都非常敏感的,所以小编收集整理了高一化学教学计划的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我校普通高中第一阶段化学新课程实验,进一步提高我校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校领导,学校职能部门和化学教研组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教学的宗旨是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础.为2010年的新课程下的化学高考做准备,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们教学目标.
教师要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本学期要继续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提倡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地转变,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与要求,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尽可能做到每节课后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要从深层次上去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
集体备课,教案基本统一.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主备,然后集体讨论,补充完善.同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让学生学会并且掌握,不搞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教案应体现知识体系,思维方法,训练应用,以及渗透运用等,要有对重点难点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备课组要做到资源共享.作业在完成课本上的习题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做《高中化学同步导学》中的不同题目.
优生,确保化学达到或接近其它科目的成绩;同时要做好学困生的补习工作.
.
化学课外辅导资料的质量对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高一化学备课组的'全体教师要根据分工,认真做好化学课外辅导配套练习和单元测试卷的编写和整理工作.
基于对《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教材的认识,结合新课程改革和我校化学教学的实际,我们就如何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做出如下计划,并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与传统的备课要求相比,新课程的备课强调以下几个特点:
1.新课程备课目标更强调实效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备课前要找到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
对于化学概念,知识与技能的备课,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同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来确定重难点,找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螺旋上升地安排核心化学概念,知识与技能的内容.
新课程强调化学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备课应该围绕着如何组织和设计有效的化学活动来展开.
2.新课程备课应注重问题设置的阶梯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尴尬的场面:我们设置了一个"简单"的题目,而学生却无从下手,这通常都是由问题设置的梯度不当引起的.新课程备课中设置问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尽量让问题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3.新课程备课评价应更突出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
传统的备课评价对每个教师,每门课程的备课要求几乎都是一律的.如"环节"都要求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引入","教学过程","教学小结","作业"等,缺一项就视为不合格,这样做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科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的备课评价应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我们认为新课程下的备课评价应把握以下原则:备课思路过程要有特色,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目标要明确.
4.新课程备课要注重感情投入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注重师生情感互动,先获得学生的信任,最后形成一条感情的链条,紧紧把师生连接起来,也要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提高学习效率打下感情基础.
5.新课程备课要树立"团队"精神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教师要树立"团队"精神,注重发挥集体力量,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效率,并推出新的教案模式,要求教师在教案中写教学设想,设计理念,并及时在课后记下教学随笔,进行教学反思,并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
1.新课程理念下的上课应重视新知识的引入
新知识的引入是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的过程.在新知识引入中既应重视与旧知识的联系,又应创设有利于迁移的情景,因此能否讲好引入是讲好新课的一个关键.
2.新课程理念下的上课应树立化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化学活动的教学的观念.
《课程标准》中的化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活动的教学.化学活动是学生经历化学化过程的活动,同时也是学生自己建构化学知识的活动.
3.新课程理念下的上课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化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的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化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策略.
另外,通过课题研究和学生动手实验,学生不断提高了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猜测力,同时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4.新课程理念下的上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化学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应用,因此上课应注重发展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每一个化学系列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新课程理念下的上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造精神.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造精神是新课程的新理念.动手能力和实践创造体现出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创作,是一个"考察"与"做"的过程,以思维和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作业是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记录学生成长和评价反馈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作业过多过难,则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严重地束缚和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
作业的布置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适量性.作业一定要适量,使适量的作业既可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又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自学,总结,归纳和反思.
2. 层次性.首先,作业本身要有层次,应由易到难.其次,对不同基础,不同类型的学生,作业也要分出层次,使各种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
3. 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或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作业,培养和促进每位学生发展其特长.
4. 实践性.作业要尽可能结合社会,生产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必要时还可以自编一些题目,让学生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
5. 探索性.平时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每次作业都要尽可能设计一道难度适当的探索性题目,让学生通过做作业逐步培养分析,探索和创造的能力.作业批改要坚持教师全批全改与学生订正相结合;对学困生的作业,还要在批改后及时具体指导,及时补差.
课外辅导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教师在课堂没有解决或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习和课外辅导则可以完成.课外辅导应做到四个结合,即一般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自习辅导与活动辅导相结合,辅导求知和辅导做人相结合,教师辅导和家长,社会辅导相结合.课外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针对几个尖子生.个别辅导除了针对个别学生解决个别问题外,重点是面向学困生.要帮助学困生解疑惑,上台阶.在做好自习辅导的同时,也要做好对学生的各种活动的辅导,如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社会活动小组等.不仅要辅导学生的文化知识,也要辅导学生做人的道理.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职能,也是家庭,社会的义务,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才能使辅导更持久,更有效,更广泛.
必要的测验检查是检测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考试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大型考试应该适当减少,学生的成绩应该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
高一教学设计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诗歌的朗读指导,思想情感体会;
2、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体会、学习;
3、“大堰河”形象的把握。
二、教学重点:
1、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体会;2、语言特点分析。
三、教学难点:诗歌中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揣摩品味。
四、教学方法:拟采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问答法等。
五、教具准备:教本、教案、有关多媒体课件。
六、导学设计过程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保姆”这种工作的内容吗?学生答,师点评-----今天,我们学习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板书课题)。请大家看大屏幕,了解有关背景资料------请大家齐声读出来。
2、请同学们把全诗的13个诗节标上序号。
3、教师范读1—3节诗歌,之后提出阅读要求:有表情朗读,准备3分钟,自由举手读自己喜欢的诗节。(要求先说喜欢的诗节番号)
4、在学生读诗节结束的时候,要求学生谈自己喜欢的理由和自己的理解,及时点评读的效果,师生互动,并趁机对学生读的诗节进行情感和语言技巧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教师做及时的有选择的板书。具体的分析预设写在教本上。
5、在分析诗歌内容差不多的时候,导引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启发学生可能用到的预设问题:
a、诗歌哪些小节是写回忆大堰河生前的往事的?
b、诗歌哪些小节是写大堰河去世后的凄凉悲苦的结局的?
c、哪些诗节是对大堰河的大声直接的赞美歌颂的?
d、哪些诗节明显是对大堰河深情的感激和怀念,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她?
6、学生思考、与同桌讨论,自由举手回答自己的内容划分。(要求学生答出诗节的序号)之后师生互动点评,形成统一的认识。然后,展示幻灯片,体会结构图的内容。教师对结构图作点评,帮助学生理解。
7、最后,全班齐读第12—13诗节一遍,出示幻灯片,展示有关大堰河的坟墓图片已经跟艾青的一往情深,加深印象。
8、如果有时间,让学生以诗歌般的语言赞美自己的一个亲人。师生适当点评。
可能用到的板书准备(视情况而作调整)
1节:尊敬、怀念、怜爱2节:惭愧、感激3节:怀念、沉痛4:感伤、感激、同情
5:沉痛、依依不舍、无奈6:难过、不安7:同情、怜惜、赞美
8:同情、感激9:伤心、惭愧10:感伤、痛苦、同情
11:悲哀、愤怒12:无限的赞美、感激13:无限的敬仰、赞颂
高一教学设计篇十五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一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一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2.写作背景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二、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一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 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 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一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 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 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 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节的一 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 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 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 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 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 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 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 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一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 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 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 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 无奈
高一教学设计篇十六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
高一教学设计篇十七
错误
郑愁予
备课人:骞春江日期:
教学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理解意向,感悟意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重点及难点:对传统意象所反映的凄美幽怨意境的理解。
授课方法:诵读感悟法
教学步骤:
o.反馈《周日反馈》。
语音:悄然翘首设身处地笨拙给予婆挲
字形:自不待言言不由衷乡言俚语娓娓动听噩耗倍感欣慰和蔼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新课导入
在古典诗歌中,有一类写思妇怀人的作品,这类诗歌在文学上被统称为“闺怨诗”,例如: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o洲。”还有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花自漂流水子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类诗歌几乎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女子孤独寂寞的思念之情,情感中又带着些许的埋怨和无奈,意境凄美,读之无不令人伤怀。时至今日,这类诗歌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样一首诗。台湾当代著名诗人郑愁予的《错误》。
“山深闻鹧鸪,江晚正愁予。”--辛弃疾
2.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停顿、语速及语调。
跫帏
3.学生自读,老师做出及时合理的评价。
可能出现的问题:停顿不当,感情把握不准,语调不合宜。
4.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故事发生在哪里?什么时间?涉及到了哪几个人物?)
提问:
明确: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明确这首诗中所隐含的故事发生在春天的江南小城,有“我”和“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那个人。莲花在古典诗歌中是清纯、冰清玉洁的象征,正可用来代指女性。很明显,“等”的.这个人是名女子,我是名游子,从女子的角度来看,我“是个过客”。“莲花的开落”是一个过程,从充满希望、粉面含春到希望破灭、容颜凋零、心情憔悴展现了思归少妇细腻复杂的心理历程。这两句话类似于一个小序,很清楚地给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所涉及到的人物。
二.抓住意象,品味感情。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诗中出现了四个意象并形成板书,
明确:这四个意象都是否定性的意象,而且都是跟春天密切相关的,春天本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但这四个“不”字否定了一切,这个女子什么也没有了,热闹是他们的,在反衬中更是体现了女子的寂寞、孤独。
明确:“青石的街道向晚”,“向晚”在古诗中曾出现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傍晚的意思,“青”是个冷色调的词,本身就给人一种冷的感觉,江南小城的街道曲折幽深,暮色时分,行人更少,不仅走在街上的人感到清冷寂寞,看到这样景象的人也会为此感到悲凉,更兼这位女子是久等人归人不归,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小小的窗扉紧掩”,窗扉紧掩,在窗子里的人就是不与外人交流的,就是寂寞的、孤独的、忧伤的。这三个喻体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传达出一种孤独寂寞之情,这与女子的心境是相似的,这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莲花”、“东风”、“柳絮”、“春帷”、“青石的街道”等都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意象。
小结:这一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对中国化的意象的描写,使诗歌充满了东方韵味,写出了女子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意境凄美哀婉。
三.对“美丽的错误”的理解
提问:既然是“错误”又怎么说是“美丽”的?这样说矛盾吗?
学生讨论,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我达达的马蹄在瞬间给了这个久盼人归人不归的女子一个惊喜,在她心中激起了层层的涟漪,点燃了女子愿与心上人重逢的希望,所以是美丽的,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因此又不可能为女子而停留,于是女子刚刚燃起的希望突然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种落差充满了戏剧性,所以是个错误,但是个美丽的错误。
四.揣摩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五.布置作业:
体会这种意境,把这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六.课后小结。
高一教学设计篇十八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
总结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回忆已学知识,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本质,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随着西方的文明冲击,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感受祖国发展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三、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且本课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体会感受,通过使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和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难点在于这些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背后的原因,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探讨影响这些变迁的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已学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资料教案
六、教学过程设计(预计用时1课时)
(一)导入
近现代的历史,相对来说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同时对我国而言近现代也是一段风雨激荡与众不同的历史。古老的中国在西方的不断入侵下,开始了由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变。这一转变既可以从改变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等大事中体现,也可从平凡人的社会生活中体现。本单元题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既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等大变迁的外在表现,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本单元共三课内容分别讲述了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的变迁。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二)新课讲授
1.过渡:师:本课题为“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重点讲述了人们衣、食、住和风俗的变化,关键在于一个“变”字,今天我们任务便是要认识近现代以为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在这之前,我让大家分别就本课的相关内容做了些调查,接下来就请两位同学就你们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做出展示。
2.学生活动(展示1: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3.点评及提问探究环节
问题一:为何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的服饰五花八门?
(学生作答)
答题要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及地区差异性
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动荡
问题二:为何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十分朴素,单一?
答题要点:政治:_的影响(_
经济:物资匮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思想:社会主义的革命文化教育,勤俭节约的风尚
外部:“一边倒”外交政策,受苏联影响较大
4.学生活动(展示2:近现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5.点评及提问探究环节
问题三:为何近代社会人们的风俗发生巨大变化?
答题要点:外: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影响
内:
近现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推动中国风俗近代化
近代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推动
思想解放运动
问题四:除此之外,近代以来还有那些习俗发生了变化?(学生作答)
6.表格总结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探究:近代以来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思路:
1、外部:西方物质文明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2、政治体制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3、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4、思想解放的作用
5、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
7.教师课后总结,布置作业
(三)板书设计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
1.衣
2.食
3.住
高中高一历史教学教案范例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探究,掌握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材料,认识到历史材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历,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明确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难点】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实业群英榜:棉纱大王-荣宗敬,面粉大王-荣德生,火柴大王-刘鸿生等,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并总结:有人说我国近代的这些民族实业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是在寒风冷雨交加中守着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创业,那么这些民族实业家到底经受了哪些寒风冷雨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利用特权,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民族资本主义在市场和原料供应方面受到巨大压力。(3)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毁民族工业。
(二)本国势力的压迫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1)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认为是异端,驱逐和收取苛捐杂税。(2)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严重影响民族工业发展。(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哪怕前路艰辛,仍然不懈斗争,他们是中国近代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时期创办工厂的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四、板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不少学生鼓掌)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难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的心境吗?
生:……(生沉寂)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知道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
(发言的学生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生: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来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师生道别)
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体验,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