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优秀8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篇一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专业基础扎实,较系统地掌握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正确运用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技术组织教学,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类中等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生物科学教学的生物教学的教师,以及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和要求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1、具备一定的数学、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2、具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体育的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3、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备良好的老师职业素养,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能够从事中等学校的生物科学教学和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基本能力。
5、实行双证书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完成相应工种的中级工技能训练;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等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
四、主要实践环节
军事训练、入学教育、课程实习、科研训练、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教
育等。
五、学制与学位
学 制: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8年
授予学位: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172+4学分(其中4为课外科研实践创新活动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者方能毕业,符合《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本科生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应用类)
专业代码:070401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专业基础扎实,较系统地掌握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动植物和动植物产品生产、经营、卫生监督及检疫等行业,从事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检疫、植物及植物产品检疫、动物营养或园林规划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和要求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1、具备一定的数学、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2、具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体育的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3、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有动物营养和观赏植物栽培的有关基本知识。
5、具有分离、培养、鉴别患病动植物病原的能力。
6、具有动植物及动植物产品的`卫生检疫能力。
7、实行双证书制,获得检验检疫或动物饲养、园林规划中级资格证书,并完成相应
工种的中级工技能训练;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等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
四、主要实践环节
军事训练、入学教育、课程实习、科研训练、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教育等。
五、学制与学位
学 制: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8年
授予学位: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169+4学分(其中4为课外科研实践创新活动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者方能毕业,符合《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本科生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现代生物技术基本技能,能在生物药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相关企业单位从事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生产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具有艰苦奋斗、敬业爱岗、团结合作、创新创业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
5、学习和掌握管理与营销的基本理论,具备企业经营管理、产品营 1
销的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生物相关产业的管理与营销的能力;
7、具备一定的人文理论和素质,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8、通过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生物技术类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三、专业方向
1、生物农药与肥料方向:学习和掌握生命科学基本理论与知识,具备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训练,能够在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等企业从事技术应用、原始创新、产开发与创业等工作。
2、生物制药技术方向:学习和掌握生物技术、制药技术、药事管理等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运用相关专业技术服务于制药企业生产一线的能力,能够在生物制药企业中从事菌种培养、发酵操作、药物提取、药物分析检测、药品质量管理等工作。
3、植物生物技术方向:学习和掌握生命科学基本知识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植物新品种的研发、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生产等方面的技能,能够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产业开发和创业等工作。
四、素质与能力分析表(表一):
2
五、学制与学分
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3
学分:最低修读170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38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修满32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准予毕业。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七、全学程时间安排总表(表二)
八、实践性教学环节(表三)
4
九、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表(表四)
5
十、主干学科 生物学
十一、专业核心课程
1、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 学时:36 学分:2
本课程主要讲授基因工程基因重组的方法、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重组子筛选与鉴定的主要方法等基本原理。掌握基因工程在微生物、动物、植物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基因工程中的各种分子操作技术的能力。
2、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 学时:36 学分:2
本课程主要讲授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细胞融合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单克隆抗体、胚胎工程、干细胞工程、细胞拆合与细胞重组克隆技术和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反应器等主要能力。
本课程主要讲授蛋白质折叠技术、蛋白质的定向改造技术、酶的生产、纯化、固定化技术、酶分子结构的修饰和改造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蛋白质与酶定向改造、应用以及在农业、医药卫生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应用的能力。
6
酵工程生产举例、清洁生产与发酵工业污水处理等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现代生物工程基本原理和实验的设计原理、操作过程、结果分析,植物的组织培养,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植物基因的克隆、遗传转化,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的克隆,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啤酒酿造等实验内容。
十二、教学进程表(表五)
7
教学进程表(表五)续表
8
9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篇二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必须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由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过程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运行机制的总称。简言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的合成系统,透过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能够构建出多种不同的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
最近,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二十大问题”之一,教育部就“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文理分科的思想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论”,认为在文科和理科之间,集中精力专注其一,能提高全社会的效率。我国建国后实行文理分科的直接原因,是全方位仿效了前苏联的高考制度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前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战后重建又急需超多专业人才。于是,便采取并强化了“分科教育”的办法,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这种“分科教育”,配以计划经济下大学毕业生“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分配制度,周而复始地生产着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大学生。
建国后,一切从零开始的新中国同样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很自然地拷贝了苏式的“文理分家”之路。客观地讲,文理分科在历史上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21世纪仍然完全是合理的。大学四年,文科生对科学所知甚少,理科生也可能“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种长期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学生日益被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而事实是,在校园学的再多,也不可能穷尽社会需求,没有一个稳定的、基本的、综合的素质,在面临新的挑战时,必然茫然失措。
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的知识和潜力要素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必然从只强调“专才”教育,到“专才”、“通才”、“复合型人才”和“交叉型人才”并举。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实现4个转变:即,由单纯的专业对口教育向加强基本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实践潜力培养转变,由注重共性教育向注重个性教育、因材施教转变,由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向注重工程的综合性转变。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
1、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不是一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是指按照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透过科学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使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都能得到提高。换言之,素质教育是使知识和潜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教育,简单地把素质等同于“琴棋书画”等才艺,是完全错误的。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改变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把人训练成工具或机器,大学教育的目的应以“君子不器”为准则。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专业知识外,还就应培养学生有一个清楚的头脑,一颗热烈的心。只有这样,他才会主动去了解和适应社会,具有对是非的决定潜力,对有价值的东西懂得欣赏,他才不至于只理解现成的结论和表面的东西,不至于人云亦云,在大是大非面前丢失自己。
爱因斯坦曾言:“校园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校园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事实上,除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对应聘者专业及专业技能的要求较为严格外,不少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已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看校园、二看学历、三看专业”的招聘模式,更加务实。他们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的甚至在招聘启示上打出了“专业不限”的字样。
据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的调查指出:参加招聘的大学毕业生,除了实际潜力和工作经验不足外,在综合潜力和个人素质方面的表现也不尽人意,具体表此刻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素养,欠缺团队精神,不愿从基层做起,忽视职业职责和人际关系等;有的用人单位还认为一些学生忠诚度和稳定性差,就业期望过高,频繁跳槽,品德素养方面有欠缺等,这些都表现为大学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
学生时代足够多的工程训练、专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固然重要,但只挑有用的知识学,尽管能够在短期内带来收益,而由此带来的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和思维方法的局限性,必将对青年人长远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后劲还是有赖于理解比较全面的教育,个性是人文的关怀和修养、人格的健全,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2、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思想
个性就是特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同一个类型、同一个规格,就意味着扼杀了教育的生机与活力,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创造性。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对学生的正当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帮忙,尽可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但不要求其各方面平行发展,以发挥其特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3、树立注重实践、注重创新教育的思想
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比较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采用传习性、因袭式的教育方法,很少鼓励学生探究问题。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极大的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科技领导小组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教学改革问题时说:“此刻,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我一向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当今社会正发生着快节奏的变化,科技更是异乎寻常地高速发展,新知识在不断地超多涌现,并有部分的知识相应的被淘汰,以致许多新成就来不及写在书本之中,一些过时资料来不及从书本中剔除。应对这种状况,务必以变应变。要下决心、花大气力将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实践(实践环节)、研究问题(论文),减少传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多一点在实践中提高的欲望,多一点在创新中发展的精神,少一点书呆子气。
4、树立教育国际化的思想
21世纪国际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是一次人类资源的再开发,各国都将面临因此而产生的实力和地位的重新划分。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人才,是能够主动适应、用心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人才。我们要在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国际理解、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健康的个性、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国际交往、竞争与合作潜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年度校园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实践潜力培养为重点,以“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建设,优化实践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立足于民族地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大规模的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活动,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潜力和社会竞争力为导向,以深化学分制改革为载体,组织实施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完善课内外一体化教育体系,构建因材施教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同经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我们务必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学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真正树立市场导向、社会需求导向的思想,树立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的思想,树立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实现校园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即:培养创新创业实践潜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职责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学习知识和学以致用的潜力、较强的表达沟通潜力、团队协作潜力和组织协调潜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思想文化的拥护者和捍卫者;培养利用先进知识和技术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的践行者和开拓者。
总结精选(4):
培养模式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思考、倡导和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了。20多年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支撑主体的高等院校,一向在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必须的探索与实践,但成效并不明显,其中的关键既在于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创新型人才,更在于没有构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本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展开研讨。
一、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
就应说,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适应社会现实、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对就业形势严峻性的必然反应。它的核心在于,以提高教学和教育的质量来提高培养的人才质量。但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料和方法从总体上看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构成和变化的需要的。具体表此刻如下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高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系列弊端。
安排中,必修课、选修课的设置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比重缺乏系统设计和科学论证,个性是课程设计缺乏特色性、针对性、循序渐进性和实效性,专业模块不够清晰。不少高校仍然存在因教师而设课的问题。其七,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甚明确甚至“全无”,由此带来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对自己究竟要学什么、要干什么和要朝什么方向发展既没有概念更没有理念,也就根本谈不上要创新什么以及要培养什么创新潜力。
二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要素的认识有所偏差。
国内外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虽有不一致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即都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务必具有的创新动力、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潜力和创新习惯等素质。在我国,通常把创新型人才定义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潜力结构和健全的创新人格,能以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创造新成果、新技术或新方法,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实,创新型人才是既能够分为理论创新型人才、实践创新型人才和生活创新型人才,也能够分为原始创新型人才、组合创新型人才和模仿创新型人才的,总之是生活处处都需要创新。新形势下的创新型人才不仅仅就应充满创新思想,而且还要具备创新型人格。
概括起来,创新型人才起码就应具备以下六方面素质:一是要有一种不懈奋斗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其中必须要有理想、事业和为之的追求和奋斗;二是会动脑筋,会独立思考,要有别具一格的、别人没有的创新思维,要能想出一般人想不出的东西;三是要有勇气,要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情,要接触别人不敢接触的东西;四是要通才识,要广泛涉猎和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思维和技术并且要善于联系联想和乐此不疲,尤其是要具有必须动手的潜力;五是要有豁达心态,不仅仅在学识上要兼容并包,而且在人格上要相互尊重;六是要综合全面,要有文化底蕴,主要是要有必须的文学艺术修养,个性是对艺术,不必须要会操作,但必须要会欣赏。
客观地讲,创新型人才目前虽然从表面看主要是数量和质量问题,其实却是社会和高校及其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环境氛围存在问题。个性是成才的环境问题要引起个性注意。所以,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创新和探索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二、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和方案的初步设想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毕业生能否就业和是否有一个好职业,并不取决于是否受过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一个创新的思维与思路,也取决于是否有专业特长和特色、动手潜力或实际工作潜力、创新潜力。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着眼点要在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内涵上做足文章,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于营造民主、活跃、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学术权利与多维的学术视野,并强调实践教学与启发式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从中培育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创新的思维与思路。
高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思想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务必要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思路。概括起来,它能够由5个方面组成:其一是拓展学科基础,在办学中要坚持加强基础、文理结合、通专结合、脑手结合、拓宽口径,强化通识教育,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潜力的培养;其二是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互动的教学和教育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思维活力,构成教学和教育的良性互动;其三是把学生课堂内外获取的不同知识、专业和兴趣,及校园对之的提倡和限制、规范和发散、处分和奖励等以同步、同幅、同度合力向前推进,以便对人才培养产生一种混合和综合的效用、效应和效果。其四是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以鼓励教师辅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用心性,构成以创新教育带动常规教学的长效机制;其五是进一步充实培养方案的资料和内涵,将品德和品行培养、基本知识和见识培养、基本技能培养等综合素质培养的方方面面纳入其中,把“专业培养计划”提升为“人才培养方案”。
营造一个良好和良性的能促使学生更好成长、成才和成熟的环境。
总结精选(5):
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包括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
一、注重因材施教。
第一,注重学思结合。
第二,注重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即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也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潜力的统一。从总的来说,教学是一个引领学生求知的过程,即掌握人类科学文化制度化的过程,但是,掌握知识不是唯一的目的,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人生的幸福生活奠基。而且,掌握知识的过程也要求既动脑又动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保障知识的有效习得。现实中知行脱节、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比比皆是,读死书、死读书的典型案例时有发生。提高教育质量,贯彻知行统一的观念是重要的前提保障。学习知识就应与已有经验相结合,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由于我们的教育过分地看重知识的获得和记忆,过分地看重考试的分数,使得我们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脱离生活,脱离实践,成为知识考试的机器,害了严重的知识脆弱综合症。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忙机制。改善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善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校园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综合以上几点,这些不仅仅是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也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篇三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10203
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 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
1、会计学(accounting)
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八、专业主要实验
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九、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学生在第一学年暑期、第二学年暑期、第三学年暑期以及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分别进
行个案分析、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整个实习和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0周。
十、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所有的教学与实践环节、成绩合格、毕业论文达到合格要求,遵纪守法,英语通过全国大学英语考试(cet)四级(其他外语语种参照执行),将准予毕业。其他毕业要求参照学校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规定。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10501
专业名称:图书馆学 library science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图书馆学专业创办于1920年,为国内最早的同类专业,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及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数字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组织、检索、开发、利用与管理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熟悉我国关于文化、教育、科学、图书馆事业和信息化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研究方法, 掌握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收集、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开发、利用和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网站建设和网络系统评价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中外文文献阅读能力与人际交流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要求修满140学分,其中全校通识教育必修课为31学分,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12学分;专业基础课必修学分为28学分;专业课必修学分为15学分;毕业实习为6学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为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课程、特色课程
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图书馆学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描述、目录学概论、信息检索、信息用户与服务、参考咨询、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字图书馆导论、图书馆系统维护与评价、图书馆与信息中心管理、图书馆与信息研究方法。
双语课程:政府信息管理(govern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特色课程:中国古籍版本学、文史工具书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主要实验课程: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导论、图书馆系统维护与评价、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站设计与开发。
本专业实行教学实习、假期实习、专业实习等三级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实习是指根据课程安排,就与课程相关内容在校内进行实习;假期实习是指寒暑假要求学生在图书馆或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实习或做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是指三年级下学期(以暑期为主)为期6周的毕业实习。
(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必须符合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通过答辩者,准予毕业,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1
信息管理 学院 图书馆学 专业教学计划表
2
3
四、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样表
信息管理 学院 图书馆学 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4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20152
专业名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信息管理学基础、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掌握系统思想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创新型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专业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信息的构成分布与特征,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解决信息获取、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利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与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管理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4年
五、学位授予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课程、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导论、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本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劳动(0学分)、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108学时,3学分)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108学时,3学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108学时,3学分)、信息管理课程实践(108学时,3学分)、毕业实习(144学时,4学分)、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288学时,8学分)
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本专业学生需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通过答辩,达到武汉大学学位授予的有关规定,准予毕业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计划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篇四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熟悉酒店企业各项主要业务,具有现代酒店业经营管理理念,具备牢固专业管理理论知识和熟练职业技能,能够对酒店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主要业务部门的一线工作进行组织、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主干学科:管理学、公共关系学、消费心理学、组织行为学
四、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课程: 《酒店管理概论》、《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前厅管理》、《酒店客房
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市场营销管理》、《酒店服务礼仪》
五、学制
学制:三年
六、最低毕业学分要求
七、教学进程计划表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重点掌握酒店管理、酒店服务等基本知识,同时熟悉旅游-行业现状并且具备基本旅游服务技能,具备酒店各岗位服务技能、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面向高星级酒店(宾馆、酒店)及餐饮企业管理、服务第一线,熟练掌握酒店、餐饮企业管理方法及运作方式,具备较高服务技能与管理水平、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一)职业与岗位分析
(二)人才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旅游-行业基层服务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旅游-行业基层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1)熟悉酒店前厅、客房工作服务规范,掌握酒店业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技能,通过学习考取中级客房服务员资格证书。
(2)熟悉中、西餐厅的工作程序与服务规范,掌握餐饮业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技能,通过学习考取中级餐厅服务员资格证书或中级调酒师资格证书。
(3)熟悉市场调查和公关策划的工作方法,掌握酒店公共关系宣传、社区关系协调、市场促销的基本技能。
(4)具备一定的英语读写、听说能力,在校期间取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证书。
(5)具备良好的形体与礼仪素质和熟练的普、英语口语表达技巧。
(6)具备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熟练掌握酒店电子预订系统的使用和旅游电子商务的运作,在校期间通过国家一级计算机水平考试。
(7)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拓展能力。
(三)职业核心能力
酒店服务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学制、修业年限及招生对象
1、本专业基本学制为3年(2+1,2年在校学习,0.5年酒店顶岗实习,0.5年毕业实习),学生可以在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
2、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文理兼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三、素质、能力、知识结构分解表(职业能力结构及其分解)
104
四、教学时间分配
表一 专业教学时间分配表
表二 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
105
五、理论教学计划进度
表一 必修理论课程教学计划进程表
表二 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进程表
106
107
上者计3学分;同一类奖多次获奖者,按最高奖项计学分,不予重复计学分。
3.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并独立承担其中一部分项目,其工作和成果经系部审核、教务处审定,可计0.5~2学分。
4.获得规定等级以上或以外的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每证计1学分,最多计3学分。
108
七、毕业学分及有关要求
(三)其他学分4学分,可通过如下形式获得相应学分:
1.经团委核准,集体组织或集体进行的2周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计1学分。
八、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
(一)专业核心课程
(二)主要实践环节
酒店管理专业认识实习、酒店模拟实习、酒店顶岗实习、毕业实习 九、必要的说明(含特色)
1、第二学期暑期布置学生到家庭所在地进行旅游需求社会调查,第三学期开始应按要求提交调查报告。
2、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学生将进驻四星级以上酒店进行顶岗实习,由酒店和学院对学生进行共同管理。
3、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劳动部餐厅服务员中级职业技术证书、前厅客房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调酒师中级职业资格技术证书、茶艺初中级证书、高职高专英语证书以及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考核证书。
109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星级酒店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具备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熟悉现代星级酒店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能够在高星级酒店、高级住宿业机构、高级餐饮业机构、教育研究机构等从事酒店管理、接待服务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酒店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现代星级酒店服务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专业管理理论知识和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运用酒店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和酒店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酒店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6.具备国际化酒店服务与管理标准化职业素养;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高的国际交流能力。
(二)专业核心课程
旅游学概论、酒店管理概论、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品牌建设与管理、现代服务业管理、酒店商务英语、酒-店-公-关礼仪。
(三)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学位:管理学学士。
(四)专业教学计划总表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篇五
一、专业介绍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本科专业是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恢复招生的法学专业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积累,在全国首批设立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西部地区率先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济法学科、诉讼法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已建成5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法学专业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依托,教学科研队伍力量雄厚。2015年,法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法教学团队、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先后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刑事诉讼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法理学、商法学和民法学等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5门重庆市级精品课程。传承“务实创新”人才培养传统,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被誉为新中国政法界的“黄埔军校”,成为全国重要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系统的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扎实的实务技能,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及法学教育、研究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务实创新人才。
三、培养基本要求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硬的政治素质与合格的法律职业素养,有敬业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和务实创新精神。
(二)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熟悉我国法律、政策和国外法律的基本框架,了解法学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调查、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知识管理事务、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法学文献检索、法学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具有能够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和适应其它领域专业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学制、学位
(一)学制: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得低于三年,不得高于六年(应征入伍保留学籍者除外)。
(二)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162学分方能毕业。
(一)必修课:须修满116学分
包括公共必修课32学分,专业基础课14学分,专业主干课48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2学分。
(二)选修课:至少修满45学分
其中专业拓展课至少修满27学分,公共选修课至少修满18学分。
(三)第二课堂:1学分
六、课程体系
(一)专业基础课
法理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讲座、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法律逻辑 1
(二)专业主干课
(三)专业拓展课
专业拓展课共设置5个课程模块,学生在专业拓展课中所修总学分不得少于27学分。
1.行政法与理论法学模块开设8门课程,16学分;
2.民事法律模块开设11门课程,24学分;
3.刑事法律模块开设9门课程,18学分;
4.经济法模块开设8门课程,18学分;
5.国际法模块开设10门课程,20学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法学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环节:
1.课内实训环节
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堂实践实训教学时间,利用法律实务教学平台开展案例教学、观摩教学、情景教学以及模拟法庭等实务训练,已包含于课程教学中,不单独开设。
2.法律实务课程
根据法学专业特点,分别在第2、4、6学期邀请公检法等实务部门专家,特别是兼职教授到校开设短期实务课程或不少于2次的实务专题讲座。考核方式由学院自定,共6学分。
3.社会实践环节与科研训练环节
主要包括:
(1)社会调查与学年论文。开设于第4学期暑假至第5学期初,共3学分。旨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开始前由学院统一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方法以及调查报告写作的统一辅导,学生调查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作为学年论文,教师评阅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分。
(2)毕业论文。开设于第6-8学期,共4学分。按《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定稿、答辩等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提交合格的毕业论文材料,并通过论文答辩。
(3)专业实习。开设于第7学期,共5学分。旨在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按学校和学院的安排在实习基地参加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日志(日记)、实结(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表等相关材料,实习成绩评定合格后获得学分。
(4)实务写作技能训练。是专业实习的延伸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务写作技能。学生以专业实习的素材撰写自己参与处理的某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报告或法律文书习作,提交学院验收合格后取得2学分。
在校期间参加2次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校园庭审”活动,并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写出相应的案件审理分析报告,该报告经教师评阅合格的,也可获得“实务写作技能训练”的相应学分。
4.第二课堂
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除修读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内学分外,必须取得第二课堂至少1个学分方能毕业。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发表学术成果、参加文体活动、投身社会实践及公益工作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最高可获得5个学分。其中,毕业要求的1个学分为基础学分,其余学分为奖励学分,奖励学分最高可至4学分。
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折算方式等按照《西南政法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执行。奖励学分视为创新创业学分,可冲抵公共选修课就业创业能力与健康教育模块的学分,但最多不超过4学分。
2
七、课程结构与学分学时分配
八、课程考核
学校鼓励和支持课程考核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必修课为考试课程,原则上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统一进行;选修课为考查课程,由任课教师于课程结束后两周内组织,专业拓展选修课原则上要求闭卷考试,公共选修课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考试方式。
九、教学计划表
3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民商法学院 经济法学院)
(一)必修课
4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张 耕 黄茂钦
6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法学院 行政法学院 国际法学院)
(一)必修课
7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模式授课。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石经海 周祖成 宋渝玲
9
一、专业介绍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本科专业是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恢复招生的法学专业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积累,在全国首批设立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西部地区率先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济法学科、诉讼法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已建成5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法学专业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依托,教学科研队伍力量雄厚。2015年,法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法教学团队、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先后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刑事诉讼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法理学、商法学和民法学等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5门重庆市级精品课程。传承“务实创新”人才培养传统,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被誉为新中国政法界的“黄埔军校”,成为全国重要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系统的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扎实的实务技能,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及法学教育、研究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务实创新人才。
三、培养基本要求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硬的政治素质与合格的法律职业素养,有敬业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和务实创新精神。
(二)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熟悉我国法律、政策和国外法律的基本框架,了解法学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调查、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知识管理事务、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法学文献检索、法学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具有能够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和适应其它领域专业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学制、学位
(一)学制: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得低于三年,不得高于六年(应征入伍保留学籍者除外)。
(二)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162学分并通过毕业综合考试方能毕业。
(一)必修课:须修满116学分
包括公共必修课32学分,专业基础课14学分,专业主干课48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2学分。
(二)选修课:至少修满45学分
其中专业拓展课至少修满27学分,公共选修课至少修满18学分。
(三)第二课堂:1学分
六、课程体系
(一)专业基础课
1
法理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讲座、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法律逻辑
(二)专业主干课
(三)专业拓展课
专业拓展课共设置5个课程模块,学生在专业拓展课中所修总学分不得少于27学分。
1.行政法与理论法学模块开设8门课程,16学分;
2.民事法律模块开设11门课程,24学分;
3.刑事法律模块开设9门课程,18学分;
4.经济法模块开设8门课程,18学分;
5.国际法模块开设10门课程,20学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法学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环节:
1.课内实训环节
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堂实践实训教学时间,利用法律实务教学平台开展案例教学、观摩教学、情景教学以及模拟法庭等实务训练,已包含于课程教学中,不单独开设。
2.法律实务课程
根据法学专业特点,分别在第2、4、6学期邀请公检法等实务部门专家,特别是兼职教授到校开设短期实务课程或不少于2次的实务专题讲座。考核方式由学院自定,共6学分。
3.社会实践环节与科研训练环节
主要包括:
(1)社会调查与学年论文。开设于第4学期暑假至第5学期初,共3学分。旨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开始前由学院统一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方法以及调查报告写作的统一辅导,学生调查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作为学年论文,教师评阅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分。
(2)专业实习。开设于第5学期,共5学分。旨在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按学校和学院的安排在实习基地参加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日志(日记)、实结(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表等相关材料,实习成绩评定合格后获得学分。
(3)毕业论文。开设于第6-8学期,共4学分。按《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定稿、答辩等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提交合格的毕业论文材料,并通过论文答辩。
(4)实务写作技能训练。是专业实习的延伸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务写作技能。学生以专业实习的素材撰写自己参与处理的某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报告或法律文书习作,提交学院验收合格后取得2学分。
在校期间参加1次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校园庭审”活动,并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写出相应的案件审理分析报告,该报告经教师评阅合格的,也可获得“实务写作技能训练”的相应学分。
4.第二课堂
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除修读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内学分外,必须取得第二课堂至少1个学分方能毕业。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发表学术成果、参加文体活动、投身社会实践及公益工作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最高可获得5个学分。其中,毕业要求的1个学分为基础学分,其余学分为奖励学分,奖励学分最高可至4学分。
块的学分,但最多不超过4学分。
八、课程考核
学校鼓励和支持课程考核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必修课为考试课程,原则上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统一进行;选修课为考查课程,由任课教师于课程结束后两周内组织,专业拓展选修课原则上要求闭卷考试,公共选修课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考试方式。
九、教学计划表
3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民商法学院 经济法学院)
(一)必修课
4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李雨峰 黄茂钦
6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法学院 行政法学院 国际法学院)
(一)必修课
7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8
注*:国际法学院学生选修《世界贸易组织(wto)法》时,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授课。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颜 飞 周祖成 宋渝玲
9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对各种法律关系的分析判断、对法律纠纷的调处和解决能力,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工作,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措施与要求
按照“整体素质高、知识结构优、专业应用能力强、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个性化发展能力强”的总体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培养体制和机制,使毕业生具备全面的素质、优良的知识结构、突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使学生掌握法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具备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各种法律现象,具备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融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于一体,实施“3+1”的'人才培养方案。前3年为在校理论学习。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两个平台,专业方向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个性拓展课程三个模块,逐渐夯实法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各种理论基础,锻造未来法律人的知识和素质品性。最后1年为知识整合和综合提高阶段。通过变革教育教学理念,改造人才培养机制与体制,以法律职业人的培养为目标,调动校内外教育资源,突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2.根据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满足社会需要的核心思想,确定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培养方向。确立在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掌握法理、宪法、民法、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知识产权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经济法、国际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设置民商法和经济法两个专业重点培养方向。提炼出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等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培训,使学生具备对各种法律关系的分析判断能力、对法律纠纷的调处和解决能力,掌握对法律现象的证明技能,熟悉法庭审理的程序,具备参与庭审的应对处理和说理、论辩、书面表达能力,将学生培养成能尽快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法律工作者。
1
3.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实施“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保证各种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对于法学专业学生的驾驭语言文字能力、一定的组织管理、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等社会活动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交际和信息收集工具继续学习的能力,在结合专门课程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中着重引导和培育。
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自主演练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模拟法庭的使用率,提升以模拟审判为核心内容的校内实训效果。积极实施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与各种法律实务部门的沟通。在继续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多渠道社会主体服务于实践教学的局面。通过观摩旁听各类法庭审理、参加法律援助、开展法制宣传、参与行政执法等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对实体法律与程序法律的理论学习在不同层面的实务活动中得到实际运用。完成从静态法律的被动接受到动态法律运转的主动学习转变过程;培养发现法律问题、提出法律问题、解决法律问题的法律实践思维模式,实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互动。
5.积极推进以“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人才培养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司法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达到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对接。
6.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将“内培”与“外引”相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活动促使教师参与社会法律实践活动,以此为契机推进法学理论和实践教学。
三、专业方向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态势,顺应法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要,并考虑到法学学科的整体局面和学生将来的继续发展,结合我校实际,设置社会需求度强、适应面广的2个专业方向。
1、民商法方向:学习和掌握物权法、合同法、票据法、保险法等法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民商法律文书撰写和法律意见表达等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和法律服务诸部门从事起诉、审判、调解、诉讼代理、提供法律咨询、公证等工作。
2、经济法方向:学习和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经济法律文书撰写等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公司企业、法律服务诸部门从事起诉、审判、文书、代理诉讼、法务、执法、仲裁等工作。
2
3
五、学制与学分
学制: 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学分:最低修读163.5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24.5学分,实践教学必须修满39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大学分,准予毕业。
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4
十、主干学科 法学
十一、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1、民法学(civil law)
学时:72 学分:4
及初级理论。
2、刑法学(criminal law)
学时:90 学分:5
本课程以我国现行刑法为研究对象,其主要内容包括犯罪与刑事责任两大方面,分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又分犯罪论和刑事责任论两部分。犯罪论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的概念、犯罪构成、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共同犯罪、一罪与数罪等问题;刑事责任论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刑罚的种类、量刑的一般原则、累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刑事处罚制度等。分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刑法分则中有关个罪的规定,具体了解我国刑法规定了哪些罪名及各个罪的构成要件。
3、经济法学(economic law)
学时:72 学分:4
本课程以讲授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为核心内容,使学生系统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理,以及竞争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国有资产法律制度、财经法律制度等各项具体的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规范,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分析和处理各种经济实务问题。
4、商法(commercial law)
学时:90 学分:5
本课程以我国商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主线,结合外国商事法律制度,在掌握商事法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其中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课程内容涉猎商法基本理论、公司法、破产法、证券法等内容,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篇六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本科专业是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恢复招生的法学专业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积累,在全国首批设立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西部地区率先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济法学科、诉讼法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已建成5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法学专业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依托,教学科研队伍力量雄厚。2015年,法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法教学团队、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先后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刑事诉讼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法理学、商法学和民法学等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5门重庆市级精品课程。传承“务实创新”人才培养传统,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被誉为新中国政法界的“黄埔军校”,成为全国重要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系统的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扎实的实务技能,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及法学教育、研究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务实创新人才。
三、培养基本要求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硬的政治素质与合格的法律职业素养,有敬业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和务实创新精神。
(二)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熟悉我国法律、政策和国外法律的基本框架,了解法学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调查、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知识管理事务、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法学文献检索、法学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具有能够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和适应其它领域专业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学制、学位
(一)学制: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得低于三年,不得高于六年(应征入伍保留学籍者除外)。
(二)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162学分方能毕业。
(一)必修课:须修满116学分
包括公共必修课32学分,专业基础课14学分,专业主干课48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2学分。
(二)选修课:至少修满45学分
其中专业拓展课至少修满27学分,公共选修课至少修满18学分。
(三)第二课堂:1学分
六、课程体系
(一)专业基础课
法理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讲座、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法律逻辑1
(二)专业主干课
(三)专业拓展课
专业拓展课共设置5个课程模块,学生在专业拓展课中所修总学分不得少于27学分。
1.行政法与理论法学模块开设8门课程,16学分;
2.民事法律模块开设11门课程,24学分;
3.刑事法律模块开设9门课程,18学分;
4.经济法模块开设8门课程,18学分;
5.国际法模块开设10门课程,20学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法学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环节:
1.课内实训环节
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堂实践实训教学时间,利用法律实务教学平台开展案例教学、观摩教学、情景教学以及模拟法庭等实务训练,已包含于课程教学中,不单独开设。
2.法律实务课程
根据法学专业特点,分别在第2、4、6学期邀请公检法等实务部门专家,特别是兼职教授到校开设短期实务课程或不少于2次的实务专题讲座。考核方式由学院自定,共6学分。
3.社会实践环节与科研训练环节
主要包括:
(1)社会调查与学年论文。开设于第4学期暑假至第5学期初,共3学分。旨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开始前由学院统一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方法以及调查报告写作的统一辅导,学生调查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作为学年论文,教师评阅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分。
(2)毕业论文。开设于第68学期,共4学分。按《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定稿、答辩等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提交合格的毕业论文材料,并通过论文答辩。
(3)专业实习。开设于第7学期,共5学分。旨在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按学校和学院的安排在实习基地参加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日志(日记)、实结(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表等相关材料,实习成绩评定合格后获得学分。
(4)实务写作技能训练。是专业实习的延伸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务写作技能。学生以专业实习的`素材撰写自己参与处理的某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报告或法律文书习作,提交学院验收合格后取得2学分。
在校期间参加2次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校园庭审”活动,并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写出相应的案件审理分析报告,该报告经教师评阅合格的,也可获得“实务写作技能训练”的相应学分。
4.第二课堂
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除修读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内学分外,必须取得第二课堂至少1个学分方能毕业。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发表学术成果、参加文体活动、投身社会实践及公益工作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最高可获得5个学分。其中,毕业要求的1个学分为基础学分,其余学分为奖励学分,奖励学分最高可至4学分。
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折算方式等按照《西南政法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执行。奖励学分视为创新创业学分,可冲抵公共选修课就业创业能力与健康教育模块的学分,但最多不超过4学分。
2
七、课程结构与学分学时分配
八、课程考核
学校鼓励和支持课程考核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必修课为考试课程,原则上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统一进行;选修课为考查课程,由任课教师于课程结束后两周内组织,专业拓展选修课原则上要求闭卷考试,公共选修课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考试方式。
九、教学计划表
3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
(一)必修课
4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张耕黄茂钦
6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
(一)必修课
7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模式授课。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石经海周祖成宋渝玲
9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篇七
信息化与管理:主要为提高各领域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员具备扎实的信息化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信息化规划建设、系统评估和组织管理软件工程项目的能力,为各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打造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端人才。
招生对象:具有学士学位或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在职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原所学专业和年龄不限。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
金融信息工程方向培养方案
主要培养在金融保险机构、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信息技术工作,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政府与企业的金融信息管理问题及金融保险业经营管理问题,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能胜任政府、企业金融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与决策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招生对象:
银行里中高层管理人员。金融机构管理人员。政府部门管理人员 。
会计信息化及管理方向培养方案
主要培养全面掌握会计信息化及其管理的理论、方法、内容和主要工作模式,熟悉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信息技术与方法发现和解决会计信息化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懂现代会计与财务,又懂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招生对象:
1、企业财务总监、会计管理人员;2、银行系统管理人员;
3、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人员及负责管理财务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 培养计划:
财政税务信息化方向培养方案
为中国未来的学者、经济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事业成功的跳板。财政税务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是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分析手段及实际操作技能,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较强的中英文沟通能力。 招生对象:
1、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工作人员、公务员、其它管理人员
教育现代化管理方向培养方案
旨在培养具有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经济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的高级人才,使其具备扎实的教育管理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教育管理研究与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之能胜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各类学校的中高级管理工作。
招生对象:学校校长、管理人员,教师,教育部部门管理人员
土木工程信息化方向培养方案
为工矿企业、工程建设单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本单位、本企业服务。
研究方向
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风工程、地质工程。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国际视野,具有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开发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的知识结构,接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及相关专业管理工作、能够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领域进行决策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木工程及其他必要的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全面系统地接受科学思维、系统思维、管理思维、人文思维和工程思维的基本训练,具备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熟悉必要的其他工程技术知识;
3. 掌握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
5. 具备对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进行读、写、译的基本能力;
6. 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8. 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
二、学分要求及分配
云南大学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读学分分布表
毕业总学分:153分;副修:35分;双学位:60分。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按计划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专业基本信息
(五)专业“阅读计划”书目:
[1]成功的项目管理,杰克·吉多,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第4版。 [2]房地产估价,柴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第6版。 [3]房地产开发,刘洪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第3版。 [4]工程经济学,黄渝祥,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第3版。
[5]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6]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案例分析,郑超、王守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云南大学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7]fidic合同条件应用实务,田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第2版。 [8]中国建设工程法律评论,孙巍,法律出版社,2015。 [9]项目融资原理与实务,耶斯考比,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0]国际工程承包,何伯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第2版。
五、主要实践环节
(一)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认识实习、科研规范训练、工程测量实训、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工程估价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 (二)主要专业实验:
工程制图实验、cad软件与应用、工程力学实验、工程材料实验、工程测量实验、工程结构实验、bim原理与应用、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工程造价软件应用。
2. 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16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程23学分
注: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
(三)专业课程73学分
1. 专业核心(必修)课程41学分
注: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由任课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评定成绩。
2. 专业选修课程20学分(至少选修5个实验或实训学分)
注:理方向选修课程。
(2)同一奖项的获奖者只能在课外研学(1)或课外研学(2)中得到一次学分,每个学生最多可以通过竞赛获奖得到2分专业选修学分。
(3)专业选修课均为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含随堂考)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评定成绩。
3. 综合实践12学分
注: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由任课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评定成绩。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系统地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以及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图像处理、游戏开发、动画制作等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数字媒体软件开发能力、熟悉现代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技术、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素养、良好的团队能力和职业道德、较强的中、英文交流能力;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数字媒体市场的基本运作规律;能够在数字媒体技术或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从事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技术支持、配置、管理、营销、以及数字媒体软件的使用与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设置学科基础课、文学艺术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专业技能训练等模块。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的工程和思维训练,培养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设计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2. 掌握数字媒体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6.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7. 熟悉国-家-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三、学分要求及分配
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160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公共必修课34学分,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22学分;学科基础课48学分;专业核心课30学分,专业选修课15学分,综合实践11学分。
四、主干学科
数字媒体技术。
五、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1、2)、大学物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多媒体技术原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工程数学、艺术概论、计算机网络原理、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数据库系统、专业英语阅读与交流(1、2)、专业英语听力、专业英语写作、游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java多媒体程序设计、游戏引擎设计、多媒体信息安全。
六、主要专业实验
综合技能实践、系统设计与实现(1、2)、大学物理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多媒体技术原理实验、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实验、java多媒体程序设计实验。
七、修业年限
四年
八、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介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于2015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系统地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以及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图像处理、游戏开发、动画制作等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数字媒体软件开发能力;熟悉现代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技术、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素养、良好的团队能力和职业道德、较强的中、英文交流能力;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数字媒体市场的基本运作规律;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设计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艺术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多媒体技术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原理、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设计、专业英语,专业实训,计算机图形学、java多媒体程序设计、网络游戏设计技术等。学制四年,毕业设计通过答辩,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颁发云南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证书,符合学位管理要求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毕业生将主要在数字媒体技术或者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从事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技术支持、配置、管理、营销、以及数字媒体软件的使用与培训等方面的工作;适合在以计算机游戏软件开发、动画、音视频及影像处理、创意等数字媒体为主旨的教学、科研、产业等机构服务。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篇八
根据新一年的工作需要,公司共招收了12名08级新员工,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团体。但是,由于刚进入公司不久,及员工的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家的优势并没有达到最大化发挥,工作能力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积极性也有所欠缺。
因此,计划开展公司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展现员工的才能,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1、通过鼓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工作;
2、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达到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能力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考虑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