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扶贫民情日记(汇总14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扶贫民情日记篇一
天气骤冷,我们挂念着村里五保户、九十多岁的钟友娇,不知她孤身一人是否备好了御寒之物,不知那专门为她修缮的安置房,可否抵御寒冷的天气。揣着这份担心,我和全南县城厢镇黄埠村“三送”工作队队员钟宝堂约好,一起下村去看望老人。
我们一行来到老人家中,看到老人穿得严严实实地走了出来,我的心也稍稍放了下来。她亲切地招呼我们进屋坐,一进门我就感到屋里暖意袭人,一盆红彤彤的柴火在铁盆里烧着,桌上还摆着几样年货。得知我们来看望她,老人很是激动:“谢谢你们,让我住上这牢固的房子,还这么关心我的冷暖。”我们陪着老人在屋里聊了会儿天,老人的心情不错。临别前,我们叮嘱她要保重身体,注意安全用火。老人笑呵呵地答应着,还一个劲地往我们手里塞吃的。我们走了很远,回头望去,老人还倚在门边朝我们挥手,看着她那孤寂的身影和那瘦弱的手臂,我的眼眶湿润了。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有越来越多这样的空巢老人。不少空巢老人不怕衣食艰辛,却怕生活的孤独。对他们来说,物质生活的艰辛不是最难熬的,最难熬的是无儿孙在身边的孤寂。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这几年的“三送”工作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到这个群体。有的村里专门建了老年人活动场所,让他们能够老有所乐;还有的地方专门给老年人建了舒心苑,让他们住上新房。我也希望我们的“三送”工作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的老人老有所依,幸福地安享晚年。
扶贫民情日记篇二
常德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副主任谢淼
20xx年5月,我有幸被常德市青工委选中赴石门县维新镇调研当地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毛哥原名毛晓明,时任市政府督查室副主任,个头不高,微胖,爱运动,篮球、羽毛球都还不错。这次,就是跟他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扶贫”。
早上6点半,就被毛哥一个电话敲醒:“兄弟,起来哒没得,8点我到民政局来接你,你快滴滴搞啊!”洗漱完毕,我还在慢吞吞地准备去吃早餐,发现毛哥就已经在楼下等我了。我们先到石门,与县政府督查室的同志接头,然后一起驱车前往维新镇,路上3个半小时的时间,我们扯到了这次活动的情况。毛哥说,是他一个同学正在长沙组织的一个扶贫活动,他就把线牵过来了,用他的话说“我们现在日子好过,可遭孽的人还不少,尤其是小孩,有能力帮下忙、出点力,我们为什么不做呢?”
在县城接了人,马不停蹄地赶到维新镇,跟着当地民政所熊所长一道下村了。出发前,熊所长拿着24人的名册说,要不看几个重点户就好,这么多跑起来太累了,而且昨天下过雨,路不好走。可毛哥不同意,坚持要把所有的贫困户都看完。
第一户小孩叫覃道芳,丧父,母亲精神有问题,成绩比较好,没有经济来源。我们下车后步行了大约300米左右,已经是一脚泥了。来到了贫困户家里,土墙、土瓦、土炕……房子里面黑黝黝的,什么都看不清楚。熊所长叫了两声,土黄色的门慢慢打开了,里面一个蓬头垢面的女人探出一个脑袋。周围邻居说,她就是覃道芳的妈妈,患有精神病,平时不言不语,发起病来就胡乱打人。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再想想我的孩子,我立马不敢想了。
这时从旁边屋走出来一个小女孩,衣服的颜色早已褪去,满身的补丁就像打了马赛克一样,用她那清澈有神的、带着些许疑惑的眼睛望着我们。熊所长介绍来意之后,毛哥嘱咐我把家里仔细拍摄下来,便把小女孩叫到身边,询问了许多有关她家庭、学习的情况。临行前还不忘交待小女孩:“好好读书是你的任务,怎么读叔叔来跟你想办法。”
前往第二户的途中,熊所长给我们介绍了这些贫困学生的情况,大多数都是单亲甚至父母都不在,只能跟着爷爷奶奶过的。老人又年老体弱,没有固定经济来源,仅仅靠低保生活,还有的就是家庭患有疾病,拖垮整个家的。每年镇里面都拿了一些钱出来补贴这些贫困户,但只是授之以鱼,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这次能够带来支持贫困学生的计划,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
第二户小孩叫赖慧群,从下车步行到她家有3里多山路,在半山坡上的一间小屋,一样的土墙和土瓦,不同的是墙和窗户上到处是洞和用麻袋封住后又被弄破的痕迹。还没到门口,屋子里一股馊味就扑鼻而来,待我想仔细看清楚是从哪个门飘出来的味道时,毛哥已经敲门进去了。
我从厨房门进去,看见土炕上面有一个大锅,里面正煮着类似腌菜一样的东西,黑乎乎的根本分不清是什么,除此之外,整个厨房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再看看毛哥,正在细致地查看、询问具体情况,走的时候还自己掏腰包塞了500元钱在小孩手中。就这样不知道走了多少路,绕了多少山,从下午1点一直跑到6点多,12户贫困户终于跑完了。和熊所长约好明天上午把剩下的12户人家走访完后,毛哥拒绝了他们安排的餐宿,开车拉着我们找地方吃饭去了。
两天下来,我的腿已经全是泥了,脚磨出了两个老大的血泡。再看看毛哥满身泥泞,车被刮花了,底盘也磕几下,我说道:“毛哥,你这哈只怕是出血本类?”“能把这个事落实到位,解决这些小孩读书的问题,这点事就不是事。”随后他掏出他的笔记本说:“你看我,把情况都记录下来了,这次要是一对一的助、终身制的助,能够读到大专的就帮到大专,能够读到大学的就到大学,能够读研读博的,都要支持到底。只有这些孩子有出息,才能够解决他们家庭的贫困。”看着毛哥的车,再看看他疲惫但是满足的样子,顿时心生敬意。
现在毛哥还真前往扶贫点村工作了,虽然不能经常见到他,但是时不时能从微信中看见他带领扶贫小组开展扶贫工作,又或是通过发猪仔的形式带领大家养猪致富,看着他在照片中一副辛苦而幸福的表情,我还真为能有那样一次和他共同扶贫的经历而自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扶贫民情日记篇三
今天我到三组入户走访,感觉三组大部分都是新搬迁户,一统计,仅去年就搬迁了18户。原来三组的村民主要分布在山上和山下,大约各占一半,山上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村民们强烈要求搬迁。经村委会协调,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条件好的都迁下来住进了新房,目前山上大约还有七、八户,我决定先上山走一趟。
沿着山路往上爬,大约二十多分钟才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里三口人,低矮的三间土坯房,家里很乱,满院都是刚孵出的小鸡。徐光朝的儿子徐斌对我们说,他们家三口本来都在外打工,因为他母亲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医生说没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才回来。他母亲现在病情虽然没有恶化,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父亲身体也不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弃打工回家照顾父母。为了挣点钱,他到省农科院学习了蜈蚣养殖技术,在家里养蜈蚣,但才起步,还没有见收;同时又买回了一批鸡苗,准备搞规模养殖。徐斌是我入户走访来在农户家里遇到的第一个年轻人,今年25岁,也是全村一个搞特色养殖的,我很有感触,年轻人就是不一样,有文化,有思路,建设新农村就需要年轻人。我对他说,养蜈蚣风险很大,关键是技术,所以你一定要多小心,有什么问题一定要及时请人解决,千万不能让蜈蚣生病。
再往上走,来到程梅家,她正在林子里放牛,我说我们是“三万”活动工作组的,想到她家里坐坐,她便把牛拴好,把我们带到她家。家里条件还不错,虽然住在山上,但是楼房,而且也收拾得很干净,她说房子建了好几年了。程梅今年39岁,是我入户调查遇到的第二个40岁以下的年轻人,接连遇到两个年轻人,我便有些兴奋,现在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来的实在太少了。
程梅家里三口人,丈夫朱朝明开农用车在周边村从事农产品收购、贩卖,每年可以挣一些钱。她在家种庄稼,不仅种了10亩土地,还养了10头猪、3头牛、1只羊,我粗略地算一下,她在家种地搞养殖每年的毛收入也有近2万元。她还有一个女儿,9岁,在洪门铺读小学。她家是我在洪门铺村入户走访以来遇到的条件算比较好的一户了。我问她现在主要有些什么困难,她说主要是她女儿上学比较困难,才9岁,每天要走几里路到山下读书,又没有同伴,中间要穿过好几个树林子,现在野猪比较多,很有危险,上学的时候她可以送一下,放学要是太忙就来不及接,希望能够解决一下。再就是希望村里帮忙在山下协调一个屋基,还是想搬到山下去住。
三组山上的资源其实还是很丰富,森林保护得比较好,山场面积也很大,如果年轻人不出门打工,像程梅一样,在家发展养殖,也还是可以挣到钱。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力所能及地把年轻人吸引回来,只有年轻人回来了,村子里才有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才可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接着我又到吴玉海、程家钱、吴兆旭、涂原进等几家,情况大体差不多,都属于比较勤奋、生活过得去、但生存条件又比较差的一类。他们都反映山上条件太差了,而且野牲畜多,破坏性大,庄稼都种不成,要求村里能够帮他们迁到山下居住。
从山上往回走,我想村里搞迁移扶贫是正确的,应该把村民从山上迁下来,人虽然住在山下,但山上的地还是可以种,而且还可以利用山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老百姓也有增收的路子。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那么农村发展的趋势应该是集镇化和村庄化,如何探讨一种土地流转机制和搬迁帮扶机制,把那些生存条件恶劣的村民集中迁移到公路沿线、集镇周围,让他们迁得下、住得稳、能发展,应该是政府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的问题。
扶贫民情日记篇四
想起在富有盛名的梨花和浪漫无比的樱花丛中翩翩起舞的日子,我不禁闭上眼睛陷入精彩的回忆……那些花儿,你们在等我吗?对不起,我不来了,今春我去明胜村了!
民胜村,四面环山,是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青胜乡的一个贫困村,从昭通出发到永善县城,拐一个弯经过桧溪大桥,顺着金沙江一直往下行走,转进一条坑凹不平凿在山崖半腰的公路,颠簸着就到了民胜村。民胜村有5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村委会就坐落在民胜一组最靠山脚的地方,干净且清幽。推开二楼我住的房间窗户,视线跨过瓦房,扑面而来的,是漫山遍野的桐子花!经了解,那是多年前政府主导发展的产业。
民胜村海拔落差并不很大,山间杂木丛生,桐子树由于面积宽、数量多,又争其斗艳地开着花,因此,在这个季节里桐子树特别耀眼。桐子树喜生于较低的山坡、山麓和沟旁。花白略带红色,有橙色的斑点与条纹。气微香,味涩,味苦,微辛、寒。其功效:清热解毒,生肌。又主治于,新生儿湿疹、秃疮、热毒疮、天沟疮、烧烫伤。这便是陪同我下队的老罗说过几遍:“有一年,主席(青胜乡人大主席)让我帮他捡了好多桐子花,用来治疗烧伤”的原由吧!看上去因为太多而略显平凡却怎么也不失美丽的桐子花,除了挂上桐子果实,居然还能有中药的功效,发自内心更喜欢桐子花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年3月,我开始寻找年轻有梦想的民胜人。通过一次报名实地考察的机会,一个名叫肖玖万的年青人进入了我的视线。我找到他,说到家乡的发展需要有梦想、有能力、有见识、有干劲的青年来带头时,他激动地说:“我们都是在外打工多年,虽然找到一些钱,但越来越没有勇气,因为打工一辈子,找到再多的钱,回到家乡一切还是要从零开始。书记,我们想做养殖业,我们养鸡、还要养猪、养牛……”,我开始有点担心他跟大多数老百姓一样,一开口就问我要钱,我急忙解释说:“我先声明哈,我没有钱,但我可以帮助你们找资金,一是贷款,二是找老板来投资……”“书记,你不要想太多了,我们不问你要钱,你一定要帮我们找思路,想办法,为我们订目标,为我们搭建平台,为我们寻找政策,我们不是一心想靠在政府的身上,我们是想认认真真做点事情,当然等我们做好了,有扶持政策的话我们该享受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听到这一席话,我内心很喜悦,一是找对了人,二是非常理解我的苦衷,三是有干劲、有信心,四是有决心。达到了我框好的这些条件,可以开启民胜村产业发展披荆斩棘的模式了。3月11日,我在民胜村中厂二社肖玖万家召开了群众大会,也是这次会议我才知道他的爱人罗英是中厂二社的社长,在罗英的大力配合下,22户社员全部到场,会议取得明显效果。最终肖玖万、罗贵书等五人决定养鸡。3月22日,养鸡场开工。4月6日,1600只乌骨鸡进场,实现民胜村一直以来规范化养殖产业发展零的突破,也正式开启了民胜村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开展民胜村果树提质增效、厨师培训等培育新型农民150人次,金江课题暨法制宣传60人次;种植核桃3000余亩,竹子1200亩,枇杷400亩,砂仁500余亩,葡萄150亩,猕猴桃100亩;初步发展养鸡示范户3家3500只鸡;养猪示范户1家15头母猪30头肥猪;养牛示范户1家52头牛;农民合作社正在成立中;电商扶贫项目正在洽谈中。
洪应明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1845年3月,梭罗跑到了瓦尔登湖边的山林里,著《瓦尔登湖》,自己伐木在湖边建造了一座木屋,并在里面居住了两年多。简单的文字里,哲思如泉涌,生命的思考恰似眼前的云朵与森林,在平静的叙说里流淌着深邃的思想。梭罗说:其实我是无论坐在哪里,都能够生活的,哪里的风景都能相应地为我而发光。作为大山的儿女,我浸润在民胜村葱葱郁郁的盎然生机中,聆听生命的奇迹,心灵自然如月光皎洁。传说两千年前的古希腊,柏拉图曾经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苏格拉底让他去树林里来回走一次,采回最美丽的花儿。三天三夜后,柏拉图没有回来,苏格拉底去树林里,发现柏拉图已经在林子中安营扎寨,他的身边是一朵开得最艳丽的花朵。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柏拉图回答老师:“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萎。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生活是追随与欣赏生活中的每一次美丽。”是啊,生活是追随与欣赏生活中的每一次美丽。民胜之行,遇见最美丽的桐子花,虽是组织安排,何不说是我人生一次美丽的旅行。放下不平,做好自己,看民胜发展风生水起!
当一种花,以惊人的美丽与芬芳给予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的震荡,它就会永远地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盛开不败。我只愿做民胜村一朵极为平凡的桐子花,愿我身边居住的每一个民胜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愿我的驻村生活芬芳无限!
扶贫民情日记篇五
今早我去参加全县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了,老公在家里就忙着帮我联系电工,我们约好了下午要去帮王安秀家修电路的。
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杨局长后,他也很支持,还派了单位的公车专程送我们去复兴。下午3点左右,我们就驱车来到了复兴。踏着一级级石头砌成的台阶,在复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永的陪同下,我们向15组王安秀的家进发。
前一次走访慰问王安秀的时候,我就了解到王安秀家快60岁了,家有一女已外嫁,有一儿常年在外打零工,收入微薄。她本人体弱多病,曾患过精神病,自理能力有限,家里生活比较困难,平时只能靠低保来维持生活。因为火灾原因,王安秀家里的用电线路严重损坏,不能照明,夜里只能用手电筒照明,勉强摸索着生活。
回到家,我就与当电工的丈夫协商了一下,在他的组织动员下,他和两名电工师傅,积极行动,提着电工设备,带着电线、插座、开关、节能灯等材料,来到复兴村15组王安秀的家,专程为老人家的受损线路进行改造,一边还向她讲解安全用电和节能知识。
我和同行的吴书记、谭义丰,不时向王安秀了解她的受灾详情、厨房维修的打算、资金筹措情况等,希望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尽快改造好住房、厨房和猪圈等,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雨后的夏日,依然闷热难耐,没多久,大家还没干透的衣服就又被汗水浸湿了。
经过大家两个多小时的辛苦工作,王安秀家的灯终于又恢复了光明了。当看到自己家里原先凌乱的线路,已经由崭新的导线整整齐齐的排列;明亮的节能灯泡取代了原先昏黄的白炽灯时,王安秀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连连感谢:“你们真是太好了,专门来帮我修电,今天晚上我家里就亮堂了,真的很感谢你们啊!”
扶贫民情日记篇六
20xx年5月18日,村里安排我、镇干部姚元梅、村官林选钟下乡入户,开展走访调查。他们比较熟悉各家各户的情况所以我们很快完成了入户调查工作。当准备返回村委会时,村副支书陈元毅负责、挂片的田坝社3点钟要进行“回头看”民主评议贫困户,提出让我留下一起完成田坝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
田坝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民主评议工作由村干部陈元毅、镇干部蒋必春负责。3点钟刚过,人已到齐,首先由村副支书陈元毅介绍会议召开的动因、主题、贫困户标准及范围,并引荐、邀请我发言、讲话。作为从省上下来的同志,亲自参加村社会议,群众相当期待。当我站起自我介绍、讲话时,大家都聚神凝听。我也放慢语速、吐清字眼,尽量避免因普通话造成部分老年人听不懂的问题。我介绍自己会全力以赴做好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工作,想方设法解决村里的发展困难。但是,前提是认定真正困难的家庭,扶真贫,真扶贫。所以,这次一定要评议出真正贫困、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希望每位乡亲要客观、公正、出于公心、发自良心地提出自己心目中真正的贫困家庭。我讲完后,陈副支书接过话题,进一步强调希望大家认真对待,客观评议,并请蒋必春宣读贫困户候选名单,请大家评议。
第一个参加评议的是一位老党员。他不评议自己,而是评他的一个神经有问题、受过车撞、腿有残疾、媳妇跑掉、留下2个孙子的大儿子。在贫困程度上,他认为其子的家庭在整个石灰村也是数一数二的。还有有一户人本身有病,难以治愈,家庭困难,还没有纳入建档立卡户。因申请低保名额,与村干部有过争执。另外也还有一户新申请。我提醒主持人不妨都纳入,由群众来决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自有公断。
我和镇干部蒋老师及时编写贫困家庭候选代号,将制作好的选票发给现场群众,同时提醒群众因为名额问题,在12户中只能选中9户,可以少选,但多选属于废票。有几个家庭户主选择弃权,有几户代表表示不会识字、不会写字,有几户认为选谁都可以,自己无意见。结果,最后清点票数,可能不想得罪人,仍然有多张全选票,从而成了废票。
作为反映民意的投票环节,其中的公开唱票、公开计票就成为了关键的核心节点。现场公开唱票、现场计票、现场公布结果,随即展开。将废票剔出,最后原9户候选对象中当选8家,新纳入候选对象的3家有1家当选,随之,张榜公示。
投票前,原先的9户候选贫困对象就坚定地表示,如果此次投票就是落选,也保证承认结果。结果揭晓后,原先喊叫得很凶、争着加入候选贫困户对象的2家没有了意见和声音。评议后,参会家庭认为,此种办法好,是真正的民主,能够真实地发映民意,符合实际。既选出了真正的贫困家庭,又化解了冲突和不满,还不会制造矛盾,避免了得罪乡里乡亲。
如果需要总结此次民主评议活动的话,可以得出,一要勇敢地采用无记名投票的办法,自荐、他荐、荐人、上级推荐,拿出候选对象。只要统一了标准、范围和条件,明确了界线,就会推出合适的候选对象。因为,群众心中有杆称。二要会议领导人员当机立断,及时纠偏,保证主题,同时,主持人员打铁还需自身硬,做到客观公正、公道正派,就会有威信,就能服从。三要全程公开透明,现场公开唱票、计票、公布结果,真正赢得在场群众的认可和信服。共产党人不怕民主,并且从一开始就高举民主的旗帜。只要我们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树立群众工作路线,在法治的原则和框架下,民主就能充分反映民意,就能符合实际情况,就会是好东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切为了百姓,我们就能好事办好!
扶贫民情日记篇七
“你出牌……我赢了!”上午10点半,刚处理完一些工作,当我走近新修建的村民活动中心时,听到老人们玩耍的朗朗笑声。眼前,瑶寨的巨大变化,村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不禁使我联想到自己驻村以来所做的一切,真有点抑制不住内心的欣慰。
转眼间,作为湖南省民政厅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来到勾蓝瑶村已经两年。刚到这里时,我真正感受到了驻村扶贫的不易,修路、修渠、美化村容村貌,调整产业结构,力推以“旅游+种养”为主的产业扶贫,费了不少心血。现在全村已经全部脱贫,实现了两年收入“翻一番”。我相信,明年的勾蓝瑶寨将更加美丽,村民的收入也将更高。
现在村民已经不愁吃、不愁穿了,可他们的幸福感在哪里?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许久。这两年,为了解决全村80多位留守老人、70多名留守儿童的孤单生活,我们修建了村民活动中心、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心、幸福院、图书室等生活、文化娱乐设施。在妇女节、儿童节、重阳节、寒暑假等开展关爱“三留守”活动。去年,厅里20多名年轻干部来村里当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今年,组织20多名留守孩子去长沙相见她们心目中的“妈妈”。
记得10月9日,我们在村里组织开展第二届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中,一位10多年来不愿拍照的65岁老奶奶主动摆出姿势,抢先拍下了一张照片。后来其儿子、儿媳在队员刘文平的微信朋友圈里说道:“太感谢了,把我们家的“丑”都外扬了!瞧,老人家笑得多甜、多开心,甜过初恋有没有?”当时,看到老人们高兴的样子,自己的心情和他们一样兴奋和激动。
今天不是周末,但来村里旅游的人真不少,中午,村里的几家农家乐客人爆满,村边的200多亩地里,20多名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有的在栽种油菜,有的在收割芥菜和莴笋,两台大货车等着装运蔬菜运往广东。果园里,年初种植的300多亩葡萄柚、晚白柚、默科特柑橘等水果新品种,有的已长到了一人多高,后年将挂果,可供游客采摘。今年的香柚、脐橙价格不错,又是一个丰收年,看来村里的种植发展项目对路了。
忙了一天,望着星空一路走回,深感自己的担子不轻,过去的工作只能代表过去。心想,明年还有许多事要做,要为外出务工人员创造更多返乡创业就业的机会,从根本上解决留守人群问题,只有全村人都富裕了,一家人团聚,村民才真正有幸福感。
扶贫民情日记篇八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
今天我到三组入户走访,感觉三组大部分都是新搬迁户,一统计,仅去年就搬迁了18户。原来三组的村民主要分布在山上和山下,大约各占一半,山上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村民们强烈要求搬迁。经村委会协调,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条件好的都迁下来住进了新房,目前山上大约还有七、八户,我决定先上山走一趟。
沿着山路往上爬,大约二十多分钟才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里三口人,低矮的三间土坯房,家里很乱,满院都是刚孵出的小鸡。徐光朝的儿子徐斌对我们说,他们家三口本来都在外打工,因为他母亲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医生说没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才回来。他母亲现在病情虽然没有恶化,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父亲身体也不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弃打工回家照顾父母。为了挣点钱,他到省农科院学习了蜈蚣养殖技术,在家里养蜈蚣,但才起步,还没有见收;同时又买回了一批鸡苗,准备搞规模养殖。徐斌是我入户走访来在农户家里遇到的第一个年轻人,今年25岁,也是全村唯一一个搞特色养殖的,我很有感触,年轻人就是不一样,有文化,有思路,建设新农村就需要年轻人。我对他说,养蜈蚣风险很大,关键是技术,所以你一定要多小心,有什么问题一定要及时请人解决,千万不能让蜈蚣生病。
再往上走,来到程梅家,她正在林子里放牛,我说我们是“三万”活动工作组的,想到她家里坐坐,她便把牛拴好,把我们带到她家。家里条件还不错,虽然住在山上,但是楼房,而且也收拾得很干净,她说房子建了好几年了。程梅今年39岁,是我入户调查遇到的第二个40岁以下的年轻人,接连遇到两个年轻人,我便有些兴奋,现在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来的实在太少了。
程梅家里三口人,丈夫朱朝明开农用车在周边村从事农产品收购、贩卖,每年可以挣一些钱。她在家种庄稼,不仅种了10亩土地,还养了10头猪、3头牛、1只羊,我粗略地算一下,她在家种地搞养殖每年的毛收入也有近2万元。她还有一个女儿,9岁,在洪门铺读小学。她家是我在洪门铺村入户走访以来遇到的条件算比较好的一户了。我问她现在主要有些什么困难,她说主要是她女儿上学比较困难,才9岁,每天要走几里路到山下读书,又没有同伴,中间要穿过好几个树林子,现在野猪比较多,很有危险,上学的时候她可以送一下,放学要是太忙就来不及接,希望能够解决一下。再就是希望村里帮忙在山下协调一个屋基,还是想搬到山下去住。
三组山上的资源其实还是很丰富,森林保护得比较好,山场面积也很大,如果年轻人不出门打工,像程梅一样,在家发展养殖,也还是可以挣到钱。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力所能及地把年轻人吸引回来,只有年轻人回来了,村子里才有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才可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接着我又到吴玉海、程家钱、吴兆旭、涂原进等几家,情况大体差不多,都属于比较勤奋、生活过得去、但生存条件又比较差的一类。他们都反映山上条件太差了,而且野牲畜多,破坏性大,庄稼都种不成,要求村里能够帮他们迁到山下居住。
从山上往回走,我想村里搞迁移扶贫是正确的,应该把村民从山上迁下来,人虽然住在山下,但山上的地还是可以种,而且还可以利用山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老百姓也有增收的路子。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那么农村发展的趋势应该是集镇化和村庄化,如何探讨一种土地流转机制和搬迁帮扶机制,把那些生存条件恶劣的村民集中迁移到公路沿线、集镇周围,让他们迁得下、住得稳、能发展,应该是政府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的问题。
11月4日星期一 天气阴
早晨刚送女儿到学校门口,仲副乡长来电话说他到平安了。他因家在互助,所以买了一辆私家车,每周一早晨去民和的单位上班,到周五下班后回互助。所以我俩商定每周一早晨一块出发。回家赶紧收拾些东西,我们就上路了,一起前往的还有xx乡的石副乡长,她家也在平安,也是周一去上班,周五下班后回平安。
九点多时,我们到了乡上。不一会儿村支部马祥义书记也开车到了乡上。马书记搬到老县城居住已有三年了。他的儿子在内地当阿文翻译,收入不错,所以去年给他买了一辆私家车,日子过得很不错。听乡上的干部说这两年马书记工作不太积极,也很少去村里。但是自从我们驻村后,他配合得很好,基本上每天都陪我们去村上开展工作,或许是我们的工作给他鼓了点勇气和信心。他人也挺好,性格随和,办事沉稳。他早年当过多年的民办教师,但由于中途间断未能转正,因此也有良好的素质和文化程度。
每周一早晨乡上都开例会,听取包片领导和包村干部上周的工作汇报。等xx包村干部老谢开完会,我们坐上村支部马书记的小车到了村上。这几天村民们忙着开展秋季覆膜,所以到村委马主任家领取地膜的村民很多。这两年马主任发放地膜很有经验,他说因为有些村民领上地膜后在家里偷偷积压,所以他让村民们第二次领取地膜时必须把上次领取的地膜卷轴交回来,否则不让领,这样就避免了村民们多领地膜。我暗暗为马主任的土办法叫绝,如果是我们机关干部恐怕一时还想不出这样的办法。
按照计划我们今天去二社弯子走访。走到村务公开栏处时,我看见我们前些日子办的黑板报下边打了个不大不小的错号,错号刚好打在了我们驻村帮扶组名单上,一看就是个小的小学生所为。我觉得好笑,和我们帮扶组同志们开玩笑说:“看样子孩子们对我们的工作不认可啊!要不怎么在我们头上打错号”,大家哈哈大笑。随后我们就到了二社弯子。从弯子社的山梁上向下望去,大部分农家尽收眼底,东一户、西一家,破旧的庄廓杂乱无章,废弃的房舍随处可见,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破败、萧条的景象。我们去的第一户人家门口一帮人正在宰牛,忙的不亦乐乎!见到我们,他们拎着双手热情地问好。一问才得知,他家的老爷子去沙特朝觐,明天就要归来。按照回族的规矩,其“者麻其”及亲友都要去隆重的庆贺。是庆贺所以去的人要随礼,东家要大摆宴席,其规模不亚于操办一桩婚宴。这种大操大办的习俗明显加重群众负担,因此前些年政府明确反对。为了不打扰他们,我们干脆把前来帮忙的几位村民都召集到一起进行询问,了解各家的家庭情况,并向他们传达了开展秋季覆膜、上缴农村养老保险金等一些当前工作,对身上带有现金的,村支部马书记还就地收缴了养老金。
随后,我们又走访了冶万林等4户农户。期间我们听群众反映村医冶兆虎在给村内小孩接种疫苗时收取费用,后经群众举报、乡卫生院督促,退还了一部分,但对村内老实巴交的几户农户至今没有退,而且他的医疗技术很差,药品价格很高。于是,我们商议到村医冶兆虎家走访。来到他家时,他正在院内脱粒机上脱玉米,人很热情。粗略的看其家境,在村内也算是中上人家。屋里的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证件,都是冶兆虎的村医培训证什么的,可是有些证件上是他老婆的照片和名字,我在心里觉得很好笑,不过也没问。在攀谈中我们得知,他的工作只是开展个接种疫苗,其他的如诊断常规病、打个点滴这些他都不会,村民们也基本没人来,但是他否认药价高。关于收取疫苗接种费用的事,我们婉转的进行了询问,但是他说没收。我们离开他家临出门时,他急急忙忙的给我说:“我家上午领的地膜已铺完了,下午要去,但是没有地膜”。我心想这还了得,最近动员村民开展秋季覆膜是头等大事,地膜没了不行啊!我赶紧给村委马主任打电话说给冶兆虎领两卷地膜,马主任说让他来领。冶兆虎让儿子赶紧去领,说是领来后就下地。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村医冶兆虎是个“老狐狸”!我们走访完后见到村委马主任时,他笑着说:“今天你们上当了,人家冶兆虎早上领了两捆地膜,今天根本没有下地。他每年都是想方设法领地膜在家里积压,真正铺在地里的很少”。我们都大喊上当!没办法,当已经上了,呵呵,下不为例吧!
今天我到三组入户走访,感觉三组大部分都是新搬迁户,一统计,仅去年就搬迁了18户。原来三组的村民主要分布在山上和山下,大约各占一半,山上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村民们强烈要求搬迁。经村委会协调,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条件好的都迁下来住进了新房,目前山上大约还有七、八户,我决定先上山走一趟。
沿着山路往上爬,大约二十多分钟才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里三口人,低矮的三间土坯房,家里很乱,满院都是刚孵出的小鸡。徐光朝的儿子徐斌对我们说,他们家三口本来都在外打工,因为他母亲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医生说没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才回来。他母亲现在病情虽然没有恶化,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父亲身体也不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弃打工回家照顾父母。为了挣点钱,他到省农科院学习了蜈蚣养殖技术,在家里养蜈蚣,但才起步,还没有见收;同时又买回了一批鸡苗,准备搞规模养殖。徐斌是我入户走访来在农户家里遇到的第一个年轻人,今年25岁,也是全村唯一一个搞特色养殖的,我很有感触,年轻人就是不一样,有文化,有思路,建设新农村就需要年轻人。我对他说,养蜈蚣风险很大,关键是技术,所以你一定要多小心,有什么问题一定要及时请人解决,千万不能让蜈蚣生病。
再往上走,来到程梅家,她正在林子里放牛,我说我们是“三万”活动工作组的,想到她家里坐坐,她便把牛拴好,把我们带到她家。家里条件还不错,虽然住在山上,但是楼房,而且也收拾得很干净,她说房子建了好几年了。程梅今年39岁,是我入户调查遇到的第二个40岁以下的年轻人,接连遇到两个年轻人,我便有些兴奋,现在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来的实在太少了。
程梅家里三口人,丈夫朱朝明开农用车在周边村从事农产品收购、贩卖,每年可以挣一些钱。她在家种庄稼,不仅种了10亩土地,还养了10头猪、3头牛、1只羊,我粗略地算一下,她在家种地搞养殖每年的毛收入也有近2万元。她还有一个女儿,9岁,在洪门铺读小学。她家是我在洪门铺村入户走访以来遇到的条件算比较好的一户了。我问她现在主要有些什么困难,她说主要是她女儿上学比较困难,才9岁,每天要走几里路到山下读书,又没有同伴,中间要穿过好几个树林子,现在野猪比较多,很有危险,上学的时候她可以送一下,放学要是太忙就来不及接,希望能够解决一下。再就是希望村里帮忙在山下协调一个屋基,还是想搬到山下去住。
三组山上的资源其实还是很丰富,森林保护得比较好,山场面积也很大,如果年轻人不出门打工,像程梅一样,在家发展养殖,也还是可以挣到钱。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力所能及地把年轻人吸引回来,只有年轻人回来了,村子里才有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才可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接着我又到吴玉海、程家钱、吴兆旭、涂原进等几家,情况大体差不多,都属于比较勤奋、生活过得去、但生存条件又比较差的一类。他们都反映山上条件太差了,而且野牲畜多,破坏性大,庄稼都种不成,要求村里能够帮他们迁到山下居住。
从山上往回走,我想村里搞迁移扶贫是正确的,应该把村民从山上迁下来,人虽然住在山下,但山上的地还是可以种,而且还可以利用山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老百姓也有增收的路子。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那么农村发展的趋势应该是集镇化和村庄化,如何探讨一种土地流转机制和搬迁帮扶机制,把那些生存条件恶劣的村民集中迁移到公路沿线、集镇周围,让他们迁得下、住得稳、能发展,应该是政府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的问题。
扶贫民情日记篇九
经过多次深入调研,报社今年的又一个帮扶项目定下来了,将在邑慈碑村委会迤席村一组实施“美丽宜居乡村”项目建设。通过道路硬化、人畜分离项目、公厕建设、垃圾房建设、村庄绿化美化……迤席村将会变成美丽的彝家山寨。
今年的政策真好,建档立卡户拆危房建新房可以补助5万块钱。不过这里的危房改造活计可不好干,村里外出务工存下钱的村民,建房意愿普遍不高,而长期留在村里的贫困户因为积蓄不多拿不出钱来建房,一听到剩余的建房资金要自己筹集,有的村民就打退堂鼓了。
第一次动员,一户报名的都没有,我们有些沮丧。
“多去几次,一定能突破的。”“建房机会难得,5万块钱对于贫困家庭不是小数目。”“我们语言交流上有障碍,跟村委会的干部一起下去,更好交流。”回到住处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出主意。
一次、两次、三次……一次又一次地宣传动员,一户、两户、三户……报名的户数多了起来。今天,终于体会到付出努力总是会有回报的!
今天,袁国华家的危房改造主体工程就要竣工了,看着这个实际使用面积比我的住房还要舒适宽敞很多的房子,我特意向当家的女主人打听了一下,到底花了多少钱?国珍姐告诉我,除了自己亲弟弟的工钱没开以外,大概花了6万元。自己女儿赞助了点,向亲友借了点,只要危房改造政策补贴到位,应该不会差蛮多钱!从言语表情感觉得到,国珍姐眼看到要住上心仪已久的新房,心里美气得很!
她给我说的应该是实话,我也一直想在老家给年迈的父母把房子翻修一下,好让父母安度晚年,只是心里没底。记得去年刚来走访时,国珍姐曾含着眼泪说,自己也想住新房子,这个房子不但年久失修,危在旦夕,而且阴暗潮湿,夏秋季蛇虫出没,每年都要打死10多条蛇,每天都胆战心惊怕蛇咬伤。只是自己体弱多病,仅靠老公打工赚点钱还不够自己看病住院花费;再说*俩都50多岁了,年龄再大打工也没人要了,儿子袁波坐在轮椅上已经20多年,说不定还会走在自己两口子前面,女儿远嫁到山东,家庭也不富裕,一年顶多回来一次,别说没钱盖房,即使盖起来也没多大用,还不如租个廉租房混日子算啦!说实话,这个想法虽然很现实,很无奈,但也明显有些悲观丧气,心灰意冷。
好在去年国珍姐的心脏病在亲友资助下,手术十分成功,而且民政部门和医保部门报销了大部分费用,看病留下的窟窿不是很大。今年初,我们积极动员他们家进行危房改造或异地扶贫搬迁,由于搬迁政策不十分明朗,面临无处可搬的困境,最后帮他们争取危房改造计划。当时帮他们算计过,现在钢材、水泥、沙石、砖瓦等建材十分便宜,建房主要是人工工资太高,他可以请自己做泥瓦匠的亲弟弟来帮助设计施工,说服老公袁国华就当小工,相当于给自己打工,赚自己的钱,这样限度控制了建房的人工成本。再说,危房改造补贴是对危房改建的奖励资金,可以解决一部分建房资金,不改建就没有,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啦。
终于,在工作队和村干部的游说下,他们家终于列入到了危房改造的计划。如今看着即将入住的新房,袁国华高兴地说:“打了一辈子工,给别人盖房子,别人享受了,自己老婆孩子还在住危房,今年在家虽然没出去打工赚钱,但是自己一家认终于可以住上新房了。”
今天是老黄冲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老黄冲村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河道整治工程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终于开工建设了。
上午9点,河道两边,彩旗招展,人头攒动,在一阵鞭炮声过后,挖掘机、载重车开始轰鸣起来,村里男女老少个个脸上挂满喜悦的笑容,因为这条溪流是他们的母亲河,滋养了他们的祖祖辈辈,他们都曾经在这里下河洗澡、捉鱼虾、打水仗,留下太多美好的记忆,但同样是这条河也给他们留下很多伤心和惊魂,记忆中这条河也夺取过2位村民的性命,也曾经危机四伏,泛滥成灾,损毁农田、道路,给鱼宴公路及沿线3000名村民出行、上学造成极大不便。整治河道,消除水患是这些村民多年来的梦想,曾经在上个世纪70年代,村内德高望重的老支书姚沅焕带领村民发扬农业学大寨精神,自力更生,累石筑堤,但是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有限,缺乏水泥沙石,泥巴垒起来的河堤怎能抵挡住洪水冲刷?以至于目前河坝基础被洪水掏空,挡墙上千疮百孔,河道里垃圾遍布,杂草丛生,每逢汛期,都会堵塞河道,损毁良田。今天,眼看着河道整治开工,他们甭提心里有多高兴!
河道整治工程是我们驻村以来开展的第一个影响较大的帮扶项目,得到了局党组的肯定,也得到了全体村民代表大会的一致通过。虽然没有邀请有关领导,没有举办像样的开工仪式,但是看着村民们个个兴高采烈的样子,我的心里也十分欣慰。
扶贫民情日记篇十
贫开发工作主旨就是帮助扶贫开发对象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扶贫工作
日记
,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今天,冒着辽东山区铺天盖地的雪,和同事去社科院的扶贫点新宾县响水河子乡扶贫。今天主要是走访贫困户,并和乡领导座谈。
说实在话,几年来,每年都会有几次到省内的一些城市和农村社区走访贫困户,这其中既有单位的扶贫联系点,也有个人的联系点。每次到那些贫困户家里走访,都会受到一番心灵洗礼。今天,又受到了一次心灵洗礼。
我们到的是该乡政府所在地响水河子汉族村,这个村是由原来的四个村合并而成的大村,有20xx多口人。今天由村里安排的十户村民家,都是在村里很典型的贫困户。家庭状况各不一样,但都是一个特色,就是贫困。
在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农村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有的是因病致贫,这一会儿再说;有的是因老致贫,农民因年岁数大了,劳动能力下降,又缺少青壮年劳动力,导致收入下降,生活境况窘迫;有的是因学致贫,农村孩子升学是农民最大的开销之一,孩子考上大学是件喜事,但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对农民家庭是天文数字,靠泥土里刨食,根本无法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有的是因愚致贫,个别农民由于智力障碍或者没有文化知识而导致贫困,他们思想保守,不外出打工,也不懂得积累,甚至因为赌博、玩“六合彩”,造成家里一贫如洗。
在导致农民贫困的各项因素中,最主要的无疑是因病致贫。今天村里安排的十户贫困户,基本都是有病患的家庭。徐某某,男,本人患有哮喘、心脏病;柳某某,女,三个女儿先后患病去世,一个人生活;周某某,男,年老体弱,患有心脏病、脑血栓,前列腺肥大,独自一个人生活;杨某某,男,本人患有脑血栓;艾某某,患有脑血栓;梁某某,夫妻二人都是智障;周某某,男,本人患有尿毒症,每周透析两次;赵某某,男,年老体弱,多年患有心脏病,一人生活;吴某,母亲患有脑血栓,卧病在床;张某某,一人生活,是肢体残疾人。疾病是农民的大敌。一个农民家庭,如果其主要劳动力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如果有一人得了大病,对这个家庭来说,生活将被彻底打乱,那就是致命的打击、无法承受的天大的灾难。承包地没人种了,不能出外打工了,更何况,为了治病,为了救命,可能把很紧巴攒下的一点钱全花出去,还可能拉下几年也还不完的饥荒。这样的家庭生活随即就会陷入困顿,陷入无奈,陷入绝望。
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世界第一经济体唾手可及的情况下,却还有大量的人群生活在全社会平均生活水准之下。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那里的弱势群体实在太多,他们的孩子为了追求现代生活,走出大山去城里打工,在农村的许多地区已经很少看到年轻的面孔。留下来的都是老人、中老年妇女和孩子,所谓的“386199部队”。这些留守的人群,很多是老弱病残,他们为了生计每天在苦苦挣扎,他们病痛中孤寂中苦苦煎熬、苦苦忍受。现代化和他们离得很远,文明对他们说来说是一个很奢侈的名词,每天被疾病折磨无钱医治只能一把一把吃止痛片的人们,何谈幸福指数、小康生活?!在我们很多专家在测量中国离现代化还有多远、何时全面进小康的时候,我不能不说,这里是被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快要忘记的角落。
让我们感动的是这些深山里农民的觉悟。当他们接过慰问品时,都一个劲儿地表示感谢,有的说党没有忘了他们,没有忘了他们。有的老人接过慰问金,流下了眼泪,这让我们内心里很不好受。有一个老党员,多年义务看护烈士陵园,每下一场雪,都第一个去村外把陵园打扫干干净净。今天又下了很大的雪,老人说雪大干不动了,于是打发儿子去清扫。他说,要让埋在地下的烈士有一个好的环境。还有的老党员对党刊特别地亲,一期不拉都要看,《共产党员》杂志一期不能少。他说,党刊就是我的命根子。
心酸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也还有很多很多。我深深地被他们的质朴而感动,被他们的善良而感染,被他们的真情而感化。我想我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带上一襟他们的质朴情怀,情为他们系,心为他们牵。
山里人贫困,那种贫困的状况绝非你坐在办公室里能够想象;山里人淳朴,那种淳朴会让在商场、职场激烈竞技中的越来越世故的城里人汗颜;山里人有觉悟,那种觉悟深深地植根在黑土上,会让成天为如何弘扬核心价值观大伤脑筋的理论家们有所启迪。
今天上午9:00我和驻村干部一起来到了驻点xx居委会,与党员及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在座谈会上,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交流讨论的气氛至始至终轻松、热烈,他们畅所欲言,不仅道出了心声,而且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
基层的意见实实在在。有的反映村组沟渠堵塞了、鱼塘变臭了,有的提出个别小组道路不好、雨天出行困难,有的认为建设道路征地补偿不到位,谈出了基层党员、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57岁的老党员是个敦厚、质朴的老人,由于在20xx年积极响应土地挂钩工作,成为第一个搬迁户,但由于当时工作的失误造成了老人的宅基地一直未安置好,村组干部几经协调都未能解决。我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与老人沟通,了解他的心声,并与相关对象户和村组干部一起会商这件事,在协调多方利益之后拿出了一个双赢的意见,既解决了老人多年来宅基地的困扰,又最大程度了降低其他对象户的损失。事后,老人紧紧的握住我的双手,久久不肯松开。
看着他真诚的面孔、中肯的表情、积极的态度,听着亲切、热情、纯朴的话语,愈加觉得基层党员、群众的可亲可敬,也看到了一个地方发展的希望所在和动力所在。
压器的问题,并且组织劳力将变压器转移到安全干燥的地方,为村集体挽回了不必要的损失。
下基层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不仅仅是有着基层情况和群众意愿,同时也是基层干部对群众感情的真实记录。不仅要嘴上说着老百姓,更要心里想着老百姓。要做百姓的贴心人,要带着感情下基层,带着感情去倾听百姓呼声、了解百姓的困难,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
按照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根据粮食局机关工作的总体部署,经粮食局、锦屏镇人民政府、东庄村三家联合摸底,在贫困人口库中,确定了全村51户贫困户,分配给我局12名干部职工帮扶16户贫困户,这些贫困户是今年重新确定的。从20xx年3月份开始我们帮扶的一批贫困户至目前已脱贫,退出了帮扶序列, 20xx年我的两户帮扶户杨广生、甘银海在东庄村四社,今年这次重新调整的两户甘富存、甘作鹏也在东庄村四社。 通过入户调查和实际分析,我认为贫困户的贫穷原因大致是:一是因病,医疗费用高,家庭劳动力减少、可用资金更少;二是受教育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反映迟钝。
我将通过以下措施来帮扶:一是宣传党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政策,改变帮扶户思想行为;二是动员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制定帮扶计,鼓励多学文化知识,处处留心皆学文;三是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产业,如甘福存户的养殖猪,甘作鹏户的电焊技术;四是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动员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合等国家保险,宣传健康养生知识,预防疾病发生,结合粮食行业宣传粮食安全知识。五是留心国家扶贫政策,与相关单位衔接帮助贫困户治病。
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但党和国家给了我这个平台,我愿努力。
扶贫民情日记篇十一
驻村扶贫民情
日记
一20xx年3月2日 星期日 天气晴
“袁老师你来我们村了,太好了,我们的发展有希望了!”一下车,村支书刘佐军就热情地拉着我的手不停的说。3个字“太好了”,让我感受到了老百姓对我的信任。
今天,搭乘乡包村领导朱少海的车,我再次驻村后第一次踏入了双贡村。因为去年在猴场乡补那村驻村,参与猴场乡做发展规划,对于猴场乡的每个村都比较熟悉,依旧是弯弯曲曲的盘山土路,路旁依旧是陡坡地,听乡领导介绍,这条路已经在开始硬化,年底可以全部硬化完。40多分钟的路程后,我们到达了双贡村活动室,乡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听说我今天来报道,都已经在村活动室等着了,这是欢迎我的到来吧。想着去年驻猴场乡补那村的时候,为补那的猕猴桃产业做了点事情,建成全省首个猕猴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地理信息系统,建成喀斯特山区自动喷灌系统,还给全乡老百姓做过农业方面的培训,今天到双贡村,感到了村干部的期盼和老百姓盼富的热情,让我对驻村工作倍感重任在肩。
驻村扶贫民情日记二
20xx年3月6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我组织全村召开第一次产业经济发展讨论会,这是来这里的第五天,经过3天不分昼夜的走村入户调研了解,基本摸清了村里资源优势、产业情况及贫困状况,对村里以后的发展也有了初步想法。参加会议的有贫困百姓代表、致富能手、村民小组组长、村委委员和乡里的领导,小小的会议室第一次显得这么拥挤,气氛第一次这么热烈,在听大家的意见后,充分考虑村现地理区位情况、依托现有村里种养业平衡,传统农业占全村比重90%的现实,依托六盘水市“3155”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我提出了将村建设成为猴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村,创造以生态循环为基础的高质的农产品,在农产品品质和价格上寻求出路。
找准目标后,如何带动村民们发展,全村的父老乡亲都期盼着我。无不是深深的期待、重重的责任。而我能做的就只有在驻村这一年的时间里,忘记身体、忘记疲劳,带领村民早日致富。
驻村扶贫民情日记三
20xx年4月10日 星期四 天气晴
“要想富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子建设是驻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村里的班子团结不?奋进不?奉献不?能力怎么样都是我们要考虑的。今天晚上8时,忙碌了一天的我们,又在村活动室组织学习和讨论了。
在会上,我提出要大家把信息公开,大家的照片就用我的相机照,我负责冲洗。“丑媳妇也要见公婆”,我们还怕群众看吗,还要把电话号码留下。我和他们说,“电话费超出的部分我来补,怕的是你电话费用不完,老百姓没事找。”最后确定公开内容:1个村支两委领导班子和小学校长8人告知栏,1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5人告知栏,1份包含包村干部、驻村队员、村支两委、村民小组组长、致富带头人的联系方式及我们的公开承诺。
还建议要搞好群众工作室,把一楼的妇检室综合利用好,每天安排一名村干部负责处理和记录当天的群众事务,能办的当天办,不能办的电话告知我和村支书。另外,还要负责村活动室卫生,笑脏不笑破,我们的活动室只要为民做事,做实事、清清爽爽就很好了。
我想,好的团队,是工作开展的基础。
驻村扶贫民情日记四
20xx年4月22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下午,我请村支两委的同志们在村里吃了顿便饭。吃完晚饭,大家又都回到活动室,召开村核心土地功能分布会议,对于村委来说,这确实是个不曾接触的事情,我将核心区的土地功能图和发展想法对村委会做了汇报,大家听后,有点雾头雾脑。村主任李兴隆第一个发言:“我们也想发展微小企业,苦于找不到地点,现在核心区有地了,大家就可以去规划区发展呀,不是很好吗?”。支书刘佐军仍然苦苦思考着,过了一会才蹦出话来:“不知道七组的乡亲能不能通过产业发展来我们核心区找到活干,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从岩头上搬下来了,还可以争取政府农村保障性住房补贴,这样他们就不会贫困了”。渐渐的,大家开始了土地功能讨论,“要修路,占到我家的地,我无偿拿出来。”致富能手吴知达首先表态了。辅路修好了,小学生上学安全多了,而且我们村还是5个村烟草收集地,不修路和广场的话,到了收烟时间天天都交通堵起了。修,路一定要修。最后,通过讨论,生活污水处理的土地规划了,中型沼气池的地点落实了。
“每个人不敢想象,可现在充满了想象”,我仅仅是用了美丽乡村的图纸化表现,他们就懂得了发展。不敢想到敢想,不可为到可为,作为驻村干部,我给他们插上了梦想的翅膀,作为驻村干部,我更要将为实现这份梦想而努力。
截至目前:双贡村规划种植的50亩红米基地已在进行育秧,还从省农委相关培训经费拿出5万元用于传统红米种植示范基地的建设。另外,结合“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建设,积极向省农委争取“清洁工程”、“沼气池建设”等项目资金。联系水城县烟草公司拟在村活动室旁修建烤烟接待中心,方便收购烟叶。同时,围绕村级发展,谋划村级经济积累方式,筹划建立农民专业种养殖合作社,以项目入股、服务咨询、技术指导和销售提成等方式壮大村级经济积累。
扶贫民情日记篇十二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作文,快来看看吧。
按照市委精准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10月28 -30日,市政务中心“三访三化”工作队来到三眼塘镇黄茅新村,开展“一进二访、精准扶贫”工作。
二组青年村民金洪波,1998年在参加本村水利建设劳动中,被电排设备轧断了2个手指,落下了伤残。村领导向我们介绍,小金身残志不残,这些年来,没有向集体伸过手,要待遇要救助,而是自强不息、自食其力。但因身体残疾,许多事不能做,家庭生活较为困难。
我们约见了金洪波,只见他身体瘦弱,个头不高。伤残的左手失去了大拇指和食指,仿佛让我们看到当年那受伤断指、血染工地的惨痛一幕。从他与我们初次见面的交谈中,我们知道这是个很有头脑、办事精明的年轻人。金洪波告诉我们,因为承包的田土不多,农闲时节在益阳、沅江两地贩运农产品。家里买了1台三轮摩托车,夏天贩西瓜,冬天贩桔子。每天3、4点钟起床,拉着货物到益阳农贸市场占摊位,因为这样可以省去租场地的开支。妻子在俏嘴巴食品厂做临时工,每月工作20来天。2个小孩加上年过七旬的父亲,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说,今年桔子行情好,自己熟悉销路,想收贮保鲜,春节上市时卖个好价钱,就是没本钱,如果有几万元贷款就好了。我们觉得这是个好想法!
工作队员、中心副主任张硕是个办事迅速的人,立即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打听,最终与信用社的负责人取得联系,落实了贷款事宜。我们和村支书周红兵等领导商议,由政务中心贴息,下月初为金洪波贷款5-6万元,支持他收贮桔子保鲜。我们相信,有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和他个人的勤奋努力,4年以后,这个对象一定会如期进入小康,实现市委的既定目标。
9月24日,从早8时开始进村入户,到晚18时45分,我们一行6人终于完成了每人12户扶贫对象的调查摸底和访问任务,平安返回县城。
一大早,雨下个不停,仿佛为我们洗尘。心里惦记着住在山一家、水一家的乡亲们,我们继续冒雨进入双河村营头、团山自然村,走进贫困农户家中完成昨天未走访完的任务。走在滑溜溜、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上,坚定的脚印浅一脚深两脚的通向远方的家。走进村民家中,老乡们把我们视亲人般递水让座。我们同乡亲们拉着家常、讲解扶贫政策,用笔记录生产、生活困难情况,用相机见证一瓦一房一家人的境况。秋雨也不一直下了,汗水也不一股脑流了,大家心里都暖暖的。那天大的困难也一下子让微笑着的精气神赶跑了。
中午,我们走访到双河村监督委员赵德芳老人家。75高龄的赵老也是团山自然村老社长,一位在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一位老百姓心中的贴心人。
精神矍铄的赵老告诉我们,他当了32年的社长,为村民们发展生产、生活做了一些力所能尽的事,获得了一些荣誉。看着墙上的荣誉牌,赵老喜滋滋告诉我们,这是2013年12月天星镇党委、政府首届“十佳道德模范”评选给他的“敬业奉献模范”先进个人奖牌。同行的蒋贵强村支书介绍说:老社长没读过两天书,也不是共产党员,但他思想先进、热爱集体、爱学习,处事公道、为人正派,敢说敢想敢做,乡亲们都佩服他、敬重他。村里大小事都听他的意见和安排。前年,团山公路有一段路被山洪冲毁,急需要恢复,村委会帮助解决了5吨水泥,老社长硬是发动了100余名村民,花了两天时间,自力更生把近100米的损毁路面打成了水泥路,这段路至今都保持了顺畅通车。蒋支书还给我们介绍说:今年,老社长动员发展了村里有志青年罗国文成为团山社的第一个养殖大户。我们随后走访进入罗国文家,参观了他今年新修的养猪场。罗国文介绍说:他年初投入了50余万元资金,喂养了100余头猪,长势良好,猪价也看好。在谈到今后打算时,他期盼帮扶资金支持,通过联户经营、群众入股、订单收购等方式带动周围乡里乡亲发展生猪养殖,逐步壮大养殖规模,为大家脱贫致富尽一份力。 下午,我们来到在9月17日被近300方危石阻断村组公路的排危作业现场(该路断位于双河村委会老街安置点去榨房自然村20余米入口处),因下雨路滑推车溅了一身泥的蒋支书指着工人正在破碎的石头对我们说:9月14日,我们接到村民险情报告,当天就组织人员安全转移了涉及危险威胁的5户18人。同时还在在公路两头加设了防护栏和安全警示牌。这几天,虽然天天都是秋雨,险断边坡还不时有石头、泥土滚落,但是我们采取了有效措施、险情处置及时,险情预警预报有力,当地群众生命安全和过往车辆行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山路在延伸,脚步在丈量,梦想在心中,希望在前方。我们坚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举全社会之力打赢扶贫攻坚战,大关贫困群众必将与全国人民一道齐步康庄大道。
201* 年8 月23 日
车在新修的高速公路上跑的飞快,只一个小时,我们就已经到了。赵会宁和媳妇早早就等着了,见我们进了门,接过我带给他们的白糖和茶叶,就赶快就去切西瓜。会宁媳妇一边拉着我的手一边嗔怪的说”来就来,又带东西。“我呵呵的笑着。
会宁说他刚把砖拉回来,准备这两天把手头活干完,就准备盖猪圈,捉几头猪,争取年底出栏,卖个好价钱。又说今年西瓜收成比往年好,他这两天都卖了6000 多元了。听了这话,我心里由衷的替他们高兴。
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开展之初,我们单位就按照方案要求,将沟圈村180 户人家走了个遍,最终确定了13 户贫穷且有致富愿望的农户为帮联户,赵会宁也就成了我的帮联对象。
回想第一次入户,我就发现这小两口虽然住的是窑洞,但把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门前的一亩地规划的整整齐齐,他们还告诉我今年想买新农村的住宅。一问年龄,两口子又是我的同龄人,也许是缘分,我就决定帮联他们。
经过我们认真分析,制定了今年的致富计划,种些西瓜、药材,会宁利用闲暇时帮人拉砖挣些运费,我再帮忙贷2 万元,盖一所猪圈,养几头猪,粗略一算,一年能挣3 万元。这小两口人勤快踏实,说干就干,我也尽已所能在春耕时送去化肥、农忙时送去补贴、炎夏时送去消暑用品。每次来,他们都会告诉我这段时间都在干什么,有什么成效,我也会为他们鼓劲,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这一来二往,我也与会宁一家建立了感情,认了一门亲戚。
吃完西瓜,来到门外,我拿出提前绘制好的猪圈施工图,与会宁商量着如何建。我们研究了地形,量了面积,决定先盖四间,留出一块空地,等年底如果效益好,明年再加盖几间。随后,就用什么做柱子,用什么做顶子,怎么保暖等细节问题进行了沟通。
4.精准扶贫的民情日记【精选】
6.精准扶贫民情日记模板
7.2016年精准扶贫驻村民情日记
9.最新精准扶贫民情日记
10.精准扶贫民情日记范文
扶贫民情日记篇十三
早晨七点,我们一行六人准时出发,驱车半个多小时来到了临河农场四分场,随即认领了今天的任务---完成2个巷道周围的环境卫生清理。分别领到锹、耙子和扫帚后,大家立即投入工作。
我们先从巷道最里面开始清理,这是农户刘建明三兄弟的院落外围。三家人住一个院里,自然乱七八糟的东西多,墙根下杂草丛生,还横七竖八地扔着废弃的沙发、旧衣物、煤渣、棍子等等,脏乱不堪。看得出,今天的工作量不小。大家一起动手,先将棍棒、砖头、沙发等挪开,然后用锹使劲儿将杂草斩断,再用耙子搂到一起装上车。在大家齐心协力的配合下,清运工作一点点推进,经过几个来回,当最后一车垃圾运走后,大家才得空展了展腰。车子渐渐远去,回头望望先前还脏乱的巷道而今已如此干净整洁,大家欣慰地笑了。
1.建设扶贫民情日记
6.扶贫民情日记2017年
7.2017年扶贫民情日记
8.最新精准扶贫民情日记
9.双联扶贫民情日记范文
扶贫民情日记篇十四
扶贫工作驻村民情
日记
【篇一】20xx年5月16日 星期一 中雨
找“穷根” 开“良方”
农忙,白天,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早晚,入户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
我们到熊绍支家,他以核桃待客,笑容羞涩。刚从地里回来,泥土和雨滴的芳香尚存,他神采飞扬。
熊绍支38岁,熊家6人。住房由土墙砌成,为更宽敞,他加宽客厅。农闲,他外出务工,因无技能,体力活,低收入。农忙,回家种地,亩产不高,尚能自给自足。
我们鼓励他,为他谋划。
“按凤塔村现有条件,你认为适合种植什么作物?”
“从今年开始,我摸索种植魔芋,但我不懂技术,只能参照图片资料进行模仿。”
“我们会努力协调政府开展种植培训,提供技术保障。”
“省交通厅来村里扶贫,为我们修致富路,地里的粮食不愁运不出去了。”
“路通了,要送孩子出去读书,走出大山。只要不等靠要,一定能脱贫致富奔小康。”
……
熊绍支一直想方设法变家境,他勤劳朴实,我们印象深刻。让老人颐养天年,让孩子外出求学,让家人吃饱穿暖——依靠这方世代养育自己的水土,才是他最长远的生计。
老党员刘海全,46岁,因贫至今未娶,与母亲、二弟、三弟和侄子共处一室。走访发现,凤塔村三代同居不分家、大龄单身汉等不鲜见,因病返贫、因残致贫等突出。部分贫困户住木楞房,人畜共居,防火能力差。有的“赘婿”因贫而走,留下妻儿成单亲。村民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足,意外伤害、亚健康、离婚等问题凸显。
夜深人静,工作队员结伴返回村委会。手电筒的光束照亮泥泞崎岖的山路,一把雨伞、一顶草帽、一个背包、一本笔记本、一份调查表、一双沾满泥巴的胶靴,蚊虫叮咬的一身“红包”止不住地痒,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浸湿了衣服。大家一边交流进村入户的收获,一边相互鼓励克服恐惧、消除疲惫。村民或许早已进入梦乡,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仍然历历在目,恳切的请求始终萦绕耳畔。脱贫攻坚,我们在路上。
扶贫工作驻村民情日记【篇二】
按照市委精准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10月28 -30日,中心“三访三化”工作队来到三眼塘镇黄茅新村,开展“一进二访、精准扶贫”工作。
二组青年村民金洪波,1998年在参加本村水利建设劳动中,被电排设备轧断了2个手指,落下了伤残。村领导向我们介绍,小金身残志不残,这些年来,没有向集体伸过手,要待遇要救助,而是自强不息、自食其力。但因身体残疾,许多事不能做,家庭生活较为困难。
我们约见了金洪波,只见他身体瘦弱,个头不高。伤残的左手失去了大拇指和食指,仿佛让我们看到当年那受伤断指、血染工地的惨痛一幕。从他与我们初次见面的交谈中,我们知道这是个很有头脑、办事精明的年轻人。金洪波告诉我们,因为承包的田土不多,农闲时节在益阳、沅江两地贩运农产品。家里买了1台三轮摩托车,夏天贩西瓜,冬天贩桔子。每天3、4点钟起床,拉着货物到益阳农贸市场占摊位,因为这样可以省去租场地的开支。妻子在俏嘴巴食品厂做临时工,每月工作20来天。2个小孩加上年过七旬的父亲,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说,今年桔子行情好,自己熟悉销路,想收贮保鲜,春节上市时卖个好价钱,就是没本钱,如果有几万元贷款就好了。我们觉得这是个好想法!
工作队员、中心副主任张硕是个办事迅即的人,立即调动自己的关系,和信用社的负责人取得联系,落实了贷款事宜。我们和村支书周红兵等领导商议,由政务中心贴息,下月初为金洪波贷款5-6万元,支持他收贮桔子保鲜。我们相信,有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和他个人的勤奋努力,4年以后,这个对象一定会如期进入小康,实现市委的既定目标。
扶贫工作驻村民情日记【篇三】
从乡上回村已四点多钟了,村委马主任夫妇二人下田挖洋芋去了。于是,我打算到村里转转,顺便了解点民情。
从村主任家出门不远,就走上了山梁。站在山梁上远远望去,xx庄乡及xx镇的许多村社尽收眼底。这里都是成片的玉米田,在夕阳的照耀下,黄澄澄的十分好看,不过大部分农田已收割。
这时我想起了我们人大秦主任经常给我讲xx山区推广双垄全膜玉米的事。他当时给我讲,以前的xx山区群众都是和海东的其他山区一样,大部分都种植小麦、豌豆等作物,对种植玉米想都不敢想。可是在前些年通过省上和地区的扶持,以及县上的大力推广,整个xx山区的大部分农村都大面积种植双垄全膜玉米,农民受益匪浅,是一场农业上的“大革命”。当时我还有点半信半疑,总认为海拔较高的干旱山区种植玉米不大可行。可是在今天看来,这不是神话,确有其事。就在前两天,我送财经城建委朱进成主任去中川乡时,就的的确确见识了。我们是从xx庄乡出发,又从xx乡翻越山岭抄近路,经巴州去中川的。所以看见了山上正在收购的成片成片的双垄玉米带状田。
正在边走边想时,迎面遇上了一位回族老乡。打了个招呼后,我们闲聊起来。我问他以前对种植玉米怎么看?他说以前根本没想过种植玉米,也想不到我们这样的干旱大山里能种植玉米。说到这里,他感叹:这些年党和政府确实好啊!就拿种植玉米这件事说吧,刚刚推广的时候,政府免费提供地膜、种子、化肥,乡干部们苦口婆心地动员,但大家就是不种。现在呢?我们都尝到了甜头,大家的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收入也每年都在增加,我们打心眼里感谢政府。我说今年玉米的收成咋样?他说一亩地的玉米少说也能收入一千元以上,种植小麦的话,再多也只能收入个四、五百块,根本不划算。
这时,我又想起了我们秦主任去年让我在“两化”(化隆、循化)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中写:在浅山山区推广种植双垄全膜玉米的事。当时我还有点想不通,现在想来真有点惭愧啊!当时我对秦主任说化隆的干部、群众都可能没有积极性。主任说那是县上的领导们没下决心,只要领导干部们下决心,出实招,肯定能行。今天,我对主任的话彻底地信了!期望再过几年,
我的家乡
化隆也能看到漫山遍野金灿灿的玉米带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