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报告(汇总8篇)
报告在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报告篇一
态度问题
从社会调查来看:(1)有超过一般的人认为大学生对待诚信的态度一般或不重视;(2)有23.7%的人曾被北大学生欺骗过;(3)对于大学生总体诚信状况,16.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度很好、不值得担忧,73.9%的人认为大学生的诚信度一般,不诚信只是个别现象,10.2%的人认为大学生诚信度较差,很多人存在不诚信的行为。
(1)大学生中32%的人从来没有作弊,而占65.2%的同学偶尔作弊,只有2.8%的人经常作弊。
(2)对于作弊的'现象,27.1%的同学反对,认为那是欺骗行为;51.9%的同学认为是以为学校的某些理论课程太枯燥,而又必修造成的,15.5%的同学持中立态度;而5.5%的同学存有侥幸心理,赞成这种行为。
(1)大学生中只有9.4%的同学是个人完成,49.2%的同学是大部分自己写,少量引用资料,36.5%的学生是大量引用资料,而占5%的学生完全是用别人的文章来拼凑。
(2)从社会调查方面来看,对于大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发现便取消学位资格的71.2%的人认为“理应如此”,28.8%的人认为处罚过于严厉。
(1)从大学生自身方面看,大学生中15.5%的人认为这是不诚实的体现,不值得提倡,77.3%的人认为适当的修饰可以理解,7.2%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没什么大不了,可以接受。
(2)从社会方面来看,40.7%的人认为这是种欺骗行为,很不应当;45.8%的人认为可以理解,6.8%的人恩物这是旁边现象无所谓。
你听说过身边的同学有钱而去申请助学贷款吗?6.1%的同学没有这种情况,45.3%的同学很少这么做,而占48.6%的学生经常这么做。
7、关于编造假的家庭情况申请学杂费的问题
47.5%的大学生会如是说明自己的家庭情况,45.3%的同学基本会照实说,但会稍加渲染;7.2%的同学则是大肆渲染,完全不符合他的实际家庭情况。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明确地知道:大部分人在过去的学校生活中有过不诚实的行为,但也都是偶尔行为,并非习惯或者经常性行为。大多数同学基本上是讲诚信的,当代大学生总体诚信状况良好,然而个别不诚信行为确实存在,并且在某些不是特别重要或者涉及切身利益是很多同学还是不免有不诚信的地方,他是我们还可以看出,社会对于大学生的不诚信现象并不宽容,这意味着大学生自身诚信度水平有待提高。
对于提高诚信度水平的建议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长辈应该多对学生做诚信等基本带的观念的教育,树立德育为先的观念。诚信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家长在生活中正确的引导,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三、创造良好的社火氛围:采取宣传教育,健全法制,加大惩处力度,使失信者无利可图;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使失信者无处藏身‘加强舆论监督,让失信者身败名裂’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做表率,提高公信力等措施,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社会行为对大学影响巨大,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是培植大学生诚信素质的优良土壤,而大学生诚信建设的成果将整洁影响社会诚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第四、建立公开透明的个人诚信档案
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报告篇二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筑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品质,尤其是对于当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培养人们诚信的道德操守,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期,我对部分同学进行了一次学生诚信状况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0份,共回收问卷20份。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校学生对诚信的基本看法,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对诚信的遵守情况等。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学生来讲有很强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作为一种理想层面的道德修养,学生普遍认同。在调查中,80%的学生认为诚信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认识层面来讲,多数学生把诚信作为一种重要品质来看待,60%的学生认为诚信在自己的为人处事中非常重要,是自己的原则,35%的学生认为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同的人、事有不同的判断。从对别人要求的角度,学生对于别人的诚信品质要求普遍较高,60%的学生认为他人的诚信是相互交往的前提和保证。从自己的角度讲,50%的学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诚实守信,40%的学生认为基本能,视情况而定。
理想层面与现实操作,对他人的要求和自己的遵守,通过二者之间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诚信作为一种理想层面的道德操守被学生认为是重要的,但诚信作为一种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并没有充分体现,即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操作存在较大的差距;诚信作为对他人的品质要求体现得较强烈,而作为自己的道德实践则较差,即对别人要求什么与自己做到了什么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较多学生来讲,诚信不是作为一种一以贯之的品质修养,而是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在实际生活中是否遵守诚信,不少学生的做法是“视情况而定”。
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对于国家助学贷款,银行的偿还要求是苛刻的、难以理解的。这说明很多同学并不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契约,而更多地看作国家的一种资助。诚然,国家助学贷款有资助的性质,但贷款首先是作为一种契约存在的,需要学生去履行。在“如果您要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对您的家境会”一题中70%的学生回答会如实说,30%的学生回答会大肆渲染或稍加渲染,可见,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并不能完全遵守诚信的原则来对待此事。在“如果您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会”一题中,80%的学生回答会按时还款,20%的学生回答到时再看,或者能拖就拖。
虽然诚信归根到底是一种道德义务,但道德义务的实现并不单纯依赖于道德本身的力量,而是需要一个外在的约束机制来调整和控制这种道德价值的取向。在一个法制昌明的社会,诚信体系之所以健全是由于制度对诚信的反面——不诚信的约束力太强大了。一个人完全置道德义务于不顾,他无法承受违反这种道德义务所要面临的举步维艰的处境。因此,在很多问题上,对契约的遵守本身就能够保障道德的实现。
在关于就业诚信的调查中,作为一种品质,诚信体现出很强的相对性特征。如55%的学生认为若是企业的领导者,对于大学生违约行为会视具体情况而定,理解年轻人的选择;60%的学生认为求职过程中简历的适当修饰是可以理解的;50%的学生认为签约后再找到自己更满意的单位然后违约是可以理解的。
学生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实际利益,相对于诚信的遵守,适合自己利益的选择可能更重要,这时品质不再是绝对的。品质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品质在一些我们看似更重要的事物面前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我们是坚持自己的操守还是灵活处理,这些都应该是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您认为大学生中,考试作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一题中,学生的回答结果较分散,认为很大一部分的占20%,认为较多的占25%,认为较少的占46%,认为极少的占10%,可见,多数学生认为作弊现象是存在的,不同的是人数的多少而已。在“您能否接受学生作弊行为”一题中,50%的学生认为不可以接受,39%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10%的学生认为只要不被抓就可以。可见,50%的学生是能认同作弊行为的。在“您在平时的考试中”,回答从没作过弊的学生占60%,偶尔作过弊的占3%,经常作弊的占5%,可见,约有40%的学生有过作弊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作为一种道德情操,大学生普遍对诚信有较强的认同感,并将其作为品质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实践中,诚信并没有普遍内化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去,体现出一种以个体利益为中心的随机性特征;诚信作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诉求,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渴望心理,但对于自己能否保证做到,较多学生存在“视情况而定”的状态;对学生而言,诚信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层面的东西而存在,尚未形成一种较强的契约意识,而如果没有对契约的遵守,诚信能得到保障吗?说到底,诚信是一种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上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仅是对他人进行价值和道德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态度、对自己的要求以及实际的操作情况。在调查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诚信对于很多学生来讲都是一种“困境”,因为在品质的对立面,往往存在一些更现实、更直接的利益,怎样做出选择,并不容易。
所以,我们有必要继续思考一个问题:“诚信,真的是一个困境吗?”
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报告篇三
从社会调查来看:(1)有超过一般的人认为大学生对待诚信的态度一般或不重视;(2)有23.7%的人曾被北大学生欺骗过;(3)对于大学生总体诚信状况,16.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度很好、不值得担忧,73.9%的人认为大学生的诚信度一般,不诚信只是个别现象,10.2%的'人认为大学生诚信度较差,很多人存在不诚信的行为。
(1)大学生中32%的人从来没有作弊,而占65.2%的同学偶尔作弊,只有2.8%的人经常作弊。
(2)对于作弊的现象,27.1%的同学反对,认为那是欺骗行为;51.9%的同学认为是以为学校的某些理论课程太枯燥,而又必修造成的,15.5%的同学持中立态度;而5.5%的同学存有侥幸心理,赞成这种行为。
(1)大学生中只有9.4%的同学是个人完成,49.2%的同学是大部分自己写,少量引用资料,36.5%的学生是大量引用资料,而占5%的学生完全是用别人的文章来拼凑。
(2)从社会调查方面来看,对于大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发现便取消学位资格的71.2%的人认为“理应如此”,28.8%的人认为处罚过于严厉。
(1)从大学生自身方面看,大学生中15.5%的人认为这是不诚实的体现,不值得提倡,77.3%的人认为适当的修饰可以理解,7.2%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没什么大不了,可以接受。
(2)从社会方面来看,40.7%的人认为这是种欺骗行为,很不应当;45.8%的人认为可以理解,6.8%的人恩物这是旁边现象无所谓。
你听说过身边的同学有钱而去申请助学贷款吗?6.1%的同学没有这种情况,45.3%的同学很少这么做,而占48.6%的学生经常这么做。
47.5%的大学生会如是说明自己的家庭情况,45.3%的同学基本会照实说,但会稍加渲染;7.2%的同学则是大肆渲染,完全不符合他的实际家庭情况。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明确地知道:大部分人在过去的学校生活中有过不诚实的行为,但也都是偶尔行为,并非习惯或者经常性行为。大多数同学基本上是讲诚信的,当代大学生总体诚信状况良好,然而个别不诚信行为确实存在,并且在某些不是特别重要或者涉及切身利益是很多同学还是不免有不诚信的地方,他是我们还可以看出,社会对于大学生的不诚信现象并不宽容,这意味着大学生自身诚信度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报告篇四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源远流长,亘古不变,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诚信品质,事关重大。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对在全社会倡导“明礼诚信”的文明新风有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对与大学生诚信密切相关的系列问题,如对诚信的认识、考试作弊、出勤问题等的调查,具体分析了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现状,探讨了提高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状况,我们“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课题组开展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主要为我院的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调查内容涉及与大学生诚信密切相关的系列问题,如对诚信的认识、考试作弊、出勤问题等。
1.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
第一: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第一,大学生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诚信”作为一种德性,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当前社会上对于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价并不高,而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诚信道德的认同度也不高。他们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一般,与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不相符合。其中,认为“大学生总体诚信很好,不值得担忧”的只占5%;认为“一般,不诚信只是个别行为”的占74%;认为“较差,较多人存在不诚信问题”的占21%,没有人认为”很差,前景值得担忧”。
第二:大学生对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调查显示,尽管大学生们对群体道德水平的认同度不高,但对个体的道德水平却予以充分肯定。调查中,认为自己是或基本是讲诚信的人分别占”58%和41%,只有1%的人明确承认自己不讲诚信,这与他们对群体诚信认同度形成鲜明的反差。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认同存在矛盾心理。大学生对个人的诚信要求高,但同时在现实中,不诚信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造成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有些大学生的思想与其自身行为不一致,导致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另一方面,可能一部分人在作调查时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本次调查是不记名的,但可反映出他们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诚信的。
2.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体现的诚信现状。
第一,关于考试作弊问题。调查显示,竟然有高达40%的学生表。
示可以理解作弊行为,并且7%的学生明确承认自己经常作弊,偶尔作弊的也高达57%。这为大学生应该讲诚信的理想蓝图添上了多么不和谐的一笔。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甚至去做作弊这样的不诚信行为理由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大学的学习比较自由,但是许多大学生也因此没有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平时不注重学习的积累,期末期间临时抱佛脚,最后为了保证自己能通过考试,采取了作弊手段。
2)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及各种荣誉,在自己劣势学科中暴露了自己的不诚实行为。
3)部分学生为了拿一个较好的成绩去应付家长和老师,作弊就成了他们最便捷的方式。作弊变成了一种潮流,这是发人深省的。这不仅仅是欺骗了周围的人,更大的受骗者是他们自己。考试只是检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作弊就使得大学生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和掌握的程度,危害显而易见。
第二,关于作业问题.根据调查结果。
应事先向老师请假,中途溜走和欺骗老师是极其不尊重老师的行为。大学生对于这一情况应该高度重视。
3.大学生诚信与利益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当诚信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大学生又该何去何从在调查问卷的反馈中,71%的答卷者选择在自己利益遭受损失时坚持维护诚信,剩余的21%的学生则表示无可奈何。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会把诚信防在利益之上。而表示无可奈何的学生是采取中立态度的表现,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这部分学生挣扎在诚信和利益的边缘,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利益受到损害或出现新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追求个人的利益是人之常情,但是不能放弃诚信这一做人的基本原则。没有诚信的社会不可能为我们提供长远的利益。个人应该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处理好诚信和利益的问题是协调好个人和社会的重要问题。
4.诚信缺失的原因。
本次的调查也暴露出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就此现象,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社会因素。当今社会,不诚信的现象比比皆是,给年轻的大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影响,造成了对诚信的漠视。
2)家庭因素。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少数家长全然不管学生的一切,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时甚至把错误思想带回家中,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也有的家长自己不诚信,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则弄虚作假。教育子女说真话,自己却假话连篇,使子女对诚信认识模糊。这些对学生的诚信品质养成都是不利的。
3)学校因素。某些学校为了取得学术上的优势,偏重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诚信等道德教育,使学生缺乏接受诚信熏陶的环境。这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形成正确诚信观。诚信教育内容模糊。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诚信教育的内涵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这必然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切实有效。许多大学生谈起诚信问题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也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失信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够统一,他们的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有所出入。
4)社会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政治领域。少部分领导干部凭借权力等等,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不正之风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其诚信缺失。社会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逃汇、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文化领域。宣传工作中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教育乱收费、招生黑幕、注水文凭等,学术论文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现象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也必然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报告篇五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主要为网络调查,少数为校内调查
调查对象:大学生
调查方法:采取网络问卷调查,qq,随机调查
调查人:刘华德曹泽明卢冠志
调查分工:梁迪江庆曦高松楠
(一)前言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源远流长,亘古不变,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诚信品质,事关重大。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对在全社会倡导“明礼诚信”的文明新风有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对与大学生诚信密切相关的系列问题,如对诚信的认识、考试作弊、出勤问题等的调查,具体分析了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现状,探讨了提高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状况,我们“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课题组开展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主要为我院的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调查内容涉及与大学生诚信密切相关的系列问题,如对诚信的认识、考试作弊、出勤问题等。
(二)调查结果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
第一: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第一,大学生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诚信”作为一种德性,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当前社会上对于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价并不高,而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诚信道德的认同度也不高。他们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一般,与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不相符合。其中,认为“大学生总体诚信很好,不值得担忧”的只占5%;认为“一般,不诚信只是个别行为”的占74%;认为“较差,较多人存在不诚信问题”的占21%,没有人认为”很差,前景值得担忧”。
第二:大学生对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调查显示,尽管大学生们对群体道德水平的认同度不高,但对个体的道德水平却予以充分肯定。调查中,认为自己是或基本是讲诚信的人分别占”58%和41%,只有1%的人明确承认自己不讲诚信,这与他们对群体诚信认同度形成鲜明的反差。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认同存在矛盾心理。大学生对个人的诚信要求高,但同时在现实中,不诚信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造成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有些大学生的思想与其自身行为不一致,导致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另一方面,可能一部分人在作调查时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本次调查是不记名的,但可反映出他们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诚信的。
2、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体现的诚信现状
第一,关于考试作弊问题。调查显示,竟然有高达40%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作弊行为,并且7%的学生明确承认自己经常作弊,偶尔作弊的也高达57%。这为大学生应该讲诚信的理想蓝图添上了多么不和谐的一笔。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甚至去做作弊这样的不诚信行为理由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大学的学习比较自由,但是许多大学生也因此没有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平时不注重学习的积累,期末期间临时抱佛脚,最后为了保证自己能通过考试,采取了作弊手段。
2)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及各种荣誉,在自己劣势学科中暴露了自己的不诚实行为。
3)部分学生为了拿一个较好的成绩去应付家长和老师,作弊就成了他们最便捷的方式。作弊变成了一种潮流,这是发人深省的。这不仅仅是欺骗了周围的人,更大的受骗者是他们自己。考试只是检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作弊就使得大学生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和掌握的程度,危害显而易见。
第二,关于作业问题。根据调查结果,12%的学生表示”个人完成”,”大部分自己写,少量引用资料”的占59%,”大量引用资料”和”用别人的文章拼凑”的分别占了23%和6%。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了图方便,大部分学生借用了他人的劳动成果,东拼西凑,草草地去应付老师。
第三,关于出勤问题。对于”有一门课的上课时间与个人安排发生冲突,课堂考勤又很严格,你会:”这一问题,38%的同学选择上课,等点名后再溜走,35%的同学选择请同学帮忙点名,23%的愿意安心上课,也有4%的不去上课。除了安心上课的同学外,其他同学的行为都是在欺骗老师。如果事情真的比较紧急,应事先向老师请假,中途溜走和欺骗老师是极其不尊重老师的行为。大学生对于这一情况应该高度重视。
3、大学生诚信与利益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诚信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大学生又该何去何从在调查问卷的反馈中,71%的答卷者选择在自己利益遭受损失时坚持维护诚信,剩余的21%的学生则表示无可奈何。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会把诚信防在利益之上。而表示无可奈何的学生是采取中立态度的表现,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这部分学生挣扎在诚信和利益的边缘,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利益受到损害或出现新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追求个人的利益是人之常情,但是不能放弃诚信这一做人的基本原则。没有诚信的社会不可能为我们提供长远的利益。个人应该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处理好诚信和利益的问题是协调好个人和社会的重要问题。
4、诚信缺失的原因
本次的调查也暴露出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就此现象,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社会因素。当今社会,不诚信的现象比比皆是,给年轻的大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影响,造成了对诚信的漠视。
2)家庭因素。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少数家长全然不管学生的一切,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时甚至把错误思想带回家中,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也有的家长自己不诚信,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则弄虚作假。教育子女说真话,自己却假话连篇,使子女对诚信认识模糊。这些对学生的诚信品质养成都是不利的。
3)学校因素。某些学校为了取得学术上的优势,偏重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诚信等道德教育,使学生缺乏接受诚信熏陶的环境。这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形成正确诚信观。诚信教育内容模糊。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对于诚信教育的内涵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这必然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切实有效。许多大学生谈起诚信问题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也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失信行为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够统一,他们的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有所出入。
4)社会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政治领域。少部分领导干部凭借权力等等,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不正之风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其诚信缺失。
社会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逃汇、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文化领域。宣传工作中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教育乱收费、招生黑幕、注水文凭等,学术论文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现象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也必然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报告篇六
系别:
专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班级:
姓名:
学号:
调查结果总结与分析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筑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品质,尤其是对于当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培养人们诚信的道德操守,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在校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05份,覆盖我校3个系2个年级,共回收问卷105份,有效问卷100%。其中大一大一75份,大二30份。问卷共包含12道题,覆盖了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在诚信方面的看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覆盖性。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校学生对诚信的基本看法,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对诚信的遵守情况等,并提出今后指导诚信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措施。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比较仓促,问卷发放较少,在反映问题中难免有失偏颇。下面我们就按照问卷的题目设置对调查的主要情况作简要分析:
首先是对自己在诚信方面的看法,大一同学中有51%大二同学中有57%的人认为自己是一个诚信的人,平时能严格要求自己。而认为自己基本是、不诚信只是偶尔状况的同学大一中有30%大二中有45%,当然也有部分同学认为自己不是一个讲诚信的人,大一中中有13%而大二中只有4%。从这项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平时还是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诚实守信。当然,从结果也可以明显的看出很多同学还是出现过不诚信的情况的。
想层面的道德修养,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然而调查发现认为现在大学生总体诚信状况较好、不值得担忧的大一和大二分别只有11%和3%,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诚信状况一般,大学生中不诚信的现象还很常见。
第三题调查的是同学们对诚信缺失原因的认识,大一和大二中分别有61%和63%的同学认为是受社会大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来自与家长、老师、朋友的影响,令人惊奇的是这一看法的同学大一中只有12%而大二中却高达27%。把原因归于高校考试教育体制不合理的大一中有21%,而大二中只有10%。
第四题则是调查同学们对加强大学生诚信措施的看法。题目共设有“健全个人诚信档案”、“建立失信的惩罚措施”、“开展宣传教育”和“加强舆论监督”四个固定选项,都得倒了多数同学的支持这也说明了大家对诚信的渴望。对于种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我们进行了分析,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从学校、社会因素看,相关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不诚信成本偏低。2.从家庭因素看,家长没有以身作则,忽视诚信教育,甚至部分家长还给孩子树立背信弃义的反面形象。3.从同学们自身看,道德修养不够高,自律能力有待加强。
益为中心的随机性特征;诚信作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诉求,同学们表现出较强的渴望心理,但对于自己能否保证做到,较多学生存在“视情况而定”的状态;对同学们而言,诚信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层面的东西而存在,尚未形成一种较强的契约意识,而如果没有对契约的遵守,诚信能得到保障吗?高校教师、学生是社会中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率先推行信用体系相对于在社会其他群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在全社会逐步开展并推广这一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这样通过慢慢积累扩展,使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使诚实守信的氛围越来越浓,最终形成一种诚信光荣,背信可耻的强大社会舆论氛围,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五题调查了同学们成长过程中家长对诚信教育的重视程度。家长经常进行诚信教育的,大一和大二分别有60%和70%,可见大部分家庭对诚信教育还是比较重视,当然也有部分同学选择了“小时候有,大了就没有”和“没有,被家长忽略”,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中诚信教育还有待加强。
六至十二题则针对一些具体情况调查了同学们的一些看法。首先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诚信所占的分量,认为是互相交往的前提的大一和大二中分别有55%和43%,认为比较重视,但不是决定条件的大一和大二中分别有41%和33%,但不同的是大二中却有24%的人认为无所谓只要大家开心就行,这一点与大一同学形成较大反差,也值得深思。
对于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特困生补助时对家境情况大部分学生选择会如实填写,对于银行对助学贷款的担保及偿还要求上大部分同学认为银行有其难处,对银行的这种做法表示理解。这说明很多同学认识到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契约,而没有简单的看作是国家的一种资助。诚然,国家助学贷款有资助的性质,但贷款首先是作为一种契约存在的,需要同学们去履行。
在大学里,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一个学生诚信与否的重要手段。我们或许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事情都上升到道德的立场来去判断,但考试无疑不能例外,因为至少会涉及到学生对待学习和知识的态度。在“如何看待作弊行为中”一题中,大一和大二中分别有51%和40%的同学表示深恶痛绝,自己也绝不会作弊,同时也大一和大二也分别有32%和37%的同学表示既不赞成也不会制止,体现了部分学生折中的心理。周围同学的看法、舆论的宽容是一造成作弊现象普及的重要的方面,而这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从这一项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作弊行为的看法还有待加强。当作弊是极个别人的行为时,并不可怕,当作弊形成一种风气,逐渐受到舆论的宽容时,是否代表着我们在诚信上的滑坡呢?这一点还需要同学们逐渐端正看法。
在关于就业诚信的调查中,作为一种品质,诚信体现出很强的相对性特征。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在求职简历中有一定的修饰可以理解。对于将来大家都会遇到的问题大多数同学体现了对自己的放松。
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报告篇七
本文摘要:大部分人在过去的学校生活中有过不诚实的行为,但也都是偶尔行为,并非习惯或者经常性行为。大多数同学基本上是讲诚信的,当代大学生总体诚信状况良好,然而个别不诚信行为确实存在,并且在某些不是特别重要或者涉及切身利益是很多同学还是不免有不诚信的地方,他是我们还可以看出,社会对于大学生的不诚信现象并不宽容,这意味着大学生自身诚信度水平有待提高。
本文正文
1、对大学生诚信度的基本态度问题
从大学生自身方面看:
(1)81.2%的大学生仍然认为诚信事十分重要的;
(2)95%的大学生基本都能做到诚信;
从社会调查来看:
(1)有超过一般的人认为大学生对待诚信的态度一般或不重视;
(2)有23.7%的人曾被北大学生欺骗过;
(3)对于大学生总体诚信状况,16.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度很好、不值得担忧,73.9%的人认为大学生的诚信度一般,不诚信只是个别现象,10.2%的人认为大学生诚信度较差,很多人存在不诚信的行为。
2、关于考试作弊
(1)大学生中32%的人从来没有作弊,而占65.2%的同学偶尔作弊,只有2.8%的人经常作弊。
(2)对于作弊的现象,27.1%的同学反对,认为那是欺骗行为;51.9%的同学认为是以为学校的某些理论课程太枯燥,而又必修造成的,15.5%的同学持中立态度;而5.5%的同学存有侥幸心理,赞成这种行为。
3、作业、论文抄袭
(1)大学生中只有9.4%的同学是个人完成,49.2%的同学是大部分自己写,少量引用资料,36.5%的学生是大量引用资料,而占5%的学生完全是用别人的文章来拼凑。
(2)从社会调查方面来看,对于大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发现便取消学位资格的71.2%的人认为“理应如此”,28.8%的人认为处罚过于严厉。
4、对于求职简历美化的现象
(1)从大学生自身方面看,大学生中15.5%的人认为这是不诚实的体现,不值得提倡,77.3%的人认为适当的修饰可以理解,7.2%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没什么大不了,可以接受。
(2)从社会方面来看,40.7%的人认为这是种欺骗行为,很不应当;45.8%的人认为可以理解,6.8%的人恩物这是旁边现象无所谓。
5、有钱申贷
你听说过身边的同学有钱而去申请助学贷款吗?6.1%的同学没有这种情况,45.3%的同学很少这么做,而占48.6%的学生经常这么做。
6、请假造假
7、关于编造假的家庭情况申请学杂费的问题
47.5%的大学生会如是说明自己的家庭情况,45.3%的同学基本会照实说,但会稍加渲染;7.2%的同学则是大肆渲染,完全不符合他的实际家庭情况。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明确地知道:大部分人在过去的学校生活中有过不诚实的行为,但也都是偶尔行为,并非习惯或者经常性行为。大多数同学基本上是讲诚信的,当代大学生总体诚信状况良好,然而个别不诚信行为确实存在,并且在某些不是特别重要或者涉及切身利益是很多同学还是不免有不诚信的地方,他是我们还可以看出,社会对于大学生的不诚信现象并不宽容,这意味着大学生自身诚信度水平有待提高。
对于提高诚信度水平的建议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长辈应该多对学生做诚信等基本带的观念的教育,树立德育为先的观念。诚信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家长在生活中正确的引导,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三、创造良好的社火氛围:采取宣传教育,健全法制,加大惩处力度,使失信者无利可图;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使失信者无处藏身‘加强舆论监督,让失信者身败名裂’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做表率,提高公信力等措施,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社会行为对大学影响巨大,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是培植大学生诚信素质的优良土壤,而大学生诚信建设的成果将整洁影响社会诚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第四、建立公开 透明的个人诚信档案
用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保障个人诚信,把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都如实记录,有效的促使大学生平常养成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大学生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认识社会,杜绝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学会分辨真伪,不要被不良的社会风气所侵蚀,并且培养“爱心”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报告篇八
近期,我对部分同学进行了一次学生诚信状况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0份,共回收问卷20份。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校学生对诚信的基本看法,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对诚信的遵守情况等。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学生来讲有很强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作为一种理想层面的道德修养,学生普遍认同。在调查中,80%的学生认为诚信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认识层面来讲,多数学生把诚信作为一种重要品质来看待,60%的学生认为诚信在自己的为人处事中非常重要,是自己的原则,35%的学生认为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同的人、事有不同的判断。从对别人要求的角度,学生对于别人的诚信品质要求普遍较高,60%的学生认为他人的诚信是相互交往的前提和保证。从自己的角度讲,50%的学生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诚实守信,40%的学生认为基本能,视情况而定。
理想层面与现实操作,对他人的要求和自己的遵守,通过二者之间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诚信作为一种理想层面的道德操守被学生认为是重要的,但诚信作为一种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并没有充分体现,即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操作存在较大的差距;诚信作为对他人的品质要求体现得较强烈,而作为自己的道德实践则较差,即对别人要求什么与自己做到了什么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较多学生来讲,诚信不是作为一种一以贯之的品质修养,而是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在实际生活中是否遵守诚信,不少学生的做法是“视情况而定”。
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对于国家助学贷款,银行的偿还要求是苛刻的、难以理解的。这说明很多同学并不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契约,而更多地看作国家的一种资助。诚然,国家助学贷款有资助的性质,但贷款首先是作为一种契约存在的,需要学生去履行。在“如果您要申请减免学杂费或困难补助,对您的家境会”一题中70%的学生回答会如实说,30%的学生回答会大肆渲染或稍加渲染,可见,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并不能完全遵守诚信的原则来对待此事。在“如果您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会”一题中,80%的学生回答会按时还款,20%的学生回答到时再看,或者能拖就拖。
虽然诚信归根到底是一种道德义务,但道德义务的实现并不单纯依赖于道德本身的力量,而是需要一个外在的约束机制来调整和控制这种道德价值的取向。在一个法制昌明的社会,诚信体系之所以健全是由于制度对诚信的反面——不诚信的约束力太强大了。一个人完全置道德义务于不顾,他无法承受违反这种道德义务所要面临的举步维艰的处境。因此,在很多问题上,对契约的遵守本身就能够保障道德的实现。
在关于就业诚信的调查中,作为一种品质,诚信体现出很强的相对性特征。如55%的学生认为若是企业的领导者,对于大学生违约行为会视具体情况而定,理解年轻人的选择;60%的学生认为求职过程中简历的适当修饰是可以理解的;50%的学生认为签约后再找到自己更满意的单位然后违约是可以理解的。
学生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实际利益,相对于诚信的遵守,适合自己利益的选择可能更重要,这时品质不再是绝对的。品质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品质在一些我们看似更重要的事物面前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我们是坚持自己的操守还是灵活处理,这些都应该是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您认为大学生中,考试作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一题中,学生的回答结果较分散,认为很大一部分的占20%,认为较多的占25%,认为较少的占46%,认为极少的占10%,可见,多数学生认为作弊现象是存在的,不同的是人数的多少而已。在“您能否接受学生作弊行为”一题中,50%的学生认为不可以接受,39%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10%的学生认为只要不被抓就可以。可见,50%的学生是能认同作弊行为的。在“您在平时的考试中”,回答从没作过弊的学生占60%,偶尔作过弊的占3%,经常作弊的占5%,可见,约有40%的学生有过作弊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作为一种道德情操,大学生普遍对诚信有较强的认同感,并将其作为品质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实践中,诚信并没有普遍内化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去,体现出一种以个体利益为中心的随机性特征;诚信作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诉求,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渴望心理,但对于自己能否保证做到,较多学生存在“视情况而定”的状态;对学生而言,诚信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层面的东西而存在,尚未形成一种较强的契约意识,而如果没有对契约的遵守,诚信能得到保障吗?说到底,诚信是一种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上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仅是对他人进行价值和道德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态度、对自己的要求以及实际的操作情况。在调查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诚信对于很多学生来讲都是一种“困境”,因为在品质的对立面,往往存在一些更现实、更直接的利益,怎样做出选择,并不容易。
所以,我们有必要继续思考一个问题:“诚信,真的是一个困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