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年级数学单元教案(实用13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案篇一
:教材第2-3页数一数。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数数能力,感受数学在身边。
: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观察的方法,会用点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
:1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有好多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喜欢去公园玩。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图)
二、 新课
1、看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互相说。
你能按顺序说一说有哪些物体吗?指名说。师生齐看图。
2、数数
什么物体有几个呢?自己数一数,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汇报:**有几个。
3、提问:
(1)大象滑梯有几个?所以可以用1个点来表示。师:有几个物体就用几个点来表示。
(2)秋千有几个?用几个点来表示?为什么可以用2个点来表示?
(3)木马有几个?用几个点来表示?
(4)几架小飞机?画上几个点?
(5)几只小蝴蝶?用几个点表示呢?
(6)小鸟有几只?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画上几个点?
(7)哪个物体用7来表示?
(8)哪个物体用8来表示?
(9)球有几只?用几个点来表示?为什么?
(10)哪个物体用10来表示?
4、小结:
小朋友们真聪明,能看图按顺序说出这个图里面有哪些物体,还能细心地数出第个物体有几个,有几个,就用几个点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一数(板书课题)
三、 练习
1、 看一看,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还想数哪些物体呢?
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几个窗户?你还想数什么?
2、 看图数数,并用点来表示。(补充)
3、 作业:练习册第一课:数一数。
四、 课后记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案篇二
教
材
分
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学习过程,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难点:探索总结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实物
导学共乐
1.情境导入。
师:我们学校的学生每天都要排队做早操。请看,这些学生排得整齐吧!数字娃娃们也想表演一下。(课件出示学生排队图及百数表)
通过情境导入,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数的顺序。(板书课题:数的顺序)
自学共思
课件出示教科书p41例4百数表中的前两行。
师:你发现了什么?
合学共研
1.课件出示教科书p41例4百数表中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的数。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案篇三
教
材
分
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理解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
难点: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实物
导学共乐
l、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l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
(2)()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
(3)6个十和2十一组成()。
(4)2个十和5个一组成()。
(5)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自学共思
1.完成教科书p39“练习八”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之间交流。
2.完成教科书p39“练习八”第6题。
(1)独立写出这些数。
(2)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3.完成教科书p39“练习八”第8题。
(1)独立完成后同桌之间交流。
(2)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数?
合学共研
1.完成教科书p39“练习八”第7题。
师:题目要求我们按怎样的要求写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方法。
(1)学生独立数一数。
(2)同桌间交流数的方法。
2.完成教科书p40“练习八”第9题。
(1)学生独立数一数。
(2)同桌间交流数的方法。
展学共享
1.完成教科书p40“练习八”第10题。
(1)独立数一数、填一填。
(2)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师:你是怎样数的?怎样数比较快?
十个十个地数。
2.完成教科书p40“练习八”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师:怎样做我们能不重复、不遗漏地得出所有的答案?
延学共促
完成教科书p40“练习八”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展示。
师:同学们能数出48后面的5个数吗?
检学共长
1、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3,个位比十位小2,这个数是多少?
2、出示习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总序
主备人
曹鹰
审核人
刘亚萍、黄凤晖
课型
新授
课题
数的顺序
单元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案篇四
上 下(位置)
1、 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 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 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
1、 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 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 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 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1、 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 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 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1、 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 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1、 出示练习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 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 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前 后 (第2页)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 )同学在( )同学前面,在( )同学后面,""( )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
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生:前师:背对的方向则是----生:后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左 右(第3页)
1、 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左右"的相对性。
计算机 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 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 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1、找一找 (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计算机出示图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案篇五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练习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前后(第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
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生:前师:背对的方向则是----生:后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左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计算机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计算机出示图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案篇六
十几加减一位数(第88页的例6)
完成做一做第89页的第1、2题
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十几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能够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能够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计数器、小棒、电脑课件
一、创设情景
(电脑出示)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一天早上,二只松鼠提着一个篮子上山采松果,松鼠妈妈采了14个,松鼠宝宝采了3个,然后就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学生看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图意编一个小故事,比一比,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1、指名编故事。
2、有谁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先同桌互相说,然后再指名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选择性的板书
(1)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松鼠妈妈比松鼠宝宝多采多少个?
(3)松鼠宝宝比松鼠妈妈少采多少个松果?
(4)松鼠宝宝还要采多少个才能和松鼠妈妈采的同样多?
3、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2)14+3=?你是怎样算的?同桌互说算法,然后指名说。
(3)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说14+3=?
4、再解决第2--------4个问题
问:用什么方法计?如何列式?你是怎样算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二、巩固深化
1、完成第8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最后教师指名说算法。
2、找朋友。
完成第89页的第1题。
3、比较大小
让学生先在书中完成,然后再全班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要这样填?
4、数学游戏
第90的数学游戏学生自由的完成。
三、课堂小结
说说同学们今天都学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案篇七
数的组成。(教材第35页例2)
1.进一步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难点: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师准备:小棒、计数器。
学生准备:小棒、计数器。
一、复习引入
看图数数。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数出有几瓶牛奶,有几瓶酸奶的。(学生相互交流,点名回答)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00以内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数的组成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35页例2。
(1)让学生摆出七十根和四十六根小棒,一名学生台前演示,其他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
师:怎样摆能一眼就看出是七十根和四十六根?
引导学生明确:摆七十根时,摆成七捆,每捆十根;摆四十六根时,先摆四捆,每捆十根,再摆六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七十里面有几个十,四十六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七十里面有7个十,四十六里面有4个十和6个一。
(2)老师任意摆出一个两位数和一个整十数的小棒,让学生先观察,再与同桌互相说说是多少根小棒,各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同桌进行以下活动:一人用小棒摆出一个两位数,另一人说出这个两位数及这个两位数的组成。(两个人交替进行)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5页下面的“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集体订正)
答案:3 5
四、课堂小结
你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了吗?
板书设计
数的组成
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反思
1.教学时首先说说生活中的100以内的数,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生活中的数是学生都熟悉的,利用此素材作为教学的内容,不但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自己检验数的正确与否。除了一个一个地数以外,还可以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选用不同的方法数数,比较哪些方法更准更快。然后合作探究,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学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数数、摆小棒,汇报交流。建立10个一是十,100个一是一百,10个十是一百,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三十五,八十是由8个十组成的等意识。
2.本节课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接受。
3.我的补充: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结绳计数
“结绳计数”是远古时代的人们最常用的记数方法,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阿拉伯数字,人们在计数的时候,就只能借助外物的帮助了。所谓“结绳计数”就是用打绳结的办法来计算物体的数量。传说中,古代的国王们出去打仗的时候,因为没有日历,就采取在绳子上打结的办法计算天数,当绳子上所用的结都被打开的时候,也就是战争该结束的时候。
当然,除了“结绳计数”外,远古时代的人们还发明了很多其他的'办法,比如用利器在骨头上刻下痕迹来计算数字。由于“结绳计数”这一方法最为方便可行,所以成了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案篇八
1、一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2个十是()。
2、18是()位数,十位上是(),个位上是()。
3、和15相邻的数是()和()。
4、17是由1个()和()个一组成的.。
5、一个加数是2,另一个加数是12,和是()。
6、减数是4,被减数是14,差是()。
7、16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
8、(1)1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1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
(3)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
(4)“11”十位上的1表示的是一个()。
(5)2个十是()。
(6)比14大,比16小的数是()。
(7)和15相邻的数是()和()。
(8)14个位上的数是(),表示()个();十位上的数是(),表示()个()。
9、一个数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3,这个数是()。
10、12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希望提供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自测题,能帮助大家巩固所学知识!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案篇九
一、我会填。
1、一个加数是13,另一个加数是3,和是()。
2、被减数是16,减数是5,差是()。
3、15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
4、20里面有()个十。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5、一个数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2,这个数是()。
6、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9+()=12
()+5=18
16-()=10
14-()=5
7+()=15
5+()=11
8+()=16
16-()=9
7、在()里填上、或=。
16()7
9+3()3+9
20()19
12+7()17
17()11
7-4()7+4
13()18
13()17-5
8、在15、8、20、17、9这五个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排在中间。
二、在正确的()后面画。
1、在算式15-2=13中,13是()。
加数()和()差()
2、哪个算式得数最小?
3、比18多1的数是()。
19()18()17()16()
4、过1小时是()。
6时()7时()8时()
三、判断。
1、4+12=12+4。()
2、20里面有10个一。()
3、8+8<8+9。()
4、一个加数是7,另一个加数是5,和是13。()
5、现在是4时,过1时后是3时。()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案篇十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一、复习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十2、5=6、03十8、47=8、41—0、7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二、新课
1、教学例l。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l。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列出竖式,并提问:“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
教师接着再提问:“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引导学生说出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教师告诉学生:小数加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并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小数加法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
2、让学生做第11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教学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l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再计算,以后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则,齐读一遍。
7、做第113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先提问:“整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数加减法是怎样验算的?”从而说明小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一样。再让学生做题、检查竖式的书写及计算有没有错误,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验算的格式对不对。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案篇十一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组成数序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2、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
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0以内数的组成及加减法。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审清题意。
关键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加减法的'意义
二、提高计算能力的训练。
三、小结1、出示图。
师: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用加法呢?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6+4=10。
师:这帽图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4+6=10。
师:在日常生活中,6+4=10这个算式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例子,说说加法算式的其他内涵。
2、出示图。
(1)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3)集体交流反馈,并结合图意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1、做课本97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计算答案写在算式的下面,以便于连线和比较大小。
2、做题单中的加减混合运算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3、做课本97页的第8题。
(1)比一比谁开的花最美。
教师说明完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做对的你的花才能开得美。
(2)填空,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学互相订正。
4、做98页的第13题。
(1)想一想,算一算。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找出算式的规律后,独立完成。
(2)破密码。
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比一比谁最快打开保险箱的门。
今天我们复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还要自己复习两个加法表和两个减法表。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做口算游戏。每个同学对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要算得又快又对。
学生快速口算。
讨论:指名回答。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题单时,师巡视。作为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复习课的主线,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总结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
2、程与方法:借助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某一时刻。
教学难点:
知道晚上12时既是24时又是0时。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导入新课
1、师:上个星期六,我有个外地来的朋友来咱们这儿旅游,他提前一天已经买来了车票,第二天9点到西安我听了很高兴。第二天我一大早起来,9点以前赶到火车站,结果等到很久也没等到这位朋友,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猜猜看。
3、教师板书:晚上9时 上午9时
学生说说晚上9时是怎样变成21时的?
时刻。这种方法教普通记时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记时法,他比普通记时法更简单,它叫24时记时法。
二、 探究新知
1、关于24时记时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看书。
3、自学反馈。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一天有多少小时?
在一天里时针要转几天?
新的一天是从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的?
4、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天时间是怎样过去的?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怎样计算经过时间?
在书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把自己认识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反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数学书71页的2、3题。
板书设计:
一天的时间(24时记时法)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
结束的时间-经过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案篇十三
复习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2.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复习过程:
1.口算。
(1)让学生口算出结果。
(2)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2.课本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
先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否相同?再计算下面各题。
(1)指名说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让学生独立计算。
(3)教师巡视、辅导
1.课本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说一说下面哪道题用分数计算比较简便,哪道题用小数计算比较简便,再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说哪道题怎么计算简便。
(2)学生自己计算。
(3)小结:当分数和小数混合乘除时,一般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2.课本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让学生自己完成。
(2)指名说说是怎样进行简便运算的。
(3)小结:应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考虑怎样计算才简便。
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3题。
(1)揭示学生应注意检验答案是不是方程的解。
(2)axbx=c的方程,可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axbx。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