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陋室铭教案设计教案(大全9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陋室铭教案设计教案篇一
《陋室铭》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陋室铭》
课文的题目叫“陋室铭”,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陋室,就是简陋狭小的屋子。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本文选自《全唐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在于。[名]:出名。[灵]:灵验,神奇。
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以上几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虽陋室而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这就点明了短文的主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这是一联工整的对句。这个对句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烘托陋室不陋。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鸿]:通“洪”,大。[往来]:来。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这也是一联工整的对句,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衬托陋室不陋。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
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
[形]:身体。
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这四句描写陋室的特点。一是自然环境清幽。苔痕能“上”阶,草色能“入”帘,“上”“入”二字,比拟生动。而且一“绿”一“青”,色彩清丽,生意盎然。陋室的自然环境,显得别致幽雅,宛若“世外桃源”。二是交往人物不俗。既然“谈笑”的“往来”的都是鸿儒学者,陋室主人的德才自然可想而知。这是以好衬好地映衬手法。不过“往来无白丁”一句,从中可以看出士人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独傲的思想倾向。三是生活情趣高雅。“调素琴,阅金经”,从正面说,是写实,表现室主人的从容淡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译: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最后几句,总结全文。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在写作艺术上很有特色。这和“铭”的体裁特点是分不开的。古代的“铭”大都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以述功纪行,所以必须言简意赅,不容许长篇大论。本文只有9句,81字,叙、议、抒情,浑然一体。凡铭刻之文,都要求广泛传诵,使人牢记不忘。因此必须讲究修辞,重视音韵,便于吟咏。本文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文中的精警名句,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脍炙人口,流传百世而不衰,显示了它永久的艺术魅力。引用典故和孔子的话,对起首的比兴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都是极好的佐证。
王朝一
陋室铭教案设计教案篇二
说起《陋室铭》,是我儿时难忘的记忆。自记事起直到小学毕业,当时的小学生是不学古文的,不像现在的孩子,古文也已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本。但我童年时期就能够背诵这篇当时读起来很生涩的《陋室铭》,到现在都熟谙于心。当时家庭的贫困现在时无法想象的,两间低矮的土坯房,说是两间,也就有现在的一间稍大一点,整座房屋基本没有什么砖块镶嵌。两边邻居全是高出1米以上的砖房,使得本就低矮窄小的房屋更显得“破败”,不过以当年儿时的眼光倒不觉得什么,只是觉得不如别人家的房子好而已。父亲母亲和我们姊妹四人,六口人就生活在这样绝对是名副其实的“斗室”内。
一年春节,别人家都买红裱(写对联用的红纸)贴对联,我们家别说没有多余的钱去买红裱,即使有钱买来红裱也没有地方去张贴,连能贴对联的大门都没有。母亲就跟父亲说“别人家都贴对联了,咱们家连副对联都没处贴”。于是父亲就拿出一张一开大的白纸,泼墨挥毫,写下了这首《陋室铭》。父亲的毛笔字是远近闻名的,写完后就贴在屋内墙上,并教我诵读。白纸薄而脆,时间一长就裂开了,而且土坯墙上也粘不牢固,这时候,父亲就会重新写一张。所以这幅《陋室铭》就循环着一直挂在了陋室的墙上,读的多了慢慢就背过了。
我给儿子讲这些的时候,儿子一句话也不说,静静地听着。我跟儿子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另一种解释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婆说“你给他讲他也听不懂”。我说“现在不懂,听多了会懂得,这就叫‘熏陶’”。希望他以后能明白。
等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家在所有人的惊异的目光中进行了第一次搬迁,而且是比别人家一点都不差的10间砖房。没有一个人会相信如此贫困的家庭竟然能一次建起10间砖房。从此我们家告别那间生活多年的破旧祖屋,新房子宽敞明亮,对我们来说就像宫殿一样辉煌。当然我们不知道也想象不出这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父母是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省吃俭用积攒出来的。xx年我们家进行了第二次搬迁,住房条件更好了,我们都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那个家也被称作“老家”了。
父母的安贫乐道永远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即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因贫困而自卑,没有仇富攀比之心。母亲的朴素与坚韧,父亲隐忍淡泊、乐观而豁达的生活态度深深的遗传在儿女的血脉之中。父母操劳一生,本该享受儿女尽孝,清享晚年的时候,却双双疾病缠身,去年就在二人金婚即将到来的时候携手而去。正如两颗星,在此间坠落,却在那方升起,永远微笑着注视着我们,璀璨而持久的光辉照耀我们一生。
陋室铭教案设计教案篇三
《陋室铭》教学思路
一、解题:
1、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二、交流预习体会
课前都叫大家预习过课文,那么下面我想提问几个同学,你是怎样预习这篇课文的?
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呢?你又遇到了什么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学习体会说出来。)
三、确定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解决生字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能简要概括课文的大意(主要写了什么:如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写陋室?)
4、思考:学了课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5、熟读,力求能背诵课文。
四、指导学生自学
1、让学生自学
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3、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五、深入学习
1、本文从哪些方面来写陋室?请找出相关句子。
2、你喜欢陋室的主人公吗?为什么?
3、从陋室的主人公身上,你学到什么?
六、拓展思维
七、品味语言,练习背诵
1、让学生朗读,并说说读后的感受(你觉得这篇文章好读吗?为什么?)
2、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上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名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3、练习背诵
八、课文总结
陋室铭教案设计教案篇四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学生仿作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教案设计教案篇五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课间音乐欣赏――古琴曲《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引出陋室
1、展示ppt图片: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伟大的诗人一样,他被誉为“诗豪”。他就是唐代刘禹锡。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吧。
2、作者及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他和柳宗元支持王叔文等人进行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变革失败后,他几经贬谪,后来被贬到安徽的和州做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即兴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房子中,这间屋子仅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刘禹锡又提笔写了一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一篇文章,后来被刻在石头上。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千古名篇《陋室铭》。
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3、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是歌功颂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中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二、感知课文,感受陋室
1、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学生齐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3)、教师范读,读出感情。
2、
疏通文意
(1)同桌合作,翻译全文。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三、品析课文,欣赏陋室
1、提问:作者心里的陋室如何?(陋室不陋)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用“我从文中
可以看出陋室不陋,因为它写了
,表现了陋室
的特点。”格式作答。
(1)陋室的环境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赏析句子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板书)
(2)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交往人物――贤良儒雅(板书)
问:你怎么看待作者的交友之道的?
正反两方面作答均可。
(3)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日常生活――高雅脱俗(板书)
(4)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板书)
类比手法的使用。
3、赏析文章开头的作用
运用类比的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揭示文章的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赏析文章结尾的作用
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四、深入探究,感悟陋室
1、情景再现――县令驾到
想象知县到了和刘禹锡的对话。
2、装扮陋室
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物件,供你选择,看看哪些适合摆在刘禹锡的陋室之中?选择之后,请说出你的理由。
(1)文房四宝
(2)虎皮太师椅
(3)官府的公文
(4)佛经
(5)不加装饰的琴
(6)锦衣玉食
(7)先秦诸子散文
(8)金碧辉煌的牌匾
小结:在刘禹锡看来:金银于我若粪土,名利于我若浮云;斗室一间,简陋异常,但是有青苔碧草、知音相伴,如此惬意之境,正是我刘禹锡的钟爱啊!
3、本文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赞美陋室,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五、拓展延伸,仿写陋室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2、模仿课文写作铭文。
六、总结提高,再诵陋室
学习了本文,我相信:刘禹锡的陋室情结,刘禹锡的高洁傲岸、安贫乐道,刘禹锡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莲花一般的纯洁,都将深深感染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也将随着《陋室铭》的代代传诵,而继续感染着后世,成为永不凋谢的奇葩!
七、作业布置,记住陋室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表现出来。
陋室铭教案设计教案篇六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
(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文档为doc格式
陋室铭教案设计教案篇七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人教版初二上册)
陋室铭(刘禹锡)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赏析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陋室铭教案设计教案篇八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背诵并默写课文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铭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言志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内容不够精当,故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陋室铭教案设计教案篇九
方岩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并能结合课下注解及参考书里同文意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仪器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自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相信大家都还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它的作者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刘禹锡。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激情昂扬的文章《陋室铭》。解题:铭,是古代铸在和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记述功德行为或勉励自己的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钟鼎铭等。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2、课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到底陋不陋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篇课文体会这陋室到底陋不陋,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你的观点?陋室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三、扩展发散1、关于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呢?(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决定讲不讲)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2、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铭,用它来鼓励自己、鞭策自己。现在就让我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座右铭,先在纸上写好你的名字,然后我们在班里猜一猜这是谁的座右铭。(学生活动)
四、总结1、一起将此文试着背一遍;2、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作业1、背诵课文,翻译课文2、预习《愚公移山》
课后记
作者邮箱:fangyan9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