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母爱的散文(优质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母爱的散文篇一
当你历经一个漫长的命运轮回之后,哇哇落地时,你身边有一种伟大的亲情在与你相伴,那就是——母爱。这个守护你一生的至爱深情。
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在大地无情颤动的那一瞬间,在大地上的一切在毁灭、倒塌时,她义不容辞的为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筑起了一道生命之墙,用自己那弱小的身躯挡住向孩子砸来的墙砖。她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交换的代价,让她的孩子在这场灾难中活了下来。这一幕情节将定格成为永恒,成为我们生命中无法抹去的烙印。
无论你身险何境,都能感受她的心跳,你快乐,她幸福。你悲哀,她哭泣。只有她,永远不需要珍藏,却永远不会忘记,这就是母爱,伟大的母爱。
母爱的散文篇二
母爱,有时候很简单,但很温暖,她常常在你手足无措时,给你指明正确方向;在你口渴难耐之时,给予你解渴甘泉。
在我脑海深处,有一个碌碌无为背影。她默默无闻为我做一切,我都铭记在心。在她辛苦工作时,总用那双饱经沧桑手抹抹额头汗水,又继续工作。我是一个不懂事孩子,总爱惹些祸,做又怕责骂,便不敢承认。
她看我目光洋溢着慈爱,而我,却低下头,她总是那般懂我,不做任何纠缠。每一次,当我鼓着勇气说出事情祸端。她,只微微蹙眉,说一些安慰我话,便恢复笑颜。但是,为什么我会这般难过?在我眼里,她不骂我甚至比打我还难受。
看见她微微愤怒神情,我愧疚地执起笔,认认真真地做好书桌上数学题。
是,母爱无处不在,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饱含深情。只要用心去发现,你就可以看到,它美得是这般无暇。
母爱的散文篇三
她开始怀念一年多前的时光。那时,她是个了无牵挂的都市女白领,夫妻俩都在外企工作,家庭月收入一万多元。日子过得充裕,每月能净攒8000元。尝试过买最好牌子的化妆品和包包;尝试过出国旅游;还把房子重新装修了一番……折腾完了体验过了,空虚的感觉还在,她就跟老公说:“得,养孩子吧。”
“那你得掂量清楚了,至少得花50万元。幼儿园赞助费,中小学择校费,出国留学……”老公掰着指头一一数来。
“行了行了。咱俩都年轻,工资只会往上走,一年攒8万元问题不大,50万元,几年就搞定。比咱穷的人都有家有口的,咱俩还养不活一个娃?”她的妈妈也自告奋勇,要来北京带外孙。
刚出产假,她就忙着打电话联系客户,竞争这么激烈,客户跑掉了怎么办?可不知怎的,效率竟比以前低了许多,好像什么事都没干,就到深夜了。怎么回事?一天,无意中拿起月子中的记录本,她大吃一惊:
1∶00~5∶00哄宝宝睡觉;5∶00母-乳-;9∶00~12∶00出去晒太陽;17∶00宝宝喝粥;20∶30给宝宝洗澡;21∶00配方奶。
天啊!原来时间都分配在这些婆婆妈妈、屎屎尿尿上面,真不值得!可当她把想法一说,以前千依百顺的老公,竟激动地嚷嚷起来:“你这亲妈,连后妈都不如!”
一句话,把她的眼泪勾了出来!后妈会为孩子疼得死去活来吗?会为他的未来拼命工作吗?
错在哪儿了?她想不明白。
一天,看见她在电脑前发呆,妈妈走了过来:“忙啥呢?”
“在定时间表,太紧张了。”说到这儿,她忽然心念一动,问妈妈:“从小到大,我看您都不慌不忙的样子,您是怎么做到的呀?”
“有啥子可忙的哟?”妈妈笑得嘴巴都合不拢了。在她的一再要求下,老人用围裙擦擦沾着水珠的手,接过笔歪歪扭扭地写下一份古老的时间表:
看到这里,她的眼睛湿润了。
以前,她以为,做一个母亲,赚钱供宝宝花销就够了,所以,她满不在乎地拼命工作,很心安。
可妈妈的时间表,让她懂得了:所谓母爱,就是照顾、陪伴、关爱孩子。一味着眼于未来给他更好的成长条件,拼命挣钱却错过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是多么不合时宜。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最好的礼物,就是妈妈的陪伴。
母爱的散文篇四
世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
多穷,她不会叫穷孩子。
多苦,她不会叫苦家人。
苦难总是自己扛。
解放后,母亲的小脚也解放了。从单干到互助组,从合作社到生产队,母亲都是妇女们的领头人。和男人们一样早起晚归。白天耕耘,晚上做家人的衣衫鞋袜。辛苦可想而知。从我记事,就没听母亲说过苦,说过累。多苦多累家人的心愿她都会想法帮你实现。
60年代,一个劳动力几分钱。油盐酱醋都很难挣出来。家里大事小情全指望几只干瘦的母鸡下蛋。大姐工作了,时常邮汇10元8元的,补贴家里开销零用。没有姐姐的帮助,更得捉襟见肘。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不懂事的我,看到伙伴穿的花背心,羡慕极了!真想要一件啊。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件白底,小绿花的背心。商店就有,1。27元。放学后就跟妈妈说“百贞买了一件花背心!”我还记得当时妈妈的神态,满脸是自信。“买!妈妈也给你买!”真不敢想象啊!一块多钱啊!几分一毛的小票得一大把。
妈妈说今晚上咱俩就编草帽辫!买了就给你买新衣。我很高兴。娘俩就这么说定了。吃完晚饭后,我和母亲坐在麦场上边凉快,边编草帽辫。直径1尺2寸,20圈叫一盘。一等辫0。14元。我刚刚学,编的很慢。一晚上编到10点多,才编4——5圈。还是二等的。母亲编得快,一晚上能编10多圈呢。娘俩齐动手。一周后我终于穿上了新背心。心里美得没法说,人立时也精神起来了。招来多少伙伴们羡慕的眼光,当时心里真美呀!
现在说来心里无比苦涩。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妈妈为了家人太不容易了。
母亲擅于女工,做得一手好针线。会剪裁,会缝制。样式超前,舒适合体。用我们家乡话说就是“可中用!”。家里老小,上上下下十几口人的穿戴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
她给儿媳做棉衣,她给孙媳做枕套。重孙穿过她做得鞋,侄媳也穿过她做的衣。
那个年代,经济困难物资贫乏,布定量供应。母亲尽其所能,哪怕是一寸见方也让它派上用场。母亲利用被服厂的下脚料,一针一线拼对出了三床褥面。三个儿媳一人一床。现在看来,那简直就是工艺品。
多穷,母亲她不会叫穷孩子。
多苦,母亲她不会叫苦家人。
母爱的散文篇五
这里要说的是我母亲在乘公共汽车时的一些表现,但我首先须交代一下我母亲的职业。
我母亲退休前是一名声乐教授。她对自己的职业是满意的,甚至可以说热爱。因此她一开始有点不知道怎样面对退休。她喜欢和她的学生在一起;喜欢听他们那半生不熟的声音是怎样在她日复一日的训练之中成熟、漂亮起来;喜欢那些经她培养考上国内最高音乐学府的学生假期里面回来看望她;喜欢收到学生们的各种贺卡。当然,我母亲有时候也喜欢对学生发脾气。用我母亲的话说,她发脾气一般是由于他们练声时和处理一首歌时的“不认真”、“笨”。不过在我看来,我母亲对学生发脾气稍显那么点儿煞有介事。
我不曾得见我母亲在课堂上教学,有时候我能看见她在家中为学生上课。学生站着练唱,我母亲坐在钢琴前伴奏。当她对学生不满意时就开始发脾气。当她发脾气时就加大手下的力量,钢琴骤然间轰鸣起来,一下子就盖过了学生的嗓音。奇怪的是我从未被我母亲的这种“脾气”吓着过,只越发觉得她在这时不像教授,反倒更似一个坐在钢琴前随意使性子的孩童。这又何必呢,我暗笑着想。今非昔比,现在的年轻人谁会真在意你的脾气?但我观察我母亲的学生,他们还是惧怕他们这位徐老师(我母亲姓徐)。他们知道这正是徐老师在传授技艺时没有保留没有私心的一种忘我表现,他们服她。可是我母亲退休了。
我记得退休之后的母亲曾经很郑重地对我说过,让我最好别告诉我的熟人和同事她的退休。我说退休了有什么不好,至少你不用每天挤公共汽车了,你不是常说就怕挤车嘛,又累又乏又耗时间。我母亲冲我讪讪一笑,不否认她说过这话,可那神情又分明叫人觉出她对于挤车的某种留恋。
我母亲的工作和公共汽车关系密切,她一辈子乘公共汽车上下班。公共汽车连接了她的声乐事业,连接了她和教室和学生之间的所有活动,她生命的很多时光是在公共汽车上度过的。当然,公共汽车也使她几十年间饱受奔波之苦。在中国,我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城市乘公共汽车不用挤不用等不用赶。我们这座城市也一样。我母亲就在常年的盼车、赶车、等车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上车经验。
有时候我和我母亲一道乘公共汽车,不管人多么拥挤,她总是能比较靠前地登上车去。她上了车,一边抢占座位(如果车上有座位的话)一边告诉我,挤车时一定要溜边儿,尽可能贴近车身,这样你就能被堆在车门口的人们顺利“拥”上车去。试想,对于一位年过60岁的妇女,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行为啊。我的确亲眼见过我母亲挤车时的危险动作:远远看见车来了,她定会迎着车头冲上去。这时车速虽慢但并无停下的意思,我母亲便会让过车头,贴车身极近地随车奔跑,当车终于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上。她上去了,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她替我着急;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对于她在上车这件事上的比我机灵。
她这种情态让我在一瞬间觉得,抱怨挤车和对自己能巧妙挤上车去的得意相比,我母亲是更看重后者的。她这种心态也使我们母女乘公共汽车的时候总仿佛不是母女同道,而是我被我母亲率领着上车。这种率领与被率领的关系使我母亲在汽车上总是显得比我忙乱而又主动。比方说,当她能够幸运地同时占住两个座位,而我又离它比较远时,她总是不顾近处站立的乘客的白眼,坚定不移地叫着我的小名要我去坐;比方说,当有一次我因高烧几天不退乘公共汽车去医院时,我母亲在车上竟然还动员乘客给我让座。但那次她的“动员”没有奏效,坐着的乘客并没有因我母亲声明我是个病人就给我让座。不错,我因发烧的确有点红头涨脸,但这也可能被人看成是红光满面。人们为什么要给一个年轻力壮而又红光满面的人让座呢?那时我站着,脸更红了,心中恼火着我母亲的“多事”,并由近而远地回忆着我母亲在汽车上下的种种表现。当车子渐空,已有许多空位可供我坐时,我仍赌气似的站着,仿佛就因为我母亲太看重座位,我便愈要对空座位显出些不屑。
近几年来,我们城市的公共交通状况逐渐得到了缓解,可我母亲在乘公共汽车时仍是固执地使用她多年练就的上车法,她制造的这种惊险每每令我头晕,我不止一次地提醒她不必这样,万一她被车剐倒了呢,万一她在奔跑中扭了腿脚呢?我知道我这提醒的无用,因为下一次我母亲照旧。每逢这时我便有意离我母亲远远的,在汽车上我故意不和她站在(或坐在)一起。我遥望着我的母亲,看她在找到一个座位之后是那么的心满意足。我母亲也遥望着我,她张张嘴显然又要提醒我眼观六路留神座位,但我那拒绝的'表情又让她生出些许胆怯。我遥望着我的母亲,遥望她面对我时的“胆怯”,忽然觉得我母亲练就的所有“惊险动作”其实和我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有关联。在我童年、少年的印象里,我母亲就总是拥挤在各种各样的队伍里,盼望、等待、追赶......拥挤着别人也被别人拥挤:年节时买猪肉、鸡蛋、粉条、豆腐的队伍;凭票证买月饼、火柴、洗衣粉的队伍;定量食油和定量富强粉的队伍;火车票长途汽车票的队伍......每一样物品在那个年月都是极其珍贵的,每一支队伍都可能因那珍贵物品的突然售完而宣告解散。我母亲这一代人就在这样的队伍里和这样的等待里练就着常人不解的“本领”而且欲罢不能。
我渐渐开始理解我母亲不再领受挤车之苦形成的那种失落心境,我知道等待公共汽车挤上公共汽车其实早已是她声乐教学事业的一部分。她看重这个把家和事业连接在一起的环节,并且由此还乐意让她的孩子领受她在车上给予的“庇护”。那似乎成了她的一项“专利”,就像在从前的岁月里,她曾为她的孩子她的家,无数次地排在长长的队伍里,拥挤在嘈杂的人群里等待各种食品、日用品一样。
不久之后,我母亲同时受聘于两所大学继续教授声乐。她显得很兴奋,因为她又可以和学生们在一起了,又可以敲着琴键对她的学生发脾气了,她也可以继续她的挤车运动了。我不想再指责我母亲自造的这种惊险,我知道有句老话叫做“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可是,对于挤公共汽车的“爱好”,难道真能说是我母亲的秉性吗?
母爱的散文篇六
记得那是一个周末,因为医院有急诊病人,母亲要加班,家里没人,母亲决定把我送到住在文化街的奶奶家,我欣然同意。
一路上,我在电动车后坐上快活极了,像一只唧唧喳喳的麻雀似的说个不停。转眼间,已经到了那个我最熟悉不过的路口。文化街的路况很不好,坑坑洼洼的到处是尖尖的小石头和浅浅的小坑,电动车刚进去,就开始颠簸起来,我生怕被颠下去,怕小石头划破母亲给我新买的裤子。
咦!怎么没有想象中的疼痛?我不敢相信的睁开眼时,竟发现母亲她在我的身下!我顿时什么都明白了,母亲和我摔下去的同时,用她的身躯接住了我!我赶紧起来,把母亲扶了起来,母亲缓缓站住脚,努力让自己显得平静,可母亲的脸掩饰不住她的疼痛,我再蹲下捡地上的东西时,发现母亲白裤子的膝盖处已经被地上那尖尖的、冰冷的石头划破。那鲜红的血在裤子上煞是惹眼,犹如朵朵梅花,开在我的心头。
我默默把那些东西放回车筐,转过身去,为的,是不让母亲看到悄悄流下的泪。母亲伤的不轻,一瘸一拐的把车推进了奶奶家,我在后面紧紧的跟着,奶奶找了点药水,母亲简单的处理了一下伤口,准备打车去上班。临走时,还不放心的把我对奶奶交待了又交待,还对我说了句话:“没事的,母亲没事的……”
我把母亲送出去,看着她上车,直到车消失不见后,才和奶奶慢慢往回走。那时,心里真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不是个滋味,嘴里和心里,都有了咸咸的味道。
我的母亲,一个平凡的母亲,对我却有着不平凡的意义。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把!她们作为母亲,都是平凡的,可是她们对儿女们不平凡的举动,往往能让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记住一辈子。
母爱的散文篇七
当一个生命在母亲撕裂的阵痛里落地,割肉样的疼痛似乎消失,因为,看着一个生命她已是发自内心的欢喜,这就是母亲,看着你她把一切忘记,用自己的心跳换来你的呼吸。
有多少生命为了你的到来而去世,这就是“用大命换小命”置换的哲理。
世界上只有英雄能舍弃自己,生命,面对的第一位英雄,母亲唯一。
用自己的血滴酿成流食,养育你弱小的生命,这就是乳汁。
母亲的脂肪钙蛋白质,让你发育长大,宁愿母亲疏松了自己的骨质,失去了青春美丽。
母亲最幸福的感受,是你会说话了,幼稚的喊:妈妈,我爱你。
母亲最任劳任怨的是,牵着你的手走在风雨里,宁愿风雪冻透她的衫衣而呵护着温暖着你。
母爱的散文篇八
世界上最撕心裂肺的呼喊,是母亲失去了孩子;世界上最真挚的梦绕魂牵,是母亲对孩儿的思念;世界上最伟大的厚望期盼,是流芳百世的'“孟母三迁”。
曾记否,每个孩子的童年,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与你多少个昼夜的陪伴。
曾知道,你走的再远再远游子身上衣母亲手中线。
世界上最忧思的路是村口的小路,缠着母亲的,一根无限延伸的绳缆,抽不尽她守望的思绪,村口的小路,是母亲自作的一个陷阱,跌进了她企盼的孤独,母亲离小路的端头很近,母亲离小路的尽头很远,她整日的攥紧着这根绳子,怕拴不住尽头的她的儿子,母亲就这样在路口的徘徊中枯干,这就是母亲对儿女的挂牵。
世界上有一种盼,是一堵墙,挡住了母亲与儿子的目光,愿儿把理想反射给太阳,母亲用企盼寻找着月亮,十五的晚上用心对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