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级 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实用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级篇一
有余数的除法和上学期平均分情况有所差异,是“分完还有剩余”的平均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思维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战,不易接受。本节课教学流程为:复习了平均分——揭示平均分的另一种情况——带领学生逐一操作各种分法——解读除法算式——练习。流程不存在太大的问题,时间把握也比上学期要顺手得多,但在新授部分的讲解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对教材的解读还不到位,不够细致。主要有几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不够活泼,课堂驾驭能力还缺火候。结合低年级孩子本身的年龄特征,加上寒假刚结束,孩子的心还完全没有沉静下来,上午第一节数学课对我来说是个挑战,语言和课件的展示不能抓住孩子的眼球。
2.对“余数”现象的讲解不到位,没有让孩子亲自动手理解余数现象。尽管前一天也通过短信通知家长提醒孩子带好十根小棒,但现状是只有一半孩子带来了学具,对新课部分的学习也造成了少许影响。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做的还不够机智,没有及时调整,通过黑板上的磁性小棒带领孩子学习分完还有剩余的现象。
3.练习题讲解不够透彻,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更多的是偏向中等以上的学生,有失偏颇。比如“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对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这题偏难,需要老师带领他们通过分的过程解答题目。但在这题的处理上,我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只是简单地一句带过,没有体现分的过程,以致一半的学生听不懂。这也是以后教学过程中应全力避免的过错,不论是容易的题目还是偏难得题目,都得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周全。
猜你感兴趣: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级篇二
教材简介: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这部分内容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同时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部分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2、加强操作、观察活动的教学。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5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级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2、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级篇四
9.…..()验算:
().…..220.…..()
18.…..()
2.…..()
验算方法小结:
二、计算下面各题
30÷5=31÷5=32÷533÷5=34÷5=
35÷5=36÷5=37÷5=38÷5=
三、填空:(你能写出几种不同答案吗)
35÷()=()……3
()÷8=()……()
四、解决问题:
《四边形》单元教学计划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一、二年级的数学课里,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并初步认识了角,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角的一些基本的特征。此外,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家长的指导下或通过自己阅读课外书,对四边形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开始学习第三单元的知识前,对学生做了学前的测试,内容是对四边形的认识,形式是学生举手反馈,时间约5分钟。测试的结果为:一班,共48人,二班,共46人,其中一班有30人,二班有20人知道: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并能比较准确地辨认出四边形、梯形。
因此,在教学第三单元的知识时,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问题,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学习、探索的过程,鲜明、生动和形象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四、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2、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3、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能准确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六、单元评价要点
1、辨别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2、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8节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备注
四边形
例1
例2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3、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能力。
4、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1
平行四边形1、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并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3、进一步培养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的能力。
4、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1
周长
例1
1、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2、能够具体指出一些图形的周长。
3、培养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能力。1
周长
例2
例31、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2、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2
估计
例4
例51、初步学会估量物体的长度。
2、建立正确的长度表象,培养正确的长度观念。1
单元测试1
测试情况反馈1
合计8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级篇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形成有“剩余”的表象
课件出示:图上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分组摆小棒呢。齐读要求:有11根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
你们想参加这个活动吗?分成三个小组,用小棒摆一摆。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3根小棒。
二组:用11根小棒,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2根小棒。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五边形,还剩1根小棒。
教师: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摆了?
学生:不够再摆一个图形了。
教师:在实际分东西的时候,会有“剩余”的情况。板书:剩余
二、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情景导入:(课件出示)小白兔请客。小白兔买了一些草莓,请森林里的小伙伴们吃,你能帮它摆一摆吗?分组活动。
(2)出示例1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边说边用草莓学具摆一摆。各组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3)(出示课件)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分完了吗?(生:分完了)。对,正好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草莓学具来摆一摆。还是分组活动。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
教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没有摆到盘子里,它能再摆一盘吗?
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分组尝试写一个算式。
学生写出各种算式:7÷2=3(盘))
7÷2=3(盘)还剩1(个)
7÷2=3(盘)多1(个)
教师:展示并一一评价各算式。第二、三个算式正确表示了分的过程,但不简便,数学上是这们规定的。
(师板书除法算式)7÷2=3(盘)……1(个)
用省略号表示剩余。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4.请同学们把刚才你摆的图形的情况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5.练习,课本做一做第一题。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2.组织交流。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会是哪些?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到后边由于时间原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有点慌,学生也有些急。不过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级篇六
1.会认10个生字,正确读“嫩绿、欣赏、葱葱茏茏、挡住、浸在”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
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
4.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级篇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形成有“剩余”的表象
课件出示:图上的同学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分组摆小棒呢。齐读要求:有11根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
你们想参加这个活动吗?分成三个小组,用小棒摆一摆。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3根小棒。
二组:用11根小棒,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2根小棒。
一组:用11根小棒,摆了2个五边形,还剩1根小棒。
教师:剩下的小棒为什么不摆了?
学生:不够再摆一个图形了。
教师:在实际分东西的时候,会有“剩余”的情况。板书:剩余
二、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情景导入:(课件出示)小白兔请客。小白兔买了一些草莓,请森林里的小伙伴们吃,你能帮它摆一摆吗?分组活动。
(2)出示例1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边说边用草莓学具摆一摆。各组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3)(出示课件)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分完了吗?(生:分完了)。对,正好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草莓学具来摆一摆。还是分组活动。
各小组汇报摆的过程和结果: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剩1个。
看小白兔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
教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剩一个草莓。
教师:这一个草莓为什么没有摆到盘子里,它能再摆一盘吗?
生:不能
教师: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你们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分组尝试写一个算式。
学生写出各种算式:7÷2=3(盘))
7÷2=3(盘)还剩1(个)
7÷2=3(盘)多1(个)
教师:展示并一一评价各算式。第二、三个算式正确表示了分的过程,但不简便,数学上是这们规定的。
(师板书除法算式)7÷2=3(盘)……1(个)
用省略号表示剩余。
教师:谁来把刚才写出来的算式读给大家呢。
生: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
教师:省略号后的数字,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4.请同学们把刚才你摆的图形的情况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5.练习,课本做一做第一题。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2.组织交流。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2.余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会是哪些?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到后边由于时间原因,导致自己手忙脚乱,有点慌,学生也有些急。不过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文档为doc格式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级篇八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个例题;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加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对比,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例1是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摆花盆活动入手,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及每一步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例2是在学生已经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竖式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完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并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例3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例4是借助于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例2和例3,其重点是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表示方法。难点是理解和掌握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并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这节课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一个典型课例,其编排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而增强应用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编者的意图和课标的理念,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对本课作了精心的设计。
首先,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什么样的情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不会繁杂混乱、喧宾夺主,冲淡课的数学味?我们联想到学生刚刚参加的旅游活动中,就有许多富有针对性的有余数问题,既贴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于是选择了旅游这一情境,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到整堂课的始终。
其次,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并不是一张白纸,独特的想法可以张扬学生个性,多样化的思路可以拓宽学生思维,这是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的多样化思想。但是,我们不应只停留于对不同方法的片面追求,而应在拓宽学生思维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因此,我们在让学生表达有余数的现象时设计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把结果表示出来(实在想不出的可以用信封中的圆片来代替),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有余数除法在数学中的一般表达形式。
再次,例3的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单纯靠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也很简单,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数学规律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缺乏足够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机械记忆层面,有时不但会使学生在用规律过程中创造性不够,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对规律的记忆和应用水平。而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能够亲身经历规律的发现与抽象过程,亲身体验规律的论证与概括过程,学生不仅对数学规律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还会促进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实践,把突出数学规律的探究过程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过程性知识”的特点。因此,这一环节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认知冲突,并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发现、自己归纳,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问题。
教学流程:
一、解读问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上次三四年级的同学去旅游,当中就有许多数学问题。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旅游日记,大家请看:
11月18日晴
想想看,这些女同学可以分为几组?
2、反馈,小结
二、探究意义
1、如果这次参加的女同学不是15人,而是16人,分组的结果又会怎样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把结果表示出来。(提示:实在想不出的可以用信封中的圆片来代替)
2、生独立思考或合作解决
3、全班反馈: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重点理解横竖式的表示方式及每一步的含义。
4、起名:你能给多出来的数给起个名吗?
5、板题:有余数的除法
三、探索规律
1、设置冲突:如果参加的女同学是17、18、19人呢,分组的结果又会怎样?(每增加1人,余数就会增加1)
2、观察质疑:那么,(师板,连贯成一串对比算式):
16÷5=3(个)……1(个)
17÷5=3(个)……2(个)
18÷5=3(个)……3(个)
19÷5=3(个)……4(个)(设置冲突让生自己发现)
20÷5=3(个)……5(个)
21÷5=3(个)……6(个)
22÷5=3(个)……7(个)……
学生:(当20÷5时,商是4……)
3、发现规律: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生观察、交流)
4、全班反馈,得出规律:余数除数
5、即时练习:(1)如果除数不是5,而是……余数会是几?
(2)51页及52页做一做
四、看书质疑
五、解决问题
我们继续来看刚才的日记:车行驶在路上,导游姐姐还出了一系列的数学问题来考我们大家,答对的还有奖品。(模拟出题并兑现小奖品)
问题是这样的:
1、有1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5人,结果怎样?
4、导游姐姐还跟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智摘超级大苹果:(略)
六、全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