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才工作调研报告(通用17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报告的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篇一
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不但可以推动东北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是对人才的需求产生的重大影响,这样的影响将会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二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结有了很大的影响;三是高层次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了。
尽管东北三省在中国国民经济整体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大批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目前一是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很大部分的文化程度偏低,还有一部分并不是从事的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很多岗位都需要高学历有技术的人才,主要可以划分为4个类型,办公室文秘管理人员、财会专业、会外语商务营销专业、技工学校毕业生。三是用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择业大学生“两头凉”的状况.东北老工业基地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也有用人愿望,却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取排斥态度,不愿招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虽然就业困难,但也不愿意到非公企业去工作,双方形成了隔岸互望,“两头凉”的尴尬状况。
(一)新专业的建设滞后
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所需的专业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有针对性。而这些人才的在学校的教育并没有足够的针对性,特别是一些从旧专业延伸出来的专业。对于这些新的专业来说,高校教育课程开发的速度较慢,对于专业方面的改造和设置也都不尽跟得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步伐。
(二)大学生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两头凉”现象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待遇比较低,条件也比较艰苦,和机关事业单位等比起来缺乏吸引力。而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讲,他们认为大学生吃苦能力不足,办起事来随心所欲,再加上一些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进入工作状态的速度较慢。
(一)优化、盘活内部高层次人才
(1)坚持科学调控以及总体筹划的原则
以能力的建设作为总体核心,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目标的调控以及总体要求的建设和顶层设计,以最快速度组建并形成一支具有优良的素质,且数量充足,种类和结构科学合理,能够动态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2)坚持超前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原则
以科学的指标来统筹各个种类高层次人才所需的具体要求,如年龄区间、素质结构,以及岗位、职级和专业等要求。以超前的规划和动态的调整原则,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和职级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化的调整。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具有科学合理的整体结构,实现高层次人才队伍个体的素质较高、整体的结构优化、进出更替井然有序、作用发挥得突出明显,实现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总体的建设水平和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互协调。
(3)坚持合理的配置并盘活存量的原则
要在不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基础上,通过井然有序的流动,科学合理的配置、优化的组合现有的高层次人才,盘活已有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保证效益的化,继而在的程度上减少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同时要谨慎而且科学合理的处理广揽人才同量才使用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发挥好已有人才的创造活力,保护他们对于创新的热情,鼓励其创新和实践,同时重视对那些本身具有发展潜质但当前尚未脱颖而出的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帮助和扶持。
(4)坚持搭建平台和统筹选拔的原则
为了避免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过程当中会出现以偏盖全、标准单一和不能统筹选拔的这些现象,所以在实际的人才挑选和招聘过程当中就要求组办组织能干哦扩大民主,统一选聘标准,在综合考量的前提下,竭力的为那些想干实事、能干实事和能干成事的人,创造能够成就自身和社会事业的条件环境,为这些人搭建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
(二)与地方高校合作,明确专业建设要求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专业建设滞后的情况,东北要和地方高校进行密切合作,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协助地方院校科的教育课程的创新、研究、和开发,做好对其新专业的设置和已有专业的改造,紧紧跟随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步伐。务必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从而进行对课程的设置。加强人才在其职业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并从事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安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分析高技术岗位群体和一般技术岗位群体之间不同的要求,学校也要明确专业建设的要求,要确保专业能够处在社会职业的需求和学科的体系的交叉点,一方面是为教育培养与社会职业紧紧相关的人才而设置的,另一方面又是为培养相应的学科承担人才从而设置的。所以,地方高校应该以学科的建设为基础进行各个专业的分析和建设,以与老工业基地紧紧相关的职业需求为目标,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所需,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1.坚持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人才教育培养第一宗旨,合理科学的进行各项专业设置建设,本地省教育厅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人才服务的若干意见》当中指出的“高校要调整专业设置结构,一定要根据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加快新型工业化的产业体系构架对各类的专业人才的要求,密切和社会用人单位联系,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方向”,这就需要要求本地的省地方院校,在设置专业的工作上要把服务于地方经济作为工作主线,积极地创办、开设本地的省里老工业基地急需的网络信息工程和电子机械工程、软件工程以及生物技术等各项新兴专业,来为本省老工业基地发展,教育培养其所需的各门各类的高层专业技术人才。
2.高校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肯定是一个重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为当地高校提供高校所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着眼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结合社会实际,针对本地省的石化工业、绿色食品和装备制造,以及能源工业和医药工业这些老工业五大基地的各自特点,一方面通过和东北老工业地基联合,在高校内建立相关研究所或研究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联合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则提供人才支持,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进行共同地科学和研究,致力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努力为老工业基地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以及高新科技的多方支援;在另一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和学校签订协议,建立实践教学的基地,为高校的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和实践的劳动工作岗位,把学校作为企业的研究、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的坚实支援,共同为本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做出自身的贡献。
乡镇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篇二
近几年来,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始终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认真实施科教兴医战略,以培养、吸引和使用好人才为主线,最大限度地开发卫生人力资源,为卫生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为加快科教兴医步伐,实施人才强医战略,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就卫生人才工作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我县现有公办医疗卫生机构35家,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5家,中心卫生院7家,普通卫生院17家,全县卫生系统干部职工总数1382人,在职人员1098名,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15名,占全员总数的65%。从专业职称级别构成上看,高级职称27名,占3.8%;中级职称246名,占34.4%;助理级职称332名,占46%;员级职称194名,占27.1%。从专业技术人员分布上看,在县直卫生单位工作485名,占67.8%,在乡镇卫生单位工作235名,32.8%。从专业技术岗位类别上看,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有305人,占42.7%;从事妇幼保健及疾控预防控制工作的60人,占8.3%。工勤人员245名,占全员总数的22.3%。
通过调研,综合数据显示,我县卫生系统人才资源状况是:学历层次整体偏低,年龄偏大,中级人才队伍严重断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县直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数量较多,中级职称分布比例较高,行业龙头形象与功能正在形成,而直接面向60万广大农民同胞的农村卫生院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比例失衡。(二)全县卫生系统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少,尤其是本科学历层次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医疗机构中,从事一线工作的多是中专学历毕业人员在担当重任,知识层次结构不理想。(三)人员年龄结构日益老化,35岁以下的年轻人员仅占34.4%,由于编制、财政供给、人事管理及工资待遇等制约,部分医疗卫生单位近9年来未曾引进一名毕业生,加之单位效益不好,导致人才外流。(四)从业人员中,从事医疗临床工作的占绝大多数,而从事妇幼保健及疾病预防控制的人员所占比例极小。(五)卫生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的工作,缺乏创新机制与动力。据调查,在我县1098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综合素质欠佳,业务能力不强,难以担当骨干重任,由于现行管理机制,这些人无压力、无动力,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未能很好的调动起来,大大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发展。
1、体制因素。主要表现为卫生事业单位和人员由机构编制、人事、卫生等多个部门管理,卫生事业单位又划分为全额、差额拨款两类:人员身份又分为全民、集体和自收自支三类,因此人员身份难以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卫生部门难以统一调配卫生人力资源,市场机制的作用有限。
2、机制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对人事制度的评价体系和修正机制,对人事制度改革的评估也不完善,人事制度的调整修正周期长,滞后于发展变化的形势。
3、制度因素。在社会保障中,尚未建立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失业保险制度,造成人事制度改革难以深入。在职称评聘、人事分配等方面,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自然条件之间的差别考虑不多,实行的是一刀切的职称考评制度和薪酬制度。在人员使用与培养上,重使用,轻培养,培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不强,使农村卫生人员在岗位上发展空间不大,加上农村环境在个人发展方面的其它不利因素(如进修学习机会少、难以专攻某项技术、基础条件和工作环境差等),难以调动农村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影响农村卫生队伍稳定。
4、经济和自然因素。越往基层、工作条件越差,福利待遇越低。农村由于其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艰苦的工作条件和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往往造成专业性技术人员选择流向城区。
5、资源因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有效卫生需求不足,难以吸引卫生资源向农村流动。因此,农村卫生市场处于发育不足状况,农村卫生资源相对短缺,而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难以形成有效竞争。
6、观念因素。不少地方把农村的健康尚未真正纳入政府责任之中,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认识仍停留在原来的状态,尚未把乡村医生纳入农村卫生队伍之中,村级卫生室仍处于民办、村办状态。
(一)适当加大卫生财政投入,保障卫生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经济运行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与发展都在逐年加大、加快。但卫生事业经费同比增长缓慢,且与周边县市相比相差较大。由于经费 不足,中央、省制定的一些项目建设和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公共卫生服务不能很好开展,硬件设施难以得到更新和维护。尽管广大人民反映“看病难、看病贵”,但乡镇卫生院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仍是普遍较低,继续教育,外出学习进修机会较少,因此,农村卫生人才流失较重。
(二)推动卫生人事制度改革,适度放宽人员编制和职称评审名额,营造良好的人才
成长环境。由于我县从1999年起实施人员编制冻结,使得绝大多数单位近9年来未能进人,导致人才青黄不接,严重断层。后期进入的实行人事代理,这一群体人员,在现行的体制氛围下,总感到自己是低人一等,不能安心工作,稍有能力和门路的都外出发展,造成人才流失。再者,由于职称评审、聘任受到名额的限制,有较多有能力的年轻人才,考取高一级的资格后,不能及时得以聘用,以致不能落实相关工资福利待遇,有的甚至要等3-5年后才聘用。由于待遇、编制等福利保障得不到保证,导致聘用人员。工作不能安心,一有机会,就外出创业。据调查,目前,我县卫生人才严重匮乏,离1999年取消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时减员225人,离上级配置标准缺749人,这些使我县在与市区医疗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而目前卫生系统主要以聘用制补充,但编制待遇不解决人才难留,建议用3-5年时间逐步解决聘用人员的编制、待遇问题,以缓解我县卫生系统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的问题。
(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适当待遇留人,不断优化人才环境,进一步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进一步营造支持干事者、鼓励创业者、褒奖贡献者的舆论环境;进一步营造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帮人才之所帮的服务环境,努力使各类人才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根据本地区的卫生需求,面向社会建立起公开、平等竞争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变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以最大限度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的人才激励机制,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建立科学、准确的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的社会保障机制,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量化考核为基础,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获取报酬的客观依据,探索知识、技术和管理能力等生产要素与分配的方法和途径;建立个人申报,社会评审,单位聘用的职称工作制度,真正建立起符合卫生工作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政府依法管理,人事部门切实服务,主管部门科学灵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配套措施完善的管理新体制。
(四)完善人事制度,提供法制保障。农村卫生人事制度,需要整个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一是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解决富余人员出口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要求,结合卫生单位特点,合理设置内设机构,努力做到因事设岗,按岗需用人;在管理权限上由多头管理向分级负责转变,逐步改变人事管理上多头管理,各把一方的状况,给予卫生行政部门充分的用人权力,使卫生行政部门对农村卫生院院长有充分的使用和管理权,做到充分授权、分级负责。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篇三
按照上级开展农村人才工作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局组织相业务单位进行,采取发放统计表和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农村人才调研活动,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经过调查,全县农业农村基本情况如下。一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新干县农业局现有农业专技人员19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5人,管理人员29人,工勤人员2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64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47名,未聘任高中初级专技人员9名。学历分布为:本科以上57人,大专学历30人,中专学历为48人,分别占专技人员总数的42.2%、22.2%、35.5%。年龄结构为40岁以下为62人,41—50岁的为56人,51岁以上的为17人,分别占专技人员总数的45.9%、41.5%、12.6%。专技人员从事种植业专业的有65人,畜牧兽医专业的29人,农业机械专业的12人,经济专业有24人,水产类5人。二是农村实用人才方面。全县农村现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5610人。其中生产能手4602人,经营能手477人,能工巧匠531人。在生产能手中,种植能手3023人、养殖能手1376人、捕捞能手 5人、加工能手198人。
二、农业农村人才使用成效
我县农业农村人才在省级现化农业区建设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我县广泛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批种养能手、经营能人、合作社带头人等,每年培训实用人才达2.5万人次以上,阳光工程培训3000人以上。实现了优质稻率达95%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5%以上。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以上。全县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10个,科技示范户1000户,辐射户20000户。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0家,县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家,市级25家。全县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42户,百亩以上柑桔种植大户112户,千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100户。全县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合作社有180家,其中省级示范社10家,市级先进合作社12家,农户入社率达6%。
三、紧缺或急需人才情况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针对乡镇农技人员年龄偏大,3年内急需招聘35人充实到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服务“三农”人才850人,其中农村社会管理人员200人,农业企业管理人员100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100人,农村经纪人15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200人,其它人员100人。
四、人才引进情况
通过落实国家“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和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近3年我县招聘7名专业人员,引进了186名专家、学者。
五、主要做法与经验
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了向基层农村选派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开展帮扶工作、职称评定。完善农民技术员、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初级评审,评审工作做到一年开展一次活动。四是加大人才工作资金投入。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县财政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按一定比例并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人才工作经费。建立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我县按每年不低于20万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体系,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完善税收、奖励政策,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事业单位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形成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对各类人才资源开发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切实提高人才投入效益。五是抓好《人才规划纲要》宣传与落实。切实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辅导培训和教育宣传,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
六、主要困难和问题
重重。
七、下一步打算及有关对策和建议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我县将着重从以下五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明确农村人才主体。对农村人才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建立一支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土专家”、“田秀才”队伍。农村人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扎根农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钻研科学实用技术,以自己的模范行业和示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二是注重农村人才开发。把农村人才开发作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向农村延伸的突破口,着重围绕我县水稻、生猪、果业、蔬菜、水产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引进高质量实用人才,切实为“三农”服务。三是树立正确的农村大人才观。摒弃传统的以学历和资历论英雄的旧观念,农村中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都是人才。四是加大农村人才培训力度。着力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现化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五是加大财政投入。农村人才的引进、使用、培训和创新都需要政府扶持和财政支持,从而促进我县农业农村人才有序健康发展。
新干县农业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篇四
一、我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
我省社会工作主要分布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残障康复和群众工作等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社会工作的领域范围。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逐渐形成了覆盖民政、教育、医疗卫生、公安、司法、劳动与社会保障、工青妇、计划生育等的社会工作体系。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包括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
社会工作队伍的规模。目前,我省从事社会工作的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其他机构共有4.1万个,从业人员约27.13万名,占就业总人数的0.76%。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36~50岁、51岁以上的社会工作人员分别占总人数的32.5%、52.8%和14.7%。从性别结构看,男女比例接近42∶58。从学历结构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44.1%。从职称结构看,现有社会工作人员拥有的专业技术职称,主要为政工师、心理咨询师、医师、教师等,社会工作师的评定工作正在启动。
二、我省社会工作的实践基础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拓宽延伸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累了经验。随着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衔接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不断得到拓宽和延伸,为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务实的社会工作队伍。xx市社会福利院、xx市精神病院等机构纷纷引进社会工作人才,鼓励实际从业人员学习社会工作专业,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专业方法,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并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
推进新型城镇社区建设,切实打牢社会工作的基础平台,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挥作用搭建舞台。我省8月开始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改革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构建起基层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三位一体”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工作开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首先,社区建设逐步完善,提升了承载社会工作的功能。截止12月,全省已建立新型社区3465个,社区专职工作人员1.71万人,他们大部分属于实际社会工作者。其次,以社区服务为龙头,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社区管理和组织功能明显提升。社区承担了大量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流动人口管理以及社区安全等公共服务,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工作者就业,开展了社区矫正、残障康复、妇女家庭、儿童和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等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工作,形成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化招标和社区无偿、低偿服务以及市场化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种社会工作运作方式。
发展民办公益社会组织,丰富创新社会工作的活动方式,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在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现有工作基础上,积极培育各类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岗位和机构,利用各种民间社会资源推进社会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截至底,湖北省民办社会服务组织总数已经达到26805个。其中:社会团体2370个、民办非企业单位6120个、基金会15个、社区民间组织18300个,占全省民间组织总数的73%,从业人员61600多名。这些机构和组织为社会工作人才应用专业知识、实践专业理念,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就业岗位,成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施展才能的重要载体。
三、我省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趋势预测
(一)社会工作发展趋势
在工作目标上,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传统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妇女儿童工作、老龄等工作,目标和手段比较单一,侧重于对困难弱势群体外在、物质的帮助,只能解决表面性、临时性问题,而受助对象自助、自决、自立意识并未得到唤醒,受助对象深层次功能和信心并未得到恢复,导致帮扶对象很难从根本上走出困境。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平等”、“接纳”、“自决”等理念的推广,将使现有工作领域在指导思想和目标上得到升华和拓展,既注重外部问题的解决,也注重内部信心的树立;既注重物质帮助,也注重精神、心理方面的帮助,从而使相关工作具备复合性功能,能够产生更加全面的社会效益。
在工作方法上,由经验型向专业化发展。现有大多数社会工作岗位沿袭传统工作方法,积累了一些作群众工作的经验,但在利益格局调整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面前,这些方法显得苍白无力。社会工作方法体系以亲和、平等、接纳为核心,将个案、小组、社区三种工作方法相结合,辅之以心理介入等专业手段,具有亲和力强、效率高、对象受益明显等特点。这些专业方法经过实践检验后逐步形成体系,将在我国社会工作中逐步引进和推广,社会工作职业的专业性将不断增强。
在工作定位上,由从属性向职业化发展。目前社会工作分散在各个工作系统和领域,尚未形成一个专门、统一的职业。相对于民政、司法、卫生、教育等单位的主体工作而言,社会工作还处于从属地位,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规范,大多工作都属于各单位的“自选动作”而不是“规定动作”。随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深入、相关制度逐步完善,社会工作从分散走向统一,职业内涵和外延逐步明确,职业理念和方法逐步统一,职业目标和作用逐步清晰。社会工作将成为一个有统一规范、用专门方法、由专门队伍从事的专门职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将在职业化过程中成长壮大。
(二)重点领域社会工作定位及人才需求趋势
据统计预测,我省到“十一五”末社会服务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需求数达到26万人,其中初级人才9万人,中级人才12万人,高级人才5万人。到总需求数达到33万人,其中初级人才10万人,中级人才15万人,高级人才8万人。其中,重点领域社会工作定位和人才需求预测如下:
1、福利机构社会工作及人才需求预测
福利机构是社会工作需求和社会工作人才相对集中的领域。从广义上看,我国福利机构包含老年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流浪人员救助站、部分残疾人康复机构在内,为老年人、孤儿、流浪人员、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提供养、护、教、康复等服务的机构。福利机构社会工作要通过与服务对象及其亲属联络与沟通、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与辅导、文化娱乐服务、心理咨询与辅导、健身辅导与服务、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与辅导等手段,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疾病观、生命观和身体观,帮助所有福利机构供养对象克服社会隔离感、社会交往障碍和社会认同危机,克服自卑、被遗弃感及社会适应障碍等。
基于福利机构已有的综合性功能和示范效应,福利机构应按照供养对象1%的比例配备社会工作人员。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福利需求多元化,湖北省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人员需求数量将逐年递增,在20达到13万人左右,其中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将达到8万人左右。
2、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工作及人才需求预测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社会工作人员应在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参与整体应急处置,制定工作方案,预防和减轻受公共事件影响人群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帮助受影响人群正常开展工作和恢复正常生活。从自然灾害领域看,湖北省自然灾害频率高,灾害损失大,受灾人口多,属我国多灾、重灾地区之一。社会工作介入到救灾领域是当前一项非常必要的任务,以便在灾前、灾中和灾后为灾民或潜在灾民提供一系列服务和帮助。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工作人员专业性强、责任重大,应提前培训和储备。应根据总人口的万分之三配备应急社会工作人员,区分公共事件类别有针对性地加大培养力度,并进入相关应急管理部门工作,以便处置突发事件时集中调配使用。根据湖北省人口状况,需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工作人员2万人左右。
3、社区社会工作及人才需求预测
城乡社区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平台,社区管理组织集党的基层组织、村居民自治组织、基层行政管理组织、社会服务组织四种身份为一体,功能多,任务重,是社会工作的主战场。社区层面社会工作领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行政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社区管理机构,承担社会政策的落实、社会福利资源的筹集分配、社会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等;二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中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有社区老年服务,社区未成年人服务,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特困家庭服务,社区优抚对象服务以及社区矫正、社区卫生、社区劳动保障等工作。
我省共有277个街道、943个乡镇、3145个社区、29534个农村村委会、531个社区服务中心、2720个社区服务站,按一个街道(乡镇)配备一名专业社工,一个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至少配备一名专业社工,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至少配备3名专业社工的标准,湖北省共需配备5万名左右社区专业社工。
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开发、科学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必须以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等方式和途径,实现社会工作岗位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必须着眼于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城乡困难群体、妇女儿童等享有国家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要着眼于恢复人的社会功能,帮助精神心理疾患人群、司法矫正对象、问题青少年完善人格,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要着眼于基层,缓解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村落社会管理的压力,弥补基层社会公共服务的不足。当前,应尽快在城乡社区、老年人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聋儿康复中心、救助管理站、收养中心、荣军军休机构、减灾备灾中心、司法矫正机构、学校、医院以及工会、妇女儿童机构中明确和增设一批社会工作岗位。
(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
要建立社会工作职业规范体系、登记注册管理制度、职级职称管理制度、行业自律评价制度为框架的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评价制度,着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执业资格国际间互通互认。一是抓紧制定出台社会工作者职业规范。从社会工作者的品行、专业行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与所属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与社会等多个角度明确社会工作者的权利义务。二是建立社会工作者登记注册制度。明确民政部门作为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的注册管理机关,通过注册把好社会工作者准入关。三是完善社会工作者职称职级管理。开展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称评定和聘用指导工作。四是完善社会工作者行业自律制度。
(三)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坚持用事业、感情和适当的待遇留人,建立合理的社会工作职业薪酬制度,不断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使社会工作成为受人尊重、有成就感的职业。加大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的投入体制。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支持社会工作机构开办运行和工作岗位的设置,购买社会工作项目服务,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进出”机制。扩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来源和培养渠道,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工作人才流动、职业生涯发展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引导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切实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打通社会工作人才进入党政领导队伍的通道,积极选拔优秀社会工作人才进入社会管理和党政领导工作岗位。
(四)积极培育发展社会公益组织
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在吸纳人才、使用人才、自我服务、行业监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改善社会公益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完善有关税收、人事、就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提高社会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和创造力。建立阳光财务制度和公众问责制度,帮助社会公益组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公益组织的社会认同度。引导社会公益组织不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构,不断克服行政化、官僚化倾向。
(五)加快社会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要用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地位,维护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形象和职业尊严,保障社工的合法权益,降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成本及风险,明确社会工作者与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受助对象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要抓紧起草制定社会工作者注册办法、社会工作职业规范、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基础性、框架性政策文件,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法规体系,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制度性保障。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篇五
朝阳区农委组织科
2011年11月1日
1、调研的背景
2、调研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3、调研的意义
二、调研方法
1、人才分类
2、数据收集
3、数据分析
三、农村人才发展情况现状
2、农村人才的总量
3、农村人才的结构
4、农村人才的分布
四、农村人才现状分析
1、农村人才供需分析
2、农村人才结构分析
3、农村人才分布分析
4、农村短缺人才分析
五、结论及建议
1、农村人才工作调研结论
2、农村人才工作下一步重点工作建议
六、附件
1、调查表格
2、参考文献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篇六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措施。为了全面掌握宁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近期,县农牧局组织人员到各乡镇,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方式对我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展了调研,认真总结了宁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分析了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讨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办法和途径。
1、总体情况。宁县辖18个乡镇,是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50.65万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26.21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1.4%。目前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41个,农技站18个,行业协会6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78个,全县共有农村实用人才760人,约占全县农村从业人员的0.28%。
2、农村实用人才分布情况。截止2014年8月,全县共有农村实用人才760人,女性25人,农民技术员145人,具体分布情况如下:(1)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共有82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10.8%;36岁至45岁的共有238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1.3%;46岁至54岁的共有268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5.3%;55岁以上的共有172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22.6%。(2)从学历结构上看,初中以下的共有487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64%;高中(中专)的共254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3.4%;本科及以上的共有1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2.6%。(3)从性别结构上看,女性共有25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3%。(4)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全县共有种养业和加工能手466人,占实用人才总数的61.3%,农村经营能人167人,约占实用人才总数的22%,农村科技人员127人,占实用人才总数的16.7%。
近年来,宁县按照“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原则,不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管理、资金等方面的投入,采取以下措施大力培育有文化、会管理、懂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推进我县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一是摸清底数,建立实用人才信息库。我县制定了《宁县农村实用人才认定管理办法》和《宁县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管理办法》。把拥有宁县县籍的农民或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非国家干部、职工纳入实用人才选拔对象,通过个人申请、调查摸底、群众举荐和组织考核等具体办法,将农村中那些会技术、懂经营、善管理和头脑灵活的乡村干部、专业户、个体户等乡土能人筛选、登记造册,建立了宁县农村实用人才数据库;二是结合“阳光工程”,紧紧围绕我县的苹果、畜牧和瓜菜三大产业进行培训,每年对这类人员的培训达到3000人次以上;三是以村级种养大户为核心,组成“家庭课堂”,进行现场培训,增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带动作用,壮大乡土实用人才队伍;四是鼓励兴办协会和合作社,发挥实用人才的辐射作用。积极引导实用人才创办合作社,将同行业实用人才组织起来,引导他们搞好联合经营,改变实用人才分散状态,发挥群体优势,促进农业科技资源有效共享,共同致富。目前,全县共建立各类农业行业协会66家,各类种养殖合作社478个,辐射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五是以农业科技大培训为契机,加大实用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促进实用人才快速成长。2014年,农牧局组织各下属单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2场次,培训农业技术员2000人次。
近年来,我们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了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在壮大人才队伍,提升人才素质上还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一)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从调查数据上看,全县共有农村实用人才760人,约占全县农村从业人员的0.28%,与实现我县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人才数量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经营能人和农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高层次人才极为匮乏。
(二)农村实用人才结构矛盾突出。一是地区分布不均。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多集中在西区和东区,南区的实用人才相对较少;二是农村实用人才产业分布结构和行业分布结构不尽合理。在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偏低的前提下,以传统种养产业方面和加工行业的人才占到61.3%,而从事经营管理的人才占到22%,农村科技人员仅占到16.7%;三是年龄分布不均。目前我县的农村实用人才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年人较少。
(三)农村实用人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我县农村实用人才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的人数较多,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偏少,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提升,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靠的是自己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虽然技术熟练和经验丰富,但多属于传统的农村实用技术,再加上接受系统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的机会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
(四)人才流失严重,成才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从人才成长环境看,缺少促使农民成为农村实用人才的有效载体和平台。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乡土创业观念薄弱,外出打工居多,潜在人才流失,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失衡,导致农村人才后继不足。
1、受传统思想影响,农村实用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规模效益不明显。
农村实用人才出自农村,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由于受文化素质和自身因素的影响,思想观念还比较滞后,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思想观念滞后于经济发展。缺乏改革的意识,习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模式,思想解放力度不够,无远大理想和追求,沉浸于“小富即安、满于现状、固步自封”的状况;二是致富方法滞后于经济发展。不顾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只图眼前,不求发展。三是道德法律意识滞后于经济发展。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自制能力不强,不仅不能为确定的“领头雁”鼓劲撑腰,反而不时暴露出“怕自己穷,怕别人富”的阴暗心态,打击了农村基层人才带头致富带动一方致富的热情和信心。
2、受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环境的制约,农村实用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还显得较低。
农村实用人才的专长和技能大多是在后天的劳动实践中学习或摸索出来的。一方面有特有的乡土气息,另一方面因缺乏牢固的科学基础和系统的理论培训而显得底气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够”:一是培训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培训网络功能不全,科技培训基地未能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二是培训突出重点不够。农民在筛选致富项目,把握致富信息上目标不准、方向不明、手足无措,要加大对农村各类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农民经纪人的培训,通过他们发挥典型引导、示范推动、整体联动作用;三是培养方式和方法不够。农村实用人才的文化结构参差不齐,在培训方式和方法上,注重了理论培训,忽视了实践操作培训;注重了普通号召,忽视了因势利导;注重了项目开发,典型引路显得不力,造成农村基层人才后继乏人的状况。
3、受农村落后的发展环境制约,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不够。
农村实用人才的价值在于他们有科技和市场头脑、发展眼光、致富专长,但落后的发展环境制约其能力的发挥和事业的发展。首先受交通、地理、信息、自然资源等诸多方面影响,农民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缺乏主心骨。其次受资金、设备的影响,追求的事业成了无翅之鸟、无水之舟。再者,受技术信息的影响,他们生产的产品很难走出市场,走向社会。
4、受传统的管理体制局限,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进程缓慢。
现阶段,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总的来看尚处于尝试性开发的起步阶段。随着新时期农村“打工热潮”的出现,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纷纷闯入大中型城市创业,使农村这个大市场人去楼空,人才匮乏。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二是部门服务不配套。个别单位和部门不是及时、准确地去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投入、税费过重、财产安全等问题,而是一味追求和强调部门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致使他们生产、生活陷入困境。再者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实用人才的待遇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目前,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政策还比较少,培养、利用农村实用人才的相关配套政策也不健全,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农村人才是农业产业化与科技融合的直接实践者,他们在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加快推进我县的现代农业向前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广泛宣传,提高认识,把开发农村实用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要采取不同形式,从多方面入手,广泛宣传,不断提高对开发、利用实用人才重要意义的认识。一是强化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能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从而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认识。二是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专门召开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由先进乡镇介绍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取得的经验,“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工作,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以科技促致富。
(二)加强教育,注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一是要改革农村教育,加强和搞好农村成人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改革现行农村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兴办与农村经济紧密联系的各类职业学校,使广大农村青少年接受农村实用技术教育,让他们带着技术回家参加劳动,从而进一步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二是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培养急需实用人才。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必须按需施教,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可以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等不同的形式,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请专家教授讲农业科技知识,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促进本地区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三)积极支持,热情帮助,使农村实用人才成为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雁”。
农村实用人才和当地群众结合最紧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具有示范作用,更具有感染力和辐射力。为充分调动实用人才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放手发展,并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在政策和待遇上要给予农村实用人才充分的倾斜,并通过评审农民职称,选拔德才兼备的实用人才担任一定领导职务,参加乡镇、村委重点项目决策的可行性论证工作等各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使农村人才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领头雁。一是要支持实用人才兴办企业。大胆启用农村实用人才担任厂长、经理兴办个体、私营企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成果、经营管理方法运用到生产上去,直接创造效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富一方人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二是要通过大户辐射的方式推广技术成果。就是选用部分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大户作为专业示范户,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交给专业户、示范户,由他们先搞起来。当地农民看到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带来的利益,就会自发地跟着用起来,一项新的技术或新的品种就得以推广,一项新的产业就可以形成。三是要鼓励实用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对周围农民进行“传帮带”。主要通过结对子,以师带徒、科技等方式进行传、帮、带,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经验等活的东西扎扎实实地传授给周围群众,让更多的农民掌握新技术,使用新品种,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四)加强领导,建立机制,抓好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
1、要建立健全农村基层人才的激励机制。一是鼓励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科研开发、咨询服务、技术推广。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兴办民办科研实体和开发型经济实体,扶持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创业培训、科技立项、税费优惠、信贷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各有关部门要按政策规定给予优惠和支持。改革和完善分配办法。二是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开发、科技承包或服务中,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要给予重奖,并保护其知识产权与合法收入。对分配到县以下农业一线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可提前定级,其定级工资标准可高于同类人员;三是改进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办法。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申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学历、论文、外语等方面继续给予倾斜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鉴定制度,对取得技术职称和高技能等级的实用人才应优先提供培训机会,并可作为申报评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条件之一。四是建立定期表彰制度。对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要给予表彰奖励。
2、要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机制。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一靠培训,二靠引进。培训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手段,是促使农村劳动力成长的主要方法。我们不但要通过建立农民培训体系,搞好农村实用性人才的开发培训。还应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一是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班或农业知识讲座,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组织村干部和优秀实用人才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三是兴办农业科技示范户,让农业科技带头人引路示范。四是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行科技推广、农业知识普及。五是选送青年农民到高校进修深造,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不管采取哪一种形式,关键是要形成制度,坚持下去,做到有章可循。人才引进也是壮大农业人才队伍,优化农村结构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将成为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要积极适应形势,抓住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大力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高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切实壮大农村人才队伍,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素质。
3、要健全农村实用人才选拔机制。根据农村实用人才现状,要建立健全与农村实用人才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按照“有素养,有影响,有贡献,有效益,有创新”的标准,搞好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工作。加强考核工作,实行动态管理,鼓励更多的农民群众成长成才,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4、要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化管理和保障机制。要积极围绕农村实用人才的市场配置、职称、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探索和建立农村乡土人才的社会化管理机制。要尽早研究制定诸如农村人才流动、农村实用人才的聘用合同鉴证、农村人才争议处理等办法,保护各类农村人才的合法权益,为农村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篇七
近年来,xx区委始终坚持把农村实用人才盘活开发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来抓,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实用人才已成为引领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xx大发展,人才是关键
xx区辖11镇3个街道办238个村,面积2057平方公里,人口45万,其中农村人口31万。xx区是xx市三区九县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区,也是一个农业大区,xx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在xx市区域经济布局上具有承西启东、西联东进的重要地位。区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省委人才工作联系点为契机,紧紧围绕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坚持把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作为“人才强区”战略的重点来抓,打造了一支懂科学、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截止xx年底,全区共有农村实用人才6584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26个,农村专业合作社153个。农村实用人才从区域分布、人才类别、内部结构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打造“特色农业大区”的战略布局,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了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全区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人口总 数的百分比从xx年的0.9%增加到目前的2.1%,比例逐年提高。
农村实用人才活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全区农村实用人才中,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才424人;生产能手共有3352人;营销管理能手343人;能工巧匠1689人;其它实用人才776人。
农村实用人才内部结构日趋多样化、年轻化。在年龄结构方面,全区45岁以下的农村实用人才2850人,占全区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43.3%。在文化结构方面,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有1950人,占到实用人才总数的29.6%。
奏响四部曲,激活内动力
该区切实抓好“选”、“育”、“管”、“用”四个环节的工作,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升,发挥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规划先行,高标准选人,优化选用源头。一是出台规划,奠定坚实工作基础。先后制定下发了《xx区xx-2020年中长期人才规划》、《关于实施农村优秀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工程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完成了xx区xx—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将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纳入财政预算,从机制、经费、人员上保证了工作的深入推进。二是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xx电视台、xx报讯、xx党建网等新闻媒体开办“英才颂”专 栏,广泛宣传人才强区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宣传优秀人才的创新、创业、奉献的先进事迹,大力倡导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的工作理念。三是筑巢引凤,积极引导人才回流。近三年来先后为农村基层引进急需的农业、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近600名,招聘大学生村官76人。以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促进引才目标的落实,近年来,通过产业提升,先后引进农业种养殖企业25户,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90多名。
整合资源,全方位培育,提升整体素质。
1、整合资源,优化培训模式。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依托区职教中心、农业广播学校,在镇、村设立了培训站和培训点,形成以区培训基地、远程教育为中心,辐射镇、村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网络,不断扩大了培训覆盖面。采取集中培训与经常性培训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培训新型农民培训15000人次,绿色证书培训2200人次,高级农民培训70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16150人次,远程培训党员干部10万人次。
2、创新载体,搭建培训平台。利用龙头企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建立“人才+企业+农户”的联合模式,增强企业带动能力,加快产业化进程,目前全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已联系基地23个,农业龙头企业37个,专业合作组织118个创设“xx发展讲坛”新平台,先后以“四化 同步时代的三农问题”等方面为主题,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和领导举办讲坛七期,培训各类人才近3000人次,其中农村实用人才达到500多人次。
3、特色教育,打造培训亮点。结合“一村一品”和特色产业项目建设,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省市农业专家,邀请致富带头人,在示范园、示范田、人才基地,采取现场授课、示范指导、技术服务等形式,举办特色产业培训,提高了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水平。
创特求新,科学化管理,强化自身建设。一抓规范,建章立制。建立健全了农村优秀实用技术人才信息台帐,提出了农村优秀实用技术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建立了领导干部、科技人员联系包抓实用人才制度。把培训、培养、开发和使用作为镇和涉农部门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和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切实把农村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二抓基地,合力推进。选拔命名了23个达到一定规模,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特色产业示范园作为全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启动了农村实用人才“十百千万”大规模培训活动仪式。在基地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0多期,培训实用人才1xx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0多份,基地推广农业技术41项,扩大产业面积16000多亩,带动50000多名群众增收致富。三抓典型,示范引领。先后评选表彰了32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56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标兵、10 名农村优秀青年创业型人才、10名十佳基层党组织书记、10名“班子建设标兵村”党组织书记,评选表彰了40名“xx区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其中农村实用人才20名,树立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典型和样板。
才尽其用,人性化服务,促进创业发展。激励保障添活力。先后有11人被提拔为科级领导,56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600多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进入了村两委会班子。区财政每年拿出近800万元,以工资卡形式为700多名村干部发放工资,安排60多万元对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优秀实用人才进行奖励,每年对“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发放xx元的奖金,先后对2140名实用人才免费进行体检,为300多名离任村干部每年发放500-900元的离任补贴,解决了他们后顾之忧,实用人才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创业帮扶增动力。大力支持实用人才创业,切实做到立项先审批、资金先到位、用地先保障,先后为华臻农业、国人菌业、新育农业生态示范园等25户龙头企业协调落实贷款1530万元、项目资金xx多万元,协调用地xx多亩,为企业发展和人才建功立业提供了良好保障。同时,制定出台了《创新大学生村官管理服务办法》,设立500万元扶持资金,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帮扶。近三年来,全区累计流转土地5600多亩,发放小额贷款近4亿元。以用为本强信心。坚持把实用人才放在基层组织建设的先锋岗、放在产业发展的第一线、放在 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激发活力,彰显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部分实用人才进入镇村党组织后,敢于创新,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成为实用人才的标杆、党员的楷模、基层组织的核心。虢镇太公庙村张建仓等320名实用人才,在“xx市蔬菜专家大院”的辐射带动下,发展大棚蔬菜3750亩,注册五个品种的“太公苗牌”蔬菜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蔬菜,产品远销西安、兰州、xx等地,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名村。在实用人才的带动下,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xx年的5730元增加到xx年的8678元,三年来净增2948元。
立足新时期,谋划新未来
近几年,xx区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现代化要求,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相比,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二是急需人才不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经营型和服务型人才仍然不足,在生产能手中,种养能手占到77.6%,从事农产品加工方面的人才只占9.5%,为农民提供文化、体 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型人才仍然短缺,既影响了农村创业富民,又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相当一部分农村实用人才由于受到资金、场地等限制,生产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处于“小打小闹”半闲置状态,存在隐形失业现象。在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实用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不仅造成人才资源浪费,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将按照“激活存量、扩大总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完善机制”的总体思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健全服务体系,着力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创新服务载体。在农村实用人才中积极开展“四抓四优四促进”活动,利用4年左右的时间,着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层、致富有方、帮扶有力、带富有路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xx年,力争使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达到15000人左右,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基地达到30个左右,努力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数量,改善学历、性别和年龄比例。
二是完善管理办法。加强制度管理,研究制定《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坚持和完善建档造册、走访联系、交心座谈、领导挂点等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
三是落实扶助机制。由区委人才办牵头,会同区涉农部 门、金融部门和科技部门,对农村实用人才在政策、技术、信息和资金上提供支持,及时帮助实用人才解决在生产、经营中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创业发展。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篇八
近年来,我县人才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引进急需、注重培养、留住人才、创新机制”的人才开发思想,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次大会精神,围绕“科教兴县”战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突出重点,加强领导,着力开发人才资源,提升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目前我县人才资源的现状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一)人才队伍资源现状
截止20xx年底,全县有各类人才5274人,其中:
5、农村实用型人才:654人,女27人,少数民族487人,中专2人,高中208人,初中及以下444人。
(二)人才队伍结构特点
人才总量不足。全县各类人才5274人,仅占全县同期人口总数的2.2%,远低于全省、全州水平,人才增长幅度较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人才量不协调,同时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造成的人才闲置与基层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依然突出。
人才分布不均衡。行业分布不均匀,且学历低,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卫生行业,除农村实用人才外,其余四支人才队伍中农口人才稀缺,特别是国有单位农口系统人才仅占国有单位人才总量的8.5%;区域上分布不均衡,人才主要分布在县级各职能部门,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集中在县级单位。
二、近几年来实施人才强州战略的主要做法和有益启示
(一)主要做法
创新理念,在深化改革上取得了新突破。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根本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州”战略,在人才管理体制、人才选拔培养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人才工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强化管理,在整体实力上实现了新提升。截至20xx年,全县有各类人才5274人,其中:党政人才1165人,经营管理人才134人,专业技术人才2494人,技能型人才827人,农村实用型人才654人,人才结构更趋于优化,人才密度不断提高,人才总量上不断增加,人才素质和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健全机制,在创新管理上推出了新举措。按照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有力的要求,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加强人才市场硬件建设,构建了现场交流、网络互动、平面传播“三位一体”的人才交流模式。
转变职能,在完善服务了达到了新水平。积极开展人性化服务,设立便民服务大厅,简化办事程序,实行“一站式”服务、“一单式”受理,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推行网上办公,为各类人才搭建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
积极宣传,在优化环境上营造了新氛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注重在竞争中选拔人才、在实战中培养人才、在事业中凝聚人才、在生活中关心人才,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营造鼓励人才创业的社会氛围。
(二)几点启示
必须把党管人才作为根本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更好地统揽人才工作,管好用活现有人才,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必须把促进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发展确定目标任务,根据发展制定政策措施,把“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有力武器。把握人才工作的新阶段、新特点,用新思路谋求工作新出路,用新手段打造服务新品牌,实现人力资源大州向人才资源强州转变。
必须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始终抓住改革不放松,对人才管理体制、人才选拔培养和分配激励机制等进行改革,做到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
必须把公平公正作为基本要求。遵循公平竞争、民主法治的原则,制定出台各项人才政策制度,提高人才工作社会公信力,为人才各尽其才、各得其所搭建平台、提供保障。
三、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人才强县理念淡漠。xx县作为西部边远贫困地区,虽然拥有得天独厚地自然资源优势,但没有足够人才资源,人才资源的资本化程度低,经济、社会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强,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等还很不适应国际、国内激烈的人才竞争的现状。各级各部门对“人才强县、人才强州、人才强省”战略理念未完全树立,认识不到位,政策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状况依然存在。
人才环境条件尚差。在一些单位和部门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对人才政策落实到位率低,“四个尊重”落实不力;特别是结合本部门、本行业实际制定和完善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的激励机制和激励政策上,在供人才创新创业和生活环境条件上,与州外发达地区和周边县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人才机制活力较弱。在人才的使用、管理上还较大程度地沿袭计划经济体制模式,重使用,轻培养开发,分配和激励机制不合理,管理形式单一,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完善的人才投入、培训、竞争、评价、激励和管理机制,在人才选拔、使用和管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论资排辈”、一聘定终身,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人才的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地区所有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打破,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欠缺,人才紧缺与人才闲置同时并存现象得不到解决。
人才开发投入不足。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县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严重不足,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滞后。与此同时,在我县一些部门和单位存在重物质资本投资,轻人才资本投资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人才开发。
另一方面,我们人才工作本身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一是陈旧的人才工作观念还没有消除。论资排辈、官本位等思想观念在一些人头脑中依然存在。对人才概念的理解比较狭隘,在对人才的录用、统计、职称的评聘、待遇的提供等方面,存在着重学历职称、轻业绩贡献、重资历身份、轻能力实干的现象。对体制内的人才和体制外的人才,对国有单位的人才和非公领域的人才,对自身培养的人才和外面引进的人才,没有统筹协调好。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特别是无所作为的思想意识较重。认为山区发展机会少、经济待遇低、环境条件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往高处走”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再努力也是事倍功半,甚至做无用功,引不来且留不住金凤凰,也阻止不了“孔雀东南飞”。
二是体制改革滞后。一些地方和单位人才短缺和人才闲置同时存在,人才大量流失和人才难以合理流动同时存在,用非所学和学非所用同时存在,人才的活力得不到有效释放,埋没人才、压制人才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单位甚至存在“武大郎开店”的现象。
三是政策措施不够有力、不够有效、不够配套。对人才队伍发展变化和人才竞争等方面的新情况研究不够充分。某些环节缺乏必要的应对之策。已出台的政策没有很好落实,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损害了党委政府的形象。
四、推进我县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对策和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才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xx作为彝族聚居县,拥有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人才资源优势并不凸显,如何结合xx实际,研究制定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现实问题。要推进xx“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以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改革人才工作机制为动力,以建设五支人才队伍为重点,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促进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为全面建设经济社会强州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撑。
(一)出台指导性文件,加快推进人才开发进程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使人才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布局上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人才智力支撑相匹配,研究出台《关于加快全县人才开发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我县人才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建立一系列符合xx人才开发与建设的政策框架体系和激励引导机制,加快以农业、民族文化等产业为主的产业人才集聚,逐步构建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推动我县人才加快发展。
(二)编制人才发展规划,改革创新人才开发模式
结合我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根据各类人才的需求调查情况,专项编制我县到的人才发展规划。一是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着力引进和培养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二是以服务重点产业发展为出发点,逐步完善产业人才的管理服务体系;三是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探索和建立加快人才开发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力争到“十二五”末,造就一支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门类较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三)加强人才能力建设,提高人才综合能力素质
1、党政人才。一是执政为民为主线,培养党政人才的政治品质,引导教育党政人才勤政务实、廉洁自律,保持执政为民的本色,体现立党为公的要求;二是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提高党政人才的业务素质,通过党校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学历培训提高文化素质,政策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科学技术培训提高科学技术素质,实地考察学习提高改革创新能力;三是以教育体制创新为动力,构建党政人才终身教育体系,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构建党政人才终身学习的体系。
2、经营管理人才。一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资格培训,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加高层次研修班学习,建立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梯队;二是加强企业专业技术骨干的继续教育,强化职工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培养力度,建立“政府调控、行业指导、企业自主、个人自愿”的教育培训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才的社会权益保障制度,对来我州经商办企业的人才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5、农村实用人才。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实用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服务;二是依托“新农村建设”、“六村建设”、“三级联创”等,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把村干部培养成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实现能人治村;三是扎实做好绿色证书培训,通过参加农广校学习、农技讲座、农村党员信息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新型技术农民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农产品营销人才、田专家、土秀才;四是加强农村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行“订单培训”,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大批农业技能人才。
(四)健全完善配套政策,构建人才开发长效机制
1、建立人才开发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抓住国家有关灾后重建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省有关人才开发方面的项目资金支持。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对人才资本投资的导向作用,加大财政对重点人才开发的预算支出,设立“xx县产业人才开发”专项基金,用于紧缺人才、领军人才、技能人才等的引进和培养。三是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投资人才开发,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引导企业建立以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健全以实际贡献为主要衡量标准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因岗设人、公开、公平、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实行高级技术人才自由落户、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人才特聘、兼职等制度,鼓励技术、管理要素参股,推进企业人才职业化、市场化。
3、完善区域人才合理流动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体制性障碍,拓宽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城市与农村、中央、省在州单位与地方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深化院地、校企合作,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实现区域内人才资源共享。
(五)搭建招才引智平台,实施重点人才开发工程
1、引进一批急需人才。一是根据重点产业建设项目人才需求,研究实施重点产业人才开发工程,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结合起来,多层次、宽领域吸纳各类急需人才。二是引导和支持企业拓宽引才渠道,以项目为纽带,采取咨询、讲学、兼职、项目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柔性流动方式,引进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关键技术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三是落实户口迁移、三险一金、建立人事档案和缩短试用期等优惠政策,放宽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审批权限,实行企业自主引进,吸引大学毕业生及各类人才到xx就业创业。
2、培养一批技术人才。一是立足大项目,实施大培训。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建立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定向培养人才,缓解产业发展人才紧缺的需求。二是推进企业自主培训。鼓励和引导企业利用机构培训、网上教育、远程教育、专题讲座等途径,大力开展自主培训,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提高技术工人的技能化水平。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选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专业人才、学术带头人到高等院校脱产学习深选。聘请专家教授到我州开办学术讲座,开展业务培训,积极支持和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重大课题,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发挥各种产业协会作用,加强技能培训、技术指导,举办科技示范和成果展示等活动,拓展人才培训方式。
3、储备一大批人才。一是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强化和巩固“普九”成果,全面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二是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整合各类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培训机构资源,组织实施“十年职业教育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双五”人才工程和“五加一、一推五”战略,培养和储备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人才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制度建设,发展壮大以高校教师、科研专家、职业学校骨干教师、专业技术人员等为主的师资队伍,不断满足人才培训需要。四是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一职选一”或“一职选二”的方式挑选后备人才,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后备人才库。
(六)强化建设与管理,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一是完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产业人才开发与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目标考核管理范畴,在全州上下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树立以人为本、建设为主、服务为先的理念,建立和完善分工合理、各有侧重、有效衔接、监管有力、服务到位的产业人才管理服务体系,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政策环境。
二是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人才基础信息库和分类人才信息库,实现全县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定期发布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和教育培训信息,推动人才市场与技术交易等市场互联互通,实现人才、科技成果和资金有效对接。
三是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鼓励和引导企业根据发展战略,认真研究人才需求数量、素质和结构,科学制定企业三类人才工作规划,做好人才选拔、引进、培养、使用和储备等工作。组织部、人事局等人才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实施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加强目标考核管理,定期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篇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了解掌握我x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改进和加强工作的思路对策。根据全x组织工作大调研活动的部署要求,人才工作调研组就全x人才引进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1.直接引进人才情况。近三年,我x直接引进人才x人。从引进渠道看,x。从学历层次看,x。从专业情况看,x。
2.柔性引进人才情况。近三年我x柔性引进人才x人。从引进方式看,x。从人才类型看,x。从专业看,x。从学历层次看,x。从职称看,x。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引进的渠道狭窄。近年来我x主要以公开招考、校园招聘会、大型人才交流会、柔性引才作为人才引进的渠道,政府主导的引才主要面向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人才引进方面基本处于企业自行招聘的状态,柔性引进人才缺少规范的制度机制,大多数为挂职或志愿基层、服务锻炼人才,尽管去年以来制定了《x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试行)》,从政策层面拓宽了引才渠道,但还没有在引才工作中具体实施,工作成效还没有显现出来,这些引才方式还未真正起到“抛出橄榄枝,引来金凤凰”的作用。
2.人才引进方式不够灵活。一是招考设置过于僵硬。政府主导的引才活动中,主要以统一招考为主,招考内容及方式单一,特别是事业单位招考专业设置过于宽泛,导致招考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理想人选有一定差距,专业匹配度不够高,人岗相适性不够强。二是编制管理不够灵活。好多单位缺专业人才,在待业大学生中也有专业相匹配的学生,但因为编制满额,没办法引进人才,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单位工作的滞后。三是在引进人才薪酬确定方面缺少自主裁量权。引进人才薪酬标准都有明文规定,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要求严格,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能通过提高工资薪酬来引进人才。
3.人才引进的结构不够合理。引进的人才主要侧重于x等基础性学科,而缺少解决某一特定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问题,尽管近三年直接引进x领域专业人才达x多人、x专业x多人,分别占直接引进人才数的x%和x%,但x和x领域急需专业人才仍然紧缺,引进人才的专业和层次有待优化提高。同时,在我x的x等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严重不足,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稀缺,许多单位缺乏懂管理、会技术的高级人才,现有人才老龄化问题也比较严重,急需人才存在青黄不接的情况,有管理水平远远滞后于发展速度的现象。
4.人才流失趋势仍未得到遏制。近三年,我x有x名各类人才流失,有x人调到省内外其他单位,有x人辞职经商或流向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流失的人才以专业技术人员居多,达到x人,占总流失人数的x%,其中副高以上职称x人,以x和优秀管理人才为主,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的流失,对我x是极大的损失。同时,绝大多数x籍国家重点院校高校毕业生不愿回x工作,毕业时就与一、二线城市的企事业单位签约,即便是回来的,观望一段时间后将人事关系挂靠人才中心就到外地谋求发展了。
三、下一步对策及建议
1.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一是实施引智借力工程。实施引才引智工程是解决我x紧缺人才,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快速提升我x人才队伍质量行之有效的办法。从创新机制入手,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完善外来人才管理办法,用好用活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等平台,通过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到我x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技术合作和技术指导等方式,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二是破除人才引进流动障碍。积极探索不同行业领域人才交流机制,打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减少人才引进、流动的编制、身份、所有制等障碍约束,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化,建议将回我x就业的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以考核聘用方式吸收到企事业单位就业。三是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尽快落实《x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试行)》,精心筛选一批急需紧缺岗位,启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在企业引才支持方面,可以将企业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需求纳入全x引才计划,给予大力扶持,探索出一条因岗选人才、看本事定薪酬的引才之路。
2.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一是改进人才招考方式。对现有统一招考招聘人才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在广泛听取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对全x人才招考招聘方式进行改进完善,要切实考虑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和县市区地域差别,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设定专业、学历、学位等要求,既要适合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又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考虑是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否有可选之才。二是完善凭实绩引才机制。在人才需求调查中,大多数单位都希望引进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职称业绩的人才,这就需要创新人才引进、考核、考察方式,通过实绩考察等更为灵活方式引进人才。三是统筹把握人才引进工作的公正公平原则。在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的同时,注重把握好人才引进与降格引才的界限,严密设计方式程序,杜绝人才引进工作中发生不公正的情况。3.增强引才工作的针对性。从调研情况来看,我x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是不争的事实,要加大力度扩充人才队伍,根据各行业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扩大人才总量。开展拉网式的人才需求调查,摸清全x人才需求现状,适时编制人才引进规划,推动有计划的精准引才。通过选招、聘用、引进、调整、流动等方式,重点引进与我x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高新技术产业、效益农业、旅游业以及规划、城市建设等重点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人才、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拥有专利和特殊技能人才,逐步改善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重视各领域实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将实用人才纳入全x引才计划,并采取柔性引进高技能实用人才的方式,帮助培养更多的紧缺实用人才。
4.健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订更加全面系统的引进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的优惠政策措施,真正做到用优惠政策引人,凭本事贡献用人、用感情、环境留人。对于各类人才,包括引进市外人才和本地人才,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要一视同仁,提高人才政治地位,优秀人才优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纳入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对象,把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特别是业务部门建议配备专业技术副职,重点技术部门的总工程师、总农艺师、总会计师等也可以享受相应的职级待遇。通过设立特殊贡献基金、政府特殊津贴、科技进步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增强各类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要进一步改善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和配偶就业、子女就学、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他们应有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对各类人才,工作上也要从严要求,奖罚分明,建议制定一套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引进人才考核细则,对在学术研究和带动行业发展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对考核不合格的,也应提出相应的处置办法,以激发引进人才干事创业激情和活力。
5.强化人才培训提高。要制订全x人才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各行各业也要有培训计划,用人单位要坚持“学用一致,按需施教”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抓好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在抓好本地继续教育培训的同时,要有计划地选送重点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造。培养自己的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同时,通过聘请高层次人才来我x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使我x人才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大幅提升。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思想教育,全方位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培养为科学献身的拼搏精神、奉献精神,鼓励他们为x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篇十
一个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首先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新疆即将进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之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强化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为详细了解全县企业使用人才情况,6月16日,木垒县经贸委相关人员深入到部分重点企业,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木垒县企业发展及人才现状
木垒县是以牧为主的农牧业县,多年来主要以农牧业发展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县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资源转换为主要内容的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已形成了煤电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民族刺绣三大产业,其中煤化工是近两年在我县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也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围绕以上三大产业建立的纳入工业统计的企业有40多家,全部为中小企业,其中煤炭开采企业3家,煤化工企业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6家,我县规模以上企业从的6家增长到10家,企业的发展已逐步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目前全县企业固定用工1200多名,非固定和季节性用工在5000人左右,从事工种30种。其中经营管理人才150人,专业技术和技能型人才250多人,其他大部分工人均为农民工。
二、企业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木垒县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多数产品以粗加工为主,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多企业招收的都是农民工,技术人员比较少,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营销人才严重不足,技术熟练工也很缺乏。普遍存在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其主要原因:
一是人才引进的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企业引进人才基本上都是依赖熟人推荐介绍、媒体广告和人才市场招聘,对人才信息库、网络招聘等无形人才市场手段不了解、不熟悉,使用较少。
二是企业对人才引进和培养不积极,反应平凡。有的企业只看到眼前利益,认为当前自已的简单生产经营不需要什么专业人才,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经费去引进和培养人才,抓好当前的生产才是最主要的,缺乏发展眼光。
三是大部分企业工作条件差,留不住人才。个别企业也曾在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上采取了措施,但由于企业所处地区和自身效益等问题,有能力的人都不愿留下。企业普遍反映,大学生招进来以后,一般干上半年至一年就走人。一者有了工作经历,找工作容易些;二者到发达地区工资高些,发展空间大些;三者也是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大学生对县级城市环境不满意,一心向往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很多大学生一到企业就不安心,私下不断跟在发达地区工作的同学、朋友联系,一旦学到技术,找到机会,立马走人,企业束手无策,这也是当前我县企业人才年龄老年化的主要原因。
四是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积极性不高。很多企业引进人才只是为了使用人才,重使用、轻培训的思想比较普遍。加上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企业没有措施保障自己培训的员工不流失,大多数企业不愿支付培训员工的成本,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人才没有正规的学习培训渠道,缺少更新技术、知识的机会,人才整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受到限制。
五是人才使用缺乏规范性,激励作用不强。很多企业管理机制和用人制度比较落后。有的企业是家族式管理,人才引进以后,虽然安排了一定的职位,赋予了一定的工作条件,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是不放心,不放手,所受的制约比较多,职业发展的空间有限。
三、对加强企业人才工作的建议
1、要继续强化“人才是社会第一资源”理念的宣传教育,职能部门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定期组织大型人才招聘会、小分队外出招聘、网上招聘等活动,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2、积极为企业人才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发挥好人才信息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人才市场对人才信息的集散优势,为企业提供人才预测与信息服务,主动为其储备和输送人才,并加强对企业各类人才的培训工作。
3、发挥好人事管理的代理功能,按照社会化、专业化要求,不断扩大人事代理范围、完善人事代理办法,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务,同时帮助企业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不断促进企业由传统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人才资源管理转变。
4、政府要将企业发展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予以高度重视,出台相应的人才管理和重用措施,以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建议将公务员过渡和事业单位人才录用范围扩展到企业一级,每年将专业知识较强的大学生分配到企业进行待岗锻炼,并为在企业发展中做出一定贡献的管理人才提供二次就业机会,使一些有能力的大学生,对在我县企业工作的未来发展空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进而通过在企业安心努力工作来实现自已的理想。
《园区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篇十一
按照农业部下发的《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xx年阳光工程任务申报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xx]3号),按通知要求,抽调相关人员认真对集贤县的农业及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和机构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形成报告。
集贤县行政区划面积2283.4平方公里,辖5镇3乡159个行政村和2个国营农场,总人口32万,农业人口约18万。集贤县是全国产粮大县、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有“中国大豆浸油之乡”的美誉,特色产业突出。我县特色产业突出,坚持“园区引领、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农产品精深加工、煤化工、经贸物流、新型能源、文化旅游5个产业快速发展。有粮食加工企业40多家,年加工能力500万吨以上。年产原煤110万吨以上,华本能源煤化工等项目正在引领煤炭产业由原煤生产向资源深度开发转化;有各类专业市场40余个,集贤商贸城是全省十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全国文明市场,板子房瓜菜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西瓜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区、煤炭市场、粮食市场和三江农资批发市场市场繁荣有序,购销两旺。
1、从年龄结构上看,41岁以上的共约有74680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1.3%;40岁及以下的共约有116950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60.7%。
2、从学历结构上看,初中以下的共有37705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24.6%;初中及以上的共有14234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75.4%。
3、从性别结构上看,女性共有87482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24.3%。
4、从行业分布情况上看,全县共有乡村管理人员443人,占实用人才总数的14.1%;生产能人共有1350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60.3%,其中种植能手730人,养殖能手170人,林农120人,加工能手130人;经营能人共有368人,约占总数的12%;能工巧匠共有415人,约占总数的13.5%,其中技能带动型人才226人,文体类人才189人。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和农业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需求量将越来越大,预测20xx来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需求量为4080人,其中农机服务人员:990人、种植业服务人员:600人、畜牧、渔业从业人员:250人、兽医服务人员:160人、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1660人、涉农企业及休闲农业从业人员:420人。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篇十二
日照市气象局 王树同 牟玲
为深入了解日照市气象系统人才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2010年5月,日照市气象局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先后到下辖莒县、五莲县气象局及市局人事教育、业务、财务、科技服务等有关局属单位进行了气象人才体系方面的调研,听取了受调单位对基层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今后全市气象系统人才工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作法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日照市气象局党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全面贯彻全国气象部门人才工作会议和全省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坚持党管干部和人才的原则,面向气象事业发展的新需求,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为全市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亟需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目前已取得大学本科学历的38人,占在职人员总量的49%,其中,第一学历为气象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的仅有10人,占13 %左右,而且县气象局没有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气象相关专业人员。全市第一学历为大专毕业的28人,占在职人员总量的35%,第一学历为气象中专相关专业的人员共有 31 人,占39%,包括其他专业在内,第一学历为中专的人员共占70%。从技术职称上简析:全市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共7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37人,中级及以上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的60%。从年龄结构上看,50周岁以上人员有11人,占在职人员14%;40-50周岁人员18人,占25%;30-40周岁人员46人,占58%,是目前的高峰年龄段;30周岁以下年轻人员4人,仅占5%。从性别上看,男职工50人,占63%,女职工29人,占37%。此外,因工作需要,另有局聘人员4人,已报省局人事处备案。
此外,日照市气象局为1996年新升格的市地局,建局时间在全省市级局中最晚。就日照市局本级而言,人员编制包括两种,其中,省编人员32人,多数为气象相关专业,市编人员27人,多数为非气象专业。两种编制人事管理复杂,全局参照公务员管理15人,其中,省编管理9人,市编管理6人。一个单位,面对两类人员编制政策,干部的教育、培养、使用、保险、养老、财税等多头对接,事务繁杂,疲于应付。
(二)对人才工作的主要作法
等现状,对全市非气象专业人员首先提出相关要求,并制定了鼓励在职人员参加成人教育的相关激励配套政策,将非气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了人才培训政策范围,先后通过成人教育取得气象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的有16人,约占20 %左右,仍在读成人本科教育的还有6人。同时,对非气象专业的人员的开发、培养、服务锻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2.将市县两级统盘考虑,树立整体人才管理理念。逐步树立了整体人才观,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打破编制性质(省编、地编、局聘)、专业分类、市县差别等因素统一进行安排。一是加强了重点领域气象相关专业的人才教育,按计划分批安排市、县局关键技术岗位和非气象专业的地方编制人员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学习气象相关知识;二是加强了对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加大了对在职研究生进修的培训力度;三是对紧缺和急需的非气象业务如财会等专业,也责成有关人员加强学习和考试;四是加大了对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3.加强人才使用,积极为新晋级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一是在岗位设臵中的级别,每年根据新晋升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以提高这部分同志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创新工作平台,让他们更多地参与事业发展中的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提高其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三是选派一部分技术骨干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业务技术部门进行新技术的实习培训教育。
二、基层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日照市局党组高度重视人才教育和培养问题,甚至 3
为提高基层气象台站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还结合人力资源现状,出台了鼓励在职职工参加成人教育的种种政策,但受各种条件制约,特别是因在职职工中第一学历为气象相关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我局又是超编单位,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后的人才使用没有及时进行岗位调整,仍存在亟需人才缺少、专业与岗位不能有效匹配等问题,此外,在对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上还做得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基础差,人才培训政策的实施相对较晚
由于日照市是个新升格的市,1993年才完成目前的建制,由于前期发展的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日照市气象局于更晚的1996年才设立地市局,人才队伍的基础差。就加强非气象专业人才工作而言,前些年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教育的匹配度不好,缺少符合非气象人才工作特点的相关政策或规定,与我市气象事业的要求相比,人才培养与事业发展需求不能有效同步。
(二)人才教育培训后的跟踪培养和使用机制不活,没有发挥出教育培训的最大效益
能在现有的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学习防雷专业的并不在防雷岗位,而长期于某一岗位工作的人员,又参加了非本岗位所需专业技术强化的学历教育等等。这些学历教育与岗位和部门业务联系还不够紧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需做进一步的人员调整。
(三)对人才工作的意识不够强,工作理念不够新
虽然从中国气象局到基层气象台站,各个层面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相比尚不能同步。一方面,气象事业特别是市局下属的实体、企业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缺乏对人才使用的自主权,市局本身也综合考虑到编制性质、养老等各方面因素,对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长远科学规划不够,在用人理念上往往急功近利,存在“只用不养”或“重用轻养”的现象。另一方面,部门本位主义思想较重,对非气象专业人才在职称评聘等各方面没有更加平衡制约的政策,于实际工作中对非气象专业人才,如财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宣传引导、认识和重视不够,存在虽有规划但并不深入细致,或者虽有了政策但并不能服务到位等现象。
(四)对管理人才队伍教育意识不强,有重业务轻管理的倾向
基本内容。
(五)市县人才教育不平衡,县局人才匮乏突出
县级气象台站,因工作任务重,人员编制少,财力状况差,往往更难以实施在职人员教育,也致使县级气象局成人在职教育发展缓慢。如目前莒县气象局在职职工14人、五莲县局在职职工7人中,都没有第一学历为气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本科毕业生比例仍不高。
综上,日照市局党组虽然加大了人才在职培养工作的力度,但是由于对县局实施有计划的外出教育培训更加滞后,而且目前全市气象系统在职人员已经超编,因为编制的限制,短期内难以引进所急需的专业人才。内部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在职人员的再学习、再培训和实施人才转型的难度仍然较大,仅仅依靠内部培养很难造就高层次、专业化和岗位适应性更强的业务人员。当前基层台站业务服务任务都较重,人才问题也已经成为今后适应现代气象业务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对今后基层气象人才工作的几点建议
历水平不高,但也曾先后两次取得全国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称号;五莲县局的气象服务近年来也一直为地方党委、政府所称赞。所以,将传统的、扎实的工作作风得以不断地传承,也是人才教育工作的另一重要方面,需要在未来的人才教育工作中坚持。
根据中国气象局和省气象局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拟对日照市今后市县两级气象人才工作进行专项规划,坚持“立足需求、重在使用、着眼发展”的原则,着力加强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业务服务骨干和领导管理人才队伍素质的建设,重点加强适应基层气象业务、服务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同时,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的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工作科学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全面实施 “人才强基工程”,提升基层气象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气象服务需求。结合基层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整体意识,落实基层政策,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要加大对基层人才工作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对人才工作的理念、扶持政策、发展环境、成功经验的宣传,扩大基层人才工作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面,引导更多的优秀青年赴基层工作和锻炼;通过对优秀人才及其典型事迹的宣传,形成积极的工作效应,缩小基层台站与省级气象局人力资源构成的巨大差距。
级气象局人事科定期对基层气象部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并汇总到省局。同时,广泛宣传,主动服务,促进政策落地,使每位人才都能充分、及时、平等地享受到政策的优惠。
三是积极开展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通过开展针对预报预测、科技服务、综合管理等各类人才所进行的“技能评比”、“贡献评比”、“创新评比”等活动,召开人才工作表彰奖励大会,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作用。
(二)理顺体制机制,整合人力资源,强化工作氛围
一是要加强对基层气象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积极完善市级局在基层牵头抓总的工作机制。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中国气象局、省级气象局关于人才工作的意见,拟定行动计划,细化目标任务,建立人才指标评价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坚持需求牵引,以满足气象业务服务拓展需要为目标,优化各类人才布局。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着手于合理引进与培养相关人才,逐步使各类人才在专业结构、学历层次和年龄布局上更加适于本地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力争能短期内实现市级局有4-5名、县级局有1-2名以上相关专业技术骨干人员达到省级先进水平的配备标准。
氛围,确保各类亟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以县级局为试点,积极探索对编制外优秀人才同工同酬的使用机制和人才储备缓冲机制,根据事业需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一旦有空缺编制,可及时通过招考等方式引入后备人才。同时,积极探索人才流动和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对人才需求状况及时动态分析和预测,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并根据人才现状,及时拟定紧缺人才培养引进计划。
三是要对实际需求和使用中的编制外人才,继续实施好人才代理制度,并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其解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关问题。
四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拔标准和正确的用人导向,着力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队伍。逐步扩大采取公开招聘、竞争择岗、按岗聘用的用人方式,扩大用人视野,合理明确和匹配气象业务和管理干部的上岗使用范围,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三)把握工作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创新基层局面
一是要加大投入,在保障人才政策实施上要有重点和突破。每年从科技服务收入中自筹一部分人才发展资金,确保人才政策通过资金保障得以顺利实施,确保教育培训、人才引进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结合点出发,加强调研力度,围绕“十二五”期间重点业务、重点项目,来推进人才与事业互动、人才与项目对接,明确需重点引进或培育的人才专业的类别、岗位要求、基层导向和配套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基层气象事业发展服务。
三是要充分利用气象系统内外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气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局校(院、所)合作机制,开展各类高层次的人才培训和赴校(院、所)的专业进修;选送部分优秀人才到上级业务单位或科研院所跟班培训和上挂交流;继续加大岗位技能细化、强化培训力度,力争使每个人都能及时接受必要的培训。
四是要坚持“立足需求、着眼发展、重在使用”的原则,强化建设基层气象业务科技创新团队,提升气象核心与关键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结合日照市地方气象服务需求,特别是港口物流、钢铁化工、海洋渔业、水上运动、旅游观光、绿茶林果等特色工农业生产活动,建设一个以公共气象服务为主、兼具特色服务的新型气象服务和管理创新团队。
五是市局党组要切实加强对基层人才工作的领导,不断探索基层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长效机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定时听取用人单位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以此带动人才工作的不断创新和人才工作政策的不断修订和完善。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篇十三
为切实了解我区人才特区建设以来,人才工作取得的成效,准确掌握全区人才资源基本情况,调查总结人才工作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成因,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人才特区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区人才办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安排,以人才工作宣传月活动为契机,组成人才工作专题调研组,深入区内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通过走访座谈、宣讲政策、发放调查问卷和填写统计报表等形式,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人才资源现状
此次调研,共走访区内规模以上企业11家,高职院校3家,收回调查问卷和统计报表35家。综合区统计办和党群工作部关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相关统计数据,此次调研共统计了区内149家单位,统计指标涉及40余项。其中区党工委管委会工作部门及双管单位机关27家,事业单位39家(含区内3所高职院校),国有控股企业11家,其它类型企业72家。在此基础上,经认真推算,大体获得渭南高新区人才资源的基本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截止目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1。95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占全区总人口(8万人)的24。4%。其中党政人才349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230人,专业技术人才3920人,技能劳动者13001人,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数量极少,未列入本次统计。全区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4116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21。1%,其中博士学位的28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0。1%;研究生229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1。2%;大学学历3859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19。8%。30岁以下3315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17%;31—45岁6992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35。9%;46—55岁6534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33。5%。
1、党政人才现状。全区党政人才349人,占人才资源总量1。8%。大学以上学历209人,占党政人才总量59。9%。30岁以下党政人才50人,占党政人才总量14。3%;31—45岁159人,占党政人才总量45。6%。党政人才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但以党校学历和继续教育学历为主,区党工委管委会及各工作部门班子成员基本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1—45岁成为党政人才的中坚力量,30岁以下年轻干部数量少。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现状。全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230人,占人才资源总量11。4%,较减少32。4%。高级经营管理人才385人,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17。3%。大学以上学历923人,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41。4%。30岁以下经营管理人才337人,占15。1%;46岁以上1259人,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56。5%。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6人,占3。9%。由此可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历层次较高,但总量明显不足,数量有所减少,且年龄结构偏大,后备力量短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增加,表明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学历和职称的总体要求逐步提高,对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强烈,且企业规模越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历、职称越高。
3、专业技术人才现状。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3920人,占人才资源总量20。1%,较20增加30。7%。副高以上职称354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9。1%,高中初级职称比例9。1:31。4:59。5。大学以上学历2487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63。4%。30岁以下845人,占21。6%;46岁以上的1738人占44。3%,高职称人员主要分布在50岁左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2560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65。3%;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才129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2。9%。由此可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明显增加,职称、学历层次结构较为合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占有较大比例。但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严重不足,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年龄偏大,数量匮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虽占有较大比例,但分布较广,就各个企业而言,数量明显不足,且层次较低。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分布集中,层次较高,数量相对充足。
4、技能人才现状。全区技能劳动者13001人,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1902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约14。6%,较年18%降低3。4%。从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上学历技能劳动者6495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50%。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技能劳动者2083人,占总量的16%,46岁以上的6056人,占总量的46。6%。技能劳动者总量不断扩张,且学历层次明显提升,但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且流失严重,技能人才年龄结构偏大,后备力量补充不足。
5、人才需求现状。根据对高新区人力资源现状和人力资源需求的调查,我区人才需求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随着高新区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我区人才全面紧缺,人才资源匮乏,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二是由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由管理型向技术型转变,企业对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三是高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人才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向高层次发展,对职称和学历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四是装备制造业仍是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人才十分紧缺,特别是对高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需求极为迫切。
(二)人才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区在人才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人才特区建设以来,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和吸引、激励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对促进我区科技创新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促进创新要素加速聚集,推动园区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人才总量不断扩大,结构趋于合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升。截至7月底,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95万人,比2010年增加0。75万人,增长38。5%。人才学历层次明显提升,大专以上学历占到人才总量49。5%;人才年龄结构趋于合理,中青年人才占有人才资源主导地位,45岁以下占52。9%。高层次人才数量快速增长,辖区内现有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名,省“百人计划”创业人才1名,省“青年百人计划”人选1名,市“三三人才”12名,博士28名,研究生229人,高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54人,高级技师76人,长期聘用专家教授20余人,引进国外专家6人,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引领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人才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2、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基本确立
晋升国家级高新区以来,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了将人才优先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层面。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高起点筹划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编制了渭南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规划(—),进一步理清了人才发展思路和战略定位,提出了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通过大力宣传人才特区建设规划和各级人才政策,企业已充分认识到人才优先发展对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以北人印机和中联重科为代表的规模以上大型企业,适时提出人才强企战略,对接人才特区建设规划相关规定,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培养和开发,开拓性建立人才发展载体和平台,形成了各具物色的人才工作新局面,走在了全市人才工作的前列,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多次肯定,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已初步深入政府、企业各个层面。
3、人才体制机制逐步健全
一是建立了人才工作机构。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人才工作办公室,构建起了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财政局、经济发展局、社会事业局等人才工作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领导协调体制。
二是初步建立了与现实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新机制。(1)完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修改完善了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制定了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对各类人才在职称评审、资金扶持、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人才培养开发、评价选拔和激励保障机制初步建立。(2)推行人才统计报告制度。近年我区持续推行人才资源定期统计报告制度,及时掌握企业人才分布和需求状况,实现了各类人才信息全面、准确、实时、动态管理及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和推进园区高级人才信息库,分类管理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入库高级人才540多名。以人才资源定期统计报告制度为抓手,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人才服务工作新机制。(3)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座谈交流、专题讨论、聚会沙龙、外出考察等形式,建立了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搭建政府、企业、院校(科研机构)之间定期交流、沟通与对话平台,共组织召开联席会议5次,50多家企事业单位、院校和7家人才工作职能部门多次参会,共征集各类人力资源信息、意见和建议50余条,协调解决各类人才工作具体事项12件。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和开展,创新了人才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了政府在人才工作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形成了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有效提高了人才工作的整体水平。(4)广泛开展人事代理服务。以区人才交流中心为载体,有效开展社会流动人才的人事代理、职称评审、户籍迁转等工作,探索实施社会流动人才专业职称申报“直通车”服务新模式,人才工作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有了大幅提高。
三是人才投入机制不断加强。制定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鼓励科技创新若干政策,设立了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2000万元科技创新奖励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保障和项目资助等工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和人才载体建设。自设立以来,两项资金共兑现奖励扶持资金1000万元,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4、人才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一是人才服务三大平台基本建立。(1)以专家工作站为载体,抓好企业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广泛宣传招引人才各项政策,鼓励企业多途径引进急需人才。同时在企业层面建立专家工作站,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依托企业的研发团队,以技术合作项目为纽带,吸引更多的人才为企业服务。专家工作站成为高新区引导企业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2)以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抓好园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渭南高新党建网和渭南市人力资源网,建立了人才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向社会公开发布企业招聘和个人求职信息,为区内企业和社会人才入区就业提供双向无偿服务。同时,以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进一步搭建企业与高校毕业生间的供需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校企对接”及“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组织用人单位到省市各大院校开展送岗位活动,主动为企业新招聘大学生提供免费人事代理。大力宣传人事人才法律法规,积极做好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劳动报酬兑现和社会保险费缴纳等监督指导工作,努力解决企业和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3)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建校企合作平台。管委会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省内12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的人才与技术合作关系。同时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引导园区企业与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通过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和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见习基地,有效促进大学生入企工作,帮助企业解决人才之需。推动企业依托高校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实现柔性引才。吸引高校在企业建立新成果转化基地,共同进行产学研项目开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目前,全区建立各类企业研发机构11家,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多期,建立企业专家工作站2个,大学生实习基地4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12个,校企合作共完成重点科研攻关项目100多个,其中承担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课题13项,取得专利授权近70项,发明专利10多项;开发新产品150余种,有10多种产品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
二是重点人才工程有计划逐步推动。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人才工作的引导和扶持,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突出狠抓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1)大力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的步伐,对区内1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开展了大规模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工作,鼓励引导6家区重点企事业单位开展了骨干人才培训工作。(2)有效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依托省市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开展了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培养,对10家规模以上企业,16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采取外出专题培训等形式,组织高端培训5期。(3)积极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进一步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依托,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体系。鼓励引导陕西北人公司、中联重科、西安重装等重点企业与省市区各大职业院校开展技能人才的培育培养合作,建立企业人才培养基地,累计培训技能人才1000余人。目前,围绕人才队伍素质提升,五大重点人才工程已启动三项,企业人才培养意识和人才培养大环境已初步形成。
三是引留人才事业平台初具雏形。倾力打造创新创业载体,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已动工建设,交大科技创业园项目已进入实质进展阶段,市级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园进入申报程序。特别是今年4月份,我区经省委省政府授牌,成为陕西省第二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这将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标志着我区引留人才事业平台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科技研发机构15家,累计获准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个,陕西省重大创新产业化及13115科技创新工程3项,完成重点科研攻关项目20多个,其中承担省部级科大科研攻关课题8项,取得专利授权151种,发明专利18件,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不断聚集,人才施展才华事业平台逐步健全。
四是人才激励导向效应日益凸现。切实兑现了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奖励扶持资金,真正把人才待遇落到实处,对区内24名高层次人才给予了创新创业支持,发放了安家补贴和特殊津贴,对6户人才载体建设先进单位予以了重奖。对科技创新及人才的奖励扶持,进一步激发了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人才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五是人才施展才能空间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区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职业教育等六大产业集群。全区企业总数达3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7户,产值过亿元企业13户,创新型企业4户,高新技术企业11户,累计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16个,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达到49。3%。产业发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发挥作用不断促进产业升级换代的良好格局形成,人才依托产业发展,施展才华空间不断扩大。
六是人才宜居宜业环境全面优化。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四纵四横一绿环”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热网工程,燃气、通讯实现全覆盖,功能配套达到“七通一平”,城市环境明显改善,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崇业路社区医院建成投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建成投用了渭南高级中学和两所标准化小学,改善了高新中学办学条件,加快了职教产业园建设,科教、文化、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以解决人才住房之需的公租房建设,已全面开工。人才工作、生活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七是人才发展舆论环境基本形成。近年来,我区采取多种途径,大力宣传中省市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实施人才特区建设的战略意义、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特别七月份开展人才工作宣传月以来,我们共发放高新区人才工作政策文件汇编300余套,散发传单10000余张,人才调研问卷100多份,人才发展政策已深入人心,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二、存在问题
通过对我区人才资源现状和人才工作现状分析,虽然我们在人才特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国家级高新区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足,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区党工委管委会已充分认识到,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并将人才优先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层面,全面建设人才特区,大力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但全区人才工作氛围还不够浓厚。一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存在口头说得多,实际干得少。特别是作为人才使用主体的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和私人企业,人才观念不强,热情不高,缺乏爱才之心、识才之道、用才之艺的科学人才观,家族式管理、论资排辈、论关系排位,“好”人易用,能人难容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一些传统企业,工艺简单,科技含量低,创新需求不高,更加缺乏对人才重要性的充分认识。
二是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能完全适应高新区人才发展的要求。人才管理体制有待理顺和完善。尽管成立了高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成员包括7个区级部门,但人才机构设置、人才工作力量配备,工作经费等还不完全到位。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还没有建立,个别部门和单位在服务人才发展、落实人才政策等方面存在重视不够,工作推诿等情况。人才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偏弱,政策体系还有缺项。我区虽然已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比较零碎,吸引人才优惠政策,扶持人才的税收、土地、投融资等关键性政策,服务人才,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的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保健医疗等保障政策还未出台,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还未全面建立。
2、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
(1)人才总量不足。虽然我区的人才资源总量有了大幅的增加达到1。95万人,比2010年增加0。75万人,增长38。5%。但人才总量仅占全区总人口的24。4%。随着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旺盛的人才需求,人才总量难以满足区内企业的需要,经营管理人才、研发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技能人才的供求,都存在不小的缺口。
(2)人才分布不尽合理。一是在专业结构上,高、中、初级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为9。1:31。4:59。5,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偏低。二是在行业分布上,除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才较为充足以外(占到了总量的32。9%),其他行业,尤其是非公企业中技术人才量小,层次较低。三是在学历结构上,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大学学历以上仅占人才总量的21。1%。四是在年龄结构上,30岁以下人才整体偏少,仅占人才总量的17%,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3)高层次人才匮乏。全区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20。1%,高级职称人数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9%。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1。3%;大学本科学历人数占人才总量的19。8%,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例严重偏低。熟练的高技能人才缺乏,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奇缺,全区技师只有795人,高级技师仅76人,高级技师占技能型人才比例仅为1。3%。这些远远低于国家对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要求。懂管理、懂技术、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特别是领军型人才,全区目前还没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引进的教授、博士、外籍专家仅20余人次,且大多是以短期聘用、技术顾问等柔性方式引进,存在不稳定性,没有形成能引领产业发展壮大的稳定、足量的领军人才队伍。
3、软硬环境不优,吸引人才的综合实力偏弱
一是硬环境不足。由于我区地处渭南中心区西部,基础设施、购物娱乐、住房交通、文化医疗以及教育设施等处于劣势,与西安等发达地区相比更是相形见绌,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对人才工作、生活造成相当不便。二是产业发展规模不大。虽然我区已形成六大产业集群,但规模以上企业仅占13%,产值上亿元企业占4%,高新技术企业不到3%,传统企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占有绝大比例,缺少真正规模大、实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很难形成新的较大人才需求增长点,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精、尖的优秀人才。三是创新创业载体不足。由于历史和非中心城市等原因,整体上国家和陕西省在渭南市的科技机构部署和创新载体布局较少,缺乏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而我区建成的各类科技研发机构全部为企业自建或校企共建,且仅15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仅1家,国家级的为空白,层次偏低。同时研发机构缺乏相应的研发生态,创新资源和创新型源头组织稀缺,很难形成高层次人才“栖息”的条件和氛围,高层次人才补给困难,人才支撑力较差,导致有些企业将研发和生产分置于西安和渭南两地,给工作造成不便。高层次人才创业平台缺失,创业孵化器建设缓慢,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园等仅形成思路构架。人才发展事业平台处在初级建设阶段,“英雄无用武之地”致使高层次人才不愿来、留不住。四是软环境不优。全社会重才、爱才、惜才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为人才排忧解难的力度不够,甚至有个别单位存在严重的排外思想,人才开发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五是待遇不高。人才的收入分配激励制度还不完善,股权、期权激励,专利、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制度还未建立,人才的工资待遇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4、人才创新能力不强,难以成为转型发展的中坚
一是现有研发队伍创新能力不强。很多研发项目大多以满足生产为主,自主技术研发少,一些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满足于传统的加工制造和日常生产,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深层次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部分企业虽然有研发队伍,但是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培育不够,研发能力在低水平上重复,造成技术人才流失,创新队伍萎缩。二是人才本身创新积极性不高。由于部分单位对人才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服务水平较差,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偏低,抱怨较大,无创新积极性和动力。另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又缺乏敢闯敢试的劲头,安于现状。三是研发人才储备不足。大部分企业引进人才以应用型为主,研发型人才引进较少,特别是高新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型研发人才匮乏。加之我区软硬环境的劣势,急需紧缺人才引进不来,且企业长期培养的骨干人才流失较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缺乏人才支撑。
5、人才市场基础薄弱,人才市场配置作用发挥差
一是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人才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公益性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市场化运作体系以及管理监督体系等尚未建立或发挥作用。二是体制性壁垒仍然存在。目前,我区人事、劳动、高职院校、企业及社会团体所属人才(力)市场,各自为政,体制性障碍明显,缺乏社会竞争力。三是服务理念和服务手段落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服务质量、市场化服务意识、品牌意识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产品品味低,服务手段相对落后,距服务上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志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四是软硬件建设整体较差。人才交流市场仅依托于市区人才交流中心开展相关业务,还没有建立固定的场所和基本的设施。劳动力市场虽然设立了育红路劳动力市场,配备了管理人员,改善了办公条件,但市场规模小、档次低,功能单一,形式单一。人才(力)市场制度建设缓慢,市场组织形式老化,市场运作效果差,市场操作盲目性较大,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6、人才工作经费不足,难以满足人才发展之需
一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高新区财力主要用于开发建设方面,人才工作投入虽列有专项,但资金额度较小,远远不能满足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研发和人才服务等需求。加之高层次人才创业平台建设及人才公寓建设等需大量资金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难以保障。二是金融服务业发展滞后。金融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渠道和力度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高新区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对策建议
(一)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人才是兴业之本、发展之源。“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实现转型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在关天经济区建设和陕西东大门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打造国家一流创新型工业园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就必须强化人才意识,树立科学人才观念,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人才特区建设。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大力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不断扩张人才总量、优化调整人才结构、全面提升人才素质,使人才资源真正成为助推高新区加快发展的核心资源。
要鼓励引导各级部门和用人单位强化人才优先发展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一切禁锢人才发展的不利因素,主动将人才优先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在人才工作上做到思想认识高于一切、工作摆布先于一切、资金投入重于一切。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优环境、搭建平台,有力促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各类优秀人才大量聚集,依靠人才智力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全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健全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建立党工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建立党工委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完善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决策机制等。
健全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明确划分人才工作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制定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意见和实施办法,把人才工作纳入部门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加强人才工作的协调沟通,强化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工作情况通报制度等,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三)全力以赴实施重点人才工程
1、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一是紧紧围绕高新区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加快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集聚。按照高新区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实行产业聚才、集团招才、项目引才。做大做强以现代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职业教育为代表的重点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通过集中抓好优势项目,促进产业集群化,打造人才汇聚核心,形成人才集聚“洼地”,提高人才吸纳能力。二是实施高层次急需人才引进工程,推动高新区人才开发向纵深发展。根据我区优势产业和重点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实际,编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出台切合实际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意见和优惠政策,以特殊政策、特殊机制,加紧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和特殊人才。采取组团参加国家、省级大型人才交流会,深入国内重点院校,以及通过网上招聘等措施,搜集、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区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依托管委会各驻外办事处,在上海、深圳、西安等发达地区设立人才工作站,采取各种形式,大力推介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宣传引才优惠政策,发布岗位需求信息,广揽高精尖人才。实施人才家园计划和人才回归计划,发动全社会力量,广泛搜集渭南籍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以亲情乡情感召各类人才回乡创业。三是坚持以用为本原则,柔性引进国内外人才。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采取岗位聘用、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咨询服务、成果转让、参与收益分配等方式方法,不拘一格引进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为我所用”。进一步完善人才与项目合作模式,提高人才引进实效。四是加快人才服务载体建设,为人才搭建事业平台。加快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大力推进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高校科技园、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各类技术中心建设,推动科技金融和信息化平台建设,使我区成为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充分利用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依托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在加快区创业孵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手组建孵化器建设专业团队,研究制定孵化器运营管理实施办法,制定吸引创业人才入园配套政策。
2、全面提升各类人才素质。首先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大力建设科教、职教园区,打造高等教育基地和高级培训基地,提高人才的培养和再生能力。其次根据我区产业发展和人才队伍现状,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大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制定中长期人才培训计划,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不断开拓人才培养开发新渠道,采取搭建平台、奖励、补贴等形式,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全面实施各类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素质提升工程,切实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一是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着眼于提升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内国际竞争力,重点抓好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依托省市区建立的高级人才培训基地,有计划的开展与著名高等院校的合作,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级研修班。重点开展以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会、法律、项目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知识培训。二是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鼓励用人单位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的步伐,围绕高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职业教育等领域,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采取外出培训、企业内训、在职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依托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综合性公共职业技能实训鉴定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全力打造人才发展最优环境
一是健全人才政策体系。抓好中省市区现有各项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大胆吸收借鉴外地好的政策措施,以人才特区规划为统领,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富有我区特色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等整体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体制。二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科学制定人才评价考核办法,按照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分别构建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使有真才实学、干事创业的人才得到科学评价、提拔重用、增加收入,增强各类人才创新激情和活力。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切实做好对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优秀科技成果表彰奖励工作。鼓励区内用人单位制定和实行有效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多元化分配政策,探索期权、股权等按生产要素和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鼓励通过技术入股、技术分红、员工持股等分配方式,不断调动各类优秀人才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制定高新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评选奖励办法,积极开展高新区有突出贡献优秀拔尖人才评选活动。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抓好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百人计划”、三五人才,市三三人才、优秀拔尖人才培养、选拔、推荐工作,造就一批企业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五是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出台高层次人才落户、医疗保健、配偶和子女就业、上学等优惠政策,认真落实人才待遇,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促进与省内外知名学校合作,创建全市品牌名校,使各类优秀人才子女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健全关心爱护人才工作机制,建立人才健康档案,创建英语沙龙、青年联谊会等人才交友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人才身心健康、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的需求,努力创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让人才顺心、舒心、安心。六是打造优良生活环境。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积极实施城市绿化亮化工程,努力营造适宜创业和居住的优良环境。着手规划建设高层次人才公寓建设,进一步改善高层次人才居住条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大型文化广场、休闲娱乐健身场所和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场所和体育设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进有较强实力的商业流通企业,建设大型现代化购物广场。改善区内交通条件,协调公交公司,开通或增加线路和班次,推动西环线高速路出入口尽快建设,构筑区内便利的城市交通网络。七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定期开展人才工作宣传活动,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和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各级人才政策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在整个社会营造浓厚的尊才爱才惜才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激发人才干大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市场体系
一是构建开放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健全完善人才市场政策体系,制定出台人才市场准入、服务、运作、管理、监督等制度。加大机构改革力度,促进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合重组,建立大型人才(力)资源市场,健全市场基本要素和设施,同时培育大型人才服务机构,构建统一规范、城乡一体、功能完备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鼓励民间、国(境)外资本参与人才中介服务产业,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人才市场运行格局。二是努力拓展人才市场服务功能。以区人才(力)资源市场为龙头,以高新区人力资源网为纽带,对上与省、市人才市场衔接,对下与业务主管部门及企业对接,形成上下结合、广泛合作的人才市场服务网络。全力推进人才资源定期统计报告制度,全面搜集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及时准确掌握人才需求状况。积极参与组织省市区各类人才招聘活动,健全完善人才网上招聘平台,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为各类人才择业和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双向服务。切实抓好高级人才信息库建设,促进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积极开展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职称评定、户籍迁转等业务,促进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多样化,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式贴心服务。三是健全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和所有制等体制性障碍,畅通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促进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选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实现人才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六)发挥企业人才开发主体作用
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人才开发和需求的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是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千方百计调动企业人才工作积极性。完善人才工作奖励体系,根据人才特区建设规划和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设立渭南高新区最佳雇主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奖、优秀职业经理人奖、人才服务奖等,大力奖励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二是支持和引导企业成为人才开发的主体。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鼓励企业制定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政策和投入政策,根据企业科技和人才投入资金量,运用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扶持资金。三是大力促进政企人才资源开发紧密结合。发挥政府参谋助手作用,在重点企业设立管委会驻企业人才工作联络专员,主动了解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实际需求,摸清和梳理政企人才工作切入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人才资源开发项目,开展政企对接和合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强化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作用,搭建政府、企业、院校(科研机构)之间定期交流、沟通与对话的平台,实现多方对接,以沟通信息、互补余缺、促成合作。
(七)大力争取省市政策资金支持
积极推动省市区人才工作一体化,有效整合省市区各级在吸引、培育人才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政策、信息等优势资源,立足高新区的实际,加快推进我区人才特区建设。如:争取省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的配套资金,解决我区人才发展投入不足问题。发挥省市人才工作机构桥梁作用,促进省市搭建创新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我区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有针对性组织高级专家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高新技术和区域协调发展重点项目对接,参与合作攻关、科技服务和重大事项决策咨询。积极促成渭南市与高新区联建高层次人才专家公寓,创建全市招引人才亮点工程等。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篇十四
为加强全市粮食系统人才建设,促进粮食经济发展,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日前,我局对全市粮食行业人才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调查情况及有关建议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至2007年底,全市粮食行业现有机构总数142个,其中行政单位5个,事业单位8个,粮食企业129个。全市粮食系统人员总数3294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641人,占19.46%,女性职工824人,占25.0%,少数民族职工78人,占2.37%。
(一)从职位分类看:公务员71人,占2.16%;企业管理人员361人,占10.96%;专业技术人员342人,占10.38%;工人2520人,占76.5%,其中技术工人663人(其中,中级工以上人员为398人),占26.31%,普通工人1857人占73.69%。
(二)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人员1003人,占30.45%;36—45岁人员1375人,占41.74%;46—54岁人员863人,占26.20%;55岁及以上人员53人,占1.61%。
(三)从知识层次看:研究生学历2人,占0.06%;大学本科学历80人,占2.43%;大学专科学历250人,占7.59%;中专、高中学历2354人,占71.46%;初中及以下学历608人,占18.46%。
(四)从人才培训情况看: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精简了企业人员,加大了企业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资金困难,在人才培训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07年,全市粮食系统组织参加培训371人次。培训知识类型,主要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特殊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粮食系统教育培训机构(353人次,占95.15%),其他渠道为党校和行政院校。
二、存在问题
(一)知识层次偏低。全系统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10.08%,而在系统主体单位粮食经营企业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8.94%,且有相当比例的学历不是第一学历,为从业后通过函授或其他途径取得,所学专业中,真正系统的学习经济管理、粮食工程等专业的偏少,学习信息技术、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二)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全市粮食系统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以36—54岁人员为主,占81.69%,而45岁以上人员47人,占63.38%,35岁以下人员明显偏少。
(三)人才使用环境亟需改善。由于当前粮食系统处于比较困难阶段,人才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是引进人才难。多数粮食企业的处境是求生存阶段,在市场竞争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粮食企业工作。2是留住人才难。企业内部各项机制不完善,也难以为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即使引进人才,由于待遇及企业环境等原因,也难以留住人才。3是培养人才难。企业历史负担沉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效益差,近2年虽略有好转,但企业难以在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投入到位,培养自有人才存在困难。
三、关于加快粮食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人才走进企业。**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要实现向农业强市的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副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目前**市粮食加工业已成为皖西北粮食加工集散地,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企业亟需引进人才开展自主研发,实现产品升级。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树立以工作业绩用人的导向,出台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引进人才,人才走进企业。如可结合全民创业,进一步出台干部到企业挂职,帮助企业发展的措施;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可参照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的优惠政策,出台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包括其他类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可享受同等优惠待遇等。
(二)企业应为人才发挥作用,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企业应进一步深化内部人事政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为人才提供好的企业环境。首先要为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使人才能够人尽其才;其次要建立能上能下的机制,使真正有能力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人才,能够通过工作实绩,走上管理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要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才,要给以一定的物质激励。企业只有积极创造条件,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才能促进企业发展。
我提高,自我完善。
而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过硬、充满生机的公务员队伍。(作者:**市粮食局)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篇十五
近年来,我区人才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人才强区”战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突出重点,加强领导,着力开发人才资源,提升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人才现状
(一)人才队伍资源现状
截止20xx年底,全区有各类人才424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894人,经营管理人才37人,高技能人才28人,社会工作人才285人。
(二)人才队伍结构特点
1、人才总量不足。全区各类人才4244人,仅占全区同期人口总数的1.58%,低于全省、全市水平,人才增长幅度较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人才量不协调,同时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造成的人才闲置与基层紧缺人才的问题依然突出。
2、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内部结构不均衡,在四支人才队伍中,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极度缺乏,仅占人才总量的0.87%和0.66%,大专及以上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学校的专业技术人才中;人才分布不均衡,行业分布不均匀,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卫生行业,占到了人才总量的90.9%。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理念。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根本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在人才管理体制、人才选拔培养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完善,人才工作得到了一定的促进。
(二)健全机制。按照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有力的要求,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我区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健全人才工作办事机构,成立副科级的'人才管理机构,办公室设在区委组织部,增加了行政编制、充实了精干力量,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完善全区人才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年初将人才工作列入全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量化考核目标,年底进行目标考核,并根据落实情况,实行重奖重罚。
(三)转变职能。转变观念,积极开展人性化服务,实行人才走访制度。不定期到人才的工作单位进行调查走访,通过座谈、实地考察,了解单位对在人才培养使用方面的问题和经验,及人才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等。
(四)积极宣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注重在竞争中选拔人才、在实战中培养人才、在事业中凝聚人才、在生活中关心人才,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营造鼓励人才创业的社会氛围。
三、存在问题
(一)人才发展环境较差。矿区是典型的城市工矿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一产,三产不足,二产畸大,gdp占到全市gdp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区域内工业企业主要属于阳煤集团。矿区区级财力较弱,税源结构不合理,税域范围仅限于阳煤集团多营系统内部分企业,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区政府没有农业相关部门,辖区内的矿区公安分局、西城公安分局均属于市公安局的派出机构,区规划办、国土所等都是市直部门的内设机构。矿区辖区地域狭小,且与郊区、城区、开发区等相邻区交错接壤,发展空间不足,社会管理难度大。因此,矿区缺乏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强,人才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主要集中于教育和卫生系统。
(二)人才机制活力较弱。在人才的使用、管理上还较大程度地沿袭计划经济体制模式,重使用,轻培养开发,分配和激励机制不合理,管理形式单一,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完善的人才投入、培训、竞争、评价、激励和管理机制,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欠缺,人才紧缺与人才闲置同时并存现象得不到解决。
(三)人才开发投入不足。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严重不足,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滞后。
(四)政策措施不够有力、不够有效、不够配套。对人才队伍发展变化和人才竞争等方面的新情况研究不够充分,某些环节缺乏必要的应对之策。
四、措施办法
矿区作为城市工矿区,区位优势虽不明显,但驻区企业阳煤集团拥有较丰富的人才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结合自身实际,推进矿区科学发展,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我们结合矿区的实际,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培育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同时,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也进行了思考。
(一)出台指导性文件。研究出台《阳泉市矿区贯彻阳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我区人才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建立一系列符合人才开发与建设的政策框架体系和激励引导机制,逐步构建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推动我区人才加快发展。
(二)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工作。要加强人才教育的针对性,实施分类培训,着重强化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突出抓好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优秀人才服务管理措施,做好各类优秀人才定期走访慰问等服务工作,努力营造重视人才、关心人才、服务人才的环境和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结合矿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需要,破除各种不利于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按照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构建充满生机活力、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有助于人才良性流动,与矿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相促进的人才服务、管理、运行体制。进一步营造宽松的人文、人际环境,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在我区进一步形成。
(四)不断创优人才发展环境。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要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的整体发展,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环境。
1、总部经济成效初显。深入挖掘矿区比较优势,积极推进总部经济发展。政企合作加强,出台《矿区发展总部经济实施意见》、《阳煤集团与矿区加强合作,共同繁荣矿区经济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软硬件完善配套,财政专项投资改造的总部商务大楼全面启用,对阳煤集团供应商注册我区制定了优惠政策,万达物资公司等46户阳煤集团原材料供应商从原注册地转移入驻矿区总部商务大楼,新引入的晋逢祥贸易公司等11户企业也已全部落户矿区。银企良性互动,同信证券、长安信托、博亿通典当公司等金融机构挂牌运营,立博线缆、江东科技等企业借助“政、银、企”对接平台实现融资。总部效益显现,新落户矿区企业的注册资金达2.6亿元,比翻了一番,纳税385.8万元。此外,还有50户阳煤集团供应商正在洽谈之中,华骏减速机项目已先期落地投产。《山西日报》、《山西工作》等对我区总部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报道。
2、第三产业日趋繁荣。出台了《加快三产发展意见》、《加快家庭服务业发展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卓凡大酒店即将开业,亚荣广场正式启用,四矿小区5000平方米的商业服务区建成,分别带动赛鱼、桥头、沙坪地区商贸业实现新发展。积极发展“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业态,家庭服务业迈出新步伐。全年三产增加值完成19.31亿元,增长11.9%,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较20xx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3、文化产业逐步壮大。特色文化初具规模,煤雕、剪纸等一批挖掘培育的特色产业规模扩大,葫芦画《中华旗袍》系列在“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上获金奖,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文化产业平台初步搭建,成立博艺文化传播公司,积极推进洪城河文化一条街建设。
4、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争取到国家老工业基地建设政策以及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万元、贴息补贴350万元。对28项科技发展项目支持605万元,比增长47.56%。全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全区民营经济总收入实现16亿元,增长9.6%。
《市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篇十六
调研目的: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专业建设,使本专业培养目标更加贴近社会生产实际,我系进行了酒店及与酒店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调研活动。提供调研,可以及时地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的变化趋势,进而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并以此为据调整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优化专业建设方案,使本专业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调研对象:酒店行业、与酒店相关行业、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各类招聘会。
调研的方式:面对不同的调研对象,采用不同的调研方式,具体有:访谈、座谈、走访、问卷、实地观察、文献检索、网站查阅等。
(一)企业调研:主要通过访谈、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结果整理分析如下:
(1)酒店企业目前对客房服务员、餐饮服务员、康乐服务员的需求量相对前厅服务员和其他人员来说较大。这是因为酒店企业的客房、餐饮及康乐这些部门的业务量大且繁重,需要大量的人力。
(2)在需求量较大的客房服务员、餐饮服务员和康乐服务员中,餐饮和客房的需求基本相同,康乐较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种:一者,酒店的营业和利润重心通常在客房及餐饮,康乐相对较少,而且享受康乐服务的宾客也较少;二者,虽然客房、餐饮和康乐在社会上都有大量单体营业情况,但相较而言,康乐的容量与数量之比较大。
(3)前厅服务员的需求量较少,这是因为前厅服务员作为酒店的门脸员工,酒店对其流动性和职位空缺时刻有严格地控制,所以若不是酒店有大的的业务调整或扩张,通常时间上其需求是饱和的。
(4)除了前厅、客房、餐饮、康乐四类的服务员需求外,其他类岗位需求很少。酒店里常需要招聘的主要就是这四类员工,其他如工程、保安等人员需求量的弹性较大,而且这些岗位通常和酒店服务专业相关性不大。
综合以上可知,酒店企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前厅、客房、餐饮与康乐,其中又以客房、餐饮、康乐为多。这些岗位和酒店服务与管理的相关性都很大。
酒店企业对每种岗位服务员的职业要求都作了详细的描述,并且其中对素质要求都提到语言能力、品质、服务意识、职业道德和岗位技能等,可以分析出目前酒店专业人才应具有:
(1)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英语听说读能力等。
(2)专业技能:在掌握基本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能熟练掌握酒店各项对客服务技能的,常参照毕业生所取得的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资格。
(3)专业拓展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管理能力、酒店专业外但相关的知识(如旅游)能力。
(4)具有良好的酒店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学生流动性大的问题,更应该重视培养脚踏实地、能说、能写、能讲、能协调、能做人的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的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
(二)毕业生调研:主要通过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对本专业毕业生就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就业定位、专业建设和发展四方面进行调研。经分析整理结果如下:
1.毕业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意见:
(1)课程设置尽量全面,应该由更专业的教师讲授;
(3)课程内容应丰富化,课程安排应更均衡,课程讲授应注重实践性;
(4)希望丰富和加强客房和餐饮的实训课程、计算机课程;
(5)财务和营销开设的意义对实际人才需求而言较小。
2.毕业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的意见:
(1)在选定实习单位时希望再多照顾一下学生将来的人生规划,做出更人性化的计划;
(2)实习实训时老师可从旁指导或参与其中,多听听学生的意见;
(3)实训内容应丰富化,最好能够轮岗;
(4)希望有更多的实习选择,如国际大型连锁酒店、度假村、豪华游轮等。
3.毕业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就业定位的意见:
(2)中国发达及各大一线城市有利于酒店服务人员的发展。
4.毕业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的意见:
(1)多开始外语类课程,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还得加强;
(2)提升院系的教学管理,让学生学到更多更专业的知识才。
(三)招聘会调研:这项调研主要采用的是观察法。
经过走访多个招聘会现场,通过观察,发现招聘会中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招聘席位所占比例较其他专业大,说明目前酒店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在此类招聘中,对需求人才的学历、职业资格等的要求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1.学历要求:如图2.3.1,招聘单位所需人才中,研究生占6%,中职16%,而本科或高职高专高达77%,其余的1%没有特殊要求。由此可明显地知道,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或高职高专学历的毕业生是酒店行业绝对的人才需求大军。故此可知本专业的就业前景良好。
2.职业资格的要求:各岗位都针对岗位的差别分别提出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如前厅服务员要求具有应聘者国家高级前厅服务员资格证,客房部服务员要求求职者具有国家高级客房服务员资格证书,餐饮部服务员要求求职者具有国家高级餐饮服务员资格证书等。3.其他要求:此方面提到较多的是良好的身体素质、正确的服务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吃苦耐劳精神。
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篇十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不仅充分表明中央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社会工作人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今年7月至8月份,我县围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深入调研,并就如何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我县社会工作者队伍基本上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在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包括在老年人社会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管理站、收养服网务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社会服务的人员;二是在与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相关的群团组织和相关民间组织中工作的人员,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法律援助中心等群团组织中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三是在城市社区中专职专门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目前,我县共有各类社会工作人才117人,其中有14人在行政机关工作,63人在事业单位工作,40人在城镇社区工作。按年龄层次分,30岁以下18人,30-39岁45人,40-50岁28人,51岁以上26人。按学历分,初中以下6人,中专(高中)37人,大专以上74人。近年来,我县在社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注重培训,提升社会工作人才整体素质。
我县将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培训作为“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在提高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大力实施“菜单式”培训,根据相关社会工作者的需求,针对性地设置包括和谐社区建设、岗位业务知识、社区建设和管理等内容课程,为社会工作者提供适合自身岗位工作特点的培训班。近年来已多次举办社会工作者专题培训班,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座谈交流、专家讲座、外出实地考察,让他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他们服务中心工作的本领。
2、依托载体,发挥社会工作人才服务作用。
通过各种载体把社会工作者服务不断向社区、向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延伸,解决广大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专职社会工作者,明确具体任务和责任;对普通社会工作者,尤其是社会工作者中的党员,更多的以志愿者服务形式从事工作。一些乡镇、村和社区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无偿为困难群众提供服务,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培训。如沙铺、大湾等乡镇建立异地劳务服务中心,为本乡镇外出村民提供职业介绍、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全程代理、技能培训等服务,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沙铺乡建立村民援助服务中心提供全方位服务,为留在村中的老、弱、病、残人员解决危、难、急、险、困等问题。
3、健全制度,强化社会工作人才保障机制。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和领导各级党组织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特别是社会工作人才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各相关单位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围绕各自分工,逐步完善了工作机制,健全了服务网络。
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工作人才总量明显偏少。
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总人数不过百人左右,除去行政管理人员外,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只有40人左右,仅占全县人口的0.04%。民办的社会工作机构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业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2、社会工作人才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社会工作人才是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当前,我县的社会工作者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也不具备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也仅限于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就业介绍等事务性工作,根本谈不上应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开展社会服务。如我县社会工作的40名社会工作专职从业人员中,大专学历的仅占37.5%,大多数只有中专或高中文化,绝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未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正规培训和教育。
3、社会工作人员分布不均。
当前我县的社会工作专职人员主要分布城区中山、新华、解放等六个社区,而在农村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社区建设、司法矫正以及留守儿童、大龄未婚青年等特殊群体迫切需要等特殊领域却鲜有社会工作人员。
4、作用发挥不明显。
当前,我县社会工作人员除了在社区服务领域发挥作用外,在其他社会领域,特别是在社会救助管理、收养服务、婚姻介绍、劳务中介等领域作用发挥仍不明显。而且,目前在社区服务领域中,社会工作者发挥也只是停留在计划生育、人口普查等常规性工作。
5、社会认知度不高。
由于我县对社会工作缺乏宣传,在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缺乏实践,导致全县上下对社会工作性质了解不足,对社会工作概念理解模糊。
三、原因分析
1、缺乏统一领导。
无论是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公益服务类的事业单位,还是社区,都在行政管理的大框架下,自成体系、各自独立。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地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角落,缺乏统一的领导和专门的规划,还没有真正纳入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中。
2、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我县财力薄弱,对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在岗从业人员很难走出去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习其他地区的优秀经验,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社会人才潜能的发挥。
3、岗位设置不明晰。
当前,全国从上至下还未就社会工作岗位进行统一的规范,对于具体社会工作岗位设置,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标准,致使社会工作人才“入口”不畅,一方面社会迫切需要各个方面的社会工作人才,去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无法提供明确的岗位,一些大专院校毕业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却难以找到合适的专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