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优秀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篇一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
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
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它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篇二
认识牙齿是大班普通的科学内容,由于活动内容较为枯燥,于是我在教学形式上下了点工夫。一是从幼儿熟悉的事物入手,利用可利用的生活资源让幼儿亲身感受;二是利用实验材料、模型、影碟等多种材料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通过活动让幼儿亲身感知和了解牙齿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教育幼儿保护牙齿,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的目标。
1、通过观察、体验,让幼儿了解牙齿的基本功能。
2、使幼儿了解龋齿形成的原因以及预防龋齿的有关知识。
3、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1、牙齿的模型教具;
2、饼干、甘蔗、花生每组一盘;
3、牙刷、小镜子人手一个;
4、介绍牙齿功能、龋齿形成、刷牙方法的影碟片;
5、活动前两天找几个蛋壳,洗净后把每个蛋壳的一半浸醋里;
一、开始部分:
师出示饼干,提问:怎样才能把饼干送进肚子里?
二、基本部分:
(一)使用牙齿,认识牙齿的功能:
1、分组品尝食物,初步感知各部位牙齿的功能;
2、欣赏影碟片,了解牙齿的排列;
3、小游戏:模仿牙齿的动作,加深对各部位牙齿功能的认识;
(二)了解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1、师?“刚才有的小朋友吃过饼干和花生,请小朋友互相看看牙缝里
多了什么?”(残渣、碎屑)“如果不弄掉会使牙齿变得怎样?”
2、欣赏影碟片,了解龋齿形成过程及保护牙齿的方法;
3、出示小实验,请幼儿观察,捞出浸在醋里的蛋壳,请幼儿看看、捏
捏、说说蛋壳有什么变化?并比较浸在醋里的蛋壳与没浸过醋的蛋
壳有什么不同?(浸过醋的蛋壳变黑、变软了)并讨论:蛋壳为什
么会变黑、变软了?
4、教师小结:醋是酸的,酸性会腐蚀蛋壳中的钙,所以蛋壳就会变黑、
变软了。牙缝里如果有食物残渣,嘴里唾液中有一种酶会使食物残渣变酸,这些酸会像腐蚀蛋壳一样,使我们牙齿被腐蚀掉,牙齿就会变黑,变成龋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虫牙。
5、找龋齿:请幼儿利用小镜子观察自己有没有长龋齿?有几颗?
6、教师小结:怎样保护牙齿。
(三)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1、欣赏讲解正确的刷牙方法的影碟片;
2、配合牙齿模型,教师再次讲解正确的刷牙方法;
3、人手一跟牙刷练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三、结束部份:
歌表演:刷牙歌
1、与家长配合,请他们提醒幼儿坚持每天早、晚用正确的方法刷牙;
2、引导幼儿开展“比比谁的牙齿好”活动;
从教学程序上说,教学导入简洁直奔主题,既节约了时间又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幼儿将有机会了解食物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食物只有经过在初步消化中被很好地磨碎、捣烂,才容易被身体吸收”这个观点,以利于幼儿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牙齿的分类与功能及保护牙齿的内容是幼儿将要深入观察研究的主要内容,安排的两段录相为幼儿对牙齿提供了不同的认识方式,有助于在幼儿脑中构建起更鲜明的口腔内消化工具的概念,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对牙齿的认识进行补充完善。
从教学手段上说,让幼儿进行了体验探究、观看录相、交流互动等多种学习方式,教学内容与形式显得丰富多彩。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篇三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平贴近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影子是幼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探索影子秘密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我设计了“有趣的影子”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究光与物体的远近和影子之间的关系,感受影子有趣的变化。
2。进一步发现物体挡住光线会产生引起,体验影子带来的乐趣。
经验准备:在户外活动中已初步感知阳光下会有物体的影子,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一、寻找动物的影子,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指导语:“今天我们班来请来了好多神秘的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呢?”
二、找一找、玩一玩,感知物体挡住光线产生影子的现象,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指导语:“还有好多小动物也带来了自己的影子朋友,我们一起跟他们玩一玩,看看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1。找一找、玩一玩影子。
2。分享交流探索过程与结果。
提问:你的影子朋友是谁?你和影子朋友玩的时候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三、幼儿探究光与物体的远近和影子之间的关系,感受影子有趣的变化
1。幼儿猜测:手电筒的光离小动物近影子变大,还是离小动物远影子变大?
2。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测。
3。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当手电筒的光离动物近时,影子就会变大。手电筒的光离动物比较远时,影子就会变小。
四、幼儿探索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的方法,进一步发现物体挡住光线会产生影子
1。自由讨论、交流,猜测“长眼睛”的方法。(出示大记录表)
2。幼儿记录猜测“长眼睛”的方法。
3。探索、验证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的方法。
4。根据实验情况交流自己的发现。
5。再次实验验证,寻找答案。(教师用手演示有洞,影子就会有眼睛)
6。师幼共同梳理获得的经验:有孔以后光就会从洞里钻过去,我们的影子宝宝看起来就有眼睛了。
五、观看手影表演,激发幼儿继续探究影子的兴趣
幼儿探索体验手影游戏。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篇四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好奇的心理特点,为了激发幼儿对生活的兴趣,根据培养儿童生活能力需要引出了该活动的设计。
1、辨识各种常用的小工具,知道各种工具的用途。
2、学习使用简单的修理工具。
3、锻炼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辨识各种常用的小工具,学习使用简单的修理工具。
常用小工具;能用这些工具进行修理的用品和废旧材料。
1、教师结合幼儿的讨论,出示修理椅子的工具,介绍它们的名称与使用方法。
2、教师修理椅子,请幼儿观察教师修理椅子时使用工具的方法。
3、向幼儿一一介绍常见的工具名称及基本用途、用法:剪子——用来剪绳子、线;钳子——用来拔钉子、拧铁丝;扳子——用来拧螺丝;锤子——用来钉钉子;螺丝刀——用来拧螺丝;锯条——用来锯木头等等。同时向幼儿介绍实用工具有哪些危险;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让幼儿独立或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提醒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注意安全,对于有一定操作难度的物品,教师给予指导帮助。
统计一下家里的工具都有哪些,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使用。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篇五
(一)探究让影子动起来的条件,发现影子之间的变化与手电筒的光照射物体时移动的快慢有关系。
(二)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对影子的变化感兴趣。
(三)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一)知识经验准备:玩过影子游戏。
(二)物质材料准备:彩色乌龟、小鸟、大象、小猴子、蛇、小羊弹琴、小熊打鼓等图形卡片若干;白纸、手电筒、胶棒人手一份。
(一)以“小乌龟跳舞”引入主题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
1.介绍材料
2.介绍规则
(2)你也可以看看你旁边的小朋友有没有成功,他是怎么做的,乌龟影子才能跳舞。
(3)操作结束后将工具收好并放回原位。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幼儿发现让影子动起来的条件。
4.组织幼儿交流讨论
师:小朋友们,你们让乌龟的影子跳舞成功了吗?
(1)讨论:为什么有的乌龟影子会跳舞,有的乌龟影子不会跳舞?
(2)教师小结:原来要让乌龟的影子跳舞,我们要把手电筒的光照在乌龟的身上,而且你想要让它的哪个部位跳舞,哪个部位就不能贴住。
(三)第二次操作
1.幼儿操作实验,师指导,重点指导幼儿观察知道手电筒的光照射物体时移动的快慢与影子之间的变化有关系。
播放音乐让幼儿根据音乐节奏有快有慢的让动物影子跳起舞。
2.交流与讨论
你们都成功让动物影子有快有慢的动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小结:原来啊,影子之间的变化与手电筒的光照射物体时移动的快慢有关系。如果我们要让动物的影子快快的跳舞手电光就要动的快些,要让动物的影子慢慢的跳舞手电光就要动的慢些。
(四)延伸活动
师:小动物们都准备好了,森林舞会开始咯。
老师与全体幼儿一起随音乐节奏有快有慢的舞起来。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篇六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重点: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难点:探索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若干个:(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沙子、玻璃瓶子)、记录表。
一、导入
教师:郑老师,昨天答应你们要给你们带来好玩的玩具。瞧:看看是什么玩具呢?好,我们现在要上课,我们先把它收起来吧!
教师:噢,刚刚我们的箱子是盖得紧紧的,而现在盖不紧了,为什么呢?(幼儿说一说)
教师:好,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请你们做一个实验。
二、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有什么不同?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有什么不一样呢?”
2、教师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沙子又细又小,当我们把沙子抓起来时,沙子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三、幼儿探索、尝试把沙子、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教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还要把盖子盖紧,小朋友,你会装吗?好,那我们现在开始实验吧,看看哪位小朋友最爱动脑筋,能把它们都装进去!”
2、教师说明记录表的使用,并让孩子们自己选出记录人,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同时让孩子注意操作规则:
a、要把一种材料放完,再放第二种材料,而且要把它们都放完哦。
b、操作时我们要轻拿轻放,不要把沙子撒到外面。
四、说一说我的发现。
1、教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请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记录表板书)
五、引导幼儿把瓶子里的材料放回各自的杯子里,再进一步探索成功的装瓶方法。
六、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这一次你们都成功了吗?
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沙子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七、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
教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沙子,这样沙子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教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见证,成功了吗?(成功)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沙子,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教师:好了,今天的实验做完了,你们还记得老师之前带来的那箱玩具为什么拿出来后又装不进去呢?小朋友想到了吗?(应该是先放大的到中的,最后放小的玩具)
九、结束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本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的活动原则,一开始在出示操作材料后,教师便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你能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面吗?在这里,教师不给出假设,而是鼓励孩子们自己运用已有经的验进行猜想、假设,在活动中大胆“放手”操作,在亲自的试装中,探索和讨论如何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并进行记录、观察、比较和交流。本节课我们设计了简单、明了的课件展示环节,以动画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明确物体间间隙的特点:在瓶中,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放上小米,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给填上了,所以它们都被装进了瓶子里。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篇七
1. 通过尝试活动,使幼儿发现肥皂的外形特处和用途。
2. 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各种感官司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3. 通过吹泡泡活动,增添幼儿的乐趣。
1. 形状、颜色、气味不同的洗衣皂、香皂、药皂、婴儿皂每组一份。2. 脏手绢若干,脸盆四只。
3. 吹泡泡玩具人手一个。
(一)、 尝试一:引导幼儿观察肥皂的外部特征,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1. 请小朋友试着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筐中的肥皂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味道。
2. 幼儿动手尝试,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感官司进行尝试。
3. 请幼儿相互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
4. 师生共同部结: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各样的味道。
(二)、 尝试二:洗手间
1. 提供四盆水,肥皂若干
教师提问:手绢脏了,你们能把它变干净吗?
2. 幼儿尝试洗手绢,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洗的过程中手绢和水的变化,感知肥皂的用途。
3. 讨论:肥皂的用途。
4. 总结。
(三)、 尝试三:游戏“吹泡泡”
出示吹泡泡玩具,幼儿动手尝试,引导并鼓励幼儿吹出又大又多的泡泡。
小朋友在欢乐中结束活动。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动准备: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 活动过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 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 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 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篇八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初步知道新鲜的空气是没有形状、颜色和气味的。
2、通过动手操作,知道空气充满我们的空间,空气无所不在。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二、活动准备:塑料袋、
三、教学活动:
1、回忆故事《空气空气你在哪儿?》
2、出示塑料袋
塑料袋里有什么?抖动一下,把口捏住,有什么变化?
3、请幼儿拿塑料袋,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空气.------证明:我们周围到处都充满了空气.
四、小结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篇九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在种植区和自然角里,孩子们经常发现植物不浇水,叶子就会发蔫,而浇水后,植物的叶子就会慢慢地舒展、水灵。为什么往土里浇水,植物的叶子就能吸收水分呢?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我设计了本活动,抓住了幼儿这一兴趣点,意在通过游戏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感知到身边随处可见的毛细现象,由此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1.毛巾、海绵、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红、黄、蓝、绿颜色水及红墨水、大白菜叶、细管(医用采血管)若干、饼干、粉笔毛线等若干。
3.饮料瓶和白色皱纹纸做成的纸树,塑料小碗若干。
4.图片(画有植物靠根须吸水)。
一.设置游戏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这些材料都能吸水。
1.玩一玩:引导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帮水搬家。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盆里的水住到宽敞的大盆里”,引出游戏,并交待规则:不用倒的办法,用筐里的东西来帮水搬家。
2.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帮水搬家的?”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结:这些东西都能帮水搬家,它们都能吸水。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棉花、纸、植物等。)
二.
教师设疑,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1.“细管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用细管去吸颜色水,当细管一接触到水时,就能吸上水。
2.白菜、粉笔毛线、饼干、布条能吸水吗?鼓励幼儿试一试。
3.幼儿交流。
4.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里的小细管,掰开菜梆,能看到非常清楚的红了的小细管。
5.小结:这些放进水里以后,能吸上水的东西里都有“小细管”有的“小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小细管”,毛巾、海绵才能吸水。
三.想一想、玩一玩。
1.教师设疑:怎样把纸树变成彩色的树?教师应肯定幼儿的想法,引导幼儿想一想:“能不能让纸里的小细管来帮忙吸颜色水呢?”
2.幼儿自己操作,将纸树变成彩树。
四.看一看。
请幼儿随意观察环境中的图片,以及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上的,弯弯曲曲的像红线似的“小细管”,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毛细现象。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萝卜吸红墨水的小实验,一起观察萝卜上的“小细管”。
附:
知识背景:
毛细管:指内径很小的管子,通常把物体的细微缝隙也认为是毛细管,如纱布、毛巾、吸水纸纤维间的缝隙。
毛细现象: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的。
把直径很细的管子插到液体里,当液体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下降,表面凸起;当液体的内聚力小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上升,表面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