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精选1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篇一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退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而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中去,积累生态心得,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共同为美好的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第二段: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政府、企业和每个人都应发挥作用。政府层面,应加强环境保护法律的制定和执法,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管理和监督体系。企业方面,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优化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而对于个人来说,培养良好的环境习惯,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产生、骑自行车出行等都是非常有效的举措。
第三段:学习自然的智慧并与之和谐共生
自然界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许多智慧。例如,参观森林,我们可以明白树木间的生态平衡原则,树木互相合作,形成庇护之地,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和食物。这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借鉴自然的智慧,与自然和平相处,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和过度压榨。
第四段:发展生态旅游,推动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发展
生态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资源优势,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规划,同时也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和广大游客的积极参与。游客应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爱护景区的绿化环境,不乱扔垃圾,不破坏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共同维护好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
第五段:个人的努力和行动
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事情找到绿色的方法。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掘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方法,比如光线充足时尽量使用自然光,定期清洗和更换空调过滤网,充分利用废物进行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等等。我们还可以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积极参与环保组织和项目,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总结:发展生态心得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有责任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应学习自然的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也是推动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个人的努力与行动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身作则,为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篇二
一、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当然,也不能片面地讲生态而不讲发展,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要做到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能否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各级党政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只有树立全面的、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自然资源得以长期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安泽良好的生态优势,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从人、自然、经济的高层循环出发,突出产业化经营,坚持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利用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全县农业发展逐步走上了生态化、有机化、规模化的良性轨道。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工业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当然,也不能片面地讲生态而不讲发展,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要做到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能否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各级党政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只有树立全面的、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自然资源得以长期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心得体会《生态文明建设体会》。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安泽良好的生态优势,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从人、自然、经济的高层循环出发,突出产业化经营,坚持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利用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全县农业发展逐步走上了生态化、有机化、规模化的良性轨道。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工业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理念
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的理念,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一些人更一针见血地指出:环境完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于,经济危机往往是相对短暂的,影响一时的,而生态危机则是长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最终将会导致人类与自然难以为继。
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篇三
日前,重庆市巫山县旅游地理名牌“中华名果”脆李空前大丰收,低山带果农正抢抓晴日、阴天黄金天候采摘应市。各级党政和商务、供销、农业、果品等部门积极牵线搭桥当推销员;大批客商、经济人和农村经济实体设点收购和组织快运销往全国各地,力助乡村振兴。
地处长江三峡腹心的重庆市巫山县地势、土质、气候等最适宜种植脆李,农家种植脆李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和习惯、经验。
在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该县党政领导班子举全县之力,采用“公司+专业社+农户”的动作模式,按照“规范化种植、科技化管理、品牌化打造、市场化营销、组织化改革”的思路,科学规划土地,在中低山科技种植脆李,23个乡镇、222个村,6万多农户种植,总面积发展到30万亩,建成百里花果长廊,成为靓丽的观光农业,春迎客赏花,夏迎客品果,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引领广大农民奔小康。
巫山县发展特色产业脆李,高度重视打造品质、品牌,种出的脆李具有个大、色鲜、皮薄、肉厚、酥脆、汁丰、味甜等特点,脆李被评为“中华名果”;巫山县被誉为“中国脆李之乡”“全国脆李生产基地县”;,全县脆李产值16亿元。今年脆李花期天候好,座果丰硕,果农普遍反映是空前的丰收年,预计产值超20亿元,既成为农民财源的“摇钱树”,又成为独特的乡村旅游。
笔者前往“三峡最美花果之乡”曲尺乡采访,广大果农清早兴高采烈般提筐、担箩、开车到果园采摘脆李,赶上午就近上市。中国邮政、京东、顺丰等物流客商都忙于收购,当日保鲜包装快运到全国各地销售。今年中国邮政巫山分公司还采取空运当日运到目的地,让消费者尽快吃上香甜的鲜果。
今年三月脆李盛花期旅客如织,农家乐迎客。夏季脆李丰收,果农普遍鼓起了“钱袋子”。少者将收入几万元,多者达四、五十万元。曲尺乡柑园村科技种李大户彭斌高兴地说,他家今年脆李收入40多万元如“金蛋滚在碓窝里——稳稳当当”。他还说,有的种李大户收入比他还多。
笔者来到权发村2社黄德芬的脆李园,她与妈妈、哥哥正在采摘鲜果上市。她说,她父亲已有科技种李20多年的丰富经验,妈妈和哥哥与她也跟父亲学种脆李,全家都是种李能手,种出的脆李个大、核小、肉厚、松脆、汁多、味甜,深受消费者青睐。她还用手机拍视频、抖音做广告宣传,直销脆李、柑桔,效果特好。她深有感触地说,前几年政府部门请网红美女到巫山直播推销水果。如今农家普遍用手机拍视频、抖音打广告宣传营销水果,已成为果农的商业时尚,有的还直播外销。
“农旅融合”是巫山一大旅游地理特色。笔者所知,巫山发展脆李有六大地理特点。一是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地势、土质、气候最适宜种植脆李,成为观光农业的基础 。二是有千年传统种植经验,不断总结提高传承。三是科技培育,各级各部门培训到位,培养大批不走的种李“专家”。四是广大农民都学会了实用技术,从整地、育苗、嫁接、田管、防治病虫、采摘、保鲜、销售等全套过硬技术。五是培育优良品种,“母壮儿肥”,淘汰了差的品种。六是培育特色乡村旅游,让农民既有财源“摇钱树”,又创办农家乐迎客,两全齐美。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宝贵经验,脆李成为巫山“三宝”之一。
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篇四
近年来,“生态发展”成为了中国的新发展理念,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我个人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生态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在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段:认识生态发展,了解它的重要性
生态发展可以简单理解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相促进的发展方式。这样的发展方式,是相比之前制造业导向的发展,更加注重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合理安排,并且使社会发展更具可持续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没有了自然环境的支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将面临着危机。因此,重视生态保护,走生态发展道路,也是保障我们人类永续发展的关键。
第二段:生态环境保护,铸就美好家园
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也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今,空气污染、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健康和幸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保护环境和推动生态建设。公众意识是环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例如垃圾分类、减少汽车排放等。
第三段:创业实践,践行生态建设
在以前,商业模式一般为寻找利益最大化。但现在,随着生态发展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生态商业的道路也渐渐被理解和接受。例如,一些餐厅会采用食材回收再利用、种植绿植等环保措施。此外,从事创业的年轻人也可以想办法发掘一些环保的商业前景,如可再生能源、绿色包装等。创业实践是一个极好的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它可以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勇敢尝试、积极参与的能力。
第四段:政策法规,加强生态管理
政府在生态保护方面,也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如加强立法和监管力度,对于严重污染的企业实行强制关停,促进可持续发展。此外,也可以推行奖惩机制,如在自然保护和环境治理中,给予积极支持和激励,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政策法规在生态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制定优秀的政策,保障生态环境的质量。
第五段:结语
总之,“生态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应该被广泛认识并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和了解生态发展,勇于行动,将美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推向前后。让我们共同努力,建立健康、美好的生态环境。
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篇五
漫步在巩义乡村的大街小巷,移步皆是景,处处好风光。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持续开展,一幅优美、清新、恬静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越“绣”越美。
郑州各县市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上,有何亮点和特色?未来如何统筹推进“美丽村庄、美丽田园、美丽公路、美丽河道、美丽产业”一体布局、一体打造?记者带你走进郑州各县市区的美丽乡村精品村。
大峪沟镇海上桥村:挖掘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巩义市区东3公里,大峪沟镇海上桥村就坐落在这里。据传,村里原有一眼翻花泉,终年不涸,人称“海眼”,人们搭桥过往,而得名“海上桥”。
近年来,通过不断打造,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当天周二虽然是工作日,却有不少游客在此游览。“早就听说这里不错,今天专门带孩子过来。”从上街区赶过来的一名游客,边参观边拍照。
巩义市晏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常宝介绍,海上桥村核心区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作为豫西窑院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拥有清中晚期规模院落42处。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南低北高,大多数为一进式和二进式四合院,院内配以厢房、倒座和门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常宝说,海上桥村是郑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通过艺术提升乡村旅游品位,将文化脉络注入乡村建设肌理,赋能乡村产业。邀请清华美院、鲁迅美院等29所大学在此建立写生实践基地,打造了书画交易和研学活动的平台,每年前来的写生爱好者超过万人。
当天上午,就在记者采访前夕,郑州一所大学有100多名大学生前来现场写生。
目前,海上桥村有22处古民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上桥村被列入第五批全国传统村落名录;,被列入郑州市美丽乡村项目村;20,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涉村镇大南沟村:乡贤引领,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一场雨过后,位于巩义市南部的涉村镇大南沟村,天高云淡,空气格外清新。7月4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走进该村时,秀美的乡村景象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村落南依嵩山,北望蟠龙山,群山环抱,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之妙;层层台地、民居拾级而上,恰似一幅田园画卷。
大南沟村村域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454亩;林地面积1780亩,森林覆盖率78%。现辖4个村民小组,332户,1164人。
放眼望去,整个村庄几乎看不到一根电线。陪同记者采访的大南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向林介绍,三线入地,看起来更加干净整齐。
在村旁的一块田地,里面种植着石榴树,下面套种着玄参,绿油油的,长势正旺。李向林告诉记者,这是50亩林下套种中药材,今年是第一年,试种成功后,会带领村民扩大种植,引导群众致富。
乡贤引领,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诗和远方就在眼前。如今,通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大南沟村已由原来的贫困村蝶变为郑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驻足在村口,游客服务中心正在施工修建,目前等待装修。对于将来,李向林难掩喜悦,“年,村里产业产值达到了1000余万元,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31万元。今年将突破50万元,实现了美丽乡村带动美丽经济。同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民宿、农家乐、农产品加工包装,使他们腰包鼓起来,富起来。”
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篇六
沿河蜿蜒的生态绿道,花草繁茂的园林美景,焕然一新的钟楼长廊……近日,“德阳之窗”6大区域正式开放,吸引了不少周边市民来这里休闲锻炼。
德阳旌湖,被当地人民亲切称为“母亲河”,因贯穿城市中轴,也是当地最重要的核心生态廊道。然而,在城市发展中,旌湖两岸也面临着绿道连接不畅、公共设施老化、配套设施缺乏等问题,为拓展居民幸福空间,实现城市品质提升,德阳旌湖改造刻不容缓。
2022年,德阳以“国际旌城名片,公园湖岸绿廊”为目标定位,启动德阳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建设项目,通过项目改造将实现旌湖两岸滨江慢行系统连续贯通,助力打造国际水准特色滨水城市,同时逐步修复区域内生态环境,促进流域水环境保护,将旌湖两岸打造为名副其实的“德阳之窗”。
全线改造 凸显滨水绿道新面貌
旌湖两岸绿树成荫、河风阵阵,河中有游船水鸟,岸边有鲜花环绕,朝有薄雾绵绵,夕有落日余晖。住在附近的居民刘阿姨,伴着晚霞的金光,带着孙子在岸边游玩散步,欣赏波光粼粼的河面。“我们一家就住在附近,看到河岸边越变越美,我们非常开心,现在每天晚上我都要下楼走一走。”这里已然成为刘阿姨的每日打卡地。
如何打造美丽“城市秀带”,创建优美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建设项目的重点所在。
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计划打造总长度为19公里,建设总用地面积约114.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工程1.93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总坪及景观工程、建筑工程、安装工程、亮化工程四大类。
“项目改造的路线长,覆盖范围很广,基本上贯穿整个主城区,我们目标就是实现游步道全线贯通,修复区域内生态环境,使两岸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让旌湖真正‘动’起来。”中建三局绿投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自去年4月开工以来,项目团队多点推进、多段落开工,通过搭建亲水栈道,增设人行桥,构筑无障碍的滨水绿道,使原先老旧狭窄的旌湖两岸,现已通过步道、车道、骑行道贯通成线,实现旌湖两岸顺畅出行,打造出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科技赋能 开启智慧城市新气象
闲暇时在旌湖两岸散步、观鸟、赏景,如今已经成为许多德阳市民的生活日常。提供更加多元的娱乐选择、创造更加便利的出行通道、打造更加智慧的城市公园是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建设项目“迭代升级”的重点,项目建成后,将为市民们提供更加现代化的休闲体验。
“每当秋冬季节,旌湖就会飞来大量候鸟,引得不少游客围观打卡。为了方便大家观察水鸟,降低市民观鸟门槛,我们特别在河岸鸟类聚集处设置观鸟望远镜,可以远距离观赏候鸟聚集、群鸟戏水等场景,为爱好者提供免费直接的观鸟体验。”德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介绍。
不光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旌湖两岸还广泛应用智慧技术,将现代化智能设备融入两岸景观建设中,引入多功能灯杆、智能座椅、智慧健身器械等多个智慧应用设备,给旌湖两岸装上“智慧大脑”,为居民游客提供智慧广播、智能报警、wifi覆盖、无线充电等现代化功能,打造“5g+”城市智慧管理新模式,让市民欣赏自然风光时也能感受科技便利。
智慧管理 打造精益建造新格局
关注结果更要做好过程,为高效打造“高颜值”智慧城市,项目团队将智慧管理应用于建设过程,使用智慧工地系统,运用现代化手段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措施进行管控。
“我们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实时监管,对滞后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力求按照工期节点要求完成所有工程内容,实现工程建设的全周期管理。”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智慧管控、智慧建造,旌湖两岸原先设施老旧、摆放杂乱、绿植单一、配套设施缺乏的问题不复存在,并通过智慧升级为居民创造直观式、沉浸式的体验,感受到滨水宜居城市的独特魅力,逐步构筑出城市健康生活的新版图。
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建设项目在旌城绿廊、生态修复、低碳城市更新、绿色精益建造、智慧运营五个方面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研发,应用百项优化技术助力项目履约,实现“城、水、人、绿、文”的和谐统一,有效重塑旌湖两岸生态功能空间格局,推动片区生态价值转换,激发旌湖两岸消费活力、文化活力,切实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篇七
近年来,黄材镇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以炭河古城为核心,博物馆、水果采摘、民俗研学等为辅的“一轴多元”全域旅游格局日趋完善,依托这一优势,黄材镇铆足干劲,在产业文章上深耕笔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辣椒加工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走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畅享绿色休闲积蓄发展势能
“我们准备去炭河古城游玩,被周边盛开的荷花吸引了,还看到大片大片的莲蓬,我们就下车来采摘了。”刚从长沙过来旅游的曹女士告诉记者,原本只是来炭河古城游玩的,没想到周边风景这么美,还有水果可以采摘,收获了满满一车厢,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炭河古城城墙旁,百果园里,荷叶连天、桃李芬芳、葡萄青翠……走进去,清香悠远。
“景区开发,我的果园最得利,产出的水果根本不用自己找销路,都是来往的游客采摘带走了!”炭河古城旅游业的开发,让周边村镇的发展都走上了快车道,而百果园负责人尹富冬眼疾手快,以己之长,搭上了农旅融合发展的快车。
,炭河古城开业,往来如织的游人打破了这里的千年沉寂,复刻了千年前的都市繁华景象。一直在家务农,或种水稻或种应季水果的尹富冬,成立了建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村里200多亩地,种植了火龙果、草莓、黄桃、李子等28种水果,一年四季不间断有水果供应。“百果园,要的是四季花开四季果香,让游人来了炭河古城,不但玩好还要吃好。”
不得不说,尹富冬的眼光很独到,动作也给力。五年来,贫瘠土地大翻身,变身真正的“百果园”,来这里“上班”的农民多的时候超30人。涨了腰包,也富了村邻,尹富冬非常自豪:“不算土地流转的费用,仅去年一年,工资就开出20多万元,多的在我这里收入三四万元!”
碧绿的葡萄藤下一片清凉,本地村民熊旭良正忙着为还未成熟的夏黑葡萄疏枝修叶。她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给果树修剪枝叶、除草,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果园长期有事做,离家也近,我每年能从这里领走两三万元工资,顾家赚钱‘两不误’。”
即将迎来葡萄、黄桃、李子的采摘旺季,尹富冬每天忙碌在果园,看着挤满枝头的水果,他大胆预估自己的收成:“去年四季水果卖了50多万元,今年加起来至少可以比去年多20万元!”
小水果身负“大钱力”,笑了的可不止一个“尹富冬”。据悉,目前黄材镇共有824家企业、45家专业合作社种植水果和家庭农场,全镇累计种植水果面积超3500亩,产量5250吨,产值4200万元。随着水果产业发展逐渐专业化,村民们看到了盼头,也尝到了“甜头”,水果经济不仅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更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近年来,黄材镇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以炭河古城为核心,博物馆、水果采摘、民俗研学等为辅的“一轴多元”全域旅游格局日趋完善,依托这一优势,黄材镇铆足干劲,在产业文章上深耕笔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辣椒加工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走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做优研学品牌解锁致富密码
“今天我们要把床全都铺好,搞好卫生,准备接待新一批客人入住。”进入暑假,研学热潮即将开启,黄材村四组的姜柳青夫妇要忙起来了。
20下半年,黄材镇依托炭河古城得天独厚的人文底蕴,成功引进青铜王国研学营地民宿项目,将“千手”爱心大屋安置区农户的空置房,整合成民宿营地,以“公司+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开始运营,农户通过专业培训,取得餐饮、客房服务上岗证,统一配套设施、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住宿标准。营地负责人操琳琳向记者介绍:“我们营地整合了20余户房屋资源,每户可接待20—40人,可以容纳800余人,这也为户主们创造了一定的收益。”
姜柳青家推门可见炭河古城,地理位置优越,家中孩子都在外打工,家里就剩夫妻俩,空余房间全与研学营地民宿项目签了约。“我们家10间房安排了41个床位,还可以承包学生的伙食,这样一来,闲置房和闲人都有了工作、有了收入。”
黄材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宁永信心满满地说:“我们不是盲目上马项目,经过专业人士的调研,景区每年预计能够带来研学人数超2万人,群众每户可增收三四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可增加15万元左右!”
除此之外,营地民宿周边还建有新风、兰芳、门前湾、何家湾等美丽宜居村庄,黄材镇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非常注重因地制宜展示相应文化主题,在便民惠民的同时使村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兰芳美丽宜居村庄坚持党建引领,突出移风易俗主题,将废弃养鸡场改建成农家书屋、废弃养猪场改建成风尚堂,后者大力倡导节俭办酒席,成为众多村民举办婚宴的首选之地。2022年11月11日,市委书记张作林来到兰芳屋场,实地调研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等情况,并为黄材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宣讲党的__精神,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交流学习党的__精神心得体会。兰芳屋场农家书屋也于2023年3月获评了“长沙最美农家书屋”。
今年59岁的刘月平是兰芳屋场八组组长,作为村(居民)代表的他负责15个户子,他带领着八组村民定期维护屋场以及书屋的环境卫生,他向记者介绍:“自从农家书屋建成以来,村里的孩子就经常来这里看书学习,还经常开展亲子活动,我们一定要把这里维护好!”黄材镇通过建设农家书屋等举措,引导广大群众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在书香中陶冶情操,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群众丰富精神文化需求路上的“充电站”,让全民阅读的春风吹遍千家万户。
“各美其美,又有文化做底蕴,不但美了村庄,更为我们以后的研学项目提高品质、增强吸引力打好了基础。”黄材村党总支书记姜文伟表示,村里将以组级全覆盖为目标,高标准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争取到2025年,实现每组都有美丽屋场。
助推特色产业拓宽源头活水
“我们可以帮助农户解决滞销之忧,高价、他们自己可以卖到外面去,低价、我们可以以保底价格收购,他们种多少我们收多少。”唐辣子食品加工厂负责人唐正良告诉记者,唐辣子食品加工厂是一家以辣椒为主要原料的现代化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成功认定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唐辣子积极加入供销合作社组织,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提升了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致力为辖区“三农”全方位提供优质服务。2022年产辣椒酱6000多吨,实现收入3500万元、净利润260万元。
“用毛巾吸水会更干净,不会让水到处飞溅,这些密封保存的辣椒最忌讳沾生水。”幽暗的室内,气温骤降10℃,一排排整齐摆放的大瓷坛,“咕嘟咕嘟”冒着气泡,两名工人合作,用毛巾把坛盖外的水吸出、拧干,把坛颈擦拭干净,才小心翼翼地抬起硕大的坛盖;戴上一次性手套,一把把捧出已经腌制好的剁辣椒,转运到操作间,包装、贴标、冷藏,一气呵成。
“唐辣子食品加工厂入驻黄材之后,我们既能通过销售自家种植的辣椒赚钱,还能在厂里打工拿月薪,生活美得很!”身穿工作服的邻近村民姜正文高兴地介绍,这里的员工基本都是世代务农的村民,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培训后,大伙很快能胜任各自岗位,洗辣椒、分拣、搅拌、包装……一批批成品剁辣椒被分批送到存储库房、发往全国各地。
唐正良告诉记者,,考虑到黄材镇域水质纯净、土壤肥沃等自然资源优势,他决心将“厂龄10岁”的唐辣子厂搬到黄材镇。黄材镇政府高度重视,决定抓住“黄材辣文化”发展点,从平台建设、要素保障、创业服务、政策支撑等方面出实招,大力扶持这家特色企业。同时,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发动农户种辣椒,鼓励合作社收购辣椒,助力企业加工辣椒。,黄材镇抓住“一镇一特”机遇,将辣椒产业培育成特色产业,发展万亩辣椒种植园,不仅为企业做好了原材料保障,更带动周边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此外,唐辣子还成立了“芸上炭河”公司,以青铜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容为重点,将民宿产业与景区、文化、农业等传统产品深度融合,形成“民宿+”乡村旅游模式,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民宿+”乡村旅游模式,进一步用活黄材农文旅资源。
唐辣子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发展项目中,通过技术培训、产品回收和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88户327人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其中脱贫户23户56人、监测户2户4人、其他农户63户270人),每年保底支付集体经济组织分红资金19.904万元。带动黄材镇辣椒种植面积增加至近7000亩,历年来共带动周边农户用工20万人次,为困难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实现劳务创收300多万元。
同时,该公司还成功组建线上营销团队,和线下实体营销并行结合,依托沩滨村农业产业园联合党支部与黄材村灏华农产品加工厂联合支部结对共建,对接资源,搭建平台,挖掘网货农特产品,打造电商直播基地,通过电商、直播和小视频等多渠道进行推广。
有了丰富的产业矩阵,黄材镇的发展一派欣欣向荣,近年来,黄材镇坚持以党建引领高位推动、高标引领,充分挖掘、利用好文化资源,着力激活文旅融合动力之源,不断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因地制宜、文化赋能,不断探索形成了一批文旅赋能乡村振兴“黄材模式”,乡村旅游更突出特色、更有文化韵味,游客游玩过程也更加丰富、游玩体验更值得回味。
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篇八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关注。在这个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的时代背景下,我认为大力推进生态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出路。而在我所在的粤北地区,我们也在积极地探索如何推进生态发展。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我对于粤北地区在生态发展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简要介绍粤北地区的地理状况和生态问题
粤北地区指湖南省北部和广东省东北部的一部分地区,属于江南地区和南岭山脉之间的过渡带。由于地形山峦复杂,土地贫瘠,加之人口众多,造成的环境污染、土地沙化和植被退化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实施生态发展已成为该地区的迫切需要。
第二段,介绍生态发展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给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人们应该更加注重生态问题的保护和推进,以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而生态发展就是一种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发展模式,它旨在减轻环境压力,提高生态效益,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推进生态发展在现阶段尤为重要。
第三段,探讨粤北地区在生态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
粤北地区在生态发展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山区推广了水土保持、绿化植被、土地整治等措施,限制了乱砍滥伐,并实施了生态补偿政策,鼓励土地农民通过种植贫瘠山地的经济作物,来实现地区的长期发展。此外,该地区还积极开展生态旅游,倡导从传统的大规模开发转向生态保护和环境友好型开发,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第四段,总结粤北地区在生态发展方面得到的成果
正是由于该地区的大力推进生态发展,粤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绿化植被的增加,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以及生态补偿政策的推广,都有效地缓解了环境污染和土地沙化的问题,培育了当地绿色环保的经济模式,从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
第五段,展望粤北地区未来的生态发展
尽管粤北地区在生态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仍然是该地区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我们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进生态发展,例如加大绿化投入和生态旅游开发,提高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等措施,来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的生态发展。未来,希望粤北地区能够在生态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为全国范围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总而言之,生态发展已成为全球共同的任务,粤北地区在这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相信在未来,这个地区的环境会更加优美,经济也会更加繁荣。
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篇九
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则是维系着地球生命的基础。二者之间的关系极其紧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实践中,我深感发展与生态并非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适当的发展方式,我们可以实现经济的增长与生态的保护双赢。在这方面,我有以下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坚持生态优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唯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我们才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例如,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环境监控措施,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等,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意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人们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我们要加强对公民的环保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再次,加强国际合作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生态环境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所能够解决的,而是全球性的。因此,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和国际环保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环保政策和措施,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我们才能够共同面对挑战,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最后,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政府在制定环保政策、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政府要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强环境检测和监测力度。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资开发环保技术和产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只有政府做好这些工作,才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保障。
综上所述,发展和生态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加强国际合作,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只有准确把握其中的关系,我们才能够实现经济的增长与生态的保护双赢,为未来的发展创造一个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篇十
近年来,贵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成功引领了一场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转型。作为一个贵州的老百姓,我有幸亲身见证了贵州在生态发展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对此有着深深的思考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贵州生态发展的心得体会。
首先,贵州强调“绿色发展”的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全国各地发展都在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情况下,贵州坚持以生态环保为首要目标,并将其融入到经济发展中。在贵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贵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为后代留下了更好的环境和资源。
其次,贵州注重生态保护与贫困治理的有机结合,使得贫困地区既能摆脱贫困,又能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贵州人民通过生态搬迁、生态补偿等方式,将原本贫困的地区转变成为宜居宜业的生态乐园。作为一个贫困县的居民,我深深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如今,我们不仅有了优美的环境,还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绿色产业,实现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另外,贵州注重环境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的人才。贵州大力推行生态教育,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学校教育、公众宣传和社区活动中。通过普及环保知识、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等举措,引导人们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和意识。这不仅帮助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为保护生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并培养了一批关注生态问题的专业人才,为贵州的生态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与支撑。
最后,贵州的生态发展成就得益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广泛参与。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省份,贵州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诱惑。然而,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贵州人民共同坚守环保底线,不断推动着生态发展进程。从政府部门到普通居民,从企事业单位到农民工人,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生态建设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绿色发展的理念,为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总而言之,贵州的生态发展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贵州强调“绿色发展”,注重生态保护与贫困治理相结合,积极推行环境教育,全社会广泛参与,这些都是贵州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作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借鉴,我深信贵州的成功经验将会为其他地方的生态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我也将继续关注和支持贵州的生态事业,为我们美丽的家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篇十一
近年来,“粤北生态发展”逐渐成为广东省和粤北地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部分项目的规划和实施,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生命线
生态环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只有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坚持生态经济的理念,将生态优先作为核心,从各方面来全面促进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导向,营造良好环境
政策导向是生态发展的关键,政策能够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投资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并提供相关的扶持政策,引导市场投资者积极参与到生态发展中。
三、多部门协作,有效推进
生态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同推进。需要建立协作机制,通过互相借鉴、协作推进,推动生态发展工作更加顺利和高效。无论是政府、企业或者是社会力量都要纳入其中,共同推动粤北生态发展。
四、产业升级,促进生态发展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粤北地区一直是传统产业的集中地,人口密度大,产业结构单一。这一情况还加重了区域环境和生态的负担。要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更高质量的生产方式,打造更高端的产业链,不断提高商业价值和环保效益。
五、文化传承,弘扬生态文明
生态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也是一种生态文明的社会追求。需要弘扬文化传统,修身才能养家,养家才能兴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粤北地区才能持续稳健地向前发展。
总之,“粤北生态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卓越的使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将会一直致力于这个事业的推进,加入更多的力量,积极投身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不仅能够为粤北地区带来长足的发展机遇,更能够为全国生态环保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篇十二
乌海,是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滋养着沿河两岸的乌海人。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零容忍”的态度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统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弹指一挥间,十年成绩单令人欣喜。本台推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系列展播,今天播出《坚持生态优先实现高质量发展》。
5月22日,__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沿着指引的方向,乌海市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打出“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的“七治”组合拳。
以来,我市在污染防治上累计投入178.2亿元,实施大气环境整治项目170个,统筹推进矿区环境整治、工业污染治理、绿色矿山建设,排土场火点实现“动态清零”,200多公里矿区道路实现全封闭管理,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值持续下降。如今的乌海,水净、湖美、河畅、林青、岸绿,“五分钟休闲绿地”和“十分钟休闲圈”让乌海市民乐享“绿色福利”,“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了市民诗意生活的“标配”。
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篇十三
作为粤北地区的一名经济学研究人员,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该地区的生态发展问题。在我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颇有一些心得体会,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粤北地区生态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一、加强生态监管和保护
粤北地区地处于长江经济带和珠江经济带的交界处,生态环境极为复杂,众多的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交织在一起,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在粤北地区的生态发展中,必须加强生态监管和保护。要严格落实环保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惩罚性处罚,对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予以取缔。同时,要注重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土地资源管理,防止滥用土地资源而导致环境恶化。
二、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粤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型经济区,而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工业已经无法满足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要加强绿色产业发展,促进循环经济,推广清洁能源,加大对环保科技的扶持力度。这样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满足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当地的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实现城乡一体化
粤北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区,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排污等问题给乡村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和压力。要加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农村、城市共同发展。
四、科学规划生态建设
在粤北地区,生态建设的规划和建设是关键。应强化规划设计,科学规划生态建设,建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通过规范开发行为和加强环境监测,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五、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决定粤北地区发展能力的关键,人才的素质和数量决定了地区从事的产业和发展方向。因此,应加强人才培养,引入人才,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和高层次人才的数量。这样有助于推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
综上所述,粤北地区的生态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有效地促进粤北地区的生态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循环经济、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强人才培养等。只有这样,在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篇十四
7月10日至11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勤到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呼玛县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加快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守好大兴安岭生态屏障,促进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许勤来到塔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听取中心建设、队伍组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等情况介绍,强调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阵地,聚焦群众需求、突出实践特色,不断深化拓展中心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持续扩大受众面,打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推进乡村振兴、涵育文明乡风的载体平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悟__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坚定不移沿着指引的方向前进,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
在大兴安岭超越野生浆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许勤详细了解企业市场销售、质量管控等情况,强调要积极践行“大食物观”,紧盯消费升级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规模效益,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探索接续产业发展新路,推动林区转型发展,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他叮嘱有关负责同志要落实领导干部包联企业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十八站鄂伦春民族风情园及特色民居村寨展现了鄂伦春族的文化特点和历史风俗,许勤对当地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做法给予肯定,强调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发展文旅产业、冰雪经济,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把名气打出去、人气聚起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许勤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呼玛县通用机场,强调要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推动机场早日通航。要持续完善边境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向边境地区汇聚,不断增强沿边县市发展动力活力。
呼玛县三卡乡沿江村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许勤现场检查防汛应急准备情况,调研乡村振兴工作。他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加强汛情预报预警,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强化人员物资准备,开展应急抢险演练,严格执行值班值守制度,全力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强化党建引领,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改善抵边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群众就地就业创业,让边疆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调研中许勤强调,大兴安岭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要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动林区高质量转型发展。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切实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要做强林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族群众。要抓实基层党建,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打造推进兴边富民的坚强战斗堡垒。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于洪涛,省政府党组成员、大兴安岭地委书记徐向国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篇十五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内陆省份,贵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而闻名。近年来,贵州省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贵州生态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下是我对贵州生态发展的心得体会。
首先,贵州坚持科学规划,强调保护优先。贵州的发展并不只追求经济增长,而是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贵州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明确了各个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在地理条件和生态效益方面相对较好的地区,贵州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绿色发展水平。这种因地制宜的规划,为贵州生态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贵州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贵州省以生态产业为引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从农业到工业,从旅游到科技,贵州积极探索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路径,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倡导低碳生活理念。例如,在茶叶产业方面,贵州大力发展有机茶、茶叶加工等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这种绿色产业发展模式不仅有效促进了贵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贵州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福祉相结合。贵州省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并将其与改善民生福祉相结合。贵州通过建设生态示范区、美丽乡村等项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乡村吸引力,鼓励农民留在家乡发展。此外,贵州还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推动乡村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这种将生态建设与民生福祉相结合的做法,使贵州生态发展更具人文关怀和可持续性。
第四,贵州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参与。贵州省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贵州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向民众普及环保知识,鼓励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保护环境。此外,贵州还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环保事业,形成了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格局。这种开放包容的参与机制,为贵州的生态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支持与保障。
最后,贵州注重生态文明国际交流与合作。贵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贵州与国际组织、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例如,贵州省与联合国开展了多项合作项目,分享经验,吸纳国际智慧,加速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这种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贵州的生态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和新活力。
综上所述,贵州省的生态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体会。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坚持科学规划、优先保护,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注重生态文明与民生福祉相结合,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参与,同时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贵州的经验启示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实现绿色、可持续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篇十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2日下午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水安全和水资源优化利用,保障生态和生活用水,严控高耗水产能过度扩张。要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加强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建设、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分区分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要扎实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高度重视煤炭清洁利用,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基地。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凝聚大保护合力,坚决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落实到位。
10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到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入海口等地考察,实地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强调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实地考察沿黄省区,为新时期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
总书记说,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沿线就都走到了。
10月22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了第二次黄河全流域的专题座谈会——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着眼于“深入推进”,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
作为新时代黄河发展的“掌舵人”,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奔赴沿黄九省区考察调研,多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布局,走实走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在“全国一盘棋”的大局中,擘画着黄河保护和发展的新蓝图。
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怀、牵挂着黄河的保护与治理,多次深入黄河沿线视察调研,主持召开座谈会,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掌舵领航。
20xx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听取了甘肃省和兰州市开展黄河治理和保护情况介绍。他指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沿线就都走到了。”10月20日下午,习近平来到黄河入海口,他在考察调研中这样强调。多次深入黄河沿线考察调研,总书记的足迹遍布上中下游和流域九省区,为黄河保护和治理工作把脉定向、作出部署。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是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对于流域省区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既寄予厚望,又倾注心血。
20xx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一系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方针要求正在落地生根。
从青海到河南,“一根银丝两头俏”,恰是当前黄河流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迈入新阶段的生动注脚。新时代转型发展的“黄河大合唱”中,流域每个省区都不甘落后。
——在山西,20xx年上半年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速分列全国第6、第4和第3位,新动能增势强劲,发展质效明显提升。
——在山东,20xx年上半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投资增长17%,占全部投资比重的49.9%,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产业升级持续发力。
——在陕西,20xx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3720列,是上一年的1.7倍,开行质量各项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实现逆势增长,对外开放不断加深,进一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
黄河水利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20xx年流域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亩均灌溉用水量分别较20xx年下降3.4%、9.3%和8.8%,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明显。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要求,正化为沿黄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行动,一幅转型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打开,绿色、创新与开放的底色越来越浓。
今年9月底至10月上旬,黄河遭遇历史罕见秋汛。然而,得益于堤防、水库等的坚实护卫,以及流域机构的有效应对,张庄的良田安然无虞。
治黄专家指出,人民治黄70多年,解决了流域水利保障“有没有”的问题,实现了由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的转变;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解决流域水利保障“好不好”的问题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流域各省区开展黄河生态保护和治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使命。
继两年多前的郑州座谈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10月22日下午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大河东流。今天,人民治黄事业正在进入历史新境界,展开历史新篇章;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和流域亿万群众一起,正在见证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篇十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宁夏考察调研。这是年全国两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的首次地方考察。当天下午,他先后来到吴忠市红寺堡镇弘德村、黄河吴忠市城区段、金星镇金花园社区,通过看“一村、一河、一社区”了解当地推进脱贫攻坚、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促进民族团结等情况,每个考察点都寄托着他的深情牵挂。
品读“一村”背后,总书记对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深情牵挂。习近平总书记在吴忠的第一个考察点,就是红寺堡区的一个移民村——弘德村,该村于去年整村脱贫。20考察宁夏时,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时间迈入2020年第6个月,总书记最关心的事情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响鼓重锤,尽锐出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督战”脱贫攻坚主战场。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广大党员干部要上紧思想的发条,坚决树牢“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奋战誓言,集中精力、持之以恒抓好抓实各项扶贫举措,在确保贫困群众顺利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
品读“一河”背后,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深情牵挂。习近平总书记当天考察的第二站,是到黄河吴忠城区段了解当地黄河生态保护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多次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尊重规律,更加注重保护与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齐心协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要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品读“一社区”背后,总书记对民族团结奋斗的深情牵挂。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考察。这个社区常住居民13000多人,其中近一半是少数民族群众。社区广场上,习近平总书记同居民们亲切交流,他说:“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越是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越需要汇聚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广大党员干部要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人民,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从昔日的苦瘠之地到今天的塞上江南,对于宁夏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有着一份特殊的牵挂。“一村、一河、一社区”的背后,是更多的“村”、更多的“河”、更多的“社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路上的一道道风景。
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心得体会篇十八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作为贵州省的一员,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这个地方在生态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在生活中,我深切体会到了贵州生态发展所带来的益处,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主要阐述我对贵州生态发展方面的看法和感受,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显著的努力。贵州省积极推进绿色发展,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表明,只有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贵州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从大气环境到水环境,从土壤保护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贵州省都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通过加强环境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贵州有效地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同时,贵州还积极推进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工作,为后代留下了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第三,贵州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贵州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这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贵州省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绿色建筑等绿色产业,通过发展绿色经济,促进了贵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绿色产业的发展还为贵州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贵州的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贵州省地处于中国东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从黔东南的中国最美小镇到黔南的大七孔,从黔西南的黄果树瀑布到贵阳的花果园,贵州的旅游景点数不胜数。这些独特的景点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慕名而来,推动了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贵州在旅游开发中也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使游客既能感受自然之美,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最后,贵州在环境教育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通过加强环境教育,贵州希望能够树立广大公众的环保意识,培养保护环境的习惯。从小学到高中,学校都组织了环境教育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同时,社会组织和媒体也发起了一系列的环保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度。
总的来说,贵州生态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努力,贵州省在生态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贵州的一员,我深感自豪。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依然重大。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动贵州省的生态发展,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