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设计(优质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一
1. 了解故事大意。
2. 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 拓展思维空间,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一、交流感知
1、文学常识
列子其人:
二、研读共品
反复朗读,解决问题。
1.读准字音:
2、字词理解:
(1)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一词多义:
3、重要句子(翻译并判断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诚。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试着翻译课文,会复述即可。
三、互助释疑
四、巩固拓展
五、总结提高
作业:字音、字词解释熟练把握。
第二课时
一、交流感知
回顾文学常识、字词解释。
二、研读共品
1、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2、分析愚公形象
3、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4、本文采用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5、主旨:
三、互助释疑
四、巩固拓展
五、总结提高
六、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二
永久的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义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教学突破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班
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
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
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
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
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
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
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
那么,让这位九十岁的老人永生难
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
样的事呢?
板书课题。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
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
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
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
以点评。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
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
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
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
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绕什么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
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
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
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
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
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
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
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
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
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
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
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
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
动至深。
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
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教学步骤
(第2课时)一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阅读理解3、4自然段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分析阅读5-8自然段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3.研读相关部分,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4.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
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
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
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
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
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
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
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
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
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
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
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
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
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
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
这种效果呢?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
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
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
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
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
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
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
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
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
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
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
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
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
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
生进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
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永久的悔季羡林母亲: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三
一、课前准备,营造氛围。
老师:在初一,我们学过一首写大海的诗,是曹操的,题目叫《观沧海》,内容大家还记得吗?学生:记得。
老师:我们一起来背诵。
学生: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老师:这里描写的大海是那样充满生命的生机,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跟“海”有关系。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老师:大家喜欢旅游吗?学生:喜欢。
老师:因为旅游总是给我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新奇,我们总是喜欢去探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一起到亚洲西部去探究神秘的死海。(板书课题:死海不死)
老师: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的?学生:说明。老师:对,以说明为主。说明文主要是给人们介绍一些科学的知识。在说明文中,有一种文体,叫科学小品。(板书:科学小品)
老师:关于科学小品,我想大家应该了解它的这么几个特点:首先,它给人们介绍一些知识,所以它具有知识性;这些知识是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这叫做科学性;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作者不是用平实的语言,而是用文学的、形象的语言来描绘,让我们感觉到这些知识很有意思,这叫做趣味性。(板书: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
老师:学习这篇文章,我给大家介绍一种读书的方法,叫做四读法。
老师:我们读一篇文章时,可以从文章的题目、结构、内容、语言四个方面,去领会和理解。
现在,大家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读到什么?你有哪些探究和发现?(学生看书,看题目,思考片刻。)
学生1:文章说明的对象是死海,说明了“死海不死”。老师:这是死海的??
学生:特点。死,又不死。
老师:大家觉得这里有意思吗?哪些词语?请大家在题目上圈画一下。学生:有意思。“死”和“不死”。
老师: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很好,这正是文章要告诉我们的。抓住文章的题目,我们就读出了文章要说明的主要内容。老师:下面,大家迅速读课文,看哪些段落介绍了有关死海的知识,介绍了死海的哪些知识,你是怎样知道的。一会儿,大家一起来交流,分享你的发现。(学生看书,勾画语句,思考。)
学生3:第1段说死海的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第2段说人们在死海中,即使不会游泳,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
老师:这位同学的回答解释了题目中的疑问,为什么叫“死海”,又为什么“不死”。请大家圈画课文中相关的句子。
老师:大家看,在这两段中,“死”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学生:不一样。第一个“死”是指动植物的死,死海水中没有生命;第二个“死”指人,是说人不会被淹死。
学生4:第4段,介绍了死海中有多种矿物质,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学生4:介绍了死海的咸度很高。老师:大家看,咸度高是因为什么?学生:死海海水的浮力大。
老师: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学生:原因。
老师:好。我们明确一下,这一段介绍了死海海水浮力大的原因。文章用了一个设问句,然后回答。下面,继续交流你的收获。学生5:第7段。介绍人们对死海的开发利用。
老师:这是死海的“今天”。大家看这一段,还写出了死海的什么?学生:几十年前的死海。老师:也就是死海的??学生:过去。
老师:大家从文中找找看,以前的死海有什么特点?学生:荒凉。
老师:请大家圈画出“荒凉”。文中介绍人们怎样开发利用死海的?
学生6:死海旁边出现了一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
老师:此外,还有什么?
学生6:死海海水有治病的功能,吸引着许多游客。
老师:对。这样,我们看,死海被开发利用在建工厂、旅游和疗养这些方面。现在的死海与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学生:出现了不少生气。
老师:“生气”,和我们平时说“我不高兴,我很生气”中的“生气”意思一样吗?
学生7:不一样,这里是生机勃勃的意思。
老师:是这样吧?一个词语的意思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生气”在这里的意思就是“生机、活力,热闹的景象”。请大家圈画并记一下。学生8:第6段,介绍了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
学生10: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积淀下来,越积越多,就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死海。
学生: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不死”的特征,死海海水浮力大的原因是咸度高,死海形成的原因。
学生:逻辑顺序。
学生: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老师:大家注意到,这里说的“死”是什么意思?学生:消失、干涸。
老师:大家理解得非常正确。结合上下文,“死”在文章中有不同的含义,同学们学习很用心,理解很到位。
老师:通过读文章的段落结构,我们读出了死海的一系列知识,那么文章作者是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这些知识的?它们有什么作用?(学生找相关段落,分析说明方法,圈画词语和句子。)
三、细读课文,领会方法
老师:好,现在把你的探究和发现与同学共享。
学生12:第四段和第六段,第三段和第五段是引用。
老师:第四和六段还没有具体说,她就到第三和五段了,跳跃很大,大家能跟上吧?
(对学生12)你给大家具体说说。
学生12:第三段引用了一个传说,说明死海海水的浮力很大,人在里面淹不死;第五段引用了一个神话传说,说明了人们对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推测。
老师:大家看,她说得特别好,不仅说出了这两段的说明方法,而且指出了说明的内容。大家想,如果去掉这两段,文章的趣味会怎样?学生:少了很多。
老师:这样大家就可以分析出,“引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学生: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读者有阅读兴趣。
老师:大家说得很好。我们请另一位同学来说第四段和第六段的说明方法。学生13:第四段中,“135.46亿吨氯化钠,63.7亿吨氯化钙,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第六段中,“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也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老师:大家看,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
学生:说明了死海水里含有大量的矿物质,说明了死海的长、宽和深度。
老师:对,这些数字准确地说明了死海的这些情况,非常直观。大家看,这些数字,有非常准确的,叫确数,也有些不太精确的,叫约数。大家找一找,看有什么不同。
老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约数通常有词语上的标志,如“大约”、“左右”等等。有时,我们也可以不用这些词来表示约数。现在让我来猜一下同学们的年龄,十二三岁,十三四岁。是这样吗?学生:差不多。
老师:你看,我没有用准确的数字,却知道了大家的年龄。看来,有时候约数反而更能准确反映事物的情况。再有,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学生:一公里。
老师:不确定时,我们也可以说二三里路,三四里路。这里的“二三”、“三四”都是约数,也都能准确反映出家与学校的距离。老师:除了列数字,文中还有哪些说明方法?(学生一时沉默了。)
老师:大家看,第四段介绍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高时,说“死海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大家注意到这里的标点符号了吗?它有什么作用?学生:冒号。
老师: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提示下文。有哪些矿物质,文章告诉我们了,有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溴、锶等,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学生:举例子。
老师:对。通过举例子,我们就具体直观地了解到死海海水中含有的矿物质是哪些,很明白。
还是在这一段,最后,还有一种说明方法??
学生1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老师:这句话用的说明方法是??学生:作比较。
老师:很对。通过比较海水和人体的密度,我们就清楚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大家在课文上圈画,作一下笔记。
老师:现在我们回顾刚才的内容,文章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引用的说明方法,
使我们了解到死海的相关知识,增长了很多见识。那么大家喜欢读这样的说明文吗?
(学生读书,圈画,和同学交流。)
四、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老师:说说你对文章的发现,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阅读兴趣?
学生16: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死”海“不死”,“死”和“不死”,让我有一种急于读下去的念头。
老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形象,标题很吸引人,有悬念,让人欲罢不能。联系刚才的分析,课文最后还提到死海的将来??学生: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学生一时间沉默。)
学生:第一段,第二段。
老师:大家看这两段,如果我们去掉文中那些描写的、修饰的词语,剩下的是什么??
学生: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
学生: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甚至??大概
学生:(读课文)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能自由游弋;不会游泳的人,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老师:文章中能够激发我们阅读兴趣的词语是??
学生:然而,令人惊叹的是??竟??即使??也??真是
老师:请大家圈画、标记这些词。这两段中的这些关联词语和修饰词语,让我们读者一下子就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使我们急于阅读下去,这正是作者体现科学小品趣味性的地方。
老师:大家看,如果我们把课文第三段的内容放到第四段后面来讲,会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
学生:先说死海不死的原因,再说死海不死的故事(传说),就感觉到没有那么大的悬念,吸引力就不那么强烈。
老师:我们同学说的很好。安排文章的内容时,要讲究一定的顺序。科学小品的趣味性也正是在这里:会写文章的人,常常能设置一些悬念,引起读者的疑问,这样的文章就比那些平铺直叙的文章有吸引力。这对我们写作文也是很有启发的。
五、欣赏图片,关注死海
老师:学完了课文,同学们一定对死海充满了好奇心。下面我们就通过欣赏图片来揭开死海的神秘面纱。
播放死海的有关图片
(一)体现死海的“死”:海水中没有生命,海边寸草不生
(二)体现死海不死:人在死海里沉不下去,可以在海面上自由游弋,可以在海里读书看报
(三)死海中矿物质的结晶体:令人感叹惊讶老师:这就是死海的奇妙。死海在哪里?
学生: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
老师:大家地理学得好,课文学得也很仔细。如果有一天,大家有机会去西亚旅行,那么你会不会把课文上学到的知识和你的亲身体验结合在一起呢?愿我们有这样的机会去体验大自然的奇妙。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四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朋友听。
第14课时
综合一单元的内容和涉及的事物,进行学习总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对自我正确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总结: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5、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五
(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解释加点词语
环 蔚然 翼然 临 作 名 辄 意 得 寓
2、翻译下面的语句。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用//把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4.本段描写景物,先写 ,再写 ,最后写 ,这样写景的顺序是 。
5.在文段中找出两个成语 , 。
6括滁州城地理特征的一句是 。
7作者自号醉翁是因为。
(二)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 ,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加点词
霏 归 开 暝 芳 秀 渔 蔌 陈 酣 觥 筹 弈 苍颜 颓然
2.译句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写出第1段中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语句
春 夏
秋 冬
4.写出第1段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
5.第2段共写了四层意思,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四层意思的句子; ; ;
6、写滁人游山时踊跃而热闹的语句是:
7、最能表现众人在太守面前无拘无束的语句是:
9、最能准确而全面地概括文中宴会特点的一项是( )
a、酒香菜美 b、奢侈热闹 c、简朴欢乐 d、饮玩兼备
10、第二段描写的主要用意是表现作者 的思想感情。
(三)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加点词语
已而 翳 上下 谓
2、翻译下面语句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点明了全文中心的语句是 。
4、本段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先用 之乐衬托 之乐,再用 之乐衬托 之乐。最后点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 。
《醉翁亭记》答案:
(一)1.解释加点词语
2、翻译下面的语句。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四角翘起,象鸟张开翅膀的一样高踞在泉水上面的,这就是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与喝酒,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3、把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描写醉翁亭周围的自然环境
第二层 醉翁亭的由来及命名之意
4.本段描写景物,先写 琅琊山 ,再写 酿泉 ,最后写 醉翁亭 ,这样写景的顺序是 由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 。
5.在文段中找出两个成语 峰回路转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6、概括滁州城地理特征的一句是 环滁皆山也 。
7、作者自号醉翁是因为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
(二)1.解释加点词
苍颜 脸色苍老 颓然 醉醺醺的样子
2.译句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这是滁州人出游的情景。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水底的石头露出水面
3.写出第1段中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语句
春 野芳发而幽香 夏 佳木秀而繁阴
秋 风霜高洁 冬 水落而石出
4.写出第1段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云归而岩穴暝
5.第2段共写了四层意思,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四层意思的句子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 众宾欢也 ; 太守醉也
7、最能表现众人在太守面前无拘无束的语句是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 ,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
9、最能准确而全面地概括文中宴会特点的一项是( c )
a、酒香菜美 b、奢侈热闹 c、简朴欢乐 d、饮玩兼备
10、第二段描写的主要用意是表现作者 与民同乐 的思想感情。
(三)1、解释加点词语
已而 不久 翳 阴暗 上下 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谓 是
2、翻译下面语句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但是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六
一、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全部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的体裁、形式,表达了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通过学习这些,要引导学生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思考由于人类的盲目性导致日益恶化的生态问题,从中获得启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共同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2、学会阅读科学作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感受作品。
3、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及运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4、在综合性活动中培养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倡导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采用默读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法,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探究学习。
2、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3、了解科学文艺作作品的特点。
四、教学设想(教学措施)
1、本单元内容都是围绕着环境、自然、人类这类热门话题展开的.,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联系实际,通过身边生活、相关学科知识、各种舆论媒体了解相关情况,加深对的理解,增强自身体验。
2、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总的来讲,可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对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4、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五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领略科学文艺作品体裁的多样性。本单元有散文、报告文学、科幻小说,既要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共同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5、教师要充分做好综合性学习的准备工作,指导学生有选择有侧重地开展活动,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
五、课时安排
《敬畏自然》2课时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课时
《旅鼠之谜》1课时 《大雁归来》1课时 《喂——出来》2 课时
《写作与口语》2 课时 检测2 课时 总计11课时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七
二、复习内容:
1、熟练掌握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及写法。
2、熟练背诵及默写会25、30课、课外古诗词、22、24、26、27重点古文。3、文言文会重点实词的解释,尤其注意通假字和一词多意现象;会一些名句的翻译;会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回答一些重点问题。
重点古文:
《桃花源记》(陶渊明)《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三峡》(郦道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4、现代文重点要求: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会就一些重点文段回答一些重点问题;会记叙文、说明文、小说的一些知识点和考点。
(1)新闻知识点。
(2)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及人物形象性格分析;作者的感情态度。
(3)说明文重点掌握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语言的特点。5、综合性学习:
(1)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关于战争的名言、格言、成语、诗歌;古今战役;你对战争的评价和看法)。
(2)让世界充满爱(爱的歌曲;具体情景下的口语交际,主要考语言运用能力)。
(3)说不尽的桥(桥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诗歌、故事;名桥欣赏等)。(4)走上辩论台(主要考语言运用能力,比如给出正方一个观点,问:假如你是反方,你会怎样辩论)。
(5)莲文化的魅力(荷花的别称、诗歌、风俗、用途、传说故事等)。(6)怎样搜集资料(知道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以及怎样用电脑搜集资料)。6、名著导读,要求:
(1)熟记作者、主人公姓名。
(2)每本书至少掌握3个以上经典故事情节。(3)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评价。(4)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等。
名著——《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复习措施:
1、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把好基础知识的过关,主要包括:(1)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及写法。(2)25、30课、课外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3)22、24、26、27课重点古文的背诵与默写。
2、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结合《初中单元测试》的单元测试的文段阅读训练,指导学生阅读的答题方法与技巧,落实记叙文、说明文、小说的一些知识点。
3、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名著的作者、主人公姓名及性格、经典故事情节、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等。
4、进行四次基础知识与重点古文释词译句的测试,每次只需15——20分钟,及时批改与讲评,督促学生牢固掌握。
5、在19周一进行一次综合基础知识测试,进行复习知识的查缺补漏。6、每天的语文作业主要让学生复习古文,结合《学习辅导》上的练习进行。
四、复习资料:
1、《初中单元测试》上的文段阅读训练、古文练习。2、《学习辅导》.
3、《语文天地——期末复习大盘点》
7、《语文天地》期末模拟试卷一、二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八
我想,作者写说明文难道要记住这些说明顺序、方法才能写好吗?我突然想起,叶老先生写这一篇文章是给苏州园林的影集写的序,何不从这点出发设计教学?有了这个想法,我进入课堂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作者给谁写这篇文章?他要告诉他们什么?2、作者怎么写的?然后引导学生看注释,明确写作目的,再引导学生抓住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第二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苏州园林那么多处,作者在怎么选择写作点,来告诉大家他要告诉大家的苏州园林这个特点呢。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深入浅出,操作性强,从课堂来看,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然后在课堂上读中有析,析中有读,课堂很有气氛。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我们平常学习说明文太多的理性、逻辑与条理,使说明文的教学课堂就像说明文一样枯燥,即使是公开课,为了避免枯燥,也常常去抓语言点来设计,如果说明文语言平实就难以出彩。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九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居里夫妇的精神品质。
一.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简陋(lu)炽热(ch)沥青(l)
骤雨(zhu)猝至(c)窒息(zh)
吹嘘(x)搅动(jio)筋疲力尽(jn)
镭(li)钋(p)嘎嘎地响(g)
踱着(du)气氛(fn)酸渍(z)
荧光(yng)轮廓(ku)小心翼翼(y)
2.居里夫人简介: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1895
年与比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贝克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
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并因此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比埃尔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现象,并提炼出金属态的纯粹的镭,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在居里夫人去世3周年之际,艾芙居里发表了《居里夫人传》一书,该
传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其丈夫比埃尔居里的事迹,并着重
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让读者体会到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
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二.情景导入:
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
他的丈夫是在哪里,用了多长时间,在如何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丽的颜色》一探究竟吧!
三.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四精读课文,分析形象
1.精读课文,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居里夫妇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具体
材料说明。(用“我认为居里夫妇是一个的人,从文中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回答。)
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
居里夫人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居里夫人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人…
2.“美丽的颜色”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二指居里夫人
热爱科学、不懈追求的态度和精神。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人类谋幸福!”她
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种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
颁发的奖章16枚;
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0多个。
爱因斯坦曾说:“在所有的世界名人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
坏的人。”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
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
贡献给了这门科学。
我们敞开心扉为她唱出最美的赞歌吧!
六拓展提升
为居里夫人写一段颁奖词。
环境艰苦
美丽的颜色工作繁重坚定信念献身科学无私奉献
收获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