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精选1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篇一
1、学会6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1、从桑娜的行为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体会人物行为、思想和品德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合理性。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你知道他是谁吗?(列夫・托尔斯泰)谁对他有了解?
师:列夫・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这位文学巨匠,他虽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压迫的农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篇文章《穷人》,齐读课题。
昨天要求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写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个什么故事?(你组织语言的能力真强,一篇20xx多字的文章,三言两语就概括了,你是最棒的。)
师:这是一篇描写俄国沙皇统治时期的一个穷人的故事,距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是它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的语言情真意切,人物感人肺腑。请大家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放声多读几遍,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我刚才看到同学们时而读书,时而思索,时而用笔记下自己的感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有读、有思才有所得。
交流:
师:课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指名交流。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
看,这就是进步,一遍比一遍读得好,一遍比一遍读得有感情,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出示: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这段话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是吗?桑娜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呢?指名回答。她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养活这两个孩子,她也不知道丈夫能不能同意,所以课文中说她怎么想的?(忐忑不安)怎么理解?(心呀七上八下的,心神不定。)
师:是啊!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面对家庭现实,内心充满了矛盾。她想到了他们抚养自己的5个孩子已是不易,可是现在又多了2个孩子,这不是雪上加霜吗?请你来读。
她是多么盼望丈夫早一点平安回家,可是又担心他会立刻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请你接着读。
这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呀?请你接着读。
那也没有办法,哪怕是他要打我一顿,只要能收养两个孩子,也是值得的,接着读。
请同学们再来把这段话读一读,进一步感受桑娜的善良。指名读,评价。齐读。
出示: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桑娜心地善良,富有爱心,那渔夫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自读这段话: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骚骚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指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把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换成我们总会过下去的好不好,为什么?
(更能突出渔夫的美好心灵,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渔夫的这段话应该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现他善良的美好品质?指名读,读后评议。
师:在抱回孩子的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说明了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是贫穷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他们淳朴、善良,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
课文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感受得十分真切,全文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但他们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写作特色,课下请同学们借阅他的其他作品,进一步学习和感受它的文学魅力。
桑娜
穷人 善良
渔夫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篇二
讲清要求:不说话;排好队,手拉手;前后不落队;认真观察。
路线:
1、校门口看看学校的名字。
2、到卫生间看一看。
3、到班级的标牌看一看。
4、到阅览室看一看。
5、到老师的办公室看一看
6、有可能的话,带领学生参观体育馆、食堂、广播室、大队部、医务室等。
7、到操场上看一看地面上各种游戏的图案、花坛、蘑菇亭、草坪、动物造型等,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动作演示、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天、地”等6个生字。
2.初步学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教师播放儿歌,学生边读边拍手。
铃声响,坐坐好。
腰挺直,脚放平。
手放好,头摆正。
眼睛看老师,上课专心听。
这是第一节识字课,将学前常规教育融于语文课。
2.教师出示傅抱石的国画作品,引导学生看图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显示课题:天地人。
二、朗读课文,内容归类
1.学生打开书本,教师及时纠正读书姿势。
2.教师带读。先读课题,再读课文。全班学生跟读,齐读。
3.引导学生观察,课文将这6个汉字分为哪两组?(第一组:天地人;第二组:你我他)
汉字承载着中华文化,将国画与汉字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内涵。
三、形义结合,学习“天地人”
1.学习汉字“天”。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天”字。在人的头顶上,那无边无际的就是“天”。出示晴天、阴天、雨天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正音。
2.结合图画,学习汉字“人”。教师出示“人”站立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和图画的相似性,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出示男人、女人、老人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人”的字义。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正音。
3.结合图画,学习汉字“地”。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了解字义。出示草地、菜地、雪地、沙地的图片,联系生活加深理解字义。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引导学生自己组词读。
利用图片,联系生活,帮助学生识记和正音。
四、谈话交流,学习“你我他”
1.营造氛围,感知“你我他”。
从“人”出发,引出“我”。教师出示汉字“我”,启发说话:我们都是人。师生对话,引出“你、他”。教师提问:“你叫什么名字?”指定学生回答。教师再指该学生的同桌提问:“他是你的同桌。他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
2.仔细观察,认识“你我他”。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找一找“你、他”有什么共同点。教师移动单人旁的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3.游戏互动,理解“你我他”。教师请三位学生上台,引导学生选生字卡片并交流。如一名学生说:“我是
__
,很高兴我们成为好朋友。”“你喜欢踢足球吗?”“他是你的同学吗?”小组练习,轮流说话。创设生活场景,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帮助学生认读、理解生字。
《天地人》教学建议
一、识字
本课6个生字以三字一组分两行的方式呈现,易于学生朗读、记忆。针对课文编排的特点,建议教学时以3个字为一组进行教学。第一组可以充分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图意,在看图说话中引出“天地人”3个字。第二组可以通过师生对话引出“你我他”,把识字和日常表达结合起来,充分借助日常用语进行听读、正音。
本课要认的6个生字中,“人”的声母是卷舌音,“你、我”是第三声,单个字读要注意读到位。由于学生还未学习拼音,建议借助图片、听读、创设情境交流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1)图片示范正音。可以依次出示一组相关图片,如“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教师手举对应的生字“人”示范读,学生跟读,理解字义。
(2)场景听读正音。如,借助生活场景认读“地”,教师可以用枚举法展示各种生活场景:铺满土的叫土地;铺满沙的是沙地;长满草的是草地;铺满雪花的是雪地。教师手举生字卡片“地”,听学生的发音,并及时正音。
(3)日常交流正音。“你我他”是日常交流用语,可以衔接入学教育的内容,创设交流氛围。如教师一手举生字“你”,问“你叫什么名字”,并把生字卡片“你”递交给学生;一手举生字“我”,说“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出示生字“他”,指学生问“他叫什么名字”,并把生字卡片“他”递给这名学生。在交流递送生字卡片的过程中正音识记生字。
本课要求识记6个生字。“天、人”结构较简单,“地、我”结构相对复杂,“你、他”带有相同的部件。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动作、生活场景等,形象化地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感受汉字的趣味性。
(1)生活语境识字。
本课6个生字都是常用字,我们可以呈现各种生活中带有生字的图片,通过不同语境帮助学生识记、认读生字。
(2)比较识字。比较“地”和“他”,说说不同在哪里。
(3)动作猜字。辨认“天”和“人”,可以根据字形请学生上台演示动作,其他同学猜汉字。
学有余力的话,可以结合生活,积累“天地、他人”等词语。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朗读课文,因此读正确是本次朗读教学的主要内容。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拼音,因此教师要重视正确示范和听音纠正。教师示范朗读时,要把声调读清楚,特别注意“你、我”的声调都是第三声,三字连读时,“你”要读成半上,与第二声相似,“我”的声调要读完整。
本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仅呈现了6个汉字,中间没有标点符号。朗读时,教师应结合内容理解,引导学生一组三字连贯读,要避免6个汉字一字一顿地读。
2.理解运用。
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天地人”的教学在借助插图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语境带学生读一读,在新语境中进一步理解字义。如:
晴天、阴天、雨天
草地、菜地、雪地
男人、女人、老人
“你我他”的教学可以三人小组互相交流,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拿着生字卡片进行自我介绍、询问他人的方式,在交流中巩固生字,如,“我叫李小明。”“你叫什么名字?”“他是你的同桌同学吗?”
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你我他”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三人小组互相交流的形式,但要重在生字的识记、认读,避免将这一实践活动变成口语交际。教学时,可以为三人小组准备一套“你我他”的生字卡片,引导学生以选生字、递送卡片的方式促进对生字的识记认读和理解运用。
1.国画《一望大江开》。
配合课文,用一幅画家傅抱石的国画作品作为铺底。画面近景是岩石松枝,龚半千和费密同游,吟诗唱和,眺望远处。中间大片留白,远处空旷无垠,咫尺之间似有万里之遥,让人可以充分感受天地之广袤。取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意。
2.“天地人”三才之道。
“天地人”来源于《周易说卦》,天地人被视为宇宙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三大要素,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才”是指本质,“三才”是三方面具有实质的内容,在《周易》中具体指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天道、地道和人道了。“天道”是阴和阳,“地道”是柔和刚,“人道”是仁和义。“三才之道”的探讨和论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相当广泛,在古人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也有“三才者,天地人”的说法。民间春联也有:“福禄寿三星拱照,天地人一体同春”。由此可见,“天地人”三才之道在我国经几千年而流传不衰,对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投影、生字卡、录音。
板书安排:24.木兰从军
女扮男装
花木兰花将军
胜利归乡
课内:抄写字词、口头填空。
课外:读背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题目是“木兰从军”。板书课题。
2.听课文录音。
听后提问:木兰是谁?
“从军”是什么意思?花木兰是女儿家,她女扮男装,替谁去从军?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说说每段的意思。
三.精读训练
理解第一段。
1.指名读。
2.口头填空。
花木兰()。
3.小结。
4.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背第一段。
二.精读训练
1.理解第二段。
(1)自读。画出写局势紧张的词语及花木兰十分着急的原因的句子。
(2)读后交流。
理解“文书”“征兵”“年老多病”。
(4)指导朗读。
2.理解第三段。
(1)观察图一。
看,这是花木兰从军后驰骋沙场的英姿,瞧她跃马提枪的威武形象,一看就知道她英勇善战。
(2)课文是怎样写她从军后的情景的?读一读,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读后交流。
(4)指导读第一句。
(5)指名读第二句。
理解“赫赫战功”。
从这句可以看出木兰自强自信,所以开头称她“女英雄”,结尾又说她是“花将军”。
(6)指导读第二句。
(7)指导背诵。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征病幼男胜利
四.作业
抄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背诵第一、二、三段。
二.精读课文
理解第四段
1.看插图二,说说胜利归来的花木兰装束有什么变化?
2.自读课文,画出写将军们恍然大悟的句子。
3.读后交流。
4.指导朗读、背诵。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脱穿将勇
四.作业
抄写字词。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篇五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先分析后下结论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课文阐述的道理,激励学生刻苦“修身”,身体力行,努力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教学难点:理解荀子所述的“言”和“行”之间的关系,领悟先哲识“人”、用“人”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行”,强调“做”的重要性,且强调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这方面从孔子开始就有许多名言,至今流传在老百姓的口头上,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亮点。如,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听其言而观其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踏实做事,从自己做起,是超越时间空间的“通行证”;能做之人永远是国宝、家宝、单位之宝等。本文阐述的道理也是如此。教学时,在引导扫除文字障碍,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启发点拨学生围绕作者的四种态度,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例,体会作者所述的“言”和“行”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大语文教学观,着力引领学生熟读精思,沟通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唤起体验和感受,逐步将先哲智慧化为自身的精神养料,同时,激励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刻苦“修身”,身体力行,努力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激趣导入:
由言善行恶的大贪官成克杰说起,激发学生从文中找出晏子对言善行恶者的态度,让学生明白文本与我们的生活很切近。
速读,指出晏子对言善行恶者(国妖)的态度:“除”
用身边大贪官的事例导入,激发兴趣,并用课文中先贤的评价例证,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为课文学习投入情感准备。
整体感知
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
默读、诵读,疏通课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和脉络结构:课文先分析人的“言”和“行”的四种表现,再分别表明四种态度。
用读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宏观语境,进而把握微观语境,这是阅读感悟的第一步。
研读探究
针对“言”和“行”的四种表现引导学生体会晏子这样依次排列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行”,强调“做”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有许多名言阐述这个道理,请学生讨论补充。
针对晏子对 “言”和“行”的四种表现所持的不同态度,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例来说明课文阐述的道理,领悟先哲识“人”用“人”的智慧。
诵读,质疑,讨论。参考提示——
对于“言”和“行”的四种表现的排列,晏子强调的原则:“行”是最重要,且强调从自我做起,身体力行,所以四种表现的依次排列是“等而下之”的。
晏子对于四种表现所持的态度可谓爱憎分明:“不能言”而“能行”的人和“能言”而 “不能行”的人,虽然各有长短,但毕竟也是可用之才,都值得“爱”和“任”;最值得发自内心敬重的是既“能言”又“能行”,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人;“言善”而“行恶”的人,如成克杰之流,欺骗性大,流毒之深,应该铲除。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围绕关键词“表现”和“态度”,精心设计几个有坡度的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经过研读、质疑、讨论、感悟等环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文章阐述的道理也能逐步了然于心。
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例,讨论、交流。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既强化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又是对其进行发散思维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课后作业:布置写一则短文,谈谈对“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这句名言的感受。
回家完成: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激励学生刻苦“修身”,努力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思路点拨:此文先分析人的“言”和“行”的四种情况:能言、能行(国宝);不能言、能行(国器);能言、不能行(国用);言善、行恶(国妖),再分别表明自己的敬、爱、任、除等四种态度,脉络清晰,文字障碍较少,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反复诵读,能够把握大致内容。但学生要真正理解其阐述的深刻道理,却不易。教学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实例来辅以说明,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生活化,通俗易懂。如,对“国器”、“国用”和“国妖”可以这样理解:“国器”往往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虽然他们不会头头是道、天衣无缝地长篇大论,然而却是以不善辞令、多做实事、身体力行、踏实苦干来处世立命的,他们是真正默默无闻的实干家;“国用”是有思想、有主见、有韬略,懂策略的士人,他们在总体上来看,是“谋士”角色;“国妖”则表现为口是心非,口蜜腹剑,言善行恶,伪善真恶,有时大奸似忠,道貌岸然,其实是一伙奸滑小人,无耻歹徒等。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篇六
知识、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2、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神笔“神”在哪里,马良用神笔为穷人做了哪些好事。
3、能正确快速的朗读课文,并能一边读,一边想,学会思考问题。
4、能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为人们做好事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人文目标:培养孩子名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马良用神笔为穷人做了哪些好事。懂得分辨善恶为人们做好事就会受到尊重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揭题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学习一篇新课文《神笔马良》(教师板书)。神笔“神”在哪里呢?好我们来看一下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指导朗读。教师适当范读,让学生注意语气。
三、探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找出哪些段落是描写马良为穷人画画的,哪些段落是描写马良与大官做斗争的。
(鼓励学生大胆的说)
引导学生讨论,说说马良是个怎样的人?
(不畏强 暴,淳朴善良)
四、总结课文
提出问题:马良的笔“神”在哪里?
(马良的神笔能出神入化地画出他想得到的东西。其“神”。就在于马良对待画画有一种执著的精神,他经过刻苦的锻炼才会有那样的结果。
(要学习马良的这种精神,而不是只羡慕那只笔。)
五、说说如果你有马良那样的一支笔,你会怎样用?
(引导学生用“神笔”来描绘自己的愿望和想象未来美好的生活,或为人们、为社会、为改变环境做更多的事情。)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篇七
耳目大米看见白天电话
也是长江日出飞翔小鸟
木马公交开车白云上山
2、区别生字:
目山田目马白木
日出电木鸟日米
3、组词
电()白()田()飞()
米()鸟()云()车()
三、练习题:
1、我会说。
弯弯的月亮像。
蓝蓝的天空像。
闪闪的星星像。
四、填空: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小狗一()小河一()白云
两()鸭子一()木船几()野花
一()雨伞一()汽车一()树叶
一()衣服一()房子一()旗帜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篇八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想让学生获得浓厚的识字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以后的识字活动中,这一节的识字体验尤为重要。然而,刚入校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学习注意力维持时间尚短,学习兴趣容易被激发,也容易消散。因此,识字教学必须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多种活动进行,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天、地、人"
2.互动活动二:同学们反应真快,如果我把这个游戏变成"相反词语对对碰",你们会吗?比如我说左,你对--右。
3.(教师板书"天"和"地")引言:我们生活在天和地之间,我们是--人。(板书"人")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是最能走近其心灵的,因为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两个游戏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让孩子在游戏的"趣味"中慢慢走进学习目标,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二、欣赏童谣,认识"你、我、他"
1.播放童谣视频。(你是妈妈,他是爸爸,我是乖巧的小娃娃。妈妈对我说:"孩子,孩子,你是妈妈的好娃娃。"爸爸对我说:"娃娃,娃娃,妈妈对你说的啥?"我对爸爸说:"爸爸,爸爸,妈妈说我是她的好娃娃。"你和我,我和他,你我他是一家,什么都不怕。)将视频定格在最后一句话。
3.互动活动。教师面向全体同学,用手势分别指自己、一名同学和另外一名同学,引导学生交流:"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然后,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表达。
4.教师板书"你我他",学生认读。
设计意图:童谣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观察体验中体会"你、我、他"的基本意思,然后进行互动交流,在实际的情境中再一次感受三个人称代词的不同含义。
三、利用字卡,认读生字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的6个会认字,学生充分认读。
2.同桌合作: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同桌读错了,学生可以当小老师教同桌读字。
3.开火车轮读字卡,有错及时纠正。注意"人"是翘舌音;"天"是前鼻音。
4.自主识字:我们怎样才能把它们记住呢?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字,一边观察字卡,一边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
5.学生举字卡到黑板前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天:(1)联想识字。独体字,"大"字多一横就是"天","夫"字不出头也是"天"。
(2)字理识字。象形字,出示图片,古时候"天"字像正面站着的"人"形,用方框突出了人的头,引申为头顶以上的天空。
(3)组词识字:天上、每天、天真。
地:(1)熟字加偏旁识字。左右结构,"也"字左边加个""。
(2)"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左边是"土",右边是"也",合起来就是"地"。
(3)组词识字。大地、地面、土地。
他:(1)熟字加偏旁识字。左右结构,"也"字左边加个"亻"。
(2)"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左边是"亻",右边是"也",合起来就是"他"。
(3)组词识字。他们、他人、他乡。
(4)形近字比较识字。"地"和"他"的右边都是"也",字的左边不同,"他"与人有关,所以是"亻","地"与土有关,所以是""。
人:(1)数笔画识字。独体字,第一笔是撇,第二笔是捺。
(2)字理识字。象形字,出示图片,古时候"人"字像一个人的侧视形象,头、臂、身、腿、足齐全,突出了人直立行走和有手的特点。
(3)猜字谜识字。"天下一绝"或者"春节放假三天"。
(4)组词识字。大人、人民、人们。
我:(1)联想识字。独体字,"找"字头上多一"撇"。
(2)组词识字。我们、我的、我家。
你:(1)部件组合法识字。左右结构,"亻"加"尔"。
(2)组词识字。你的、你们、你家。
设计意图:低年级识字教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复现,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抓好多种形式复现和认字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玩生字卡片识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时间充裕,全体参与,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识字能力。
四、游戏巩固,课堂总结
1.课件出示识字大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学生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扩词并说一句话。
2.小结:我是老师,你是我的学生,他也是我的学生。我们共同生活在天和地之间,一起做热爱学习、勤奋努力的人。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巩固6个生字,并借助游戏进一步应用生字,组词、造句是对识记生字情况的进一步检验,更是深入理解字义,运用生字的重要环节。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重点体现"三务实",即思想务实、设计务实、过程务实。真正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识字,在快乐活动中识字。
1.多种方法识记,提高识字效率。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本节课以6个生字的识记为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识记生字的方法。在汇报的过程中,识字的方法变得多元化;在教师点拨的过程中,识字的方法变得有效化。
2.《语文课程标准》在低年级的教学目标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种喜欢和愿望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去激发和培养。比如在教学生字时,用生字卡片,让孩子们三到四个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想办法记字。播放《你、我、他》视频童谣,创设情境识字。将情境带入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篇九
1、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写等练习形式,熟练掌握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熟练的拼读音节,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学说普通话。
2、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写等练习形式,认识四百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字形,掌握课文中的多音字。
3、学生能借助白板,通过听、背、读、写等练习形式,正确书写100个字,区别行近字和同音字。做到书写规范,笔顺笔画正确美观。认识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能写出表示偏旁的字。
4、学生能借助白板,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1)、认识近义词和反义词。(2)、能用指定的词语说一句话,知道句子最后有标点符号。
5、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阅读(1)、正确流利的朗读本册课文。(2)、熟练背诵指定的课文,能按原文填空。(3)、逐步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
6、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1)、能看懂图画表达的意思,用一句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2)、能根据要求写己的感受,句子通顺、完整。
7、学生能借助白板和学材,通过听、背、读、说、写等练习形式,口语交际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能大方与老师、同学交流,做到声音宏亮,表达有礼貌,叙述清楚。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篇十
通过《司马光砸缸》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教育学生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识记8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两个部首“足字旁”、“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明白砸缸救人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司马光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或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展开图上画的故事的。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
(3)相机学习“叫”“跑”,请学生列举其他带有“足字旁”字,说说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辞职,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
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
(7)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8)让学生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五、朗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二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复述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复习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活动——连线。
3、完成课后活动二,涂色。
4、完成课后活动三,读词语。
三、指导书写。
司:注意第一笔先写“横折勾”
跑:注意“足字旁”的写法。
出:注意笔顺
四、课后作业。书写生字。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篇十一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揭示诗题
1、播放春景图,诵读有关赞美春天的古诗。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春光无限,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写下了赞美春天的是诗,你们能背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情况,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铺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第三首。相机板书古诗,教师范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2、指名读,随机正音:好了,就读到这,我发现呀,同学们读的特别认真,一定能读的很好吧,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词语)
3、有几个词语悄悄地从诗歌中跳了出来,想考一考大家,能不能被他们难住啊?出示词语卡片“黄鹂、翠鸟、翠绿、鸣叫、船长、时令、千古绝唱”等。
4、下面请你拿出字卡,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然后互相考一考。
5、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如“鹂”、“鸣”、“鹭”
对比识记。如“含”、“令”、“岭”,分别含有“今”和“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记忆。结合旧字认新字。如:色—绝、天—吴运用字理识记“绝”、“鸣”、“令”。
6、巩固生字:这回都学会了吗?敢不敢开火车读?听好要求:站起来的同学读一遍生字,组一个词语,其他同学当火车检验员,看一看小火车开得怎么样?(猜字游戏,摘苹果等)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本课生字,说一说左右结构的字有哪几个?
2、师范写“船”:把“舟”字旁和“舟”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横变成提,且右边不出头。右边的部件是横折弯而不是横折弯钩。
3、生书空,描红。
4、观察“令、含、岭”三个字,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5、师范写“含、岭”,生书空,描红。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篇十二
蒙古包简介:
历史上的蒙古民族曾经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茫茫草原,哪里水草丰美,哪里就是牧民的家。蒙古包,这种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便成了牧民们流动的家。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居所。呈圆形尖顶,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两层覆盖。蒙古包的设计基调奇特、美观、明快。
蒙古包是游牧民族流动的家。千百年来,蒙古族以畜牧业为谋生的手段,为了寻觅水草丰美的牧场,经常需要搬迁。蒙古包恰好能适应这种需求。移场放牧时,把毡子拆下来,百叶哈那、包顶折叠起来,用勒勒车拉到新的牧地后,很快又可以支起来居住。
蒙古包是蒙古民族智慧的结晶。元代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曾盛赞忽必烈远征及狩猎时所居毡帐的宏伟壮观。如今的蒙古包还成了具有民族风情的旅游景点的一大景观。天南海北的旅游者来到草原,都希望能住进蒙古包,喝上一碗奶茶,吃上一把炒米,再撕上一块手扒肉,来体味一下草原生活的新奇,为日后的游踪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2 丝绸之路
教材简析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另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 角, 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作者首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 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习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平台,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线索。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篇十三
一、课标要求及教材安排:
《穷人》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是: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需要支架,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是我所抓的支架就是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和渔夫提出抱养孩子的语言描写。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桑娜抱回孩子和渔夫同意抱养孩子的部分。
上课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质疑,突出学校“问题引领”的课题模式。根据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出“渔夫和桑那是怎样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为引出下文和理解下文奠定了基础。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通过问题引领,自读课文,找一找描写桑娜抱孩子和渔夫作决定的句段并作批注。待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后,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了两处句子。
第一个句子是“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后,让学生围绕这句话提一个问题,“桑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做不可?”然后小组交流解决。让学生明白桑娜抱回孩子并不为什么,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并让学生读出这种体会。设计意图是使阅读更加自主,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二个句子是“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首先让学生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然后让一位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把这些语句朗读给大家听。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评读的方式,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指导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了学生语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这一处的心理活动描写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和更加深入的体会,学生明白了桑娜由担心、害怕到坚定的复杂心情及这些心情产生的根本原因----桑娜一家很穷。再一次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并要求学生读出桑娜紧张、担心、害怕、后悔到下定决心的心理变化。学生自由练读后,再次指名读,教师加以评价。使朗读经历了由“初读到品读到感情朗读“的过程。通过悟读,进一步体会到了桑娜善良的美好心灵。
我又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渔夫语言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能够体现渔夫善良品质的句子。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把思维的方向指向关键词。
“熬”,让学生思考“熬”字说明什么?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了一个“熬”字,表明了渔夫收养孤儿的决心。通过这个熬,让学生想象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干活会更累,生命受到威胁。)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再读一读渔夫说这句话时的动作、神态。让学生围绕描写渔夫神态的语句提问,(想一想渔夫严肃什么?忧虑什么?“是个问题“指什么?)再一次地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接下来,通过桑娜心理活动和渔夫语言的对比,感受两个人面临的同样生活困境和两人同样的坚决举动——抱养孩子。从而感受穷人金子般的心灵。
在品读句子的同时,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即通过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接下来,要结束课文,我引导学生将板书和题目联系起来思考,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再次思考,直击:课文讲了渔夫和桑娜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可题目为什么是《穷人》呢?下节课探讨。
这样的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问题引领,拓展学习。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附:
板书设计:
9、穷人
环境描写
桑娜
渔夫 美好心灵
这样设计板书,意在给学生一个认识——桑娜和渔夫面临同样的生活负担,做出同样的选择,他们同样的善良。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篇十四
一,直接导入
1,大家都预习了这篇课文,读一读题目.
2,你认为什么是“宽宏大量”,结合生活中的小事谈谈自己的理解.
3,文中是谁宽恕了谁呢为什么宽恕他们呢宽恕的结果又如何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有读不准确的字可以查阅生字表和工具书.
2,自己小声读一遍课文,用笔圈出藏在文中的生字.
3,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随机订正读音,做到读正确.
4,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5,汇报对问题的理解.
6,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
三,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今天咱们继续来学习《宽宏大量的品德》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阅读分析
1,齐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一件事情让作者重新认识了卡罗纳是怎样一个人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是一件什么事情
(个别爱搞恶作剧的同学戏弄,奚落残疾的科罗西,科罗西终于忍无可忍了,于是向他们让了墨水瓶,没想到墨水瓶打到了老师的身上.当老师问及这是谁干的时,与此事毫无关系的卡罗纳承认了.最后在老师的追问下,科罗西说出了真相.老师宽恕了他们.
3,看来文章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科罗西,卡罗纳,老师,下面我们就走近这三个人,了解一下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
4,了解科罗西:
(1)在文中找出描写“科罗西”的句子,读一读.
(“我”气恼,“我”愤恨.)
(3)谁能试着读一读,读出此时科罗西的心情.(指名读,出示句子)
为了得到片刻的安宁,他用乞求的目光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又望望那个.
他气得面红耳赤,浑身直打哆嗦.
(4)如果你是科罗西,你打算怎么办科罗西和你们一样也忍不住了,失去了理智,于是抄起墨水瓶狠狠地砸了过去.
5,认识卡罗纳:
(1)指名分角色朗读4——8自然段.说一说卡罗纳问什么站起来告诉老师是他扔的墨水瓶(因为他很同情科罗西,不忍心看到科罗西被老师批评.)
(3)此时的科罗西听到卡罗那这样说,会怎么想
(4)带着你的理解,练习读一读4——8自然段.
6,理解老师,再次认识卡罗纳:
(1)读一读第19自然段.
(2)此时的老师得知真相以后,心里怎么想(很气愤)
(3)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4)结合提示语“严肃而有力”,再来读一读.
7,联系课文,填补课文的空白.
(1)起初老师要批评这四个肇事者,为什么又宽恕了他们
(2)猜一猜卡罗纳会对老师嘀咕什么,才改变了老师的做法
(3)想好后,把语言组织一下,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复习本课字词.
二,听写词语巩固.
三,举行朗读比赛.评价标准:有感情朗读,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抓住提示语,尽力把提示语中提示的语气,神态等表现出来.
四,自由练习读,做比赛的准备.
五,分角色朗读.
六,小组轮读.
七,选择课文描写细致的语段背诵积累下来.
八,完成课后习题.
九,作业:
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长听.
2,预习下一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篇十五
一、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我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点:
我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三、学习难点:
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作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看长城和运河的?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看?
3.在作者的眼中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4.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5.文中运用了什么问句形式和修辞手法?
(三)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速读,了解课文,圈点疑难。(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2.细读,疏通文意,小组内讨论交流。(读通课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和语气。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分析理解课文)分析解决问题。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升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个人朗读:挑选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或一句话,为什么喜欢?
2.根据课文中的插图说一段话
3.组之间赛读:声音、动作、表情、各组学生的注意力。
4.比赛背课文
(五)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那些人间奇迹?(布达拉宫、故宫、苏州园林、兵马俑)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点明中心主旨)
(六)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完成快乐导航剩余部分,组长批改,及时矫正。
人教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篇十六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二册《穷人》。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结合本组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本课时,应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理念
依据“研究性学习”的的理念中的“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方式,重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穷人》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方法和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的好课。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字词,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含义,从而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享受小组合作学习乐趣,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过程里又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人物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并从中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展开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
体会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课文,在书中画出相关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品读体会。)
【设计意图: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3学生汇报。
4有感情的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并使学生体会人物的特点。】
三分析桑娜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崇高品德。
现在就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设计意图:体会人物“忐忑不安”的心理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2读完本段内容,从中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问并归纳整理。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出现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分页标题#e#
(3)采用小组间角色朗读等形式展开自学。
【设计意图:体现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要求。】
3学生准备交流。
(和小组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探究的快乐,体会桑娜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4汇报展示。
(学生个性化表达,畅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
6练习朗读。
四学习最后一部分。
1读读最后一部分,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体会渔夫的高尚品德。】
2指导有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渔夫和桑娜的勤劳和善良。)
【设计意图:在读中体会两人的善良,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
3出示文中的重点句。(小黑板)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结合课文内容,续写课文故事情节。